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成就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涉及到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率以及劳动力和农业发展中科技含量与风险控制等内容。
关键词:现代农业 城乡发展
1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会对中国的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导致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而对于耕地强度过高的利用,除了会导致地力的不断下降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或者是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耕地有很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除此之外,环境也受到了畜禽养殖以及生活垃圾等的不好影响,包括对于近海渔业资源利用过度也导致了水域生态出现恶化的情况。
1.2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在我国耕地当中,中低产田的数量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只有五分之三,至于中小灌区的干支渠完好率也只有二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很多设施都已经陈旧老化了,还有一些干支渠等并不通畅等。包括很多的农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护,才会出现完好率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无论是畜禽养殖设施还是渔业生产设施的条件都相对落后,没有办法满足需要,甚至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防灾与减灾的能力依旧偏低。
1.3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问题
因为农业生产的成本其实并不低,而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十分低下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农业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土地租金连连上升的时候,无论是在生产与经营当中的物化、设备还是社会化服务的投入都在增加,包括劳动力成本也是一样,这些却导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变小了。在当下,很多留乡务农的人员都是妇女或者是老年人,这些人的岁数比较高而受教育程度又比较低,至于新生代的农民工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并不愿意回乡从事务农工作。种种情况,都让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1.4农业发展当中的科技含量与风险防控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当中的进步贡献率也只占到一半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都能够再高出四成到六成左右。无论是推广服务建设的力度又或者是关于原创性品种与栽培技术等的科技成果都还远远不够,缺少一些重大的收获而需要继续努力。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惜带来的支撑能力也很不足,这样的农机化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不少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时常会有自然灾害出现,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多发频发的情况出现,而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时不时有问题出现,这也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种种情况,加上国际市场的供需不断发生变化,价格也不断出现波动,以致于对国内市场以及对农业风险防控来说,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让现代农业发展更加得到推动的策略研究
2.1完善与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以及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要让现代农业政策得到推进与发展,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就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的高产、优质、高效以及安全,更能够让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是具有多层次且为复合型的,其包含了关于生产经营、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内容,从而让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也能够让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晚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能够让粮食以及棉油糖的生产更加稳定,同时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以及区域分布都起到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两个行业都得到更多的发展,也让农产品加工业朝着优势产区不断靠拢,更可以对国家级或者区域性等产地市场起到建设支持以及合理布局的作用。让现代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变得更加健全,就能够让财政“三农”关于投入增长以及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生态补偿等机制都变得更加的健全,也让中央财政更加重视与鼓励粮食大县。与此同时,它也能够让农业补贴政策以及补贴范围包括补贴的结构以及方式都变得更加的完善,而尽快将具体的措施出台也能够保证新增补贴确实地向着一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靠拢,也等于是向着主产区以及优势产区不断集中。拥有健全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不但能够让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水平得到提升,更能够慢慢将足够合理的农产品定价机制培养与形成。除此之外,将农贷款与农业保险一系列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也能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农业生产在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拥有更好的应对与应变能力。
2.2让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以及经营力度都得到增强
从多方面下手且利用多途径来发展不同的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让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到实现的很好的方式与措施,它更能够让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也能够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销售等的一体化得到更多的体现,切实地提升农民的经济利益。在此之余,想要让农业的商品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形成高产业率的现代化农业,首先需要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力度。政府想要能够对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第一是可以利用鼓励以及发放财政补贴的办法,关于我国农业涉及到的不同产业也可以将其产业贷款贴息都统一,借助于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来让商业银行以及政策银行都能够得到鼓励从而更愿意对农业组织以及农民进行放贷,同时还有积极的优惠政策待遇可以享受。在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的时候,要注意让中小农户的经济支持力度得到加强。若是想要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不断得到加快与推进,从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上借鉴经验是可行的,对于一些种植业大户实行规模化发展并且重点培养与发展农业人才都是必要的。先进的人才可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头人物,而在现在的农业企业中,还需要将扶持以及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做到积极引导,对于农产品加工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借助于科学经验将其解决。在此之外,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都能够帮助市场当中农产品的流通以及转换更加顺利,也能够让农产品的商品率以及商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2.3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以及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大力发展
在当下,无可否认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确实不高,包括他们的科学素养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对农民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并且针对性地进行保护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让农民中间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氛围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也能够让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多的推进与加强,也变得更加地科学。借助于不同的渠道以及途径,还能够在农村将现代化的生产意识与科学种田等内容进行普及,从而帮助农民提升科学素养,也更能够符合得了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对于政府的相关部分,打开渠道加强培训与教育工作,在现在具备的农村教育之上让农民素质提升的成本投入得到增加都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经济想要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市场化与商品化越来越得到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得到了扩大,而创新更的社会经济发展里面的重要存在。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实行大力发展,能够让农业和组织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从而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3结束语
现代的农业发展背景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这对于农业生产力、农民收入的提升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等都是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的。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件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家玉.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0).
