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寒假来临,我们将暂别校园,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享受成长过程中的另一番乐趣。面对即将开始的暑期生活,如何才能过得既充实而有意义呢?在此,xx市创建办、xx市教育局联合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倡议:让我们大力响应正在全市开展的争做文明xx人活动,积极参加讲文明 树新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素质,度过一个文明、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一、向心中的榜样学习。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汲取精神力量,丰富和强大自我内心世界。从身边、网络、电视、报纸上寻找榜样,学英模、学先进、学身边的最美少年,写日记,写心得,辨美丑,找差距,感悟人生,提升境界,陶冶心灵。
二、关注社会,从小事做起。
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从小要有忧患意识。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倡导绿色出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形成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做起。
三、争做文明小使者。
带头遵规守法、文明出行。不闯红灯,不在路上追跑撵打。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言谈高雅,举止得体,维护公共秩序,自觉阻止不文明行为。发扬文明礼仪新风尚,争做城市文明小使者,和家人一起共同争创文明小使者家庭。
四、争当书香学生。
最是书香能致远,寒假期间,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好书,诵经典,与智者对话,和伟人同行,开阔视野,增长才智,浸润心灵。并形成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良好习惯,吮吸知识的养分,争当书香学生。
五、争当汉字书写标兵。
要通过规范汉字书写训练、收看汉字大赛的相关电视栏目,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故事和传说,了解它的特殊意义和深刻内涵,在规范汉字书写过程中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丰富的精神内涵,争当汉字书写标兵。
六、争当爱国好少年。
利用暑期进行红色之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主题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理想和伟大精神。深刻认识祖国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骄傲感和自豪感,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信念,争当爱国好少年。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讲文明、树新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为建设美丽xx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篇3
[论文摘要]立足于对“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等范畴的含义的特别梳理,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是在平衡论的前提下谈不平衡的。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一个经典的命题,也是一个被后来的研究者不断解释的命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所以如此,乃是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那段手稿中极其简约的、带有思路性并表现为提纲式的话语进行了不同解读,并得出不同意义的结果。例如,早期关于“不平衡关系”是“现象”还是“规律”,的争论和马克思的立旨是在“平衡”还是在“不平衡”的争论等。当然,这些争论的目的都是力图恢复、还原或逼近这个话题的原始意义,但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确非易事。笔者认为,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还原理解,第一,要知晓的基本原理;第二,要对马克思关于“不平衡”理论表述中所提及的一些重要的范畴、概念(比如“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历史形式”等)的含义进行必要的界定和梳理。否则,概念理解上的稍稍差异,便会导致话语意义理解上的谬以千里;第三,要结合文本语境与时代语境来理解马克思的表达思路。本文力求运用以上三种方式来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的命题。
笔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的命题,是在承认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是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不平衡”的。
要解释好这样一个悖论性的话题,我们首先要重新解释“艺术繁荣”的含义。“艺术繁荣”(又译作“艺术繁盛”)的含义有两个义项。第一层的意思是指物质“硬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艺术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要得到“实现”,必须借助于物质载体,比如规模印刷、优良的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传播与交流速度的快捷等。这样的“艺术繁荣”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而独立的有闲阶级(包括专门的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出现,也都与物质生产分不开的。第二层意思是指艺术作为特别个性化、主观化和精神创造性特别强的“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软件”方面的艺术繁荣又可分为两点。第一,以不可再生性的特有思维方式为标志;第二,以一个、凡个或一批作家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出现为标志;而这些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品的诞生,主要依赖于艺术家非常个性的卓越的思想力和艺术表现为等。
就“艺术繁荣”的第一层含义来说,马克思承认物质生产的进步与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就“艺术繁荣”第二层含义来说,马克思又认为物质生产的进步与艺术繁荣是不平衡的,不成正比例的。这样,马克思就从“艺术繁荣”的第二层含义,否定并批驳了庸俗的自然唯物论和庸俗的生产力决定论。不平衡的“艺术繁荣”是作为一种比喻的案例镶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书表述中,的。马克思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没有明确地说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同步的、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但是这样一个结论,笔者认为,应是包含于马克思思想逻辑之中的,这是的基本原理。整个的精神文化形态的“硬件”繁荣,都可纳入这一机理之中。
