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06 17: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从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行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人员在数量和质量结构上不对称。
加入WTO我行对高素质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需求会更大,今后随着业竞争的加剧及新业务的不断开拓,那些现在只能应付现岗位工作的人员,将难以面对今后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我行现在就有为数不少的难以胜任现岗位的隐性待业人员存在。总的来说,农行人员仍然偏多,总体素质不高。(1)高档次专业技术人才偏少。以浙江省农行为例,从文化结构看,到1999年底全省农行员工,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总数的38%、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1%、大专文化程度的占30%、本科文化程度的占10.5%,而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总数的0.5%。从专业化结构看,助师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56.31%,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员工占总数的19.94%,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1.06%,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69%。也就是说从人力资源的质量结构看,一般素质的员工占比很大,高学历、高档次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人才却严重不足。(2)随着农业银行业务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原有的只能适应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简单的电脑操作人员将逐渐被淘汰,因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的运用而导致的银行内部待业人员将不断增多。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新业务中的广泛运用,我行软件开发所需的尖端人才将严重不足。(3)新业务的开拓也急需一大批精通外语、投资、证券、、理财等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2、年龄结构老化。
随着入世的到来,我行急需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由于这几年我行实行严格的进人管理制度,使人员出现负增长,为减人增效,提高办事效率,发挥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现有员工的年龄结构出现老化趋势,以浙江省农行为例,现有职工30岁以下的占员工总数的30%,30岁—45岁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0%,45岁以上的员工占总数的10%,也就是说人员年龄集中在30岁到45岁之间,现在已出现了临柜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若干年后,我行员工年龄将普遍老化,再加上不进不出,不上不下及提拔任用青年干部的力度还不够,使我们农业银行员工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
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个完善、、合理的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在我行尚未真正建立起来。(1)一方面在引进人才,而另一方面由于内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了人力资源闲置现象。(2)由于员工数量与质量结构的不对称性,也限制和影响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了人员数量对质量劣性替代,使得我行缺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改善所必需的物质条件。(3)由于存在各层次、各岗位人员调配及区域性分布不合理,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致使经营成本增加。(4)由于侧重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而忽视了市场配置的职能,也就不可能认识到在市场条件下人力资源投入是一种经济行为(有利可图的经济行为),投资主体一定应该获得投资回报,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点,使我行的人才投入增加与人才短缺并存。
4、人才培养和使用存在矛盾。
由于受到经营效益和费用指标的限制,农业银行现行的投资方向往往只侧重于营业网点的装修、技术装备的改进和安全防范设施的完善等物质资源的投入,而对于员工的素质、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不大。对现有的人员,在用人机制上虽已不是完全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用人模式,但仍未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员工没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或没有充分发挥其才能,开发利用的力度不足,措施不力,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二、改善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的几点建议
1、大力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入世后,不但是国外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将大踏步地进入国际金融领域,我行驻外机构也会增多,我行员工与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往与业务合作也会更多,仅靠饭碗维系的雇佣关系难以维持原有稳定的人力资源使用。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劳动合同用工机制,在农业银行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延续多年的员工只进不出的劳动用工终身制。二是要完善我行内部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内部人力资源流动市场,进行跨岗位、跨部门、跨区域的人才调剂,深挖内部资源,并做到合理配置。三是对那些不适宜现岗位工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分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和强制性的措施,如对长期病休人员可实行早退、内部退养;对不胜任本岗位工作且不服从组织安排的人员要实行下岗制度。
2、创新用人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适当的奖励形式和工作环境,及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措施,有助于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在当前形式下,建立和完善农业银行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1)吸引优秀人才;(2)开发现有人力资源,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3)留住优秀的人才;(4)造就良好的工作环境,从国外发达的机构可以看到,其所提供的舒适的工作环境,相对较高的薪资,良好的福利保障都是吸收、留住人才的基本措施,这些措施也使得员工具有公平感、安全感、成就感。此外,欧美国家的一些大银行还推出了诸如带薪休假、住房补贴、医疗及退休保障等福利项目的激励措施,极具吸引力。
完善的激励机制必须与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挂起钩来,如建立利润工资含量制度,在工资奖金分配、职称晋升上体现区别对待的政策,再如实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年薪制,坚持效益优先、稳健经营的原则,坚持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以促进农行整体效益的稳步持续增长。当然对于我们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完善物质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党、团、政、工、妇等组织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工作,强化职业道德,还可通过评先进、劳模,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开展劳动竞赛等形式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为农业银行事业多作贡献。
篇2
[关键词]银行业 转型 从业人员 素质
1.研究背景
1.1银行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规模可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建立,目前“1+4+N”多元化格局己基本形成。至2016年2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200.72万亿,同比增长17.50%。从业人员数量也日益增长。至2015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法人机构4262家,从业人员380万人,占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7.50%左右。
1.2银行业转型升级,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压力增大
“经济新常态”、“互联网+”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尽快实现转型升级,这对其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至2015年末,16家上市银行员工总人数1873541人,同比增速0.4%,与2014年相比增速放缓2%。员工数趋于“0增长”与2015年银行整体效益下降有关,也反映出我国银行业从“粗放式”到“集约式”发展策略倾斜,单纯扩大规模、提高营业网点覆盖率和员工数量的模式己不再适用,员工素质提升压力加大。
2.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问题分析
