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范围经济;商业银行;综述
一、范围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这个概念最先是由Panzer和Willing于1975年提出的。他们认为范围经济是指是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即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种类扩大时,单个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Pindyck和Rubinfeld(2009)指出:"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存在范围经济。"
我国学者也对范围经济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平新乔(2001)认为"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纬度的增加(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所带来的效益增进(或利润上升,或成本节省),叫做范围经济。
袁成(2009)认为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由于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扩大而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情形。或一个经济组织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单位成本支出小于
由一个或几个经济组织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单位成本之和的情形。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他们都认为范围经济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组织扩大生产或经营范围, 其带来的效果就是单位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二)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内涵与产生机制
邹新月,邓亭(2009)认为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是指通过增加商业银行提品或服务的种类而引起经济效益增长、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范围与收益、成本变动的关系。并认为当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带来收益的增加大于从事该业务而造成传统存、贷业务收益的减少时,即存在范围经济。
窦育民,李富有(2009)指出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本质是成本效率问题。
吴奉刚,陈国伟(2012)提出如果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则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则存在范围不经济。
通过上述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产生与其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中间业务以及其他服务项目、品种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根据实证分析,商业银行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并不一定会造成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减少,相反,有时会带来这些业务的同步增长。
二、 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研究方法
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我国的学者主要是针对这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法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于良春等,199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或非参数分析方法。刘宗华,邹新月(2004)等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了1994-200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成刚(2006)利用复合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数。窦育民,李富有(2009)用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来衡量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6年的范围经济状态。
三、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王聪、邹鹏飞(2003)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6年到2001年的经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大部分商业银行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范围经济与银行资产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建议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和强化商业银行的专业化经营水平。
邹新月,邓亭(2009)选取了12家中国商业银行1997~2006年的数据,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及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得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要优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指出范围经济的产生主要靠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综合发展,因此注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投资业务。
吴奉刚,陈国伟(2012)分组研究了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其中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得出的结论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要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方面,贷款与存款、投资与存款存在成本互补,贷款与投资存在较轻程度的范围不经济。
上述结论有的之间存在相悖的观点,其分歧可能由于数据的选取、模型构建和估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进一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迅速扩张,今年我国又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在我国金融改革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范围经济为银行业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笔者发现,我国的诸多学者在分析中十分注重技术和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分析和对策中稍显不足,应用性不强。此外,针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比较分析不足,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分析不足,这不利于我国借鉴国外发达金融业的经验进行结构和业务调整。
参考文献:
[1] 刘宗华, 邹新月. 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0).
[2] 袁成. 银行保险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09, (19).
[3] 吴奉刚, 陈国伟.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 2012, (2).
[4] 王聪, 邹鹏飞. 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0).
[5] 邹新月, 邓亭. 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实证研究[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 24(1).
[6] 窦育民, 李富有. 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24(7).
篇2
【关键字】新思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产权残缺,落实不到位
