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规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合规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合规管理办法

篇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银行结算报告的通知》(〔1988〕40号),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新的《银行结算办法》,并自1989年4月1日起实行。为适应银行结算办法改革的需要,结合我市职工退休统筹与待业保险基金银行结算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北京市职工退休统筹和待业保险基金银行支票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暂行规定》是保证帐户资金安全的重要措施,各级职工退休统筹和待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必须予以足够重视,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凡从事上述两项基金管理工作的人员,都应严格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附:北京市职工退休统筹和待业保险基金银行支票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一、支票使用

1.签发支票时,支票的各项内容必须填写真实、齐全,大小写金额相符,并按预留银行印鉴盖好印章。金额难以确定的,可暂不填写金额,但收回支票时,要及时在存根上填明。

2.签发支票应使用墨汁或炭素墨水填写。

3.严格按编号顺序使用支票。

4.不准签发空头、远期或过期支票。

二、支票管理

1.严格支票使用手续,需要签发支票时,必须经主管负责人同意,财务人员不准擅自签发支票。

2.因各种原因支票未按期使用应及时收回。

3.凡从银行领用的支票不得出租、出借,严禁将支票转给其他单位与个人使用。

篇2

关键词:保险业;监管;保险产品

保险业是经营保险商品的特殊行业。保险业作为经济损失补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对保险业都进行监管是必然的。

一、保险业的特点

保险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专门处理风险的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这种特点具体体现在保险商品的特殊形态和保险经营方式的特殊性。

1.保险商品的特点

保险是一种提供风险保障的经济活动,保险商品是无形的商品。一般商品有具体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保险商品不具备感官性特征,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很难直接被人感知,又因为是无形的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刺激人们的感官,因此很难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人们对风险及其后果的畏惧与对保险的必要性的理解往往局限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在这之前容易存在侥幸心理。然而,安全观念上的保险消费则需要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保险商品的这种需求严重滞后于消费的特点对保险经营具有重大的影响。

保险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另一方面是:商品功能的迟滞性。它虽然是服务形态的商品,但不同于旅游、文化之类的服务形态的商品,因为旅游等形成的商品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生产过程的完成往往就是消费过程的结束;而保险商品则不是这样;消费者购买的是一个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承诺(提供赔偿或保障),人们购买的保险商品不能获得现时的利益,这种承诺是一种信用,被保险人交纳保费在前,遭受风险损失后能否得到赔偿则取决于保险人履行合同的愿望和能力。

2.保险经营的特点

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保险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经营的特点。

(1)保险经营资产具有负债性。一般企业的经营资产来自于自有资本的比重较大,因为他们的经营受其自有资本的约束,所以必须拥有雄厚的资本为其后盾。保险企业也必须有自有资本金,但是保险企业的经营资本主要来源于投保人按保险合同向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而这些保险费正是未来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负债。

(2)保险经营风险的特殊性。一般工商企业来讲,债权人是比较少的,是少数人,一旦破产,对社会的危害比较轻。但保险公司总是需要有至少一定的保费规模,总得有相当多的保单件数,才能维持它的稳定经营,才能平衡业务的风险。所以任何一家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都不应该太少,哪怕是相对较小的保险公司,一开始比较小,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即便是比较小的保险公司,它持有的保单件数都不应该太少。太少的话,经营是不稳定的,没办法经营的。一旦破产,就会涉及到几千万人的利益损失。一般的工商企业破产的时候,债权人比较少,他们一般不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稳定。但是保险企业的债权人是比较多的,一旦破产对整个社会的危害则比较严重。它的风险是具有长期隐蔽性的,是不易识别的。

(3)保险经营成本的特殊性。保险业的经营是以大数法则和概率论为基础的。保险经营的成本与一般工商企业商品成本相比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保险商品现时价格制定依据是过去的、历史的支出得平均成本,而现时的价格又是用来补偿未来发生的成本,即过去成本产生现时价格,现时价格补偿将来成本。同时确定历史成本时候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历史数据和资料,而且影响风险的因素在不断的变动,使得保险人确定的历史成本很难和现时成本相吻合,更难和将来成本相一致。因此,科学地测定保费或费率,是保险经营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二、保险监管的目标

国家对保险业监管的目标,是指国家监管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对保险业进行监管所达到的要求或效果。最主要的是:一是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二是保证保险人的偿付能力。

据保监会对2008年保险业监管工作的要求: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和改善监管,提高保险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维护好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重点抓好偿付能力执行力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法规落实的监督。财产保险公司要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着力加强内控建设,提高内控执行力;着力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提高经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着力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效益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的认知度、认可度和信任度。以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为中心,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三、当前监管工作的重点

1.加快完善保险监管法律体系

对保险业进行法律监管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完善的保险法律体系。保险法的组成主要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和其他方面的保险特别法,它们分别调整不同范围内的保险关系。保险业法是对保险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具体规范保险企业的组织形式,保险企业的设立程序和条件,保险企业的主管机关,保险资金的管理、使用财务计算,保险企业的解散和清算,以及违章处理等内容和行为。保险合同法是规范保险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法规,是保险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险特别法是规范某一保险的法律,例如国家关于法定保险的各种法律规定。

需要完善的法规包括对各类专业机构(人、经纪人、公估人)的监管、保单持有人权益保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保险欺诈以及会计制度等诸多内容。为了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监管效率,修改后的法律应进一步明确保监会对保险业所拥有的专属监管权利,其行为能力不得受有关各方的干预和牵制,并适度增加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编制。此外,在法律上应进一步确立以保监会为主、其他相关机构为辅的多重监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职责以及保险业行业协会、专业性的保险同业协会(如人协会、经纪人协会、公估人协会、精算师协会等)的地位和作用。

2.强化非现场监管

(1)以非寿险业务准备金充足性和偿付能力额度为重点,提高监管执行力。全面落实《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加强准备金评估规范性和充足性监管,加强财务核算和绩效考核监督。对于偿付能力额度未达到监管规定、未严格执行《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公司,保监会将依照法律法规从严处罚,通过采取停止分支机构设立审批、停止高管任职资格审批、限制公司分红和高管层薪酬、强制分保、停止相应业务、直至退出市场等措施,督促公司改善偿付能力额度状况,提高偿付能力监管执行力。

(2)建立与公司主要股东、独立董事和监事长的沟通制度。保监会将向公司主要股东、独立董事和监事长通报监管情况,特别是公司在偿付能力、经营状况、市场行为、数据真实性、行政处罚、投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强化股东、董事和监事对公司管理层及公司经营情况的考核监督。

(3)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及内部稽核审计工作监管。全面落实《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充分发挥合规管理和内部稽核审计在依法规范公司经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内控执行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产险市场实际,对公司合规管理和稽核审计工作提出要求,明确工作重点和原则。

3.对高层管理人员加强管理

为加强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行为,强化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诚信意识,推动保险公司规范运作。

保监会2008年4月28日,《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培训对象包括保险公司总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等中国保监会认为应当参加培训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办法》规定以上人员需接受基本理论、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及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基本理论培训主要包括国家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理论以及保险业发展政策等。法律法规培训主要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险监管有关规定以及保险公司运作的法律框架和要求等。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战略管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知识等。职业规范培训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诚信以及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

4.对偿付能力进行严格的监管

《保险法》第108条规定:“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实施监控”。这是《保险法》规定的保险监管机构的一项职责。《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81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这是给保险公司设定的一条义务。赋予保险公司一项义务,就是保险公司应该保持和必须具有最低的偿付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习惯把监管目标放在对保险主体市场行为的合规性监管上,忽视对偿付能力的监控,部分助长了一些公司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管理的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发展,今后应逐步将重点放在对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监管,要定期对保险公司进行偿付能力的测试,确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从而根本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保监会成立了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委员会,这个标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除了保监会的人员以外,还有保险公司的人员与院校的专家。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偿付能力监管协调机制,这就把有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协调统一起来,把这个工作做好,其中还包括统计信息部门要对保险公司的信息质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申曙光.保险学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卉.当前我国保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金融,2005,(4):22-23.

