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的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城镇化;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依旧十分缓慢,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出现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要从客观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以加快城镇化速度。

二、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差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变化情况

城镇化就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活动不断减少,非农业活动不断增多,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1978年 2010年

城市数量 193 658

1000万以上人口 0 6

500-1000万人口 2 10

300-500万人口 2 21

100-300万人口 25 103

50-100万人口 35 138

50万人口以下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如上表所示,我国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自1978年以来不断增长,且幅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纵观全局,我国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不一,其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差异,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所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资源是有差异的,这也充分证明我国在未来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选择。

2.我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依旧较大,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等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各地区呈现较大差异性,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近些年来不断提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表2 2004-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2004 41.76 2009 46.59

2005 42.99 2010 47.50

2006 43.90 2011 51.27

2007 44.94 2012 52.57

2008 45.68 2013 53.37

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不一,所面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必须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抛弃原有的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城镇化水平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所以,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目前基本国情的重要选择。

三、我国城镇化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差异化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差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我国城镇地域分布十分广泛,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城市人均收入基数较大,增长较快,城乡间收入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我国城镇化建设下城乡收入差距现象,现在运用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对我国2008年到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各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

年份 城乡间基尼系数 城镇内部基尼系数 农村内部基尼系数 城乡内部基尼系数 全国基尼系数

2008 0.2792 0.3289 0.3536 0.1613 0.4405

2009 0.2782 0.3248 0.3609 0.1619 0.4401

2010 0.2636 0.3192 0.355 0.1638 0.4274

2011 0.2541 0.3189 0.3669 0.1671 0.4212

2012 0.249 0.2913 0.3576 0.1568 0.4059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城乡间的基尼系数较为稳定,一般在0.28附近徘徊,说明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较大,其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样的,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总体上我国的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这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总结

城镇化的差异化发展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陕西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茶文化及其产业的兴起

1、茶文化的内涵

(1)茶文化的概念。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无论是最早发现茶、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从古至今,茶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涤荡之下,茶已经由物质文化上升到了精神文化,是融多种科学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在实际生活中,以以下几种形态构筑成为茶文化,即分为物质形态文化、心理势态文化、行为艺术文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文化。物质形态文化主要是从研究茶产业的基本品种栽培、相关产品制造、专业加工技术、运输过程保存、品种化学成分及成品疗效价值等有关方面出发,专指人们进行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当然也涵盖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如:品茶时所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心理势态形成了茶德,造就了茶道,充分体现了人们在应用茶叶的同时从中提炼出超越茶叶本身意义的价值观念;行为艺术文化将端茶待客之礼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茶叶在其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相关法律制度文化则在法律法规方面为茶叶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2)茶文化的典型特征。茶文化是典型的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着重渲染精神层面文化上的产物,是高雅与通俗的结合。从陆羽的茶经开始,就不难看出,他不仅从自然现象方面讲茶之源、之出、之造、之具,而且在谈茶的生长、烹煮时又融进了辩证思维,提出哲理。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各具特色,人们又可通过品茶、饮茶来达到雅志、修身、交友等的一些高层次追求,成为精神的象征。茶文化是实用与娱乐的结合。茶,可解人烦渴消人处暑,可养人性情怡人情操,可医人病症可入人药方,可娱人以乐进而放松身心。在茶叶文化之旅中,可品味茶的芬芳,享受茶的内涵,更可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拥抱久违的乡土气息。

(3)茶文化的功能。发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茶文化隶属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哲学思想都介入茶文化。儒家的饮茶之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将茶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认为饮茶能够修身平气护心元、陶智养德增心智、修品炼行广心胸。道家的饮茶之人认为茶的自然本性中含有“静、虚、清、淡”的一面符合道家的核心思想 “虚静自然”、“无为而治”,以及“道法自然”。佛家的饮茶之人认为,饮茶之后能涤烦去燥,内心宁静,这是参禅悟道最佳的状态,因此,茶事也就成为了佛家禅事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深刻而积极的作用,做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的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容纳包涵了譬如坚忍谦虚、节俭奉献等等的传统美德,推广茶文化,必能使现代精神文明建设,蕴含“最中国”的别样美丽!

整合社会关系,加强社会交往。礼俗生活与茶紧密联系。在百姓生活中,以茶待客是一种基本的礼节。在婚姻礼俗中,茶也被当做媒介物和吉祥如意之灵物。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带去了茶,也将汉族饮茶习惯带到了边疆。茶也用于丧葬礼仪和祭祀礼仪中,在产茶区,丧者要枕茶枕,手中要拿茶包等。茶也具有良好的交际功能,一杯清茶饮下去,能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思维清晰;待人以茶常被视为高雅之举,也表示友善与尊敬他人之意,在现代的一些外事活动、招商引资、亲友聚会等活动中都能够借助茶来增强会晤交往时和睦融洽气氛。

提倡清廉俭德,倡导社会风气的好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一些人在精神层面和心态层面出现了用功力去衡量一切现象、去评判一切事物。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奉为人生信条。而茶文化中清廉俭德的教化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的第一章中就写明饮茶对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俭德之人最为适宜。在当代,中国、日本、韩国的茶文化都体现出“重义轻利”、“德治教化”等价值观。以茶为伴,在飘渺的茶香中使人忘却名利之争,在微涩的口感中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茶为媒,扩大对外交流。茶文化具有国际性,不光是在亚洲范围内流传,也传到世界各地,融入本地的生活方式,让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具典雅之气,从而发展成为风情各异的饮茶风俗。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就是茶叶。18世纪,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就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是当时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茶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世界各国的茶叶爱好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茶文化的交流已经超越了国界、种族、流派,必将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及特点

茶文化产业,它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活动,它开发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商品价值,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产领域,创立了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是以具体的茶文化产品和有形的茶文化服务为依托,体现了精神性和商品性相结合的双重属性,茶文化产业是介于茶文化元素的概念和茶叶经济产业的概念两者之间,其着眼点在于产业的建设、侧重点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注重点在于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茶文化产业是一种休闲文化产业,人们可以从茶文化产品和服务中获得身心的舒适自由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茶文化产业是一种审美文化产业,由于文化的参与和渲染,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日常品茶、包装、茶具,以及茶叶的选购、冲泡,乃至整个过程,无不体现出中国美的创造和鉴赏,品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无可指责,臻于极致。显而易见,茶文化产业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养生文化产业。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普遍追求健康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茶的自然品质也符合当代社会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风气。

二、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1)生态条件优越,无污染。陕西是秦巴茶文化的发祥地,是黑茶的发源地。陕茶始于西周,明清时期,曾为贡品。据有关材料表明,目前仅全陕西省就有21个县、区种植、生产多品种的茶叶。各地茶园总面积已经达到62942公顷,年茶叶总产量高达12827吨。茶叶生产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该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

陕茶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茶园全部在秦巴山区,属江北高纬度茶区,湿度大,阳光照射率高,常有水雾笼罩,绿植覆盖率为50%左右,特别符合茶树生长特性。受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温度的影响,茶芽生长缓慢,嫩度非常好。又因为生长周期长,微量元素涵盖率高,茶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较多,茶多酚含量甚至可以达到28%以上,咖啡碱含量达到4.5%以上,氨基酸含量达到3%以上,水津出物达到43%;而江南茶区的上述各值分别平均为23%、2.5%、1.8%和37%。

(2)产量增多、品质提高。有资料表明,2003年陕西产茶量为7952吨,2006年陕西产茶量为12827吨,而到了2013年陕西省茶园面积达到162万亩,茶产量为4.3万吨,产值55.9亿元,陕西的茶产业处于良性循环发展阶段,目前,省级标准化茶园24个,其中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园9个。这为茶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企业势头强劲、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陕西省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涌现出了相当数量的省级龙头茶业,创建了“茶叶基地+龙头茶企+养茶农户”的新型特色产业链发展的规模经济。已经重点打造了“午子仙毫”、“宁强雀舌”、“紫阳毛尖”、“秦岭泉茗”等大品牌。

