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的风险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商的风险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商的风险及对策

篇1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策

一、引言

感知风险是指在B2C电子商务之中,消费者由于消费环境以及消费方式等等方面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风险感受。学者们经过相关的研究,将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对于购买产品可能产生损失的这种心理称为风险感知。而目前对于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风险感知则有着这样的定义: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是指消费者在进行在线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期待而带来的一些损失。

二、消费者在B2C电子商务中感知风险的形成

对于B2C电子商务之中消费者之所以会产生感知风险的原因应当主要被归结为网络的虚拟性。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以网络为依托的,因而就无法避免虚假信息的负面干扰,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虚拟的商家作为消费过程的主导,商家往往是出于一种虚拟的状态,其信息以及身份都是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中的,这就使得消费者不能够很好的对其进行身份的辨别,使得消费者产生风险感知。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是一种对于传统的交易模式的颠覆,它不再能够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交易方式,因而电子商务的购物时间是一定要比传统的购物时间长的,这种状况就会给消费者带来浪费时间的问题。电子商务的这种特殊模式是导致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主要原因,电子商务的种种特点都为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很大的消费风险,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消费者消费心态的一些客观的重要的原因。在这些风险客观存在的情况之下,消费者就难免会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从而促进消费者感知风险,并且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过程。

三、B2C电子商务中影响消费者风险感知的因素

(1)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在经过众多的研究以及统计调查后我们能够发现,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其个人的消费意愿以及对于风险的考虑情况是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研究我们还能够发现,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消费风险感知也是不同的,在一般的情况下来说,谨慎的,抱有避免风险意向的消费者就会更多地感知到风险的存在,而对于一些比较喜欢冒险,敢于承担风险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对存在的一些客观风险进行弱化,因而就有着较低的风险感知。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发现消费者对于风险的感知程度还会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关联,如果消费者有着十分强烈的购买欲望,他们对于风险的感知就会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如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强,那么他们一般就会有着较强的风险感知能力,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风险感知这两者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2)销售商方面的因素。而对于销售商来说,在B2C电子商务进行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够避免消费者对零售商的各种行为进行心理评价,而产生风险感知。例如销售商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消费者就有可能会对宣传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风险感知,除此之外由于销售商身份识别的困难,也会使得消费者产生一种实体身份的风险感知。我们还能够看到,在电子商务开展的过程中,不仅在销售环节会使得消费者感知风险,同样在售后以及产品的配送方面,也会导致消费者感知风险的产生。因而对于销售商来说,应当注意的是做好销售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以此来树立良好的信誉,我们都知道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商家,对于一些品牌产品以及较大规模公司的产品,消费者往往表现出更加信任的心理状态,从而也会减少风险的感知。另外,通过研究我们还能够发现,对于电子商务活动来说,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对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3)网站的建设方面的因素。B2C电子商务与普通的商务活动不同,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没有销售人员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接触,消费者是与网站进行接触的,因此作为电子销售商就应当重视网站的建设工作,网站建设质量的好坏是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直接相关,网站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能否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相适应,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消费服务,对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是有着很大关系的。网站的排版以及网页的美观与否会对消费者的消费医院产生影响,而如果网络运行速度很慢,造成了消费者的使用障碍,就会使得消费者失去购买产品的意愿。而对于更多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在网站上进行支付的安全问题,因此电子销售商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对于支付安全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消费者产生安全感,这样就能够使得消费者降低对于风险的感知。网站为消费者提供的帮助、方便越多,就能够提供消费者更多的安全感,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

四、应对影响消费者风险感知因素的措施

(1)从消费者的角度。作为消费者应当认识到,当前网络销售方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不能够仅仅从这些方面来对商品进行评价,并且这些信息都是由销售商提供的,因而并不一定具有足够的客观性,作为消费者就应当积极搜寻有关产品的各方面信息,多多了解产品的真实状况,以此来减少消费风险的感知。除此之外,还应当在选择商品的时候挑选信誉度较高的商家,信誉度很大程度上是与产品的质量挂钩的,因此这样做就能够减少消费的风险。

(2)从销售商角度。作为销售商,应当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以此来保证消费者能够全面的了解产品,从而降低消费的风险感知,除此之外,销售商还应当注重建立公司的信誉,扩充公司的规模,利用品牌效应来帮助消费者打消风险感知。

五、结语

消费者感知风险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降低消费者对风险感知进行研究能够帮助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王伟.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

2009(10):59-61.

[2] 魏明侠,肖开红.影响B2C电子商务在线消费行为的感知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6(06):175-179.

[3] 孙祥,张硕阳,文,王二平.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风险来源及

其影响[J].心理学报,2006(04):607-613.

[4] 邵兵家,鄢智敏,鄢勇俊.B2C电子商务中感知风险降低策略的有效性

研究[J].软科学,2006(04):131-135.

[5] 孙祥,张硕阳,尤丹蓉,文,王二平.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风

险来源与风险认知[J].管理学报,2005(01):45-48+54.

