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问题汇总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专业问题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BIM技术;土木工程行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6-0120-01
1 BIM技术简述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也称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Revit等)创建一个虚拟的建筑,并根据工程项目真实信息不断完善建筑模型,实现仿真模拟建筑物,从而得到多维建筑信息模型。正是由于BIM技术是将传统的二维建筑信息转变成三维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所以将其运用到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勘察,中期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的运营维护中,以此搭建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平台,创建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环境。在项目中期的施工阶段中,项目施工者对实际项目的任何改动,会首先在虚拟建筑上进行分析模拟,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和协同管理的优势,得到最优方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避免现场问题发生,保证建筑项目在整个进程中以“高效率,低风险”的状态进行。
基于在土木工程行业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IM技术在中国被大力推广。如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2011年~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曾经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可见BIM技术的应用既符合建筑科技的发展方向,又符合国家政策导向[1]。
2 BIM技术的优势
传统土木工程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侧重于采取二维绘图工具绘制二维建筑结构施工图,存在很多弊端。在运用BIM技术之后,在三维技术的基础上搭建一个综合性系统平台,着重将全部施工信息聚集在一起,建成三维数字化建筑信息模型,向项目投资者、规划设计者、施工建设者等不同的业内者提供足以覆盖工程项目的整个周期性的各类信息。
在BIM系统中,可以将Sketchup、Rhino和FromZ的信息输入BIM核心建模软件之中,也可以直接使用BIM核心建模软件实现模型的建立。多种建模软件联合使用,将在不影响单个软件使用灵活性的同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益于创建完整的工程项目信息模型,保证工程项目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综合运用多种建模软件,能够使三维模型在建筑设计中,实现能耗分析智能化。
以下工程项目,可以充分体现BIM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优势:
2.1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总高度为632米,总面积接近57万平方米。塔楼部分总共是121层,由下往上分成了九个区段,第一个区段是精品商业;第二至第六个区段是24小时甲A级办公区;第七至第八区段是超五星级酒店以及精品办公区;第九区段为观光平台。
由于该项目施工信息量庞大,各项目团队彼此之间进行施工信息传递交流的难度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需要将施工信息汇总,实现动态宏观调控;另外该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很大程度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对成本的控制亟待提高,所以在设计初期就引入了BIM技术。BIM技术充分将施工信息汇总,合理安排各部分的施工进度,更好的控制工程成本[2]。
2.2 南京青奥中心
南京青奥中心由三座建筑构成,包括一栋68层高塔楼五星级酒店、一栋58层高塔楼会议酒店及配套设施和一栋6层会议中心。两栋超高层建筑公用5层配套用房,与会议中心在15米、21.12米处通过空中走廊联通。
由于南京青奥中心造型复杂,无标准化单元,没有一个部分是相同的,施工难度增加,所以在施工前必须运用BIM技术搭建三维数字化模型,根据三维模型明确各部分构件样式和尺寸等等。除此之外,由于各部分构件造型多样,管线施工也必须提前在BIM技术构建的模型里进行排布,之后再现场施工,这样才能避免现场问题发生。
3 运用BIM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土木工程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其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以BIM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成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方向。技术的创新,将土木工程行业由二维向三维数字化转变。就BIM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而言,从接受新理念到在实践中普及,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对待新技术,不应该将其束之高阁,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推广。上海市曾颁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设管理委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做好工程项目对BIM技术的应用、交流和技术推广。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和实际工程项目中,都要循序渐进地引入BIM技术,做好BIM技术培训与应用经验的交流;
(2)现如今的土木工程行I,普遍适应二维设计的思路,并且将二维图纸作为建筑行业最终交付的设计成果也已经成为常态。二维设计存在的不足,也已经被当前市场所容忍。解决二维设计缺陷导致的施工问题,所需成本也相对较低。综合各种原因,业内者更偏向于二维设计。所以,要加快BIM技术在中国的推广,让业内者更加清楚地了解BIM技术对工程施工的作用;
(3)运用BIM技术,通常需要用到Revit、ArchiCAD、Tekla等新型软件,这就需要设计院引进相应的的技术人员,或者对已有的设计师进行相应软件培训,对于设计院来说,这也是一次革新。但是多数设计院很难实现这些条件,也成为国内BIM技术实施的一个不利因素;
(4)运用BIM技术,是将项目设计、工程施工、项目运营和后期维护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汇总到一起,也就是从不同专业角度,把数据汇总后进行分析,对于工程项目设计初期,是有一定难度的,实施时间也比传统设计所需时间长,这种现象恰好与业内者追求高效率相反。
4 BIM技术在土木工程行业的前景
在中国,BIM技术的理念正逐步为土木工程行业所了解,而从全球化的发展角度来看,BIM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发展主流。当前,中国正在大规模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土木工程行业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工程项目规模日益扩大,结构形式愈加复杂,尤其是超大型工程项目层出不穷,使企业和项目都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应用BIM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生命期各阶段和各专业系统间信息断层问题,从设计、施工技术到管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应用效果,已成为建设企业的迫切需求[3]。
另外,我们可以在BIM技术原有基础上,加入新兴的信息技术。比如在BIM技术中引入混合现实技术(即MR),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甲方戴上HoloLens(全息透镜)眼镜,就能身临其境地走进由BIM技术构建好的三维效果图里,察看建筑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可以实现施工方不用看图纸,只要戴上这个眼镜就可以精准地按照设计组织施工。尤其是在2016年7月18日,中建一局联合天宝公司与北京麦格天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并声明:将携手探索MR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深入应用。这标志着中建一局成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第一家采用混合现实技术的企业,这一举动,也推动BIM联合其他新型信息技术在我国更进一步的推广深入。
5 结语
总体来说,BIM技术作为土木工程行业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方向,会逐步被业内者接受并发展。当前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BIM也会联合其他信息技术,提高土木工程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在我国,土木工程行业需求量庞大,对BIM技术的应用也会日益增加,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将会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姜曦,谈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3(02):109-110.
