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舞台音响;质量;条件

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12-01

“音响效果”简称“效果”,是戏剧、歌舞、电影、电视等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运用多种专用器具和技法,摹拟或再现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雷声、枪炮声、各种车辆进行声、脚步声等等。其主要功能是创造舞台真实感,以烘托环境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音响效果”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同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等舞台美术的诸要素一起,共同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艺术世界,把天地大舞台浓缩到舞台小天地之内。东汉张衡在其所作的《西京赋》中,描写百戏剧目《总会仙唱》的演出盛况说:“复陆重阁,转石成雷,辟砺激而增响,磅磕象乎天成。”说明我国戏曲雏形时期避汉百戏,就已经有“音响效果”了,可谓先“声”夺人。

一、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

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包括音乐修养、声学基础、科技知识和文学修养四个方面。

舞台音响操作者是舞台艺术的二度创作者,音乐修养是决不能缺少的。比如:一个用MIDI伴奏的歌唱演员在舞台上高歌,他的伴奏就是由音响操作者来处理的。舞台上赏心悦目的舞蹈其音乐也得由音响操作者来处理,这时的操作者(实际上相当于乐队指挥)一定要用音乐的强弱对比来与舞台上的表演相呼应,二者相融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演出效果。

声学基础知识对音响操作者来说十分重要。无论是歌唱演员、戏曲演员、话剧演员还是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振动物质、振动频率和所发出的谐波不一样,我们才能分辨出声音来自何处。只有了解了演员的声带振动频率和高低,了解各种乐器(弦乐、管乐)的频带宽窄才能找出他的声音特点和缺陷,再运用我们手中的音响设备使其表现优美动听的旋律来。

舞台音响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充分结合的一个新兴学科,科技知识同等重要。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音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注入新的科技知识,了解新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参数。以及观察和学习国际音响设备市场的新动向。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深对新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才能推动舞台艺术的发展。

文学修养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基础,要做一名合格的舞台音响操作者,就必须成为一名有文化的舞台音响操作者。舞台上的对话、道白及表演都离不开文学,我们要博览群书,加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为艺术服务。

二、剧场的建声条件

剧场的建声条件好坏直接影响音响效果质量,会议大厅、音乐厅、剧场、电影院、体育场馆、多功能厅以及个种广场都有不同的效果要求。首先要搞一下测量,用声学仪器测量出场馆的声学特性指标,包括系统响应特性,最大声压极、声场不均匀度、传声增益、混响时间、声音的清晰度、可懂度等。它的特点是测量结果较为精确,客观用数据表达系统的声学特性。但不能全部反映人耳的听觉效果.如声音的丰满度、柔和度、明亮度、层次感、平衡度等等。最终用音响设备去弥补场馆建声条件的不足,运用调音技巧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音响效果。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修建剧场、音乐厅、歌舞厅以及教堂和多功能厅的建筑工程部门对“建声”这一词还很陌生,在修建场馆时只顾装修华丽而不考虑声场环境,从而导致声音的多次反射和声聚焦,即便有好的音响设备也不会有好的音响效果。

三、音响设备专业化

音响设备是保证舞台音响效果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舞台艺术呈现的成功与失败。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的频率范围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反映演员和各种乐器的音色和保真度。如果一种声音超出了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的额定频率范围,那么,这种声音是不会被高保真地传送出去的。

调音台是音响设备中尤为重要的一种设备,是各种音源频率增补、声像定位、效果处理和混合输出的校正音源质量的设备,它是音响设备中重中之重。一个好的调音师没有好的设备就等于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没有一件满意的乐器一样,是不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的。所以说音响设备专业化配制是舞台艺术之花绽放的重要基础。

四、调音师的情绪

篇2

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尽可能选择国内外多种民族、多种艺术风格、形式多样的舞蹈代表性作品,并深入探索研究和加大展示,其中,以我国民族舞蹈作品、舞蹈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代表作品,国外优秀的民族舞蹈、传统舞种与具有代表性或流派独特的舞蹈作品,搜集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最杰出的获奖作品、表演艺术家及其社会影响。增加与音乐的合作众所周知,优美的旋律与富有律动的节奏,是舞蹈韵味的独特体现。一直以来教师总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舞蹈情感的表现,而忽视对学生讲解与音乐旋律、节奏韵律合作的培养和训练。而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往往是需要很大的合作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组合练习或是舞蹈成品的排练等教学内容中,加大与音乐的合作,特别钢琴现场伴奏的合作,增强学生音乐旋律美感和节奏韵味的动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增加舞蹈理论的讲授当前,只重视技能技术而忽视舞蹈理论知识是普通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所存在的最大问题。良好的舞蹈表演必须依靠理论知识指导下才能获取更加突出成绩。通过深入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基本原则。

同时,让学生广泛了解舞蹈理论基础知识、肢体艺术语言、人体生理运动结构和训练机理要素等,掌握不同舞蹈表演艺术家及不同舞蹈种类的理论著述。增加舞蹈创编的教学创编舞蹈节目,为歌曲编伴舞等,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实践,也是中小学和群体艺术舞蹈教师必备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民族舞、儿童舞、歌伴舞等创编的活动实践,使学生积极挖掘创编思维和组织肢体艺术语言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加舞蹈教学法的内容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加大“舞蹈教学法”是非常必要,“舞蹈教学法”重点研究分析和阐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方法。“舞蹈教学法”具有指导没有舞蹈基础或是舞蹈基础较低的学生,比较准确把握舞蹈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具体的理论知识指南;并且把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相互结合运用于实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浓厚的兴趣。同时,对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舞蹈学习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基本技术,提高舞蹈表演水平。而且不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舞蹈教学法”都将会在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舞蹈教学或表演工作中,起到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实践的指导作用。

