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营销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06 17: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投资营销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投资营销方案

篇1

关键词:风险投资 多目标决策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二战以后,美国哈佛大学在波士顿创建了名为ARD的第一家现代风险投资公司,这是风险投资开始的标志。风险投资业在美国兴起,又很快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且是一种权益投资。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开始于80年代,被称为创业投资。从起步到现在的十几年中,我国风险投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的比较慢。

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

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为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现行的评价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中,评价指标有:期望净现值;方差(或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

假定现有n个互相独立的方案Pi (i=1 ,2 ,…,n)可供选择,相应于以上三个评价指标,为了比较这n个方案的优劣,通常采用以下原则之一。

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期望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方差或标准离差最小的方案最优;

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标准离差率最小的方案最优。

在现行的风险决策评价方法中,一般都采取单目标最优化方法:如果只追求最大收益,则采取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如果只追求安全,则采用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如果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追求较大盈利,则采用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上述风险决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如果仅按此决策,常常会导致决策失误。

现有的风险投资决策无论从评价指标、还是从评价方法上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需要补充和完善风险投资的评价指标,采用多目标决策原理和方法,全面考虑风险投资的经济效益和风险大小,综合评价指标,使之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风险投资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评价指标的建立

期望净现值指数:UI=期望净现值/投资总额(现值)=u/I。因为初始投资数额的不同,使得期望净现值指标难以适用,所以应该采用期望净现值指数这个指标来反映预期收益的大小。

标准离差率:η=标准离差/期望净现值×100%=S/u×100%。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θ:投资失败率很难确定,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他们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有所不同,有的风险投资者更偏爱“高风险”,因为高风险背后隐藏的是“高收益”。而有的风险投资者则规避高风险,因为“高风险”也意味着更大的失败的可能。根据这个差异,假定某个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为θ,对收益大小的看重程度为1-θ。

评价模型的建立

评价模型如下:Max R=(1-θ)R1+θR2 其中R为投资总效用,R1为收益的边际效用, R2为风险的边际效用。

θ值一般由投资者的经验和对项目的分析判断后作出的。这里我们主要确定边际效用u1和u2。

第一步:计算各方案的指标值,并列制成表。由于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是既定的,追加投资其收益和风险不变,因而边际收益可以用期望净现值指数来表示,边际风险可以用标准离差率表示,对净现值指数和标准离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可得到R1、R2;

第二步:对各指标进行单目标排序,并判别是否存在最优方案。若存在每个单目标值都是最优的方案,则选定此方案,项目评价到此为止。若不存在这样的方案,继续下一步。

第三步: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对于n个不同方案,同时考虑m个目标(指标)。用Xij表示i方案j指标的指标值。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不同,因此会影响决策的结果。为了统一标准,需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为:对于效益指标fj,取fj=max{Xij} (i=1,2,…,n),则各方案该指标标准化处理的标准分为:fij=Xij/fh;对于成本指标fj,取fj=min{Xij} (i=1,2,…,n),则各方案该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分为:fij=fj/Xij。其中:0≤fij≤1(i=1,2,…,n), (j=1,2,…,m) ;

第四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θ分别计算各方案的总效用R;

第五步:对各方案的总效用排序,得到最优方案。

显然,这个综合评价,充分考虑了风险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大小,能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它是现行评价方法的综合,当θ=0时,此方法等同于最大期望净现值指数原则;当θ=1时,此方法等同于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

实证分析(取θ=0.5)

以下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风险决策现行评价指标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现考虑5个相互独立的风险投资项目Pi(i=1,2,…,5),它们的初始投资Ii,期望净现值ui,标准离差Si,标准离差率ηi都已计算出来,见表1:

计算各方案的指标值,列表(如表2)。

方案单排序如下。

根据期望净现值:P2>P1>P3>P4>P5

根据望净现值指数:P1>P3>P4>P2=P5

根据标准离差率:P3>P1>P4>P5>P2

不存在最优方案,继续进行下一步。

对期望净现值指数和标准离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3。

计算各投资方案的总效用(取θ=0.5)。

由R=(1-θ)R1+θR2计算得到5个方案的总效用分别为:0.9936、0.7111、0.9、0.8012、0.7405

优劣顺序为P1>P3>P4>P5>P2,并且可以验证,不管θ取值多少,方案P2都是最劣方案,而本文的参考文献3中,两位作者最后改进出的决策方法竟得出方案2优于方案4和5的结果,这是不合理的,如果决策者有40万元钱,他应该选择方案P1,P3,P4,P5,而不应该选择方案P1,P3,P2。

风险投资的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现有的风险投资决策无论从评价指标、还是从评价方法来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出发,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对现行决策方法进行了改进,综合考虑了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应用了多目标决策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风险投资多目标决策模型,较好地为决策者正确地选择风险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风险投资 评估 决策方法

项目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项目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于:个人天使投资、私人资本、保险公司、公共养老金、捐赠基金以及公司。如世界上的著名公司:思科、微软、三星、英特尔、爱立信、康柏及太阳系统等公司,刚起步时都因项目风险投资者提供了原始启动资金,如今这些公司已在各个行业中成为遥遥领先者。项目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也因为在这些成功企业的投资及回报,从1970年初期的1亿美金发展到现在超过1000亿美金。在美国风险投资已经十分完善,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操作模式和理论体系。

目前,中国在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型,从一个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投资及投资决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在公司金融活动中。

中国的风险投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外的风投和基金公司进入中国,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信托投资公司、银行也纷纷开设了风险投资部,中国的风险投资进入了探索性发展的阶段。最近一两年来,创业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高增长潜力的特性,已经逐渐为国人所认识,国内风险投资行业迅速崛起,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投资顾问公司、中介公司等等。不仅如此,政府、券商、上市公司、外资金融机构等纷纷介入风险投资,或独自或联合其他机构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实行战略投资。

公司在考虑风险投资项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虽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投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通常意义上风险投资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包括知识产权风险、融资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及管理风险等。风险投资的周期通常是4—6年。

2.风险投资一般是组合投资。因为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高风险特征,在公司金融投资中,一般利用组合投资的方式,分散或对冲风险,使系统风险在尽可能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收益。

3.资本管理,是指技术发展和生产扩大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本需求相对前两阶段又有增加,一方面是为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是开拓市场、增加营销投入,最后,企业达到基本规模。这一阶段的资金称作成长资本,其主要来源于原有风险投资家的增资和新的风险投资的进入。另外,产品销售也能回笼相当的资金,银行等稳健资金也会择机而入。这也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已主要不是技术风险,因为技术风险在前二阶段应当已基本解决,但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加大。