[6] 何莉莉,宋志国,叶冰冰.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2

关键词:火电企业;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这就要求在火电企业的建设上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投入新的设备以及技术,对电力物资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物资采购工作是影响火电企业的电力生产成本和工程建设造价的根本,决定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运行,而整个火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电力物资采购影响着。因此,火电企业必须加强电力物资采购的管理,把采购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一、火电企业电力物资采购的风险

(一)概念。电力物资采购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有可能出现的偏差叫做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电力物资采购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电力物资采购风险并不仅仅限于向供应商购买物品的过程,而是物资从计划采购到使用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风险。

(二)分类。电力物资采购风险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

1.内因风险。内因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决策风险、订货风险、运输风险以及验收和保管风险。计划风险:火电企业为了保证物资的供应会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因此在采购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的制定上就会存在一些差异,造成风险。例如,市场需求的走势、市场预测以及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差错等等。因此,采购计划必须在技术上做到科学管理、工作上做到严格要求,才会将计划风险降到最低。决策风险: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问题、业务水平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等,使得一些企业的某些决策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就会引发风险。订货风险:在电力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采购工作人员必须要理解管理人员的意思、按照采购的正确程序进行操作,供应商的选择以及合同的签订一定要按照过关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一旦有所纰漏,就有可能引发相关的风险出现。运输风险:电力物资采购好以后,在运输上一定要做好管理措施,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的运输,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运输风险。验收和保管风险:电力物资采购回来以后,对种类、数量、价格以及型号规格等方面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符合相关指标的标准后方可入库。检查验收的过程一旦有所疏忽就会有相关的验收风险产生。而入库的物资保管工作也一定要做好,避免物资丢失、变质等风险的出现。

2.外因风险。外因风险主要包括社会风险、供应商风险、市场风险和意外风险。社会风险:部分物资采购法律法规、社会制度以及政策等都会对电力物资采购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社会风险。供应商风险:在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厂家在产品生产的某个环节上出现纰漏,就会产生物资质量风险。另外,由于相关法律以及管理力度在电力物资采购环节上比较薄弱,这就会使得某些供应商趁机不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造成电力物资在价格、质量等方面的风险。市场风险: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也会对电力装备这一行业在发展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火电企业的大型设备原材料、部件等已经进行全球性的采购,而材料价格的逐渐增长也导致电力物资的成本不断上升。由于来自各方面的经济压力,一些厂家会也因此而采用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使得电力物资的质量受到影响。意外风险:在采购电力物资的过程中,很多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是无法避免的,这会给设备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损坏,是得物资在订购、运输以及储存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火电企业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管理

在电力物资采购管理上,如果只对某一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的话,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火电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上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便于从各个环节对采购的物质进行监督管理,使得电力物资在采购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尽量得到避免和降低。

(一)供应商风险对策。在供应商的选择上要加强考核和选择的力度,为了约束和规范供应商的行为,有必要制定出一个全面的可实施的方案。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体系和能力进行方面要做好调查和审核中国,要去生产现场对其生产技术和能力进行考察,还要收集行业中对该供货商的评价和业绩情况综合进行盼盼;必须从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产品合格率、合同的履行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特别是一旦出现严重的物资质量问题或供应商诚信危机的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阻止风险发生。

(二)计划风险对策。物资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制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电力物资采购工作必须采取计划管理的方式,整个采购过程必须要有严密的计划,并且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采购计划必须要按照需求计划的相关要求制定,结合工程实际所需的物资准确制定出物资需要量与交货日期。此外,一旦原计划发生改变,要对原来上报的采购计划及时进行修改。应急物资方面则需要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同时还要对应急物资的新动向随时注意。

(三)采购订货风险对策。在电力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在物资采购的计划落实上,必须按照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标准。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必须采用最强硬的措施和态度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签订和确定相关的技术协议及合同时,必须按照审批的计划进行。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若原定计划有重大改变发生,需办理相关手续,得到批准后才可以签约。

(四)验收和保管风险对策。火电企业对验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必须提高,有必要做到使工作人员对各类电气设备的用途做到充分了解,以便于提高验收工作效率。保管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要定期巡视和保养设备,防止设备丢失、变质以及灾难带来的风险。

三、结语

在火电企业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相应的风险。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电网能够安全地、稳定地运行,必须加强物资采购风险管理,同时也能使得火电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整体利益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程嘉许,李云峰.“三集五人”体系的理论内涵与战略意义[J].国家电网,2012 (3 ) :78 79

[2]金锡万.物资采购质量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1(8):121 -122

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电网企业对信息化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作为信息化核心内容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电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逐步建立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开发建设模式和方法论,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随着电企业务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信息系统构成日趋复杂,在开发建设中呈现出:关联面广、工作层次多、开发建设队伍组成复杂等问题。在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更需求加强重视项目风险控制与管理,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分析以及找出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是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达到目标的关键。

一、通过识别项目各类风险,达到加强风险管理的目的

一般性的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都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诸如资金不到位、人员变动、用户需求反复变化等风险。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除此以外,还有着自身独特的一些风险。比如在开发阶段,由于业务管理复杂,需求不明确且经常发生变化;在实施阶段,建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数据量庞大,关键用户认识不够;在软件运维阶段,缺乏强有效的推广使用,缺少针对性的用户培训和完善的运维管理等。系统建设中如果对这些风险不能有效的识别分析和规避,将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因此,首先需要对各种类别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识别与分析。

1开发商的实力方面。信息系统合作开发商的选择,对项目的成功关系密切。如果开发商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技术实力不强,在承担大型复杂的项目开发建设时就会力不从心;开发商对电网业务不熟悉,缺乏相关领域的开发经验,无法投入足够的技术力量,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2用户需求方面。如果项目初期没有进行有效的宣贯和沟通,将会对后期的项目开发建设带来诸多的麻烦和问题,比如工期拖延、反复修改,甚至导致项目整体失败;需求调研不深入透彻,分析研究停留在表面,仅以历史经验和技术的角度考虑,通常会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逐步暴露各种问题;缺少有效的需求变化管控也会造成项目风险的增加。

3项目管理和组织方面。电企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应的项目管理往往需要跨职能、跨部门的多人协作才能完成;项目计划不切实际,阶段任务划分不合理,没有具体的时间进度表,项目组只有建设方人员,缺少即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用户参与度底,这些都是项目走向失败的风险因素。

4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电企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智力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项目,项目所需的人员组成即需要技术专家也需要业务专家,同时还需要企业高层的深入参与,即使配备了充足的人员,还要考虑项目成员的流动性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系统开发建设中往往喜欢盲目追求新技术,在能更好的实现系统目标和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技术方面不确定的风险,使得系统可能出现兼容性差和操作困难等问题。