[2]黄刚.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2014.
篇2
关键词:成才;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困境;路径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素质则与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积极做好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对中职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使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了困境。本文针对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以促进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发展。
一、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1)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中职教育性质决定了中职教师必须为双师型的教师,即讲师和技师,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训操作中,成为知识技能型的人才。但是中职教师队伍存在学历低、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师少等问题,导致很多中职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中职教育这份工作,职业认同感较低,对专业化发展失去信心。尤其是农村中职教师,在资金相对缺乏、经济条件差、信息不通畅、教育理念偏差及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等因素影响下,教育专业化发展热情慢慢减退了。
(2)职业倦怠感现象严重。中职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是农村中职教师本身的专业化能力,难以实现中职教育目标,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就业,导致社会上对农村地区中职教师职业认可度较低。中职教师在中职教育中担当着多重角色,如知识传播者、心理咨询者、教育管理者、行为模范者等。当教师长期处于这种角色转换中时,教师往往无法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自我发展意识较为模糊。再者,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深入,很多家长竭力全力让自己孩子上高中,考大学,导致农村中职学校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困境。除此之外,很多学生由于从小未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导致各种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大大增加了中职教师的教学压力,使教师职业倦怠感日益衍生。
(3)专业化发展意识薄弱。中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和发展,需要中职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农村大部分中职教师未能对中职教育社会价值进行充分了解和认识,将中职教育作为自己谋生的一种方式,对中职教育缺乏热情,也未对自我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化发展意识较为薄弱,无心向着中职专业化方向发展,导致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较为滞后。
二、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1)提高专业化发展意识,全面提升中职教师素质。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漫长且需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所以必须以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作为指引,才能全面提升中职教师素质,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要求农村中职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树立正确的专业化发展理念,并在这种发展理念指导下,建立一个全面性、系统化且门类齐全的专业化中职教师培训体系,以有效提高农村中职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其次,在健全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后,必须对中职教师入职前和入职后教育内容进行明确,对每个中职教师教育培训组织职责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同时合理设置独立性或者对应性的教育课程,防止重复学习现象的产生。再者,在对中职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时,必须处理好技术、能力及理论三方面的关系,并合理设置教育课程比例和时间,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以保证农村中职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通过提升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可以使中职教师明确自身定位和自我价值,对自己能力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大促进了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发展。首先,积极引导社会对农村中职教师的关注,使农村中职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有效提高,并切实改善中职教师的工作待遇,让中职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并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使得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得到有效增强,业务素质、工作成绩得到有效提高。其次,积极引导农村中职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面向的是中职教师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并贯穿在中职教师整个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明确中职教师自身发展目标,并努力追求和实现它,使得中职教师职业的人体职业生涯得到有效发展,职业认同感得以形成。
(3)重视教师的职业压力,保证专业化的健康发展。农村中职教师在中职教育活动中,不仅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挑战和考验,同时要承受来自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压力,常常使中职教师感受疲惫和倦怠。因此,在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中职院校必须重视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中职教师专业化的健康发展。其一,中职院校必须为中职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并赋予中职教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中职教师自主参与一些专业或者非专业组织开展的活动,以有利于中职教师身心发展。其二,定期对中职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在中职教师入职前和入职后开设各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中职教师能够掌握实质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心理调节方式,使中职教师能够对自我心理进行适当调节,职业压力和倦怠感得到有效缓解,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心态。
(4)健全教师的评价机制,为专业化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健全农村中职教师评价机制,可以及时发现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并督促教师进行及时修正,使中职教师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避免采用量化式的评价模式。中职教师教育对象较为复杂且多变,导致中职教师教育工作难以用量化方式进行评价。而且中职教师教育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若采用量化评价模式对中职教师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将导致中职教师创新能力受到抑制,不利于中职教学模式的创新。其次,将评价内容作为中职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化发展重要动力。评价内容除了教师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出勤率及学生成绩等基础性内容,还必须包括教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科研能力等。再者,评价形式多样性。农村中职院校应采用等级评价、计分评估或者展示评估法对中职教师进行评估,如科研报告、教学创新、教学成果开展等,以激励中职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使得中职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5)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提高中职教师综合素质。教学反思活动作为农村中职教师提升专业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职院校必须积极引导农村中职教师通过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日记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并及时对中职教师教学活动进行跟踪调查,并作出积极反馈,以有利于农村中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其次,要求中职教师必须注重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相关问题,并针对现阶段中职教育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使中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再者,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化基础理论知识后,还需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验证和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改善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提高中职教学水平。除此之外,中职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职业道德,并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知识,以对中职学生进行良好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使得社会对中职教师认同感得到提升。
结语: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建设项目,要求中职院校立足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据农村中职教师本身具有的特点,将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并积极采取各种路径和渠道,努力提高中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缓解农村中职教师教学压力,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以实现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叶红英.论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2]戴明辉.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新课程,2010(9).
