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概论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茶文化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茶文化思想;英语教学理论;改革背景;实践机制;探索体系
在当前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合理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启迪与价值多样性,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身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文化内涵进行包容,通过应用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对茶文化因素的有效挖掘。
1茶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们通过对茶和饮茶生活的理解与包容,从而形成了茶文化这一规律性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基于饮茶和茶叶这一物质元素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所以,在今天我们利用茶文化时,如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认知茶文化的内涵,并且对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乃至交流体系,形成全面认知,势必能够实现对茶文化价值的最佳应用。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性与思想性文化机制,其中内容的多样性,乃至精神理念的动态性,恰恰是该文化得以不断传承的关键所在。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在大众认可和融入之后所形成的思想,从茶文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和探究该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机制,形成合理、全面的价值认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极为多样,客观上看,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种文化业态并存,多种理念交融,根本就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体系。茶文化的思想,也是一种基于时代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精神,这是茶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在茶文化机制中,我们看到该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一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得以创新。
2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的欠缺认知
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本身就是语言交流与互动应用的重要过程,所以,脱离实际、脱离应用诉求的英语教学理论活动,就很难实现应有的价值效果。对于英语教学理论应用来说,其需要立足学生为本这一基础点,注重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通过尊重理论的实践应用,但是该教学理论应用时存在诸多欠缺。
2.1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文化环境的有效营造与诠释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英语学科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教学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活动,基础和关键是合理文化的有效诠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深度发展背后所诠释的是英语文化。自英语专业设置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词汇知识、语法、技巧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未能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氛围的合理营造。
2.2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极具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来说,老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影响该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与效果。因此,在该教学活动中,老师自身的教学态度,乃至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极具价值和影响力。从当前英语教学的实际实施诉求看,老师对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文化理解与品读。客观地看,当前很多老师往往具备的是丰富而完善的英语语言技巧与语法知识,乃至英语素养,但是缺乏对文化素材的合理包容。所以,多数老师未能及时注重文化理念的革新与完善,甚至未能将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承与融入形成全面统一。
3茶文化思想与英语教学理论之间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基于文化内涵下的语言教学活动,为整个教学活动寻找到合理的素材与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茶文化作为一种源自我国的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变迁进程中,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机制,其中充分诠释了属于自身内涵的独特价值。茶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机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诠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大众认知与理解,茶叶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元素。结合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深厚影响,也为当前我们更好发挥多元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随着目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成熟,多元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合理应用各种文化的基础与关键。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下的语言教学机制,因此,茶文化思想的合理应用,也让英语教学理论改革实践充满应用动力。学生是英语教学与创新的核心主体,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是否坚持了“学生为本”这一基础性原则,将决定和影响学生主动探索茶文化知识的能力。当然,在英语教学活动创新时,可以使用的茶文化内容是多样化。同样,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构建一种开创性、习惯性的英语教学机制。
4茶文化思想在英语教学理论中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机制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机制的全面创新时,不仅要注重强调英语教学中,所包含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注重融入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除了语言技巧与知识词汇以外的文化理解和思想感知。所以,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创新时,要注重使用合理的茶文化思想因素,通过诠释具体的文化思想理念,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与语言应用能力。
4.1诠释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构建开创性与习惯性的英语教学理论机制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独特优势与价值内涵看,从该文化的形成,再到这一文化的传播,背后都是人们积极推进的结果。所以,人本恰恰正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精髓与动力。所以,对于当前英语教学创新时,想要真正融入茶文化,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就需要构建学生为本的教学机制。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并且培养学生形成发现知识、研究知识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形成真正学会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理论之中。
4.2坚持合理应用的价值原则———构建层次性、适时性的茶文化融入理论机制
