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体会范文

时间:2023-07-06 17:5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体会

篇1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是一件和谐惬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领神会方可。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2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 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

  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又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

篇2

具体是:

开展“我身边的礼仪”故事比赛,“校园竞开文明花”演讲比赛,“画身边的文明礼仪”等活动。

利用国旗下讲话、周会、中队会等时间,对学生深入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大力推进文明礼仪。

通过活动,我想谈几点体会:

1、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2、建立文明监督小队,各小队要认真实施监督任务。

3、在学生中开展 “做文明学生,做合格小公民”。比一比,谁能在校勤学识礼、关心同学、尊师爱校,遇到师长要问好、行鞠躬礼,同学之间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做一个好学生;能在家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爱惜东西、自觉做家务劳动,做一个好孩子;能在社会敬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

4、结合每周的升旗仪式,我们把它作为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一次庄重而严肃的教育活动。在升旗仪式过程中,开展看谁站最笔直、行礼最标准、歌声最嘹亮的比赛,我们应该把爱国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礼仪养成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庄严实在、又有教育效果。

5、把树立典型与带动全面结合起来。

我们要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定期开展评比“文明小标兵”、“文明好学生”、“雏鹰争章评比”活动,每月评比一次。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6、把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

篇3

2021全面推广普通话宣传心得体会范文

我出生在北方方言区的河南,从小我们都以为自己说的话和普通话非常接近,所以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一直都是用河南话。直到考上XX的一所大学,我才认识到,自己必须说普通话了。

火车穿过一个黑夜,在黎明时分抵达XX半岛,上来一群当地人,他们说的话我一句都听不懂。我越来越焦虑,但神奇的是,下了火车,在广场上看到学校的横幅,见到接站的师兄师姐,我一开口,竟然很自然地讲起了普通话,原来普通话已经渗入了我的血液。等到第一个寒假回家,再坐火车,转汽车、三轮车,我都无法把普通话转化为家乡话,看到熟悉的乡亲,只能沉默不语。直到见到父母,才一下子转换过来。

对一个国家来说,推广普通话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培养整个国民的认同感。我们都是读现代白话文作品长大的,所以,相爱的人才可以写长长的情书;我们可以说同一种口语,所以才可以体会一句话的言外之意并发出会心一笑。这两年流行穿越剧,但各种穿越都没有解决语言问题:如果我们穿越回唐朝,能听懂李白吟诗吗?

经过XX多年的推广,普通话已经深入人心,这时我们又发现,原来方言也是很美的。记得读书时,同学们一起看四川话版的《猫和老鼠》,仿佛其中的`幽默感被放大了十倍,这种乐趣是一直讲四川话的人所不能体会的。正是由于推广普通话所带来的普遍性认同,才让我们注意到差异性的美好。

现在,每个省会的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方言节目,在XX,甚至有不少人呼吁加强对XX话的教育,保持语言的多样性。这也许恰恰说明,XX多年来,对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应有的成效。

2021全面推广普通话宣传心得体会范文

我6岁就开始学中文了,每星期去中文学校学习两小时。开始时,我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字和词语都不明白,也很难记。我的爸爸妈妈是从香港来美国的。我们在家里讲广东话或英语,所以我真的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讲。但我听妈妈说,现在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学会普通话很有用,我就坚持学下来了。

记得我第一次在中文学校上课时,听不懂普通话,学写字就像学画画,但我写得很认真。坚持几年后,我渐渐听懂的内容多了,也一点点地理解了普通话。但有的时候,我还是会弄错俚语或成语的意思。中文老师建议我应该学会使用字典这个工具。起初我学查新华字典,可还是不太明白,老师又建议我查英汉字典。这样一来,我学的多了,查的多了,渐渐明白的也就多了。然后我再返回来认真读句子,并注意听别人讲普通话,我的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觉得学中文很有用,能帮助我了解中国的一些事情。如果我去中国的话,可以用普通话跟别人交流,会很方便。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利,所以我要坚持学中文。