(4)资本退出,风险投资最终将退出风险企业。风险投资虽然投入的是权益资本,但他们的目的不是获得企业所有权,而是盈利,是得到丰厚利润和显赫功绩从风险企业退出。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退出有三种方式:首次公开发行、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或股本回购、破产清算。显然,能使风险企业达到首次公开上市发行是风险投资家的奋斗目标。破产清算则意味着风险投资可能一部分或全部损失。

对于项目风险的评估以及项目的收益,直接影响了风险投资的选择。风险评估技术,中外创投可靠的规范,尤其是在风险评估的投资风险和投资行为,已经做了很多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理论更加完善。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技巧: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和仿真估计投资风险。上述技术虽然不提供评估投资风险的客观标准,但它们都参与计划的收入来源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和影响。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计算的不确定的悲观情绪和乐观,预测最有可能对应于三种类型的收益。

项目风险投资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投资者愿意承受“高风险”是为了获取“高收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风险投资项目都能获得高收益。一个项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可靠性评价结果。在风险投资决策中,除了上文已经提到的风险的评估,还需要解决投资过程中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中,评价指标有:

期望净现值;(2)均值、方差(或标准离差);(3)标准离差率。

相应于以上三个评价指标,为了比较这多个方案的优劣,通常采用以下原则之一:

1.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期望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

2.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方差或标准离差最小的方案最优;

3.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标准离差率最小的方案最优。

在目前的评价方法中,如果只是简单的收益最大化,采用期望最大化原则;如果保守性的投资者,建议采用最小的标准偏差和方差最小原理;如果我们想追求更高的利润,还要考虑安全,使用最低的标准离差率原则。以上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决策,非常方便操作。然而,不同的风险偏好,简单的决定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仍有改进的余地。

我们只讨论均值、方差的情况。

设有两个投资方案其收益率分别为随机变量X和Y,数学期望分别是和,标准差分别为和,则在均值-方差决策规则中所谓X优于Y是指其满足如下两个准则:

其中是市场上统一借贷资金的利率,可以认为是无风险收益率均值。

方差决策规则在投资决策中有不合理之处,举例如下:

设某投资者现有一笔资金决定投资于基金A或基金B,投资期为一个月。由于受到某些可能事件的影响,比如利率的波动,这笔资金在1个月后可能有不同的收益率。设基金A或基金B的收益率分别在[,+1]和[,+2]上的平均分布,则从直观上看投资于基金B比投资于基金A更好一些。

但依据方差规则,用准则1无法判断,采用准则2,则投资于基金A和投资于基金B是等价的,但实际中大多数投资者会根据他们的直观行事并把全部资金投入到基金B。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标准差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投资项目的吸引力就越小,不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风险投资项目需要具体判断。

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适应性可能会有限。虽然可以用传统的方法来评估项目的投资价值,但仅从静态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角度,即经营决策是预先固定的,而不是考虑投资后,形势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仍然是按照原来的决策,使决策的效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DCF法中的IRR和NPV成为首选的分析工具。考虑到企业规模可能是决定投资决策技术的重要因素,财富500强大企业更为偏好使用IRR,而福布斯200小企业更中意NPV。相对的,在中小型企业中,分析发现NPV和IRR同为最常使用的技术,使用IRR的偏多一些。此外,企业规模对工具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大型企业比小型企业更为经常使用NPV方法和CAPM模型,拥有MBA学历、发放股利的、上市公司等更为经常使用NPV和IRR。

创业项目现在有一个新的进展评估的方法,进行项目风险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有选择的使用评价方法特点相适应的风险投资项目。这里的选择权,是在一个固定的价格出售资产或购买权在预定的时间内。使用该选项是一个灵活的管理方法,是项目投资决策的期权,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允许之前或在下一步开始接收信息后,做出决策的最新行动。选择合适的项目评价方法具有许多传统的如决策树分析方法的整合方法,净现值法,实物期权定价方法的优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到:经典投资理论与客观世界中企业的投资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净现值准则并不是最优投资准则。美国企业倾向使用内部收益率法,而在亚洲和欧洲大部分企业喜欢用回收期法。在选择使用折现方法的企业中,美国企业偏好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折现率,而中国企业多选择银行贷款利率为折现率。欧洲和北美企业都倾向于使用CAPM模型来估算权益成本,中国企业却很少估算权益成本。各国企业对风险都比较重视,但重视程度、对风险偏好又各不相同。多数企业虽然重视风险,却不根据风险调整项目的折现率。对投资过程其他阶段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

参考文献

[1]龚哲.试论风险投资的阶段性特征及风险管理策略[J].科技资讯,2012(29).

[2]王茜.基于效用函数的最优投资决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篇3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 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 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篇4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篇5

正当美国的创业板NASDAQ在世界风靡之时,1999年,我国也开始了创业板的创立设想。但是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给世界各国风起云涌的创业板以沉重的打击。许多创业板业务萧条,一些国家的创业板为此关闭。同时,仓促上阵的创业板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如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质量不高,鱼龙混杂;上市企业价值低估,发生劣质企业驱逐优质企业现象,最终使得好企业不愿意到创业板上市;信息不透明,市场欺诈现象严重,投资者也不愿意向创业板投资等等。结果,全世界创业板依然只有美国的NASDAQ独占风光。由于中国历来对于金融改革和创新持小心谨慎态度,为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金融动荡,生不逢时的创业板自然被一再延迟。当然,创业板的延迟推出还有其他原因,如股票市场仍然将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为宗旨,为防止创业板分流资金,只好推迟创业板的推出。当初设计创业板之时,就考虑了创业板要全流通,而当时股权分置改革没有进行,主板市场尚未实现全流通。如果创业板推出,那么,全流通的创业板必将会给主板一个沉重打击。再加上自2001年以后,深沪股市走了漫漫熊途,作为国有企业主战场的主板市场,无疑成为政府力保的对象。因此,创业板迟迟未推出也就可以理解。

但是,创业板的延迟推出确实损害了中国的经济。不说深交所因为停摆而使深圳金融业的发展缓慢,单就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就受损严重。我国经济自抓大放小原则提出以来,就开始着力培养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企业集团,许多国有企业借着行政垄断背景做大起来,但并没有做强。而做大的国有垄断企业在就业机会的创造和技术创新方面却又乏善可陈。在增加就业、加强创新的要求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创新型企业具有风险大、规模小、设立时间短、各方面都不稳定等特点,融资难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而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却由于创业板未创立、退出机制不畅等原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受到很大限制。