篇3

一、营改增背景介绍

目前,我国实行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的流转税制,对销售货物主要征收增值税,提供劳务主要征收营业税。保险业作为典型的现代服务业是当前中国增长最为迅速的生产业,但是我国对保险业实际上在重复征税。对于从事营业税应税劳务的保险业,购进已纳增值税项目所承担的增值税不能抵扣,由此发生的增值税、营业税重复征税将导致保险业更大的税收负担,对整个行业产生不利影响。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行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要准确划分商品和服务各自的比例也越来越难,这给两税的划分标准提出了挑战。从国际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看,目前全世界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增值税,征税范围通常会覆盖绝大多数货物和劳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逐步实现对于货物和劳务征收统一的间接税,使增值税覆盖绝大多数货物和劳务,符合国际惯例。总之,增值税的“链条”完整了,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减轻纳税人的税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完善现行税制,有利于提升征管效率。

二、营改增对寿险公司现有财务、业务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营改增既能对保险公司的采购、管理带来益处,同时增值税相比营业税在业务流程、系统功能、会计核算、人员操作及合规要求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保险公司现有的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支持方面也提出了更多挑战。

(一)机遇

寿险公司能够在收取费用或提供增值税应税服务时,通过明示的方式向服务接收方收取增值税;各项支出对应的增值税将不再是寿险公司的成本,因经营采购、接收服务而产生的进项税可抵扣,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上降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纳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增值税的统一申报与管理将为公司带来集团内各单位税务及操作流程整合与改进的良机;增值税的以票控税、特有征管等模式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公司的税务合规以及业务流程的操作风险。

(二)挑战

营改增是对公司管理一次全方位的考验。具体包括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控五要素均带来较大影响;对承保、理赔、批改、收付费、佣金/手续费、再保、采购、税务等核心业务流程均需重新评估、改造;增值税合规管理工作将增加保险公司的合规成本,如人员培训、软硬件系统升级改造等;现有的增值税的征管方式和征管理念对财税处理带来的挑战等。

三、营改增对财务管理流程的影响及应对

财税[2011]110号文件规定“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服务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如保险业全部采用简易征收,保险企业将不能抵扣相应的进项税额,会导致抵扣链条中断、重复征税。采购产生的进项税其税率在营改增后高于原营业税税率,会增加采购成本。如不采用简易征收,保险业营改增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增值额的确定,例如由于赔付支出无法给公司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如何抵扣,进而如何确定增值额就很关键。但无论怎样,在寿险公司的经营价值链中,营改增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将是全局性的。首先,保险核心业务流程,包括:产品设计、承保、保全、理赔、收付费和单证管理等流程需要根据增值税相关要求进行改造,流程中的岗位职责、信息交接、重要表单样式、开票时点等需要重新检视、评估和再设计;其次,需要对会计和核算、财务管理、单证管理、税务等管理流程进行风险控制评估,防止科目使用错误、虚开增值税票、进项税票过期、进项税分摊不清无法抵扣、操作失误等风险的发生。下面举例分析对保费收入、手续费支付等财务流程及发票管理的影响。

(一)对收入及税收流程的影响分析

1、对收入确认及税收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寿险公司对投连险的管理费收入作为收入核算,营改增后,对这部分收入的税务处理将随之明确;现行税法对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健康保险免征营业税,营改增后,将重新核算免税和非免税业务的增值额,将带来对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调整。2、采取措施统一科目设置及核算原则。修订《会计核算办法》等制度办法,重新制定增值税下会计处理规则:对保费、赔付、给付、费用及资本性支出均需进行价税分离,分别核算不含税金额及对应的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制定衔接过渡方案以核算营改增之前销售的长期保险;明确处置资产、视同销售、采购等业务环节的会计处理。

(二)对手续费计算与支付的影响分析

1、对手续费计算与支付的影响对寿险公司中介业务手续费,主要是计算规则与数据口径的重新定义;手续费分摊、手续费发票与支付时点;发票、合同与付款信息一致性;进项税发票登记与保管等变化带来影响。2、采取措施梳理并调整手续费计算规则;明确手续费计算及其分摊规则;实现核心业务系统的手续费的自动计算;调整手续费支付流程,嵌入对进项发票的获取要求;建立进项发票的记录、存档、认证和接收流程;发票、台账与收付信息的每日核对;增值税发票信息的系统标示;对于已收票、未收票、待收票等系统存在报表和提示功能等。

(三)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1、经营数据分析与预算考核影响调整考核指标的取数口径,需按照价税分离后的各项收入、成本、费用及资本开支进行分析;对预算考核取数口径的影响等。2、采取措施过渡期实行经营分析数据口径的对比分析;调整营改增后预算考核指标设计,重新制定考核政策,使考核更加符合公司战略导向。

(四)对发票管理流程影响分析

篇4

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IT GRC

从合规角度来看,近年来,公安部、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曾专门过针对信息安全或科技风险管理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法规或指引要求,体现出企业应对IT风险管理及合规要求的紧迫性和特殊性。同时,企业内部管理规范(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对企业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这极大推动了企业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类工具(IT GRC)的发展。针对这一市场,包括IBM、SAP、Oracle 、CA等在内的国外GRC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德勤、普华永道等在内的咨询公司,以及慧点、用友、金蝶、浪潮等国内ERP厂商们都开始积极布局,GRC产业在国内迅速崛起。

实际上,IT GRC的概念并不新颖,作为一个早被业界认可的通用术语,GRC代表一种思想和理念,是企业逐渐从分散管理模式向跨业务单位、跨IT平台的集中模式发展,从而全面而高效地应对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三个方面挑战的解决方案。而事实上,国外绝大多数IT GRC软件都不适合中国的管理模式与法律规范要求,国内企业亟待一款真正符合中国国情、技术管理方面都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全新产品。

上海安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咨询的机构,由一批具有信息安全专业技能与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构成,在国内最早开展ISO27001、ISO20000、PCI等国际信息安全标准的咨询工作,先后完成了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安言信息一直关注相关领域厂商和用户单位的市场动向。长期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安言发现企业迫切地需要将管理制度、流程等要求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需要IT GRC工具进行支持。其决策层认为:国内IT GRC应用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国内应有理由挺进这一蓝海、向“洋品牌”叫板。基于此,安言信息于2011年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用于支撑企业、特别是银行金融企业的IT治理、合规与风险管理落地的平台化软件系统ITRMS。

IT GRC需求分析

在设计ITRMS之初,上海安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技术层面、应用层面和合规角度对国内产品进行了周密分析,提出产品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创新的风格,这是该产品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常意义上,GRC应用或解决方案大都具备以下功能:定义企业风险与控制框架;设计风险管理流程;与ERP、SCM、CRM等系统对接,实现应用控制的自动监控;提供数据自动采集和智能分析;自动化系统审计测试;提供报表信息;提供其他附加功能,如身份管理、访问控制、流程控制、数据安全等控制措施。这些功能体现了GRC作为一种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各类风险进行集中监测、预警和控制,并与法律合规及审计进行紧密关联以提供管理层决策的设计思想。

尽管以各类GRC软件或解决方案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已经风生水起,但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IT GRC,却并不显山露水。

一方面,传统GRC应用更多是从企业EPM、ERP、CRM、SCM等管理模式中抽取、延伸并集成,侧重企业运营和财务,并不特别针对IT,其无论是管理模式、操作方式、结果展示还是知识系统,都没有考虑IT的特殊性。

另一方面,企业IT又面临极大的合规压力和操作风险,特别是一些极度依赖信息系统的行业或领域,如金融、电力、通信等,层出不穷的监管要求、屡屡发生的信息科技事故、“救火队员”一样尴尬的角色扮演,都使得企业IT急需在IT GRC方面找到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实效的答案。

就风险管理来说,以银行金融业为例,无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还是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都强调对以信息科技风险为主体的操作风险的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无论是从来源、范围、形态、特点还是影响上,都与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风险有着很大区别。

首先,信息科技风险存在于企业各个领域和层面,只要有信息或信息系统的存在,都涉及信息科技风险。

其次,信息科技风险有着明显的时间性,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运行、更新到报废,信息科技风险存在于信息系统的全生命周期。

另外,信息科技风险有人为和自然因素,也有管理和技术之别,从起因上表现出多源性。

此外,信息科技风险覆盖IT战略、IT治理、IT绩效、IT规划和架构、项目管理、系统开发、运营流程、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外包管理等各个领域,具有形态的多样性。

最后,信息科技风险影响广泛,除信息系统外,还会对员工个人、业务运营、法律合规以及企业声誉造成直接影响。

近年来,公安部颁布的等级保护相关系列标准、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证监会的《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办法》、保监会的《保险公司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指引》,都纷纷体现出企业应对IT风险管理及合规要求方面的特殊性。

IT GRC规划设计实施

通常来讲,IT GRC会出现两类情况:其一是以IT支持GRC,即基于IT来实施企业GRC,将GRC作为一个电子化的整合平台,这还是传统GRC概念;其二是针对IT实施GRC,即针对IT或在IT领域实施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我们在产品设计时特别强调后一种情况。