篇3
【关键词】城乡金融;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杨爱君,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四川成都610064;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责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2-0112-04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我国工业GDP比重为40.1%。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镇化呈加快发展态势,同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9.95%。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优先发展工业,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前,资金配置主要是依据政府的财政投资安排,而不是依据市场原则。由于优先发展工业,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整个金融体系主要是围绕城市工业而建立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金融改革包括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地方对经济增长的追求,使得各方面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资金出现短缺而大量资金流向了工业部门,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人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民贫困,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没有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基本问题。同时,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农村金融体制也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单一,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很困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等要素日益稀缺。在城市工业经济逐步加快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了。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没有协调发展。
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通过本身的扩张与收缩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助推和支持作用。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至关重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实现有赖于相关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通过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金融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的金融现状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这也是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金融机构发挥信贷资金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集约农村生产要素,推动整合农业生产力。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的金融现状却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亟需大量资金。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自身的金融积累能力十分有限。又面临日益严重的金融资源外流,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都集中在“三农”领域,农业投入不足、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融资困难。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的金融现状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看,主要有三方面:
(一)财政对“三农”的支持不足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的发展,更加需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需要相关金融政策的配合和支持,特别是通过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随着我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支持,我国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方面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现阶段各级政府都把部分政策性支农资金直接投向农村合作社,但是资金量不足,覆盖面也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逐年增加,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1996年,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60亿元,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3.3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1.9%;2010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其中,城镇投资24141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86.8%;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396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1.4%。自1996年到2010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逐年明显下降态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的相对比重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政府给予农村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但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受扶持的农村合作社数量较少,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支持。而商业金融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以逐利作为根本目的,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农户在与其他强大的市场主体竞争中。其弱势地位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利益大量流失。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经济产业不断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村资金需求日益大额化,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这要求建立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最终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不断培育农村金融服务理念,积极改进各类农村金融服务。其次,积极培育和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形成多级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健全农村信用评估机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等,保障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内在秩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不断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有效分散担保风险,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在优化农村信贷体系和信贷机制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四)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篇4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可行性研究
我国新农村建设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前,大多数农村都存在秸秆、柴草垛随意堆放和乱烧荒的现象,既不卫生又影响村容整洁,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常不协调。发展秸秆固化加工产业,既可将农作物废弃资源转化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能美化净化农村环境。因此,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调研和论证,嘉荫县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烧产业有着现实而必要的意义。