虽然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已成功上市,实现了股份多元化,但国有股权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三家银 行仍然是国有银行的本质没有改变。在这种股权结构和我国日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下,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严重影响甚至掌握银行各个方而的决策权的状况就不可避免地依然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产权出现残缺,落实不到位,无法以自身拥有的资产去实现自负盈亏,严重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 顺利快速发展。
2.法人治理改革仍需深入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成功上市,完成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的任务,也建立了山董事会、经营者、监事会等组成的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了较为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向着“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做到了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组织结构的“形似”。
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1)激励方面。目前物质激励手段过于单一,除工资、奖金和福利激励等短期手段外,缺乏股票期权激励、限制性股票激励等长期激励手段。其次对银行高层员工的激励存在不足。在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收入中包括合同收益和控制权收益两个部分,合同受益具有合法性和稳定性特征,控制权收益具有合法性差和不稳定的特征,且员工的职务越高,控制权收益在其总收益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加上我国长期的官本位历史和浓厚的官本位文化,升官就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激励的重要手段。
(2)约束方面。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且存在大量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也不完善,执行也不够严格,造成制度约束不严。而且契约约束不完备,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现在都实行了合同制,但合同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非可执行合同,除非员工严重违规 违纪,否则很难被辞退。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新思路
虽然经过了数次改革包括股份制改革,四大商业银行却一直无法脱出国有银行和政府第二财政的阴影,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出在银行没有迫切的对盈利性的追求和银行的管理运营经验缺乏两个方面,需要政府、社会和银行三方的共同互动。
1.金融体系平稳运行的监管
长久以来,政府一直将国有银行当做政府的附属物和第二财政,在经济不振时强令银行多放贷款,必然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在经济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则屡次调整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利率和准备金率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政府在面对经济压力时缺乏经验,一直不认可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将银行作为自己的附属物不时进行一定干预。
2.银行迫切需要改变其对盈利性的认知
现今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依靠垄断,依然对盈利性的认知停留在改革开放阶段。笔者期望在政府放开对国有银行的干预之后,银行能够在运营时时刻以安全、平稳、盈利为准则。改换银行管理层,增加对银行管理层和普通工作人员的盈利激励,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试点高薪聘请国外商业银行管理层与中国的新一代留学归国的人员一同平级管理,同时银监会和银行本身应提高对银行内部的监管控制。
3.深化银行股份制改革
如今的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其说是明确产权多方管理,倒不如说是银行的一个融资工具而已。股份制改革并没有为银行内部的管理和鞭策带来作用。首先政府不应追求对银行的控股权,其次,政府应着重引进外资金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谋求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明确的决策带来的银行盈利性的变化。最后,股份制改革中应保护本国银行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4.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不良贷款的产生与社会、银行、政府三方面的骄纵皆有关系,由于现阶段不良贷款,尤其是超过千万的不良贷款,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冒险所带来的成本乘以其发生概率,社会在看到不良贷款所带来的收益后纷纷效仿,银行作为不良贷款的产生部门无执法权,政府在追讨时效率不高,导致了社会上信用缺失普遍,不良贷款仍屡屡出现。政府应广泛为企业和个人建立诚信档案,对不良贷款者建立网上追讨制度,对出入境者增强其财务方面的审核。
三、总结
总之,鉴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的改革必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先解决产权归属的问题,同时相关的配套改革必须跟上,否则在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进行竞争机制的引入会对市场造成难以预期的巨大的冲击。
篇3
关键词:建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应对对策
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市场出现存款脱媒的现象,但确是资产管理发展中的重大机遇。近年来,随着不断扩大银行业理财市场的规模以及参与主体,依据大量资料表面到2014年末为止,全国500多家开展了理财业务银行业金融组织总共包括五万只续理财产品,相比较2013年增长了约4.8万亿元,资金余额大约为15万亿元,增幅46.68%。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近况
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之一“汇得盈”,它的被推出,逐渐拉开了个人理财产品的序幕。促使个人理财产品从最开始的单年发行不足50只,不足亿元的募集金额,逐渐发展中2013年过亿的募集金额和1000只单年发行产品数量,占据了20%的银行业市场,并且也没有出现本金损失的问题,以此不仅可以充分展现理财产品风格的独特优势,也能够为国内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理财产品市场淡奠定基础,促使市场内形成了很多固定的客户群体,同时也能够吸引很多新用户。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的问题
1.产品同质化,导致流失客户
就目前而言,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包括三种类型,为货币型、债券型、资产池型,相比较商业银行不同的理财产品,上述三种类型产品没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大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自身利益,盲目的竞争和改动个人理财产品的价格,总所周知,商业银行大部分理财产品收益远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2.营销理念不明确,还需要改善服务策略
第一,传统营销理念主要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且对产品销售量的注重远超于对客户需求满意度的研究,市场细分缺乏,中心市场不明,产品定位不明确,促使产品缺少创新力。第二,产品存在过于加单的形式以及种类,大部分产品都是经过“期限十利率”形成的,相比较储存来说没有明显差距,不能完全满足个人理财的实际需求。第三,销售渠道没有丰富充实的方法和种类,不能完全满足用户购买理财产品的需求,大部分银行销售渠道不包含农村区域,同时也不是十分重视乡镇客户理财需求。第四,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很高的宣传力度,促使大部分客户不能及时获得理财产品的知识以及销售信息,此外也没有有效的促销方式,不能激发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欲望。
3.部门间合作缺陷,存在管理破绽
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实行销售部门责任制度。总行金融市场部负责对债货币类、券类等理财产品进行规划以及推行,投资银行负责对资产类、信贷类等理财产品进行建造以及推行;个人理财产品由客户部负责进行销售以及管理,电子银行不需要对手机银行和网银进行管理,各部门可以明确分工,但是实际操作中因为存在本位主义,以至于不能完全满足所有部门的职业需求和任务,没有达成的统一合作,以至于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交或者空白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管理问题的对策
1.细化客户市场,提升产品定位,构建特色的理财产品
