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银行支付业务 发展趋势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的特点

(1)交易规模发展十分迅猛。据统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增长了100.1%;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2161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113.9%。201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规模达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80.95%。2014年仅前三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2)业务类型趋于多样化。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央行发放了六批共计有24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正规许可证,开展的业务类型也不断扩展,覆盖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等5项主营业务;业务范围也从最初的网购支付到如今的金融理财产品包括基金、保险、信用卡还款、还房贷等。

(3)市场集中度较高。第三方支付发展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目前线上支付体量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以支付宝为首;据支付宝公司的最新数据称,截至2014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已经近3亿,其中超过1亿的手机支付用户在过去一年完成了27.8亿笔。金额超过9000亿人民币的支付,支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二、第三方支付业务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产生的影响

(1)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存在挤出效应。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支付结算收入一直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其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同时,拥有资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开展一些现金充值,线下收单等业务,挤占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线下支付业务,形成了强劲竞争态势。

(2)对银行存款形成冲击。第三方支付虽然不能像银行那样吸收存款,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速发展以及业务领域拓展,对银行存款业务势必形成较大的冲击,以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有量最大的支付宝为例。其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自2013年11月以来,支付宝手机支付每天交易达到1200万笔,这一数字进入2014年之后提升至1800万笔,这是全球手机支付厂商中最好的表现。余额宝在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至2013年11月14日,余额宝(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天弘增利宝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而银行为了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资金之争,也推行了类似“余额宝”的银行“活期宝”类产品,它们在风险和流动性两方面都优于“余额宝”,收益水平与余额宝相似,但是由于起始金额一般为5万元较高,阻滞了占有绝大部分市场的中小客户群购买,第三方支付业务对银行存款的冲击力不可小觑。

(3)对银行潜在客户形成分流。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其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了国内日益膨胀的普通网络消费者,且一旦建立关系,便会有较强的客户黏性,目前支付宝、快钱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可以通过使用自己的虚拟网关,直接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比如支付宝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腾讯财付通依托于QQ用户群,电信营运商依托于庞大的手机和固定电话客户群体,在信息流和物流掌握上当然具有较强优势,而主要掌握资金流优势的银行,在客户争夺上处于相对比较被动地位。可以说,原本商业银行可以直接获得客户资源和信息的局面,转变成了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连接客户与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此外,第三方支付减少了人们直接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次数和频率。

三、第三方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

可以说,第三方支付业务在未来几年还将以爆发式的势头不断增长,而伴随第三方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银行传统的支付经营模式也将不断被打破和调整,业务创新也将不断加剧,双方的未来发展态势,必将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博弈互动,相互融合渗透,补充替代等复杂多样的发展前景。

(1)博弈互动的发展态势。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传统支付双方都在不断推陈出新,第三方支付由于其本身就是顺应潮流,借助现代商业网络而诞生的产物,其业务发展有着传统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商业银行面对第三方支付的步步紧逼则往往只能被动创新转变,双方就是在不断博弈互动的竞争中发展,第三方支付业的灵活创新与延伸服务,可以不断,倒逼商业银行做出相应的改变。

篇2

一、我国银行业监管演变

我国银行业由银监会监管。银监会在2007年引入了巴塞尔协议,并逐步进行完善,建立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在此之前,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首次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做出了不得低于8%的规定。2004年银监会公布并开始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强调资本监管在银行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并要求2007年1月1日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标。金融危机爆发后,银监会逐步提高了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资本充足率状况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

2010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开始统筹规划新监管标准实施工作,在吸收了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和学术界的意见基础上,提出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制度、健全银行业风险处置安排的一整套方案。新协议公布后,银监会于去年4月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列出了新标准实施的时间表。在新协议实施中,银监会对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根据安排,新标准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二、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框架的变化

新协议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具体来讲:

(1)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和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资本监管一直在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框架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这要求银行建立留存超额资本和与信贷过快增长挂钩的反周期超额资本。

(2)扩大风险覆盖范围,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避免银行受到内在脆弱性因素的影响。杠杆率监管指标的提出,为银行体系的杠杆经营设置了风险底线,缓释了去杠杆化行为可能对金融体系和金融稳定带来的负面冲击。

