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主要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对策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的土地征用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逐渐出现了复苏。而由于房地产企业具有风险高、回收周期长、投资数额大的特点,同时在实际中大部分企业没有对风险管理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设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与管理人员,因而在实际投资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是经营风险与政治风险等,都会对投资者的收益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房地产业的投资风险进行研究,尽量规避投资者的风险,同时也促进我国的经济健康稳定的运行。
1. 房地产投资的经济特征
在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中,它是现代经济投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了各类房地产的资产买卖活动,还包括了与房地产有关的修建和建造活动,因此,房地产投资既具有一般的提品的工能,还具有调节经济、资源配置、以及融通资金的功能。因此,在投资房地产中具有一定的经济特点。
1.1有较大的资金需求,经营的周期也比较长
由于房地产的价值量比较大,也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房地产也是一种不动产,所以在投资时需要的资金量就比较大,而同时要对资金进行边线也很困难。所以,在从事和房地产相关的一些经济投资活动时,就需要很大的资金量,同时,资金在房地产的投资运营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房地产还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为厂商或者是居民来提供长久的房屋或者是场地服务。
1.2投资房地产是一项权益收益
由于房地产是一项不动产,所以投资房地产的本质是其发生的权益转移。投资房地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收益,所以,就需要获得房地产的各项产权,以获得法律上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投资的目的。另外,在现代经济中,房地产的所有权与债权等都构成了投资客体在投资时的实际内容。
2.房地产投资的主要风险分析
2.1宏观的环境风险
(1)国民经济的发展风险
经过实践研究证明,我国的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经济有过快的发展,房地产投资就会过热从而出现风险,如果经济发展过慢,房地产也会由于投资不足而产生一定的风险。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实力还比较差,房地产的投资也处于一个停滞的阶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1992年与1993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4.2%与13.5%,相应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17.42%与164.98%。但是同时这样房地产投资和国民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局导致了后期国家政策的调整。
(2)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
在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风险对房地产投资者的投资具有全局性的重要影响,一旦出现了政策风险,就会对投资者有致命的打击。而这种风险中主要包括的有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风险。由于对土地的使用制度改革会影响到房地产商品的价值,如果价值降低了,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就会承受一定的损失,例如国家规定的收费、补偿以及使用年限等都会导致房地产增加开发成本。另外,土地的改革制度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政府对土地使用的具体的技术等政策因素。例如在出让土地使用权上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招标、协议以及公开拍卖等,而这三种不同的方式也会个投资者带来不同的成本影响。而为了避免地价会与市场实际情况有过分的偏离,政府也会对地价采取一定的调控政策,这样也会给房地产的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3)利率变化的风险
利率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的利息额和相应的借贷资金的比率。在我国,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利率主要是由中央银行来统一制定的,央行在制定利率时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整治需要、社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以及资金供求关系等因素,同时绿的制定的受到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巨大影响。而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业有着负面的影响。如果利率上升,房地产开发的成本资金就会增加,这就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个时候资金就会从房地产投资市场系那个银行或者是股票证券市场流通。这样在整体上就会造成既增加房地产商的开发成本,又降低了房地产的市场需求,从而给房地产的投资者带来损失。
2.2房地产投资的行业风险
(1)市场的供求风险
这主要指的是在房地产建成之后在市场上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对开发商推出商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就会给投资者或者是开发商造成损失。由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具有不确定性与动态性特征,而这种不确定性与动态性也决定了在市场中经营者的收入不确定。当实际中的有效需求不够或者是供给过剩的时候,房地产的开发商就不能把物业给顺利的推出去,给经营者带来一定的损失。而在市场的供求风险中,房地产开发商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按照风险的种类可以分为供给风险以及需求风险。如果供给出现过剩时,就会有供给风险,这样房地产的投资者就会由于没有顾客而承受风险。房地产的建设周期通常是2到3年,所以在对房地产的市场进行预测时,还需要考虑到市场上现在的供给量,也就是供给风险,还需要考虑到一些再建工程在完工之后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与冲击,也就是潜在的供给风险。而需求风险主要表现在需求不足,着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商品过高的价格而在价格与购买力之间形成的差距。
(2)同业的竞争风险
在房地产中同业的竞争风险一般表现在企业的数量过多,企业的营业利润低从而投资的收益率也低。在1992年房地产企业有12400家,达到了1991年企业数量的3倍,但是1993年又比1992年增加了1.3倍,达到了28600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我国也有一些政策来进行调整,但是企业的数量依然过于庞大。
2.3房地产项目自身的风险
(1)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指的是房地产的投资者利用一定的财务杠杆,也就是主要来通过贷款等,扩大投资获取的利润范围,但同时也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投资者面临着获取的收益还不能够偿还发生的贷款的可能性,因此这种利用借款而发生的投资活动也叫做负债经营。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如果对财务风险没有进行足够的考虑,盲目的承担大型的建筑项目,一旦出现了资金短缺往往就会通过售楼花以及依靠银行来进行抵押贷款,但是这样如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本来就比较脆弱的房地产资金链条就会发生断裂,这样企业就不仅不能够收回成本,而且还会欠给银行一笔巨额的利息。
(2)策划风险
这主要指的是在对投资的类型以及选择地点问题上、对房地产的定位宣传以及制定的销售方案等,这些活动有可能不成功而给开发商与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市场定位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群体的多样性上,的那把是如果涉及到某个具体的项目时就需要集中到一个或者几个客户的群体上。区域风险除了具体的空间位置之外,还包括该位置的背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等,另外也包括在对房地产开发时支付的投资成本高低与说面对的相应的竞争关系。在对区域位置把握时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中各位置的重要性也会有相对的变化,因此在开发投资时也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
3. 房地产投资的风险防范对策
3.1 关注国家的政策变化,把握投资方向
在我国的房地产业中,由于起步较晚而市场还有一定的不规范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的政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一直不变,而政策一旦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投资着的投资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关注好国家的政策变化,尤其是房地产方面的政策变化例如是国家进行的住宅、产业政策以及货币、财政、税收政策等。这样对国家的政策进行研究,在投资时就会把握好投资的方向,预测投资的未来,还可以根据政策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对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3.2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
在房地产投资中降低风险损失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就是实行严密的分析管理。而风险识别主要是指对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可能发生的各项损失因素进行预测与分析,以此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在投资中,为了更好的识别各类风险,就需要对风险进行分类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部门在不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损失一览表,来加强控制和监管风险。由于不同的风险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就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风险衡量指的是在房地产投资中反对投资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一些因素种类和损失程度等。在对风险进行衡量时,对可能会导致投资房地产失败的因素压特别注意,同时也要注意出现风险损失的概率。因为风险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风险具有一定的出现概率。因此,可以用随机变量来看待风险,用风险度、标准差以及期望值来描述风险的特性。如果分析发现某两种风险具有一样的风险期望值,那么具有较大标准差的风险损失会较大,反之就会比较小。同样,如果两种风险发生损失的标准值相同,那么期望值越大而对代表的风险就越小;反之,越大。所以,在对风险进行分析时,就需要全方面的对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考虑。
3.3有效的进行投资组合
在投资时,为了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就需要合理的进行分散投资,以便可以降低风险、分散风险。非常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动产,在投资的时候时间还很长,所以在实际中对某一地区的房地产进行了投资,如果其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会对投资收益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房地产类型具有不同的投资风险,也有不同的获利能力,所以,为了能够获得预期合理的收益同时还能降低房地产投资风险,就需要对房地产投资进行合理的分析组合。
3.4根据投资环境把握投资的时机
首先,房地产的投资时机指的是在投资时要把握好最佳的投资时机以及出售机会。房地产投资获得成功的首要要素就是把握好投资时机。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情况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周期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在整体上也受到国家的宏观政策影响,因而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房地产的发展周期也可以分为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峰阶段以及衰退阶段。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房地产业是一项先导性产业,因而就会有较大的需求,相应的其价格也会上涨。在经济出现萧条的情况下,同样房地产业也会首当其冲,发生价格下跌现象。
其次,要做好相关的市场调查。对房地产进行投资时必须要做好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对房地产活动进行分析。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对市场进行分析,把握客户的需求才可以有让客户满意的产品,因此就需要做好对房地产的调查分析。市场供求上还存在着风险,对市场进行分析就可以有效的了解市场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这样不仅对投资环境进行考察,还了解收集各类信息,就可以在具体投资时合理的规避风险,获得投资收益。
4.总 结
综上所述,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在投资房地产时具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在投资时,就需要对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风险的特征与形式,在对风险作出合理的判断,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有效的抵御风险的措施,把风险尽量的降到最低,获得最大的合理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小安.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与防范[J].集团经济研究.2009,01(17):36-40.
