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可持续性;支撑

1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3]?@徐晓峰,纪建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再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篇2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三者相互影响的结合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发展与环境、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三大基本关系为支撑,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大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不过,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金融作为经济的重要部分。其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目前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也以20%-30%的速度发展,2000年建行湖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74%,而且伴随其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研究日程。

何谓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国内的理论界尚未具体研究。笔者认为,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发展的可持久永续,以及中间业务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久永续。其内涵在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应该包含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二者不可或缺、偏废;中间业务的资源环境是中间业务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中间业务的质和量的问题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1、中间业务的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与内外部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这种协调包括多个层面,比如中间业务的发展计划应符合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资源的承载能力,中间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相应进行经营管理变革创新等。中间业务的内部环境包括:经营指导思想、产品营销战略、内部控制水平、资产负债规模、人力资源状况、科技开发能力、客户资源状况等方面。中间业务的外部环境包括:金融需求环境、法制调控环境、金融竞争环境。科技支撑环境、公民素质环境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做到使内外环境相互协调。

首先,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设计、开发、营销无一不是从客户的角度和市场需求来思考,研究和处理问题不是银行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银行就好比一家百货公司,市场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什么,银行就卖什么产品,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有成品的,银行就提供给客户并做好售后服务;没有成品的,则要根据效益原则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卖出去,才不会积压。然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运行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依法经营、规范经营、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在制定中间业务计划时要结合本行内部及外部环境,协调内外部关系,计划既不能过高,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但也不能过低,过低则会使现有的环境要素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2、中间业务的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平衡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入了长期时间概念,即从动态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仅仅是即期考虑。它是人们经过短视导致的多次失败而总结的教训。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强调对未来资源需求的预测,它把发展的资源条件分为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同样需要有一定的资源的投入。从银行内部来看包括管理结构完善、科技支撑力量的提升、员工素质的提高、网点布局优化等,从外部来看包括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充、银企合作的方式丰富、金融电子化水平提高、客户信誉的培育等。因此要处理好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关系,才能有效解决发展的后劲问题。首先,要有前瞻性,要加强对未来中间业务发展需求的研究和规划。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科技储备、财力储备,一旦未来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时,银行可以迅速提供金融服务。其次,要有均衡性,要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积累与分配的关系。既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也不能不顾当前利益而一味追求未来利益。

3、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质的方面的演进。与量的发展相比较,质的发展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包含一定程度的量性发展,并以量性发展为保证,但不等同于量性发展。中间业务把业务品种、规模、收入大小作为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的要求,中间业务的结构、效率、稳定、协调是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西方中间业务如何发展,往往想到的是中间业务量的规模达到了多少,而很少关注别人在中间业务产品的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发展中间业务,如果只进行量的发展不进行质的演进,就不能将发展推向新的更高阶段。为此我们必须进行产品技术更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建立六大体系。

五大关系是:

1、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资源。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偏重于资产、负债业务而忽略中间业务的经营思想,真正把中间业务放在与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业务的资源优势拓展中间业务,又要通过开展中间业务扩大资产负债业务总量,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使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建设银行总行的“十五”规划要求逐步建立以公司业务、个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为四大支柱业务的营销战略,建行湖北省分行制定的“十五”规划确定,到2005年全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全行利润的25%,形成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鼎立之势。

2、业务发展与效益的关系。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既无直接效益,也无间接效益的中间业务,银行考虑的主要是维持客户的关系及少量的资产、负债业务,开展中间业务是亏损的,一般来讲银行应该放弃。另一种是有很好的间接效益,但直接效益不明显的,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算好账,在法律、法规等允许的情况下作出适当让步,但是要留有调整的余地,一旦在间接利益下降时可以随时提高直接效益。比如说保险公司资金清算业务,原来签协议时因保险分公司的存款量较大,少给手续费或不给手续费,银行也能够接受(暂且认为这种做法合乎人民银行规定或同业公会的要求)。但现在保险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存款余额实行额度控制,划付方式也从按月划付改为每5日划付一次,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很少,银行根本没有多大利益。这种情况就应该考虑重新签订合同,或者实行“业务退出”机制。

3、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因为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同质的,都是货币与信用,唯有经营方式和程序的标新立异才能吸引顾客,抢占市场。但是,创新就意味着对旧的事物的否定,意味着风险的存在。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这只是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决不是说它没有风险。由于中间业务的品种繁多,个性差异大,业务风险也有多样化的特点。我们既不能因怕风险而墨守成规,也不能不顾风险而追逐创新,关键是要把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当然,对那些风险较大的中间业务如承诺固定收入的理财等业务,是绝对不能开办的。

篇3

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得到高度重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信社改制的产物,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但随着许多其他新型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以及大量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尚未完全形成一个系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本文拟通过量化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尝试做出探讨。

二、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机构性缺陷等问题。同时,农村地区“弱质性”的特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低、盈利能力差。笔者通过对大量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选取了14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评价指标作为分析对象,用来构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东部沿海省份10家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构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层次结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邀请多位农村金融方面的专家,运用Saatty提出的1~9标度法对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各层次判断矩阵C,采用yaahp7.5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权向量、各指标的权重Wj。同时得到各判断矩阵的CR值分别为:A-B为0.0001,B1-C为0.0423,B2-3为0.0748,B3-C为0.0399,由于各判断矩阵CR值均小于0.10,说明各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检验。

(二)数据的选取

我国东部地区较早完成农信社改革,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程度更高。因此,研究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东部沿海省份10家农村商业银行2011~2013年的数据,对大都市与地县级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农商行作为大都市农商行样本,张家港、江阴、常熟等7家农商行作为地县级农商行样本。结合所得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到各银行的评价值:

根据上式,得到各银行的AHP模型评价值,各银行得分与排序情况(见表2)。

表2 10家样本农村商业银行2011~2013年AHP评价值及其排序

(三)各指标评分分析

大都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远高于地县级的农村商业银行,同时,地县级农商行中,广东省的顺德、东莞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江苏省吴江、张家港等5家农商行。我们发现,农商行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当地经济发展越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地县级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趋势,优于大都市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吴江、张家港、江南、常熟、顺德农商行都保持上升趋势,江阴和东莞农商行基本维持,大都市农商行除广州保持较好发展趋势外,北京和上海状况不佳,特别是北京农商行呈现负增长。可见地县级农商行成长性要优于大都市农商行。规模小、起点低,能更好与当地农户与小微企业实现金融供需对接,在满足当地农村金融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都市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及地县级农商行。现阶段,大都市农村农商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的绝对值,远高于地县级农商行,但地县级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趋势更优。一方面,地县级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地县级农商行经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表现更突出,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而地县级农商行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主要依托于当地特色中小企业的支持。