马克思的“平衡”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说明。第一,可以称之为肯定性平衡。所谓肯定性平衡,就是物质生产(实指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与之相道应的物质条件的进步)与艺术的“硬件”繁荣是平衡的成正比例的。也就是说,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艺术发展的“硬件”也随之进步与繁荣。前面所举的规模印刷、优良纸张、精美装帧、大量发行、旺盛的读者购买力等,即此。甚至包括作为社会分工的有闲阶级(艺术家是其中之一)的诞生,也是物质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第二,可以称之为否定性平衡。所谓否定性平衡,指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替代了历史上曾经一度盛行和繁荣的艺术存在的“硬件”方式。马克思说,史诗《伊利亚特》,作为艺术存在“硬件”方式(指口耳相传的存在方式),随着“活字盘甚至印刷机”的诞生,便会随之消失。马克思说:“随着印刷机的出现……,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史诗的必要条件”,就是指史诗的前后代口耳相传的“硬件”的艺术存在方式。否定性平衡,可以理解为一种繁荣替代了另一繁荣:一种进步的新的硬件的物质样式替代了一种落后的旧的硬件的物质样式。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论的观点,主要依据于“艺术繁荣”的第二层含义。但是马克思的不平衡观点,应是建立在平衡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平衡论与平衡论,本质上是不矛盾的。不平衡论是在平衡论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马克思辩证思维逻辑的必然产物。马克思的不平衡论观点,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 创作 抽象艺术理论 色彩
“抽象”一次来源于纯艺术,自然被认为是那些不容易被看懂,甚至是无法被人们欣赏的抽象画;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纯艺术的美和感受,是纯粹的、自由的和谨慎的,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领域的逐步扩大,相邻学科之间的接线逐步象散,学科内容逐步的渗透和通话,因此原本不能被称之为艺术的建筑业逐步具有了艺术气息,并且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表现淋漓尽致,抽象艺术理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艺术与信息论概述
抽象是与具体相对应的,是将许多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和因素逐个分离出来或者阐明他们之间所蕴含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含了对复杂事物的概括、综述和简化,因此在过去的艺术工作中常常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这就造成了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了表达方式含糊不清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当前人们对抽象艺术理解不深,无法理解。所以在当前的作品赏析中,人们将抽象理解为是无法看懂和理解的东西,是从自然里面抽离的东西,用在哪些不能够表现自然的艺术上面。抽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一个较为高级的形式,它是通过不断提炼和融合而形成的,是没有具体东西代替的结构。根据现代信息论的含义,当前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含义主要分为三种层次,即语言信息含义、符号信息含义和表现信息含义。其中语义信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是它自身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世界和事物的信息,如作品中事物的大小、形状和色彩等;符号信息指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需要表达的一种信息要求,也是作者内心活动的主要表达方式。其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感觉性质、结构性质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制作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材料等等信息;表现信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关于事物的表现性特征、艺术家的情感特征以及创作时的相随状态的信息。其中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容易把握和确定,表现信息不容易把握和确定。
“抽象”的含义都是指转移或分离,特别是指把注意力从某些事物或一件事物的某些方面转移开。“抽象”在艺术领域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一件传达了可见世界以外的某些方面信息的作品,根据它传达的信息不太完整或更为完整的情况,而被说成更多地或更少地是抽象的,这种再现性的抽象叫做“语义性抽象”;另一种含义是指许多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所有那些不传达或意在不传达外在世界信息的艺术作品,它不描绘不塑造任何事物,只不过是由非传统的要素塑造,由非传统的结构所组成的人工制品,在作品与被再现的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因为作品不再现它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这种非再现性的抽象叫做“非传统抽象”。 在抽象化与单纯化的口号下,风格派提倡数学精神。从后印象主义经过立体主义走向抽象创造的蒙德里安,使黑和白的分割、黑与黄的冲突达到原色的和谐。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风格派是绘画史上的革命,更是对之后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一世纪,许多著名的设计师对风格派的艺术运动更是念念不忘,时时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风格派精髓被运用。
2、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2.1再现性语义抽象
抽象表现为把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功能夸大而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事物。在家具中,通过这种夸大某个细节的设计理念带来的简洁家具,简练而又丰富,往往令使用者回味悠长。风格派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风格派家具有醒目的色彩、简练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和多种材质的混搭等特点。风格派的家具设计特色是点、线、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材料都很单一。总的说来,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再现性语义抽象的方法,通过作品一定的语义信息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建筑的思想。
