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篇1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就对文化差异对外国人员与武术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差异、中西方技击思想冲突以及语言屏障等是影响外国人员武术学习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文化整合是调解各类文化差异和外国人员学习中国武术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整合 武术 对外传承 探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渐提高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外国来华工作和留学人数也进入增长最快期,20世纪末已达几百万人。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增多,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国际体育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外国有识之士的重视。这是由于外国人员学习武术是体育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对外武术传承亦是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探寻影响外国人员武术学习的深层原因,以提高中外民间的国际交往,促进对外武术传承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中国武术自身发展的特征

1 重德重礼、克己进孝

李泽厚先生指出:“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上,意思形态上,风俗习惯上,儒家印痕到处可见。”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态上起了主要的作用,它对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影响也极大。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修养,把德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以德化天下,把德作为统治国家的根本。孔子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无数的伦理观,如:“武以德立”、“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等古训。以“仁义”精神为核心的武德观念,是汉代尊崇儒家之后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2 克己正身,以君子的标准择人授徒

儒家主张克己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这种谨慎从事的思想,在中国武术伦理思想中深深打下了烙印。如武术中要求习武者,人人成为谦谦君子。明代《内家拳法》中规定了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质柔钝者不传。”;《永春白鹤拳拳法》又云“懔十诫”,即“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

中国古代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古代无数的传习,主要靠家族代代相传、师傅授艺和拳社武馆等形式来进行。武术组织和宗法组织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拳社成员往往由同宗组成,极少吸收外姓成员。武术教师传授技艺十分谨慎,往往“传内不传外”,甚至“传男不传女。”中国武术家对于本土的武术爱好者进行教习时尚且如此严格,更别说说是外国人了。再加上近代历史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中国人对外国入侵者的民族仇恨更是铭心刻骨。在一段时期内,武术被称为“国术”。中国人把练习好武术作为强身强种、保卫国家的手段之一,技艺高超的武术家更是被视为民族英雄。如武术家霍元甲、孙禄堂等就是用其高超的武艺分别制服了外国拳手。他们的事迹不仅真分了民族精神而且为受尽欺凌的中国人扬了眉吐了气。武术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被视为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法宝,这时的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国武术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没有完全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尊重,中国武术自身的狭隘性、局限性、封闭性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了日后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包袱。

二 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的表现

1 中西体育思想的碰撞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以人文科学为基础,西方体育文化发展则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是我国健身运动和养生的指导观念,武术练习者通过对自身的修炼,寻求身心的平衡和完善,是内向性的,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程式是中国武术沿袭、传承的一个重要特点,武术套路是将许多武术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来进行演练的运动形式,是高度程式化的动作组合。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的技击理念有着浓厚的中国社会意识,如“和为贵”、“点到为止”、“以武会友”等等。中国传统体育还以中医学所依据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因此,重整体、重精神、主张轻松自然、动静结合。

西方文化由于受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竞争和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很主观地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严格区分开来,强调个性的张扬与解放。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重视体育的外部运动,强调个性发展和人体单项技击技能开发,才是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所以,西方更强调竞争性和超越性。

2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体育文化的价值重点在于“练心”,西方体育文化价值重点则放在“练形”上。中国人练武术,不仅仅讲究一招一式的精确,而且还讲究意境美,主张“修身、养性、养智”,追求韵味,在意念作用下,以心会意,以意调气,动作要求讲究动静结合,强调内部修炼。中国武术还主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技击上要求力蓄于内而发于外,讲究变化,注重技巧。西方体育则以解剖学、生理学为指导,剖析人体,设计动作。西方的文化传统提倡竞争、肌肉发达、体格强壮,崇拜力量,西方体育所追求的个体外在的完美与崇高,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外向性的。因此,他们注重分解,重形体、主动。西方技击术虽然也将一些动作进行相对固定的编排,但并却没有体现出对程式化的高度追求。西方的技击主张强劲制敌,胜负立判;讲究实效,动作高度标准化,注重力量。

3 中外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全球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有所区别的根本原因。中国社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民主集中制,强调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和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在这种体制背景下,所反映出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或被异化为集中,或被异化为整体秩序,而容易忽略了民主。西方恰恰与中国相反,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强调私有制,个人经济利益占有中心地位。由于西方社会公民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的平等权利,很容易就使西方人形成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权意识,所以西方强调的不是整体和集中,而是把自由和个人权利放在了核心位置。在这种体制背景下,所反映出来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就是强调个性发展。

三 差异造成的主要影响

1 “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极大地阻碍了武术的竞技化和国际化发展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社会“和为贵”的主体精神,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儒家推崇的社会等级制度:臣忠、父慈、子孝、兄和,使得宗法复杂的人际关系保持着一种稳定、平庸的状态。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很难找到竞争风尚滋生的土壤,竞争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武术不可能像拳击等西方体育那样竞技化,也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盲目自大的思想影响了对外武术传承的发展。向恺然在《拳术见闻录》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吾国拳术至杂,省与省殊,县与县殊,人与人殊,一师各传其弟子。其弟子各守其心得,其传述之方式,变动不居,美恶并见,不能集海内之拳师而合阅之,则不能知其持之所到、与拳术之优劣。”中国武术交流派众多是其繁荣的一个标志,但由于武术各流派之间缺乏相互友好交流的氛围,不仅造成了各自为营、盲目自大的不良想象,而且难以制定统一的竞技比赛规则。从而造成了对外武术传承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传承目标不明确,尚未建立实用的对外武术传承的科学体系。因此,科学化、规范化的武术是进行国际化传播的必备条件。武术欲走向国际大家庭,就必须要把对外传承的体系梳理清楚。日本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先生倡导的柔道也是经过改良的,他吸取中国拳术中很多合乎科学的招式,在日本传统技击术的基础上创立了柔道,后来竟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有鉴于柔道的改良,中国武术欲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对自身进行科学化的改造。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够被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对外武术交流形成完善、严谨的学科体系。

2 语言成为中西方武术交流屏障

语言是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没有了语言,多么绚丽的文化也无法展示于世。通过语言对外武术传承的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双向思维、信息的交换过程。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始于近代的闭关锁国和世界列强的掠夺造成了国家落后、国力衰弱的状况,这滋长了某些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看不起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愿或不屑于认识中国文化。许多外国人由于不了解而想当然的产生了偏见或误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还不能指望外国人通过汉语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我们还要通过翻译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员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人初来中国时一句汉语也不会,武术传承如果不借用外语,学习时就很难沟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武术传授过程中,只有懂得外语才能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向,不断提高本国的专业水平;也只有懂得外语才能了解外国人员的国际文化背景,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跨文化交流。用一门外语或双语进行武术交流的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也很富挑战性等工作。

所以说,语言在对外武术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跨越语言屏障,以武术为媒介,通过对外国语言的研究,探索武术走向世界的新途径,继而推进武术国际化进程,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这对于武术的发展与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结语

