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6 17:5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类工程管理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74-02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1]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2]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3]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宏.建设工程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房地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rends globalization,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s for the highly educated personnel in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Based o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provides you with a general picture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within the fram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periences in offering real estate couse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at tsinghua university,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re the two specialization with very different foundations,and the national codes of subject installment control policy are the key issues restricting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we should pay a great attention for the differents of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credited programs with overseas professional bodies in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ould be relatively easy to sign the agreement, but how to educate chinese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would be the key of this mutual recognition.

Key words:Real estate High Educ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体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各类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经营等活动)、房地产管理业(住宅物业管理、土地批租经营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动)、房地产经纪与业(房地产与经纪人服务、居间买卖、租赁服务、房地产交易保证服务、房地产估价等)。日益发展壮大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业虽然不包括在房地产业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与房地产人才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00年末已经达到20,5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64平方米),农村达到27平方米。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6.3亿人,比2000年净增1.7亿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25平方米计算,将需要新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约5.6亿平方米。如果再计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未来10年中国胸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0年,城镇住宅与房地产业增加值约5400亿元,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左右,在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国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万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房地产估价和土地估价机构8000余家,从业人员约15万人(其中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执业资格的人数30000人),房地产经纪机构约2.7万个,从业人员30多万人:物业管理企业2.5万个,从业人员260多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房地产教育研究机构、房地产信息服务与咨询机构、房地产投资顾问与策划机构的就业人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总人数预计超过550万人。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管理、投资与金融等相关专业,真正受过系统的房地产专业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一类专业,最受考生青睐;《深圳晚报》在未来人才市场上最走俏的将是金融、保险,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13类经济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对北京市有关高校房地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30.77%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69.23%的同学认为就业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没有同学认为就业形势不好。

二、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变革

1989年,经过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到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为止,全国设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类的工商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专业。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8年过渡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过程中,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将“房地产经营管理”并人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目前尚没有纳入“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范围。另外,目前中国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

2、中国高校与房地产相关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77所高校开设有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此外,还有一些本科生专业与房地产教育相关。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开设了地理学学科门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城市规划:共有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为代表的43所高校开设了属于建筑学门类的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遏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以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行表的34所高校(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开设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篇4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转贴于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余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

篇5

关键词:大类专业分流;公共管理类;分流过程;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04-0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随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现今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开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4类专业,并设有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方向。这5个方向各自成系,即设有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5个方向均归属于公共管理大类专业培养。学院开始在2011级182名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并于2012年10~12月进行了大类分流。从分流过程和实施效果、学生反应来看,既有积极效应,也有负面影响,值得认真总结,以便于真正推进宽口径、厚基础、按需培养的教学改革。

根据大类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学院自2011年秋季开始对本科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一年半时间内先按专业大类培养,第四学期开始进入相应专业继续学习。

根据既定计划,学院在2012年秋季针对2011级全体同学进行了大类专业分流。自10月12日《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起,到11月26日学院公布具体分流方案止,历时一个半月时间,平稳、顺利地把182名同学按照每班26人的规模专业分流为6个方向7个班级。其中150名同学被分流至第一志愿,一志愿分流比例达到82.42%。

经过第一步:成立领导小组,暂行规定;第二步:上线分流专栏,进行集中推介;第三步:公布学分绩点,填报分流志愿;第四步:进行专业分流,及时公示结果等过程,经过前期摸底、专业分流院务会、根据第一志愿优先、按照学分绩点排序等方法进行分流等原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于11月26日由学院教务办严格审核了全体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公布了具体专业分流名单,并将名单报送学校教务处。至此2011级182名大类专业分流工作顺利完成。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新推行的大类分流试点三个学院之一。鉴于学院专业分流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实际情况,自2012年10月15日成立大类分流工作小组、公布《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及具体时间进度表以来,各系积极介绍,学院积极推进,有序推进分流工作,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但一年过后,即2013年6月的今天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通过此次分流,总结得到如下专业分流实施效果和分流感受。

一、程序公开,及时沟通,分流顺利

整个过程中所有分流工作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所有制度、程序、计划和时间安排及时挂网公开,所有工作严格按照分流的依据及条件进行。分流主要遵循第一志愿优先、择优录取、全院统筹调整、及时与同学沟通的工作方法。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实际情况,由院班子讨论通过基本原则,各系负责人根据分流原则和计划共同协商、调整和确定班级规模,根据商定人数依照平均学分绩点进行排序并商调名额。名单确定后经学院院务会审定。

由于工作较为细致扎实,分流工作实现了既考虑学生志愿方向又兼顾学院学科发展的有机平衡,整个工作过程平稳有序,同学们没有发生过激矛盾和突发事件,教师们受到了一定震动和影响,为今后的分流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专业差异、社会影响、兴趣不定等因素影响分流效果