2021全面推广普通话宣传心得体会范文

普通话,又称国语,它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大陆汉语标准。普通话作为汉语的官方发音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推广普通话是中国的基本政策,普通话在中国大陆也推广了四十多年,但据最新的调查,中国大陆会说普通话的人尚不足人口的一半,若要求“标准”些,则会说普通话的人的比例少得可怜,而以普通话为第一生活语言的人近乎零。这与当初的推普设想相差太远,十分令人失望,究其原因,有人把这归咎于方言的顽固势力。但我在这里要说的不是方言对推普的负影响,而是正面讨论普通话本身所陷入的新的危机。

作为一名向学生进行教授知识的老师,学习普通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为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甚至可以说是主战场,而老师则是这个阵地或战场的指挥官,所以作为老师,学习好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普通话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这方面,我有很深的体会和一些经验。

1.在藐视学习普通话难度的基础上,切实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尽管自己是北京人,自认为普通话说得是不错的。但是,自己在日常说话中经常出现老北京话的地方方言。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既不能畏难,又不能不以为然。这是学习好普通话的思想保证。

2.安排专门时间学习普通话。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要注意安排一个学习计划,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比如每天1小时,专门学习普通话。这是学习好普通话的时间保证。尤其是要纠正工作生活中自己的老北京话的发音。

       3.勤向语文老师学习。语文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学和语音学基础知识,经过专业训练,而且老师离自己最近,请教也最方便。因此,遇到不懂的和难以纠正的,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好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4

很荣幸参加了区委宣传部举办的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培训班,时间虽短,为期2天,但学习内容广泛,课题新颖,交流互动,我们深受启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感到领导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心怀感恩之心!感到工作思路清了,目标明了,责任重了,压力大了,动力足了!感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我们树立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一、思想上有了新解放。我认为:宣传文化干部自己要有文化有思想,才能担当思想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宣传者。要加强学习,学习新经验新做法新观点,尤其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把理论结合实际,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路就会迸发出来,就能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新跨越。

二、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区委宣传部长陈中峰作了动员讲话,为我们安心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通过学习《精神文明建设讲座》、《社区文化建设讲座》、《业务知识讲座》、《理论武装与舆论宣传讲座》、《一报一站》讲座等,在最后的提问中,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巩固,等于进行一次小考,一次结业考试,大家发言踊跃,激发了大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认真学习,我们业务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理论功底有了新的加强,将更好地指导工作。特别是舆情的撰写,有了新的招法,奖励上也非常重,可谓是名利双收。三是精神状态有了新变化。学习回来之后,感觉到宣传思想工作可以干得一般、甚至应付,也可干得出色、出新、出彩,宣传思想工作要争先创优,就要时时处处争做第一的要求鞭策自己,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提高工作起点,把敢为人先,争创一流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始终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力争做几件有影响、有特色、有成效的大事,深入挖掘文化品牌和好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形成一个地方整体效应,从而提高街道、社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文是重要的内容。学习古诗文对于学生语文文化素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对古诗文的精髓以及魅力深入的体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够体会到当时古人的情感以及心理变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要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水平,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搭建古诗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将学生兴趣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上。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参与到古诗文的学习中,也才能够在多读多写,领会古诗文中的意境,体会其中的美景与内涵。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介绍古诗文的出处,营造出当时的氛围以及情境,使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和感染,积极投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可以播放古诗文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以及节奏美。学习《观书有感》体会“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学习《清平乐•村居》,感受乡村的恬静、自得[1]。通过对古诗文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古诗文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搭建良好的桥梁,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2介绍古诗文历史背景,把握历史文化进步

古诗文都是以一定历史条件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的理解内容以及内涵,就需要明确古诗文作者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对文化创作的背景有深入的认识。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补充古诗文的背景以及内容,利用文化创作背景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学习《望岳》、《春望》等时,教师就需要向学生介绍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内心的变化。《望岳》是青年时代杜甫创作的,充满着激情与浪漫,将自己的朝气与雄心壮志表达出来。《春望》则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创作的,这时社会局势动荡,百姓疾苦,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李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创作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李白身处盛唐时代,作品比较豪放,而杜甫的作品大多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社会极为动荡[2],作品中大多忧国忧民。通过这种对比方法能够让学生明确历史背景会影响到古诗文的创作,对传统文化也有更深的认识。

