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活动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艺术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艺术活动

篇1

关键词:民间艺术;面具;陶艺;剪纸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82-01

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是通过变形而来的图形来表现物体的,这些变了形的图形各具奇特之姿,常常被人们所赞叹。同时,民间工艺美术中呈现的色彩稳定、浓重、典雅,形成既绚丽多彩,又统一平衡的效果,不仅受到民众的喜爱,同样也受到少儿的青睐,少儿常常被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吸引。

少儿美术教育是少儿启蒙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把民间艺术与少儿美术教育相结合,让少儿在学习各类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得到民间艺术美的享受,受到民间艺术美的教育,进而陶冶少儿的情操,增强少儿的民族自豪感。

一、创造富有民间艺术的教育环境,萌发少儿对民间艺术的初步感受和表现情趣

我们在少儿美术教学中应能创设环境,激发起少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把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造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少儿提供感受民间艺术和表现民间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我把少儿美术工作室里一块大面积墙面上布置为中间是一些穿着民族服装的少儿,他们手执彩绸正敲着鼓,扭动着秧歌,欢庆节日的大型套色刻纸,在少儿的周围衬着一幅幅手拿贵州苗族蜡染图形与造型的肚兜、手帕和风筝的蓝印版画,用五彩皱马铃薯绳纺织的杯垫、小草包,以及独具奇妙色彩与图案的染纸,这些无不透出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整副墙面装饰极具动感和装饰性。当这些东西布置展现在小朋友而前时,他们不由得连连赞叹道:“啊!这些东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这是少儿对美的感受与自然流露,也是民间艺术的感悟与赞美。

我们应根据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打破过去美化教室环境由老师包揽的习惯,充分发挥少儿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教室美化。一幅幅形象生动、色彩纷呈的绘画,一幅幅美妙的刮画,一幅幅奇妙的染纸、剪纸,一幅幅有趣的拼贴画,像一朵朵奇葩盛开在他们自己的画苑中。而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泥塑,一只只有趣的旧物做成的玩具展现在作品的展示台上,展现在少儿们的面前时,使他们又一次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进一步激发起少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强少儿的民族情感。

二、结合民间艺术开展少儿美术教育,引导少儿对民间艺术的进一步感受和创造性的表现

(一)把民间艺术中的图形艺术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少儿感知事物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根据民间艺术图形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把民间艺术蜡染、印染、刺绣中呈现的鸟、鱼的变化图案,花卉、蝴蝶、花果图案,成人围腰少儿的围兜、头巾、手帕、背带和背带心等具有优美、朴实精致纹样的图案,加以简化、整理并运用于少儿绘画教育中,通过指导少儿对点、线条和图形的认识,提高少儿形式美的感知能力。特别是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感知和体验。

(二)把民间艺术中的脸谱艺术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脸谱是中国戏剧曲有的化妆造型艺术。随着戏曲艺术的孕育成熟,脸谱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更加国际化。中国戏曲脸谱的美的形式,突出的装饰性,富有想象力且夸张的绘制手法,非常符合少儿的年龄特点,少儿乐于接受和学习。通过指导少儿绘制富有装饰性图案的简化脸谱造型,培养了少儿美化物品的能力和对民族戏曲文化的热爱。

(三)把民间艺术中的印染制作工艺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我到我们湖南湘西写生考察的时候,随处可以看到精美的蜡染。在深蓝色的布上,密密麻麻的白点,白线,像“蓝色的宝石”。我在当地看了传统浆染的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地道的印花蓝与白色相结合的色彩是中国民间图形、贵州和湘西苗族蜡染的特殊色彩,我们而且可以从中吸取其制作工艺并加以改变,并运用于少儿版画的学习中,少儿尝试了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版画学习后,对版画学习起了极大的兴趣,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把民间艺术中的染纸画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染纸画极具变化和韵味,且变化无穷的图形和色彩极易激起少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根据少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指导少儿学习染纸。少儿在染纸活动中,通过对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配,以及对操作程序的掌握,其审美情趣,动手动脑筋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此时,也更激起少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把民间艺术中的剪纸技法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遗产。把中国民间剪纸工艺中“黑影”、“镂空”两种主要的剪纸图形设计手段与少儿剪纸相结合,使小朋友在原有剪窗花的基础上学习剪出蔬菜、瓜果、小动物、小孩、器皿、脸谱等多种图案。我在少儿美术班经常开展剪纸活动,如欧阳立言、周睿宁两位小朋友合作剪出的主题为《舞蹈的小朋友》、《收获季节》两幅大型剪纸,为环境增添了民族艺术氛围。剪纸活动培养了少儿创作的兴趣,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发展了少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少儿审美的意识和高雅的情操。

(六)把民间艺术中的面塑和陶艺与美术教育相结合

民间艺术面塑和陶艺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也深受少儿的喜爱。我们可以选用既经济又方便,色彩鲜艳的自制面团为材料,运用与少儿泥塑相结合的团、捏、压、搓、修饰、粘接等技法,指导小朋友制作出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小动物,如兔子、乌龟、青蛙、蛇、鲸鱼、章鱼等。

在开展少儿面塑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探索着把民间玩具古朴简炼的造型艺术与少儿的陶艺活动相结合。指导少儿塑造出一只只古朴、简洁的笔筒、杯子、小碗、花篮和泥娃娃。少儿在面塑、陶艺活动中、用自己的双手,可以表现出民间艺术的美,面塑、陶艺活动不仅开发了少儿的智力,增强了少儿手掌、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更促进了少儿手部小肌肉协调活动的能力。

对少儿开展结合民间艺术的美术教育,不是向少儿传授民间艺术的技能,也不是向少儿灌输传统的工艺,而是利用少儿生活中感兴趣,看得见、遇得着的富有民间艺术的事物,在少儿看看、说说、画画、做做、玩玩的活动中,积极启发、引导少儿发挥想象,让少儿在老师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出对民间艺术美的感受力,萌发少儿对民间艺术的情感,激发少儿对民族的情感。

