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干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辖区内居民,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0-6岁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二、健康教育干预内容
1.开展合理膳食、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盐防控高血压、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控烟、限盐、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基本知识健康教育。
2.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3.开展食品安全、职业病、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4.开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干预。
5、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三、提供健康教育材料
1、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一是发放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放置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台等处,供居民免费索取。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
2、播放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放置在服务中心门诊或观察室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现场播放。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
3、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中心宣传栏不少于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个宣传栏的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宣传栏一般设置在机构的户外、健康教育室、候诊室、输液室或收费大厅的显眼处,距地面1.5-1.6米高的位置。专栏应标有机构名称,应根据健康教育规律、季节、疾病流行情况、社会活动等及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2个月更新一次。
4、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在各种卫生宣传日、健康主题日,开展特定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公众健康咨询宣传活动不少于9次。
篇2
1.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
PMHP项目的核心工作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聚焦于低年级儿童和尚未根深蒂固的问题,因为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许多个体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低年级的儿童入手,通过有效的、系统的筛查程序,尽早确定儿童有无问题,并开展积极的、适当的干预,以避免儿童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重化和固化,及早加以解决,在严重问题出现之前做好预防干预工作。[4]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检测与筛查、干预辅导和效果评估三个部分。第一步程序是检测与筛查。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在开展PMHP项目的学校,心理学专家采用儿童情况调查表(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m,简称BIF)、课堂适应量表(the Classroom AdjustmentRating Scale,简称CARS)、健康资本调查(the Health Resources Inventory,简称HRI)等心理学量表或问卷,并结合观察、记录等手段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检测与筛查,把那些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或问题倾向的儿童筛选出来,当然,心理学量表或问卷需要家长和教师配合完成。第二步程序是开展干预辅导。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共同完成。其中,非专业的儿童助理负责直接干预儿童,一般情况下,一名儿童助理负责10~15名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学习困难、课堂行为问题等进行每周1~2次的干预活动。干预形式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做手工、绘画、远足等。第三步程序是效果评估。效果评估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评估的手段主要是相关量表的测量、儿童助理的评估、教师对儿童进步的评价和家长的反映四个方面。[5]
2.PMHP儿童助理招募与培训
PMHP项目由于推广得非常迅速,仅靠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很难完成这么多学校和儿童的心理干预预防工作,因此,PMHP项目招募并培训了大量的、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PMHP项目的工作成员主要包括:专业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且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具体的分工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主要开展项目的策划、组织、领导等工作,比如,介绍与宣传PMHP项目的理念、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与筛查、制定PMHP工作计划、对非专业人士的招募、训练和督导等。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主要负责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6]关于儿童助理的招募、选择与培训是PMHP项目的重要工作。首先,儿童助理招募的对象与条件。不同的地区招募儿童助理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有大学生、有社区志愿者、甚至以有孩子的妈妈为招募对象。一般而言,PMHP招募选择儿童助理时,不是依据是否有高学历、是否有专业背景,而是依据个人素质、经验是不是适合开展儿童心理行为的干预工作。其假设是儿童助理干预儿童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不一定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先进的专业训练。在对儿童助理培训时,完全地强调和儿童建立温暖、包容性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假设对所有儿童都适用,无论其是否存在问题。[7]其次,儿童助理的培训与督导。儿童助理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先前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被招募为PMHP项目的工作人员之后,在正式开展工作前,都需要接受PMHP的培训。培训次数为10次左右,每次约1.5小时。培训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关系建立、提问技巧、学校适应问题干预技巧与限制、矛盾情绪处理等,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观看儿童干预的录像、演讲与讨论、模拟干预等。不仅在开展工作前儿童助理需要接受培训,在正式开展儿童干预的过程中,儿童助理也需要定期接受督导,督导也是通过观看录像、讨论等形式开展。
3.PMHP重视干预教师与家长
PMHP不仅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干预,还要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干预,这个工作主要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一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干预。主要通过与校长、教师、校医等学校员工进行会谈。PMHP专业人员向学校员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PMHP项目,让他们了解PMHP的理念、操作流程及相关技巧。同时,PMHP专业人员也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PMHP专业人员会深入课堂听课,观察了解儿童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技巧。也会与教师讨论课堂中儿童的行为表现、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方法,并给教师提出一些课堂教学与管理策略的建议和在课堂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通过这些措施,给儿童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校教学氛围与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针对家长的干预。这主要由PMHP专业人员与家长会谈而进行,会谈既有与单个儿童的家长,也有家长团体会谈,即把所有需要干预的儿童家长组成辅导团体,进行会谈。会谈的主题有儿童规则意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与树立权威等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情感、行为发展等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让家长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情感环境和教育方式等,以协助PMHP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对儿童的干预效果。三是开展PMHP专业人员、教师和家长共同会商。教师介绍儿童在学校的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家长介绍儿童在家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让家长、教师和PMHP专业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共同商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效果良好。
二、PMHP项目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PMHP项目在美国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那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PMHP项目得到哪些启示呢?