2、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茶树品种老化、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陕西茶园整体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茶园鲜芽萌发时间不同,叶片颜色不一致,芽叶大小不等,种植技术落后,广种薄收,单产低。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受地理条件限制,茶叶初加工还依赖于半手工操作,现代机械化利用率不高,据调查,大多数茶农还都使用的是传统机械加工茶叶,产能严重偏低。

(2)经营分散、管理混乱。长期以来,陕西省内的茶叶从生产到经营,始终都是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并没有稳扎稳打的形成以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为链接,将销售市场和产茶基地连接起来的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模式。并且大多数经营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管理经营培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难以招架,从而使茶企业的优势潜力难以发挥。茶叶经营的营销网络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注重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抓起的人少。而且,茶叶品牌多但是没有名牌产品,对茶叶的副产品开发不足。

(3)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商的资金投入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在茶园建设上,新建和改造茶园步伐比较缓慢,企业规模小,虽然引进了一些名茶加工机械,但也是杯水车薪,在更新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上缓慢,影响着茶叶开发步伐。

(4)专业人才缺乏,宣传不够致市场占有率低。从一定程度来讲,相关茶叶技术推广人员的从业率极低,并且在这一群体中,受过正规茶文化教育的人员更加稀少,所以茶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陕西虽然有着久远的茶叶历史,但是,对茶文化的提炼不够,只能通过整理民间传说,来作为佐证茶文化的历史资料,使得拓展陕西茶历史工作难度较大,以至于陕西茶文化提炼和宣传滞后于全国其他省份。

三、陕西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提升低产茶园产能,打造茶园优质生态环境

对于低产茶园,最有效的改造方式就是提升其产能,加大推广先进茶叶技术,不断引进新茶品种,全面有效提升低产茶园产能,建立健全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并增加专项研制多花色品种的茶叶门类,将乌龙茶、花茶、和特种保健茶不断推向市场,促进茶叶的产品多样化,从而提高产值。加快茶叶加工体系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淘汰落后的设备,有效增强精细加工的技术工艺能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减轻劳动强度,继续严抓茶叶产品质量,以期做到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高。

2、深入研究茶文化,加大茶文化的宣传与拓展,进一步丰富茶文化内涵

陕西省做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厚重广博,具体在南宋时期,中央政府专设茶马司于汉中,负责该区域茶事。应进一步加大陕西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的融合,走茶产品与禅文化一体化的经营道路,要认真提炼和宣扬茶文化,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发茶旅游产业。可以根据茶文化的特点,推出茶园生态游,努力打造以茶产地为主的休闲游;茶叶节庆游,依托茶叶节,展开“茶与文化;茶与健康;茶与城市;茶与旅游”为主题的活动,以提升陕西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他如茶文化旅游,各地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如人文环境、历史渊源、独有特色等等,再结合游客的需求偏好,如探秘心理、增广见闻需求、爱茶成痴状态等等,创建和组合出别具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茶乡夏令营,茶乡健康游等等。

3、加强从业人员生态文化技术培训,提升生态化生产水平

茶农是茶产业文化中组织化程度低的单一个体,他们主要凭借的是传统经验对茶树进行栽培,以及对茶叶进行进一步加工,要加强对企业员工和茶农的培训,将茶农的传统制茶经验与现代化生态科技相结合,培养茶文化产业专门人才,调整目前茶文化行业内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导,调整其知识结构,尽快发挥这些人才在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4、完善产业政策,实施系统工程

产业政策是茶产业文化的有效保障。基于我国茶叶品种多样化,地域之间的竞争激烈,同行业和各部门壁垒难以打破等原因,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寻求政府的支持,寻求政策方面的支持。从而使茶产业文化体系中的各方参与者准确定位自身属性,明确产业主题,兼顾产业交叉,推动产业辐射,坚持走国家、集体、社团、个人一起兴办茶文化产业之路,制定投融资政策,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将多种所有制成份引导进来,丰富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经济多样性,打造茶文化产业的规模化。

【参考文献】

[1] 李天芳.陕南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结构研究[M].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8.

[2] 刘华旭.陕西茶产业发展问题探索[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03.

[3] 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M].产业与科级论坛,2009.01.

[4] 吴澎,黄晓琴.茶文化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07.

【作者简介】

篇3

为此我们特意采访了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教授,以及山东省农业厅果茶技术指导站副站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段家祥先生,请他们为茶文化旅游指点迷经。

L=《旅游世界》,W=王德刚教授, D=段家祥先生

什么是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有何益处?

W: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种,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以茶文化体验为手段、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等目的,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对游客来说,不仅能亲到茶园地头、欣赏茶园美景,还能在制茶车间学习如何做茶,以及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对于茶产地的茶叶企业来说,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更是一种绝佳的品牌营销。

D:茶文化游是以悠久的茶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国茶文化旅游内容丰富,包括茶文化访古旅游、考察茶文化风尚、观赏茶艺表演、参与各地茶道活动、领略各地茶馆风情、品尝茶点、茶食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创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丰富精神生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茶文化旅游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或者景区是哪个?好在哪里?

W:我个人认为中国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应该是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乡村旅游区,梅家坞是著名的龙井茶乡,在那里品龙井茶、吃农家土菜,享受茶文化村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一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地。

D:我个人觉得广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较成功,他们以生态农业为开发方向,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大力弘扬纯生态茶文化,在茶叶种植的同时结合了果树的种植和园林绿化,让人身在茶园之中,顿感心旷神怡。

当下茶文化旅游有何不足之处?

W:快节奏的工作,使城市人养成了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他们来乡间参加茶文化旅游活动,大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多少人能够定下心来坐一坐,慢悠悠地泡上一杯茶,在品茶中感悟人生。近些年兴起“茶旅游”热,更多的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到茶文化精神形态。甚至很多的所谓茶文化旅游实际打着茶文化的旗号在做卖茶的生意。

D: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很多茶文化产品仅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未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例如,现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设计上,较多的停留在游览层次,但能够让游客静心领会,参与到茶文化中并达到修身养性,可以清心的行程较少 。

您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有何意见和建议?

W:我认为,茶文化旅游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茶文化的人文旅游,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为脉络。让旅游者在深刻感受茶历史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上的启悟与收获。中国有句老话叫“茶由禅生”,做真正的茶文化旅游要有境界,要塑造“茶镜”,让游客能够体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种小众的旅游。

二是茶文化的自然旅游,诸多名山大川中的茶蕴含着土地灵气,旅游者在游览大自然中感受到茶文化。这也是一种大众的旅游,但真正的茶文化旅游必然是小众市场。所以,未来的茶文化旅游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不同分层次定位市场。做到小众与大众并存。

D: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不断推出系列茶文化核心吸引物,将无形的文化、历史资源借助建筑、茶具、茶艺、旅游路线等方式可视化,让游客有直观的视觉感受和真实的切身体验;其次,继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可以行得畅、玩得好、吃得美、购得愉、住得舒。

能否为游客推荐几处比较好的茶文化旅游地?