三、加强理论学习,调节自身知识结构,更好地开展少儿美术教育

篇2

一、开发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区角活动项目

1、结合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设置内容。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清明节人们要远足踏青、扫墓、放风筝、挖野菜;端午节挂艾草、穿虎衣、包粽子、赛龙舟等,在每个传统节日之际我们都会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同时也会设置与节日有关的区角活动内容。就拿端午节来说吧,在美工区,大班的师生用废旧的纸盒、塑料袋、塑料圈和大红缎带、金银色纸等材料制作了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龙舟,做好的龙舟还可以让幼儿玩赛龙舟,四五艘龙舟在操场上来回穿梭,热闹非凡,成了这特定时间最热门的体育游戏。在生活区,提供粽叶、海绵或碎纸、线绳,让幼儿动手学包粽子,又开设了“小小五芳斋”专卖店,让幼儿用包好的粽子再包装后售卖。在美术区,提供熟鸭蛋、彩笔、彩色线绳,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蛋壳上进行装饰,把一个个呆板的鸭蛋变成了色彩丰富的彩蛋,再用彩色线绳编织网袋装起来,让幼儿体验一下挂自己制作的彩蛋的感觉。

2、根据民间艺术活动项目设置内容。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每个班都有各自重点的活动项目,如泥塑、折纸、编织、印染等,每一项民间艺术技能的获得都是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所以单靠几次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根据民间艺术活动项目设置相应的区角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尝试与操作。如我们小班开展的趣味泥塑装饰活动中,不仅在美术区提供光盘、瓶子、鹅卵石、彩泥等让幼儿自由装饰,还在数学区提供图例,让幼儿按图例要求选择颜色、制作简单图形,学习有规律地排序,也可以在娃娃家中让幼儿自由用彩泥塑造不同的物品来替代游戏中所需的材料。幼儿就是在区角活动中不断地与材料互动,从而提高了对泥塑的兴趣,也掌握了搓、团、压、切等技能的。

二、根据不同的区角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

1、美术区。美术区是我们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点区域,纸艺、泥塑、印染、编织等都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为此在美术区材料的提供上我们不仅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又有层次性,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在这里,他们已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并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2、音乐区。在音乐表演区可以投放彩绸、绸扇、腰鼓、各种民间小乐器、民间表演头饰、服装、京剧脸谱,以及自己刻录好的民间音乐等,让幼儿在自娱自乐中,始终兴致高涨,感受着优美的韵律和富有变化的节奏,通过欣赏、制作、模仿等活动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或舞蹈,通过看、说、做、学等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体验我国民间艺术的美。

3、阅读区。在阅读区我们不仅投放了民间故事、童话、童谣等种类繁多的画册、画报、绘本等,还发动幼儿搜集制作了很多与民间文学有关的图卡,让幼儿随意拼摆、创编故事。另外还可提供手偶、指偶、民间故事的录音带等,让幼儿边欣赏边表演。在这里让幼儿通过看、听、说、演,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还激发了幼儿对民间文学的热爱。

4、游戏区。我们发动家长收集、制作了大量的民间玩具,如:陀螺、沙袋、风车、竹蜻蜓、滚铁环、降落伞、冰棒棍等,并根据活动实施的需要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安全因素等进行了整理,让不同年龄的幼儿逐渐地接触材料,学会基本的玩法,这些材料可塑性强,玩法富于变化,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他们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宜的器材,又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

三、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有效的指导

1、小班的榜样示范法。在小班幼儿心目中老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民间艺术特色区角活动时,有时面对材料可能会无从着手,此时老师一定要以自己的言行来带动幼儿参与,鼓励幼儿大胆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尝试。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操作,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2、中班的合作指导法。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所以在区角活动中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给予指导。如在折纸区中我们给幼儿准备了小船、风车、猴爬山、钱夹子、纸杯、衣服、照像机、球、小兔等的折纸步骤图或范例,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自己动手折一折,此时老师可以参与幼儿中间,和幼儿一起分析探讨,一起进行操作,老师适时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有进步的幼儿积极鼓励,对幼儿每完成一件物品给予充分肯定,这样,能激发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并逐步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3、大班的难点解决法。大班幼儿都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在区角活动中老师要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过多地去干涉他们的活动,而是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大胆尝试,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并多次尝试仍无法解决时,老师就可以介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原因,再通过讲解来化解难点,从而掌握正确的技能。

篇3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术;新农村;继承

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是经由几千年历史的千锤百炼而愈加闪动着光亮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手工艺术,诸如陶瓷工艺,织造工艺,染绣工艺,雕刻工艺,具体到泥塑,皮影,风筝,窗花,刺绣,涉及到多个行业,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是大家馈赠友人的常选之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艺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件件机器制造的标准划一的工艺品。

一、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在新农村中面临的现状与产生原因

(一)社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现代“快餐文化”和利益至上的功利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认识性逐渐单薄,淡出人们的视线。一是由于传统手工艺术操作简单,一把剪刀,一支毛笔,一把刻刀等都可以完成一件艺术品,吸引力不强,没有所谓的秘诀深藏其中,在现代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不占有任何优势。二是由于只关注挖掘出来的手工艺术能带来多少利润,产生多少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手工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即使传统手工艺术得以继承,由于人们单方面认为其最终会被取代,而消极应对,最终导致手工艺的湮灭。

(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艺术的冲突

当前社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市场,受到各种思潮的强烈冲击,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舶来品的出现,导致传统手工艺品被追求时尚、钟情现代艺术的青年一代弃如敝履。而同时市场经济也令各级政府对待开发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陷入一个怪圈――哪种艺术带来的利润多,我们就大力推广哪一个,哪一个知之甚少,就直接置之不理,任由其自生自灭。这就导致某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被过分开发,似乎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充斥着他的影子,从而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民间艺术也随之变得廉价。