5企业管理变革方面。在面临新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中,由于信息化业务流程的改变,势必会造成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变动,用户短时间内工作量加大等情况,产生较多的抵触情绪,对系统建设形成较大阻力。

6其它方面。在电企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中,除以上几个方面可能带来风险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如资金风险、培训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系统运行维护风险等。

二、通过采取风险应对措施,达到优化风险管理的目的

在电网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中,不仅需求对项目的所有阶段进行连续不断的风险评估,还要制定积极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合理排序,重要的风险要首先处理,风险管理措施要覆盖所有的关键人员、过程、业务和技术领域。下面对前面列举的风险情况,通过针对性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1开发商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电企信息系统大多规模较大,定制需求功能点较多,因此选择实力较强的开发商对项目成功关系密切。首先,应制定项目建设准入机制,划分开发商等级,对入围开发商进行深入调研。其次参考同行业类似客户的建设经验,选择熟悉电网系统业务,具有同类项目成功案例较多,经验较丰富的开发商作为建设方,有效保障项目的成功。

2用户需求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首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掌握用户的业务需求,仔细分析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描述,明确项目的整体要求;其次,保证需求调研阶段的有效时间,避免造成分析调研不细致,走过场,对不切实际的需求要正确评估,充分沟通,直至双方同意;制定完善的需求变更管理机制,有效的避免需求无故的频繁变化,保证项目进度按计划推进。

3项目管理和组织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项目开始前就应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规范的建设管理标准;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项目例会,对项目计划、质量、问题进行协调管控;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详细任务计划,明确项目实施的关键路径,设定项目里程碑点,对于与项目目标或进度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调整控制。

4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配备项目所需的充足、稳定的熟悉相关业务的各类技术人才,科学合理的进行人员分工,发挥项目成员的专业特长和协作能力;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外部协作单位人员的管理。同时,还要注意软件技术的合理采用,避免出现系统性能底、操作界面不友好,甚至系统兼容性差,导致与其它系统难以集成的风险。

5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要保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能够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明确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需求和职责,让各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和应用中发挥主体作用,有效的消除存在的变革阻力;合理处理跨职能的业务流程设计,做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在项目的各阶段定期举办宣贯和培训班,以便配合新的管理理念的推行和普及,排除员工使用的抵触心理,保证系统发挥实际效用。

6其它方面的风险应对策略。系统建设项目前必须开展可行性研究,明确系统目标和规模,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和成本效益分析,确保资金落实到位,才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开展;制定全面、详细的培训计划,保证每一个关系人都能熟练的应用系统;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结语

在国内,电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优势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强化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科学全面地对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估,在出现风险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将有利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强化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电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四新,贾郭军.软件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 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策略研究 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商业地产的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 商业地产的电商试验 商业地产的开发与运营 商业地产开发的风险分析及对策防范 电商能否击败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 完善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模式探析 刘爱明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是伪命题 商业地产或是开发商转型机遇 快时尚:紧跟商业地产开发商 商业地产开发的风险管理 商业地产同质化的对策 商业地产去库存的对策 基于宏观视角的商业地产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对策 论中国现代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 整合运营商业地产的经营之道? 商业地产的收益与运营管理模式 浅析重庆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商业地产[EB/OL].(2014-03-14)[2014-04-20]..

[5]201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万亿同比增长10.7%[EB/OL].(2016-01-19)[2016-03-26].

.

[7]2015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分析一览[EB/OL].(2016-04-29)[2016-06-28]..

[8]中国新城市招股一波三折:商业地产行业亟待模式创新[EB/OL].(2014-06-29)[2014-08-20]..

[9]2014年eBay大中华区移动商务报告[EB/OL].(2014-06-13)[2014-06-20]..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s of the Commerci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in E-Commerce Times

FU Yan-wen

(Xiamen City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8,China)

篇5

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存命脉,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金流是企业生死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类金融企业而言,现金流的核心作用被进一步放大。本文以国美电器为研究对象,分析类金融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生成与传导机制,以期为改善企业现金流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

类金融企业;现金流;风险生成与传导机制

一、问题提出

类金融企业是指在与供应商进行交易过程中以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方式占用上游供应商货款并供自己长期使用的一类企业。类金融企业使用该种商业模式可以形成“规模扩张――销售规模提升带来账面浮存现金――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或转作他用――进一步规模扩张提升零售渠道价值带来更多账面浮存现金”的特殊企业现金流循环体系。这种现金流管理模式虽然能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是其在本质上也掩盖着较高的风险因素。

企业在过度使用类金融模式进行融资以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自身现金流运行状态也愈发脆弱,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更为严重的是当“马尔可夫支付链”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发生破产都有可能导致恐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诱发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发生的大面积“三角债”现象正是上文所述内容的典型代表。该时期的企业商业信用极度不健康,导致银行业计提巨额坏账准备,金融市场一度处于“崩溃”边缘。在经济鼎盛时期,类金融企业的现金流风险因素可能还不会大量显现,可是一旦遭遇如同98年亚洲金融危机或是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一致的大范围经济危机,类金融企业的现金流周转则会因为银根紧缩而势必紧张。因此,如何有效识别类金融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生成与传导机制是类金融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选择类金融企业的典型代表――国美电器(以下简称国美)为研究对象,深入其现金流风险生成与传导机制。

