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篇1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管理 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人为邦本”

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二、“人之能群”

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当会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三、“贵和持中”

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

四、“正己正人”

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如R・布莱克和J・穆登设计的管理方格图和F・菲德勒提出的随机制宜理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五、“自强不息”

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由此,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参考文献:

[1]郑致光 林宏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和影响》《现代财经》;1996年5期

篇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以人为本 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 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夏代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实际的历史可能更长。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完成了其核心思想的构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无比灿烂辉煌,缔造了繁荣、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要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的道路,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思想。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从文化的渊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关注人本的伦理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儒士阶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主张争相辉映,盛极一时。到了先秦时期,儒家学说从各种学说中逐渐脱颖而出,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成为显学,形成了庞大的儒家学派。从汉代开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成为“官学”。宋明以来,以儒学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流,使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广为传播。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所指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600年到公元之交的几百年),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很重要的变革,从殷商时代的尊神事鬼的巫觋精神向周代的尊礼敬德的宗法意识转换,继而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在自觉的伦理意识转换,中国文化逐渐开创了一个内敛的过程,专注于人的道德良知的发掘。从孔子“恭、宽、信、敏、惠”,到孟子的“四端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不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专注于人自身的管理。通过人的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关注人,强调人为帮本,强调人的修为,强调入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

2.从文化的哲学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天道哲学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都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人在天地间的作用,即“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上参天地,下化万物,把天地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起来与天地一同合理地运转。

既然天人合一是一体的,人就必须关注自我,强调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儒家认为“仁”也是天道,是中正之道。“仁”首先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克己安人,强调人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天道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根基。

3.从文化的内容和层次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和而不同”,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内涵的生命有机体

中国传统文化从创立初期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从秦汉以后的“独尊儒术”到唐代的佛教东进,从草原文化到中原农耕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脉,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共生共荣的一个内容丰富的生命有机体,并且充满着渗透、融合和变革,但始终是“和而不同”,保持着各自的个性和色彩。比如,儒家文化在吸收和认同道家“天人合一”的天道大哲学的基础上,主张人自身的积极修为;佛教文化既满足了人们对宗教的需求,适应佛教的因果轮回,也体现了儒家的现实修为,提出不仅要“修现世”还要“修来世”的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仁者爱人”的博怀,“克己致礼”的谦恭自牧,也有“天行健”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更有“日新其德”、“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无不闪耀着往圣前贤的睿智之光,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4.从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

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伦理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自我管理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自身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人自身的积极修为,实现经世致用,达到管理别人,管理事和物,以至影响和管理天下的宏伟目标。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们对本与末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结晶,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

中国管理哲学,汉朝陆贾说得十分清楚,就是《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大学”的最终目的为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之道实际就是管理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开创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科学的管理哲学和思想,进行了人类历史时间最长,规模和范围少有的伟大管理实践。从华夏始祖的教民农桑到秦王朝统一中华,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唐朝的“贞观之治”,从元朝的中华版图到大清的“康乾盛世”,从万里长城到四大发明,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中原文化到华夏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的管理哲学和思想成功地管理并延续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缔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是巨大的管理思想宝库,必将对中国的现代化管理和管理现代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对西方现代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1.西方现代管理的哲学思想基础来源于西方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产生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脉。西方文化传统是一种神的宗教文化,其基点是人对神的敬畏和遵从。神是万能的,神是唯美的,人是被动的,人是罪恶的,对人的管理就如同对物的管理,就必须按神的意志制订规则和律法,实现对人的管理

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西方现代管理,其起点是对物的管理。虽然,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也开始注重对人的关注,管理学科中的行为科学也强调人性因素,但管理的根本目的仍是物的生产,对人的管理也是把人当成物来管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从本源上看,西方现代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是以否定人能实现自我管理为出发点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以人的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的人本管理是不一样的。

2.西方现代管理的发展历程体现着融合创新的西方文化发展模式

西方文化发展模式是一种超越的融合更新模式。希腊的浪漫主义和罗马文化的物质主义以及基督教的唯美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三种传统,是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核。中世纪末,中国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哲学观使西方两只眼睛盯着上帝逐渐改变为一只眼睛看着上帝,一只眼睛看着人,人本主义逐渐渗透到西方的文化之中。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融合更新和变革导致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取代封建社会贵族的政权,导致了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思想、政治和产业的三场变革以后,到18世纪下半叶,一个崭新的新兴工业文明开始崛起于西方。

美国著名管理思想史专家丹尼尔A・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根据西方管理学发展的时间顺序把管理思想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管理思想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当代时代。西方管理从对物的管理,到泰勒把人当机器的科学管理,到开始关注并研究人的人际关系学派,才开启了社会人时代,再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当代时代,更加重视人性。西方管理已逐渐将尊重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升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主流。

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了西方管理从物到人的演变。从西方管理的不断发展更新,我们依稀看到了中西方管理思想融合的前景。

