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1引言

目前阶段,经济资本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效管理因素。通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深化,通过研究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使其能够不断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2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以及作用

2.1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

经济资本主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对高度发达的市场,所产生的配置给资产以及某项务业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资本。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的灵活多变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市场的多变等导致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都是基于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市场风险导致了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出现。

2.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式,资本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评判商业银行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随着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度的改造完成,银行在不断地完善有关经营管理模式,而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规范的经济资本管理,来实现资本管理对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以及收益的约束效果。其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核心的目的以及手段便是将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等,而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更加显著,将风险管理做得更加到位,最终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资本风险的结合实现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理。再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的必然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大多都是通过经营利益以及账面的效益为基础的。而这样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某些部门为了实现效益的增长盲目的扩张。经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便是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速度、质量以及效益三者关系的控制将商业银行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真空期。商业银行进行的绩效考核需要将经营成果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成本的折算,同时将利益与成本进行协调,最终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总结。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业务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系统全面的评价构建。

3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以及实现方式

前述笔者针对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评定。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

3.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的控制与协调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风险是未知的,在市场多元化发展体系之下,风险的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结构,那么必然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的损失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应当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合理的选择业务的投向,在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把控。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与理念来实现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协调。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与理念,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提升银行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与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等。

3.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应当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覆盖。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商业银行所构建的经济资本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信用风险体系,但是却忽视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最终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在当前灵活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对的风险程度愈来愈多,对于计量的精确度要求也更加的精确,因此在构建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才能够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构建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识别以及计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按照各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通过各个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实质化控制来构建管理体系,使不同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对风险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1]当前来看,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各个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呈现几何数量上升,因此很多单位在进行资本数量的协调过程中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充分的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对各个不同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协调与分配,促进部门内部的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进步。[2]

3.4重视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其绩效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当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有关要求构建以EVA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指标设计来提升计量的精确性以及可比性。同时构建在不同产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将基于EVA的考核体系真正的落实到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当中,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考核,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以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目前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管理体系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从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监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资本经济的作用分析。总之,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整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臣.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4):109.

【2】朱雅寒.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89+91.

篇2

【摘要】经济资本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有着极为重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始于二十一世纪初,但由于风险防范理念的落后和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领域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电商跨境经营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能有助于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地位,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资本管理 应用分析

1.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

1.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在既定的时间和置信区间内,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计算的,用以覆盖相应非预期经营风险的资本额度,是衡量和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一种虚拟资本。

商业银行通过承担风险获得回报,风险会带来三类损失,即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极端损失。商业银行通过配置经济资本的方式予以抵御非预期损失。因此,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吸收损失的重要环节。

1.2经济资本管理的原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的,一是资本的稀缺性;二是资本的成本性。因此,经济资本管理要求既要保证充足的经济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保证资本充足率;还要确保经济资本高效、经济地运用,强调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实现收益、风险和成本的统一,即保证较高水平的资本回报率。经济资本管理就是要对经济资本加以有效的利用,通过这一虚拟资本来实现抵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非预期损失的目的。

1.3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从2004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先后引入经济资本概念,将经济资本应用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领域。而在这三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本文将主要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应用。

1.4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主要包括经济资本计量、基于经济资本的产品定价、经济资本配置和经济资本评价四项内容。近年来,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陆续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建立了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模型,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违约相关性系数等。

2.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2.1外部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社会投资需求下降以及融资渠道多样化,银行的粗放式U张已经难以适应竞争的需要。拥有先进经济资本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在倒逼我国商业银行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2.2内部因素。过去大部分商业银行忽略了经济资本管理,过分追求银行业务和规模的扩张。商业银行传统的资本计算方法没有将风险折算为成本纳入管理,因此并不能准确地反映银行的风险和收益水平,而利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计算得到的经济增加值(EVA)、资本回报率(RAROC)更能客观体现银行的经营业绩,也促使商业银行从规模性管理向价值型管理转变。

3.以信用风险管理为视角,提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应用建议

3.1强化资本效益最大化意识。资本是抵御风险的重要屏障,同时资本也具有“成本性、稀缺性、逐利性”。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应当在业务拓展、风险评价、贷款定价、成本计算等方面强化资本节约意识。同时细化经济资本管理相关的制度,进行全流程化的经济资本管理机制,即从计量、定价、配置、评价等方面指导相关部门,引导经营由“规模驱动型”向“资本集约型”转型。