1 农作物秸秆原料资源丰富
秸秆固化产业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所有农作物秸秆、稻壳、枝丫、木屑等农林废弃物都可作为固化产业的加工原料。嘉荫县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林地366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900万m3,森林覆盖率达75.66 %。有耕地面积122.3万亩,粮食作物以大豆为主,兼种玉米、水稻、小麦、薯类及各种经济作物等,2012年大豆种植面积84.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3万亩,水稻10万亩,是我省和国家的重要大豆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据统计,嘉荫县年产农林废弃物约100万吨。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秸秆被用作燃料、饲料以及编织等,其余大部分都被废弃于田间地头,或焚烧或丢弃,燃烧产生的烟雾既污染环境又威胁交通安全,同时也极大地浪费资源。如果将这些废弃的秸秆资源进行固化加工,既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又可满足生产、生活的用能需求[1]。
2 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烧用途广泛
嘉荫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段东麓,黑龙江中游右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北部。由于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的影响,形成一年四季的气候差异很大,冬季漫长、干燥。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5 ℃,因此,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烧产业在嘉荫县这样的北方高寒地区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嘉荫县辖区面积6739平方公里,全县人口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6万人,县辖3镇6乡,73个行政村、5个国营林场,农村用燃料量也相当大,所以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烧技术亟待推广。
农作物秸秆燃料首先可作为生活用能,在嘉荫县推广清洁能源,要满足炊事和取暖需求,而秸秆固化燃料就能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完全解决农村冬季“两把火”的问题。同时,可作为生产用能,既可作为厂矿企业、住宅小区等集中供热单位的供暖锅炉燃料,也可作为生物质发电厂的发电燃料。
3 其燃烧产品污染低
我国约有70 %的煤炭未经过洗选就直接燃烧,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 %~80 %,而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据测算,燃烧1 t标煤可排放二氧化碳2.2 t、二氧化硫2.1 t、烟尘0.8 t、氮氧化物1.68 t;而燃烧1 t秸秆固化燃料可排放二氧化碳1.5 t,但根据循环原理,可认定为零,排放二氧化硫为0 t、氮氧化物0.8 t、烟尘0.2 t。因此说,应用秸秆固化燃料产生的污染远远低于燃煤产生的污染,对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
2005年10月嘉荫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国家卫生城、国家级园林城、国家文明城、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生态示范区,嘉荫富有空气清新,山川秀美的美誉,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境内有茅兰沟森林公园、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素有“恐龙之乡”、“黄金之乡”之美称,是新兴的生态旅游县份。良好的空气质量尤为重要,基于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烧产品污染低,所以在嘉荫县开发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烧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减少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的消耗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嘉荫县境内煤炭资源并不丰富,主要以乌云煤为主,每年在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上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如果在嘉荫县内农村生产生活用能上能逐步应用秸秆固化燃料替代燃煤,则会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
5 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和劳动强度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嘉荫县内农民用于冬季取暖的支出逐年增加,经济负担日益沉重。而应用秸秆固化燃料则可有效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用自家的农作物秸秆原料与固化燃料生产企业进行交换,既可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利用,又能减少用能支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就;挑战;发展思路;浙江龙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82-02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辖8镇7乡4街道444个行政村,人口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4万人,国土面积3 059 km2,耕地面积16 520 hm2,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4.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主要生态指标处于全国前茅。近年来,龙泉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山区特点和自身发展基础,依托山地资源、气候和生态三大优势,围绕“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生态创业”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加快推动山区高效生态精品农业发展,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2亿元,同比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 906元,同比增长10.4%。
1 龙泉市“十二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龙泉市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为前提,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和平台,全面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坚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茶、菌、蔬、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果、药”等特色产业,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原料加工、休闲旅游等农业功能,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1]。
1.1 农业“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通过全面按照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等“五良”标准,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备、土壤肥沃、技术先进、机制健全的高标准吨粮田。到2015年底,已经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 920 hm2,创建千亩示范片6个。二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省政府现代农业区“125”实施计划要求,龙泉市制定并实施了龙泉市现代农业园区“2315”建设计划,到2015年底,已通过省级验收完成综合区2个,产业示范区2个和精品园6个。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龙泉市多次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批示,并多次在省、市召开的农业“两区”现场会上做典型交流发言。
1.2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龙泉市通过实施“食用菌提升、特色茶翻番、蔬菜扩量提质、生态养殖业培育”等产业发展计划,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先后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建设示范市”“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荣誉。2015年全市生产代料香菇0.8亿袋、代料黑木耳1.2亿袋,全年可实现食用菌产值8.4亿元;全市建成茶叶基地4 053 hm2,产量2 290 t,产值3.252亿元;蔬菜播种面积 6 673 hm2,产值3.83亿元;全年生猪饲养量21.2万头,家禽饲养量236.85万羽,肉类产量14 562 t,畜牧业产值3亿元。