茶文化包含了诸多信息,其不仅是对文化信息的展现,更是一种能够被应用与教学活动的知识,甚至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乃至文化水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内容,并非单一的字面表达所具体决定。因此,英语教学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当前时代氛围中,人们对语言应用的理解认知。对于目前所推进的英语教学创新来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利用茶文化,就需要注意实施层次性与适时性的教学原则。坚决不能向学生盲目介绍,或者传输生僻内容和抽象文化,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对茶文化探索的厌恶情绪。只有坚以正确的心态来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从简单的茶文化认知,逐渐上升到价值应用之中。
4.3坚持兴趣激发为本的创新原则———构建包容性、能力性的教学理论改革机制
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活动中,要适当挖掘和发挥茶文化的多种内涵。融入茶文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或者初级的茶文化融入,也不是一种资源共享,更多需要的是发挥茶文化的信息内涵,通过以正确的文化应用态度来包容和理解茶文化。要通过合理使用多种教学理论方法,让茶文化以一种更加开放、生动,甚至形象的方式来进行生动展示。比如,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展示茶文化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进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兴趣,进而让学生便于学习、乐于学习。
篇2
关键词:软装饰材料;茶楼;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运用策略
1软装饰材料艺术设计概论
1.1软装饰设计理念概论
软装饰设计理念在现代才开始出现和发展,最初被欧洲的装饰艺术工作者提出,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软装饰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外设计者的新兴流行设计理念,其设计理念也被广大消费者认可和追求。一方面,软装饰设计理念的提出,来源于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丰富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人们的购买力,其中,对于精神需求的消费大大提高,间接促进了人们的审美层次的发展。单一的艺术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以多样化组合艺术效果为主的软装饰艺术理念开始出现。另一方面,茶文化生态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环保型软装饰设计的出现。不同于以往追求富丽堂皇室内设计的美感体验,软装饰艺术更注重用绿色、舒适的自然环境契合个性化的室内设计,给人们一种亲切、自然的使用观感。
1.2软装饰设计形式概论
软装饰设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首先,软装饰设计的外在形式表现包括室内显而易见的工艺品陈设、字画、布艺等。而在茶文化生态主义的盛行和人们审美思维提高的当下,传统的中华文化摆件代替了西方名画和贵重工艺品。以木头、陶瓷制作的树雕茶具、陶瓷茶碗以其生态性和普适性,适用于以茶楼为主的各类室内地区;而传统匠人的手绘茶画更是取代西方名画,出现在各大室内设计场所之中。其次,软装饰设计的内在表现形式包括光影、绿化等具有艺术内涵性的设计手法,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下,各大场所利用不同色调和可随温度自然调控的灯光进行气氛渲染。光影能够在室内场所中起到调节整体设计氛围和观感的作用,能够表达室内设计的不同创作理念。具有调控和体现软装饰艺术多样化的特点,而绿化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室内设计的生态理念和环保体验。
1.3现代软装饰设计应用
现代软装饰的设计应用在室内外设计的各个方面,以室内设计应用最为广泛。其中,因软装饰设计理念的绿色生态性和高度审美性,与我国部分传统文化具有相同点。因此,现代软装饰设计应用在以茶楼为主的各类传统文化室内场所中具有高度可行性。然而由于软装饰的“西式思维”和来源于欧洲的设计理念,如何将其应用在中国传统茶楼建筑中,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目前,将西式软装饰设计的“中式化”应用,还停留在表面形式,设计师多通过“置换法则”,将相同形式的软装饰品进行互换,例如将西式桌布窗帘换成中式窗帘,将西方工艺品陈设换成中式摆件等。
2茶楼室内软装饰材料的运用分析
2.1风格契合度分析
室内软装饰材料的应用必须与所设计的主题风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才能够真正体现软装饰材料的“装饰效用”。通过对现阶段茶楼的调研考察可知,目前茶楼软装饰材料与茶楼风格的整体契合度呈现两个维度发展。一方面,许多传统中式茶楼设计师以茶文化为核心,进行茶楼整体软装饰材料的应用。不管是外部形式的桌椅布艺材料、工艺摆件,还是内部形式的灯光绿化,都依照传统茶道思维和茶文化审美观感进行。而对软装饰材料的处理则是将中西设计、兼容并包地找出共同点,并革故鼎新,设计出属于中式传统风的软装饰材料。另一方面,许多秉持西方原始软装饰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坚持以西方设计思维为主,试图以“西式思维”设计出“中式软装”,并加以应用在茶楼中。而这种以西式主题为设计出发点进行设计出来的材料,始终无法与茶楼高度契合。综上,目前的茶楼软装设计现状以这两类维度进行发展,其风格契合度还在不断的改善、革新和追求之中。
2.2色调适用度分析
茶楼中的光影色调是室内最重要的内在形式软装材料,其色调的适用度至关重要。首先,茶楼室内设计的色调颜色适用度较高,人为能够掌控的“调适性”较好。不同风格主题的茶楼,其色调颜色的使用不同,传统茶楼以胡桃木色暖光为主,而新兴的现代年轻态茶楼则以黄色、蓝色甚至粉色等颜色为主。由此可见,不同色调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茶楼的受众以及整体风格。其次,茶楼室内设计软装色调明暗度的适用性,随着科技的提高而不断变强。以往茶楼内色调明暗需要人为手动调整,经常错估受众喜好而将光线调的过于暗沉。加之茶楼内部装修的色调本就以木色为主,过于暗沉的灯光其实并不适用其发展。而现代科技发展下,茶楼的色调明暗调整逐渐智能化,其人工思维和电脑演算,能够通过人体温度感应和模拟人工思维来感知茶楼内部色调明暗度的适用度,而实现全天化的自动调节。
2.3材质生态性分析
软装饰材料的出现本就契合当今世界的环保设计理念,而在茶文化自然主义和生态理念下,茶楼软装饰材料的生态性,比其他室内软装饰材料的生态性更强,也更为自然。茶楼室内设计材料的生态性不仅体现在材质本身的生态性质上,还体现在其材质的本身生态内涵上。现今,茶楼室内使用的所有布艺材料,都是可以循环投入使用的生态棉麻,或是成本较低、由茶乡出产的生态纺织品。在茶楼室内设计软装的所有工艺品中,已经不再出现过于昂贵、耗费自然资源的茶具摆件,而以古朴、更贴合自然主义和茶文化的木制、陶制、泥制等工艺品为主。
3茶楼室内软装饰材料的运用发展
3.1茶楼内在统一性
为进一步提高茶楼软装饰材料在茶楼内设计的高度统一性,必须促进其内在的同一性。因此,上文提到的以茶文化为核心和基点进行软装材料的设计应用较为可行,而以西式思维进行中式设计的应用方案对茶楼而言过于突兀。这里的茶楼内在统一性指每个个体茶楼的装修风格与软装饰材料的使用,必须与茶楼的建筑外部观感和内部“硬装修”一致。但基于每个地区茶楼的风俗不同,以及同一地区不同茶楼的受众不同,每个具有统一性风格的茶楼,又要有茶楼自身的个性化装饰进行渲染。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茶楼来说,软装饰的应用可以根据各地的民俗风格和生态材料进行有机选择,茶楼的风格统一仅仅是针对同一茶楼的内在装饰统一,而不需要在软装饰材料的个体设计上进行统一。
3.2民族色调韵律感
茶楼是体现茶文化、沟通茶文化和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场所,而不同民族地区茶文化的不同,又使茶楼的外部硬装修有所区别。北京的胡同茶楼、江西的骑楼式茶楼以及南方的吊脚茶楼等,其整体民族韵律的不同,决定了其软装修最重要的内在表现形式———色调光影的不同。软装光影色调的应用,必须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南方等地的通透吊脚式茶楼,其设计理念本就是在山水之间、自然契合的设计思路,因此,其室内的光影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室外的天气状况,才能使得茶楼具有内外高度同一性的设计风格。而在城市内的许多室内商业茶楼,其设计理念的出发点多是休闲、娱乐,其室内打光可以不与室外的天气一致,甚至可以与室外形成反差感,从而提高人们的舒适度。
3.3循环绿化发展观
现代软装饰设计在茶楼中的应用,越来越注重装饰材料以及整体装饰的智能感、绿化感。一方面,城市内的商业茶楼场所多为封闭式场所,现阶段维持室内设计整体舒适度的外在条件以空调为主。空调室内空气流通不足,其木质工艺品及装饰桌椅容易受潮变形。而现代新风循环系统的出现和应用,既弥补了室内空气流通的不足,又减少了空调带来的弊端,提高了茶楼内部的生态性。除此之外,茶楼内部的室内植物绿化装饰应用的越发广泛。室内绿化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视觉审美舒适度,还能够以低成本的形式,实现茶楼内部高度生态性,甚至形成自然氧气循环系统。
4结论
软装饰材料通过设计师置换法则、审美设计法则的革新,能够有机运用到茶楼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茶楼内在统一性的进一步发展、茶楼民族色调韵律感的高度契合以及循环绿化材质的使用,茶楼室内的软装饰设计艺术不再仅仅以外在形式表现,而更多地通过茶文化本身的装饰进行诠释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杨巍.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02):87-88.
