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发展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06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发展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发展与研究

篇1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产业;政策

Abstract: The economy of water resources including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so on. Since the economy of water resources from the last century, put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business philosophy so far, it has many experience. This preliminary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to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economic system. And for some of the water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water economy; water indust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TV5

一、 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现状

1.“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严重 我国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基本上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有数量众多的所谓事业性质的企业,但企业的相关管理还是处于市场经济的边缘地位,不能够作为企业的独立单位直接进入市场。纵观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水利行业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相关环节都不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相互协调,同时这与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水利行业的相关要求不能很好的协调,而有些水利管理部门单位还都不能维持简单的生产。扩大与再生产也成了极为困难的事情。水利行业中面对的诸多问题正逐渐成为一项制约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瓶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构条块分割。责权不能很好的分开,而水利建设的现代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管理和相关的控制条件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统一以及相关部门不能很好的互相衔接配合等众多问题,尤其对于一些管理机构大多数属于地方水利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这种运行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国家相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因此在水利工程管理的运行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弊端很难引起相关管理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2.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转变 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国家垄断性的服务行业,有关部门担心相关的成果改革不好会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生计”,因此相关的水利管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同时整个水利系统的相关的干部职工没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意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业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了水利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然而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管理发展还相当不平衡,有关的水利建设的价格体系以及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不能很好的配套。某些水利单位还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下的相关的管理思维方式,水利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市场的相关融资渠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多的注重投入,而忽略了相关存量资产的盘活。

3.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缺乏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相关的水利经济管理人才在我国众多的水利行业的相关管理者,绝大数都是源自于水利系统的技术人员,这些管理者有着丰富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和学识。但市场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也正逐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而这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不能及时熟悉、认识、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现象,并且不能及时转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不能及时、迅速的改变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缺乏对于我国水利行业发展前景的远瞻性和相关的市场应变能力。

二、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思考与对策

1.采取措施进而加快水利资产相关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极为分散的管理运营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水利资产进行条块分割,会产生并且强化生产集中性与资产分散之间的相关矛盾,进而极大的影响着我国水利资产的整体优势的最大化发挥。为改变水利工程管理的弊端,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第一,尽快完善并且确立水利部门相关的法律地位,同时要采取措施推动和进一步深化我国水利国有资产产权相关的界定工作。要运用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众多办法加强和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转变实物管理使之向价值形态管理方向转变,并且逐步形成一个中央、地方的相关水利部门进行出资,相关的水利建设企业作为主要的资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良好运作的资产运营管理体系。第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我国水利经济体制的相关改革。在转变相关的水利水电建设的思想观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此外为了防止国家相关资产的流失,进一步发挥相关的水利资源优势,可以做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做好相关的价格收费的基础性工作,各行各业要遵循为社会服务的相关宗旨。但是服务并不等于无偿服务,同时服务也不是不计经营成本。在制定相关的水价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并且尊重相关的价值规律。通闸费、河道维护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采砂费的收取都是我国水利部门利用有关的工程设施和资源开展的合法的经营活动。这些收费不仅是行政事业性的服务,而且也是具有经营性意义的收费项目。因此在进行费用的确定过程中既要考虑相关的运行成本,又要充分考虑相关投资的回收。

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抓好价格收费体系中的人员配置、机构建设和有关管理制度的建设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定(调)价以及相关收费等几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一条完善合理得当的收费网络。二是要进一步理顺水利工程的相关的经济关系,进而做好相关的资产评估工作。总起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以块为主,人、财、物全都由中央、省、地(市)、县进行四级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着相关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众多弊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画地为牢,增加相关矛盾的问题。水资源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在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还要严格遵循水利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要充分调整和优化配置水利资源的资产结构,严格按照相关的经济规律办事,并且还要充分兼顾各方的相关利益。

2.进行水利工程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树立建设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有制经济可以有众多的实现形式,一切能够反映生产社会化规律的各种相关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的引用并且进行勇敢的尝试,具体尝试可以采用股份制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

3.进一步建立一个具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特点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体系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因此,相关的部门和政府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动员各方面的建设力量.增加实际投入的建设主体,对政府、受益单位以及水利产业经营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和职责进行严格的职权划分,使各方机构能够很好的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且促使各方充分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要从机制上进行改革,大胆改变以前水利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不受益、不讲效益、等众多弊病,并且还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市场价值原则,建立一个主动投入的新型的管理机制。充分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的相关原则,进而打破在地域、行业以及体制之间存在的相关界限,进一步鼓励有关单位、外商以及相关的个人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产业规划要求进行独资、合资、合作等众多形式进行水利产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首先,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的水利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企业的投资管理力度。其次要对传统的投资方式、相关的资产结构进行改革。积极开辟新的筹资、融资渠道,努力进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同时可以将一些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水利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之间的联合,进而组建起一个新的诱惑力的水利企业集团。

三、结术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分析了经济体制的现状 ,对其更好更快的稳步提升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和改革措施。发展水利必须深化水利运行机制,在相关水利人员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队伍建设,加强对我国水利建设的监督工作,在工作中根据实际需要,认真总结积累经验,不断的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的水利经济才能稳步健康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章.水利经济浅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0).

[2]常新洛.关于促进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篇2

关键词:农业水利;作用;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为农民的切实利益做保证的措施。在铁岭市响应号召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由于铁岭市部分地方一直存在干旱缺水的问题,部分地方降水量在季节变更上差距颇大,因此严重制约着这部分地方的农业发展,在农田的灌溉上常常因为缺水问题而导致收获普遍降低。因此全面掌握部分地方的水资源情况,运用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作用于农田上,是农业水利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

1 辽宁铁岭市农业水利发展状况

作为辽宁省的直辖市之一,铁岭居于辽宁之北,位于松辽平原中段,是辽宁省的主产粮区之一。在铁岭市有39条100km2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从水利工程上看,截止2008年统计,全市有82座水库,具有水文资料水库全市有:大型水库4座,19座小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其各类灌溉展站有326处,从这个数据上看,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是有相当大的力度的,但是真正作用于农业上的农业水利工程由于在技术措施和一些部分地方政策原因,未能达到百分之百地作用于农业上,而且即使达到百分之百作用,也无法深入到部分山区地方,从铁岭市实际灌溉面积只达到全市耕地面积的1/4这个数据上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从平均降水量上看,铁岭多年平均的降水量达到663.3mm,但主要是在铁岭的东南部降水量较多,而西北部降水分布不均,其西北部的降水一年之中不同时节的差距可能在一倍以上。由于降水分布不均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丰水的年份常常随意弃水,枯水的年度农田灌溉力度跟不上,常常出现农田枯黄的情况。

在铁岭地区,人均使用的水资源量是农田每667m2使用量的3倍,人口与土地使用水资源量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并不是说人均使用水资源量过多,而是农田占用水资源使用量过少的缘故。加上部分地方农业和人口使用水资源过多,而另外部分干旱缺水的地方,人们在首先必须满足自身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再进行农田灌溉,因此这些地方的农田出现严重缺水的现象。虽然我市对水利的开发利用较高,但是目前和将来的水资源利用及其形势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作为农业水利工作者,我们应该把有效合理的灌溉技术去传授给农务者,应该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去作用于农田上,在坚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也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的作用