四、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推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以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第二,坚持以农村市场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农村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定位,以服务“三农”的目标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可持续性;支撑

1 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 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篇5

关键词: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双重目标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49-04

中国的小额信贷是从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引入的乡村银行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随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小额信贷的试验,对扶贫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现状。同样,在中国这样的特殊国情下,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机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定位不清,导致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同三农紧密联系的农村小额信贷常常出现不升反降的局面,更突显出解决三农问题时举步维艰。如果小额信贷机构发展良好,将会给贫困人群带来巨大收益。研究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能够开拓农村金融理论创新研究,并有效地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由于数据原因,目前关于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实证研究很少,我们很难清晰地看出中国小额信贷机构是否存在双重目标冲突问题,以及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双重目标问题对指引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体系

国外学者关于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多,本文根据对前期国外文献的总结后得出了如下分析方法。

(一)研究方法

国外学者在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采用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本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后发现,大多数学者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Francisco Olivares-Polanco,2005;A H Makame,V.Murinde,2006;Anthony Kyereboath-Coleman,Kofi A.Osei,2008;Ben Soltane Bassem,2009;Ahmad Nawaz,2010)。

(二)变量选取

国外学者选取的主要变量包括盈利能力指标、小额信贷机构的特征指标和社会目标变量。其中,盈利能力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其余指标为解释变量。

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回报率(ROA)和经营自给率(OSS)是衡量小额信贷机构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反映了小额信贷机构能否在不接收外界补贴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其中,资产回报率=税后净利润/平均总资产,经营自给率=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财务成本+贷款损失准备)。这两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绩效越好。

小额信贷机构的特征指标: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的年限、员工成本率、信贷方式。其中,信贷方式分为个人信贷和小组信贷两种。小额信贷机构通常不会只采取一种借贷方式,而是两种信贷方式并存,因此为了反映信贷方式对小额信贷机构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国外学者通常选取个人信贷方式的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百分比这一变量来替代。Ahmad Nawaz(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额信贷机构的年限越长,财务绩效水平就越好。同样,个人信贷所占比例越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能力越强。

社会目标变量:(1)小额信贷的深度。小额信贷的深度通常选取的两个变量为:1)人均小额贷款额与小额信贷机构所在地区的人均GDP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明小额信贷的深度越浅,小额信贷机构的社会绩效越差。2)女性借款人数占总借款人数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表明小额信贷机构的社会绩效越好。(2)小额信贷的宽度。小额信贷的宽度通常选取的变量为借款客户的总人数,客户数量越多表明小额信贷的服务面越广。

因此,利用国外学者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体系,在选取了研究变量之后,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小额信贷机构的数据构造面板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就可以得出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小额信贷机构与一般的扶贫救济项目不同,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扩大穷困人群覆盖面的社会目标,还包括实现盈利能力的财务目标。因此,研究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找到小额信贷机构均衡发展的合理方式,对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种类较多,其中,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小额贷款(尤其是涉农贷款)的主力军。然而目前中国农村信用社的财务数据大多并未向公众披露,无法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而且,随着农村信用社转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采用商业化经营的手段,为所在地区的农民和小企业主提供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不同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充分明确了以盈利为目的。这样的经营理念会让人们质疑农村商业银行是否存在使命漂移的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否面临着双重目标冲突的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重庆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将近六十二年的历史了。2008年6月29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融资132亿港币,是2010年全球第二大银行IPO,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上市企业,重庆农村商业在数据披露方面较为详尽,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及其是否面临着财务目标与社会目标冲突的问题。

(一)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将采用国外学者通常利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但由于数据有限,此部分的实证分析无法完全按照国外学者选取的研究变量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依据可以获得的数据对研究变量做了相应的修改。

1.模型构建

2.变量解释及定义

本文模型中的变量的选取方式参照国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并根据现有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筛选。

盈利能力指标:本文选取了变量ROA,以ROA为被解释变量,研究该指标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准备金的数据不全,因此本文省略了变量OSS。

小额信贷机构特征指标:本文选择了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这两个变量。由于本文只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一个研究对象,因此,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年限这一变量无法纳入本模型的研究。同时,由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年报中未披露不同信贷方式的贷款额,本文也无法选取该指标。最后,本文根据中国的现状,加入了储蓄资产比率变量。中国小额信贷领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资金供不应求,小额信贷机构资金短缺,无法满足广大农户的资金需求,而提高储蓄额有助于解决机构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储蓄资产比率引入模型,研究储蓄对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

社会目标变量:由于无法获得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借款客户中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具体数量,因此,本文将人均贷款额替换为贷款相对规模这一变量。研究农户贷款相对规模和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对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因此,本文选取了资产回报率、员工成本率、储蓄资产比率、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这5个变量(如表1所示)。我们预期这些指标会影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水平。这些指标包括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经营效率等方面的信息。表2显示了所选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3.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PCt,SAVt,ELt,FLt的T值大于2,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β1,β2,β3,β4都显著不等于0。员工成本率、储蓄资产比率、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农户贷款相对规模都显著影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可持续性。其中,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与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与资产回报率呈负相关的关系。降低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能够提高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然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为了提高资产回报率而一味降低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也不是明智之举。农村商业银行要保证一定的储蓄量,以便有更多的资金发放贷款。同时,员工成本代表了企业花费在员工身上的资金,它能够用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证贷款质量,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间的关系

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组成部分,因此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财务目标和社会目标相权衡的问题。在上述回归分析中,资产回报率代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目标,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代表其社会目标。根据回归结果,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与资产回报率呈正相关的关系,表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存在财务目标与社会目标冲突的问题。下页图1描述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回报率、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之间的关系。下页图2描述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走势。下页图1表明资产回报率与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且从下页图2可以看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经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有助于改善其财务绩效水平。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在扩大穷困人群和中小企业覆盖面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

然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仅仅是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一家企业。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不存在双重目标冲突的问题并不代表中国所有的农村商业银行都没有这一问题,更不能代表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整体水平。因此,研究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整体情况需要对更多小额信贷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成本率和储蓄资产比率与资产回报率的关系暂时仍无法确定。同时,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不存在双重目标冲突问题,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规模和农户贷款相对规模与资产回报率变化趋势一致,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兼顾财务目标和社会目标,利用自身的经营优势,在扩大穷困人群覆盖面的同时保持良好的财务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实证分析部分仅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这部分的分析结果不能代表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整体情况,本文旨在为今后分析更多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要加入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小额信贷机构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杨迪航,罗荷花.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1,(3):571-574.