篇4

一、湛江特色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旅游业在中国未来将会有一个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特别是现在新开发的特色的旅游业。湛江这个美丽的城市也正在发展中,其拥有的独特的自然资源等也将是特色旅游发展的一个基本却极其重要的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中国的法定节假日增多,特别是长假相对比较多,假期的增加是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机会,这样人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旅游计划,定制属于自己的私人定制特色旅游享受旅游带来的惬意。

(一)特色旅游介绍

特色旅游指的是为满足不同旅游者不同方面的特殊兴趣和要求,旅游工作者根据其需求组织设计开发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的形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旅游形式更加放松享受和个性的旅游方式。

(二)湛江现有特色旅游的发展方式

1.湛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

湛江位于粤西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港口城市,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城市,具有雷州半岛,西湖,菠萝地海等多处历史遗址。同时湛江本身也是粤西地区一个以旅游文化发展的大城市。

2.湛江现有的特色旅游介绍

湛江港口城市地理优势为湛江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其极具有开发的滨海特色旅游潜力。滨海旅游是指主要利用海洋资源和设施开发的观光、休闲、娱乐、游览和度假等海边活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海滨资源的城市并不多。同时湛江也是一个有几千年茶文化的城市,具有茶园和成熟的茶艺。茶文化特色旅游指的是将茶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观赏茶园、品茶、聚会等多种形式让游客体会茶文化的乐趣和意境,在中国的古代有很多儒雅贤士都喜爱品茶的。最后黑色旅游也是湛江一个极具潜力的特色开发的产业,因为湛江地理位置为其带来的不只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具有台风这一独特气候,在湛江台风天来临的时候带来的惨不忍睹的景象给人们猛烈的心理撞击感,这种独特的景象好好的利用起来也将是湛江另一特色旅游发展的优势。

二、湛江特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弊端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要同步注重旅游资源的大力保护,有效开发,推广宣传,合理建设的重要性。对于目前湛江旅游资源来说人文资源是相对缺乏的,空间布局不甚合理是制约湛江旅游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些主要原因使得湛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1.旅游Y源和环境的破坏

旅游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最重要的污染,这些污染最终导致容易发生赤潮,雾霾等后果。目前来看在每年的。旅游高峰期有许多旅游地区的游客数量已经严重超出了其本能承受的数量,再加上许多游人的不文明行为,例如随地扔垃圾等。而景区产生的这些废物又不加处理地排入大海中,且海水的自动消化清洁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旦这些垃圾进入大海,更会加剧海滨环境的破坏。旅游环境的破坏带来后果是及其严重的。

2.旅游资源设计开发的不合理

我们在设计开发建造旅游景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布局情况,一味的大量开采忽视资源开发所能承受的最大度。最终会导致旅游业失去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考虑,许多项目的开发没有详细的论证,因此经常会进行一些不适当的项目,如在海滨建造大量的商业街等等,并且这些商业街产生的垃圾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所以不但破坏了风光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二)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湛江的文化旅游不受关注,不受保护,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系是目前的实际情况。目前只为做一种旅游文化资源,这就是问题的根本原因。相关行业对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存在价值认识不够,只有深刻意识到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性,才是湛江旅游业振兴的转折点。例如对于湛江来说,茶文化并没有被真正的利用,很多外地来旅游的顾客并没有体会茶文化的深奥,湛江没有对茶文化进行大众普及和解说介绍。所以很多游客旅游只是浅尝辄止的了解了湛江茶文化这一块,并没有真正认识其中的乐趣,这严重的抑制了湛江茶文化的发展。

(三)传统观念取向的约束,急需创新

1.传统的思想禁锢

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人们认为死亡灾难等都是闭口不谈的是不吉利的。他们都是生活中禁忌的东西,对他们来讲,这些都是生活中所要忌讳的东西,也是他们难以直面的伤害。人们倾向于用封建、传统的思想来规避而不是用科学的眼光去面对世界自然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旅行的形式去体验和深入地了解它们。导致旅游开发整体水平有限。

2.湛江黑色旅游发展滞后性

湛江黑色旅游存在问题主要有,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地处沿海,台风频繁,且有的台风威力大,具有危险性,影响出行,容易打乱计划。且可能会有灾区人民对黑色旅游的抵制,黑色旅游的伤痛性,所以可能造成对居民情感的伤害。尚未市场定位。该项目比较冷门,很难找到准确市场定位,很难得到收入,亦或者收入低,就算开发了也容易产生亏损或者营业利润过低。

三、湛江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一)进行精准定位

政府需要做到精准的定位,制定具体的旅游政策和计划。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湛江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旅游经营者、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管理、旅游者和其他旅游服从法律,能够很好的实现,对中国旅游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湛江长期以来都是把“碧海蓝天”当成自己的旅游名片,从根本上忽略了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目的,事实上“碧海蓝天”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特别是湛江根本无法与之竞争的海南岛。湛江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而在中国有很多茶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如果在湛江一味的学习那些地方开发“茶家乐”,就没有了创新,失去湛江茶文化旅游的特色。重视和加强湛江的自我定位。起到推动经济和保护环境作用。

(二)做好准确计划

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竞争模式,规范市场秩序,同时也应当广纳意见,尊重民意的同时去发展经济开发旅游。保护旅游资源减少破坏。通过法律手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制,能够确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领域判断标准,提升公民保护节约资源的认识和观念。加强资金投入,用来保护和管理h境,在景区增加广告牌标语,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环境,提高素质教育。加强环境保护。

避免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清醒的分析自然资源的现状,运用科学的自然资源保护方法。增强旅游文化的价值认识,开阔新的旅游路线,创新旅游。使旅游文化的发展能够拉动新的经济。加强专业服务。加强宣传力度,政府利用媒体方式加强宣传属于湛江自己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同时要培养人才。有了专业的讲解人才,才能更加及时和直接的使游客了解湛江的茶文化。政府还应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的要素,并且积极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选址应具有代表性和效益性,以最大限度地影响游客,实现对游客的冲击力。

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信用卡支付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消费者对支付手段也有要求,方便起见,大都数消费者都喜欢用手机和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这就要求普及旅游地区支付方式。方便消费者消费的同时也能促进消费。

(三)形成品牌特色

一个旅游的地方想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就必须具有其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点,这样才会对人们具有吸引的价值。因此,只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品牌特色,湛江才能发展特色旅游。

1.海景特色旅游

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消费活动。湛江以海鲜出名,可以在海边开办类似湛江海鲜美食节等属于自己的时尚文化节、海上音乐节等,以增加湛江市的文化底蕴。开办一些海上的娱乐比赛,制定一些海上旅游路线。比如硇洲岛路线。可在海边建设一个水上乐园,在享受水上快乐的同时可以观赏海边风光。位于广东海洋大学附近的湖光岩风光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秀丽风光,文化内含丰富,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前来作诗。湛江市雷州古城的古风古韵犹存,且汇集了许多文人才子。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旅游目的时,看中的不仅是自然风光,还有文化底蕴。

2.茶文化特色旅游

湛江茶文化交流既能够促进湛江的旅游发展,更能给湛江带来经济收入。湛江文化无疑是湛江厚重的文化。湛江茶文化特色体现不明显,应该积极规划出茶文化旅游线路,使其具有独特性。在“茶家乐”体验采茶,炒茶,观看制作茶饼,通过文字记载带来解释,在“茶家乐”地区开办住宿,体验茶地带来的不一样感受,并且可以在人们品尝茶的同时加上湛江出名的糕点。也可以演出一些关于茶文化的话剧、粤剧等,使预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湛江茶文化。

3.台风形成的黑色旅游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地处沿海,台风频繁,且有的台风威力大,经常性给湛江人民带来伤害。我们应该开发以旅行的形式去体验和深入地了解黑色旅游的方式,对没有亲身经历的游客来说,这些以影像记录的灾难能够带来冲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震慑力和灾区人民的苦难,更能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树立信心,互帮互助,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所以,黑色旅游带来的正能量是不可预估的。

四、结论

篇5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价值的衡量尺度已发生变化,人的休闲文化体验过程成为消费的主题。因此,人们对体验性、休闲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茶文化旅游以其传统的养生保健和自然、清幽、淡泊、恬静的休闲方式、独特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高享受的服务及蕴涵于生活方式的文化思想,正迎合了这一心理需求,能满足人们体验特色风俗、提高文化修养,获取人生感悟的需要。