(3)缓解亲周期性和提高逆周期超额资本,逆周期资本缓冲操作国际监管指引。巴塞尔委员会引入了调整资本缓冲范围的体制,当有信号显示信贷增长超出正常范围时,资本保护机制开始运转,以实现更广泛的宏观审慎目标。

(4)强化风险管理实践。金融危机以来,巴塞尔委员会了一系列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监管原则、指引和稳健做法。

(5)建立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增强银行体系维护流动性的能力。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引入了两个流动性监管量化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这两个指标的提出,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维护流动性的能力。

(6)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鉴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为防止过快引入新的标准对经济复苏造成不利影响,巴塞尔委员会设定了一个有区别的过渡时间。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在长期监管实践中,相关部门不断改进创新监管工具和方法,监管有效性不断提升。新协议颁布后,在借鉴国际监管改革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实践,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确立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新标杆,新的监管标准对银行监管在下面几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第一,从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来看,新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是有限的。巴塞尔协议Ⅲ要求2013年初开始执行新的资本监管标准,2018年年底达标;国内新监管标准自2012年初开始实施,要求2016年底达标。银监会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2%, 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拨备覆盖率达217.7%,我国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因此,新协议对我国银行监管影响不大。

第二,新协议提出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增加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水平、减少融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同时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流动性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降低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负面冲击。新标准的引入,有助于银监会引导我国银行业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推动银行构建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检测指标体系。

第三,经营杠杆率将不断降低,有利于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稳定性。根据新协议规定的核心资本的比例标准, 在银行业全面实施该协议后, 将使经营杠杆倍数降低至15 倍左右,这无疑会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新协议更加强调对资本的计量,银行为了满足要求就必须提供储备资金以防范潜在的风险,将迫使银行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式发展向的精细化经营方式转变,提高经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协议[M]. 3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2]巴曙松,王璟怡,王茜.流动性风险监管:巴塞尔协议Ⅲ下的新挑战[J].中国金融,2011(01).

[3]王婧,王光明.从巴塞尔协议Ⅲ看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新规[J].新财经,2011(04).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营销策略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营销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识别并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便利、快捷、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实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现在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宜的营销策略,以帮助中国商业银行迎接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动商业银行市场化变革,提高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可以通过实施本文所提出的营销策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在现在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提升竞争力,克服传统运营模式下的经营漏洞和弊端。中国商业银行现在面对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有其他金融机构的,以及还有新兴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何利用营销策略取胜是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可以为其提供参考。

二、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分析

银行营销越来越被各大银行所接受,并对银行的长久发展非常重要。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现状如下:

(一)开始重视市场营销但认识不全面

中国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营销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真正确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很多商业银行不愿意做更深入的市场调研,不愿意进行营销创新。而且很多银行依然把营销和推销混淆,缺乏对市场营销的正确认识,没有树立起全员营销理念,片面追求“关系”,忽略真正意义上的关系营销。忽视客户在服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供的服务与客户的要求脱节。

(二)市场营销规划存在盲目性

中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时间还比较短,在营销实践上缺乏科学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经验,也缺乏吸收现代市场营销成果并用来指导实践的能力。中国的商业银行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与控制的能力仍然不足,只是简单、被动的利用市场上流行的营销手段,这与成熟银行营销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周密总体策划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三)开始注重金融创新但创新力不足

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开发出许多新的金融产品。但是,仍然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中国各大商业银行自具有身特色的产品开发较少,许多产品开发相互模仿,产品内容类同,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利润率低。中国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主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反而迫使顾客被动地接受金融服务。

(四)品牌意识不足

在银行产品高度同质化且短期内难以改变的背景下,市场的竞争应当更多地依靠品牌优势。然而,中国商业银行对树立品牌、维护品牌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为银行的金融产品确定品牌名称时,基本从银行自身出发,不能突出产品特色,不够个性化。另外,中国商业银行的品牌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中国商业银行在推出品种繁多的银行产品时,只顾追求产品的名称和数量,却忽略了银行产品真正的内涵,缺乏文化品位,名称不够通俗化、生活化,不能体现服务、技术、产品创新等内涵,不注重品牌文化营销。