IT GRC作为针对企业IT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操作中必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问题。

首先,IT GRC必须考虑到自上而下的治理问题。IT治理是企业治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是描述企业是否采用有效机制,使得信息系统及IT应用能够完成企业赋予它的使命,同时平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IT治理的使命在于: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并适当管理与IT相关的各类风险。

其次,在统一的IT治理框架下,IT GRC必须建立起完备的IT风险管控机制,这是IT GRC最为核心的内容,具体包括:1)明确IT风险管理范围,构建IT风险库;2)建立IT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监测等关键活动,同时确定识别时机和监测途径,确定风险偏好和可接受水平;3)参考监管要求和国际规范(如COSO-ERM、CobiT、ISO27001、ISO31000、RISK IT等)建立风险控制框架和基线;4)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测;5)制定信息与沟通策略,建立风险报告机制。

另外,IT GRC在展示和报告方面需充分考虑IT法律合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应建立合规管理框架,包括识别合规要求,评估合规现状,建立合规映射,落实合规责任,推动合规检查,提供合规报告等活动。另一方面,还应形成风险与合规的联动机制,确保任何风险监测或事故报告都能追溯到相关管理对象和合规要求,并能提供合规证据。

除上述三个大的方面,IT GRC还应建立支撑相关工作的流程操作和运行保障机制,并尽可能与企业信息系统和应用进行关联,最终实现信息科技风险和合规的全过程与实时性管理。

先进的IT GRC管理理念要想在企业中得到实践,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服务,咨询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企业信息安全与IT治理咨询服务是GRC理念在实际企业中的个性化实践。

安言ITRMS助力企业实现IT GRC

安言ITRMS是一个集合规管理、人员管理、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文件)管理、流程管理、意识提升、安全检查、绩效评价、报告管理、知识管理等功能的全面的、可扩展的IT GRC应用平台。其面向包括高级管理层、风控部门、合规部门、审计部门、IT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等在内的企业各个领域,以IT风险库为基础,通过持续的IT风险监测和联动机制,实现IT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并将人员职责、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意识培训等日常控制工作融入其中。

借助该平台,企业围绕IT规范化管理开展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基于ISO20000标准的IT服务管理体系、基于ISO27001标准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基于CMMI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以及基于BS25999标准的业务持续性管理体系,都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并嵌入其中,从而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基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与合规这一核心思想,形成集中化的管理模式。

管理对象:ITRMS支持全面的IT风险库,各类IT风险就成为平台管理的对象。作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配置基础,据此可呈现基于系统、运营业务、岗位或IT基础设施的风险视图。

驱动机制:ITRMS覆盖业务相关的信息全生命周期,从需求分析到系统开发、系统上线、运维支持,涵盖开发和运维部门,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和供应商管理,通过风险监测及预警来驱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

控制功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落实到位,体现在各种流程化的日常工作当中,如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日志集中管理、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业务连续性预案演练等,所有这些可能嵌入在其他专用系统和应用中的控制流程,都可以与ITRMS进行接口,以便与风险联动。

支持保障:通过制度文件场所化、人员职责明确化、检查工作常态化、绩效评价可量化、培训推广多样化以及有效的知识管理,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供支持保障,这也是传统信息安全及信息科技管理最事务性的日常工作。

内外呈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需要对外合规、对内追责。一方面,通过即时呈现,提供合规报告,从容应对合规检查。另一方面,落实责任,追溯到人,可随时展示工作业绩。

具体实现上,ITRMS采用层次化的软件架构,各层之间关系松耦合,下层通过接口为上层提供服务,如下图所示。其中,基础设施层为平台提供支撑,驱动层控制业务逻辑的流转,业务层为平台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基本功能,展示层提供各种对外视图。

ITRMS采用层次化的软件架构

实际上,通过ITRMS的规划设计和部署实施,企业可借此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科技风险和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流平台和知识管理系统,并形成企业内部一个专业化的PORTAL。

篇5

一、通过优化合并,整顿办园秩序。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快平安校园建设,维护社会稳定,镇党委政府年初成立了平安校园综合治理督查组,对全镇范围内的所有幼儿园进行了排查。共查出10处不符合上级办园条件的园所,并对存在问题的幼儿园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后再有镇督察组进行验收,大部分幼儿园整改力度大,整改效果明显,但督查中也发现,个别幼儿园没有任何办园资质,属于家庭作坊式,且没有任何整改行动,规模和设施不符合最基本的办园条件。为规范办园,让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有利于方便家长接送,我们又采取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对办园秩序进行了一次彻底整顿:

一是合并园所。根据检查情况和本着就近入园的原则,撤消没有任何办园资质幼儿园,对全镇幼儿园重新优化整合。先后撤并10余所幼儿园,目前保留8处定点幼儿园,二是加大投入。在合并园所的基础上,通过多方筹资,不断加大硬件建设,仅去年一年幼儿园新增设施投资就达74.6万元。另外,三所未达标幼儿园也通过改建、重建、扩建等方式,加快了园舍建设,目前已投资47.7万元,力争今年一次性达标。目前,我镇办园水平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正实现质的飞跃。三是师资管理。对撤销园所的教师,个人有继续从事幼教意愿的,由镇统一培训后,安排到合并的园所继续工作.同时对撤并园所的其他人员也进行了妥善安置,从而确保撤并幼儿园工作有序进行。四是统一管理。即:镇教育办公室对定点幼儿园统一业务管理和指导;幼儿教师统一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和健康证。

二、立足督导考核,狠抓常规管理。

一方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镇幼教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考核意见》、《幼儿教师考核意见》,并且根据考核意见内容逐项进行落实,并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幼儿教育的常规管理进行全面的督导检查,及时反馈检查的情况,限期整改,使幼教工作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大大促进幼教工作的健康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幼儿园教师工资管理办法,将幼儿教师的工资与绩效挂钩,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师实行聘约化管理,逐步探索出一条责权利相统

一、优劳优酬、动态化的教师管理新机制。

另一方面,为搞好幼儿园安全工作,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与各定点幼儿园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的同时,定期对幼儿园园舍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并根据情况逐一进行落实,确保了幼儿园的安全稳定。

三、强化岗位练兵,提高教师素质。

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是保教教育好坏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重视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政治学习,组织教师开展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爱业、专业、敬业、勤业”意识。一年来,广大教师对自己分内的工作任劳任怨,对待孩子“耐心、细心、爱心”,赢得社会和家长一致好评。

二是制定教师培训方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一方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种音像资料等手段,加强对教师业务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联片教研活动,积极加强各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让广大幼儿教师在教学观摩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三是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制定了“名师”培养规划,定期组织各种基本功比武和各种评优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以评比促提高,鼓励广大教师在业务上冒尖,对确定的‘名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帮扶,促进其快成长、早成熟。我们先后在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比赛活动及文艺汇报演出,期间还开展教师备课展评和幼儿优秀作业展评等活动。活动的开展也从另一个侧面较好展示了我镇幼儿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

四、依托保教科研,争创园所特色。

一是努力营造浓厚的幼教文化氛围。园舍的美化、室内的布置,努力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很多幼儿园园所已办成孩子们的“乐园”、“童话世界”。

二是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好幼教《规程》。引导教师加强对教学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启智性的探索研究,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兴趣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保教并重,避免了幼教“小学化”倾向。

三是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将“如何做好游戏,使幼儿乐学,主动活泼、健康发展;如何培养幼儿之间和谐的关系及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如何搭配好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幼儿家长的保育意识”等问题纳入到我们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重要议程。围绕“四个如何”,我们自觉反思幼教工作,努力矫正发展偏差,确保了我镇幼儿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企业年金 发展 监管 财务公司 投资管理

养老保障可由五大支柱构成,他们分别为:零支柱,来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养老补贴;第一支柱,来自于企业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来自于企业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的企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来自于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市场的提供;第四支柱,来自于个人的其他家庭养老资源[1]。

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是健全中国养老保障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对于分散职工养老风险,增加职工退休收入,缩小退休收入差距,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年金法律体系和制度架构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持续增加。但是,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企业年金的发展明显滞后。资本市场不健全、投资工具不丰富、年金基金收益率低、投资管理人道德风险、企业建立年金积极性不高等,都是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金融运作平台,是经银监会批准和监管的产融结合的专业金融机构,担负着整合企业集团内部金融资源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职责。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依托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股东背景,经营业绩优秀,运作规范,金融专业人才多,风险控制能力强。

本文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财务公司被排斥在企业年金运营管理队伍之外的现状,提出将国有企业财务公司纳入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队伍,是对企业年金运营管理角色的补充,有利于化解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对于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企业年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1.1企业年金的定义

