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发展困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发展困境

篇1

目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自身及外部环境制约产权问题。当前中小企业大多受经营规模所限,固定资产较少或专用性较强,产权证明文件不齐备,抵押物法律权属关系不明晰,一般很难提供合乎银行标准的抵押品,影响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没有实力交纳土地出让金等相关费用,依靠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多租用土地或者使用划拨用地;二是因历史遗留原因或地方政府土地管理不规范,企业办理了土地证但欠缴出让金或出让金缴纳不足,抵押物存在瑕疵;三是因为中小企业贷款额度一般较小,而目前土地、房产及公证等部门收取的评估费用、公证费用较高,且部门分散,手续繁琐,中小企业只能望而却步;四是大多中小企业的法人代表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自己不愿意完善土地、房产等手续。

经营管理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和制度,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内部管理存在较大风险;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追求目标短期化,缺乏有影响的品牌;三是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信誉不高,甚至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财务信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给金融机构的贷款带来了较大风险。

关联交易问题。部分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较为短视,缺乏长远发展的观念和战略发展规划,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同时注册多家公司,相互参股,主营业务相互关联或者产品存在上下游关系,或者是关联企业互不相干、但主业不明,关联公司之间或者公司与股东间资金往来频繁,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复杂,客观上增加了银行风险判断和控制的难度,影响信贷经营决策。

担保问题。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可抵押资产不足、担保单位难找,而动产质押、权利质押等方式又由于风险可控度低或存在法律障碍而难以推开。从我国各地纷纷建立的担保机构来看,中小企业担保市场需求和市场化发展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一是担保机构规模偏小,担保实力不强;二是担保行业的监管制度还不健全,行业准入机制尚未建立,部分担保机构的运行还不规范;三是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还不够紧密;四是担保行业的风险防范、控制、分散和补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自身因素的制约一是风险与收益的制约。对于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虽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成功的创业却将带来高额的创业收益。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融资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也就是说银行承担了融资风险,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同时,银行业一定程度上对出现少量的信贷经营风险实施问责制,这多少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有相当的风险害怕心理。

二是银行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需要调整。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笔数多、金额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往往存有畏难情绪,认为劳动成本与收益不匹配。而在大企业贷款业务需求增长不足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谋求新的业务增长基础。商业银行应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坚持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原则来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在运用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识别技术、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技术等来规避中小企业风险的同时,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最终体现效益目标。

三是缺乏针对小企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首先,目前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不适合小企业特点,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难以准确识别客户风险。其次,与大企业采用一样的信贷操作流程不适合小企业特点。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就是额度小、要求急、周转快,相对于大企业的“批发”业务,小企业量大面广,这些“零售”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中心必须下移。

四是较为单一的信贷产品与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需求不相匹配。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主要信贷产品几乎都属于固定期限抵押、质押或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类贷款。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最适合的融资产品应该是“资金不足时可迅速获得融资、资金富裕时可随时还款”,但目前银行拥有的类似产品如法人账户透支等并不面向中小客户。即当前单一信贷产品与中小企业多元化的需求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路径

细分市场,有选择性地支持重点客户首先,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在区域内重点选择信用生态环境良好,市场发展规范,中小企业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高新技术企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区、产业集群、经济强县等。其次,明确重点支持行业。针对各个产业集群、特色行业和市场特点进行整体分析和汇总,提出重点投向的行业和产品建议,研究信贷政策和规模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次,明确重点营销客户。建立多渠道优质客户信息收集渠道,调整和充实中小企业项目名单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实现由“被动营销”向“主动营销”转变。

加快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组织机构再造建立包括横向牵制和纵向牵制的信贷业务组织结构。横向上,成立三个相互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的组织机构,即公司业务部、信用分析审批部、风险管理部。公司业务部负责向市场中的客户直接推销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保持、发展与客户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信用分析审批部负责对客户的审查和贷款合同的法律审查;贷款风险部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政策、贷款审批、资产保全等工作。纵向上,根据各商业银行总行设定的审批限额,进行逐级上报核批。在机构设置上,设置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经营的业务部门。在商业银行总行层面可考虑设置中小企业经营中心,各分行设置分中心;支行层面可考虑设置专门的客户经理岗位。此外,还要成立独立于信贷经营和审批的内部审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董事会报告稽核情况,并将稽核情况通知被稽核机构,以此来督促信贷业务的合规发展。

加快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再造通过实行业务流程再造来改进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以中小企业客户为导向,进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按照中小企业贷款“急、频、小”的需要,重新设计各项业务流程,建立能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运营机制及相关业务流程;设置可循环信用,对企业合理资金需要可一次审批,多次使用,减少重复运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需求与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结合起来,要将功能设置、产品设置和面向客户设置相衔接,要有利于银行产品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首先,信贷管理机构的设置要贴近中小企业市场,随时根据市场的需求改进信贷营销和管理工作;其次,信贷管理部门要开展行业和产业分析,制定本单位行业政策和企业投向,指导全行信贷营销人员开展信贷营销工作。三是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启动统一授信管理系统。一级分行应适度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的限制,以提高审批速度和效率。

加快产品创新满足客户需求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短、频、快”的融资特点,持续推动产品创新,拓展中小企业的服务内涵。细化产品服务方案,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例如对核心中小企业推广控制能力较强、风险相对较低的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等“供应链融资”新产品。在流通领域推广循环额度贷款和最高额抵押贷款的跟单业务,探索流通领域批量营销方式创新。选择资信良好、产品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办理保付、福费廷等业务。