3.2发展轻资本占用业务。在经济资本约束下,特别是贷款规模紧张的情况下,要加快转型,应当积极发展投行等轻资本占用业务,通过母子公司联动,同业、子公司资金,以及表外业务等业务满足客户需求。由于资产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越低,经济资本占用就越多,因此零售业务对经济资本的占用相对较低,在零售业务市场繁荣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乘势而上对零售业务适当倾斜,提高个贷、信用卡分期等低经济资本占用业务在资产结构中的占比。

3.3加强贷中、贷后管理。一是强化缓释措施,通过优化担保类型和押品来降低贷款违约损失率。二是加强评级时效性管理,杜绝评级失效中断造成的经济资本的明显上升。三是加强对逾期客户、风险事件客户的处置力度。减少因评级下调对经济资本产生的影响,减少因临时逾期产生的无效经济资本占用。

3.4减少小企业信贷对经济资本的无效占用。一是利用好银监会《新资本管理办法》中对中小企业加权风险资产计量的优惠政策,谨慎界定中小企业规模,同时避免过度授信,尽量向低经济资本占用的区间倾斜,调整贷款额度。二是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虚拟占用或者“大合同小支用”产生的无效、低效经济资本占用问题,应合理测算贷款实际需求,及时清理承诺未支用贷款。

3.5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度。中间业务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弱势业务,但其却有着资本占用小、风险水平低、客户黏性强、盈利空间大的特点,因此应不断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挖掘结算类中间业务的潜能,推动造价咨询、现金管理、财务顾问,基金、黄金、保险、理财等业务的发展,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贡献。

篇3

关键词:资本约束;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062-02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 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入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盈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5%~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入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入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不同,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本配置管理的虚拟概念,它试图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需求。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订战略计划、绩效考核、信用限额管理、贷款风险定价等具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资本绩效考核办法,通过经济资本配置和经济资本回报考核引导各条线、各分支机构转变经营模式,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在贷款定价时,可以建立经济资本内部抵补机制。在放贷前充分考虑其占用的风险资本,通过设置单笔资产业务测算模型,测算该笔贷款的税后净收益和占用的经济资本,进而测算其经济资本收益率(RAROC=税后净收益/经济资本),将测算结果与最低资本回报率或者与目标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决定该业务定价是否合理,在量化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增强资金价格对风险的敏感度,推动资本节约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挑战和对策[J].中国金融,2010,(10).

[2]张洁颖,陈剑锋.以经济资本管理推动银行资本节约型发展[J].中国金融,2010,(10).

[3]郭田勇,葛娟.商业银行资本金压力的解决之道[J].中国金融,2010,(10).

[4]连平.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与融资管理[J].中国金融,2010,(10).

篇4

作者简介:陆岷峰,男,高级会计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任亚军,男,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施勇,男,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摘 要: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以上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对策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脱媒的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制度性变革方向已趋完成,制度性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资金的结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逐渐上升,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银行的媒介作用趋于萎缩。

1、银行利差收入仍占主要地位,但比重逐年下降。

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1万亿元,比2006年底增加5.31万亿元,受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交易旺盛的影响,增长速度比上年降低0.7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27.77万亿元,比2006年底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增长16.56%,增幅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除2007年受宏观经济偏热的影响,贷存比有所上升外,其余各年整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3年-2007年分别为77%、74%、69%、68%和69%(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各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下降趋势,但其绝对值却仍然巨大。

2006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前利润3379亿元。其中,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2409亿元,比2005年增加559亿元,增长30.2%,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净回报率和股本净回报率平均达到O.9%和14.9%。主要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进一步发生积极变化,中间业务收入不断提高,2003-2006年占比分别为14.7%、14.9%、17.2%和17.5%。

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亿元;资本利润率167%,资产利润率0.9%。从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是收入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

2、商业银行存贷款资产在全部资产的比例中呈下降趋势。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

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债券资产从2004年的27704.16亿元上涨到38176.19亿元,净增10472.03亿元。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占比下降了8.85%,外汇占款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0%;仅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新增存款少增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9335亿元。

根据2005年《中国金融年鉴》的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基金业共有216只基金披露净值,其合计保有4652.83亿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总和为4628.82亿元。与2004年相比总规模同比增长43.85%。