(三)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受限

一是传承人员受限。一方面,在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形成过程中,通常这一技艺只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域和固定人群之中,诸如师徒等,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基本上都是只掌握在少数技艺高超的能人巧匠手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很多农村青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员选择性不多。二是传承方式受限。不少民间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少能著书立说,绝大多数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一代一代传扬下去。三是传承时间受限。有些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难度系数高、耗费时间长、收入却与努力不成正比甚至是反比,诸如刺绣、剪纸、雕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有些甚至要求学习者拥有某项天赋,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无人想学,无人愿学,无人坚持学,这就使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和传扬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着实令人堪忧。

二、促进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传扬的思考

(一)挖掘地方特色,建设优势产业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国拥有很多充满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术,诸如天津杨柳青,苏杭的刺绣,江西瓷器,浏阳烟花等等,我们应该深度挖掘本地区所存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充分发挥农村老艺术人的潜能,活化手工艺术资源,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独辟蹊径,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将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吸收农村分散劳动力,将劳动力引流进当地的发展之中,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还解决了众多农村闲散劳动力的难题,一举两得。

(二)构建传统手工艺术继承和传扬机制

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出自千千万万的人民手中,对于它的继承和传扬,也不能单单是政府单方面的强制措施,我们应该搭建起政府与农村共同参与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设立手工艺术保护实验区,对现在留存的一些古老的手工器械,场所,书籍,分门别类,登记造册,专人管理。同时也要注重继承和传扬,可以组织村民一同观看传统手工艺宣传片,或者开设手工艺术课程,鼓励大家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引导村民开展传统手工艺术展览活动,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加深对传统手工艺术的理解。

(三)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新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将传统手工艺术作为农村文化产业的重点,发掘出地方特色和手工艺特色,形成有强大吸引力的民间艺术体验区,充分发挥民间手工艺术的经济价值。通过产业建设,吸收一批手工艺爱好者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将手工艺术打造成一个地区品牌符号推向全国,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从而实现手工艺术的突破发展。

总之,我们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不断尝试,打造品牌艺术形象。将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继承和传扬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实现传统手工艺术的再一次复兴,还要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效益和艺术并举,经济与文化双赢的局面。(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幼儿;作用;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 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兰、蔺江如、张赤华、刘娟,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淑妮.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河南幼教.2008

篇5

关键词:民间艺术;小学美术;民间艺术教学;艺术熏陶

所谓的民间艺术,是指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的通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内容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游戏、民间节日、民间民俗习惯、民间饮食文化等。它是劳动人民在没有任何的专业美术技能学习下自发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口口相传,手把手教授。例如,年画、剪纸、木雕等。而这些艺术作品都给人以质朴、稚拙、和谐的感受,体现出简洁、纯朴、清新的艺术风格。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熏陶的意义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应该充分挖掘民间艺术资源,利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民族文化来教育下一代,并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因此,如何把带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内容,随着教育渗透给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种子,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话题。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中,例如学校、家庭、社区、公共场所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只要学生用心去调查、捕捉,就能挖掘出许多民间艺术素材。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民间艺术

从学校宣传橱窗上,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民间艺术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的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民间艺术作品,例如,介绍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来历、习俗,使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能自主地欣赏、回忆民间艺术作品,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体验,不时唤起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

例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了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了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就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了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民间艺术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民间艺术专用教室布置上,创设小学民间艺术专用教室,在专用教室里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版画、泥塑、布艺、扎染等,引导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民间艺术作品、初步体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愫。

从班级环境建设上,可以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小组。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民间艺术操作材料,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民间艺术,积极地提供机会与条件。同时,班级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民间艺术主题的板报和班报。

2.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民间艺术

家庭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一件件平日生活中的器具,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可以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民间艺术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它的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了解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历史起源、艺术价值等。当学生通过对自己家的作品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妙用民间艺术题材发扬民间艺术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能主动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去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例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小学民间艺术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是关键,很多美术老师会准备大量的图片资料去欣赏民间艺术作品,但是学生看完了、讨论了,就结束了。学生只是匆匆忙忙地欣赏了一遍,感受了民间艺术的美,但是实际上什么都没学会。所以,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美,同时感受到了民间艺术制作工艺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民间艺术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民间艺术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能描绘形容的,所以,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民间艺术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民间艺术作品。

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的熏陶,不仅使民间艺术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间艺术的风格形式,萌发了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美和表现民间艺术美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掌握了民间美术的基本技能技巧,并且能够初步运用民间艺术技能技巧进行简单的创造性表现活动,同时让学生理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并借此引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出他们对于劳动人民的热爱和理解,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李锦璐.谈民族民间美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4]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民间艺术;走进课堂;艺术修养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通过各个民族在劳动生产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所以民间艺术呈现出百花竞放、种类繁多的景象。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的形成多种多样,所以呈现出大众化、生活化、民俗化的特点。

一、民间艺术进入课堂的意义

中国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承,已经变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人的艺术修养大有裨益,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叶浅予就是因为受到民间剪纸艺术的启迪从而走上美术之路。民间艺术能够唤起青少年的艺术向往和艺术修养的情怀,所以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具有深刻意义,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产生喜爱之情,以达到传承的目的。民间艺术走进课堂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繁荣阶段,外来文化的冲击让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很多的民间艺术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所以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培养青少年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1]。

