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缴拨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原则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缴拨工作的意见
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的通知》(〔2000〕9号)精神,自2000年6月起,本市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收缴、全额拨付,收支两条线管理。现就有关实施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缴拨的实施范围和改革内容
(一)实施范围。
凡按规定参加了本市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原行业统筹单位除外)。
(二)改革内容。
1.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的单位,基金结算方式由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即缴费单位将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额上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缴费单位应发放的基本养老金全额支付离退休人员。
2.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新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把现行的差额缴拨、全额记帐转变为全额缴拨、全额记帐,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相应做好新旧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3.按照新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财政部门设立市区(县)两级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进行监督管理。
二、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一)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取消对困难企业自筹部分养老金不足予以借支的政策,企业必须在开户行设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用于支付基本养老金并专款专用,禁止任何单位挤占、挪用。
(二)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缴费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数据库的清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离退休人员数据库数据拨付基本养老金。
(三)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基金收、支运行,以保证基金按时足额收缴、拨付。
三、强化养老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后,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面临巨大困难,应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
(一)区、县政府要建立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把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检查,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二)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扩面征缴作为首要任务。组织专门工作组,开展全市范围的扩面征缴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特别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执法力度。对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进行行政处罚;对拒不执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法院采取强制措施。
(三)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欠缴企业名单,便于社会进行监督。
(四)开立社会保险费预留户。按照为困难的国有企业开立工资预留户的方式,财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银行要积极研究,为困难企业在银行开立社会保险费预留户,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足额收缴。
四、做好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改变了多年来的养老保险基金差额结算方式,这是一项重大改革。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准备,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好离退休人员数据库的核对和帐目清理工作。同时要做好培训工作,特别要对企业讲清政策和操作办法,明确职责,为全面实施创造条件。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银行要积极协调配合,按规定时限收缴和拨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并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篇2
每次考试后,学校各年级按照惯例都要召开学生家长会。往常,我跟家长们讲得大多是孩子在校的成绩、表现、家长如何配合好老师督促孩子学习以及注意校外安全等等。本学期我接任了一个新班,发现班级里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我服务、卫生意识比较差,六年级的学生,课桌椅却经常是弯弯扭扭,东西存放也乱七八糟。便想到了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服务的养成教育,利用家长会的契机要求家长配合老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为了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我向学生发放了一份《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洗衣、做饭、洗碗、整理自己房间、打扫卫生、帮家长购物等多个方面。还留了一空白行让学生针对自己实际填写。发放时,为了让学生填写正确,我对每一项的填写都作了说明,并一再强调要如实填写。
第二天,组长按时把调查表收了上来。从中我得到了如下的统计数据:其中六年级三班班46人,除3人弄丢了没上交外其余43人中,在节假日经常洗衣的有2人,经常做饭的有3人,经常洗碗的有5人,经常整理房间的有4人,经常打扫房间卫生也只有4人。从整个统计来看经常做家务的学生只占11.5%,而偶尔做一点家务的约占51.5%,从来不做家务的约占37%。
二、问题分析
本人以为通过这一张统计表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1、家长“现实”的价值取向导致对孩子期望的不合理性
家长们愿望是很现实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家长。因为深感劳动的艰辛,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常把到厂里上班或种田等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跟我一样去种田”。同时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历要求也很高,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定位就是:考大学(考一本,将来读研究生更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非体力的)。
在家长们看来,惟有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万事大吉,会不会干活无所谓。他们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洗衣做饭等家务活一概不用你管。”“在内心深处就以为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家长认为让孩子劳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但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插手,就连一些最简单的生活自理性的事务也由家长代劳。据初步调查,有6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往往让位于学习。
2、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意识的淡薄
关于学生做家务的事,近日在浏览《中国文明网》时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同样重要》,文章提到:“现在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刻苦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平日受到爷爷辈过分的溺爱,就如同将一棵树苗种在花盆里,它的高度、粗细都会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真的值得引起我们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我们老师深思,我们绝不能放弃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培训和提高,要注重长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师的急功近利导致教育心态和行为上出现偏颇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也好,新课改也好,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智轻能”、“以分数衡量学生一切”的倾向。新课程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一个学习领域之后,实际上劳技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的生命线”这一“紧箍咒”套得老师们头昏眼花,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是“语文、数学”的代名词。如此追求“分数”轻实践锻炼的学校教育加上家长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会做家务或不肯做家务是必然的。从而也折射出了我们教育的急功近利。
三、思考与建议
一次不经意的调查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充满竞争的21世纪,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小皇帝”怎能适应?看似一个简单的德育问题其实更涉及到能力的培养问题。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家庭的、社会的,但作为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我们不禁要问: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热爱劳动,形成积极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的劳技教育怎么了?
