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7-07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内控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企业内控管理指的是为了能够让日常生产经营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对财务、资产等进行有效监管的全部管理行动。在财务决策下进行内控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意义更为重大,能够帮助其提前熟悉各项流程和规则。

一、财务决策和内控管理的概念

(一)财务决策的概念

财务决策一般指的是在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当中,由各部门人员共同决定的方案,而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是经营管理,其重点又是决策。企业在日常进行经营管理中,决策制定是很关键的一环,其中有融资决策、投资决策、流动资金决策等,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财务方面的问题。因此,财务决策即是从财务管理这个角度出发,对其经营决策过程当中涉及的资金筹措以及使用等信息进一步核算与分配,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另外,是以成本效益最优配置决策作为基础来制定方案,之后再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选择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一致的方案。所以,企业的财务决策是企业各项活动对经营决策的综合反映,管理者必须明确财务决策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指导各项职能的实现。一般来说,财务决策的步骤包括:第一,制定决策的目标。制定决策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及最终完成的目标。第二,进行财务预测。即企业通过财务预测,获取到进行财务决策时需要的信息,并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第三,方案评价与选优。这说的是按照预测的结果制定候选方案,能够运用决策办法并参照决策的标准对不同的方案做出分析与论证,并进行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第四,决策过程完结,这是需要具体计划来进行安排的,之后再组织与实施,对计划开展当中所搜集到的执行结果进行充分的反馈,以此判断决策的准确性,并及时做出改变,保证决策的目标能够顺利实施。

(二)内控管理的概念

企业内控管理指的是为了能够让日常生产经营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对财务信息与资产管理等进行的监管行为。内控的核心目标是确保企业的各项资产以及财务信息的合理、真实以及及时,保证企业员工和工作流程进行得到了有效监管。还要健全企业的各项活动的监督机制,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才能够保证各项业务之间是联系与制约的。当今企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想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采取措施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工作的效率以及产品服务的质量。一般制度有以下几方面:有合理的分工体系;有严格的审批机制;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有健全的保管和安全制度;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与性质意味着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数据和其他经济数据是可靠的,因为现代审计一般把被审计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验证和评价,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和重点。

二、财务决策在企业内控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高内控管理的预见性

财务决策的最终目标是要能够利用科学核算方法,通过对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项目活动情况的本质问题进行充分的评价,以此保证决策人能够明确真实情况,认真分析并主观上判断是正确的方案,才能够保证决策是准确的,避免决策者因盲目决策导致企业发生经济损失。只有制定长远规划才能够降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对资源的耗费,进而节约成本。所以,科学的财务决策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内控管理工作的前提

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主要有财务规划、财务决策以及内外部监督等内容。一般来说,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必须以财务决策为前提和基础,包括了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划、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融资渠道等,上述这些都是以科学财务决策为前提的,所以,财务决策对于提供企业经营信息有重要意义,帮助企业进行内控管理。

(三)进行内控决策的评价基础

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一般来说都会涉及经济效益的问题,比如企业日常开支生产进行的投资以及做出的生产决策等,且企业做出的经营决策和其财务决策也是密切联系,对于一项经营活动,企业当中的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所关注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而做出的财务决策一般是和企业的资产及资金使用情况和盈利情况有关,而经营决策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成果。然而,虽然他们的关注重心是不同的,但是要实现的目标则是一致的,也就是要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二者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企业的财务决策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对经营决策做出选择,以此来保证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准确的及合理的。总之,资源配置是企业最需要关注的方面,能够使企业的资源无论是价值形态还是实物形态都能够有最优的配置,帮助企业提高效益,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企业的各项资源的价值实现的前提是合理配置,企业只有进行合理的财务决策,才可以保证资源优化配置,因为其最根本是资金的合理配置,只有这一行为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得到提升。

三、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的传统管理理念较深,具有较强的人文氛围,就会使得企业的全体员工尚未树立起内控管理意识,导致工作的效率下降了。而且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当前内部控制管理仅仅关注的是未来的规划与发展,对于其职责的履行缺乏重视。另外,部门管理者把重点考核内容放在了经济指标和生产经营情况上,认为他们主观以为内控管理只是内部监管。而且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由于历史观念影响,在日常经营中大部分是被动接受工作安排,缺少主动参与内控管理的认知。比如在开展财务评价的过程中,由于会计工作的专业性较强,财务人员的安排不合理,缺少专业技能在进行岗位轮岗的时候不能够准确贯彻执行。

(二)内控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有些企业虽然有内控管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效果较差,最主要的就是内部控制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善。因为企业的全体人员没有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没有区分岗位职责。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进行管理规划的过程当中,仅仅按照自己的经验或习惯进行,没有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不符合。而且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比较普遍的,这样一来,在过程中就会发生相互推诿的情况,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效率。比如未建立供应商保证金管理台账、采购需求计划申报不准确和不及时影响采购效率以及包装袋验收项目不全等。(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当前,有部分企业的监督依靠的是内审部门,而其中的内审部门是属于财务部门的,两个部门的上级领导是相同的,这样就导致了内部审计从形式上来说缺乏了独立性。而且,在内审职能的发挥上,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对会计科目和会计账册进行审查,在内部核查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等多个方面缺乏相应的规划,无法进一步发挥出其该有的作用。

四、财务决策视角下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全体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第一,提高企业的全体人员对于内控管理的重要性的意识,必须从企业的管理层开始,率先树立起正确的管理价值观,使得每一个员工都能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过程,并且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对于内控管理意识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全体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也非常重要,要从多个角度上健全内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加强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第二,完善并健全内部管理的信息传递制度,以此保证每一个职工都充分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保证内控管理工作能够稳中求进。第三,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内控管理,提供及时的培训活动,主要内容是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自身的工作目标。例如,加强金融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企业项目管理和物资服务采购招标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内控手册》《物资服务采购招标管理办法》《物资采购招标(谈判)管理制度》、公司党委关于这方面的相关规定,消除管理漏洞和风险。

