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和谐 传统节日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蕴含其中的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结果,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这是符合民意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为表现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其中很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研究表明, “文化”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不断创造、总结、积累、流传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自古“民以食为天”这种思想已经潜移默化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中。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大年三十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农耕社会由于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这些在祭拜神鬼、祖先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习俗的食物不仅肩负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渴望,更代表了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2.传统节日的祭祀文化
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均能找到有关祭祀活动的文字记载。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这些传统节日中保留着民间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将轻松和愉快的氛围植入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不断流逝的时间用循环的方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节奏中,给人们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生机与活力[3]。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
节日从起源和发展上来看,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完善着,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里的过程。与社会的发展一样,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进化成为中国独特的节日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而意义深远的节日体系。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风俗活动起源于对自然和神灵力量的崇拜,大多都与民间流传的迷信传说和禁忌有关系;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都给节日文化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在宗教流传以后,其内涵和行为规范对节日的设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与缅怀也赋予了节日特殊的内涵,如是种种,都在节日的内容里得到了凝聚于升华,让中国的节日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动人传说和独特民俗趣味以及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的传统习惯、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承载着五十六个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4]。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贵人伦,重亲情”的教育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减少,甚至家人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家长只顾得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很多独生子女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漠视父母的辛苦付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亲情伦理,这种理念也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当中,中国的伦理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表露无遗,而这种伦理情怀也在传统节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明节的祭祀扫墓、重阳节的登高敬老、中秋节的团员和睦都体现了这种“贵人伦,重亲情”的思想。传统节日为亲人之间周期性的团聚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的,对人们影响深远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无疑是十分恰当的。通过对节日内涵的了解,通过对节日活动的参与体验,青少年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感染与熏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节日之中能够使得青少年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无声无息地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能将庆祝传统节日作为纽带,将理想与信念的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当中,让青少年在体验节日的快乐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教于乐,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必将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空洞乏味的说教局面得到极大的改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使青少年树立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现如今不少青少年热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滔滔不绝,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喜与他人交往。现实社会的某些思潮也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国儒家自古以来就强调“规矩之道”要求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强调“以天下为己任”,“仁民爱物”的人文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关系。春节通常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畅谈生活联络感情的契机;中秋节将团员作为庆祝的主题,倡导全家人聚在一起;重阳节则提醒人们要注重尊老敬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在逐渐的淡漠。这种情况下,传统节日的存在成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重要平台。我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交通越来越便利,通信越来越发单,而人深处闹市却常常感到越来越孤独寂寞,人与人直线距离越来越近而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不妨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这不但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和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共同庆祝节日、共同体验节日的快乐,既可以让心灵得以慰藉、情感得以寄托,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可以为增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增加青少年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在节日活动中让青少年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照相,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做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所处的环境,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所以,传统节日对青少年建立谐人际关系起到了十分必要的作用。
(四)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在民族精神中,民族凝聚力具有突出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整合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激发着人们的强烈的向心力,构筑了中国人加过统一的群体意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对于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春节、中秋节期间,举国上下一排欢腾,男女老少阖家同乐,呈现出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端午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不畏艰难、昂然奋进,造就了一幕幕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动人事迹与不朽传奇。例如,端午节这个对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行纪念的日子,其中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是爱国者的代表,他身上流传下来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中国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代表,端午节中有很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氛和传统文化氛围,这对净化当今社会中浮躁的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阳节、除夕节等节日中饱含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节日又增加了诸如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