二、国美电器案例分析

凭借其所拥有的全国性销售渠道网络形成的寡头垄断地位,国美在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现货交易的同时,通过延长上游供应商付款周期使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游现金。纵观国美电器的年度财务报表可以发现,应付账款周期超越6个月的产品供应商比比皆是。但是,国美利用类金融模式的同时也意味着在自己身上套上了一个无形“枷锁”。国美成功实施类金融模式的关键就是众多供应商需要对国美的现金流周转有着充足的信心。但国美却无法有效保障这一点。截至2008年6月,在不考虑收购大众电器后产生的虚拟商誉的基础上,国美的资产负债率为69.83%,导致净营运资金需求为负,出现庞大的现金缺口。此时,如果大部分供应商对国美未来走向持悲观态度,要求现款现货交易的话,那么国美很可能与供应商发生类似于银行“挤兑”现象的“战争”,其现金流周转过程将变得岌岌可危,现金流断流风险也将大幅上升,甚至引发破产。

从国美存在的现金流风险隐患来看,现金流风险的生成和传导是其采取的类金融模式作用下的结果。由此可以初窥国美现金流风险的生成与传导机制。

机制一:首先,当国美占用供应商资金进行扩张和房地产投资时,门店规模扩张过程中出现的单店效应会减少现金流入量;其次国美多元化投资存在的高风险可能导致在投入大量前期资金后无法收回预期回报,不仅使现金流入数量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其现金周转期限;接着,在预期获得资金回报期限内可能仍旧需要投入后续资金,从而进一步影响现金流入,引发现金流风险;另外,原有的零售业绩也会因为市场竞争出现波动等多方面原因而产生不确定性,影响现金流入。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共同作用于国美,影响其向供应商按期支付货款的能力,使得国美自身现金流风险生成并在产业链中传导,即国美的现金流风险向供应商传导。

机制二:由于供应商向国美供货与国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故而供应商的现金流周转效率不强,导致其进一步生产能力受到直接影响;同时,供应商还需要承担运输成本、维护成本、货物损坏成本等外加经营成本,而这种单方的经营成本也增加了供应商的现金流周转压力;再者,国美因其渠道优势形成了较强的议价能力和价格保护政策,供应商需要支付高额的渠道费用。基于这些限制条件,供应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与国美之间的资金矛盾,那么现金流风险将在供应商内部传导并可能导致现金流断流,进而国美也会因为供应商不能继续向其提供货物而影响自身业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即供应商的现金流风险向国美传导。

机制三:在机制一与机制二的共同作用下,现金流风险将形成在国美与供应商之间的循环传导体系,这势必会加重双方的现金流风险,同时现金流风险也会因其程度不同在整个供应链上传导扩散,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三、结论与对策

本文以国美电器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类金融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生成与传导机制。研究方发现,类金融企业现金流风险偏向企业自身对资金的利用程度,并通过现金流转使风险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甚至整个产业链传导。为此,本文提出些许改进意见:一方面,类金融企业需要形成稳健的财务政策与资产负债结构,将占用的供应商资金数量与期限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类金融企业需要持续改进运营速度以保障自身偿债能力,进而控制现金流风险。

参考文献:

[1]郎咸平.模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任乐.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资金运作模式研究一以苏宁电器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电力设备;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是影响电力生产成本和基建工程造价的根本,决定着电力是否安全与运行,同时也牵涉到整个企业经济效益与电力系统稳定。由此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质量和功能对电网的稳定与运行产生了更深一步的影响。所以采购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保证电网的稳定和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一、目前电力设备采购现状分析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手段

由于电力企业电力设备采购业务的迅速增长,采购电力设备所涉及的供应商数量及供应地域范围逐渐扩大,造成供应商群体零星分散。另外电力企业的特征造成电力设备采购业务地域范围的局限性,再加上电力企业涉及到国计民生,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造成了对很多供应商单方面的严格要求,而忽略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平等招投标关系的供应商的义务的表现。由于电力企业电力设备供应链条不完整,信息共享机制缺乏,供应双方信任度较低,难以将供应链成本坚定[1]。

(二)过份追求过低的采购价格

电力企业当前的招投标模式很多都是简单根据采购价格的因素实行招标管理,技术和质量管理部分只是走过场,过份的低价使得电力设备的供应商疲于应付,导致产品的质量标准直线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设备使用寿命。在当前的设备投标过程中,有少部分供应商大多数在电力设备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投入,导致成本的上升,在追求低价中标的过程中往往屡屡不中标,导致这些供应商渐渐失去了对电力企业的信心,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评价。一味的低价招标无疑会给最终用户造成的损失更为惨重。

(三)供应商低价中标

为了迎合采购方的需求,供应商纷纷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来获得中标机会,挤压其他竞争对手。然而供应商迫于设备生产成本,为了获取利润,只有降低产品等次,减低产品质量。这样采购方与供应商低价模式恶性循环,使得采购到的电力设备完全不符合项目建设标准,电力设备难以正常运营,增强了维护成本和二次采购成本,遭受到了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电力设备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一)完善供应商管理

(1)完善供应商考察制度。供应商在供货之前,应该利用互联网对各种资质和资格进行审查,从而确保供货公司各方面都符合公司所要求货物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发展经验,在行业内具备相应的知名度与良好的信誉;其次是应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注重对各种要求的考核和评价。通过各种数据的比较来评价供应商综合发展情况的优劣,最后选择发展较好的供应商;再次是应该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确保所采购设备材料的质量;最后,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动态管理,来检查是否适应公司将来设备采购的需求。按照评估标准对供应商在一个周期内的提品的质量、按时交货的几率、履行合约率、产品合格率、价格以及态度,还有售后服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通过评估提出指标量化及备案对供应商是否合格实施相应的动态管理,特别提出的一点就是在日常评估审查外,若一旦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者是供应商出现诚信危机等情况必须立刻采用专门的评估审查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阻止风险发生。

在各种设备材料采购完毕之后,还应该给与各个供应商科学评价,并且应该将反馈意见反馈给供应商管理人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坚持每一年集中评审一次,从而确保设备材料的质量。