二、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具体措施

如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等的密集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融合,但是也让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数字化发展中逐步地消亡甚至是消失无痕。所以民间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的爱好者就需要研究出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传承。接下来就是一些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具体措施研究。1.大力培养专业化的艺术师资。想要很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民间艺术的教学,首先要培育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这是实施民间艺术教学的前提和关键。那么学校要如何来建立一批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呢?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在学校内部培养引导教师进行民间艺术的教研活动,不断地加强民间艺术的师资力量,另外一方面是聘请民间艺术的相关专家作为教学顾问进行民间艺术教学指导,或者是邀请民间老艺人在课堂进行实践亲身教学。通过内部成长和外部资源利用来扩充加强民间艺术师资力量培育。2.教学相长,让学生认识民间艺术。民间艺术走进课堂是一件新奇而有意义的事情,将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体系是建立健全民间艺术传播体系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教学体系。在美术课堂上可以进行剪纸、面塑、染织等民间艺术知识的传播以及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音乐课上可以进行传统音乐的欣赏,以及感受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体育课上同样可以教授很多传统的武术,例如太极、洪拳等。这样学生既能够增加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又能够增强体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将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目的[2]。3.加大民间艺术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身体会。让广大青年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并且喜爱上民间艺术,进而主动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宏大的目标是我们此时此刻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些有意义的事情对于青少年培养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外民间艺术活动是最直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学校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教学方式及其内容。譬如邀请老艺人来学校进行现场制作、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并且亲身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这样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民间艺术,增强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4.加强校园民族文化的氛围建设。为了让民间艺术更好地走进课堂,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由此来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并且能够直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培养孩子们的民间艺术审美,家长们多带学生去接触民间艺术、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等。

综上所述,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意义。所以将民间艺术引进课堂也就具有了独特的传承意义。教育能够让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了解和学习民间艺术,从而更好地达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砚.如何让民间艺术走进中学生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236.

篇7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性艺术,是在民众生活功利性驱动下萌生和发展的。功利性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因,离开了与其相依的现实生活需求,民间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随着传统农耕社会土壤的缺失,民间艺术原有的物质或精神功用与当代民众的生活需求脱节,生存危机凸显,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政府、学界、业界提出并践行了多种民间艺术保护方式。概括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民间艺术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前者主要通过文字记录、摄影、录像、录音、博物馆收藏等手段,实现民间艺术品及其文化信息的静态保存。后者则主要借助于工艺品业、旅游业、演艺业、会展业等产业载体实现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使民间艺术以活态形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伴生。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民间艺术资源,结合市场需求,举办各种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具有民间艺术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的双重功能。其一,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借助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陈列馆等各类陈列展览场所,搜集、整理、收藏、展示民间艺术精品,起到了保存、展示、宣传民间艺术的作用。其二,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举办相关展览、节事活动,将民间艺术的供求双方及信息有效联系起来,有助于将民众的消费需求反馈到民间艺术的生产环节,通过市场的调剂整合与民间艺术自身的适应性调整,推动民间艺术在题材、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的转换与创新,从而对接当代民众的消费需求,实现民间艺术的活态保护。此外,民间艺术生产个体或组织借助于展会可实现知名度的提升与市场空间的拓展,这为其自觉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提供了精神及物质驱动力。同时,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对民间艺术知识、民间艺术传统及现代创意产品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有助于增进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与文化认同感,培育、扩大民间艺术的消费群体,从而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营造必要的社会文化空间。

二、拓展会展业务领域,打造特色展会品牌

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我国所具有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及其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民族众多,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多彩,“民间艺术之乡”在神州大地星罗棋布,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及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具有庞大的现实及潜在市场需求,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客源基础。首先,民间艺术源发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实用功能是其首要功能。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在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着日用工艺品市场、礼品市场、旅游市场、环境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品市场、演艺市场等诸多应用场域,具有家庭日用、礼品馈赠、旅游体验、环境装饰、投资收藏、游艺娱乐、商贸促销等现代使用价值。当然,民间艺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与传统农耕社会环境中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民众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艺术上述现代使用价值的挖掘及发挥,有赖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民间艺术创新开发。其次,当今消费社会,人们除了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外,愈来愈注重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为其会展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一,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全球化时代,在民族情感的召唤下,出现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回归传统的文化势潮;其二,民间艺术具有“母体艺术”的特性,饱含高情感容量,具有疗治工业文明、科技理性及商品经济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平衡的文化调节和情感补偿功能;其三,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恒常的求生、趋利、避害的吉祥文化主题,契合了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贯追求,具有恒久的社会需求与广阔的应用空间。总之,我国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着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是会展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相关展会的活动内容,提升展会文化内涵,营造气氛、集聚人气;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特色展会品牌,提升区域会展产业竞争力。例如,自贡灯会、潍坊国际风筝节、南宁民歌艺术节、吴桥杂技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依托区域民间艺术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展会,极大地提升了举办城市会展产业的竞争力。

三、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从微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为参展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宣传、展示、交易平台。通过参展,企业可以向观众展示、宣传其产品和企业文化,达到提升企业和产品市场知名度,实现与新老客户的交流与合作,推销产品、开拓市场的目的。从中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与民间艺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于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基础,反过来又会促进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可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带来所需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必备要素,具有产品展示、人气集聚、文化交流、经贸洽谈等多重功能,为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和宣传展示平台。例如,潍坊风筝节、庆阳香包节、广灵剪纸节、南阳玉雕节、宝丰魔术节、吴桥杂技节、南宁民歌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民间艺术展会的举办,提升了区域民间艺术的市场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举办地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助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方面,会展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的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按国际博览会联盟的估计,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10%是展览会行业的,其余90%为相关行业所拥有。”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除了给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之外,还可带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通信、建筑、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举办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有可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力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会展开发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推进市政建设、提高社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有助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如“自贡灯会”经过近30年的精心培育,在诸多的年节灯会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展会以及自贡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有力推动了自贡彩灯产业、会展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自贡作为“南国灯城”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民间艺术;艺术设计;教学

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艺术,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民间艺术直接来源于普通劳动人民之手,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表达了人民群众真实的世界、人生、价值观念, 它涉及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情感、审美习惯等各个方面,民间艺术通过鲜明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结合,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达到突出其作品的视觉张力,拓宽其作品的艺术意蕴;通过最简练的艺术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提升作品形成最完美的艺术效果的创作宝贵经验,为现代艺术设计创意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区域的民间艺术,是一枝别具韵味的艺术之花,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项目十分丰富。[1]