到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已经攀升到47.28%,而这个数据在1997年的时候只有9%左右。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中,央行票据占了大部分。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的债券发行量为41791亿元,其中央行票据为27462亿元,占比接近60%。这些都是“金融脱媒”在中国银行业的具体表现。

3、股票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股市的融资功能在不断强化,进而对银行间接融资构成巨大压力。股票市场的活跃分流了国内储蓄存款余额,银行存款增速快速下滑。股票市场给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便利,部分取代了银行贷款。企业债的发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也造成了影响。截至2007年6月末,共有127家企业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合计发行面额为1534.8亿元,同比增长6.06%。可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4、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总量和结构。

随着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金融的不断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尤其是公司业务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降低了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近年来,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形成强烈冲击。融资券的发行实施备案制,其准入和发行比银行贷款快,融资成本低,对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资本市场和直接的实业投资更受企业欢迎,这种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5、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转变经营理念。

针对金融脱媒的新变化,商业银行应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同时由融资功能为主转变为服务功能为主。一是调整业务营销策略,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客户的现实需要,核心是为特定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二是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创新,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和中间业务,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压缩信贷资产的占比,提高国债等资产的占比。四是要争取更多的金融市场经营许可权,加快发展非商业银行业务,抢占市场先机。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把债券投资作为优

化资产配置、进行流动性管理、拓展业务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业务空间和盈利增长点。

2、提高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能力。

传统的商业银行产品仅仅注重收益,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客户需要高效性、多元化、交叉性、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市场的投资,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的业务,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为客户提供跨市场、跨行业的个性化、功能化、高附加值化、自动化一揽子新型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要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

3、转变业务重心。

第一要发展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优势与规模优势,实现平台移植与功能转型,培养核心竞争力,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分一杯羹。第二要积极发展支付结算业务。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第三要发展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业务。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4、转变业务结构。

(1)全面开展理财业务。必须利用银行和企业、个人等客户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展评估业务、商情调查、资信评估、会计、财务分析、业务中介、国际咨询等业务。一是把办理房地产评估业务与房地产信贷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企业办理企业资产评估业务,使咨询评估业务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开展理财市场的深入研究,将存贷款、、结算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行组合,并根据客户的理财需求定做综合性、高效性的业务品种。三是开展企业财务顾问业务。通过为企业提供经济、金融情报,为企业筹资活动提供咨询,帮助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帮助企业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培训财务管理人员。(2)大力拓展结算类业务。大力发展汇兑、支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传统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积极稳妥地改善和创新结算业务种类。(3)全面推进业务。主要是在发展代收、代付、代保管等传统业务的同时,在非银行融资的领域寻求新的业务来源,拓宽范围。(4)稳健地发展担保业务。积极发展投标担保、质量担保和预付款担保,慎重开办监督付款、保证付款等担保业务,同时发展信用证担保业务。

5、转变负债方式和资产形式。

随着一些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和融资成本的逐步降低,直接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这种由金融脱媒而引起的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转变将使商业银行贷款向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集中,而资产证券化则为这种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贷款组合中占比相对较高的行业贷款和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同时在资本市场上购入同业竞争激烈、进入难度较大的低风险行业资产,可以用较低的投入完成信贷资产在特定行业的布局调整,优化行业投入结构和客户结构。金融脱媒会扩大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而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化解这一矛盾,成为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有效工具。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出售一部分期限较长的资产,换取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运用短期资金支持长期业务发展的状况,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金融脱媒”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当代经济2006/04

[2]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金融2006/14

[3]体制转轨期的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变革中国金融2006/14

[4]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策略中国金融2006/14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

在当前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在利差收窄、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监管趋严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在转型构建全市场、全客户、全价值链的管理业务和综合服务模式中,管理会计的应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以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和控制,是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是为“管理”服务的“会计”,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和考核的职能。

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完成、风险积聚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剧、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同业竞争的加剧,经济金融环境在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寻求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科学决策以及提高自身科学竞争力的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理论。而管理会计理论的日趋成熟以及在发达国家良好的实践效果,为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探索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整体金融业而言,我国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无论是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已渐渐普及,各个银行在引入管理会计的内容、应用推广方式上各有不同。例如,工行银行开始应用时间是2004年,从2000年开始启动机构、产品、部门、客户四维度的管理会计系统开发;2004年业绩价格管理系统和成本还原系统上线,目前机构、产品、部门为维度的矩阵式管理体系已在全行投入使用。上海浦发银行2003年起建设了以责任会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全国成本管理和风险资本分摊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分析和评价体系。