实际分析中依据年龄、家庭结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来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化,并且有机结合销售机构的特征,选择最合理的目标客户,以便于能够深入分析和调查客户服务,对每类客户实际特点进行分析查找,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准确定位,建立特色服务。例如针对有受教育子女的家庭设计具有储蓄性较长的稳定性产品;针对城市退休人员,在相对安全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保值增值类的理财产品,确保能够稳定增长资产,从而获得高收益。同时还可从专业角度,为客户制定高端、详细、专业等的理财规划,从而慢慢实现理财产品朝着综合理财方向发展的目标,以便于能够整体提高业务整合和资源整合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面优质化的服务。
2.稳定传统渠道,应用新型渠道,开发全新渠道
商业银行网点具备直接服务、固定场所、信息反馈较快以及客户熟知程度高的特点,同时也是比较广泛的社会人员购买个人理财产品的渠道,此时需要合理利用理财产品,如美化网点店面环境、加强网点服务的整体质量。用户在选择购买理财产品购买的是最常考虑的就是便捷性,所以网络化建设营销渠道十分重要,另外,商业银行已经形成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成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可利用这些便捷渠道,宣传和销售建行个人理财产品,使服务提升至客户满意的标准之上。
3.健全个人理财客户信息体系
构建个人理财客户信息体系的时候可以合理应用现有的固定综合业务处理机制,从理财产品营销方面进行分析,整合以及改造客户信息的现有体系,对客户资料进行合理筛选,依据留住老客户的方式来开发潜在客户或者新客户,提高具备一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此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信息来源,健全个人理财客户营销数据库以及信息体制,合理应用信息大数据对产品进行分析,为开发和建造理财产品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应在改善个人理财产品的客户营销体系上,不断利用新渠道开发大客户,需注意农村地区的潜在客户的开发,与此同时,应注意改善优化商行各个网点的环境设施与服务质量,在部门分配较为清晰地情况下,进行统一合作,避免相交现象产生与深化影响个人理财产品的资产,努力将建行个人理财产品做大、做好,这是每一位建行人员的职责。
作者:严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盐城分行
参考文献:
[1]蒋红星,欧杰.建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故事,2015,(10):7-8.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机制;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于西方国家,与之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全能型银行还有一定差距,为打赢一场竞争之战,必须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分析,并有所侧重的在发展中采取适合本行的策略,逐步强化自身优势并弥补自身不足,商业银行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国际化战略
近年来,由国有商业银行带动的国内银行的国际化步伐逐渐加速,逐步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鉴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商业银行国际化是满足资本流动、客户范围、金融规则的国际化的明智之举,在国际化浪潮之中,商业银行不仅能够走出国门,开发新的市场,提高市场运作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国际地位,同时我国金融体系的巨大潜能也能吸引外资银行,并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和金融发展理念,以及专业人才来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促使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活跃发展。同时,又由于银行业对于经济周期较为敏感,为了转移和分散风险,银行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能使其扩展业务范围来避免一国经济周期循环带来的巨大波动。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能力、客户结构、金融创新、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国际化道路必将历经一番坎坷。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三大竞争战略”之一,差异化战略是使企业在产品、服务、形象等方面与同业竞争者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取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策略。我国的银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创新等能力欠缺,为了凸显银行自身的独特之处来吸引优质客户,银行业大都倾向于使用差异化战略,提供新颖的,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使本行产生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针对都市白领女性创办的女子银行业务,特色信用卡服务等等。有效的差异化战略能使银行走出产品趋于同质化的困境,且能够应对因金融“脱媒”而带来的经营模式的转变这一问题。
3.服务化战略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产品及服务种类极为丰富,要拥有稳定的优质客户资源,除了运用国际化战略与差异化战略,商业银行还必须要重视优质服务能带来的收益,采取服务化战略。依据802法则,为客户提供服务要讲究“SSP”策略,即super、service、personal,为争夺那些具有巨大的利润贡献能力的高净值客户提供超级个性化服务,增强客户的独特感、自豪感,依靠这种方式使本行服务与其他银行有明显的区分度,与客户建立一种良好的长期的互动关系,增加自身竞争优势,也不失为一种绝妙的策略。
二、商业银行竞争中存在的劣势
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分为来自于国内市场的同业银行的竞争,以及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外资银行的竞争,在不同的市场上,商业银行的竞争,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也曝露出不同的劣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自身问题凸显,国际化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金融业在建国初受到较为严重的抑制,从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步放开金融管制,最近十几年才得到较快速的发展,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较为深化,金融体系较为健全,我国的商业银行产品较之单一,盈利模式也较为传统,缺乏满足客户在各个时期的不同需求的特色服务。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的监管标准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面临更大压力,在迈向国际时变得更为艰难。此外,我国的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着较大数额的不良贷款以及呆账坏账,成为了压缩银行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外开放和金融深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金融“脱媒”、存款分流、优质客户流失等现象也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更加突出。在人才储备方面,商业银行的人才储备不足以满足长期发展,且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服务能力也有提升的空间。
2.国内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
各家银行的产品基本上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大同小异,区分度低,依靠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来吸引客户的能力弱。例如,针对于个人资产数额较高的富人客户,中国工商银行第一个持牌成立私人银行部门,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建行、招商银行等13家银行也相继效仿,然而业务内容竟如出一辙。即使同业竞争会鞭策银行业不断的创新、提升,但是在现有水平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起步晚,发展积淀较少,激烈的同业竞争恶化了银行业的生存环境,产品与服务又出现趋同化的问题制约了我国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使我国的银行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始终存在着差距。
