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这种教学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凭据,并交流合作,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从而弥补了《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09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PBL教学法组)和对照组(系统讲授法组),最终符合研究要求(包括收回有效问卷)的学生数分别为研究组23人,对照组21人。
1.2 教学内容和时数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病机、治则章节内容,教学时数为14学时,其中病机教学8学时(2学时为课堂启发,4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治则教学6学时(1学时为课堂启发,3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
1.3 实施方法
研究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在学习病机、治则章节前一周,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选择相应的病案,要求学生分析其病机、治则,以建立问题情境。(2)分组思考: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复习或预习教材相应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每组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提出新的问题。(3)课堂启发: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思维方法、知识要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但不做结论性发言。(4)集中讨论:各组推选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5)归纳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详细分析有普遍意义或争议较大的问题,总结归纳病机、治则章节重点、难点知识。
1.4 考评指标
通过教学质量考评(态度、过程、效果)、学生问卷调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智能考核(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等对PBL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估。
2 研究结果
2.1 教学质量考评
学习态度考评听课状态、课堂纪律和学习兴趣诸方面,其中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6.96%学生具有学习兴趣)较系统讲授法组(80.95%学生具有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过程考评自觉学习、理解接受、课堂气氛诸方面,其中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1.3%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6.67%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明显改善;学习效果考评完成作业、掌握知识和学以致用诸方面,其中学以致用方面PBL教学法组(82.61%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系统讲授法组(71.43%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有所增强。
2.2 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PBL教学法组认为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分别为82.61%、86.96%和78.26%,系统讲授法组分别为61.91%、71.43%和52.38%,PBL教学法组好于系统讲授法组。
2.3 智能考核
结果显示,PBL教学法组学生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优良率为78.26%,系统讲授法组为66.67%,PBL教学法组好于系统讲授法组。
篇2
若要问华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最具实用性,影响最深远的内容,无疑是中医学。它以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福及国人数千年。在捍卫人类健康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充分证明了自己存在的科学价值。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中医学基础》全面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1],是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但是,对学科基础本就不佳的中职生来说,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内容显得深奥且枯燥,极易产生畏难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在国家大力提倡“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当下,中职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必须要走革新教法之路。在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彰显中医理论特色,不断扩展其内涵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兴趣,夯实理论基础和强化操作技能。
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由于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纯理论学科,基本没有实验课程的相关安排。这是导致学生兴趣流失、信心缺乏的根本原因[2]。在实际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独立分析、创思维新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可用课外兴趣小组、图书室开放阅读等载体向学生开设《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食疗学》《中药学》等多门选修课程,让学生能较全面了解中医学知识。
篇3
关键词:中专;《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2-02
中专学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专《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基础教学课程,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后期学习影响较大,中专学生由于中医知识积累较少,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成为中专学校中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医基础学》教学要求
1.牢记概念。《中医基础学》教材最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而基本概念是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精讲的方法,对于涉及到的概念重点讲解,例如对于阴阳的概念、脏腑的功能等需要详细介绍,在下次上课之前教师要对上次课中涉及的概念进行复述或者提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在最佳时机提出概念让学生记忆。
2.建立中医思维。《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基础理论都是通过长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要对《中医基础学》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必须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方法,通过合理运用中医思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中医基础学》各章节中体现的中医思维方法进行评析,让学生对中医思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全面了解。例如,在讲述脏腑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此概念不仅是解剖学概念,更是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系统概念。
3.基本技能训练。在《中医基础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辩证方法,例如四诊八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技能。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四诊的类项和意义全面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病人,相互诊断。另外,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最终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断的技能。
4.学以致用。一切理论学习的目的均是为了实践需要,而《中医基础学》中的基本理论、技能均来源于医疗实践,同时又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合理应用这些知识,为医疗事业服务。
二、如何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兴趣。《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学生在入学初期对中医的了解不够,学习动机也不是很明显,在此时培养学生兴趣,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为其他中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从如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强调《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基础学》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第二,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展示中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建立学生发扬中医药学的信心。第三,合理选择历史典故,通过神农尝百草、张仲景坐堂、华佗创麻沸散等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2.明确教学主次之分。《中医基础学》中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大纲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均要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进行选择性教学,对教学内容详细划分。因为中专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中药的生产、销售,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熟记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临床技能方面则以够用为标准。通过把握教学关键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学生对实践中需要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
3.合理调整教材顺序。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的,但是当前《中医基础学》教材中很多相关内容并未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困扰,也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重新制定教学顺序。例如,在五行学说版块中包含了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还未学习脏腑学说,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鉴于此,教师可以将五行学说的应用放到后面,在讲完脏腑关系之后进行。另外,在《中医基础学》中很多病证具有共性,教师可以将前后教材的病证归纳,让学生形成对共性病证的系统认识。
4.理论联系实践。《中医基础学》作为中医学习的入门科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抽象性、整体性和主观性特点,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教师需要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象进行研究,而且自己要不断总结归纳,形成庞大的知识库,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5.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突破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第一,课堂讨论法。针对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答案。第二,对比教学法。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教学任务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来实现。第三,扮演法。在学习完成之后,分别由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问诊,不仅提高学生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第四,案例法。就是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可以是以往蕴含医理的典故,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还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第五,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中应用最广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绘制表格、展示图片、展示案例声像资料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印象。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特点,理顺教材内容,保证教学更加系统化。同时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符萍.浅谈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
[2]杨娜.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11,(1).