1.3 农业生产主体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2010年的48家增至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丽水市级25家、龙泉市级4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天和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龙头企业”;备案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4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7家,丽水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龙泉市市级规范化合作社104家;备案家庭农场175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
1.4 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市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1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个;注册了“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和“龙泉黑木耳”三大公用品牌商标;“龙泉香菇”“纳富特牌灵芝”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菇”,“龙泉黑木耳”商标成功注册;累计认证“三品”生产基地136个,面积12 667 hm2、畜0.9万头、禽52.5万羽,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5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14个;“龙泉灵芝”及“龙泉灵芝孢子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龙泉金观音”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龙泉黑木耳”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1.5 农业生产设施有较大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底,农机总动力达到21.158万kW,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1 607、167、2 447 hm2;食用菌、山地蔬菜、茶叶喷滴灌设施面积分别达到1 247、633、933 hm2,山地蔬菜避雨大棚栽培面积达到200 hm2;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69处,建池总容积11 460 m3,堆粪发酵池3 022 m3,年沼液利用5万t[2]。
1.6 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龙泉市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区(点)目前已增至23家,其中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个,总产值从5 951万元增至9 119万元。
2 “十三五”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也是加快推进龙泉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5年。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经济增速下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快速上升等共性挑战外,龙泉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
2.1 农业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龙泉地处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地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更易受到先天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环境、极端天气条件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高于其他平原河谷地区。
2.2 农业主体素质较低
龙泉市农业产业主体分散、碎片化情况严重,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科技素养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据第6次人口普查:龙泉市农业从业者中初中学历以下占比达95%以上,平均年龄高达55岁以上,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将对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2.3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
龙泉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尽管提高迅速,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占农业经营者比例偏低,农业生产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给农业产业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思路
3.1 明确“一个发展方向”
龙泉市“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方向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观光休闲养生农业体系“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3.0、农业4.0转变。
3.2 抓好“两项任务”
通过落实好“补短板、降成本”两大任务,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3-4]。
3.3 突出“三个重点”
3.3.1 突出循环发展,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全面深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任务,抓好兰巨、八都2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以及14个示范主体建设,以点带面,全境域、全领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龙泉市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3.3.2 突出产业培育,打造绿色农产品主产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现代生态精农业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茶菌蔬”三大主导产业和“果药牧”等3个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三品”生产,提高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3.3 突出农旅融合,打造山区美丽产业样本区。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兰巨现代农业园区观光核心景区打造,充分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丰富生态精品农业文化内涵,延伸农业产业功能。
3.4 强化“四个坚持”
3.4.1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一是充分利用市校合作平台,加快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优势,培育高效生态精品农业;二是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3.4.2 坚持以生产经营为抓手。一是加快生态精品示范创建,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深化农村产权体制改革,激发发展内在动力,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3.4.3 坚持以市场品牌为抓手。一是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和证明商标生态精品农产品,着力提升龙泉黑木耳、龙泉金观音、龙泉绿三大区域公共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龙泉特色的生态精品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大力促进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网络。建好淘宝网“特色中国・龙泉馆”,推动农商有效对接,借助农博会、品牌大会、鲜活农产品网上促销活动等,宣传推介龙泉特色的生态精品农产品。
3.4.4 坚持以社会化服务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充实专业技术力量,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开展科技下乡送服务活动,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项目,促进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实现农业信息精准入户、服务方便到村。
4 参考文献
[1] 叶君勇.莲都区“十三五”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研究和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1-2.
[2] 叶君勇.丽水市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4):547-549.