提高对中小企业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贷前调查的深度,尤其是要对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查。可从两个方面把关:一方面借助专门的中介机构对客户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要求提供审计报告;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信用评级软件系统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分析判断其财务报表和盈利水平的真实性。此外,还要加大对有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个人品质审查。

篇2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流动性 流动性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呈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曾经为了吸收储蓄不惜代价的银行业,转而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资金过剩的困扰。从2003年开始,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一直以高于政府和经济学家预期的速度增长,如果信贷和投资增长的速度超过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那么在未来这必然会形成不良贷款和产能过剩,迎接中国经济的可能是温和衰退的陷阱。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就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到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中国人民银行仍以加强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这表明我国仍处于流动性过剩压力持续存在的局面下。2007 年初,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从金融层面来看,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存贷差依然较大,但贷款增速加快;超额准备金虽然出现下降,但仍处在较高水平;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势趋缓,但波动较大等三方面,进而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宏微观效应。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宏观效应

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方面是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在银行信贷资金的运用技术不高、地方政府政绩冲动情况下,导致银行追求具有投机性的短期利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使经济面临着过热和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过剩的调节过程中,公开市场操作、上调准备金率或上调利率都是备选工具,但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大量的超额准备金,不仅加大了中央银行的操作成本和支付成本,也使中央银行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减弱的压力,影响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总之,流动性过剩问题波及到了经济的各个层面,容易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与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相背离,给今后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新挑战。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过高的流动形式的商业银行资金更多的沉淀在中央银行和货币市场,不仅无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也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带来较大的压力与难度。从货币市场运行来看,一方面,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而流动资产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将会造成银行经营效益和收益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追逐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导致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因各金融机构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即失去了资金融通、交易媒介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微观效应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的变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喜忧参半的,流动性的增强固然说明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可喜变化,但金融资产的被动膨胀及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微观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面临多重挤压的盈利困境

由于流动性较多,商业银行面临着“盈利困境”,盈利空间遭受多重挤压。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由于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倒挂,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呈现明显的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平均存款成本逐步上升,进而积压了盈利空间。

2.银行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风险

流动性过剩的持续存在将导致商业银行间过度竞争,盲目的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的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这些都将放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在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尚不成熟,过度的竞争将使商业银行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

3.银行面临诸多的两难选择困境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银行经营将面临以下两难选择困境:一是面临存款负债的增长约束与金融成长的选择困境。二是面临流动性资产收益率下降与信贷投放约束的选择困境[4,5]。如果银行迫于流动性过剩或流动资产收益下降的压力,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则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三是面临加快实施经营战略调整的迫切要求与流动性过剩加剧的困境。

4.商业银行竞争力受到削弱

现阶段虽然我国几家大商业银行并不存在支付风险,但是,流动性过剩也给商业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到200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共有12.3万亿元的存差,按照2007年12月调整后的1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这意味着银行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高达5092.2亿元。在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之后, 背着巨额净存差的中资银行如何与轻装上阵的外资银行展开竞争,将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流动性带来的宏微观效应阻碍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虽然我国银行体系中有较充裕的资金,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够合理,流动性管理存在明显不足。因此,要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短期来看,要充分利用现阶段流动性较多的有利时机,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强盈利能力,同时鼓励金融创新,吸收过多的流动性;长期来看,要进一步提高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优化资产负债期限搭配,实行真正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有很多,有国家政策面的因素,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理念和方式的因素,还有我国居民多年来消费习惯的因素等等。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有着自己由来已久的、独特的、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原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过剩的诸多原因,可以从宏观、微观角度出发,制定相应对策如下:

三、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宏观对策

1.加快汇率改革,完善汇率体制。适当加快汇率改革是化解我国流动性泛滥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要人民币汇率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这种外汇占款对国内银行的流动性冲击必然会产生。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必要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浮动,以抑制投机压力,稳定升值预期。

2.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水平。目前国内过高的储蓄率和紧缩的信贷水平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居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因为居民感觉未来的生活缺乏保障。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教育等体系的建设,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扩大其当期消费的意愿。

3.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应付流动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在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应当允许其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金融资产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我国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选择空间和渠道,不利于银行存款的分流,不利于银行流动性困境的缓解。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企业发行更多的短期融资债、长期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资产支持票据等直接融资证券工具,促进各类投资基金的发展,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股票、企业债等资本市场,进而创新金融资产结构,是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迫在眉睫的重要举措。

5.提高国债流动性。分析中发现,在商业银行流动性较高的资产中,国债占了大部分,国债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因此,调整国债结构与商业银行发展国债业务相结合,可以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供更关阔的空间。

四、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微观对策

1.制定科学的管理战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与绩效报告的全面管理系统,从而提高对风险预警的及时性、风险评估的全面性、风险计量的精确性和风险消除与规避的有效性。同时建立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科学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计划,以及完善流动性监测指标。

2.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资产流动性。可以实施资产证券化,优化资产结构,通过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

3.加强负债管理,拓展金融市场融资,进行收入结构创新和产品创新。

总之,对于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和资金融通以商业银行为绝对主体的我国来说,流动性过多对商业银行自身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流动性在削弱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分析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探寻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无疑对我国银行业,乃至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杜 程:关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研究与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7:3~4