三、商业银行营销策略选择

基于上文对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的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还有所不足,需要向世界上的先进案例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环境与特点,实施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本节从4P出发,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方面,提出了笔者对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一些建议。

(一)产品策略

中国商业银行可将中国市场上的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整合,产品策略是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金融产品,积极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中国商业银行产品整合的方式有:(1)服务于资本市场的派生型业务;(2)传统业务向资本市场延伸而发展的业务;(3)传统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流程交叉而整合的业务;(4)融合传统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的综合性业务;(5)证券化业务。

(二)价格策略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服务定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特定种类的中间业务产品实行指导价格,其余部分则由各家商业银行自主收费,这样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有了更多定价权限。在部分中间业务的价格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差异化价格策略。

所谓差异化价格策略是指中国商业银行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比如中国银行的外币业务,可以将其做的更精,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精品业务的形象,不仅有利于外币业务的发展,还能传播中国银行的品牌,带动其他业务。

另外,还可以采用综合定价的策略。依照客户的不同需求,把一系列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匹配在一起综合定价,以求成本低的服务收益补偿成本高的服务收益。采用组合定价向客户提供系列化的服务,既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还可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保持一定价格水平的同时,密切银企关系,保证甚至增加市场占有额。比如银行卡业务与网银服务,可以打包定价,吸引更多客户。

(三)渠道策略

分销渠道因素包括渠道的长短、宽窄,中间商和选择以及分销渠道的分析评价和变革等内容。增设网点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销售渠道扩展的主要手段,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营业网点已经很多,但是网点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中国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保证渠道质量,从而获得更大收益。

中国商业银行可采用分销渠道多元化的策略。分销渠道不仅包括覆盖面广的分支机构,也包括各种银行卡、信用卡以及电子化的营业网点,通过合理的安排营业网点的位置和数量,对现有网点进行改革等方式提升渠道的质量。中国商业银行要优化已经有的渠道,既包括直接分销渠道也包括间接分销渠道,还可以积极利用兼并、收购、协议联盟等新的方式开拓新的渠道。

(四)促销策略

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化的促销组合优化是指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各种不同促销手段、促销工具对商业银行销售和利润的影响,确定最优促销组合。促销组合的优化既要考虑销售额及预算、产品选择、策略选择、购买阶段选择、生命周期选择等因素,还要考虑促销策略的多层次和多元化。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促销方面是有所缺乏的,可利用的促销策略有:

1.全员营销

全员营销是指在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内部全体员工中,上到高层管理人员,下到基层员工都树立良好的营销意识,把营销行动融入到到自身具体的工作活动中。通过笔者自身的体验以及对中国商业银行部分营业网点的观察,中国商业银行员工并没有全部树立起营销的观念。在进行全员营销的活动时,要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服务,特别是要搞好客户的后期营销工作,充分利用银行员工广大的人脉,进行合理的关系营销,从而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全方位营销

中国商业银行营销要考虑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不能目光狭窄。主要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立足本地,但是不能忽略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二是针对优质客户实行差异化策略,资产与负债并重;三是批发零售业务一体化,中国商业银行应学会综合运用自身的顾客资源和相关资金结算手段,实现零售批发业务并做,并通过批发业务扩展市场。

3.全过程营销

全过程的市场营销是指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各种活动过程中,时时注重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一是用决策过程来启动营销,中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营销活动时,首先要做好决策。但是,目前中国大多商业银行营销观念还没有深入每个活动中,难以做出合理的营销决策;二是用管理过程来监督营销,为了兑现和落实决策过程中所提出的相关回报,银行应通过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方式来监督银行营销工作的决策和开展过程,确保其规范运行,中国商业银行应注重营销岗位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并培养所有员工的营销观念;三是用流通过程跟踪营销,流通过程跟踪营销通过分析银行现有顾客的资金流量和流向现状,获得其上下游客户的名录,并针对现有客户的上下游客户实现网络式营销。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有比较好的客户基础,在大数据盛行的今天,不能浪费客户数据,要进行妥善合理的使用。