2.2、非再现性非传统抽象
在建筑历史上,运用非传统抽象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是近现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应溯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本世纪20年代走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八十年代才开始的。几乎半个世纪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
2.3建筑图中的抽象艺术理论
在建筑工程领域,经过现代主义之后对抽象建筑形式的认识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而在研究中它对于非习惯,非传统形态的建筑设计要进行合理思考,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墨守成规和缺乏活力的设计方式。在建筑图中画配景时,把配景的细节部分舍弃而抽象地画出,最常见的是人和树的程式画法。
2.4、室内设计的应用
运用抽象元素如鲜明的色彩、活泼的图案,会有很多人感觉难以适应,且与传统的设计风格又格格不入,其实,抽象元素很容易与现代室内风格相配合。很久以来,传统的设计装饰图案:点、锯齿形、重复的条纹与自然的、生物的形状常被用于装饰设计之中,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延续了这一传统,使用现代设计手法古为今用、变形改造等获得强有力的表现效果,在色彩上常常运用黑白两色强烈比对的形式。黑白两色与三原色的组合是抽象艺术设计的典型表现,能够形成一种明快的色彩设计,中性色的墙壁使得抽象图案成为空间的主角,装饰品和布艺的多种色彩相映成趣,这就使抽象完全融入到了设计之中。
3、结束语
运用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建筑创作是工业革命以后建筑师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世纪中叶以后,在建筑创作领域占据了主流。建筑之美从古代具象美逐渐地转向建筑之抽象美,这也正反映了艺术领域审美标准发生的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会越来越向抽象方向靠拢,这样利用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建筑创作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抽象艺术的流派很多,将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流派,在建筑创作时需透过各种流派形态差异的外表,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真正创作出高水平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1]杨奇;现代山地城市居住空间地域化的思考[D];重庆大学;2007年
篇5
【关键词】舞蹈身体语言;心理感受;面部表情;肢体动作
《舞蹈创作心理学》一书中写道:“舞蹈是身体的艺术, 舞蹈是心灵的艺术。确切地说舞蹈是身体表现心灵, 心灵驾驭身体的艺术。”[1]所以说,舞蹈中身体语言是表现心灵的艺术,心灵引导身体语言来舞蹈,舞蹈与心灵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分离。“在舞蹈艺术领域中创作的过程是对舞蹈语言的高度总结、归纳和体现。更是一个经过心灵构思, 将心灵深处的体验、思想转化为肢体语言的过程。”[2]因此,我们说舞蹈是思想转化为形态的最终体现。一个优秀的舞蹈是思想和形态的完美统一,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因此,身体语言是传达心灵的重要表现。
一、舞蹈是再现、表现心灵的艺术
(一)舞蹈再现心灵
舞蹈源于生活,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编导在对舞蹈进行编创时都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捕捉生活中的舞蹈形象,这就是舞蹈再现心灵的过程。任何舞蹈动作都是有一定的创作意图、一定的情感倾向,所以说,“人体动作就产生自人的内在冲动之下, 它是人的内在生命和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 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受理性控制地泄露出人的内在真实和内心隐秘。”[2]《诗经?大序》中有这样记载“: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所以,我们说舞蹈是再现心灵的艺术。
(二)舞蹈表现心灵
我们常说“身体是不会说谎的”,要使观众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感受舞蹈演员的内心思想和要表达的含义,舞者就必须全身心的融入到表演之中,不可只是一味的摆动作,最重要的是走进舞蹈之中人物的角色之中去。在舞蹈历史的长河中,舞蹈一直是一个很好的宣泄情感、表现心灵的工具。
我们说舞蹈是一个经过心灵构思, 将心灵深处的体验、思想转化为肢体语言的过程。在舞蹈表演中只有达到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完美统一,身体语言才可以将心理感受准确无误的表现出来。因此,要想让观众理解一个作品,离不开心灵和身体之间的统一,只有两者紧密联系才能准确无误的传达出内在的心理感受。
二、 从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中感受心理
(一)面部表情
中国戏曲界有句老话:“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五官在舞蹈中的重要性。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眼睛,直视、回避、凝视、眨眼,在不同的表情中表现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在舞蹈《摘葡萄》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面部表情在舞蹈中表现极为丰富,舞者运用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时而紧皱眉头,时而闭上双眼,生动的表现葡萄的酸,充分表达出了维吾尔族少女的喜悦心情。嘴巴是在面部除了眼睛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张嘴、咧嘴、咬嘴等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另外,还有眉毛的凝结、眉毛的挑起,不同气息下鼻翼运动的频率,都在像我们传达着不同的情感。而当我们把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这些有意义的动作结合在一起时,就向外传达着无数个不同情感符号,同时带动着不同情绪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表情动作,表达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在舞蹈中,脸部的表情是我们领悟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在舞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说眼睛是最能表达心中所想的,那么肢体就是能够最准确的表达心里所想。肢体包括躯干、上肢和下肢,由躯干、上肢和下肢组成的舞蹈动作种类繁多,在当今的一些现代舞中,舞者面部没有一丝表情,完全是通过肢体动作的流动和组合来表达舞蹈作品,我们无法从舞者的面部领略到编导所要表达的含义,但舞者的肢体动作往往深入人心。人体传递的肢体动作自然是同心理感受相一致的,舞蹈正是借助肢体动作、情感,并将其连贯起来传递所要表现的信息。在舞蹈中,舞蹈内容是心理感受最真实、准确、完整的反映,从而带动动作能够连贯、延续的逐步发展。
三、会说话的“舞蹈道具”