(二)健全内控体系

第一,健全企业的各项控制环境。影响其发展的环境因子有很多,包括了价值观、内部结构、最终目标、激励目标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等,而它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成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环境,必须在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不合适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内部控制的主体是什么,制定控制终极目标,其中要采取合适的管理办法,并聘用高技能的管理人员。第二,要开展风险评估行动。在控制环境当中,虽然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基于成本效益的原则,必须对于影响企业的控制目标最终实现的因素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级别,采取措施尽量规避风险较高的部分,一般来说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工作目标的风险评估以及采取的风险控制建议。第三,完成有效的控制活动。对于企业的人员来说,要树立职责分离的意识。因为现在的企业发展都应该遵循职责分离的原则。企业的每一项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按照职责不相容分离这个基本的原则来开展工作,保证二者是制约的关系。还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的岗位的职责,使得每个员工之间都能够互相监督,充分履行职责。因此,可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只制作一个与本岗位一致的工作流程图,其中明确每位员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才能够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发票的管理上,票据能够证明每项交易的真实情况,比如价格、性质等。同时,对于记账、收款的不同岗位,每个人员都要对历史账单进行妥善的保存,会计人员应该定期取消账单,已经使用的要定期检查并及时防止事务遗漏或重复记录,并确保所有的收入和结算资金可以及时、准确地记录在账户上。在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方面,访问资产和使用记录主要是指限制访问对确保资产和记录的完整性很重要,确定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一般采用的是传统方式与技术结合的办法。比如,把物品存放在仓库中避免丢失等。如果仓库由有能力的人员管理,还可以减少库存损坏;如果凭证和记录能够被保护起来,能够进一步避免凭证以及各项记录的缺失,同时也减少因办公设施重新购置所需的成本。而且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电算化核算,每个会计人员都会设立密码访问电脑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审计人员只能够查询和审核财务数据,无权进行修改。为了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还应该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应定期召开绩效考核相关会议,总结历史经验,帮助企业预期更好地发展。

(三)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开展的过程当中,其中信息传递沟通意义重大。有效的信息交流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信息沟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就会打乱企业日常管理的进行,对发展不利。所以,一个充分沟通的信息机制对企业意义重大。为了有效加强内外部信息能够互相传递交流,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建立健全一种体制能够识别收集信息,这样才可以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的充分沟通与及时的处理。其内容一般有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上传下达的有效沟通等。第二,完善信息沟通的渠道。要能够针对不同的业务制定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定期修改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进行实施报告的录制,保证财务报表可以及时与管理人员交流,保证审计部门进行中所需要的企业信息和财务信息能够准确进行提供,要让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以及相关的审计部门准确获取企业信息,加强对企业目标任务以及内控要求内容的宣传力度,让每位员工都能够了解。第三,健全有效的信息反应的相关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免费电话、邮件等方法建立专门渠道,完善投诉机制,让员工和办事人员能够向管理部门反映员工职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保证其都能够遵守企业规则。第四,完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之间的沟通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沟通组织部门,该部门可采取独立董事方案或者设立内部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方法。而其中,独立董事的实质是一种外部监督制度,而且独立董事制度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健全其内部控制体系,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外部监督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结束语

财务决策起着桥梁作用,在它的作用下内控管理才能够顺利进行,而且在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中,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尚未提前进行决策,就很容易使得内控效果降低。目前,市场上的发展情况日新月异,再加上新会计准则的,财务决策也被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所重视起来,开始采取措施融合二者的关联,提升了财务决策的管理水平,帮助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巧清.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2):223-224.

[2]管响玲.对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2019(08):147-148.

[3]刘兴贤.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建设的思考[J].全国流通经济,2019(14):25-26.

[4]王蕾.大数据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探析[J].当代旅游,2019(03):148.

篇2

关键词:风险点 内控体系 风险防控 高校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费来源渠道多样,财政拨款额度也逐年递增,高校重视内涵式建设的办学理念,整体管理方式有了巨大变化。为有效规范高校教育事业的高效运行,防范各类经济风险,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财会(2016)11号文“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旨在发现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着力防范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

一、高校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规范用好教育经费,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全面、不完善,导致具体业务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下。而内控规范通过制度建设、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高校业务进行管控,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将权力制衡机制融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挖掘倡导专业特色,可促进高校内部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建设智慧服务型校园具有现实意义。

(二)强化经济风险防控,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高校的生存压力抵不上企业,其内部控制建设及实施也落后于相关企业。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其风险也遍布于学校每个院、系、行政的各个具体业务工作环节。为堵塞漏洞,消除风险隐患,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唯有建章立制、排查风险点,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才能有效防范各类经济业务风险发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高校内部控制主要风险及防范

(一)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风险点

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文件,高校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规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许多高校沿用一些旧的内控管理制度,没能及时梳理和清理已不相适用的规章制度,这与高校快速发展规模不相匹配的,而且一些内控制度的规定也大多偏向于财务经济类。

(二)具体经济业务风险点排查

1、预决算业务风险

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决算管理制度,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缺失,有可能出现整体预算支出与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不对等、预算编制可行性报告不充分、编制方法不专业、对事项发展预见性和敏锐度不高等问题。

2、收支业务风险

收支业务风险是高校内控的重点经济业务。收入风险主要表现在违规擅自增收收费项目,新增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等未经物价部门审核、备案,导致发生收入违规风险;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核算长期挂往来,确认收入不及时不准确,会发生学校收入不完整的风险。

支出风险主要体现在会计科目使用不够准确、报销单据支出审核不够仔细、支出分级授权审核制度不完善、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和是否未能按预算项目支出等风险。

3、资产业务风险

资产业务风险需要关注的是各类资产保管使用监督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关键岗位的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货币资金有没有被挪用,有没有及时入账被贪污,各种票据的保管专人保管是否严格,银行对账单是否有“双签”制度等等。

4、政府采购业务风险

政府采购业务风险主要体现在采购需求审查不严格可能导致学校重复购置,造成闲置浪费;招标采购定的评分参数不科学导致中标标的不能达到预期的使用效率;采购结算业务通常是实物采购在前,审批单据在后,若相关职能部门不及时办理入账,则学校利益有可能会受损。

(三)加强经济风险防范措施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内部问责”办法

高校应依据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文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原有学校管理层面和业务管理层面的各类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用性原则,进行废改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有效防范制度风险,建议高校参考学习相关企业成熟的管理理念,制定内部问责制度,对各级管理部门工作职责范围内因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或者不作为乱作为,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水平。

2、具体经济业务的风险防范

(1)建立健全各类具体经济业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及其工作流程图,如: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和绩效评价等内部管理制度及编制工作流程图、各类收费及收入分配管理办法、财务报销管理办法、各类支出业务管理办法等。