3.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业滞后于发达国家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创新在金融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多种发展创新的举措,但是商业银行程序繁多,资金链长,资金在途时间长效率低等原因,导致银行业在金融产品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竞争机制创新等发面依然有较大的欠缺,不能够达到世界水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时代,然而,我国的金融体制依旧属于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这种方式虽然使金融机构的权责明晰,能够使监管落实到相应部门进行即时有效的监管,防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却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有所限制,不能像那些具有较高信用和丰富国际经验的外资银行一样提供一揽子金融计划来满足高端客户的多种需求,这种制度上的差异,造成的功能性差异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只能停留在狭窄区域。
三、对于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
1.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制度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形成高效率董事会决策机构以及透明、安全的执行与监督机构,在银行的结构建设、制度建设上为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先决条件。同时,要进一步的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满足巴塞尔协议要求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此外,在财务管理制度上,要建立多维度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商业银行做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人才素质建设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认识到优秀人才是银行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关键,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的工作要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之专业素养、服务与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并且,银行要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定期培训,定期更新人才的知识储备。
2.走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对接国际市场
在现今的竞争激烈的社会,商业银行应该细分客户市场,实行差异化策略,为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以此来避开我国商业银行与外国银行在金融创新产品和人才技术上的短处。我国的银行业要有敏锐的洞悉力和行业预测,把握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宏观方向,走在市场前列,先于市场的需求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者,同业之间不应该剽窃或盗版他行的创意,要将创新思维不断拓展在其他区域,以力求我国整个银行业甚至金融业百花齐放。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制度,风险调控等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尤其是风险调控这一方面,因为对风险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存续能力。
3.优化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
政府要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建立起相对稳定和健全的制度,完善竞争机制,使银行竞争在宏观指导下保持一个优化的环境。在同业竞争之间,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在竞争的同时不能忽略在产品创新、资产管理、财务制度、国际清算、银团贷款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技术合作。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要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帮助商业银行在竞争之中抓住机遇,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体系 管理战略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财政金融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地区经济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具有优势地位的地区,都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要想在更多的地区实现这种成功,就必须解决当前面临的融资问题,其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有限。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资本在全球市场的流通和配置,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阶段。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步本身较晚,所以资本市场在我国也并没有完善和健全。在这种情形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自己支持,最主要依赖的力量依旧是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数依旧是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行为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国家政策的制约。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一方面,并不理想。能够提供的贷款金额有限,并且期限较短,这就使得这种贷款并不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面临的经济困境。程序繁琐、还款期限短,无法解决民营企业的燃眉之急,这就是当前中小企业不愿意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缓解自身的资金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二,我国的市场投资类型有限,能够提供融资的企业和机构较少。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当前的国际市场上,虽然资本的全球性运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我国的投资公司、风投企业等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还极为有限,能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通行的健全的体系。这就是在商业银行的贷款极为有限的情形下,市场经济也没能产生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和融资机构。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累积,我国虽然也出现了一批风险投资公司,但是他们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在民营企业中发展势头较好,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一般中小型企业要想获得风险投资,还是非常困难的。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财政金融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困境的缓解,商业银行依旧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的发挥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这将是一个持续研究的科学命题,但是在当前,我们针对中国的现实经济环境,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职能机构。经济建设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的开展,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配合、协调与合作。但是从当前政府职能部门的体系来看,还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职能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往往难以通过行政区划的标准对其进行区分,所以按照常见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考虑建立一种跨行政区划、跨地市的职能机构,专门的负责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这种专门机构不仅仅是着眼于融资这一个问题,而是从整体上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二,推行小额贷款。现代小额信贷,旨在面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扶贫减贫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金融工具。社会小额贷款的主要形式就是小额贷款公司,这种贷款形式较为特殊,它既不是商业银行贷款,同时也不是我们了解的民间资本。这种贷款形式介于这二者之间,是当前社会融资贷款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而言,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项突破。小额贷款的出现,无疑于是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其出现较晚,整体的发展还并不成熟,在当前其价值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从长远来看,利用这种模式来缓解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十分可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的拓展小额贷款在当前的市场价值,使其发挥更多的功能。