中国自古舞蹈中就有道具的使用,手持道具而舞,是舞蹈更深刻表现情感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本质是利用身体语言以更准确的表达情感,因为道具表现情感的能力相比较身体语言传递给观众的信息要更直接,更能产生“强烈”的情感。然而道具不能够脱离身体语言而单独存在,一旦脱离就失去了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含义,不能表情达意,反而会成为一种累赘。身体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左右道具在舞蹈中的含义表达,决定着整个道具的创作方向,然而不同的身体语言组合不同的道具方式,表达不同的含义。
用身体语言表现心理感受不仅表现在编导的创作过程中,这其中更加蕴含着编导、演员、观众三者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关系。是一种由“心灵——身体——再到心灵”的默契转化过程。
“心灵是舞蹈艺术展现不尽的源泉, 身体是舞蹈艺术最‘忠实’的物质载体。”[2]没有心灵和身体的完美转化就没有舞蹈,没有编导将心灵和身体相结合就不会有好的舞蹈作品,没有舞者将情感与动作的完美转化,舞蹈艺术将只是单纯的舞动,更不会有情感的表达。因此, 在进行舞蹈形象思维、作品创作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以身体展现心灵,用“心”创作,用“心”舞蹈,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 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11
[2]王晓玲. 试解读“舞蹈是身体表现心灵、心灵驾驭身体的艺术”[M].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7 期
[3]刘建.无声的言说[M].民族出版社,2001.8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8
[6]刘建. 前语言结构中的舞蹈摹仿与创造[M].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张素琴. 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研究[M].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刘青弋. 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篇6
佤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佤族文化形态齐全,特点鲜明。佤族是一个纯朴、热情、奔放的民族,千百年来,佤族人民在佤山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再加上阿佤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血性,手能舞蹈、足能舞蹈、连头发也能舞蹈。歌舞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佤文化表现形式的载体之一。
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由于社会形态问题,及过去长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的佤文化保存较好,是当之无愧的佤文化发祥地和佤文化荟萃之地。在佤族传统的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形成的13种民间舞蹈如“木鼓舞”、“甩发舞”、“蜂捅鼓舞”、“刀舞”等,其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佤族的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唯一方式。
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佤族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
佤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佤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QGJ13C622)成果。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类习惯于把“形象”用来指可以被感官系统接受到的有关客观事物本身的外在感性形式。但音乐形象则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它形象,音乐形象是作曲家审美创造的结晶,具有审美属性,所以,音乐形象是作曲家借助音乐的物理性音响,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而创造出具有内在的审美信息和精神意向,从而让人可以通过听觉和直觉感悟到的感性存在形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重要的是‘形象’这个字眼,它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个别的事实去表现思想;当我们说‘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现’的时候,我们正是说的同样的事,因为在自然和生活中没有任何抽象地存在的东西;那里的一切都是具体的。”[1]所以,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音乐形象亦是如此。
而形象具体可划分为两类:直观的和非直观的。所谓直观形象,就如绘画、雕塑、戏剧等,可以让人凭借感官直接把握的形象,直观形象具有直观性、确定性和明晰性。非直观形象,就是像文学、诗歌和音乐这样不具备直观性、确定性和明晰性的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把握的形象。其中,音乐形象又必须以听觉旋律为中介,让听赏者通过聆听感知,并加以主体一定的主观联想才能生成,因为音乐特殊的传达方式,也导致了音乐形象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音乐形象具有客观差异性,但绝不能否认其普遍存在性,同时这也更加地突显了音乐形象的特征。音乐形象的特征可通过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具体阐述。
一、就宏观而言,音乐形象的特征划分
(一)音乐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可以让审美主体通过感官所把握的,音乐形象虽不如戏曲、舞蹈、电影等造型艺术的形象被感官直接获得,但音乐形象的获得和把握也离不开感官的参与。当听赏者在听赏音乐的时候,能通过听觉器官接收到被组织成丰富有序的乐音,与此同时,也把这一系列信息输入了听赏者的大脑,通过联想的心理过程,听赏者就能获得和把握音乐形象。当然,倘若听赏者没有听到或者没有感受到那些丰富有序的乐音,也不可能会有音乐形象的产生。音乐形象不可能脱离主体的听觉感知和联想加工而凭空存在,也不可能是在主体的听觉器官未曾接收到乐音信息而独立存在(有经验的能读谱联想出来音响效果与音乐形象的音乐家除外)。所有的音乐形象都能够被听赏者的听觉器官所把握,任何脱离了感性听觉而出现的形式的音乐形象都是不存在的。
1.音乐形象的事实性含义
事实性含义有音响再现的意味,如音响模拟。以音响模拟的这种方式呈现出的音乐形象贴近要表达的真实形象,有逼真的效果,让听赏者深切的感受到创作者表达的音乐形象。在音乐中,如果没有艺术再现,人们就无法感知已经随时间流逝的过去;如果只有文字和图片的记载,那么人类的生活将只有单调而乏味概念,缺乏想象,同时也让人没有想象的空间。只有用音乐这样特殊的语言,才能让人们更深切发自内心地感悟生活和体验到作曲家要用作品再现表达的当时的情景。例如,在我国二胡作品《万马奔腾》的末尾句有用弓与弦模拟出马的嘶鸣声,使万马奔腾的音乐形象很清晰地出现于听赏者的大脑中。
2.音乐形象的表情性含义
