欧姆定律含义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姆定律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欧姆定律含义

篇1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某两点之间来回滑动,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5A~1A,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2V~7V。

求:(1)电源电压U

(2)定值电阻R

二、试题分析

令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上从左向右由1向2点滑动,由题目分析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故电流表示数从1A变化到0.5A,电压表示数从2V变化到7V,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从U-2V变化到U-7V,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参考解答

解法一:由题意知,当滑片处于1和2两点时,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2V和U-7V,通过的电流分别为1A和0.5A,对于定值电阻R利用欧姆定律,可以两次列式

解之得:U=12V R=10Ω

评析:本解法使用的物理知识是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

,使用该公式时,I、U、R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用电器或同一段电路,对于整个电路利用欧姆定律也可以列式:

解法二:由题意知,当滑片处于1和2两点时,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均发生改变,由于R的阻值不变,根据欧姆定律的含义,当电阻不变时,通过的电流与加在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可以列式:

解之得:U=12V

再由题意易求得:R=10Ω

评析:本解法使用的物理知识是深刻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之一,当电阻不变时,通过的电流与加在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解法三:根据电阻的计算式_____ 可知,当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均发生改变时,定值电阻R的阻值等于R两端电压变化值与电流变化值的比值,即_____,因此可以列式:

解之得:R=10Ω

再由题意易求得:U=12V

评析:本解法使用的物理知识是深刻理解电阻计算式的使用,不仅_____ ,而且_____ 。

解法四: 由题意知,当滑片处于1和2两点时,整个电路的电阻值发生了改变,导致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改变,但电源的电压不变,因此可以列式:

解之得:R=10Ω

再由题意易求得 U=12V

评析:本解法使用的物理知识表面上好像就是电源电压U=IR总,其深刻理解是欧姆定律的另一个含义,即当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解法五: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各导体两端的电压之比等于导体的电阻之比,当滑片处于1和2两点时,两次使用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可以列式:_____

解之得:U=12V R=10Ω

评析:本解法使用的关键能熟练使用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

解法六:根据串联电路各串联导体两端电压的计算公式 可以两次列式:

解之得:U=12V R=10Ω

评析:本解法使用的关键能熟练使用串联电路导体两端电压的计算公式。

四、亮点赏析

篇2

1 知识目标

1.1 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1.2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3 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1.6 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2 能力目标

2.1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2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2.3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

3.1 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3.2 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3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3.4 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 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 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 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 , .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 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 教育目标

1.1 知识教学点

1.1.1 初步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1.1.2 了解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1.1.3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1.2 能力训练点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德育渗透点[来源:高考资源网]

1.3.1 通过外电阻的改变而引起I、U变化的深入分析,树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的观点。

1.3.2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的思想。

2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2.1 重点

①正确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来源:高考资源网]

②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2 难点

路端电压、电流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3 疑点

路端电压变化的原因(内因、外因)。

2.4 解决办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类比分析、动态画面、图像等帮助同学增强感性认识,逐步了解电动势的含义,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分析各项的意义,使学生有初步整体感知,精选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而改变的规律的典型例题,结合图像分析突破难点。

3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4 课时安排[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

1课时

5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型号的干电池若干、小灯泡(3.8V)、电容器一个、纽扣电池若干、手摇发电机一台、可调高内阻蓄电池一个、电路示教板一块、示教电压表(0~2.5V)两台、10Ω定值电阻一个、滑线变阻器(0~50Ω)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6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动手测电源电动势,并边观察边思考,逐步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理解公式含义,引导学生用公式法和图像法去分析同一问题。

7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电后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作用下沿导线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小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就必须有持续的电势差。

教师:能够产生持续电势差的装置就是电源。那么,如何描述电源的特性?电源接入电路,组成闭合电路,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8 板书设计

8.1 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8.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8.3 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