如今教师只注重舞蹈艺术技能技巧的练习,全套照搬专业舞蹈学院,教学模式完全脱离了高师舞蹈教学理念与设想,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培养的极大错位。因此,我们要重视所有与舞蹈课程相关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培养出基础扎实的综合艺术新一代人才。改变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方式从目前来,小组或男女分组授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舞蹈课程发展需要。必须采取有机的结合多种授课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其一,在基本功,技术技巧训练上多采用分阶段性,针对性强的授课方式,除了小组或男女分组之外,要分出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认真观察综合分析,学生在舞蹈技能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舞蹈教学,定期一对一检查和辅导,如每逢双周一次。这样便于教师更好掌握学生学习舞蹈情况,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其二,舞蹈理论知识更多以集体授课形式,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与技术性结合为教学形式,依靠理论支撑与媒体技术互相交换教学方式,高效的实施舞蹈教学效率。

通过理论课堂传授舞蹈教学论、舞蹈艺术史、舞蹈作品欣赏等,以理论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教学内容,并大量的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现历史悠久、精彩纷呈、内涵深刻的舞蹈艺术,从不同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展开舞蹈课程教学活动。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舞蹈艺术教学实践舞蹈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表演形式,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学生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取。加大学生各种形式舞蹈表演的舞台艺术实践,如班级表演、年级表演、学院晚会、艺术节等,从技术角度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开设舞蹈艺术教学实践机会,用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作辅导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拓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舞蹈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是紧密联系,它对舞蹈教学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及其整体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使舞蹈课程教学工作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要求,全面顺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我的总体趋势。

作者:李海革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篇3

【关键词】音乐剧艺术 高校 人才培养 宏观思考

一、对培养目标的重新明确

音乐剧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汇了当今舞台艺术中音乐、舞蹈和戏剧这三大门类。但是这三种艺术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怎样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这是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而问题答案正是对音乐剧本体的认识。音乐剧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什么是具有音乐剧特点的声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三者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解答好这些问题,也就明晰了人才培养的定位。这一点国外一些艺术院校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如俄罗斯的音乐剧人才培养,在歌唱训练上主要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主,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之后,一般歌曲的演唱都会游刃有余;在舞蹈训练上,采用芭蕾舞训练体系,重在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表演训练上,采用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尤其注重台词的训练。当三种艺术的学习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如在舞蹈中完成歌唱,在各种不同的情绪中完成歌唱等。尽可能将三者融为一体。而欧美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剧人才培养院校,演员往往是在甲处学声乐,乙处学舞蹈,丙处学表演,而且都是自费。在日本,以著名的四季剧团为例,校、团是一家,学员入校跟随经验丰富的演员学习综合表演技能,并参与剧社的演出。综上所述,音乐剧艺术所需要的是能歌善舞能表演的复合型人才。树立起这种培养目标之后,则要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需要,确保人才使用价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进行三位一体课程设置

有了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则需要有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课程设置与之相适应。要将能歌善舞能表演这三个培养目标,最终有机地融合到音乐剧表演这个大目标中来。首先是音乐部分。主要包含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两大方面。音乐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尤为必要的,包含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培养内容和高校音乐学专业相类似,但是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为之后的歌唱和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声乐演唱是音乐剧表演的重头戏,各种歌唱技能的培养都已经较为成熟。本文主要强调的是一个歌唱观念的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土洋之争”结束后,确立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方针,至今已有大批的演唱者因此而受益。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是科学的唱法,但都不是唯一。特别是作为音乐剧表演来说,如果专注于一种歌唱方法的培养,学生很容易受限制,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演唱需要。所以要树立起一种多元化的声乐观念。例如:武秀之教授提出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可以演唱美声、民族、戏曲、通俗等多种风格的作品。在音乐剧的多元化表现上,采用这种方法演唱的演员,声音音域宽广、更富于变化,能够从声音角度更丰富地塑造人物形象,使声音更具有戏剧性。

其次是舞蹈部分。舞蹈也是音乐剧表演中的重头戏,需要以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为基础,同时又能够体现出音乐剧作品的风格。具体来说,音乐剧教学中的舞蹈课程,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是舞蹈基础训练。可以参考国外以芭蕾舞基训为主的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各种舞蹈的基本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身体。第二个是形体训练。这是在第一部分舞蹈基本功训练基础上的加强,主要是对学生的形体和姿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气质。第三个则是有针对性的舞蹈类型学习。中国音乐剧艺术中经常会用到一些舞种,如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对此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丰富学生的舞蹈技能,适应多种作品的舞蹈风格的实际需要。

再次是表演部分。从当前表演的实际需要来看,表演训练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台词部分,一个是表演部分。台词是表演的基础,音乐剧演员的台词能力,应该达到话剧演员的水平,话剧演员台词训练所包含的正音、朗诵、绕口令等内容,都应该在音乐剧的台词训练中有所体现。另一个是表演部分,也应该以小品、话剧等舞台艺术的培养为标准,在此基础上,融入戏曲中身段的表演,让学生在舞台上能够从容驾驭,并和音乐、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

音乐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之所以遇到了人才瓶颈,并不是人才数量上的不足,而是人才的实践性特征不强。也就是说很多学校按照培养计划培养出了音乐剧人才,却不能在短时间内上台表演,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舞台的表演需要之间还有这较大的差距。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鲜有实践机会,多数时候都是在舞蹈房里进行各种技巧的练习,所谓的实践也不过是以集体的形式参加一些学校的文艺晚会,个人表演能力比较缺乏。很多学生在舞蹈房里表演得很好,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出的时候,就因为紧张而导致水平的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此应该对实践环节予以大力加强。