1.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
近20年以来,教育部、团中央等教育行政机关、党群组织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和系列活动措施,以加强和推进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所有大学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际工作的开展,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结,都非常重视。相对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能像大学一样得到重视与落实。事实上,无论是PMHP的专家,还是我国的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应重视早期的检测与预防。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后续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个性的特点和健康质量;二是高年级学生,甚至是个体成年后,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一些迹象,或者与早期的发展密切相关;三是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可以避免个体早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固化,早期干预也容易取得成效。2012年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尤其是各基层中小学校,应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对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检测、筛选并有效开展预防干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低年级开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2.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开展工作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开展与落实,原因很多,缺乏专业的师资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学校的领导都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相关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是,由于学校的编制等原因,要想按《指导纲要》的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PMHP项目在美国开展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各个学校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PMHP项目的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等工作人员并不是固定属于哪个学校,而是由PMHP项目总部招募、培训并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借鉴PMHP项目的部分做法,并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工作开展。具体来说,这种整合是比较现实的: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牵头并联合各高校、协会等,整合存在于各高校、心理卫生协会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从各中小学校挑选一批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班主任、思品教师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队伍。从高校中挑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培训,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心理学专家团队负责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对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以及每个心理学专家都要分工负责对某一区域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学专家指导之下,负责各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在心理学专家指导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带领之下,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展心理测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这样,对于某一个中小学校而言,可以由一名心理学专家、2~3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5~1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组成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深入。
3.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引导教师和家长,干预微生态系统因素
篇3
一、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心理测验法
本调查采用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本量表每个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1”表示自觉无该症状;“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对受测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有一定影响;“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相当程度的影响;“5”表示自觉该症状十分严重,对受测者影响严重。自我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段时期”的实际感觉。
2.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分析①
(1)调查对象
以洛阳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初中一年级713人,初中二年级701人,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02份,二年级614份,有效率分别为84.4%和87.6%。
(2)调查结果分析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筛选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SCL-90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即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总体反映受检者心理健康情况。因子分共包括10个因子,每一类因子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心理问题分布特点。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表1初一、初二学生SCL-90各项目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中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心理状况需要进一步筛查。其中,初一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39%,初二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60%。
第二,在筛选原因中,因为因子分超过2分而被筛查的比例最高。
第三,在筛选项目中,无论是哪种筛查,筛查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上升。
表2初一、初二学生SCL-90因子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初一和初二学生因子筛查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敌对因子指思维、情感及行为表现出厌烦、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人际关系敏感指与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等。这与青春期学生自制力薄弱、情绪焦躁、交际能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好,SCL-90总分平均分均未超过160分,各因子平均分均未超过2分。
第二,所有因子上二年级得分都高于一年级,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其他、焦虑、躯体化、偏执、抑郁八个因子得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差异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01,仅在敌对和恐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大于0.05)。
第三,初一、初二学生在SCL-90的总分上差异检验概率P值小于0.001,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一年级学生差。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者与相关学校教师及决策者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对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干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有待商榷的观点。
其一,“没心理疾病不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讨论心理健康教育时,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认为如果研究对象不存在显性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那就是心理健康;既然心理健康,就没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美国医学研究所(1997)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健康的状态,以及在多变情境中应变的能力,包括处理压力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等。”[1]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是惠及所有学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
其二,视外在原因引发的行为或情感问题为心理症状。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多数行为和情感问题源于社会、文化甚至经济因素,但有些教师却急于界定这些学生是否是心理疾病患者,也常把这种问题描述成“症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心理评估、治疗和干预,甚至采用精神疾病诊断方法进行处理。但往往由于缺乏信息,这种匆忙判断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这也不否认个别青春期少年的问题源于心理内部紊乱,只是相对而言,这类少年占比例较小。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仅针对患病个体,忽视致病因子。在讨论心理健康时,大家过于聚焦患病学生,却忽视导致其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以及与这一疾病产生相关的角色。很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当学生把内外因导致的学习障碍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其心理问题会更加恶化。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完善干预体系,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
2.学校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不健全
在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中,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规章不完善、方法不周全、实施不系统等问题。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大多是补充性方案,或者被认为是个别教师的事务,被视为学校的枝节工作,忽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决策的边缘化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存在随意性。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主要源于特殊案例。当学生心理健康演变为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暴力和自杀意念等)时,学校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才临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这些政策不仅是零散的,而且也常常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少有人对其进行重构,或者与其他相关活动进行联结与整合。