中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差异既是人们交流的障碍,又是人们交往的原动力,因为人们往往对不同的文化感到新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武术文化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以及现代中国的进步发展对西方人来说无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是要充分利用差异,而不是被差异所困扰。在外国来华人员的武术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调解各类文化差异,更多的工作是促进文化整合。并要更新理念,树立国际武术意识,加速体育文化的交流和开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掌握国际多元文化的各自特点,熟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这对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进沟通,消除误解,增进友谊,非常有益。

2 不同文化相遇时,相互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取长补短。

3 要有跨文化的意识,而且在组织实施武术传承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跨文化的观念,与此同时,还有把培养外国人员的跨文化能力作为重点之一。

4 要克服自我文化中心论,尊重来华习武人员自身的个性和价值取向,平等的对待异文化,遵循国际文化交往的基本规律。

5 作为对外文化传播者,武术传承大师们要不断掌握和提高文化沟通的技巧,克服文化冲突,并借用如成龙、李连杰等大师级武术影视明星的轰动效应,借用国际媒体达到国际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庆杰:《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1期。

[2] 杨啸原:《制约武术实现国际化的因素探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 曾利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 金晓达:《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概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

张春锦,女,1962―,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体育部。

篇2

一、论文一般格式: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NewRoman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0.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com.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范文赏析: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广西茶文化的发展,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并且逐渐加大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力度,然而,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其发展需求创新开发与建设方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策略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根据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情况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效率与质量,在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的竞争能力,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将茶物象作为载体,并借助这一载体的传播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使茶这种实物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在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科学技术以及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在长时间的研究历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茶叶文著作、谱写了众多文辞优美的诗歌,并且基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对茶文化与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释家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茶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换言之,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的文化,更是茶、饮茶之人、产茶之地、传茶之路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定义

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影响,茶文化旅游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同样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茗茶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所构成的历史遗迹和文学艺术韵迹、茶树地方特色文化等等,多种茶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茶文化旅游。基于此,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旅游路线、经典遗迹茶文化代表物品的购买和餐饮、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以茶文化为良好的茶文化消费,切实满足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首先,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促进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效益的共同进步。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利用广西钟山县与三江县等的茶叶进行生态性开发,并且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建设,在促进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带领广西茶文化产业的进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还能使一些与茶文化相互关联的景点景观、茶品购物等经济体系有所完善,促进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消费。因此,在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对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促进种茶事业的发展。在山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介绍,挖掘出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并且不断建设茶文化旅游经典,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这样,就可以引导种植人员树立正确的意识,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引进合适的品种,保证可以塑造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在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下,改善种植业的销售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发展,提高茶农的经济水平,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再次,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培养出专业化与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游客在精神与物质享受之外,还需要导游人员的引导与讲解,然而,当前我国关于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专业人才较少,由此引发了教育人员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并且不断培养出复合性与专业性的人才,进而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最后,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可以有效丰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由于人们的旅游目的不同,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成为首要任务。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新的旅游产品,并且鼓励茶文化农户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增加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效率。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其存在较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广西茶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茶叶特色突出。在广西地区,茶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因为广西的茶叶历史悠久,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生产吕仙茶与象州茶等,迄今为止,中国传统茗茶与新创茶叶品种中,广西地区有三十多种。其中注明的红茶有:广西红碎茶。黑茶有:苍悟六堡茶。绿茶有:桂平西山茶等。花茶有:横县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另外,广西地区的早春茶叶采摘的时间较早,受到各类茶叶经营商的喜爱。由此可见,广西地区茶叶资源可以促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是其优势条件之一。

第二,广西茶叶发展环境较为良好,可以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广西省的山区较多,对于茶叶种植而言,具有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广西山区的日照时间较长,除了挂北等地区之外,其他山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22℃左右,最低的温度也不会低于7℃,可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因为茶叶生长時间为十个月或是十个月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影响茶叶质量。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的茶叶生长环境较为优越,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第三,广西省政府对茶文化较为重视。近年来,广西省政府制定了茶产业规划制度,并且全面关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使用的开发与建设质量。

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当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难以提高其开发与建设效率,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茶文化挖掘力度较差。当前,广西省茶文化的挖掘力度较差,不能更深层次的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受到抑制性影响。同时,广西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较少,无法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因为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开发建设制度,不能明确开发特色,导致出现影响其开发与建设效率的问题。

最后,广西茶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部门不能根据其需求开展宣传工作,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效率降低。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形象定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

五、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開发建设规划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保证可以提高其开发建设效率。例如:重点关注广西红碎茶与早春名优茶的开发,发挥其在国家茶品牌中的优势,凸显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保证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期间,必须要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保证可以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依据。首先,要求相关机构借鉴国外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经验,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其次,要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保证可以提高其发展质量。最后,要逐渐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方案的可靠性,保证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设计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部门必须要重点关注形象设计工作,保证可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同时,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宣传工作,保证可以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例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参观。

(四)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部门必须要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设计茶文化旅游指南、设定茶文化生态旅游主题,例如:民族茶礼区、民族风情表演区等,这样,就可以丰富茶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培养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可以要求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文化课程,培养专业能力与技术能力较强的茶文化人才,使得旅游人才在全面掌握茶文化历史与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其次,要配置完善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

六、结语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并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燕玲.广西梧州茶产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04):157~158.

篇3

关键词:地理标志 文化保护 茶产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识别技术与区域经济贡献评价方法研究”(编号:201210010-3)研究成果之一。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产自特定地区,具有一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本质,并与当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重要联系的产品。文化保护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核心属性之一,理应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地理标志产品中,知名茶品的质量和声誉特征,深受当地自然或者人文因素的浸润和影响;同时,其发展和受众的接受度也以茶文化为主要载体,因此,茶叶的地理标志特性对文化层面的连带影响尤其显著。

一、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文化保护作用机制

(一)地理标志保护与文化保护具有一致性

地理标志保护强调对于产地特定地理空间环境的保护。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积累等成为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文化发展的载体,共享的特殊地域,成为地理标志保护和文化保护的一大联系,且这一特点在茶产业中显得更加突出。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所具有的独特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社会声誉等等,都带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在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中,品牌和声誉的形成中有较大部分源自产品背后的传统文化特质,如传统的制茶工艺、传统茶文化和茶叶传播历史等。一方面,茶文化有必要依附于优质茶叶,以便更好地实践茶文化、宣传茶文化,需要对茶叶进行地理标志保护;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维护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特点,也需要加强对茶文化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使得文化保护在地理标志保护的同时得以实现。

(二)地理标志保护有效改善文化保护氛围

地理标志保护的一系列标准对产品生产的环境、工艺、数量、质量等都有较为严格的制约和规范,有效监督和约束产业开发行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现实生活的需求,大多数生产者往往不能够有意识地按照保护古茶的要求合理采摘,也不按照古法的生产方式进行加工生产,而是以高产量换取高收入,这种简单粗放的种植加工方式,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动摇了产品地区优势,更不利于传统茶文化的保留和推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能为传统工艺的存续提供经济诱因与制度保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能够带来激励效应