对于风险投资活动,能够及时地从被投资企业撤出是进入的必要前提。由于风险投资不是以长期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为目的,而是以获取高额风险收益为目的,因此,当企业进入到低风险的正常运营之时,风险投资就会退出。风险投资退出途径主要有风险企业上市、并购、回购、清算等方式。通过风险企业上市,风险投资形成的股权可以通过市场转让而退出;若所投资企业被其他企业收购,或者是风险投资所持股权被其他企业购买,风险投资亦可实现退出;如果企业管理层或者员工购买风险投资所持有股权,那么通过这种回购活动,风险投资就可以撤出;另外,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被投资企业终止经营,按照清算要求对其财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与处分,风险投资也可以退出。显然,在风险投资退出的各种方案中,风险企业上市居于核心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上市除作为一个主要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外,其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发现的过程,可以为风险投资的其他退出渠道提供价格参照。因此,虽然上市在风险投资退出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是所起的作用却非常关键,不可或缺。

篇6

信任对后续融资支持的影响MacMillan,Kulow和Khoylian(1989)认为风险投资家做得最多的两项工作是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和提高管理能力[20]。风险投资不但为新创企业的发展注入了资金,而且在企业随后的发展中,风险投资可以给予再次注资和提升其融资能力[21]。除了自有资金,风险投资家更多通过引进其他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权益投资,或者引进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企业提供债务融资等手段,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在后续融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实际担当着风险企业的信用担保人、风险过滤器的角色,同时风险投资家联合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功的投资,尽可能早地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声誉[22],因而风险投资家可能面临着投资失败、风险企业滥用资金所带来的资金和声誉双重损失的可能性。双方之间的信任使风险投资家不会担心风险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谋取私利而带来双重风险,愿意继续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风险企业也因为对投资家的信任,能够正确认识后续融资可能带来的股权稀释问题,而较为坦然地接受后续投资,正如Shane(2002)指出,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相互之间越信任,风险企业越能整合到创业必需的财物资源,且所获财物资源数量也越丰裕[23]。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2: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信任正向促进风险投资家后续融资支持。信任对战略支持的影响风险投资家会对新创企业的战略制定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企业未来的快速成长[24]。风险投资家通过占有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席位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来对其提供战略支持。风险投资家通常是某一行业和相关几个行业的专家,对特定行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大小和市场变化趋势有深入的了解和跟踪,因而在参与风险企业战略决策的过程中专长于外部环境分析,而风险企业则对自己企业的资源状况、优势与劣势最为了解,双方拥有互补的专长知识,实现专长知识的共享,则能够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Inkpen和Ross(2001)指出,跨组织合作的伙伴间必须要有高度的信任关系,才能使伙伴愿意提供有帮助的关键知识或经验[25]。当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建立高度信任时,双方会积极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知识:创业者不必担心完全披露己方的资源、技术等信息而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且会增强与对方分享知识并向对方学习其专长知识的意愿,这样风险投资家也因为对方的坦诚而主动提供自己的知识并参与战略制定,提高战略支持的程度,使得双方间的学习顺利进行、知识得到有效整合,从而有利于风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定和战略规划。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3: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信任正向促进风险投资家战略支持。信任对管理支持的影响风险投资家一般拥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规律,因而Hurry等(1992)指出创业者能够向风险投资家咨询学习经营创业企业的技巧和方法[26],进而弥补自己管理经验的欠缺,提高管理技能。通过投资家的管理支持,创业者将获得企业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或者对管理实务形成更深入的理解,这个过程实际是投资家的知识向创业者转移的过程。Kim和Mauborgne(1997)认为信任能够很好地增强伙伴间合作与共享意愿,一旦人们建立了相互信任关系,他们将会非常愿意共享彼此信息[27]。因此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信任关系,是投资家与创业者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创业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重要基础。当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存在高度信任时,创业者更愿意与投资家进行深度交流,主动向投资家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并敢于暴露自身的不足,而风险投资家也会因为创业者的积极互动而增强进一步提供知识和指导的意愿,使企业获得更充分的管理支持,并且能以一种包容、耐心的态度面对企业暂时存在的不足。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4: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信任正向促进风险投资家管理支持。

不同维度信任对网络资源支持、后续融资支持的影响谋算型信任中,信任的确定通常是基于信任带来的收益及信任破坏带来威胁的比较[11]。在这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境中,信任双方倾向于做出理性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计算最大化的期望收益和最少化的可能损失,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28]。在谋算型信任下,双方关系建立在激励约束机制和共同利益之上,双方的了解还不是非常深入,均处于试探性阶段。此时风险投资家还有较强的防范心理,担心创业者能否恰当地使用资源,基于理性计算只为风险企业提供有限的网络资源,比如介绍部分自己非常熟识的供应商或销售商等;而另一方面创业者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不希望对方在企业中介入太深,或者因为对风险投资家的网络能力、提供的网络资源的价值感到没有把握,故在提出资源要求时也不主动,因此在双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谋算型信任阶段网络资源支持的程度相对有限。在谋算型信任下风险投资家做出后续融资的决策前,将会非常审慎地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增值潜力,并在继续投资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投资后创业者可能的败德行为导致的资金和声誉风险间进行计算权衡。由于此阶段风险企业还未树立足够的声誉,并且此时企业披露内部的经营信息非常有限,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明显,这使投资家无形中会加大风险评估值,因而增资会非常谨慎,这样在谋算型信任下,风险投资家经利益计算会提供必要的后续融资支持,但若谋算型信任的程度降低则会倾向于降低后续融资支持的幅度。在了解型信任或认同型信任中,双方关系超越了纯粹的利益计算,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非正式的沟通增加,交往也更为深入,双方间持续的互动与沟通增强了他们对对方需求、偏好及态度等的了解和行为预测能力,因而逐渐打消对对方行使机会主义行为的顾虑,促进了对对方的友好和谅解。在这两种信任状态下,出于对风险投资家的了解,创业者更愿意坦陈自己的需求,比如告知投资家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技术瓶颈,希望介绍同行业企业展开合作或介绍该领域的技术专家提供咨询,这样使风险投资家的资源支持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家基于深入了解不担心对方会不恰当地利用资源,因而会告知自己的资源状况和价值;同时也相信创业者是具实提出的资源需求,故愿意将自己网络中其他的成员介绍给创业者;而在向其他企业推荐创业企业时风险投资家的声誉也增强了创业企业的可信度,使网络内其他企业更容易与创业企业缔结合作关系,有利于创业者赢得更多获取资源的渠道,使风险投资家的网络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在了解型信任或认同型信任状态下,双方的共同信息范围逐渐扩大,风险投资家对创业者的价值观、偏好、行事习惯也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关于风险企业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明显降低,风险投资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竞争程度了解非常深入,对企业即将发生的资金需求了然于胸,同时也认为创业者滥用资源或谋取私利的可能性很小,因而能够也愿意为企业量身制定后续融资计划;由于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信任,提高了风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则容易受到与风险投资家有来往的金融机构的青睐,从而带来更多的低成本资金[29];同时创业者能够更加深刻理解风险投资家的融资策略的出发点,可以很好理解和顺利接受增资带来的股权稀释。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5: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不同维度信任对网络资源支持正向影响作用不同,了解型信任及认同型信任对网络资源支持的促进作用均比谋算型信任强。命题6: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不同维度信任对后续融资支持正向影响作用不同,了解型信任及认同型信任对后续融资支持的促进作用均比谋算型信任强。