[2]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万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 李欣.中国传统节日与祭祀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8(6).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真正让全院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我院根据县文明办印发了《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网上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科室要充分认识当前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各科室要把开展好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二、活动丰富多彩
按照创建全国文明旗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形式多样,更具实效的活动,效果显著。
一是开展网上“中秋赏诗文”活动。组织全院职工参加“中秋赏诗文”,并吟诵欣赏、即兴赋诗,同时评选自己喜爱的中秋诗文。从而调动我院医务人员感受中秋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是开展网上中秋祈福活动。根据中秋祭月的传统习俗,组织我院医务人员通过网上横拟制作“爱心月饼”,并在饼上留言祈福,向亲朋好友、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送饼祝福。
三是开展“中华大团圆,家家乐中秋”活动。
三、广大医务人员踊跃参与
国家把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后,广大职工对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愿望。组织开展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顺应了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了群众的节日文化需求,群众参与热情高。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更感受到家庭亲情、人间真情的可贵,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注重发挥群众的主题作用和主动精神,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使群众真正成为节日活动主角。
篇3
关键词: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美传统节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发展起来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将对中美传统节日进行了比较,以此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
1.1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
中美主要传统节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首先,纪念意义,或纪念某些事,或纪念某些人。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为国而死的屈原。在美国,感恩节吃火鸡是为了纪念先民勇于开拓的精神。其次,具有象征意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的月饼香又甜”。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人们边赏月品尝月饼,边思念亲人,圆圆的月饼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节的象征,也是家庭合乐,美满团圆的象征。在美国,2月14日是美国的情人节,一提到情人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巧克力。在这一天,不论是恩爱的夫妻,甜蜜的恋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会赠送巧克力,表示关怀。于是在美国人们的心里,巧克力当之无愧地就成为了幸福美满、温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饮食所占比重不同。“民以食为天”的古语反映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特别是节日的饮食,更是重中之重。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小年要吃灶糖等。饮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国传统节日中,庆祝、纪念的活动占比重较大,饮食习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相比较吃什么食物,圣诞节时,圣诞树、圣诞老人和圣诞贺卡则更具代表性;感恩节时,举行游行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国人庆祝节日时,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国人庆祝节日时,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第三,节日食品反映的内容不同。在我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除夕夜吃饺子,意为财源广进;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意为年年高;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招财进宝等。而在美国,节日食品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节日通过庆祝的方式表达信仰,交流感情。
二、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比较
2.1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共性
第一,进行前期准备。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之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会提前进行购,准备好所需的食品。第二,庆祝活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人们都会在节日期间进行户外庆祝活动,如中国的舞龙、舞狮、闹花灯、猜灯谜等等,美国的复活节游行等。第三,聚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论是中国春节的年夜饭,还是美国万圣节的化妆舞会,人们都喜欢用聚会的方式来庆祝节日,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2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庆祝节日的活动方式上,中美两国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人在庆祝节日时,往往表现的更为含蓄和内敛,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秋节赏月以寄相思,重阳节登高望远等等。与美国人全民狂欢的活动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用静态的方式来庆祝节日,表达美好的愿望。其次,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庆祝节日,重视家的概念,讲究阖家团聚。特别是像春节和中秋节这样重要的节日,很少会邀请外人参加,大都是家庭内部成员,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佳节。然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通常会把节日活动看作是是发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最好平台。在节日期间,人们会打破社会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不分长幼,不论贫富,尽情狂欢。
三、中美传统节日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3.1集体主义和个性张扬
中国几千年来都处于封建农耕社会,而农耕劳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而且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儒家思想的统治之下,推崇社会有序和谐,提倡个人要对群体忠诚,因此形成了注重血缘和家庭、强调团圆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当中国的春节来临,人们不管离家多远,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与中国不同,美国的节日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贡献,崇尚和追求个体的价值。他们推崇“人性”和“自然”,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主义。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无所顾忌地疯狂唱歌、游行、跳舞,充分张扬自我,毫不在乎他人是否感同身受。
3.2 农耕思想与宗教思想
中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因此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状况的岁时节令自然格外受到重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土壤。例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来源于岁时节令。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便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逐渐形成了祭天、祭祖等节日活动,例如春节前的祭灶神;中秋节的祭月神等等。而美国的传统节日透露出一种浓浓的宗教文化色彩。无论是节日的饮食还是节日的活动,无不带有浓浓的宗教色彩。例如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复活节是耶稣受难后重生的日子。人们在复活节互赠彩蛋,因为彩蛋象征着耶稣的重生。而复活节吃烤羊肉是为了纪念和感谢耶稣为洗刷人类的罪恶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3.3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代思潮的显现
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传统的烙印。虽经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节日的传统性有所减小,但节日的骨血里仍然强调宗法、家族和集体等传统观念。“亲情”和“团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永恒的主题。相反,在美国,现代思潮则是影响美国节日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经过漫长的传统社会,人本主义对美国人民的影响较深。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思潮的特征,更注重挖掘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追求个性的张扬。“浪漫”、“狂欢”和“个性张扬”是美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体现了现代思潮对美国节日影响。