城市学院5个专业方向中,由于近年来公务员报考需要有1年工作经验、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相对迟缓、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社会对“城管”的倾向性认识等原因和考研、出国等考虑因素,同时也受到家长、高年级学生、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同学并不是特别清楚个人的专业兴趣所在,容易造成跟风赶潮的分流现象。

例如,分流过程中虽多次和同学们交流“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之分,且冷热总是相互转换,跟随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变化”、“关键是个人的兴趣,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才会在将来更有成就”等观点,但从分流志愿申报结果来看,还是出现了部分专业过热的倾向。这既说明存在专业差异,也和社会影响与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兴趣到底在哪里有很大关系。例如,根据专业分流计划和分流志愿表(见附件1:2011级大类专业(方向)分流计划、附件2:分流志愿表),部分同学的填写结果显示他们对于专业的区分度和兴趣点并不是很了解。

问题在于,如果一位同学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兴趣或根本没有兴趣,进行大类培养和专业分流的实施效果就打了很大折扣。如果这样类型的学生占了大部分,那么这种类型的培养方式和高考直接按照专业招生培养的模式相比到底孰优孰劣,恐怕还值得深思。如果说二者各有优点,那么如何区分大类招生培养和专业直接培养并具体实施操作,也值得认真考虑。

三、一年左右的大类学习生活影响专业分流效果

从和任课教师、各系主任、同学本人等多方面的接触来看,大类招生后一年左右的大类学习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类专业分流的实施效果。其一,因为专业分流但不改变学生宿舍床位,很多同学依然和分流前的舍友朝夕相伴,专业分流后在专业课程上与新同学交流不多,还是经常和分流前的舍友一起探讨。这固然增加了专业学习的广度,但却极其不利于专业学习的深度。其二,部分同学特别是不知道个人学习兴趣所在的同学,在按照第二或第三志愿被分流到新专业后,学习并不是特别认真。和新专业的同学交流不多,和原宿舍的舍友交流时又会感到强烈反差,现实情况使得部分专业班级学习风气不是特别好,部分教师常有反映。综合来看,作为理科大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的大类专业分流在顺利实施一年后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模式,以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还需要及时总结和系统思考。

附件:

附件1:2011级大类专业(方向)分流计划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大类专业(方向)分流计划

一、各专业(方向)分流计划

(一)行政管理:30人,不设限定条件

(二)行政管理(电子政务):30人,不设限定条件

(三)公共事业管理:30人,不设限定条件

(四)城市管理:30人,不设限定条件

(五)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30人

条件:根据学院要求,优先接收成绩优秀学生,其他条件不限。

(六)土地资源管理:每班30人,两班共60人

限报条件:

1.热爱祖国;2.诚实守信,道德品质良好;3.身心健康,积极勤奋;4.遵纪守法,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5.对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相关领域具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最终分流方案由学院分流工作小组最后确定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大类分流工作小组

2012.11.9

填表说明:

1.本表由学生本人用签字笔填写,不得代填、不能涂改。

2.专业(方向)可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6项中选择。请在指定时间内填报,否则视为放弃志愿选择,服从学院调剂。

篇6

摘要:讲授公共管理类课程有八忌,一忌备课只看一本书;二忌备课时死记硬背;三忌授课时讲书不讲课,书与课倒置;四忌授课内容不结合我国当前的改革和实践;五忌不了解学生;六忌课堂授课时呆板单调,不注重教学艺术;七忌课件内容繁琐,逻辑不清,丢弃板书;八忌课后不总结,不改进。

关键词:公共管理;备课;授课;忌讳

公共管理科学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非政府公共机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科学,其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应变能力等。上好每一堂课是高校教师必须做好的大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如何上好每一堂课?从公共管理类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看,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主要应避免以下几点,称为授课八忌。

一忌:备课只看一本书

一般来讲,每一门公共管理类课程都有一本指定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讲课前,教师应对所要讲授的教材认真地从头到尾通读数遍,对教材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达到融会贯通。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公共管理类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其课程对教师知识面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更多地钻研参考资料,包括同等教材、有关著作、当前国内外有关杂志、学术会议的资料及现代公共管理新动向,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备课的主要依据,除了因明显的不适宜而改动外,应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的内容体系为主线。但具体的授课内容、讲授顺序,则应根据自己综合多本参考书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安排。这就要求既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又不被其束缚。

以《公共管理学》为例,随着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学研究的范围、主体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而当前对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主要有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内容的变动性、研究途径的差异性使我国当前关于公共管理学的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如黎民《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王乐夫《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两本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有较大差异,单纯的只用一本教材,而忽视其他教材的参考,对《公共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的视野是狭窄的,而陈振明所编写的更适合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能对本科生的教学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好《公共管理学》,在参考教材上,忌讳只使用一本书,从而局限教师和学生对公共管理的认知。书的出版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各种杂志、学术会议资料正对此做了弥补,对于《公共管理学》这样发展性、变动性大的课程,教师更不能忽视对资料的收集、学习和整理。