四、小结

本文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现状透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组合,以给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本文主要利用4P的方法,分别从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提出了较为适宜的营销策略,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以便适应市场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并给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建议,以便于推广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的具体应用中。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局限,可能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现状认识有所不足,营销建议可能并不适合于所有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而且本文的建议也比较缺乏实证的检验。

当今的社会环境,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注重市场营销。希望本文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以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孟宇博.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赵辉,丁玉岚,陈玉平.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00-01

“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乔治・斯蒂格勒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的论文中如此写道。在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传统业务利润快速萎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自身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和差异化,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市场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和细分。商业银行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公司”、“金融超市”。

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定义和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商业银行凭借其优越的地位、信誉、资金实力、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广泛的信息网络和机构网点以及社会经济联系面广等优势,不运用或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为社会公共提供各式各样的资产负债表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并从中取得一定手续费收入的经济行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规定的中间业务包括九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以及其他类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指为满足个人及家庭的金融需求而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以及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金融资产的重组和再利用,使其得到保值增值的业务。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有了较快发展且成绩突出,但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无论是市场需求、业务品种、功能作用和发展机制方面,还是采用先进操作工具设备的水平都是存在不小的差距,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主要因素有:

(1)我国金融领域的立法滞后,与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有关的法制不全以及金融管理制度不尽完善、不够合理。

我国现在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制度,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被限制在有限的几个种类上,如:外汇买卖、发行和承销政府债券、发行银行卡、保险业务等;而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密集知识性中间业务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完全被禁止如:租赁类、资产管理类、金融衍生品交易类等。此外法律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收费标准没有明确的、系统的规定,可操作性差,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2)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制约了我国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信誉于一体的典型特征。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不但需要先进的技术作支撑,也需要有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由于我国这两项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有限;各商业银行对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投入普遍不足,而且员工的素质、技术手段以及操作工具与发展业务的需要还相去甚远。

3 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巨大潜力和有利因素。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在资产规模、营业网点以及网络管理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有显著地改善。国家正在进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财税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进网络银行的兴起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又一广阔平台。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也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下几点为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政策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加强商业银行和个人金融业务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法人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全新的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财务风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08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让众多的企业家和学者认识到经济危机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重创性。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在实践中,企业往往重视的是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忽略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面临经济危机,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不可忽视的因素日益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治理结构的不同因素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也不断提高。

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的案例,我们应该反思: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是否也有影响。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市场中金融产品也变得日益丰富,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去涉足一些新的领域,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也迫切需要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而增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抵御能力。

2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企业中合理完善的治理结构对增强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对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治理结构的构成因素来分析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治理结构的构成因素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本文主要分析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和高管人员薪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董事会规模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国外学者对此研究众多,但结论多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董事会规模对财务风险有影响,部分学者则认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结论也有些不同。潘佐郑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董事会规模和风险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股权集中度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反应股权在前几位股东的股权集中情况,它是衡量银行发展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潘佐郑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股权集中度与财务风险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高管人员薪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对高管人员进行薪酬激励,不仅肯定了高管人员的工作价值,还可激发高管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创新精神。然而,过多的薪酬激励并未对高管人员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薪酬激励过少,可能降低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管人员可能较少地尝试风险高的项目,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小;薪酬激励增多,可大大提高了高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给银行创造更大价值,高管人员也会敢于尝试风险较高的项目,但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

3 鉴于治理结构角度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有一定影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从某一方面也说明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为此,商业银行银行应继续完善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基于治理结构完善角度下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能力防范的建议如下。

合理完善董事会。从管理实践得知,董事会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需摆脱内部人的控制。具体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避免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的交叉任职情况;董事会下设机构,有审计委员会等。下设机构将成为董事会决策的重要参谋机构,这样可以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

优化股权结构。股权集中与否,本身并不能作为判断公司股权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有效的股权结构应具有如下特征:不仅能提高银行的市场绩效,还能保障银行绩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调节非股权结构因素,保障商业银行战略的实施。从商业银行治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优化银行股权结构,实行分散式股权结构,实现银行治理良性循环,增强银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根据激励理论,我们分析出,过多或过少的薪酬激励对高管人员都不会产生恰当的激励作用。针对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这一问题,要求商业银行的薪酬绩效团队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秉承严谨的态度,多方考量影响绩效的因素。建立合理的薪酬绩效激励体系,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恰到好处,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4 结 语

潘佐郑等人通过选取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尽管效果不是很明显,但也给出了进行商业银行风险能力防范方面的建议,我们又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来增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合理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友谊.从公司治理视角分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2).