1、要全面、常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此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个必查内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最有生命活力的课程,是最能凸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更是在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常态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议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制定措施,有效落实,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该课程作为教学督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督查、评价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该学科的发展。
2、劳动教育需要在劳技教育中实践,也需要在其它学科中渗透
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还要开展公益劳动、家政和职业体验等方面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向其他学科渗透。例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指出学生的劳动行为方式;在数学课中结合应用题渗透劳动教育。在强调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家校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
什么是劳动?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也是劳动,是脑力劳动,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是永远离不开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为了独立自主,我们要引导孩子参加必须的体力劳动,比如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
不要让我们的家长给予孩子过于精心的呵护,而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和生活磨练。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威特兰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40年,结果表明:除去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外,常做家务的孩子比很少干家务的要幸福得多。
篇3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篇4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篇5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85%以上是租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孩子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孩子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其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
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具有表率作用仅占12%,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据调查,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没有得到良好家教的占93%,受到父母不良行为影响的占68%。
从家庭文化氛围看,95%以上的家庭没有订购报刊、没有藏书,孩子在家庭中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不利于培养其读书的兴趣习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投资很少,他们大多数忙于赚钱养家,很少顾及家庭文化。
大多数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期待型。期待型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只啥不能成才。大部分家长期待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
二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较多,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胜任,只看到孩子缺点,不去发现孩子闪光点,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四是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经常非难、责骂,甚至进行侮辱体罚。据调查,90%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听话,不准插嘴。”有45.6%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我的,打骂由我,别人管不着。有16%的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出好才”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为了缩小新市民子女与本地孩子的差距,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融入我们无锡这个家庭中来,提升新市民子女的整体素质,我们对新市民子女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一、构建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观念。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仅有初等教育水平公民的继续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办社区文明学校、家长学校等形式,提升这一层次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使之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成为孩子的榜样。建议学校与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协议合作等形式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人才观,树立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的新观念。
二、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教质量。 在调查中有95.7%的家长认为自己对教育孩子不太有把握,希望得到指导与帮助。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如引导家庭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创建学习型家庭等。同时,引导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克服只养不教的不负责任行为,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生活影响中,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
三、采取反哺教育法,让学生评价家长,对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反哺教育法的途径有:(1)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2)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组织学生的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3)家长会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对家长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