[2]张 玲: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探讨.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1~30

[3]高妍方L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流动性风险控制.价值工程,2004,(1)

[4]姜建清:银行流动性困境.省略

[5]杨凯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困境”与金融创新.银行家,2006:412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从世界上成立第一家商业银行以来,关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问题就层出不穷。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的逐步深入,银行财务危机爆发得也愈加频繁,逐渐演化为一种全球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飞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不良资产过高、呆账过多、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较差、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加之现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通过借贷率差便能盈利的经营模式将被打破,行业内竞争压力加剧,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财务风险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引发银行财务危机。并且,长期以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危机管理中,管理层更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通常不重视风险的事先管理,这无疑增加了银行财务危机爆发的概率。因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显得非常必要。

1.2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是进行其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研究,建立相关风险评估模型,预先警示财务运行体系中隐藏的风险并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减小财务风险引发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中各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对于研究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及财务管理理论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构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目前金融发展迫切需求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负债经营的特点导致商业银行本身就是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企业,而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在其业务经营的全过程预测风险,把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保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其次,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等改革措施的推行,银行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改变,这将导致经济波动加剧,为稳定资本市场,有效控制风险,防范危机,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也是相当必要的。

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的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不恰当等而引起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状况不佳或资本结构不合理,加之缺乏对相关因素的预测和分析,导致银行面临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存在差异的风险。

3.主要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类型

3.1单变量模型

Fitzpatrick(1932)最早开展针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他通过对单个财务比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单变量模型中判别能力最高的指标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这也是最早的针对初期单变量模型的研究。Secrist(1938)最早将单变量统计法引入银行风险分析,通过对美国1929-1933年间倒闭的735家银行和未倒闭的121家银行的近百个财务指标进行逐一单变量系统分析,试图找出倒闭银行与健康银行在财务状况上的差别。李秉成(2004)从财务困境形成角度、困境征兆角度,运用单变量财务困境预测方法探讨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系统,提出了两类财务困境综合分析方法:财务困境加权分析法和象限分析法,通过分析危机预警征兆初步判断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水平

单变量模型操作简单,易于理解,但其分析结果过于片面,对风险的监测不够全面,且易于被管理层操纵,更无法判断危机爆发的时间,因此在现实中已很少被使用。

3.2多元判别模型

在单变量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以Sinkey(1975)和Spahr(1989)为代表的学者将多变量分析法引入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通过建立判别函数,综合统计分析各财务指标得出风险判断值。在我国,熊维平和朱红书(200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郑楠楠(2009)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上市银行财务风险的来源、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了平衡计分卡和EVA概念应用于上市银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设置的探讨,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十四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3.3线性概率模型

Meyer和Pifer(1970)最早使用线性概率模型来预测银行破产。他们以39家破产银行以及与之相配对的同时间、同地区、开业时间相似的正常经营银行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银行破产前一至两年,约有80%的破产银行可以被成功地预测出来,但是三年以上的预测能力就不太理想了。郑茂(2003)构建了财务预警评判指标体系,应用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作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管理层进行财务危机预测、信用风险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佘雪锋、杨瑾淑(2008)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线性概率模型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缺点,一是误差项异方差,二是概率的预测值可能在区间(O,l)之外。因此这种方法较少被采用。

我国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时期,在这段时间,我国基本没有出现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到九十年代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国内经济成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学者开始了对财务风险预警的探索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受到加入世贸组织、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影响,我国学者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急剧上升,其中规范性研究相对实证研究多一些,说明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没有很好地与国内经济实际结合起来,并且实证研究中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较多,针对商业银行的则一直很少。另外我国学者对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及分析方法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国外已有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创新之处很少,国外研究随日趋成熟,但由于各国资本市场环境不同、宏观经济政策不一致、行业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等,因此,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进研究成果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我们在应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我国自身情况,创建出符合自己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楠楠.我国上市银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2]左淋丞.基于宏观经济影响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D].长沙:湖南大学,2012.

篇4

内容摘要:我国商品房市场目前面临众多困境,商品房交易存在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渠道狭窄,房贷风险积聚等问题。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战略选择是要建立双轨住房制度并设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满足房地产的消费需求和投融资需求。

关键词:资产组合 双轨住房制度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我国商品房市场概况

自1998年我国居民住房市场化以来,住房就由以前单一的居住消费功能转变为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功能,由此商品房价格不断上升,2003年开始快速上涨,2007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飙升,增长速度从年初的同比5.6%飙升至年底的10.5%。其后虽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在我国支持房地产政策出台后,2009年初商品房价格又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至2010年高房价已经处于巅峰状态。畸高的房价引发了商品房交易市场紊乱、投资市场低效,房贷市场高风险等一系列问题的纠结。房地产行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又是为国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而影响国民生活水平的行业,促进商品房市场战略发展的政策选择应该是既能保增长,又能保民生。本文即是在分析我国商品房市场重重困境的基础上,指出冲出困境并健康发展的战略。

我国商品房市场面临的困境

(一)商品房交易市场机制不健全

成熟的商品房交易市场应该既有一级交易市场便利商品房开发商的销售,又有二级交易市场为商品房的流通转让提供条件;既有高端产品满足富人的奢侈性需求,又有低端产品满足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必需;既有消费需求做主导,又有投资需求作补充。我国商品房交易市场目前的混沌局面助长了房产投机需求,扭曲了其最基本的居住消费功能。