基于对山东省济南市、菏泽市、潍坊市的实地调研,分析现阶段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结构问题如下:
2.1体制激励效果不明显
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缺乏工作动力,工作体制激励效果不明显,员工晋升壁垒较大。企业目标过高或过低不能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集团以及不同企业间信息流通不够顺畅。
2.2职业道德和继续教育缺乏
存在银行业从业人员对待继续教育疲于应付、缺乏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的情况。由于职业道德缺失带来信用风险及委托问题造成损失的情况仍存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2.3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金融机构创新型金融理财产品设计和开发尚不充足,各层次工作人员常规工作照搬原有模式,由于资金或风险上的考量,缺乏思考或畏于突破。
3.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建议
3.1
建立“ABC+D”全方位激励相容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特殊的企业。股东为委托人,从业人员为人。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应促进从业人员利益与企业集团利益相融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行激励相容措施包括合理的委托人和人“捆绑”、分工明确的内部管理系统、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等。
银行业转型升级,拓展业务类型并应对各种风险,从业人员类别更广、内部机构更庞杂,必须建立完善监管和沟通制度,加强股东与员工双向联系和利益趋同图“ABC+D”全方位激励相容制度,合理定位工资和福利水平,为职工提供有效的职业提升途径,避免“低端混同”和“高端混同”。
同时,在从业人员内部,应当建立明确的决策层(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层(中层管理人T)和基础层(基层柜台和销售人员等)分层管理和绩效控制制度,建立人力资源评价系统,考察以量化的“边际贡献率”衡量员工贡献的可能。减少“搭便车”(FREE RIDER)和“队生产低效率”,努力打造企业文化,增强员工认同感。鼓励从业人员参与后续教育和“干中学”(1earning by doing),在企业内乃至行业内合理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综上,建立起“ABC+D”全方位激励相容制度,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提升信息传递、监督管理、培养和利用人力资源,更好的应对转型升级需要。
3.2提高风险意识
银行业转型升级必然面临更多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提高风险意识应该成为各层次银行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深入了解风险性质和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风险培训不仅能有效降低从业人员操作风险、经营风险等,也对提升客户风险认识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
3.3重视职业道德
银行业业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关。银行业转型升级对其从业人员知法守规、审慎客观、保密原则等“硬”道德提出更高要求,也对其人性化服务的本领有了更高标准。相关机构应当注重职业道德的长期化、系统化教育。
3.4强化终身教育
现阶段金融领域知识更新换代快,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银行业从业人员不断强化终身学习。2016年7月1日,银行从业人员网络教育平台的开放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新平台。
3.5培养创新能力
银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必扩大中间业务占比、推出更多新型理财产品。这对相关专业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此外,2016年5月1日起实行“全面营改增”,对银行业贷款、直接收费金融服务、投资、不良贷款、固定资产、业务支出及税收筹划都提出了新要求,这也需要一大批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快速成长和相关企业的资金及其他方面支持。
篇3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87-01
为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高级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归宿;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又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农行广州市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高职院校确定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思路。
一、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岗位的现状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的主要岗位工作分析。目前,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四大块。个人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另外还有部分政策性贷款。个人金融业务正逐步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综合理财业务,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在柜面开展销售凭证式国债、保险业务、外汇买卖和办理“第三方存管”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咨询服务。
风险防范是个人金融业务岗位中的主要内容。这一工作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认真仔细之外,还特别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目前,不良率较高的贷款主要是助学贷款。
2.岗位人员的配备与规格。调查得知个人金融部门一般配备10个员工,学历要求高职以上,贷款业务员必须持证上岗。新员工除来自金融保险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也不少。
3.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1)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种非常讲究规模经济的银行业务,只有达到一定经营规模,才能保证银行实现合理利润。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消费能力正不断增强,各商业银行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来抓。(2)重视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朝着投融资、咨询、等方向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上,各商业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零售金融服务,制定不同的营销产品组合。(3)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个人金融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会积极培养,择优录用,留住人才。同时也会加强对金融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高级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为个人金融业务培养专业人才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成为金融专业学生强有力的竞争对象。因此,金融保险专业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日益严峻的本专业就业形势,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就业培训和应聘指导。
2.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位合格的客户经理几乎是全面发展的立体型人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4.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建立良好的个人征信档案。如上调研所述,个人金融业务岗位特别强调从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风险意识的教育,在这些准客户经理读书学习期间,就为他们建立个人征信档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问题困境 对策突破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本发展情况
商业银行当中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在银行的主要业务当中占比比较小,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下面,本文分两个方面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必要性;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来阐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本发展情况。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环节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行业内的竞争,还会面临来自其他证券、保险、基金各个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款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在银行中间业务当中占比比较低,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非常强烈,所以迫切的需要商业银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专业化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宽盈利渠道。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已经发展到关键转型时期,整体利润率会在未来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银行需要关注内生资源利用,走集约化规模的发展,通过个人理财业务发掘客户更多需求,提高客户对银行利润综合贡献度。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