四、总结
中美两国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内容和社会传统方面的不同,使得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节日文化作为中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能帮助中美两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友谊和建立互信。
参考文献:
[1]于桂敏,贺丽励.中美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2)
[1]李子银.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J],科教文汇.2007(4)
篇4
关键词: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两百多种,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农历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和重阳节这六大节日,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中华文化有着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中国传统节日也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另外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还有重阳节在陕北也是正式收割的季节……故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2 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它所表现得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精忠爱国”“刚健有为”都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观念成熟于先秦。《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他们都强调了“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在其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有机的整体的宇宙图式。直到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月观星、重阳登高都体现了天人合一。
2.2 贵和尚中
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价值。孔子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同之辩始见于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的言论中。《国语》记述史伯之言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对和的意义的解释最为明确。不同的事物相互为“他”,“以他平他”即聚集不同的事物而达到平衡,这叫做“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以相同的事物相加,这是“同”,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古人在这里提出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倡导万物和谐的思想。尚中的“中”即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意思。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概念。《易传》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在行为上允当适度,中道而行,即“持中”,无过、无不及。贵和尚中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超越民族、地域、阶级、时代的局限,激励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不断地超越现实。同样这一思想在我国传统节日中也有体现。其中春节最能体现这一精神。春节是我国人民生活中最隆重的节日。民俗的年夜饭一定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包饺子和面的和就是“和”和“合”的意思,饺子的“饺”是“交”谐音,“合”和“交”是团圆、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2.3 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是我国最悠久的传统。古往今来,也涌现出许多这样的英雄人物。而这一思想在端午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端午节的来历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听说后纷纷驾船前去打捞,并把用大米包裹的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从此,我国人民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与屈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屈原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爱国和忧民的楷模,已转化为精忠爱国的象征。
2.4 孝悌之道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仁”是人生所应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它包含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各种优秀品德的总和与概括。而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既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同样,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和重阳节中就有体现。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体现了慎终追远、尊老行孝的历史传统;还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我国于1989年将重阳节定为了敬老节,这都体现了孝悌之道。
3 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3.1 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中的典礼和仪式,是民族情感的激发器,其中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情理、报本观念,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所以,办好过好传统节日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同样也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者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好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节日的无形内容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促进民族认同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好国家认同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有力的抵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3.2 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人与自然的交融,促进人与人的情感联系。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岁时节日。岁时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根源于自然界的征候,而且大都有为适应季节、气候、物候变化采取相应活动的节俗。如清明万物复苏之期,人们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时逢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同时,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时机,有着协调、促进人际关系的功能。在人情日渐冷漠的今日,传统节日无疑是“和谐人事”、沟通心灵的平台。
3.3 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
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传统节日有很多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或符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系统各自都有独立的形式和意义。因此,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产品载体,每个符号或符号系统就有可能开发为一种文化消费品(产品)。最近几年市场上越来越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结、灯笼挂饰、鞭炮挂饰、福字、窗花等精美的传统节日吉符的流行,主要就是源于商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商家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自发地把传统吉符打造成了具有现代流行文化时尚元素的商品,使得沉寂多年的传统吉符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由此可见,运用商业途径重建传统节日的文化体系,是一条实现经济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把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作为商品经营,作为产业来经营,作为市场来经营,这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仅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是意义重大的事。
总之,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也要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既要发扬民族传统、充盈民族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精神的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只有扎根于群众现代生活的土壤,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黄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06).