[2]刘美玲,董芹芹.房地产投资中的主要风险及防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10(31):95-96.
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方式选择 综合分析框架 策略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为了获得全球资源,实行全球一体化战略,则直接投资应该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如果是为了实现当地化战略,则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如果企业投资的战略是为了获得全球的资源,则倾向于采用独资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获得全球的协调和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全球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对于海外投资战略是为了寻求当地化战略,以快速有效地对当地需求变化等市场环境做出反应,则企业应该给当地企业充分的经营自,发展他们和当地供应商、顾客、政府等的关系网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以获得海外资源为动机,应选用合资并购方式;以获得海外市场为动机,在趋于饱和的市场,应该选用合资并购,在成长潜力大的市场,应选用独资新建。如果是为了获得海外资源,则可采用合资并购。资源类型企业往往投资巨大,投资开发周期长,投资风险比较大,而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独资模式,合资可以使得企业和合资伙伴共担风险,从长期的互利关系中得到稳定的资源供给。如果企业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海外市场,在那些潜力比较大的市场,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趋于饱和的市场,则应采取并购的方式。
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文从优势资源有效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种观察的新角度,以后还可进一步拓展,比如可以应用这一框架对某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进行具体的研究,另外,对投资方式选择的三大影响因素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一弛,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经济科学,2001(4)
篇3
【关键词】个人投资者 投资方式 金融资产 实物资产 风险收益
一、金融资产投资
(一)银行储蓄(活期、定期)
基本概况:活期储蓄指不约定存期、客户可随时存取、存取金额不限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储蓄指存款人同银行约定存款期限,到期支取本金和利息的储蓄形式。
收益:活期利率0.35%,定期年利率2.6%-4.5%之间。
风险:银行储蓄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活期储蓄风险更高。
综合评价:银行储蓄收益稳定风险小,但是收益水平较低。
(二)股票
主要概况:股票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
收益:在目前中国的股市,股息收入和分红不是主要收益,主要股票投资收益来自于股票出售的资本利得。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股票长期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
风险:最主要的是系统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此外有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等。
综合评价: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缓慢回升的情况下,并且受目前市场流动性缺乏的影响,中国股市基本面仍然处于低谷,上证指数近几个月呈下跌趋势,股票投资收益率下跌。
(三)债券
主要概况: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
收益:国债年利率在3.72%-3.54%之间,企业债券利率水平在3.5%—8.9%之间。
风险:国债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但是由于期限一般较长,面临着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企业债券除了市场风险还有违约风险。
综合评价:国债风险低,但国债偿还周期一般比较长。企业债券收益率高于国债,但是违约风险也大于国债,适合想获取超于国债收益且具有长期投资目标的投资人。
(四)基金
基本概况: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在现有的证券市场上的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收益:基金收益包括基金投资所得红利、股息、债券利息、买卖证券价差、存款利息和其他收入。目前中国基金年化收益率在5%-7%左右。
风险:目前基金市场活跃健全,基金流动性高,交易便捷,故流动性风险较低;同时,由于基金具有分散投资,专家理财的特点,因此也大大降低了其投资的风险。
综合评价:一般来说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的收益较为稳定,但收益率相对而言较低;股票型基金、投资基金、信托基金等就属于高风险高收益型的投资方式。总体而言,基金相对股票来说,收益较为稳定。
二、实物资产投资
(一)房地产
基本概况:房产投资理财是利用房产产权具有可分割性的特性,投资者购买房产后,可以期望通过转让或者出租以获取差价或者租金收益。
收益:房地产投资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出租房产的收益或买卖价差减去相关的税费以及手续费。目前中国房地产投资收益率普遍在12%以上。
风险:房地产投资的风险主要取决于市场供需状况以及国家政策风险。
综合评价:在中国目前房地产的供需状况来看,房地产市场在长期来看是上涨占主导地位,但是在一些短期的节点上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呈或涨或跌的波动趋势。
(二)艺术品和古玩
基本概况:常见的艺术品投资主要包括:字画、邮品、珠宝、古董等。
收益:艺术品投资潜在收益非常高,具有极强升值功能,随着持有时间的增加艺术品会不断增值。目前中国艺术品投资收益率在20%左右。
风险:对于有很强鉴别能力的投资者而言,艺术品投资波动率和风险均较小。
综合评价:艺术品投资具有风险小、升值快、格调高的特点,但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艺术品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它特有的投资风险,即鉴赏风险。艺术品投资要求投资者具有专业的艺术品鉴别能力。
(三)黄金(贵金属)
基本概况:黄金投资包括金条、金币以及黄金首饰,以持有黄金实物等作为投资。
收益: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黄金价格总体上呈持续上涨趋势,黄金投资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目前中国黄金投资收益率在5%-6%左右。
风险:风险较小,流动性强,交易市场活跃,但存在一定储蓄风险和回收风险。
综合评价:黄金的初始投资额较高,并且短期炒作很难获得预期的收益率,只有长期持有才会有稳定的收益率。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况下,黄金投资作为资金避风港,能规避目前的市场风险,并且获得稳定、较高的收益率。
三、总结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二次探底的经济衰退期的基本经济形势下,中国目前也处于一个经济的较小衰退期,作为中国的个人投资者,考虑到现有经济大环境,黄金、房地产、艺术品等实物投资方式在收益和风险方面相较于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方式更有优势。当然,任何投资方式风险-收益的选取都是因人而异,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才能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投资效果。
参考文献
[1]向锐.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2]邓可斌.中国个人投资者证券偏好与资产选择研究[D].上海:暨南大学,2006.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八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分红并无实质利好
基金分红是指基金将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方式派发给投资者,无褒贬义,只是一种收益分配上的制度安排。不同类型的基金可能其收益分配方式略有不同。如封闭式基金由于其份额固定,一般采用现金分红的方式;开放式基金的分红方式主要有两种,现金分红和分红再投资。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基金分红却被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赋予了太多主观色彩。如相比于消极分红的基金,国内多数投资者可能对大比例积极分红的基金更趋之若鹜。另外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大比例频繁分红也可能成为其营销策略。
从投资者角度,主要有两点可能会引起对基金分红理解的偏差。一是分红前购买基金,二是分红后购买基金。前者购买基金就可分红,直观上理解好像是占了便宜,后者由于分红后基金净值会下降,表面上看好像是以更加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基金。但实际上从总价值上看基金分不分红并无区别。如一只基金在分红前的份额净值为1.2元,假设每份基金分配0.1元收益,在分红前购买,分红后基金的净值会下降到1.1元,加上每份0.1元分红,其实还是1.2元,在分红后购买,虽可购买到更多的基金份额,但是由于分红后基金净值下降了,总价值还是一样的。投资者觉得占到了便宜只是感官上的一种表象罢了,这只是基金公司投其所好的一种营销方式。
分红是法律所规定
基金分红实际上是由三方制约的,监管层、基金管理人及投资者,并不是任意一方的独角戏。与监管层相关的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与基金管理人有关的主要是基金合同的实施,而投资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分红方式,在开放式基金中也需要选择是现金分红还是分红再投资。
分红法律法规
基金分红作为基金产品的一种制度安排,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来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和2009年4月证监会的《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条款的审核指引》的出台。《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第三十五条和三十六条分别对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收益分配做了相关规定,如“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封闭式基金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收益的90%”;“开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额投资者可以事先选择将所获分配的现金收益,按照基金合同有关基金份额申购的约定转为基金份额,基金份额投资者事先未做出选择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支付现金”。《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条款的审核指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基金分红规定,该《指引》主要就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中收益分配方式方面的条款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限定。
一般而言,在基金台同及招募说明书中都会就该基金产品的收益分配方式作相关的说明,告诉投资者此基金具体的的分红比例、时间等信息。挑选基金不能以分红为依据
如果基金管理人能以投资者利益为先,选择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笔者认为规范的基金分红是有意义的。一是落袋为安,也能避免后市风险。二是目前国内相关的税法规定,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投资者减少了税收方面的负担。当然,基金分红某些时候也显示了基金经理对后市的一种谨慎的态度,基金经理不愿将投资盈余继续再投资,也会选择分红。
篇5
关键词:军事人力资本 激励 方式