2.1 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要完成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因此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就要对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节水灌溉技术上要不断运用和提高,既能解决农民饮水问题及安全的保障,也能为农民在耕作收入上得到提高,只有农务这一基层生产力得到保证和提高,才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计划做出有力贡献。

2.2 发展农业水利的必要性

建国30年以来,全国时有旱灾发生,灾害总面积达到1.30万km2,每年平均超过230km2有旱灾发生,有的地方甚至一年发生2~3次旱灾,以至于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发生,这不仅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同样也是农业水利并没有在该地域得到有效运用的后果,因此推广和应用农业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是降低灾害破坏农田的有效措施,也能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从最大程度上环境水资源供需不足的现象发生。

3 农业水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1 喷灌技术

在农田节水技术灌溉中,我们有时需要利用喷灌的技术来对农田实行灌溉,运用喷灌技术所需要的设备大致有:喷头、水泵、动力机各种管道以及控制设备,其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水落差将水资源输送到各个田地,其喷灌技术的过程是利用设备产生的水压,把水呈雾状喷洒各个作用田上,达到最大均匀、节水的目的。一般喷灌的形式大致有3种,第1种是固定式喷灌,固定式喷灌是指只有喷头在活动进行灌溉作业,其他控制设备无需跟随移动。第2种是半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是指喷头和支管在工作时是移动的,其他控制设备一般采用固定的模式。第3种是移动喷灌,移动喷灌是指除了供需灌溉的水源是固定不变的,其他工作设备随时可能更随农务工作开展而移动,需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一般针对极度缺水的农田上。

3.2 渠道防渗技术

目前铁岭市部分地方采用渠道灌溉的技术,但是如果渠道防渗技术处理不好,也同样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进行渠道灌溉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渠道的畅通程度,也要注意其防渗的措施。在进行渠道防渗作业时,要针对农户各自不同经济状况、农田具体情况展开作业, 对于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户,可以让他们用混凝土进行砌渠,从而有效防止渠道渗水,这样的技术不仅使农作物得到有效灌溉,也同时节省了水资源,也更提高了渠道的预防自然因素冲击的能力。

3.3 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的需用条件,必须是以深耕深松的技术为前提,要想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就必须在耕作的时候在加厚土层的同时,也要注重土壤的透水性,深耕至犁底。选农作物品种,选农作物品种不仅要注意其成色的好坏,更应注意品种的抗旱性能,让其农作物的发育在抗旱上具有先天性优势。 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土壤水分利用地面覆盖保墒技术,采用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如秸秆覆盖或者薄膜覆盖等。

4 结语

总之,农业水利工程技术关键是以农业节水为中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技术的应用来合理利用水资源,从实质上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等一些实际问题,为铁岭市的缺水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灌溉上,做出切合实际的预防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贾新台.河北省农业节水增效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中国水利,2003(5).

篇3

关键词: 发展目标;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对国家现代化、水利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的研究,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和近年来一些地区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建立现代科学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具体措施

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代化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和发展,建立一个良性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担负起维护公众利益、提供基本水利保障的职责。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就是要

1.1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妥善处理水库公益职能和经营职能的关系。既要承担起公益性水利保障的职责,又必须纳入公共财政支付,保证经费渠道

周转畅通。

1.2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加大水库管理部门内部改革力度,确立一个精干高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水利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核定管养经费,实行管养分离,定岗定职,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更好地保障水库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

1.3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水库维修养护体系;在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基础上,水库管理部门内部实行管理与维修养护人员分离,维修人员和养护人员的工资分别按照维修、养护工作量和定额标准计算。同时将维修养护部门与水库管理单位分离,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择维修养护企业。推行工程维修养护规范化管理.水管体制改革。

1.4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

1.5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2.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现代化

随着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弊端的出现和高新水利信息手段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趋势日益显著。只有不断积极探索管理创新、推广管理新技术、引进先进管理设施、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才能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通常是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测遥控技术以及图文视讯技术,建立专用的通信传输线路、信息采集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雨情、水情、旱情信息的实时监测,并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上级指挥部门,突破防汛信息和指挥调度的时空限制,使工作人员可以在调度中心及时获取基础信息,从而对防汛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利调度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

3.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现代化与信息化制订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引进、推广使用管理新技术,引进、研究开发先进管理设施,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推进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依托信息化重点工程,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和替代现有设备,改善水利管理条件;加强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预报和决策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4.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现代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优质的工程建设和良好运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提供可靠的防洪保障和供水保障。树立公平公正的意识.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水利建筑市场规范有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与运行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要高度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挥。

5.现代化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

国家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利也要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也必须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今后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的治水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充分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创建和完善一个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保证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完好,确保水利工程各项功能的顺利实现,长期高效的发挥水利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翟浩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现代水利建设[J].水利发展研究,2007(1):4-10.

【2】刘会民,基于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7-29.

【3】刘洪义.加强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利用[J].内蒙古水利,2010,,03:84-85.

篇4

    论文摘要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污水就是来源之一。由于我国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使得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本文就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与今后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1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污水处理的事业,比外国晚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事业起步晚,但改革开放后的20年来还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可是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也快速地增加与扩张,与之相配套的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年排污量大约为350亿m3,但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仅为15.8%,而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早在1980年就已达到了70%。全国有大约超过80%的城市直接排放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到附近的水体,这使得水污染加剧。尤其在全国2 000多座县城与19 000多个镇中,其污水的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但这些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表现在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严重贫乏。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80%以上的都是采用活性污泥法,不到20%采用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及一级处理等。随着对水资源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得不开发许多改进型的工艺技术,如A/O法、氧化沟法、SBR法等。这些改进的工艺技法在我国被广泛运用。

    总的来说,我国的污水处理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面临重重障碍。

    2 我国污水处理问题的原因

    相比于先进国家,我国的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自动化程度、机械化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1)资金不足,运行维护管理费用高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防止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就是有个好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因此资金是个根本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用于污水处理的资金还很紧缺。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增加了约6 700多万吨的处理污水,约需1 300多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按照2009年及以前的日处理能力2 600多万吨,每立方米的运行费用0.5元计算,需运行费用49亿元/年,则2010年需171.7亿元,可以看出,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近几年来,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增加了不少投资,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据相关数据统计: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在内的国家用于污水处理方面的国家投入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3%~0.88%。而我国仅为0.02%~0.03%。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措施,大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

    2)技术落后,污水处理率低

    据清华大学紫光顾问公司调查: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处于闲置状态、1/3不正常,污水处理率只达到50%。这不仅是由于资金不足,还有技术的原因。因为污水处理技术是污水处理设施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都是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虽然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创新了一套自己的技术,在污水处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还很落后,一直存在能耗高、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维修率高等缺点。