首先是音乐剧鉴赏。特别是一些经典剧目的赏析,应该贯穿于音乐剧人才培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反复观赏。举例来说,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进行观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音乐剧艺术,其具备怎样的特征,旨在帮助学生对音乐剧有最初的认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后的多次鉴赏,则是有针对性的鉴赏。比如歌唱、舞蹈和表演的专题鉴赏,台词、服饰的专题鉴赏等,也就是说,依照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进行相应的鉴赏。并不是将经典音乐剧中各种表演要求强加于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认识到自己和专业表演者之间的差距,明确下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其次是校内实践部分。在校内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通过亲身创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剧艺术的本质和内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组织外部力量进行本土歌剧、音乐剧的创作,并由本专业的学生出任剧目的基本班底,主要演员在学生中挑选优秀者扮演。学生剧目是借鉴美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自编、自导、自演歌剧片段、音乐短剧,体验制作人、导演、演员各职位角色。在实践中学习融合音乐、舞蹈、戏剧、人物及舞台美术等元素,体会歌剧、音乐剧制作的过程。在排演中,要确定好的排演方案。如角色分配、剧情发展形势、排演的时间地点等,以灵活、高效为原则。在各部分都排练成型之后,则要进行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彩排。学校对此要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在场地和设备使用等方面大开绿灯,定时举办专场汇报演出等。在校外实践中,可以和电视台、舞蹈培训中心、演艺团体等进行广泛接触,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合作。既能够满足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也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四、完善相关设施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类相关的建设。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门表演类的艺术活动,是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在一个拥挤、脏乱的环境中欣赏和表演音乐剧,与在一个宽敞、整洁的环境中相比,显然是后者的效果要好于前者。当前高校中,只有少部分学校具有专门的标准形体房和演出场所,多数学校都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经常改变教学和训练的地点。原本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因为场地和设施的问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勉强开展教学,而各种硬件条件达不到,使得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进行相关的建设和完善。当然这个建设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做出长期和近期的规划。在长期规划中,要将音乐剧场地和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中,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逐一完善。而在短期计划中,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对全校的场地进行通盘规划,提高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要与更多的文艺团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各种演出,向他们展示阶段成果。建立学生作品网站,对创作、排练的歌剧、音乐剧作品进行展示,达到丰富艺术实践,展现学生才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剧艺术虽然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发展是较为迅速的。当创作和演出条件都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不能够因为人才的匮乏而搁浅。作为高校来说,要认识到当前音乐剧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制定出可行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成为中国音乐剧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深信,在所有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校音乐剧人才培养,一定能够再次获得质的飞跃。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歌剧、音乐剧表演人才产学研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GLX290)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从百老汇到全世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黄雅.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及其带来的启示[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篇4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动作规格;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13-01

一、民间舞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富有特色的音乐旋律以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教学课堂,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舞蹈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动律、风格和节奏,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民间舞的教学特点

民间舞的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的民间舞为教学内容。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提炼升华、实践探索而逐步规范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这是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的形式、风格、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而民间舞蹈内在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概括为“稳中浪”,动作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的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动人,为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上,艺术地概括出东北秧歌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由此可见,在民间舞的教学中,动作规格的要求(动和静、力度大小、位置、高低、过程、线路、方向等的规范)、风格的把握,是学习民间舞方式方法中的着眼点,也是民间舞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三、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风格分析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历史进程、自然条件,形成了各民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点,在民间舞教学中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它能更好的让学生准确把握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表演风格。从理论上分析:规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呈现的结果。其实民间舞的规格和风格是相互融合的,规格(动和静等的规范)与风格(气质、情感、格调、节奏等)只有水融、紧紧相扣才能表现出民族舞独特的美感。如;朝鲜舞中的膝盖柔韧的动作屈伸,身体的呼吸移动、手的自然下垂、抽丝般的舞韵“雕塑感”;维吾尔族民间舞的优美挺拔、步伐稳健,“上身洒得开、脚下不离散”,以及山东鼓子秧歌舞中的“稳、抻、沉”等,都成为表现细腻情感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基础。教学中仍有主次之分,当进行不同民间舞的教学时,开端应以学会动作、掌握要求、明确规格为前提,在动作熟练协调之后,应着重于风格气质的训练、培养把握和情感方面的细致启发和诱导。如:藏族舞――松垮、弓腰、曲背和膝部的松弛和颤动是藏族舞的主要特点。蒙族舞――肩部、手臂动作丰富,步伐常模仿“马步”。傣族舞――具有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边顺”的舞蹈造型。维族舞――维族舞蹈以“移颈”、“打指”、“翻腕”为特征,并配合快速、连续的旋转,具有热情、乐观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当组合形成最后阶段时,动作融合了情感、动律、规格、节奏、音乐等几方面后,再注入民间舞的“自娱性”的要素(自我主观感觉发挥),并贯穿到整个学习民问舞教学及表演的全过程中,这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

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跳民间舞,首先就应掌握规范的舞蹈动作,把握舞蹈特有的风格特征。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体会、了解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到融会贯通,不顾此失彼,才能避免“形似神不似”,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意韵融合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美术教育 基础创新 人文素质 教育理念

一、在不断强化基础训练的原则上来鼓励创新教育

艺术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临时考入该校的,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系统的教育或者培训,对艺术专业很陌生或者是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如果不能提高这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那么多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阻力。这些无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老师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既没有基础,更谈不上自由创意和自主设计了。针对这样学生教师要以素描和色彩为基础,开展基础的专业艺术课。素描能够培养学生建设基础模型轮廓的概念,是发掘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素描教学强调学生自身的表现“技术” ,能够准确的形象,但缺乏艺术的影响,并没有创造或创新,事实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刚性定型。