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分为起步阶段、规范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1997年是个人理财业务起步阶段的初始年份,很多商业银行开始理财业务的探索,这时期居民对于理财产品认知和需求还没有成型,金融机构对于产品创新和开发缺乏动力,这个时期的理财产品主要还是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推出的证券投资基金等居多,银行理财业务处于试水时期,只是简单给客户做一些财务咨询等活动。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金融制度以及市场供求发生了一些化,理财业务迎来规范发展阶段,随着金融创新管制慢慢放松,很多金融机构开始尝试开发创新的理财产品和业务,比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中国银行的“富系列”等理财产品,此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入全面拓展和规范发展时期。在2007年出台各项规范政策和管理办法之后,理财业务迎来创新发展阶段,中国银行在2007年成立私人银行部,针对综合资产较多的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境内很多商业银行也开始建立类似的金融服务部门,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服务理念的转变。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准确市场定位;2.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不健全;3.缺少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4.客户群体不成熟。
(一)缺乏准确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容易受到业绩以及利润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不建立以客户利益最大化的考核制度,那么银行职员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利润更高的存贷业务当中,这样理财业务就容易受到影响。此外,大部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部门都是隶属于业务部门而存在,承担着很多业绩考核的压力,个人理财业务业和其他业务一样有着非常具体的业绩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都和个人绩效挂钩,而银行从业人员工资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绩效工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理财工作人员向客户推荐的投资规划和理财建议以及具体的金融产品。很多理财人员迫于自身的绩效考核的压力,会倾向于向客户推荐银行收益更高的产品或者一些客户不需要的产品,这就很难充分体现客户为中心,差异化针对性的业务服务特点。
(二)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不健全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增长点,但是很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干扰,目前大多数个人理财业务产品都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要代表,从而有效降低银行客户们需要承担的金融风险。但是现在金融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中低风险的投资比较有限,所以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这就导致目前的理财产品很难达到客户期待的高收益。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央开始稍微放开存款利率浮动,让各家银行自行决定上浮比例的政策对于客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存在很漫长的路要走,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产品没有完全自主的定价权就会制约理财产品的创新。另外我们国家还没有比较规范科学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个人收入以及消费情况缺少全面系统的了解,这就缺少对于客户信用的了解,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发展高端客户的战略规划落实也存在很大的制约。
(三)缺少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
从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缺少足够的高水平专业化的理财从业人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理财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情况,很多时候不愿意给客户清楚的解释所买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比较专业,篇幅也比较长,大部分客户还是通过理财人员介绍来决定是不是进行购买,很多客户在亏损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有这么大的风险存在。很多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一味追求金钱利益和个人绩效,向客户推销不适合的产品,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专业素养不够。目前我国理财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30岁以下,理财人员自身经验比较缺乏,很难满足中高端客户的理财投资需求。而发达国家的理财业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有很好的法律、经济、金融专业背景,而且自身也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客户服务意识,专业化的理财团队一般都是在金融行业从业十年以上的金融专业人士,这样的职业身份才有机会从事理财投资业务的服务工作。
(四)客户群体不成熟
前文已经介绍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这也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是现实情境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理财市场的整个客户群体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的理财投资客户不了解自己实际的理财投资需求,也不清楚自己投资和理财的产品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就使得在很多时候容易受到理财人员的推销进行盲目购买,导致自身的资产发生损失。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对策
从前文对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和问题的梳理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要想健康发展需要做好转型发展的准备,首先是要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对于客户群体的针对性分析;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快促进产品创新,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制度约束环节;最后是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人员来保障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客户群分析,明确市场定位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宽盈利渠道。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已经发展到关键转型时期,整体利润率会在未来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银行需要关注内生资源利用,走集约化规模的发展,通过个人理财业务发掘客户更多需求,提高客户对银行利润综合贡献度。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体脉络来看,在具体业务拓展当中需要充分分析银行自身的业务优势,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自身所处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这些基本情况运用市场细分的相关理论对于潜在客户群体进行精细的划分。在细分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通过对于客户群体的细致划分和精准营销,培养一批跟自身特点相似的理财客户群体。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切入:第一,需要确立自身的品牌定位,构建有效的理财产品品牌宣传方式;第二,需要明确自身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明确潜在客户群体的基本资产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第三,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需要更加聚焦于核心竞争力比较强的业务当中,通过重点项目的投入和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第四,就是需要充分明确以顾客为中心对于潜在客户群体进行市龅南阜郑针对不同类型需求的群体推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理财产品,从而使得不同风险收益的理财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客户的基本需求。
(二)完善制度约束,促进产品创新