篇2
根据人事部、建设部、交通部《关于印发<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制度暂行规定>、<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资格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18号)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资格考核认定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注工[20**]7号)的精神,为做好我省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执业资格的考核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1.符合考核认定条件的工程设计人员只能通过一个聘用单位提出申请。
2.推荐单位和有关主管机构必须严格按照人事部、建设部和交通部国人部发〔20**〕18号文件中对申报材料的规定进行申请、审查和复审。
3.对于工作调动且在新的勘察设计单位工作不满1年者,应由原单位出具业绩证明和职业道德证明。证明应由原单位人事(干部)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
4.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主管机构应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申报材料意见函、申报人员审核情况记录表(附表2)、申报人员个人申报材料审查一览表(附表1)(以上附表均需报送电子文档)认真汇总,连同申报材料一同上报。申报材料一式三份。
5.申报人员及其单位提供的所有材料和证明文件必须齐全有效、准确无误,并且与申报表相符。获奖人员必须提供发奖单位认可的获奖项目的主要设计人员排名表。
二、申报程序
1.申请人填写注册申请表并通过聘用单位按程序申报;
2.聘用单位在个人的书面申报材料上签署意见,并签字盖章,按隶属关系将申请材料上报:省直属甲、乙级勘察设计单位的申报材料报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核实;中直驻皖甲级勘察设计单位的申报材料由本单位核实;其余单位的申报材料由所在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实。核实后,将申报材料汇总,并出具意见函。于20**年7月15-20日内报**省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三、工作进度安排
1.为了保证工作进度,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部门主管机构应于20**年7月15日—20日期间将经审核同意推荐的申报考核认定人员材料及电子文档报送**省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省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3.省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对审核后的申报材料进行复合,提出意见,并整理汇总上报道路专业委员会。
四、有关问题说明
(一)、执业领域问题
根据《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制度暂行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的执业领域包括公路、城市道路、林区、厂矿及其他专用道路工程专业设计及相关业务。申报资料中凡涉及上述4个专业方向,并符合国人部发[20**]18号文附表2规定的业绩证明文件均视为有效。
(二)、新旧专业范围问题
道路工程涉及面广,各院校专业设置庞杂。申报人员所学专业未列入国人部发[20**]18号文附表1中,但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相近的,申报时须提供其毕业院校出具的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表”,经所在单位核实并提出符合“本专业”、“相近专业”的意见,通过各地有关部门初审后,报道路工程专业管理委员会审查确认。
(三)、考核认定范围和单位资质问题
申报人员须受聘于一个具有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资格考核认定办法》中要求的单位资质条件包括各类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甲、乙级资质,不特指道路工程类设计资质。
申报单位须为具有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独立法人单位,内设机构和无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分院、所)不得单独推荐申报。
(四)、累计从事道路工程专业设计工作年限问题
1、累计从事道路工程专业设计工作年限是指道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在工程设计单位从事道路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相关业务时间的总和,其截止日期为20**年12月31日,按满周年累计计算。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并从事道路工程专业设计工作后,又取得本专业研究生学历的,其本专业研究生学习时间可作为道路工程专业设计工作年限计算。
(五)、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问题
1、道路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系指道路工程项目负责人(经理)和设计负责人(经理),以及工程建设项目中道路工程专业的专业负责人、设计人、审核人和审定人,但不包括工程咨询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2、道路工程专业设计获奖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包括获奖证书上的人员或原始申报表上的人员。
(六)、工程业绩问题
1、道路工程专业设计项目规模按《工程设计资质分级标准》(建设[**]22号)确定。
2、申报人员应提供本人签字的每个大、中型项目的主要设计文件或图纸图签的复印件一张。
(七)、获奖项目问题
1、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和省、部级道路工程专业优秀工程设计奖包括设计奖和标准设计奖。
2、道路工程专业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机构(省级奖评审委员会)、国务院各部门颁发的与道路工程专业相关的科技进步奖。
3、获奖证书上的所有人员均可视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不在获奖名单内的不予认定。对已获奖而未颁发个人获奖证书的获奖项目,申报人员须提供该项目申报奖项时的原始申报表,优秀工程设计奖还应提供由申报人签字的主要设计文件或设计图纸一张。
(八)、离、退休人员的考核认定问题
1、已达到离、退休年龄但未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在岗、在编人员或已办理离、退休手续但受本单位返聘的人员,由本单位负责推荐申报考核认定。
2、已办理离、退休手续,并受聘于其他具有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单位的人员,由现聘用单位推荐申报考核认定。
(九)、高等院校在职教师申报考核认定问题
高等院校在职教师申报考核认定时,其道路工程专业设计工作年限和技术业绩按下列原则认定:
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造价管理 问题 强化措施
土木工程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对应的提升与发展,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与成本管理。在土木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制度不规范、人员素质低、管理不成熟等各方面问题,要针对性各方面问题与不同的工程阶段重点做细致把控。首先需要保证人员专业素质,其次要保证硬件条件过硬,从而有效的推进规范管理落实。
1.土木工程项造价管理常见问题
1.1 工程造价管理者缺乏高综合素质
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上,需要有专业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效的对团队与具体工作做强化管理,让制度与标准落实到位。近年来,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数量逐步提升,综合素质也在有效提高,但是对于高级专业人才仍旧存在较大的缺口,进而导致相关工作的实际管理水平无法达到较高水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较为偏弱,综合素质无法有效提升。虽然有专业人员培训机构,但是其培训的专业性效果仍旧有限,其培训的内容与方式都较为有限,对于具体的工程造价管理实际的工作开展没有较大的帮。
1.2 材料价格不稳定
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价格会由于市场波动而产生一定变化,如果对于取消的造价项目未按时报告给施工管理有关部分,则会导致工程造价提升。大多数的施工企业都会依照材料的质量、产地、档次做分类,同一项材料,如果变更的产地则会导致价格上涨。而材料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据高比例性,因此受到材料价格波动会导致工程造价预算无法有效控制。
1.3工程设计变更多
工程设计是导致工程造价难以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三个阶段,其中技术设计是最为关键的设计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施工单位对技术设计缺乏较高的重视,从而将工程造价控制主要集中在施工与工程决算两个阶段中。由于工程设计工作没有较好落实,进而导致施工中出现边施工边变更设计的情况。
1.4 施工与管理落实效果不佳
工程造价在一定程度上由工程施工所决定,具体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都需要依照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因此,如果要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质量,则需要让施工与设计图纸中保持内容的一致性。而如果需要在施工^程中减少预算来达到成本控制,则需要将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因素做好管控。在当下的工程管理中,缺陷与不足难以有效控制。在当下的工程管理制度状况下,管理更多的注重减少成本,但是缺乏对成本的维护管理。工程开展中的价格问题较多,其原因在于管理人员只注意到管理的表面状况,缺乏对价格干扰因素根本原因的关注。
2.土木工程造价管理强化措施
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中,可以依据工程不同推进阶段做对应的管理控制,其中包括决策设计、施工与竣工决算等各阶段中。
2.1 决策设计阶段管理
在决策时期,其造价管理主要集中在项目类别、工程规模、技术规划、工程场地等相关方案中。其中影响工程造价的最主要的因素集中在工程规模上,需要通过市场调查对工程可行性操作问题做深化分析研究,同时与相似工程做有效的比对分析,从而对工程规模做有效的判断确定,保证工程投资能控制在科学与正确的范畴内。项目设计则是对工程造价做管控的关键性参考内容。在设计时期,需要对工程建设所对应的地理与气候情况等做充分了解,从而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2.2 施工阶段管理
在施工阶段中,需要通过招投标造价控制,审计变更工作管控以及施工造价严格管控来达到工程造价的高水平管理效果。首先,需要对招投标中的造价控制做严格把控,对于招标过程要做有效监督,确保招标全流程的公开、公正与客观,在招标文件内需要对工程现场实际的勘察情况、施工类型、规模、设备、材料、计价清单等做有效注明;要注重审计设计变更情况的监管。如果出现设计变更,则会导致相应工程变更,施工需要依照变更后设计图纸做施工的更新开展,施工相关的材料、进度与质量都会受到一定变动安排,继而造成工程造价影响,因此需要做好各设计变更的审计监管;要对工程造价管理做更为完善健全的处理,明确建立监督职责,对施工现场做动态性随时监察,确保施工的效率与质量符合工程要求,同时对于突况做有效记录,有效的为工程结算留取必要的参考凭据。
2.3 竣工就算阶段控制
竣工决算是对工程全过程实际造价的计量处理。在工程造价的计算上,需要综合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与工程变更情况做有效分析汇总,通过当下的计价方式做对应的审计核算。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到现场做深入了解分析,查看工程是否符合设计变更情况施工。采用专业工程量计算方法与对应原理做工程造价核算,保证其结果符合实际状况。
3.结束语
其中具体的操作上需要有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做全面协作开展,建设单位要对工程的可行性做反复性的论证,防止产生投资失败;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监理单位需要充分执行监管职能,确保工程有序正常开展。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可以有效的对工程做有效管理与工程造价的管控。
参考文献
[1]李庆亮.浅析土木工程造价管理的控制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6):385- 386.