篇3

一、初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问题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小学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可到了初中,特别是到了初二开始学习物理后,成绩一下子就滑了下来,总觉得物理难以学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一些学生吃力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仍不见显著进步,就干脆放弃了学习物理。更让我们感到担忧的是,在中考冲刺时,有些学生会因为在物理课程上丧失信心,影响到了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就放弃了学习备考。也就是说,因为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只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积月累,一点一点被放大,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热情被一点一点消磨,使得学生把对学习兴趣转移到其他上面,甚至完全放弃了学习。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学生们在中考时,连最基础最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样的现象不仅让我反思:初中物理真的有那么难学吗?为什么到了初二因为物理学习的问题会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怎样才能学好初中物理呢?笔者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原因是很多的,可以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物理知识结构的角度、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教程的角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不足

初中的物理规律多数是从事实中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感性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的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基础,势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能够从简单的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出来,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但许多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比较陌生,常不能很好的理解定律的含义,这是由于抽象思维不强、感性材料不足而造成的。

三、相关的准备知识欠缺

物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肯定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掌握物理规律,往往需将以前学的知识作为基础,方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将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例如,在学“欧姆定律”时,就要联系和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如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如果学生在其中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将会使这一规律的学习遇到困难。

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在物理规律的研究和运用中,有时要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运用科学的想象等抽象思维活动。初中学生还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其原因是它们心理发展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开始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化,而这个转化在初中阶段一般来说还不能完成。在学习物理规律时不能顺利的度过而感到困难。往往是因为从经验出发,想当然的看待问题,用事物的现象代替本质,用外部联系代替内在联系,在解释物理现象时“就事论事”,不习惯于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说理和表述。

五、生活中的错误观念的干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在这些观念中,有的虽比较正确,但往往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学生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物体运动得快,惯性越大”等这类错误观念,这就给学生在学习惯性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六、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迁移原理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正向迁移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思维定势所起的负迁移却干扰着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的掌握,给物理的教学带来困难。负迁移是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总是认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理由是由于液体内部的压强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把以前学过的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与浮力公式F=ρgv混淆在一起,没有弄清两个公式的区别,这是负迁移造成的这种结果。

在中学物理知识的结构中有一些占主干地位的基本规律,这些重点规律教学的成败,对于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知识、能否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关键作用。只要我们能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中常见的问题,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也不会成为一件难事。

七、解决问题的对策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境。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在教学开始阶段,要创设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展开中发现问题。创设的物理情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创设的物理情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后我教学生讨论拔河比赛中要取胜应注意那些问题。学生们踊跃发言,讨论得出用力握紧绳子是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穿有钉的鞋子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等。从而更好地掌握了这条规律。

篇4

关键词:滑动变阻器 作用 规格标志 欧姆定律 串联电路 估算

滑动变阻器在初中电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纵观历年来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无论在计算、实验探究等题型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围绕变阻器所设置的问题千变万化,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和选择更是无从下手。

如何解决好这类问题呢?

第一,搞清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一般情况下还会引起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数值的改变。

2、对电路有保护作用。

第二,重视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标志。

1、其阻值范围。

2、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下面通过一个例题来说明做法

例如:马军同学要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有以下器材:4.5V稳压电源一个,电压表、电流表各一个,开关一个,三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两个滑动变阻器“20Ω,2A”、“40Ω,1A”各一个;导线若干。

(1)根据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要求,请设计一个原理图______。

(2)马军同学按原理图正确组装元件,两个电表的量程也选择恰当,但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超过规定量程,马军同学操作的错误是:______。

(3)马军同学改正了错误后继续试验,得到下表:

电阻R(Ω) 5 1015

电流I(A) 0.3 0.15 0.10

马军同学首次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得与5Ω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为1.5V。然后分别改接10Ω、15Ω的电阻过程中,马军同学多次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目的是:______。

(4)马军同学在本试验过程中,他选用变阻器的规格是:______。

下面对以上4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1)由于电路图很经典,所以电路图略。

(2)马军同学将电路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有显示而电压表超量程,从本题意来看,电压表选错量程的答案必须排除,只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没有起到分担电压和对电路的保护作用,因此答案是:闭合开关前,滑片未移到阻值最大处。

(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本题目需要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因此马军同学多次移动滑片的目的是:调节被测电阻的端电压保持1.5V不变。