音乐的表情性体现人类把声音人化的一个过程。在人类的听觉印象范围里,把声音人化具有感情性的音乐并不少见,很多时候描述某一音乐片段时,会用到快乐的、温柔的、活泼的、悲伤的、沉重的等一系列词语。在感受音乐音调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于声音的聆听,联想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音乐中不存在单纯的表情性,所谓的表情性都是被刻画出来的,最常见的就是大调通常用于表达明朗、欢快的感情;而小调则是表现低沉、悲伤的情感。
3.音乐形象的约定俗成含义
在每一类艺术的表现表达中,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含义,而且在一定的生活群体内,大家都默认这样的形式或方式去进行表达。现在所有仪式的举行,都离不开音乐的参与,如果没有音乐的出现显得仪式的不完整。大至婚礼、葬礼、颁奖典礼,小到生日聚会,所有这些场合,每一种仪式都有其专属特定的音乐,以至于听到某类特定的音乐音响,就知晓是什么样的社会活动。
4.音乐形象的内在含义
音乐作品除了具有良好音响结构的可听性以外,还包含一定的内涵与意味。在这类音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创作主旨会显得更为清晰,其内涵往往也直接蕴藏于音乐音响之中。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肃然起敬地用心聆听,此刻在人们的耳中听到的不仅仅是音乐的音响本身,更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特殊情感。社会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该社会群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是主体个人文化的产物,也是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社会文化、民族意识、时代审美趣味、该阶级提倡的思想内涵等一系列因素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群体对内在含义的理解。
・文化艺术杨稀雯:音乐形象的特征(二)音乐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音乐形象的主观性表现在任何音乐形象无一不表现着人类的主观世界,创作者们所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或多或少都受一定观念的支配,纯粹的客观模仿出来未经创造的意象不是艺术形象,更不是音乐形象。
1.创作者个人意向或社会生活的写照
创作者们的创作目的不是在于对客观事物的纯粹模仿,而是在通过创造某种音乐形象而表达自己的个人意向或是社会生活的写照。在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学家E・H贡布利希曾说过:“任何物象在某种程度上总是代表了制作者的意图,但是把它看成是反映某种先存现实的照片,那就误解了整个制像的过程。”[2]18世纪的英国画家雷诺兹在绘画技术方面已经炉火纯青,能轻而易举地画出逼真的模仿自然的作品,不过他本人表示更愿意通过绘画出的形象来实现自我表现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使创作理想溶入绘画形象之中。他说:“真正的画家不是致力于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是必须致力于以他的理想的崇高使人类进步。”[3]
2.创作者主观色彩的表达
创作者选择客观世界的事物以音符的形式表达,这其中的选择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审美主体的眼睛不可能是像镜子那样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做倒影似的记录,因此,创作者对其所要表达的事物的选择总是有所构造、有所排斥、有所联想、有所辨别。创作者在创作任何音乐形象时,都带有自己主观世界的印记。听赏者聆听到音乐之后,出现在自己心中的音乐形象更是在创作者创作出音乐形象之上的二度创作。这就使音乐形象带有主观色彩的必然性。
一切音乐形象,乃至艺术形象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如果硬要割裂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形象。只有客观若没有主观的形象,好比乐谱上静止的符号标记,不是艺术形象;只有主观而没有客观的形象,让人无从感知,所以这种形象是不可能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是构成艺术形象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观与客观在艺术形象中的统一,根据不同的艺术种类和风格而各具特点,如雕刻、绘画等造型艺术主观的思想溶于客观的形象之中,音乐、诗歌等表情艺术客观的形象溶于主观的联想之中。纯主观的艺术形象与纯客观的艺术形象一样,都是不存在的。
二、从微观入手,音乐形象的特征划分
(一)音乐形象的非自然性
自然界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然而这些无序且繁杂的声音并不能成为音乐。声音音响一旦被运用于音乐,就有了“乐音”的性质,即有一定的音高和遵循一定的音列组织结构。普通的自然音响不能够直接地构成音乐,音乐是以丰富而有序的乐音为基础的。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其中所用到的声音都是作曲家创造出来的,而非纯自然界音响,即便是西方先锋派的音乐中那些运用自然声音的作品,都是经过作曲家有目的地组合与排列而成的,绝非自然生成。所以,无论是简单的单旋律小曲,还是宏大的交响乐,都是人类智慧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了创作者对音乐的创造力。倘若没有创作性的因素,那么任何声音也就不可能被称之为音乐。
(二)音乐形象的非语义性
音乐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却不具备显现的语义性,不能直接传达概念与思想。任何音乐中包含的声音,其本身不具备任何有明确指向性的含义;也就是不能说明哪种发声乐器一直就代表着什么,也不能够说明某一单音就一定是什么含义。在不同的作品中,对乐器的选择与声音的选择都有所不同。音乐不如语言类艺术具有显见的语义性,不能构建出语言类艺术那样直观的感性世界,音乐只能表达出某一种情感,而不是具体意思。克列姆辽夫在《音乐美学问题概论》中提到,音乐形象不能当作语言一样被翻译,即便是把歌剧改编为钢琴曲,都不是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而是将一种类型的形象性转化成另一种类型的形象性,或者说是取消了某些特征的抽象化。音乐具有的非语义性,但在非语义性的范围内,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音响存在。然而,约定俗成的语义不可能具有语言那样明确的含义,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默契。《义勇军进行曲》就很能够说明这一问题,其含义只有了解本民族历史的人才能知道其含义,而不了解的人听来只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而已。
(三)音乐形象的非具象性
任何艺术都是通过人类的感官系统被接收以及欣赏到的,人类通过听觉系统感受音乐艺术,通过视觉系统观察造型艺术,但音乐艺术不如造型类艺术具有明晰的具象性,不能创造出造型类艺术那样直观被人类主体所感知到的艺术品。当自然音响不能够满足人类主体的听觉审美需要时,就产生了音乐这一人工艺术。而也就正因为音乐的音响诉诸于听觉,所以不可能有视觉所直观感受到的那类艺术那样具有具象性,即使是标题音乐,也只是和标题的情景与图景有着关联,而音乐的音响本质上具有的独立美不能被否认。
结语
总言之,由于音乐在物质材料上的特殊性质,所以听赏者只能通过其听觉器官加以把握,将听到的音乐音响经过心理联想而形成音乐形象,说明了音乐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音乐音响这种物质材料传达到听赏者的耳中并形成心理联想这一过程中,每个不同的听赏者形成的音乐形象不可能完全一致,这突显了音乐形象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特征所在。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7.