[2]汤静.土木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7):3344- 3344.
[3]戴业广,李强.土木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 4017-4018.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 建筑节能; 节能措施; 节能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能源的消耗需求也逐渐加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节能环保却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理念。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思想已经逐渐渗入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在建筑行业中,土木工程建筑的节能环保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土木工程中的建筑节能措施对于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能源消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的概述与应用现状入手,在结合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的重要性下,具体分析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相应节能措施。进而为我国节约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市场中各行各业对能源消耗的需求逐渐加大,能源消耗过快, 并且存在很大程度的能源浪费现象。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化,已经成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对生态环境保护加以重视,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思想理念已经逐渐渗入企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中。在这个低碳环保的时代,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强化的前提下,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已经成了改善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建筑节能措施概述与应用现状
概述
建筑中的节能措施就是在完全保证建筑居室舒适环境的使用价值下,通过完善的施工技术以及先进的施工设备,在优化建筑结构与管理的基础上,使用新型的节能保温建材,进而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在通常情况下,节能型建筑主要就是从墙面、屋顶、门窗等几个部分的施工方面加强建筑结构的保温性与密封性,从而节约建筑能源消耗。我国从1997 年开始建设节能型建筑,已实现了 50%的节能型民用建筑。在 2001 年,我国还颁布了有关在取暖居住宅区内的节能标准。
推行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节能型建筑已经普及到全国范围内,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节能型建筑的推广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建筑节能认识不全面。由于我国在 1997才开始推行节能施工技术,起步时间较晚。房产开发企业与住户对节能型建筑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然认为采用节能型施工会增加建筑投资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基于这种对节能型建筑不全面的落后意识,房产开发商失去了对开发节能型建筑的积极型,而将投资重心转移到其它方面。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妨碍了我国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
2、应用范围狭窄。由于节能型建筑开发时间较短,我国的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还是远远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其节能理念的应用范围还受着很大程度的限制,仅仅局限在墙面、门窗、屋顶等建筑部分。
3、在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的推广应用上需要进行复杂、多程序的工作,其工作量十分巨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完善节能型建筑的建设就应该优化建筑管理模式,运用健全、完善的体系对建筑施工中各个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建筑节能措施中有关热工计算方面由暖通部门单独完成,难以保证建筑设计环节中的节能指标都达到标准。
二、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推行必要性
在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与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随之严重。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问题随着人类对地球环境的逐渐破坏已经开始显现,人类的生存已经受到了环境的威胁。在我国建筑行业内,建筑施工的能源消耗普遍都处于较高的状态,而且建筑材料的使用率低。
在我国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社会,对建筑行业实行节能理念以及措施的推广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目前土木工程的建设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得到了建筑行业的高度重视。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对普及节能措施的大力支持,其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措施
在土木工程中推广建筑节能措施不单单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节能环保,保护生态资源的要求。建筑施工人员应该在加强对建筑节能措施认识的前提下,形成对节能措施的重视,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采用完善的施工技术与先进的施工设备,强化节能措施的应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管理模式
虽然我国的建筑节能措施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其相关的制度与法规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与漏洞。对于建筑节能措施的推广普遍存在有制度无监管的现象。对于节能技术的创新以及节能材料的使用没有加以相应的扶持力度。建筑节能措施推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有关的法规法制不完善,没有具备应有的惩罚与鼓励的制度。目前,有关法规的研究、制定与实行是势在必行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强制性,逐步完善节能措施管理模式,构建有效的约束体制,加大对节能措施应用的扶持力度。
2、坚持人性化原则
在土木工程汇总中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措施的根本目的就是节约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但是一部分开发商或施工单位在推广使用节能措施时严重偏离这一根本目的,从各个施工环节降低投资成本,严格控制资金预算,忽视有关施工技术规范等。这一现象不单单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偏离了节能措施应用的根本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使用性与价值型。
3、提高施工人员技能
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的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其中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是其发展的关键。由此可见,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专业、系统的技能培训不单单能够有效的提高节能技术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加强其环保节能意识。
篇5
工程水文学是水利类和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将水文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一门技术学科。课程涉及水文学原理、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知识,概念抽象且应用性较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前期基础知识的了解宽泛笼统,课时安排少,学习难度较大。学生普通反映教学内容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差。
因此,对于大土木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教??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从水文知识的需要角度出发,将水文学知识、理论和方法与土木专业知识相结合,旁征博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来说明课程与专业的相关性以及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描述,又要注重原理、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还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更具新意的课件以吸引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水文学课程的学习普遍感觉难度很大,特别是对于大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前期未接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及水力学等基础课程,学生对很多基本概念模糊。只有少数学生能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一部分学生能听懂课堂内容,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差,创新性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因此,教与学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当前的教学过程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自身的抽象性
该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多,不仅包含理论推导及试验研究,而且计算复杂、实践性强,与规范和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系统性和逻辑性欠佳,对于没有水文学相关前期知识的学生而言,这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基本假定多、公式多,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实际数据的可靠性,又要考虑理论方法对这些实际数据处理的可行性,最终还需要结合多种指标来判定结果的实用性。由此可见,水文学的资料统计和预报结果并不唯一,计算分析中需要融入工程经验。如在讲解洪水位的确定涉及的“频率(P)”时可以引入“重现期(T) ”,举例“某水库的设计洪水位千年一遇,设计频率则为P=0.1%;若某城市发生的是五十年一遇洪水,洪水的设计频率则为P=2%”;讲解“各类库容与洪水位的对应关系”时,可结合三峡工程图片来讲解“总库容、兴利库容、防洪库容”与各级水位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的同一性
工程水文学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及桥涵专业的必修课,涉及的内容多且繁杂。目前,为了实现大土木专业的宽泛性和拓展性,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工程水文学课程,但未及时出版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的《工程水文学》相关教材,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也与水利工程专业及桥涵专业大同小异,教学的内容、难点及重点也基本一致,同一化趋势明显。
(三)教学方案的单一化
目前,各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时不断缩减,在缩减的课时内讲解与以往相同的知识点,教学难度增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依赖性较强,缺乏思考,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工程水文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水利专业的实验课学时约为理论课学时的1/3,11次作业,多次课堂讨论。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学大纲中未考虑实验课,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有实验案例的讲解,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学习方法不当
按照惯例,学生一般采用传统方法根据既定的、已知的条件来求解相应的水文学问题。根据水利工程专业及桥涵专业的水文学教学情况可知,学习该课程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及工程经验,大多数的公式及方法均是半理论半经验的推导,因此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及严密性相对于一般的专业基础课程要差。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前期一般未接触水利、水力等专业课程,且由于当前培养方案设计中缺少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对水文学相关的实际工程了解甚少,很难把握课程的学习节奏,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难度大、枯燥、无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无法形成正常的教学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不仅要在课程上讲解水文学的理论知识,还应结合相应的工程背景、通俗易懂且形象生动的工程案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法、流程图法、程序设计、动画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及能动性。