篇6
1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突出表现为:传统和高效农业协同发展。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科技惠农成效显著。现代科技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各地十分注重促进科技惠农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不断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增强,特别是智能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是关键,各地积极引导多方资金助推农业发展,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r业补贴大幅增加,社会资金不断涌入现代农业领域;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耕种土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无法外出的妇女,但随着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种植大户打工又有劳动性收入,比单纯守着承包地自己耕种收益高,许多农民已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中尝到甜头,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这既要遵循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正视存在的客观问题解决好钱、人、地、技等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
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不少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是耕地面积仍然不断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侵蚀,大量高产农田被违法占用,中低产田改造进展缓慢,高产农田占耕地的比重较低,相当部分耕地的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沟渠道路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仍然是“望天收”。
2.2 农业成本仍偏高
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但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幅度较大,远远高于农副产品价格的增长,农业纯收入依然偏低。特别是2015年,农业主要产品玉米、稻谷等价格普遍下滑,推动农副产品整体价格的下跌,许多农民家庭种粮收入倒挂,扣除农资和人工成本,有的人种田收入就为负数,一些高效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也面临用工难,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致使整个生产成本偏高。
2.3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事业费和固定研究经费比例偏低,虽然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业科技投入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目前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缺口较大,普遍紧缺。我国每年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占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到百分之零点四,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发达国家2%以上相比差距太大,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2.4 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农村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业劳动力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都会受到局限。每年农业相关部门都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低,接受领悟能力差,培训效果不理想,新科技、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
2.5 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同样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现代高效农业效率高、利润大。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抓农业见效慢,难有大收益,不如发展工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放任自流,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引导。广大农户多数觉得农业就是传统的种粮食等作物,按照老方法“伺候”土地,发不了家,不如打工赚钱。在这样落后保守的思想理念影响下,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不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业发展潜力有所下降,经营模式陈旧落后,土地流转比较困难,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3 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措施
3.1 强化耕地保护,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土地是农业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石,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化解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绝不能认为我国幅员广大,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不必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完善耕地占补平衡验收机制,适当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土地基础。
3.2 完善惠农政策,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不同于工业服务业,有其自身特色,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推动,就是发达国家对农业也有特殊的优惠。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也不同,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产品市场波动周期短,产业风险高,以为主的一家一户发展现代农业难度大,几乎不可能。要完善各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健全直接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避免补贴的形式化。我们要真正把好的政策做好,做到位,发挥其应有作用。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资本。
3.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中国的农村改革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进入攻坚阶段,要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推动土地的适度流转,促进土地向现代农业规模企业集中,要先期做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明确土地的权属,为土地流转奠定基础。
二是要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展交易品种,规范交易流程和管理,推动农业资源的合理有序规范流动,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三是要创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严格监督,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最大限度发挥应有效益。
3.4 促进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最基础的粮食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单产从每亩168.5千克提高到2012年的353.2千克,粮食总产量由3000多亿千克增至5896亿千克,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现代生物技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即市场和品质。要积极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市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释放其长远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
要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巩固农技推广服务阵地,努力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较好地促进了科技服务实现全覆盖。
要注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组织农技人员“挂镇、进村、带户、联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涉农职业学校、社区教育学校和农广校优势,加快培育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篇7
关键词清代农业;农业成就
,,,,,
一、
篇8
前言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对于安徽省也是同样的,作为农业大省,保证农业的发展是所以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并提出一套恰当的、符合省情的农业保险已经非常的具有现实意义,这对于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创新的财产保险――农业保险,非常适应安徽省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保证安徽省农业发展的重要主成组部分。但是,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却是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是站在这个角度,具体分析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
一、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整体来说,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首先,1983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安徽经营,是首家保险公司在安徽省经营,开始了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然后,进入90年代,安徽省的农业保险繁荣发展,不仅在农业发展切实维护了人民的利益,而且在养殖业等广泛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后,安徽省的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993到2004年间,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取消,农业保险迟迟不能前进;最后,又迎来了新的曙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后各种契机促进着安徽省农业保险的缓慢发展。总而言之,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研究并提出一套恰当的、符合省情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势在必行。