[3]徐耀琳.多媒体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利弊[J].甘肃中医,2010,(9).
篇4
【关键词】 留学生;中医诊断;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2067)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系
通讯作者:李峰 Email: lifeng95@vip.省略
随着中医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进入各中医院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由于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其在中医学的学习中有特定的难点,对此当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为依据,将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及可行性教学手段总结如下:
1 教学手段突出形象直观
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中医的疗效来学习,这部分学生年龄较大、汉语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是国外高中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汉语水平明显较低,在听、说方面还存在着障碍,因此,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成为留学生教学的突出难题,而有效的解决该问题,使两部分学生都能坐得住、听得懂,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前提和基础,其他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有所认知[1,2]。实践表明,语言速度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语速较快会使语言水平低的学生听不懂,而语速较慢则让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坐不住,难以认真听讲,而且还发现即使语速很慢,语言水平低者还是在很多教学点上难以理解。而采用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则效果显著,可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
1.1 采用贴近生活实践的形容与比喻 中医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中医诊断学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等都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医的这一优势,以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进行讲解,例如“盗汗”可以解释为,“盗”即强盗,强盗的特点是睡觉时出来,因此,盗汗的意思即为入睡时汗出,醒来出汗停止,患者经常说“睡醒了发现枕头、被子是湿的”,这种情况就是“盗汗”;又如“潮热”,“潮”即潮水,潮水的特点是有一定规律的涨落,所以潮热的特点也是有规律的发热,患者会这样形容“某个时候,比如说下午就开始发热或者下午的时候就热得难受”,这样解释形象易懂,实践表明对于留学生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容与比喻效果颇佳。
1.2 图片、音频、视频结合运用 虽然留学生在语言的听说上存在着一定障碍,而图片、音频、视频、flas这些形式则不受语言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来也更直观、更清晰,同时也使教学风格更为生动活泼。中医诊断各层次的教学中,将图片、视频运用于望诊、将声频运用于闻诊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在留学生教学中,还拓展性的将图片运用于脉诊教学,将flas、视频运用于辨证部分的教学,如“表证”是留学生特别难理解的一个证型,在这个证型的讲解时,做出一个表现“六、疫疠邪气从口鼻或者皮毛侵袭人体,卫气随之出表抗邪,邪正交争于表,人体出现发热、恶寒、喷嚏等系列症状”的2 min的flas,并配以讲解,留学生反响良好。
2 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联系临床各科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有基础理论,还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3,4],简单枯燥的讲授是本课程教学的大忌,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非中国哲学思想的留学生而言尤其值得注意,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分析认为,在注意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师生互动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注重前后联系,既往知识多设问 中医诊断所运用的理论是在中医基础里面已经学习过的,另外,中医诊断教学主要分为诊法和辨证两大部分,在辨证部分,各个证型所涉及到的症状都是四诊中讲授内容的归纳,而诊法部分,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部分的内容又有交叉重复之处,在运用既往理论或知识时,要多设问,可以给留学生复习及思考的空间。
2.2 借助四诊技能平台,技能训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望、闻、问、切基本技能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为使留学生更好的掌握四诊技能,本校中医诊断教学建立了四诊实训室,实验室内配置了舌象模型、舌诊仪、脉诊仪、按诊仪等多项设备,留学生的教学当在讲授理论、方法之后,及时安排技能训练,以讲授的理论、方法指导四诊技能操作,同时也以技能训练促进理论、方法的掌握。
2.3 角色扮演行临床模拟实训,语言交流、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共培养 四诊是实践的技能,辨证是实践的思维,其真正的掌握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践训练,在借助实训室的技能平台进行四诊练习之后,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本课程组安排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4~5人分为一组,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患者,其余三人扮演实习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四诊模拟和辨证模拟,综合全组意见后,由医生进行病案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全班同学可以提问、补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留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运用中医理论收集病情资料并进行辨证分析的能力显著提高。
2.4 分组跟师接触临床,以实践推动学习兴趣与知识理解 各组学生在模拟实训之后,及时安排跟师接触临床,实践表明,留学生对临床跟师兴趣更浓,跟师之后在课堂上会提出很多有针对性地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中医诊断的知识点,对很多内容的理解深度也明显提高。
3 教学内容应层次明晰、重点突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留学生即进入了中医诊断学的学习,相较中医基础理论而言,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纷繁复杂,加之语言障碍,让留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部掌握的确比较困难,经调查发现,留学生提出最多的建议即是,“希望重点突出”“希望老师在一点儿上讲透彻,不要讲的内容太泛泛”,因此在给留学生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辨证内容中的“其他辨证方法”,留学生听起来难度的确很大,在中医诊断部分也不是重要的知识点,此类内容一点即可,起到引导学生下一步学习四大经典的作用即可,不必详细介绍。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形成树状知识结构图,如望诊,纵向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小儿食指络脉”,横向分为“形、色、神、态”,每一部分从神、色、形、态分类进行介绍,在具体介绍时还要注意归纳,运用表格等形式,比较等方法使教学层次更为清晰明了。
4 多形式提兴趣、促学习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总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的同时,不要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名师的讲座,为学生推荐书目、教学录像等,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督促学习,如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不同形式的督促形式可以交叉运用,对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
参 考 文 献
[1] 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97101.