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心理健康干预低效、重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的构建
要改变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
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时,决策者应关注制度的完善性、干预措施的完整连续性、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性、操作的灵活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等。具体表现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维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第二,学校应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选择身心健康、有献身精神、乐于承担责任的教师制定相关战略,负责实施与评估;第三,干预体系应该确保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确保每个参与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确保干预过程中的协调或整合,共同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专业界限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干预体系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预期,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高品质的服务;第五,干预体系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和资源,确保激励措施和资源的可利用性,确保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链接和整合,凝聚所有力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六,建立问责体系,确保每个人各司其职。
2.合理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应按一定的师生比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其承担工作主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轻度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转诊前的干预,拟定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频率的计划;制定应对普发心理健康问题或严重心理疾病的策略;心理健康问题普查等。
在应对个别案例遇到困难时,学校应组建专题案例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教师、精神科医生以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等人士组成。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融汇了专业人员、教师、家庭的智慧,可以有效讨论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检讨前期干预的效果,重新思考战略并做可行的调节等。
3.社会医疗卫生组织及精神卫生服务部门的融入
很多学校所在社区医院有专门的心理健康门诊,拥有医疗卫生和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以及相关诊断设施。学校应与这些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一些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咨询活动,参与规划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开发一些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等。这种基于学校、多方参与的心理健康体系对健康知识普及以及一些特殊案例的处理非常有益。
4.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策略。在目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使之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视之为教学的一部分;②邀请专业人员实施特定课程内容;③开发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通过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地融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3]。当然,仅仅依靠一门课程解决相关问题,其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整合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形成全面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Guidelines,Models,Resources,& Policy Considerations http://smhp.psych.ulca.edu。
篇4
【关键词】 艾滋病; 母婴传播;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3
目前,中国HIV的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虽然母婴传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由于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数目正在增加,因而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必然会快速增加。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给予育龄妇女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掌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知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的目的[1]。在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中,随机选择1470例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等,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1470例,患者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9岁。
1.2 干预方法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信息、感染危害以及治疗信息等知识,通过多种方式使孕妇了解并熟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普及该病的引起原因、预防措施等。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宣传画、设置宣传栏、提供录像及开设咨询服务等方式,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调查的数据,以P
2 结果
所有孕妇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1470例孕妇干预前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321例(21.8%),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1236例(84.1%),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加强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向人们灌输健康意识,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提供改变这些行为的知识、技能和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孕妇对该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差,随着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使其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在艾滋病的预防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由此可见,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该给予重视,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自觉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2 推广干预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孕妇经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后对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于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提高,干预主要以孕妇为主体,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推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自觉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3 针对孕妇不同情况开展综合干预 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会受到本人教育程度以及民族差异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掌握,教育程度不等会影响到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2]。所以在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孕妇的文化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健康教育干预,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的传播”,“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各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实践证明,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预防措施,作为妇幼保健的策略,促进母婴健康、安全的效果已得到公认并接受。应用健康教育手段,在妇幼保健的各个环节,对目标人群开展有效、可行、易接受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给予妇女、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对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也是非常关键的。目前,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显示出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男性感染为主转向女性感染率不断增高的特点。近几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妇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妇女感染比例和孕产妇感染比例的增高预示着艾滋病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尤其年轻妇女担负着生育后代的使命,使得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加扩大,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因此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初级的预防措施[1]。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加防护意识。综上所述,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减少对妇女以及儿童的影响,并且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时应该结合孕妇的相关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的传播。总之,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54.