四、建议家长、学校、社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家长从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和社区合作,落实好劳动基地,安排一定量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
篇6
关键词:劳动观念 劳动习惯
对于中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让他们学会课本以外的知识。我觉得从教育心理学上的构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入手,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教育他们学会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1)构建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者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这里学习指体力劳动。知识指的是技能)。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呢?我的方法如下,对学生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学生了解,劳动不仅推动了历史前进,还创造着我们的今天。例如我国的深圳。他们的财富都是由本省劳动者和外地民工创造出来的,他们的生活由劳动改变,因为我县正处于广东邻省,而县外出广东打工经商的人员多,学生可以从其外出父母的劳动艰辛上体会到这点,更有可能,有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去到父母的工地上体会到这点,让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参加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扫地、倒垃圾、擦洗自行车、洗碗、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等。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劳动,就什么也做不成。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打扫街道、打扫教室、义务植树、主动给敬老院老人洗衣服、收拾房间、擦玻璃等。远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应该配合,分配一些固定的家务让孩子做。且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定期汇报情况,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为他们以后走出社会奠定一定劳动基础。
(2)构建主义理论强调“情景”。认为在实际情景下学习,可以使得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去同化学习的新知识。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常说要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节俭的美德,那实际生活怎样做到呢?我校语文组一位老师做得很好,最近,他忙于在网上学习人事部关于全区事业单位人员必须学习的低碳知识学习的课程,就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利用来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我的老师还在学习且考试低碳知识,可见低碳生活的重要性,该老师最后顺理成章地强调同学们离开教室是要关灯、少买零食或者不买零食,作业本用完后,可以用反面当演草本,用洗脸水拖地板等。这样,这个班的学生果然在先进班级中,每周都获得学校颁发的流动红旗。还有一位生物老师,在义务植树的同时,及时教育他们一次性筷子的来历,建议学生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让他们知道树木都来之不易,更有甚者,包装很久才启封的一次性筷子,也有可能带有更多的病菌。从此以后,学校门前的早餐点果然少了许多学生,在这节课后,更深入人心地认可了爱护树木的重要性。
(3)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协调“学习”,构建主义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交作用,对学习(这里特指劳动)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比如上面讲到的义务劳动,我觉得南宁市做锝不错,现在正是南宁市进行地铁过程施工阶段,很多主要路段已经是半封闭或全封闭,使得车辆集中到一些路段上,特别是周末,这样,学生正好利用周末时间去到主要路段参与城市交通义务指挥员,一是为民作了实事,二是锻炼了自己的劳动习惯,何乐不为呢?我县在多年的茉莉化交易会期间,很多学生走进街头,充当志愿者,再如我县横县中学在2013年10月2号,正是黄金周期间,很多学生面带笑容,佩带迎宾标志,主动配合学校,做好今年的90校庆接待回校校友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领导和校友的一致好评,同时展示学校的校风,既体现社会价值,又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
有了上面的理论和实践引导,要防止的是学生惰性反弹,也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我们还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有时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在学校学生都会主动折叠被子,洗衣服,可是假期在家,很多学生就懒散了,这些都不做了,学校要求学生回家做家务。可结果如何呢?不但学生敷衍了事,很多家长也是表面赞同而内心不以为然,说老师多事,他们宁可让孩子用做家务的时间多做几道题。所以,我们必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达到巩固劳动热爱劳动观念,使之能维持长久的正能量呢?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学校团委应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们学生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比如去走访敬老院中,指导学生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谁都知道,劳动是辛苦的。但在我认为,这种味道是苦中带甜的。那我们怎样才可以体会到这种甜的滋味呢?可以从帮爸爸妈妈分担一点简单的家务开始,要有耐心,你可以在厨房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做,再找机会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但是,在做家务中,因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劳动程序,培养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做家务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正确合理的程序,会使大家感到做家务并不难,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救;旅行;劳动;社交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从工作至今一直看着自己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运作,我们广大的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教育,按照学校的严格要求狠抓成绩,最终很多学生一动不动,一坐一天,缺乏锻炼,肥胖虚弱。学校、家庭都过分看重“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这句话,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家长我现在更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身体健康,智商,情商的共同进步。在无力改变学校教育,社会的教育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家长,我认为,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更重要的教育方式,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为学校的补充:
1学会自救