(4)关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本环节需要根据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来估算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和电流。

第一,从表格上来看,实验电路的最大电流为0.3A,因此两个滑动变阻器“20Ω,2A”、“40Ω,1A”均能胜任;

第二,滑动变阻器阻值的估算。

从题意可知: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1.5V不变,

所以:

当选5Ω电阻时,电流为0.3A,则滑动变阻器需要接入的电阻值:

R1=(4.5V-1.5V)/0.3A=10Ω。

当选10Ω电阻时,电流为0.15A,则滑动变阻器需要接入的电阻值

R2=(4.5V-1.5V)/0.15A=20Ω。

当选15Ω电阻时,电流为0.10A,则滑动变阻器需要接入的电阻值:

R3=(4.5V-1.5V)/0.10A=3Ω。

篇5

1 改变复习“套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物理教学的复习环节中,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再用一般的做法,如:罗列章节知识点、出示知识结构图,然后重复结构图中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感到老套,自然学习积极性不高;若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改变复习的套路,如:把知识结构图、框架图由教师的板书改为学生的板书或口述,然后请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补充总结.这种形式,一改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复习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2 注重联系实际,合理的设疑,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知识点的总结工作过程中,对一些要求达到“理解”及“掌握”层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设疑来提醒学生注意,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 “对于蒸发的致冷作用”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出:“你能证明或说明蒸发的致冷作用吗?”学生听到问题,自然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去说明,如:“ 夏天教室洒水可以降温”;“人发烧后可以用酒精擦身起到降温作用”等事例.教师可以继续引导,问“你们采取的是用实例说明的方法,谁又能设计出简单的实验证明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温度计,从而可以设计出在温度计液泡上沾上酒体,观察到酒精在蒸发的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下降,来证明蒸发具有致冷作用.教师在此处设疑,把原先由教师介绍物理现象,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方式,改为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去应用知识点联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再如,对于理解电度表铭牌上“220V5A 1200 r/kW·h”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讨论一下生产厂家给出这些值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会得出“可以表示出电压电流的最大值”;“可以知道允许同时使用的用电器的总功率”;“可以测出用电器的功率”等结论.这一疑问的设置,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自己突破“利用电能表测小灯泡功率”的教学难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设疑”要始终不忘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当指引而不束缚、诱导而不替代,让学生动手动脑、动中求疑、疑中求解、解中求学,合理地激疑、设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使学生思维发散,学以致用,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精心设计题型,以开放性习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形式为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受之消极影响.使他们的思维形式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抑制了他们创造的热情,尤其在复习课中,这一现状表现尤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复习课中经常设计和引用一些条件不断变化、结论不断变化的开放性习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对问、一题多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克服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及广阔性.

3.1 设计残缺性题目,以条件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及变通性

例1 如图1所示题目:已知:R1与R2串联,U总=10 V,I总=1 A,求R1=?

题目给出后,教师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要求解出此题,得出是错题的结论,此时教师提出问题“那么要想解出此题,应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加入一个条件,教师继续问:“加入什么条件?”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给出R1两端的电压值,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1

第二种:给出R2两端的电压值,根据串联电路电压关系式结合欧姆定律求出R1

第三种:给出R2的阻值,根据串联电路电阻关系式结合欧姆定律求出R1

第四种:给出R1的功率,利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出R1

第五种:给出R1,R2的比例式,结合欧姆定律求出R1

第六种:给出R1,R2的电压的比例式,结合欧姆定律求出R1

第七种:给出R1,R2的电功率的比例式,利用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结合欧姆定律求出R1

由此题使得欧姆定律与串联电路特点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得到训练,突破复习难点,并以此提高学生解题兴趣,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2 设计结论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多端性及广阔性

例2 如图2所示,给电路通电1秒钟,利用初中物理所学的电学知识,能够求出哪些物理量(要求:写出计算公式,计算过程)

例3 一边长为a ,质量为m的正方体实心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推算出哪些与木块有关的物理量?并将你推算的物理量及计算式以表格的形式填写下来.