从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在商业银行应用的情况来看,随着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银行业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完善了综合经营计划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但国内银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程度还相对较低,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全面预算管理、费用核算、资金管理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等等。

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制约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商业银行内部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软环境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亟待改变,二是未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内银行多采用总、分、支的管理模式,而国外银行多采用扁平化事业部制,使得管理会计很难在传统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下得到很好应用。

(二)应用模式选择不当

从西方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实践来看,目前能基本满足企业管理会计需求的模式主要有责任会计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本量利分析模式。但由于客观上存在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特点与工业企业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上的差异,在选择管理会计的模式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些甚至照搬国外的模式,导致实施管理会计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且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考核等方面发挥了其应用优势,但是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应用价值链分析银行业务流程、确定银行竞争优势及处理银行定位问题时,不仅需要内部信息,还需要采集竞争对手的相关资料数据以便对竞争对手进行跟踪了解。通过对竞争对手相关信息的分析,能够使商业银行尽可能地掌握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及可能对银行产生的影响,这对于银行决策层进行决策和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路径

(一)改善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

要改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内部环境,需要自上而下营造应用管理会计的氛围。高管领导层应认识到,在如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均具备创新空间的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以组织战略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其目的是为管理服务,应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在行内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为便于管理会计在行内有序开展应用,应根据行内资源状况、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制定管理应用的阶段规划,并围绕规划制定系统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激励约束机制等详细计划;另一方面,要为系统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其他规划工程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

(二)全面设计,选择合适的应用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主流的组织架构形式为“一级法人、分级管理”,在短期建立网点、人员为责任中心的模式尚不现实的情况下,应强化一级分行的条线管理职能,按条线对所辖分支机构的业务、产品进行统一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在成本和风险分摊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银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的管理机制。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全面预算模式更为合适。与传统的责任会计模式相比,全面预算模式能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同时可以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这对于国内业务种类繁多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更为合适。

(三)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会计系统

在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满足深入开展分机构、 分客户、 分产品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包括利率、 流动性、 资本充足率等内容在内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块、客户信息数据分析模块、产品数据集中分析模块、 风险预警机制等功能模块,建立一套 “机构预算、 业务预算、 产品预算、 客户预算” 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含运营成本、 税务成本、 内部资金成本、 风险成本、 资本成本等在内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及以经济增加值( EVA ) 、 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KPI )等为方法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主体的系统,形成 “前、 中、 后” 一体的管理循环。

(四)充分利用管理会计工具系统,为管理提供“定量化”支持

以管理会计平台为依托,将各放射状的系统重构为一条环形信息路,银行各层级各部门可以共亨信息成果,服务绩效评价和管理经营,增强信息应用时效性,准确计量客户贡献、产品效益、员工业绩、部门条线业绩和机构业绩,满足评价与激励决策,调动全行经营活力和价值创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金融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速明显放缓,选择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管理创新对于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经济资本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研究的热点课题。2009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过大,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底线,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更新了监管方式,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循序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加决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推动资本节约型发展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 ,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_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一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人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哎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盖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 )、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仅占总收入的15%一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减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人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不同,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本配置管理的虚拟概念,它试图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需求。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订战略计划、绩效考核、信用限额管理、贷款风险定价等具有重要作用。

篇7

【关键词】小企业 贷款 经营 商业银行 对策

近年来,各家银行都普遍重视和加强了小企业贷款的拓展,将其作为业务增长的蓝海,在客户评级、信贷政策、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2012年以来,受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经营风险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不良贷款呈上升趋势,浙江等金融重灾区情况尤为严重。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固然是不良上升的主要因素,但也暴露出银行的风险管控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