(2)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促进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化,维护正常工作秩序,业务处理过程中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3)定期进行业务风险点排查工作。具体业务职能部门应遵循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排查发现的风险进行分类梳理,不遗漏每个业务环节,实施自查工作。若需要实地查验的,要对排查对象进行现场盘点清查,实现风险防控前置。

随着社会法制化的推进,为高校事业健康蓬勃发展而保驾护航的是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全员参与,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覆盖查找梳理,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排查风险点并完善内控制度,更要注重在实践中与风险防控的有机融合。只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保证教育事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Z].教财厅[2016]2号

[2]徐光英.探讨高校内控制度建设中对经济业务风险点的识别[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1)

篇3

关键词:血站;财务管理;现状;对策

一、血站财务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一)资金运用不当

在血站的财务管理体系中,血站的资金的预算使用以及审核报表都归财务部门管理,依据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血站的资金来源以及分配都相对完善,但是对于资金的投放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常会出现投放失误,例如业务经费与人员经费未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有相互挤占的情况,当未投放得当或二者不能兼顾时,只能厚此薄彼,从而影响血站的正常管理运作。

(二)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现阶段我国血站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是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适应内控体制对其的要求。随着无偿献血人数的增加,血站数目也增加,其录用的财务人员虽也是持证上岗,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经验,业务能力不足,并不能像资深会计师那样进行资金的预算、分配以及投放工作,因而容易造成血站的资金使用不当。其次是有经验的财务工作人员虽然对业务工作相当熟悉,但研究生以上学历较少,若不经相关的规范化培训其财务管理工作向上提升较为困难,但由于在内控机制执行力不足,因此而还是会影响血站的财务管理。

(三)血站的财务要求不规范

对于血站实行财务内控制度并没有明确的法规条文,仅是依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和医院内控制度制定内控制度,基层单位在执行财务内控制度过程中流于形式缺乏执行力。在血站内部对财务人员提出明确的财务要求,财务人员依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单位惯例对日常开支及收入进行简单的汇总报表。这样简易的财务流程并不能真实反映该血站的整体运营状况,因而也就不能为上级管理者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同时财务流程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并未形成相互的制约机制,一旦某一环节出错就因缺乏监督审核过程而无法纠错。

二、血站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健全血站财务内控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内控机制并不是无章可循,在任何单位加强内控管理都需强调监督机制,因此血站应设立监督及审计部门,加强对财务流程的监督,同时也应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及平衡机制。其次是明确各个部门的权责划分,将具体的责任与工作内容具体到个人,并可依据具体情况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给予任务完成的好的工作人员象征性的奖励,同时也能对其他的工作人员以激励。

(二)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要加强血站的财务管理首先要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岗位责任感。规范财务流程明确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血站财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改变其懒散状态。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需对关键岗位上的人员进行规范化培养,提升其业务能力以适应内控下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必要时也可开展财务内控的知识讲座,增强包括上级领导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的意识以及积极性。针对在工作中私欲心强道德素养低下的工作人员要加大对其惩罚力度,可在单位内部进行点名批评或将其调于不重要的岗位上。

(三)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血站为完成采血工作需购买大量的检测试剂以及采血的器材,对于血液的采集必须对血液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层层检查,合格的血液才会被采集入库。血站在对这些器材进行采购时既要保障其安全性还要考虑其成本,因此财务人员的统计入账时应严格校对器材选购的交付日期、价格、数量以及付款方式等等,并对到货凭证数额、质量进行审核,详细记录资金的使用情况,并绘制收支报表以利于财务预算。

三、结束语

构建适合血站具体情况的财务管理体制是血站正常运营以及发挥社会效益的基础,应增强财务内控管理的意识,由领导带头加强财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与专业素质,以及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财务管理的有序进行。在工作中各个血站之间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逐步探索以提升血站的财务管理。

作者:崔青琳 单位:唐山市中心血站

参考文献:

[1]刘秋芳,刘庆佩,张斌.血站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6

篇4

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是公司的“血液”,深度渗透到公司投资、建设、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管控好资金就抓住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牛鼻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直接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完整、正常周转和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制度为先

制度是行为的基础,要解决企业在货币资金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控制风险问题,首先需要从制度上入手。

首先,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各单位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会计内控制度,避免会计内控制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包括《企业现金流预算管理办法》、《企业银行账户管理办法》、《营业款管理办法》、《审批付款流程、权限管理办法》、《资金缴拨管理办法》等等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应针对易发生问题和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重点从“建立定期盘点、定期对账和及时报告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建立完整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加强开销户审批,实行岗位轮换制,加强会计电算化操作控制”等方面有效防范差错和舞弊行为,保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率。

其次,确保借款合同符合银行综合授信合同约定,并按照相应权限经过审批,同时确保台账记录信息准确完整。

第三,建立有效的财务稽核对账制度。

业务的各个环节由多人控制,通过核对办法,保证账证相符、账实相符、账物相符,以避免舞弊行为发生。稽核人员要按营业销售日报对营业款收款和缴存进行审核;同时审查营业前台收款单据是否连号使用,金额是否正确,有无错记和漏登;压价、打折或作废是否经有关授权人员签字确认等。要重视事后财务监督检查,即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对各单位现金、银行存款的控制、票据印章的保管、审批手续是否完备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过程的完善和严密。

第四,建立往来账定期核对制度,对各类应收、应付款项进行清理并及时收回或支付。应定期与营业部门共同核对应收账款余额;每月末根据应收应付款明细账,做好结余详情表,列出往来款清单,敦促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催缴或安排支付;对员工借款清单进行账龄分析,看是否有员工未及时还款,对长期未还的借款向借款人催收,并在结余详情表登记催收记录;每季未出具员工借款余额确认表,由借款人员签字确认借款余额,在年末前要求及时报销,对于未按期报销者,从其应发工资薪金中扣款。

刚柔并济

企业集团管控离不开财资管控,对集团层面来说,内控的措施比较刚性,尤其是对于资金管理来说。比如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来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目前正在三个不同的层面深入推进。首先,通过银行系统建立内部资金平台,实现集团内资金收支两条线和内部的资金委贷。其次,建立财务公司,促成企业内部资金的互通,并充分发挥其对外融资的作用,带动集团的金融产业发展。再次,借鉴国际化企业司库管理模式。很多跨国公司将资金管理独立出来设立专门的司库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直接参与项目决策,即由司库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确定资金成本、融资方式和投资结构等。这种模式既能实现资金平衡,又能实现收益再造,是目前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