1.商品房的销售与流通不畅。商品房一级交易市场上开发商囤积居奇并虚张声势,阻碍了商品房进入交易市场发挥其消费功能;作为二级交易市场主角的房地产中介尚在散兵游泳,缺少成熟完善的交易系统和健全的管理法规,导致二级交易市场事件频发,扰乱商品房交易的正常秩序。

2.商品房交易市场供求结构不对称。受利益驱使,房地产开发商不断扩大利润丰厚的大面积高端产品的比例,减少小面积低端产品的开发;而受收入水平影响消费者商品房对小面积低端产品需求旺盛,对大面积高端产品的奢侈需求有限。供求结构的不对称造成高端大面积住房的高空置率和中低端小面积住房的抢购现象并存。

3.商品房需求错位。商品房的需求包括三种:购房自住的消费需求;购房用于出租的投资需求;短期内低价买高价卖的投机需求。健康的商品房市场应该是消费需求作主导,投资需求作补充。但是由于对房价的乐观预期导致我国商品房市场中投机需求猖獗,主导着房地产交易市场的走向,而投机需求较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多因素都能诱发投机性抛盘及房价暴跌的风险。

(二)房产类金融产品短缺导致房产投资渠道狭窄

我国民间拥有大量的闲散资金,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在我国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商品房投资渠道发育更是滞后,资产组合难度大。

1.一级市场房地产金融产品短缺。房地产投资具有投资数额大的特点,个人投资者难以迈进高门槛。成熟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可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便利,投资数额大小具有灵活性,能满足个人投资者的各种投资需求。囿于宏观经济现状,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发行受到诸多限制,导致一级市场上金融产品匮乏,成熟高效的适合公众投资的房地产金融产品更是稀缺,无法满足投资者资产组合的需要。

2.二级市场限制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发行和流通。房地产投资的另一个特点是流动性差,需要成熟的二级市场促进房产投资的流通,增强资产变现能力。我国房产投资二级市场发展尚且不足,房地产金融产品集中交易和流通的二级市场的缺失造成金融产品发行和流通的双重困难,降低了发行者的发行意愿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房产类金融产品的短缺及流通的困难导致房产投资渠道狭窄,巨大的房地产投资需求无处释放而选择置业投资,形成对商品房过高的投资需求。

(三)房贷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性

商业银行信贷是房地产资金来源的“主力军”,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开发到商品房销售,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房地产业资金周转全程,各环节的信贷风险过度集中于商业银行,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性。

首先是市场风险,指商业银行贷款抵押物价值下降带来的风险。房地产贷款往往被商业银行看作是优质资产,因为有预期要升值的房产作抵押。但房地产贷款作为优质资产具有时限性,如果商品房价格走势与升值预期相悖,不升反降,房地产贷款的市场风险将会剧增。近些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过快增长导致其市场价格过度偏离实际价值而形成泡沫,“限购令”的实施虽未导致房价暴跌,但商业银行房贷资产的市场风险仍不可低估。

其次是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当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本息时,商业银行就会面临信用风险。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缺失导致个人住房贷款者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可分,单位的收入证明既容易造假又没有法律效力,单位不承担连带责任,信用低的房贷群体增添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而通过造假获得巨额贷款的炒房者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用风险更是深不可测。

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过度依赖商业银行信贷,各种风险通过融资传递给商业银行,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房贷证券化程度低,商业银行缺少转移风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房贷风险积聚于商业银行体系难以化解,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商品房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面对我国商品房市场的困境,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短期调控策略可暂时缓解突出矛盾,但短期调控策略只能用来应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市场困境。从战略角度出发,我国要深化社保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创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促进房地产业战略转型和升级,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增长快等特点。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在企业高负债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大量亏损额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在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产生大量不良资产。虽然经过近十年的集中清理和处置以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情况已有所改观,但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机制因素并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触动,不良资产产生的体制因素正阻碍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并继续积累较大的金融风险,危及经济及金融安全。因此,必须研究采取措施,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切实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1.因为借款人自身原因导致的造成的不良资产。作为借款人的各种企业法人,只要其从事经营活动,就必然会面对多方面的经营风险,而我国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现状,很容易将借款人的经营风险转嫁聚集于银行,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它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形成标志着我国不良资产市场的产生,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立和发展规范的不良资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不良资产运营中的作用,将是不良资产运营的发展方向。

2.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导致的不良资产。银行缺乏健全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决策失误,缺乏管理、监督、参与、帮助的机制,是引起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许多商业银行沿用了行政管理手段,加上风险和利益机制不对称,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资产的考核手段与承担责任不明确,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更缺少预防信贷资产损失的有效手段,很多决策者违规经营和违反贷款审批程序,致使贷款易放难回。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非市场化及缺少健全的信贷约束机制,也是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短期贷款的长期化,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商业银行总行对贷款规模的要求而形成的“倒逼机制”也是造成不良资产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由于行政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在国有银行未完全商业化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或保护地方国有企业的生存,常常亲自出面要求国有银行发放贷款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把银行贷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手段,使银行难以按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三性”原则发放贷款而处于被动地位,银行贷款在发放的时候就存在难以收回的风险。