1.1学会最基本的安全自救方式。很多学校在防震、防踩踏事件、防火方面一般都会有作为,每学期也有各种安全教育。防溺水教育也是其中一项安全教育,而我国北方地区的学生,由于条件有限,根本就不会游泳,学校也没有开设游泳课,出于安全方面考虑,学校教育学生不在大人不在的情况下去开放水域游泳。而学会游泳是学生自救的方式之一,家长一定要在合适的时期让学生学会游泳。还有就是在平时教会孩子去任何地点先让孩子养成看安全通道的习惯,教会孩子走路注意观察周边情况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意外事故对孩子的伤害。
1.2身有疾病的孩子,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犯病的情况下该怎样自救,做好基本防护措施。作为教师碰到过很多次学生疾病在学校发作的情况例如哮喘、癫痫、心脏病等,虽然学校都会配备有校医,但校医人数少,施救设施简陋,药品少,还有对施救时间的问题的考虑,这类孩子除了自身携带药品外,还要教会身边的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疾病展开施救。家长要教育学生千万不要隐瞒有危险性的疾病,耽误施救时间。
2通过旅行体验生活,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前从未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看到听到的只有出生地这一块小天地。学校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绝大部分都没法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如果家长每年让孩子有一次到两次或远或近的旅行,会对孩子的视野开阔,理想的树立有很大帮助。常言说“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孩子需要体验不同城市的生活,在不同的风景里行走,会看到不同的历史,感受人类的智慧的博大。家长可以逐步地尝试让孩子设计旅行路线、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订旅馆、定景区门票等,这样孩子就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了。在旅行中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孩子的见识就广了,阅历就深了,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不会迷失在某个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孩子会在这一天天的旅行中会逐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要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才会知道要为什么而努力,在哪些方面努力。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找到了活着基本的意义。
3劳动教育
培养学生劳动要乘早,最好是在3岁以后就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如果到了十几岁再开始让孩子学劳动,家长会发现这时让孩子学习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就很困难,因为他已开始懒惰,学会跟你讲条件。至少家长要教会孩子以下几点:首先,要让自家的孩子学会管理房间。学会打扫,从自己的房间开始,擦洗各种用品,浇花等简单的事情开始,之后会协助打扫全家的房间。其次,学会烹调。主要学会做最基本的饮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会打鸡蛋是很可悲的,不要怕孩子基础差会用刀切到手,在做饭的过程中他们会学会保护自己不被烫,会学会使用刀具。吃到自己做的食物对孩子的享受成功体验很有益,同时孩子独自生活能力就有了。再次,学会手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母可以教他们从缝制简单的靠垫,从而让孩子学会用针线,那么像缝扣子,补简单的衣物就自然而然会了,是否要进行深入学习要看孩子的兴趣,有兴趣孩子自然会去探索。把以上的几点做到孩子就有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4社交教育
篇8
作为我们XX小学因为地处济南市的近郊,所以生源比较复杂。有许多孩子是外来务工子女,其中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外加家长学历水平整体不高,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还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繁忙,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
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习惯。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家访让我感受颇深:
第一,全面的家访,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加强了师生感情,家访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全面的家访,了解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切与期望,也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第三,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班主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第四,家访也给教师本人上了一课。因为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四十六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在家访时的交谈中,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家访走出服务第一步。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角色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一般方法
(一)建立必要的家园联系表。在家园的相关联系表中主要作用是体现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做一些特定的需求,需要父母监督孩子严格执行鼓励孩子进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王周凯儿童最初不在家工作,依赖,宅基地的联系表单后,他变得更加勤奋,我母亲的这篇文章联系表格备注栏:王周锴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妍妍的妈妈也反映原来孩子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妍妍又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吃饭宝宝栏里打勾。”妍妍连忙低下了头把饭吃完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做好家园小憩。家园小憩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通信链路列,反映工作和教学的一个窗口,它是一个花园的教育交流,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使他们形成凝聚力,共同实现幼儿教育质量。“家庭互动”、“回音廊”、“兴趣”专栏描述了一些父母教育信息,科学方法教育他们的孩子,所以,父母理解和掌握的幼儿园行为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需求和多做教育工作的老师,但家长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回音廊是传递给老师。为了实现他们的家园,共同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目标,教育的整合为家里建一座桥。