所以教师要适时的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能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大化的掌握一些学习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发展中建立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在创造力上的表现。艺术学院的专业,是培养技术工人技能训练,必须基于这个基本点的教学工作。它是培养艺术专家和设计师的基本应点根据,因此,必修课程的教学和创造性的方式来调整或集中一批一流的学生为培训的目的,必须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1.在设计阶段的艺术教育,它应该专注于教学设计专业,这是教师的理论需要,设计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做法消除教育说教。2.在实际操作中,在舞台艺术类设计工作室的学校,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在复制基础上创新,要能对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进行掌控。3.为了增强法律意识和艺术的市场意识,学生根据专业的需要,加强用人单位与课程相关的法律,此外,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养,还要培养他们创业发展的自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加强了,专业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市场,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的基础。

二、提高文化修养,注重学科交融

所谓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的人才,所以在教学课程和教学实践上一定要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这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精神思想,并且是我们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相对于一些大学生好找工作,用人单位主要看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才能被录用。因此,职业教育的课堂内容一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美术教育强调的是美术的实用性。重视对学生快速造型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感知物象的角度与表现对象的方式做到多样化。学习实践是最基本的重要实践,.某些实用学科的教师并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学校不能提供正规的专业教师参加实践的机会,要使学生完成系统学习的任务,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一些相关行业日新月异,老师教的学生几乎是绝缘的企业知识,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从教师自身出发,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尽可能的进行多元化,多层次教学。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关注社会的真正需求,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沟通,促进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整合,以促进现代化建设。

三、转换教学理念,以生为本

这是一个专业的艺术教育,教育全国人民的。实际情况可能不会在艺术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在其他领域的技能,但这并不成为一个屏障,结合其他领域的艺术的原因,你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类,互动,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到这种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微妙的理解,艺术系的学生,使学生掌握后可以创新。例如,你可以尝试让学生学习古典音乐,在音乐的影响下,学生有意想不到的灵感,或者,如果你想在中国元素的艺术表现,也许最终的绘画,书法,但中国的歌曲“霓裳羽衣曲“为什么不应该心中不同的彩色图像,它的学生?因此,扩大艺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样的文化基础。

一些学生正在寻找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你不这样做强制性的就业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指示这些学生专门培训,高等教育研究。个性化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在某些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做的非常好,老师和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学习借鉴,更好地促进艺术教育。综上所述,专业的艺术工作者,在试错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带来了良好的基本技能背景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人才,专业艺术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琰.高校艺术教育素描教学改革的探索[ J].南昌高专学报 .2009(1).

篇6

关键词:声乐艺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

0 引言

伴随时代的进展,声乐文化在国际潮流下逐步引进多元化、规范化等更多的时尚元素。民族唱法是在新世纪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内涵、时代特色的歌唱形式及独特表演艺术。美声唱法具有较高的技术标准,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发挥自身器官的潜在功能,同时要求发挥出共鸣腔体本身的管道作用。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国的民族唱法在逐步的研究中取得了创新与发展,各项综合能力有了稳步提升。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种唱法各自具备独特的演唱风格,但对演唱者都要进行演唱技巧的训练,同时结合队演唱者心理技术教学、专业知识的基本功训练、演唱者的风格对作品遴选技术训练、舞台艺术实践训练,通过多项高强度的训练促使演唱者掌握不同唱法的演唱技巧,锻炼演唱者的内在涵养、文化素质、内心环境、性格思维以及对外部的各种矛盾现象的敏感度。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内涵与歌唱技巧,实践中,深刻理解两种唱法在审美角度上的异同,研究两种唱法相互借鉴的切入点是掌握两种唱法的关键环节。文章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系统的研究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过程中审美层面上的异同,提出了两种唱法相互借鉴的切入点,研究结果为声乐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1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审美层面上的异同

1.1 审美属性与审美标准的差异

审美属性是客体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从情感层面与形式层面对比、研究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审美属性上的差异。第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唱法在音色上的差异。从形式层面上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属性最显著的差异应当是音色表现上的差异。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两个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形式,演唱者的声音是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最基本的载体。从情感层面上说,民族唱法较为注重视觉上的美感,美声唱法较为注重听觉上的美感。民族唱法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唱法,同时吸收、借鉴了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整个音域范围内追求音色的协调和统一。第二,传统审美标准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歌唱艺术形式涵盖说唱乐、地方民歌以及戏曲等,民族唱法在此基础上追求的是声音优美,把声音优美作为民族唱法比较重要的审美标准。美声唱法中音色统一是审美原则的精髓。美声唱法注重从听觉艺术在审视演唱者演唱的水平,将音色的和谐统一作为声乐评价的重要条件。

1.2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性

探究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性,第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对演唱者、演唱作品的基础要求。声音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透过演唱者的声音表现出作品展示的内在情感。民族唱法与美声从基础知识学习到艺术舞台的实践是演唱者自身与作品、舞台、观众三方面的有机融合,是演唱者所控制的舞台台风与台下观众感情的自然糅合,是演唱者内心情感与作品创作本源的共鸣和碰撞的过程,在民族声乐教学、科研以及实践训练中需要结合多学科、相关交叉科学理论顺应科学发展潮流,使民族声乐唱法从演唱技术、演唱风格、审美内涵、演唱形式、实践演出、传承方式及传播手段取得的民族声乐理论与技法研究研究创新进展。两种唱法的教学要对演唱者深刻的情感剖析、感悟表演者内心情感因素,注重歌唱环境的培养,研究歌唱者的心理环境及心理变化特征,进而掌握表演者心理因素的规律,在歌唱与发声技能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一些调节与控制。在演唱者的作品遴选上,两种唱法都要从思想灵魂深处分析作品的创作本源,深刻理解、研究作品本身的思想情感,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演唱风格和自身的情感元素,分析演唱者的音色、音域与作品所要表达情感的吻合度,为演唱者挑选适合的演唱作品使其在演唱中能够发挥出自身情感与作品创作的思想情感在灵魂深处达到心神交汇的良好效果。第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形式达到的整体共鸣效果。美声唱歌注重在听觉上实现声音的一种内在的穿透力,实现音色的和谐统一,人们在柔和、和谐的音节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感觉;民族唱法注重在变现声音的同时,营造较好的舞台效果与环境氛围,通过以情带声,情景交融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引发人民对音乐文化特殊的追求。两种唱法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对演唱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标准,达到的同样的效果,促使音乐文化的快速传播。