二、课程新教学模式初探
工程水文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相应的水文学计算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相关水文学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纯理论分析较多,但大多基于经验,如流域产汇流计算中包含了产流和汇流计算,涉及降雨、蒸发、下渗、产汇流等基本概念、原理和变化规律,又十分强调应用方法的掌握,如产流计算的降雨径流相关图法、流域蓄水容量曲线法和初损后损法等,汇流计算的时段单位线法和瞬时单位线法等。
课时的大幅度缩减导致某些教学内容一带而过,课程教学的难点、重点不突出,前后章节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学生很难把握该课程学习的主线和重点。另外,教师教学中为了保证基本知识点的连贯性,人为增加了一些内容来加强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最终适得其反,增大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难度及学习负担。
因此,针对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的特征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查阅涉及水文学问题的相关文献及工程案例,通过分组课堂讨论、视频演示的方式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看到专业的发展前景,感受到课程与专业的相关性以及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一)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工程水文学课程内容由于包含了较多的抽象概念、时空概念和动态演化过程,教学相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程难度大。仅仅依靠传统的板书教学很难清晰地展示上述概念及动态演化过程,日益成熟的多媒体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可实现抽象概念直观化、时空概念明确化以及动态演化过程透明化,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因此,为了充分展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师需不断提高运用教学软件制作课件的能力,将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展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讲解产汇流计算中的“降雨径流形成过程”,设计三维动画来模拟蒸发、水汽输送、降雨、下渗、地面径流及地下径流形成的整个过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径流形成过程进一步讲解,并请学生就视频演示及理论进行讨论,强化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和熟知程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该方法能更为生动地展示水文学中的抽象概念及各类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些复杂的需要演算、推导的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仍然需要考虑传统教学模式。如:新安江模型的讲解,由于涉及公式多,推导过程繁琐且长,若一味地用多媒体演示,会出现整篇公式的情况,学生看得眼花缭乱,难以搞清推导过程。因此,可采用板书的形式带着学生一步步推导,这样教学节奏相对较慢、条理性更强,学生有足够的理解和消化时间,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扎实。
(二)教学方案多样化
教师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时,在课件准备中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整理糅合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内容整合,使得理论、试验及工程案例有机组合,形成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不局限于现有教材的、针对性强的多源信息重组教案。
由于工程水文学涉及大量计算,手算时间长且易出错,可引入数学处理软件如Excel、Matlab等处理计算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过程图形。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到各类方法的后续有利效应及开放性,增强了学生有效掌握该课程内容的信心。如“适线法”:主要用于推求指定频率的设计年径流量或指定频率的设计时段径流量,适线时需要考虑全部的经验点数据,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其操作性非常强。讲解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适线法”的基本原理、适线时的数据选择要点:当曲线与数据点拟合不佳,应侧重考虑中下部的数据点,且适当考虑上部的数据点、CsCV的合理取值以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验证方法等;然后,应基于Excel、Matlab软件对“适线法”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尽快认识和熟悉频率格纸、适线法的制作及运用,为后续设计洪水的推求过程打下基础。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案来增强教学过程的适用性。
(1)Excel表法。通过Excel表格统?各类水文要素的变化:三个统计参数,相关分析,频率,单位线法来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分析法求时段单位线等,以上均可采用Excel表格来计算。
如下为“设计净雨推求设计洪水”的过程,引入Excel列表,如图1所示。某流域已知地面净雨深(B列)、单位线流量(C列)及地下径流(H列),根据计算公式得到不同时刻的地面径流为单位线流量*地面净雨深*0.1,运用Excel 单元格功能将各段净雨的地面径流过程求解,即可得到地面净雨4 mm、10 mm及30 mm产生的地面径流,分别列于图1中的D列、E列及F列。汇总各时段净雨的地面径流过程即可求出总地面径流过程,运用Excel函数SUM求出各时刻的地面径流G列,得到总地面径流过程。总地面径流加上地下径流得出各时刻的设计洪水H列,即可求出设计洪水过程。
(2)图解法。如“适线法”采用手动配线时,首先将理论频率线与经验频率线均标示于频率格纸上,若理论曲线与点据拟合不好,则根据配线原则调整理论曲线的参数,两者的相关性达到最大即可;采用图解法分析“超渗产流”时,首先要获得累积雨量过程线及下渗能力曲线,在此基础上作图求解;超渗产流的初损后损法包含初损和后损两个阶段,初损值的确定可以根据流域的大小由实测资料分析,建立初损值与流域起始蓄水量、初损期的平均雨强间的关系图;后损是初损的延续,由于与初损量关系密切,需建立后损率与初损量及初期平均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图,然后求得后损率。降雨过程的径流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计算过程如图3所示。
(3)工程实例法。“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工程背景很强,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用由简入繁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选用合适的实际工程案例,有针对性地讲解由暴雨资料推求洪水位的过程。推求方法及演示完毕后,可安排学生推求某已知实际工程暴雨资料的设计洪水,按照暴雨资料分析产流计算设计净雨流域的产汇流计算设计洪水分析的步骤逐步完成设计洪水的演化计算。
(三)寓教于学的互动教学
工程水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前修课程未涉及水力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容易厌学,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教师教授的方法、软件的运用中获取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造性。另外,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制定相应的任务书,并要求分组学生在课后通过多媒体事先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下次课堂教学中分组互动探讨任务书的指定内容,各组学生的集思广益将使得课程气氛越发活跃,实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目前,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交流答疑,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及疑难问题,可在后续教学中针对性地解答或调整课程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
因此,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体现水文学研究现状、最新研究成果及工程应用概况的内容,以反映该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该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缺乏,可要求学生课后针对性地阅读或调研,自行查阅与工程水文学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理论、试验及工程应用等)。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对调研获得的资料信息进行交流讨论,更进一步了解该课程的理论、技术及最新成果。一般而言,工程类教师大多有相应的工程研究项目,可邀请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按照甲方的要求完成项目研究任务。该方法可称为科研型教学法,是非常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将已有的新理论、新思想引入到学生熟悉的领域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而不被教科书或别人的观点所束缚,是课程学习的关键。
(四)启发式与反馈式教学
课程教学均是基于教学大纲,教师教授新课前要明确下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纲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设置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а?生建立详细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确每项内容需要讲解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新课的教授内容更有条理性。
显而易见,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如产流机制的学习,课堂上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展开,如“降雨为何有时能使河水位上涨,有时河水位却保持不变”。对此,需要从降雨入渗过程开始讲解,引入雨水损失、截留、填洼及蒸发概念,特别是采用图形的方式分析降雨入渗机理,强调入渗到地面的雨水会由于基质(包气带)对水分进行分配;基质(包气带)的饱和程度对水分分配产生较大的影响,需着重了解基质的物理特征即结构、含水率(饱和状态或水分动态)对雨水的再分配原理;重分配过程中由于包气带的赋存状态导致不同类型径流的产生,哪些情况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径流呢?最终径流的分流使得河水位变化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接下来讲解产流的基本条件,这就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逐渐剖析知识点要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另外,每次授课都需要基于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此引出本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新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解决过程中启发学生接受新的知识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觉得学习该课程是有用的。
每次课结束前,需要对当堂教学内容进行精炼总结,让学生对零散信息进行融会贯通,形成整体性知识点,这也是对主要内容的再一次提炼;也可基于图表、框图的思维导图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即以某关键词为中心以辐射线的形式连接课堂讲解的关键内容,层层相套,呈现一种放射性的立体结构,形成学生个人记忆的数据库,这是知识点从平面到立体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精炼且形象直观的课程教学总结方式,使得零散知识点更有层次感及逻辑性,学生印象更深刻。
三、结语
根据工程水文学的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课程等方式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前期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不足,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案等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降低课程的难度系数,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及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和启发式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掌握和运用工程水文学相关理论及方法。因此,在工程水文学的教学中,还需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
(一)教学方法的优化
对计算较多的部分可采用算例演示的方式加深印象,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可增加实践环节,计算部分可设计1~2个小课题,鼓励学生运用讲授的理论方法及数学软件来实现。因此,优化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考核
引言