企业年金[2](在国外又称为职业年金、私人养老金计划、公司年金计划、雇主承办的计划等等)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企业年金既不同于养老社会保险,也不同于商业保险。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计划通常被企业视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雇员长期为本企业服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留住优秀人才的“金手铐”。

1.2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年金,以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为界,可以划分为探索时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1.2.1企业年金探索时期

从1991年开始到2004年,这个阶段是中国企业年金的探索时期。

企业年金的前身是1991年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管理主体、决策程序、资金来源和计发办法等主要政策。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在《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指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 ,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百分之四以内的部分,经从成本中列支。”

这一阶段提出了企业年金概念,将中国的企业年金定位为实行以参保个人账户为基本形式,基金积累制的DC型(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制度。规定了企业年金实行市场管理,但是没有明确具体的投资制度,对投资运营的方式、基金管理和资产配置等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定与细则。各地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模式也不统一。有的是由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称为“经办模式”;有的是由行业经办机构或者企业自己管理,称为“自办模式”;有的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团队管理,称为“团险模式”。

这一阶段企业年金虽然存在管理不规范、缺乏投资规则、相关措施和条件不配套等问题。但是,这一阶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实践价值,为中国后来相关企业年金政策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判断依据。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全国补充养老保险共积累基金191.9亿元,年均增长19.19亿元,其中地方社保管理42.6亿元,行业积累149.3亿元。在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16247家企业中,由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为12062家,其中国有企业6588家,占地方企业总数的56.4%;由行业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为4185家,其中国有企业3891家,占行业经办机构管理企业总数的93%。反映出,在部分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计划。2000年底,全国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560.3万人,仅相当于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的5.3%[3]。

1.2.2企业年金发展时期

从2004年以后,以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为标志,中国企业年金进入发展时期。

上述两个办法规定了中国企业年金建立的前提条件和程序、企业年金方案的内容、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原则、筹资制度和缴费限额、账户资金的领取和转移以及继承、信托管理制度、行政主管部门等。具体规定了中国企业年金基金信托管理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并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资格条件、职责和相互关系做出了明确规定,并确定了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和比例,对基金管理费用加以限制。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是DC型信托积累制。虽然中国从1991年就开始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但对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地位一直模糊,基金管理不规范,影响基金的安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年金基金的财产性质、法律地位不明确,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独立性、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企业年金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企业年金基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之后,确立了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模式,明确了企业年金基金是独立信托财产的法律地位,把企业年金基金与雇主经营风险和管理机构的风险隔离开来,通过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四个资格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年金的安全与收益。

这一时期,企业年金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仅为493亿元。2004年以来,中国企业年金的规模迅速增长,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末全国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4]。

2.中国企业年金的管理运营角色及投资情况分析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当确定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可以是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法人受托机构。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机构作为账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年金账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应当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

各类金融机构依据各自的不同优势,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中担当不同的运营主体,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寿险公司、基金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养老金公司等。商业银行挺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分布广泛的机构网点,主要优势在账户管理和托管两方面。寿险公司对企业年金的探索起步较早,拥有保障性资产管理方面的优势,具有偿付能力管理和资产负债匹配技术上的优势。从国际通常的经验看,证券投资是企业年金投资的重要资产配置,证券和基金公司的主业就是证券投资,比较适宜承担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职责。信托公司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根据《信托法》有关规定,信托公司可以承担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职能。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同时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可以办理成员单位的委托投资,同样作为企业集团的内部机构,财务公司承担本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具有很强的优势。养老金管理公司是专门从事养老金管理的公司,可以有多种市场角色与功能,包括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提供捆绑式一站式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年金发展较晚,市场环境尚不健全,宏观政策不完全配套,为保证企业年金制度的正常运行,年金基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有必要在法律法规中对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准入资格、投资及管理规则等进行规定,实行准入制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对上述四类管理人设定了明确的准入条件。

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企业年金理事会由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依法管理本企业的企业年金事务,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营业性活动。法人受托机构必须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不少于1.5亿元人民币。

账户管理人,是指受托人委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的专业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具有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信息管理系统。

托管人,是指受托人委托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必须是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净资产不少于50亿元人民币,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单个企业年金计划托管人由一家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担任。

投资管理人,是指受托人委托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专业机构。必须是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受托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或资产管理资格的独立法人。作为投资管理人,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和净资产要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专业投资机构注册资本和净资产要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

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评审工作,申请各类资格的金融机构达120多家,涵盖基金、券商、银行、保险、信托、专业养老金公司等多个领域,经过封闭式专家评审,认定了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共有29家金融机构获得37个企业年金管理资格。2007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第二批认定结果,共有20家机构获得了24个企业年金管理资格[5]。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包括中石油财务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都积极争取,虽然递交了申请,但是未获得任何资格。

从年金制度安排中可以看出,中国立法原意及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实现企业年金基金与企业经营风险的隔离,实现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年金的安全与收益。但是,从现实执行情况来看,尚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在年金基金投资收益方面。

(二)目前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情况分析

目前,在中国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补充作用还很薄弱。全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不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的7%,企业年金占GDP的比重仅为0.7%,而OECD国家平均水平达到75%。企业年金补充作用不明显,造成老百姓过度依赖公共养老金,公共养老金负担沉重,近10年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超过1万亿元,而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负担会越来越重[6]。

导致我国企业年金覆盖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税收优惠比例仅为工资总额的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水平;社会保险缴费过高,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限制了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年金投资的严重“缩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010年,21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全部取得正收益,整体取得了3.41%的加权平均收益率[7],略高于当年CPI3.3%;2011年3000多亿委托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为-0.78%,损失超20亿元[8]。虽然有股市、债市双双下跌的因素,但企业年金是一项长期投资项目,不可能永远有“牛市”保证其保值增值,亏损应当引发我们对当前企业年金投资的反思。

一是投资管理人的严格限制。截止2011年底,全国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共计4.49万家,累积基金达到3570亿元[9],但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资格审核的投资管理人22家,其中基金公司占据12席,保险公司占7席,券商和资产管理公司则为另外3家。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寡头垄断,不利于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充分竞争,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和分散投资风险。

二是投资范围狭窄。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权益类投资比例不超过30%,使高达70%的投资限定在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这体现我国对于企业年金的安全性要求高于收益性的整体思路,但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比例过高,降低了整体收益水平。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股票等权益类产品的投资风险又极大。中国股市在2006-2007年经过一波上涨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以后,迎来了4年的大熊市,无论是散户,还是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几乎全盘皆输。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11年基金业又迎来一个巨额亏损年。据统计,2011年四季度各类型基金合计亏损1235.28亿元,而前三个季度基金整体分别亏损359.91亿元、894.32亿元和2510.74亿元,全年基金累计亏损达5000.25亿元。有媒体2011年12月份举行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中国七成以上基民在基金投资中亏损。以2月3日为例,在853只开放式基金中,已有564只基金的单位净值跌破1元,其中单位净值低于0.5元的有19只。即便按照累计净值计算,也有342只基金跌破1元[10]。企业年金不得用于贷款,使企业年金少了一个稳定低风险运作渠道,也使规模越来越大的企业年金基金难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发挥直接作用。

上述因素导致企业即使为员工建立了年金,还要承受投资管理人等机构违约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投资失败可能造成的投资风险,并支付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各类管理费,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

3.财务公司具有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良好资质

3.1财务公司是“立足集团、服务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从历史上看,财务公司在中国曾经包括两类,一类是非金融机构类型的财务公司,另一类是金融机构类型的财务公司,正确的称谓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2004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颁布之前,有一些以会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公司名称中有财务公司的字样。但是这些公司不持有金融机构许可证,不是金融机构。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颁布后,此类公司就没有再获批。以前不是金融机构但在公司名称中含“财务公司”字样情况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定义进行了明确,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在第六条指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名称应当经工商登记机关核准,并标明“财务有限公司”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字样,名称中应包含其所属企业集团的全称或者简称。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其名称中使用“财务公司”字样。从此,财务公司成为一个专属名词,专指一类特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3.2财务公司具备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基本条件

财务公司是稀缺的金融牌照,有很高的准入门槛。首先,对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设定了条件:注册资本金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率不低于30%。其次,对财务公司自身设定了条件:注册资本金最低为1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中从事金融或财务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其中从事金融或者财务工作5年以上人员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有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资金集约管理等关键岗位上有合格的专门人才。此外,为了保证财务公司的经营安全,要求集团公司做出书面承诺,在财务公司出现支付困难的紧急情况时,按照解决支付困难的实际需要,增加相应资本金,并在财务公司章程中载明。