一、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茶界、旅游界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汉中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茶文化及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随之展开;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各种组织团体陆续成立;并举办了影响巨大的汉中茶文化节及相关的茶文化研讨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茶乡生态游,打造出一批生态茶园旅游品牌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温润,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如西乡、勉县、宁强、南郑等地,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深受游客青睐。西乡、南郑等县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推出的茶文化旅游活动集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于一体,让游客在欣赏汉中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体验汉中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较好地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为汉中打造更多的生态茶园旅游品牌树立榜样。

(二)以秦巴茶艺、汉茶茶礼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独具魅力

西乡茶艺,在制茶、烹茶、饮茶方面的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一门艺术。西乡的“秦巴茶艺”,通过动态的冲泡及表演者服饰的配合与古筝音乐意境的烘托,将秦巴茶艺的大气展现在人们眼前。汉中茶艺表演的汉茶茶礼,展现出了汉朝时代的礼仪和茶文化风情。茶道表演将盛唐宫廷茶道用现代茶道的形式表现了当代的礼茶理念。茶技精湛,动作娴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正在打造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汉中独特的地理环境、饮食风俗及悠久的种茶历史,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根植于民间的茶风习俗。汉中人的“罐罐茶”可被视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就是煮茶不用壶、锅,专用陶瓷罐在火塘边煨制,茶中加佐料,如糖、大枣、枸杞、桂圆等,此种原始淳朴的饮茶法脱胎于古代的茶粥,实际上一直传承着汉唐时期我国最流行的饮茶方法――煎茶法,此法唯汉中地区独有。

过去关门制茶唯恐“独门绝艺”被人学去,如今聚集一起亮绝艺现场“斗茶”。巴山深处西乡县罗镇数千名茶农聚集在一起“斗茶”,进行采制茶比赛。由制茶历史都在20年以上的“老把式”登台亮相,进行鲜叶杀青、揉捻、初干、复干和足干这些制茶流程,角逐茶叶采制能手。

参加茶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能获得自然美的享受,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高层次的休闲体验。

(四)茶文化节的开展为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中国・陕西(汉中)茶业茶文化节以“弘扬茶文化、打响茶品牌、发展茶产业、壮大茶经济”为主题,节会期间举办了茶产品展示展销、名优茶质量评比、精品茶拍卖、茶艺表演大赛、生态茶园观光旅游、茶历史文化及茶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茶书画及摄影作品展、茶商贸洽谈和签约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于展示汉中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茶文化底蕴、加强经济文化互动交流、打响“汉中仙毫”品牌、推动汉中绿茶产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阳春时节,趁着茶叶节的气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汉中体验生态茶园观光旅游。

汉中茶文化旅游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茶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尤其对汉中茶历史文化资源有待积极开发;茶文化商品包装没有地域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参与性;宣传营销不够,市场知名度不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

二、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更新观念,合理规划,准确定位

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政府及业界应更新观念,顺应现代市场需求,努力营造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汉中茶文化旅游。

汉中茶叶产地生态环境良好,这就为茶园茶场观光、茶文化与乡土文化等休闲资源的整合重组提供了条件,将茶文化旅游与农家乐等乡村生态休闲活动结合起来,达到资源互补,双向共赢。如汉中市南郑县罗帐岭茶园,西乡县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东裕茗园,西乡五里坝镇的有机生态茶园等,这里终年云雾环绕,生态资源极佳,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企业应充分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农田野趣和农家乐雏形,把茶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成汉中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知名品牌。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汉中的主要客源市场来自本省和周边几个省份,且多数是在春秋两个季节的节假日期间自费旅游,停留时间仅1~2天。因此,目前汉中茶文化旅游应走中低端旅游路线,兼顾高档的市场定位。

(二)科学设计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和发展茶文化旅游项目

深挖汉中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包装设计,合理安排,以丰富多样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来迎合和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依据汉中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具体开展茶乡生态游、茶保健游、茶节庆游、茶民俗风情游等活动。

“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和“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使汉中绿茶具有无可比拟的内在品质。如南郑罗帐岭茶园,2004年主席曾到这里视察并大加赞赏,此举给当地茶农以极大的鼓舞和发展热情,当地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深受游客青睐。

近年来,西乡县坚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茶叶资源为依托,以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为目标,先后投资数亿元完善旅游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展示茶乡风情,弘扬茶文化,将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茶叶深精加工相结合,启动了集茶文化展示、茶园观光、休闲、品茗、购茶为一体的生态观光茶园游。

(三)营造茶文化旅游氛围,加强“汉中仙毫”名茶品牌效应

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汉中仙毫”品牌知名度低,参与茶文化旅游热情不高,茶文化休闲体验氛围不浓厚。因此,应在“汉中仙毫”整体品牌统领下,整合西乡“午子仙毫”、南郑“汉水银梭”、镇巴“秦巴雾毫”、勉县“定军茗眉”、宁强“宁强雀舌”等子品牌。在各县区茶文化旅游景区道路标识、建筑风格、购物品等方面体现各地域特色,使游客一走进该茶文化旅游景区就能从视觉上有明显的冲击和感受,体验到该茶文化旅游区的特色和气氛,通过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强宣传促销,扩大“汉中仙毫”整体品牌形象及各茶乡个体旅游形象。举办茶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开发茶文化旅游形象纪念品,不断提高游客对汉中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参与热情。

(四)加强茶文化旅游研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汉中茶文化旅游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应充分利用茶文化研究中心及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加强对汉中本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理,为进一步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和保护做好充分准备。另外,茶文化旅游是高端的文化旅游形式,参加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所以,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带领游客去深入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衔接,成功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条件及优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蔬菜、柑桔、食用菌、中药材等已逐步成为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7年9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2010年12月,十天高速公路安康至汉中段也已建成通车,特别是汉中城固机场于2014年8月13日正式通航使汉中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同时,过境的西成高铁及宝巴高速也将于2017年贯通,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美丽田园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8个。监测统计显示,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39个,总经营面积近10万亩,带动农户总数7185户,从业总人数1.6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51万人,2014年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14800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6.6%,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二、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基础扎实。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已认定的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均拥有特色水果、苗木花卉、特色养殖、种养结合等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二是文化底蕴浓厚。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源远流长,一些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充分利用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如城固县刘家营村,充分挖掘当地“升仙”文化和陕南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成功打出了“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休闲农业品牌;勉县天荡山休闲农业示范园,利用特色林果产业优势,每年举办春季赏花节会“梨花节”和秋季水果采摘节会,同时还充分利用当地“三国”历史文化资源,节会期间举办休闲农家厨艺大赛、登山比赛、歌咏比赛、篝火晚会、民俗风情节目演出等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三是发展模式多样。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多样,主要有:农事观光采摘型,主要利用特色农产品(特色瓜果、蔬菜)收获期吸引游客游览观光并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如城固桔园、西乡樱桃沟;农业生态观光型,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吸引游客进行观光休闲活动,如西乡县枣园茶产业休闲农业示范园、宁强县玉皇观休闲农业示范园;民俗文化型,主要借助当地浓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进行休闲、观光活动,如城固县伏牛山休闲山庄、勉县天荡山休闲山庄。除此之外还有农业庄园型、古镇新村和自然景区型、农业科技观光型及农家乐型等等。四是品牌特色突出。我市西乡县樱桃沟通过举办樱花节、樱桃节及茶文化节等活动,已建成以樱桃沟景区为载体,集水生动植物养殖、民俗文化展示、茶文化及景观建筑、雕塑为一体的农家民俗与樱桃生态园的专题类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城固县刘家营村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升仙”文化和陕南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依托柑桔产业优势,因势利导,携全县之力打造了“中国休闲观光第一园”——“橘园”,成功打出了“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休闲农业品牌,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柑桔旅游文化节。