1 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民间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的艺术语言表现是以地域性的特色元素为创作活动基础的,并因不同地区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物质条件与精神意识的结合所体现出来的民间艺术也就有所不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在这片古老神奇的红土地上,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自古以来就人文荟萃、物产富饶。这里山水风光旎丽,风土人情浓郁,民间文化独具特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赣鄱人民创造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形式多样的赣鄱特色民间艺术。

鄱阳湖民间艺术特色总的概括起来有如下特征:(1)创作题材选取的多样性;(2)表现内容形式的多维度;(3)艺术表现风格秀丽纤巧。

2 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艺术设计教育要重视地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列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在民间艺术文化中活动。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设计教学特色,既可以形成校际之间的相同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课程特色与风格,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急需创意艺术人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辖区范围不少区县都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丰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使民间艺术进校园成为大有可为的项目。它理应成为江西现代艺术设计创意教育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拓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加速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我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创意教学中十分重视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下面就介绍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成功将民间艺术引入其教学课堂的具体做法。

2.1 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设计教学课堂,聘请其作为实践性教学导师

利用艺术设计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并长期聘请为实践性教学校外导师。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3]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很少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传播。因而,充分利用艺术设计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例如以技巧见长的剪纸、傩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直接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才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并提炼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去。

2.2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创作采风,开展民间艺术田野调查活动

学生来自全省各地,不同的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设计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典型符号性表现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艺术设计作品。利用实习实践可以集中进行校外教学的机会,组织学生分组田野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县区民间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民俗、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区域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进行再创作,加深对当地民间艺术特点的深入了解与再创意设计运用。

2.3 汲取区域内民间艺术元素精华,促进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关课程对接

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区域内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有上百种民间艺术形式。全部涉猎,对艺术设计教学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所以艺术设计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专业课程学习重点,有侧重地选择区域内的民间艺术精华,与专业课程对接。如专业基础教学中,侧重挖掘社火戏曲脸谱、纺织刺绣纹样、剪纸图案、灯彩装饰符号制作等艺术元素;在专业技能教学中,侧重挖掘区域内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艺术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设计作品最大限度地体现赣鄱地域文化特性,展示独特的本土艺术设计效果。

2.4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节庆文艺活动,促进学生利用民间艺术形式与真实艺术设计项目创作的有机融合

要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们真正提高利用民间艺术融入设计创造的意识,就必须要让同学们亲身实践,走进活动里去,体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使设计理念得到提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区域内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佳时机与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区域内各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区域内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4]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全程参与到具体的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艺术进全方位的接触与体验。例如一年一度隆重举办“鄱阳湖生态文化节”展会现场,就可作为重要实践教学机会,引导学生集中体验区域内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魅力,现场学习了解民间工艺技巧,加深对区域内民间艺术的掌握。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形成对某一艺术形式融入具体设计项目方案中进行创新性表现,促进民间艺术与真实艺术设计项目方案的有机融合。

3 结束语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蕴藏着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它是区域内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将其嫁接于现代艺术设计创作中,一方面丰富了艺术设计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内涵,扩展了艺术设计创作在审美情感抒发和追求上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为艺术设计创作的多元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凸显了艺术设计的艺术功能和审美价值,增进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沟通与交流,既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又为弘扬赣鄱本土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邱波.江西鄱阳湖生态区民间艺术素材在创意教育中的价值[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2).

[2] 孙天明.民间工艺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 刘宇.谈民间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篇9

(一)民进艺术的消亡与保护

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在西方艺术理论以及现代工业潮流的冲击之下,我国的艺术形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艺术被一些迷信现代文明的人们所丢弃,所以,现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非常不好。许多的民间技艺、民间作品以及民间的艺人在一天天的消失。一些民间艺术在学者的保护之下被搬到美术馆或者是博物馆,它们便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记忆,可是还有很多在濒临灭亡。所以,这个严重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能只靠专家学者去保护民间艺术,还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这要成为一种意识,要靠大家去保护和传承。

(二)大学教育与民间艺术的契合点

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高尚的品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要让大学生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当中要将这个现代艺术教育目标当中体现出来。民间艺术教育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因为它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些民间艺术作品可以强烈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它们是人民群众审美观、价值观等的集中体现。一些民间工艺、民间绘画等可以自由抒感、强调主观想象,具有审美、教化、实用的功能,是人民群众精神物化的产物。还有的艺术创作将文学、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将中华民族的质朴生活经验与审美高度进行融合,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及传统文化全面、直接的体现出来。

二、大学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作用及意义

(一)相关课程实现对接,大学艺术教育更加完善

我国民间艺术的种类非常多,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是对于艺术学科的教学来说,在每一个专业的课程当中融进数百种的民间艺术形式,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学习的重点是要吸取民间艺术的精华,使专业课程与民间艺术进行对接。比如说动画专业当中,在进行基础专业教学的时候,可以挖掘戏曲脸谱、篆刻印章、民间书法、石器工艺以及刺绣纹样等传统的图案作为绘画基础,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功底;在专业技能的教学当中,可以侧重民间文学、戏曲以及精华艺术等表现元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知识更加熟练的掌握,也可以使他们的技能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动画作品,让大学的动画教育合理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从而使大学动画课程的建设更加完善。

(二)让大学艺术生实现“文化自觉”,使文化得到传承

要想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让它们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孕育。高校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艺术教育当中融进民间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得到培养,还可以加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学习以及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性。与此同时,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得到集中的展现,可以使民间艺术作品得到传播与发展,这为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利用特色学科建设这一渠道,使民间文化知识得到普及,让民众的自觉意识得到提高,这位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促进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开放的文化艺术载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涵在不断地积淀,在现代意识和技术的不断冲击下,民族艺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拓展。在现代艺术教育当中加入民间艺术,可以更好的让现代艺术与民间艺术进行互动。这样不但可以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艺术思维更加丰富,而且也使艺术创作在情感的抒发以及审美的表现上面有了更好地深度拓展。同时在艺术创作当中增添了很多优秀的元素,充分运用民间艺术的思维方式、色彩搭配等对它们进行重新认识,再重新创造,最后打造出更加优秀的创作形式。让现在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进行沟通交流,使现代艺术的设计形式更加合理化、生态化,使现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加自然、更加合理的得到发展。