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是国家、军队和个人(家庭)以军事人力资源为对象,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获得军事人力资本的行为。由于军事人力资本主要以国家和军队为主体,传统观念认为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是国家和军队的事,国家和军队有足够的积极性为了国防安全而进行军事人力资本投资,不存在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问题。但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仅由国家和军队决策,也是军事人力个人主观努力所致。如果军事人力个人在军事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不积极甚至排斥,即使国家和军队花费了巨大代价,其最终收益可能与付出之间也存在巨大差距。所以,现代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主要研究如何采取相关方式和手段,调动军事人力个人开展自身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实践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军事人力存量的最大化。只有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才能使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收到最大成效。
一、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的原则
(一)目标牵引原则
目标牵引原则,是指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要围绕提高军事人力资本存量、增强部队战斗力这个最终目标展开。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不是激励军事人力个人进行一般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而是要进行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军事人力资本存量投资。
(二)效率导向原则
效率导向原则,是指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要坚持以调动军事人力个人的投资积极性为根本出发点,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在保证政治稳定、军事安全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于提升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政策和措施,都应该大胆采用。
(三)激励相容原则
激励相容原则,是指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要确保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在军事人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的过程中实现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组织目标。这一原则要求在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中,必须把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协调起来,确保个人能够分享军事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收益。
(三)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军事人力投资激励要区分不同类型军事人力资本的特征,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激励。军事人力资本主要有专用性人力资本和通用性人力资本两种类型,专用性军事人力资本对军队具有较高资产专用性,市场的可流动性差,人力资本载体一旦离开军队组织或其它军事部门,其人力资本收益就会迅速减少。通用性军事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军队具有较弱的资产专用性,市场的可流动性强,人力资本载体离开军队后,仍可以获得较大的人力资本收益。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差异性特征,要求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一定要采取差异化的措施。
二、专用性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的主要方式
(一)长期契约激励方式
专用性军事人力资本一旦离开了军队组织和军事部门,其生产力就会锐减。军事人力资本中,专用性军事人力资本非常典型,比如作战指挥能力、武器操作技能等。这一类人力资本所产生的收益主要是部队战斗力的提升所带来的“国防安全”收益,其量化较难,准确估算人力资本载体的付出比例也较难。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要想使专用性军事人力个人积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其签订长期契约。在这种长期契约下,专用性军事人力个人可以把个人在部队的职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很好的结合起来,人力资本投资越好,个人在部队的职业发展也就越好,其收益也就相对越高。
(二)激励性薪酬制度
对专用性军事人力资本的激励性薪酬制度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为其设立岗位补贴。专用性越强的岗位,职级越高、学历越高、任职时间越长,,军事人力个人所享受的补贴额度也越大,从而激励其积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三)精神激励制度
依据军事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高低,比如军事训练成绩、武器装备操作技术高低等,开展评功评奖等活动。从事军事训练实践越积极,参加培训成绩越高,在立功立奖、提前晋级、入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从而激励其积极进行军事人力资本投资。
三、通用性军事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方式
(一)产权激励方式
对于军队组织以外的军事人力资本,比如从事国防科技研发的科技人力资本,其人力资本的运用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对这一类军事人力资本激励,可以运用产权激励方式,让军事人力个人分享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剩余收益,使军事人力资本载体与军事人力资本主体合二为一,从而达到激励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产权激励,可以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期股等人力资本股权激励制度,也可以采取分享知识产权收益、合理界定国防科技知识产权等知识产权激励制度。
(二)市场激励方式
通用性军事人力资本既可以从非军事部门直接获取,也可以从军事部门转移到非军事部门继续获取收益。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通用性军事人力资本的功能,运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通过引进和使用具有高军事人力资本存量的军事人力,鼓励通用性军事人力个人积极进行军事人力资本投资。
(三)激励性薪酬制度
军队内部通用性人力资本由于受不能“经商”的约束,因此不能采用产权激励方式,而主要是激励性薪酬制度。对于军队内部可以创造经济收益的通用性人力资本,比如这军医、科研人员等,可以把激励对象的薪酬分为基本工资和激励报酬两部分。激励报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创造的经济收益,研制的技术成果转让、许可使用、经济利润等收益。此外,对不能创造经济收益的通用性人力资本,比如军队基层的军医,可以把其机会成本折合成一定补贴额作为激励报酬,这样才能激励他们积极进行军事人力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斌,张亮.军事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学的经济学阐释[J].当代经济,2011(3)
篇6
摘 要 高速公路建设与中国、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合理规划建设各地区高速公路使之与国家、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回报率高、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建设资金筹集是关键问题。如何引进市场资本以解决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不足,是走银企合作?是广泛利用外资?还是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针对不同的背景与条件,合理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融资模式,才是最终解决资金问题的正确途径。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有几种主要的融资方式,并对融资主要存在的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速公路 融资方式 国家财政 信贷资金
从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经过20多年努力,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9.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位。 “十二五”末,我国高速公路网将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高速公路的快步发展,有力支持了国家地方的经济建设,但建设成本非常高,技术难度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巨额的投资让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筹措非常困难。在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市场经济方式进行高速公路投融资已成为惯例。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除少量政府投资外,绝大多数依靠银行贷款。
一、高速公路的传统融资方式
1、国家财政资金投入
现阶段,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其具有一定的政府性和公益性, 属于应该主要由政府配置资源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投入建设资金。但政府承诺的资金往往难以足额到位。
2、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银行贷款一直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银行信贷资金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结构中占有重要和绝对位置。
1)国内银行贷款
国家把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基础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增加信贷规模。银行贷款实际上成为高速公路建设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银行投入到公路建设中的高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路建设中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我国一半以上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依靠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的期限通常较短,而高速公路建设及回收周期较长,在高速公路运营初期,车辆行驶流量较少, 通行费收入有限,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还本付息,这样会给企业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易触发财务危机。
2)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外国银行、外国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均构成国家外债,国家不仅需要承担偿债义务,而且要承担全部的汇率风险,因此我国政府对于举债是十分慎重的。
二、高速公路的市场化融资方式
1.债权融资方案
1) 期权融资方式
投融资双方签订借贷合同进行融资,确定相应固定利率和收回贷款的期限。以项目特许权质押方式进行项目融资,引入国内外银行、上市公司、保险公司、机构投资人、国内外基金、信托等资金支持。