二忌:备课时死记硬背

“备课”与“背课”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背课”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不管学生的课堂状态如何,课堂如一条固定的流水线,落入程序化、机械化,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在该模式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境界,整个教学过程倾向于照本宣科,不能在涉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卫生、环保、科技等相关领域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不能使专业学习的内容在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内进行实习与实践,缺乏对现实问题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

“备课”更多倾向于储备、防备。注重备课的教师,往往以自己“是否拥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而坦然面对学生”作为是否备好课的标准,教师不仅熟悉教案,还注重研究思考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上课时教师能信手拈来,根据学生反映进行互动,使授课丰富而有张力。以《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育事业管理为例,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就业,因此每个学生都对该问题很感兴趣,而且有自己的不同见解,重“备”而非“背”的教师会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能与学生就高等教育存在的收费、体制等问题进行交流互动,正确引导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公共管理学科对创新性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总之,备课不是背课,不能死记硬背,不能把重点放在背上,而应放在备上。当然,完全不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关键在于背什么。要调整好“备”与“背”的关系,备中有背,选择性地背。

三忌:授课时讲书不讲课,书与课倒置

这实际上是指要摆正教材与课程的位置。如前所述,每门课程都有一本教材。但教师讲授的是课程而不是教材;教材只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参考,不是这门课程的全部。这是因为公共管理类课程是变化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其体系或内容,都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之中,很少有十几年或几年不变的学科。而教材的出版总是带有滞后性,这就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去研究、调整和补充。再者,在公共管理领域学派众多,观点纷杂;对任何一个问题(学科的体系、内容、观点、解释等),极少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不同教材著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不同;使得教材与教材之间产生差异。即使授课教师选定的教,也未必与授课教师的观点、理解等完全一致,也需进行必要的改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完全依照教材,被束缚于书本之中。而要有书不惟书,一要避免照本宣科,二要避免为教材作“注解”。

四忌:授课内容不结合我国当前的改革和实践

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我国当前以及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当前在公共管理领域,理论上不断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产生,实践上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使得每一门公共管理学科的内容不断地丰富。特别是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更多。公共管理类专业理应将教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研究,将公共管理教学、研究与社会管理的现状相结合,发现社会问题并且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通过教学与我国当前的改革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的实际中去,在实际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是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和实践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发的成果在管理实际中进行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

五忌:不了解学生

教学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使二者联结起来的是课程(知识)。从动态的观点看,教学是一个知识传递过程。要使知识在传递过程中不受损失(流失),一方面要求教师教得要得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得要得法。而教师教得是否得法,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授课的方式、方法,而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再者,知识的传递(教学)也要讲求效益,即尽可能增大单位课时的知识传递量,而知识传递量的大小也必须以学生能够掌握为基础。这都说明教师要上好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了解学生。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基础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如,政治学有助于分析诸如政治制度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经济学帮助管理者了解社会生产过程,分析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而社会学为公共管理提供管理活动的社会背景,心理学为公共管理提供行为分析方法。所以,了解学生对公共管理类每门课程来说,就是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即与该课程相关联的其它课程学过没有?若已学过,那么掌握情况如何?若未学过,那么以后是否学?什么时候学?等等。了解了这些情况,就可以推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有的放矢,繁简适宜,深化原来学过的知识,为以后要学的知识打下基础,使每个课时的效益最大化。

六忌:课堂授课时呆板单调,不注重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如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各个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同?就是因为教学艺术的差别。如果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学方法是传递知识的手段,那么教学艺术就是运用教学方法传递教学内容的技巧。教学艺术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带动思维、控制场面、调节气氛的功能。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并能有效运用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包括的内容很广。首先就是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想把课讲得好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上下功夫。教师的讲课语言应服务于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其语言要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节奏和谐、妙语连珠,如同一曲动听的音乐,给学生以美感。而不应该是语气平平、单调乏味,使学生昏昏欲睡;还可以通过眼神调控学生的行为和情绪。身姿动作即要善于运用形态语言(手势等)配合语言表达,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而不应只动嘴、不动手,像个“木头人”。最后,要培养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他是教学艺术走向成熟化的标志,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化,教师应了解自己的气质,根据自身气质特点和人格特征培养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学风格能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七忌:课件内容繁琐,逻辑不清,丢弃板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制作课件成了每节课的必备工作。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课件的好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制作课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件内容要简洁适当。课件应避免大段长句,提炼关键词。简约的内容既可以使学生对主题内容一目了然,又方便学生在做笔记的同时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有些老师将课程内容大段陈列在课件上,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忙于记笔记而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另一方面学生可能觉得老师上课不是讲而是念课件,不仅容易产生疲劳感还会逐步对该教师的课失去兴趣。其次,课件内容要安排合理,逻辑紧凑。在展示内容间的联系时可适当使用逻辑示意图或内容层级,应尽量避免大段文字,使课件显得杂乱无章。第三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课件的运用应和传统的板书相结合,不能因此而废弃板书。在PPT大行其道的今天,由于该教学辅助手段形象、美观、知识容量大,有些教师不知不觉抛弃了板书。板书有其传统的优势,板书的恰当运用有提示、解说、加强学生印象的功能;由于课件设计是流线型的,板书可以及时改进课件不足,修正课堂中的突发变化,并能引导学生参与。板书和课件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二者如同鱼与水,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八忌、课后不总结,不改进