(三)开展必要的家教论坛。家教论坛围绕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如何通过讨论儿童劳动教育的家庭,这样的父母知道孩子们喜欢的工作文化是道德高尚的情感内容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忽视这方面的教育,一切都为了孩子,努力为孩子们食物和衣服,所以,孩子们长大就“人我:“不要想,“我将住在一起。“父母学会了劳动教育的幼儿园,第一次自助服务劳动、教育、孩子做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穿的衣服,洗手帕,还为别人做点什么。如家里,照顾孩子帮助妈妈和爸爸拿拖鞋帮助父母把菜等。导师论坛内容组织也可能让经验丰富的父母谈论儿童早期教育的经验,或通过视听手段,请家长和孩子从幼儿礼仪规范的视频观看,利用各种形式,使孩子真正理解孩子们的父母恰恰好习惯帮助父母育儿科学的,一步一步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做好亲子活动。开展各种家庭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见证了孩子们在花园里的性能,了解他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之间的差距,也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增加了乐趣。结合公开课活动,我们设计了橙皮活动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这样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手部运动,理解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的辛勤工作,做他们自己的事情要做,没有父亲,母亲担心,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他们会做一些如:擦桌子、扫地、垃圾,等等,来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识,培养孩子们的感情,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的社会交互,使他们变得更爱集体,爱别人。在“新年节目爱孤儿院,”事件,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把家里的书,玩具和其他物品去幼儿园,而且支付或直接购买的贡献,表达对孩子的爱,使孩子理解关心有困难的人,将会分享他们的快乐给别人,这是唯一真正快乐的人。
二、幼儿家长角色的新定位
(一)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参与者
1.材料的提供者。幼儿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资源,鼓励家长与幼儿园合作,为幼儿园提供所需的材料。可请家长将家中的一些闲置物品、废弃物品提供给幼儿园重复使用。有的家长是开设玩具店的,可以请他们为班级推荐一些新颖、独特的玩教具;有的家长在家务农,也可以请他们帮助幼儿园提供适宜的植物和小动物在种植区、饲养角供幼儿观察和学习。家长往往拥有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为幼儿园及班级的活动增添新内容。
2.环境的创设者。以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由教师全权负责,而今很多幼儿园开始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让幼儿亲手去布置和设计自己的游戏与生活环境。在瑞吉欧家长中心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认为家长也应当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无论是班级主题墙、楼道走廊,还是幼儿园区角的布置,都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家长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参与主题的选择,开拓幼儿和教师的视野;参与材料的提供,丰富环创的内容;参与方案的制作,增加亲子互动;参与难题的讨论,寻求新的视点等。
3.经验的分享者。瑞吉欧学前教育机构实践的是一种“社区管理模式”,即幼儿、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相互分享、共同参与到学前机构的组织与管理中,141形成一种开放、互动、民主的管理氛围。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机构“社区咨询委员会”,其融合了来自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的各种教育力量。家长通过这一机构来与教师、专家以及教育管理者交流互动、分享经验、提出建议,共同致力于幼儿的和谐发展。
4.课程方案的选择者和协商者。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定期参观、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亲子合作会等途径来增强家长对于幼儿教育课程方案的选择、协商和制定。如果能将家长的经验、建议较好地融人到课程中,一方面能极大地丰富课程主题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民主,有助于增强家长自身主体教育意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家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可见,将家长的建议融人幼儿园课程,不仅拓宽了家长参与课程的途径,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做出正确的课程决策。
(二)家长是幼儿教育课程的合作者。
1.活动的支持者。家长应为幼儿的教育活动提供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的支持。从材料的提供到参与制作,从课程主题的选择协商到课程的实施、评价,从家庭教育延伸到幼儿园教育,从物质支持渗透到情感态度的支撑,期间的每次过渡都是家长育儿理念的一次飞跃,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一次提升。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关心可以提高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促使幼儿更加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家长与教师的积极交流,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对于孩子的关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还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互动与了解,拉近亲子关系。
2.幼儿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通过社区咨询委员会,与专家、教师交流沟通,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家长还应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和教师一起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成为引领幼儿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接第121页)
3.家园共建的联结者。幼儿教育并非是幼儿园和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家园双方共同的责任。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生成多元化的家长参与方式,而并非只采用要求家长主动配合的单一模式。多元的参与方式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情境因素在儿童需要中的作用”,这有利于他们与教师一起帮助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家长作为联结者,不是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就作罢,而要以各种方式增强家园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实践中,基于幼儿需要的差异,家长参与课程的方式有:参与式观察、倾听式参与、主动行动的参与。家长应学习与掌握这些有效的参与方式,并积极主动地加人到幼儿教育队伍中去,成为真正的家园联结者。
参考文献:
[1]华正宏,钟锐锋.关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
[2]陈淑琼.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3]王新菊.浅谈家庭和幼儿园教育观念的转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5)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 智育思想 建构主义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一生通过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并提出了诸如“和谐教育”、“教师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诸多教育理论。在苏霍姆林斯基庞大的教育理论系统中,关于智力――思维发展的教育思想占据了核心地位[1]。与传统的智力教育理论不同,苏霍姆林斯基由于受到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其智育思想也表现出了某种建构特征。