[2] Francisco mercializing microfinance and deepening outreac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Latin America[J].Journalof Microfinance,2005,7 (2):47-69.

[3] A H Makame,V.Murinde.Empirical findings on cognitive dissonance around microfinance outreach and sustainability[C].Universityof Birmingham,2006.1-35.

[4] Anthony Kyereboath-Coleman,Kofi A.Osei.Outreach and profitabilit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the role of governance[J].Journalof Economic Studies,2008,35 (3): 236-248.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货币紧缩;核心竞争力

我们央行在2011年初将“稳物价”作为首要任务,运用数量型和利率型工具,多管齐下,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使得整个银行体系内流动性明显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最终反映为资金价格的屡屡上升,特别是监管考核时点利率的大幅波动成为常态。同时在国际化大趋势下,外资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在范围上将逐步扩大,最终将全面铺开。还有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繁荣,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投资渠道的增多,金融服务收入、金融创新产品的收入必将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我们知道,商业银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蓝筹主力。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财务分析,对于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制的进一步深化,完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货币紧缩政策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1、货币紧缩政策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去年10月以来,央行连续11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紧缩持续发酵。为此在危机与机会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防范相关危机,确立与完善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认为,货币紧缩政策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如下:(1)只要当前的通胀形势不再趋向明显恶化,管理层对保持经济增速的政策优先度仍会高于通胀治理。(2)上半年广义货币政策只是相对紧缩,投放量并不少,更多是通过银监会监管从结构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收紧,我们认为, 未来货币环境将基本平稳,通胀压力也将延续很长时间。(3)平台的再融资成本和难度都显著加大,但以平台贷或其他形式出现的地方政府负债仍会保持增长,政府介入将使得平台贷款在账面上将保持很低的不良率,银行的账面业绩增长也将有所保证,但市场的担心会一直存在;(4)尽管当前低廉的估值仍不能完全反映系统性风险的全面爆发,但已足够反映诸多不利因素,银行板块未来有望获得绝对和相对收益。(5)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未来经济增速的判断来看,未来3-5年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8%以上高速增长。从经济增速来看,来看未来3年企业的盈利基本会保 持平稳较快的增速,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的税收仍将会保持较快增长,平台贷款还款来源仍有保障。由于近年来连续负利率以及货币超发,以及刘易斯 拐点的到来,未来3年中国仍将会保持温和的通胀水平。从固定资产保值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角度来看,未来房价出现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较小。那么房地产相关贷款的风险,在未来3年仍将基本可控。

2、货币紧缩政策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实证分析

本文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10年下半年-2011年上半年的经营绩效为分析目标,采用AHP基本方法,通过对其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和发展性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多层次分别赋权分析,从而根据全部指标的综合评分对其五年的经营绩效及变化趋势进行整体分析。

结果显示,2011年上半年浦发银行整体经营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其经营绩效总体得分由2010年下半年的27.60%下滑到21.37%,降低了6.23%。除流动性指标评分有小幅度上升,其余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为显著的是发展性指标,减少了5.26%。其中可持续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评分指标分别减少1.19%和5.39%,对发展性指标整体产生很大影响。降幅位于第二的是盈利性指标,较上一年减少1.39%。其中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1.64%,对整体盈利性指标的变动起到了关键性影响。究其原因,对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体经营绩效货币紧缩内的变化,流动性和安全性水平的变化的影响程度有限。而发展能力的提高主导了其总体业绩的增长和骤降。由此我们可以分析推测,该商业银行于2011年上半年综合经营绩效出现下跌的原因,在于前几年里过快的发展,虽然使其经营业绩一段时间内迅速提高,但也使其发展能力已处于强弩之末。2010年下半年,其发展达到在现阶段内的顶峰,因而此后的2011年,其各项业绩指标的增长难以继续提升,从而导致了发展能力乃至盈利能力的大幅度削弱,以至于总体业绩难以保持。

3、货币紧缩政策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引起银行的组织变革,只有当这种变革能够与体制相融合、相统一,才能实现顺利、有效的实施,对银行体制进行整合,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的银行体制,以此作为支撑。(1)培育“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文化,树立“客户资源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的观念,围绕着保留客户获得忠诚客户这一根本目标而制订业务发展战略。(2)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要确保银行的各个业务流程都要面向客户,围绕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协同机制,改变原有的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模式。同时在对客户细分的基础上,能够对同价值层次的不同客户提供标准的价格和服务,保证相同的质量和服务。(3)追求渐进式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是由于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大,是对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需要稳妥进行,避免管理体制调整出现过大的震荡。因此,但改革是方向,按照改革思路,总行进一步发挥全行管理中心、决策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的职能,并通过调整内部设置与功能,逐渐提高主线业务部门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

3.2 加强业务创新

(1)把握市场重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首先,商业银行要充分研究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运用集团优势,创新个人业务种类,满足客户日益升级的银行服务需求。如灵活设置还款方式、第三人担保、第三人抵押等,通过对个人消费贷款投入,满足个人客户消费投资需求,为国家加大促进内需消费。其次,商业银行还应不断提高业务比重,通过销售国债、基金、外汇买卖、个人黄金交易、保险、理财产品,提高商业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同时研究投资理财新产品,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供客户选择。(2)加强品牌建设:目前,发展“贵宾理财”,不是哪一个部门的战略,而是商业银行整体性的业务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强化“贵宾理财”品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分行品牌推广的支持和指导,引领分行统一建设规划、CI体系、培训标准、服务模式和推广活动,打造统一的财富管理品牌。

3.3 控制信贷风险

安全是银行经营贷款业务的前提目标,但这个安全是有利于业务发展和扩大收益的安全,而不是不讲求效益的安全,更不是负效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大多数银行机构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比较重视信贷风险控制。但是,大部分银行机构还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往往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有些支行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机械地追求贷款零不良,以致信贷业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居低不上,反过来又制约了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经营效益之间的恶性循环。对信贷风险进行可控性管理,首先要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一是建立银行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银行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资膨胀欲望,减少信贷资金被其直接或间接移位现象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度。二是充分运用银行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银行偿债能力分析。三是加强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银行发展前景和趋势。银行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根据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的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3.4 完善营销体系