篇7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科学为基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优化管理工作。遵从软件工程的原则,开发运行稳定、质量可靠、互动性好的MIS软件系统,配置合适的硬件环境,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开发过程的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和网络技术。

项目管理包括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规划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涉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指示,如投资分析。分析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阶段涉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论、管理学和通信网络技术;实施阶段涉及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配置管理、测试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三)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四)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文献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如梁妍和王知强针对信息管理系统学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如讨论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自主实验法等。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避免以纯理论和纯技术的观点描述信息系统,而应将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介绍信息系统。在教学手段上应多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际系统调查等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结合上述教学内容提出一种专题讨论和案例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法。

(一)并非课程全部内容均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从上述四部分内容中选取一些作为案例讨论的专题。如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果等。

(二)建议对学生分组,如每组4-5人,小组式任务安排可使任务量合理化,学生间团结协作。

(三)针对专题内容,选择有针对性。本土化的新颖案例可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小组自行确定。

(四)为保障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

如,讲解管理信息系统成败原因分析这一专题时,安排学生准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分小组准备资料和课后在课堂讨论互动,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成功案例总结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通过失败案例分析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如何准确把握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如何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如何分析和选择软件供应商等,最终由教师总结归纳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教学方法注重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论

如果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很多人会将案例教学当做是教师讲述理论概念后的故事举例,进而总结结论,再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案例的心得,而实际上,案例教学是以具体问题为学习和讨论的焦点,选择贴近现实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挖掘隐含在案例之内的知识点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化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希望以上的探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昊,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0-125.

[2]徐生菊,徐升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11.

篇8

关键词:工程设计 归档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建档案是国家极具利用价值和潜在开发价值的重要资产,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资源,管理好、利用好城建档案资源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工程设计类档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设计院(所)的主要档案,它的收集完整、系统、齐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凭证依据、查考、科技储备作用的前提。但是,由于许多地级市中小型工程设计单位存在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整,掉档、漏档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城建档案的质量,为档案的利用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分析工程设计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不齐全、不完整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提高工程设计类档案归档率及完整率的有效方法。

1、工程设计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小型设计院(所)工程设计档案归档工作存在相当严重的不完整现象,表现为建设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的设计项目档案材料不完整、丢失;部分设计文件材料长期滞留在设计人员个人手中,破坏了科技文件材料自然形成的成套性,导致归档资料残缺不全,很难收集;电子文件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处于自发形成和保管状态,散落在设计人员手中,造成电子档案损坏、失效、散失等,破坏了电子文件的系统完整性,以至无法提供利用,或利用范围狭窄,只能是业务人员之间互相传阅,效率低,无法实现科技档案资源的充分共享。

主要原因在于(1)制度的问题:档案管理系列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格,致使归档工作无章可循,具有很大随意性。(2)人员的问题:领导不了解文件归档的必要性,不重视归档工作,缺乏督导;工程设计人员或受传统小生产习惯势力影响,或是担心资料被他人丢失,或是无时间整理,或是不明确归档范围,将文件资料据为已有,取用方便,不及时清退;档案人员有畏难情绪,不积极主动收集和督促清退文件,未提供快捷有效的档案检索服务,使得技术人员宁愿自行保管文件资料,随时取用。(3)硬件设备的问题:由于计算机存储容量有限,建设周期长的大型面目在项目后归档电子文件时,新产生的电子文件不断覆盖旧的电子文件,或计算机系统故障,造成电子文件不完整;此外,计算机病毒、硬件故障、人为误操作、其他不可预见性因素都会造成电子文件损坏、丢失,很难与纸质文件保持一致。

2、如何提高工程设计档案归档完整率

当前工程设计文件材料收集工作中存在着归档不完整的诸多问题,违背了城建档案系统、完整的固有规律,影响了工程设计档案的质量和使用价值,提高工程设计文件材料的归档完整率是必要的和紧迫的。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可以从制度、人员、方法几个环节着手,逐步提高工程设计档案的归档完整率。