不同维度信任对战略支持、管理支持的影响由前述增值服务的界定可知,风险投资家为风险企业提供战略支持、管理支持实际是投资家的战略思想、战略规划经验和管理经验、营销技能、管理新思路等复杂隐性知识向风险企业转移的过程。隐性知识的不可编码性,使隐性知识转移通常需要借助面对面的接触和深层次的交流才能实现。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只存在于双方相互间具有格外强的信任时,否则仅停留于表面层次。当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之间是谋算型信任时,信任关系属于信任的初级层次,在这种信任关系下,双方遵守规则、严守本分,相互接触少,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主要限于投资协议约定的信息披露,风险投资家仅通过参与董事会的正式沟通方式介入风险企业战略决策,因而他向风险企业转移的复杂专有知识较为有限,而更多的是简单知识;同时由于风险企业家心存芥蒂,向风险投资家所提供的企业资源、技术前景等关键信息比较有限,使风险投资家难以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战略分析与战略制定,因而此时提供的战略支持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在谋算型信任下,风险企业担心过多披露信息会暴露自己的缺陷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很少会主动披露企业内部的经营信息,这使风险投资家对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的了解受到局限;而且在这种信任中,由于创业者对风险投资家的能力了解还不充分,对于风险投资家提供的管理运作支持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希望过多干涉其经营管理,因而,风险投资家在这一信任阶段提供很有限的管理支持。当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处于了解型信任的状态时,非正式接触明显增加、沟通变得开放且频繁,双方的密切交往和深度交流,将成为投资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和知识转移的手段。创业者不必担心知识流失的风险而愿意提供技术细节,愿意将自己在资源获得、企业战略布局等方面的困惑与投资家交流。这使风险投资家对企业的资源状况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产品、技术的领先程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创业者的战略设想也更为明了,也就能针对企业现状提出具有价值的战略规划设想,因而此时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战略制定过程的影响较为深入,提供的战略支持较多。在了解型信任关系下,一方面创业者对投资家的人品、管理经验水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企业信息披露更为主动、全面,使投资家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实际的情况;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家对创业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也有了直观认识。随着双方沟通的增加,投资家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得当、失当之处,也更有可能为企业准确把脉,得以在必要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发现企业产品独特且附加值高但管理及销售比较混乱,风险投资家就会帮助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销售队伍,协助其进行市场开拓。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性,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就是通过共同的活动来分享相同的经验,风险投资家在手把手的指导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过程中,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将得到传递。虽然信任双方接触的越多,他们就越能理解和预测彼此间的行为,并且了解到各自的问题和期望,那么从这里赢得的收益将会比几乎所有其他地方来得更多[30],但在认同型信任关系中,双方将时间和精力更多放在感情交流上,反而降低了专有知识共享的程度和互相学习的程度[31],尤其在中国的关系文化背景下这一特征将会更为明显。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与创业者间长期的交往互动,造就了相互的深入了解和深厚感情,双方甚至形成了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事准则,拥有高度默契,认为在企业经营、发展等根本性问题上与对方的取向是一致的。创业者认为投资家已经对企业的经营情况非常了解而没有必要向其提供企业的经营信息,由于认同对方的价值观和理念,而不必为具体的管理运作问题和投资家进行讨论,并且认为对投资家的战略观点与倾向非常了解而不需要和其就战略制定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家认为不必详细地过问创业者战略制定的过程,他们也会做出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战略决定;同时觉得通过此前的深入交往和指导,创业者的企业经营管理思路也和自己是一致的;并且创业者的管理能力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创业者的管理决策不再需要过问具体的细节,风险投资家因而会将时间和精力更多放在双方关系培育和情感交流上,反而减少了对风险企业战略及管理知识的传递。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命题:命题7: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不同维度信任对战略支持正向影响作用不同,了解型信任对战略支持的促进作用最强,而认同型信任对战略支持的促进作用并不比谋算型信任强。命题8: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不同维度信任对管理支持正向影响作用不同,了解型信任对管理支持的促进作用最强,而认同型信任对战略支持的促进作用并不比谋算型信任强。

本文界定了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信任及其维度划分,明确了增值服务的定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信任的发展演化规律出发,进一步分析了信任和各类增值服务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间的信任促进双方社会网络的融合,创业者通过这种信任网络能进一步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双方间的信任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进而使创业者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双方的高度信任关系,使投资家愿意提供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同时创业者认可确信对方知识的价值,愿意提供真实信息,从而使风险投资家更为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并为企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管理支持。而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双方之间不同维度的信任对增值服务各变量的影响规律不同:了解型信任及认同型信任增强了他们对对方需求、偏好及态度等的了解和行为预测能力,因而逐渐打消对对方行使机会主义行为的顾虑,故这两种信任对物质资源支持,即网络资源支持、后续融资支持的正向促进作用均比谋算型信任强;在谋算型信任下有限的正式沟通局限了知识传递,了解型信任中双方丰富而频繁的沟通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共享,而在认同型信任关系中,相互的高度认同使双方更多地重视情感交流而不够重视知识交换,因此,了解性信任对知识资源支持,即战略支持、管理支持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强,而认同性信任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比谋算性信任强。综上所述,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的信任与增值服务间呈现一种较为复杂的关系,双方应当树立合作意识,悉心维护信任关系并努力提升信任层次,使风险投资家的资源优势能更充分地为风险企业所用,来提升竞争优势;同时双方在非常熟识、信任的情况下,还应有意识地加强业务交流,激发不同意见,避免群体思维,从而使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家处持续获得高质量的知识,改进企业绩效,以利于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作者:张识宇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篇7

1.技术因素。主要考察技术因素是否能够应用到生产中,并形成产业化,以及后续研况。因此,技术因素的评估指标有:技术工艺的成熟性和可行性、后续研发能力、研发计划等。

2.产品因素。主要考察高技术产品投入商业化生产后,产品能否顺利上市,是否满足顾客要求,并被顾客所接受。因此,对产品因素评估的指标有: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产品功能独特性、产品的替代性、质量可靠性、产品创新度、产品概念的激发原因、产品经济寿命周期等。