2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

2.1 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重视对音色统一的追求,技术标准十分讲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生命价值。第一,咬字与吐字的借鉴。美声唱法注重元音的统一与连贯,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有力而不生硬,追求的是一种连贯性与柔和性。美声唱法能够将咬字部分与演唱部分实现完美的结合,音色之间实现了良好的过渡,对音乐起到了较好的美化作用。我国语言主要以单音节为主,在咬字的衔接的过程中略显生硬,缺乏一定的厚实度与圆润度。民族唱法在咬字上对美声唱法的借鉴过程要以基本原因为基础,重视咬字训练、气息训练,高音部分要想美声唱法一样富有弹性,低音部分要学习美声唱法较好的共鸣效果。第二,民族唱法对美声中混声唱法的借鉴。相对其他演唱方法,混合声唱法是美声唱法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唱法,真假音的结合是美声唱法中的重点。真假音的结合要求演唱者具备较好的气息训练基础,演唱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气息的有力且通畅,声音做到圆润而宽广。民族唱法真假声结合训练技法主要解决呼吸与声带的协调运转问题,通过一定的调整和有规律的运行气息来控制声音与气息的相对比例,结合喉咙、喉结相互协调运转,达到发音的全放松状态;声带是通过其整体震动带动边缘震动有机结合运用的综合过程。同时,民族声乐真假声结合的训练技法需要注重中低声区的训练实践。美声唱法相对注重中声区的基础训练,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由低到高的流畅贯通,强弱控制的最佳衔接技术,把握好从低中声向高音的稳定过渡,建立呼吸、共鸣、吐字与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形成自然流畅的衔接过程。实践中主要对美声唱法三个重要方面进行借鉴,一是科学的发声,气息是训练的基础;二是真假声结合,扩展音域,高低音的自然衔接;三是自然演唱,打开喉咙,协调好真假声的比例,达到整体共鸣效果,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做到呼吸的稳定循环、声音的多重叠性、声音薄厚的有效控制、音域宽窄的配合及音色形象的塑造。

2.2 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

民族唱法是在新世纪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内涵、时代特色的歌唱形式及独特表演艺术。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在演唱意境方面的借鉴。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意境的借鉴中,民族唱法在演唱的过程中较为注重视觉上的效果,讲究的是舞台上的一种诗情画意。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主要是学习民族唱法在演唱中情景交融的舞台效果。美声唱法通过对民族唱法的学习,能够在音色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做到情景交融,强化美声唱法的审美情感,促使美声唱法中流露出民族声乐中的意境美。第二,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中韵味的借鉴。高雅与韵味是音乐审美中的重要原则,韵味意境是演唱过程中对作品的最好阐释。韵味是民族声乐唱法中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优势。美声唱法在借鉴的过程中,咬字自身咬字清晰柔和为基础,对自身的音乐风格进行系统的创新,演唱过程中注重行腔方面的学习,增强演唱过程中韵味美,达到观众对演唱的内在追求,体现出极强的表现力与演唱水平。第三,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润腔美的借鉴。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独立风格特征,润腔过程需要以旋律中的音色与音高来实现演唱过程中的具体变化,实现对演唱作品情感与内涵的完美表达。美声唱法借鉴的过程中,需要对音高与音色实现较好的衔接与转换,要求情、字、腔、声的四方面的统一,强化演唱过程中舞台的质感效果,为情景交融的画面打下基础。现代声乐是综合生理学、心理学、哲学、音响学及物理学等多学科的一门交叉性音乐学科。声乐教学,是通过训练学习者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来完成演唱或表演,表现出极强规律性的应用科学。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均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民族唱法强调视觉上引发与观众的共鸣,美声唱法通过听觉效果实现声音的强大穿透力,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对两种演唱方法中的优势进行借鉴,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与综合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现代中国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交融,时时刻刻地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挑战与冲击。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传承的重任。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两种唱法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美声唱法以音色统一、声部划分的独特性引发听众的整体共鸣,民族唱法以情带声,营造舞台效果,情景交融来满足社会人民对精神层次上音乐文化的强烈追求,两种唱法各自的独特优势值得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1] 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

[2] 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09):5961.

[3] 胡晓杰.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特点及相互借鉴与融合[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76.

[4] 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76-02

现在的农村初中生普遍对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的确,数学不像理化生那样有生动有趣的实验,相比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实践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颇有收获。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创设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自觉训练技能。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设计一个纸箱用来存放物品,既要能放多一些东西,又要节省用料。班里的同学每人都设计了一个方案,他们之中到底谁的方案比较理想呢?是否箱子的表面积大,能放的东西就多呢?由此引出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内容上。以这样的生活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学习了知识就有本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又如,在讲二次函数应用时,讲这样一个实例:一个旅游团,收费标准是少于30人不能组团,恰好是30人时每人收成本费800元,多一人每人少交10元。问这个旅游团带多少人时不挣钱也不赔钱?带多少人时挣钱最多?最多挣多少元?学生纷纷运用已有的知识,有的列方程,有的用算术方法计算。然后教师让他们讨论交流,分析他们所列的方程,并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对比,使学生感悟原来这道题用二次函数来解决是这么简单,由此意识到二次函数的重要性,从而对二次函数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各种合理的情境,就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同时能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愿学、乐学、善学。