[2]张孝堂.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11(30).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发展 对策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专家的理财服务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是个人理财业务将随着市场环境逐渐成熟而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得人们对理财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他们需要专业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实现理财计划。因此,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投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将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空间。近年来,证监会积极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推进证券业务创新。同时,政府大力规范房地产市场、抑制楼市炒作。另外,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制度的改革进程在稳健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将极大地促使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可加入的投资渠道、可选择的投资产品和可投资的规模相应扩张,将会极大地增强居民个人理财的愿望和参与程度。

三是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从体制上推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2005年银监会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使得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进一步明朗。另外,我国开放金融市场后,国际混业经营的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从外部影响我国,使我国的金融业混业经营进程在实践中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金融业政策的限制。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是分业经营的状况,《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是缺乏专门的理财服务系统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的基础。我国多数银行信息系统仍以业务处理、数据保存为主,很少考虑对产品和客户信息的分析整合,无法准确进行银行收益测算和客户价值评估,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客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服务系统的落后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三是客户对理财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国内没有积极普及金融教育,客户对个人理财认识存在着误区,目前我国大众的理财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大多数人对个人理财的概念缺乏正确认识,理财观念淡薄。不少人认为理财是富人的事,理财就是储蓄,更有甚者认为理财就是赚钱。

四是经营理念落后缺乏创新。一些银行虽然成立了理财中心或个人理财部门,但是由于认识不够充分,在内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以及网点布局、硬件配备等方面没有认真研究,仔细实施,以至于到最后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方面的浪费。目前,个人理财业务仅仅局限于理财产品方面,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作响自己的品牌,搞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做的还只是把产品展示出来向客户推销,而并非是为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和投资组合建议。

五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理财涉及到税务、财务、会计、保险、证券甚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而理财业务大到人生目标的实现,小到日常的生活开支,方方面面无不囊括在内,因此对理财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而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大多是从柜台业务人员中筛选出来的,即使参加了银行组织的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显然,国内的理财人员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很难确保服务质量。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一是加强行业合作,积极准备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随着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及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行业合作,积极准备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跨行业合作,从现阶段相互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合作。

二是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科技发展相对落后,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银行业的需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专门的理财服务甚至经济网络服务系统。

三是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商业银行应结合网点优势,利用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消费者,加强理财知识的普及,积极培养和开发理财市场。同时,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寻找适合客户的产品组合。同时,强化品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品牌推广的支持和指导,引领分行统一建设规划、培养标准、服务模式和推广活动,打造统一的财富管理品牌。商业银行在打造个人理财品牌时应体现差异化,提升品牌内涵,增强品牌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篇7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依然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没有保持独立性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就会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发展之初,内部审计工作交由领导层直接领导,随着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对董事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受到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商业银行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报告路径都较为模糊,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明显利益关系,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待提高,这使得内部审计操作的独立性也有待提高。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不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在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使得审计部门的地位较为尴尬,没有发挥应用的监督作用,也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被审计的单位和部门不会积极配合,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受到了限制,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较差。

(二)现有的审计手段过于落后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所使用方法较为落后,无法适应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的阶段,以业务记录和经营账目为操作基础,审计操作中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是详细审计、经验抽样审计等方法,这是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较强,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也促进了商业银行工作方法的改革。商业银行业务方法的改变,也对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但是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没有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在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操作中,存在计算机系统评价不当、测试数据不准确、数据审核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方法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今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