[2] 张文利,徐跃飞,董旭,等.医学本科留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育论坛,2008,5(13): 8485.
篇5
关键词:中医术语翻译 功能对等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80-02
首先,认清中医翻译的首要性质是科技翻译而非文学翻译,属于信息功能文本,主要应该采取语义翻译。传递医学信息是中医翻译的核心。翻译的时候首先要翻译出其意思,再兼顾翻译出其种蕴涵的中国文化。切忌颠倒主次,虽然将行文翻译得如同文学作品般优美却没有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纽马克就指出了,作为信息的载体,形式和内容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尽可能的让译文的形式和原文贴近,如果两者不能兼顾,那么按照文本功能进行有重点的取舍(廖七一,2000:169)。我们知道中医大部分古文写成,同时兼顾形式和内容十分难,所以我们也要根据它的文本功能进行取舍,因为是信息功能文本,所以首先传达其意思最重要,其次注意其形式并透过形式来传达文化信息。
其次在翻译中要看清楚和西医的区别,同时也要注意两者的联系,不能把中医孤立起来,现在有些译者主张用XIN GAN PI FEI SHEN来代替 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因为他们认为中医里面的五脏不仅仅是解剖概念而是更广泛的功能概念,如果将其译为西医中的heart,liver,spleen and kidney是不是西方学者无法接受?因为中医中脾主运化,而西医中只是个免疫器官。由于功能不同,所以一些人主张音译来以示区别。笔者要说的是强调民族特色是对的,但是,不能将中西医对立起来看,不能只看到个性而看不到共性。比如中医里面心主血脉,而西医里不也是心通过挤压将血运送到全身各处吗?而且他们大致解剖位置都一样的,只是功能范围不同而已,所以我说翻译时切不可孤立中医,要把中医推向世界,还是要比照西医术语,。那么下面笔者来简单谈一下翻译方法。
直译―― 可以用在大部分简单的术语,稍微复杂点的词汇,带有文化色彩的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释,注释其内在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文化缺省。王东风教授在其文章《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中称之为“文化补偿”也就是文内直译,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则放在注释里面。这种译法优点在于能较好体现原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著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利用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的出发文化和知识,这样读者也可以通过注释,解决了意义的真空点,沟通了与上下文的关联,从而建立起语篇连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基础理论中术语直译的具体的实例。表格中的直译是字面翻译,目的是保留中医文化特色,而注解则是就是要将文字的表层意思转化为深层意思,达到传达医学信息的目的。有些直译就能在传达医学信息的同时体现中医特色的术语,则不用再注解。(见表1)
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含有较多与西医不同的观点以及中医独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尽量直译的基础上进行了解释,这样有利于读者理解中医的内涵,也达到了传达医学知识的目的,求同而存异。关于一些不适合于直译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翻译我们将在后面章节进行阐述。
下面我们再看看中药的直译(见表2)。
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方剂学里的直译实例(见表3)。
我们可以看出,方剂在直译方面是有规律的,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一是主要组方药物名组成名称的剂型:直接译出方中所含药名再加上剂型,汤剂就用decoction(包括饮剂),散剂用powder,丸剂用pill,丹剂用pellet。
例如表3中的桑菊饮―― Decoction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二是方剂的功效为名称的剂型:直接译出功效再加上剂型。如止嗽散―― Cough powder。
三是方剂作用部位与方式为名称的剂型,则直接译出方剂作用部位与方式,再加剂型。如清燥救肺汤―― Decoction for reliving dryness of the lung。
四是以方剂药物形状颜色命名,如紫雪丹―― Purple snow pellet。
五是以方剂中药物比重来命名如六一散―― Six to one powder。
意译―中医中的意译就是要将文字的表层意思转化为深层意思或者将将文字的深层意思转化为浅层意思。(见表4)
意译之二就是将繁复的医古文译为白话文再直接意译例如: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就是说体弱多病那么翻译为英文就更简单:weak physique is liable to illness。再例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则意译为:“the heart is like monarch from whom spirit emerges.”再如: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意译为:“winter is the season of shutting.When treating disease in this season,practitioners should prescribe more medicinal and apply less acupuncture.”