[2]窦甜.浅谈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07):169.
篇3
关键词:茶文化企业文化苏茗茶整合发展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采茶和饮茶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古时,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多少年来,中国茶文化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无比丰盛的营养,容宗教、哲学、绘画、美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叶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中国的茶文化带着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贯彻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我的家乡——宜兴,有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这些都和历史有关。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在夏商周时期,属扬州,名荆溪。春秋时属吴;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践灭吴,隶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宣王灭越,属楚;吴、越、楚时,宜兴由荆溪改成荆邑,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荆邑更名为阳羡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义兴郡,改阳羡县为义兴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王室讳,始改义兴为宜兴县。
宜兴的茶文化,在紫砂文化中有着主要的位置,或者说,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篇章。宜兴的自然条件很好,不仅是江南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产茶名区之一。根据古书所说的宜兴汉时即有“阳羡买茶”,汉王到茗岭“课童艺茶”的传说,以及邻近地区和《桐君录》“晋陵皆出好茗”的相关记载,宜兴至迟在三国和东晋时,其地便以产茶和饮茶。被后世尊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晚年隐居浙江苕溪,写作《茶经》,书中就有了关于宜兴产茶的记叙。“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卢仝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咏茶名句。晚唐杜牧在《题宜兴茶山》一诗中,开篇就说“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称冠于唐的“阳羡茶”到了宋代,仍为文人雅士所好,所产“雪芽”在宋代久负盛名。大文豪坡曾担任湖州刺史,与宜兴联系较多,后又被贬,居住在宜兴,与宜兴的茶和紫砂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宜兴的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诗中写道:“雪芽为我求阳羡,乱水君应响惠山”。明末至整个清代的数百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的生产和经营逐步成为南部山区的特色。另外,宜兴的紫砂壶闻名世界,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能,更具艺术鉴赏价值,深得历代收藏家和好茶者所珍爱。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与创作工艺的日益提升,紫砂陶艺已臻妙境。好茶配好壶,可以更好的体现茶的韵味和品茶的情趣。说到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物质文明和建设文明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茶文化内涵及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的茶文化融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身养德。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愿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影响到社会。因为一生爱茶,我一手创办了宜兴苏茗茶行。苏茗,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名茶。以苏茗为品牌,一是因为该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而宜兴又是江苏产茶最早、知名最早、产量最多的地区。二是宜兴产茶的企业多、品牌杂,与全国其它茶区相比,知名度低,而苏茗茶行正要独树一帜,以茶文化为突破口,与企业文化相连,成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茶业品牌。在我看来,宜兴的的确确是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地方,企业非常多,来宜兴考察的文人墨客,商贾雅士很多,几载岁月流转,我极力全心打造“苏茗”诚信品牌,同时躬耕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更希望通过企业来搭建一个稳固的平台,使企业文化因茶文化而锦上添花。
目前,企业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正在迅速的被艺术化。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讲利益,重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致使依附在企业家身上的压力不轻。我认为现在有许多企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的水准之上,企业家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亟待提高。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植根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企业,参与茶文化,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去“以茶会友”。我的理念是,不管与谁参与茶事活动,一定要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享受生命的乐趣。我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尽善尽美,不善不美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在古代,茶总是和风雅相关,天下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对其颂扬过。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完全可以开辟一间属于自己企业的茶室,装修得古典一些,比如墙上挂有装裱好的字画,放置竹制的桌子,藤编的坐椅,精致的茶具,几盆兰花,将企业的宣传资料分门别类,有条理的放在壁橱里,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扑面开来,耳目为之一新,身心为之一爽。客户来访,先进茶室,在咿咿呀呀的古琴声中坐下来,沏上一杯茶,静静地嗅着袅袅茶香,望着清澈晶莹的茶汤,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品,此时,茶香弥漫全身,直润到心底。喝茶不是解渴,而是悠然雅兴,“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然后找出话题的切入口,岂不乐哉!品茶的时候品性情,企业家在这样的物镜、情境下,向客户传授一些茶文化知识,调动客户的审美眼光与心灵之光,不仅能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即使人情再冷漠,也会因您这位企业掌舵人的文化品味所折服。偶尔,约上公司员工,在茶室里小坐,轻呷一口茶,谈谈工作上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更饱满的激情去应对人生的挑战,这样能使企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经济上了新台阶,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何乐而不为呢?茶,是友谊的桥梁,社会和谐的载体,是企业发展的文明窗口。在企业的茶室品茶,使陌路人能与你同行,使同行者与你并肩,“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茶文化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其实,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关系已有深刻体验,平淡是生活的修为。散文家袁鹰说:“茫茫人事,忧思、忧愁、忧患千桩万种,区区杜康何能消解许多?若是二三知己,品茗倾谈,围炉夜话,如潺潺春水,汩汩清溪,倒可于相互慰藉中分忧解愁。”因为,那是一杯杯的文化茶,也是,一杯杯的盛世之茶。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如果有茶文化相伴,一定不俗,不俗的事,人皆可学,构成精神的品格首先应从干净开始,只有干净才能淡定,淡定不躁了对话才有可能,一切人文精神才有了传递的空间。茶文化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的审美要求而产生,刚刚起步,很多课题尚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惟其如此,它才具有现实意义,也才更有价值远景。我的论述只是一家之见,期望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高旭晖《茶文化学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茶叶;包装;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紧密的相连在一起。而设计本身就是个舶来词,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设计的概念就随之引入中国,而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包装设计,乃是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主要路径。