一、建构主义智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传统智力教育深受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来探究心理活动规律,在他们看来,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客观反应,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学习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在传统的智力教育中,由于忽视主体的经验性和主体性,忽略学生内部智力发展水平和思维抽象,学生成为了简单地、被动地接收信息的客体,知识并未被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智力水平也就很难得到提升。通过对传统智力教育理论的批判,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为认知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则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认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也不是在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知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紧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低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较复杂的结构。”[2]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被重构,学习就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概念或问题。建构主义另一理论派别――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他十分注重语言的意义,认为知识的形成应该是在社会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3]。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尽管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在根本的观念上仍是一致的,都认为学生并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地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自己先前的知识带进新情景中,如果有价值,就顺应那些知识结构。建构主义的这些主张也体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中。
二、苏霍姆林斯基智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建构特征
1.直观性与思维发展
认知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直至最后一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才脱离对具体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这充分说明了直观性也就是被儿童所感知观察到的事物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皮亚杰曾说过,“人类智力是一系列充满活力的认知结构,它帮助我们理解观察到的事物,而我们理解观察到的事物,反过来又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3]通过作用于具体事物,主体形成关于他的经验并形成“暂时的概念”。在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和事物时,我们要么把它纳入到原有的概念中去,要么形成一套新的概念使原有概念与之适应。这就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同化和顺应。在这一过程中,直观事物具有不可缺失的地位。
这些观点在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思维课”和直观性的论述中都有明确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要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大自然,以直观为基础去理解抽象,从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他不仅关注关键知识本身,而且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这些关键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努力扩充学生的智力背景的想法。智力背景包括给学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及直观性材料,它要求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及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的概念。所谓第一套教学大纲,就是指必须清晰地保存在孩子脑海中的关键知识与技能。他认为,只有将这些关键的概念和技能技巧熟练掌握之后,学生才有可能获得一般性的发展,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然而,如何才能顺利的掌握这些关键的知识和技能呢?苏霍姆林斯基反对灌输式的学习,因为那样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故他又提出了“第二套教学大纲”。所谓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一套大纲而准备的智力背景。“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的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4]因为学生习得的知识,往往是经过演绎、概括后的抽象内容,这些抽象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难以被他们所理解,假若仅靠死记硬背的手段,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了这些概念却没有理解概念的意义。为此,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和技能,补充相应的智力背景是极其重要的。这些智力背景包括了与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也包括了相应的直观材料。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直观性的作用,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象思维向概念思维过渡”[4]。通过对直观性的感知,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抽象的内容,清楚明了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单单的记住一种“符号”。当然,思维的发展并不只是对直观和现象的感知,引导孩子“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联系,找因果关系”是更进一步的因素。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才是发展思维的关键。