财务公司的基本定位是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经营范围有严格限定,与商业银行类似。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中,规定了财务公司可以经营包括: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有价证券投资、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等16大类业务。特别是在第二十八条第五款中明确提出,财务公司可以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为财务公司受托管理本集团企业年金提供了法律基础。

中国现有财务公司注册资本金最低的为1.5亿元,最高的为100亿元。国有企业财务公司注册资本更加雄厚,2011年合计达到1361亿元[11],按资质和实力都符合投资管理人关于“其他专业投资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的基本规定。

财务公司具有良好内部管理水平。各财务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都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在监管部门的规范指导下,各财务公司都高度重视合规经营,积极学习引进优秀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内部管理不断规范,风险水平持续较低,盈利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财务公司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17%,远低于商业银行1%的水平;资本充足率24.34%,拨备覆盖率732.90%[12]。财务公司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经营最稳健的金融机构之一。

财务公司不仅为企业集团提供资金管理服务,还承担着集团公司及成员单位与外部金融市场相衔接的桥梁作用,为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与支持,与其他金融中介相比,财务公司是为集团服务最负责、最直接、最高效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4.国企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参与企业年金运营有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

自1987年设立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至今,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已由初建时期的较小规模、较单一品种经营,发展到如今的实力日益强大、业务范围日趋合理规范。截至2011年底,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已成立了127家,有统计的118家财务公司资产总额达18215亿元,净资产达2302亿元,利润总额达360亿元[13]。

当前,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引领年金市场。从中国目前企业年金市场结构分析,90%以上的企业年金基金都来自于大型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财务公司担任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对于拓宽年金投资范围、提高年金收益水平、扩大年金市场、促进年金可持续发展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4.1国企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有利于提高年金基金收益水平。

一方面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的内部机构,集团公司会将年金的保值增值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财务公司进行考核,促进财务公司配置最优秀的人才加强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另一方面财务公司员工自身也是年金的利益直接相关者,由其承担投资任务,必然将年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放在突出位置。

国有企业财务公司承担投资管理人有利于探索将企业年金投向贷款,实现年金增值与服务实体经济双赢。虽然目前法律规定企业年金基金不得用于向他人贷款,但随着中国企业年金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通过国有企业财务公司将年金基金贷款给大型国有企业,仍有其积极意义。

一是能够提升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经营业绩,是各类金融机构争相服务的对象,尤其是贷款的优质投放客户。国企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熟知集团内部信息,掌握着集团最优质的客户与项目资源。由财务公司作为本企业集团年金的投资管理人,将年金用贷款的方式投放到集团内部最好的企业,在中国当前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特别有利于企业年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收益。如果由财务公司发放贷款,一年期的利率也将达到6.56%,远高于企业年金2010年3.41%[14]、2011年-0.78%的投资收益水平。

二是能够直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当前,允许年金投资股票、债券,并且也未禁止年金投资于本企业股票、债券,如2011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年金重仓持有自家股票,年报账面金额达13.46亿元。通过投资股票、债券虽然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也使年金承受证券市场动荡的风险。如果允许年金向优质国有企业贷款,可以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较好地分散中国证券市场不健全对企业年金带来的投资风险。

三是将贷款作为企业年金投资品种之一,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下表为西方发达国家养老金投资工具中部分品种的投资比重与实际回报。从中可以发现,贷款同样是投资工具中重要的一类[15]。

4.2国企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建立年金的积极性。

大型国有企业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中占绝对份额,其积极性高低对于年金市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并未完全成熟,投机风险依然存在,企业年金对外委托给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分享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收益还有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这构成了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负面因素。企业将年金投资于现行规定的货币类与固定收益类产品,回报过低,甚至跑输CPI,企业年金就仅仅是一个储蓄计划而已,导致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不足。

当前,中国企业年金监管机构没有独立出来,监管组织力量薄弱。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均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一个机构监管,其中负责监管企业年金的只有2-3人,监管人员数量太少,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年金市场监管的需要,形势严峻。反观美国,劳工部下辖雇员福利保障局负责企业年金的监管,目前其规模已经超过800多人。法治环境不健全,企业和职工存在对年金外部委托机构道德风险的担忧,基金公司频繁出现的“老鼠仓”让人心有余悸。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由其承担所在企业集团年金投资管理人职责,一是可以防范信用风险。委托外部机构对于企业来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委托“内部银行”可以减少企业因自己出钱、自担风险委托外部机构投资带来的抵触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风险。二是降低整体成本。企业集团将年金基金委托财务公司投资,可以将原来支付外部投资管理人的费用留在集团内,降低企业年金管理的整体成本支出,并更容易被企业接受;三是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年金委托人、受托人对投资管理人的全面监督。由于集团化管理,企业集团可以对财务公司的管理团队、投资水平、年金运作流程、投资成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从而也更加放心。因此,如果允许企业年金委托内部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更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建立年金的积极性。

4.3国企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有利于企业年金的长远健康发展。

企业年金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资金积累周期长达几十年之久,追求长期均衡稳定收益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年金运营的要求。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有利于长远规划年金投资。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内部机构,必然会站在集团长远发展和年金稳健增长的角度,对年金基金投资进行中长期规划,优化年金资产配置,避免委托外部机构可能带来投资策略频繁调整等不利因素。

二是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对年金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仅就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这一单项业务来说,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市场主体众多并且业务模式雷同,竞争激烈,销售展业困难,利润微薄,大多难以弥补年金管理的巨额投入,甚至难以弥补可变成本,面临生存困境。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投资管理费是1.2%。实际上市场各个主体的取费现状远远低于上述标准,投资管理费根据投资产品的不同,常常在0.4%-1%之间,大大低于运营和服务成本的价格[16]。但是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投资管理机构往往要通过其它业务填补此项亏空,无奈地“硬撑”下去。然而,如果年金管理业务长期不能实现自我盈利,投资管理机构必然会降低服务质量,忽视甚至侵蚀企业年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最终损害企业年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依托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集团企业,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流动性与安全性俱佳。2011年国有企业财务公司资产总额17235亿元,营业收入4615亿元,利润总额334亿元,不良资产率0.21%,拨备覆盖率711%,流动性比率54%[17]。如果由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管理本企业集团年金,不会将投资管理费作为重要收入来源,在未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范之前,大多数财务公司均是无偿为集团管理企业年金。由于财务公司是集团内部机构,企业年金是本单位全体职工的养老钱,集团公司会将年金的保值增值作为一项任务对财务公司进行考核。因此,即便管理费收入微薄,财务公司依然会尽心尽责运营好企业年金。

4.4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不会损害年金的安全性和职工利益。

各国监管部门均通过不同方式,避免企业在经营不善时,挪用企业年金损害职工利益。在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这为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独立性提供了法律保障。并且,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因其受到更多的监督,也不会影响企业年金基金运作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一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监督。《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二是托管人的监督职责。《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托管人发现投资管理人投资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应当拒绝执行,立即通知投资管理人,并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三是受国资委等国家机构的监督。国资委、国务院派驻企业集团监事会等机构每年会对国有企业经营情况,包括企业年金建立和运作情况、财务公司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使企业年金完全置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之下。这是委托外部机构很难延伸到的。

四是受到中国银监会的监督。中国银监会作为财务公司的监管部门,通过各类现场或非现场监管,全面监督财务公司经营管理,包括受托管理年金的合规性,促进财务公司依法合规管理年金。

五是企业职工的监督。职工是企业年金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年金投资最有力的监督者。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有利于将年金运作直接置于企业职工的全面监督之下,使国有企业集团或财务公司很难因弥补亏损或其他原因损害职工利益。

5.结语

综上分析,目前中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中各支柱失衡,压力主要集中在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和作为第三支柱的公民自愿积累养老储蓄上。相比之下,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仅为1%,显得非常落后,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没有发挥相对应的作用[18]。导致企业年金替代率低的关键在于企业建立年金的积极性不高,而投资管理人外部委托又是影响企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将大型国有企业财务公司纳入投资管理人队伍,利用其内部委托的优势,提高企业年金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从而提高国有企业建立年金的积极性,并通过国有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引导其他所有制企业年金的建立,有助于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增强企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功能。

注 释:

[1]郑秉文.《职工退休年龄必须延迟》,东方早报,2012年03月15日。

[2]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1页。

[3]杨帆、郑秉文、杨老金.《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7页。

[4]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69页。

[5]杨帆、郑秉文、杨老金.《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6]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110页。

[7]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8]《企业年金去年亏损超20亿,投管人能力悬殊》上海证券报,2012年3月29日