    3)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较低

    污水处理效率低的重要因素还有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作重心一直是经济建设,而对污水处理的管理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直到后面环境保护被提上议程,污水处理才慢慢发展起来,管理水平也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由于机械与技术大都引进自国外,处理技术较为复杂,我国目前很多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使得设备运行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已建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3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资金与技术有限,用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在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之间的分配很不平衡。由于中小城镇不同于大城市的是管理水平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使得对污水处理厂运行操作的要求增大。污水处理是项综合技术,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政府提出了至2010年要求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的目标。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污水处理将是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并举。 根据中小城镇区别于大城市的特点,必须采用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要求高效、经济和简便易行。因此,我国目前污水处理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力研究和开发传统工艺与新工艺的改造、创新与结合,努力发展处理效率高、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能耗低的污水处理技术。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确定走高效率、低能耗、简易的技术路线适合我国的国情。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带来的水污染就越严重,污水处理的重要性也就越突出。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污水处理的关系,是走高效率、低耗能、简易的技术路线的关键。为防止污水处理不力而造成的水污染进一步恶化,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转变污水处理的主导目标,必须由传统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模式转变为以水质再生为核心的“水循环可再用”,由以前单一的“污染控制”上升到“水的修复和恢复”的高度;加快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厂分布更广,功效更大;把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比如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可用做农肥,从而达到综合利用资源、节能的目的。

    4 结论

    总之,污水处理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事业,它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严肃重视,处理好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高效率、低能耗、简易的污水技术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柯崇宜.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业的改革思路与实施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06(3).

篇5

[关键词]绿色水处理剂;现状;二次污染;清洁化生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390-01

绿色化学的提出是环境工程的一种革新。近几年来,有专家根据绿色化学这一基础创造了绿色水处理剂这一新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未来水处理剂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水处理剂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下面笔者先从绿色水处理剂的概念和特点谈起。

一、关于绿色水处理剂

(一)绿色水处理剂的概念

绿色水处理剂,也被称为环保型水处理剂,是一种无磷、非氮PESA结构绿药剂,属于清洁生产工艺,在使用过程中不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并可以作为一种环保型可降解的水处理剂。绿色水处理剂中的阻垢剂、缓蚀剂、絮凝剂、阻垢剂已经基本达到了“绿色”标准并且开始投入应用。

(二)绿色水处理剂的特点

1、天然高分子水处理剂,属于“天然、绿色”原料,具有来源广泛、无毒、易降解和可回收等特点,所以在水处理方面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另外,这种高分子水处理剂也有杂质多、高温下极容易分解等缺点,正因为如此,它的化学改性成了今天的热门研究。

2、合成高分子水处理剂,这种合成高分子水处理剂具有无毒、耐氯、耐高温的特点,而且有的种类阻垢效果好、具有缓蚀作用,还具有生物降解性和较强的抗碱性,与其他水处理剂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绿色水处理剂的研究现状

不难发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绿色水处理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二次污染问题

我们知道,水处理剂中的绝大部分组成是絮凝剂和凝聚剂,其中无机聚合物和聚丙烯酰胺又占到了它们组成的一半,由于这两种化合物可能给人的健康造成伤害,加上它们与水中的腐蚀物质相互溶解,可能导致自来水变成颜色水,特别是铁盐絮凝剂中的物质容易变质,从而产生二次污染,这些污染物由于有极强的腐蚀性,所以容易造成水处理机器或设备的损坏。另外,产生的铝盐如果超标进入待人们饮用的自来水中,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最为常见的是过早诱发老年痴呆症、引起贫血症等等,这些都是水处理剂所带来的弊端,也是目前急需克服和预防的一个问题。

(二)非清洁化生产

当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冷却水阻垢剂都是以磷系配方为主,而我们知道,磷的毒性极强,而且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性也很大。在水处理的几乎每个环节中,我们都离不开这种阻垢剂,所以毒性几乎伴随着整个水生产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非清洁化生产也是当前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除上述两个主要问题之外,水处理剂在理论基础的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对合成高分子绿色水处理剂的种类研究还不够全面,国内对多功能绿色水处理剂的研究还微乎其微,这是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的。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把绿色水处理工艺和技术推向成熟,就必须加强上述多方面的研究,想尽一切方法来减少或避免二次污染的产生,投入科技使水生产的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清洁,真正实现绿色、环保。

三、绿色水处理剂的发展趋势

(一)膜分离技术

20世纪60年代后,膜分离技术成为快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因为它具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等多种功能,又具有高效、环保、简便、易于控制等特点,所以现在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等诸多领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因此,从膜分离技术着手研究绿色水处理剂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绿色絮凝技术

在最近几年,已经开发了不同类型的生物废水处理技术,绿色絮凝技术是其中之一。使用絮凝剂可产生生物大分子絮凝物质,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还具有高效、无毒、易于生物降解和减少二次污染的优点,可以说,生物絮凝剂的污水处理技术在绿色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除了医学、美容、生物等行业外,也可以用于化学领域,它是一种绿色水处理技术,,当通过一个中等强度的超声波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超声处理危险和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是非常简单和有效的,它是完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研发的一种绿色水处理技术,开发效率高、毒性低、能耗也较低,最重要的是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这意味着未来它将成为一个热门的水处理技术。

(四)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反应)

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最早由美国人提出,专家研究发现,选择天然产物为原料,可以在合成高分子水处理方向上实现原子经济性。举个典型的例子来讲,聚天冬氨酸(PASP)的原料是从天然存在于蜗牛和软体动物壳内提取的,合成路线如果以磷酸为催化剂,就能够制得相对分子量高的线性高分子,只不过这样的过程存在污染排放的问题。但是它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控制废弃物的排放,治理环境污染,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绿色水处理剂的研究现状和形势是十分严峻的,需要加强对二次污染以及清洁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绿色水处理剂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主要应当从膜分离技术、绿色絮凝技术、超声波技术、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反应)等方向上努力。笔者相信,在当下全民追求环保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绿色水处理剂工艺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坚持走绿色、经济的生态化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秋禹,侯振宇,袁定重,李丹.绿色水处理剂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89-93.

[2] 谢陈鑫,操卫平,冯玉军,鲁红升.绿色水处理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6,06:54-58.