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一般认为,1638年,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理学家伽利略出版的名著《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标志着材料力学的开端。书中,首次提出了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强度的计算方法。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材料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以解决材料的强度问题、刚度问题、稳定性问题为总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多选用张如三、孙训方、刘鸿文主编的《材料力学》作为指定教材,或者选用在这三本《材料力学》基础上重新编写的教材。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都是从简单的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四种基本变形开始,然后归纳到一般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以及压杆稳定问题。在讲授完课堂相关理论知识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轴向拉伸、压缩以及平面弯曲等实验。总体上,土木工程专业的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已经比较稳定,课堂学时一般在60~74个之间,实验学时一般在4~8个学时之间,学分在3.2~4.0分之间。针对材料力学的教改问题,很多同行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结合我们前些年的教学实践,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材料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机械类专业、信息类专业等很多工科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很多学校(包括作者所在学校前些年)均统一安排基础学部的力学教师来讲授材料力学。从学校层面讲,这样安排节省了教学资源,便于统一管理。但弊端是基础学部的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将材料力学中的相关理论和实际土木工程相结合,这就导致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仅限于书本上,不知究竟学到了什么,很难提升学习兴趣。
2.材料力学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内容多,学生接受困难。材料力学章节多,内容多,各章之间连续性相对不强。本身理论性、抽象性又较强,很多概念,如应力、应变等,学生第一次接触,若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辅以必要的手段,在有限学时内,很难理解其本质,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材的发展相对落后于规范。目前,我国土木行业的规范体系中,如钢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除疲劳计算外,均基于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强度、稳定等校核,而材料力学中仍主要采用容许应力法,若完全按照教材讲解,学生所学知识与当前工程实践、新理论相差甚远,会误导学生。
4.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不重视。材料力学的实验基本是在课堂教学讲授完相关理论之后进行,相关实验基本为验证性实验,有些甚至仅由教师给学生演示一遍,学生仅需观看不需要自己动手验证,最后学生上交实验报告就算是完成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沦为一种“形式主义”教学,不仅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被学生认为是耽误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材料力学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材料力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经过实践,作者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具体为:
1.教师队伍注重专业性建设。充分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及组织作用,选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工程背景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讲授材料力学课程,这样教师可以实时地把材料力学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比如材料力学中梁构件的支座可分为可动铰、固定铰、固定端支座,但我们工程中的主梁一般支承于柱上,次梁一般支承于主梁上,那工程中实际中的梁对应的支座又是那种呢?对于钢筋混凝土梁构件来说,当梁端部承受负弯矩,上部混凝土受拉开裂,如梁上部不配置纵向受拉钢筋,即可允许梁端发生转动,进而释放掉负弯矩,这样一般就可认为是固定铰;反之,若梁端上部配置了足够多的纵向受拉钢筋,那计算时就可以简化为固定端。通过专业老师的讲授,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材料力学和工程实践的密切关系,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注重时效性、拓展性建设。在对教学内容不做较大修改的前提下,教学时注重时效性,与现行相关规范作比较,如轴心受拉构件的强度计算公式,材料力学中基于容许应力法的表述为公式(1)、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基于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表述为公式(2)。NAn≤[σ](1)NAn≤f(2)式中,N为构件受到的轴拉力;An为构件的净截面面积;[σ]为许用应力,Q235钢材一般取150~170MPa之间;f为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Q235钢材一般取215MPa(板件厚度小于12mm)。从表面上看,公式(1)和公式(2)的区别仅为[σ]和f。但实际上公式(1)基于容许应力设计法,要求结构在标准荷载下产生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σ](容许应力[σ]由材料的极限应力除以一个大于1的安全系数得到),因此可知,式(1)中的N是由标准荷载产生的轴拉力。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设计公式(2)是用荷载或荷载效应、材料性能和几何参数的标准值附以各种分项系数,对于不同重要性的结构,尚应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即式(2)中的N是由荷载设计值(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产生的轴拉力,f是由材料强度标准值除以抗力分项系数得到。除注重教学内容与现行规范相结合外,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力学知识的拓展性,即材料力学中的相关知识不仅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在生活中也有大量应用,诸如食品包装袋上预留一个小豁口、如何吃火腿肠、冬天水管为什么会被冰胀裂、撑杆跳运动员使用的撑杆的变化(由木杆、竹竿、金属杆等逐渐过渡到现在用的玻璃纤维杆)、香蕉球的力学原理、弹簧秤的力学原理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缺少工程实践的学生从生活案例中理解材料力学概念,让学生意识到材料力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材料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手段注重结合性、细节性建设。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作者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认为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性问题。(1)多媒体课件形声、动画兼备,对于抽象的应力、应变、变形过程等更容易展示出来,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排版、字体大小、颜色等,最好多图片少汉字,能用动画表述不用文字描述。排版不宜过于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学生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课件上,而不是教学内容上。(2)多媒体课件内容选择上,辐射面要广,不仅包含教材上的知识,尚应涵盖教材没有涉及到的知识。但除重点内容外,一般不必过于详细,否则学生会认为“课件”就是材料力学,降低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方法上注重灵活性建设。为改善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启发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启发式学习”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习,结合材料力学每章节课程内容,教师在导课时都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或相关科研成果,首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相关的问题在哪?带着问题去学习,学完相关内容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压杆稳定问题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仅长度不同的钢柱,其余均相同,哪个承载力会高一些呢?学生从生活常识的角度一般能知道短柱一般承载力会高一些,但不知道原因在哪儿。在讲解完压杆稳定问题后,学生就知道原因所在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给学生站上讲台并充当教师角色的机会。材料力学课程安排中一般会有2~4个学时的机动课时,我们利用这几个学时的时间,让学生站上讲台,规定每个学生授课时间一般在8分钟左右,从授课章节、多媒体课件制作、素材收集等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学生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以前,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把这几个学时安排成答疑,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我们把答疑全部改为课下进行,不占用课堂时间,把节约下来的课时用来给学生展示,这样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
5.实验教学注重层次性建设。针对之前实验教学的弊端,我们作了如下改进:(1)除实验室专门配备的教师外,要求材料力学授课教师全程参与实验教学。(2)将实验分层,第一层次为基础性实验,包括拉伸、压缩、平面弯曲实验。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或结合教师个人科研项目确定。(3)基础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首先把与实验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相关素材提供给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时,由实验室教师对授课教师事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详细讲解,并预留下一些问题。因学生课下已经做好了预习,这样有效地节省了准备时间。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按每2~3人一组进行分组,撰写实验报告时,学生除需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外,尚需对实验室教师预留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实验过程中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在实验报告上提出,最后由实验室教师汇总交给授课教师,由授课教师统一解答。同时,实验报告上必须注明小组每个人的分工。(4)综合性实验为选做性实验,可以是真实的物理性实验也可以是数值性实验,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的。截至作者发稿前,学生自拟了轴向压杆稳定承载力的测定、焊接构件残余应力测量等多个实验项目;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的实验就更多了,诸如一些实际检测类的工程项目、实验室的科研试验项目等。6.课程考核注重多样性建设。课程考核过程中,摒弃了平时成绩+实验课程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加权计算总成绩、期末考试闭卷的传统作法。相关改进如下:(1)针对材料力学公式多、概念多的实际情况,考试时允许学生自备半张A4纸,半张A4纸单面(另一面空白)可以撰写自己认为重要的公式、概念等等,但只能自用不可互相传阅,考试结束时该半张A4纸写上姓名随同试卷上交。(2)减小主观性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平时成绩主要依靠作业质量、出勤率等来确定,但仅占总成绩的10%;实验课程成绩分为A(优秀,对应90分及以上)、B(良好,对应80~90分)、C(中等,对应70~80分)、D(及格,对应60~70分)、E(不及格,对应60以下)五个等级,若实验成绩等级为E,则采用一票否决制,总成绩不合格;若等级为C或D,实验课程成绩占总成绩的30%;若等级为A或B,实验课程成绩占总成绩的20%。总体上,实验成绩越低,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越大,就会导致总成绩越低,进而促进学生重视实验教学。
三、结束语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改革,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对材料力学的理解逐渐由一门抽象、难懂的“力学课”转变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幅提高,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逐渐增强。但我们也意识到,材料力学教改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顺应形势,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如三,王天明,陈君驹.材料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材料力学I[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鸿文.材料力学I[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刘萍华.20年来我国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文献综述[J].力学与实践,2009,31(6):67-69.