以原产地命名带来的是产品高度的地域排他性。如果将地理标志保护广义上理解为一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则地理标志保护带来的是区域较为清晰明确的私有权益形式,能在市场力量下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有效避免“公地悲剧”。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可以激发区域相关利益主体对于区域产品文化保护更高的积极性,有效统一自身效益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推动文化保护的执行。同时,可以使产地民众对本地区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文化观念上起到明显的提振作用,形成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积极社会氛围。

(四)地理标志保护对文化保护产生集聚效应

地理标志保护有效集中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并吸收外部资金和人才,增加所在区域经济实力以及就业机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资源的大量集中又能够将原本散落各地、影响范围小的分支文化积聚到一处,由此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由经济集聚带来的文化集聚,对文化的存续以传承能够起到良好的正向作用。

二、大陆与台湾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对比

大陆和台湾在茶叶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存在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文化保护氛围的方式不同

大陆主要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等资格认证,从制度上肯定文化存续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为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制度诱因,同时能够从正面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等资格认证仅相当于一个准入平台,获得认证之后具体如何维持认证并获得持续发展,强化对相关文化的保护力度,各地均尚未形成明确有效的机制。

台湾主要通过将茶文化的传承推广与休闲观光农业有机结合的方式,以观光旅游业发展为抓手强化相关文化保护。具体实施过程中,则是将游览观光与茶叶种植,茶文化展示推广,茶道普及,茶叶食品加工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产销体系,以旅游景点为切入点,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条件吸引大量观光客,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茶叶销售、茶文化展示,获取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化相关文化保护。

(二)提升文化保护成效的方式不同

在大陆,政府主导通过制度制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确保文化保护具备现实基础。出于对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等因素的考虑,在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上,大陆并没有将传统生产工艺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纳入生产流程。

台湾地理标志保护因素在产品竞争力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其制度设计更加注重私人权利,通常由相关权利人或者集体自行寻求保护,经由消费者的集体行动构成对实物产品与文化产品市场的监督,确保文化保护的品质和成效。通过普及电子化认证查询系统以及网上公示等方式,强化信息透明度,发挥消费者对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外部影响,为产业文化传承与保障建立重要基础。台湾各茶叶生产地设立茶艺协会来研究制茶古法与茶道技艺的传承,并将散布各县市的同类协会联合起来,构建覆盖全台的信息网络,营造出重视制茶古法与技艺的氛围,借由民间的力量推动古法的保留。这种文化氛围也在价值观上将利润与文化传承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使保护制茶古法被纳入生产流程的考量,为文化保护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撑。

(三)促进文化对外推广的方式不同

大陆的地理标志产品,往往依托政府的力量向外推广。即使是西湖龙井等知名茶种,也往往由政府主导,通过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以旅游带动茶产业发展的方式向外推广。另外,随着国际市场日益增长,部分茶叶产品依托政府对外签订的贸易协议,实现打开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

台湾以消费者需求作为市场导向,在产品包装方面迎合消费者的爱好与习惯,并引导出“全民品茶”的风潮,增强茶产业在各个年龄层次的影响力,开拓市场空间。同时,通过建立品牌,发展连锁企业,引导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倾向性,再以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服务促成购买行为,保证了经济效益,巩固了茶文化传承和推广的物质基础。

三、台湾地区经验对于大陆的借鉴意义

(一)深度挖掘休闲茶业的资源潜力

休闲茶业在台湾茶商的运作下逐渐成为台湾休闲产业中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的观光休闲茶业主要是以自然生态资源集合茶叶产业文化,利用经营理念营销休闲茶业,将茶业从第一产业产业提升到与第三产业结合,并通过这种有效整合多种资源的模式,使得文化保护能够长期持续的进行。大陆有良好旅游资源的茶产地,可效仿台湾发展架构,推动形成适合当地的具体作用路径。

(二)充分发挥文化研究的引领作用

台湾本土茶文化源于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尚,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风雅。20世纪70年代,台湾在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引导、兴起“茶艺馆”的卖茶、饮茶模式,引导年轻人喝茶,并把喝茶、斗茶、品茶作为一种流行时尚,同时带动了民俗艺品、陶艺品、国乐及仿中国古典建筑之怀古风潮,拓展了茶器艺术的视野。台湾茶文化的研究积极引导了茶叶消费、刺激了茶叶生产。借鉴此,大陆应加强文化保护的成效,明确该文化的鲜明特性,以确定正确的保留方式和发展策略,形成联动效应,而不是把各产业作为独立个体来看待。

(三)积极拓展激励机制的作用空间

台湾的原产地产品发展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强调文化影响力的普及力度,注重全民参与。通过将茶叶产品与茶文化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在茶产品市场竞争镇中,相关利益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带来的茶品竞争力,将茶产品利润和文化价值等量齐观,使得经济利益相关体在对利润的诉求中,更注重对文化的保护,发挥市场经济对个人行为的激励作用。借鉴于此,大陆应在政府主导推行文化保护的同时,加强拓展激励机制的作用空间,通过强化相关利益者的文化保护意识,发挥民众自觉参与文化保护的主动性。

篇4

关键词:乡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一、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出现了一种现象:“小城镇建设的城市化,大城市建设的欧美化”,大量城镇、乡村的自然风貌遭到破坏,乡土人文特色也渐渐消逝。因此,对于地方乡土景观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地方乡土景观设计的探索就变得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各类各级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摇篮,其以人才集中、知识水平高及技术力量雄厚为优势与特点。大多地方高等院校目前都在秉承“立足本地、积极参与、全面深入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着力研究乡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校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着继承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创造宜人生活环境的重要社会任务,无疑会在“乡土文化复兴之路”上担当重要角色。所以说,将乡土文化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的方法策略—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