篇6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脱钩关系;脱钩弹性;水资源;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5000105

1研究背景

脱钩(Decoupling)本质上是指两个相关变量之间不同的变化趋势,也有研究称之为解耦、脱耦或退耦,所表达含义相同,均为耦合(Coupling)的反义。将脱钩应用于资源和环境研究领域,通常被定义为打破经济财富与资源消耗或环境压力之间的耦合关系[1]。Bruyn等[2]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消耗减少或环境影响降低的现象即为脱钩,邓华[3]从物质消耗角度将脱钩定义为用少于以往的物质消耗产生多于以往的经济财富。

脱钩分析就是对相关变量在给定时间范围内的脱钩关系及其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和判断的过程。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45]提出的脱钩指数模型,OECD用该模型评价了其30个成员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二是Vehmas[6]在2003年研究欧盟15个成员国物质消耗与GDP的脱钩关系时,提出了基于变化量综合分析的脱钩分析方法,综合考虑环境压力、经济增长以及单位GDP环境压力等指标的变化量,将脱钩关系划分为六类;三是Tapio[7]提出的脱钩弹性模型,将脱钩关系细分为八类,以此研究了欧洲交通行业经济增长与运输量、温室气体排放在1970年-2001年间的脱钩情况。脱钩弹性不受统计量纲变化的影响,能够清晰界定和说明各种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因子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政策方案的实施效果[8]。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总体而言脱钩弹性模型应用较广,可应用性较强[9]。

随着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日趋成熟,脱钩分析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多。郭琳等[10]和宋伟等[11]使用脱钩指数评价了我国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王远等[12]采用Vehmas的脱钩分析方法研究了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张蕾等[13]使用同一方法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杨克等[14]计算了河北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弹性,刘怡君等[15]使用脱钩弹性模型评价了我国经济100强城市GDP增长与能耗之间的脱钩关系,孙耀华等[16]和彭佳雯等[17]采用相同方法对我国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进行了测度。

尽管脱钩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与物质消耗、土地占用、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污染等的脱钩关系研究中,但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脱钩研究仍相对较少。当前仅见汪奎等[18]、谷学明等[19]、于法稳等[20]学者的相关研究。脱钩分析能够量化物质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研究和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方法[21]。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选用脱钩弹性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研究云南与贵州两省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

云南和贵州两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区域。该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水资源可利用率低、时空分布不均及局部供需矛盾等问题[22]。特别是近年来,严重干旱等不利天气频发,使得水资源对于两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3]。与此同时,随着两省重大战略规划的相继实施,两省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面临更大压力。因此。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控制用水总量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双重目标,是扎实推进两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和重大挑战。针对云贵两省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与相关用水量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近十年内的脱钩关系研究,分析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水资源利用及脱钩关系的影响,对于促进两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脱钩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通过逐年计算云贵两省2001年-2010年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弹性,以5年为一个计算周期,分析和评价“十一五”和“十五”时期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探讨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影响较大的因素。

3.1计算结果

综合三组脱钩弹性计算及其脱钩关系评判结果来看(表1),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在所分析的十年间脱钩关系总体状况不佳,强脱钩年份相对较少。在共计60次脱钩关系评价结果中,强脱钩仅12次,占1/5,强、弱脱钩之和也只有53.4%;而强、弱耦合出现频率较高,其中强耦合12次,弱耦合6次,共占总数的30%。

分组对比来看,农业用水脱钩关系最差,两省均有50%的年份呈现强、弱耦合等不利状态,且云贵各有2年和4年为强耦合状态;从达到强脱钩的年份所占比例来看,云南省为10%、贵州省为30%。工业用水脱钩关系稍优于农业,但整体来看也不理想,尽管云贵两省分别有3年和2年出现强耦合且无弱耦合状态,但达到强脱钩的年份却分别只有2年和1年,强、弱脱钩年份所占比例之和均为50%。相比之下,地区生产总值与用水总量的脱钩关系相对稍好,两省均有70%的年份出现了强、弱脱钩,其中云南省4年、贵州省有1年为强脱钩。但是用水总量脱钩关系并没有达到持续稳定的强脱钩状态,耦合状态时有发生,说明两省用水量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仍然不尽理想。

从以5年为一个周期的脱钩关系评判结果来看,“十一五”期间两省脱钩关系整体好于“十五”期间的脱钩关系,即呈现好转趋势。云南省总用水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耦合发展为弱脱钩,农业用水脱钩关系由弱耦合变为强脱钩,工业用水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耦合发展为弱脱钩;贵州省总用水脱钩关系在两个时期均为弱脱钩,但脱钩弹性由0.86降低到022,呈现好转趋势,农业用水脱钩关系由最不理想的强耦合变为衰退性脱钩,工业用水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耦合发展为弱脱钩。

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是第二个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两省水资源丰富,社会节水意识相对淡薄,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偏低。2010年云贵两省万元GDP用水量分别为204 m3和219 m3,高于全国151 m3的平均值。另一方面,农业是云贵两省的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分别占到两省生产用水的78%和61%,但两省农田水利建设缓慢,节水灌溉面积有限,2010年两省灌溉用水量高达6 720 m3/hm2和6 150 m3/hm2。工业虽不是用水大户,但近年来工业用水量显著增长,而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和再生利用水平仍然偏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98 m3和233 m3,高于全国平均值(90 m3)。两省的农业和工业节水潜力较大,是改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用水结构不合理是第三个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省经济中产值贡献较低的农业其用水量却相对较大,严重制约了农业用水脱钩关系的改善。云贵两省农业欠发达,基数小、增速缓,但却是用水大户,使得两省农业用水脱钩关系在60%的年份呈现出衰退性脱钩、弱耦合或强耦合状态;二是近年来两省工业中化工、造纸、有色金属、火电、橡胶制品等高耗水行业发展强劲,直接造成工业用水量激增,由此给工业用水脱钩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这两方面也间接对用水总量脱钩关系的改善造成了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整体不佳,分析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用水结构是影响两省水资源利用脱钩关系不佳的主要原因。

3.3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与经济增长速度及用水量增长速度的相对大小有关,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渐深入,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关系呈现逐渐好转趋势,尤其是“十一五”相对于“十五”而言,脱钩关系好转趋势较为明显。这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促进当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具有积极的意义。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对云贵两省西部大开发以来近十年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极不理想,强脱钩年份比例较小,且出现了较多年份的强耦合、弱耦合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分析认为,经济发展依旧缓慢、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以及用水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两省强耦合、弱耦合等不利状态出现的根本原因。

(3)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十一五”期间比“十五”期间有所好转,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促进当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研究结果,为了进一步改善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建议云贵两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限制高耗水产业的过快增长,积极鼓励和支持低耗水、节水型产业的发展;逐步加强和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推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计划用水量、节约用水量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经济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进一步强化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工业用水管理,严格执行以节水为目标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积极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参考文献:

[1]曾少聪.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南干旱―以云南旱灾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251(11):2428.(ZENG Shaocong.The Southwest Drought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A Case Study of Yunnan[J].

[3]邓华,段宁.“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4,14(6):4447.

[4]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Paris:OECD,2002.

[5]OECD.Environmental Indicators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Use[R].Paris:OECD,2003:13.

[6]Vehmas J,Kaivooja J,Luukkanen J.Global Trends of Linking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Economic Growth[R].Turku:Finland Futures Research Centre,2003:69.

[7]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8]李坚明,孙一菱,庄敏芳.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标建立与评估[A].两岸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2005.

[9]钟太洋,黄贤金,韩立,等.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4001412.

[10]郭琳,严金明.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退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4853.

[11]宋伟,陈百明,陈曦炜.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decoupling)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9):15321540.

[12]王远,陈洁,周婧,等.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9):979984.

[13]张蕾,陈雯,陈晓,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时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275279.