[5]王涛,罗洪峰,王娟,等.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3):116-118.
[6]闫冰洁.浅谈基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5:144-146.
[7]季顺迎,武金瑛,马红艳.力学史知识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结合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37-142.
[8]宋曦,杨静宁.工科专业材料力学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0,32(2):142-146.
[9]刘小蛮,杜国君.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思考———会做、会用、会意[J].力学与实践,2013,35(4):74-77.
[10]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1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篇7
关键词:结构力学;多媒体应用;工程实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81-02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至关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承接了学生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门基础力学课程的学习,并作为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抗震、建筑结构CAD及房屋建筑学等课程)深入学习的奠基石,由于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以后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如何能有效地掌握这门课程并熟练地应用,成为各大高校专业教师研究的对象。
一、选取适宜教材[1][2]
现在广泛流传的教材有这样两类:一类侧重于系统理论的论述,所用的数学工具比较专业,例题的理论性较强,力学模型比较抽象,实际问题分散渗透在各章节;另一类教材有完整的系统理论,但论述比较简洁,数学方法比较浅显,讲述了大量的实际问题,有的书甚至以专节、专章讲述实际问题。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考虑,我们急需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对于这两种教材而言,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力学教学教科书,无疑第二类教材较易满足我院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一类教材阐述理论比较系统而深入,适合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是深造读研或做研究时理论知识的一个高层次的汇总,适合用于培养从事工程实例科学研究的人才。
其次,关于教材的知识体系问题。有的知识体系以“由浅入深”为特色,即先讲解特殊情况,然后层层递进,逐步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研究;有的体系则以“由深到浅”为宗旨,即初始所讨论的都是很实际的基本情况(相对特殊情况而言稍微烦琐),然后再分章节讲解,如果是特殊情况可以做怎样的代换,读者只要将此类问题研究透彻,特殊情况便一目了然。这两种知识体系成为教材的主流,针对于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特选择了第一种体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基本情况下的结构受力特性,在思维轻松的情况下更好地接受本门学科知识。
二、多媒体的综合利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授课在各高校课堂上普遍存在。针对多媒体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如何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3],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
首先,结构力学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一样,存在教学内容增加和课时量减少的矛盾。该课程教学安排为一学期,总课时有80学时左右,讲授内容多且抽象,对教学效率有一定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从机械、重复、烦琐的板书中解放出来,引入更多相关信息以拓展教学内容;利用动画、图片、影像等形式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动用多种知觉系统参与学习,实现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精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课件的设计也很重要。在结构力学教学中,不能将多媒体课件制做成所选教材的翻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提炼,版面应紧凑、匀称。例如采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将文字、公式推导、图线更换等演示过程运用预设渐变设计,通过变化文字的颜色、粗细、下划线及预设效果突出显示重点教学内容。可充分发挥软件自带的“自定义动画”功能,达到像传统教学的板书过程一样连贯地演示教学内容,克服幻灯片转换过快而不能连续、完整地给出解题过程,学生的思路易被打断等问题。
其次,随着电脑的普及,利用结构力学内容通过编程进行电算也有了很大突破,并由此产生了多种有限元软件(如ANSYS、MSC.NASTRAN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有限元方法计算的结果给学生展现,让他们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引起他们对这种有限元分析趋势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1为结构受荷载图,图2为利用所选教材自带的求解器计算出的结构内力图。
三、以工程实际为主线
首先,对于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也会感觉枯燥乏味,课程需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可以采用日常生活常见的结构设计(比如屋顶结构在研究受恒载作用时可以抽象为桁架结构[4])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工程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相关事件(比如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垮塌事件,贵阳某居民楼由于山体滑坡垮塌等),与学生利用所学的东西对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工程师应注重的责任问题。二是阅读专业刊物。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为了扩大知识面,应提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专业刊物,间接接触工程实际。三是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工程师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是教师课堂讲授所不能替代的。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之处,我院多次聘请了建筑类、结构类工程师举办专题讲座,讲座内容都是工程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非常实用,对于课程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总之,力学课程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工程实际中灵活应用为目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廉锟.结构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会军,李宗利,史姣.结构力学教学中桁架的概念分析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2).
[4]李书进,厉见芬.结构力学多媒体教学的策略与思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01).