第一,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发展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老客户的3-10倍,而且通过建立健全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一般都具有非常庞大的理财客户群体,所以为了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可以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客户分成不同的层级,从各个层级当中挑选有价值的客户进入到核心群体当中,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建立密切的关系,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且由此可以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扩大客户群。
第二,构建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当中个人理财业务属于新兴的业务之一,银行可以通过构建内部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增强理财业务的竞争力,构建一个融合理财产品、客户服务、技术支持多位一体的体系,依托此平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组合选择,打造一个客户满意的高水平服务信息平台。
第三,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来扩展理财产品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推出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理财产品。各个商业银行需要围绕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及未来的业务发展定位,结合客户具体的需求进行有计划的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此同时,需要不断优化银行内部产品研发机构,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的发展环境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创新产品,从而不断丰富理财产品的内容。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理财人员
理财业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团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提升理财团队的综合水平:第一,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和标准。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财业务一般都需要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员才可以从事,所以可以给中高端客户制定针对性的投资理财方案,所以我们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也需要沿着这样的路径,提高业务准入的标准,从而能够吸引更多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提高整个行业的业务水平。第二,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于已经在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这方面工作的员工,需要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强化理财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构建一个厚基础、综合性的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大力抓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从业思想观,使得理财业务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尧均.县级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投资业务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2,10:81-83.
[2] 孙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04:57+59.
[3] 袁雅莉,张惠兰,魏冬.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09:72.
篇5
一、银行保险是多方利益的共同体现
1.银行保险有利于银行。随着金融自由度的提供,银行业面临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常规业务的饱和,银行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迫使银行进一步发掘现有的资源,如销售渠道、客户资源、银行理财产品等,通过寻求创新,刺激消费需求,拓展理论增长点。
2.银行保险有利于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容易造成误解。我国保险业务起步晚,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为追求保费收入,经常误导消费者,导致保险的形象和信誉不高,不被大众认可。银行实力强、信誉高、渠道广、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保险公司通过与银行合作,不仅可以改善公众对保险的印象,借助银行销售渠道,拓展销售触角,还可以和银行共享客户资源,拓展业务,降低展业成本。
3.银行保险也有利于消费者。通过银行柜面或者理财中心购买银行保险产品,购买方便,省去许多中间环节,不仅资金安全,节省不必要支出,还可以享受优惠的保险产品费率。
二、国际银行保险的历史与现状
银行保险的产生于发展进一步挖掘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资源潜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早在19世纪,欧洲便出现了银行保险业务。最初这一萌芽阶段,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仅限于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保险公司借助银行销售渠道销售理财产品,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人,通过销售保险产品,获取手续费收入。20世界80年代开始,银行开始推出不同于其常规业务的产品,使其附带保险属性,如养老保险年金产品,加速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发。20世界80年代末至90年代,银行保险进入成熟阶段,银行主动参与到保险业务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推出复合多样的银行保险产品。就银行保险发展模式而言,银行保险可分为几种方式:
1.协议合作。即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协议方式,订立合约,建立合作方式。
2.合资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机构,参与银行保险业务的开发与销售。
3.兼并收购。通过兼并收购的资本市场手段,将独立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
4.金融控股集团。银行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或者保险公司成立自己的银行。在银行保险相对发达的国家,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银行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占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60%。在香港,几乎每家银行都销售保险产品。从国际经验来看,银行保险发展总态势为:由最初的松散的协作方式发展成为双方相互渗透,紧密协作的金融控股方式。
三、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和问题
我国银行保险也初步于1995年,新兴保险股份公司的出现和个人营销的兴起使得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成为争夺对象,几家保险公司开始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由银行销售保险产品。2000年开始,银行保险发展快速,保险产品多为理财投资型的分红保险,但由于相互竞争,从2004年期,银行保险业务增速下降。根据保监会的统计数据,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不到30%。这说明我国银行保险同国际上银行保险相对发达的国家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银行保险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视我国银行保险也存在的为题,妥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还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合作模式单一。我国银行保险的合作模式仍处于协议合作初级阶段,保险公司借助银行的销售网络,银行代收保费。双方的合作基于短期利益,出现了许多问题。银行销售人员不具备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误导消费者购买银行保险产品。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不稳定,保险公司为争夺银行网点资源,以手续费为主要竞争手段,容易产生恶性竞争和违规、腐败等问题,适合客户的银行保险产品较少。
2.银保产品类型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银行和保险的合作方式决定了银行保险产品缺乏有效的研发,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基于短期利益,不注重产品的开发,所推出的产品不论是分配型、万能型、投连型产品,基本以理财产品形式出现,以获得收益为目标,保险保障功能低。
3.销售方式单一,服务质量差。银行保险产品多以柜台和理财方式销售,由银行员工销售,没有业务量的要求,缺乏开拓进取的动力和压力。同时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人员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培训,容易误导消费者对银行保险产品的理解,夸大保险利益,混淆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人,保险关系只发生于客户和保险公司,使得银行不需要为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负责,导致客户得到的服务质量低下。