2)债券融资方式
债券是公路企业较为适宜的融资方式,对于高速公路项目公司来讲,发行公路建设债券的优点是获得资金使用期限比银行贷款长,一般是三年以上,一次性筹资数额大,利于资金安排,且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融资压力小。无须不断进行信息披露,只要公司具备还本付息能力,投资者不会施加额外压力。
第二,操作简单。只要通过资信评级,而发股融资需做资产评估,对过去三年的财务业绩审计。
第三,资金使用灵活。可以由企业自由安排,而发股资金只能用于招股说明书中所列明的投资者认可的经济效益好的投资项目。
2.股权融资方案
1) 基金方式
项目公司可承诺对应投资公司或投资计划的集合体,以投资人身份参与运作,当项目能够形成良性机制时,也就是项目的资金链完整的连接上并顺利运转后,投资人再撤出,以获得固定回报。
2) 债转股的融资方式
投融资双方开始以借贷关系进行融资,投资方在借贷期间内或借贷期结束时,按相应的比例折算成相应的股份。
3) 公路经营权部分转让方式
通过公路收费项目进行预期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后,将其经营权分割,部分售让给境内外企业并给予其一定的经营权,受让方在经营期限内享有该公路的经营权、收益权,并负责公路养护,到期后经营权返还出让方。
4)上市――股票融资方式
公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国际上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公路建设资金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已成为我国公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
3.ABS(Asset-Backed securization)融资方式
即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通过发行使资产收益商品化的投资产品筹资,以较低成本进入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ABS融资一般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筹集到期限长、规模大的建设资金,对交通投资项目比较有利。高速公路投资目前已具备证券化资产有效供给的两个基本因素:
1) 资产具有可证券化的特点。
从融资技术上分析,交通投资的流量收入是相对稳定且可预见的现金流入,是十分理想的可证券化资产保证,稳定的现金收入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
2) 有将其证券化的需求。
从成本形态上看,交通投资的资产中凝固成本大,因此其资产流动性需求较强。
高速公路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其未来收益可以预测,投资者通过ABS融资渠道进入高速公路领域是个较好的选择。
4.设立高速公路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追求长期收益为目标,属成长及收益型投资基金。这类基金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对某种特定产业有兴趣的投资者资金,以扶助这些领域内的产业快速发展和技术设备的更新。
三、融资对应主体
国内外银行、上市公司、保险公司、机构投资人、国内外基金、信托公司等。
四、融资保证方式
以高速公路项目特许权作为融资保证。高速公路特许权的内容包括:
1) 建造管理权:包括对高速公路项目及其附属设施进行设计、施工建造、投资、经营、管理、养护的权利;
2) 收费权:包括拟定及征收车辆使用高速公路的通行费及其附属设施有关的费用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张雨化.高速公路.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个人理财;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和投资理念也在不断地进步,这导致了居民的理财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同时,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居民理财成为我国当前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居民在理财过程中出现了理财观念落后,目标不明确,投资方式传统、保守等问题,现以杭州地区为例,针对居民的投资理财习惯和理财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的认知和投资方法的偏好,从而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及防范。
一、杭州地区居民个人理财现状及特点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2015年杭州实现GDP1.005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2015年杭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642元,同比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9.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8。总体呈现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随着杭州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们都希望个人资产能够得到保值和增值。因此,大多数居民都通过银行、网络等途径进行理财,使用投资房地产、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理财手段实现财产的增保值。
现就以杭州市居民的理财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本次总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4份,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80%。问卷收回后借助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杭州市居民理财有如下特点:
(一)银行存款占比大
通过调查的数据和分析,杭州居民主要的理财方式有银行存款、基金投资、股票投资等。其中,银行存款所占比重最大,占32.38%,说明储蓄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欢迎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投资方式。其次是基金投资,占了总比重的22.54%。基金具有购买费用相对低廉,透明度相对较高的特点,所以购买基金的居民比重在上升。位居第三的是股票投资,占19.67%。股票投资的收益虽高,但其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股票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理财方法,加之近期股市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很多股民纷纷从股市中退出,所以股票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期货投资、外汇投资和金银投资所占的比例则较小。详见表1:
(二)成本与个人负担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
成本与个人负担能力成为居民选择理财产品的主因,占26.64%。基于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不同,会考虑购买其负担能力之内的不同成本的理财产品。其次考虑的因素则为投资风险的大小,占23.36%。投资理财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不同的理财产品也意味着将面临不同的风险与收益。预计收益占18.85%,风险与收益并存,收益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大小。另个人偏好,投资观念对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而对于市场热度,变现能力,政策影响等因素所占的比例较小。详见表2:
(三)投资收益为理财主要目的
投资收益成为杭州居民理财的主要目的,占总比例的45.49%。很多人认为参与理财就在于获得与投入的资产相对应的或者更高的收益,理财就是收益。其次是出于资产保值、为自己养老准备,分别占15.57%和13.93%。出于兴趣爱好而选择投资理财的居民占12.70%,另外有11.07%的居民选择投资理财是出于资产的安全性考虑。详见表3:
(四)组合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式
选择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组合投资方式的居民占41.28%。选择少选或规避高风险投资,以稳健性投资为主的居民占24.20%。根据时刻关注市场变化,提高判断能力的方式来规避风险所占比例为18.86%。另有少数居民选择见好就收这种投资方式来回避风险的仅占11.74%。理财方式要多元化,往各方面发展,不要局限于一种方式,这才能使资产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详见表4:
二、杭州居民个人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杭州居民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速,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仍存在大部分居民的理财观念落后,理财目标不明确,理财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这些都是杭州居民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将面临的难题,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
(一)杭州居民个人理财方面存在的问题
1.居民个人理财观念落后
据调查数据显示,杭州市居民的理财知识来源于网络和金融宣传的各占59.43%和34.43%,来自专业知识的占比为36.07%。由此看出,更多居民的理财知识是从杂乱无章的互联网或者书报中获得的,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有42.35%的居民对理财还处于不太了解的阶段,对各类投资工具均有深入了解的居民仅占13.88%。这说明杭州市居民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人人都需理财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普及。详见表5、6:
2.居民理财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期规划
选择短期投资规划和中庸投资规划的居民分别占50.53%和30.25%,而仅有19.22%的居民对理财制定了长期的投资规划。不少居民认为在短期获得最大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对市场的长远认识,因此没有确立适合自己的理财目标和合理设置理财计划。详见表7:
3.居民的理财方式较为传统
杭州市居民大部分都选择了风险中等或较低的理财方式,所占比例为51.60%和37.72%。只有10.68%的居民选择了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方式。所以风险低,投资便捷的储蓄成为了大众居民最喜爱的理财方式。居民之所以会采取比较保守的理财方式,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理财产品的不熟悉,从而导致居民难以选择合适的,风险较低又有一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详见表8:
(二)影响杭州居民理财收益的因素分析
正因为居民理财方面存在观念薄弱,目瞬幻魅罚方式保守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金融机构未做出积极的引导和决策,以及社会宣传力度不足所致。
1.政府部门未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居民在选择理财工具时受政府政策影响的因素仅仅只占了总比例的2.05%,这足以表明政府未对居民理财做出积极的引导。如果政府出台一些支持居民理财的相关政策,居民投资的需求就会增加。作为政府,有责任为居民的投资理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理财政策,保护各投资者的利益。
2.金融机构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不高
虽然各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不在少数,但都大同小异,种类单一。目前,金融机构还未能提供一些富有特色,能满足客户个性化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而金融机构的员工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很难做到耐心为客户讲解,没有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方案,而是简单的将客户的需求进行整合。金融企业缺乏专业理财人员也是影响居民理财投资的一道阻碍。