当然,对于集团下属企业来说,要不断细化这些刚性要求,落实到实际的投融资、采购、施工和承接项目上,才能实现上下完美的衔接,真正做到内控为集团管控服务。也就是说资金管理要做到刚柔并济。

企业在推进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首要的难题便是集权和分权。在企业管理中,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的统一。实践证明,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随着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模式的形成,以往分权管理的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因此必须建立集权的管理方式。但是现在大多数企业内部对制定统一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难以集中,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对企业资金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在新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刚性手段,打破各方利益的阻碍,全力集中财权。而且要结合实际,制定出操作性强且能够规范各项收支运作的方法、程序,有效规避资金流程中容易产生的“跑、冒、滴、漏”现象,把各层次、各项目的资金指标纳入考核分析体系,与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效益挂钩,奖优罚劣,改善资金管理。

当集团内集中的模式建立起来之后,则需要进行一定的放权,给二级单位相应的授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下属公司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减轻集团总部的管理压力。

审计中去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都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

借助银行的力量

对企业而言,搭建一套以资金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资金收支控制、资金运营监督制度相结合的资金内控体系,可以为企业开源节流提供有力的支撑。而这套体系的搭建,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与帮助。

目前,随着企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对于银行来说,要不断适应企业的需求,“想它所想”,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一般来说,银行现金管理业务主要为企业两大类活动提供服务:一类是经营活动,企业与商业伙伴进行产、供、销,银行要服务于企业的收、付款等日常业务;另一类是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往来,银行要服务于企业的投融资等金融业务。同时银行针对企业本身提供最核心的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及相关信息服务。目前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已由最初的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扩展到投融资和风险管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和国内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之下,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银行与企业共生,共同致力于内部控制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篇5

对医院而言,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尤其在向现代管理转变过程中,医院管理人员观念落后问题越发显现,给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医院内部控制审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1内控环境差,管理认识不到位

当前医院医疗专家型人才领导的占有较大比例,其管理受传统经验影响较大,尤其行政指挥占主导,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系统的管理制度。受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医疗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部分医院为提高办事灵活性,甚至干脆不遵守规章制度,内控工作存在较大随意性。另外,因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支撑,医院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站在全局角度分析问题,导致相关制度的落实效果很不理想,仅停留在表面。

1.2内控基础差,措施落实成效差

医院内控涉及很多内容如实物资产控制、授权控制、业务记录、预算控制及报告控制等,上述内容的落实均需医院相关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积极的配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内控控制落实成效差,运行成本与灵活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部分医院以灵活性为借口,随意跨越内控的相关环节。另外,部分医院内控措施虽相对完善,但因其富有成效的落实建立在一定的成本之上,因此,部分医院管理层减少在内控方面的投入,致使内控措施落实受到一定限制。

1.3评价机制缺乏,监督机制不完善

研究发现,评价机制缺乏,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医院比重较大,尤其无统一的体系与标准进行约束,导致评价及监督工作停留在表面。例如,制衡机制较差,给不同岗位、不同部门间的相互制衡造成不利影响。总之,无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会严重影响医院内部控制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

2.内部控制审计在医院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分析

内部控制审计在医院风险防范中的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尤其以下三个方面较为突出,接下来进行深入探讨。

2.1促进医院管理制度完善

通过对医院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评价,进一步审核制度的可行性、有效性、健全性,尤其针对相关规章制度以及业务流程结合医院实际加以充分完善,制定多套涉及风险防控、医疗质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促进了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医院内部控制对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避免了医院经营风险的出现,显著提高医院风险管理及经营管理水平,为医院的稳定、安全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促进内部控制流程完善

遵守性测试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认真分析制度执行与目标存在的差距,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具体落实期间出现的疑难问题,在程序控制、事物资产倾注更多精力,不断实现医用耗材管理的细化与优化,进一步增加医院内部控制流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使得医院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

2.3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立足医院内部控制可行性、合法性测试,加强对内部控制效果、控制责任、控制过程的评价与监督,尤其在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时,可将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考核对内控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奖罚,实现与其工资的挂钩,可充分激发内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医院内部控制审计实施对策

3.1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策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1)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措施及流程,以及可操作性情况如何;(2)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被有力的执行,尤其应从医院日常经营活动出发,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加以检查,以确定其能否充分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3)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处理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及内部控制办法及控制程序是否贯穿医院的整个经营活动环节。

因此,应通过对医院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合理的评价与监督,立足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及实施流程,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避免舞弊、遗漏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尤其应重点评审实物资产管理、货币资金、物质采购等,分析内部控制流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存在的不足,评价其可能引起的后果,通过制定针对性措施,实现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促进医院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3.2建筑工程内部控制审计对策

对医院而言,建筑工程项目审计不仅是效益审计的重点,而且是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关键。受建筑工程环节多、投入大、周期长特点的影响,使得内部控制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对医院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可委托有资质的结构进行。

审计医院建筑工程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内容:立项前建筑工程建筑项目是否站在医院发展的全局角度研究其可行性,是否认真考虑项目投入后获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筑项目是否进行招投标管理,以及招投标管理的方式及程序是否满足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另外,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预算执行等,尤其新增加的项目应经过医院领导审批,与此同时落实会签制度。

审计时工作人员亲临施工现场,及时准确了解施工进度、施工所用材料的价格、质量及型号,认真审查进度款是否严格依据合同相关条款进行支付,有效避免施工期间的财务风险。

3.3医疗设备采购内部审计对

医疗设备是医院从事正常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调查发现,我国实力雄厚的医院中,医疗设备在医院固定资产占的百分比为30%~50%,由此可见医疗设备采购是降低医院成本的重要环节,在防范医院经营风险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3.1 事前参与

审查评价医院招标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可以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确保招标管理的可行性,保证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的合理性,是招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应发挥制度规定的整体合力,对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分解,及时纠正违反制度的行为,使制度约束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全过程。

审查时应将以下内容当做重点:认真审查职能科室采购管理制度,是否存在明显漏洞;采购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不同岗位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重点环节的监督、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机制,如付款执行、付款审批、采购和验收等;是否对采购环节的审批权限加以明确。