评析 此类题型的设计,不是就题论题 的解决问题,而是从知识点出发,启发和诱导学生从一个问题联想到与其相关联的大量的知识,从中找出要解决问题 的内在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起到“牵一机而动全局”的作用.这种题型的设计,既全面复习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端性.

3.3 设计创造性思维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篇6

【关键词】模拟式多用电表;符号意义;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误差

1 模拟式多用表概述

多用表有许多型号,不管哪种,表盘上都印有一些符号和数字,弄清这些符号和数字的含义,才能正确使用。一般常见的符号有以下几种:1)表示该表应水平放置使用。2)表示该表应垂直放置使用。3)表示整流系仪表,测量交流电压时使用内部整流器。4)表示交直流两用。5)表示多用表与表壳之间能经受50Hz、3千伏交流电压历时一分钟的绝缘强度试验。6)表示三级防外磁场能力。7)表示以标度尺长度的百分数表示准确度等级。8)表示以指示值的百分数表示的准确度等级。9)20 kΩ/V或20000 Ω/V表示直流电压灵敏度。表示测量直流电压时,电表的输入电阻为伏20千欧。10)4 kΩ/V或4000 Ω/V表示交流电压灵敏度。测量交流电压时,电表输入阻抗为伏4千欧。11)0dB=1mW600Ω表示分贝(dB)标度尺是以600欧负荷阻抗上得到1mW功率为零分贝作为参考电平的。12)45~1000Hz表示该表在交流正弦频率为45~1000Hz范围内使用,超出此范围时误差将增大。13)A-V-Ω是指安培、伏特、欧姆。就是说这只表是安培表、伏特表、欧姆表的复用表。14)MF:F指复用式,M指仪表。MF放在一起是指万用表,MF―15中的15表示型号。

除弄清以上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外,还应懂得多用表的几个基本术语,这对测量准确度很重要。多用表的准确度也叫做精度或误差,表示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也即多用表指示值(测得的数值)与被测标准值之间的基本误差值。多用表的准确度等级是用基本误差百分数的数值表示的。换句话,基本误差百分数值就是仪表的等级。数值越小,等级越高。例如,1等级精度多用表的基本误差是±1.0%;2.5级精度多用表的基本误差是±2.5%。

磁电式多用表表头的基本参数包括表头内阻、灵敏度和线性。表头内阻是指表头线圈的直流电阻及上下两盘游丝直流电阻之和。表头灵敏度是指指针转到满标度(满量程)时的电流值。此电流数值越小,说明表头灵敏度越高。表头的线性是指表针偏转幅度与通过表头电流值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以上是表头参数。而多用表的灵敏度一般是指整个多用表的电压灵敏度。一般以伏多少欧姆表示。如500型多用表直流电压灵敏度为20kΩ/V,这个数值是怎么来的呢?假设有一只灵敏度为I、内阻为R的表头。由欧姆定律U=IR可知,它本身就是一只量程为U的电压表。我们给它串联一只电阻以扩大它的量程到U1,此时U1=I(R+R串)。例如,一只100μA的表头,其内阻为1.52 kΩ,可用它测量的电压量程为U=IR=100×10-6×1.52×103=0.152V,如果给它串联一只8.48 kΩ的电阻,量程就扩大到U1=I(R+R串)=100×10-6×(1.52+8.48)×103=1V。此时该电压表的内阻为10kΩ,其物理意义为:这只电压表测量1V直流电压需要10kΩ内阻,即10kΩ/V,这个数值称为100μA表头的直流电压灵敏度。实际上因为I=U/R,所以它就是表头灵敏度的倒数。即= =10000Ω/V=10kΩ/V。有了电压灵敏度的概念,就可以方便地将电压表各档内阻计算出来。例如用50μA表头装成直流电压表,其10伏档内阻R10V=10V×直流电压灵敏度=10V×20kΩ/V=200kΩ,而直流100伏档内阻R100V=100V×直流电压灵敏度=100V×20 kΩ/V=2000kΩ.直流电压灵敏度越高的多用表,测量直流电压时从电路中分去的电流就越少,对被测电路影响越小,也即测量结果越准确。