2.1建立、健全档案制度

要做到工程设计档案归档齐全完整,必须要从制度上约束,制定完善的归档制度,明确归档目的、时间、原则、要求、范围等,使档案部门与相关部门有章可循。为增强归档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应依据《档案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归档制度一经建立,则严格执行,以发挥实效。

规定明确、详细的归档范围。依据国家档案局、建设部颁发的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结合工程设计活动的特点,制定明确、详细的归档范围,是保证归档齐全的重要前题。归档范围应适度,从工程设计的整体概念出发,根据工程设计中形成文件材料的种类,把握重点,兼顾全面,明确、详细地规定出各个设计阶段的归档范围。

建立逐级管理责任制。责任制是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效率、保证秩序的一项有效措施,要想收集一套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料,首先工程设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档案意识和责任感,积极配合档案人员进行档案归档工作;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工程设计实际中去,注重了解工程设计的速度,在工程设计进入新阶段前,就下步工程档案的归档问题及时提醒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注意,并提出具体的归档要求。建立由主管总工――档案管理人员――室主任――项目负责人组成的逐级管理责任制,把归档工作落到具体人员的岗位职责,可以使档案收集工作跟上工程设计工作的每一环节,避免遗漏设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编制归档通报制。每年的总结通报上一年的归档情况,对质量好、归档率高的项目组予以表扬,同时批评归档率差的项目组,此外向全院员工通报档案室工作的成绩和不足,通报结果与设计人员的项目承包奖、设计评优奖挂钩。编制归档通报是一种很好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以其公开、公正的方式在员工中形成一种主动清退设计文件、积极配合归档工作的风气,并对缺乏档案意识、不主动清退设计文件资料人员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其合理地运用经济原则,结合物质奖励与惩罚,加强对工作设计文件材料形成、积累的监管,促进归档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

阶段定期归档制。按预可行性与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不同设计阶段相应的归档范围要求,分阶段定期归档。原因在于基本建设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依次进行的,大、中型工程项目设计的周期性较长,时间跨度大,相关人员变动也较大,如不分阶段归档,大量的科技材料长期积压在形成部门,对生产业务部门是一个很重的负担,而且不利于维护有关文件材料的完整和安全。

随时归档制。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设计人员要加班加点工作,文件材料形成很快,分阶段定期归档制已无法满足需要,这就要求建立随时归档制,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变定期归档为随时归档。

2.2树立档案意识,提高档案服务质量

提高工程设计文件材料的归档完整率,仅仅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工程设计人员中普遍树立档案意识,提高档案专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才能自觉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形成主动清退文件与优质服务的良性互动。否则,一切制度都是空谈,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加快提档速度,改进服务态度。科技档案管理的目的是提供利用,对于科研人员,时间就是成果,所以,档案人员应以最大限度缩短用户查找档案信息时间为已任,加快提档速度,改进服务态度,耐心、热情,解除工程设计人员的思想顾虑。

变“你来我查,你用我找”式的被动服务为“科技档案参考咨询”式的主动服务。以科学技术档案为依据,积极发挥科技咨询和科技参考的作用,具体应做到,采用先进的档案检索工具与方法,开展对新的科技档案信息的报道和交流,以目录、简介等形式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宣传、介绍;实行开架阅览,使密级低的档案直接与用户见面;积极进行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利用,根据不同的利用需求,整理出二、三次档案文献,主动提供给利用者。

2.3采用灵活多样的档案收集方法

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多途径、多方式收集档案资料是提高档案完整性的重要环节。平时注意了解本单位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特点、程序、产生文件的情况,做到收什么、向谁收、何时收、怎么收等心中有数,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检查督促文件材料清退归档,堵塞文件散失的漏洞。

健全文件材料收集网络,平时由各科室配备的兼职档案员收集分散的文件材料,由专职档案人员指导、督促、检查项目组档案收集情况,保持与工程项目组的密切联系,待工程设计结束时很快立卷归档。

2.4利用专业档案馆的人才优势

各中小型设计院(所)可利用专业档案馆的人才优势,为各设计院(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专业档案馆是市政府所属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所有工作人员都具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可针对各专业部门的要求,提供档案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建立利用台帐服务,达到城建档案可直接入库保管并提供利用的目的,减少有关部门因人员紧,工作繁忙,专业知识欠缺引发的档案管理工作薄弱的现象。

3.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建立起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采取行之有效的档案收集方法,就可以逐步提高工程设计档案的归档完整率,充分发挥工程设计档案凭证、查考、科技储备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医药类实训建设;全过程;管理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已经超过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随着全国各类高校在学规模的迅猛发展,高校基建项目数量多,种类多,开展迅速,基建人才匮乏,有些项目控制稍有失控迹象,存在概算超匡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医药类实训建设工程专业性强、建设难度大,若不加强项目控制,容易出现“三超”现象。以医药类实训建设工程为例,浅谈医药类实训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