一、当前小企业贷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尚未完全运转起来

目前不少银行都成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采用信贷工厂模式在二级分行建立了一级部制的小企业专营机构,大多数银行实行小企业专营中心(分中心)模式。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受制于人员数量、素质等因素,多数小企业专营机构未建立自己的客户经理队伍,具体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主要依托于经办行。客户经理既管大中型客户,又管小企业,从付出与回报考虑,其主要精力必然放在大中型客户上。专业化经营与层级行管理不能完全兼容、对接,责权利关系没有理顺,新的机制、流程运转不畅,“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化经营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固有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信贷投向不尽合理,部分贷款投放高风险领域

为鼓励和扶持小企业贷款发展,各家银行在客户准入、信贷授权、贷款规模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给予倾斜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基层行未能正确理解总行意图,合理把握信贷投向,将贷款投放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技术水平低、管理混乱、无发展前景的客户,甚至将大中型客户的规模人为调整为小企业,利用大中型客户和小企业的政策差异进行套利,出现小企业贷款大额化倾向。

(三)未处理好第一还款来源与第二还款来源的关系

如何处理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的关系,一直是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困绕信贷人员的问题。部分信贷人员不能做到第一还款来源与第二还款来源并重,往往因借款人提供了抵押、担保而放松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客户信息掌握不充分,风险分析不深入。即使第二还款来源的落实也存在瑕疵,有的抵质押物不符合法律规定,有的未合法有效办理抵质押登记手续,有的评估价值存在较大水分,有的抵质押物(如专用机器、设备)流通性差,难以变现。

(四)部分业务创新推出前缺乏严密的风险评估

在拓展小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各家银行都加强了业务创新和产品研发,如建设银行推出的“成长之路”和“速贷通”、招商银行的“生意贷”、交通银行的“展业通”等都叫好又叫座,较好地贴近和满足了市场客户需求。但也有部分业务创新在事前风险评估、论证做得不够充分,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流程存在先天不足,风险隐患较大。如目前多家银行身陷其中的钢材贸易类企业贷款,由同一人实际控制钢材交易市场和担保公司,起不到分散、缓释风险的作用,同时对关联交易、贸易背景真实性和资金流向缺乏有效监控,导致贷款被挪用于投机炒作或涉足民间借贷。再如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易助长和加速担保圈风险,使得担保形同虚设,甚至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五)贷后管理不到位

贷后管理是大中型客户信贷经营管理工作中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各家银行在小企业贷后管理中虽然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不少银行还建立了预警指标和信息库,但由于贷后管理人员的配备数量、业务素质达不到规定要求,小企业专营机构与支行在贷后管理的职责划分及衔接上不清晰,很多规定动作都没有完成,贷后管理薄弱的状况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2012年以来多次发生的老板跑路事件中,从企业此前的经营迹象就可看出征兆,但由于银行客户经理疏于贷后管理,未能及时察觉,有的甚至在媒体公开报道后才知晓。

二、改进和提高小企业贷款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尽管在经济下行期小企业信贷风险有所加大,同时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也存在不足,但将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性业务发展的大方向不应该动摇,这既是银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也是在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大客户奶酪不复存在的情况下,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完善风险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健全小企业贷款专业化经营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避免走过去的粗放经营、贷款发放越多产生不良越多的老路。

(一)按照专业、专注原则,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经营机制

在目前已搭建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架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各类专业人员,建立信贷营销、授信审批、风险管理等专业化机构和团队,确保机构、人员到位,实现管理大中型客户和小企业的信贷人员完全分离。严格按照专业化经营的机制、流程运作,处理好专业化经营与层级行管理的关系,整合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资源,明确细化职责分工,加强业务衔接和协作配合,防止“新瓶装旧洒”,尽快完成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

(二)科学量化分析,重检和优化小企业信贷政策制度和业务流程

适应小企业专业化经营要求,近年来不少银行都建立了有别于大中型客户、专门适用于小企业的客户评级、尽职调查、授信审批、风险预警以及贷款回收等制度流程。当前要根据执行情况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相关制度流程进行全面重检,利用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与收益进行计量,对已不适应业务实际及制度设计不合理、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要尽快进行修订。进一步调整优化小企业信用评级评价体系,改变目前以评级人员打分、定性分析为主,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的现状,尽可能增加反映客户增长潜力和还款意愿的量化指标,客观、真实地反映客户资信状况。