(2)完善对供应商的合同执行管理。采购方应该严格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及ERP系统,全过程控制物资合同的签约、变更、履约和资金结算业务。合同一经签订,原则上不做任意更改。切实加强物资到货管理,确保到货物资数量、质量及交货期与合同规定的一致性。合同签订后,质量控制部门应该根据合同要求以及供应商的生产计划,跟踪设备材料的生产质量状态,包括质量文件的提交,审核,生产过程的不定期监督管理,重点工序现场见证等方法,及时、准确了解供应商的生产实际生产状态。尽可能的将质量管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实行质量放行一票制。将质量风险尽可能的降到最低。以确保采购方的利益。

(二)科学衡量采购价格

在衡量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财物风险,其主要是因为各种财物风险都集中体现在价格上面,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财务的经营情况。同时,公司在集中进行采购业务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可能的了解材料供应情况,材料价格的波动和历史采购价格等,按照项目建设的整体预算和每个季度工程项目资金的分项预算科学预测电力设备采购进行中的价格走向。在公开招投标供应商价格时,需要对电力设备的原材料价格及工程项目资金进行预算,对价格差异较大的供应商进行询问,充分了解投标方的价格构成,若该供应商的价差主要是由于技术含量及企业资质时,就需要以工程项目长时间持续稳定运行为前提,而不是只是用价格来衡量供应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采购方必须考虑供应商的合理利润,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EPC管理模式

EPC管理模式包括了项目设计、采购、建设各个层面,大多数使用“强矩阵”管理方式,合理调整内外部部门关系,也需要各个部门无条件的配合才能实现高效的采购,对电力设备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多种解决方案,有助于确保项目顺利的建设[2]。利用EPC管理模式能够用降低采购风险,大大降低采购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矛盾,使得采购程序更加规范。采购过程公开透明,杜绝了腐败现象的出现。此外,利用EPC管理模式较易与供应商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有利于在以后的生产、维修、现场服务及备件供应。能够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保证采购的电力设备能够按照进度要求适时进场,有效控制采购到的电力设备符合生产需求,满足质量要求。

总之,电力设备采购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难以避免的,需要加大对采购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中控制,有力地降低采购方和业主的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控制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现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分为以电商企业为主导、以传统银行为主导以及银行与电商企业合作的三大模式。电商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都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B2B、B2C、C2C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的业务类型。其中B2B即企业对企业,指的是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订单融资金融业务;B2C即企业对个人,是专门针对个人用户提供的应收账款等融资业务;C2C即个人对个人,在该业务模式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是作为个人间投融资的中介平台。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风险的分析如下:首先是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对客户的交易付款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是仅仅依靠电子订单以及互联网上的身份信息可靠性较低,进而产生新的信用风险;此外操作风险也是常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互联网和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增加,由于融资请求较之传统的金融模式难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回收的监控复杂性;其次是安全风险,金融平台的稳定性、金融产品以及申请流程的科学性以及软件问题都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因素;最后是环境风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贷款抵押物的类型更多样化,投资者与贷款者的数量以及资金规模都比较大,当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发生较大的波动时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就会增大。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

(一)完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

金融平台稳定性会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由于硬件或者软件问题导致的风险必须要加快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高金融平台的硬件质量和配套软件适应性。为了提高金融平台的规范性,相关部门要对云平台、物联网以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国家规划的范围内提高自身信息平台建设质量。

(二)加强线上和线下业务的对接

电商企业和互联网金融机构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对贷款者征信评估的输主要来自于线上交易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征信数据电子订单造假的难度更低,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避风险,要加快线上线下业务的对接,将线下物流与线上信息流进行对比,全部核实无误后方可放款,避免虚假订单信息骗取贷款的情况。电商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交易监控体系的完善是线上线下业务对接的接触,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要加快培养精通互联网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三)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激励和信任机制

信息共享的程度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影响巨大,为了规避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要加快信用评估机制的建立,使金融机构可以获取的全面准确的贷款人信息,深化信息共享,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市场环境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推动建立起线上线下金融服务都适用的征信体系,通过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的建立提高金融市场中信息公开和共享的程度,避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业务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及道德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也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也面临诸多的风险。在此背景下要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相关法规和征信体系的完善来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推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污水处理市场化 风险

污水处理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对可持续发展与环保事业日益重视,并纷纷改革过去传统的投融资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方式,推进污水处理市场化发展。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暂行规定》,广东等其他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推进办法,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城市污水处理厂市场化运作有托管运营、BOT和TOT等3种基本模式,分别适用于建设较早、拟建和完工不久或即将完工的污水处理厂。本文分析了污水处理市场化中政府和投资运营商的风险,提出了各自风险的防范与应对策略,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政府的风险

城市污水处理是公益事业,原则上是属于需政府承担并组织实施的项目,污水处理市场化中政府的风险从整体上说是项目能否按计划如期、保质保量地实施,起到净化污水,保护当地环境的作用。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政府的风险主要可分为政策、商业和自然灾害等3大类。

1.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国家环保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改变如环保标准提高、税收政策、指标调整等,会导致项目公司的运营成本改变,影响投资运营商的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污水处理项目的顺利进行。按照风险分担的原则,此类政策风险应当由政府来承担,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调整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延长特许权经营期限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予以投资运营商补偿。

2. 商业风险

由于污水处理项目牵涉到的因素很多,政府和投资商在谈判阶段对项目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不可能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同时投资运营期限较长,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许多难以预料的环境因素将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构成威胁,项目公司的融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也受到考验。如果项目公司的资金到位困难,无法按时开工建设,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交付使用,致使项目延期或终止,预期的社会公共效益难以实现。由于项目持续时间较长,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较多,投资运营商的经营风险难以保证,尤其是在中标者出现经营不好,涉及重大诉讼或破产时,最终有可能出现中标主体不存在的局面。如果项目建设条件如工程地质、水文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工程费用大幅增加,项目公司无法承担,导致项目流产。因为BOT项目有很长的经营期限,如果项目公司在建设期较多地注重近期的利益,则可能难以保证经营期满后,项目移交时资产的质量。