在进行这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设计之前,其有必要先将茶叶包装设计的概论和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理解进行简述明确。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自于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陆羽在其《茶经》里所写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当中相继又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所载:“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文人亦与茶结缘甚深。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例如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元代作为从宋代到明代的过渡期,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茶文化发展到明代,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饮法。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这种品饮方式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根植于广大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艺术。
而在茶包装的色彩研究方面,我国传统色彩传统韵味的文化象征,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在色谱的色系中,主要有红色系、黄色系、绿色系、蓝色系、紫色系、金色系、银色系、黑色系和白色系。红色系主要有中国红、浅粉色、粉红、水红、珊瑚红 、石榴红等,黄色系主要有琉璃黄、鹅黄、蛋黄、米黄、橘黄、杏黄、土黄等;绿色系包括浅绿、梅子绿、芽绿、碧绿、孔雀绿。蓝色系包括湛蓝、水蓝、粉蓝、淡蓝、群青、宁兰等。基于本文涉及的茶叶产品的本质特征,所以在选择颜色的标准上,采用了绿色之中的芽绿和孔雀绿为基调色。突显其茶叶包装在以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使其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艺术性。
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中的运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色彩学搭配的美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抓住消费者的消费潜意识,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包装进行有意识的传统文化元素包装化处理,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一方面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面切合了市场的消费实际需求,为茶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案和图案内容丰富,式样多变,而且构图均衡、匀称,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例如民间传统图案有饕餮纹、云龙纹、凤凰图案和腾龙图,宗教图案有伏羲先天八卦图、杏黄旗、道符标示等等。明代的王象晋《茶谱序》中云:“茶,喜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清人陆廷灿《续茶经》引《天中记》中语:“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传统图纹的应用是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顾客的,如果传统图纹的应用搭配得当,使消费者有一种赏,赏心悦目的感觉,就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涉及到的茶叶包装所用的传统图案,在色泽搭配上,首先以绿色为主,因为,茶源多产于青山秀水之护的茶树,少红时片经过烘制而成为冲,具备优美的色泽、形状、香气和滋味。茶叶由于制造技术的进步,品种也很多。对于茶的类别区分,有的将茶叶大致分为红茶和绿茶两种;也一有的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砖茶、沱茶六种;还有的除乌龙茶、岩茶、水仙茶之外,加入青茶、白茶。尽管品种繁多,举不胜举,但是从茶树的根源分析,总离不开绿色。其在文案造型性上,以腾龙图为辅,腾龙一是显示茶叶品味高贵,品位不凡,二是腾龙形象,云烟袅袅,很符合茶品的定位。
书法是世界上文字的艺术形式,类型分为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对于本土特色很强的茶叶包装设计,笔者在进行茶包装文字设计时突出传统文化特色的手法。另外,还借助传统文化的特色,用隐喻的汉字书法增加包装的感染力。如“宝泰养生茶”的包装设计,采用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宋体为字符,以草书的偏旁部首作为设计素材,使整个包装以翠绿色为底色,充斥着南方地区的民间茶包装的文字设计和汉民俗族的民间特色。设计师选用纯度较高的绿色作为底色,配合色彩丰富的风景照片,表现了江南地域优美美丽风光和民风民俗。整体色调饱和、鲜艳,为避免画面效果过于强烈地步调味用变异的云龙纹图片,使包装既充满民族特色,又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色彩,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傲视群雄的,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受到一些影响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在众多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遗产中,即便经受千年冲刷,已然表现出很大现代价值。这里有几点可以说明: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形式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其二,非物质文化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们设计师的设计实践活动中,要自我着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切勿妄自菲薄,第二设计师在面对西方现代文明带来的物质文明,要积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丁建超.电脑美术与平面设计实例教程丛书——包装设计实例篇[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3-4.
[2] 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6.
[3] 王苏.世界糖果市场趋势[J].中外食品,2005,10(1):59-60.
[4] 王章旺.包装分类设计-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4-31.
[5] Nicolas Aparicio.Efective Package Design[J].AMA Newsletter,2003:1-3.
篇5
关键词:氛围 直观 主动 作业 拓展
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对导游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旅游系导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浩繁,受课时所限,如何使学生适度、够用,并掌握一定的研究能力,为将来从事导游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呢?笔者承担该课程的授课10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目的是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点,从旅游文化的视角,结合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及旅游业发展实际将之分门别类归纳为十六章,结构合理,视野开阔,兼顾知识的全面性与实用性。
一、结合导游工作实际归纳梳理教学内容
提纲挈领,才能抓住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精髓。结合导游工作的实际,我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制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表,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开设一学期,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较多的内容,重点章节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部分章节列出思路,学生课外自学,课内与课外积极联系。表格的内容在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即向学生说明,便于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规划有个全面的认识。学期最后课程结束之前安排2个课时的分享课,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表格所列的教学内容中,《中西文化概论》讲授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诸子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讲授儒、道、法、墨、杂、纵横、阴阳等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学说。《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是重点章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它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把这三者的知识融会贯通,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整体的把握。绘画、书法、茶、戏曲、音乐、建筑、饮食、陶瓷和导游的工作息息相关,这些部分作为主要内容课堂讲解。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酒、舞蹈、节日、服饰等内容列出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众所周知,学英语有语音室,学物理、化学有实验室,学法律有模拟法庭,同样道理,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有古色古香的氛围,但现实条件不具备,只能把普通的教室花些心思略作改动。