(三)突出第一还款来源审查,强化客户选择和信贷投向管理

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具有良好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成长性良好的小企业。积极发展优质核心企业的上下游紧密联系型优质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优质小企业、细分行业中的排头兵型小企业。择优扶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类小企业。压缩和退出企业主涉足民间高息借贷或“黄、赌、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绿色信贷标准,主营业务不突出、公司治理混乱、技术水平低、盈利能力不足等风险较高的小企业客户。突出强调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将第一还款来源的充足性、可靠性作为贷款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能够覆盖还款的可控现金流作为测算贷款额度的主要依据,合理确定授信总量,防止小企业贷款大额化倾向。加强贷款集中度管理,避免贷款过度集中于某一区域、行业或产业集群,引发系统性风险。

(四)以满足客户需求和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为驱动,加强产品创新

深入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契合小企业生产经营及资金周转特点的小额、短期、可控物权及现金流的自偿性信贷业务品种,既能有效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又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直接纳入到信贷产品的风险控制框架和业务流程之中,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实效。在具体产品的制度和流程设计上,要保证金额、期限与客户实际需求相匹配,以其所处产业链为线索,将小企业与产业链中的核心大企业信用捆绑在一起,加强对现金流与物流的控制与管理,尽可能以企业的关键资产作为抵(质)押。

(五)以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监控为重点,做实做细贷后管理

篇8

关键词:经济资本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 引言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使美国的金融业发生了一些列的连坏影响,不仅如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就发展到世界各个国家,次贷危机的重创不容小觑,更是引起人们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和思考。

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实施风险管理,根据银行自身的资本基础、条件和实力,明确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评估银行的风险水平,当发生风险迹象时,通过调节控制银行的风险水平,摆脱风险威胁的困扰,使银行进入安全状态。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经济资本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是以资本的约束为核心的控制经济资本合理增长的管理。巴塞尔协议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商业银行真实的反应经营中的面临的风险,并且更加重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地位。因此,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业务的不断扩充,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就对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资本管理的营运而生,带来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符合了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二、 经济资本管理分析

2.1经济资本

银行资本是一家银行发展所必须拥有的金额,是商业银行存在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对存款者资本的保证和保护。银行资本可以分为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其中账面资本是银行财务表中的所有者的权益,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银行所必须持有的最低资本量,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种。经济资本则是经过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内部评估得出的,是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商业银行用来抵御风险的资本,也可以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不是一个真实的资本,是虚拟的,是一个量化而来的概念,是一个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得出来的数值概念,而且经济资本反映风险的真实程度比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都大,能给商业银行的配置风险资本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参考。

2.2 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在确定经济资本的计算方式和范围的条件下,通过资本来约束风险的增长变化,把经济资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促使发展、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协调统一,共同和谐发展。经济资本的计算就是对风险的计算,按照巴塞尔协议可以把商业银行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是由债权人的变化所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的变化所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则是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问题或者系统的问题等所产生的风险。而信用风险可以由银行进行内部评定计量,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模型法来计量,操作风险则可以采用标准法或者比较先进的高级计量法来计量。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是对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计量,那么经济资本的计量就是建立在对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量化之上的。

三、 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经济快速多样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随着经济资本管理的引入,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明确了银行的战略目标。由于量化了风险,银行可以根据量化的结果来比较分析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银行的发展战略,实现既定的目标,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当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大于等于它的监管资本时,就表明银行有比较大的承受风险的能力,这时候就可以扩大资本的实际量,但是反之,如果经济资本小于它的监管资本时,说明银行具有一定的风险,就需要调节资本的量,降低风险的威胁,保证银行可以安全的实施战略计划。第二、促进了银行的风险管理。由于商业银行的核心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对银行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经过对不同风险的量化计算、分预期损失的预测分析,能比较真实的反映银行的风险情况。经过不同部门相关人员的参考,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措施,可以全面提高银行的整体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三、完善了银行的管理系统。经济资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不仅仅是对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管理,同时也渗透到了银行的风险计量、业绩考核、业务发展等环节中。而银行的风险不是孤立存在不同的部门中,而是不在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彼此间相互影响。因此,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全面的解读不同环节中的风险,通过量化研究,从而使不同部门或者环节的风险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减少,避免风险的过大发展,增加银行的效益,也完善了银行的管理系统。