[9]《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暨企业年金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2年3月26日

[10]《我国基金业发行热认购冷》,人民网,2012年2月7日

[11]《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011年度行业统计数据》,财务公司协会内部资料,2012年,第1页。

[12]银监会2012年度监管会议,内部报告,2012年3月26日

[1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011年度行业统计数据》,财务公司协会内部资料,2012年,第1页

[14]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15]杨长汉.《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第138页。

[16]杨帆、郑秉文、杨老金.《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篇7

行政主管试用期总结范文一:

一、今年做出的主要工作:

修订了《员工考勤管理制度》于xx年4月29下发,制订了《食堂用餐管理规定》在xx年4月23日下发、修订了《工作餐管理办法》在xx年4月23日下发;

通过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监管部门对我公司200x年度的劳动年检,拿到了年检证;

融合《工伤保险条例》、省出台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的重点,结合企业发生事故后的关键处理起草了针对内部的《工伤保险指导文件》,并通过工伤机构认定,下发到相关人员;而且邀请工伤科科长针对公司相关人员做了进一步的培训。

经历了工伤事故申报、工伤鉴定、待遇支付全过程;了解了工伤事故发生后申报办理的流程;

对公司保险一块进行了规范,启用月报管理,每月会同生产区进行数据更新,经核对汇总上交财务;

设计了适合公司统一使用的《离职手续办理表》,已经审批印刷下发使用,减化了繁琐的办理流程,达到了方便、实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广播站设备陆续齐全,广播组成员日趋稳定,广播节目质量比去年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目前存在问题:

招聘方面:

技术管理类人才难招;特殊岗位人才难遇(如:招投标主管);下一步考虑尝试启动专业人才网引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某些特殊岗位建议从公司内部选择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进行培养;

部门在招聘人员时未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填写《人员增补申请单》进行审批,而是随意的口头或电话通知,同时也未明确招聘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的描述,导致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不尽完美;

部门人员的岗位调动,与其它部门发生的人员调动不事先知会人力资源中心;

考勤:

考勤系统输出数据单一,只有原始记录,不能计入正常休假、出差、病假、公假放假等信息,部门上交的纸质考勤与考勤机统计的考勤经常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每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手动输入、核对;得不偿失。只能依靠指纹打卡,经常手脱皮的人员无法打卡。

离职办理:

部门未按照合同要求严格控制离职人员在试用期内提前三天,在转正后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的辞职力资源中心办理离职手续,造成人事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招聘人员到位进行工作衔/交接。

合同管理:

多数人员合同到期未进行任何处理,(集团定期处理不符合要求,生产区重视不够,经常不做处理);生产区存在只与劳动者签订一份合同的现象;存在入职手续办理时收取43元押金,一星期内不适应办理离职手续尚退还35元,一星期后办离职手续即全部不退的现象,而合同中未有规定,此举又是违反合同法的;

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在人员管理上监管困难;

员工手册未建立,对员工的宣传未达到一定的效果,员工的对公司的认可度、归属感较淡;

部门职责及岗位职责未修订/完善;工作内容不明确,造成忙得格外忙,闲得上班甚至玩游戏,公共环境下影响团队建设及员工心理平衡;

缺少激励机制,不能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

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流程图资料不齐,下一步工作开展缓慢;

生产一区广播站未好好利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行政主管试用期总结范文二:

时间匆匆转走,现在的工作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是让我值得留恋的一段经历。一个多月的试用期下来,自己努力了,也进步了不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我想这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在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做好统筹及上传下达工作,把工作想在前,做在前,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思想素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公司宣传、人事管理、职工培训、档案管理、后勤服务及公司保卫等多方面的任务。为了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我完善了过去的各种管理制度,突出制度管理,严格照章办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了公章使用、纸张使用、电脑使用、请假、值班等各种常规管理,充分体现了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思想,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做好办公室工作,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为此各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头脑,增强能力,以便跟上形势的发展,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工作上我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具有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

在xxx上班的日子里,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想在这里慢慢成长成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正式xxx里的职工,一个月的学习与工作,让我成长了很多,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优良的作风,不断地完善自己,作出一番成绩。

时间匆匆转走,现在的工作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是让我值得留恋的一段经历。一个多月的试用期下来,自己努力了,也进步了不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我想这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在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做好统筹及上传下达工作,把工作想在前,做在前,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思想素质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公司宣传、人事管理、职工培训、档案管理、后勤服务及公司保卫等多方面的任务。为了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我完善了过去的各种管理制度,突出制度管理,严格照章办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完善了公章使用、纸张使用、电脑使用、请假、值班等各种常规管理,充分体现了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思想,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做好办公室工作,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为此各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头脑,增强能力,以便跟上形势的发展,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工作上我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具有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地完成各项工作。

在xxx上班的日子里,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想在这里慢慢成长成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正式xxx里的职工,一个月的学习与工作,让我成长了很多,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优良的作风,不断地完善自己,作出一番成绩。

行政主管试用期总结范文三:

***年****月加入贵公司,任行政助理工作,之前有过一点相关工作的经验,但来到贵公司后我虚心向人请教和学习,一切都从零学起,从零做起,使自己从零中慢慢成长和完善,使自己的行为标准、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尽快的向公司要求的目标靠拢,希望自己能早日加入设计行业的大集体。

5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这5个月里,我在公司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这次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1、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2、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我是5月份来到公司工作,担任公司行政助理工作,主要是做好行政工作。我认为行政工作比较琐碎,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而这些事务又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搞好工作,我不怕麻烦,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短时间内熟悉了本职的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完成本职工作。概括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在这5个月中,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的完成了以下本职工作:(1)公司的两次变更手续(2)公司员工联系单、固定资产、办公明细等电子文档的的更新(3)各类杂志、报纸订阅时间的统计及后续工作(4)工作区域的卫生管理及执行(5)做好办公用品的管理工作:做好办公用品领用登记,按需所发,做到不浪费,按时清点,以便能及时补充办公用品,满足员工工作的需要(6)办公耗材及办公用品的采购、维护与维修工作(7)认真地做好公司领导及行政经理交办的其它工作(8)为了公司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客户之间的工作协调,及时将客户需求反馈给公司领导及设计师。(9)及时将设计任务分配给各个设计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还积极配合其他同事做好工作。

3、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篇8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方面大都困难连连,究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基层信用社法人代表都缺乏制约的权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缺乏科学性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农信社发展至今,各地基于各自实际开始出现不同的管理模式,比较成功的“江苏模式”应该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信社的普遍性,也就是农信社需要相对集中的权力模式而非分散权力模式。南昌市农村信用社近两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

南昌市六个县区联社目前的管理模式实际均是行政隶属式。从实质上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与国有商业银行同质的行政隶属式管理,有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湾里区五个县联社,占绝大多数;另一类是县级联社、基层信用社内部上下级间均为行政隶属关系,同时县级联社领导层主宰基层信用社主任任免的松散的行政隶属管理。

显然第一类中基层信用社无实际的法人权力,第二类中基层信用社有不完全但相当多的法人权力。理论上来讲,第一类有其形———指独立法人的形,有其实———国有商业银行的实,第二类是有其形无其实。比较而言,第二类因之属有破无立,会给信用社的经营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基层信用社主任可借机行使自,从而推卸责任,第一类则可以从传统管理中获得经验,而其现实也正可以反映实际情况。最近几年,对自身经营管理的改善程度较差的联社分别是安义县联社、南昌县联社、进贤县联社、新建县联社、湾里区联社、郊区联社。我们经过详细调查,发现经营状况改善情况良好的县联社大多是采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收入与效益挂钩以及费用上划下拨等方式。安义县联社能够连续多年实现每社终有结余,这跟其制度的规范化与经营管理的严肃性是密不可分的,南昌县联社与进贤县联社大幅度提升效益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是规范费用管理在起作用。而郊区联社的亏损程度始终在高位运行,很大程度上是基层信用社的经营收入上不去与开支费用无休止增加等原因造成的。而且郊区联社的人事权力全部掌握的主任手中,其他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作用根本无从发挥。因此,应取消基层信用社一级法人资格,实行县级联社一级法人制度,以名实相符。名正言顺,县级联社的管理才能规范化、效益化、科学化,从而农村信用社在近期内扭亏增盈才能成为可能。笔者认为,地市联社应成为信用社广大员工利益的忠实代表,确定“管理为辅,服务为主”的定位是现实而理性的。

其一,地市联社地域属性决定它不可能有经营性业务。地市联社都在大中城市,城市边缘郊区大都有郊区联社,地市联社要么开展经营性非农信社性质业务,要么不开展经营性业务。

其二,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不会支持已显拥挤的金融市场再添一并无竞争实力的新兵。