三、和而不同――中西方管理的融合创新之路

1.中国周边国家的管理实践证明中国管理思想的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2.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本土化其实质是对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和文化的吸收融合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西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进入中国之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异,几乎都出现了“水土不服”。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西方公司着手开始了大规模的“本土化”管理的革新与实践,结果证明是极其成功的。许多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大部分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这不仅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经济魅力的吸引,更是中西方管理文化融合成功的实践。

3.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影响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也必将影响世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注目的伟大成就,这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之本,大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和管理思想的成果,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现代管理在帮助人类实现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当帮助人类共享美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西方管理不可能独自承担,必须凝聚全人类的智慧。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对这一世界潮流和趋势产生积极影响。

4.中西方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和而不同”的融合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地球村日渐形成,中西方文化已完全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但由于中西方的人文特性不同,中西方文化必将保持自身基本的合理内核和元素,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以及几千年的管理实践是中国管理现代化的切入点,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和核心内容。中国管理现代化应正本清源,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思想、理念和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系统、变化、适中的思维习惯,大力弘扬爱国爱民,责任奉献,修己安人,信义忠诚,和谐中正等核心价值和精神,摈弃人情过重,人治过滥等弊端,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和管理中的法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的未来。

西方现代管理不可能完全代替东方管理,中国现代化管理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的管理。中国现代管理必然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和思想,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理念,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现代化管理与西方现代管理“和而不同”,共同谱写人类社会现代化管理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赵 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张岱年 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以市场经济为主题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企业想要在这种竞争下不被淘汰,好的管理方式是必要的基础。因此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方法已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里面包罗万象,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典型的流派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从古至今被广泛推崇。儒家文化以追求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目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建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价值追求。强调整体,并不忽视个性,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治理国家以富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崇尚“仁爱、礼仪、忠恕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同时主张以信取仁,要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宝库中的明珠,运用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要以“人”为管理中心,即把被管理者看作是有理智、有情感、有自尊心的对象,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人”。现阶段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仁爱”思想古为今用的灵活运用。

(一)“以人为本”应以员工为本。人作为最关键的要素,在企业管理中将“人”作为中心,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应注重以下四点:一是依靠人,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二是尊重人,尊重员工人格和尊严,并提供必要的物质、精神待遇;三是开发人,为员工才华和能力的发挥积极创设平台,提供条件;四是凝聚人,营造齐心协力、协同作战的氛围,形成整体合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创造最大的效益,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二)“以人为本”应以客户为本。面对市场经济下的残酷竞争,商家想要占领市场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精力花费在如何提高服务水平上,了解客户、尊重客户、服务客户来赢得市场,这就是“仁爱”思想在经营管理中的一种体现。国内外的很多企业的服务观点与儒家的“以民为本”是一致的。如:冠生园的创始人洗冠生说:“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松下幸之助说;“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是服务的报酬”,著名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有一句闻名全球的口号,“IBM就是服务”。

(三)“以人为本”应以管理人心为本。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管理的因素是人,管理人的思想(人心)是关键。管理好人心能够把握员工的思想,引导员工的思想向企业靠拢,创造出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产生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影响,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

“和为贵”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和为贵”在三纲八目的“齐家”中就是“家和万事兴”。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把“和为贵”当作为人处世和管理的原则。其“和”包括待人以诚信、友善、宽厚,,“和而不同”。儒家管理思想的一大特点是讲究和谐,比如“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水教授凝练的“三和篇”要点之所在。

(一)以“和”来创造企业团结的氛围。在管理中,团队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和”是一个团队建设的要素,是一种协作精神,是一种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现在的企业中,企业工作职责分明,很多的工作需要员工之间合作来完成,T工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要比管理者的自身专业知识更加的重要。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将企业中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关系和谐了,互相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将困难容易化、简单化,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掰不断。”只有员工之间团结一心,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发展可言。

(二)以“和”来营造企业和谐的环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即要目标一致,共同努力。规矩之道:一个有道德的人,应推已及人,管理者应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已度人,学会换位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尽量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像企业管理的“剂”,人与人和谐了,企业气氛才会和谐。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员工身处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使人产生愉快,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工作热情大打折扣。