(一)经营管理审计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后,应该以维护股东权益最大化为主要的经营目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公司治理机制,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制度改革,由揭示操作风险向揭示管理风险转变,自上而下的推行审计管理工作。积极建立审计工作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审计方法的适用性,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二)经济效益审计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公司治理手段在不断完善,业务经营也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在逐渐确立。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工作中,专职合规机构在不断确立,风险监管在内部审计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方向应该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经济效益审计所面临的工作对象是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环境、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等因素,应该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进行综合审计,并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以此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提高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能够对经营管理中的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以归纳,在经济状况较为相似的地方推广,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为了促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积极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这既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也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保持独立性的内在要求。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急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各个方面工作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作为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机构的重建。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审计部门的内部建设,为内部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此外,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管理,明确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建立并完善奖惩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预防和减少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拓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范围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为了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更好的适应内部审计的需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尽快扩展审计范围,特别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商业银行审计部门除了要扩展内部审计范围外,还应该将财务收支审计和业务经营检查相结合。审计部门应该向被审计部门提供改进建议,提供咨询服务,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

受此影响,审计报告也应该随之改变,由单纯的发表审计意见逐渐向提出管理建议转变,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确保商业银行能够高效运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

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得到广泛运用,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该加强学习,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内部审计操作中,使的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从传统审计向电子审计转型,实现审计方法的现代化、信息化。

审计方法可以分为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两种,非现场审计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事先威慑的作用,能够对事中情况进行调控。目前而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多以现场审计、事后监督为主。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信息化发展,非现场审计将会成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方向,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本文建议,应该先构建银行业务的风险指标体系,为非现场审计方法的实施奠定基础;其次,加强技术开发,积极推进非现场审计相关软件的研发,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率;最后,建立和审计非现场设计技术平台,推进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常态化发展,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阶层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因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部门工作质量,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应该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专业化审计水平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还需要具备对审计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审计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丰富审计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分析

一、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通过从金融中介的理论出发,引入管理学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并以国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框架为标准,从理论到案例,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遴选甑别,并给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的优势和改进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商业银行业务建设理论,提升实效性,实现对商业银行业务和信贷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素材。

实践意义:本文试图激发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升级转型,强化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催化剂的功能,使其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发展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转变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种类,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研究中,多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创新方面的影响。

在国外研究方面,约瑟夫熊彼特早在年就系统性地分析了创新的概念。他认广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与对策研究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建立起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该学着指出,创新包含多种形式,诸如如引入新的工艺方法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等各种方面。

在信息技术和金融理念都领先全球的美国,互联网金融最先获得发展,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外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在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方面,Thomas Schoberth (2006)等论述了社交网络对于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建议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在线服务时考虑社交网络的影响;Sally Mckechnie(2006)等分析了互联网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分销渠道的优势;Xin Ding(2007)等研究了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案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分析方面,Rui Zhu(2012)等分析了人们借助社交网络进行金融活动的风险;LeeJ.-E.R(2012)等研究了网络购物过程中运用金融支付的风险;Gujun Yan(2013)针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提出了对应的监管办法。在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方面,Mingchi Lee(2009)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点;Dexiang Wu(2010)比较了英、美两国各家大型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Kuo Lane Chen(2012)等研究了银行规模的大小与网上银行的策略的相关关系;Jyh-Shen Chiou(2012)等阐述了网上金融服务和银行实体网点的辩证关系。

三、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以谢平为代表,他首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他从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阐述,第一个角度是支付方式;第二个角度是信息处理;第三个角度是资源配置。陈明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集中主要发展模式,并具体阐述了各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李博,董亮具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并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宫小林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分别是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不可能动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长期来看,银行应该借助互联网进行创新、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以陈一稀为代表,他从价值基础、商业逻辑、财务模型等方面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然后按照四种创新方式,如支付方式创新、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赵昊燕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做了较多研究,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直接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研究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尚无实证研究文献。袁博,李永刚,张逸龙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互补共赢”,并指出商业银行应立足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冲击。赵南岳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深入研究其对在支付结算领域、金融产品销售领域、物理网点设置以及服务方式变革等方面对银行业产生的冲击。邱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逐渐弱化,中间业务受到冲击,并造成客户资源流失,收入来源受到影响,但作者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及银行业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互联网金融无法撼动银行的地位,两者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互利互赢。包爱民在分析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措施,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周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表现形式,然后分析了其对传统金融业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各种各样形式不同收益不同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的呈现在市场上。本文通过对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收益结构、理财产品发行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金融市场发展深度不足等缺陷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创新理念,培养高素质理财产品创新人才、完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系列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 发展 创新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也快速增加。本文也正是基于对以往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理财产品创新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概念介绍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针对特殊客户群体自行设计开发,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合同约定的项目中,银行通过管理资金,取得收益后由按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类理财产品。