4.技术落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多数未实现联网,以手工录入为主,效率低,容易产生操作风险和责任纠纷。
5.行业监管不统一。我国现行的行业监管属于分业监管体制。银监会根据《商业银行法》对银行业进行监督管理,保监会依据《保险法》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随着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深入合作,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越来越宽,许多交叉业务和新兴业务缺乏统一法律规定,甚至无法可依,拖累银行保险的发展。
四、银行保险的发展建议
1.深化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银行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机制,规范兼业机构管理,避免短期行为。可通过合资,控股等方式使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双方更重视银行保险的合作发展,调动银行保险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必将促进银行保险业的改革创新。
2.注重创新,提高产品研发。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加大银保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创新,开发出多样化的,适合共同客户的银保产品。
3.规范银行保险从业人员资格。银行保险从业人员必须通过保险人从业资格考试,提升银行保险产品销售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银行保险服务。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一套奖罚制度,有效化解银行保险的操作风险。
4.改善硬件设施。加大网络技术在银行保险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应用,提高效率,降低操作风险和责任风险。
5.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督管理。银行保险涉及银行和保险两个行业,监管部门需要对不断发展中的银行保险问题作出及时的、有效的法律规定,规范银行保险市场,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毕严,为银行保险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以利于银行保险的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环境对商业银行的根本影响总结为一点就是风险。各种金融风险的日益加大对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带来重大威胁。同理,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同样的面临来自于金融风险的威胁,实现风险控制的前提就是对促进各项业务正常发展。为此,下文从私人银行的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中,分析风险管理策略。
一、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私人银行业务具有广泛性和私密性的特点,无论从客户本身还是从银行主体角度来分析,银行业务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业务风险的引发原因中分析,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的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等。但是就经济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国内的银行机构中将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合规风险视为目前私人银行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声誉风险
声誉是银行无形资产,对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净值客户而言,私人银行机构的声誉是其进行业务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说,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中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声誉风险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风险形式,私人银行业务中的每一种风险都会转变为声誉风险。
(二)操作风险
银行业务的实际操作存在着风险性,操作风险遍布于银行的各个业务中,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当银行工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着疏忽时,就会引发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的操作风险能够直接转化为客户的声誉风险,在社会中传播力度较大。因此需要注重银行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对最大可能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银行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而做出的一些不符合行业组织和金融监管的事情,以此受到了相关法律监管与处理。实际上由于银行在进行相关业务活动中,没有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而引发业务合规风险。因此,对于银行业务中的合规管理需要从银行管理入手,尤其是在对高端净值客户提供的服务中,合规风险管理是关键。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业务产品设计过于单一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第一,目前大多数的私人银行处于产品和组合的销售阶段,增值服务形式单一,与一般的财富管理机构没有差异性,不能实现客户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较低,对金融衍生产品,例如权期货涉及比较少;第三,从在产品开发创新来源方面,大多数银行私人理财产品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此外,在风险管理中缺乏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大多数为30多岁,虽然都是理财上的精英,但是他们在经验上依然不足,不能及时向客户提供更合理的增值业务,将贵宾服务特色削弱。
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产品组合多样化,开拓业务类型
在各个商业银行中,要想实现私人银行产品组合的多样化,需要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摆脱单一化的产品困境,对客户需求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面对产品单一的现状,我国私人银行应该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内部开发能力,将私人银行产品的衍生品与传统金融理念相结合,提高银行的利润,并在专业人才支持下,将产品风险降低。私人银行与一般的银行理财业务相比,具有很多的差异性,私人银行除了能够提供一般的金融理财产品之外,还能向客户提供一揽式的增值服务,例如慈善类的事业,遗产服务、医疗服务、以及奢侈生活等服务。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中,很少有将服务中心转移到增值业务中来。要想实现规范化的风险管理,需要拓宽业务类型,从客户需要出发,对每一个客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客户对银行业务的满意度。
(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其业务能力,要想实现业务拓展,降低业务风险,首先需要提高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专业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在熟悉各类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对现有金融产品进行重组,并及时制定出客户满意的理财方案。以此来降低由于员工问题而造成的信用风险。在私人银行中,招聘优秀、思想先进、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加深其对财务管理以及资本运作的理解。另外,在私人银行人员管理中,需要工作人员从我做起,避免失误,并在实际工作培养风险控制意识。
(三)考核机制建立
在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个人业务风险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合理的考核机制是对员工能力的一种鼓励。其次,考核机制实现了对员工业务的监督。这两重作用在业务风险管理中双管齐下,有效提高了私人银行的业务水平。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私人银行中,都以客户数量、金融资产总值、会计利润作为员工业绩的考核标准,这些标准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固然重要,但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员工为了提升业绩,而盲目的进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为此,私人银行需要具有完善的业务考核机制,将风险控制状况加入到员工考核指标中来,实现风险降低。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控制精神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将该项指标纳入到员工考核机制中,不仅能够降低操作风险,还能够降低合规风险,专业人员的工作素质被提高,促进了我国私人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发展,很多银行机构将盈利的目光转到了私人银行业务上,私人银行业务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的私人银行风险管理中,首先要立足于私人银行的三大风险,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的管理理论进行研究。针对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风险管理的实际策略。
参考文献
[1]翟琼.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付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厦门大学,2009.