3.3.2事中监督

对采购招标环节进行监督,可避免漏洞的进一步扩大,避免国有资产的无端流失及采购风险的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医院经济利益免受侵害。对采购环节进行监督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3.3.2.1设计设备立项及购置化解。审计设备立项审计,可杜绝盲目采购情况的发生,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具体实施时应注重以下的落实:审计设备立项的手续是否健全及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成立专家组对立项的可行性进行评审,尤其针对采购大型医疗设备的决定是否进行充分的用户及市场调研,是否严格认证设备的型号、技术参数以及售后服务。总之,通过审计医疗设备采购环节,可杜绝资金浪费情况的发生,提高资金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

3.3.2.2审计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进行审计可保证招标文件质量,降低招、投标单位间纠纷的发生。审计时应注重以下内容:与投标报价、投标人资格、投标设备等要求是否具有实质性;招标文件中涉及的评标标准及要求是否规范与合理;招标通知书和招标文件是否存在出入。

3.3.2.3审计标底价。标底价准确度会给招投标行为的公正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将标底当做审计的重点加以落实,尤其对标底计价原则、标准及依据引起足够的重视。

3.3.2.4审计开标。对开标进行审计,为开标过程的透明及公开提供保障。实施时注重以下内容:开标操作是否经专业技术、设备部门、财务、审计等组成的评标小组监督;投标文件接收是否存在截止时间;是否对招标文件密封情况进行当场检查;唱标程序是否公开以及投标人的资质是否满足相关规定要求。

3.3.2.5审计评标。评标时进行审计可确保投标者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审计的重点在于在于检查评标内容全面性与否,评标标准科学、合理与否,尤其应将重点放在是否存在排斥或倾向投标人的内容,是否给投标人之间的正常竞争造成阻碍。

针对医院专业设备的招标,审查时应将设备的性价比当做重点审查内容;进行评标时在考虑报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在使用寿命期内设备的管理、维修、运营费用,禁止过分追求低价格,而忽略考虑后期可能产生的费用。对于一般的卫生耗材及通用设备的招标,尽量选择低价格者中标。

3.3.2.6审计定标。对定标环节的审查包括定标方法、定标程序等内容的审查,确保定标价格在满足市场行情的同时,达到医院采购目标的要求。

3.3.3事后跟踪。通过事后跟踪有助于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减少经济纠纷发生机率。事后跟踪应充分做好以下内容:

3.3.3.1审计经济合同。对经济合同内容进行严格的审计,可防止双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为设备采购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签订的经济合同是否符合规定及相关规章制度要求;签订是否依据中标及招标相关文件实施的;合同条款内容是否健全,表述是否有歧义等。

3.3.3.2审计经济合同执行过程。对经济合同执行过程进行审计,可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审查时重视以下内容:供应商供货是否依据合同要求进行;主管部门的入库手续、办理验收等工作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执行仓储保管工作时是否满足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等。

通过对医院设备采购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环节实施内部审计,深入分析不同环节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将医院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同时,避免采购成本的增加。而且还能防止招投标过程出现商业贿赂、弄虚作假等不良问题。

3.4审计资产内部控制

对资产内部控制进行审查时重点放在是否审批实物资产动态变化、实物保管以及会计记录是否相互分离和制约,是否存在实物资产流失、毁损及被盗情况。审计医院耗材管理内部控制时,应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及管理业务流程,制定与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尤其认真检查不同科室是否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确保所有需要控制的环节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并遵守实物资产管理要求进行耗材的管理。另外,账务人员应每月和仓管人员进行耗材出入情况的核对,并认真检查账务的相符情况等。

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油田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油田企业由于受其生命周期长,涉及面广,一次性投资额大,且其成本具有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因此完善油田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意义巨大。胜利油田某采油厂以系统节点精细管理为依托,以内部控制与专业管理结合为基础,将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规范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积极构建“体系健全、运行有效、效果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油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一、构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营造风险管理环境

首先,公司层面,在内控管理委员会和系统节点组织运行体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程序等事项,确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围绕生产经营总体目标,依托系统节点,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控制体系为切入点,全面梳理各类风险,构筑风险管理防线,尽可能地降低各类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其次,横向上,以系统节点各专业系统为基础,按专业分工成立了勘探开发、安全环保、设备管理、电力管理、作业管理、材料管理、生产运行、财务资产管理、法律风险管理、廉洁风险管理等17个风险管理专业子系统。纵向上,企业内部二、三、四级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机构,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分专业、分层级负责各自的风险防控工作;第三,分不同层面利用网络等多种媒介,积极倡导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全体干部职工风险防范意识,按照规范流程运作,从上到下营造了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氛围。

二、梳理节点风险点,明确风险防控目标

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找准风险点,识别风险因素,评估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加以防控。首先,在采油厂已建立的“三个层级、四个体系”的系统节点基础上,分18个专业系统从不同层面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入手,对已设置的63个一级节点、184个二级节点、539个三级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重点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形成了分系统到节点的风险管理网络。其次,针对梳理出来的风险点和分公司风险清单进行了认真比对,按照重要程序和风险系数确定了油气勘探、成本管理、投资管理、HSE管理、资金管理、物资采购、法律事务、资产管理、税务管理、制度管理等十九项重要业务为采油厂一级风险管理重点,针对19项主要业务相关的重点环节和岗位进行了风险问题排查和评估,找出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合理设置内控权限,重点加以防控。财务资产管理系统分成本、预算、资金、资产管理等岗位进行了风险因素排查,编制了岗位风险排查表,明确了涉险职责、业务环节、风险表现、主要产生原因、风险等级以及防控措施。

三、强化内部制度体系建设,落实风险防控责任

倡导风险管理理念,在修订采油厂新版内控手册的过程中,将“三重一大”制度融入采油厂《内控手册》,进一步细化权限分工,同时制定符合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办法》等,明确风险防范职责,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以系统节点为基础,分系统和专业全面梳理采油厂在用的内部管理制度,结合管理实际,规范预算管理、修理费管理等多项业务流程,降低风险;第三,分财务管理、计划投资、物资管理等系统建立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风险防控目标责任制度,明确相应的风险点、防范目标和责任,如财务资产管理系统建立了财务科长、财务主办、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基建投资管理等岗位风险防控目标责任制度,明确了相应岗位的风险防控目标、风险点、责任和防控措施,初步形成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手段、以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为主的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四、强化业务流程过程防控,降低各类风险发生