篇8
艺术设计过程中色彩的心理机制与设计
色彩具有心理和情感机制这一命题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提出的,当时一些思想较为先进的心理学者在实践中发现色彩是可以影响到人类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活动的。色彩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因为色彩自身具有的物理性质能够使人类产生相应的物理刺激反应,这种自然的物理反馈我们称之为单纯性色彩作用。所谓单纯性色彩作用就是指人类在该种色彩下所作出的下意识心理活动,如红色,色彩反射出的红光是所有可见光中光波最长的,其穿通能力强、反射角度较小、造成的视觉刺激最大,在艺术作品中红色代表着战争、强烈的冲突、血腥等内容,但同时红色也含有喜庆、快乐之意,其艺术基础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这里就拿红色在设计中的作用来举例,红色在商业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如何一提到有关红色的艺术作品你的第一反是什么,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吗,斯皮尔伯格用黑白胶片拍摄本片,但独独是为一个战争中的小女孩穿上了一件红色的衣服,该影像片段已经被奉为电影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教课说,以至于当你看到那抹鲜艳的红色时,竟然说不清自己感受是怎样的,只是觉得那抹红出现得太乍眼,视觉和心理都受到一种冲击。不同深度的红色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含义不同,甚至相同深度的红色在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含义都不同,朱红色的视觉刺激感最强,一般被拿来用作商业宣传广告;玫瑰红让人感觉高贵,在Channel香水平面设计中时常被应用、土红色彩沉闷,一般被用于内容较为严肃的艺术作品之中。对于色彩的运动没有统一的规定创作者要在艺术设计过程中使色彩融入艺术的变现内涵中去才能真正使色彩在作品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观者以强烈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观者的心理。
其二、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色彩带给每个人的心理刺激也不尽相同,一种色彩的人的心理影响往往不只停留在一个时间上会使一种情感上,而因为个人经历产生一连串的心理反馈,这种影响叫做非单纯性色彩作用。这种色彩情感的控制较难,无法做到对每一个观者的内力情感监控,所在在设计中设计者一般采用类似于通感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对这部分色彩情感的把握,比如,云和白色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导向观者产生纯洁、干净、高远的相关情感联想;使棕色和叶子联系在一起就容易让人产生对家乡、秋天、冷的情感联想,等等。另外人的视觉在长时间锁定一种色彩之后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和思维停顿,这种现象的出现容易使色彩失去在原作品中的表现力,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商业宣传广告和海报之中,某些商家连续使用宣传效果较好的广告视觉色彩创意导致消费群体的审美疲劳,使该广告创意中的色彩再也激发不出消费者的情感来。另外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对颜色的喜好还因为年龄的增长、性格的不同和社会中主流色调不同而产生变化,如性格外向的人喜欢白色、浅色系,老年人多喜欢灰色系等等。另外长时间处于一种色彩环境中,容易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主明显的例子是医院病房中采用浅绿、浅蓝能够平缓患者的情绪。
总结:
篇9
关键词:奥斯卡颁奖礼;会话;幽默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16—02
一、引言
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一项艺术奖项,每年在好莱坞举行一次盛大的颁奖典礼。该奖项始于1928年,一直享有盛名。它的发展与变化不仅仅影响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更加对全球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奥斯卡颁奖礼是全球英语影视方面的一次盛会,它所使用的语言突出体现了英语幽默历史的传承和英语幽默的新进程。奥斯卡颁奖礼中所使用的语言更加体现了幽默的重要性。奥斯卡颁奖礼主持人的一些诙谐言语至今还在流传。主持过十八次的霍普有一次说:“欢迎光临,这个晚会将证实这样一个观点:嫉妒和羡慕不会从地球上消失。”还有一次,他说:“他爱当主持人,因为万一哪一年会省下一个奖,颁给他。”
英语幽默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对于幽默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而国内对于幽默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今,英语幽默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已全面展开。
二、会话含义
依据格莱斯的会话原则,会话含义分为一般性会话含义、等级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所谓一般性会话含义,是不需要推测所表达的内容中是否包含依赖语境而存在的附加含义。而特殊性会话含义正好和其相反,需要通过语境中包含的信息分析得出含义。但通常由于特殊会话含义最常见,所以一般情况下特殊性会话含义就简称为含义。英语言语幽默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含义”的存在。
Steve Martin:At the end of the night we’re going to vote someone out of show business.