交流电压灵敏度与直流电压灵敏度的概念相似。由于测量交流电压时需要由表内整流器整流,故多一个整流效率因素。一般计算交流电压灵敏度,只要将直流电压灵敏度乘以一个常数K(整流电路的工作总效率)即可。计算交流电压各档内阻时,也只需将该档的电压乘以交流电压灵敏度即可。可见高档内阻也是比低档内阻高的。

2 多用表的基本构成与基本原理

多用电表由表头、选择开关和测量线路三部分构成,表头是一块高灵敏度磁电式电流表,如图1(a)所示,其满偏电流约为几十到几百微安,选择开关和测量线路相配合【如图1(b)(c)(d)(e)】,可测量交流和直流电流、交流和直流电压及直流电阻等等。若接入更复杂的测量电路【如图1(f)】,还可测量音频电平、三极管的放大倍数等等。每进行一种测量时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电路,其他部分不起作用。

多用表的上半部分是表盘,下半部分是选择开关,周围有标有测量功能的区域及量程(如图2)。将多用表的选择开关旋转到电流档或电压档,多用表内的电流表或电压表电路就被接通,将选择开关旋转到电阻档,多用表内的欧姆表电路就被接通。另外还可以测量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及三极管的放大倍数等等。

测电阻是依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原理设计的。而测电压和电流是依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原理设计的。欧姆表内部电路如图3所示,其中R为调零电阻,红黑表笔短接进行欧姆表调零时,表头指针偏,此时闭合回路的总电阻即为欧姆表的内阻。根据全电路的欧姆定律有I= R=R+R+r=;当红黑表笔间接有未知电阻Rx时,有I=,故每一个未知电阻都对应一个电流值I,我们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I对应的Rx值,

所测电阻值就可以从表盘刻度直接读出;

当待测电阻Rx0=Rg+R+r时,I===Ig,指针指向刻度盘中央,此时的待测电阻称为中值电阻(即R中=Rx0=Rg+R+r),所以

R内=Rg+R+r=Rx0=R中,即欧姆表内阻等于中值电阻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3 多用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如图2,多用表表头下部有一个定位螺丝,这是机械调零螺丝。按照表头上“”或“”符号,垂直或水平放好多用表。此时看表针是否指在电压弧形标度尺的零点。如果没有,应该用小螺丝刀轻轻转动表盘中间部分的调零螺丝,使表针指零。多用表的下方有红黑两表笔,红表笔为正表笔,黑表笔为负表笔,测直流电压时将红表笔接触高电位点,黑表笔接触低电位点。如果接反,表针会向反方向冲击,时间久了指针会打弯,或损坏多用表表头内的线圈。

测量电阻时,测量之前先将两表笔的金属指针接触在一起,此时指针应指在电阻标度尺的零点。如果不指零点,可调节表头下面的“Ω”旋钮使表针指零。如果仍指不到零,说明多用表内的电池电动势已不足,需要换新电池。图4测量电阻的方法是错误的。两手同时接触电阻会使人体电阻与被测电阻并联,造成测量值不准。测量电路的电阻时,应该用电烙铁烫开电阻的一端,使这端悬空,再测量电阻的数值。另外,每变换一次电阻档位都应使表笔短接一次,调整欧姆表校零旋钮,使指针指向零欧姆,进行调零。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度,选择量程时应尽量使表针指在标度尺中间位置及其附近(可参考指针偏转在 R中~5R中的范围)。测量电路中的电阻之前必需将电源断掉,将大电容器放电,以免损坏多用表。

测量电压的方法是将多用表通过表笔并联到电路中去。测量直流电压时,应将红表笔接触高电位点,黑表笔接触低电位点。如果接反,表针会向反方向冲击,时间久了指针会打弯,损伤多用表。如果事先不知道电路中某两点电压的高低,则应先用一只表笔接触其中的一点,再用另一只表笔短暂试触第二点,然后快速离开,看表针转动的方向。如果表针反向运动,则需将表笔对换一下,再正式进行测量。测量电压时选择量程很重要,量程选小了,指针强烈冲击,损伤多用表。量程选择太大,固然安全,但多用表的内阻增高,指针偏转很小,不便于读数,也会增大测量误差。如果不知被测两点电压的数值范围,应选用最大量程档先试测一下,若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应换接较小量程。