3.社会宣传力度欠佳
虽然居民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理财的相关信息,但大多数介绍没有把各类产品明确的区分,也没有将各类理财产品的优劣性,风险与收益做总结归纳。某些中介机构则是挑选一些收益较高的或近段时期内投资热度比较高的产品向居民介绍,而并非所有的理财产品。社会的宣传不到位,就会造成居民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从而缺乏对理财的热情。
三、加强杭州居民个人理财收益的对策建议
(一)杭州居民应树立理财意识,科学规划理财方式
要加强杭州居民个人理财收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可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渠道学习各种关于理财的知识和技巧,也可参加理财知识培训加强对理财的认知能力,保证在投资前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同时要树立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着眼于未来的理财态度和思维方式,有时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往往可以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杭州居民要根据现阶段自己的资产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制定符合自己的的理财目标,做好精细的收入和开支规划。并且要把目光放的长远些,不要只着眼于投资所带来的利益,而要正确分析各种投资的特点;最后,杭州居民要改善自身的理财方式,做到正确识别风险,分析各种理财产品的利弊,风险大小和收益状况,从以往单一的理财方式向多元化理财方式转变。
(二)政府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调节作用
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做到科学引导,首先,应当积极出台一些有利于理财投资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和改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其次,要做好对金融机构的监督,针对部分银行存在的信息不透明、运行情况不公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最后,政府可引进国外的先进思想和个人理财管理制度,以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机构丰富理财产品,提高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首先应该针对不同居民,推出更多富有特色的,能满足居民个性化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金融机构所做的一切政策变化,都要以居民的理财需求为导向,在提升自身业务的同时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其次,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理财人员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职业道德高尚、投资经历丰富的理财师。最后,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做到让客户满意,让居民对不同的理财产品有更深的了解。
(四)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首先,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理财知识的宣传,在居民们常用的渠道对产品做详细的介绍,做到把产品明确的区分,把优劣势、风险和收益做归纳总结,让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各种产品的异同;其次,社会也可通过相关媒体单位在电视、报纸上刊登相关理财信息,引导居民更好的进行理财;最后,相关机构也应该让居民了解每种理财产品的功能,真正让居民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
四、结论
杭州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与时俱进。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理财的队伍中。投资理财是使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方式,居民需要结合自身的资金状况和相应的风险承担能力进行投资,要避免因盲目投资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参考文献:
[1]马良,孙春来.关于我国居民个人理财有关问题的探讨[A].大庆社会科学,2006,(4).
[2]王芊.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思考[B].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3]李亿平.我国城镇普通居民个人理财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华金秋.中国居民理财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
[5]林元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7.
[6]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2).
[7]张贵华,石青辉.居民理财产品的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0.
[8]李晓君.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10,(8).
篇8
关键词:BOTBOT特许协议经济合同
一、导论
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东南角,屹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特大型公路桥梁,这就是我国首例民营经济以BOT方式建成的泉州刺桐大桥。这是一个官民并举、以民为主、完全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模式的建设项目。在国内,以民营经济为主,通过BOT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刺桐大桥工程实属首例。它开创了以少量国有资产为引导、带动大量民营资本投资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1]笔者的家乡在泉州,所以对刺桐大桥给家乡带来的重大经济效益关注较多。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这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当薄弱,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发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必然要进行各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BOT投资方式将扮演重要的角色。鉴于BOT是一种效应很好的投资方式,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急需通过BOT方式引进外国资本,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鉴于此,以下笔者拟对BOT的主要法律问题作一肤浅论述。
二、BOT的内涵界定与法律特征简述
BOT名称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通常是指后一种含义。关于BOT投资方式的定义,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至少有下列几种观点:1,BOT是一种涉外工程承包方式;2,BOT是项目融资方式;3,BOT是一种国际技术转让方式;4,BOT是政府合同或行政合同;5,BOT是融资租赁方式;6,BOT是委托管理;7,BOT是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2]
笔者认为BOT是一种新型、特殊的投资方式(观点1到6均只是其内容的某一方面)。具体而言,它是指东道国政府与私人投资者(本国或外国均可)签订特许协议(以授予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将某一公共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项目交由私人投资者成立的项目公司筹资、设计并承建,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及获得利润,而政府则从行政角度对BOT项目进行行政管理、监督;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移交给所在国政府或其授权机构。[3]
BOT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同以往其它融资方式相比,有其自身的法律特点:
第一,法律性质的特殊性。主要是指BOT特许协议的特殊性质(留待下文论述)。
第二,主体的特殊性。BOT合同主体,一方是东道国政府,另一方为私人投资者或企业,大多数为外资企业。其中政府既是一个与外商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又是一个政府特许权利先行获得者、承受者和具体实施的监督者,即其具有双重身份。
第三,投资客体的特殊性。作为BOT投资项目的标的——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如桥梁、电厂、高速公路等,不同于其他的投资项目,建设的又都是公益事业,东道国对其拥有绝对的建设权,私营企业则通过许可取得其专营权。又因其涉及到本国使用者的利益,国家必须权衡本国的国情和投资者利益两个方面,对其行使价格决定权以及相应的管理监督权。
第四,法律关系的复杂性。BOT投资方式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其内容涉及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转让等一系列活动,当事人或参与人包括东道国政府、项目主办人、项目公司、项目贷款人、项目原材料供应商、融资担保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公司以及其它可能的参与人。因此BOT投资方式形成了由众多当事人或参与人组成的多样复杂的法律关系。[4]BOT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复杂的合同安排,它所涉及的各方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无一不是通过合同确立的。这些合同包括特许协议、贷款协议、建设合同、经营管理合同、回购协议以及股东协议等。
BOT的以上特征把它与一般的合资、合作项目及工程承包区别开来。
三、BOT投资方式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分析
关于BOT投资方式中的主要法律问题,理论界已对其有了相当深入和宽泛的讨论。以下笔者选取BOT投资方式中几个有争议且比较重要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加深对BOT的了解。
(一)BOT特许协议的性质问题
特许协议是指BOT运作中政府主管部门授权特许私人投资者进行BOT项目建设和经营的协议,其不同于政府对建设和经营该项目给予必要的批准和同意[5]。特许协议是BOT方式赖以运行的基础,随后的贷款、工程承包、经营管理、担保等诸多合同均以此协议为依据,因此,从合同法的意义上说,特许协议是BOT法律关系的主合同,其他合同均为从合同。BOT特许协议被誉为“BOT项目合同安排中的基石”。
除BOT特许协议外,基于这一协议上的其他合同都是平等主体间的合同,可以通过有关的民商事法律规范予以调整。而对于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争议则较大。有关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定性。其争论主要存在于两方面:第一,BOT特许协议是国际契约还是国内契约(其中一方为外商投资者的情况下);第二,假如是国内契约,该契约是行政合同还是民事合同。
1,BOT特许协议属于国内法契约
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有分歧:有人认为特许协议应属国内法契约,有人认为特许协议是国际性协议,也有人认为特许协议属于“准国际协议”,还有人认为特许协议是“跨国契约”等[6]。争论的焦点在于:特许协议是国内法契约还是国际协议。
笔者认为特许协议是国内法契约。特许协议是根据东道国的立法确定其权利义务关系,并经东道国政府依法定程序审批而成立。协议的一方为东道国政府,另一方为外国私人投资者,并非两个国际法主体。而持国际协议者认为国家与外国投资者签订专属于国家的某种权利,国家就已默认另一方外国公司上升到国家的地位。[7]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法律关系的主体都由法律确定,而不是由缔约一方赋予;任何一种法律关系的主体都有其本身的法定要素,而不能由任何一方赋予或默认。[8]因此,BOT特许协议不是国际法主体间订立的协议,不属国际协议,不受国际法支配。
2,BOT特许协议是经济合同