其三,地市联社人员基本情况决定它不可能如其他地市级商业银行那样对下一级单位人、财、物等进行统筹性管理。地市联社人员主要由原农、人行合作金融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且编制不多,若强化管理职能,市场的瞬息万变势必造成时过境迁,从而影响农信社的经营效益。

其四,地市联社提供基层信用社、县级联社急需要的,但又不是自身能办得到的服务是广大社员、干部的共同呼声,唯有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支持。

二、管理体制中的细节问题

按照贵权对等的原则,形成地市联社管理的权利和能力,并正视它的差异性。作为政府管理农信社的抓手和平台,地市社首先必须落实政府的有关职责,包括控制风险、规范管理、服务三农等;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地市联社还必须履行落实监管部门对农信社合规管理、防范风险的要求。因此,必须赋予地市联社履职和承担责任相应的管理职权,管得住班子才能管得住风险;必须建立地市联社相应的管理能力,形成有效的管理办法,能够按不同管理对象和不同管理问题设计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随着法人单位治理机制完善,地市联社深化改革应取联合银行模式。随着农村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县级法人逐渐向地市联社提出了更多的服务内容和更高的管理需求。因此,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管理服务平台。在目前的省级联社基础上,由辖内联社、农合行、农商行出资联合组建股份制省级农村联合银行最为可行。

必须重视农信社历史包袱的化解,国家仍要承担相应职责。农信社长期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积累下来的历史包袱巨大,其原因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社会性大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但并未得到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前资产重组的优惠条件。

篇9

关键词:劳务派遣新劳动法比例同工同酬

中图分类号:D912.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的正式施行,重点明确了以下几点内容,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工享有与用工单位非劳务派遣工同工同酬的权利,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临时性、替代性或者辅工作岗位实施。让企业合法用工的成本提高,违法用工成本更是倍增。

正文:新劳动法出台后集团公司、大唐国际相继下发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的相关管理办法。管理层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多经企业规范经营,在劳动用工方面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避用工风险。以大唐国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多经企业规范经营的指导意见》以及集团公司下发的《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办法(暂行)》为依据,实业总公司在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以及多经企业管理提出相应整改意见。

陡河发电厂作为大唐国际的直属单位,为满足国家、社会、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时期的不同需求,于1997年成立了实业总公司,其管理人员均来自主业的各个岗位,同时实业总公司作为陡河发电厂的多经三产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并没有核定的工资总额。承担了对主业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安置主业员工,维护周边关系,保持职工和家属稳定等一系列辅保障工作的实业总公司,如何在合法合规的使用劳务派遣人员前提下,有效满足主业需求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截至2013年8月底,实业总公司使用的劳务派遣工216人(含退休返聘人员),分布在10个基层单位,劳务派遣工的数量占到了实业总公司劳动力的三分之一。2012年实业总公司累计发生劳务派遣工费用占全年消费基金总额近20%。明显得知,劳务派遣用工的数量多、比重大、分布广。

新劳动合同法最重要的修改是强化了同工同酬的制度化保证,要求将劳务派遣工的劳动报酬权纳入到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体系内,不因身份不同而出现差别。劳务派遣工不仅应当与单位劳动合同工享受同等待遇,而且应当享受同等的薪资调整政策。二是强调了劳动者的知情权。新法规定在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中应当明确劳动报酬,并同时明确同工同酬的原则,劳动者可据此知悉自己应当享受的权利。

实业总公司范围内混岗现象最为明显的是运输公司,大客车驾驶已经列入集团公司的重大危险源范畴,当下运输公司大客车司机的劳务派遣用工比例接近50%,实现同工同酬将大幅提高企业用工成本。有效规避用工风险的方法一是将大客车通勤服务整体外包,一是将大客车驾驶工作整体外包。前者由于整体全部外包,企业将不再担负司机人员管理、安全教育培训、车辆维修保养等一系列职责,重点是如何通过合同协议条款规范承包方履约以及教育规范职工文明乘车;后者由于是外包驾驶任务,企业将回避同工不同酬的难题,充分利用现有车辆资源,重点是发生争端时如何界定司机与车辆的责任原因。

新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务派遣临时性、辅、替代性的具体认定标准,使得原则性规定具象化,变成可量化衡量的标准。首先规定临时性岗位的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防止劳务派遣用工的无限泛滥;其次是规定辅岗位职能是企业非主营业务岗位,旨在排除用劳务派遣工替代常规用工的可能;最后对于替代性的认定,明确了劳务派遣用工的短期性、可替代性。

实业总公司下设的生产企业在劳务派遣的三性认定上存在风险,岗位的设定名目多,规范性差。有必要对照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替代性,全面梳理界定岗位,建立劳动定员管理机制。可以将几家生产单位合并成一个公司,除去管理层和一般管理人员外,就现在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岗位一次性划分界定为生产岗位,规避劳务派遣用工的三性认定。

对于国资委下发的[2013]28号文件《国资委关于规范中央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劳务工用工比例不超过用工总量10%的建议标准。要严格控制下设的企业数量,对规模较小、业务偏离主业、亏损以及无安置效益的,必须选择关停或者外委承包。

解决职工食堂劳务派遣用工比例问题,还是要选择将其整体外包给餐饮集团。实业总公司方面成立检查组负责职工用餐统计;食堂卫生;菜品样式及供应;食堂基础设施管理;餐饮外包合同条款执行监督等。

另外,为一次性解决劳务派遣工三性认定以及用工比例问题,还可以成立专门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多经企业依法经营、合同管理、安全保障、后勤服务、党风廉政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促进多经企业的规范运作和协调发展。举个例子,假设前文提到的通勤运输服务已经整体外包,就可以成立运输服务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上级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做好交通安全监理工作和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车辆调度安排;通勤班车路线、站点设计安排;通勤班车费用收缴;车辆年审、驾驶员年检、车辆投保索赔、车辆保养、交通事故协调处理;协调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交通局、保险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工作业务关系;通勤班车外包合同执行监督等。

劳务派遣用工的依法合规管理,还需要以现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平稳过渡是第一要务。实业开发公司不仅劳务派遣工的比例超标,同时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在解决用工比例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是关键。按现有情况来看,实业开发公司在未来10年内能够通过自然减员最后彻底解决,但是企业支出成本也相对较高。由于开发公司是独立法人单位,其公司经营行为应该符合市场运行机制,从这个角度出发,逐步关停所属经营不善的厂点,通过现实萎缩,加快减员进度。

当然,在做好各项生产、生活后勤服务工作的同时,对于确有能力的企业,在取得业务资质的前提下仍然可以按照市场规则,通过依法合规的程序承担部分主业需要外委的业务和项目。拿教育中心来说,拥有的点检实训基地资质、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资质、河北省特殊工种三级安全资质均经过行业认证。以点检实训基地资质和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资质来说,完全可以在大唐国际人资部的指导下,在大唐国际范围内,对所属单位的点检人员、运行人员进行上岗资格认证。一方面在我厂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比赛层级的实训场地,这样的好处是一可以充分利用我厂现有场地,现有设施;二是可以扩大教职员工队伍,即解决老职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充分配合主业实现人员流动。另一方面主动去有取证需求的单位上门服务,这样的好处是减少基础设施投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影响力。

篇10

(一)外部风险

1、开发商的信用风险

(1)开发商选择的项目是没有市场前途的,或者该项目本身就存在问题。

(2)开发商将购房款入账后,开发商经营不善,或挪用资金,造成项目不能完工,形成烂尾,不能按时交楼,由此引发购房人停还银行借款,使银行被迫陷入纠纷。

(3)购房人以开发商违约为由要求解除购房协议不再履行按揭贷款协议。借款人和银行的利益都将受到了侵害。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由合同发生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起,即贷款合同发生后,银行无法随时掌握借款人的经济条件的变化,无法观察到借款人的行为,借款人有可能出现违约的问题。

3、购房人的道德风险

(1)购房人办理贷款业务后,故意不还贷,给银行造成坏账。

(2)购房人自己有资金需要,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利用银行的信息不完全性,故意捏造虚假的身份证明,收入证明,健康证明以骗取银行的住房贷款挪作他用。有的资金自用并按月还贷,但也有只骗取贷款,并无偿还意愿。

(3)购房人与开发商勾结,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开发商,以帮助开发商获取资金,并由开发商帮助偿还月供。