3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说教,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走入古人的内心中,对古人的思想情感等更好的体会与感受,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古诗文创设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回归到古人的生活中,感受古人的情感以及思想,并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进行树立。比如学习《渡荆门送别》时,理解诗意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李白仗剑出川入手进行分析,对李白背井离乡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难舍之情充分表达出来,让想一下,如果今后自己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求学,会是怎样的情形,学成之后又将怎样回报家乡和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更加热爱家乡。

4强化学生主动性,自主学习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究精神,在学习中积极合作、自主探究,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习能力。比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材料,风俗习惯、饮食特点等。再如学习《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时[3],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关于重阳节的相关素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认识。

5提高教师素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加强文化的传播,教会学生做人。只有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师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好教师。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修养,注重自身气质以及人格的提升,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古诗文中发现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处于文化氛围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让学生形成好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价值。如学习《口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口技表演者的技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文中包括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融入到古诗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学习以及认知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稳步发展,也为学生今后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栗冬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6,08:54-55.

[2]樊怡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16-17.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却鲜见传统文化的身影。固然由于升学压力,可教育的终极目标能让步于升学吗?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诚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天文、地理、宗教、历法、科举、钱币、习俗、书法等,无所不包。高中语文课肯定不能做系统介绍,也不能做深入挖掘。那是大学甚至研究院的职责。中学阶段,只是要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对常识有所了解,不至于浑浑噩噩。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这些语句无一不在提醒教师自己要有所积淀。当下教师的状况却是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有关常识知之甚少,只是满足于在大学里学到的一点皮毛。再者这块内容属于考试的范畴,教师对此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其实,教育是教书育人,不仅仅是应试。难道我们忍心看到煌煌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裂吗?不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重拾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笔者案头就散落着《论语》《菜根谭》《阅微草堂笔记》等,闲暇时翻翻,给自己增加点营养。只有这样,在讲授时,才能有底气,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语文教师要杜绝学科本位思想

语文,就是纯粹的语言文字吗?不是。生活即语文。文化呢,有个比喻说的好,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有人可能就要说了,语文和文化关系不大啊,倒是政治课里有个“文化常识”模块,看来文化是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其实不然。语文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文化教学并不是单纯哪个学科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要和政治、历史教师一道,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出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能推卸责任,要把传统文化教学当做自己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和发扬。如此,学科之间的隔阂没有了,文史哲在同一个层面上得到了交汇和融合,这才是语文大课堂。

三、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

语文课堂知识传授,无论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一个课堂上完成的。它的样本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相当于传授传统文化。

1.创设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绝大多数靠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张贴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课前可以印发与课本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兴趣。这样,课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息就浓厚了,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2.构建师生交往交流的平等平台。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着力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完成教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身教,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3.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挖掘文化价值。中学语文教材经过几代人的筛选,留下的大多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古诗古文,它们往往承载着厚厚的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师要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比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里“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积极入世态度等。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涵泳体会,进而受到震撼和熏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开展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篇7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育人

目前,很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都存在侧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问题,对于学生内在的综合素质培养力度不足,这种现象导致很多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都陷入了迷茫,很少思考如何展开工作、如何才能让工作再上一层楼等问题。该现象在当下已经比较普及,严重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国家近些年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针,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倡议被反复强调,这也使得各大高职院校展开了相关的改革工作,故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此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生爱国情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育人功能之一,其文化内涵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在告诉人们要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这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也是人在生命中获得归属感的重要过程。这一基础上,现代学生普遍存在爱国情怀薄弱的现象,价值观也开始朝“利益至上”的方向发展,这是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很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而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教师就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爱国、爱民族,这对自己对集体有哪些影响,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爱国、爱民族的意义,促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强化,在内心中树立起坚定不移的爱国信仰,故学生毕业后就会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并以此为荣。这种表现在宏观上能够促进我国更加团结、和谐,这就是国家继续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必要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这具有重大意义[1]。