[14]杨克,陈百明,宋伟.河北省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1):19401946.

[15]刘怡君,王丽,牛文元.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1,21(1):7077.

[16]孙耀华,李忠民.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5):8792.

[17]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4):626633.

[18]汪奎,邵东国,顾文权,等.中国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11(3):3438.

[19]谷学明,王远,赵卉卉,等.江苏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2):351358.

[20]于法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2934.

[21]Vehmas J,Luu Uanen J,KaivoOJa.Linking Analyses an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for Aggregated Material Flows in the EU[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7):16621673.

篇7

关键词:金融发展 劳动力流动 区域差异

引言

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僵化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模式,开启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历史。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劳动力流动迅猛发展,流动形式丰富多样,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和跨地区转移这些原始的流动方式,而展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同时流动的生动图景,劳动力要素流动也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劳动力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历来相关研究甚多,其中一个主要方向是研究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这些研究多是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要素差异着手,比如工资差距、就业状况差异、工作条件居住条件等。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金融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先导力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渗透力和推动力,近年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和金融部门的持续扩张。金融中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劳动力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内容,因此,金融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自然禀赋明显差异化,且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条件下,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也影响着劳动力流动呢?如果是,那么又是通过何种机制产生影响的呢?本文以开放的视角,运用省际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把金融因素纳入劳动力流动研究中,对我国完善劳动力市场、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有着参考意义。

本文试图在回顾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开放背景下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时,本文按照“十一五”四大广域政策覆盖区的划分方法,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10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由于数据不可得性,其中不包括、重庆)。通过对东、中、西、东北四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特点。然后搜集、整理各地区的历史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相关的指标,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区域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进行了概括。

文献综述

自银行出现以来,人们就在思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可以说金融发展理论是伴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但由于金融在当时的附属地位,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对其进行单独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融业作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1955年、1956年Gurley和Shaw分别发表的两篇论文《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通过建立一种由初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逐渐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证明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提高,金融的作用会越来越强的结论,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

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基础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他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1969)中将金融发展定义为金融结构的变化,而金融结构则是指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以及其与实体经济基础的关系。戈德史密斯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金融结构也会相应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就表现为金融发展。他结合了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基本指标体系来衡量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在实证方面,通过对35个国家约100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得到了一个基本结论:金融相关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正相关。这为此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以及分析基础。

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两本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的分别出版,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真正产生。他们提出的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全面地讨论证明了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被公认是发展经济学及货币金融理论界的重要突破。他们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一般情况下政府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加上发展中国家常出现通货膨胀,促使实际利率为负。负的实际利率一方面打击了人们的储蓄积极性,另一方面刺激了借贷人的需求,二者均损害了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利率真实反映供求,恢复金融机构的配置能力,政府应该放松利率管制,降低金融抑制。同时,肖认为,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良好的金融体制能将储蓄有效地引导到生产上去促进经济,同时繁荣的经济也能通过提高个体收入刺激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从而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0世纪90年代初,King和Levine开创性的工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他们放弃了原有金融理论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方法,试图建立一种把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均能包括进来的一般理论。他们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King和Levine(1993)在Goldsmith(1969)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四个指标测度金融中介质量(Depth指标,Bank指标,Private指标,Privy指标)以此表示金融发展水平,这是在金融功能计量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金融中介规模以及功能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经济中的资本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

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状况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地区发展特点,金融系统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也带有突出的差异及不平衡性。特别是1997年后,国有银行开始逐步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量金融机构、金融活动向大城市聚集;而欠发达的地区则发展迟缓,金融形式相对落后,金融活动数量和规模明显偏低(巴曙松,1998)。

(一)区域金融发展指标

鉴于中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结构特征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采用金融中介发展相关的三个指标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即金融中介规模指标,本文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同期国内总存贷款额比重(SHCR)来度量。金融中介效率指标,包括信贷转换率(SLR)、私人企业获得的信用与GDP的比重(PRIVY)两项指标。其中,信贷转换率=贷款总额/存款总额,金融功能论认为,金融中介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储蓄逐步向投资的转换,使得剩余资金得以利用,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SLR指标能够有效检验金融中介的效率。

在以往金融发展水平的研究中,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占比较小,企业主要把向金融机构的借款作为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一些学者采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来衡量我国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但在我国相当部分贷款被政府干预借贷给了那些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这一指标具有缺陷。私人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资本边际产出更高,因此如果将资本更多地配置给私人企业,则可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因此使用私人企业获得的信用占GDP比重这一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的程度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金融机构对私人企业的贷款数据无法获得,在对PRIVY指标进行计算时,本文借鉴了李敬(2007)的研究结论,使用式子PRIV=Loan-0.1993SOE得到指标值。其中Loan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比重,SOE表示国有企业产出占总产出的份额,基本逻辑是从贷款总额中分离出国有企业贷款。

(二)地区金融发展差异

按照“十一五”四大广域政策覆盖区的划分方法,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10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由于数据不可得性,其中不包括、重庆)。

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同期国内总存贷款额比重(SHCR)。图1表示几个主要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国内总额比重,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约占全国存贷款总额一半左右,且所占比重持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本持平,东北地区比重最低。

由于不同地区包含的省市数量不同,直接影响存贷款总额,因此通过省市数量对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额进行平均。如表1所示,四个地区的存贷款平均值均呈上涨趋势,东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2000年前,平均值接近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2000年后,仍高于中西部地区。

通过对金融机构存贷款额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机构规模上,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信贷转换率(SLR)。从图2可以看到,2000年前东部地区信贷转换率高于其他地区,其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区域间差距比较明显。2000年后,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这有可能与地区经济状况及政策相关,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东部地区大力扶持,贷款增加使信贷转换率变高;而之后,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开发的力度,使得其贷款增加,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存款水平较低,因此增大了信贷转换率。

私人企业获得的信用与GDP的比重(PRIV)。图3反映的是衡量金融中介效率的另一指标,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同上面两个指标一样,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不同的是,东北地区的PRIV值最高,且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虽然PRIV指标是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能够更真实反应金融中介效率情况,但是由于是与GDP做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这一指标产生了影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水平及GDP较低,因此拉大了PRIV指标。

通过本文运用三个金融发展指标从金融中介规模、金融中介效率两个角度对不同地区的衡量,可以看出,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基本上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产生并影响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需状况、政府的行为以及法律和社会信任状况等,每种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是不确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区域的各方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概况

(一)劳动力流动规模持续扩大

从表2、图4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流动呈持续扩大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53.3万提高到2009年的2.11亿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我国省际流动人口从1990-1995年的2076.9万上升至2000-2005年的4779万,整体规模扩大了一倍。

(二)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表3显示,在跨省劳动力流动中,由中部地区省份向东部地区迁移的比重从1990-1995年的71.52%上升到2000-2005年的90.95%,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的比重从58.29%上升到85.5%,同时,东部地区省份内部流动的比重由63.46%上升到70.54%(东部地区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吉林、黑龙江、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与金融发展部分划分有所不同,但不影响整体趋势分析)。