[2] 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温润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2005(08).
[3] 严正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01).
[4] 董金权.节日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9(Z1).
[5] 卢晨.对传统节日文化现代价值的考虑[J].文学教育,2009(08).
[6]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05).
[7]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
节日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社会活动日。它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内在地蕴含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着特定的形态。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生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地上的一朵奇葩。传统节日不仅包含衣食住行、娱乐等民间文化习俗,而且还蕴含着科学、哲学、伦理、宗教等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不论从儒家、道家还是后来传入的佛教,中国哲学思想一直围绕着“天人合一”思想不断发展,节日文化也不例外,节日来源于农耕社会节气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来源于自然必然要反映自然,万象更新的春节、春回大地的清明、百虫滋生的端午、寄托相思的中秋节无不体现着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心理。
第二,孝道至上的伦理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浓浓人情,不论是春节磕头敬老的孝道文化,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感恩心境,还是游子归来、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无不体现着人伦亲情。节日文化亲情的挖掘是对于现代社会钢筋、水泥、混凝土层层包裹下的淡漠的人际关系的最好的提醒。
第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无不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节日期间,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盼合家团圆、健康长寿,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和谐美好的期望,寓意美好,鼓舞人心。
第四,深厚的国家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传统节日凝结着本名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不论是纪念屈原的端午、祭奠先祖的清明,还是登高思亲的重阳,都深深的体现着民族的胸怀与爱国大义。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对于单纯的说教,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同,我们利用传统节日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它的规范功能、引导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和凝聚功能。
第一,规范功能。传统节日作为规律的社会活动,依靠传统习惯势力和心理信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意识,对节庆活动的各项要素、各种做法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以春节祭灶为例,“祭灶时将家中原来供的造神供在案上,供上关东糖、糖瓜、南塘、草料一碟,清水一碗,再点上香。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爷的嘴粘住了,为的是不让他报告本宅所做的恶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香烧尽后,就将造神和钱粮草料一块儿焚化,凉水则泼在地上,这祭祀之礼便算完了”①传统节日复杂的节日形式虽然带有某些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起到规范作用,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到传统节日中,不依靠单纯的说教,而以不成文的礼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这应该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有更高的时效性。
第二,引导功能。传统节日的形式虽然是丰富多彩的节目活动,但传递的是文化和情感。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践行伦理道德。每个节日都有它特定的引导内容,如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能够联络感情、增加友谊,从而激发人们对团结、祥和的向往;清明节代表着对亲人的怀念,它引导人们孝顺父母,珍爱生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对国家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民族传达情感的重要渠道,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引导功能,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参加节日活动,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教育内容逐步转化为自我的内在意识,然后外化为日常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心理调节功能。“节日是调节人生最美好的精神慰问品,是人类送给自己最美好的礼物。”②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对着的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这样的压力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传统节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调节点,是紧张生活的剂,也是人们释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传统节日对于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乐观豁达的进取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凝聚功能。所谓凝聚功能是指将分散个体的思想、信念与价值观凝聚成一股力量,充分发挥整体合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已成为增强炎黄子孙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三、中国传统节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利用
传统节日作为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传统节日,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要使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更好发挥,首先必须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这样才能使以传统节日为依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当前,国家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将端午、清明、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不仅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更是传承节日文化的载体和保障。
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还需要文化部门及专家学者们在内涵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假期这一载体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橱窗、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节日文化的渊源和内涵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并接受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围绕节日主题开展活动,为人们参加节庆活动提供平台,让节日文化深入人心,通过节日活动引导人们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保障社会和谐。
第三,创新节日活动形式。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依靠丰富的节庆活动来承载,但当前情况下,人们普遍感受到过节的气氛没有以前浓了,过节越来越单调了,这严重制约了传统节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我们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节庆活动的形式,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接受水平和心理特点,以群众乐于参加和便于参与作为举办节庆活动的出发点,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使传统节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当然,传统节日中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传统节日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应敏锐鉴别,取其精华,以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群众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相得益彰。(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3]娄淑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4]陈崔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探索[N].科技创新导报.2008.