二、利用数学美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的美感很丰富,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外在美,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美,数学语言符号、图像、信息的简洁美,课堂教学中解题思路探索的过程美,点拨启发的艺术美等,这些都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黄金分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报幕员站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女青年扎腰带的最理想的位置,以及黄金分割在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方面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注意揭示和挖掘数学的美感特征,善于引导学生审视数学之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基础不好,对自己没有信心;二是课堂反应比较快,但不注意复习巩固,没有钻研精神,数学成绩一般;三是肯下工夫,时间花费很多,但效率很低;四是课堂反应快,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数学思维很好。在每学完一节或一单元时,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次的检测题由前三类学生轮流出。学生根据最近所学的知识进行选题,教师帮助他们把握方向,进行试题筛选,主要是知识点梳理。如在复习实数部分时,让学生读懂例题并进行模仿,安排学生出一些有关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题等问题。然后由出题者组织批改,统计得分。这样的做法使学生感到收获很大。学生说:“我在出题的过程中必须把握重点、难点。批改卷子时,我知道哪些错误不该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知道该怎样学习数学,怎样梳理知识点,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在数学上我对自己有信心,而且每出完题,都感觉特有成就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以前积极、主动,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班级的学困生明显减少了。对于第四类学生,安排他们每天选择一题给班级的同学进行讲解,题目要求新颖,其中主要涉及中考重点考察的知识。这样在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数学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班级优秀人数逐渐增多。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自主发展的空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学生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好的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树立全体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比如在讲函数图像及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动手画图像,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像观察函数所具有的性质。这时可采取分层提问,展示图像时可以让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展示;在归纳性质的时候,可以让观察能力较强的同学总结。另外提问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特别是那些需要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教师不要着急提问其他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再提另外的问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对学生回答对的地方要及时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篇8

    一、备课的艺术

    1、备教材。

    课本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材料。教师要备好一节课,必须熟练地掌握该单元的全部内容和整体结构,把握重、难点和关键的语言点。此外,还须查阅相关的资料,充实教材内容,以便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备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学生无论在个性上、学习兴趣上还是在情感上和小学生相比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思想状况,还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双边活动。

    3、备自我。

    我们学校每个教室后面的墙上都写有“满堂灌的课是废课,学生不参与的课是无效课”。素质教学不再是以前的教师“填鸭子”式的“一言堂”教学了,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课堂导入的艺术

    1、以旧带新导入法。

    大圣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充分说明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对比,以旧带新,既能消除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不适应和恐惧感,又能帮助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新知识。例如,我在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Saving the earth时,由复习前一单元的内容如何保持健康(How to keep healthy)引出了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和当今面临的各种污染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直观教学导入法。

    就是利用具体、生动的直观教学辅助材料和手段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起到训练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作用。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常用的直观教学辅助材料有挂图、投影仪、实物、简笔画、图表和小黑板等。在导入新课教学中,内容丰富的挂图和投影片,生动具体的实物,幽默风趣的简笔画,清晰明了的图表和查漏补缺的小黑板都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Cooking is fun时,我就用硬纸袋带了一些实物,像薯条、西红柿等,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Paper bag,take away food,fried chicken 等短语,并用这些词语来谈论Section A中的交际对话。

    3、创设情景导入法。

    语言交际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用特定的语言艺术,运用言语传递特定的信息。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理解和表达。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利用客观环境和创设情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的教学。在初中英语教材里,对话相当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和教室内现有的设施创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引入Shopping(购物)的交际对话时,我把讲台设置成商店的柜台,上面放一些学习用品,通过与个别学生的演示进行购物交际用语的教学导入。同时暗示学生如果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交际用语参与课堂“购物”活动,就可以得到“shop”里的一样东西。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仅认真地听讲,还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交际活动中。

    当然,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像提问法、设置悬念法、剧情表演法等。无论使用哪一种或几种方法,我们都应当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的艺术

    1、运用体势语言。

    体势是一种形体语言,简明易懂。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而适时地运用体势语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新学期上第一节课时,我一进教室就借助手势让学生起立,并微笑着说:“Stand up,please.”可能有部分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或注意力不集中,我继续借助手势重复“Stand up,please.”。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我在要求他们起立。接着,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借助手势和鞠躬让他们知道“Sit down,please.”等不同的课堂日常用语。实践证明,体势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帮助学生加速理解。

    2、简笔画的作用。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形容词比较级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人物的简笔画,两个像貌截然不同的人物通过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一悲一喜,还有五官上的差异等,把具有鲜明对比的肖像跃然于黑板上。同时将两人的不同点归纳在一个图表里,边列表边举例比较两人的不同点。如:Kangkang is taller than Li Ming,but Li Ming is fatter than Kangkang.等。并让学生通过反复比较两人的不同点来练习形容词的比较级。这样,不仅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3、创设课堂情景。

    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能促进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加快传递交流信息的过程。教师如同导演,应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不失时机地利用实物、电教设备、体势语言、课堂游戏、讲故事等设置情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舞台让给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发学生充分训练,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如在教学电话会话(Telephone calls)时,我提前准备了两个儿童玩具电话带进教室,先让学生自愿上讲台和我一起表演:

    T:Hello!May I speak to MEimei?

    S:Hello!This is Meimei speaking?Who's that?

    T:This is Miss Wang ( speaking).

    S:Do you have anything to tell me?

    T:Sure. Will you go hiking with us tomorrow?

    S:I'd love to, but...