[3]郑佳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暨南大学,2010.
[4]王茹.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产业集聚;发展现状;金融产业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近年来,河南金融工作整体实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等多种业态的现代金融体系,有力支撑了河南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金融业从业人员超过62万,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17万。2012年河南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了103830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17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6485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88%;全年4家企业在境内外首发上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4113亿元。可见,金融业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金融产业集群已成为提升区域金融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金融产业集群的建设也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一、河南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河南省近年来不断的深化金融行业改革,各种金融机构经营活力不断得到提升,有力的支持了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保险业加速发展,保障功能持续提升
保险业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省保险业市场主体更加丰富,从业人员大幅增长。2013年,河南累计实现保费收入91652亿元,增速由年初负增长902%逐月回升至年底正增长896%,业务触底回升迹象明显。财产险市场更是逆势飞扬,延续了近年来20%以上的发展势头,财险保费收入与人身险保费收入均居中部六省第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1652亿。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67298亿,财产险保费收入24355亿。全年赔付额27975亿元,其中,人身险赔付15552亿,财产险赔付12422亿。
(二)银行业稳健发展,信贷增长平稳回调
而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南省银行业规模继续壮大,各项存款增长趋缓,贷款增长回归常态水平,市场利率稳步上行,跨境人民币业务成功开局。由表1不难看出河南省各类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数逐年增长,表明河南省金融产业平稳发展。到2013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2161家,比年初增加208家。河南省银行业整体运行平稳,实力不断增强;全省法人机构(总部)共有230家,比年初增加13家;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比年初增加4540人,银行业从业人员队伍逐渐扩大。
二、河南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河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独特
河南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结合部,处于两大一级发展轴京广深港经济带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处,起着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方便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密切了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所以,从与全国经济联系考虑和从相邻省区经济技术交流两方面考虑,河南省都处于中心位置。
2金融基础良好
目前,河南省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产权交易、基金担保等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初步建成了服务高效、网络发达、运行稳健、功能先进的金融服务体系。郑州商品交易所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我国首家期货市场试点,是全国 3 家商品交易所之一,上市交易品种包括小麦、棉花、精对苯二甲酸、白糖、早籼稻、菜籽油等品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年增强,“郑州价格”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重要的价格风向标。
3承接优势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外部环境趋紧和内部成本压力增大的作用下,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河南省具备很强的承接能力和良好的承接基础,因此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实体经济的转移必然要求金融机构的转移,这为全省金融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河南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劣势
1金融市场不尽完善
郑州市金融市场仍不完善,表现在: 一是河南省金融企业结构单一,银行占绝对优势,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而且市场占有率低。以证券为例,至 2013年底,郑州上市公司数量远远低于武汉市。二是金融体系不健全,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尚未进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弱,数量少、缺少龙头企业。三是金融开放程度低。进驻郑州的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比较少。
2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企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尽管直接融资比例不断上升,但间接融资比重仍然偏大、直接融资格局较小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省内资本市场的层次单一,企业直接融资的动力不足。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育来看,中长期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内部也存在着发育不平衡的问题。
3金融机构数量较少
与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境内的金融机构网点个数明显过少。2012年在河南境内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总部个数只有4家,而浙江和江苏分别有16家和17家。从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数量来看,河南好像并不比上述两省落后,然而,资产占绝大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却远远落后于两省。
三、促进河南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既存在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和金融基础等优势条件,也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经济总量偏小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等不足之处。结合郑州市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要加快河南省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支持银行业的发展,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契机,加快成立总部在郑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支持郑州银行做大做强。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照国际银行标准,学习其先进的服务方式和经营理念,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吸引境内外银行落户郑州。以郑州金融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建设金融产品交易和资金融通中心,发展服务于物流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金融体系。三是培育发展农村银行机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加快建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推动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建设。
(二)逐步完善金融结构