图5更直观地表现了省际间的劳动力流动。箭头所指为劳动力流动方向,箭头的宽窄大约代表相应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内陆省份向沿海省份,并且越来越宽的箭头也显示着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在逐年递增。由此可以概括出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所表现出的特征: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省份向东部地区省份流动,且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各地迁出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计量方程的设定与结果

为验证金融发展因素对省际劳动力流动产生了何种作用,本文设立基本的估计方程如下:

Ln(Mij/Mii)=α0+α1 ln(RWj/RWi)+α2 ln(Disij)+α3ln(Unemj/Unemi)+α4 ln(openj/openi)+α5 ln(Financej/Financei) (1)

其中,ln(Mij/Mii)表示从i地迁移到j地的劳动力人数/从i地迁移到i地的劳动力人数; ln(RWj/RWi)表示迁入地j地的实际工资与迁出地i实际工资的比值。这一变量表示的是预期收入。本文使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除以CPI指数得到各地的实际工资水平;ln(Disij)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一致采用各省省会之间的铁路里程来表示两省之间的距离。ln(Unemj/Unemi)表示迁入地j失业率与迁出地i的失业率之比。这一变量用来表示两地的就业情况差异;ln(Openj/Openi)表示迁入地与迁出地经济开放程度的比值,这个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两个地区间对外经济状况的差异。由于本来归纳的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影响作用机制中包括贸易效应,因此本文采用贸易依存度指标来对地区经济开放度进行度量,即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GDP;ln(Financej/Financei)表示迁入地金融发展水平和迁出地发展水平之比。为了更全面地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本文采用可以表示金融中介规模和金融中介效率的三个指标作为金融发展差异的变量: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总存贷款额比重(SHCR):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同期全国总存贷款额ln(SHCRj/SHCRi);信贷转换率(SLR):贷款总额/存款总额ln(SLRj/SLRi);私人企业获得的信用与GDP的比重(PRIV):ln(PRIVj/PRIVi)。

本文所使用的劳动力流动数据来自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以及1995年、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各省间距离数据来自于《全国铁路主要站间货运里程表》;金融发展数据来自于《中国金融年鉴》;其他宏观数据来自中经网《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以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其中对于PRIV指标的计算,本文借鉴了李敬(2007)的研究结论。由于劳动力流动数据来源于每五年进行一次的抽样调查,因此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数据分为三个时间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同时本文对每个时间段的实际工资、失业率、开放度等指标进行了平均,进行检验的数据由平均所得。本文所有数据涵盖了全国31个省份,但由于金融发展数据有缺失忽略不计,且重庆1997年才从四川分出,因此共包括29个省,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金融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促进作用是在地区社会经济具有显著差异基础上发生的,只要这种差异状况不改变,国内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将会持续。对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且迁入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大量劳动力流入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迁出人口较多的中西部内陆地区,为了解决劳动力资源严重外流的问题,不仅要做到通过各种政策及措施留住人才以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更要提高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扭转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同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要充分重视金融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其对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缩小地区金融差异,构建动态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第一,要逐渐调整我国的金融发展战略,在推进东部发达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必要重视落后地区的金融经济发展,要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倾向于东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金融约束严重,造成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中西部地区应受到政策层面的足够重视。第二,要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加强各地区之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协调,建立机制令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进行反哺。第三,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实施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有差别的货币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胡思真.中国金融发展的贸易效应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希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各地区的实证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姜磊,黄川.略论金融发展与劳动报酬比例―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问题,2008(11)

4.杨小玲,杨建荣.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中国就业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1(1)

5.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金融研究,2011(2)

6.师文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

7.赵静敏,谭弘恩.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金融发展综合指标构建.中国农业会计,2010(8)

8.杨珍增.国际资本流入构成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9.蔡伟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对FDI引进的影响.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姚耀军,曾维洲.金融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一个文献回顾.浙江社会科学,2011(3)

篇8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使高校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是二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河南大学为例,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视角,重新审视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利互补的良性关系,从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动力来源

高等学校是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高校人才资源丰富、学科设置齐全和基础设施良好等方面。以河南大学为例,学校拥有专兼职工作的院士12人,教授、副教授1300 多人,拥有12 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重点学科2个,还具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一流的科研平台,这些都造就了河南大学成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源头。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研发的“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景观模拟系统”,为郑汴一体化发挥了决策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地方高校的快速崛起对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可以直接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河南大学在高校扩招之前,在校人数仅1万余人,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就已突破6万。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的设置标准,增加1名学生就需要新增基本建设费3. 8万元左右,这无疑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潜力。

2.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壮大的空间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的进步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对教育的投资和认识。河南大学地处中原,河南又是我国的经济大省,这为河南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经济后盾。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不久,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正式起航,这不仅为河南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河南大学的振兴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人口质量和文化品位的关键高校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河南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形成和熔铸了自强不息、深厚广远的大学精神,积淀与凝聚了底蕴厚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为助推开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河南大学每年都会引进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群体,这有利于提高当地人口素质,进而提升区域文化品位,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当然,开封市作为七朝古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推动河南大学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区位优势。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不足

1.政府对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重视和认同程度不够

教育是一个非市场性行业,向社会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导致政府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重视和认同程度不够,没有建立起持续而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扶助机制。例如,美国为了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自19世纪开始先后颁布实施了《莫雷尔法案》《哈奇法案》等,奠定了延续至今的美国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的基础,为教育与经济的密切结合提供了法律保证。我国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同样也亟需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

2.地方高校自身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制约着其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

地方高校与区域政府协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资源。然而,一方面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是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出版专著和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不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不紧密,教育优势很难转化为科技和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实力不足。科学研究需要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投入,但这些大部分都流入到了全国重点大学,从而导致地方高校的重大科研成果少,尤其是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成果更少。

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结合得不够紧密,融合深度不够

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上普遍缺乏个性,存在“大而全、争一流”和“重攀比、轻特色”的倾向,未能站在学校自身的优势、性质和功能的角度,结合区域特点,准确定位,科学布局,真正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亟需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另外,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不仅带来生源质量的下降,而且导致地方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培养过程中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相脱离,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促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精心打造服务高地,充分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地方高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为地方提供主动、直接、有效的服务。河南大学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把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围绕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通过产学研结合和跨学科科技攻关,为河南省提供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河南大学的专家学者长期致力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整合”和“郑汴一体化”等一系列战略构想,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2.精心打造育人高地,充分发挥“人才库”的作用

地方高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努力打造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区域人才培养基地。首先应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力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巩固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区域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增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大学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等方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依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采取“2+2”“3+2”等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为河南产业发展对接国际市场夯实基础。

3.精心打造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动力源”的作用

地方高校应立足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区域战略需要,支持在重要科技领域开展长期系统的研究,并与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共建创新联盟,大力提升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鼓励教师开展高新技术研发、转让和咨询服务等活动。同时改进科研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开展应用研究的积极性,促使一大批教师成为从事研究开发的主力军,从而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4.转变观念,加大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承担了我国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增长,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经费运转却是捉襟见肘。例如,河南省一共有130 余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40余所。河南虽是经济大省,但由于人口众多,又是一个穷省,以一省之力支持这么多所高校,必然不利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尤其是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中央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国拥有中央高校的省市只有21个,而其余省份的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央加强对地方高校长期而有效的投资与支持,对于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及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官仲章.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文化融合模式及其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4(3).