测量交流电压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被测电压应该是正弦波,这是多用表的要求。所测电压波形与正弦波相差越大,测量误差也越大。(2)被测电压的频率应符合多用表的要求。一般在45~1000Hz范围内测量时准确度可以保证,超出此范围,测量误差增大。(3)多用表测得的交流电压数值是有效值。(4)被测电压中含有交直流成分时,若只测交流成分,就应在表笔探针上加一个耐压400V以上的0.1μF左右的电容(如图5)。

测量电流是将多用表通过表笔串入被测电路。在事先不知被测电流大小时,也应选择最大量程,测出大概范围之后,再用适当的量程正式测量。

多用表的分贝标度尺是用来测量音频电平的。一般多用表的分贝刻度大部分是以在600Ω电阻上得到0.775V,即获得1毫瓦功率时定为零电平(或称零分贝)。表1是交流10档对应的分贝数值。如果用其他档测量电路中某点的电平,还应加上该档的一个附加值。例如用50档测得音频电平10dB(分贝尺),再加上14dB,实际值为24dB。如果用250档测得某点电平为12dB,再加上28dB,实际值应为40dB。

表1

最后谈一下多用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一,每次测量之前必须核对转换开关是否符合欲测的内容,切勿用电流、电阻档测量电压,以免烧坏多用表。

第二,测量完毕时,要把表笔从测试孔中拔出,选择开关应置于交流电压最高档或OFF档。若长期不用电表,还应把电池取出。

第三,测量高电压或大电流时,不能带电旋转转换开关,以防止触点产生电弧,损伤触点,加大接触电阻。

【参考文献】

[1]赵青生.大学物理实验[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9.

[2]武建谋,宋见林.全品高考复习方案・物理[M].西苑出版社,2007,6.

篇7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基本方法 应用

物理教学方法,可以说不计其数,它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物理教学理论和有关资料,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实际上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选择教学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有其自身特点,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那么,什么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呢?物理教学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我谈谈“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与应用”,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应该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制约。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表现出教学行为的外部特征。从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选择方面来看,教学方法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智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影响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教学分类

在我国一般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说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参观、观察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欣赏法。5.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和活动法。现代教学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智能,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强调教与学的统一,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学的情感因素。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中学物理教学的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归纳起来,这些基本方法(也可称之为基本技能)包括讲述与讲解、谈话与提问、实验与观察、自学与讨论、练习与考查。

1.讲述与讲解

讲述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叙述、描绘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讲解方式。讲述应词句清晰、条理分明、生动确切,要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与启发性。例如: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讲: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既犯科学性错误,又犯逻辑性错误。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例如:教师介绍某一项科技成果或一些新的信息资料的教学活动时,要用讲述法。讲述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讲解时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解释和论述物理规律。讲述法的主要特点是科学论证。讲解要深浅得当,思路清楚,合乎逻辑,启发思维,讲解中常配合穿插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有启发性,明确具体,不能过于容易。例如:讲到“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转播”时,首先,提出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接着,教师启发:“为什么光照在不透明物体身上时,身后留下影子?”从而得出直线传播的结论。教师的板书和图示在讲解中要配合得当,适当重复。总之,语言的艺术应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