全面风险管理要围绕采油厂战略目标及经营管理目标,要求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通过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实施有效风险防控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贯穿于采油厂的各种管理和经营活动之中,才能收到实效。为有效降低各类生产经营风险,采油厂立足各项业务流程强化过程防控。首先,以系统节点和“指标提升年”活动等为契机,通过优化、完善指标管理和运行机制,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管理、过程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多项工作配套联动,突出重点环节,规范运作,互相促进。如通过系统节点管理,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的月季度穿行测试、精品目标流程培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全面风险管理真正融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防控实际效果。其次,在业务层面围绕“财务预审批、计划投资决策、物资采购管理、货币资金支付、关联交易结算”五条主线,从项目立项、预算安排、市场准入、质量监督等方面入手,重点把好“招投标、合同签订、结算付款”等关键环节和“价格、质量”两个重要节点。第三,积极完善采油厂风险库,确保各节点风险更新及时、应对措施得当,为风险管理目标提供合理依据。

五、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提高职工防范意识

篇7

关键词:中小粮库;内控管理;内控制度

员工少、规模小、职能部门设置简单、内控管理薄弱是现行中小粮库普遍现象,对于中小粮库来说,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运行,无论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能力素质、还是成本效益上考虑都很难做到,必然影响舞弊、经营、财务、资产管理、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控制与防范。从而影响企业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增收节支、改善经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业务流程层面加强管理,改善流程管理以实现内控的有效运行,实现内部控制目的,实践表明是简单易行、行之有效。

1 中小粮库的特点及主营业务

中小粮库员工人数正常在30人以内,正副主任2~4人,设置的职能部门主要为保管、业务、财务等科室,主任及各部门负责人多是一人多职,一人多岗;主要业务:一是确保完成各级储备粮计划,二是自主经营粮食。收购、仓储、保管、销售,是粮库经营的主营业务范围;现金流在收购、销售时集中且短时间流量大,收购时大部份是现金结算;机械流动性小、集中使用、部份机械季节性使用,闲置时间长;药品挥发性强,粮食保管工作要求的特殊性等都对经营管理提出特殊要求,这就要求在管理上必须提出针对性的管理与控制方法,以实现更好的经营与控制目标。

2 流程设计及实施要点

①梳理主要业务流程,针对重点控制环节,制定流程规范。

粮食收购(调拨入库)方面,主要流程为:稳定粮源、验质、计价、检斤、入库、付款,在收购入库过程中,针对近年来粮源竞争激烈,粮食收购工作的特殊性等,我们采取:粮源控制前置。利用收购季节,对农村个体粮食经纪人、售粮大户进行登记,建立客户档案,只要收购价格、质量要求等市场行情有变化,业务科必须提前通知客户,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与经纪人签订协议书,对售粮达到约定数量的客户给与一次性奖励等办法,稳定了粮源,保证收购数量和质量;“验质、计价开单,一单到底”的管理办法,即化验员对粮食进行化验后,由计价员按收购入库计划价格,依质作价,作价后的单据在计量员检斤、仓库接收人员对入库粮食复检无异议、开票员开票、付款员经独立复核后付款,这过程中,所有流程作业人员在一张单据签字,力求达到控制目标的前题下简化手续,同时尽可能的避免了因多岗位开单出票增加的工作量及可能产生的差错,也便于下一岗位对上一岗位工作的监督复核;对入库的粮食每天进行通仓化验,比质比价,分管负责人抽查复核当天开出的票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评价收购入库情况和各流程的工作,适时调整收购价格、质量要求等收购政策,做到政策执行到位,保证储备、经营计划实现。粮食保管方面:安全作为保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药品领用存、薰蒸用药、存粮保管每一个方面,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利用好电脑测温、机械通风等现代化仓储条件,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入库后及时治虫,过程中防虫,避免感染,控制仓温、粮温,严格查粮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存粮安全,达到“一符四无”粮仓标准;未经正常的销售出库程序,任何人不得私自动用库存粮食。

资产管理方面:建立授权采购制度,大宗资产报主管部门批准或实行集体决策;使用过程中,按制度实施过程控制,突出二个重点,一是针对货币性资产收付集中且收购现金支出量大的特点,制定保障货币性资产安全的控制措施,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按现金结算范围及银行结算管理办法要求结算款项,银行印鉴分开保管、重要,票据登记销号管理、取存现金专车接送且不得少于二人、不留大额现金过夜、定期盘点等措施,确保货币性资产安全。二是为保证资产安有资产登记台账,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严格按资产管理制度使用、出借、处置资产。针对输送机等季节性使用且使用强度短期大的资产,每季结束后,要求资产管理人员,用高压水枪清洗、保养后入库保管并进行定期维护,一律不得外借。

粮食销售方面:销售出库的主要流程为确定客户、报告及签订合同、收款开具出库单、开具发货凭证、出库及出门管理。在这一流程中,更多的是关注二个控制点,收款发货、按出库单发货。粮库销售大多坚持“现款销售,钱货两清”,在销售出库时关注“按单发货”;收到上级粮库转来的出库单或客户货款后,统一由财务部门开具出库通知单,注明详细的出库数量、时间、包装、发货方式等,出库通知单交由业务部门;业务部门根据出库通知单,填制发货单,发货单连续编号,一式五联,分别为存根、发货、客户、财务、出门联次,分别用于业务部门留存、仓库发货、报财务、出门证及客户留存,业务部门严格按照出库通知单发货,并以出库通知单和发货单按客户分别登记出库台账,控制发货数量,确保不多发,不误发,这样就将两个关键控制点交由两个部门来完成,明确了工作要求,也落实了工作责任。

费用管理方面:突出一个“细”字,每月底各部门上报下月部门费用预算,财务部汇总,经主任审核后,报主管部门审批,各部门在预算范围内使用;统一制作费用支出表单,要求将支出费用内容、用途填写清楚,并实行费用“联签”制度,由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审批人审批。将费用控制做细、做实,不实为一种费用控制的好办法。