(1)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保证商业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2)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金融服务。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宗旨,也是信誉的保证,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客户,只有立足于服务,才能充分了解客户的新需求,不断完善服务手段,创立新的服务方式,树立统一的对外形象。(3)尽快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加快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必须要有坚实的个人信用基础,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发展消费信贷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3.5 强化风险管理

银行做为一部经营风险的机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应当是银行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最近这几年,面对监管和市场压力,国内银行普遍重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经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完善风险管理体制,狠抓内控,加大检查审计力度,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逐年下降,操作风险不断减少,促进了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在风险管理中,建立健全了“审贷”分离的体制,实现了风险官总行委派制,授信审批权向总行集中。通过强化风险管理,调整信贷结构,控制不良贷款源头。同时,强化专业审贷,比如招商银行组建了交通能源、重工业、轻工业、房地产和金融机构5大板块近30个行业的专业审贷小组,提高专业化审贷水平,出台详细的区域性信贷政策,进一步贴近市场,提高效率,对不同管理水平的分行实现差异化管理政策。内部控制方面,着力落实各项内控措施,保证每个操作环节、每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制衡。

3.6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是责任配置的制度安排,重点是在健全组织和配好人员的基础上,以责任为核心,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治理结构的权责边界。按照委托-关系,从出资人代表到产权代表到总经理,依法依规层层授权,人根据所授权力尽自己的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给予其与责任和贡献相匹配的利益,包括薪酬和其他方面的激励。通过这种权责配置,建立起权力、责任、义务有机统一,银行资产责任链条清晰,层层落实到人的责任体系。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必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界定清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权责边界,构建完整的责任体系。

总之,在货币紧缩政策中,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多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瑞敏.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9):87-90.

[2] 徐晓宁,张新春.我国商业银行: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北方经济, 2006,(20):92-93.

[3] 陈建明,池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评价方法的研究.财贸经济,2008,(12):19-20.

[4] 乔云霞.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6,(5):45.

[5] 胡正衡.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得改进方向.中国金融,2008,(15):44-46.

[6] 刘惠好.商业银行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0.

[7] 成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 2009:158:162.

[8] 公共基础-中国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辅导教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4-116.

[9] 彭程.花旗营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57-58.

[10] 谢罗奇,李小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483-487.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构成;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提升核心竞争力,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但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触及不深。虽然国内外学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极少有研究者系统地研究有关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系统阐释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和本质特征,以增进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深刻内涵的全面理解,为进一步理解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相关问题提供新视角,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一些铺垫。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战略竞争力(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正式出现于迈克尔A.希特(MichaelA.Hitt)撰写的《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竞争力》(The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of U.S Firm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1997年MichaelA.Hitt & 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合著出版的《战略管理:竞争力与全球化》(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提出了战略竞争力的定义: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价值创造的战略时,它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并将获得战略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过程的两大目标之一。何会文(2006)在《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一书中,通过深入研究Hitt等学者提出的“战略管理过程”后认为具有战略竞争力的企业,即是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战略竞争力是指企业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领域的出色表现,是企业成功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结果,是企业未来业绩的资源与能力保证。

魏春旗、朱枫(2005)将战略竞争力概括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能力。战略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战略管理是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包括银行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涵盖了银行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作较为系统的阐释,只是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原理和工具,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后,提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对战略竞争力核心内涵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数学者和管理界人士只是提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研究为数甚少;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维度问题研究得更是不深不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系统地进行理论阐释与分析论证。

二、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系统能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极不容易被模仿替代和复制的,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多种能力凝结而成的,能够产生强大竞争能力并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合体,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上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部分组成的竞争能力体系,形成三个圆环。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内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控、金融创新、价值创造等核心能力。

1.战略管理能力。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手段。它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依据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动态过程,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2.文化管理能力。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文化管理就是让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到银行管理中来,使全行上下对商业银行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准则,贯穿于银行战略、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金融创新等各方面,从而系统地解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

3.风险管控能力。所谓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分析、预测和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确保银行资金安全,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来抓。

4.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涵盖了商业银行体制、技术、管理、文化、服务创新等内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金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市场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金融创新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发展、资产质量提升和利润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商业银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

5.价值创造能力。商业银行价值是银行资本与劳动融合、创新过程中而产生的价值,以债务资本价值和权益资本价值为主,可以用会计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和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来度量。所谓EVA,其原型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是商业银行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和权益成本)后的剩余资本收益,它要求银行资本获得的收益必须能抵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创造EVA的各种能力与潜力的总和。这种价值创造能力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也反映出经营管理者为投资者增值的能力,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中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基本运行和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营销等基础能力。

1.公司治理能力。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杠杆、高风险、负外部性和行业管制与监管等特征,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公司治理能力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地位。公司治理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商业银行提升战略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以满足银行当前乃至未来发展需要,确保战略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岗位设计、选聘与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内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质就是融人力资源占有能力、开发能力、配置能力与激活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应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才的“激活”状态,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切实从研究和满足人才需求入手,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从而为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夯实基础。

3.服务营销能力。服务营销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管理其营销职能及金融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涉及营销战略的决策与实施、市场研究与细分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及顾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基础能力不仅是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也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制胜的法宝。服务营销能力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商业银行是否可持续成长与长远发展,只有将“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银行员工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外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对于商业银行造就可持续竞争优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外在能力。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和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是商业银行长期积累而形成并长期发生作用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外在能力。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提升。

三、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维度构成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告诉人们,它由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融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之中(如图二所示)。其中文化、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文化、制度维度是技术、管理维度的原动力。文化、制度维度的创新推动着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就会失去文化、体制机制上的重要支撑,而且文化维度的创新还统领着制度、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制度维度:银行制度规范

商业银行制度规范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显性规则、合法程序和标准体系等,并用以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的银行活动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诺斯,1994),主要包括银行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与业务规范以及银行成员的个人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制度规范、特别是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管理效率和战略竞争力。因此,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战略竞争力的动力激励之源,如果银行制度提供的是低动力激励①,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就难以建立。