BOT特许协议是属于国内公法契约还是属于国内私法契约尚有争议。英国学者一般认为它是政府契约,适用普通法上的私法规范,但又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性创造了“契约不能束缚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判例;美国学者将其当作“特许权”;而法国则将其视为政府执行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因此称之为“行政合同”,并通过行政法院的判例,发展了一整套关于行政合同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9]在国内,有人认为它是民事合同[10],有人认为它是类似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行政合同[11]。
笔者认为,BOT特许协议是经济合同。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民事合同(广义上包括商事合同)、行政合同及经济合同做一区分。首先应当明确的一点是,这三种合同是分别属于民商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的调整范围。[12]具体言之,民事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意,那些为了明确上下级责任或将公权力具体化的合同,不属于民事合同[13];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履行行政职能而与相对人经过协商,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14],其所侧重的是行政组织及其权利设置、行使、制约和监督;至于经济合同,此处其具有特定的含义,笔者认为其是指由经济法调整的、国家在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与相对人经过协商,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其包括三种具体的法律关系,即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及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15],“国家调节及参与”是其主要特征。经济合同所侧重的是有国家一方主体参与的、与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有关的内容。从前面对BOT投资方式法律特征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BOT特许协议的主体——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其既是一个与外商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又是一个政府特许权利先行获得者、承受者和具体实施的监督者,政府运用BOT特许协议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公用事业的需求,而且,政府还可以基于公共政策的考虑单方面变更和中止合同,体现了“国家意志”和“经济”二者的统一。因此不难看出BOT不同于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它具有经济合同的一般特征。
(二)BOT的法律保证问题
由于BOT项目涉及所在国的公众利益,而且是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因此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政府是否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的法律保证:[16]
第一,国家豁免问题。在BOT项目运作中,如果东道国政府违约,又不放弃豁免,会由于不能对其而导致项目承办公司诸合同项下的权利不能享有。对这一问题的国际惯例是要求签约的政府就合同中的一切事项放弃司法豁免权,从而成为BOT运作中与其他当事人平等的法律主体。事实上,政府在BOT合同具有双重身份(如前所述),政府可以公益需要对项目进行征收或采取某些限制措施,而这对投资者是不利的。一般都在特许协议中订立相关的补偿条款,以弥补投资者的损失;同时也要求因投资者的不当行为造成的政府损失由投资者对政府进行补偿。
第二,给予BOT项目公司政策及法律上的优惠。以BOT方式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投资者对项目不能带走或实施法律强制保障措施,相比于有投入有产出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承担的风险更大。所以应以法律的形式把对BOT投资者的优惠政策确定下来,以消除投资者的顾虑。但不能单纯依靠诸如税收优惠这样的手段来引导BOT的发展,因为这种以牺牲国家利益来吸收外资的行为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外商更注重的是东道国投资环境是否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环境,包括有关BOT法律的制定及实施。
此外,BOT的顺利实施还有赖于东道国政府完善的风险分担结构。政府承担的是政治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项目公司则承担经济风险,如价格波动、供求变化、市场竞争压力等,这是由BOT项目中风险由最有能力规避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来决定的。所以项目公司对东道国法制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的健全和完备状况是很重视的。[17]
(三)BOT项目公司的经营权与政府的所有权问题
首先,可以从BOT的具体内涵解析。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定义,具体的BOT投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BOT;二是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意为建设—拥有—经营—转让;三是BOO(build-own-operate),意为建设—拥有—经营。现在国际上的BOT投资方式是指第一种,它与后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是项目公司只拥有基础设施经营权,而无所有权。
其次,从权利转移看。政府通过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专营权),转移基础设施的经营权,项目公司则在一定期限后将其转交给当地政府。所有权自始至终由政府掌握。
此外,我国目前的法律对外商投资基础设施有限制性规定,而国家政策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业的经营权放开更持谨慎态度。事实上,BOT投资项目与单纯的基础设施项目有所不同。在BOT投资中,外商只拥有一定期限的项目使用权和经营权,期限届满后即将之转移给政府。因此,政府可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具体项目,允许外商独资经营和控股经营。经营权是关系项目成败的关键。政府作为BOT项目的最终受益人,应通过法律手段对外商经营BOT项目进行有效监督,用立法形式允许外商采用委托经营、联合经营、独资经营等方式行使经营权,但不允许转让和出售经营权。在经营期限内要求外商接受定期调查,公开财务状况,维持项目扩大收入,为政府提供技术资料、培训管理人员。政府可通过以下途径控制项目经营权:(1)确定指标——设立相关资产经营状况指标;(2)限定数量——明确规定每一指标的上、下限;(3)法律途径——若发生私自更改或超过数量限定的诉之于法律。[18]
(四)BOT投资方式引起的有关争议是适用国内法、国际法,还是采用意思自治原则问题
关于BOT投资方式引起的争议,发达国家主张采用意思自治原则或适用国际法,其主要理由是BOT方式为合同行为以及发展中国家法制不健全,若适用东道国法律,会导致不公平、不公正。发展中国家则认为,由于BOT投资方式涉及的项目均为东道国的基础设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并且是在特许协议下进行经营的,因此应适用东道国的法律。
笔者认为,BOT投资方式中涉及两类重要合同,即辅合同和BOT特许协议(已如前述)。所以对该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辅合同引起的争议可以依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来适用法律;至于BOT特许协议,如前所述,BOT特许协议属于国内法契约,加上其所具有的特殊标的,则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原则上适用东道国法律,虽然如此,这一实践与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仍然有着密切联系。
有关BOT的法律问题还很多,如建设、经营等合同的法律问题、风险防范问题、环保法律问题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讨论。
四、结语
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并在许多方面具有传统投资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广泛采用。其有利于促进东道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缓解东道国的财政负担资金困难,有利于东道国转移经营项目建设的风险,也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质量。此外,它对东道国培养管理人才,发展经济等都有很大益处。[19]但是,由于BOT诞生的时间短、经验少,各国的立法尚不完善,尤其是在我国尚未有关于BOT的专门立法,所以更应该加快立法步伐,结合在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争取尽早制定出一部完善的、能够对BOT投资实践起积极指导作用的BOT法律或法规。
主要参考书目:
1,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3,史际春、邓峰主编:《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修订第三版。
[1]参见《应用"BOT"投资模式建设泉州刺桐大桥的探索》,《中国工商》,2001年08期。笔者较关注家乡的建设,对于BOT这种新型的投资方式也颇感兴趣。
[2]徐兆宏:《BOT投资方式的主要法律问题分析》,载《财经研究》1998年第2期(总第195期),第42页。
[3]参见谭秀环:《BOT方式的法律探讨》,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22页。
[4]徐兆宏:《BOT投资方式的主要法律问题分析》,载《财经研究》1998年第2期(总第195期),P43。
[5]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24页。
[6]参见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47—148页。
[7]谭秀环:《BOT方式的法律探讨》,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总第91期),第7页。
[8]同[6]。
[9]同[7],第8页。
[10]王海波:《BOT方式法律性质分析——兼谈我国的立法对策》,载《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
[11]孙潮,沈伟:《BOT投资方式在我国的适用冲突及其法律分析》,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12]“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关于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的关系,可参看史际春、邓峰主编:《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39—143页。这有助于对“经济合同”的理解。
[13]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修订第三版,第644页。
[14]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156页。
[15]史际春、邓峰主编:《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30页。
[16]参见李运霁:《BOT投资方式的法律问题及立法实践国际比较》,载《广西经贸》2001年6月(总第208期),第37页。
[17]龚晓春、王鸿波:《试析BOT投资方式的法律特征》,载《投资研究》1997年第1期。
篇9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退出机制
1引言
风险投资1词来源于英文VentureCapital,又称创业投资、风险资本,是1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或专业投资人员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把资金投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并以其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信息网络辅助企业经营以获取资本增值的投资行为。