信阳行政区包含2区8县: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息县、淮滨县、光山县、商城县和新县。自古是南北过渡地带,东邻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地貌以山为主要形态,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独特的地质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孕育了灿烂的城市和地域文化。信阳师范学院坐落在信阳市贤山北麓、浉水之滨,西临“长淮明珠”南湾湖,南望“云中公园”鸡公山。师院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与促进教学相结合、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在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师院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厚的科研政策、丰富的文化积淀,为环艺设计专业的乡土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沃土。1.信阳的乡土文化特色首先是茶叶文化,信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素有“茶叶之乡”之美誉,它的茶俗文化、茶馆文化、禅茶文化、茶艺茶道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目前,信阳地区通过茶产业、茶叶观光园建设,打造了一批生态茶叶观光园和景观带,实现了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互促发展。其次是红色文化,信阳属于大别山区,是鄂豫皖苏区的首府所在地,被誉为“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革命根据地发展时期,队伍达到近50000人,地方游击队伍达到20万人,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其红色革命遗存数量众多,分布较为广泛。第三是民俗文化,信阳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地方特色浓郁的皮影戏、花鼓戏、嗨子戏、灶戏、推剧、光州大鼓等戏曲种类;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寓意吉祥的剪纸艺术;采撷北汴南苏艺术之长的淮滨绣品;兼具中原、荆楚特色的饮食风俗等。第四是建筑风水文化,信阳有“背山面水”“水聚明堂”“隔河望虎”“阳不对顶,阴不对岙”“歪门斜道”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选址规划方法;有排架、龙门架、五架、七架、九架、八字架、七字架等多种传统民居木构架形式,地域特征极为显著。2.信阳师范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信阳师范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互动与课下独立探索两个层面开展教学改革活动。(1)调整授课思路,将信阳乡土文化渗入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典型的信阳乡土文化知识作为素材,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红色旅游景观设计时,可以利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素材,这样不仅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乐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乡土文化小知识,例如讲到建筑规划设计时,适时讲述信阳传统民居所具有的“背山面水”“水聚明堂”“隔河望虎”“歪门斜道”等有趣现象,并讲清楚这些外部表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信阳传统建筑特色,并对信阳乡土文化产生客观的认识。在考试时,将信阳乡土文化知识以名词解释、论述题等形式加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积极性,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学质量。(2)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信阳乡土文化的积极性除了课堂知识传递外,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主要通过组建科研小组、设计实践小组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课题”为核心组建研究小组。第一,通过团队成员的合理搭配,实现优势互补。第二,选定适当的研究题目,如信阳的传统民居艺术研究、乡土植物研究、民俗艺术研究等主题鲜明、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深入探讨的课题类型。第三,设计恰当的调研计划,通过合理安排调研时间、明确调研任务、着力运用先进调查手段,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掌握第一手素材。第四,归纳总结调研成果,最终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秀研究成果开发成教学课件、音像、视频等制品,以实现信阳乡土文化的广泛传播。以“乡土设计”为主题开展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对信阳地区自然景观和民居建筑、民间风俗等人文景观构成要素的发掘和研究,提炼出最具地域特色的乡土元素符号,并将其应用于具体设计项目之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信阳乡土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三、小结

乡土文化是由地域自然环境条件和传统文化积淀融合所产生的,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自然环境以求得最理想生存条件的结果,值得被继承发扬。将信阳乡土文化应用于信阳师院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从实际出发,将乡土文化视为教学资源,以恰当的方式植入实践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利于文化的传承创新,同时也为其他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于兰兰.信阳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张晓峰.信阳市红色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5,39:202-203.

[3]郭瑞民.豫南民居[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茶叶 瓶颈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榜首。“安溪铁观音”获茶叶类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列“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但同时,茶叶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因素,严重影响了茶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重力解决阻碍茶叶发展的“瓶颈”,扫清茶叶发展的障碍,促进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一、安溪茶叶发展的“瓶颈”

(一)经营主体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经营观念传统

安溪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少平原地区,虽然该地的气候特征、土壤质地、地形条件和植被状况等为安溪发展茶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同时也导致了茶园零碎分散,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现象的出现,难以进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悠久的种植历史,也使茶农养成了粗放的经营方式和传统的经营观念,许多茶农为了扩大茶叶的种植面积,滥砍滥伐,陡坡开荒,为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埋下了隐患。

(二)市场营销观念淡漠,营销人才极度缺乏

在安溪,茶叶销售主要是依靠传统的销售模式——开店实物交易,大到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小到农家小商店,都可以看到茶叶销售的影子。销售渠道单一、中间环节多、交易不方便、不仅销量有限,还导致成本增加,没有形成现代化的营销观念,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吸收和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营销专业人才极具贫乏,导致中国茶农、茶企虽已进入营销时代,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观念和整合各种营销手段,不能从综合体系上进行长远的营销战略规划。

(三)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同质化问题严重

一说到茶叶,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好几个名字,比如“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老百姓都耳熟能详。著名茶叶大多以地域品类来命名,大家只要看一下产地,基本上能弄清属于哪个品类,但在同一个品类中,消费者只要定睛看下当下的茶业市场,就会发现山寨版品牌形象屡见不鲜,品牌文化上的雷同造成消费者在建立品牌信仰的过程中陷入迷茫,导致消费者在选择茶叶品牌的时候经常是没有目标的,从而导致了顾客的流动与缺失。

(四)价格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茶叶定价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价值决定价格,但价格又受到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同样的茶叶,价格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一方面是由于茶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各自拥有定价的自,主观的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定价。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茶叶种类和品牌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及地域性强,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定价的无序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安溪茶叶市场上还没形成统一的价格标准,还没建立有效的茶叶定价机制,这不利于安溪茶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

(五)资金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只要与茶农、茶企深入交谈,就会发现他们反映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金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在安溪茶叶深加工领域,目前饮用方式仍然沿用千年不变的热水冲破方式,市场上深加工的茶产品比如速溶茶、茶饮料、茶色素胶囊等仍初在初级阶段,提供的也只是初级产品,且品种较为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更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大茶叶生产的资金投入,开展茶叶深加工,使茶叶产品向卫生、保健、方便等高级商品方向发展,已成为茶叶市场发展的趋势。

二、安溪茶叶可持续发展思路

安溪是全国产茶大县、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祥地,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安溪县茶业发展的许多做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 对于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安溪县不仅实行农资监管,归口经营管理,三方用力,所有的茶都实行交易实名制;安溪还建立起全国领先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的确,安溪茶叶已经名扬天下,安溪“铁观音”已经传遍海内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国内茶叶产业发展最快、最具实力的地区之一,成为安溪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但如上文所述,安溪茶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因素,严重影响了茶叶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扫除茶叶发展的“瓶颈”,促进安溪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1.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进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同时,茶农和茶企也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树立茶叶经营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的观念。

茶叶经营的现代化就是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茶叶生产。茶叶经营的国际化就是茶叶生产要面向国外,把茶叶市场从国内扩大到国外,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使茶叶生产符合国际标准。茶叶生产的市场化就是茶叶经营者必须树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充分发挥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减少供需矛盾。茶叶生产的网络化就是茶叶买卖除了在实体店进行交易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虚拟市场,充分发挥网络在现代交易中交易方便、周期短、效率高、节约成本等重要作用。

2.重视人才培养,增加营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茶叶发展而言,同样也需要人才,尤其是当前茶叶营销人才极具缺乏,茶叶生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大环境下,重视人才培养,应提上议事日程,要从前瞻性的角度,开发和储备各类人才;要紧紧围绕茶叶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加大投入,依靠科技,促进产品差异化,推进茶叶品牌体系建设。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效益。茶农、茶企除了要依靠科技,还必须加大投入,促进茶叶的深加工,大做茶文化文章,打造茶文化馆、茶文化园、茶吧、会所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功能载体,让消费者感受到茶叶带给其不一样的体验。

篇6

2022年金秋的一天,公司的董事长派我到我对故乡安溪出差。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我工作很忙,很久没有回家了。怪相念爸爸妈妈的。另外,更让我高兴的是,这次出差要我的人是我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小刘,这怎么能不让我兴奋不已呢?