第三,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决定了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是多样的。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就必须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出现在市场经济中,而不是我有钱,我老大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强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创新,丰富当前融资信贷的方式,使中小企业在融资信贷问题上有更多的选择。
第四,继续坚持“择优支持”的信贷模式。市场经济的开发性,使得参与市场经济的民营经济组织在准入的门槛上大大降低,这种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发展质量的提升,一些缺乏经营资质的企业也混杂在其中。银行信贷,并不是公益性质的扶持,所以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必须要考虑企业的信贷能力、盈利状况,只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发挥融资贷款的价值,既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同时也能够保证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择优支持的模式,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这种模式能够集中有效的信贷资源扶持优势的中小企业,是银行信贷在未来也应当继续坚持的一项业务原则。
参考文献
[1] 孔德兰.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海南发展银行;房地产泡沫;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96
1 海南发展银行的诞生与破产
1.1 海南发展银行为解决海南房地产泡沫而诞生
1995年,海南发展银行最初的成立,是海南政府为了降低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维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而采取的措施。当时房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濒临破灭,很多公司出现了资金流转不畅的局面,海南省政府想要在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之上,解决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以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五家信托公司为基础的海南发展银行就诞生了。
海南发展银行产生之初就有很大的经济负担,不仅要履行一家银行的职责,还要解决好自己内部的财务等诸多问题。因为组成海南发展银行的五家信托公司的经营状况总体来说很不好,除了富南国际信托公司还能够自身经营外,其他四家信托公司早在几年前就被取消了经营资格,入不敷出,还留下了大笔的负债,而这些负债自然也就背到了海南发展银行的身上。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海南发展银行不仅解决了自身的高额负债,还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盈利。
1.2 海南发展银行因政策性兼并破产
1997年,由于政策性原因,让海南发展银行陷入了更大的危机。这个对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是让多家已不能正常经营的信用社一同并入海南发展银行。而导致这些信用社无法正常经营的罪魁祸首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大量不良贷款无法回收,大量存款到期却无法偿清等资金流转不畅的问题,同时,挤兑事件频发等问题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经过讨论,多方共同决定让海南发展银行去收拾这个烂摊子,海南发展银行接管了这些信用社并全额偿还了那些信用社的居民存款,平息了信用危机,但却给自身造成了巨额空洞。因此不得不实行“限息经营”。这一政策引起了大量客户的不满,想要清空在海南发展银行的账户,而这又导致了海南发展银行设立取款限制,进而引发了更多的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加速了它的倒闭。
1998年6月份,海南发展银行宣布破产。
2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海南发展银行最初发展势头大好,到后来的倒闭,不难看出,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方方面面大量的风险。如果不关注这些风险,并对它们加以管理,控制在一个合理安全的范围之内,一家银行就难以健康稳定地发展,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等多个不同方面。在海南发展银行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能够清晰地发现这些风险对海南发展银行的影响。
2.1 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对银行来说就面临着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在海南发展银行的事例中我们也能看到信用风险的存在,比如说海南发展银行兼并的20多家信用社就是因为没有对信用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很多贷款变成了不良贷款,无法收回,最终导致自身无法正常运营。
2.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的是整个金融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无法掌控,只能预备防范的外部风险。在海南发展银行的事例中,海南发展银行基于自身情况实施“限息经营”政策之后,引发客户的不满,大量投机者选择清空原有账户,转向其他利率更高的银行,这一举动引起了更多个人储户的不安,导致了恶性循环的开始。整个金融市场较高利率的存在,对海南发展银行来说就属于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中介机构,对其自身的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自身库存的、或者说可以随时利用的、具有流动性的资金不足,不足以满足客户取钱的需求,进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在海南发展银行的事例中,多次出现了流动性风险引起的问题。海南发展银行在兼并了28家自身难以运营支撑的信用社之后,为了避免激化社会矛盾,用自己的资金去偿还居民存款,以此平息了信用危机。同时造成了自身资产的巨额空洞,显现出巨大的流动性风险,自身的资金不足以支撑正常利率的存款偿还压力,资金链无法正常运转,自然就难以稳定存在。
2.4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指的是国家的政策可能对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我国的政策下,很多银行都属于国有银行,而不是单纯的金融机构,在自身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在海南发展银行的事例中,政策风险是海南发展银行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在海南发展银行好不容易摆脱困境,从巨额负债中脱身,有良好发展势头的时候,一次政策性兼并又把它重新拖入了苦海,而且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见,政策风险对大多数银行来说可能不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那样普遍,虽然它常常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但它一旦出现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可以说带有“一击致命”的特点。
3 结束语
不仅对于海南发展银行,各个商业银行在运营中,都会面临这些风险,它们不但威胁到银行自身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社会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赖静.有问题银行监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篇8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未来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影响。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二者分别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和市场汇率的不确定性变动,而对商业银行业务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利率的不确定性会让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为商业银行带来损失。汇率风险则多是因为商业银行提供或进行自营外汇交易活动时,使商业银行从事的银行账户中的外币业务活动蒙受损失。