(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当前,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之所以容易感到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在学生的观念中自身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投身于学前教育岗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自身也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这整个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将自己放在被动地位上的,而不是自己自发所想的,因此他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没有太多的想法,通常就是按照自身所学展开工作,很少思考工作相关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工作逐渐出现一定的“机械化”特征,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缺乏应有的理想信念,或者说他们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鲜明。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教师通过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明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体会积极进取、努力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向学生设立个人理想目标,让学生紧跟自身目标去学习,教师将在这个过程中予以学生必要的帮助,促使他们能够始终走在实现自身理想的道路上,长期之下初期埋下的理想“种子”将成长为一种信念,且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低,保障学生始终以“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培养优秀下一代”的思想而展开工作,避免“机械化”的被动工作状态出现[2]。

(三)培育学生高品质思维

所谓高品质思维,是指主动性良好的思维,人如果具备这种思维,不仅会主动分析个人存在的问题,还会积极的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能够不断强化自己,也让个人工作等活动质量越来越高。但普遍情况下,高品质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通常需要后天的培养,而我国以往教育在思维品质培养力度上比较薄弱,导致当前很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思维品质低的现象,诸如学生在学习中表现被动,大部分时候需要教师予以一定压力才能意识到自身问题,或者找到学习方向,这种表现说明学生思维品质偏低,若将这种思维带入到未来工作中,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3]。面对这种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起到思维品质培养的作用,诸如人们熟知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故就能给学生很好的启发,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当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思维一定要更加灵敏、活跃,由此让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增高,形成高品质思维。

(四)陶冶学生个人情操

根据现论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岗位的职业素养定义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出色的学前教育技能水平以外,还要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年级尚幼的幼儿,同时这也关系到学前教育行业的整体形象,因此非常重要。从这一角度出发,个人修养的提升与个人情操息息相关,因此如何陶冶学生个人情操是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主要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深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深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与技能的同时,更多的去体验文化,促使个人情操得到陶冶,如此循环学生的个人修养就得到提升。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故文化的融入意义重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充分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取决于文化与专业教学的结合情况以及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因此要推进融入,理应先明确路径让文化与专业教学结合,后通过策略来发挥其育人作用。根据这一思路,下文将对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与策略进行论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路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思想、教师文化认知,各路径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基础路径,原因在于以往专业教学之所以侧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就是因为其教学目标只针对这两方面,说明要让教学向文化育人靠拢,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就必须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即以往专业教学的教学目标多为“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在这一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当提出“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让教学不止注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也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教学目标能够给后续教学带来启发,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会重点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这种表现等同于在教学中开辟了一条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该条路径融入其中,因此教学目标是文化融入的基础路径,高职院校应当予以重视[4]。2.教师教学思想目前,不少高职教师在个人的教学思想上比较传统,认为专业教学就应当专注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或者认为专业教学很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且两者融合没有必要,这种现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群体中同样存在。而传统的思想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方针,事实上现代研究早已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学融合并不困难,且两者融合势在必行。但受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即使是在教学目标的启示下,也很难自发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教学,阻碍了文化融入,说明传统思想使得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较低,诸如某教师在调查中表示:“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本职工作是培养学生专业水平,文化教育应当由通识课程或其他课程负责,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只有改变教师的这种传统思想,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师融入教学,说明教师教学思想是文化融入的重要路径,而为了改变教师思想,建议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指出传统教学思想的不足,强调文化融入的重要性与责任,以便让教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自我审视意识,自主负起文化育人的教学责任,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入专业教学,初步实现文化融入[5]。3.教师文化认知在教学思想得以转变的基础上,教师开始积极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现文化的初步融入,但此时文化融入深度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促使文化融入深度不断提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对其有深刻理解的,事实上不少教师的文化认知并不满足文化育人作用发挥的要求,故要让文化进一步融入,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认知。为实现目的,高职院校应当鼓励教师展开自我学习活动,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再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等。同时考虑到教师本身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展开自我学习活动,高职院校理应活用网络资源予以教师支撑[6]。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策略