意译之三就是要比照西医,,将中医中的一些疾病术语名称翻译为西医中对应的疾病,这样就利于外国读者理解学习,见表5。
这种意译要建立在对中医和西医有足够了解并且有一定医学英语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出来。
音译一在中医学说中,有些术语如果采用直译或者直译加注释会引起歧义,有些采用意译却又表达太冗余的术语我们只能采用音译来翻译,并且同时加上注释来阐明文化底蕴,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医方剂中名称中含有隐喻的那部分方剂的音译,见表6。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有不少术语需要音译:如阴阳,气这些基本的概念。音译主要用于翻译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医术语,穴位经络以及直译或者意译容易引起误解而不能表达出文化内涵的中医术语。
在总结了中医翻译的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注意中医翻译的程序:首先译者要是原文读者才能理解原文意思进行篇章分析然后再将其翻译为英文给读者看,译文阅读的对象是外国读者,那么我们中医文献的翻译程序就是:古汉语-现代语-外语。例如中医文献中有名的一句就是:“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上古天真论)翻译为现代汉语是:男子八岁的时候肾气就充实了,头发开始长茂密,开始换牙齿。再翻译为英语则是:“In a man,at the age of eight,the boy’s kidney qi is abundant,so his hair grows exuberant and his baby teeth are replaced by permanent ones.”在翻译行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上面我们提到的术语的翻译,中医药文献翻译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既要传达医学信息又要表达中医文化。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总结别人和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医翻译所作研究得出的结论,目前还没有人全面系统地从文化因素地角度上全面研究中医翻译,笔者希望本文能在该领域作出一些有益的探讨,同时希望能对对于中医术语的翻译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3] 黄嘉陵.最新汉英中医词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4] 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篇6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四法联动;辨证用药
中药学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学生而言,中药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却很大。一方面课程本身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如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的中药学课本中,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8章,除总论的中药基础理论外,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需要课堂讲授的药味达三百余味,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都很多。而绝大多数药物要涉及到三个及以上功效和主治应用,内容较为枯燥细碎,不易记忆。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前期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虽然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的学习,但是中医思维建立尚属初步,灵活运用已学到的中医基础知识分析新知识能力还不足,因而围绕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师生从教与学上共同努力。
1.辨证用药的思维方法是中药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思路。学习中药学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辨证用药是中药的根本使用原则,因此学习中药学就需要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单味中药,具体理解和运用辨证用药的原则。例如四气理论,气寒凉的中药具有清热功效,用于治疗热证,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一使用原则就体现了中药辨证用药的思想。
对于各论单味药,围绕“证”去理解效和用之间的关系既能帮助学生围绕辨证用药的思想,建立中医药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在辨证用药的指导下围绕功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联起以功效为核心,辐射炮制、药性及应用的知识体系。例如大黄具有泻下攻积之效,“积”为大肠积滞不通之证,又结合大黄苦寒,因此大黄可用于实热积滞之证。此外,课本中单味药的临床使用既有病名,又有症状,围绕“证”把单味药应用中多种病名统一起来也便于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1]。如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物一般均可用于热毒证,但是热毒证包括的疾病非常多,如果不对热毒证加以理解记忆,单纯记忆疾病名称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遗漏,对于药性理解也难免以偏概全。
总之,以辨证用药的原则为指导,功效为主线串联应用、药性、炮制等知识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方法,学会使用中药,为后续课程和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中药学的核心方法。中药中功用相似、药名相似、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入药等易混淆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初学者容易混乱,摸不着头绪,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归纳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能更准确地掌握相似药物的功用异同,进一步明确中药之间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与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中药的能力。
首先,在每一章节概述中,概括了此类药物的药性、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的共性特点和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单味药物,而忽略概述部分的学习。在学习完一章节所有药物后,结合章节概述进行总结归纳,既要分析药物共性,更要对比个性。例如学习完发散风寒药后,总结分析这些药物发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功用异同,哪些药物药性完全符合味辛性温,归膀胱经和肺经,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些规律性的要点,哪些药物有不同的自身特殊性。例如麻黄、桂枝均性温而味辛,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而荆芥、防风性微温而味辛,因此其主要功效不以散寒为主,而以散风为主,因而可主治外感表证,不论风寒风热,总以散风为主。
其次,在单味药物学习时,对于功效相似、药名相似、同一味药物不同炮制方法等易混淆的药物要进行比较归纳。例如金银花与连翘、黄连与胡黄连、生地与熟地比较等。
再次,要重视分散于不同章节但具有相同功用药物之间的异同比较,要结合病证及其病因病机和药物主要功效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析药性,药证相合。如均具有安胎功效的药物,如紫苏、黄芩、艾叶、桑寄生等要对其安胎作用加以区别。因苏梗可理气安胎,因而用于气滞妊娠恶阻之胎动不安;黄芩凉血清热而安胎,用于治疗血热扰胎的胎动不安;艾叶可暖宫安胎,因而用于宫寒所致胎动不安;桑寄生能补肝肾安胎,因而用于肝肾虚损之胎动不安。
比较归纳学习法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也是较为理想的学习方法。对于同类药物,掌握相同功效及应用的同时要了解相同中的不同,即同中之异,提高中药使用的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2]。
3.案例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案例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把药性特点、功效、使用等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辨证用药的理念和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安排在一章药物学习完进行总结复习时,针对重点代表药物或者药物标志性功效主治设立病案,旨在通过分析案例中疾病的病因病机,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药物,学生之间可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药物特性,同时针对具体药物进一步延伸分析相似药物的异同。例如在分散风寒药总结复习时,可针对麻黄宣肺平喘的功效设置案例,加深学生对麻黄此功效及临床使用的理解[3]。
4.兴趣引导法是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源动力。中药学内容多,学习难度较大,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若干次的“疲劳期”,学习信心下降,学习效果不佳,因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克服“疲劳期”也应是围绕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关注点。