一回到茶乡安溪,我马上开始了我的工作。小刘在“中国安溪茶都茶叶质量监控中心茶叶香型研究开发部”的贵宾室里亲热地接待了我。他给的第一个惊喜是按照家乡人待客的习惯。为我沏了一杯香气四溢的家乡茶。一喝下这杯茶,我就感到有一道无比新鲜无比芬芳的“琼浆玉液”流进了心田,顿时觉得精神百倍,浑身上下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怎么样?够哥们吧?”小刘笑嘻嘻地问“这可是我们部门全体工作人员的智慧的结晶-观音极品‘绿翡翠’。它在国际市场上可是抢手货呢。”说到这里,他又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他们目前又成功地开发了以乌龙茶为原料的“黑珍珠”系列品牌,也正在迅速地占领国际市场。

我俩正谈得起劲,从门外走进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小姐。她大大方方地走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您好,非常欢迎您的到来。”说着,热情地伸出了右手。我想,她大概是小刘的女朋友吧?连忙客气地和她握起手来。我刚碰到她的手,吓了一大跳:因为她的手根本就不是人手。“哈哈,吓着了吧?”小刘带着得意的神气说,她可是我的得力助手机器人兰兰“臭小子”,老跟我耍花招。“我故意生气地擂了小刘一拳,心里却非常高兴他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

闹了一会儿,小刘和兰兰就带我来到他的办公室,我本来认为他的办公室一定非常气派,不料,我却奇怪地发现:这里除了几张办公室和几台电脑以外,唯一的设备兼装饰品就是装在电脑对面的一个大屏幕。这不是太简陋了吗?老同学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告诉我,可别小看了他的办公室,这里的电脑和国内外许多有名的茶文化科研机构都进行了”联网“并在网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他们这个部门虽小。可是研究成果卓着,饮誉海内外呢。啊!这才是他给我的最大惊喜。

和老同学谈妥业务之后,我依依不舍地和他拥抱告别。在回家的路上,我高兴地想:家乡的现代化步伐迈得真快啊!

篇7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创新思维;教学型本科院校;文化服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148 -03

一、非智力因素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创新思维是指能够取得创新性成果( 新的概念、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程序、 工艺、技能或技巧等) 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意识与无意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协同作用过程[1]。

“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是美国心理学家W.P.Alexander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2]。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那么非智力因素与创新之间有何关系呢?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多大呢?一般认为智商与创新能力成正比,其实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就好比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成反比,但是这种反比关系只有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才成立,即需求规律成立是有前提的。智商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也属于这类,即这种正比关系只有在影响创新能力的其他条件不变时才能成立。这里的其他条件指的就是非智力因素,如果一个人智商很高但非智力因素不强,很可能不具有创新思维,如果一个人的智商一般(大多数人都属于此),但是其非智力因素水平较高,如意志品质刚毅,性格外向,承受压力能力强,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不断追求,获得成功的动力十足,不循规蹈矩等。

(一)非智力因素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茶具产品是承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是:茶壶烧水长时期放置会形成水垢,倒水的时候总有水垢随之流出,人们觉着水垢是讨厌的,于是往往隔一段时间用茶匙一类的物品进行清除,既费时又费力,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生产茶具的企业认为不是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自来水水质提高,水垢就会减少,如果自来水水质不好,自然会有水垢。消费者往往是产品被动的接受者,不知道什么样的商品是好的。提供服务的文化企业(如茶社)认为这是茶具生产者的事情,甚至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所有茶具提供者提供的产品都是这样的。然而飞利浦公司将它视为一个问题,并且视为一个机会。飞利浦发明了一个新的茶壶,茶壶口有一个过滤器,在倒水的时候能够有效地过滤水垢。人们在喝自己泡的茶时,就不会在茶水中看到漂浮的水垢杂质了 [3]。发明和生产这样一个过滤器并不难,但关键是产品或服务提供者有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如果大家一直绕过这样问题,就永远也不会有创新和创造。树上的苹果或者梨子不知道砸到了多少人,但是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创新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由于某种( 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原因形成不满,产生期望、兴趣和创新动机,从而初步描绘出创新思维系统的目标状态,于是创新思维系统的现时状态和目标状态在时空上就会对应一定的空间状态[2]。非智力因素中的期望、兴趣和动机对发现问题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往往看不到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动机往往视问题于不见。发现问题这一能力对文化服务类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文化服务类不像制造业,制造业的产品设计和开发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一定的技术突破,文化服务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往往不需要高深的技术,如刚才提到的带过滤器的水壶,它既是一个制造产品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它促进了茶具市场的发展,更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文化服务类产业中很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更多地取决于对问题的发现和重视,智商的高低和专业技能在此类创新中的作用远远不如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与思维加工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对面对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这一阶段需要思维加工的能力。问题往往是纷繁复杂的,有时看似是不好解决甚至是不能解决的。广告产业发展到今天拥有了各种形式:报纸广告、电视电影广告、楼宇广告、车体、船体及灯箱广告、道路设施等户外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等,广告借助各种载体不断更新的形式,我们看到的广告形式让我们感觉广告的形式应该是这样,但是每一种广告形式刚刚出现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新事物,是一种创新产品或创新服务,需要创造者发现问题并经过思维加工来实现,以户外广告为例,当户外广告只有广告牌和车身广告两种形式的时候,广告商、广告主都认为户外广告的作用不大,因为广告牌要么出现在城市郊区,要么出现在交通繁华的道路两侧,而车身广告则印在公交车上,当车辆飞驰而过的时候,人们无暇仔细观看,并且由于广告载体的流动属性和稀少属性导致广告信息传播有限,不能给客户创造价值。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尤其是文化服务产品或服务,创造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科技创新价值,更要体现在能为顾客创造多大价值,这要求从业者首先发现某种产品或服务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仔细分析,找出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关键所在,这个过程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思维加工能力,能够将各种相关联的事物整合、分解和加工,以前面提到的户外广告为例,德高贝登广告公司首先想到如果能够在市区安放广告牌,其重复浏览量将增大,但如何获得安放广告牌的权利又是一个问题,于是该公司提出为政府免费维护和保养相应道路设施,并获得了市区道路两侧的广告牌安放权,有效提高了该公司的经营业绩。

思维加工过程涉及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动机和意志,当人们靠兴趣发现了问题,在强有力动机的驱使下,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在此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当一个人拥有较高智商,但缺乏强大的动机和坚强的意志,在挫折面前将失去创新的动力。

(三)非智力因素与灵感触发的能力

创新思维往往是靠灵感触发完成的,即通常所说的灵感火花的迸发,灵感是无法传授和学习的,灵感的获取需要适度的动机、稳定的情绪表达、甚至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很多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同气质的人对遇到的挫折的态度不同,有的迎难而上,有的退缩不前,灵感的触发往往是在曲折前进中获取的。