三、建议及对策

为了使我市休闲农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休闲、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二)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地位。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村消费,使休闲农业成为壮大地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地位。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经营水平。依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次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一线员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作业内容、操作规程、工作方法、产品知识、安全生产等知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经营水平。

篇7

关键词:SWOT;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23-02

引言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内部资源优势和劣势及其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1]。

SWOT分析法在旅游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其移植应用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设中[2]。但是,直到2003年,学者才开始广泛地采用SWOT分析法对旅游行业进行研究。马耀峰(2004)[3]、苏红霞(2005)[4]、高振会(2008)[5]、郭妍菲等(2009)[6]、何峰(2010)[7]、周彬(2013)[8]等学者采用SWOT分析法,对旅游资源地的开发、资源整合与发展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蒙顶山是我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两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经过几十年的旅游开发与建设,现如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初具规模。然而,在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本文正是结合近年来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对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发展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地方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蒙顶山发展现状

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蒙顶山茶树生长良好,茶树的种植与茶叶的生产在该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蒙顶山周边地区茶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茶叶基地面积成倍扩大,茶叶加工技艺不断精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展,“蒙顶山茶”品牌初具影响力,“世界茶源”的美称初步打响。作为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蒙顶山经过多年的规划开发,现已经形成了三条主要旅游线路:茶文化历史遗迹游道、历史文化游道和后山游道。

二、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类型较为齐全,品种多样,档次高且组合较好。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起点,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就已经形成了对女娲神、大禹神、茶神的信仰(名山县人民政府《名山县志》2001年),因此,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蒙顶山以茶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众多,如天盖寺、皇茶园、甘露石室、蒙泉井、永兴寺、盘龙亭、天梯古道、茶史博物馆。天盖寺大殿塑有茶祖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周围有展示蒙顶茶史的图文、实物等。皇茶园坐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茶祖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

2.地区生态环境良好

蒙顶山周边森林覆盖率全国领先,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充足,空气质量属上乘;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一月平均气温5度左右,七月平均气温23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质上佳,实乃避暑休闲好去处。并且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等;向东俯视,茶园层叠,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

3.地理位置优越

蒙顶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距成都110公里,离雅安市15公里,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连,雅西高速把雅安与整个川西南地区联系在一起,交通非常方便。同时,蒙顶山所在雅安地区是四川通往西南各市州、云南地区的必经之地,具有优越地理位置,发展旅游业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劣势分析

1.市场弱小,接受度不高

大众观光旅游活动始终占据国内旅游市场的主流。文化旅游活动类型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茶文化旅游活动类型始终是主流旅游活动类型中的一个弱小市场,无论是茶文化旅游的人次还是游客消费的能力都不能在旅游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活动作为一种高端文化旅游活动类型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壮大。

2.资金不足,景区设施落后

雅安地处川西高原与平原的过度地带,工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不高,财力投入十分有限,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该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同时,由于资金的短缺,难以建设和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导致景区住宿、餐饮等设施严重不足。

(三)机遇分析

1.政府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2004年以来,雅安连续举办了十多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旅游节是展示雅安灾后重建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阶段性成果的平台,也是推进雅安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近年来,雅安市围绕“振兴雅茶产业,打造世界茶源”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产业三大基础优势,形成了良好的茶产业发展格局。雅安以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为契机,全面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内部融合、产业融合和区域融合发展,大力弘扬蒙顶山茶文化,进一步扩大“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品牌知名度。

2.生态文化融合,潜力发展巨大

茶文化旅游通过挖掘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结合当地生态景观,开展生态文化融合的旅游活动形式,为当地居民谋取福祉,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蒙顶山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旅游开发模式,体现了一种全新而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旅游发展观,能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与追求文化价值的深层次需求。茶文化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较,更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

3.居民收入提高,出游兴趣增加

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均GDP持续增长。快速的经济发展为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提高了人均出游率,扩大了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茶文化旅游符合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前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传统旅游项目,而对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四)威胁分析

1.资源单体差异不大

茶文化旅游系列各景区景点内容相似、差异不大,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区域间的可替代性,容易导致区域间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国各地出现大量同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进一步加剧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同时,由于蒙顶山地处西南边陲,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一些开发较早的茶文化旅游景区相比竞争压力较大,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2.地区旅游发展带动较弱

蒙顶山所在地区旅游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景区与景点,但是资源价值的优势不够突出,并且被雅安周边一些市州著名景区景点的形象遮蔽,导致前来该地区旅游的游客数量不多,游客消费能力有限,整体旅游行业发展缓慢。由于行业大环境的影响,难以给蒙顶山地区茶文化旅游输送大量游客。

三、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整合旅游资源,实施品牌战略

蒙顶山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且与其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组合分布。蒙顶山茶品牌数量众多,有特色的不少,但是整体知名度不高,外界接受较低,在广泛接受的茶叶品牌中,鲜有蒙顶山茶。因此,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把茶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立体开发,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景点,提升蒙顶山茶品牌的知名度与接受度,创建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品牌,使茶文化旅游与其他旅游交相辉映、互相带动、共同发展。

(二)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层次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绝不仅限于各种类型的实体化的景观。茶文化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博大的民族精神,使茶文化旅游产品增加文化的底蕴与厚度。因此,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精神,是激活茶文化旅游资源,增加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茶文化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茶文化因其深厚的内涵,讲解服务人员在游客游览过程中的作用要比一般旅游更为重要。但目前在蒙顶山茶文化旅游景区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导游讲解员还比较缺乏,能够凸显茶文化底蕴的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因此,应该采取各种途径与措施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丰富、讲解技巧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服务人员和导游队伍。同时,要加强与地方院校的合作,不断吸引新鲜血液加入行业队伍,实现旅游服务工作向高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刘佳峰,孙玉军.SWOT分析模型及其在森林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4):118-122.

[3] 马耀峰,陶丽莉.延安旅游开发的SWOT和CIS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4] 苏红霞,马耀峰.基于亲景度、SWOT方法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以西安市的英国客源市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5).

[5] 高振会,黄宏,石强,邓婕,杨东方.SWOT模型在生态旅游分析中的应用[J].山地学报,2008,(S1).

[6] 郭妍菲,李晓东.新疆冰雪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6).

篇8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旅游行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至关重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逐步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实现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途径。

1中国茶文化发展简介

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我国茶叶的形成最早源于巴蜀地区,发展到殷周时期,茶叶的功效已被人们所充分发掘,并作为日常饮品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陆羽所著的《茶经》的刊行,《茶经》中不仅包含了与茶叶相关的各类知识,而且首次将饮茶作为一门艺术,从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层面。可以说,《茶经》不仅创造了完整茶艺,而且还将茶与诸多思想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道精神。

1.2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

茶文化在唐朝形成之后便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到了宋代,无论是茶事还是茶文化,都显得异常兴盛。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二是民间斗茶之风和民间百姓茶文化的盛行。在宋代,民间斗茶是古代人集体评论茶叶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茶事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正是因为茶艺的盛行和人们对饮茶要求的不断提高,才促使中国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到元明时期已然十分成熟,人们开始将茶叶分为多种类型,与之相关的饮茶方法也越来越完善。以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茶叶生产开始重新发展,如今中国茶已经是世界公认最好的饮料。1.3茶文化的内涵所谓茶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分析,广义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单指与茶相关的精神层面的财富,比如说,茶艺、茶道、茶戏和茶诗等。