4.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不良资产。在经济转轨时期新旧导致金融领域内大量寻租活动的产生,给金融机构违规和违法操作,金融系统内部人员的腐败留下了余地和空间。在转轨时期,旧的规章制度失去效力,而新的规章却尚未形成,由此产生了许多监管上的真空和漏洞,这使许多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定,不利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违规、违法活动得以滋生和发展,进而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和各种金融风险。

三、化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途径

1.结合我国实际大力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所谓证券化就是将已存在的信贷资产加以组合并以其产生的现金流为担保在市场上发行证券,其实质是将缺乏流动性的、非标准化的贷款转化为可转让的、标准化的证券,并转售于市场投资者的过程。利用资产证券化,?可以达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产流动性、满足机构投资者对固定收入证券投资的需求、促进资本市场深化的目的。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金融创新工具,有助于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过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组织形式独立、经营上自负盈亏的评级机构来规范评级运作,使其成为广大投资者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建立与证券化相关的法律制度,着手构筑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法律框架并研究制定有关的法规,为今后开展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灵活处理不良资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庞大,经济和金融发展又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从而决定了我国处置不良资产时应采取多种方法。例如使用信托。利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理,完成标的资产的风险隔离。操作方式是,委托人通过将标的资产设定为信托财产,将证券化标的资产移转给受托人持有,然后由委托人向投资者发行优先级信托利益权,或向投资者出售优先级信托利益份额或其他合同权利。

3.转变政府职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经营活动的行政化干预也是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的过度行政化干预,国有商业银行人缺乏商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银行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支出,导致不良资产的递增。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陕,政府应规范其行为,转而从法律等方面重视、支持银行清理不良资产的工作,以尽快消除不良资产,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能再从保护和发展地方经济的狭隘观念出发,搞地方保护主义,纵容企业逃废债务,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设置障碍。

4.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部分是因为发放给国有企业而产生的。因此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根本上还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使其摆脱困境,提高其经济效益和偿债能力,以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资产率。因此在不良资产处置的同时,也应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对于有些因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但尚有许多可利用资源的企业,可以作为其它企业兼并的对象,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原来的不良资产;对于已确定经营恶化,资不抵债需关闭破产的企业应依法申请破产清算。

参考文献:

[1]吴蓬生.不良债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

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发展整体上比较好,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额度也在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为辅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完善。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依然无法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各种需求,导致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出现失衡的现象。

一、 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

(一)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

农村金融生态失衡,表现在农村合作金融本质上与农户、农企、农村的互助合作关系破裂。由于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顺利,而且发展速度较快,所以农村信用社发挥着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开始自主经营、自主盈亏,而且趋势走向商业银行。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银监会的鼓励下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并且农村合作银行也要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这种形势导致合作金融的主力军与农户、农企、农村的合作关系越来越疏离,逐渐走向纯商业发展的道路。另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本身还处于初期阶段,规模比较小,根本无法发挥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本身在市场角度方面定位不够明确,并且其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二)金融需求抑制现象严重

我国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比较大,农村大部分资金用于城市工业化建设,资金长期短缺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的现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中处于垄断地位,也是为了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并保障经济效益,其农业存款远远大于农业贷款,而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却无法得到相应的贷款。部分商业银行位于农村,如邮政储蓄银行,但是“只存不贷”或者“多存少贷”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设置得也比较少,还有很多县域建设的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种类不够齐全,并且机构数量也很少,加之服务能力不足,根本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产业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存在,农村金融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农村金融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与地域性要求农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但农村金融机构当前的主要产品是存贷款,无法真正满足多元化农村金融的需求。农村金融的主要需求对象必然是农村企业、农户个体或者农村大户,这些需求的金额额度都比较小、比较分散、缺乏抵押品,并且农村贷款方式传统、业务品种单一,加之贷款的条件比较严格,缺乏针对性,无法从根本上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另外,从事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素质比较低,硬件水平、创新机制缺乏,导致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这也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策略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实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仅能修复“市场失灵”功能,而且还能充分利用政策优惠等支持,有效发挥“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分工、定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一家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但由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其在功能定位、业务范围等方面并没有将政策性金融功能发挥出来。在功能上,农业发展银行应该将着力点放在农村金融的开发与扶植方面,将市场补充与诱导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业务范围方面,农业发展银行应该将业务拓展,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结构调整、农村龙头企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发展中国农业银行的基础上,要更好地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构建稳定的农业政策筹资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

2.引导性金融。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追求利益的本性。在农村金融市场构建的初期阶段,商业银行对农业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反而起到了农村资金“抽水机”的作用,将农村的资金吸纳起来用于城市建设。政府也尝试着通过行政式的安排“要求”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但是又不符合商业银行的本质,有违市场经济规律。商业银行本身资金实力雄厚,因此应对商业银行扶持农村大中型农村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引导,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农业金融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还能保障其商业本性。