二、非智力因素、创新思维与文化服务类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服务类产业需要从业者拥有创新思维

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第二产业发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起到过重大作用,三大产业比重的排列,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都要经历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到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最后到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这样一个过程。我国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度阶段,在第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化加标准化为特征,对人才的创新意识要求不高,在第三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化加标准化向专业化加创新化转变。比如苹果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在于其加工制作如何精良(其部件加工主要外包),关键在于其产品体现了“苹果文化”或“乔布斯文化”,体现在其设计理念的人性化,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今天的文化服务类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二)文化服务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情、智、能提出了综合要求

文化服务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学培养合适的人才,而文化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和方式又有所不同。刘延东在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抓住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关键,系统推进,务求实效。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未来,文化服务类人才是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所依赖的中坚力量,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应该是文化服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这是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依据人才学关于职业整体能力的研究,文化服务类专业人才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应该包括情感、意志、心态、性格等情商(情绪智力)要素;也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智能要素;还包括诚信、职业道德等思想要素。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情、智、能等综合职业素质,建立新的培养体系。

三、以强化非智力因素与创新思维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构建

服务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其目标指向是模糊的。2008年以来,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对相关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明确导向,我们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培养服务管理类人才的理念以及对职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兼顾情、智、能等综合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在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提炼出服务管理类人才所应具备的积极学习力、逻辑思考力、人际沟通力和综合执行力等4种核心能力,并进一步构建出教学型高校服务管理类专业的“4力”培育体系。

教学型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服务管理类专业的生源多数来自“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教学研究型高校或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原样照搬到这类高校。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既应有别于国内多数文化服务类本科专业的教学研究型定位,也不可同于高职高专专业的技能型定位。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明确教学型本科院校服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文化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和“旅游职业经理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底层服务人员,而是能够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从事专门经营管理的专业管理人员,他们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这类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加快建设服务管理类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我们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培养服务管理类人才的理念以及对职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兼顾情、智、能等综合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参考美国劳工部就业技能委员会(SCANS)标准(21世纪美国对就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包括五大类35项基本工作能力),针对职业特点设计问卷,结合问卷结果分析和深度访谈,从服务管理类人才所应具备的众多能力中提炼出积极学习力、逻辑思考力、人际沟通力和综合执行力等4力,构建“4力”模型。

以上提炼的4种基本能力(类型)不仅单指智力,而是融合了包括智力因素、情商因素和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能力。不仅概括了服务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类型,还使受教育者摆脱了传统上被动适应岗位的状况,为发展潜质的形成打下基础,可以基本满足未来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下各种新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顾成毅,柳洲.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思维各阶段中的作用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3):14-16.

[2] Wechsler D.Non-Intellective factor in gener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iatry, 1943,38:101-103.

[3][韩]金,[美]莫博涅著.蓝海战略[M].商务印书馆,2005:50.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软实力;走出去

一、文化生态视域下中国英语的使命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强调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产生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文化嫁接的一个新概念。文化生态化是指在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中,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一切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继承与发扬本土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在不断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的精髓,从而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呈现出和谐发展与大繁荣的景象。那么文化的发展必然会推进其载体――语言的不断丰富与创新。中国英语的出现恰恰反映出世界文化生态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英语彰显语言跨文化交际的魅力,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底蕴,赋予了语言的创新性,它肩负着能够让中国文化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让世界来恰当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困境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也是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伟大战略。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建设中国文化的突出主题。面对文化生态发展时代,全球文化生态链需要中国文化元素。然而与现代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文化“走出去”依然任重道远,需要解决文化输入内容单一、方式陈旧、文化认可度低等问题。

1.文化输出内容单一

一提起中国文化,大多数外国人会想到中国茶文化、中国武术文化、中国京剧文化、中国丝绸文化、中国瓷器文化等。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层面。但对于中国文化其他方面了解不够。比如:中国高等学府、大众传媒作品、当代文学作品、高精端产业等。

2.文化输出方式单调

在国际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各国争先抢占国际文化市场,进而拉动国内经济、文化大幅提升。然而,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品占国际文化市场份额较小,出现文化贸易逆差。而我国文化输入方式多为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不相符合,也与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3.文化认可度单一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与思维认识的差异,传统文化的普世性和审美性容易走进西方社会,在文化输出中占有主体地位。但对中国文化输出中带有政府背景和宣传色彩的文化充满警惕与排斥,致使严重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思考

1.丰富中国文化输出内容

在文化输出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加大对中国现代、当代优秀文学文化作品的宣传与输出。充分发挥中国英语这一强有力的语言工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核心价值理念。

2.优化中国文化输出路径

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产业的先进做法,壮大中国文化产业,抢占国际文化市场的先机,扭转文化贸易逆差。比如:创造电视文化节目品牌,发展中国文化。《舌尖上的中国》颇受大众欢迎,建议此栏目面向海外,配合中国英语的翻译,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3.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可接受度

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是宣传资料、政府工作报告等。充分发挥翻译活动的作用,增加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度。

参考文献:

[1]任成金.中国文化走出的历史借鉴与现实选择[J].中州学刊,2015.

[2]任东升,马婷.汉语经典翻译中国英语的文化主体地位[J]. 当代外语研究,2014.

篇9

摘 要:文章从文化转译视角,对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展开设计构想,详细阐述承载于茶具包装中文化转译的方法及其包装的具体实施状况,并从生态文化、茶文化、人本文化、品牌文化和地域文化等五个层面,以理论与例证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设计具有文化转译及文化识别功能的坭兴陶茶具包装,将有助于品牌识别和文化传承的强化与提升。

关健词: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地方特色产品;文化转译

1 坭兴陶茶具及产品包装概述

坭兴陶古朴典雅、历史悠久,受国人饮茶习惯及茶文化的影响,作为钦州地方特色产品的坭兴陶茶具,深受两广文人墨客偏爱,但其产业发展在近现代历史中却较为尴尬。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提出和发展,加上钦州市政府的着力推介,以及坭兴艺人与陶瓷学者的积极参与,坭兴陶产品名称在业界逐渐获得好评,但与同居中国四大名陶的宜兴紫砂陶相比,坭兴陶在品牌建设及形象塑造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坭兴陶茶具属于易碎品,其包装涉及物理学、材料学、经济学、美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需依据陶瓷产品的形态及属性采用相应的包装材料,根据特定的设计要求,创造新的包装实体,它既要服从于陶瓷商品的储运条件和销售方式的需要,又要与商品有机结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钦州坭d陶茶具属地方特色产品,兼具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其包装设计也应吸收海涵钦州乃至广西本土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民风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文化形式特征,从文化转译视角,开发具有较强地域可辨性的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以提升坭兴陶茶具的魅力价值,加强坭兴陶茶具在陶瓷行业的独特地位。

2 对坭兴陶茶具包装中文化转译的理解[1]