2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2.1旅游业的特点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目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来看,主要是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旅游业属于一种综合型产业,不仅涉及了最基本的食、住、行,而且还包含了购物、娱乐、游玩等多个方面。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政治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发展中各类因素的影响。

2.2茶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伴随着旅游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旅游企业都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相互促进和交融,使得茶文化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步凸显出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加了茶文化资源所在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比如说,餐饮、购物、住宿和娱乐等,促进了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三是提供了诸多工作岗位,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其次是在社会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茶文化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茶艺、茶诗,还是茶舞和茶点,都是一种文化熏陶,对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3茶文化的旅游价值

茶文化在当前旅游业发展中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旅游价值。一方面,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可以拓宽国内茶叶市场规模,加大茶叶的宣传力度,为茶叶市场培养一批潜在的客源,进而为茶文化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旅游价值体现在对其他产业发展的促进方面。旅游业是一种综合型产业,涉及了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多个行业,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市场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伴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也逐步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茶文化旅游主要以传统养生、体验价值和精神享受来吸引游客,完善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3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策略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就必须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以此来促进茶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1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就我国目前茶文化与旅游资源二者的发展现状来看,能够促使其二者融合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每个因素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有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拉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核心方向。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房产旅游和商务旅游等新兴业态应运而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核心是“静、和、真、怡”,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宁心静气,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所以,喜欢饮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促使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很多产茶地区都将茶叶作为旅游特色来推动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比如浙江杭州、河南信阳以及福建武夷山等。(2)驱动力———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大部分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驱动力就是旅游企业与茶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过程中,茶农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高茶产品的销量,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旅游企业还可以因此延伸旅游资源,全方位的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进而获取更高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

结合我国当前茶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需求来看,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具备以下层面,即基础层和提升层。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专项型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展主要是以茶文化的各种内容为主,通过不同的方式向游客充分展示,采取的形式一般有茶文化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和茶马古道等。另外一种是互补渗透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茶文化可以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在饮茶品茶的时候,还能够具有其他旅游体验。提升层是在基础层发展之上而形成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主题附会型模式和文化体验型模式两种。主题附会型模式主要是以各类节日为主题,提高茶文化旅游的趣味性,比如说,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博览会等,而文化体验型模式则主要是续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强调个性化,同时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亲身体验。

3.3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融合,做好必要的发展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从产业归属层面来看,茶和旅游分别属于农业和服务业,二者的融合不可避免会产生新的产品、业务和诸多与市场发展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势必会给政府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政府若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那么其管理效果必然会不尽人意。这就要求政府要改变管理体制,采用分离性管理模式为两者融合新活动提供一个新途径。二是扩大市场需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市场需求的扩大是推动茶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饮茶、品茶,才能够不断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也只有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才能够使旅游业提高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重视程度,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融合体系,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结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旅游企业应该从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将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丽.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J].农业考古,2014(02).

[2]胡春,林墨洋.多文化融合的温州九龙山茶文化主体旅游产品开发[J].绿色科技,2015(09).

篇9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高校大学生;人格;心理;行为;智力

当代的大学生有别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生长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代,衣食无忧,又因为当代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而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有着多元文化的碰撞,因此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却普遍独立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甚至心理问题频发。面对这样的大学生群体,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学不亚于一剂补救良方,用茶文化中的淡泊宁静中和大学生的浮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情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高校大多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适当的指导。但是什么样的大学生才是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呢?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总体来说,每一个心理学家给出的标准大同小异,都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1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那么什么是人格?总体而言,人格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独立个体所形成的相对稳固的意识倾向和个性特点。相对稳固的意识倾向含义是,社会个体以一种相对稳固的意识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比如,这个人一贯喜欢国学,正义感强,公而忘私,至少这个人总体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说,这个人今天喜欢国学,明天毫无征兆地跳跃成了摇滚,这个人今天很有正义感,明天突然间暗无天日。当然,如果变换成为常态也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这样的,可是如果变与不变都不是常态,那么显然这个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相对稳固的个性特征同样是健全人格的表征。人是会改变的,这是不容质疑的,可是人格健全的人至少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内个性特点是不会有巨大的差异的。

1.2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包括单纯的情绪调节、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年龄的调节能力。任何人都会有负面的情绪,焦急、暴躁、悲伤、怨恨,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人不是压制这些情绪的产生,而是懂得如何管控这些负面情感,不让情感管控自己。对于一个具有良好心理调节能力的人而言,心情不好,想办法发泄出来,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有的生活中去,把负面的感情当做生活的调剂,一笑置之。相对于社会而言,我们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适应社会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个体的适应性同样是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指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或者与自己的个性想去甚远的环境,怎样应对,是不断调节自我还是不断地躲避、逃离,这是一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的展现。最后,心理年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简单刻板地要求把每个人都贴上年龄的标签,让人们生活在固化的模式之中,而是要求每个社会个体尊重年龄规律,承担起每个年龄段的社会职责和自身责任,让生命成为敬畏自然,尊重自身的成长过程。

1.3较强的行为控制能力

大多数的思想要靠行动来实现,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心智是否成熟最终要看他的日常行为。心理健康的人,目的明确,行动迅捷,自制力强,能在尊重整体意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不同寻常的独特魅力。明晰的目的对人生举足轻重,心理成熟的人为自己树立的目标不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都是明晰和合乎实际的。同时,心理成熟的人具有完全的行为掌控能力,能毫不动摇地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拼搏,他们不会被环境所影响,更不会因自身意志不坚定而轻言放弃。最后,心理成熟的人能尊重大多数人利益,同时尊重自身需求,能尽可能地在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自身诉求中寻找到平衡点。

1.4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当然,并不是说智商和心理成正比,心理健康和智商高低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但是,一个人的智商有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扩大知识面在很多时候可能使人获得更加健康的心理。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如果有能力走出一个心理误区,也许会得到不同的效果。

2茶文化教学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茶文化几乎伴随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沉淀,茶文化几乎融入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2.1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更是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必修课。茶文化的发展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内容可谓保罗万象。茶文化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茶道精神的“理、敬、清、融”可见一斑。茶中的“理”是指饮茶之人,气定神闲,和气明理;茶道中的“敬”是指以茶为媒,以礼待人;茶道中的“清”是指廉洁清白,清心健身;茶道中的“融”是指祥和融洽、和睦友谊。因此,茶文化要求我们内修其心,外修其行,豁达平和,淡薄名利,这样的特征恰恰是健全人格的体现,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厚重积累。

2.2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

茶文化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慢”文化,恰如功夫茶,讲的就是火候就是功夫,从烧水、冲泡到品饮,甚至器具、场景、心态,无一不是精美绝伦、慢工出细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饮茶的人又是强大的,诸葛亮在《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饮茶之人,淡泊宁静,却洞知天下,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事烦于心而不乱其行,这就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今的大学生,身处浮华的世界,大多被快节奏的生活包裹着前进,几乎忘记了与内心的交流,茶文化教学恰恰可以弥补时代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2.3茶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

“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这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言。语言上的巨人容易看到,行动上的巨人却是越来越难看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乎成了现代人的代名词,尤其是当代被宠坏了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自控能力更差。《茶经》的作者陆羽,走遍了各大茶叶主产区,深入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又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写成了一部流传千年的巨著。了解茶文化,学习茶人的执着,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榜样,更是当代高校教学的有力补充。

2.4茶文化教学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能力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茶文化成为一种文化系统从隋唐到现在也有了千余年的历史。茶文化留下的各种资源和知识无处不在,如:茶叶种植的自然知识,制造茶具等的手工艺知识,茶俗、茶礼等人文知识,在茶俗、茶礼等基础上形成的茶艺、茶道、茶文化知识,古茶楼、茶亭、茶碑以及茶文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所谓“博闻广识”,见多才能识广,形形的茶文化知识可以大大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在增进他们的知识储备的同时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3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的探索