②做好复核、考评工作,保障流程运作有效性。

统一部署,广泛进行宣传发动,认真开展各项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要注重实效,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通过开展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活动,促进储备粮管理工作,带动其他仓储企业改进粮油仓储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粮油仓储管理规范化水平,保障流程运作有效性。

3 以流程规范为依据,考评重点流程实施情况

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是国家粮食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体提升粮油仓储企业管理水平的重大行动,事关粮油仓储行业的科学发展,事关各类库存粮油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事关国家各项粮食流通政策的贯彻落实粮食安全。承储企业要认真实施力争取得实效。实施过程中,要从企业规范管理需要出发,侧重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高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联系,按时报告。要及时总结情况。结合规范化考评,予以总结评比。

4 有效流程对中小粮库经营管理的影响

在中小粮库实行流程管理,旨在改变内部控制薄弱的现状,简化内部控制程序,强化内部控制重点,以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目的,避免只做表面文章的制度建设,将内部控制的精神融合到管理流程中来,通过业务工作流程与相关的岗位责任制的形式,让内控制度得以有效实施,从而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资金 监管 问题 完善

黄石市自2002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以来,纳入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市直预算单位达到221家,全市累计办理支付金额94亿元。伴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推行和深化,改革范围的不断推广和扩大,随之而来的财政资金支付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大稽核力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才能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一、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监管数据不畅通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作为预算执行的基本制度,应包含对财政收支两个层面的管理与监督。但从改革伊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明显快于收入改革。当前财政国库动态监控主要围绕资金的支付环节进行管理,并结合改革方案重点监控财政授权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目前财政非税收入收缴、工程项目支出、政府采购的批复和转拨的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还未纳入财政国库动态监控范围。此外,财政部门、国库支付部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财政支付信息网络系统也尚未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管缺乏连贯的数据,难以有效的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

(二)国库集中支付监管权责不明确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行后,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发生了改变,存在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面对工资、工程采购支出、零星支出等不同形式的财政支出,部分单位还不能做出恰当的财务分析。少数单位甚至出现为了达到一定支付金额而拼凑不同指标的情况,还有些单位不设内部财务审计,完全以财政国库审核支付为主,大量原本适应授权支付范围的小额物品采购、服务采购支出、交通差旅报销等都用直接支付的方式报审,不仅增加了国库支付部门审核的内控风险,也忽略了单位内控制度的监督,弱化了单位自身对于资金支付的源头监控。

(三)国库集中支付监管过于依赖电脑网络

在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中,指标拨付部门、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收付局、银行、清算银行形成了一个内部网络平台。预算单位指标的下达、执行、审核、支付、清算等大量的数据借助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功能实现。部分预算单位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工作人员习惯于在网络平台上对支付数据进行汇总、上报、审核,忽略了对纸质原始凭证的编制和审核,可能导致财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得不到有力的监督。实际上,部分单位在网络上报的支付数据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或单据造假等现象。

二、加大稽核力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

(一)做好稽核岗位,完善财政资金事中监控

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具备对资金支付行为具备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能力。实时监管国库资金流向,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变流和相互监督。我市国库集中收付局下设稽核科、支付科、会计科三个业务科室。支付科主要是保证资金清算的及时和准确,会计科主要是建立会计档案,均属于对国库集中支付行为的事后监督。稽核岗位是实现“事中监控”的重要岗位,是财政资金支付前的最后关口。加大稽核力度,能够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管体系,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明确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划分国库集中支付职责范围

预算单位应该在原集中核算时取消的会计机构恢复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单位会计主体的职责,按照《会计法》依法规范和完善财政资金支付的操作流程,按照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适用范围选择支付方式。对于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且单笔金额在限额以内的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等符合授权支付的财政金额,预算单位会计部门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在授权范围内独立核算办理,承担相关财务管理职责。

国库支付审核岗位对符合直接支付范围的大额支付业务进行合规性审核,审核内容包括:1、支付要素填报的规范性、完整性;2、支付要素之间的逻辑性;3、预算项目使用的合规性;4、支付账户的合规性、安全性;5、政府采购手续的真实性、合规性; 6、现金支付或对个人转账借款的合理性;7、工资性支出的合规性、时效性;8、补支出的规范性;9、实拨类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10、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三)建章立制、规范程序,实现标准化管理

国库支付审核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按照标准化方式制定国库集中支付稽核规程。建立健全稽核管理规章制度,规定报账单位送审资金的范围,确定稽核岗位的审核流程,制定标准统一的申请书及原凭证报送方式,建立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稽核人员使用的工作手册,将稽核流程标准化、参数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提升动态监控水平,强化动态监控管理。

(四)紧抓原始凭证审核,加大财政资金源头监管

篇9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制度完善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背景

1.外部监管要求。2012年,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2014年,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北京市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内控规范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实施的工作步骤等。北京市教委转发了上述文件,并提出了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健全管理制度、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的具体要求。201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教委根据财政部通知精神,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单位特点和业务性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内部管理要求。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迫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内部管理的职责及权责关系,通过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关键业务流程的梳理、风险与关键控制分析、监督机制的设计,对经济活动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制度,初步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的目标,改善教学综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风险,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

二、北京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对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该校内部的相关业务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尤其财务管理方面,随着收入、支出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对于预算的内部控制并未能及时跟进并有效开展。主要体现在还停留在上传下达、按规定执行即为实现预算的良好内控的认识上,实际上则体现出对高校内控建设意识的淡薄,以及理解不够全面、到位。

2.内部控制建设基础薄弱,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当前,该高校治理结构存在政府主导现象严重、行政力量强势等问题。在目前该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经济责任制尚未真正落实,同时缺乏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无法真正实现责任落地。此外,该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人员配置也存在诸如配置不足或配置效率低下等不合理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影响。

3.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欠缺。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监督部门主要由纪委、内部审计部门等组成,但其监督效果仍有不足,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架构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审计等具有重点监督职能的部门较薄弱,造成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结合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特点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可以发现,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假设和体系设计仍存不足,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该学校基于内部控制现状成立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以校长统一领导、财务处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内控项目组按照“现场试点、梳理规范、责任落地”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现场试点。内控项目组主要通过原有制度审阅、中层以及业务管理人员访谈、业务研讨等工作方法,具体进行了内控流程梳理、风险控制分析、权责指引梳理、缺陷整改指导和制度手册梳理。通过现场分析,涵盖了学校全部管理活动(党组除外)的内控建设试点。