(二)建立财税扶持农村金融的体制

农业属于典型的弱质产业,要受到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并且农业生产吸引资金的能力也比较弱,农村金融机构要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同时也要实现盈利目标,仅仅靠自身发展很难成功,必须要有国家的支持。因此,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财税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最大限度保障优惠财税政策的持续性、针对性与稳定性。首先,必须重视对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这也是最直接的扶持手段,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补贴与绩效监督机制,要保障专项资金落实到对应项目,真正实现为民所用。其次,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利息补贴等,诱导与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放宽贷款条件,由政府支持成立合法的小额农贷担保中心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及层次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产品必须要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满足“三农”实际需求,坚持创新,积极推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有消费性需求与生成性需求两种。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生成性需求逐渐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由于银行的资金实力雄厚,应该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涉及农业金融的商业银行为依托,创新并推出适合农村金融环境的中长期贷款模式与信贷产品。要针对农业的实际需求,对担保品抵押机制进行创新。由于农村信用社改制以后成为农业商业银行,社会职能变弱,所以要针对龙头企业的情况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针对特色农业的需要创新出适合其特点的信贷产品。农村消费性需求领域主要涉及生育、医疗、婚丧嫁娶、教育等方面,由于这些方面需要一定的资金,金融机构可以适当考虑其实用性,创新推出不需要抵押的信贷产品,以保障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参考文献:

[1]何广文.深入化解农村金融服务困境[J].中国农村金融,2012(03).

篇7

关键词:广义货币;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现金资产;统计范畴

一、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在商业银行中,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同业存款和结算在送资金作为它的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最富流动性的资产。其中,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尤其值得探讨。

在现实工作中,库存现金管理工作因其基础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手续繁琐,更因其收益的时间性,往往成为基层银行管理的薄弱环节,库存现金管理不力,其结果是一方面库存现金备付率居高不下、有限资金被无效占用、延缓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则因管理疏忽极易成为事故的多发环节。

由于库存现金管理工作的困难,导致了种种问题,如,出现支付危机、导致客户流失、增加了调运成本、加大了调运风险以及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商业银行的正常运作影响很大,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在世界各国为了加强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的管理,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加强改善。美国的富国银行便是如此。

现如今,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的管理几乎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它的管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实际上,管理的困境在定义上就出现了问题。我们知道,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用途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用于客户取现,二是用于自身的日常开支。这两部分在商业银行中的形式上是一体的,在存放和数据统计上没有差别。但是,用于客户取现的库存现金和用于其自身的日常开支,在商业银行内部、广义货币中、对经济的影响上,都有着实质上的不同。我们的广义货币定义中,却没有对其进行区分,而是都作为存款性公司持有的货币,因未起到对经济的实际作用而不计入在广义货币当中。即是说,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用于客户取现和自身日常开支的不同部分,在理论上,也没有进行必要的界定。

因此,不论在现实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的管理上,还是学术理论中,我们都有必要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在广义货币中应该如何计量进行确切的探讨。

二、理论分析与国际标准

某种金融资产是否纳入广义货币的范畴之中,其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在于该项金融资产是否满足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可分性、期限性、交易成本和盈利性。实际中,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作为现金,都能满足这四个特征。在可分性上,现金可以细分成各种面值,以应付各种哪怕是很小的交易;在期限性上,现金的期限性基本上是零,货币性极强;在交易成本上,现金本身就成其为现金,不需任何转换的成本;在盈利性上,现金虽然不生息,但持有现金可以弥补因持有其他资产可能产生的利息损失。尽管如此,在各国的货币定义中,并不将其纳入广义货币的现钞部分。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可以不受任何数量约束地持有现金,但这部分现金对现实经济却没有起到任何的实际作用。

但从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两部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用于客户取现的现金,它有成为广义货币的一切特征条件,但是作为以应付客户取现用途的现金,只要它还没有流通到市场中去,就不会对现实经济起到任何的实际作用。前面提到的被排除在广义货币的范畴之外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库存现金,实际上指的就是这部分。而用于自身的日常开支,与其他非存款性公司所持有库存现金一样,应该作为广义货币的一部分进行计量。

另外,从广义货币的组成部分上进行考量,我们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广义货币主要是由存款和通货组成,前者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后者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通货即是流通中的现金,而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中用于客户取现的部分并没有成为流通的现金,而且它只停留在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尚没有造成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所以这部分库存现金不应该被包括在广义货币的范围中。而用于其自身日常开支的部分却是流通中的现金,并且商业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同经济环境中其他公司一样扮演社会公众的角色,故这部分现金成为了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所以应该作为广义货币进行考量。总的说来,就是说商业银行在现实经济中扮演两个角色,一是作为存款性公司,因为能无限持有货币而使其持有的货币不能成为广义货币的一部分;二是作为普通盈利性公司,为应付自身的日常开支而持有的货币就应该成为广义货币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但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版本中,存款性公司并不是广义货币的持有者。在这里即商业银行不是广义货币的持有者,所以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中的库存现金悉数不被计入广义货币的范畴之中。而库存现金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日常开支的部分,作为流通中的货币,满足广义货币的一切特性,即使这部分现金对现实经济也起到了与其他流通中的货币一样的实际作用,但是因为其主体是存款性公司,因此不被计入广义货币中。

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对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用于客户取现的部分和用于自身日常开销的部分进行区分。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在广义货币的计量上,在各国的实践上并没有先进经验、也没有先例可循。但是,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管理困境迭出的原因在于库存现金本身的双重用途,而理论分析与现实界定中并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这造成了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用于客户取现的部分和用于自身日常开支的部分的现金在同一对待下的混乱不堪。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的我国金融体系,并非只能不断引进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统计理论和经验,也可以在金融行业进行开创性的探讨。因此,我们在广义货币的国家定义上,创造性却合乎国际广义货币标准的情况下,加入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中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日常开支的部分。相应地,也对存款性公司概览等统计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篇8