三、大学艺术教育中融进民间艺术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时结合社会实践

将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可以通过口传身授或者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当中融进民间艺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并评价一些民间艺术的起源,然后再讲它们的发展经过,最后探讨民间艺术的价值体现。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校外的民间艺术实习基地,开展一些民间艺术调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增强,使其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产生责任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民间与现代艺术的共同点。

(二)建立高校民间艺术的学习平台

大学中可以建立一些民间艺术馆或者是研究机构,培养一些民间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他们进行艺术研究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而可以形成一种氛围,然后再在校园里开展一些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这样可以更加与民间艺术氛围亲近。在高校当中举办一些艺术展览,吸引更多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走进高校,也可以举办一些民间艺术的交流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可以与艺术研究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可以让民间艺术在高校中生根发芽。

(三)组织学生参加民间文艺活动

将民间艺术比较集中的展现在群众面前的一个比较大的平台就是元宵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庆祝这些节日的时候,基本上会包含绘画、民间音乐、雕刻、书法、地方戏曲等许许多多的民间文化的精彩内容,这是一个进行民间艺术研究的最好机会,学校里的领导以及老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当中,并且要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要把它们加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要为民族的创作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

篇10

论文摘要: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具有错综复杂性,对民间艺术也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仍然植根于村落中的民间艺术。因此,当代民间艺术学的研究语境较十几年前发生很大变化。在当代文化影响下,原有的理论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民间艺术学科继续发展的要求。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的当代建构应重新给予审视,善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应用多学科交叉影响的综合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做到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研究方法并行,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中的文化哲学研究转向为民间艺术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方法从多学科交叉影响、立足现实文化研究等方面给予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以扩充、更新,以适应现代学科体系的发展,为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完备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Abstract:Insocialtransition,socialdevelopmentandculturechangeswerecomplicated,whichinfluencedonfolk-artdeeply.So,linguisticcircumstanceofcontemporaryfolkart,tookplacegreatchanges.Undertheinfluenceofcontemporaryculture,primarytheoriesandmethodsdidn’tmeetthenee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olkart.SoContemporaryconstructionandstructurecouldbeemphasized,weweregoodatbreakingdownthebulwarkbetweensomesubjects,appliedgeneralmethodwhichwaseffectedbymanyintersectionalsubjects.Inresearch,weshouldadoptthedynamicmethodaswellasstaticmethod.Researchofcultureturninginthedailyandno-dailylifestructureprovidedanewthought.Thesemethodsexpandedandrenewedthesystemofmethodologyoffolkart;builtthefound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rtistry.

Keyword:Art;Folkart;Method;Contemporaryconstructionandstructure

民间艺术学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下的一个具有核心性质的学科,发展的历程并不很长。上个世纪以后,随着民间文学调查研究的深入,民间艺术的研究工作也开展起来。上世纪30年代,民间艺术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将民间美术的品类划归到民间艺术之中,并提出了民间艺术的特征。之后的50年代,伴随着到民间去发掘和研究民间文学、民俗资料的大潮,各级文化局、艺术馆或社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在调查、采集、整理、研究上述资料的同时,也开始开展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工作。随着本土文化意识和寻根意识的觉醒,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而倍受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界两度发起大规模的搜集整理民间艺术资料的活动,从广大农村发掘出大批有价值的民间文艺资料,并整理成册,这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民间艺术的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一次高峰。而近些年在资料搜集工作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从艺术学等多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研究。这方面的专著,有张紫晨的《民俗学与民间美术》、潘鲁生的《民艺学论纲》,唐家路和潘鲁生合著的《中国民间美术导论》、的《中国民间艺术论》等,从综合角度对民间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理论方法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学理论和方法的建构要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如果一味的保守而不知创新,学科的建设就难以赶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对民间艺术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随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进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封闭的村落空间彻底被打开,生存于其中的民间艺术也面临前所未未有的挑战,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状态。显然,民间艺术最初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转变,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原有的民间艺术学理论和方法能否适应当代民间艺术的发展?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扩充和革新。在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建构,确实需要我们重新给予审视、补充和发展。

一、多学科交叉影响下综合研究方法的应用

民间艺术学经过几十年的艰难发展,在世纪之交基本形成其完整地理论研究体系,但是必须立足于当代艺术学的界域,超越单一的艺术学和美学视角,才能追本溯源,寻求发展的新契机。一个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建构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吸收和借鉴许多相关学科优点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当代社会,学科之间早已打破以前的那种森然壁垒,交叉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学科分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在告诫我们研究一种学问,只将目光停留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做法有些不合时宜,各学科的发展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方法,才能取长补短,顺利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而在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中,其划分的交叉学科也很多,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等等。这些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原来的学科都有直接的联系,原学科框架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厚睿智的学术沉淀使这些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事半功倍。

同样属于二级学科分支的民间艺术学与这些交叉学科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对民间艺术的研究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不但丰富了民间艺术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为民间艺术的研究开拓更宽广的思路。比如作为成熟的艺术社会学,重点是深入研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艺术与特定的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等因素的关系,它不仅仅外在的描述和规定艺术,如一般的、现象的研究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以及艺术的主体、题材、体裁、技巧等,而是去研究那些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的艺术美,弄清楚某一时代的艺术之所以美的道理,为什么那些我们看起来美的艺术,当时当地人看起来不美,而我们认为不美的东西,当地人却视为美的。艺术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考察艺术与种种社会因素的关系,当然这种考察毕竟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不同。艺术社会学的研究特点,也恰好是民间艺术研究所要关注的。特别是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发展的景况不容乐观。虽然,我国发起一系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是,民间艺术的衰落仍然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什么我们这些专业人士认为很美的民间艺术在民间的发展如此的艰难,很多民间艺术或是消失,或是式微,这种状态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这种现存状态的科学剖析是目前民间艺术学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民间艺术学自身进行外部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借鉴艺术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的社会学操作方法,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证体系,也是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应该尝试的一个途径。