现代包装设计是将材料、形状、结构、颜色、图形、文字、排版式样及其他辅助设计元素与产品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使产品更适于市场销售的创造性活动。包装的目的是对被包装物进行运输、分配和仓储,为其提供保护并在市场上标示产品身份和体现产品特色:一方面能保护被包装物的形态、质量、性能,并能方便开启使用、生产加工、仓储保管、信息识别、陈列展示与包装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等;另一方面能体现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加商品附加值,体现企业的品牌信誉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且保护生态环境等。

坭兴陶茶具包装作为文化转译的载体,不是对文化进行简单的传输和转移,而是在转译的过程中如同一系列折射现象,将原有的文化与新的文化打开、接纳、重构成新的形式,并产生新的意义,而最终传达给受众的,是为实现对被包装物的保护功能而选用的包装材料,以包装材料为载体所呈现出的包装形态、依据包装形态设计出的包装装潢等物质实体,和通过物质实体传达给受众的精神愉悦。而文化转译视域下的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是以上述物质的和精神的信息传达为基础,向受众转译为塑造企业形象而策划、设计的统一的图形、色彩、文字、文案等品牌文化,及为满足保护生态环境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关于绿色包装设计行为;通过包装形态和包装装潢传达出的被设计师挖掘、整理并重新设计的视觉化的地域特色文化;通过包装材料、包装形态及包装色彩和文字的配置,塑造的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文化等。由此可见,探讨关于文化转译视域下的坭兴陶茶具包装,可为坭兴陶茶具包装实体的设计研究提供基本参照。

3 文化转译在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3.1 基于品牌文化,研发适合的独特包装形式

对于消费者来讲,最有力的品牌辨识度莫过于独特的产品包装形式。研发适合本品牌的独特包装形式,并保持该品牌旗下各系列坭兴陶茶具包装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对于坭兴陶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塑造、推广和发展,并在同类产品中具备有效的身份识别起重要作用。

3.2 基于绿色包装原则,研发低碳、可持续性的包装形式

在进行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之初,应考虑在其生命周期中提高资源使用率,增加循环使用功能,降低包装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对生态的保护[2-3]。研发低碳、可持续的坭兴陶茶具包装形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可回收、可降解、无污染的包装材料;(2)在完成合适的包装结构及尺寸大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3)设计供消费者循环使用的包装形式,在循环使用中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4)减少或降低包装印刷材料的用量,且尽量使用环保颜料。

3.3 基于现代科技文化,引入智能包装技术

传统的商品外包装,需要标识商品的品牌名称、产品规格、成分含量、烧制温度、使用说明、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常规信息,如此繁多的文字信息无疑给包装装潢设计带来较大局限,在包装印刷阶段,也增加了印刷材料的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若在坭兴陶茶具包装中引入智能包装技术,并以智能手机、互联网予以读取[4]:如通过QR二维快速反应码,追溯坭兴陶茶具的生产企业、品牌文化、产品种类等信息;通过RFID标签附着在坭兴陶茶具包装上,让消费者在近距离内无需用手机进行光学扫描接触,便能够通过无线射频识别获取坭兴陶茶具的相关信息等。通上述过智能包装技术的引进,将给坭兴陶茶具包装装潢的突破及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给坭兴陶产业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革新。

3.4 基于地域文化,设计具有广西地域及民族特色的包装形态[5-6]

钦州地处南海之滨,是广西最早接触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多个民族。在中原文化的主导下,源远流长的壮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在外来文化的相互影响下同生共进,形成独具广西民族传统特色的地方文化,并鲜明地表现在人们行为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中。坭兴陶茶具作为广西民俗文化的产物,其包装应体现广西地域及民族文化特征,此种体现不应停留在表层文化元素图式特征的模拟与展示,更是对文化精神的深层探究,并将此文化精神贯穿在包装理念树立、包装材料选择、包装形态塑造、包装结构创新以及包装装潢设计的整个过程中。

4 文化转译视域下的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

文化转译视域下的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应在充分尊重坭兴陶茶具特性、地域特征和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依据第二部分即文化转译在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中的表现形式,设计出理念绿色环保,结构科学合理,能够体现广西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包装实体。“布陶”是笔者本着对坭兴陶茶具的热爱和对其包装设计的些许见解,在文化转译视域下为钦州坭兴陶茶具设计的实验性的系列化包装形式,在满足包装保护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凸显坭兴陶茶具本体及承载于坭兴陶茶具实体的文化意蕴,并将此意蕴以文化转译的形式呈现,希望为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发展思路提供参考。

4.1 生态文化的转译

“布陶”坭兴陶茶具包装,选择了瓦楞纸板、牛皮纸、半透明粗纤维和纸、棉麻布等包装材料。一方面,所选纸张和纸板易于降解,亦可循环使用;另一方面,棉麻布材质的居士袋形式的手提袋和展开后即成茶巾的茶杯卷布、茶壶套,不仅降低包装废弃物的产生,还为消费者在以后的使用中提供方便;第三方面,包装内部以手揉半透明粗纤维和纸的本色与肌理进行装饰,作为内包装的棉麻材质的茶壶套以刺绣工艺呈现装饰图案和品牌名称,只有外包装瓦楞纸盒外包裹的牛皮纸上印刷了必要的图形、文字等产品信息,避免了大量印刷颜料的使用和不必要的人工浪费,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4.2 茶文化的转译

“布陶”坭兴陶茶具包装,从材质的选择(牛皮纸、棉麻布)到色彩的搭配,以及包装形态的设计:外包装瓦楞纸盒与盒外包裹的牛皮纸同属于卡其灰色,居士袋形式的手提袋的浅咖色,牛皮纸上印刷的品牌标识与其他产品信息的褐色,内包装棉麻布的茶壶套和茶杯卷布本身的淡绿灰,以及茶壶套侧缝中缝制的白图灰底的品牌标签和茶杯卷布上刺绣的白色品牌图章,无不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望,从包装的物质层面塑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崇尚自然、朴素、归真的美学理念和具有唐宋遗风的“和、敬、清、寂”的茶道基本精神。

4.3 人本文化的转译

作为产品一部分的包装实体,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已经为其买单,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看似精美的包装,在完成商品交易后便成为包装废弃物,这不仅给环境增加负担,也给消费者造成浪费。“布陶”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将外包装手提袋以居士袋的形式出现,内包装分别以茶壶套和茶杯卷布(展开后即成茶巾)的形式参与到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中,也参与到消费者日后对坭兴陶茶具的使用过程中,这不仅为茶壶主人提供方便,而且良好的材质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布陶”包装实体所呈现出的自然、朴素、归真的美学理念也为其主人的饮茶品质提供保障,并营造清静、恬淡、寂寞、无为的饮茶及修行环境,使其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升华。