为营造学习气氛,我精心选择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高山流水》等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播放,音量调控恰到好处,飘渺悠远,以不影响讲课的声音为宜。有时,点燃一支檀香,学古人焚香读书。讲茶文化时,把茶艺请到课堂,邀学院的学生社团茶艺表演队表演清妆宫廷茶舞和乌龙茶行茶法,幸运的学生喝到了冲泡得法的铁观音,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上了几节课后,学生们受到感染,自己动手装饰教室,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有的班级窗户上贴了学生们自己的剪纸,有的班级在教室里养了几盆兰草,还有的悬挂了学生们的书画作品。
笔者还尝试大胆革新,春暖花开时,曾经露天上了两节课,在桃红柳绿的草坪上大家席地而坐,沐浴着春日的阳光探讨传统文化,深受学生们欢迎。
三、创新直观教学手段
如何讲授才能提高效果,引人入胜?把抽象的文化用易感知的方式讲解。在讲中西文化异同时,我使用了音乐欣赏的方法。选择中国古典名乐《春江花月夜》和欧洲古典名乐《命运》作为对比让学生欣赏。听完曲目之后,让学生回答欣赏这两段音乐的不同感受。《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贝多芬的《命运》则意境开阔,曲调雄浑有力,旋律优美流畅。随后介绍了中国的音乐评价标准,哀而不伤,乐而不,和为贵。由音乐欣赏导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以内蕴、柔婉、深沉为特色,西方文化则外张、阳刚、激越。然后从休闲方式、宠物、服饰、建筑、民间故事、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等方面详细讲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使学生对中西文化有初步认识。
中国文化的千姿百态与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我所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如何才能形象地说明儒、释、道的密切关系,向学生解释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精髓呢?我收集到一幅少林寺《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的拓片,碑正面有明代朱载育绘制的线刻人头像,整幅图看上去是佛教圣人释迦牟尼的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中线一边,左面则显现出道教圣人老子的侧面像,右面则显现出儒教圣人孔子的侧面像,碑上部还有唐肃宗李亨写的题赞:“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百家一里,万法一门。”圣像一侧是根据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刻出的九流的名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此外,我又请书画社的学生书写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客厅的条幅: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碑刻拓片和书画作品的课堂展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互融互补的格局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直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为学生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此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刺激认知和提高兴趣的功能。我围绕授课的主题搜集教材以外的书籍和图片资料、实物,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制作本门课程的教学课件,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VCD光碟等多种手段结合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所讲内容的认知,避免了空洞无物、纯理论化,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公布自己的电子信箱,推荐学生浏览相关网站,利用学生对网络的积极性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传统文化知识。
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话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我注重课内与课外
的积极联系,为检测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尝试着把课堂的前5分钟交给学生,作为传统文化论坛或文化展演台,让学生们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做传统文化才艺表演,学生们很积极,因为时间有限,很多学生在每次下课后预约下次的课前时间。
用学生参与的方式改革课堂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学生自己从各种书籍、报刊、网站上寻找、加工传统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习兴趣。如在讲戏曲文化的前3周我先布置“京剧的起源发展”和“昆曲的发展繁荣和衰落”两个问题,要求学生们分组课外准备,上课时为大家讲解。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图片、音像资料辅助解说,比被动听讲感知更深刻。
五、合理布置多种层次的作业
作业类型分为思考题、课外阅读、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实地考察等项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自己能够自学,更多、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第一节课开课的时候我即向学生公布传统文化阅读书目,这些书籍在学校的图书馆都可借阅。让学生突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尽多地阅读有关课外读物,形成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学生记录读书的时间表,并交两篇读书笔记。资料收集也是检验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前些年学生在期末结束的时候经常交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都是摘抄、剪贴的传统文化知识。近年,我逐渐要求学生交电子版作业,并分门别类建若干文件夹。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多年的实践表明,喜欢茶文化的学生占大多数,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还是有吸引力的。在书本学习之外,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读无字书,参观郑州市内的河南博物院、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茶叶市场等;假期回家,考察家乡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作SWOT分析。
六、拓展延伸课堂学习
本课程一般每周两个课时,时间有限,远远不能保证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必须引导学生自学,变传授灌输为自主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精益求精,善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尽力使自己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更深入一步地掌握某项传统文化的内核。学生奠定了优秀旅游从业人员扎实的人文基础,才能传播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满足旅游者较高层次的求知需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教学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01年,导游专业的学生自发成立了旅游爱好者协会,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宗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模拟导游,组织学生出游,现在已经有成员200余人。04年成立了茶艺表演队,吸收有器乐和舞蹈特长的学生,自编自排了5种表演方式,多次和专业表演团体切磋技艺。这些社团活动大大拓展延伸了课堂学习。
七、教学相长对教师业务能力的促进
篇6
[关键词]《那一别》 单袖筒 创新
归期已至,村口喜迎,茫茫人海,唯不见那熟悉的身影,找寻、找寻,等待、等待…… 自古以来,有缘无份的悲情故事都格外受到艺术创作者的偏爱。曾获第九届“桃李杯”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青年组一等奖,由北京舞蹈学院骆文博表演的赣南客家舞蹈《那一别》,正是以这类热门的传统题材夺取桂冠的。
那一别,不禁让人想起“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蒙蒙楚天阔”的词句来,而生死离别,伤痛之意更是肝肠寸断!舞蹈《那一别》虽然在选材上没有给人惊喜,却在结构上走出了近年来大家所谙熟的A-B-A结构模式,采用了现代交响变奏技法,运用倒叙的方式,先“果”后“因”,一开始就展现舞段,给人耳目一新的情境,再以抒情的慢板追忆、哀思,诠释哪样的“一别成永诀”?让人先目不暇接再回味悠长。舞蹈以“滑步”和“抛袖”为主题动机展开发展,牢牢把握“单袖筒”的独特风韵,准确处理“三绝”中曲与圆、形与神、丰与韵、动与静、断与联、刚与柔的六种关系;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军嫂失去丈夫的撕心之痛和对爱情的坚贞,演员以扎实的功底将人物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它的成功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水袖的创新。第二,围绕袖为“圆”生的独特风韵。 第三,袖为情舞的舞蹈形态,是《那一别》这一作品大获成功的另一关键。