风险投资本质上是1种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股息而长期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投资行为,而是通过退出投资赚取与之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额利润,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家要在1定时间以1定的方式结束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与管理,收回现金或有流动性的证券,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风险投资的循环方式是将回收的已经增值的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企业中去,在不断的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过程中实现增值,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投资的风险企业成功后将风险资本变现至关重要。
退出机制正是风险投资变现的机制,是风险资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为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就难以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们说退出策略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体现在退出的成功与否。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否有效,风险投资能否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所在,并且退出机制与风险投资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强化,退出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风险投资几种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风险投资的变现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公开上市
公开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简称“IPO”),是指将风险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第1次向公众发行,从而实现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
上市1般分为主板上市和2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称为第1板上市,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协助创业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从而使资金退出。2板上市又称为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其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上市的条件比较宽松,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2板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加拿大温哥华股票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比利时的EASDAQ市场、英国的AIM市场以及1999年第4季度开始正式运作的香港创业板市场等。其中以美国的NASDAQ市场最为成功,约30%的美国风险投资都经由这1市场退出。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使得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1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在2板市场最发达的美国,那斯纳克(NASDAQ)市场使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1再上演:较早的有计算机硬软件公司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较近的有电子商务类公司如雅虎公司、亚马逊公司等。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为风险投资家首选的资本退出方式。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回购和并购为15%,而发行股票上市为30%~60%。
公开上市有其固有的优点,它不仅为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径,而且还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以增强其流动性开通了渠道。大多数的风险企业会选择在企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后期上市。这个时期的风险企业正处于发展扩张的阶段,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风险资本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股票上市,风险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分担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高风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话说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经营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价波动对公司的形象产生1定的影响;公开上市将耗费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财力,不适合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同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需要承担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风险。通常为了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持市场的秩序,证券管理部门、证券市场都会规定创始人股权需按1定的条件并在1定的时限后才能出售,这就使得发起人的投资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高科技企业作为小盘股,流动性差,其未来股价的波动较大,创业投资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时变现,wu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完整的2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作为向创业板过渡的中国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现状,目前看来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合适的2板市场能够让风险企业上市融资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实际上,我国目前已有数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1999年,搜狐、网易在NASDAQ市场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风险企业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3年底,纳斯达克(NASDAQ)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2004年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显较2003年增多,中芯国际、盛大网络、掌上灵通、51job等十几个企业海外上市为其身后的创投机构实现获利退出创造了条件。
2.2股份回购
如果风险企业在渡过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长为1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后,仍然达不到公开上市的条件,它们1般会选择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股份回购1般包括两种回购方式:创业者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和风险企业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前者是通过买股期权的形式来实现的,是在引入风险投资签订投资协议时,由创业家或风险企业给予风险投资家1项选择权,他可以在今后某1时间要求创业家或风险企业按照预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价格购买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则是通过卖股股权的形式来实现的,即是给予创业家或风险企业1项选择权,让其在今后某1时间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及股票价格购买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权回购时到底是采用买股期权或是卖股股权来进行,这主要看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风险企业是1家受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则可能会采用买股期权;如果是风险企业急需引入风险投资,则可能会采用卖股期权。绝大多数股权回购是采用卖股期权进行回购的。1般而言,在风险投资投入时投资双方就已签订好关于股份回购的协议,包括回购条件、回购价格和回购时间等。
股份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者来说,是1个备用的退出方法。当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为了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种方式退出。由于企业回购对投资双方来说都有1定的诱惑力,所以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家手中回购股权的方式发展得很快。在美国,从企业数目来看,风险企业回购已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的途径之1。虽然我国目前以此种方式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但是从发展趋势看,股份回购应该是未来我国风险投资基金退出的1种现实选择。
2.3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MergeandAcquisition,M&A)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比较常用的1种方式,是风险投资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中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其中兼并是指由1家实力较强的公司与其他1家或几家独立的公司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而实力较强的公司占主导地位;收购则是指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产权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行为。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1般收购和“2期收购”。1般收购,是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将风险企业完全卖给另1家公司。这种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创业者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将完全丧失独立性。不过,对于困境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卖断产权也不失为1条出路。如1998年鄂武商以350万元整体收购武汉顺太有限公司,解决了武汉顺太有限公司因缺乏资金wu法对其专利产品进行规模生产的难题。而“2期收购”则是指风险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股份卖给另1家风险公司,由其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后续投资,创业者并不退出风险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中,1般收购约占23%,2期收购约占9%,两项合计占31%,但收益率仅为IPO的1/5。