篇8
一、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历史沿革
(一)热烈的筹备阶段(1985—1992)1985年6月,原国家教委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召开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高等工程教育评估问题专题讨论会,这次会议明确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的目的;探讨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制度的确立。提出高等工程教育评估在理论研究方面尚需研究的四方面问题,并初步汇总提出了四个评估学校、学科专业的方案,明确了在未来一年中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的具体措施。这次会议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局奠定了重要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会后,各项工作迅速得到落实。首先,借鉴国外经验的理论研究起步。1986年国家教委高教二司组成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考察团赴美国、加拿大,归国后编辑出版了《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评估》丛书,其中第三册是《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的评估》。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系统介绍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及其实施状况的书籍,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次,实践领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始初探。1985年11月到1986年11月,原国家教委选择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进行评估试点准备。虽然这种评估不符合现代意义的专业认证,但在试点工作中,对评估标准、评估办法的探索对于我国大陆地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端均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二)良好的开局阶段(1992—1997)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是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与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接轨的制度进行认证的首例。[1]1-5从1992年开始,教育部即委托当时的建设部主持开展建筑学、城市规划等6个土建类专业的认证试点工作。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NBCEA)成立于1993年,1995年正式开展专业评估。评估委员会的工作头几年开展得比较顺利,经过1995年和1997年两届评估,共有18所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点通过了评估。截止1997年,受建设部业务主管的6个专业中有4个建立了专业认证制度。这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各工业部门中是开创性的,为以后的全国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奠定了基础。[1]1-5199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以部令颁发了《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师条例》,把专业教育评估工作作为执业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视野,英国的土木工程师学会和结构工程师学会,以及它们的联合专业认证组织JBM的代表们基本上全过程参与了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立,给予了许多指导与帮助。这些互动与交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为进一步专业互认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漫长的探索阶段(1997—2006)在良好开局的基础之上,中国大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可顺势而为,将土木工程类专业认证的成功经验推而广之,从而建立我国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然而,实际上我国大陆地区的工程专业认证在1997年以后的发展却未能如此,只有一贯重视专业评估的建设部,工作还有所进展。截至2003年,建设部业务领导的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6个专业的专业认证全部启动完毕[1]1-5。但截至2007年,申请认证、通过认证的专业数在专业点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仅维持在10%左右,可见在漫长的探索期中,我国大陆地区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领域存在局限,且专业认证数量远远不足。在这段时期内,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交流互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8年5月,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与此同时,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也共同签署了名称和内容相仿的协议书。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并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为我国工程人才以正式专业资格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本来开展得不算太晚的中国大陆工程专业认证在土建类工程专业认证方面进展缓慢,其他工程专业认证基本一片空白,远远落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国家与地区之后。
二、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工程专业认证理论研究滞后1995—2004年,发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类文章较多的以同济大学的毕家驹教授为代表。2004年之后,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但到目前为止,也不足百篇。就当前国内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研究现状来看,其具有的基本特点是:研究人员和专题研究数量不多;文献资料基本以编译、介绍为主,尤其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探讨,远远无法适应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实践的需要。
(二)顶层制度设计重心偏移我国历来有政府主导教育的传统,在教育认证中亦是如此,高校更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对于认证改进教育质量的功能缺乏认识和认同,因而高等院校认证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参与认证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3年,教育部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实施内容,明确提出从2003年起建立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但专业认证在政策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体现出其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操作层面缺乏权威性专业认证机构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各国政府往往授权一个权威的工程组织总体负责全国各工程专业认证,这个组织又会同各工程或工程师学会分头进行各专业的专业认证。各国的工程组织之间往往通过彼此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来认识和评价对方国家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准,并通过各国工程组织之间的协议导致对彼此国家工程专业点和工程学位的相互承认。[3]反观我国,中国的工程学会一直只是学习型的学会,而且只有分学科的工程学会,没有一个总的工程组织。[1]1-5工程认证缺乏一个全国范围的,覆盖所有或至少是主要工程专业的,由院校、工程界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组织的权威评估机构来推动、组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作为和国际工程认证组织对等的非官方机构进行国际交流。2006年,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牵头,18个部门参与,开始了工程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组成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自此我国大陆地区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四)外部衔接方面专业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脱节专业认证是工程师注册制度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而工程师注册制度则是促进专业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源动力。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工程专业认证发展缓慢,决策层对于专业认证中的一些认识和理念尚有分歧。有一种意见认为对于工程师注册制度来说,工程专业认证不是必要的。只要申请人能通过注册考试就足够了,至于他们以前就读的学校和专业是否通过认证则无关紧要。这种意见使得工程师注册的教育要求被忽视,使得各校参与专业认证的积极性大大受挫。
三、中国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将专业认证纳入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在国际上,高等教育认证通常分为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对于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两者缺一不可。许多国家的专业认证都要求申请认证专业点所在的学校必须已经通过院校认证。我国之前在高等教育评估中偏重院校认证,专业认证被提及但未被重视,始终处于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边缘。2007年启动“质量工程”明确将“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作为六大任务之一。这表明国家层面已经充分认识到专业认证的地位与意义,准备将其全面纳入高等教育评估认证体系,并着重发展,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二)拓展与深化专业认证工作我国工学21个专业领域尚有半数未加入认证行列,将这些专业领域纳入认证范畴是建设我国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必需的环节。另外,土建类专业的认证工作目前仍归属建设部领导,将开展时间长、经验丰富、与国际联系紧密的土建类专业认证纳入全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并加以学习借鉴,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整体水平意义非凡。另外,信息时代既需要攻克高尖技术的研究开发型人才,又需要从事实际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与工程领域实际需要相对应,工程教育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要体现一定的层次结构。因此,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当丰富认证层次,不仅应当包括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认证,还应当有对高职高专等较低层次的专业认证,以充分发挥认证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多层次、多类别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制定与国际接轨且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认证标准我国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一开始就要使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符合国际惯例,为进一步取得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创造条件。然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制定并不只是工程教育内部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讲,即使在工程教育发展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制定仍然需要考虑本国实际,从而制定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认证标准,最终实现国际互认和服务本国发展的双重目的。
篇9
【关键词】 生均成本; 计量模式; 内部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107-05
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今天,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传统高校核算制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对成本管理的需求。而随着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成本法的广泛应用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新的视角。外国学者早就指出作业成本法可用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Morrow & Ashworth,1994),可以根据高校的教育活动,设计一套专门针对高校教育活动特征的成本核算体系(Corina et al.,2013)。但由于国外高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国外几乎没有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量研究,多数只是从多学科、多视角来对教育成本的范围进行界定;相反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成本的界定(王善迈,1996)、高校作业核算基础(邓彦、魏良华、吴培等,2007)、作业核算程序(李霞、冯景雯,2008)三个方面,但也只是从理论上设计出作业成本核算的流程,并未展开实证性的研究。尽管杨世忠(2012)在理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核算,也仅仅从成本整体出发,对生均成本进行核算,没有对成本对象加以区分,不利于成本内部差异的分析。为此,本文在作业成本核算的同时,对作业成本计量体系作了一些改进,更加注重了成本内部结构的差异,把作业中心成本分配至学院,再由学院计算出生均成本具体数额。通过文理学院的对比,找出高校教育成本的内部差异,并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高校成本控制以及管理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传统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成本界定方面