3.1理论研究与环境培养

双管齐下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更是几十代上百代先民智慧的结晶,说它是文化,那么阐述它的书籍足以汗牛充栋,但是归根结底,它更多是生活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自我修养上,因此,茶文化教育应当讲求理论研究与环境培养双管齐下。理论研究的方法很多,从古至今涉及茶文化的诗词典籍数不胜数,中外名著中涉及茶文化的内容也浩如烟海,对于高校学者和学生而言,这些都不是难点。不过困难的是环境培养,因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与娴静安适的茶人生活大相径庭,我们真的需要茶文化吗?大学生真的需要茶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茶文化的优点不是任何人能够分析完整的,但是这些优越性都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可以从开办茶室、举行茶文化知识竞赛、评比茶文化知识标兵等渠道创造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氛围,增加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环境因素。

3.2注重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时候,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持续一生,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育必须注重师资力量培养。同时,教师由于其文化底蕴深厚,人生阅历充足,比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茶文化,也比学生更容易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让教师在丰富自己茶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正是以星火燎原的方式普及茶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3.3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

茶文化毕竟不全是理论知识,更多的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是为了修身养性,培养更加健全的心智,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引入茶文化教育更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否则茶文化教育就完全流于形式,有失偏颇了。因此,我们要将茶文化教学的重心整合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调节才能、超凡的行为控制才能和开拓学生的视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多地组织学生体验茶文化的实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茶文化的熏陶才是最佳的办法。与此同时,教与学本就是互为根本的,教学相长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3.4激发学习潜能,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任何教育的成败都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填鸭式教育与说教式教育之所以被唾弃,就是因为它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茶文化其实源于我们的生活,但是生活中的茶文化和教育中的茶文化又大相径庭,前者只是生活的一种现象,后者则上升到了文化教育的地位,因此不能拿生活的“茶事”来教育大学生,而同时,更多地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兴趣就成了当务之急。个人认为,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4结语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奉白头亲。”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居家必备之物,一壶好茶中不仅蕴含了茶人对味蕾的的极大满足与渴望,更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处事智慧。相对于日渐浮华的当今社会而言,茶文化教育能够从文化底蕴和处事方式上影响当代大学生,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大学教育中适当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是国学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培育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平,夏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策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家骊,杨健.唐五代茶诗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风貌[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52-57.

[3]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05(4):7-18.

[4]张琳洁,龚淑英.茶的物质属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J].茶叶,2003(4):230-232.

篇10

关键词 茶叶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可持续发展;云南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063-03

1 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

西双版纳州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名贯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源头,有上千年的植茶、制茶、贸茶、饮茶的悠久历史。如今,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存留有不少树型高大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以及世界分布面种最多属人工开辟种植的古茶园,有树龄达1 700年的巴达野生型“茶王树”和树龄达800年的南糯栽培型“茶树王”,澜沧江两岸有名重天下易武、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的六大茶山和佛海、南糯、布朗山、巴达、勐宋、景迈六大古茶山汇成的十二大传统古茶山,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普洱茶原产地,它与西双版纳州各世居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有着相依相伴的密切关系,普洱茶资源是大自然恩赐和各族先民遗留的集自然、文化、历史为一体的珍贵遗产,是当地少数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是国之瑰宝,活的文物,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

2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兴于东汉,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明,繁荣于清。普洱茶种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之一,千百年来,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韵味享誉古今中外。东汉时期西双版纳州即开始人工种植云南大叶种茶叶,距今已有1 750余年的悠久历史;唐朝时期普洱茶开始作为商品销往和内地;宋朝时期,大理政权为战争需要,在普洱设“茶马市场”,用普洱茶换取马匹,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普洱至的“茶马古道”;元朝时期,普洱茶随蒙古人西上而进入俄国;至明、清时期,普洱茶更加兴盛繁荣,形成了6条“茶马大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外各省区,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泰国、法国、英国、韩国、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而享誉世界。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加工鼎盛时期,江内、江外“十二大茶山”年产普洱茶5 000 t,商旅塞途生意十分火爆,清政府设官茶局,改历代民间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

1938—1941年间,西双版纳年产普洱茶2 000 t以上,销往及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南洋等一带,西双版纳州成为普洱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及集贸中心。

建国后,茶叶生产稳步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以后,茶叶产业蓬勃发展。“九五”以来,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逐渐向规模化、规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到2006年行业整体效益逐年增加,从“九五”末全州茶园总面积为1.95万hm2,年产干毛茶1.3万t,“十五”末全州茶园总面增为2.85万hm2,产干毛茶1.94万t,为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州茶叶资源丰厚,优势突出。丰厚的茶资源,是西双版纳州世居民族在茶叶发展历史长河演变过程中,最早对茶叶进行开发、生产、加工成对外贸易商品的见证,距今已达2 000年之久[1]。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发展新型市场经济的今天,茶叶仍是西双版纳州山区、半山区发展经济和各民族走向共同致富至关重要的途径,更是山区、半山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截至2011年底,全州茶叶面积为4.78万hm2,年产干毛茶2.72万t,平均单产919.5 kg/hm2,产值3.89亿元,农民人均茶叶纯收入389.95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1.23%,全州31个乡镇中除勐捧镇以外均有茶叶分布。然而,由于品种老化,种植管理技术落后,无性系良种面积占总面积的25.5%,低产茶园面积大(1.2万hm2,占总面积的25.3%),高、中产茶园3.58万hm2(含未投产茶园),只占总面积的74.5%。从茶叶加工到营销上看,均存在经营规模小、档次低等问题。全州2县1市31个乡镇,制茶企业926家,其中初制所672家,精制厂254家,其中66.62%是小型企业,造成产品多、牌子杂乱、质量劣等现象,加工流通管理滞后,新技术应用缓慢,科技含量低,市场营销拓展不力,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未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3.2 产业发展优势

西双版纳州是普洱茶制作原料的原产地,茶种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优势突出[2-3]。茶叶主要分布于州内、高中海拔的山区和半山区,水源清洁,土壤肥沃,日照雨量充沛,湿度适宜,拥有制作普洱茶作原料的茶叶品种生长的独有生态环境,是普洱茶的故乡,有保存完好、数量众多的古茶山、古茶园、古茶树,属于稀有性、垄断性、地域局限性资源,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群体品种茶具有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叶质柔软、萌发期早、采摘期长的特点,鲜叶中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咖啡咸含量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良种,是生产普洱茶的优良品种,生产出的普洱茶独具一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已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强劲的势头。

茶叶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文明的饮料,历经漫长岁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双版纳州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灿烂历史茶文化。不同民族茶文化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合成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西双版纳茶文化。茶产业已成为“衣食万户”的“生命产业”,形成了区域性支柱产业,生产出的“普洱茶”千年不衰,无穷的魅力成为西双版纳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国内外市场的冲击下,西双版纳州茶叶生产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区域性的支柱产业和地方财政的一项主要税源,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多年来,西双版纳州积极与国内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培养出多层次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已建立了一支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茶叶科技队伍,形成了全州茶叶科技、推广和教育的体系,在生产实践中指导全州茶叶生产,使茶业生产在初、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同时对西双版纳州茶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营销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双版纳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前沿和核心地带,发展环境优势突出,昆曼国际大通道思小、小磨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澜沧江·湄公河中、老、缅、泰4国商船通航,西双版纳机场国际航线的开通,使西双版纳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国家的枢纽,使西双版纳的茶叶产业发展直接面对国内、国外2个市场,更有利于拓展与周边国家、地区茶叶产业发展合作的领域和空间。

3.3 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3.1 质量标准体系。没有明确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产业保障体系和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各体系间互动的作用功能,为普洱茶品牌市场的执法措施。