四、结束语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开发、去付诸实践的地方,千年的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凝结的都是精华,我们相信企业家会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挖掘得更深入、更透彻,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篇4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资源配置在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占据优势地位就成为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从市场管理角度而言,一个企业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四种要素,各种要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合理协调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创建初期,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资本的积累,因此财就成为企业在发展初期所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物和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财、物、信息都相对均衡的状况下,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与传统的企业发展理论不同,“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性影响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这就要求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人”摆在核心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而这也正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对传统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即使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和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技术人员和组织人员还在,四年之后我仍然会成为钢铁大王。”因此,人本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科学性和具体性使得人本管理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固有文化思想的影响,在“人本”管理方面,却表现出不同的实践。如西方企业比较注重的是“理性”管理,注重通过制度的构建和个人的努力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企业在此方面则更加注重对人际关系、人事合作等“人性”内容的挖掘。当然,不同模式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依赖的基础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德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国人思想乃至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中,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不能脱离所依赖的社会实际和文化基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思想恰恰能够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完善提供有力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导之下将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有机地融入其中。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人本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和有利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运用好人本思想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文也提及,当前西方国家所建立和运行的企业人本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理性”管理理念基础之上的,而这与我国的现实情况是有一定差异的。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更好地促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旨在通过以中国传统的先秦儒家文化,尤其是其德治管理思想为借鉴的主要内容,全面客观地介绍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内涵、特征以及主要职能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在结合理论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采取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将两者充分地融合起来,为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2 研究意义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企业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现实角度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虽然国内对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研究已经初步展开,但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研究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过多地照搬西方已有的经验,这就无形之中导致相应的理论无法为现实中企业的科学管理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指导。而本文将中国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这一传统文化与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充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体系的发展完善。因此本文的相关研究无疑会推动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进步,也有助于相关理论空白的填补,这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理论的发展。

其次,从现实角度而言,本选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现代社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土壤基础上的,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发展“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必不可少,而先秦德治管理思想正是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因此通过对比两者的异同,通过科学的制度设置,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和切入点,无疑对于我国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充分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无疑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利地位的占据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该课题的现实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

2.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与理论依据

在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探讨之前,有必要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与理论依据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这是保证相关研究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课题研究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内在要求。

2.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而儒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就其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先秦儒家思想、汉代董仲舒发展的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其中先秦阶段是儒家思想的起步阶段,也是思想快速发展与高度自由的阶段,是 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阶段。因此本课题选择先秦阶段的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作为研究和参考的标准。

2.1.1 历史渊源

在中国的夏商时代,

“德”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但那时的“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德”有很大的差异。夏商时代的“德”主要表现为“习惯法”,这是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意识的体现,也需要所有氏族成员共同遵循。当然,其并非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直接渊源,但也为儒家德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然而,“德”却没有帮助殷商摆脱灭亡的不归路,这也给周朝统治者以极大的启示,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开始认真思考保障政权的有力手段,经过多次比较,找到了天命变易和永葆天命的法宝--“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其认为衡量一个现实政权统治好坏的关键就在“德”,而“德治”也逐渐成为西周政治思想的核心。 到了东周春秋时期,管仲、子产等人也十分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为政必以德”、“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这些都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经过长时期的认识积累,到东周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德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将这一伦理道德推广到政治领域,从而以伦理关系来理解政治关系,进而丰富、完善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德治”思想,儒家学者将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从而将两者融为不可分隔的一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治管理思想,其启动的标志就是孔子率先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主张,此后的儒家学者对此思想体系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如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和荀子的“礼制”思想等,这些思想使德治思想的内容更加丰富、逻辑更加完整,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

..........................

2.2 理论依据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着现实基础而且也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人的个人理解,本文认为,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人性理论

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先秦儒家也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从整体上来看,人是先秦儒家思想所围绕的核心,对于儒家学者而言,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也是动物界中灵性最高的,因此应该围绕“人”来展开所有的管理活动。同时,儒家学者又进一步指出,虽然人是管理活动的中心,但由于人自身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在对“人”进行管理时必须对“人”的本性进行分析,只有全面地分析人性,才能为管理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确立了“缘人情”的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

孔子是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儒家中最早提到人性问题的。孔子在人的等级差异逻辑起点基础上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的德治思想体系,从而构建了以此种家庭伦理关系和政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基本结构,为社会结构的有序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抽象出了道德的理论原则,即“仁、义、礼、智、信”,并且根据不同个体对此种道德标准所具有的多少程度,对人作了进一步的道德等级划分,进而对不同登记的人采取不同的德治目标和要求。基于此,孔子提出了德治的核心所在,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由此,孔子将感化作为道德构建的重要途径,也将其作为自己所倡导的德治理念的核心,但孔子这种将德治建立在人的阶级差异基础之上的理念模式,显然无法解释如何仅仅依靠道德等级承诺的差别来解决德治存在的逻辑性。

在孔子研究的基础上,先秦儒家学者的继承者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对德治管理思想进行了论述,其中着名的就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理论和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恶”理论。

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集大成者,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即善端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善端的存在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向善。他认为,正因为“善端”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器官一样自然存在,那么这个善端就是人的道德本性,即人性。人生来即有“仁义礼智”这四德,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善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开发拓展这种善端,进而实现后天道德完善的目标。孟子认为,人性的“善”不是后天逐渐形成的,而是在其内心自然存在的,只是在后天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孟子也赞同人性天生的善端与善的表现并不等同,人天生而来的善端也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进而出现迷失,因此每个人的后天人性会出现各种差异,这就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

3.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3

3.1 德性立身(三达德):总原则........................13

3.2 和而不同:人际关系原则......................14

3.3 中庸为美:做事原则............................15

4.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基本理念概述.................18

4.1 企业人本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8

4.2 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特征......................19