2.谈话与提问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谈话与提问表达,这种方式叫做谈话与提问法。采用这种方法,所列问题必须清楚,注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应该让全体学生思考,使回答问题变成全班同学的集体活动。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灵活掌握,随机应变。例如:初三物理第二册,当讲到“欧姆定律”这节课时,重点是欧姆定律及计算,难点是理解公式I=U/R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提问:“从公式I=U/R来看,电流I跟电压U成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从概念含义和数学习惯中得出,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刚好欧姆定律的概念)。教师此时不忙于回答,又根据公式继续提出:“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正反比,对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到上节课所讲述的电阻概念,再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得出结论:“电阻跟电压和电流是没有关系的。”讨论和说话、提问有所不同,讨论的问题常常由学生提出,还可以分组进行。这样的问题选择更加重要,不能太容易,也不宜太深,要有一个核心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特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尽量完成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由于各区域的教学装配不同,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比较落后,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环境不同,往往实验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做实验,用简单的材料,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理论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生动有趣。例如:当我讲授初三物理第二册“摩擦起电”那节课时,有两个很重要的实验:(1)用玻璃跟丝绸摩擦;(2)橡胶跟毛皮摩擦,去靠进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但该实验很难使玻璃棒、橡胶棒带上电,实验很难成功。如果我们把实验变换一下,用两张薄的塑料膜跟棉布摩擦以后,使其靠近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得很明显,实验效果显而易见。又如,在美国,中国的一个“魔舰”教具,曾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兴趣与讨论。学生的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要确保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人认为实验是一人一组好,也有人认为两人一组好。我们认为两人一组不但使学生有较多动手机会,而且有讨论和互帮互学的机会,所以这样的安排更恰当一些。

4.自学与讨论

前面曾经提到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分组讨论或大班讨论,教师只引导,最后做小结,这是一种自学的方式。最后的总结一定要做好,可以让学生先小结,教师再补充和重述。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自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自学。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把自学作为重要的备课内容,把“学会怎样学习”作为重要目标,养成自学的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课外书籍、广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5.练习与考

练习与考查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又能加深记忆,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验。物理练习和考,不但包括做习题、思考题,还包括实验与观察。现在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倡安排一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有联系与考查的意义。可以由老师提出课题,也可以由学生组织课题。如学过光速以后,可以提出:“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铃声?”学过保险丝,我们可以提出:“能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这样能使学生把课堂的知识融入生活,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应该既踏实严谨,又生动活泼,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教要有法,但无定法”是对现代教育法基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此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同一课题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案。教学设计要既切合教学内容和教材实际,又切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只有把基本方法综合应用,在运用中随机应变,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才能指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对物理教学来说,重视物理实验就是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课堂教学,体会

一、突出基础,防止死记硬背结论

任何复杂的物理问题是由若干个简单的物理问题综合而成, 此我们在传播学生最基础的物理知识时,不能简单地是传播结论,而应该偏重讲述该结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的物理思维方法。例如在讲“透镜”一节时,如果只简单地介绍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么学生会误认“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一定是会聚的。而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束一定是发散的而不会会聚”。这样子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会聚”和“发散”的含义。如果我们在讲述时,运用课本上分析方法,把凸透镜视作许多个小三棱镜,并提问:三棱镜对射入其侧面的光有什么作用?再由此来解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并由光路可逆推出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光轴射出,问:平行光会不会会聚一点呢?这样水到渠成的引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是与入射光线比较而言的。所以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可能是发散光束,这样逐步深入,让学生理解记忆,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得多这样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知识的印象比死记硬背深得多。

二、突出实验,防止向学生硬灌结论,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

一位真正的教师不是在于直接给学生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要认识和寻求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时,在提出实验目的后,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实验电路,确定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然后分组由学生动手操作,经过学生观察、记录、讨论,让他们从中分析得出欧姆定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来全部表演。通过这种形成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得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联系,防止知识孤立和对立,注重知识的灵活性。

在解物理习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一道电学基本习题为例:有一只弧光灯,正常工作时电压为40伏,电阻是8欧,要把它插入电压是110伏的电路两端,应串联一只多大的电阻才能正常工作?这是一道电学基本掌握的问题,在初学时,大多数学生是先求出L灯→R总→RX=R总-R灯的思路获解。解完后,问学生还有别的解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串联电路特点,最后学生做出如下解法:U灯/R灯=UX/RX得出RX。这样利用一题多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突出联系,防止知识的孤立,注重知识的系统和迁移。