2.劳动与智力发展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增长来自个体的建构,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达到心理的“平衡”。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就是一种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运用自己的图式试图去改造实在客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运用的图式得当,个体会增强自己这种图式的预测性,也就是增强了这种图式的可行性,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使用如此的图式[3]。如果改造失败,个体便会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一种新的图式去适应这个世界。在劳动中,学生不仅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物物之间的关系,选择何种方式改造也必然是学生运用自己图式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到哪些动作是可行的,哪些则是造成任务失败的因素,通过不断地改组自己的动作(自然也伴随着思维),来实现劳作的目标和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个体正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内化影响的。在劳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与社会建构主义的通过合作、对话的方式来达到意义的协商等思想是一致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不仅指劳作,更重要的是要求“劳动与智力生活统一起来”,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通过对实在的土地、农作物的改造和操作,既锻炼了体力又间接锻炼了智力的发展。他认为:“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参加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以及对他们的劳动活动的长期观察,这一切都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思维形成的途径。”[4]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问题往往在于知识对他们而言过于抽象和形式化,他们无法在大脑中同时把握思维的不同方面并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进行皮亚杰所说的运算),但在劳动中,事物以及事物的变化直观地呈现在眼前,并且可以通过操作而进行各种尝试。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也更容易发现(或者让教师们发现)他们的困难所在。
3.最近发展区与“交集点”
从经验建构的角度讲,交集点应该是新的有待解释的现象(或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的交集(即冲突)。这种交集或冲突,是诞生或掌握新观念的开始,或者说开拓了建构新观念的可能空间。激进建构主义者们要求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认知“失衡”,从而促进学生智力(认知结构)的发展。“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生原有的观念引导他们理解教师或教材所呈现的信息,这些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完全是两码事。”[2]这种前概念与现有事实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显现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也正是在这些冲突中学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也表达过此种建构思想。儿童接触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科学概念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更深一层次的内容感到困惑、兴奋并试图做出解答,这样就实现了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思想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交集点”,也就是教材中各种因果关系交错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晦暗不明,那正是产生疑问之处,而对新知识的掌握,正是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梳理而完成的。“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4]交集点的形成,原因在于先前知识与后来呈现的知识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在儿童思维中没有清晰化、逻辑化,在教师指出矛盾所在的情况下,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解决疑问更积极地进行思维,从而有效地掌握关键知识。
4.语言与自动化阅读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语言符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首先出现在心理间的层面上(社会),然后通过语言符号这一中介,内化到心理的层面上(个人)。没有语言中介,就不能实现内化,人也就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显然,语言承载了意义。
相似地,苏霍姆林斯基则强调了以语言为基础的自动化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朗读’的能力。”[4]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朗读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它承载了意义,“在语言里,有2000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句子,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4]通过有意义的阅读,学生可以将材料中赋予的知识的意义内化到个体之中。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套大纲中包含更广的知识背景和一般的技能技巧,而自动化阅读便是一般的技能技巧之一。针对儿童不能正确地拼对单词,不能流利地读出一段话等阅读障碍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自动化阅读,要求“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4]。这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在视觉感知到阅读材料的同时,意识也伴随着出现,从而形成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甚至不需要将材料读完就能理解其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思想注重了学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鼓励主体在实践中、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去形成个体的经验;注重直观性在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注重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善于激发儿童的求知以及兴趣,在儿童认知产生冲突时及时加以引导;注重语言的发展,要求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促进思维的发展等,这些带有建构特点的智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学生智力与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仍有较好的启示作用,为我们培养儿童智力和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依据。
――――――――
参考文献
[1] 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 [美]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徐斌艳.程克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马丁・G・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精品范文
10对劳动教育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