(二)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满足存款人提现需求和借款人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流动性资产不能满足即时支付到期负债的需要,从而使商业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流动性极度不足、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筹资困难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一方面通过更多的贷款和投资来赚取最大的利润;另一方面又造成负债的不稳定性,需要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应付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适当地把握和控制好流动性比例,以避免产生冲击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三)操作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是否有能力在获利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这种能力由银行提供金融产品的能力及银行控制运作成本和运作风险的能力组成。狭义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环节中的失误,如经验不足或违规操作而带来的损失风险。与其他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因为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同,因此银行不能一味抄袭对方的操作风险控制手段,必须结合自身产生的操作风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四)法律风险
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法律风险是重要的风险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众多,办理业务种类繁多,加上上市银行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和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规定也纷繁复杂。这些特殊性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问题比一般的企业和公司都更加复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一)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表现
目前,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早己经进入数量化、模型化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而我国商业银行尽管受银监会和证监会等部门规章制度的约束,使得各银行的风险控制至少在一般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由于缺乏经验、缺少重视程度以及有效执行等原因,风险控制的强弱没有达到同样的水平,而且风险的识别、分析、预测、防范和化解普遍还停留在粗放和初级的水平上。主要表现在资产运用、资本家管理、赢利模式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突出表现为资产质量不高、资本充足率低,赢利能力差、潜在流动性风险大、信贷违约率逐年增长、风险管理和控制工具及技术匮乏、信息系统建设薄弱等。
(二)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商业银行开始上市,尤其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上市,无论是风险管理意识还是风险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不断完善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积极实践了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但仍然存在以下顽疾:1、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首先管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模糊。商业银行对控制信用风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对于其他一些核心风险包括市场风险重视程度还不够。其次,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仍普遍依据操作风险的计量结果来提供资本准备意识,不仅有很大的误差,还会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其三,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人才队伍。因此,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态度,是银行业监管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势所趋。2、风险管理与控制体制上的缺陷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理念习惯于以企业规模对信贷管理进行控制,层层分解指标的方式控制风险的暴露。现行风险管理体制及控制评价标准则偏重于短期的绩效考核,不够重视员工的价值积累,不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和扎实发展。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涵盖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全过程,涉及到必要的数据和技术手段。因此需要我们加大对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认知,研究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这是完全必要和紧迫的。3、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信息披露不完善准确、及时、充分地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对于商业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它是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监管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在银行账目中披露资产负债表的内部储备总额,增加现金流量表和市场风险的分类项目,公开真实盈利,以利于外界了解银行运作情况,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也应该成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趋势。
三、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是改善大型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强化产权约束的重要途径。五大国有银行已全部上市,其他上市的股份制银行整体经营状况均好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已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年共实现净利润约8,750亿元,每家银行平均每天净赚1.5亿元,这相当于我国1,806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一半,而且这一数字还超越了125个国家2011年的GDP水平。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体制、机制上的重组和变革上市后,确保股东利益的安全就成为银行经营的主要内容。银行经营管理和赢利的稳健性、抗风险能力强弱等,成为股票市场价值的重要基础。同时,商业银行上市后会面临着更广泛的外部监督,要求银行保持更高的信息透明度。这些都要求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政策、制度、程序、方法要更加科学、有效。
(二)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更好建立,需要改革组织结构,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机制。这一机制建设的关键是要能够立足于本国的制度环境,追求效率的不断增进,使商业银行在外部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成为自发行动的行为主体。