首先,精心安排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饮片标本很有必要。例如,有关中药炮制的内容集中在总论的“中药的炮制”一节中,涉及炮制方法也比较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在此时播放炮制录像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在讲授总论炮制内容时简略介绍,而在相应单味药时应用炮制录像、炮制对药性功效的影响的具体讲解收到了学生较好地反响。例如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又分为蜜炙、酒炙、醋炙、羊脂油炙等多种方法,在总论时可简要介绍,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解炙法的含义即可;在讲授大黄、黄芪、羊藿时,相应播放酒炙大黄、蜜炙黄芪、羊脂油炙羊藿的录像。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利用炮制录像既加深了对炙法的深入理解,又能进一步理解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用特点,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可根据课时、大纲等要求适当安排饮片辨识、标本馆参观、校园认药用植物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药的形象化认识[4]。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如记忆需要重复,介绍一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帮助学生科学学习;又如结合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来激发学生对中医中药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学情,围绕辨证用药的核心展开教与学,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比较归纳法的学习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加深对药性的理解,以兴趣引导学习,以期达到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学这一门课程内容,更能达到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明,贾玉梅,崔瑛,等.基于“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2,(03):84-85.
[2]张尹,王洪云,马光宇.中药学多维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4):91-92.
篇7
摘 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等方面,根据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认同感差、教学课时少等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方法;西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95-02
近年来,教学改革日益深化,本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考评力度也不断加大,改革旧的中医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为进一步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本教研室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中医教学进行了总结,在以前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存在问题
1.1 内容杂章节跨度大学生不易接受现行的教材一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内容;《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和辨证内容;《中药学》中的几十个常用方、基本方,常见病证治疗章节涉及的几十个常见病的中医及针灸疗法;《针灸学》中的刺灸法、100多个常用穴的定位、主治、操作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学,内容庞大,重点多而分散,章节与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中间哪一个环节掌握不好,都会造成对下面知识理解困难。例如学生普遍反映辨证难,特别是遇到病案分析的时候,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这主要还是中医基础掌握不好,所以学生抱怨处处是重点等于没重点,点点想记住,点点记不住。学了后面忘前面,不能融会贯通。
1.2 注重理论教学忽略动手能力培养理论和实习分离,实习课时少,学生心理上不重视,中医教学教具少、课时少。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增加每节课的容量,尽量减少实验课时,学生的实习次数少。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欠缺,动手机会少。例如在进行针灸实习时,很多同学说到如何操作时头头是道,但真正操作起来就是不能突破皮肤扎进去,这主要是缺少练针机会,指力不够造成的。很多学生临床实习时,还是从头学习。
1.3 中西医理论体系诸多不同内容晦涩难懂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中医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如阴阳、五行,同时又是哲学范畴的概念,抽象难懂,摸不着,看不见,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学生觉得新奇好玩,但并不相信,持一种怀疑态度,特别是中西医理论截然相反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中医学习丧失信心,对中医治病缺乏信任。每一届都有学生在教员讲到脾的运化功能时,提出同样的问题:中医强调饮食物通过吸收后输送到脾,通过脾升清的功能把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可西医却是完全不同,脾并不是一个消化器官,没有此功能。这种用西医的理论来否定中医的事情每届必有,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印象:中医是错的。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阻碍、很大难度。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病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医理论抽象,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也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从心里排斥中医,学生积极性有很大挫伤。中医难懂难记,干脆不记。传统中医教学很多章节不能通过实验,以直观方式进行论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 采取对策
2.1 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明确目的意义,培养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疾病,解除人们的疾苦,为人类健康服务。今天培养的医学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且还应具备中西医两套过硬本领,并能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于临床。这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知识与技能、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弘扬中医特色,激发学习热情。特色,是构成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因素。所谓中医特色,就是中医学有别于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的特殊性。任何学科的存在、发展及其生命力都是由这门学科的特色所决定的;任何学科都有它的长处与优势,这也是由特色所决定的。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向学生介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潜在优势,边缘或分支学科领域的潜在特点,以及临床医疗效果,中药和方剂的长处与优势,现阶段中医中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并密切结合临床,列举一些西医治疗较为棘手而中医治疗却疗效显著的疑难重症病例。比如。西医较为棘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不孕症等疾病,用中医中药治疗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心悦诚服,从而激发起学习中医的兴趣与热情。
2.2 转变观念通俗易懂 由于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概念,而现在又进入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面对的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如“阴阳”、“五行”等名词。如果学生带着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的概念,去理解祖国医学,将会产生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中医教学,其授课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把课讲授好,教师首先要考虑到你的学生不是中医系的学生。他们既没有医古文的基础,又没有与之相应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讲课时,首先讲明中医学的特点,说明它与现代医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什么角度才能理解得深刻,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尽快从现代医学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去生搬硬套祖国医学的理论。反之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例如:肾脏,现代医学认为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代谢废物及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肾可产生许多内分泌激素,作用于血管、中枢等组织器官,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还可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另外肾脏与钙的吸收有关,可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使骨质吸收。而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精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生殖发育之源,主水液代谢,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主骨生髓以使骨骼健壮,精力充沛。由此可见,在肾的功能上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是大致相同的。再例如脾脏,现代医学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造血,而中医学则认为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脾又具有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生理功能,故古人称之为“后天之本”,是消化吸收的一个重要器官,从这一点上说,这两种理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这就是它们之间的不同处,也不难看出。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它不仅是一个解剖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的概念。如果不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观点,就无法去接受这种理论。我们的教学工作,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中医基础知识,又要掌握诊疗疾病的技能。使学生大学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不仅掌握现代医学诊疗