在物理教学中,同一概念的物理习题题型变化多,但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例在讲解浮力习题时,举出一例题:池中水面上有一装着石头的小船,若把船中石头抛道池中,问:池中水面高度如何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石头被抛前后状态中船和石头受的总浮力变化后,再运用阿基米德定律由学生得出V排情况说明池中水面略有下降后再将此题进行多种变化:①若盆中漂浮一只铁碗,把其投入水底,则盆中水面将怎样变化?②若盆中漂浮一冰块,则冰块融化后水面如何变化?③若冰块中原来已有木块漂浮在水中呢?若漂有铁块呢?这样一题多变,突出知识间联系和迁移,使学生能理解问题的本质。

篇9

【关键词】阅读 自学能力 培养

一、正确认识阅读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作用

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师生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造成了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良后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学生到学校是读书,而不是“听书”;教师在学校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考、分析问题。学生只有自己读懂书才会有收获,靠老师灌是没用的。

二、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教法,改变填鸭式的“满堂灌”,同时,作业题应少而精。习题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学生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这个内容时,教师可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通过这样的锻炼,提升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也让学生有了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阅读过程中,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予以分析解释。例如“压强”这一节,学生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做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他们进一步理解P=F/S,并能灵活运用,而不至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们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帮助他们弄清其含义。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篇10

一、把对教学工作的热爱的情感转化到行动中去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应包含热情,乐此不倦。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笔者认为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钻教材,把握课标,优化备课

物理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分析知识点的来源,特别是该知识点的应用。例如:在讲《浮力》一节时,要从身边的一些现象谈起,木块的漂浮,人在河里游泳等等,再谈及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故事,从而引出阿基米德定律,同时引申出下沉物体的浮力。(学生易认为下沉物体没有浮力)。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同,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参差不齐,基础较差,有较大一部分学生数学不及格,学习无目的,甚至不想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让他们在认真学习后都能达到要求,感知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欧姆定律》一节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用欧姆定律的公式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计算。

(三)重视实验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程把实验融入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要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1,实验软件化。利用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再现实验的直观过程,如在教学《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由于学校实验器材较差,因此在网上下载实验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2,实验分组化。在帮助学生掌握实用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自主操作的能力,进行分组实验。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探究在二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成像的特点,各组分析规律,然后教师总结评价。

3,实验参观化。如在教学《发电机》一节时,在了解发电机原理的同时,可带领学生到附近水电站参观,让水电站的工人介绍发电机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4,实验生活化。紧密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一些探究实验。如:筷子变弯、河水变浅引出折射,噪音的形成与防治,探究电冰箱等电器设备等等,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四)运用发散思维教学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后续发展十分重要。当前一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现在的成绩,大搞题海战术,重复机械的训练,让学生感到十分劳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发散思维教学。例如:一只烧杯重1N,底面积25cm2,高20cm,盛有600g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

求:1,水对容器地面的压强。

2,烧杯对桌面的压强。

当学生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看谁还能发现什么?还能求什么物理量?(如烧杯的形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烧杯对桌面的压力,水的重力,桌面对烧杯的支持力等等)。这样,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有时不提问题是最好的问题。

二、关爱学生,讲究教育学生的艺术

(一)方法指导――讲究工作艺术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它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所谓的“科学事业”,主要是以正确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工作,是一个宏观的范围、方向。而“艺术事业”则应突出教师个人的因素,侧重指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方法、技巧,是微观的、具体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的语言,更应是教育的语言,长期以来,许多人相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教师高明、巧妙、妥帖的“顺耳忠言”则更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为了“顺耳忠言”,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能拐个弯儿,巧妙运用富有感染性和迁移性的语言,反其道而行之,变指令为参谋,变贬抑为褒扬,以彻底的委婉,取得合适的角度,拐弯抹角地表达真实的意思,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学生也能从表面意义和老师的表情、姿态中,准确地领悟到其语言的内在含义,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沟通的目的。太极拳理论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古话则有:“将欲取,比先予之。”说话拐个弯儿,对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能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辅导――促进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孩子的健康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无病即健康”,其着眼点就是指躯体疾病,而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其实很多学生在外界学习压力或不良环境影响下,都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了,在生活或学习中常会产生自卑、胆怯、猜疑、易怒、偏激等心理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卜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在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

(三)发展评价――让每块金子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