上例是史蒂夫·马丁在2001年第73届奥斯卡颁奖礼中所说的一句幽默话语。他说:“在今晚结束的时候,我们将选举出某个人,把他赶出娱乐圈。”众所周知,奥斯卡是从众多的提名中选出一个或几个人来,颁以奖项,但马丁所说的恰恰和事实相反。2001年,美国正在流行一款电视节目《生存者》,就是每次淘汰一个人,正好和奥斯卡颁奖礼的规则相反。透过这一层含义也暗示了奥斯卡竞争的激烈。
三、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格莱斯在1967年提出的。格莱斯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并不是一段不连贯的、没有道理的谈话,因为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或多或少地都采取了合作态度,而合作原则的遵守也恰恰是为了保证语言交流在说话人与听话之间成功地进行。概括来说合作原则就是“会话参与者之间是彼此相互合作的。”
“模糊限制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循会话原则。”模糊限制语(hedges)在言语交流中的出现,不能够单单认定为是对会话原则的违背,从而认为其是一种失败的交流。正是由于模糊限制语的存在,使语言交流产生幽默含义。
Alec Baldwin:Ladies and Gentalmen, I'm pleased to introduce actor,writer,musician, Grammy and Emmy winner, one of the most adoring entertainer of all the time, Mr. Steve Martin.
Steve Martin:Than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thank you. And this is Alec Baldwin.
这是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颁奖礼中,亚力克·鲍德温和史蒂夫·马丁的一段开场白对话。对话从句子的一般性含义来看没有任何问题,鲍德温在介绍并夸赞马丁,马丁也表达了感谢并同时介绍了鲍德温,但正是马丁的介绍违背了这段对话中的合作原则。同为这一颁奖盛典中的主持人,两人的语言应该相互合作相互搭配。在鲍德温给马丁冠上了演员、作家、音乐家等众多头衔之后,马丁仅仅表达了谢意并介绍了鲍德温的名字。马丁的这段话违背了会话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没有达成听话人所预期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幽默效果由此产生。
由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合作原则的违背而产生幽默,是英语幽默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方式。格莱斯又将合作原则划分为了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上文中我们所看到的鲍德温和马丁的对话正是对于量准则的违反,量准则要求在会话中,必须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提供不需要的信息。说话人马丁没能够表达出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违背了量准则并产生了幽默。
Kirk Douglas:Thank you very much! And I want to thank James. Thank you! He looks much better out of the cave. And I want to thank Miss Hathaway. I thank you, and (looking at her)… She’s gorgeous, wow! Where were you, when I was making a picture.
这是2011年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中,颁奖人柯克·道格拉斯对两位典礼主持人说的一番幽默言语。文中最后一句话是道格拉斯对海瑟薇美貌的称赞,他说道“当年我拍片的时候你在哪呢?”众所周知道格拉斯是一位已经年过90的老艺术家了,当年他拍片的时候,海瑟薇甚至还没有出生。从合作原则的角度看,他说出了他明知道是假话的一句话,而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准则。质准则要求要尽量保证话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能够说不符合事实或者缺少根据的话语。道格拉斯利用了对质准则的违背,产生了言语幽默效果。
Steve Martin:And that's the beautiful Sandra Bullock who doesn't love Sandra Bullock.
Alec Baldwin: Oh tonight we may find out that.
这又是一段亚力克·鲍德温和史蒂夫·马丁在82届奥斯卡颁奖礼中的对话。马丁通过赞美桑德拉·布洛克而引出对话,但鲍德温的回答却引来人们的哄堂大笑。鲍德温的回答明显违背了关系准则,偏离了谈话的要旨。一切看似是鲍德温的一句无心回答,却达成了幽默的效果。根据关系准则,话语所提供的信息一定要与所交流的话题相关。从一般性含义来看,鲍德温的回答并没有错误,也正是对提问的回答。然而从马丁的话语含义,我们可知,马丁是在称赞桑德拉·布洛克,其语意为布洛克很受大家欢迎,而并非真的在问“谁不喜欢她”。鲍德温的回答明显偏离话题的主题,是对话产生幽默。
四、范畴化
范畴化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点话题,它的划分过程也产生了许多英语幽默现象。“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范畴作过系统论述,他把范畴视为对客观事体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基本概念,并论述了著名的十大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空间、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而范畴的划分还会因人而异,因为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由于人们对于同一概念运用不同的范畴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而产生了歧义,发生了幽默。
Steve Martin: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sounds like something Siegfried and Roy would do on vacation. I saw the movie and realized I saw no tigers or dragons, but of course they were crouching and hidden.