4.2.1 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20

4.2.2 企业人本管理的特征....................20

4.3 企业人本管理的职能要求.......................22

5.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24

5.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的联系与区别...........24

5.1.1 两种管理理念的联系....................24

5.1.2 两种管理理念的区别......................24

5.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理论创新,也是人才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资源的客观反映。目前,国内企业在运用人本管理理念进行企业管理 制度构建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

5.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质也是对人的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而(文秘站:)言,两者都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当然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1.1 两种管理理念的联系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都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因此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一方面,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是人性理论。从两种理论的产生根源上来看,都是建立在人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儒家的“缘人情”的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就是一个鲜明的特征。孟子和荀子从人性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儒家不同学者虽然在人性的天然本性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在人性改造的内外因素重要性认识上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丰富的儒家德治思想体系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与此同时,上文也详细分析了人性假设理论是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整个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在这一

点上,两者表现出很大的共同性。 另一方面,两者都注重“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人性理论基础决定了两种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势必要将“人”放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一点也是两者的共同性,即两种理论都看到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并把人看作第一要素。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中也提到“仁智勇”、“仁者爱人”、“民惟邦本”等思想,这些思想都将“人”放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人本管理思想也认为要以“人”为核心,将人放在管理的主要地位,两者在这个方面是一致的,也是相通的。

........................

6. 结语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尤其是德治管理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大放光彩,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基本要求的今天,也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从可行性和必要性角度研究分析儒家的管理思想都对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国家的界线,许多国家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将其予以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确实为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人本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积极的影响。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在分别研究介绍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具体借鉴内容和措施。

篇5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生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潮,西周时期三龙拥护一人的图形就展现了人的重要性,后来儒家思想也对这一理念非常推崇,成为统治阶级的重要执政思想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行业同样适用,即以学生为本,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教育的初衷。2.因材施教。孔子的弟子众多,但孔子坚持挖掘每个学生的特质,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兴趣差异给予不同方向的引导,使学生们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现代教育学习和借鉴的。3.修身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文化对每个七尺男儿提出的要求,做好自身的管理是闯荡事业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正己的思想,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的模范作用能够给学生健康三观地形成带来显著影响,因此修身正己的观念应该铭刻在每个教育者的心中。4.赏罚分明。早在先秦时期,法家就特别重视奖赏和处罚制度,这一观点随着我国朝代的兴替一直传承下来,成为有效的统治工具。赏罚分明在教育行业有非常恰当的应用,尤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赏罚机制规范学生言行,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二、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教育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人口基数较大的中国,教育观念对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将其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之中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指引我国教育行业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之中,不仅能够指导教学观念的树立,也能够发挥从上至下的作用,教育出道德品质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守住初心,更快地适应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

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学生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提升教学品质,完善学生的基础生活设施,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因材施教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注重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让学生在自身爱好的指引下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选择上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多样的选择中误入歧途。3.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修身正己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确保发挥正向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增强知识积累,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对待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要严于律己,为人行事让学生信服。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赏罚分明的优秀文化精华要求高职院校设立健全的学生管理规范,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奖励形成正向刺激,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再次出现。此外,奖惩机制要把握好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区分实施强制性的奖惩或缓和性的奖惩,以此优化实施效果。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厚积薄发的作用开展逐渐展现,在教育行业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修身正己、赏罚分明的学生管理思想,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个体特色,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事业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迟会礼,吕长芳,陈福刚,张忠立,李洁,张翠,房玉春,徐艳梅.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德育途径——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理论前沿,2014

[3]黄红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篇6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国学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法家、儒家、道家等国学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管理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需要从中国文化的精髓、根本上去寻找方法。更好地将国学思想精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将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关键词 :国学思想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91-03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凝聚了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东方思维,其中的思维观、决策观、用人观和自我观等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家自我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灵活运用国学,可以打造和谐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氛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需要从国学中去挖掘、传承和发展有价值的思想,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理念,改进经营模式,促进管理创新。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必须继承本国的文化遗产,融汇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走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谋略,特别是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庸等儒家思想精髓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性、借鉴性和启发性作用。从国学文化中萃取了“孝悌”、“礼仁”、“信义”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倡导员工做人要“孝悌”,做事要符合“礼仁”,做生意要遵守“信义”。

在国学思想中,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思想的主要有法家、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一、法家哲学思想:以法治天下

法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控制理论。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韩非子的管理控制思想,偏重于控制体系的设计,对于体制因素的重视,超过对人的素质、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重视。法家的管理是强制性管理,它认为人们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如管子曾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法家认为管理需要采用高压政策,要做到“信赏必罚”,赏罚分明,用强大的法律和丰厚的利益来恩威并施。