(二)技术维度――知识、技能与技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技术维度既包含银行所有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含服务),同时也包含由广大员工运用其知识与技能所创造的技术系统,比如金融技术②、服务体系等。显然,技术维度的竞争力不仅在人们的大脑中积累起来,而且也在技术系统中积淀下来。在银行产品、银行服务中蕴藏的银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是跟战略竞争力最紧密相联的维度。因为银行员工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完善、充实、更新,并且有机地镶嵌于商业银行的技术系统――软件、硬件和工作程序中,从而构成商业银行的技术维度。又由于银行内外部的协同、互补和乘数效应,商业银行所拥有的技术维度会远远大于银行员工个体知识、技能的总和。所以,技术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管理维度:组织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管理维度主要是涉及组织管理系统的相关维度,组织管理系统由组织构架、控制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系统、培训教育系统等构成,组织管理系统具有持续不断地引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协调配置、整合、引进和吸收外部知识与技能的功能。组织管理系统中的绩效、薪酬管理等激励系统,形成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交流积累、流动和创新的有效渠道,使得组织管理系统对提升战略竞争力呈现出巨大的支撑作用。事实上,战略竞争力是以核心价值观、制度规范、知识和技能以及资源等诸多形式,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产品和服务等不同的载体之中,又以出类拔萃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系统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教育培训、提升系统和程序等管理维度来进行商业银行的资源积累和优化配置,以促进商业银行获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成长。

(四)文化维度: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学和文化学的边缘学科,涉及到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理念、惯例、习俗、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及传统文化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刘光明,2007)。文化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范畴,文化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核心维度。企业文化以隐性准则的效能,决定着商业银行对知识和能力类别、形式的取舍,对管理模式甚至是不同制度规范的选择等,哪一类知识和能力将受到支持、接纳或提倡,都是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结果。由于企业文化包括商业银行使命、愿景、经营理念、行为仪式、价值标准、感情信仰等――它们与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商业银行的价值观扮演的就是知识筛选、能力控制的角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筛选、鼓励、控制,同时,对商业银行各种能力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战略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即员工个人层面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管理阶层观念、行为及组织的流程和惯例之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无论哪种状态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非常依赖于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体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假设,价值取向引导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制约着银行员工的行为。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惯例和标准等,确保了银行能够发现其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积累起来。因此,文化维度和制度、技术与管理维度相互作用,将形成自我强化和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而铸就强大的战略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结合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和维度构成,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除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交易性等突出特征,以及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性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五个本质特征:

1.战略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制造商业银行竞争中的取舍效应,也就是选择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问题。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取舍效应,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发展战略,也就更不需要谈及战略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强调战略竞争力,本质上讲就是要关注两点:一是商业银行如何去竞争以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二是商业银行如何在市场上创造出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之不仅独特有价值,而且难以被模仿复制或替代。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未来一个时期经营管理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做出应有的战略规划与决策,同时加强战略管理,实际上也充分体现出战略竞争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

2.可持续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实质上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业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确保商业银行具备持续不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周边产业链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经营管理能够对社会产生持续的正面影响,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环境竞争力。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进行战略性整合,不仅将视野从优先考虑利益最大化延伸至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而且还把对生态影响、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的考虑纳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基本范畴,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及相关利益者价值与客户满意度摆在同等位置。因此,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3.系统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不仅自身构成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而且还包含若干个子系统。系统性强调的是战略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持久性。它既要求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更强调决策层和银行家的全局意识、系统战略思维。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来进行持续变革与持续创新,形成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发挥其协同效应与系统作用,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成长。

4.资产专有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由多种能力体系构成的集合体,由于各个能力体系的结构不同,商业银行的资产存量在现有领域就会形成沉没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对战略竞争力的投资成为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战略竞争力也可以看成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专用性资产,具有资产专有性特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专有性还表现在长期积累的自然属性上,因为战略竞争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需要银行长时间积累、学习而形成的。竞争对手模仿一套环环相扣的能力体系,远比仿制某一特定的营销方案、一项制造技术或者一个特色产品要难得多,这就使得竞争对手处于时间劣势,自然形成进入的资产壁垒而无法参与竞争,从而保护了商业银行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也对商业银行自身构成一种推出壁垒,使其本身的资产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提升。

5.知识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而核心竞争力又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最核心的能力,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知识性特征。从战略竞争力维度构成看,因为制度维度是银行家实施战略构想、完成资源配置、追求战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公开性知识,技术维度是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在实践中的系统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与使用的知识工具的总和,也是商业银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来具有银行特殊性的知识,并与外部获取知识相结合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管理维度是关于协调、控制、整合银行内外部资源的知识,文化维度则可以被视为有关说明企业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一种非公开的知识(休・考格特等,2000)。所以,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具有难以仿制的知识性特征。

注释:

① 新制度经济学把产权不清或不具有“排他性”的产权所产生的激励不足现象称之为“低动力激励”。

② 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温彬,2004)。

参考文献:

[1] MichaelA.Hitt,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M].South-Western,a part of Cengage Learning,2009.

[2] 何会文.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2-93.

[3] 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6.

[5] 葛兆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成长[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20-28.

[6] 杨达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7-58.

[7] 朱明,周柏林.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文化战略体系的构想[J].金融论坛, 2009(9):52-57.

[8] 容和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9] 陈育明,张珂.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基于品牌价值和银行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 张玉喜.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7):55-58.

[11] 廖岷.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10(5):61-68.

[12] 合杰,郭旭初,赵勇.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3] 董国福.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其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2(28):30-32.

[14] 施用海.关于环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和平与发展, 1999(4):50-58.

[15] 曾贤刚.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J].生态经济, 2004(S1):83-85.

[16] 李正辉.金融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 2008(5):71-74.

[17] 邹国庆,徐庆仑.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特性[J].中国工业经济, 2005(5):96-103.