通过以上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深度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当中,而为了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相关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教学内容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必须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来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让文化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再通过专业知识引出文化元素的育人作用。以“学前教育中如何照顾幼儿情绪”的问题为例,即幼儿不是普通的学生群体,他们年纪尚幼,自我控制能力差,教育当中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表现,这导致教师无法直接合理控制幼儿,这也是许多初入职场的学前教育工作中的“烦恼”。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当先向学生讲解幼儿情绪的特点,然后告诉学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要让别人信赖自己应当投其所好”,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要让幼儿愿意接受课堂管理,应当让幼儿更好的信赖自己、接受自己,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投其所好”,在学前教育工作中调动幼儿的兴趣,即可对幼儿实施柔性管理,让教育工作事半功倍[7]。2.实施体验式教学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方式有一些区别,前者不仅要学生通过理性思维去理解,还要通过感性思维去体会,甚至在文化教育中感性思维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体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教学方式上很难让学生对文化有所体验,说明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文化育人,教师要对其进行改革,理应实施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要求教师通过情景引导等引导方式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然后去体会文化内含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获得文化体验,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陶冶学生个人情操,也有利于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成长。以“有教无类”典故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我们知道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有教无类,那么有教无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等类似问题,问题使得学生思考,并且从情感角度上去体会,最终体会到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学生抱有包容的心态与情感,无论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只要其还在课堂上,就应当尽心尽力的教学,目的是消除这种差异[8]。3.教学模式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取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即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则比较被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少主动思考与体会,因此该模式下即使教师努力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其也会因为学生方面的因素而无法充分发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建议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诸如引导教学模式,该模式首先能很好的与体验式教学方式对接,其次因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充足的能动性,加之教师的引导能让学生主动性被激发,所以学生理想、感性思维能够充分发散,文化育人作用也能充分发挥。结语综上所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侧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弥补其缺陷,促进教学朝正确方向改革。改革后通过专业教学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杨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人文天下,2015(20):4.

[2]赵虹.立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课,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现代职业教育,2020,(20):62-63.

[3]赵濛,李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2019,(7).49-51.

[4]靳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84-85.

[5]石建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7-110.

[6]董艳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思考和探索[J].青年与社会(中),2018,(11).81-82.

[7]张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的融入[J].科技资讯,2019,17(30):144,146.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感悟力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突出了高中语文教学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特性,为培育更加全面优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在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生活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形态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机会越来越少,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传统文化修养不高,在知识方面表现为对所学的名句名篇了解甚少,在生活方面则表现为对一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节日意义不清,尊老爱幼这样的传统美德被抛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待客礼仪、称呼礼仪对学生现代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既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又能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纠正那些不良文化对他们心灵的侵蚀,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文化素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其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作品的精华,帮助学生形成乐观而平和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知识,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认识文化、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而形成更加健全与高尚的品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加强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诵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中不乏经典之作,很多优秀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性,包括尊重师长、热爱国家、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他们在押韵的读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可以获取更多的人生哲理。其中,诵读古代诗词作品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教师示范与学生跟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由通读与全班齐读的做法,根据所选作品的内容来灵活进行诵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朗读古代诗词时,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基础的朗读节奏和诗词韵脚,既要掌握诗词阅读的停顿大规律,按照一定的诗词朗读原则来有感情诵读,又能在不同的朗读韵律间感受诗词特有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共鸣。

2.2以背诵为基础,加深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尤其适合古代文言文或诗词的学习,要想达到学生出口成章的目的,就需要对名家诗篇进行一定的背诵积累,通过背诵训练不仅是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是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功底,对应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适当运用背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较大,对于古代诗歌或文言文的背诵,应该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教会学生通过联想或理解方式来提高背诵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背诵优秀文化作品的潜质,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经典学习当中。

2.3开展语文特色活动课,将传承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能更好的展现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演讲、征文或辩论赛的形式,增强传统文化教学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近距离的体会“德、仁、孝”等传统文化元素,坚定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文明的热爱。比如,以《荆轲刺秦王》教学为例进行分析,这一叙事散文比较适合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在积极准备教学道具、背诵台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古代英雄人物的气概,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在现代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课题。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同世界的更多更快的相互融合,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意识渗入或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我们的青少年渐渐远离了这些经过5000年文化沉积,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学校该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呢?