将法家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员工是否能够忠诚于企业,主要依赖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讲究制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规章制度、条例、纪律、政策的制定权,如果不集中于最高管理层,政令不可能畅通。法家强调对执法者的控制权的集权,领导应谨慎选择可以交付任务的人才,在确保威信的基础上充分授权。三是管理风格严厉。法家用“赏罚”来主导员工的行为,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规定,做到赏罚分明,但也存在忽略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倾向。如果管理者将管理重心完全放置到了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是对员工的惩罚上,而忽视了企业文化、道德建设,也会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二、儒家哲学思想:以人为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本主义,强调尊重他人,感化人心,追求人格完善,人际沟通。人本主义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把人看做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儒家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实行“德治”和“仁政”,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儒家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自身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儒家思想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当代科学管理思想十分相近。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强调“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个人利益绝对不会凌驾于团体之上。

儒家文化当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世之道,还包含着管理与经营之理。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且融会贯通,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合理科学加以运用,是培养和锻造领导艺术、从谋划到决策都能够稳中求进、并指导领导者与企业上下共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仁”的本义是友爱、互助。当一家企业得到别的企业的帮助后,应当铭记不忘,寻找机会予以报答。“义”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礼”是一种传统美德,表现为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要靠优秀人才和超群的智慧才能勇立潮头,这就是“智”。 “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取信于民的企业能够稳定发展,失信于民的企业难有立足之地。

儒家思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仁者爱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善用人、能容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儒家提倡“人和”,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以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企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矛盾。管理者可以采用“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做到企业内外、上下、左右协调一致,达到和谐管理的最佳境界。

二是以义统利。儒家思想主张“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主张“义以生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强调儒家的“义”,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使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

三是以德服人。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强调“以德治企”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该做的事。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要以自己的模范道德行为为表率。

四是团队意识。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企业应为每个团队成员提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管理者要不断指导团队成员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儒家思想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无论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还是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应该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同时企业领导者也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主动关心下属,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企业领导如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关心员工,切实在工作、生活方面为员工排忧解难,那么员工也将会被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这就是“相互作用”的体现,也是儒家提倡这种“仁爱”思想所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这种良性循环正是当代企业追求达到的一个目标。

三、道家哲学思想:循“道”而行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作到天地相合,天人合一,充分融汇,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应无为而治,通过最有效的管理来减少干涉行为,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生。

道家管理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弱者道之用”、“天地相合”等观点都是对“道”的延伸和支持。

道家思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少插手,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鼓励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精神,从而实现目标。“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乱作为。所谓“无为”,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管理者必须讲求策略,要“抓大事”而“舍小事”。只有敢于“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应、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才能大有所为。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

二是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高明的管理者应该谦下待人,而不应自以为处处都比下属能干。因为位在其上者,并不一定是才在其上。管理者若高高在上,自高其智,目中无人,则有智者必不肯忠诚效力。好逞其能者,有才能的人必不肯与其相处共事。管理者要怀着谦下之心,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才能使被用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家治理现代企业,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有利于员工安心工作。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同时鼓励下属放手去做,绝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管理者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去处理各种事物,尊重事物的稳定性、复杂性和可变性,不能主观冒进,朝令夕改。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方向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

道家管理对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强调管理要以人性化为核心,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尊重员工的地位、价值与尊严,为员工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如果企业家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人处世,为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声誉,尊重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脚踏实地进行企业管理,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换来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看似“无为”,实则“有为”,就会树立企业的成功之本,企业就会基业长青。

四、国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

法、儒、道家管理思想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法、儒、道管理思维来完善。将法家的权谋、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融合于企业管理之中,灵活运用。

法家在强调管理者的绝对权威基础上实行制度的强制约束,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法家提倡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应运用法家的思想,建立起完备的公司规章制度。

儒家的管理智慧主要体现在“做好人情,成好事情”。孔子的德政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相吻合,通过所有员工的自我约束、行为表率来形成企业的统一价值观和行为。

道家的管理智慧提倡在基础管理完善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来维护企业的正常发展。“无为而治”正是治理的根本,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越是基层的管理,法家方法的比例越重;越往上,道家的比例就越重,而最高层次则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一般来说,可以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在共同遵守规章制度的氛围中,与员工和谐相处,创造基于律法为前提的以儒家思想为企业文化核心的情感管理。待公司在以上两种思想下和谐平稳发展成熟后,可以适时导入道家思想,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法、儒、道家三种思想各有特色,只有组合运用,威力才会更加强大。用法家思想治天下,用儒家思想安天下,用道家思想持天下,企业将所向披靡。过于依靠律法治理企业,容易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无归属感,与公司貌合神离。过于注重儒家思想,极容易导致员工不遵循公司规章制度,纪律混乱,没有律法。道家思想则要在前两种思想已经充分奠定公司扎实基础的时候才能导入,否则也会造成水土不服。

国学智慧所蕴含的做人、经营和思维的智慧,对于提升人生境界、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很大帮助。企业管理就是选好人,用好人,留好人,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国学的精华就是国人认可的价值体系,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看重的价值取向包括社会和谐、仁爱友信、开拓创新、成就权力、中庸传统、安居乐业、家庭美满、快乐人生、人情关系和平等自由等。了解员工所思所想,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体现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责任,才能更好地管理好企业,实现企业、员工和谐发展。

无论是法、儒、道哪一家,都有许多思想精髓可以被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但法、儒、道三种哲学思想也有不少的缺陷和不足,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趋利避害,自我完善。另外,法、儒、道家的哲学思想仅涉及思想层面,偏重于理论,而非具体的管理方法,西方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流程以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尊重个性与发展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只有融汇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理念。

总之,企业管理工作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是非观、道德观,把社会责任放到更重要位置,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公平、和谐的环境,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管理,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带给员工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具体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充分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实现企业发展的终极使命,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褚应.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3,(10).