2.流程规范及管控。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梳理:一是成果完整性规范:主要从内控管理组织、内控流程及制度框架、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权责指引、穿行测试记录等阶段成果是否完整、成果编制是否规范等统一角度进行规范;二是学校管控规范:从学校层面分析,主要管理活动和关键业务的管控风险是否充分识别、管控措施是否到位、管控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放在了合适的层级,关键控制机制的管理标准和要求是否明确。这项工作主要由咨询顾问先进行整体梳理和复核,然后再由学校各处室组织召开本部门相关成果手册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对该管理活动上的管控要求进行复核、明确。

篇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局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出行车辆保障方式,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确保公务活动正常开展,根据《xx市市直机关机要通信与应急车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出行保障,是指局机关工作人员外出执行公务的交通保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保留车辆,是指经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复同意保留的应急公务用车和行政执法用车。所称租赁车辆,是指因公务活动需要,在经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开招标确定的、并与市民政局签订定点租赁协议的汽车租赁公司的租赁车辆。

第四条 公务出行保障应当遵循厉行节约、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安全高效的原则,坚持多措并举,分类保障,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的目标。

第五条 坚持先审批、后用车的报批程序,严格控制公务用车支出。非公务活动或无实质内容的公务活动不得使用保留车辆或租赁车辆。

第二章 内控管理

第六条 严格公务用车审批。公务用车由办公室统一调度管理。确因公务活动需要使用保留车辆或租赁车辆的,由相关业务科室报告分管领导同意后,填写《xx市民政局机关公务用车审批单》,审批单应注明公务活动事由、随行人员、用车时间、出车地点等。车辆管理员应根据公务活动需要,提出拟派保留车辆或租赁车辆建议,审核后报办公室分管领导审批。

第七条 工作人员在朝阳市内公务出行,自行选择出行方式,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第八条 建立用车登记备案制度。车辆管理员对使用保留车辆和租赁车辆的相关情况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注明用车人姓名、事由、地点、天数、派(租)车情况等。

第三章 保留车辆管理

第九条 一般公务出行能够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包括火车、客车等)的,原则上不使用保留车辆。

第十条 以下情况公务出行,可以使用保留车辆。

(一)参加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

(二)去省里参加临时通知的短期紧急会议;

(三)临时去各县(市)区处理紧急事务;

(四)非工作时间出现的紧急公务;

(五)有公函的上级或外地来朝的公务接待活动;

(六)取送人事档案;

(七)携带涉密文件;

(八)财务工作人员到银行提取公款现金或取送支票等符合规定的公务出行;

(九)各单位开展上级要求的集体调研工作;

(十)其他不违反八项规定的特殊情况。

第十一条 加强公务车辆日常管理。公务车辆必须按规定喷涂“公务用车”标识。驾驶员负责公务车辆日常维护保养,每次出车前和出车任务完成后,要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驾驶员应当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管理规定,确保安全文明驾驶,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没有出车任务的公务车辆,一律集中停放在局机关车库。

第十二条 公务车辆在朝阳城区加油,要在定点加油站加油,经车队队长签字确认后登记。到常驻地以外地区出差加油,需同行人员签字证明并在车辆管理员处登记。

第十三条 坚持先审批、后维修的报批程序,对确需维修的车辆,由驾驶员提前1天填写审批单,经车辆管理员审核、局分管领导审签后,到定点维修厂维修。车辆维修结束后,由驾驶员和车辆管理员共同负责验收签字。

车辆在常驻地以外地区出差出现故障,确需就地就近维修的,由乘车人员证明并报车辆管理员,经局领导同意后维修。

第十四条 从严控制和压缩公务车辆运行维护经费,加强支出管控,努力降低运行成本。坚持公务车辆单车核算制度。实行“一车一账”,按车牌号建立单车经费台账,按月登记行驶里程,单独核算燃油费、路桥通行费、停车费、洗车费、维护费等运行维护费。公务车辆年检、保险等事项由驾驶员按照规定办理,相关费用按程序审核报销。

第四章 租赁车辆管理

第十五条 从严控制租用车辆,确需用车且保留车辆无法满足公务活动需要时,在保证节约和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可以临时租赁社会车辆。

第十六条 租用车辆须同时满足以下6个条件。

(一)属于可以使用保留车辆的五类情况之一的;

(二)保留车辆无法满足需要时;

(三)租用车辆实行“一事一批”;

(四)以完成单次工作任务为租用时限,坚持“一事一租”,不得长期租用;

(五)租用车辆必须符合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标准,严禁租赁超标车(轿车排气量1.8升以上或价格18万元以上;越野车、旅行车排气量3.0升以上或价格40万元以上;各类进口汽车);

(六)租赁社会车辆必须在公开招标的定点汽车租赁企业中选择,严禁租用个人或其他社会车辆。从严控制租用越野车,对非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越野车的,应当租用小轿车。租车费用在办公经费及相关专项工作经费中列支。

第十七条 租赁车辆发生的相关费用由承租机构提供用车依据及相关原始凭证,经用车人员签字确认后,按照采购合同和租赁协议进行报销结算。各项服务价格不得高于招投标报价或协议价格。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加强对局机关工作人员公务用车和经费报销的内控管理;相关领导、车辆管理员、财务人员等按程序对用车及经费报销进行审核把关。

第十九条 严格遵守公务用车“十不准”。

(一)不准公车私用;

(二)不准损毁“公务用车”统一标识;

(三)不准未经审批擅自使用公务车辆或租赁车辆;

(四)不准使用公务车辆接送干部职工上下班;

(五)不准将公务车辆挪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

(六)不准用公务车辆或租赁车辆从事与公务无关的其他事务及个人事务;

(七)不准用公务车辆或租赁车辆搭乘与执行公务无关的其他人员;

(八)不准将公务车辆停放在超市、旅游景区、居民小区、休闲娱乐等非办公场所,非公务接待不准停靠宾馆、酒楼等;

(九)不准违反单车核算制度规定,报销因违反交通法规和管理规定导致的行政处罚或交通事故等费用;

(十)不准在单位报销私人车辆的相关费用。

第二十条 机关党总支应当加强对公务用车违规违纪行为的监督,对重大违规违纪行为构成党纪政纪处理的或涉嫌犯罪的,按规定上报派驻纪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