3. 台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

二、政府风险的防范与应对策略

1. 公开招标,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符合资质条件的投资商

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投资商的准入条件把好第一道关,然后由政府组织的评审小组对投标文件中对项目有关费用取值及回报率,污水的吨水处理收费,结合居民、财政的承受能力,进行独立、认真的经济评审。投标的处理工艺是否科学,是否适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运行方案是否可行,投资回报是否合理,计算方法是否准确,计算科目是否漏项,操作思路是否正确等进行评审,各种指标综合考虑。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重视专家的作用,聘请专业的BOT项目技术、财务、法律等多方面专家作为政府的顾问,从事招标文件的制作、投标文件的评审、特许经营权协议条款的制定、合同谈判等工作。聘请专家可使政府在项目的每一个阶段中能够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也可从专业的角度寻找出较为妥善的解决办法。政府在聘请专家顾问的同时,也必须派遣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整个工作,并把握各种条件制定与项目的进程。政府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级别和足够的权利,并能够及时促使政府部们决定交易条件。否则,可能导致项目的拖延而造成损失。同时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广泛的社会市场调查和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理解。

2. 投标期由投资商提供投标保函

各投标商必须提供足额的投标保证金,一方面显示投标商的实力,另一方面可以敦促投标商尽职地履行自己的责任,而且在其出现违约情况时政府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

3. 在项目的建设阶段,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相关项目管理监督机构,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从项目各项审批手续,建设方案到初步设计,资金到位计划等按照政府的要求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同时将《建筑法》,《招投标法》,工程监理制等落实进项目建设工程管理体制中,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要求并符合项目完工标准。也可以在建设期内要求投资商或工程承包商提供完工担保,包括延期担保、超预算担保等,或购买完工保险以确保项目的按期完工。

4. 在运营期间由投资商提供运营保证金

在项目的运营阶段,运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双方实现了法律保障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双方的协调沟通机制,发展双方相互协作的利益伙伴关系,同时对项目公司的经营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为了保证污水处理厂运转良好,运营期内,政府可要求投资商提供履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一般可以为三个月的污水处理费用。

5. 特许经营权的处置

当项目公司在出现重大经营失误或继续由原项目公司经营会导致极大经营风险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同项目融资贷款银行协商一致后,收回特许经营权或将特许经营权转由他人行使。这些约定必须事先在特许权协议中加以明确。

6. 特许经营权协议的约定

政府应当在特许经营权协议中制定详尽的风险防范措施条款,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三、投资运营商的风险

投资运营商的风险从整体上说是投资能否按计划如期收回,具体可分为政策法律、商业和技术等3大类风险。

1. 政策法律风险

在发达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一直以其投资回报稳定,风险小而备受资金雄厚的投资者青睐。但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则是最近两年才开始探索的新商业模式,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规范,投资商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包括业主变化、收费体系不健全以及各种政策的重大变化等。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使投资者感到风险难测,投资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是导致目前许多投资者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国家环保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改变如环保标准的提高会导致项目公司的运营成本改变,影响投资运营商的投资收益。

2. 商业风险

由于BOT项目融资的参与方和其中的审批环节较多,投融资结构复杂,因此综合融资过程较漫长、复杂,融资的成本较高,如果项目公司的资金到位困难,无法按时开工建设或如期完工,则不能如期收取污水处理服务费,投资难以如期收回。其次是项目持续时间长,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货膨胀和投资商的经营状况等不确定因素较多。

3. 技术风险

如果项目建设条件如工程地质、水文等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导致工程建设费用大幅增加,项目公司难以承担。如果投资运营商为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而选用不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而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设计标准和国家排放标准,从而难以如期收取污水处理服务费或运营成本增加,投资收益难以保证。

四、投资运营商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1. 呼吁政府颁布相关的法律和地方法规,要求政府明确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服务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呼吁人大尽快立起草讨论有关法律文件,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做到有法可依。另外,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以保障法规的充分实施和保障产业化的政策切实可行,避免同现实脱节等问题。政府的主管部门在污水处理市场化进程中将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各方的组织和协调、特许经营权的签署等基本工作都要由其来负责,所以投资商可要求政府明确主管部门,以防止政府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延误时间,造成风险。投资商还可聘请相应的法律顾问和投资银行家参加与同政府的谈判。

2. 要求政府在预算中明确污水处理费的收取标准与收集方法,并设立专用资金帐户

投资运营商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政府向项目公司支付的污水处理服务费,该费用来源于政府向企业和居民收取的污水处理费,要切实保障项目公司能够按时得到稳定的现金收入,就必须先保障政府的污水处理费能按时和足额收取。投资商可要求政府在当年的预算中明确污水处理费的收取标准和收集方法,并经地方人大批准。由于政府在决定污水处理费的收取水平时需充分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收费价格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也就是说,污水处理费很可能不足以支付污水处理服务费。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商可要求政府在预算中规定由财政另行设法补足其中的差额。为了确保污水处理服务费的按时支付,投资商可要求政府制定一个统一的污水处理费收费帐号,在必要时将该收费帐户质押给项目融资的贷款银行。

3. 要求政府尽可能完善配套设施

投资商可要求政府负责投资、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厂厂外的污水收集系统,包括集污干渠和泵房,干渠铺设到污水处理厂的集污池,并保证适量的污水供应。可要求政府负责建设污水处理厂与周边路网的联通道路。要求政府做好项目公司所需的配套设施的维护,并协助项目公司做好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可要求项目用地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由项目公司无偿使用。