    然后让学生们互相表演。还可用手比划成电话让同桌互相练习电话用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课堂提问的艺术

    无论哪门课的课堂教学,提问都是必不可少的。提问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方式方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引导式提问。

    用挂在黑板上的挂图,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如在教学提供帮助的交际用语时,我提出“What are Kang-kang and David talking about?What's wrong with David's bike? Who can help David? Is Kangkang a good student?”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并迅速理解整篇对话的内涵。

    2、启发式提问。

    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如在教学球类运动的语言交际时,为了启发学生,我用了乒乓球、羽毛球等实物提问:Do you like sports?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Who do you often play football /basketball with?Can you tell us a story with them?等。

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戏曲进校园;意义;策略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戏曲逐渐分化出京剧、吕剧等众多剧种,并且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戏曲种类,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高校作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单单停留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发挥自身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学生可以在对戏曲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深刻认识的同时,还能了解戏曲艺术背后所包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这也为学校开展美育、德育等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和突破口。

一、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凝聚体,是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繁荣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有效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人民的功能。其中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领域所拥有的道德规制、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等精神形态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也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在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树立良好高校形象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换言之,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具备教化功能的无形教学元素,本身的艺术特色、育人特色等特征非常显著。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新潮流、新时尚或新风气等都无法彻底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品位与格调,任何风潮、时尚与风气等都会显得庸俗而乏力。通过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路径去学习和感受戏曲文化艺术的精髓与魅力,同时学生可以完全沉浸在戏曲作品所创设的氛围与情境当中,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了解与学习戏曲文化艺术的兴趣。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在对戏曲文化艺术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与美的元素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这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审美力,以及培养自身良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自豪感,这也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育课改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改的根本出发点,其旨在将学生培养出符合时展以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戏曲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戏曲艺术文化,如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旋律、服饰及化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元素与美的魅力,这些戏曲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价值观念。比如,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为核心的戏曲剧目,如关于弘扬正义,热爱民族、孝敬父母的戏曲作品众多。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学生可以在体验和学习各种戏曲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到这些戏曲作品背后包含的人生价值观念,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促使他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那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戏曲作品引进校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戏曲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意志和精神,助力其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保证其“智”与“品”的同步发展。

(三)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心理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乃至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需要持续传承与发展下去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审美观念、娱乐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相较于以往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这种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是国内主流的戏剧文化,甚至许多剧种已经面临着濒临失传或灭绝的困境。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传统的戏曲文化,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但是如果观众无法欣赏戏曲这种独特而高雅的文化,那么戏曲改革必然不会成功。而高校是进步文化诞生、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将戏曲引入高校教育中可以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也会使一大批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表演欲,并促使他们逐步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形成传承与保护意识,这可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一大批生力军,总之,这对保护、弘扬、改进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具体策略

(一)创办专门的戏曲类高校及专业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依旧生生不息,期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戏曲曲目作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戏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及发展中遭遇了许多困境,无论是戏曲文化表演者或者是观众等都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尤其是当代大部分的青少年根本听不懂戏曲文化艺术,甚至对戏曲文化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使得当前国内许多曲牌、戏曲剧目以及戏曲剧种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实际上,我国的戏曲文化资源颇为丰富,戏曲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高校可以立足这种戏曲文化的发展形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借助党和政府部门再度振兴戏曲事业,抓住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时机,推动高校发展与专业转型。譬如,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可以在各类戏曲剧种所在地区创办专门的戏剧类高校,并以当地的剧种作为招生专业来进行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本地就业。如河南省是中国的戏曲大省,当地流行过80多个戏曲剧种,即便今天也保留了37个戏曲剧种,尤其是越调、曲剧以及豫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为河南省地区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挖掘、保护及传承濒危的戏曲剧种。

(二)开设专门的戏曲赏析选修课程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赏析、体会和学习戏曲艺术的需求,推进戏曲进校园,离不开专门的课程支持,所以高校要结合自身的课程教学现状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戏曲赏析类选修课程,借助开设专门的戏曲类课程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感受活动中来,同时借助专门课程开发的方式也能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及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路径。不同于专业戏曲类院校的专业戏曲训练,戏曲类的欣赏选修课程适合任何一类高校的专业教学与一般学生群体。而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为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诞生、形成以及常见的种类等基础知识。然后逐步过渡到带领高校学生一同欣赏戏曲经典片段、全剧等,使他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各类戏曲剧种的本身演唱艺术特色与技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高校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戏曲唱段,以及指导他们表演戏剧中的一些经典片段。比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戏曲中的“四功五法”,使之掌握各种戏曲表演技法的要求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保证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到戏曲表演艺术学习实践中去。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考虑到戏曲本身属于一种舞台艺术,所以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等等,使学生在全身心赏析优秀戏曲曲目作品的过程中对戏曲艺术形成深刻的认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力和认知力。

(三)丰富戏曲文化类教育实践活动

戏曲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为了真正使高校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能力,除了侧重理论层面的戏曲类文化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师还要注意丰富戏曲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改善戏曲融入高校教学的效果。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戏曲文化资源来构建戏曲表演平台,如可以积极同高校周边的一些戏曲剧院进行联络、合作及交流,将经典的戏曲剧目演出团队请进校园,营造一种传统戏曲文化表演氛围,以此促使高校学生更好地赏析戏曲。其次,要注意定期在校园中举办一些戏曲文化知识类的讲座,如可以聘请社会上一些戏曲艺术专家来学校与同学生面对面地开展知识讲座,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戏曲文化以及表演技法等方面的知识。再次,可以借助高校的广播电台。在课件中或者节假日的空闲时间段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戏曲作品,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戏曲文化。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在高校校园内积极营造各种类型的戏曲表演活动,如可以利用校庆、校运动会等契机来开展校内戏曲表演会或者戏曲大赛等,使高校学生可以有更多欣赏和展现戏曲表演才能的机会。最后,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戏曲社团,并鼓励他们在校园内积极开展与组织各种类型的戏曲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戏曲文化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戏曲进校园的预期目标。