3.市场因素,主要考察产品能否销售出去,市场需求怎样,市场半径范围、顾客类型及有效需求水平等。因此,市场因素的评估指标有:市场有效需求情况、市场份额、营销网络、营销组合策略、竞争对手情况等。因此,本阶段风险投资评估的主要因素如表-3所示。银行支持建议:对该类企业提供的专业服务建议主要集中在创业指导如市场定位、整合管理团队、商业计划精细化,也包括一定的融资服务。

二、成长阶段企业特征:

企业基本上实现了新产品的技术、生产和市场的结合,产品已经开始销售,但尚未盈利,风险企业也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财务水平。风险分析:这一阶段产品开始销售,但尚未盈利,投入资金的风险依然很高,可能会出现创业者管理能力不够;制造成本太高,无法达到适当的边际利润;企业财务控制不当;产品竞争力不够,市场增长缓慢;企业营销策略错误;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使产品过时等。

1.技术方面:产品技术开发开始让位于工艺技术的开发;同时,风险企业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是第二代产品的开发。因此,技术因素侧重点是风险企业是否推出新型产品与后续产品以维持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技术领先能力。

2.市场方面:风险企业向市场推出产品,但缺乏商标知名度和销售网络,产品竞争力不够,市场增长缓慢,大多数情况下,还缺乏生产制造方面的竞争力,制造成本可能太高,无法达到适当的边际利润,甚至发生企业营销策略错误等;同时,新的竞争者不断出现,从而会带来新的市场风险。

3.生产方面:可能会出现原料材料供应渠道单一,价格偏高,导致制造成本过高,企业现有厂房和设备可能无法满足新产品及风险企业增长的需要;生产过程及生产工艺可能过于复杂;生产管理水平欠佳等。

4.管理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又为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层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能会出现创业者管理能力不够;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能力是否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也可能会出现新的管理风险。

5.财务方面:由于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开发第二代产品,风险企业需要很大规模的资金。但因其内部融资能力不足,固定资产还达不到银行贷款的正常要求,这一阶段,由于资金问题,企业有可能从成功走向失败。评估考察:这一阶段,对高新企业的评估重点放在新的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管理因素和财务因素上。

(1)技术因素评估。主要考察企业是否有办法和能力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或与科研院所开展长期技术合作等途径加以解决。

(2)市场因素评估。一方面是第一代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的评估,主要评估企业是否针对新竞企业抢占市场的威胁,采取有效措施,如通过开拓市场,增加营销手段以扩大市场占有率等办法加以解决;另一方面是第二代开发产品的市场可行性评估,主要分析第二代产品是否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市场及消费者能接受的程度有多大等。

(3)管理因素评估。主要分析创业者及管理团队是否能随企业额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以及是否愿意通过风险投资家积极参与企业决策、聘请外部专家提供管理咨询、选聘更换管理人员等手段来减低管理风险。

(4)财务因素评估。一方面要注意根据投资方案评估与具体方案实施情况的比较,确定实际财务风险程度;另一方面必须判断风险企业规模资金需求的融资风险。因此,本阶段风险投资评估的主要因素。银行支持建议:加大信贷支持,满足企业日常性经营资金需求,可为企业提供“天使”系列、“科贷通”、“合同能源管理”、“保易贷”等,助其成长。

三、扩张阶段企业特征:

企业已建立了有竞争力的企业系统,产品已被市场接受,开始生产并盈利,企业组织已渐具规模,但现金流量少,风险稍有下降,风险企业开始探索规模经济,其财务状况也逐渐趋于稳定。这一阶段风险企业致力于:

1.进一步扩大风险企业的技术基础,特别是营销技术的开拓和创新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

2.寻求过渡性融资,即筹措一个公司资本化过程中那些债务成分较少,权益成分较大的债务,如可转换债券、资本性长期债务等。

3.进一步提高风险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等。风险分析:这一阶段企业往往已开始生产盈利,但现金流量少,风险已下降,可能发生风险是管理不规范,盈利不足以支持企业继续扩大;市场需求衰退;替代性产品出现等。评估考察:处于扩张阶段的高新企业主要考察该企业的整体素质以及未来继续成长获利的机会。这时评估的内容重点是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市场因素、财务因素也是考虑的内容。

(1)技术因素评估。主要是考虑风险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是否薄弱,能否及时开发出新产品。因此,技术评估的侧重点是风险企业是否推出新型产品和后续产品以维持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技术领先能力。评估指标有:技术领先程度、后续开发能力、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对外合作技术开发等情况。

(2)管理因素评估。主要是考察风险企业管理是否规范,能否适应扩大了的企业的规范运作。因此,管理评估的重点是在企业能否有效地调整组织,使之有效地达到成熟阶段。评估指标有管理团队的经营理念、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程度、企业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情况。

(3)市场因素评估。主要包括市场目前的竞争优势,市场成长的潜力、市场营销队伍、市场营销网络的健全程度、促销手段、激励机制等。

(4)财务因素评估。主要考察风险企业过去与现在的财务状况,评估指标有:财务控制情况、经营状况(资本结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预测、过渡性融资能力。因此,本阶段风险投资评估的主要因素。银行支持建议:加大信贷支持,满足企业日常性经营资金需求,适当加大对高新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提供更适合其发展的金融产品。

四、成熟阶段企业特征:

企业经营业绩高速成长,组织结构完善,内外部管理科学,开始新的技术研发。风险分析:这一阶段,高新企业的市场风险已基本解决,但仍有可能会有管理者流失;财务控制失当;不当的多角度投资与扩张;后续新产品开发不足;不能增加或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公司上市受阻等风险。评估考察:这个阶段,主要是对高新企业进行全方面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因素评估。主要是强化技术开发能力,形成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良好局面。因此,技术因素的评估指标有:技术的储备情况、技术的后续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能力等。

(2)市场因素评估。主要评估高新企业是否有能力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维持或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是否能提高企业在顾客中的形象。因此市场评估的指标有:市场发育程度、市场容量潜力及增长、市场竞争优势、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需求稳定性。

(3)生产因素评估。主要包括原料供应、生产设备、生产特征、生产管理等四个方面。

(4)管理因素评估。主要评估经营团队的经营理念是否能与投资者相吻合、能否吸引优秀人才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化程度、企业文化等。

篇8

关键词 项目经理制 电视节目 生产 应用

2007年以来,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把“项目经理制”明确引进到电视节目生产管理过程中,取代以往的制片人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他们的实践证明:“项目经理制”比电视界普遍推行的“制片人制”,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是电视节目生产在管理机制上的一大进步。

三制配套,“项目经理制”顺利运行

项目经理制在企业管理中诞生。有企业的运行方式与管理模式。电视节目生产管理与企业不同,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在推行“项目经理制”的改革方案时。结合电视节目生产管理的特点,总结以往制片人制的利弊、经验,具体实行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人,以风险投资制和会计委派制为配套管理制度的“三制”改革,以专家、市场、受众为“三关”的纵深把关体系,形成了全新的制片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与企业管理中的“项目经理制”完全不同的管理创新。初步创立出频道制管理模式下新的制片管理机制。