[18]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篇8

[摘 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介绍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概述。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村镇银行竞争力的具体内容,包括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第三部分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竞争力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的概述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据美国国际苑⑹鸨曜迹将可持续发展分为实施上的可持续和金融上的可持续两种。实施上的可持续是指收益能够补偿实施成本,但是不能完全覆盖资金成本和实施成本的机构;金融上的可持续是指收益在补偿各种成本和风险后还能获得一定利润的机构,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金融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分析

1.有利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1)盈利能力好。与农村主要金融主体相比,村镇银行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无历史包袱, 很少受政府干预,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好、盈利潜力较大。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村镇银行注重针对农户中小规模的贷款,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弥补了其他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空缺。

(2)具有易获取的软信息。与农村主要金融主体相比,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方经济交融的地缘性优势和时效优势,其大部分包括当地商业银行或城乡企业出资入股组建,“草根性”决定其具有良好的地缘条件,员工选择倾向于本土化员工,与银行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对当地客户的信用情况、经营效果、道德人品等软信息掌握得更详尽准确,有助于促进关系型借贷的发放者更好地解决借款人的信息不透明问题。

(3)资金来源广。村镇银行设立的初始资金来源于两大开放,首先是国家鼓励境内外各种形式的合法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县域村镇银行,其次是发起行的设立要求,使金融机构的资金可以成为支持县域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2.不利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劣势

(1)业务创新难度较大。村镇银行要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满足农村金融改革的需要,实现支农目的,就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但金融创新风险较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金融创新有较高的失败率,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村镇银行资本少、基础差,难以承担金融创新的失败;其次,金融创新缺乏保护机制,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而在同样的业务模式下,村镇银行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又无优势,无法保证金融创新收益;最后,金融创新可能会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加村镇银行运营的不确定性。

(2)金融产品多元化程度低。很多村镇银行尚未开发银行卡、银行承兑汇票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加之又缺乏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设备的交易方式。部分村镇银行设立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联结,即使与发起人开办了通存通兑业务,发起人也会通过储户末位的账号,来确认其是否为村镇银行客户。这对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会造成一部分客户的流失。

(3)承担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跟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考虑到村镇银行的涉农性,村镇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承担更多的农业生产风险和信用风险。跟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承担更多的流动性风险和支付风险(如上表所示)。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提高村镇银行竞争力的策略

1.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村镇银行是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股份制银行。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业务结构,缩减传统的存贷业务数量,中间业务的比例会逐渐上升。因此,村镇银行只有利用现代的电子科学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居民,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2.提高金融产品的多元化程度

村镇银行目前以传统存贷为主要经营业务,为了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应积极探索在风险可控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前提下,推出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中间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放银行卡并设置ATM机。推广保险、证券和基金业务,宣传个人理财、咨询、代缴水电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篇9

【关键词】绿色信贷 两高一剩 绿色金融

一、前言

绿色信贷业务是在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并伴随着环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所产生的。2002年10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制定出了一个世界金融机构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行业基准企业贷款准则——赤道原则。Wilson(2007)提出赤道原则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行业基准,只有在融资申请方能够证明项目执行不会破坏环境、引发社会问题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才可提供融资服务。随后,为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和生态农业方向提供的信贷支持,使经济发展更具远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2007年7月,我国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以绿色信贷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信贷理念。

二、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概况

(一)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现状

自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来,国内各个银行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以“绿色金融、可持续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各项金融工作。

某商业银行从2008年以来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了各项业务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不同区域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1.东部地区

某商业银行东部地区某县支行

该支行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水平服务。为此,该行一方面积极争取信贷资源,另一方面优化信贷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2012年9月末,该支行已为165家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44.31亿元的信贷支持,比2012年年初增加了5.60亿元;节能环保项目的企业15户,贷款金额达4.36亿元,比2012年年初增加1.05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1.02亿元;涉及环境污染的两户企业贷款7501.48万元,比2012年年初下降了1009.67万元。

2.中西部

某商业银行西部某省分行

2012年,该分行高度契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加强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创新,信贷规模、业务费用等经营资源坚决向“三农”和县域战略倾斜。全年,该行新投放贷款400亿元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支持了“三农”和县域领域内的109个重点项目建设和 637个骨干企业生产发展。县域贷款与涉农贷款两类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5.53和3.27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东西部绿色信贷数据对比

在政府提出的绿色信贷政策中,控制“两高一剩”贷款成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某商业银行东部A分行和西部B分行于2009—2013年期间发放的绿色信贷数据进行分析,集中选择这两个分行在环境治理、火电、铜冶炼、电解铝四个方向的信贷数据展开对比。

表1 环境治理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52600000.00 20000000.00

2010 339400000.00 302400000.00

2011 389740000.00 47800000.00

2012 265800000.00 54300000.00

2013 327800000.00 38300000.00

表2 火电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776386400.00 5002800000.00

2010 3715440000.00 5769600000.00

2011 4212140000.00 5604000000.00

2012 4693740000.00 5740000000.00

2013 4791740000.00 5874000000.00

表3 铜冶炼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341813277.48 1037000000.00

2010. 218899669.30 2107000000.00

2011 290984791.25 2157500000.00

2012 481174449.28 1752000000.00

2013 472401078.57 750000000.00

表4 电解铝贷款余额

银行

年份 A分行 B分行

2009 1200000.00 40000000.00

2010 0.00 5000000.00

2011 0.00 0.00

2012 0.00 0.00

2013 0.00 0.00

通过表1-表4的数据对比,笔者得出近年来各分行在践行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所呈现的特点:

(1)不同地区行业方向贷款不同

整体上看出,不同地区的具体贷款规模虽有不同,但两个分行贷款变化趋势不一致。这是因为两个地区在各自不同的城市环境背景条件下,每年在不同行业发放的贷款额也有明显差距。这样,可以明显看出,对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发放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数字对比。

(2)“两高一剩”贷款被逐渐控制

尽管各个分行呈现出的贷款变化无法直接对比,但两个分行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以来,各行都开始加强信贷监管,严格信贷审核审核制度,使信贷发放量呈现出较为合理科学的变化。这说明,各行都注重控制向“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规模,以执行绿色信贷的政策。

(3)环境治理贷款各分行呈现不同变化

作为可以直接视为绿色贷款发放的环境治理贷款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各行每年的贷款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也是和每个地区每年具体的环境状况以及在资金分配上的不同而导致的。

三、该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西部经济发展观与绿色信贷政策理念尚存在差距

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效率衡量的主要指标是GDP,这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政府过于重视GDP总值,而忽略能耗和污染指标。对于只要能增加就业和经济总量的企业项目均给予大力的金融支持,没有意识到可持续金融的发展。以至于从2007年绿色信贷政策提出到如今,对“绿色信贷”理念的认识较东部地区而言,仍然十分滞后。