技能,还能合理地运用中医药理论互补,真正地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水平,即是我们于西医院校搞好中医授课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材中引用了很多古典的原文,来说明要阐述的问题,偏偏学生又没有医古文及“四部经典”的学习经历,学生在看书时,理解书中的含义就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把“经文”所描述的知识,结合讲课的内容,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出来,借助此精辟的论述,来充实授课的内容。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掌握知识,讲解时语言要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感染力,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国医学的兴趣。
2.3 突出重点形象教学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是一门实验性医学,而祖国医学则是一门实践性医学,也就是说它必须将言与手结合起来。所谓言就是讲,怎样去用语言将祖国医学讲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其技巧,是授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授课时间短,而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传授于学生。这种矛盾解决的最佳方法是:老师在授课前要求学生,首先预习老师授课的内容,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标出来,老师在授课时,根据其难点讲透,突出重点,概念明确,形象教学,课后个别学生仍不懂的问题,重点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例如:阴阳五行学说,这种理论比较抽象,难于授课,但是又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因为它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乃至指导着临床。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是摆在授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这个概念,学生理解不了。就直接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内容。怎样去理解阴阳五行学说呢?其实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在祖国医学创立时自然也受到当时这种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的影响。用来解释和阐述自己认识理论的工具和归纳自己临床经验的一种手段,因此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制,阴阳五行学说也就贯穿于中医学中的各个方面。要学习中医,必须要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医学中的论述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在解释“阴阳”这一名词时,首先要说明它是一哲学概念,是我们古代广大人民用以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以及总结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行”就是指五种物质的运行和变化,因此所谓“五行学说”简单地说。也就是指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等五类物质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微妙的地方。虽然这种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抽象,不容易理解,但必须把它们做为重点内容解释清楚,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较深刻的含义。
篇8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2015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毕业生[1]。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针对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中药炮制学》课程目标是着眼中药学专业,培养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掌握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炮制技术,掌握炮制原理,构建中药制药、新药研发思路。《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学位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药、掌握中药,便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好的进行中药生产、加工与研发。
2进行有效学情分析
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掌握学生的背景专业知识,知识构架与专业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学习模式与就业意向,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内容的调整[4]。
2.1了解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药传统技艺兴趣浓厚,然而对常见炮制方法掌握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中药炮制经验,尤其是对成品性状把握不够。课程组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侧重中药炮制技艺中影响成品性状的注意事项,中药炮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炮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课教学,老师示教,学生实操,使学生掌握药物的炮制方法。此外,学生对炮制原理的掌握,尤其是对传统中药炮制原理掌握、理解不够。教师在讲解时应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中医学科的背景知识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2.2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中药炮制》课程针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已开展,同时中药炮制学也进一步细分化为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化学等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造教学队伍和教师知识的“升级版”。作为青年教师,更应当加强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与《中药炮制学》联系紧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等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将上述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合到课程设计当中,将会起到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5]。
2.3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目前就中药炮制学学科来讲,常用教材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等。本课程组在教材选用方面,选用最新版本国家统编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由龚千锋教授主编,并且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同时,课程组老师拥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规划教材、中国科技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药炮制学》教材,进行集中备课时认真研读,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和特点,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3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围绕“三个目标”和“三个层次”进行合理设置。
3.1设置“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其在设置时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外,还应体现重点和难点。以“蒸制何首乌”教学单元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掌握何首乌的蒸制方法,何首乌蒸制前后药性的改变,制首乌“乌须发、益精血”的科学内涵,熟悉何首乌炮制历史沿革,了解熟地的现代产业化炮制方法。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及生熟何首乌的临床功效,能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合理使用炮制品。同时,学生还应了解何首乌炮制现代研究概况,具备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培养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兴趣,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以指导临床开具处方及鉴别中药饮片,熟悉中药炮制研究的基本思路。②通过讲解何首乌的蒸制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研究基本思路,使学生认识到中药饮片“生熟异治”的重要性,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和炮制对用药安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对中药炮制学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思考,激发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学习热情,巩固其专业思想,培养中医药思维。