传统核算方法没有区分哪些资金是构成学生教育成本的必要因素,没有明确学生教育成本的属性,例如退休人员工资、后勤产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等,只有正确区分成本构成,确定受益对象,才能正确核算成本。
(二)成本核算方面
传统核算方法没有对引起成本变动的原因加以分析,再加上学生层次的多样化,使得教育成本无法有效、准确地分摊到高校学生身上。针对此问题,可以通过对高校作业活动的分析,确定成本动因,使得高校成本在不同的作业活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面
传统核算是把当年固定资产的购入这一费用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的费用开支,使得当期费用过大。可以通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只计入当期的折旧费用的方式,来降低当期教育成本,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三、作业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本文以广东省某综合性高校为例,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其教育成本。如图1所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可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资源费用;其次,建立成本库,将归集的资源耗费按照预定的标准分配至各个作业中心;最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至成本对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配至成本对象时,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生均成本计算,目的在于发现学院之间的成本差异,以便更好地对院系成本进行管理。
其中,对作业中心的划分首先是根据高校组织机构职能将该校作业活动分为主要作业和支持作业两大类,如表1所示。主要作业中心是指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直接单位和部门即各个学院;支持作业中心是指为学生培养活动提供间接服务的教学管理部门。然后在对高校作业活动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作业活动的进一步分析,把那些作业驱动因素相同或类似的作业活动进行整理归集建立高校作业中心。例如,可以把院系管理作业部门的作业内容分别归入教学与资源管理系统。经过合并,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作业中心,分别是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学教辅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
(一)高校作业的资源费用确认
1.资源项目的确定
根据该校2013年教育事业支出明细表以及固定资产统计表,通过对收支项目以及固定资产项目的分析,与学生培养无关的进行剔除,确定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资源项目金额,结果如表2、表3所示。
通过对教育成本支出项目、固定资产项目(由高校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统计表整理可得)的分析将部分资源项目进行合并、拆解,最终确定高校教育成本的资源项目。本文把与培养学生相关的应归集的资源费用大致确认为:工资及附加费、助学费、办公费、差旅费、低值易耗品、日用品消耗、图书资料费、水电取暖费、折旧费、修缮费、科研经费等。
2.资源动因的确认
根据资源耗费计入学生培养成本的方式,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把资源动因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的资源耗费是混合的,不是专属于某一个作业中心,需要在各个作业中心进行分配,例如工资及附加费、社会保险费、办公费等可以把实际人数作为资源耗费的动因。第二类是作业专属动因,指的是直接计入作业成本中心的资源耗费,例如修缮费、折旧费、科研经费等形成的动因。第三类是根据资源实际消耗量所形成的动因,这些资源动因的辨认比较容易,例如水电取暖费可以按照仪表的实际测量数在作业中心之间分配。具体各项费用的资源动因如表4所示。
(二)根据资源动因,确定各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
2013年,该高校在校人数28 113人,其中本科生25 500 人、研究生2 540 人、博士生73人;教师共1 342人,其中中级及以下人员337人、副高级人员520人、正高级人员273人;教辅人员55人,教学管理人员196人,学生管理人员188人,行政工作人员948人。把该校资源的资源项目按照不同的资源动因进行分配,分配结果如表5所示。
(三)建立成本库,计算各个作业中心费用
把表5中计算的各个作业活动费用进行归集,把各个作业活动下耗用的不同资源费用进行汇总,计算出各个作业中心的费用,结果如表6所示。
(四)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分配至成本对象
考虑到每个学院及各个专业资源耗费的不同,本文以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分配对象,以此对文理学院进行比较。其中人文学院本科人数为1 835人,研究生为275人;土木工程学院本科人数为2 075人,硕士生为325人。可以根据各学院的实际课时量、学生人数对教学管理系统、教辅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进行分配,其中,为了简化计算,本文中教辅管理系统的作业动因量用图书馆藏书数近似代替。用各作业中心成本库与该学院作业总量作为分配率,用分配率去乘两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实际作业消耗量,进而计算出各作业成本在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中应该分配的数额。对于资源管理系统以及科研系统作业中心的分配可以根据该学院学生实际人数与学校总人数之比分配至人文学院及土木工程学院。最后把各个作业中心成本进行汇总即可计算出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培养总成本以及人均单位成本。分配最终结果如表7、表8所示。
四、研究结论及不足
从分配的结果来看,不同学院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作业中心下所耗费的资源费用即培养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两学院的分配情况来看,教学、科研、教辅、资源四个作业中心差别较大,通过作业成本法的细化,可以看出:(1)研究生和本科生成本的差异也反映了投入的不同。在教学方面,研究生比本科生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在科研经费方面,研究生高于本科生,主要是因为科研项目较多;教辅管理方面,研究生对于图书资源的耗费相对来说更多一些;资源管理主要涉及科研仪器方面,对于仪器设备的耗费研究生相对比较多。(2)代表文科类的人文学院成本高于代表工科类的土木工程学院,其差异在资源作业中心以及科研作业中心,据此可以得出在材料消耗以及教学仪器的损耗方面理科生要多于文科生。此外,还可以发现,该校以本科生为例,学校的学费补偿只是在7 000元左右,而本文核算都是在2万元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学费补偿机制以及财政加大教育投入的必要性。笔者估计,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对资源要素收费的提高,以及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等因素,其成本仍有上升的趋势。从成本核算结果来看,学校存在很大的办学压力,这也与现实中高校教育学生培养费用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说明一点的是,在本文核算方法下,虽然后勤产业费用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不计入在内(两项费用未来有单独核算的趋势),但在实际中仍然是作为学校的一项成本进行负担,如果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把这笔费用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分配计入,所得实际教育成本比现有核算结果还要高。最后,就本文的不足之处来说,由于该校博士人数偏少,生均成本核算只核算到了本科生、硕士生;另外,有关高校作业成本核算制度还未成熟,未来可以结合学分对高校成本作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 Morrow M., Ashworth C. An Evolving Framework For Activity-Based Approaches[J].Management Accounting,1994(2):32-36.
[2] Ioan?`■ Corina,Tu■u Anca, Gruiescu Mihaela. The cost of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J]. Model of calculation,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702-705.
[3]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邓彦,魏良华,吴培.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难点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07(3):14-15.
[5] 李霞,冯景雯.刍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0):134-135.
篇10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吸引具有优秀科研业绩和培养潜质硕士毕业生攻读我所博士学位研究生,鼓励硕士生潜心学习与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招生质量,充分发挥导师和专家组在博士生招生中的作用,2017年我所试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凡符合申请条件且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可直接参加综合考核。具体办法如下:
一、申请条件
1.申请者必须满足我所博士生招生简章报考须知规定的报考条件。
2. 国内“211”高校(含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科研单位)中的土木工程、力学等相关需求专业的应届(往届)硕士毕业生;以及取得国外一流大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3.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二、工作程序
1.报名及材料提交
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址scyz.sceea.cn/。申请者在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并按规定填写报名信息,上传所需要的报名材料和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报名结束后,申请者需认真准备如下申请材料:
(1)通过网报系统打印的《报名信息确认表》,要求本人签字;
(2)用A4纸张双面打印“报考登记表”;
(3)身份证、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复印件;
(4)本科和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须授课单位或档案保存单位盖章)、外语等级证书或成绩单;
(5)两份填写好的专家推荐书。由两位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研究员(或相当于研究员)职称的专家作为推荐人,其中一名推荐人必须是拟报考的博士生导师。推荐人可将推荐书填写完毕后,直接(或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后交被推荐人)寄(送)往我单位;
(6)体格检查表,请持打印的体检表(贴照片)到县级甲等以上医院做身体检查;
(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加盖档案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公章)一份;
(8)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及论文评阅书,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摘要和目录;
(9)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
(10)其它可以体现本人学术水平与能力的相关材料。
申请者必须确保填写的信息和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准确,填写虚假信息或提供虚假材料的申请者一经发现将随时取消其录取资格,并不接受其再次报考我所博士研究生。
2.资格审核
专家小组对申请者资格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申请者进入下一阶段的综合考核。专家组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核:
(1)考生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经历与取得的成绩;
(2)考生从事报考学科领域的工作经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高水平文章等;
(3)考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等;
(4)其它与考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有关的因素等。
3.答辩考核
资格审核通过的考生进行公开答辩考核。考核分为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其中专业知识不少于两门专业科目。每科目满分100分。
(1)研究所组织专家成立考核专家组,对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就申请人是否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招生计划按照择优选拔的原则形成考核意见。考核专家组由5名以上研究员级专家组成。
(2)申请人简要介绍本人学习经历与研究成果,重点阐述攻读博士的学习计划和科研工作设想,并接受专家组提问。每名申请人的阐述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回答问题不少于8个。
(3)答辩考核公开进行,全程录像,并安排专人进行记录。
4.录取
研究所根据导师考核意见和学科综合考核结果,结合导师的招生名额情况确定拟录取名单。拟录取的申请者可在秋季入学,但必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三、相关要求
“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工作要自始至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做到程序透明,操作规范,结果公开。
资格审核未通过和未被录取的申请者可选择报名参加我所博士生普通招考。
- 上一篇:节能减排管理方案
- 下一篇: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