(二)产业由东至西转移阻碍了西部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

目前,东部地区“两高一剩”产业得到了一定控制, 部分“两高”企业正在或即将退出东部,转而向中西部转移。从以上各表中数据也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年“两高一剩”的贷款发放波动较大,没有形成系统的信贷发放控制方案。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慢,有的地方受片面政绩观的驱使,反而降低“两高一剩”企业的放贷门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三)农业发展未受到绿色信贷的高度重视

“三农”作为该行的一项重任之一,同时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它的发展也与绿色金融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东西两个地区都有积极的发展并创新“三农”金融政策与实施,如某商业银行A分行成立专门的三农金融分部和“两部五中心”,某商业银行B分行支持“三农”和县域实体经济发展这些举措也都获得了一定效果,但大多局限于基层银行的部分业务中,忽略了从宏观的视角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指引“三农”的绿色循环发展。

(四)实际实施存在技术困难

据悉,某商业银行乃至国内大多数的银行几乎都没有将相关环境污染的完整信息全面纳入银行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现存的仅仅是一些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缺乏专门的绿色信贷发放的数据系统,从而导致信贷银行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真实情况。虽然环保信息已被多数银行列为贷款的必备条件,但在贷款审批时条件是以凭环保部门出具的证明或调查人员的描述为依据,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审批方案出台。基层信贷人员大多缺乏环保知识,自身也缺乏环保意识,难以准确描述。

(五)缺乏绿色信贷专责机构

在发达国家,各个大型跨国银行都设立了专门的绿色信贷机构,如:渣打银行设立了集团环境委员会,汇丰集团的董事会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而在国内,仅有兴业银行设立赤道原则工作领导小组及中国首家可持续金融室,专门负责环境与社会的风险管理。相比之下,包括某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多数银行均缺乏专责机构,绿色信贷实施机制不健全,从而不利于绿色信贷的中期战略规划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践行对策

(一)树立“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政府以及银行管理层需要转变对经济发展只片面关注GDP总量的做法,应在发放贷款时,将能耗指标和节能指标各项指标综合考虑。改变传统的GDP总量为第一要义的经济发展观,树立“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是某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重要的第一步。

(二)加快西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西部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绿色信贷相关信贷发放方案,因此西部的某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东部地区一些现行有效的措施方案,并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和各项产业的发展,创立符合当地使用的绿色信贷发放审核方案,迅速地建立起相关的贷款程序与细则。

(三)支持绿色农业和涉农工商业

某商业银行各区分行应支持建设成标准生产的绿色农业。充分考虑本地的农产品资源现状,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准则,理想调控绿色农产品地区资源配置,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应得到大量的支持,是农产品的生产向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环境信息进行管理。对各项环境污染数据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进行详细精密的管理,掌握本地的环境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客户实行管理,按照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根据贷款客户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客户实行分类管理;再次,实行项目管理,应该设立相关信息系统对项目环境要素进行评估审查,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应该是在考虑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再度利用、环境友好和高效节能等多重因素下的考评;最后,建立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根据客户的不同,制定详细的审评细则与规范严格的审批程序,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审评限制措施,进行动态环境风险监控,转移、缓释信贷风险并改善和创新绿色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罗敏,罗进.创新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N].金融时报,2013(02).

篇1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一系列 “金融抑制”问题,更好的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首次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设立方式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确立了一系列试点地区,此后,各类银行纷纷加入到建设村镇银行的行列中,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此之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普惠金融的精神,中国银监会在2014年12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

村镇银行作为经银监会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三农”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及乡镇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资金盈利率低、贷款缺少抵押品、受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影响较大等一系列因素而导致的还贷风险高,致使农村农户、企业向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村镇银行的发展因而大大的受到了限制。

在银行之间关系来看,由于村镇银行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银行有着资产负债规模小、人员对农村金融服务不熟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不足,并在农村地区原有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的双重挤压下,留有的市场非常狭窄,且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未得以培育,并在服务创新、客户资源、信贷规模、技术支持等方面有所欠缺。

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发起村镇银行建设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如何才能做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探讨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新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村镇银行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村镇银行现有的发展现状与经营情况,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建设村镇银行的有关成果,系统性的分析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的种种原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二、村镇银行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村镇银行定义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或企业工厂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金融机构。

2.村镇银行可经营的业务范围

可办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可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可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以及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的其他业务。在村镇银行可经营的业务中,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仍是最主要的经营业务。

3.村镇银行设立的宗旨和市场定位

实现亲农、扶农、帮农、惠农、建“农民银行”,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尤其对村镇金融覆盖面的范围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为响应家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和切实服务乡村的理念,村镇银行应运而生。作为农村金融的一股新生力量,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做到立足地方、服务村镇。

(二)主要特点

1.在市场定位方面,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农民或企业工厂提供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核心要义是为“三农”服务,根据有关要求贷款的发放不能跨县(市)进行,所以在一个县(市)里可能仅有一个网点,这样使得村镇银行服务范围的覆盖面受到了很大限制,因而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缺乏灵活性与竞争力。

2.在规模方面,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根据银行法等有关规定对于村镇银行县(市)注册资本最少为300万,乡(市)注册资本最少为100万人民币。总的来看,大多数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额为几千万元上下,超过亿元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少之又少,跟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的规模较小,进而导致了银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3.在法人结构方面,村镇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它虽然规模较小,却是独立法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必须是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是一家或者多家共同发起,但至少为一家,村镇银行较之一般商业银行就有信贷措施灵活、决策快等优点。

(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研究

我国村镇银行起步较晚,对村镇银行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完善,在我国对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和对机构市场定位、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方面。

1.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方面,周小川指出农村农业和农村金融发展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要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2.银行市场定位方面,经济学家郭俊认为可以把农村金融三个阶段,分别是扶贫阶段、共赢阶段和竞争阶段,并且把农户也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基本生活不能保证的,第二类是在村镇摆脱贫困、正在致富道路上的,第三类是已经脱贫致富的,前两类是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帮助的对象,他强调农民的真实经济状况和银行发展阶段是决定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主要因素。

3.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中,夏春秋等人指出政府、国家的支持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但是村镇银行自身存在了种种的不足,如金融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匮乏、市场竞争力差等因素。

4.在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林俊国指出政府可以对村镇银行减少不正当的干预、完善银行的政策制度、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规则;而林世军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要准确的确定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鼓励其参与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的传统商业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大力刺激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村镇银行的出现应运而生。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经组建村镇银行1233家,其中获批开业的达到1152家。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234亿元。其中为小微企业贷款2405亿元,农户贷款2111亿元,两项贷款占比达到92.9%。从各地银监局的表述来看,过去十多年里村镇银行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丰富完善,已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中小企业的金融生力军。