1 新的用人机制:项目经理制

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的“项目经理制”不再是过去简单的电视制片人概念。而是以频道为项目发包方,将需要生产的各类栏目、节目、活动等,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实行内部公开竞标,在更加重视电视节目质量的同时,着力强调电视节目生产与市场的接轨。

制片组作为项目承担者,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人,向频道提交项目策划方案。可以由一人或多人参与方案竞标。项目方案经总监办公会评审通过后。项目经理还必须将项目在市场中销售出去,取得社会认可与投资,销售出去的项目才能正式立项,项目经理方可正式上任。

节目制作出来后,通过频道领导审片,方可安排播出,频道用收视率来考核项目,收视好的项目可以由非黄金时间放在黄金时间播出,收视不好的项目则淡出黄金时间,直至取消。

项目实行动态管理:项目运行期间,项目经理在岗、;项目运行完毕,项目负责人就不再享受项目经理的待遇。这种动态管理机制,改变了过去电视节目一上定终身的做法,使项目责任人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更加自觉地随时调整状态,处处锐意创新,保证项目既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又有较好的收视率,有较好的经济收益(简称“一正双收”考核目标),使三项指标都能同步增长。

2 新的管理机制:风险投资制和会计委派制

风险投资制是指频道所认可的新上项目,在外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频道按照项目所需10%左右的资金比例。与项目经理签订风险投资协约,先行给项目投放风险启动资金,帮助项目尽快投入产出。项目启动后,资金到位,项目组除了偿还风险投资款项外。还需回报频道100%的风险投资利润。频道将风险投资利润作为奖励基金。对超预期完成“一正双收”考核目标的项目进行奖励。如果项目达不到预期考核目标,最终被淘汰取消,频道就拿它补贴给项目投资方。

风险投资制就是利用投入上的杠杆管理,支持项目走市场化之路。否定了那种拍板就上节目,有节目就有资金的做法,使项目在接受市场检验时得到扶持,帮助项目经受市场风雨,使其能更快地得到市场承认,得到考验,得到发展,最终使节目生产更快融入市场机制之中。

会计委派制是频道从经济上管理项目的创新配套机制。即项目确立后。项目经理制订的预算。必须交由频道核算部门把关,并经总监办公会确认。项目启动以后。由频道委派专门人员根据节目预算对项目进行动态财务管理,相当于项目的经济监理。以此确保项目资金足额有效地用在节,目生产上。

由于“项目经理制”实行了项目经理制、风险投资制和会计委派制“三驾马车”的循环配套管理,确立了以受众需求、市场需求为主导的运作模式,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良性的、有活力的新型管理体系,彻底解除了制片人的终身制,打破了以前栏目组“跑马圈地”的状况,大大激发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编辑记者的创新活力,出现了能者上、庸者下,项目经理能上能下的可喜局面;有的临时工当上了项目经理。有的普通编导拿到了比频道总监还高的绩效工资:职工的整体收入普遍比过去有所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也都凝聚到一心一意为频道谋发展,全力以赴为频道创事业上来了,取得了上下满意的好效果。

巧妙设“三关”,用活新机制

推行新机制,要用新办法。为确保“项目经理制”的运行效果,频道又巧妙的设立“三关”,对项目进行动态监测。这样,每一个项目要上,跟过去有了不一样的程序,新上项目必须过“三关”,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

第一关,专家论证关。

新上项目要通过总监办公会。由业内的专业人士来讨论新节目的策划案能不能通过。专家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来审核项目。通过后再上报总台编委会讨论,节目方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通过时,策划人就是准项目经理人,由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下一步推进工作。

第二关,市场营销关。

总台编委会和总监办公会讨论通过的项目。交由准项目经理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活动也罢,栏目也罢,能不能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要通过市场检测关。这种销售实际上就是使新上的每一个项目借用大型公司和集团的市场经验,来过市场检测关。投资方认可某个项目的话,一定要考虑该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和回报。只有能为企业带来较好效益和回报的项目,企业才会投资参与。项目营销的市场关过了以后,项目吸引到了投资,才能正式投入生产。

第三关,受众检验关。

过了市场关,组织生产节目,还要过最后一关,就是受众的检验关。受众看不看你的节目,买不买帐,你的收视率达到没达到策划案中提出的收视份额,观众能不能长期关注这个节目,都决定着这个项目最后能不能过关。如果达到了设计的收视要求,这个项目就可以继续进行;如果达不到,就会被调整到其他的非黄金时间段,再不行,就撤掉。

过了这三关,才能保证一个项目的最终确立。这种办法,使频道新上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也给频道品牌建设带来更大效益。

运行七大项目,证明新机制的强大生命力

两年多来,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运用“项目经理制”及其配套机制。成功运行了《创富英雄》(实战篇)、《百姓奥运大擂台》、央视青歌赛湖北赛区参赛项目、《星姐选举》、《创富英雄:做自己的王》(平民篇)、央视钢琴小提琴赛武汉赛区参赛项目、上央视春晚歌舞节目等七大项目,形成了一批核心节目

品牌,给频道带来了较高的收视率、较好的经济效益。提升了频道的社会美誉度和节目影响力。

1 两大项目。成功见证项目责任制

大型活动是频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电视频道的活力所在。湖北电视综合频道2007年相继推出了《百姓奥运大擂台》和《创富英雄》(实战篇)两档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动。并在这两个活动上实行了项目责任制。

《圣火耀神州之百姓奥运大擂台》活动的运作,使项目组每个参与的成员对频道实施的项目经理制有了切身的体会,对今后的项目实施提供了更有保障的人力基础。

《创富英雄》是频道原创性节目,该节目以自主创业,自我创业为导向,密切结合了社会热点、难点。赢得了从领导到群众的喝彩。《创富英雄》还以有条不紊的流程、规范的管理等为项目经理制创下了一个新的可供参照的节目制作模式。

2 《青歌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地域文化繁荣

综合频道接受总台指令,承办的CCTV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湖北赛区赛事项目,以较小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开创了电视公益性项目管理的典范。

从2008年3月10日到4月27号,历时近50天的CCTV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圆满落幕。由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选送的青年歌手一路过关斩将。摘金夺银,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成为省级代表队的最大赢家。在奖牌总数中,湖北队以一金、一银、两铜,以及唯一一名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奖等取得省级代表队排名第一,整体第二的极佳战绩。创下参赛13届以来全新的历史纪录。