4.4 品牌文化的转译

在商场、超市的茶具专卖区域充斥着各种品牌不同的同类或相似的茶具产品,这些具有地域特色且制作精良的陶瓷茶具,其包装设计虽有高端大气之作,但大部分因为缺乏个性而不易于品牌的识别。基于此,“布陶”坭兴陶茶具包装从材质的自然性,形态的人本性,色彩的朴素性、图形的地域性和文字的民族性等方面强化产品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加上外形酷似茶杯的二维码的独特设计,诠释有心的茶具包装设计所应具备的特质。在给该品牌旗下的不同系列茶具产品赋予个性的同时,统一品牌共性,既将被包装的坭兴陶茶具与其他同类产品划清界限,为产品品牌的提升做足准备,又为日后与消费者长期的接触中强化品牌印象创造条件。

4.5 地域文化的转译

“布陶”坭兴陶茶具包装的内包装,即茶壶套底部、茶杯卷布(茶巾)尾端,外包装的瓦楞纸盒外包裹的牛皮纸的上下部和居士袋形式的手提袋的下方,或以刺绣,或以印刷呈现的图案,皆选择了具有广西地域及民俗特色的壮锦绣样,回纹、水波纹、小万子、团花,以及广西民间生产劳作和节日风俗等情景定格,以多元、多向、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展开对以上图像或抽象或具象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既可求其观,又能别贵贱的壮锦图样和绣法,以及以书法图章为品牌标识的艺术形式,满溢着浓浓的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增添了坭兴陶茶具的历史厚重感,而包装本身也无不流露着与人的亲切和自然,从情感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5 结语

坭兴陶茶具的宣传与推广承载着增加地方文化知名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重任。面对坭兴陶茶具包装表现形式单一、品牌意识不足、缺乏产品文化特征与地域特色等现状,“布陶”坭兴陶茶具包装从产品属性、品牌推广、消费群体定位及销售终端特性等多方考虑,紧抓坭兴陶茶具本质特征,深挖坭兴陶茶具文化意蕴与本土特色,在满足保护产品、便于储存、方便运输、促进销售等包装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包装转译绿色包装原则的生态文化,与茶具紧密关联的茶道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包装灵魂的品牌文化和孕育坭兴陶茶具的地域文化等。期望通过文化转译视域下的钦州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与同道人士作专业层面的探讨,同时期望此探讨结果可为坭兴陶茶具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周杨静. 地域特产包装设计的文化转译[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4):174-177.

[2] 李洁, 王勇. 绿色生态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14, 35(4):5-8.

[3] 芮雪莹. 自然化包装设计理念[J]. 美术观察, 2011(11):113-113.

[4] 徐萍. 基于功能材料的智能包装艺术化表现形式探索――以食品智能包装设计为例[D]. 湖南工业大学, 2013.

[5] 林丽. 论包装设计中地域特色的传承[J]. 包装工程, 2013(18):85-88.

[6] 王莉. 地域特色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百家, 2014(S1):129-131.

篇10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保护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实施,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潮州市当然也不落人后。潮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同时也培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级别,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潮州市可以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潮文化的灵魂。潮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歌册、潮州菜烹饪技艺、潮州铁枝木偶戏、枫溪瓷烧制技艺、茶艺、潮州剪纸……,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种类繁多。

对于如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该如何保护及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应该当仁不让,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2]那么,地方高校在保护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呢?

一、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存在方式是活态的,文化形式与文化空间只有在传承发展中才能保证其鲜活的生命力。”[3]根据这一特点,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除了进行全面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之外,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而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论文提纲格式。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从事保护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有可能选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事业添砖加瓦。

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专业教师可以组织广大的学生到民间采风,积极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二)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是极其重要的。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信息中心,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等现实馆藏外,还有虚拟馆藏,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通讯设备共享馆外大量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功能。另外,图书馆拥有的场地、设备和专业的人员,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提供展示、宣传的平台。

(三)科研创新优势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云集之地,长期以来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上走在前面优势,起步较早。高校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直笔耕不辍,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作努力,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其他部门难以媲美的。高校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各高校间也互相配合,资源共享,这样,无形中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地方高校经费稳定,组织有序,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具有其它部门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创办刊物展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有一定的优势。

二、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以上谈到了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优势,但是如何发挥发势?作者拟以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韩山师范学院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韩山师范学院于2011年设置了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枫溪瓷烧制技艺)、雕塑艺术设计(潮州木雕)、服装设计(潮绣)、烹饪工艺与营养(潮州菜烹饪技艺)。其中前三个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后一个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专业的设置以充分的调研论证为基础,考虑到地方社会近几年急需这类人才,学院在师资力量充足、各种条件都已成熟的情况下申报设置这几个专业。这也得到我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韩山师范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举措,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尝试,也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地方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二)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韩山师范学院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很早就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类的课程。有的作为校性选修课,有的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受学生欢迎。主要有:《潮汕历史文化》、《潮剧欣赏》、《潮汕民俗研究》等校性选修课;《潮菜工艺学》、《潮州音乐合奏》、《潮州茶文化》等专业选修课;《潮菜制作技术》、《潮州小吃》等专业基础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论文提纲格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优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建立研究机构,大力争取政府支持

1991年,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设立“潮汕文化研究室”,后更名为“潮汕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潮学研究所”,定位为学校直属科研机构。2008年,学校与潮州市政府合作成立市校共建了“潮学研究院”,并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1991年8月创建的涵盖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民间学术团体)合办了大型学术刊物――《潮学研究》。可以说,韩山师范学院在潮汕文化研究上一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方面。主要有:一批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积极申报课题,如《潮汕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抢救》、《地域文化与潮州民间剪纸》、《正字戏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等,孜孜不倦地从事潮汕民间剪纸、正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和研究工作,并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出版发表了大批相关的论文及著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或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积极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例如:2003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2006年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地方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山师范学院还积极走出“象牙塔”,争取政府支持,探索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的有效途径。2011年,韩山师范学院决定实施“潮州市非遗专业人才‘3+2+2’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方案”,此举得到潮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几十年来,韩山师范学院以“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四)发挥社团作用,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山师范学院的社团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的重要阵地。于1987年创建的潮风学社,是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社团之一,经常组织社员开展民俗采风、义教、民俗征文比赛等活动,为韩师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学习、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的平台;茶艺表演队成立于2008年优势,社团虽还年轻,但是表现不俗。2010年,我院茶艺表演队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带领下,在亚运会、亚残运会上为世界各地来宾表演了潮州工夫茶、茶艺服务等,展现了传统潮州工夫茶的魅力; “卡通潮剧”是韩山师范学院2005年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它将潮剧与动漫完美结合,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潮剧,喜爱潮剧。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潮动画工作室,现在仍孜孜不倦地为潮剧和潮州童谣的传播作努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韩山师范学院作为潮州市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应该主动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义务,不遗余力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奉献力量,同时,也不断地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百年院校的魅力。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tec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for Example

ZHENG Jing-jing,WANG Heng-an

(Hanshan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41)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nesses the history of ourcountry and contains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urgent increasingly. Local universities areincomparable with any other departments in the protecting and passing down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The writer try to tak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probe into how local universities do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ng andpassing dow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advantages;protection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