(一)按产品类型划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结构型、混合型和其他。

(二)按收益类型分类,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本固定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市场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有:挂钩类的衍生产品、银信结合产品、银基结合产品、打新股、QDII 基金。

(三)按产品期限分类。按委托币种可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为3 个月以内、3 至6 个月、6 至12 个月、1 至2 年理财产品。

(四)按预期收益分类。按预期收益可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为2.5%以下、2.5-5%、5%-10%及其他收益率理财产品。据资料显示,5%-10%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占到了总发行量的63.2%,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由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发行理财产品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竞争高端客户,获取募集资金,通过提高预期收益率能够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达到集资。其中,预期收益率与风险成正比关系,往往高的预期收益率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三、我国理财产品的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现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呈现快速递增模式,2004 年发行数量仅为114 只,然而在2008 年就达到了6628 只。

(二)有关商业银行发行不同理财产品的统计分析

1.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仍然是发行主力,保本浮动较去年有所提高。在2013 年商业银行发行的45825 只理财产品中,产品以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为主,发行数量为31656 占到了总发行量的69.77%,较去年的63.09%上升了近6 个百分点。

2.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多,超短期和长期理财产品发行量萎缩。2013 年45825 只理财产品中短期理财产品占很大比重,其中3 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8105 只,占总发行量的39.51%,3-6 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4831 只,市场占比2012 年的23.17%上升至32.37%,上升了近10 个百分点,说明3-6 个月理财产品需求量有所增长。

3.固定收益类产品增幅明显,组合投资类占主导地位。将投资结构分为货币外汇类、信贷类、固定收益类、结构型、组合投资类及其他类产品。

4.人民币理财产品主导市场,外币发行量继续萎缩。2013 年人民币币种理财产品发行量为44052 只,较2012 年的92.43%继续增加3.7 个百分点增至96.13%,外币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773 只,同比去年下降3.7%个百分点,所占市场比跌至3.87%。

(三)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收益趋势分析

1.非保本浮动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不同类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发行期限成正比关系。2013 年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发行期限呈现出正比趋势,即发行期限越长,产品预期收益率也越高。

四、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从宏观方面来说,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不利于理财产品的创新。在中国金融业经济转型期间,出于金融市场经济稳定及风险防控的考虑,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必不可少,然而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今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似乎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

2.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产品收益率的实现也存在缺陷。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后对于产品的具体投资去向、被投资者收益资信状况、产品是否实现投资收益等系列问题了解甚少。

3.理财产品发行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种类匮乏。虽然当下商业银行推出的大量理财产品,但是在功能和投资方向上仍旧和以往相似太过笼统;另一方面,理财产品还存在“重销售轻设计”的现象。和国外相比,我国市场上流通的理财产品总类还远不能及,投资去向仍然是货币市场,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政策建议。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银监会、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共同监管,严格把控资产池类产品风险。在2013 年1 月1 日至8 月28 日有938 款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然而所披露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仅为348 款,披露率仅为37%,但商业银行在披露的产品中表明有275 款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所占比重为79%,诸如此类现象不在少数。

2.分业经营与监管模式下,加强商业银行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1995 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然而在如今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的冲击下银行业亟待进行改革,因此银监会可以试行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其他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的商业合作。

3.培养专业化人才,注重理财产品的差异化创新。商业银行应着重培养高素质金融领域资深人才,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措施使得我国理财业务相关人员在产品研发、金融市场投资工具、金融领域政策等方面有所掌握,通过不断探究试验不同类别的理财产品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财产品案例来达到满足国内客户的不同投资需求。又有利于督促金融市场其他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创新研究。