再如,民间艺术更要吸收人类学收集、分析和驾驭材料的优势。人类学的材料历来受到中外美学大师的关注,异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为人们理解美的本质提供新的维度。而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也对美学、艺术学研究影响颇深,如功能论、进化论、原型批评、结构主义、符号论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学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从实证到思辨的运思模式,极有可能在精微之处解构民间艺术学的某些传统理论与固有范式。这一过程的实现,往往需要民间艺术学研究者自觉地从人类学中汲取知识的源泉,也可以使人类学主动地向民间艺术学领域渗透。在人类学领域,大约在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像其他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对象那样来研究自己的对象——即要系统地进行观察。为了更准确地对文化进行描述,他们便开始同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在一起。他们观察、甚至参与那些社会的某些重要事务,并向土著详细询问他们的习俗。所以,注重实证精神主要体现在田野作业的运用上。而这正是目前民间艺术应该重视的方法,以往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往往由许多民俗学家从民俗的角度给予实证调查研究,偏重可观察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与民间艺术学的侧重点有所偏离,民间艺术学在田野调查中应该以审美或审丑的眼光,深入到乡民的社会生活中,了解人们审美标准、审美趣味发生的改变,改变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人们对民间艺术的现实期待等等。走向田野,才能了解审美习俗在当今人们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化,才能把握民间所具有的质朴、清新、淳厚的美学观念的发展脉搏,探寻突破民间艺术固有美学范式的新路径,从实证的、个案的角度出发,逐渐上升到抽象的、一般的层面,使民间艺术的研究不仅仅限于静态图式化的研究,而是让其与整个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使民间审美文化的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总体来说,采用多学科交叉影响的研究方法,民间艺术学可以在发展中取长补短,改变封闭、狭隘、静止的研究状态,更具开放性、包容性。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在多学科交叉影响过程中,民间艺术学势必会接受西方的一些新潮理论影响,在接受过程中一定注重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要立足于对中国社会文化以及乡民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体悟与省思。切莫盲目的不加分析的引进和套用,使自身的学术体系缺乏本土化特征。

二、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研究方法的并行

由于民间艺术来自民间,又是民俗活动的载体,所以研究民间艺术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将民间艺术从民俗活动的主体和发生情境中剔除出来,将它(特别是民间美术)简化为一种图式、文本进行研究,即研究民间艺术作品,这是目前大家常用的,也是比较认可的静态研究方法。二是将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主体和发生情境紧密结合,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全方位动态研究民间艺术,揭示民间艺术与其他文化因子之间的互动关系,凸显民间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该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民间审美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渐次更替而不断的演进和发展,任何审美文化习俗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它不是一种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审美存在,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每种审美现象都深深的烙上了历史的印迹。因此,民间艺术学研究要特别强调将各区域、各族群的民间审美文化置于历史发展的某个时段中,使之与整个社会文化变迁历程相联系。这是纵向的强调历史感的过程化研究,在当前的学术领域,一些学科也开始重视这种研究方法的采用。例如在文学学领域,作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葛林伯雷,十分重视产生艺术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强调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反对那种将艺术作品与社会、与历史孤立出来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并且注重艺术文本所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文本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的诸种因素的“互文性”。张京媛指出:“当我们阅读葛林伯雷和其他新历史主义者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感到他们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把整体文化当作研究的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文化中某些我们认为是文学的部分。……‘新历史主义’是描写文化文本相互关系的一个隐喻。”[②]新历史主义将艺术文本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融合起来,一方面努力恢复产生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也注重文学文本的现时代的文化语境,将文学文本的语境的历史性与共时性结合起来。新历史主义主张:“任何理解和阐释都不能超越历史的鸿沟而寻求‘原意’,相反,任何文本的阐释都是两个时代、两颗心灵的对话和文本意义重释。”[③]这就意味着,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在努力贴近和走入文本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语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和遗忘阐释者自身所处的现代语境。

新历史主义的主张,与民间艺术学理论方法中强调动态过程化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里强调的动态过程化研究方法,是基于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特殊性提出来的,在注重历史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现实性研究,特别是在现当代民间审美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种动态过程化研究更能契合时代的步伐,给民间艺术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在现代艺术界,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对于艺术品来说,能够发掘其媒介的潜力,并通过它把创造过程展示出来,已上升为艺术家首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民间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何尝不也注重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包括作品的展示过程,更包括艺术的发展过程。这一点对民间艺术研究很有启发。民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动态的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与艺术发生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等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当代,民间艺术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其生存状态发生了种种变化,如果我们只是静态的研究民间艺术文本,而忽略民间艺术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变迁,不能立足现实语境来进行调查研究,我们会丧失一大块蕴涵丰富的“矿藏”。我们知道,艺术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摇篮中形成,这在来自下层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民间艺术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假如我们不能追溯民间艺术作品原本的生成语境,就不可能像创作者和当时的接受者那样真正理解它所具有的刚健清新、质朴浑厚的艺术美,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民间艺术真正生命力就在于作品本身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民俗文化中所迸发出来的独特的魅力。艺术作品在民俗活动过程中呈现一种婉转流畅的动态美,让人产生巨大的审美愉悦,它不是一种结果和现象,而是过程中“直指人心”的审美体验和功用上契合需要的满足。这种体验和满足往往因时间、地点、参与者等文化语境构成要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艺术生存的村落空间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民间村落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的村落,其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民间艺术原来植根的文化土壤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村落文化视野下的乡民对民间艺术的接受态度也会发生转变。因此,民间艺术在当代村落中的状态如何,它将怎样适应目前的变化,都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所以,把握民间艺术的现实状态、主客观因素及其他文化因子间互动的“动态过程化”,与“静态图式化”研究相比较,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将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民间艺术的整体研究很有必要,对当前研究民间艺术、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也富有实际意义。