4、开发商的道德风险

(1)开发商通过个人虚假购房套取贷款。开发商以其亲属、内部员工、关联企业员工按揭购房,套取银行贷款用于自身资金周转,并负责按月偿还贷款,甚至挪作他用。

(2)开发商虚构购房行为或伪造相关手续套取贷款。通过伪造借款人身份证或购房合同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或以伪造的产权证明作抵押进行虚假按揭。

(3)开发商与购房人或银行员工串通套取贷款。通过购房者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并分期向购房者归还超出真实房价的贷款本息。

5、房贷中介的道德风险。

近来,房贷中介在我国房贷尤其是二手房贷款业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其也存在着数量众多、品质良莠不齐、道德素质普遍不高的问题。他们只要借款人获得了贷款,就可以拿到佣金,毫无动力关心借款入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以及获得的贷款是否合适。也就是说,房贷中介对于房贷合同的履行没有利益,无论借款人的信息是否对称,无论手续是否完备,无论贷款是否合适,他们只要的是中介的费用,如果借款人违约,也与他们无关。

(二)银行内部风险

1、行业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重点,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焦点。为了争夺房地产信贷市场份额,各家银行在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信贷投入等方面均加大了力度,并不惜采取各种优惠措施。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款的成本自然将会加大,盈利空间也将会减小,从而相对增大了风险。

2、流动性风险

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资金来源基本上依赖于一般储蓄。而个人住房贷款一般都属于中长期贷款,还款期限较长。一般储蓄的资金很难满足住房信贷数量大、期限长的要求。这就给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背上巨大的包袱,孕育着较大的风险。外加上其他风险的影响,如果银行持有大量住房贷款的债权,必将对造成资金周转不灵,流动性减弱,加大住房贷款的风险也影响银行的盈利。

3、个人资信系统风险

由于个人资信体系尚未完善, 银行在短期内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难以准确获知。目前, 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过程中, 对贷款人的贷前调查仅以身份证、职业、个人收入证明为依据, 对个人信用做出客观的判断有一定的片面性, 加之个人住房贷款期限长, 借款人未来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 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持续监控, 使银行信贷资金充满了风险。

4、合规化风险

由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严,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具体表现:

(1)贷款操作不注意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对贷款使用或偿还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跟进,使贷款大量逾期,未能及时催收,导致贷款风险失控。

(2)信贷人员的法律保护意识淡薄,在签署借款、担保合同时主要条款出现疏漏或合同要素不全、追偿已过时效等,导致锻行合法债权褥不到有效保护。

(3)档案管理不规范,对借款合同和有价证券等重要法律文件和质押品不按规定保管,出现工作失误或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4)有的银行为了争夺一些效益较好的房地产公司和收入较为稳定的个人客户阶层,不惜放宽贷款条件,有些做法甚至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房地产信贷的政策和规定。

这些违法违规、无序竞争的行为都给房地产信贷业务带来了诸多潜在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从银行方面来讲:银行管理不善,形成不良贷款

1、经营理念存在偏差,激励考核机制扭曲。

某些银行一味追求盈利,追求在同行业之间获得竞争的优势,忽视了合规文化的建设和合规意识的培养,放松了对经办人员行为的管理和监督,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客观上纵容了假个贷等违规问题的发生。盲目地激励有关人员为创业绩,达到考核的目标,不追求质量和过程。

2、对第一还款来源不够重视。

一般银行认为,只要有抵押物的存在,还款就一定会有保障,银行只重视抵押物的升值空间和升值的大小,并不十分关注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尤其是借款人的收入的稳定性。

3、风险识别的能力不足。

银行的计算机系统无法实现对风险的及时识别和预警。计算机内并没有有效地资信系统,对于借款人的借款情况,家庭负债情况,是否在他行有不良信用记录,是否在他行存在贷款业务,承担还款压力;对于担保人的素质水平,担保能力,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并没有清晰地呈现。

4、内部从业人员合规管理意识不强。

贷前审查经办人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随意简化手续,对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对明显存在问题的资料不深入调查核实。某些银行从业人员还无视制度法规,制造虚假借款信息,帮助借款人轻易获得贷款,对于借款人的各方面信息不给予严格的审查。

5、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

银行内审及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对贷款业务检查的深度、广度不够,另一方面对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的监督力度不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查而不深、查而不报,查而不纠的问题,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

(二)从贷款人方面来讲:购房人违约,形成不良贷款

1、某些购房者,利用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在不同的银行虚假按揭或多重按揭,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一方面因为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家庭,单位,使其流动资金不足,收入水平下降,从而无力偿还贷款。另一方面,或者购房者虚假借款仅为投资,投资失败也必将严重影响其还贷的能力。

2、某些开发商,资金实力有限、资信评价较差,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便会采取虚假按揭和多重按揭等手法套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使房地产开发和融资的风险向个人住房贷款转移。

(三)从社会的方面来讲:潜在因素增加风险

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货膨胀加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地实施,通过调节存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住房公积金率等等,对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业务,都不免产生影响。然而各地区都有地方保护政策,也有不同的住房政策,更呼应国家大形势的发展,对房产市场和信贷市场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个人住房贷款因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纷争,潜在着不确定的风险。个人信贷市场并不规范,诸多环节都有待勘察审核。个人住房贷款安全保障制度尚未建立,个人住房贷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已经让大多数居民接受,但我国还缺乏政府和商业的保障制度。而且我国并没有个人住房贷款的专项法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给各方经济主体都有机会投机,以加大社会的风险系数。

(四)从房地产市场方面来讲:周期波动影响风险

房地产信贷对经济周期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作为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的个人住房信贷风险是一种具有高度周期敏感性的风险。房地产周期波动会引起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周期性的积累与释放:在房地产经济扩张阶段,潜在的个人住房信贷风险呈逐步积累的趋势,当房地产经济转入收缩阶段后,这种潜在的风险开始全面凸显,转变为现实的风险,并可能引起信贷的收缩和其与房地产业互为拖累的恶性循环。当然,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影响两者的因素有所不同,个人住房信贷并不只是被动地受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房地产经济,或多或少地影响后者的波动幅度和周期时间以及表现形式。

三、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防范方法及管理措施

(一)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对象应该是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较强的人群,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知道贷款申请人的全部信息,这就需要健全个人信用体系。虽然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主要涵盖了个人银行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用卡信息、贷款信息等,但许多隔热重要信用信息如个人交税记录、个人房产信息等都没有纳入进来,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依然很单薄。通过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可以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把贷款风险控制到最低。同时,也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定切实有效地管理办法,杜绝虚假按揭。充分利用现有的个人征信系统查询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并根据信用状况确定其按揭成数、贷款利率,重视贷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从而提高个人房贷质量。

然而,加快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要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制度。个人信用档案制度主要利用银行的计算机联网技术,包括银行、房地产、证券、保险、商业、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数据,并且分阶段的把个人信用档案汇集存档。

2、要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数据评价体系。该信用数据评价体系应该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一个多层次的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估制度,它将使政府、个人信用调查机构与银行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

3、需要建立个人信用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设置,在使居民的不良信用行为在银行的监控机制上表现外,这种负面信用记录还会对个人求职、提薪和信用消费等方面都首先不利的影响。

(二)强信贷管理,做好风险预测

1、加强贷前审查,审查个人信贷的真实性。

要重点审查借款人是否具有贷款资格、条件,是否存在开发商假借个人名义套贷;要重点审查借款人的信息的可靠性,是否存在假按揭和借款人与实际用款人不一致情况;要重点审查借款人的负债情况,是否存在他行贷款或者抵押物重复抵押的状况;要重点核查担保人的担保能力,是否存在借款人和担保人合伙骗贷的现象... 借鉴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如个人业务风险评估5c原则----严格审查借款人的品德、能力、资本、担保品、行业环境,以确定借款人经济收入的稳定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2、加强贷中检查,检查个人信贷管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

要确保贷款业务办理过程,严格按照贷款流程,认真填写核对贷款信息,确保贷款资料档案齐全,杜绝信息不全,流程缺失;要确保贷款审批环节,保证审批人的审批资格,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程序办理,杜绝一切投机状况;要确保各岗位的有效性,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对不相容岗位进行有效分离,杜绝内部人员徇私舞弊的行为。

(三)建立住房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银行风险转移机制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建立。一是借款人所购房屋的财产保险。给所购房屋买个保障,同时也是给银行买个保障,一旦借款人所购的房屋因某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发生损坏影响其价值变化的,银行可优先受偿。二是购房人的人寿保险。将购房抵押贷款与人寿保险相结合,它要求购房人购买相应年限和金额的人寿保险作为借贷的担保。可确保银行债权不会因购房人中途死亡、残疾以致丧失还款能力而出现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个人房贷的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