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制定规范化的合约条款,对于银行所吸引客户的预期最高收益率诱惑,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浮动比的高风险行为应当在合同条款中标明理财产品的标准话术,对于可能引起投资者模糊,引诱性的条款进行修改,确保投资者是在充分了解该理财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体制改革 发展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改革重要性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阶段、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依托政策优势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发展成就,并始终在银行体系中保持着主导地位。但应认识到,因改革的不充分、不彻底,再加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水平不断下降,诸如资本充足率下降等消极现象不断出现,这不仅伤害到国有商业的未来发展,也对其市场生存予以了强力挑战。

(二)改革重要性

(1)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负着巨大历史责任和经济责任。但以往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滞后性、僵硬性严重,致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被不断削弱,其市场引导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削弱国有商业银行对政府浓重的依赖性,强化自主经营理念,推动其发展改革步伐,就极具市场竞争价值。为转变国有商业银行以往滞后的经营理念,为更好推动我国商业经济快速发展,鼓励和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2)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要想获得充分、有利的市场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地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银行机构,其发展基础较为良好,但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是由国家所控制的,这也导致这些商业银行的创新性、自主性等存在感模糊。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调动和开发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能动性,能有效提高其市场竞争意识。转变以往的产权制度,为解决市场发展缺陷和拓展经营渠道奠定良好基础。

(3)有助于提升运行管理效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往传统的、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对其自身内部管理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并导致其面临重大管理危机。强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进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能极其有效地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的运行管理意识。强化银行的管理实效,彻底排除内部存在的管理滞后问题,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以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两个国有商业均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改革问题:

(一)管理体制僵硬

这里所谈的僵硬,主要指在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改革中存在严重的管理体制滞后性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为业务处理和内部账户管理,但往往对用户投入的关注度不够充分。两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法上也存在不容小觑的消极因素,诸如其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体系依旧延续着以往的僵硬模式,再如两者的运营部门经营责任制缺失了配套完善的发展环境。此外,由于两家商业银行均是通过国家改组简称,政府强力的管理和扶持直接导致两家银行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非常明显,其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滞后性突出,导致其改革发展举步维艰。

(二)业务品种不丰富

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品种上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其单一单调的业务类型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伴随着中小型企业数量呈现井喷态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同时对其他类型银行的发展而言也是一种良性契机,市场为它们倾斜了更多资本、资源注入。但与此同时,这两家商业银行由于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相对薄弱,其服务种类明显跟不上市场发展状况,这也导致其发展困境理所当然存在着。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互联网金融,也为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更多难题。互联网金融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功能,能针对客户的实际资金需求,及时开展针对性的资金服务,这也让两家商业银行的客户出现大量流失,进而压缩器利润空间。置于此种形势下,两家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和重视,引入互联网思维,转变经营思维,加强技术创新,规避各类不利发展因素,从而保障自身长期平稳、健康地发展。

三、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管理实效

为了根本上转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在所处的不利经营状况,其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产权主体,科学定位自身经营目标,来巩固市场地位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后备支援。应实施政企分离的管理模式,为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长时间受制于政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很多经营决策即便出台也难以落实,从而导致其长时间处于被动发展局面中。基于此,在合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基础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研究和推进自身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银行股份制经营,确保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多层次、多元化。要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基础支撑。

(二)拓阔业务经营范围,优化服务质量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基础无比优越,其市场影响力及市场形象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类型银行更为突出。国有商业银行应借助自身坚实的发展基础,不断拓展自身业务经营范围,强化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和关注,依托于客户实际需求来认真整理、分析、评估客户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开展产品的创新和优化。要依据新金融市场的波动状况和波动频率,及时对自身业务经营范围和类型进行调整,促使其服务质量地提升,从而强化其市场竞争力。

(三)重视互联网金融,战略金融优势高地

互联网金融是新金融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也是金融市场的未来重要发展趋势,其具备服务精准、结算迅速等特点,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和喜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对互联网金融的运营,借助互联网思想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整体经营能力地提升。相较于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基础更为庞大,其市场形象也更为优秀。基于此,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除应加强引入互联网设备外,也应开展经营观念和思维的转变,借鉴成熟发展经验,切实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

总之,置于全新的金融市场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十分严峻,其必须主动、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拓展和创新自身的经营业务,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强化自身整体市场竞争力,保障长期健康平稳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荣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 毕功兵,吴党育.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及途径选择[J].经济问题,2001(0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