民营银行在职能上的优势是国有银行所不具有的,它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为中小民营企业甚至是个人提供贷款服务。使得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民营银行自身在银行业更具有竞争力。在银行的功能上民营银行填补了国有银行的空白点,它可以设立在县、乡一级,这样在地域上可以说覆盖性更为广泛。而在这类地区往往很少有国有银行,也可以说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措施。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现有的银行体系不足以抵抗。而民营银行有着其自身的优点如:市场灵活性、自主性和私营性等特点,即可以自主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和制定策略,最大限度的不受政府行政干预从而有效地辅助现有的银行体系一起抵抗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国有经济之外有效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笔者相信将这一经验运用到金融领域也是同样适用的,并且可以做到避免出现中国金融业企业非国有即外资的尴尬局面,做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

二、民营银行设立的困境分析

我国民营银行的物质基础是有的,在今天的中国民间资本中不容小视,所以在一些垄断行业上,民间资本是有一定的实力和能力与之相竞争。而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也需要更多不同成分的资本的加入。目前,民营银行的设立的最大困境是现阶段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督。但这并不等于放松对民营银行的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督,而是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和严格地对其进行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督。

(一)准入标准的困境银行业因其自身具有高风险性、指标性、效益依赖性、高负债营业性以及明显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所以为了使其能够长久的经营,对其实行严格的准入政策不仅是对民营银行负责也是对公众安全的重要保障。第一,对民营银行准入门槛的设定。首先,不应对民营银行设定的注册资本过低,而应当比照《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设定,但相对的可以适当降低。这主要是考虑到各个地方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如果对注册资本设定过低,就会使得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从而增加对公众的不安全性。反之如果对注册资本设定的过高,又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市场竞争,从而不能起到建立民营银行对银行业的积极作用。第二,对民营银行发起人经营能力的考察。民营银行有其自身的私营性和资本的私有性,并且我国民营企业对聘用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金融师并不多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民营银行的负责人要有较高的金融知识和经营能力,并对其高层的管理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准入资格审查,防止一些不具备从业资格和有劣迹的人员进入,从而增加银行风险,造成不良后果。

(二)退出机制监管的困境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一直都是企业生存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为民营银行制定其准入的监管,更要为其有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从保障其他权利人的利益入手,从而才能更好地稳定社会安定。对此我们不光要适用《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的破产机制,更要发挥政府的功能,任何一个机构都没有比政府具有更高的信任度,政府可以利用其管理优势对其进行重组等,使其稳着陆。对于此时的民营银行制定的退出机制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即一是维护社会稳定,避免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引发系统性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置成本,也就是说以成本最小化为处置目标。从以上两个原则出发,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就有了两个途径:一是市场处置,即关闭、破产或被动并购;二是通过强力组织撮合,即政府参与金融风险化解。

三、民营银行的立法建议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 困境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

1、资本充足率仍然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银行业产权制度、宏观经济环境、监管乏力等因素的制约,资本金存在很大的缺口,达不到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严重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性。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截至2005年10月,我国资本充足率达标(即不低于8%)的商业银行已经达到99家,达标银行资产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超过70%;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4.5%,比2003年末提高7.5个百分点。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仍不容乐观,到2006年底,在我国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中,至少有农业银行、光大银行、深发展银行三家资本充足率未能达标,其中有的资本充足率仅为2%左右。

2、资本金总量少。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6年度全球1000家大银行按一级资本的排名,前7家银行与上年度一致,只是次序发生了变化。花旗集团仍然以794亿美元的一级资本高居榜首,汇丰集团则以744亿美元的一级资本由上年度的第三上升到第二,其余依次是美国银行(740亿美元)、摩根大通(725亿美元)、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639亿美元)、法国农业信贷集团(60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486亿美元)。而进入前20名的中资银行有3家,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356亿美元),排第11位;中国工商银行(317亿美元),排第16位;中国银行(304亿美元),排第17位。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大银行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3、资本结构单一。作为银行的二级资本,附属资本也能在一定程度发挥抵御风险的作用,《巴塞尔协议》规定附属资本在银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达到50%;《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多年以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绝大多数是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即核心资本,而附属资本的比重很低,远没有达到50%的监管限制,商业银行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增加附属资本。从附属资本的构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各种风险准备,债券占比为零,附属资本的构成极不合理,而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大银行发行了长期次级债券,提高了次级债务在银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比较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较少运用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混合资本工具补充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附属资本的比重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资木困境的成因

1、规模高速增长,效益增长不同步。长期以来,国内银行都习惯于采取‘外延式”的发展偏好和战略导向,基木上还是拿数量的增长来评价一家银行,进而据以评价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规模经济”效应刺激着上市银行资产高速扩张。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2002年的平均增幅为48% , 2003年为36%,个别行甚至达到了76%,明泉超过国内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而香港地区银行2003年资产规模增幅仅为8.45%。上市银行资产高速增长的同时,其收入、利润、资木积累的增长却不匹配。按照《银行家》的排名,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木资产比率、利润增长率、平均资木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指标的排名明泉低于规模排名。以招商银行为例,其资产排名140位,平均资木回报率排名336位、资产回报率572位、利润增长率237位。