3.3.2 加工生产标准化。未制定出科学的普洱茶成份指标,使加工技术规范标准执行不力,从茶园建设管理、采摘、加工、渥堆、酵化等各个环节,可操作的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的指标和技术规范要求措施不强硬,实施资源优化配置,调整优化企业结构,改善宏观调控功能政策不到位,建立认证体系的步伐太慢,没有按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市场准入措施,造成制茶企业泛滥,导致品牌多、乱、杂,产品质量劣而茶味存在差异,影响普洱茶市场的拓展[4]。

3.3.3 做大做强“普洱茶”品牌。在政策、资金的保证下,才有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崛起与市场的壮大,科技进步是品牌发展的内在动力,资金投入是品牌优质提升的保证。因此,科学拟定全面系统的普洱茶品牌打造方案,使普洱茶产品成为国际品牌,提高“云茶”的地位。

对普洱茶酵化过程中,在酶促湿热作用下,茶多酚的氧化、缩聚,蛋白质、氨基酸的分解、降解、碳水化合物的组分及水不溶性,儿茶素组成分解,微生物合成分解、降解,红色素的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组分含量变化、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各产物之间的缩聚反应等一系列生化过程,不同阶段的技术标准化指标定位不明。

3.3.4 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在建设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方面,政府没有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帮助扶持企业培育和完善产品销售网络,提高产品的产销和市场占有率,让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促使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健全营销系统,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营销信息,提高政府对茶叶产业的决策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在信息互动方面仍然处于被动的局面。

4 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4.1 品牌基础

普洱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驰名中外,久盛不衰,贵在品种独特、品质优良,只有生长在西双版纳的云南大叶种茶生产的“普洱茶”,才能显示出普洱茶三大独特之处和普洱茶独有的“六奇”;西双版纳有上千年的普洱茶加工制作历史,境内拥有保存完好的古茶树,古茶园达0.87万hm2,其中连片、集中、百年以上的茶园有5 482.3 hm2,是打造普洱茶最好的原料资源,不仅拥有品牌基础,而且拥有“普洱茶”品牌品质保障基础,用古茶叶生产出的“普洱茶”品牌具有稀有、珍贵、垄断、地域局限性和独有资源性特点,是推动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和综合经济效益发展的主要动力。

4.2 生产企业的培植

建成区域性的普洱茶生产与集散中心和古茶文化传播源地,重点扶持勐海茶厂、大渡岗茶厂、昌泰茶业集团,使之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茶叶产业新体系,把普洱茶培育成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培育1~2户年产值过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使茶叶产业作为西双版纳州重要经济支柱的地位更加牢固。

大力弘扬普洱茶文化,大打普洱茶品牌,加大对普洱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速茶厂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提高加工技术水平,用先进设备、技术、工艺提高茶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促进全省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

4.3 茶叶原料资源

普洱茶制作原料品种是茶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名,是西双版纳州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的茶组植物,属优良茶树品种,是我国最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西双版纳州是制作普洱茶的原产地,品种独特,品质优良。州内有古茶树、古茶园0.87万hm2,现代茶园3.17万hm2,居全省第3位,年产干毛茶1.6万t,都是制作普洱茶的上乘原料资源。

4.4 市场潜力

市场开发潜力大,普洱茶品牌供不应求。据专家预测,茶叶将主导21世纪的饮料市场,世界茶叶市场前景较为乐观,随着人们对茶叶有利于健康意识的增强,国内外茶叶消费者对普洱茶的追随,使茶叶消费稳步增长,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为300 g,低于世界人均500 g的水平。千百年来,西双版纳茶叶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的普洱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国各地到西双版纳州采购茶叶十分活跃,茶叶是西双版纳州传统的出口商品,每年只要出口5 000 t,即可创汇1 000多万美元,发展茶产品的外向型经济也有较好的潜力。

4.5 省产业导向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坚持巩固发展,以提高单产为目的,实现茶叶产业由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由注重种植向注重产加销各个环节较变,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由注重省内市场向注重省外及国内外市场转变。提质增效,做强做优,把云南茶叶打造成继云烟、云药、云花之后的又一重要产业。抓好优质高产茶叶种植、做好茶园及茶厂技术改造和品牌打造3个重点,搞好市场营销体系、科技人才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4项建设,促进云南茶叶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 西双版纳州“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1 指导思想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茶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抢抓机遇,发挥特色优势,着力抓好优质高产茶叶种植、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西双版纳普洱茶”品牌打造3个重点,完善茶叶科技研发体系、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茶叶市场营销体系、茶叶管理服务体系4项建设,全面提升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的品牌化、市场化及国际化水平。

5.2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州茶叶面积控制在5万hm2,其中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达2.67万hm2,绿色食品茶园0.67万hm2,有机茶园0.33万hm2;低改茶园建成无性系良种面积1万hm2;使全州群体品种特色无性系茶园达1万hm2,平均单产975 kg/hm2,总产量达46 651 t,总值93 301万元。使农民来自茶叶人均纯收入1 199.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2015年,全州年生产有机茶3 530 t、绿色食品茶12 600 t、无公害茶24 000 t;抓好“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866.7 hm2。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茶农素质,强化管理,整合加工企业等以实现发展目标。

强化古茶园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应用对古茶园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对共生植物、生态环境实行保护,核定产量合理采摘,严格禁止强采,对0.55万hm2古茶园资源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开发,使之体现出其产品的稀有、珍贵、垄断、地域局限性和独有资源性的特点,古茶树不仅是茶种质资源的基因源,还是一种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品牌。因此,古茶树(园)既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开发利用好茶叶资源,达到提高“版纳茶”知名度和产品市场竞争的地位。

6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用现代创新技术设计一片古茶园、一座古茶山、一条道(茶马古道)、一块匾(端贡天朝)、一种茶(普洱茶)为主线的西双版纳普洱茶文化故事。借鉴世界对普洱茶文化古迹的保留、更新和再利用手法,创造地融入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的普洱茶文化含义和自然特质,用精神和物质的再生设计,整理提炼,包装,并赋予新的时代功能,在城市文明背景的衬托下,使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观赏性和景观性。以古茶树群为主体植物,茶马古道为主导路径,以普洱茶发祥地为主要品牌,设计一个延续普洱茶资源本身建设风格的缩影,仿真主题是古茶景观休闲区,以历史沉淀和景观配置等功能性,普洱茶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普洱茶、古茶资源历史探寻的需求,吸引外来游客的目光。

通过“普洱茶”品牌打造功能组合建设,古茶树群为主体景观的休闲区,成为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的集茶交易、茶旅、茶科研、茶文化为一体的古茶资源景观游览观赏区,成为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宣传、商贸、价格、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物流及信息互动中心,并与普洱茶研究院、茶叶协会、中外茶界名土合作,在此举行西双版纳州各世居民族隆重祭奠茶树王、茶祖等与普洱茶相关的习俗节祭文化流动,把古茶资源景观建成古茶树、普洱茶历史的朝拜圣地。

由政府制订总体规划布局,投资共用性基础设施,营造景观整体环境,企业商家则按规划区域功能配置,沿茶马古道生态廊道投资复制茶马古道途中各民族的茶庄、锅庄、茶店、驿站等标志性仿真建设,围绕各自的标志性建筑物,用古茶树植物群落为主体绿化景观,以各种古木奇花异树为配景,建设各具特色的群落式古茶资源小区,以使西双版纳州茶叶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走出特色生态茶、名特优茶的特色产业路。

7 参考文献

[1] 翟应琼,王桂莲.加快推进生态有机茶产业的发展[N].毕节日报,2008-03-18.

[2] 牟小秋,潘科,罗显扬,等.贵州茶产业发展机遇与危机浅议[J].茶叶科学技术,2010(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