[2]赵鹏飞,尚俊涛.湖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3).

[3]程肇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3(5).

[4]谢鹏,邹树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2010(3).

篇9

关键词:电催化氧化;染料废水;优势;问题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88-03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与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对环境和人们生活危害加大,尤其是印染行业产生的染料废水,具有色度高,酸碱性强,高生物毒性,难降解等特点,不经过处理任意排放会给水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因而对染料化合物废水的处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电催化氧化法是通过电化学过程中产生较高氧化还原电位的OH、O等自由基与染料分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使有机物转化为CO2和H2O,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当前,电催化氧化工艺技术作为发展较快的新方法,在染料废水处理领域成为研究热点。

2电催化氧化法概述

电化学催化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在1940年左右由欧美发达国家兴起,但受到当时有电资源及硬件条件的制约,没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到1960年,全世界电力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大幅提高,电化学氧化方法处理废水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科学家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废水的技术有了初步了解和应用,但对其深入的研究不够完善,处理废水的各类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水中溶解性金属阳离子的还原处理,目前有机废水污染越来越严重,电化学方法逐渐开始应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电化学氧化是在设计的水处理装置内,水分子在电压作用下与有催化活性的阳极反应从而产生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的自由基,通过自由基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破坏分子结构,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是未来有机废水处理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难以用生物法处理的有机废水。根据所采用的电极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的过程,一种是污染物在电极表面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称为直接电化学氧化,另一种是利用电极产生的自由基(较高的pE值)与污染物作用,称为间接电化学氧化。

2.1直接电化学氧化

直接电化学氧化主要是污染物与阳极表面直接作用,发生电子转移直接改变污染物分子结构,电极表面作为反应发生的区域,因为降解速率与程度不同分别称为电化学转化和电化学燃烧,电化学转化是把污染物质转化为其它一种或者几种中间产物,从而提高污染物的可生化性能,然后进行后续生物化学处理;而电化学燃烧则是将有机物在反应器中直接完全氧化为CO2和H2O。电化学燃烧比电化学转化反应更彻底,但消耗能量也相对较多。

2.2间接电化学氧化

间接电化学氧化是利用水在阳极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具有较强氧化还原特性的活性自由基,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其去除,活性自由基作为发生电子交换的载体,既可以是电化学反应生成的瞬时产物,也可以是特制的催化剂,间接电化学氧化的瞬时中间产物一般是产生的・OH或・O等自由基来氧化有机物,此外当电解溶液中有Cl-存在时,可以产生ClO-,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氧化作用,电化学间接氧化既有电极的氧化因素,也有自由基的氧化作用,所以反应的速率非常高,同时这些自由基氧化性强,一般对有机物的氧化降解更彻底,而且只在外加电压、极板间产生电流时才会产生自由基,电压消失,电流停止,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就会停止。

3电催化氧化在国内外染料废水处理中

的研究与应用

电催化氧化技术因为反应过程中运行条件和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对其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只能大致从表面上解释有机物被分解的原因以及各种不同条件下对有机物分解去除效果影响,但对具体在分解过程中发生的转化规律不能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论证。

阮湘元等[1]研究了有机染料废水在经铝系及PAM混合絮凝预处理后,在钌氧化物和钛氧化物制备的催化剂电极氧化絮凝床内,极板间电压4.8V,HRT为5h,使染料废水达标排放。

赵国华等[2]采用电化学方法,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制备了纳米级金属铂颗粒电极。通过SEM分析表明,铂微粒在空间网络形状的氧化钛膜中分布呈均匀分散状态,而且颗粒直径很小,铂微粒能够完全展露,使得纳米铂颗粒电极反应活性位置分布广泛,氧化还原作用强。研究还发现纳米级铂颗粒电极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在不同的酸碱度介质中纳米级铂颗粒电极对甲醇的氧化性能均明显优于常规的金属铂片电极,可能是因为纳米级的颗粒在状态和性质上与原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引起的。采用两种不同的铂电极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染料时,纳米铂微粒电极的平均氧化分解性能远远高于普通金属铂电极,这进一步表明纳米级铂微粒电极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方建章等[3]研究了用电化学方法生成强氧化剂H2O2和HClO处理酸性铬兰K染料废水。在电解过程中向阴极表面通纯氧,氧在阴极上还原可生成H2O2,以NaCl作为电解质,Cl-在阳极上还原为Cl2,Cl2进一步转化为HClO,HClO是强氧化剂,可氧化降解燃料分子。反应时间30min,脱色率和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75%以上,当处理时间增加到50min时,两个指标分别增加至100.0%和83%。

周建等[4]采用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当反应时间40min,H2O2的加入量与废水体积比为0.005∶1,催化剂的用量与废水为0.005∶1,pH值为2.5时,处理效果达到最佳。电解处理后能够进一步降低废水的COD与色度值,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染料废水经生物化学处理使排放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这为电催化法作为染料废水预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余琼卫等[5]的实验以Ti为基体,并通过一定方法制备了Sn和Pb氧化物半导体催化剂电极。并通过扫描电镜和电化学等手段分别对以上两种电极进行结构和电化学特性检测。在相同工作条件下,Sn半导体电极的析氧电势比Pb半导体电极高,且其对实验中的模拟废水COD值分解去除速度更迅速。在模拟染料废水处理体系中,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促进染料的降解,可能是因为染料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高温有利于反应进行。反应过程中检测到降解产物CO2充分证明有机物的矿化。

王敏等[6]在催化电解法去除渗滤液中CODcr、NH3-N的动力学研究中,进行了渗滤液的SBR出水中CODcr、NH3-N的去除研究,在一定工艺下,对渗滤液的SBR出水进行电化学氧化,反应时间为30min时,NH3-N去除率100%,当反应时间增加到120min时,CODcr的去除率达90%以上;有机物指标的分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其速率常数随反应器中的电流密度的增加、极板间距的减小而提高。

李天成等[7]在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苯酚废水研究中,分别测定了SnO2/Ti复合电极、不锈钢电极、柔性石墨电极的析氧电位,并以这三种不同电极材料,施加5V左右电压,对模拟苯酚废水进行了电化学氧化分解实验。研究表明:析氧过电位次序为不锈钢<柔性石墨<SnO2/Ti,处理后水的化学需氧量值约为100mg・L-1,且出水的苯酚浓度<0.5mg・L-1。处理取得良好效果。

贾金平等[8~10]研制了铁/活性炭纤维的复合材料电极,并应用该电极对染料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该复合电极可以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达到100%,TOC的去除率也达到60%以上,处理的效果比采用单一的铁电极要更好,从而证明活性炭纤维在该复合电极中起了主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具体催化作用机理可能是因为活性炭纤维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对污染物有较强吸附能力有关。