村镇银行是以“立足农村,服务农村”为宗旨而设立的金融类机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及乡镇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交易成本高,资金盈利率低,贷款缺少抵押品,固定资产有限,交通条件差,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风险大,受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影响较大因而导致的还贷风险高和非生产性借贷,收入波动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个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并且农业还具有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资本回报率低、生产周期长等缺点。在银行之间关系来看,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交易成本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个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再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离、经营管理滞后、风险控制能力差等不足,在其他银行的夹击之下,导致了村镇银行在贷款规模、产品创新、人员服务等方面不能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占有核心竞争力。另外,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发起村镇银行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银行发展后续不足,因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考虑。

此外,村镇银行作为市场化经营的金融机构,资本金来源、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也与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状况有所改观。银监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发展农村经济,更好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对我国“二元经济”格局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形成金融产品齐全、人员服务优良、资金投入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制约

对村镇银行来说,其可持续发展受到的内部因素制约有:

1.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村镇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相对薄弱,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和农民,但他们自古以来形成了“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放贷资金存在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生活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其金融生态环境还不够完善,使银行的风险度量指标较大,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2.村镇银行的营业范围受到限制,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较低。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高端客户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基础,中层客户又被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占领,而剩余的低端客户对金融需求较少。村镇银行在这种情况下抢占市场,势必要使竞争加剧。大型商业银行在竞争当中具有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高等优势,为了赚取更多的利,银行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中小客户的身上,配套推出了一些对应农户需求的支农产品和服务,这使得村镇银行更加没有容身之地。

3.村镇银行具有较强专业性知识的人才比较匮乏。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离不开人才的竞争,银行的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就是缺乏人才,每年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择业时通常会选择大中型城市的商业银行,几乎没有意向选择去到农村发展。因而最后造成了城市金融银行的人才相对过剩和农村人才的相对缺乏。

(二)外部制约

对村镇银行来说,其可持续发展受到的外部因素制约有:

1.农村市场分散个性化,村镇银行获取信息受限。由于市场的多元化,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很难建立在对各类需求者信息的定量判断上,在掌握农户和农业中小企业的营业能力、人品道德、家庭情况等反映其偿债能力的非公开信息存在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住户分散不易管理、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得一些金融产品无法推广、交通闭塞导致银行与农民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使得信贷人员对农户的贷前调查和贷后审查的管理成本较之城市要高的多。因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使得其发展受限。

2.农村贷款抵押中介服务不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对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运作大有裨益,但农村地区可用来做担保物品的资源少之又少。并且,由于村镇银行主要的投资对象为农业产业,农业产品比较特殊,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贷款风险高。因而,在我国农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受到巨大的威胁。

3.农村客户金融知识匮乏,银行金融产品的推广受到限制。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城市人员相比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学历,再加上农村金融信息流通不通畅,使得农户金融知识匮乏,不少农户只认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村镇银行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其是私立的、不可靠的、不安全的,由于农户存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新产品的推广有着很大的难度。

五、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村镇银行的对策

村镇银行打破内部因素的制约,自身应该做到的有:

1.加大金融知识与金融产品的普及,让农户能更好的理解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完善官网并及时更新动态,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交通广告等公众平台向农户介绍村镇银行新推出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项目,引导公众能够对村镇银行有更加直观立体的了解,增加农户对银行的公信度。

2.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创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要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和走向,并结合本地农户具体的金融需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需求去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

3.要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和和合作意识,让农户了解到个人信用的重要性。村镇银行要结合地方机构共同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增强农户对自身信用记录的重视,让农户意识到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活动与个人信用记录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要增强农户与银行的合作意识,开展互助合作,拉紧两者之间的利益联结纽带,共同抵御信贷风险,实现共同富裕。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人员学习先进知识。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现有形势不足以挽留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一个企业的血液,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个企业是没有活力的,所以,村镇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不断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吸收外来的高素质人才,银行要给予从业人员足够的自身发展空间,鼓励人员创新,必要的情况下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政府机构的对策

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持,政府能够做到的有:

1.政府可以对村镇银行给予一定的货币政策的支持,对本地村镇银行可以实行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给予村镇银行更低的准备金率使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流;政府还可以为村镇银行提供征信服务等方面的引导。

2.在财政政策方面,针对有些村镇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有时拒绝为农户贷款的情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当银行为一些特殊情形下农户贷款时所经受的风险进行补偿或奖励;政府可以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适当的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政策支持,使得银行在成立初期可以扎稳脚跟;还可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农户生产生活经济大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户对村镇银行的信心。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做到的有:

1.人民银行要提升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对其可以采用差异化监管的方式,对不同类别、不同规模和不同业务范围实行分层次监管;对监管手段、监管内容、监管技术要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帮助村镇银行及时发现漏洞、降低日常风险、支付性风险和清偿性风险。

2.人民银行可以适当放开村镇银行跨区发展业务的范围。由于本地金融有效需求不足,银行吸收存款现状欠佳,村镇银行实施跨区经营的积极性较高,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跨区参股经营进行合理导向。人民银行与村镇银行携手共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制度,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让村镇银行踏实走好每一步。

六、结论

综合我国关于农村机构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实践可知,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虽然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势良好,但由于刚刚起步,经营规模、人员服务等方面还有所欠缺,银行想要获得本地区农户的认可还需要做很多的实践。在另一层面,村镇银行想要获得发展应从自身理念出发,打破传统经营模式的桎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下,勇于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当然,只有村镇银行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协调好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稳步踏实的走好每一步,让村镇银行能够切实的为农民服务、为农业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涵均.村镇银行与县域经济发展协同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164+173.[2]刘丹冰,许燕.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法律对策――以西北地区的调查为依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93-100.

[3]康微婧.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2-35.

[4]张宏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J].时代金融,2015,23:84-88.

[5]魏建宇.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周露.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1,03:59-61.

[7]徐梦周.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探索与政策建议[J].科学决策,2010,10:22-2

[8]刘通.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1,01:40-44.

[9]汪涣涣.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10]蒋丽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1]曾明经,袁雯雯.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探索[J].时代金融,2011,27:97-98.

[12]任永成.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12].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13]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96-100.

[14]Allen N.Berger,Iftekhar Hasan,Leora F.Klapper.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 Journ 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