第一,水袖的创新。编导在表演服装上,一改以往“单袖筒”直接将左袖加长的传统模式,将水袖接在军帽一起,从水袖外形上看是一种创新,内涵上寓意却是很深,象征军嫂与永不分离的忠贞誓言和坚定信念。可见编导的用心与功力非同一般。
第二,围绕袖为“圆”生的独特风韵。
调度的“圆”:舞蹈一开始就是演员从舞台6点奔跑出场,跑的路线是个从六点到八点的大圆。第一段调度中顺、逆时针的三次跑大圆,紧紧抓住赣南客家舞蹈中“曲与圆”的关系。同样是跑圆,编导却巧妙地运用空间变化来递进情感;第二次顺时针跑圆后,从五点到一点在一度空间跪地前行,从前翻袖到抖袖;第三次逆时针跑圆后,仍从五点到一点前行,却是在二度空间变化发展前翻袖、抖袖。用两个简单清晰的调度让观众仿佛真正看见那个村口无尽的等待,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有军嫂那紧随的心,无奈的永别……
动作的“圆”:尽管女演员服饰中没有“单袖筒”的直接出现,但纯正的赣南“单袖筒”风韵却清晰出现,三个舞段都是下肢以“滑步”、“脚尖步”等“矮子步”的步伐配合。第二段多次出现的“上抛袖”圆轨迹和调度的直线形成对比,演员多次原地转动、快速旋转都有“单袖筒”的圆循环调度,既强化了赣南民间文化所特有的审美风范,又处处自然流畅不留痕迹。第二段一开始就用水袖的“绕、绞、靠、缠、抛”等动作元素做变形发展,“缠腰袖”、“上圈袖”,都在圆的轨迹中运动,如同八卦图里的阴阳鱼,在各自的曲线运动之上又发出动作和声之咏叹。配合“滑步”的和“矮子步”的“屈颤”,哪怕是没有水袖的出现,也没有谁可以否认那是赣南采茶,是“单袖筒”。编导把人物内心的苦楚隐匿于表层的平静中,化在了流畅的动作里,精心营造了一种哀婉、凄美的意境,使得作品的情感表达感人至深。第一段结束前,和第二段A段结束前,都是使用“抛袖”,转换情绪,聪明的编导却在路线上做了改变,把“上抛袖”变为幅度更大的“前抛袖”,两段结尾呼应,形意浑融,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袖为情舞的舞蹈形态,是《那一别》这一作品大获成功的另一关键。好的舞蹈形态大都具备这样那样的服务性,用无声的肢体为作品情节、为人物性格、心理、情绪、行为、关系……服务。舞蹈《那一别》的编导致力于“让新颖细腻的动作说话,说真话”。这是艺术作品中最珍贵的品质。 她,听见人群中有人喊:“回来了……”放下手中的活飞奔到村口迎接,在村口张望,回乡的队伍中直到最后一个走完,都没有找到那个熟悉的身影,这时伴奏音乐也由琵琶深情的独奏变为铜管乐队急促激烈的合奏,模拟战场厮杀的音效,编导用“滑步”做不同的节奏和力度处理,来转换希望与失望、寻找与回忆的对比,舞蹈中没有过多的动作,仅滑步的变化发展,圈袖和抛袖的运用,加上铲步、脚尖步、前翻袖、抖袖的连接,圆和斜线、直线的对比调度,还有“光气氛”的渲染,时而独具匠心,时而写意带过,时浓时淡、时动时静,赣南的神韵犹如天降甘露般融进每个动作的处理与细节的变化中,使整个舞蹈充满丰富的精神内涵。更让人动情的是编导在结尾点睛,仍旧是舞蹈开始出场时张望的方向,只是从八点变到了二点,直线的横移,将时空拉开,仿佛是从年少等到年老,还是那组动作,一个转身的屈颤,却从那个挺拔直立的后背变成了弧形的弓背,矫健自如的滑步,只能颤颤巍巍的滑出,乌黑明亮的眼眸在眯眼张望的时候,黑发变成了白发,对着军帽,从美丽的少女等到步履蹒跚的年老,伴奏音乐中此时女声的出现“一送呀里格,该只个下了山……”一个六分钟不到的舞蹈,却成功塑造了与老妇两种人物形象,都是以滑步为动机,却在简单中出奇,“存形造意”,正是编导和演员的高妙所在。
作品《那一别》不假借任何舞台布景、语言,仅通过“滑步”和“抛袖”做节奏与力度的变化,用急缓、轻重、刚柔、曲直和舞台调度来表现军嫂那盼望、失望、寻找、坚定的内心情感。作品无论从音乐、结构、语汇和舞台构图上,还是从演员的情感、技巧、形态上来说,都算得上是一部精工细雕的佳作,同时也是编导力求在传统赣南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挖掘更深层次民族情感的一次成功的尝试。编导通过单一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发展,动作与调度路线的对比等手法和民间舞蹈语汇相融合,同一动作不停出现,丝毫没有重复之感,反而给人清晰流畅之美,将民间的赣南客家舞蹈“主干动作”充分舞台化、艺术化、现代化,意蕴中充满赣南文化的气息,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赣南客家舞蹈作品。而作为高水平的独舞创作,其编创结构的创新,风格运用上的自如,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舞蹈创作可以凭借魅力十足的新方式、新语汇去展现赣南采茶文化中的一切,哪怕是最司空见惯的题材。
由动作呈现的视觉感受才是舞蹈创作亘古不变的话题。《那一别》以追求创新与表演的突破性,为赣南客家舞蹈采用新的方式阐释传统而古老的题材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编导紧紧抓住原生动作形态,运用现代编舞技法的流畅动作线条,细致地塑造人物,将“单袖筒”从“俗”蜕变成“雅”,无疑是一种创新和成就,将会有更多的舞蹈工作者推成出新,不断赋予“单袖筒”以新鲜血液,传承发展赣南客家舞蹈。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江西 赣南卷》[M]
[2]《中华舞蹈志 江西卷》[M],学林出版社
[3]赖丹.《舞中三绝—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的研究》.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篇7
休闲教育 公益休闲 国民素质 机理分析
开展休闲教育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随着现代休闲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休闲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休闲相关的专业和方向,社会上各种兴趣教育、爱好教育、野外生存、拓展运动等方兴未艾,休闲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人们学会“玩”,学会“生活”,大力提倡积极、进步、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和方式,但是,刚刚从温饱型走向小康富裕生活的多数普通公民,面对花样百出的休闲活动、休闲方式,还显得比较茫然而无所适从,尤其是去国外(境外)旅游还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劣根性。中国和平崛起更多地体现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更是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的今天,提出通过休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必然联系
什么是休闲教育?什么是国民素质?如何认识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本文从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休闲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以及通过高等院校开设休闲专业教育带动国民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休闲”的基本属性: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第一,它是一种自由选择;第二,它是一种自在心境;第三,它是一种自我教化;第四,它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在休闲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自在的心境,并同时实现自我教化,达到健康身心、丰富生活、提升创意的效果。任何被动的、功利性的、受限制的休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休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休闲教育也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终身教育等概念,尤其是与国家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相比,休闲教育完全是自愿教育、快乐教育、兴趣教育。休闲教育就是教人从小学会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会欣赏生命和生活,学会各种形式的创造,学会对价值的判断,学会选择和规避问题的方法,学会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技能。休闲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休闲、享受生活,感受快乐人生的乐趣和真谛。“休闲教育”意味着,应当尽早地让人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休闲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能力,以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休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练习这些技巧,从而让人们感知“世界真奇妙、生活更美好”的本意。休闲教育是促进人在“成为人”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使整个人生充实、快乐,且富有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素质、国民素质的涵义。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一个人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质或者气质,实际上就是这个人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又称“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国民素质泛指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国民素质不是个体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总体形象和社会风尚。相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等具体素质,国民素质往往包含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整体状况,或者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基本素养,例如,文明程度、教育程度、精神状态和气质修养等。我们常说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怎么样,其实就是指这些国家或民族国民素质的总体水平。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文化璀璨”、“礼仪之邦”,就是反映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素养的自豪感。但平心而论现代国人的素质其实远不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什么在国外旅游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总是中国人?这里面自然与国民普遍受教育程度有关,但更准确的说是与不重视休闲教育有关――即使在休闲的场合,国人也显得太没有素养了,这方面既表现了国人在休闲生活方面的浮躁心态,也说明国人在闲暇时间的滥用、休闲方式的放纵等方面表现出了民族劣根性。