这是2001年第73届奥斯卡颁奖礼中,史蒂夫·马丁介绍电影《卧虎藏龙》时的一段话。在汉语中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或隐藏不露的人才,龙或虎是指具有一定能力或技能的人才。而在电影名翻译过程中,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不同语言从范畴认知上发生了不同。马丁也恰恰是运用范畴的不同,制造了一次幽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幽默的产生与会话含义的应用、合作原则的违背和范畴化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幽默话语的语言学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语言的内涵来理解话语幽默之处,也能够促使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幽默。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雷术海.基于关联理论的幽默解读[J].大连大学学报,2009(05).
篇10
【关键词】语言,电视,镜头语言,艺术魅力
前言:电视镜头语言从大体上一般可以分为画面语言,解说词和同期声这三种,这一分类方式在《电视画面电视语言的蕴意》一书中也曾经明确的指出过,而电视镜头语言作为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电视节目中所要表达的含义,而且能做到及其直观的表述出来,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方式,所以说电视镜头语言的表达能不能做到位,对于一个电视作品的观赏性,价值性,以及表达的内容,展现的主题,和人们的观后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电视镜头语言对于电视作品来说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渐渐意识到电视语言的重要性时,我们也会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希望它与电视作品的融合做到更好,比如胡万峰就曾经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他从电视镜头语言中的一个分类“画面语言”做了研究,通过对比演出时所用的服饰的颜色,不同的服饰颜色给观众的感觉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应该做到符合电视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时代的背景,以及角色任务的性格方面都应该达到吻合。从而使整个人物的整体形象达到完美。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能够最大程度的运用好电视镜头语言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电视节目的价值。
一、电视镜头语言的内涵
研究镜头语言的艺术特色,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镜头语言的含义,这是研究的基础。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作为人们相互交流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样的电视镜头语言也作为一种语言,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表达出电视节目想要表达的意识。而不同的电视镜头语言运用的也是不同的手法,可以运用文字,图像,符号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组合,但是这些要表达的意义,要确立在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基础上,建立出人们可以理解的一些常识性的符号,不然的话观众就不能理解电视节目所要表达的含义了。
电视镜头语言早期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哑剧”这个节目中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以及场景的布置,舞台道具的相互间的配合来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其中并没有任何声音的插入,是典型的无声作品,但是这却没有丝毫的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并能够带给人们的感染力和想象力,没有声音的作品也能够直接的表达出要表现的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的观看,加上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样的可以知道这其中所包含的意识,这就是电视镜头语言的独特之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声作品也渐渐的出现,当声音被加入到影视作品中以后这无疑是给予了影视作品更加生动的活力和表现能力。
二、镜头语言的艺术魅力
艺术的表达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并且在历史到现实过程中,对其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镜头语言来说也是如此,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对镜头语言的艺术理解与更加深刻。电视里镜头语言的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并且在综合艺术中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镜头语言在对作品的思想表达、对于人物心里活动的描写、对于环境的表现,这三个重要的表现方面是镜头语言的独有的魅力之处,而我们研究电视镜头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这么语言更加的具有鲜活性,灵动性,更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最大化的表达出作品的创作者所要展现出来的情感,从而使影视节目变得更加的富有知识性,更富内涵,来不断的满足观众逐渐提高的观赏能力,只有这样电视节目才会不断的被更多人来接受,而不会被淘汰出局,反之由于更多人的接受和喜爱,这种传播的媒体方式才会更加的有动力,创造出更加高等级,高层次的作品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三、电视镜头语言的表达特点
由于电视的特定与属性,有一些人把电视作品比喻成视觉的文章,这样一来,电视镜头语言就顺理成章成为了表现文章含义的文字。曾经看过一则广告,在一段激情的音乐声中,一辆银色的豪华跑车闪耀而来,接着镜头就指向了车中开车的美丽女子,突然跑车在一阵刺耳的刹车声中停止了,一个美女从车中走出走到车前,镜头从美女脚下开始特写,同时旁白开始响起,广告词是为某某牌子的丝袜代言,从这个广告的流程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不衔接的地方,开始看时,一般我们可能会理解为是为某品牌汽车代言,然后会以为是为某品牌鞋子代言,而当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尽管我们都没有猜中,但是却感觉不到丝毫的问题,而这就是镜头语言的独到之处,在一系列的镜头组合之后会让我们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单一镜头却表现不出,或者说是不具备完整的表达方式,但是通过大量的镜头组合起来之后,就能让我们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就是一种由结构组成表达视觉含义的手法,这也是镜头语言的魅力所在。
结语:
文章通过对电视镜头语言的理论与艺术特点进行介绍与分析,我们认识到,电视镜头语言作为能够表达出人们情感的一类艺术语言,它体现在了非常广阔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要在各个方面努力研究,才能更加的完善这类艺术语言,更好的传达出创作者所要传递给广大观众的思想情感,让每一位观众在观看影视节目是都能够有所收获,得到身心的满足,喜爱影视节目,从而体现出电视镜头语言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邢艳群.数字电视画面艺术特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4.
[2]施万超.数字电影画面艺术表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