[5]刘惠,传统节日: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载体[J].教育导刊。2010.
注解:
篇6
关键词: 特殊节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创新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全球化与科技主义的裹挟之中,节日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严重缺失引来特殊文化教育需求的强声呼唤,实施强势的文化教育已成为新的教育共识。如何用特殊节日来开启当代大学生的心智?现代高等教育如何把世界文化的精髓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内化,以克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世界优秀文化的缺失而带来的精神和修养的贫乏?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背景下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1.特殊节日的内涵
特殊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反映了不同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它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气和特定的文化活动。
1.1传统节日基本介绍及特点。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它们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体现了亲情、团聚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的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备齐,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1]。
1.2外来节日基本介绍及其特点。
外来节日有我们熟悉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它们都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传到中国。虽然历史并不悠久,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碰撞,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较大。
外来节日虽然远不如传统文化对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深远,但其新颖的节目形式、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还是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2.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
2.1对于文化而言。
传统节日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留存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2]。在当代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因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从而促进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的经济、政治及媒体商家的宣传。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人更加全面深刻、近距离地认识西方世界,加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因此,庆祝西方节日不仅会拉近东西文化的距离,而且会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2.2对于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
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弥补高等教育中文化因素的不足,有利于高等教育汲取文化的营养,最终推动当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多多庆祝特殊节日,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文化因素,首先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给他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不少亮点,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获得娱乐。其次可以扩充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领略不同文明的各自魅力,学习其中的优秀文明,进而发展成为全面的人才。在传统节日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中的异域文化,两种文化互为表里,共同塑造大学生对文化的深刻认知。更重要的一点是,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中即发挥文化因素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这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诸多弊端,促进当代高等教育的伟大变革,完善当代高等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被融入了特殊节日因素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一弊病,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腾飞。
综上所述,特殊节日是当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进步。
3.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
3.1准确把握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节日的教育价值。
近年来,节日的文化内涵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在传统文化方面,人们只注重“吃”文化,却忽略了节日的真正的内涵;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人们愈发注重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却从未真正了解节日的来源及精髓等。然而,不了解文化内涵如何体验到节日的意义?如何从中获得感悟?更别说提升自己了。于是,过节成了一个空口号,一个拥有华丽外衣的空架子。对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使大学生准确把握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从中获得教育。第一,高校应加强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首先保证教师群体对节日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讲授有关知识,给同学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高校可以请相关专家开展知识性讲座,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观念,弥补他们在对节日文化内涵理解中的不足。第三,高校可以在本校内部举办一些活动,例如节日文化内涵的知识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深入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这将会比被动学习更有效果。