一、医药类实训建设工程项特点

大部分医药类实训教学楼功能需求是为了给学生提供逼真的模拟医院的实训场所,甚至建设校属的附属医院。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学楼(以下简称卫校实训楼)为例,内设了“以教学为主,社会服务为辅”的模拟社区卫生服务站;助理医师三站式考站;生物工程应用技术中心、护理美容实训室、口腔综合治疗实训室等实训室。以上建设布局功能特点让高校医药实训基建项目与医院项目特点上有大同小异,同样的涉及专业多、工艺流程复杂、各种设备多。如口腔综合治疗实训室配备口腔综合台等设备,它的设计、施工仍与医院口腔科一样需要注意电、水、气等各种管道的铺设事项。但因高校医药类实训基建项目更侧重于学生实训教学以及老师科研工作,在单专业建设面积需求更大,而设备数量多但单价少,从而控制设备资金投入。仍以口腔综合治疗实训室为例,口腔综合台在台数布置依据学生实训班人数来布置,设备数量多则单价预算比医院来得低。因为实训人数多,单专业建设面积需求大。

二、项目全过程阶段

建设工程生产过程环节多、周期长,而且分阶段建设控制。工程建设程序中各阶段如图1所示。

三、医药类实训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阶段管理

项目立项主要分为两个行政审批,指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项目建议书涉及项目的投资匡算,简单论述项目的建设必要性。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项目的投资估算,进一步论述项目的建设必要性,并需建设方提供环保部门对项目的环境评价批复、规划部门对项目规划上审批意见等相关行政部门的审批附件。立项阶段的管理主要明确项目功能需求,建设必要性,对项目投资估算控制。卫校实训楼在立项阶段管理,在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材料上明确卫校实训楼功能需求,增加学校的教学行政用房,整合学院教学实训资源,满足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项目投资估算中工程费用根据福建省造价站当期同类型实训教学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和项目规模测算。再以该工程费用为基数,根据《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文)测算工程其他费用及预备费。最终根据学院收支等还款能力测算银行贷款利息,汇总以上费用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金额。卫校实训楼投资估算关键在工程费用,工程费用测算关键在市场类似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和项目规模。项目规模主要项目建筑面积、层数。各项目规模具有独立性、特异性。在功能需求不变、技术经济指标变化不大情况下,项目建筑面积、层数在可研阶段规划数值与设计阶段建筑面积、层数差别大,则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概算误差也随之变大。综上所述,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管理在市场经济变化不大情况下,主要侧重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功能确定、规模论证。项目投资中的预备费能轻微解决市场经济发展导致费用增加问题,还有项目未具体开列的费用的问题。

四、医药类实训项目初步设计阶段管理

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并根据初步设计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再将初步设计及其设计概算上报发改部门审批。该阶段可以对原有投资估算进行调整,但需说明调整的原因,且调整比例不能超过10%。若初步设计概算超过立项审批通过的投资估算的10%,则项目需重新立项。医药类实训项目随着设计深度进一步扩大,则建筑面积上都有所调整,随之项目设计概算与投资估算有所差别。初步设计阶段管理主体仍是建设单位对项目功能、规模上、投资的把控,但是此阶段加入另个管理单位,即设计单位。卫校实训项目,在设计招标过程中提出几点的要求,尽量控制项目的概算。主要如下:在招标文件的设计任务书中要求所有投标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建筑面积与立项审批通过规模误差控制在2%;在招标文件中表达控制建安工程造价在立项审批通过的工程费用的要求;要求投标单位提出优化的设计方案同时且能节约成本。建设单位在项目初步设计过程中,要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由于医药类实训建设项目涉及设备等水电安装比较多。卫校实训项目中很多实训室需要安装仪器,都是要求380V的电压的。每间实训室的水点位要求也多,某些实训室水管材质要求耐酸耐碱。且每间实训室仪器众多,需要五孔插座也比一般实训室多,导致回路增加,在与设计单位沟通过程中需提醒水电专业的设计师在规范允许范畴,成本最优情况下,能满足各实训室使用者的水电位的要求。该阶段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沟通越融洽、越深入,初步设计概算编制越准确,更利用后期整个项目的管理。

五、医药类实训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管理

在施工图阶段,主要工作是设计单位在审批通过初步设计方案基础上,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设计,形成施工图纸。施工图纸需经过环保部门、人防部门、规划部门、消防部门的建审。施工图设计阶段管理,关键在设计单位在消化建设单位的功能要求后,根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除了要通过审查机构的审图外,还需满足基本环保、人防、规划、消防的要求。医药类实训室项目在环保、消防要求上比一般项目来得多。以卫校实训楼为例,卫校实训楼中有生化类实验实训室,环保排污要求需在楼西南侧的排污口根据排污预估水量设置消毒池,防止污染水侵蚀学院原有的管道,顺利排入学院已建设的污水处理装置中。消防上,由于卫校实训楼一、二次是模拟的社区服务站,则在房间、走廊处设置喷淋系统。室内外消防栓的消防水池的水量需提前测算,并施工图设计阶段选址完毕,防止项目出现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导致项目进度减缓,也不利于项目整体管理。