娄红波等[11]采用碳棒电极,在室温下进行了电化学法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研究,通过改变废水中Na2SO4电解质浓度、电极电压、pH值和初始浓度等条件,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处理最佳条件为pH值为8.0,电极电压为5.5VNa2SO4电解质浓度为20.0g/L。最后对苯酚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我们认为,最佳处理条件的适用范围有限,因为电极间距及电极表面积大小的影响对处理效果影响也非常大。

林海波等[12]以炼油厂二级出水回用为目的,研究了电催化氧化法降解炼油厂二级出水CODCr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电催化氧化法可在炼油厂二级出水回用中降解CODCr,当废水处理后ρ(CODCr)小于30mg/L时,处理每吨废水的电能消耗在1kW・h左右。CODCr的降解效果依赖于废水性质、电解时间、电极材料、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电解槽结构、废水流量等因素。

殷钟意等[13]在活性炭负载纳米TiO2电催化氧化处理染料废水中,用溶胶凝胶―动态吸附法制备颗粒活性炭(GAC)负载纳米二氧化钛(TiO2)催化剂,以甲基橙的脱色率为考察指标,研究TiO2/GAC电催化反应体系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甲基橙废水pH值为4,TiO2/GAC催化剂用量为0.5g,Fe2+浓度为250mg/L,电解电压为16V时,电催化氧化30min的条件下,甲基橙脱色率达99.2%,COD去除率达93.1%。

电催化氧化方法和光催化结合方法处理染料废水近年来引起研究人员的兴趣,李国亭等[14]在电催化降解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的降解过程研究中采用光照协同作用,采用具有电催化活性和光催化活性二氧化钛掺杂PbO2复合材料电极,研究了对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的光助电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单独电催化过程会产生大量醌类化合物,可能是因为电催化不足以降解这类化合物,因而在溶液中积累;而在光协同电催化氧化过程中,光催化氧化过程大大减少了电催化过程中产生的醌类物质。在反应时间为120min,光协同电催化氧化是其使TOC去除率高于单独电催化1.5倍以上,协同作用非常显著。

在钛基二氧化锡电极电解过程中羟基自由基检测及电催化机理中,丁海洋等[15]采用浸渍――热分解方法制备了钛基二氧化钌(Ti/RuO2)和钛基二氧化锡(Ti/SnO2)两类尺寸稳定阳极电极。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电极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CV)比较研究了Ti/RuO2和Ti/SnO2电极直接电催化氧化苯酚性能,表明苯酚在Ti/RuO2和Ti/SnO2电极上均可发生直接电氧化反应,两种电极上氧化峰电位分别为0.96和1.43V(vs.Ag/AgCl)。以对苯二甲酸为捕获剂,利用荧光光谱法进行了羟基自由基(・OH)检测。Ti/SnO2电极在电解过程中能够产生・OH;而Ti/RuO2电极・OH的生成极其微弱。Ti/SnO2电极电解过程中生成・OH是其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也表明了用荧光法进行羟基自由基检测方便、灵敏,可以用于电催化过程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4电催化氧化法的优势

目前电催化氧化法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优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能属于清洁能源,可以再生,并且该方法对电能利用效率{,反应条件宽松。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瞬时活性自由基和电子,无需额外添加化学药剂,没有二次污染,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

(2)电催化氧化法不仅能对有机物进行矿化分解,另外本身不引入菌胶团,没有生物污染,同时电化学产生的强氧化性的活性自由基对废水中的有害生物起到杀灭作用,这样可采用生物法作后续消毒的工艺。

(3)基础建设和运行成本较低[16],控制简单,工艺组合灵活,可以单独处理污水,也可为难生物降解的高浓度废水提供可生化性预处理。

5结语与展望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污水有深远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17],尽管电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染料废水有许多优势,但目前还是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电极组成结构、电催化氧化的机理、高催化性能电极的研发以及电催化氧化整体工艺的研究这四个领域,这是电催化氧化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同时对电催化氧化的工业化应用研究还有待加强,今后的发展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把理论研究过渡到实际工业应用研究上。

参考文献:

[1]阮湘元,白燕,李纠,等.混合絮凝剂预絮凝沉降―电催化降解染整废水研究[J].应用科技,2002,29(2):44~49.

[2]赵国华,李明利,李琳,等.纳米铂微粒电极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3,24(6):90~95.

[3]方建章,张再利,雷恒毅,等.电生成强氧化剂处理染料废水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4,30(3):173~175.

[4]周建,章婷曦,洪利光,等.染料废水的催化氧化处理[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22(4):25~26.

[5]余琼卫,周元全.直接电解法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7)64~69.

[6]王敏,阳小敏,等.催化电解法去除渗滤液中COD,NH3-N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8,25(4)64.

[7]李天成,朱慎林.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苯酚废水研究[J].电化学,2005,11(1):101~104.

[8]贾金平,杨骥,廖军,等.活性炭纤维电极处理染料废水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7,16(4):19~22.

[9]赵少玲,贾金平.活性炭纤维电极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1997,16(5):24~27.

[10]贾金平,杨骥,廖军,等.活性炭纤维电极法处理染料废水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1997,18(6):31~34.

[11]娄红波,王建中.电化学法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2,33(2).

[12]林海波,张恒彬,孙治权,等.电催化氧化法降解炼油厂外排废水COD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35(6):31~34.

[13]殷钟意,李小红,侯苛山,等.活性炭负载纳米TiO2电催化氧化处理染料废水[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150~153.

[14]李国亭,曲久辉,张西旺,等.光助电催化降解偶氮染料酸性橙Ⅱ的降解过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0):1618~1623.

[15]丁海洋,冯玉洁,吕江维,等.钛基二氧化锡电极电解过程中羟基自由基检测及电催化机理[J].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07,35(10):1395~1399.

篇10

敬正书在讲话中阐述了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的形势,他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是制订政策法规的基础,是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政策研究对于做好当前水利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敬正书指出,适应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水利政策研究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增强大局意识。要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政策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把水利工作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第二,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研究新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水利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之后,我们还有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转变。第三,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要做好水利政策研究工作,必须要有超前的眼光。第四,要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任务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对策支撑,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要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贴紧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的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第五,要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第六,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一方面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热点及新难点,一方面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治水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治水规律。

在谈到如何做好新时期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时,敬正书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把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高到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实践新的治水思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性和自觉性。要加强对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领导是关键,这是中国的国情。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公众认识的提高,我们是办不好政策研究工作的。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政策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政策研究工作的领导,要明确专门的领导来具体抓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要提出工作要求和计划,列入工作议程。

二是明确机构,落实人员。各级水利部门都应有专门的力量来加强水利政策法规研究工作,设立相应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水利系统政策研究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提高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宏观形势的把握能力,提高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水平。要保证政策研究的经费,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经费来源,研究机构也要多渠道争取研究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