一是整合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组建适合郑州及中原地区的财产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等地方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二是做大做强郑州商品交易所。以农产品期货交易为特色,加大改革和扶持力度,进一步确立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推动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商品期货交易所。三是培育和发展保险业。要把郑州建设成为中部的“保险之都”,不断的调整保险业结构,以提高行业内涵价值和盈利能力。
(三)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发展股票、债券、期货、产权等市场),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做优做强证券公司。支持中原证券公司利用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手段壮大其综合实力,增强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加强投资引导,进一步推动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采取增发、发行可转债等方式进行再融资,不断的扩大股票市场的融资规模。三是加快培育上市企业,增强其融资功能,促使优势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支持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实现产业整合。
参考文献:
[1] 张锐,喻新安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0)-国际金融危机与河南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010
[2] 姬国军河南省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与策略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0,(10)
[3] 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1年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R]河南: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2011
[4] 杨建波,孙超中原崛起中的金融支持―以河南省金融发展为例[J]金融与保险,2012,(2)
篇8
二、商业银行面临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面临多种风险。其一,信用风险,指各种经济活动的签约人到期不能履约而给其他签约人带来损失的风险。其二,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等各种因素变动,导致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发生波动,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产品销售,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发生改变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其三,操作风险,指银行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或不到位,如营业差错、内部贪污、决策失误等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其四,国家风险,指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由于国家主权行为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其五,金融欺诈风险,指利用银行的金融票据、银行保函和信用证等信用工具进行欺诈骗取资金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充分认识
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估计不足,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零风险、高收益。实际上,由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复杂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反而是涉及到多种风险的“高危”业务,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2.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缺乏
目前我国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运行效率低,效果差,不同分支行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互相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的共享,缺乏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
3.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的缺失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而我国开展这项业务时间短,缺少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还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4.风险管理法律环境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有些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规范。在此法律环境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增加。
四、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完善的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至关重要,唯有做好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才不会陷入资金脱节、遭受意外损失的困境。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不同方面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风险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从而正视风险管理重要性,并使这种观念充分渗透到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
转贴于
2.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设置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以正常开展的坚实后盾。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
(1)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决策者不能违反或超越决策程序,执行者应在其职责和权限内行使职权,监督反馈系统应切实履行监管和控制的职责。
(2)内控制度
在建立了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组织结构后,应设计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具体包括:风险分析制度、风险监控制度和风险考核制度。
(3)业务操作
规范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操作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进行,即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业务品种,将其业务操作实行公开化和程序化,这样就能保证不同种类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具体操作有序顺利进行。
3.提高贸易融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银行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走出人才困境。其一,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其二,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充实自身员工队伍。其三,建立稳定信贷队伍的人事管理机制,减少人才的流失。其四,不断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及职业素养,增强其责任感和忠诚度。
4.呼吁相关部门完善国际贸易融资相关法律
我国商业银行应向有关部门呼吁尽快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商业银行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邢红娟.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吉林:吉林大学.2006.
[2]王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初探.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5.
[3]张德荣,陆迁.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分析.商业现代化.2009(1):4.
[4]陆青.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现状.现代经济信息.2009(21):77-78.