六、医药类实训项目招投标阶段管理

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因根据发改部门核准的招标内容及招标方式,将工程标、服务类标、货物标分类,同时根据项目实际建设情况编制项目招标计划。招标计划除了符合政策法规,更需要做好各招标时间的衔接,以便建设项目能如期完工。以卫校实训楼为例,发改委核准招标事项如表1:建设单位根据相关规定选择一家招标机构,承接该项目所有招标内容的招标工作。招投标阶段关键点在项目的施工招标。施工招标文件关键点在控制价的编制,还需注意施工招标所用图纸必须经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图纸越完整、调整越少就越利于施工图预算编制。控制价编制管理,目前市场上财政项目有2种方式加强造价管理。一种是一家造价咨询单位编制控制价,由财政评审中心审核施工控制价;另一种是两家造价咨询单位互不知情的情况下编制施工控制价,编制完成后互相核对,各自成稿,由建设单位选择比较合理的造价作为项目施工的控制价。后者编制的施工控制价缺项、漏项概率低些。建设单位尽量将可能遇到的风险考虑到并在施工招标文件中体现,这样在施工合同签订过程中处于主动。以实训教学楼为例,在施工招标文件中设置要求,工期延期的保函需施工单位无条件续保。设置风险率,非地质等不抗力外的其他风险都包干,施工单位不得另向建设单位进行索赔等要求。以上招标文件的设置的要求都是在招标过程中加强合同管理。

七、医药类实训项目施工阶段管理

所有项目施工阶段管理涉及至少5个单位,分别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有时候建设单位自身基建管理实力不够情况,还会聘请一家代建单位作为项目现场管理单位。各单位各司其职,参与施工阶段管理。各单位可以通过设计交底、施工技术交底,并通过例会等方式强调各单位加强安全、质量、投资、工期的控制管理。以卫校实训楼为例,施工阶段管理工作如下:(1)根据已签订的各类合同要求,加强各单位的施工行为管理。(2)根据审批通过初步设计概算的指标,对整个项目进行施工造价管理。开工初期要编制好施工阶段资金使用计划,了解资金使用情况,以便项目资金具体落实。(3)根据相关的质量管理办法等法规,要求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施工单位每个月上报进度款时,监理单位审核基础上,建设单位根据合同约定,在工程量合格且内业资料齐全情况下复核施工单位的进度款后再支付。(4)项目若有重大变更或者现场签证,需及时核算投资情况,与学院相关部门进行讨论研究后,将情况汇报领导,审议通过后再根据基建程序展开相关工作,以便在过程中有效控制项目投资。施工阶段的工期一般占整个项目的计划工期的70%~80%,所以这个阶段的管理很重要,需时刻在各方面加强管理。

八、医药类实训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管理

项目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如下: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各类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和相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工程施工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检验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一般项目验收;对涉及结构安全和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承担见证取样检测及有关结构安全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工程的观感质量应由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共同确认。建设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根据施工图纸及说明书、国家颁发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及时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交付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完成建设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建设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内容,主要是指设计文件所确定的、在承包合同“承包人承揽工程项目一览表”中载明的工作范围,也包括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变更通知单中所确定的工作内容。(2)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工程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是工程竣工验收和质量保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包括以下档案和资料:工程项目竣工报告;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名单;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记录;设计变更通知单,技术变更核实单;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调查和处理资料;隐蔽验收记录及施工日志;竣工图;质量检验评定资料等;合同约定的其他资料。(3)有材料、设备、构配件的质量合格证明资料和试验、检验报告。对建设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除具有质量合格证明资料外,还应当有试验、检验报告。试验、检验报告中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用于工程的哪些部位、批量批次、性能等技术指标,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4)有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依据工程设计文件及承包合同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对竣工工程进行检查和评定,符合规定的,签署合格文件。竣工验收所依据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有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人防工程、管道工程、桥梁工程、电气工程及铁路建筑安装工程验收标准等。(5)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施工单位同建设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也是交付竣工验收的条件之一。工程质量保修是指建设工程在办理交工验收手续后,在规定的保修期限内,因勘察、设计、施工、材料等原因造成的质量缺陷,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由责任方承担维修费用并赔偿损失。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前签署工程质量保修书,保修书是施工合同的附合同。工程保修书的内容包括:保修项目内容及范围;保修期;保修责任和保修金支付方法等。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除了做好项目竣工结算外,还需跟进工程及建筑会计有关要求完成代建项目决算,以便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