篇10

大学生们热衷于西方节日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针对此种现象,一些高校在西方节日期间封校,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然而这种做法也引起了褒贬不一的反应。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一现象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速、学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们需要各种各样的理由放松解压,再加上西方节日期间商场的大力度活动、媒体的广范围宣传,过洋节的人越来越多。中西节日本身的特点也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国节日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习俗繁文缛节,常常包含祭祀和祈祷仪式,不受青年人的欢迎。中国人的节日大多是一种家族式的聚会,正式、繁琐且气氛庄重。传统的节日期间要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讲求的是节约、环保、安全,这也淡化了传统中国节日热闹的氛围。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法定假日,大学生们大多选择回家,校园里无法营造节日氛围来宣传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而在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期间,年轻朋友们聚在一起,气氛轻松、没有压力、是一场节日的狂欢,甚至带有浪漫的气息,年轻男女之间可以互表爱意。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庆祝圣诞节和元旦节的“双蛋”晚会。而且中国节日中所要求的文化底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还拥有写毛笔字、对春联等文化功底呢!传统中国节日里的很多活动也不容易普及,比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对场地的要求很高,重阳节的登高活动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就是一个奢望了。

造成节日“西风东渐”现象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教育方面的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地球村趋势的加剧,必然造成各国之间的频繁交流。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作为世界交流通用语言的英语成为了中国教育中三大主科之一,和语文、数学相提并论。由于语言学习的特点,很多人英语成绩不理想,英语在职称晋升、职位提升、出国升学等人生重要的阶段阻碍了人们的发展,导致很多中国人在下一代的教育中,不想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社会上的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异常火热。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雅思、GRE等也加剧了学生们的考证热。种种原因归结到一起,必然会造成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文化的融汇对于其传承和弘扬是有益的,只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彰显出传承弘扬中的文化的魅力。但如果一味地娱乐西方节日,对于中国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数典忘祖,就是对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一种背弃了。

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责任,然而在过去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重文化引入、轻文化输出现象严重,导致在大学生群体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化,被寄予厚望与重托的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英语交流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中国文化的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中国文化能力的手段

(一)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中国教育对于英语的过分重视引发了种种问题,在教育领域中我们正在对这个问题逐步地进行修正。现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就是很好的媒体层面的导向,学生们在娱乐竞技的同时,不但可以学到很多传统中国文化知识,还能引导社会大众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视。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要谈之色变,当前在某些文化领域内西风东渐的趋势主要还是由于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目标不是外国人,首先应该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了解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崇洋媚外,是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在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提高传统中国文化传承力和竞争力。

(二)建设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

我们常常在感叹中国泱泱大国,具有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感到语言的空洞和苍白,这种不自信源自于我们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建设一支综合知识全面,精通传统中国文化、熟知西方文化,并且具有跨文化交际视角的英语教师队伍,才能直接地、有效地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通过自学、进修、培训等方式加强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并且提高自己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利用英语讨论中国文化的兴趣。英语教师是向学生传播西方文化的引路人,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责任,英语教学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责无旁贷。对于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英语发音、语法、翻译、写作等基础知识,基本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大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用英语向学生们传授传统中国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协调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的能力。弥补英语教学中完全以外国文化输入为中心的缺憾,把培养用英语准确、流畅地介绍祖国文化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英美文化,也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引导学生既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不可一世。通过文化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学会鉴赏本国文化、尊重别国文化,进而培养面向世界的文化意识。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语言输入提高发展到双向的文化交流,使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者。

(三)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掘有效的教学资源,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在英语这种交际性强、注重听说能力的课堂上真正获益。一些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也要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以前的《末代皇帝》等好莱坞影片,同时也应该反思为何这些深受全球观众喜爱、富含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影片都是非国产的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色彩的中国武侠片《卧虎藏龙》也是一部很好的英语教学素材电影。《刮痧》这种体现中美文化冲突的电影也能加深学生对于中医刮痧的理解和美国文化的领悟,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在英语氛围中了解掌握传统中国文化,才能与世界交流的同时传播弘扬我们的文化。在讨论某些话题时,教师还可以进行跨文化比较讲解。比如在介绍西方的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时,不妨将其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Double Seventh Day)进行对比,向学生用英语讲述美丽悲凄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教师进而引申从单词的角度讲解cowherd(牛郎)和cowboy(美国西部牛仔)相关的背景知识,还可以从短语的角度介绍英语中的Milky Way和中国文化中的“银河”的区别与关联,让学生知道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王母娘娘为了棒打鸳鸯牛郎和织女,用她头上的玉簪划出了一条银河。而在英语中,银河的相应语言表达为Milky Way。根据希腊神话传说,诸神之王宙斯的私生子赫克力斯在吸取天后赫拉的奶水时,被她猛力一推,奶汁喷到天上形成了“奶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引申和讲解,学生不但可以领略本民族文化的广博底蕴,了解到传统的中国情人节比大家现在热衷的西方情人节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内涵,同时也学会了一些英语表达方式的含义和用法,在将来的跨文化交流中,不但可以介绍中国文化,也不会由于误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而造成交际障碍。

除了教学方法和内容要进行改革,教材也应重新选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交流英语》(姜怡、姜欣总主编)介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10个中华文化板块:舞台艺术、笔墨艺术、建筑艺术、文学艺术、饮食文化、节日习俗、名胜古迹、服装饰品、修身养性、思想意识,每课还对相应题材的外国文化进行了介绍并配有各项技能练习,可以从不同角度比较全面地满足学生对于英语的多元化要求,在巩固和拓宽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能力。考核方式也要摒弃以往的英语考试形式,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会涉及到的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中翻译题目的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从2013年12月到2015年6月,翻译题目中的传统中国文化要素日益突显,考查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如中国饮食、宴席、中国茶、中国结、中国画、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汉朝和丝绸之路。对于这些改革后的题目,即使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扎实,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会极大地影响成绩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考核中可以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设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题型,让学生用英语这个“交际工具”进行作答,不但可以考查英语单词、短语、句型、篇章、语法等,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