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而5000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在传统文化中不仅弘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还提出了“忠、孝、礼、义、信”等修身养性的精髓。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勤俭节约”“重义轻利”“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等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老师,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确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娇骄二气,自我中心,自私冷淡等,独生子女的通病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传统中尊师重教的观念有时只能是我们为人师者自我安慰的想法。而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青少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慢慢养成了唯我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随意浪费、大手大脚等坏习惯。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体会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懂感恩,集体观念越来越差,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淡薄,功利思想成为社会行为的主导。这一切都表明将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形势,立足传统,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理论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的举措

1.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与领悟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鉴赏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只能是停在口头上。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师中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教师要先做到博爱学生、彬彬有礼,更要具有“亲其师则信其道”的观念,以有亲和力和师德风范的形象去接触、教育学生,使其在精神上感受到接受教育的愉快。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以优秀的传统教育来引导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正常的发展,以提升其个人修养。

2.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有错,利用“惩罚式”教育,写检查或者从经济上进行处罚,给予处分,是不少人常用的手段。但这些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学生没有达到内省自悟。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用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名人警句、杰出人物轶事,深入分析,说理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3.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真正喜欢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有效做法:

(1)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代背景相结合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糟粕,并且具有时代性,因此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选择与时代背景相适应,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内容。

(2)传统文化教育更持久深入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一阵风,水过地皮湿。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要具有持久性、经常性、深入性,更有专人、专门机构去管,使学生从时间上、空间上时时刻刻、随时随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地受到熏陶。这样,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3)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才可以展现出它的魅力,学生也才可以真正的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在公共车上让座,学生中间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等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优良传统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行为,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延续、丰富、提高、发展,发挥各自优点,有侧重地教育,使学生的教育真正又红又专。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李成林.学校德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7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48

传统文化指的是被社会某些成员所接受、遵从的一整套沿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这种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稳定性、传承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形成、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是语文形成、发展的基础,只有渗透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才更具魅力。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当前整个教育界呼吁传统思想文化回归的大趋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发挥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所出现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安排进行教学,重点围绕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阅读和拓展延伸,对于常态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缺乏计划,往往表现得比较杂乱无章。然而,传统文化教育本身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识的增加是非常有好处的,更何况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这些对于学生精神的丰富,个人修养的塑造和提升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本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多教师本身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所以工作上不够积极和主动,教学任务会尽量简化,只要能应付得了考试就可以了。这部分教师需要从自身态度方面做出一些调整,否则教学方面很难有什么起色。

再有一个就是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缺乏实践,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知行无法统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宣讲、解释,还要注意知行结合,通过实践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自觉自愿地在生活中去践行传统文化思想,让传统文化与自身融为一体。

二、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活学活用,拓展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的空间和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或文言文,它们就是我国浩瀚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些课文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和实践。如在学白的一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适当引入李白的其他作品,包括小学时候学习过的《静夜思》等,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加以回顾,并对李白的作品进行综合的品读,对李白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一个总体的感知,品味李白的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洒脱与情怀。总而言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展开,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适当地留给传统文化一些时间,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活动,给喜爱传统文化的学生更多更广阔的天地,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快乐与平和。

(二)从诵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成就事业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学习也应如此,要不断地积累才会有知识,这是成功的前提,我们经常谈论到马克思理论,但有多少人知道是怎样炼成的呢?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了欧洲所有国家的语言,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我们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都离不开诵读,而对于文言文特色更为浓郁的中国古典诗词等作品,更是需要通过日积月累培养语感,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可以由教师牵头,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集体诵读,这样的读才会更有气氛,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就容易互相促进、相互感染。需要注意的是,教在组织诵读活动之前要把诵读的好处跟学生讲明白,让他们从思想上不抵触,进而积极行动,参与到诵读活动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知行统一,从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

在传统教育中,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学会了表面的知识,而缺乏对这些知识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就不会运用这些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践,把一些内容讲清楚。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作业,去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感受实践中的一些情感。如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从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制定成熟的传统文化渗透的计划,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传统经典诵读和其他相关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和享受传统文化的自由氛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