九、医药类实训项目保修责任期管理

篇10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拷贝或模仿传统的公立高等院校的做法,强调培养以“学科主导的宽基础、厚知识”专业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背书本知识,但结合中国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上岗工作能力很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一些课程不能有效的指导工作实践,理论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不出来,而社会和企业不需要的还在重复培养,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都要向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变。工商管理高校的课程改革由“学科导向”向“理论与岗位应用技能型”的课程转变,课程建设改革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商学院的课程群结构的改革方向,必须从中国的管理实践和人才需求出发,需要与行业、企业有更紧密的结合,课程设置贴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文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某商学院从成立起,就宣布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型”,近几年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变革公立高校以往的以“学科导向”的“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为此,提出明确的3+1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使其达到创新创业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零距离上岗。3+1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比较扎实,具有创新创业和务实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双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其内涵是3年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1年校内外的强化实训实践。面向实际与应用,体现了多元化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两个体系”,抓好“两个结合”,做好“三个实字”。“2.2.3”是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构建两个体系即: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实训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尤其突出必修的20门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完成20门核心课程并考试合格,才有取得毕业证书的基础,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践实习实训等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构建各专业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外实践实训体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校内实训努力做到把“企业搬进校园”,校外实践努力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战”。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实训、扩展实践实训、综合实践实训三个层次组成,体现专业技能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一到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专业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走出校门,即是这个专业的“行家里手”,达到同类院校专业技能的一流水平,做到“零距离上岗”,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后劲打基础,实践实训体系为学生提升能力打基础。抓好“两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结合,学生进口与出口结合。强调学好基础理论特别是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突出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理论应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理念由过去以“理论知识为本”转变到以“理论+技能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或者说是以“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为本”的学习。强调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应用、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做好“三个实字”即:面向实际,突出实用,强化实效。面向实际是要到一线,到基层;突出实用是学用结合,应用第一;强化实效是可操作性强,有效果。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要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只要能培养出专门化的技能性适用人才,我们就有竞争力,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创业。目前,某商学院和各专业已完成2014版3+1人才培养方案,其教学改革各具特色。理论教学课程有压有增,实践实训教学专门化、集中化,3+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突破。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设计与实施

(一)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

3+1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学科导向”与“岗位工作导向”的有机结合,而不能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传统的以“学科导向”的课程向学生灌输“知识为本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读书,追求“高精尖”的学问,严重脱离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所学非所用,岗位职业工作能力很低,这是“学科导向”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但“学科导向”课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知识面广,培养出的人才有发展后劲,特别适合研究型大学。而“岗位工作导向”的课程强调职业工作能力要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实现专业课程设计与工作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重眼前“功利”轻“长期后劲发展”,排斥“知识本位”,认为学那么多理论课程无用,独尊“岗位能力本位”,把“学科导向”好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否定不要了,这种做法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不仅仅需要“岗位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也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素养和职业知识;二是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支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厦。因此,本科以上高等教育不能完全否定排斥“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否则,那便是一般的职业教育或岗位培训,或是社会上的继续教育培训;也不能单纯盲目全盘开出“岗位技能课”,要努力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否则本科高等教育的大厦将会倾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难以实现。在这样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一致,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从而使课程群建设具有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岗位技能相统一的特点,在打好基础理论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突出1年校内外的专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实习实践训练,努力达到理论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双强”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设计与实施

某商学院课程结构必须有核心课程20门,确保要把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开出来,同时开出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实践实训课程。课程设计比较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学科的广度与专业的深度比较相宜,注重德育和专业基础特色课程的开设,强化实践课程。基本形成3个课程平台和1个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课程模块。课程结构是理论课程占70%左右,校内外实践实训课程占30%。学生在4年的时间内,要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取得18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0学分,校内外集中实训实践50学分。此外还要完成跨类选修课8个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5个学分,要求至少取得两个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等级或国家承认的其他等级证书。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以上,符合规定的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设计方案,适当减少了理论课时,强化1年集中校内外实训实践,较大幅度提高实践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也有一定的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使学生减轻了“经院式”理论学习,较大幅度增加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的学习,还给学生自由学习发展个人才能的空间,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创新创业与务实精神,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落实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方案,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能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都强。但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基层实践工作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即请有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基层单位学习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师资队伍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缺陷。

2.加强校企互惠性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选择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合作企业,开辟学院、系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校企合作。比如,带薪顶岗实习、师傅带徒弟、合作进行产学研项目、开展技术开发、管理咨询、业务培训、课题研究、承担某些具体业务工作等。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扩展校外企业合作领域,保持校企合作基地的稳定。加强校企合作的感情交流和及时沟通,相互了解融合,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和业务联系网。校企合作关系紧密,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服务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