再次,休闲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改革开放以来,引导国民素质提高的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成长经验和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与快乐。因此,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宗旨的教育,强调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强调“快乐教育”的本质正是休闲教育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通过休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所讲的“休闲教育”,是指休闲学专家或休闲从业资深人员把从事休闲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接受者个人精神财富的社会化过程。
根据休闲教育的内容、对象以及目标不同,我们认为休闲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休闲理论与研究教育类,主要培养休闲理论、休闲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型人员;二是休闲事业经营管理及服务教育类,主要培养休闲服务与管理的从业人员;三是休闲活动兴趣爱好教育类,主要目标是引导大众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方式和休闲体验活动,旨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三类休闲教育都与国民素质有关,尤以第三类“休闲活动兴趣爱好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联系更加紧密。但正如我们一直坚持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并重的观点相似,在事关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问题上,我们也千万不要忽视休闲基础教育和理论研究。
开展中国特色的休闲教育,我们认为可以从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两方面入手:职业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以增强休闲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劳动(工作)技能为目的,通过正规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培养休闲业管理人才;非职业教育就是要整合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和青少年等社会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人们的兴趣爱好,开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教育和培训。非职业教育与人的谋生手段无关,完全是为了丰富人的休闲生活和娱乐活动,陶冶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素养,让人们学会休闲,享受生活。开展非职业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与大专院校开展学历学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建立完善休闲学历教育,培养休闲研究型人才
国外休闲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比较完善的休闲学历教育体系,与我国大专院校设立旅游(管理)学士、硕士、博士系列不同,国外许多高等院校都有为休闲方面设立的休闲学士、休闲硕士、休闲博士等学历学位教育。例如,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在本科专业中设有休闲管理学士(Bachelor of Leisure Management),在研究生专业中设有休闲管理硕士(Master of Leisure Management)等。为顺应休闲国际化、大众化的趋势,我国休闲教育也要加快跟进,积极开展休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培养休闲专业的研究型人才,解决休闲理论人才稀缺问题。目前国内一批高校在旅游管理等专业中纷纷设立休闲方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率先开设了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专职业教育,中山大学、成都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则开始尝试开设休闲管理本科专业,浙江大学开始招收休闲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说明休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学位教育等已经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得到重视。
开展国内休闲学历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适应社会需求,整合教学资源。休闲教育涉及面广,高校在设立休闲专业或课程规划前要从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了解当前社会对休闲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明确本校休闲人才培养方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在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
(2)明确休闲专业特色及基本定位。首先,高校开展的休闲专业教育要有特色,即要结合当地休闲产业发展环境,结合当地的休闲文化与民俗风情,确定休闲专业方向;其次,休闲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人,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到底是培养研究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提供一般休闲服务的人员;再次,休闲业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必须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乐于为人们提供高效优质的休闲服务。“搞休闲的不休闲”,休闲管理和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方面一开始就要向被培养者讲清楚,以免给本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对休闲课程进行多元化设置。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休闲业的复杂性,休闲的多样性决定了休闲课程设置的多元性,休闲专业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为了使休闲事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高校休闲教育必须与生态、人文以及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过程有意识的进行专业规划,突出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再次,休闲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休闲是一种体验,如果忽视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是不全面的,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休闲教育一定要以基础理论教育为基点,以基本的理论课程来强化休闲观念,正确指导休闲实践活动。
(4)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休闲教程。中国休闲教育刚刚起步,休闲专业的教材相当缺乏。在进行休闲专业规划时,应把编写教材作为一项重点教改课题任务来抓,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借鉴我国台湾和西方国家开展休闲教育的经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结合中国的国情翻译、编写一批具有国内先进、国际前沿和系统规范的休闲教程,逐步形成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相关门类和体系。主要休闲教育课程有休闲概论、休闲管理、休闲发展、休闲规划、休闲设计、休闲策划以及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等内容。
(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休闲应用型人才
休闲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对休闲观念有充分的理解,更需要从休闲职业道德的高度,培养学生休闲服务与管理的职业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科学、合理的休闲价值观念,同时懂得休闲行业的基本格局与运行规则,掌握至少一至两门必需的休闲服务技能,热爱本职工作,适宜在运动休闲产业、茶文化休闲产业以及其他休闲关联产业中工作,通过学习全面掌握休闲服务能力、休闲事业组织策划能力、休闲事业经营与管理能力、休闲市场营销能力等。与大多数人仅仅把休闲作为兴趣爱好教育不同,休闲职业技术人员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这些人的兴趣爱好变成现实,乐于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让他们学会休闲,享受生活。这也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休闲应用型(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目的。