青歌赛湖北队的成功,不仅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湖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显示了湖北文化建设的全新成果:展示了湖北正在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迷人风采,更是湖北电视综合频道项目管理结下的硕果。

3 再接再励,《创富英雄・做自己的王》好评如潮

2008年3月至7月。大型励志类电视节目《创富英雄・做自己的王》项目实施。该项目内容主要是讲述普通人的财富故事,展现普通人的成功之道。激励各行各业的有梦想、有智慧的普通人立足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为自己、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真正的王者。这个项目的实施,一是进一步完善了项目责任制,二是为项目营销。争取社会资金探索了新路子。

4 另辟蹊径,《星姐选举》聚集三省资源

《2008洁婷・星姐选举》,是湖北电视综合频道第一次跨区域联合河南、湖南两省有关电视媒体制作的真人秀节目。这档聚集三省佳丽的健康向上的青春秀项目,自然首先吸引了相关精英企业的眼球。洁婷品牌顺利成为赞助商。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为频道带来了新的品牌广告商,也为频道跨区域节目合作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思考:制片人制VS项目经理制

“项目经理制”是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实行频道制管理以来,在管理机制方面创新的重大成果,它改变了过去简单的制片人概念。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等方面,给频道带来了全新变化。与制片人制相比,项目经理制至少显示出三点优越之处:

1 项目经理制比制片人制更灵活高效

项目经理制不像制片人制,一上岗至少两年。而是动态上岗,岗变人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全权负责一个项目的人、财、物的管理。项目完成,项目经理自然结束使命。可以准备下一个项目再参与竞标,也可以由频道根据需要调整参与其他项目。真正实现能上能下。项目经理制的机动灵活,有利于频道有效管理、有效运营。效率更高,效益更好;有利于出好节目,做好产品,创好收视;更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2 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节目生产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生产管理体系中,制片人大多狮子大开口,找部门和台里要人力、财力、物力,而很少核算投入产出比。观念上是你要。而项目经理制赋予了项目责任人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所具有的战略性、风险性、竞争性等明显的特征。使项目经理在项目运作中有职有权有责。有利于统一、协调、灵活的指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使频道的有限的生产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变行政管理为业务管理,变空头管理为实际管理,变多头管理为独立管理,变松散管理为紧密管理,变简单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减少了管理环节,加大了管理力度,创出了管理效益。观念上更是变成了我要干。

3 能更好地实现两个效益互促共长

项目经理制的考核方式简单明晰,在没有上项目之前就已经将项目销售了出去,保证了项目的资金来源,项目经济效益有保证。同时。强化了节目制作与市场接轨,避免了过去节目制作与创收“两不找”。“两张皮”的现象。项目开播。考核收视率,使社会效益同步参与考核。没有好的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也将元法在荧屏生立足。相比以前的制片人制只对节目制作播出负责。而很少对节目收视率和收入负责来看,项目经理制使两个效益互相促进,共同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一正双收”的考核目标也就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篇9

虽是笑话却折射出很多人对保险的误解:保险是保命的。其实,购买保险并不会保证风险不会发生,我们依然每天面临生老病死、意外非难等等各种各样的风险。保险的真正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风险造成的负面经济影响。简单的说,保险主要解决的是受益人可能面临的经济困境。

不同的家庭结构会面临不同的风险,也就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案。下面就以李先生、王先生、张先生三位先生的案例具体说明:

丁克家庭:重疾、养老不可少

李先生前年结婚,婚后一直无子,是一对“丁克”,由于没有孩子,双方父母也暂时不需要过多的资助,因此日常开销较少,于是李先生一家的资产储备逐渐增高。

之前,李先生和爱人已经由公司统一办理了意外伤害险,面对突入而然的意外有了一定的资产准备,基本上有一定的抗拒风险的能力。但是在抵御疾病方面,该客户并没有足够的应对方式。这个时候建议李先生购买一定金额的重大疾病保险(20万元左右),当出现重大疾病后,保险公司将一次性对李先生进行相应的补偿和赔付,在家庭面临风险时,不必手足无措的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和相应的投资,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尽可能保存了客户的相应收益,还满足了客户的健康疾病上的需求。基本而言,每家公司的保险费用不等,两人的保费支出在3000元上下,比较划算。

同时,李先生还需要一定的养老规划理财保险需求,这里可以建议客户购买定期返还型的年金保险或者长期万能保险。年金保险最大的特点可以让客户的资金在客户一定年龄后按照固定的金额和时间返还给客户,弥补客户的养老金不足,而万能保险可以满足客户长期储蓄的需要,通过复利计息满足客户的长期储蓄需求,可以随心所遇安排客户的退休后的生活支出和不确定性支出,为丁克家族的养老解决了无子女供养的难题。

对于丁克家庭而言,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需要自己供给养老金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医疗保养支出,以及退休后锐减的理财收入,因此,提前储备养老金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年青收入较高时为客户制定一份完善的养老金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建议客户需要将自身资金20%-50%的资金用于长期储蓄,从而满足退休后的生活支出。

同时,如果客户在面对临时资金的周转情况,可以建议客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单贷款,基本而言,保单贷款额度是在80%左右,从而能够很好的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

三口之家:在保障中做投资

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营销主管,基本而言,月收入能够稳定在1万元,孩子刚刚一岁多。婚后随着孩子的出生和购买房子和车子,客户的保险需求将突然加大。为此,首先要给小孩存储一份教育储蓄保险,为孩子强制性积累一定的教育储蓄资金,满足孩子的教育储蓄规划。

而对于王先生和王太太而言,医疗保险中的重大疾病保险是必不可少的,在面对疾病风险时,可以满足家庭资金的应急支出,从而不会因为一方收入能力的丧失而增加了家庭的生活负担。因此,建议该家庭购买金额在20-50万元左右的重大疾病保险。

由于王先生的当前的财务支出较大,生活状况较为拮据,因此不建议客户购买万能类保险。但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议客户购买年金型保险以供今后养老之需。同时,若资金还有一定富裕的情况下,建议客户购买一定比例的投连险,通过风险资产提升整体收益率,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长期风险投资需求。在这里建议客户可以选择趸交投资和期交投资两种方式,若资金比较充裕,进行趸交投资。

而对于存款较少的工薪阶层,可以将客户扣除房贷和生活用资金后,按照定期投资的方式购买投连险,从而满足客户的风险投资的需求。

单身贵族:医疗保障尤为重要

张先生,29岁,是某民营企业的营销总监,月薪2万元左右,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男士,现在依然单身,没有任何投保。张先生看似表面风光,但是他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大,疾病、意外、企业的变动都很可能会接踵而至,只有“未雨绸缪”,提前储蓄,才能够从制度上解决各种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针对这类客户,医疗疾病上的风险控制尤为重要。作为营销总监,出差外派在所难免,生病的几率比一般客户明显更大。因此,建议客户购买一份保额较高的医疗保险,当客户一旦出现疾病时,能够及时的满足客户因疾病所带来的各类风险,能够让客户真正享受到“自己的病自己来医”。