2、资产结构不合理,贷款占比偏高。根据2004年三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内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比重为贷款81.1%:国债13.3%:企业债0.8%:股票4.8%。2004年宏观调控的影响,贷款融资比重已经比一季度的93.8%有大幅卜降),这说明我国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它决定了我国银行资产中贷款比例要远高于资木主导型金融市场的国家。由于贷款的风险权重高于其它资产,同等资产规模的银行,贷款占比高的需要更多的资木来覆盖风险。2003年国内上市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深圳发展银行68.88%,浦东发展银行68.74% ,华夏银行61.1%、招商银行61%、中国民生银行55.88%,平均为61.18%,比香港银行业31.28%的贷款占比要高出29.9个百分点。

3、缺乏资木规划,不重视补充资木。由于资木软约束的经营指导思想和宽松的资木监管环境,上市银行对资木规划重视不够,资木管理工作仍停留在计量和通报阶段,既没有对资木充足率进行定期分析和预测,并据以调整资产配置方案,也谈不上建立内部风险资木管理系统来计量经济资木。上市银行只是在资木充足率告急的时候,才采取应急措施。由于资木运作经常具有较长的时滞,而且存在一定的成木,这种应急性的行为往往会使银行陷入相对被动的局面,对其市场表现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拉高其筹资成本。

三、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

1、内部建立资本约束纵向传导机制。新巴塞尔协议要求资本应在所有业务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与风险量直接挂钩。上市银行目前还没有实现按产品和业务条线核算利润,实行的都是总分核算制,分行是利润中心和营运主体。分行为了多实现利润就需要多放贷款,这种短期账面收益考核机制导致各上市银行风险资产的急剧膨胀。最终结果就是资本约束的压力都留在总行层面,无法传导到分行。上市银行可以考虑借鉴西方银行对于利润中心的考核方式,对分支机构进行资本占用分配,即扣除资本金成本之后的利润考核,同分行的奖励挂钩,将资本约束的压力部分传导给分行,促进分行自我约束风险资产的膨胀,用经济手段建立资本约束纵向传导机制。

2、从战略上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目标,从制度上落实经济资本配置流程。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当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其发展战略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济资本约束和配置的战略目标。同时在制度上落实整个经济资本配置和管理的方法和流程,对不同的部门和岗位在经济资本配置的过程中,从经济资本的预算、配置、监控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等各方面做出相应的具体要求,使得实际工作有章可循,把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政策体现在实际业务过程中。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经济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管理水平滞后,风险意识差

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比较小,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处于起步期或者发展期,其底子薄,技术条件差,管理人员和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能力欠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比较大。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一套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内部管理混乱,相关财务核算流程不够完善,财务信息不够透明,企业自身的发展日标也不够明确,使得许多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没有办法有效的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清晰的判断,不能够及时的发放贷款。其次,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抵押贷款的时候,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欠缺,面对高昂的担保成本,没有足值的抵押担保,取得贷款非常的困难。

2.商业银行“惜贷”,贷款程序繁琐,不能有效的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贷款的时候一般都会对企业进行评级以及一些列完整的估值程序,在贷款的时候坚持谨慎性原则。一方面,贷款偏好于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一些成长期发展不够完善的中小企业银行采取“惜贷”的措施,提高贷款利率,严格贷款审查发放程序,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都不能及时有效的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另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时候,其担保抵押程序异常严格苛刻,银行一般都是要求足值的抵押担保,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存在着困难。

3.资本市场自身缺陷,融资渠道过于是乎狭窄

日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都倾向于间接融资的方式,即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而直接融资的渠道比如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并没有完全的对中小企业放开。日前我国上市的公司一般都是发展比较成熟稳定的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虽然有创业板市场等相关市场,但是其上市条件对于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还是远远不能达到的。 4.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中小企业税收负担较重 我国政府在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缺少一套完整的法规政策条文,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都缺少法律的保护。不仅仅是这样,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纳税征收方面也不合理。当前我国的税收种类的设计,税制结构的设计都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面对着品种繁多的税日,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困难。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

1.中小企业自身要加强经营管理,健全财务制度

中小企业要树立科学经营管理的意识,设置合理的内部经营结构。在管理上,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与考核,重视人才,吸引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财务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现状,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日标,完善财务程序,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在经营上,重视科学技术的使用,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身产率,走科技发展的道路。在信用上,不断提高自身信用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注重信用观念的培养,重视品牌效应,打造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

2.完善金融体系的发展,扩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合理的建立自己的贷款审查程序,转变传统观念,加大对经营管理健全、财务风险较小的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逐渐的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调整自己的贷款抵押程序,保证中小企业能够及时取得贷款,实现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互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可以针对中小企业研发新的贷款服务产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激励作用,创新贷款发放模式与贷款回收模式,在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的同时对中小企业进行合理的融资。

3.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法规,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倾斜

首先,我国应该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关的法规政策,为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还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自身的扶持力度,不仅要在相关的税收上予以减免,减轻中小企业自身的税收负担,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对部分中小企业进行补贴。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南于自身资信等级比较低、经营管理不够健全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相关的制度缺陷、法规政策政府功能的缺失使得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瓶颈。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是我们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

[1]潘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许崇建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困难及其解决对策[D]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