四、 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应用的问题策略分析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很多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自身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深入理解经济资本理论,建立银行风险管理意识。次贷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全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延缓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它又给人们一个大的教训,加强了人们的风险管理意识,避免以后损失更大的风险威胁。因此,商业银行更是要认真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深刻理解经济资本理论,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不断完善经济资本体系,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银行对不同风险的量化考量,需要充足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因此,面临复杂多变的风险市场,银行有必要逐渐积累不同风险的数据信息,给经济资本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这就需要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术水平,整理出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建立完善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高银行的资本配置能力,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最后,积极推进考核奖励机制,激发银行风险管理动机。面对枯燥繁重的工作压力,员工难免会有懈怠情绪,这就需要银行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明确银行管理和员工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激励体制。根据员工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利用经济资本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不同部门根据业务的需要可以提高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徐州分行)

参考文献:

[1] 里斯•马腾.银行资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9

经济增加值(简称EVA,英文全称Economic Value Added)是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营利润。EVA的明显特征是注重了成本费用,即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本时,必须为资本付费。目前,EVA理论已在美国和欧洲的很多银行业里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他们已建立起一套复杂的绩效信息系统,能够计算银行分产品、分客户、分部门、分机构的EVA,并将其运用于衡量资金预算、业绩评估、绩效工资考核、财务资源等各方面。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等也将其引入用来考评下属分支行和总体的经营绩效。

二、建立经济增加值考核机制的意义

(1)经济增加值能够解决传统考核指标的局限性。在一段时期内,利润、存贷款等指标是各家银行考核的主要对象。这些传统考核指标的运用,导致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单纯追求利润的增长。而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增长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分支机构盲目追逐存贷规模的短期行为不能反映出银行的真实经营成果。因此引入EVA这一全面的考核指标迫在眉睫。因为从理论上看,EVA扣除了资本成本,考虑了“机会成本”、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者行为长期化。(2)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业务稳健的发展。EVA对不同的产品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系数,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综合收益较低的产品,提高其风险权重系数,加大该类产品的经济资本占用,其经济增加值EVA即会相应降低。

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EVA的措施和途径

1.银行分支机构管理者必须真正接受和理解EVA。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EVA作为其指导分支机构经营活动的依据。对于分支机构来讲,只有努力提高EVA,才能充分的利用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在这种考核理念的转变下,分支机构的管理者应“与时俱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投入产出、成本效益和资本占用分析管理,从整体上降低分支机构资本占用和经营成本与风险。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各级员工观念,统一经营目标,以提高EVA作为各项业务活动的“指挥棒”。

篇10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发展差距较大,银行的地区垄断比较明显,市场竞争较小,我国的各种规模的商业银行都比较弱小,这种不平衡的银行体系结构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不利的。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资金的储备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改变了垄断的状况。但是其在银行业中占有的份额比例依旧很高。只有国有制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的银行向新经营模式改变。

二、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主要采用分业经营,银行与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和竞争。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同行之间缺乏合作氛围,合作深度受限,金融创新的产品很少。公司内部的协调需要沟通,金融控股的集团发展很快,但是整合力度不高使得集团的管理比较松散。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借贷获得利息收入,但是在投资业务上会增加比重,银行的经营结构比较传统。集团内部合作松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的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变得萧条,金融行业的不规范经营让银行面对的金融风险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风险控制系统比较滞后,不利于发展混业经营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学会提高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法律漏洞比较大,虽然商业银行内部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但是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组建和选择、公司管理、业务实施和交易、风险防范以及监管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这就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市场竞争不健康,市场秩序混乱,从而增大了经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竞争力薄弱,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过分强调通过客户关系的管理、资金管理、全面服务方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银行潜在的资源价值和综合性的服务技能。当前金融方面的监督成效较低,对经营管理模式的交叉业务监督不到位。监管部门之间的责任界限不明晰,监管资源浪费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混业经营管理等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改革金融体制是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将各分支机构的管理进行改革,提高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机构的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并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改革,优化组织内部的机构,不断引进人才。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形成有效的激烈机制。加强和同行以及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金融内外部信息,对金融风险有前瞻性的意识。对金融产品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组织内部的设置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工业资本,增加融资渠道,从而把握好经营的重心,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让银行获得金融支持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应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控制,实现信息共享的速度更快捷,降低经营成本,使得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以及监督机制,从企业内部而言,高层领导的职能必须明确规定,而外部的监督部门也同样需要明晰责任界限。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