接下来,张先生应该尽早购买一款年金保险,通过退休后的年金返还,满足客户的退休金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张先生而言,由于日常生活支出较高,更需要一份足额的年金保险满足客户的退休后的生活支出。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投资风险;对策

1浙江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

在生活中,我们所说的通常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其实是指“民有”企业。而所谓“民有”企业,整个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最高指挥者即领导者,便是企业家本人。作为民营企业家,农民和很多专业知识不强的创业者占了很大比例。企业家个人缺乏长远展望的能力,不懂得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这些企业家们在管理公司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人”独断,“中央”集权。这种情况使得公司并没有系统、全面的治理机构,仅仅依靠领导一人的个人判断便妄下决策。没有专业、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来帮助决策,作出合理、合情、有力、有利的判断,公司就极易在投资活动中受到制度、企业特有的风险以及市场的制度的影响,从而导致投资风险管理的问题滋生。

1.2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必须要以专业管理的制度为基础,以风险规避、有效监管和控制以及直观表述出生产经营业务过程形成严格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想要形成体系,必不可少的就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想要满足形成有效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条件,就必须从各方面着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最有效的控制投资风险的方式之一。如果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经营活动效率性得不到保障,并且难以保证妥善的避免投资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巨大风险。民营企业要更加关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并且完善,比较经济利益而言更重要的是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投资失败、资金运转困难、破产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管力量和正确导向。

1.3浙江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问题阻碍了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浙江民营企业家只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不断探索,却对同类行业的发展变化毫不在意,在针对冒险求收益的问题上,一直抱有的便是“不求利益仅求稳”的心理。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甚少,没有十足的把握去涉猎自己完全或者基本不了解的行业进行投资相关的活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浙江民营企业一直以来的发展经营方式便是家庭式的管理方式,并不具备真正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破釜沉舟式的气魄和立场,缺乏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责任心。企业家自身在创业过程中也是经历了万分艰难,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更加谨慎、小心,不愿意再冒险进行二次创业,仅仅守着已有的产业进行着画地为牢式的发展。正因为整个浙江民营企业中大多数的企业都是这样的心理,所以浙江民营企业的风险投资并没有发展多少。

1.4浙江民营企业缺少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

高质量的人才输入才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浙江民营企业在参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需要各项行业中的高、精、尖的人才。既懂得风险投资的管理,又懂企业技术的人才更是被迫切的需要。但以我国近几年的形势来看,人才就业和企业的用人永远是有所差距的。目前浙江民营企业的普遍状况是:风险投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中原本就缺乏复合型风险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因为浙江民营企业在薪金、保险、住房、医疗等政策上的短缺以及求职者对在民营企业就业有着观念上的错误认知,使得人才不愿选择民营企业进行就业,造成了当下风险投资方面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上述这些因素不仅提升了浙江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而且很不利于企业管理在投资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损失。总的来看,浙江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不高、缺乏相关人才。

1.5浙江民营企业自身创新不足,违背风险投资的初衷

浙江民营企业即便拥有剩余资金也不敢进行风险投资的原因就是:民营企业不求创新,不搞原创,技术发展优秀的也是因为借鉴和模仿了国营企业;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与高收益同步的投资方式,民营企业对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来看风险投资的资本并不算雄厚,民营企业都有着因为牵扯到知识产权的模糊不清或者产品相似带来市场竞争的担心,害怕影响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或者引起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根据调查浙江省温州市民营企业的资料,切实的证明了这个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大量的浙江民营企业都是依靠克隆技术创业,科技核心缺失,民营企业家对科学技术产权的认识不足。浙江一家民营电子设备企业,企业老板在对顾客介绍产品的时候说:顾客能够看到我们的电子设备的科技含量,我们所运用的科学技术与国营企业的技术是相同的。能看出这些民营企业都与国营企业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通过与国营企业的信息交流也拥有了相当众多的营销网络。民营企业家们关心的并不是产品的内在升值,而是如何建立和拓展下一条营销线路。

2浙江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建立投资计划的编制、审批制度

因为投资活动举行存在着巨大风险,在投资活动进行以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需要编制相关的投资计划,并且详细说明投资活动的对象、进行投资活动的理由、投资活动涉及的金额、投资活动的期限以及投资组合方案、影响投资获利的因素等。投资计划真正实施前务必通过严谨的审批制度。一般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投资活动的性质和投资活动的金额建立相关的授权审批制度。

2.2建立财务分析制度

因为投资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所以民营企业应该有效的设立财务分析制度,将投资项目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并出具报告,全面掌握到投资项目的运行状态,及时的采取相应对策,合理规避投资风险,尽量在最佳的投资对象和投资时机进行投资活动。

2.3培养风险管理的高水平人才

一方面,浙江民营企业家需要继续培养自身素质,加强对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企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不断进取,锐意开拓,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合理规避投资活动中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个人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民营企业整体投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此外,民营企业要加大对人才战略的投入,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直接将海归的高级人才引进,让先进员工带动普通员工、让管理人员带动工作人员;经济实力不强的企业可以进行人才的自我培养,对企业员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企业决策的参与者更加有义务提高知识素养,这是不可忽视的。浙江民营企业只有努力配合国家培养企业人才的力度,才能确保在国家不断出台对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先进理论时能够有效的掌握并引导浙江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管理走上其该走的发展道路。

2.4提高浙江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交流

正确的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并且树立对高素质的主流导向。目前,民营企业家素质不高的问题无法解决的原因就是:缺乏对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正确评价,因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无从判断评价的正确性;市场中经常会有通过不诚信方式短暂获利并受到表彰的民营企业家,这些反面例子不利于培养企业家正面、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从各方面来讲建立有效且正规的民营企业家绩效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业绩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民营企业家不光要开展专业培训,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方针,虽然企业家个人的素质对企业发展起着不小的作用,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决定因素。民营企业家所接受的专业培训既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也包括了理念的更新、专业技术以及人际关系管理等内容,对员工的管理也是企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环。

2.5加强浙江民营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交流

首先,浙江民营企业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要在建立经济交流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合作交流。进行互惠互利的技术切磋、交流。进一步促进浙江民营企业之间进行科技创新的交流。其次,需要浙江民营企业大力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和先进人才,并乐于分享研究成果,在一种利益大家的情况下达到整体的进步。进而使得浙江民营企业能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真真正正的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中的领头羊,带领全国的民营企业走上正规化、科技化、整体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