[5]康达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融资业务的风险与防范.企业家天地.2009(12):47-48.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资产;负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70-02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使竞争加剧,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当今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地位日益提升,中间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要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指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也就是说,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凭借自身资金、技术及信誉等多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各项金融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手续费的中介业务。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的银行中间业务,如银行承诺汇票等担保类、贷款承诺类及国内外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二是创新型的银行中间业务,如封闭式或开放式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证券保险等类中间业务、信用卡和借记卡银行类中间业务、保管箱等其它类中间业务;三是技术型的银行中间业务,如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交易类中间业务和信息咨询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等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但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发展战略、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内部原因
1.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银行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也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并适时推动股份制银行改造后的上市,大大提升了了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及其核心竞争力。在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方面进行重组以及是否上市等等,这些都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优化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内部运营机制,同时还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这都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向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发展。
其次,金融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至关重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树立金融创新的战略地位,完善中间业务的管理流程,加大了中间业务的营销力度和技术支持,加强了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不断推出中间业务创新产品。
2.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综合要求较高,如知识含量高、技术能力强等等,而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较多,高级人才十分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意识虽然已逐步提高,但仍认为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对中间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的意识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仍不足。而为抢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开展呈现出少收费,甚至零收费的恶性竞争局面。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外部原因
1.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原因。
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收入可观、附加价值高的中间业务更是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抢占市场制高点,为其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冲击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运用途径,传统存贷业务已无法满足经营发展需要,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向中间业务发展,以应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三,电子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提高了中间业务的运作效率,降低了中间业务的运作成本,保障了中间业务的收益水平,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方式的完善。
2.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原因。
首先,金融立法是制约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约束力量。在我国,无论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金融监管机构,对中间业务都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金融立法滞后,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意识薄弱,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居民认为商业银行具有无偿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义务,而他们具有无偿享受中间业务服务的权利,这样意识偏差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运作。
三、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
首先,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猛,其带来的利润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大,经营范围广泛,业务品种丰富,科技手段先进。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较低、业务种类较少、所占的收入比较低、整体效益也较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发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如人才、资金等,不断创新中间业务种类,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空间。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也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快,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现有中间业务范围,创新中间业务种类,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优化内部财务结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再次,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不断增多,对个人投资理财和日常消费的需求日趋增加;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对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显著增长;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对结算和担保等中间业务需求不断加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从满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理财和消费需求出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法制建设
加强金融立法建设,不断修改完善现行法律规范,使其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要求,防范中间业务特别是创新衍生产品交易产生的风险,合理设置金融监管部门,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确保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具有法律依据和科学监管体系。
(二)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从业人员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盟,从而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重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革新
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加强技术革新,建立及时、灵活、准确、高效的市场信息传递处理系统和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金融创新产品在中间业务领域的应用效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VIP客户;客户关系管理
所谓商业银行VIP客户,是指那些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高收入、高效益的,综合贡献度较高,但占客户数量的比例不大的客户。因此,VIP客户很大程度上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知名度不高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更是如此。当前,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强对VIP客户关系管理,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这有利于培育商业银行与VIP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能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
一、实施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商业银行持续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一定要清晰,包括:产品有何特色?顾客是谁?换言之,银行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以适应VIP客户群体等。其次,缓解商业银行日益残酷的同质化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商业银行同质化产品日趋严重,各大银行纷纷使出各种解数来抢夺优质客户。最后,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客户对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总是要超过各大银行所能达到的水平。一般而言,客户享受的银行增值服务越多,其要求就会越高。只有差异化的服务才能增加优质客户的吸引力,满足VIP客户的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
1.“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足。目前,各大商业银行虽然意识到优质客户资源是自身发展的关键战略资源,但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主要还是坚持“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2.差别化服务不明显。虽然,现在各个银行都设有VIP窗口,也有通过财富管理中心、私人银行中心等类似的专业机构为高端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是,执行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大量的低端客户流入网点,占用了从业人员过多时间,分散了其精力,稀释了有限服务资源,导致效率低下,对优质客户也会有较强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欠缺,无法有效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了优质客户的忠诚度,流失了客户资源。
3.将客户关系片面等同于人际关系。不少客户经理或银行从业人员将客户关系简单理解为人际关系,以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开发新客户,积累优质客户资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不能做好客户的分层管理,建立相关台帐,就无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服务。
(二)机构设置不健全,制约客户关系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上大都采用多条线的经营模式,各条线之间,各自为阵,而且条线过多,阵线过长,侧重点不一,职责不清,协调配合不够,无法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客户一次性办理多种业务,就需要找银行多个部门分别处理,而银行每个业务部门都设置了客户经理,外加层层报备审批,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客户时间,导致客户体验差,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阻碍了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技术不成熟,客户信息不完善
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网络系统硬件设备落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技术还不成熟,导致客户信息未完善,难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其需求,这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优化区域性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对策
(一)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差异化服务
各大商业银行对客户实行VIP服务,就要分析客户群体间爱好和需求的差异,根据收集到的客户各方面信息,包括其工作和教育经历、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等方面来细分客户市场,并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商业银行的VIP客户群中,并不是所有客户立马能给银行带来收益,有些优质客户是需要与银行共同成长的,这是差异化服务更为重要的。
(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组织体系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营销组织体系,精心设置和优化关键的服务流程,分别配备流程主管,打造包括财务、信贷、数据分析等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专业团队,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银行内部结构,推行扁平化管理
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推行扁平化管理,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尽量减少经营过程中的授权、填单等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四)加强营销队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重点就要是加快从业人才培养、历练和储备。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客户,尤其是VIP客户。因此,在实践当中,银行应根据产品和客户的差异,配置不同的专业的营销人员,采取差异化营销手段,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
(五)加强硬件系统的建设
先进的硬件系统是商业银行实施服务营销策略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建设先进的硬件系统,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分析客户需求的差异及其发展趋势,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和个性化金融服务。
作者:钟建辉 王小兵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健.区域性商业性银行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