(三)推行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风险计量的准确性和标准化,突出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监管中的核心地位,这是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提出的更高要求。风险评级系统提供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等指标,清晰地界定一个产品、一个客户或一项业务的成本或收益在什么情况下是可接受的,在哪些情况下又是不能接受的,有助于分析不同的客户在监管当局允许浮动的范围内给出不同的报价,提高竞争优势,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运行机制。任何一个现代化银行,都应具备内部评级体系,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建立以经济资本预算约束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体制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一、引言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中国农村金融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农村金融投资软化、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以及农村资本流动梗阻。经济基础薄弱抑制了农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金融的萎缩与弱化又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 从金融需求来看农村金融困局的成因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三、从金融供给来看农村金融困局的成因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金融机构纷纷奉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金融投资的城市化、金融决策权力的城市化、金融业务的城市化,收缩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农村金融供应相对萎缩,农村经济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撤退与放弃。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金融贫困地区支行被大幅度削减与撤并,就连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削减其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所设置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吸收存款,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却越来越少,农村贷款业务日趋下降,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沦为金融资源的输出地。
2 、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零投资现象。我国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步入了空前大发展阶段,机构的数量在增多,经营业务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在加大,对中国金融的贡献在增加。然而,自创建以来就与农村金融保持距离,它们既不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也不为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加剧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金融贫困化。
3 、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深度的淡化。农业发展银行由最初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转变为主要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办理粮食企业的建仓贷款等。而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必须办理的农业贷款项目外,其他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 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越大,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4、 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难以负重。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1998)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四、 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金融困局在于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1 、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一) 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 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从一定的角度分析,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三) 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2、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篇10
1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其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一般较为讲求信誉,但因其力量单薄,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如房产)非流动性,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2从金融供给的来看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金融机构纷纷奉行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金融投资的城市化、金融决策权力的城市化、金融业务的城市化,收缩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农村金融供应相对萎缩,农村经济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撤退与放弃。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金融贫困地区支行被大幅度削减与撤并,就连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削减其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所设置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吸收存款,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却越来越少,农村贷款业务日趋下降,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沦为金融资源的输出地。
2.2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零投资现象。我国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步入了空前大发展阶段,机构的数量在增多,经营业务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化,对经济的渗透力在加大,对中国金融的贡献在增加。然而,自创建以来就与农村金融保持距离,它们既不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也不为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加剧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金融贫困化。
2.3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深度的淡化。农业发展银行由最初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转变为主要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办理粮食企业的建仓贷款等。而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必须办理的农业贷款项目外,其他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
从这个角度分析,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越大,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2.4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难以负重。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1998)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3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3.1农村金融贫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3.1.1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1.2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从一定的角度分析,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3.1.3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3.2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