4. 争取项目用电采用工业用电谷期电价标准

污水处理厂是一个用电大户,电费是污水厂运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污水厂需要24小时运转,享受不了只在夜间用电,白天少用电的优惠政策,由于污水处理厂还具有社会效益的功能,污水处理厂的成本加大,投资商会在投标时相应提高污水处理费,这样会增大政府的支付压力,同时也会给企业和居民或政府造成负担,因此投资商可争取政府给予污水处理厂较合理的低价格的用电政策。

5. 争取税收优惠

污水处理厂目前可能发生的由地方征收的税项是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考虑到污水处理关系到环境的持续发展,为了不加重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减少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减轻居民的负担,投资商可建议政府免征地方税种。

6. 确定合适的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太高,则污水处理服务费较高,政府难以接收。投资收益率太低,则投资商风险较大。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银行贷款利率、长期国债利率及走势,较合适的投资收益率为8-10%。

7. 同商业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我国银行存款余额不断增加,同时商业银行惜贷情况很普遍。污水处理市场具有较稳定的投资收益,商业银行也愿意在条件合适时介入。投资商应从投标阶段就同商业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利于快速和低成本的融资。

8. 选择合适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

投资商应根据国家的环保法规和当地水质要求,聘请技术专家会同设计部门选择最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并优化设计,降低投资。

9. 同政府签署详细的法律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

在一系列法律文件中,特许经营权协议是核心,是制定其他法律文件的基本依据。除特许经营权协议之外,主要的法律文件包括:土地使用权合同、用电合同、用水合同、供污水合同、服务费支付合同等,这些合同可以单独分别签署,也可以作为特许经营权协议的附件。由于项目实施时间长,合同应特别注明,如果由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等原因而导致项目公司的经营成本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政府部门应通过调整服务费价格、延长特许权经营期限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予以投资商补偿,并在合同中明确调价的具体条件和调价公式;其他方面的不可抗力,可通过协商解决。

篇9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角度出发,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评价。基此认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和法律及声誉风险,并且各种风险之间具有相对明显的叠加性。其中,运营风险中的流动性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中的网络洗钱风险、操作风险中的支付方式创新风险和供应商操作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中的病毒感染风险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总体风险的关键驱动因素。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价;风险识别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正在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并逐步成为不能忽略的新型金融业态,其与传统金融相互竞争、渗透,推动着金融结构的变革,也促进普惠型金融的实现。我国是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我国大批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如阿里的余额宝、腾讯的基金战略、京东的供应链金融等。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积极采取行动,如建行的“善融商务”、工行的“大电商平台”、农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平安银行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招商银行的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服务等。但是,喜忧参半,由于运行平台和运行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更难把控,如网络技术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充分、相关监管力度不到位等,均成为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何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Klafft(2008)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及贷款人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匿名网络环境下的贷款经验不足等,致使互联网金融在资金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要比传统金融业高[1]。Lin(2009)将电子银行客户的感知利益和电子银行客户在执行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财务风险和安全/隐私风险五个方面的感知风险进行了整合,并利用技术接受模型TAM和TPB模型构建了解释消费者使用电子银行目的和意愿的理论模型,认为电子银行客户感知到的安全/隐私风险和财务风险越高,他们使用电子银行办理业务的意愿就越薄弱;电子银行客户的感知利益越高,他们使用电子银行办理业务的意愿就越强烈[2]。朱凤萍(2010)从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对电子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电子银行须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完善的技术防范措施,包括编写防病毒爆发代码、业务数据的备份存储等,同时还须在业务层面上不断梳理和监测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3]。杨彪等(2012)探索了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机理,提出将第三方支付纳入宏观监管体系[4]。彭传金(2012)指出P2P网络信贷存在非法集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5]。王汉君(2013)探讨了由高技术性和高联动性带给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和传染风险,认为金融创新必须要与监管创新同步进行[6]。苗文龙(2015)认为互联网支付的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洗钱风险、金融风险等[7]。本文从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和法律及声誉风险5个方面出发,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优化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

互联网金融服务涉及主体包括金融服务供应商、消费者和商业银行等,各参与主体发展现状、业务流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都将会影响到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的结果。因此,在构建互联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应先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归纳出各项评价指标。本文根据互联网金融自身业务的特点,采用风险类别列举法对存在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总结,进而归纳出。

(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包括支付方式创新风险、消费者操作风险和供应商操作风险。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的操作流程,使得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所经营业务的操作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许多用户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不足,这将必然导致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均可能存在操作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供应商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在支付方式上不断创新,如以红外和蓝牙为代表的近场支付,以网银、电话银行和手机支付为代表的远程支付,无论是近场支付还是远程支付,均存在着技术和业务上的操作风险。

(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包括征信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信用信息滥用风险。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尚未建立公开的信息数据库,各互联网金融企业未实现与央行征信系统的对接,而且也没有第三方征信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其相关信息,征信风险不容小觑。加之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刚起步,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风险防控体系并不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并不健全,使得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相当突出,如来自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欺诈、外部市场的欺诈以及用户信用信息滥用等。

(三)运营风险运营风险,包括关联性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是一种虚拟的金融服务,其所涉及的金融业务依赖于电子信息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与其经营业务相关的各个用户的各项信息具有非对称性,如合作机构或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易身份、资金去向、信用评级等,而这种信息非对称性将会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关联性风险和市场选择风险。另外,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保障金融行业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但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相应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等,缺乏对短期负债和资金预期外外流的有效应对对策,流动性风险极易形成。

(四)网络技术安全风险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包括技术泄密风险、病毒感染风险、系统中断风险和数据传输安全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网络是其运行的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与日俱增,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的重大威胁。网络及计算机自身缺陷或技术不成熟造成的停机、堵塞、出错及故障等以及通过病毒、黑客等人为破坏手段构成的网络软硬件瘫痪、信息被截获或篡改等都有可能导致用户的资金被盗,据《2015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和《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人均有8条个人隐私被盗,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的资金损失总额达805亿元。