中国转型期社会本身就存在诸多复杂性,当代的村落也超越了原来传统村落的意义,地理空间不再封闭,文化种类不再单一,已然成为一个流动的空间,人口的流动、物资的流动、文化的流动成为如今村落的特点。因此,采用“动态过程化”方法才能洞悉民间艺术发生种种变化的具体原因。

三、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中的文化研究转向

从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发现,在传统社会,民间艺术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这种状态在当代社会发生了不可抗拒的变化。而从文化哲学层面上考察看似非日常生活结构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与作为日常生活结构组成部分的民俗之间的关系,将为民间艺术学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们主要以自在自发的活动为主,这是人的基础或最低层次的实践活动,是人们依据重复性思维、传统习惯、给定的图式和规则而自发地、不假思索地进行的重复性实践活动。重复性思维与重复性实践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主要生存模式或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的领域而自在地、周而复始地、成功地运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运演遵循着一些给定的自在的规则,其中最主要的是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等等,它们自发地调节和支配着日常生活的运行,构成了日常生活的自在图式。匈牙利美学家乔治·卢卡契(GuörsyLukács,1885-1971)曾指出:“没有大量的习惯、传统、惯例,生活就不能顺利地展开,人的思维就不能这样迅速地(往往是绝对必要的)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响。”[④]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在典型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由习惯风俗、经验、常识等构成的自在的日常生活规则或图式往往十分强有力。其顽强的生命力特别表现在,虽然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等自觉的途径使人们习得,但是其最主要的遗传或传承方式则是自在的。人们往往在潜移默化的社会示范中,在家庭或环境的不知不觉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些文化要素,并且把它们溶化在血脉中,使之成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就可以成功地遵循的规则或规范。非日常生活世界其实是从日常生活的长河中分离出来的,它是由传说、神话、思辨(哲学)、科学、艺术等为人的生存提供意义的精神活动领域。在传统社会中,同自觉的科学世界、艺术世界、哲学世界,以及有组织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化世界等非日常生活世界相比,日常生活领域显然是一个习俗世界、经验世界、常识世界、本能世界、情感世界。

民间艺术则作为一种反例存在于日常生活世界中,它的存在是传统农业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分野中的一个“临界点”,是传统民间日常生活方式通过一般社会活动向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渗透,并对乡民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产生影响的一种结果。民间艺术既然称之为艺术,很多人认为它应该具备成为艺术的普遍特点,但实际上,传统社会民间艺术的存在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天人相隔”的界限。民间艺术具有实用性、功利性,很多民间艺术品就是日常生活用具,这无疑与艺术的标准差距很大。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民间艺术不能与科学、哲学等门类直接外化在非日常生活世界中,而是与民俗共同存在于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中,这种混同模式的存在注定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不能简单的通过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的分野而简单的分离。

在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中,民俗和民间艺术却呈现出渐趋分离的趋势,虽然民俗作为乡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仍然存在,但在传统社会中与之相伴生的民间艺术却渐趋与之分离,成为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一些原来植根于乡土文化空间的民间艺术,实际与民俗活动联系越来越弱,很多民间艺术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民俗文化视野,成为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非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份子。这种民俗与民间艺术分离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如某些地方剪纸和刺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与民俗活动联系不大,现代社会使之成为纯粹的工艺品或商品,成为地方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它们的创作主体和创作环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接受主体和接受语境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在乡民的这种现代日常生活状态中,日常生活结构与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的分离往往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就是民俗与民间艺术分离的过程所导致的部分民间艺术的衰落,这也是日常生活结构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分离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

目前,日常生活艺术化一直是艺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面临的是广泛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同时又导致了艺术摆脱传统的精英立场转向民粹立场,在这种趋势下,艺术家越来越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交流和融合。这也是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一种新的关系模式。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人们要求日常生活越来越具有审美意趣,从办公场所到消费场所在到家居生活,艺术日常审美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或者随着公众审美水准的提高,趣味的多样化,把过去不认为是艺术的东西当成艺术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也引出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明显的技术工艺化和人工化、标准化倾向,使日常生活更趋装饰性,使审美越来越远离自然性和本真性。然而以上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传统社会的民间艺术发展中却不会引起过多的担忧。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功用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体验,还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它最能体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要求,却没有背离土生土长、率真可爱的本真性。这是民间艺术在日常生活艺术化中所表现出的独特魅力。然而,在当代民间艺术发展中,在日常生活结构图式和非日常生活结构图式又向分离方向发展的今天,民间艺术脱离民俗生活后,这种日常生活艺术化往往受到削弱,走向一个相反的过程。对此的研究理应上升的文化哲学的层面,通过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关系模式加以分析,这是目前民间艺术学研究的一种文化研究转向,其研究更具理论的深度和思辨的色彩。

结语

当前,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呈现的是一种不均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具有错综复杂性。现代化在对西方文化的引进过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繁荣的市场经济,却忽略西方文化的理性、规范、公平、诚信、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和协作等精神。市场经济虽然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但经济转型过程中却没有形成适应现代化的伦理精神,人们失去了人文精神与道德约束,盲目的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结果导致生产力虽然获得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但是精神文化和心理素质却没有像经济那样得到发展,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也遭到破坏。这些情况显然对民间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仍然植根于村落中的民间艺术。它们因传统文化的衰落使自身的“文以载道”等一系列功能丧失,而现代的大众文化、商品化更是通过大众传媒给予其无所不在的影响。因此,当代民间艺术的研究语境早已与十几年前有了较大的不同,原有的理论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文化影响下民间艺术学科继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民间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当代建构也要重新给予审视,,从多学科交叉影响、立足现实文化研究等方面给予扩充和更新,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学科理论的发展,为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完备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②]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