再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把握节日文化内涵时,还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要懂得批判吸收,根据其深入挖掘节日教育价值的需要,对节日文化内涵进行区分,有选择性地保留并加以发展,以达到最佳效果。
3.2强化节日仪式和典礼在节日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特殊节日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很少有高校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来宣扬节日文化,更不必说正式的节日仪式和典礼。然而,仪式和典礼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第一,仪式和典礼较为正式、浩大,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仪式和典礼较为庄重,要求和谐统一,它以有形阐释了无形的节日文化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仪式和典礼营也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使同学们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感悟、深思,从而得到提升,达到高校的教育目的。对此,高校应注重丰富节日仪式和典礼中的艺术因素,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另外,高校还应注意节日仪式和典礼时间和地点的确定。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为活动增添色彩,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间和地点不适宜,则会影响大家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只能事倍功半。所以说,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特殊节日的不同文化内涵来选定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万万不能出现选定地点、时间与节日文化内涵完全不符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效果将大打折扣。
3.3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精心打造节日文化品牌。
没有丰富的内容,没有创新,再有意义的特殊节日也只如绣花枕头,只是一潭死水。因此,高校不仅要宣传节日文化,而且要懂得如何宣传,如何使节日文化最大程度地被接受。在单调的大学生活中,活动便成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活动多得已使人眼花缭乱,要想在众多活动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新颖的活动形式。丰富的内容使得活动不至于很空洞,可以给人一种充实的感觉,使人乐于参加活动,接受特殊节日的文化的熏陶。而创新活动形式不仅为节日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迎合了现在年轻人喜欢追求新奇的心理,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在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今天,打造文化品牌渐渐被提上日程。作为培育国家人才的基地,高校显然不能落于人后。除了丰富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外,还要有选择地将部分节日作为重点进行节日文化品牌的打造。对此,不仅高校中的高层领导、教师可以发挥作用,学生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全校上下可以发起策划书大赛,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主动融入高校将特殊节日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不仅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而且提升自己的能力。
4.结语
特殊节日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包含着我们祖先对宇宙和人生的透彻认识,也包含着异域文明的魅力。将特殊节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全面繁荣。让特殊节日走进高等教育是当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实现这一举措的完成将会从文化及教育两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从理论与实际来看,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这个目标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114.
篇7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路径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引导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文化,还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升,使幼儿的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有效发展。因此,开展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寻找恰当的节日,培养幼儿对节日的热爱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之中,首先,在目标定位上,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寻找恰当的节日,培养幼儿对节日的热爱。我国历史悠久,传统节日也比较多,因此,在节日的选择上,我们要注重选择适应幼儿特点的节日,如小班的幼儿比较小,对于传统节日,他们主要基于节日的感受。略大一点的中班和,对于传统节日的参与热情就比较大,大班儿童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传统节日,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们要认真挖掘、筛选民间节日中的内容,使传统节日活动能够积极向上,正面反映生活。幼儿园在传统节日活动中,要注重加工、整理具有本土特点的民间节日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参与,提高幼儿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园实际,将一些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融入语言、健康、科学、艺术领域的教育中,如我们可以结合地域文化,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有效的传统节日活动,培养幼儿对节日的热爱,促进幼儿对于节日文化的认同。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效的设计节日环境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效的设计节日环境,这样,有利于引发幼儿对节日的期盼。美好的环境,对于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充满节日气氛的环境,能够增强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期盼和向往。