[2] 方钊.论法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3] 付强.浅谈现代管理中的儒家思想[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6).

[4] 胡亚林、万青.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J].人力资源管理,2010,(8).

[5] 闫学军.论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7).

[6] 王恒.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管理,2010,(6).

[7] 王晓涵、张欢.道家主要思想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8] 郭洪刚.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篇7

关键词:古代思想 管理 现代企业

一、前言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二、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2.人类社会协调的和谐发展观

《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说的是天地之所以长久,就在于能够让人生存,无私奉献。企业要协调、持续发展,也需要具备天地的“不自生”品德,希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贡献能源,为股东谋取利益,为员工提供发展,并寻求这四方的和谐与平衡。尤其推崇“和谐”的企业发展观,认为和谐是一种稳定状态,是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企业与社会、股东、客户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是现代企业最高的使命和追求。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的“入世精神”

古代思想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一种以伦理为支撑点的民族文化精神,表现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前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古代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文化,即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并投身于改造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提倡经世致用、兴邦论国。数千年来这种积极关注社会的“入世”精神不断延续和发展,影响着代代中国人。今天,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如海尔集团的“争当世界500强”的精神,长虹集团的“以产业报国、民族兴盛为己任”的理念,都是古代中国“兴邦治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科学的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许多要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包含着许多被国人认为不能违背的人生价值、处世态度、理念追求等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已渗透、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身。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能独霸历史的领先地位直到永远。当历史站在工业管理文明大门的时候,使人们越来越渴望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来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体制、结构、经营方式等各种新问题,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障碍,革除它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解析、组合和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

四、结语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跨国集团的强势登陆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如何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保持企业良性持久发展,成为颇受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古代管理思想作为精神价值上的一种导向性趋势,在企业经营领域的价值效应正在日益凸显。把现代西方管理理念与古代中国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路,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交通[J].企业管理, 2007,(12)

[2]张阳:传统管理谋略的探究与运用——海尔与华为的管理实践探索[J].理论学刊,2004,(12)

篇8

[关键词] 墨子思想 企业管理 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东方文化特色,并曾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于今天一般人都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于西方。但随着近年来亚洲经济的强势运行,东亚“四小龙”的崛起,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

墨子作为墨家管理学派的创始人,以其独到的见解,鲜明的主张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发展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墨子管理思想的挖掘对于促进当今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的实践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墨子管理思想概述

1.“兼爱”思想

在墨家的一系列道德理论中,“兼爱”原则乃是贯穿一切和决定一切的关键思想。“兼爱”,即“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张。“兼爱”本义可以更精确的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人”。他认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国家管理者不能治理国家,是由于人们不相爱造成的。为了克服这些弊病,他提出“兼以易别”,即以小生产者所要求的“无差等的爱”代替国家管理者的“爱有差等””,这与儒家倡导“亲亲”“尊尊”的“推爱”是相对立的。墨子竭力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些思想使得墨子思想具有内在的合理内核,从而能以其自身特有的价值耦合时代需要。

2.“尚贤”思想

“尚贤”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墨子认为,尊重贤才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而且是国家政治的根本。他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正是由于贤能对于一个国家如此重要,所以墨子竭力主张在国家的治理上选贤任能。选贤任能是除道家外先秦诸家的一致主张,但墨子的“尚贤”思想打破了门第观念,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他把贤人的范围从儒家的“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扩大到“”阶级,即农夫、手工业者、甚至屠夫,强调只要有才能,就是贤人,这比儒家更彻底。

3.“尚同”思想

“尚同”思想是墨子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当时社会的混乱,产生于个人意识之间的冲突,要使天下达到太平,则必须使人们的思想达到统一,而这个统一,就是要由下而上,最终归之于天子之义,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同于天子”,“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业。”

二、墨子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管理领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将墨子管理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继承、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有很大用武之地。综观国内外现代管理思想,可以发现许多成分与墨子管理思想同源。墨子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现代企业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延伸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2.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思想是墨子“尚贤”思想的实际运用

墨子深刻地认识到于贤能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贤能之士乃“国家之珍,社稷之佐也”,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由此看出,墨子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知识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尤其是存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一个企业最终发展的能量之源,因此人力资源关乎着一个企业的命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也就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在当今日益变化的激烈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稳步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及其企业重视贤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与聘请贤人,为国家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思想是墨子“尚贤”思想的实际运用。