3.2着眼“三个层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同行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过程应着眼“点、线、面”三个层次展开[6]。3.2.1点设计用图片导入、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示讲授“蒸制何首乌”的教学内容。开篇展示学生两张何首乌图片,以问题“能乌须发的何首乌是哪种?”为导入点,展开课堂教学。从何首乌的炮制历史沿革,到何首乌的蒸制方法(包括炮制辅料、操作注意事项、现代工艺参数);讲授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主体内容讲解过程中,可穿插适当案例和中医药理论,强化中医药思维,指导学生掌握何首乌蒸制的方法、炮制原理和药效作用。此外,结合课下自主学习任务的拓展,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整合、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上述点设计,可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可以讲述何首乌蒸制的整体知识框架,能够运用思维模式图来理解、记忆何首乌炮制的知识脉络;②学生能够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炮制辅料、炮制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现代研究等,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意见,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2.2线设计①将“蒸制”章节项下的其他药物的蒸制方法与本教学单元“蒸制何首乌”的炮制方法进行横向比较,使本章节内各教学单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形成“线”,如地黄的蒸制、黄芩的蒸制、黄精的蒸制等药物炮制中都运用到“蒸制”这一常用的炮制方法,在学习各个药物的炮制方法时,要注意到各个药物炮制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区别点和联系点,各教学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课程内的“知识线”。②在讲授“何首乌蒸制”这一教学单元时,要用到学生前期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内容,还要用到后期中药药理学学科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应将上述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各课程之间的“课程线”。③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何首乌的炮制”对实验动物的“补肝肾、益精血”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科研思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通过上述线设计,可达到如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归纳比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炮制辅料和炮制原理,并且能记忆重点教学内容。②学生能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炮制原理,训练科研思维。3.2.3面设计将本教学单元所讲授的“炮制改性”这一中药炮制原理与药物化学中药物的结构修饰改变药物功效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药炮制的优势,培养中医药思维,鉴定中医药信念。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炮制虽繁不能减人工”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面设计,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深层次思考。
4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将“一特色”、“双思维”、“多方法”并重。4.1教学内容上应突出“一特色”,注重“双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突出课程特色。《中药炮制学》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其特色———炮制。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炮制”为重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应围绕炮制理论、炮制方法、炮制原理、炮制研究等几方面内容展开。同时还应穿插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讲解中药炮制原理,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7-8]。如:在讲授何首乌的炮制原理时,因生何首乌具有泻下作用,需要与黑豆汁进行拌蒸后泻下作用消失或减弱,产生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这与中药炮制理论“生泻熟补”相一致,同时我们引入“五色养五脏,黑色入肾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等中医药理论,在传统中药炮制层面揭示其中药炮制原理,然后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制首乌泻下作用消失,产生能提高实验动物造血功能的作用,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揭示了何首乌炮制的科学内涵。4.2教学方法上应运用“多方法”,使用“多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逐步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角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法、“三明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9-10]。同时,学生采取课堂听课,课下“基于主题”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行。在课堂讲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辅助设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通过神农尝百草图介绍炮制的起源;通过相关本草古籍、作者及一些盛放药制药器物的图片介绍中药炮制的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炮制的理解与认识,使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篇9
根据学科分类国家标准,中医学有四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针灸学。这四个一级学科,有共同的思想理论渊源,在科学方法总论研究中,其创新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脉络及复杂关系得到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各个学科的各自特征、创新发展思路与方法是深化和完整构建中医学创新方法体系的重要举措。
1.1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分析
在不同角度和层面,各学科有共同的问题范畴架构特征,例如都面临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如名词术语、诊疗过程、药物生产等规范标准化,这些属于中医学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范畴。除了共性的范畴特征之外,各学科也存在明显的个性特征。通过分析、归纳各学科的科学问题范畴,是全面、系统探索各学科创新方法的前提。证候分类、复方应用和疗效评价是中医学学科框架的核心,其间的方证相应、方效相关和证效相应网络关系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医学基础与诊断、传统中药学与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由基础到临床共同构成中医学学科框架体系。中药学传统中药学是以研究功能主治和毒性为重点,“有故无殒”的毒性评价理念对指导现代药物毒性评价有重要意义,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性味归经和炮制鉴定有助于临床准确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兼备是现代中药的固有属性,从资源学、栽培技术、炮制学、药物化学、药理毒理学角度多方位研究中药,构成了现代中药学的学科框架,近来兴起的网络药理学理论和技术,为现代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中药学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应用,过程中的相关规范标准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不可或缺。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以腧穴学和经络学为中心,与之相关的腧穴特异性研究、经络实质研究、脏腑相关研究都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另外,针灸学独有的经穴诊断、经络辨证和经穴配伍形成了其独立的辨治体系。不同于药物,针灸施治是一门技术,其规范和现代机制研究也是针灸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临床研究,以针对优势病种的疗效评价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形成的新医学体系。从认识论到疾病的诊治,中西医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中西医结合应从认识论角度融合互补,现代基于整体复杂体系的系统生物学兴起,为中西医结合、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契机。中西医结合诊断具有微观与宏观结合、病与证结合的特点,治疗方面强调中西医疗法的优化互补,疗效评价需要证候信息、客观指标等的综合评价。现代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网络生物学技术为兼顾中西医特性的结合医学研究模式提供的技术支撑。
1.2各学科已有科学创新方法的整理挖掘研究