(五)法律及声誉风险法律及声誉风险,包括法律法规缺位风险、监管缺位风险、主体资格风险、网络洗钱风险和声誉风险。当前,我国还未颁布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并不能有效适应这一新生金融业态的需求。尽管互联网金融运行平台已经对用户采取了实名认证的管理体系,但这并不能有效杜绝网络洗钱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并未得到证监会的正式认同和批准,其经营主体资格在法律上是否合法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依赖于网络平台,一旦出现信用或技术等风险问题,将会通过网络迅速蔓延与传播开来,互联网会使声誉风险以更快、更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根本性的伤害乃至破产。

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

篇10

【关键字】通信工程 项目 风险 管理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让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就需要不断加强项目管理水平,而在衡量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时风险管理就是主要的指标。所以在电信企业的发展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通信项目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尖端化,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这样也使得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越来越大,通信工程项目在实际的管理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因为项目风险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所以对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解析

项目风险管理就是从认识项目风险开始到分析项目风险,一直到最后采取应对措施来避免风险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将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和将积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大化这样两个方面。在每一种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通信工程项目中,如果能够及时和有效的进行项目风险管理就可以提前对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风险管理办法,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样通信工程项目的成功几率就会提高,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让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降低。

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介绍

(一)工程的资金投入大

通信工程项目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比较大,每一个通信工程项目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小点的通信工程项目资金投入需要上百万或者上千万,而大点的通信工程项目资金投入则需要上亿,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政府性质和国家性质的通信工程项目资金的投入更多。所以通信工程项目在实际的工作中就需要涉及到政府部门、通信企业、设备供应商、承建商以及客户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的相互协调,但是在这个部门和单位之间有缺少必要的横向管理,这样就可能会出现资金浪费以及工作效率地下的情况,所以就需要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通信工程的技术含量偏高

通信工程项目是一项高科技、技术比较密集的项目,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很多,技术风险也比较大,不确定因素也非常多。最近几年我国的通信行业发展非常快,市场竞争开始变得更加激烈,各个企业都开始不断的推出新技术和新科技的项目,这样就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让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风险增加。而且通信工程项目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从事通信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具有一定的高科技知识,同时也需要很强的脑力劳动,所以在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时应该要让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技术得到重的挖掘,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心理素质。

(三)不受控制的外界影响因素多

在建设通信工程项目时会受到很多外界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对通信工程项目项目发展起到限制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建设、传输、资金的流动、设备、交换、基站、人员、计费、技术网管以及客户管理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对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产生影响,另外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比如说政府部门突然封闭网络的一些端口,有些网络不能正常工作等。

三、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通信工程项目缺少风险管理意识

在我国的通信企业中基本上都存在管理方式不先进、风险管理意识缺失的情况,建立专门项目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管理监督的企业非常少,很多企业都是其他一些部门在对风险管理进行兼任,所以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将会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风险就不能进行及时的估量或者补救,这样企业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二)没有完善的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很多企业在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时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大部分的通信工程项目从开始计划实施一直到最后的建成运行都没有能够形成一套比较有效和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时主要是依靠个人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完成的,以致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和照搬书本的情况。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就不能对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有效和及时的应对策略,这样通信工程项目的进展就会变慢,项目的绩效也不高。

(三)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专业服务机构缺失

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服务机构,在通信企业的内部也没有设置专门针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专业部门。在大部分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基本上都是忠实行政管理以及业务管理等,在定位项目风险管理的时候还不清楚,也没有正确区分职能作用,在对项目风险进行组织管理的时候并没有根据相关流程来进行,当项目出现各种风险时不能采取相应的调配办法和控制办法,这样通信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就不能得到有效的监控保障。

四、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有效识别

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主要目的就是可以确定出是哪一种具体的风险会对通信工程项目的运行产生影响,同时将这些风险的预测和过程形成书面报告,对其进行认真的记录。在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识别的时候参与人员就是参与项目的全体人员,对风险进行识别其实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渐的显现,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能够让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风险时能够及时的识别出来,然后采取有效和快速的风险应对方法,阻止项目风险的发生或者是降低风险,让项目的运行得到有效的保证。在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项目风险对工程项目带来的威胁,同时也应该要认识到项目风险也会带来各种发展机遇,对项目风险所带来的威胁和机遇进行有效和正确的认识、分析,制定出合理的项目风险解决措施,将项目风险带来的威胁降到最低,然后将项目风险带来的机遇转换成实际的受益。

(二)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在常规的通信工程项目中,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了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合同模糊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以及项目策略风险等。政治风险是由于政府部门某种政策的改变而引起的项目不确定风险;金融风险是指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买卖付款风险,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付款方式、时间以及比例等因素引起的风险;合同模糊风险是项目双方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存在定义不清或者有歧义的地方,这样就可能会对合同双方造成责任不明确的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在建设项目体系时的主要架构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主要产品的技术应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对项目发展前景产生的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是由于外汇管制以及汇率风险而引起的风险;项目策略风险是指企业领导者从企业的发展角度去选择项目发展策略所存在的风险。对通信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认识,能够制定出有效的风险管理应对办法。

(三)制定出完善的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在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的管理中,制定出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就可以根据风险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应对策略制定的好坏将对项目风险管理的成败产生直接影响。项目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是对项目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在制定项目风险应对策略的时候应该要对项目风险可能会造成的损失进行重点考虑,同时还需要在项目运行的实际过程中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对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调整,这样项目的正常运行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五、结束语

在建设和管理通信工程项目时,存在很多不能避免的风险因素,通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重视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正确去认识项目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制定出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够对通信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让风险的威胁降到最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最终才能够让通信工程项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杨志刚.通信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2]潘丽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周天.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

[4]孙伟亚.固定通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5]李曙光.通信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D].北京邮电大学,2009.

[6]陈小军.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