3.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思想是墨子“尚同”思想的新发展

“尚同”思想的本质是建立组织自上而下的统一的思想行动体系,这一思想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于企业来说,作为汇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组织,企业领导必须使全体员工高度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转化每个员工自己的行动准则,才能形成一个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客观地说,所谓企业文化也就是通过传播文化的方式加强对员工思想的同化与控制,从而使员工在认同企业目标的前提下,激发巨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培育企业文化思想可以看作是墨子“尚同”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三、墨子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墨子思想中有着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1.“兼爱”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的“自爱”和“爱人”,从而使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既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要求。墨子的“兼爱”思想用于企业管理中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企业中实施“兼爱”思想,能沟通、协调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避免许多矛盾,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同时,在企业外部实施“兼爱”思想,能够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形成企业内外的良性和谐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尚贤”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主张尊重贤才,任用能人。他提出要考察贤良之士,扩大贤人的范围,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即使是“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相反,虽然为“官长”,如其不肖,就应当“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的这种不拘一格发现人才,选用人才的观点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企业价值说到底就是人的价值,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尊重人才、知人善用,是管理企业的根本所在。墨子的这种以才举人、以德举人的思想,有助于现代企业人才观的建立和改善。对真正德才兼备的贤才,无论其出身的高低、贵贱,都应该广而招之,举而用之,使企业对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人才乐于投奔到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出他们的一切聪明才智。

3.“尚同”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墨子把“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的“尚同”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良方,认为“由君王来统一天下的义”,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社会才不会发生混乱,国家才能得到治理。不仅如此,墨子还认为,“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也就是说,墨子认为,天子和臣民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相沟通和协调的。这一思想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中,企业领导和普通员工的关系相当和谐,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也十分畅通,由于劳资双方都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立信息收集系统,上下级关系融洽,因而形成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时统君:墨家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许立新: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商场现代化,2008(4)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管理;高校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态度,陶冶着我们的思想情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对现代社会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引入到学生管理领域当中,汲取其中的经验,提升管理质量。下面,笔者就将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同现代学生管理相契合的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进而分析其具体应用方式,以期对广大教师的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一、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管理思想

1.“以人为本”的管理基点。在春秋齐国名相管仲所著的《管子·霸言篇》中有这样一段陈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由此可见,早在古时人们就已经有了以人民即被管理者为根本、为出发点的理念。此外,“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在儒家思想中有所体现,孔子曾说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其意义就在于劝诫国家的管理者要施仁政,关心百姓疾苦,以此巩固统治。这些思想借鉴到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中,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集中体现为在管理工作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顺应人性,达到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2.“修身正己”的管理作风。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身正己”,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正己”思想表现更为突出。在《论语·颜渊》当中就曾有相关论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看出,古人将自身德行的树立摆在首位,讲求“正人先正己”。将这一思想引入到现代社会中很好地解释了管理主体的自身规范问题。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工作者要首先做到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形象作为管理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因材施教”的管理原则。孔子是最早认识到因材施教重要性的教育家。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进行教导,有差别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在“闻斯行诸”这一问题上,就对公西华和冉有给出了“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和“闻斯行之”两种不同的答案。以此鼓励办事犹豫不决的冉有,劝诫行事莽撞的公西华。将“因材施教”引入到现代教育管理当中,就是要求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手段,以适应他们的发展需要。

4.激励机制的管理手段。赏罚分明的管理理念早在先秦就有具体记载,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学派的著述当中表现更是明显。法家认为贤明的君主应该对有功绩的贤臣进行提拔和奖赏,对有过错的臣子要按照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方能使臣民更加恪守法度,争相为国效力。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当中,就是要依据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新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新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行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早在十七大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同样,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多元化的人物,所以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总的指导原则,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要解决好学生的基本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分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部分: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则是任何行为主体的基本需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其次,要解决好学生的高层次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属于高层次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面临好多困惑和迷茫,因此教育管理者要改变传统强制性、说教性的管理理念,从“师本位”的神坛上走下来,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工作中。要从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性角度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坚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来管理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2.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修身正己”的做人原则。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仅是学校行为规范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同时也是制度的执行者和履行者,他们的行为举止具有示范性作用和领导性作用,会在无形之中去被效仿、去谈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严格遵循“修身正己”的做人原则,在校园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谨记“身教重于言教”,要将教育工作做到细致化,随时随地、抓住一切行为机会来将管理工作渗透到各个角落。若教育工作者知法犯法,不履行相应的制度,那么就会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局面。首先,高校教育工作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和自我修养,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确保言行一致,在做事情之前“三思而后行”,在于学生平等相处的过程中也要保证自己的威严性。

3.教育工作者要实施“因材施教”的管理方针。早在两千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不同的研究,挖掘其潜力,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理念和行为举止来灵活变动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创新,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个体需要。其次,要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构建不同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能力培养。再次,教育工作者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思想上的交流来了解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基础之上,对学生实施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奖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产生危机感,从而不敢胡作非为。现代高校要建立起“双赢”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满足学校“大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学生的“小利”,并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大河有水、小河也满”的管理目标。具体而言,激励模式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刚性激励,一种是柔性激励:刚性激励即对学生的行为举止采用强制性、威严性以及不可抗拒性的激励方式,形成强制性的保障;而柔性激励则是根据不同学生灵活采用较为缓和的方式,以情感刺激和道德反省为主,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是否恰当,相比于刚性激励制度,这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三、结语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为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许多借鉴。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到一起,努力挖掘两者的融合点和切入点,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外在的制度约束与内在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炳林,方建.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原则与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5):24-26.