二、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1.公司利润少
总的来讲,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发展是面临极大的风险的,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投入很低,但是赔率却很高,而且安徽省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而且,很多农业保险公司的项目不是很齐全,很多高风险的种类已经不再设立。所有的公司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然而在安徽省的业务中,种类不齐全、业务风险大,常常会导致公司的亏损,这是造成很多公司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2.农民收入低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安徽省的农民收入是偏低的,然而农业的保险费用却是巨大额度的,这就形成了尴尬的局面,很多农民为了保障减少收入,但是支付保险费用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收入,而且有些种类的保险更是超出了农民的支付能力,因此很多农民对保险还是疏远的,这也是在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发展。
3.农民的意识不强
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对保险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大多数的农民还不能认识到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收入的新形势和新条件,还是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没有灾害投了就是浪费,或者灾后都去买保险,或者观望着政府的扶持,这样的心理和认识是不对的。农民意识落后,对保险的认识不足,也是限制农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因。
4.政府扶持力度小
政府的扶持,对于农业的发展作用巨大,如果可以在政策、经济和法律上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那么安徽省的农业发展会平稳很多,也减少了许多的阻力。然而,在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公司的税收很多,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而且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也小,所以农业保险业的发展缓慢滞后。
三、策略研究
首先,要积极的创新公司的经营理念,改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战略,而且要多成立政策性的保险公司。现在在安徽省经营的农业保险公司大多数还是商业性的保险,利润少、风险大必然会导致公司的业务减少,而且农业的性质本身就比较特别,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支持,成立政策性的保险公司符合农业的发展要求,这种非盈利的政策性公司对农业发展的保障是更加显著的。
其次,要创新融资模式,扩宽融资渠道,从多方面来筹集资金。总的来说,农业保险公司的资金匮乏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导致其很多业务无法开展,从公司自身来讲,要积极创新融资的渠道,改变单一的现状,对于政务来讲,要给予政策和法律上支持,加强补贴,减少税收,提供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最后,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增大对农民的经济补贴。这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农民是主体,只有农民的意识提高,达到一定的认识,把农业保险认识到是规避农业风险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且政府要加大补贴,鼓励农民积极参保,这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篇9
新形势下,如何用新理念来发展农业、指导农业、引领农业,对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太和县来说,至关重要。日前,记者就有关话题采访了太和县委常委、副县长海治国。
记者: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近年来太和县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海治国:太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保持了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地位。今年全县夏粮平均单产494.7公斤,总产72万吨,大灾年份最高单产仍达602公斤,?10个万亩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和6个省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平均单产仍在510公斤以上。从粮食单产水平来看:全省小麦、夏玉米最高单产都是太和县保持和刷新的,其中小麦最高单产760.9公斤,夏玉米最高单产1049.9公斤;从粮食总产水平来看:全县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其生产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创新、组装、配套和推广了一批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规程,太和成为全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示范县。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走向产业化。随着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的崛起,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绿色粮油、品牌西瓜、优质药材、高效果蔬、特种养殖、生态花木等一批特色产业,在资源配置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结构调整产业化趋势明显。全县租赁、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百万亩,土地规模经营率达51%。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农村劳动力随着产业转移和年龄老化,兼业化的农民群体逐渐萎缩,职业化的农民队伍正在发展。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始纷纷流转土地,积极投入农业生产,构建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全县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农机与农艺正在深度融合。
记者: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太和县在厚植农业优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海治国:一是构建科学治理模式,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苗原河流域投资6.47亿元,对苗原河流域的郭庙、原墙、三堂、苗老集4个乡镇2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水网、路网、电网、林网进行了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并作为一种治理模式逐年、逐片推开,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全县治理一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二是锁定冬春工作。自2013年12月出台了《今冬明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以来,每逢年底之前县里都要出台《实施方案》,每个方案都有一个中心工作,就是锁定当年冬春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如今已经成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三是优化区域布局。按“远郊产业化、近郊都市化”的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高效、优质现代农业,比如,在全县105国道以西、倪邱镇以北的乡镇,重点培育中药材产业;与之对应的105国道以东、倪邱镇以北,探索建立“太和板面”、“高端白酒”?等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改“通用粮”为“专用粮”生产,突出发展品牌粮食产业。通过优化区域布局,逐步把传统农业拓展到生产、加工、销售、体验、休闲、旅游等各个方面,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四是抢占科技高地。我们抢先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共建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合力构建科技转化应用的工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中科院皖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深入太和调研,拟在我县建立植物逆境科研工作站。五是转向生态农业。根据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我们率先创建“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成为全省第一批13个示范县之一,并且获得项目叠加支持,拉开全县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序幕。六是强化政策支撑。县委、县政府安排每年预算3000万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8月17日又专门出台了《扶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建设工作方案》,规定对示范园内中药材种植200亩以上的大户或企业,给予连续5年的补贴;县农委、县财政局、县国元保险公司联合开展的“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和“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贷款”,目前已为107户农业经营主体贷款7259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去年,太和县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建设有哪些新进展?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有什么新探索?
篇10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恭城县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和经济资源禀赋,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猪)—沼—果—林模式。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3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