在各学科由萌芽丰富成熟的发展历程中,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工具的不断涌现,推动各学科不断进步。在明了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挖掘各学科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创新方法特征,求本溯源,对建立以中医学主体思想为根、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创新发展的现代各学科创新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采用文本挖掘技术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多个维度综合评价遴选找到影响学科发展、里程碑式的“重大人物—重大科学问题”,分析重大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时代特征以及重大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与同时代其他医家比较,立体化呈现当时的学科科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参阅当代中外文献,探索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内在联系,评述对现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借鉴意义。(2)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研究剖析和成果分析:建立和持续支持各学科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关键科学问题攻关的重要举措。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近10年来,各学科的863、973、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专项、行业专项等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参阅中外文献,在世界生物医学发展和国内中西医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研究切入点、目标内容、技术方法、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共同规律,分析成果及其相互关系,系统评述其对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意义,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文本挖掘流程首先是采集各学科发展历程中“重大人物—重大科学问题”文本信息和当代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科研信息;在信息电子存储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清洗、集成、转换等过程,使文本信息集合构成文本信息库;针对具体研究目标筛选变量,然后根据变量的结构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挖掘方法,以一法为主,多法联用进行挖掘[3]。
1.3针对当代各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利用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TRIZ)主流技术创新方法分析框架和工具,在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内,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和专家访谈共识法找到当代各学科不同维度、层次的关键具体科学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着重考虑的对象、属性、参数等因素,揭示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作用,使问题分析过程形式化和结构化。参阅中外文献,结合当代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认识前沿,探索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具3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技术路线和关键环节,探索各个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4-5]。TRIZ的操作流程首先是将各学科中具体科学问题抽象成为TRIZ通用格式问题,然后根据TRIZ问题与方案之间的匹配关系,寻找通用解决方案,最后再将通用方案具体化为具体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篇10
关键词:PBL 内科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19-02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医学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以“知识为中心、传授知识、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已难以适应医学发展的脚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是指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1],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得到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广泛的关注和研讨,诸多医学院校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教学成果[2]。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教研组在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对其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院2008级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90名,随机分为PBL教学试验组(n=45)和LBL教学对照组(n=45),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无明显差异,平均年龄21.3岁,前期所学课程相同。
1.2 教学方法
PBL组与LBL组均采用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第7版为基础理论教学。LBL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以班级授课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按教材逐章系统地讲授。PBL组按照巴鲁斯(Barrows)[3]所确立的PBL教学的四个教育目标采用“病案分析法”进行教学,归纳为“病案设计―自学与讨论―总结与评估”具体实施如下。
1.2.1 教学病案的设计
各系统病案设计按照马乔尔(Majoor)[4]等人提出的四个PBL问题构建的标准为导向,以教科书及五年制教学大纲为基础,以书本内容为主线,紧密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收集病例资料。每一份设计的病例尽可能包含最详细的资料,所涉及的知识面包括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医患交流等领域。
1.2.2 学生自学及分组讨论
将PBL组45名学生进一步随机分为5个小组,每组各9人;教师将病案内容与问题于课前1天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病例资料从中找出知识盲点,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小组范围内提出问题并讨论,最后一起归纳总结所有问题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提问,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回答,由同组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老师可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同学进一步思考。内科病例的逐步引导可使学生建立连贯的临床思维,对每类病例不仅有纵向的了解,还可以有病与病、系统与系统间的横向思维,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做出小结。
1.2.3 考核
PBL组和LBL组学生采用相同试卷进行考试,由相同教师进行阅卷。试题共100分,分为基础理论客观题与病例分析主观题,各50分。对基础理论客观题、病例分析考试主观题成绩进行比较。
1.2.4 问卷调查
调查表由本课题组经过详细讨论后统一制定,学生针对自己所受教学方式进行回答。调查结果以百分率统计。
1.2.5 统计
由本教研室对两组学生成绩进行汇总、统计,各操作项目成绩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PBL组学生和LBL组的基础理论客观题考试成绩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35±5.38)vs(42.17±6.32),P>0.05];比较两组学生病例分析主观考试成绩,PBL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LBL组学生[(45.67±3.27)vs(40.17±4.75),P
完成考试后,发放调查问卷表,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PBL组和LBL组学生基础理论客观题考试成绩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BL教学和LBL教学对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影响相同。在病例分析主观题考试中,PBL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LBL组学生,表明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对具体临床病例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方面优于L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应用于内科教学对本教研组有以下启示:PBL教学模式以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为目的,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的角度,指导老师长期与同一小组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便于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密切师生联系,加深师生感情。
虽然在教学效果上,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PBL教学明显地优于传统教学法,但并不能说其就是万能钥匙,也不是说传统教学法一无是处。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我们希望经过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与探究,在医学院校中能更好地推行PBL教学法,为医学院校的内科学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慕景强.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0-173,188.
[2] 姜萍,杨振宁,商庆新,等.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104-105.
- 上一篇: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
- 下一篇: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