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努力营造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节日活动的兴趣。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大厅吊上红绸布,挂上中国结,在幼儿园宽敞的门前挂上红灯笼,走廊挂满剪纸吊饰,使得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会被浓浓的民间艺术氛围所感染,感受传统节日的审美气息。在传统节日到来之前,幼儿教师还可以与幼儿根据当前节日,共同设计周边环境,整个环境布置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既要色彩丰富,具有感染力,也要形象可爱,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同时,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既要体现传统的民间艺术,也要突出幼儿的制作过程。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最好是选择实践性较强、游戏性较强、适合幼儿认识水平的活动,要在活动中,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例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就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为幼儿开辟了民间艺术活动的区域。我们为小班幼儿,准备了故事舞台。中班幼儿,准备了民间剧场,大班幼儿,准备了中国结、绳子、广彩角、自由刺绣等,让大班幼儿练习编织中国结,刺绣等,并欣赏成品,感受中国结之美。
三、引导幼儿参与节日盛典,使幼儿在活动中受到启迪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借助当地的节日盛典,引导幼儿参与节日盛典,借助较为隆重的节日,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领悟传统节日的不同特色,使幼儿在活动中受到启迪。传统节日,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要让幼儿自然地享受节日氛围,在节日里去感受节日实实在在的内容,体验和理解节日的内涵,幼儿教师一定要根据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带领幼儿去“做”,寓教于乐,在“做”中使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笔者所在的幼儿园,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我们不仅在端午节,带领幼儿一起裹粽子,使幼儿享受端午节的乐趣,还在冬至那天,带领幼儿一起包馄饨,我们将节日文化渗透于各种主题活动之中,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典型习俗,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带领幼儿积极参与展现节日的元素的活动,以把握节日所承载的教育价值,提升幼儿对于节日的认识。如春节前夕,带领幼儿手工制作剪纸、绘画,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幼儿一起做灯笼,让幼儿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提升幼儿对于节日的认同。
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要注重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活动要适合幼儿的自身特点,使幼儿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之前,要仔细研究节日活动与幼儿的适应性,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寓教于乐,提高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一、宣传准备
利用升旗仪式,进行专题宣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倡议学生利用各种渠道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鉴于中秋的知晓率很高,特意提请学生挖掘中秋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内涵。
二、小报的制作和展评
在中秋假日期间,同学们广泛查阅了中秋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向长辈了解中秋的风俗,对中秋节有了更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学生们利用这些知识和感悟,运用各种制作手段,认真制作小报。
篇9
七夕节活动方案范本一一、活动目的: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和“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天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因此七夕又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为了传承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幸福美满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学校开展下列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8月20日
三、活动主要内容:
1、调查了解七夕节的文化背景和节日特色。
2、和父母一起观察天空,认识牛郎、织女星座。
3、搜集有关七夕的诗句及传说故事。
4、了解巧果的做法,动手作巧果(巧花)。
5、游戏:和爸爸、妈妈比巧(穿针引线比赛)。
6、学唱《天仙配》。
7、制作心语卡片:写上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祝福。
四、活动要求:
四年级每人根据七夕节的故事、诗句、等内容做一份有关七夕节内容的手抄报。
七夕节活动方案范本二七夕节(8月2日)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载体作用,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分局决定于8月份开展“我们的节日、爱在七夕”主题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节”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凸显七夕节爱情忠贞、家庭幸福等文化内涵,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活动主题
以“爱情忠贞、家庭幸福”为主题,引导人们追求爱情忠贞美满、家庭和睦幸福的美好生活。
三、活动内容
1、开展“爱在七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分局组织开展爱情诗词征集或诵读活动,倡导忠贞的爱情观;各科室组织开展吟诵经典爱情诗篇、传诵美丽爱情故事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人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努力把主动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干部群众。
2、开展“爱在七夕”各类文化活动。分局将组织开展篝火情歌会活动,将中华忠贞爱情的传统文明发扬光大,营造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的氛围,将“我们的节日·爱在七夕”主题活动推向。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七夕”是分局文明办倡导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各科室要结合我局正在开展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到广泛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教育深刻。各科室要精心组织活动内容,把节日期间的中华经典诵读引向深入。