篇10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下衍生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1、统一性和多样性。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众多民族共同生存在一起,文化丰富多彩。在中央集权下区域文化差异明显,官方文化的大一统并没有抹杀民间地方差异文化的共存。

2、厚古薄今,重延续轻进步,具有长期连续性。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治替,往复循环。一个封建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制度层面限于修补而没有根本突破和改革。

3、现世主义精神突出。中国文化重人文轻宗教,讲实用轻思辩,以人伦关系为终极关怀,具有强烈的现世主义精神。

4、重群体轻个体,重伦理轻自然。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家庭的概念深厚,但社会概念几乎缺失。伦理关系受到普遍重视,而个人价值却严重忽视。

5、重和谐轻效益。中国古代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人都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和发展,注重道德的建立,效益意识淡薄。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衍生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上的“末”,其特点无不透露着中国文化投射的背影。考察几乎所有的管理思想大体体现在治国、齐家、格物之上。

1“、以人为本”思想占主导地位,重视道德建设。中国古代重视人、人性,重视对人的价值探求。统治者或具体管理者在管理国家和社会时十分注意对人和人性的塑造,“爱人贵民”,人本思想在社会中有着核心意义。

2、注重“和”而求同的价值尺度。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中国古代乃至今天所追求的目标“,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判断事物、处理事物时“,和”就是其根本的价值准绳。“和气生财”就是社会生活的写照。

3、重农抑商的固国思想明显。在技术和科学有限的条件下,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统治者及其管理者对于农业的关注远过于商业和手工业,基本上管理的运用都具体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

4、浓厚的情义价值观。中国古人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古代社会看重“理”,有理就要重情重义。显而易见,要切实建立起和谐教育管理体制,在上述提到的传统文化及其衍生出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尤以“人本”文化和“和谐”的价值尺度为要义,对于和谐教育管理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二、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文化和“和谐”的价值尺度对建设和谐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是极富人文特质的人文文化。它强调“以人为本”、群体和谐、义重于利“、仁政”、“德治”,与“人本管理”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1“、人为邦本”:《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教育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师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事业的发展。2“、人之能群”: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学校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教育管理各个层面的密切配合,进一步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

3、“正己正人”: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尤其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造就有用之才,而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做到“正己正人”是十分必要的。

4、“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在管理上它是有不足之处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贵和持中”强调团结,凝聚人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益指导思想。

(二)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和谐教育管理的影响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和谐教育管理有极强的借鉴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建设和谐教育管理就是要日益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人为中心,实施“人本管理”;就是要讲求“和谐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1、实施“人本管理“,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特征此处的“人本管理”可以强调为重视校园的三种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事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学关系)。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良好形象,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助其养成高雅的气质。教师的形象是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其好感、亲近感的第一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有大方得体的仪表,很多情况下学生就是被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所折服;教师要有文明高雅的言行举止,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学校履行工作职责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教师要语言规范得体,使用正式、规范、文明的语言,应当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它能感召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这是一种“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要用爱温暖学生,用宽容包容学生,用博学教导学生,用独特个性激励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本”。

(2)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学校管理对象的主体是“人”。在学校行政管理中,单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用善于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结合起来,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要做到“一切以师为本“。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学校管理中,如果仅以金钱作为衡量教师劳动价值的手段,则无异于视教师为计时的雇工。只有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必须让教师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建设现代化和谐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体会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可贵,以崇高的理想激发起持久的创造力。管理者要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视自己为服务者,为教师办实事,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建立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管制、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和谐教育管理要树立“以师为本”的办学思想,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老师的知心朋友;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这样,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工作,自上而下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师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格发展状况。这就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发展人是全新的学校管理理念,是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它既是指发展教师的能力,也是指发展学生的能力;既是发展当前,更是顾及长远,就教师而言,主要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完善学校基本制度。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制度管理。如果说人本管理讲感情、重亲情、照顾情绪、满足需要,那么只讲人性化未免有失偏颇。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会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3)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学生群体生活的重要问题。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就必须放下传统的教育威严与孩子交友交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给他们多些关心,多些鼓励,多些信任,使他们感受一个平等、和谐、友好、民主的环境,真正地去爱每一个孩子,使学生拥有一个爱的世界,再试着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同伴。古人云“:久居芝兰之家,不觉其香”,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那么良好的朋友关系也就不难建立了。同时,将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2、在教育管理中讲求“和谐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