结合几年来休闲教学实践和专业课程设置,我们认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要求:
(一)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思想素质,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身心素质,如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职业素质,如敬业爱岗,具有较强的休闲服务与管理技能等。
(二)知识结构要求:如掌握基础知识,如休闲学、旅游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如掌握休闲服务与管理、公共关系、商务礼仪、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休闲养生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核心能力要求:休闲服务与管理能力,如掌握各类休闲服务技能和相关休闲事业的经营管理技能;休闲产品策划与营销能力,如掌握休闲产品的策划技巧、休闲活动的策划及运作流程、具备休闲产品的推广营销能力;公关社交能力:掌握公关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熟悉基本的商务和交往礼仪等。
(四)专业资格要求:如英语(4级以上)、计算机(2级以上)以及茶艺师、调酒师、化妆师、美容师、营养师、按摩师、健身教练等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一种以上)。
根据以上能力素质要求,开展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含实训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五大类。经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两年来,在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休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相信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休闲专业高等教育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开展兴趣爱好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兴趣爱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教育(业余教育或终身教育),教育对象是休闲的体验者、消费者。社会休闲教育以陶冶性情和培养人的兴趣爱好为目的,是人们学习休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完全可以引导休闲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1)通过社会休闲教育,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对休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人思想观念陈旧,休闲观念庸俗化,休闲方式懒散化,以为休闲只是吃喝玩乐,没有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休闲可以充实精神和提高人们的基本素养。因此必须通过休闲教育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提高人们对休闲的认识程度。
(2)通过社会休闲教育,推广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现实社会中,大众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仍存在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是腐朽文化,如封建迷信、旧俗陋习、黄色书刊等现象。它们无处不在,有时是潜移默化,有时是明目张胆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不健康、腐朽的方式,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通过休闲教育,推广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3)编制各种兴趣爱好的休闲课程。包括旅游休闲、运动休闲、娱乐休闲、文化休闲、度假休闲、保健养生、字画鉴赏以及书画、音乐、舞蹈、瑜珈、太极、武术、茶道、花道、网络游戏、股票彩票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课程,增加休闲教育的趣味化、游戏性,寓教于乐,把休闲教育与体验,如休闲与旅游、休闲与娱乐、休闲与运动、休闲与度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在学校、企业、机关、部队、农村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学习公民守则、“八荣八耻”等行为规范,提倡华夏文明和为人处事的基本礼仪礼节礼貌,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遵守国内外旅游的一些禁忌,学会以休闲坦荡之心与世人和平相处、友善沟通。
三、公益休闲风尚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
西方国家的休闲教育是从小做起,并成为所有人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不仅获得休闲旅游和体验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优良品德、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参与公益活动的自觉性比我国公民高得多,在各类公益活动中,体现休闲本质的自由心态和主动意愿十分明显。因此,“公益休闲”常被被视为人生最高境界。
提出“公益休闲”的命题非常有意义,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参加公益活动已经作为大众“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传统文化观念深厚的中国,参加公益活动还常常被人们看作侍侯人的“低贱”工作而被人瞧不起,特别是那些以“义工”、“志愿者”名义去医院、孤儿院、养老院护理危重病人、遗弃孤儿、孤寡老人的崇高行为,还鲜见作为“休闲”活动加以宣传推广,我们偶尔从媒体上看到这类报道,还多是某些影视明星或富豪们的“作秀”行为(当然也有许多是真心热爱公益事业的)。只有当参加公益活动作为国家公民自觉自愿的一种休闲方式,“公益事业”与“休闲活动”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益休闲”才能成为社会风尚。所以我们要站在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高度,通过宣传和倡导公益活动,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公益休闲,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从学生素质教育抓起,从小树立起“公益活动”光荣的人生观、价值观。
“公益休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尽管在休闲的理念上,“公益休闲”会体现出个体差异(对许多人来讲可能并不喜欢“公益休闲”),许多公益活动因为“无偿”本身也不产生增加值GDP(即“休闲经济性”不显著),但作为一种文明社会提倡的公民道德行为和休闲生活方式,丝毫也没有影响到“公益活动”休闲的本质。要使公益活动成为人们一种休闲方式,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也就是要使“公益休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这种大背景下,有的人会选择旅游休闲、文化休闲,有的人会选择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有的人会选择公益休闲、养生休闲……即把“公益休闲”也作为一件自由、快乐的事情去做。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不带任何勉强的),休闲的意义就是分享快乐!休闲活动对参与者来说更加轻松和愉快,甚至可以明显感受到“幸福”。这种“幸福感”在“公益休闲”活动中显的更加强烈,因为在从事公益休闲过程中你献出了爱心和真情,不仅你自己高兴,更重要的给被献爱心者带去了幸福和快乐!每年“情人节”有许多情侣去杭州吴山广场为病重患者献血,正是这种“公益休闲”快乐和幸福的体现!
所以,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本身能否使人产生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当“公益休闲”也成为大家“快乐”追求时,我们离真正的文明社会也就不远了。在公益性休闲活动过程中,更可以获得自在的心境,并同时实现自我完善,达到健康身心、丰富生活、提升人格的目的。
总之,开展休闲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高等院校和旅游、文化、体育等社会培训机构应给以高度重视。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休闲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充分挖掘我国古代丰富的休闲文化内涵,通过引进和创新相结合,休闲教育与休闲体验相结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休闲课程或专业,在加强休闲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国民业余的、非职业的休闲教育,大大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嘉龙,郑胜华.休闲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
[2]郑胜华,刘嘉龙.我国休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9-84.
[3]马惠娣.呼唤中国的现代休闲教育[OL].上海华东师大“中国人精神生活:特征、问题、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中国休闲网,200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