篇10
关键词:本土传统节日?形式美?感受?借鉴?嫁接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形式上多表现出浓郁的形式美感。如何引导儿童体悟、感知、认同自身所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并将这一感知和认同注入到自我意识中,建构儿童的视觉形象?又如何将这一视觉形象“定格”于儿童的画面中?笔者认为,立足于本土传统节日,从地方人文习俗中提取生活素材,用文化熏染,取特色激灵,能有效地对儿童进行形式美感启发。
一、立足本土传统节日,练就发现形式美的慧眼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常都包涵了诸多的民俗美术元素,且被民众通过各种艺术作品形式展现出来,如过年舞布龙、元宵庙会等。这些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地域性特征明显,深涵丰富的形式美元素。让学生参与、感知、欣赏、了解本土特色节日文化,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美的种子,练就一双感受形式美的慧眼。
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奉化人民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奉化,祭祖扫墓必用青团。节日前夕,我组织学生前往三石农庄向糕点师傅学做青团,青团的形、色、肌理和空间感知融会贯通于青团制作之中(见图一)。真知出实践,美由创新来。参加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审美能力。
二、借鉴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运用形式美规律创造美的形象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和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为了更好的挖掘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形式美的形象,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教学:
方法一:活用材质,创意用色
此类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民间艺术,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本土人文意识的积累。同时通过观察实物,感受场景,活用材质,创意用色,发展形象记忆力和表现力,诱发想象的再创造。
如让学生表现奉化布龙。课中,我播放视频给学生观察布龙,理解布龙的造型和色彩都很夸张、简洁。为了再现舞龙场景,选用相应的材质媒介进行表现至关重要。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以蜡笔或油画棒与水粉混合的方法进行创作指导。因为带蜡或油性的线不易为水所“混”,学生可以尽情尽兴大胆自如地挥洒,场面效果异常激烈欢腾。(见图二、图三)
方法二:善借规则,巧妙用线
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隐或现,变化多端,形态丰富,富于寓意,充满想象。在线条画教学中教师可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课例让孩子们感受线的节奏韵律所产生的形式美感,从而让他们能创意运用线条,艺术表现画面。
规则一:注重线的排列秩序,使物象呈现韵律之美
奉化是个滨海城市,每年都举行海洋庆典活动——“开渔节”。传统的开渔节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孩子们对这一活动早已耳熟能详,运用形式美法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图造型。
开渔节的场景,粗看是杂乱无章,细看,我们会发现井然有序的层次,整齐划一的队伍,以及前实后虚的透视现象。场景的节奏,赋予我们创作的灵感,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着,在活动中体验着,激励着他们创作的火花。《祭海仪式》(见图四),小作者通过线条的虚实变化体现画面的构图、主次的对比,记录着美的瞬间。
规则二:侧重线的粗细变化,使画面凸显主次之美
奉化人结婚前,婚房布置一新,内外张灯结彩。喜堂设在厅堂或祠堂,对联满堂,喜气洋洋。婚期正日,五更时辰要“享喜”,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祭祀“天地君亲师”,这样的习俗妇孺皆知。而新房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前往欣赏的场所,自然有着深刻的感受。丁佳颖小朋友通过曲线、直线的粗线变化来表现新房物品的材质,再现了主体物床及床上被子枕头的柔美。床后悬挂的结婚照中人物所使用的线条与枕头线条在粗细疏密上产生对比和谐之美(见图五)。
三、嫁接本土美术的表现方法,拓展作品的创作形式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教学中,我指导孩子们汲取本土美术文化中的养分,通过重复、夸张、变化、写实、重叠等技法,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形式美法则体现本土美术题材。
手法一:取剪纸刀味,显视觉冲击力。
张贴剪纸作品盛行于奉化民间的各种节庆场合,在春节和婚庆场合贴窗花运用得最为广泛。我将这一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获得出人意料的收获。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剪纸作品的美感及表现力,在学生尝试之后,将这一技法拓展至“绘画”领域,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吸收了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了节奏韵律之美,使画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学到了形式美感应遵循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手法二:仿蜡染手法,透时代特色
蜡染布是老宁波人在节日中和平日里经常使用的布料。早年家庭妇女的头巾、围裙、被单等都选用了蓝印花布,那独特的质朴美早已浸润于孩子们心灵之中。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仿制宁波传统蜡染的方法,用融成水质的蜡烛油创造性地画在宣纸上,再涂抹上国画颜料,使画面具有通透感,极具时代性。
不难发现,从传统节日中汲取形式美因素,恰当应用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之中是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应把握多样性和特色性的原则,处理好“传承” 和“创新”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手绘心品中体味本土传统美术文化的魅力,最终促使这芬芳的艺术浸入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冷莹?《构建以经典美术作品为核心的美术欣赏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10(1)8-11
[2]杨之婉?《由传统节日引发的课题》(J)?中国中小学美术?2009(3)18-20
[3]奉化市志编辑委员会?《奉化市志》(N)?中华书局?1994(658)
[4]崔永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N)?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86)8-11
-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问题汇总
- 下一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