wu论采用那种方式并购,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适宜,风险投资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1般风险企业应该选择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时把公司出售。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由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编纂的《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以股权转让为主。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项目的调查分析,在2003年190家样本公司中有38家风险投资机构的64个项目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退出;62个提供了退出方式的信息,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有51个项目,占到了82%;以其他退出方式退出的项目相对较少,比例都在10%以下。
2005年4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表明,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呈现出1些新的特点。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6份问卷提供了退出项目方式的信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范围的风险投资机构近3年共123个退出项目中,有49个项目以国内企业收购的方式退出,占退出项目比例的40%。由此可见,收购兼并依然是国内风险资本退出的主渠道。
股权并购在我国如此盛行,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方面,由于股票上市及升值均需要1定的时间,而兼并收购的退出方式可以立即收回投资,使得风险投资者能够快速、完全地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1方面,由于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符合上市的条件,而且风险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性,这就使得1些风险投资者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后毅然选择并购方式来实现其风险资本的退出。
2.4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是在风险投资不成功或风险企业成长缓慢、未来收益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1种退出方式。虽然以清算方式退出1般会带来部分损失,但也是明智之举的,因为投在不良企业中的资金存在1定的机会成本,与其被套牢而不能发挥作用,倒不如及时收回资金投入到下1个更有希望的项目中去。据统计,美国由创业资本所支持的企业,有20%~30%完全失败,约60%受到挫折,只有5%~10%的创业企业可以获得成功。当某1项目面临失败或缺少足够的成长性时,风险投资家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地抽出资金,转向投入预期回报更高的标的之中,寻求更好的获利机会。在很多时候采用清算公司的方法虽是迫不得已,却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选择。
3结语
从上文对每种退出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每1种退出渠道都各有其优劣:发行股票上市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是投资收回最迅速的方法,股份回购作为1种备用手段是风险投资能够收回的1个基本保障,而破产清算则是及时减小并停止投资损失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不能绝对地去评判某种退出渠道的适合与不适合。作为风险投资公司,在决定退出投资时,应根据风险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灵活地选择退出方式。
目前,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活动还不是十分活跃,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和不畅通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风险投资作为1个亚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去发展去完善。同时,风险投资机构在考虑退出方案的时候,1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法律和监管环境,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退出方案。
参考文献
1邱艳.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7)
2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魏梦雪.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3)
4王琳琳.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借鉴及其现实选择[J]北方经贸,2006(01)
5吴唐青.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篇10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风险管理
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中国企业必经之路,大体经过了由出口贸易贸易与投资并存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其中国际投资在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方式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的金融活动主要有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投资风险管理。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进行论述。
一、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决策
跨国公司在投资前,须对所投资项目的未来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以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这里,本文主要论述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预算(投资决策分析)及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
(一)跨国公司投资的资本预算
公司的项目投资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因此在项目投资之前,需对所投Y项目的未来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判断该项目投资所产生的未来经营收益是否能够收回期初的投资,即投资决策分析,称为资本预算。
(二)跨国并购的运作方式。
1.现金收购。它是公司并购活动中最清楚、最迅速的运作方式,在各种运作方式中占很高的比例。2.股票收购。股票收购是指收购方通过增加发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公司的股票,从而达到收购目的的一种出资方式。对兼并公司而言,这种方式的不利影响是股本结构会发生变动,如逆向收购等等。3.其他方式。主要有混合证券收购、杠杆收购、企业剥离等方式。
二、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融资及其决策
(一)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融资
跨国公司的融资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国际债券融资、欧洲票据融资以及国际银团贷款(又称辛迪加贷款)。国际股票融资具有不还本付息,不增加债务负担,灵活控制海外经营,增加国际市场知名度等优点。其发行上市要求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资本结构稳定,具备足够的实力,并按照上市发行地点的法律规定准确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国际债券融资在减少企业筹资成本,控制股权,调整资产负债率等方面具有优势。欧洲票据融资融合了银团贷款和债券的优点,具有成本低和灵活性强等特点。
(二)跨国公司的国际融资决策
跨国公司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各方面因素,主要有:
1.选择适当的融资策略,减少融资成本。包括对融资货币的慎重选择,降低融资风险。此外,通过选择融资地点,跨国公司还可以降低融资的税后成本。
2.发挥公司筹资优势,绕过信贷管制。为了鼓励投资方向,稳定利率和汇率,当前各国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金融市场实施干预。当一国发现资金流出过度时,外资企业在当地金融市场筹措资金便可能受到政府信贷配额管理的限制。跨国公司一方面要和有关当局协调好关系,争取尽可能多的信贷配额,另一方面,还可利用其筹资渠道多样化、内部资金调度灵活的筹资优势绕过信贷管制。
3.建立最佳资本结构。由于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并存,跨国公司在筹集资金时,根据公司具体情况作出权衡,正确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跨国公司应当找出一个最适当的负债比率,使公司综合平均资金成本率最低。实际上,跨国公司的负债率都高于母国的国内企业,由于跨国公司规模巨大,总体现金流量稳定,投资者易于接受其较高的债务比率,所以跨国公司可以在不影响其筹资能力的情况下,利用更多的债务资金,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跨国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
(一)汇率风险管理
1.期外汇市场,进行远期的本外币的外汇买卖或进行外币掉期交易,以避免会计折算风险。
2.向外国银行贷款,用投资收益来偿付贷款,以避免由于货币冻结,资金兑换的限制。
3.提前或推迟支付,以实现支付时间上的风险转移。
(二)利率风险管理
由于利率在不同市场和不同币种中的变化对投资效果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利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不易被人察觉的,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必须要分析多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规避利率风险。
(三)经营风险管理
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是经营风险,跨国公司必须要对其加以特别的关注。投资者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对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可采取风险适应策略、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回避策略等策略规避风险。
(四)国家风险管理
1.正确评价投资经营的政治环境。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最为敏感的是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这关系到能否在某国作长久而稳妥的投资。因此,投资者在作投资计划前会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政治、政局是否稳定,战争、内乱是否会出现等问题。因为政局不稳定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从而会影响每个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2.投资分散化策略。主要是指在投资时选择少数几个自己熟悉的投资品种在不同的阶段分散资金投入。然而,由于存在风险反感,跨国投资者会要求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跨国公司的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管理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葛亮,梁蓓.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任淮秀,汪昌云.国际投资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