篇5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护理 一级预防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现均属于出现性脑卒中,脑梗塞属缺血性脑卒中。目前,脑卒中是全世界人口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我国现有脑卒中者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达16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并不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据国内外研究证明,70%以上的脑卒中是首发事件,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而社区一级预防是基础,最值得关注。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病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1 干预主体及对象
1.1 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 在脑卒中的防控工作中,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医生和辖区内居民关系密切,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动向,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据统计,社区一级预防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患病概率可高达80%。
1.2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 国内外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一般筛选35岁或40岁以上人群,重点是老年人群。由于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国内一般筛选35岁以上人群作为干预对象。干预对象的确定通常筛选暴露于某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抽烟、酗酒、高盐饮食)等。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于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仅次于高血压,通常我们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2 干预方法
2.1 一级预防干预策略 一级预防干预的实施关键是在于预防策略和长期有效执行。干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筛选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干预,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进行干预。即在全人群中,对于无危险因素暴露的个体,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对于“易患个体”,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和控制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个体”,在一般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干预。通过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2.2 一级预防干预的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使人群获得脑卒中预防知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健康教育的实施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社区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疾病防治知识手册等;设立家庭病床等。
2.3 向患者或家属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指出脑卒中的发病时间特点及其机理。在疾病高发季节及时间段注意检测血压、血脂,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率高,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率高。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升高。特别是当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骤下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最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升高,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则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0:00~6:00,人们一般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血流缓慢,血细胞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致血流不畅,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6:00~12:00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可能与24小时血压峰值为于10:00有关,也可能与这一时间段为一日活动开始,节奏快,变化多,上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2.4 借助医疗手段进行防治:在疾病高发季节或自己感觉有发病先兆时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最好住院系统治疗1~2 个疗程。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强调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换药和改变剂量,早晨用药一定要准确及时,睡前两小时内不宜服降压药。
2.5 脑卒中一级干预的重点环节是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的健康促进活动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筛选出并改变单个或多个可控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血压检出率,做好高血压病管理和治疗,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健康促进的首要环节。社区干预策略的实施,在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的提升,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3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内容
3.1 积极防治相关疾病 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为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并意识到危险因素长期存在的危害性。提倡改变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限制食盐摄入、戒烟、健康饮酒等。如果生活习惯改变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或初测血压超过180/100mmhg,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坚持遵医嘱用药。
3.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导致血脂血压危险水平升高,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故应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给予低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尤其要控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who专家委员会推荐采用预防性食谱防治脑卒中,基本原则为:避免体质量过重;控制糖、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盐的摄入量;以素食为主,多食豆类及豆制品;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为主,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适量饮用茶水。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做到合理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饮水适当,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1)控制体质量。减轻体重能间接通过降低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控制血糖来降低脑卒中风险。(2)戒烟。要尽量避免吸烟和吸入二手烟。(3)限制饮酒。研究表明大量(每天>40ml)饮酒可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倡导限制饮酒量。(4)坚持体育锻炼。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它能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平和心态,节制喜怒哀乐和避免过度劳累、饱餐、用力排便等引发脑卒中的常见诱因。
据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构成不同,男性患者中吸烟和酗酒的比例高,女性患者则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高。提示在进行一级预防教育时,对男性要重点强调戒烟限酒,戒除不良嗜好;对女性应重点强调控制饮食和体质量,纠正血脂异常。
4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
我国开展的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干预研究,在提高社区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促进高血压的检出、管理和控制及减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干预实验研究”经过3.5年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减少63.9%,病死率减少53.0%。可见,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干预,可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5 小结
随着人们对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注重多个危险因素的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不同人群需要,采用不同干预方式,如首诊负责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重点,并结合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地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文.中国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3):8-9.
[2]廖洪波.社区开展脑卒中临床预防的策略[j].中国康复,2006,21(2):133.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
[4]李亚珍,李晶.社区预防脑卒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3):178-179.
[5]吴升平,王文志,等.北京城区居民脑卒中综合性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5):2204-2205,2213.
篇6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力改善,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逐年增高,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对某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相关病情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并做如下报告: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次研究收集了某社区治疗的120例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2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组120例患者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为35-87岁,其中平均年龄为57.2岁,有30例患者超过65岁;其中有44例在二级甲等或者二级甲等以上医院门诊治疗,61例患者在社区门诊进行治疗,15例患者以其他方法或者自行购药治疗。糖尿病组中112例患者中,男57例,女55例,其中16例40-49岁,46例50-59岁,42例60-69岁,8例70-79岁。
1.2方法
对该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对这些慢性疾病患者每月进行一次定期随访,对其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患者的干预后的各项指标变化予以记录、分析评价,从而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基本资料。
健康教育以及行为干预。针对社区内的健康人群,每年举行两次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宣传周活动,宣传内容通常包括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心电图检查,知识宣传,专家咨询,分发资料等;三个月举办一次关于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防治讲座。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组慢性疾病患者,采取定期电话随访或上门服务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全面指导患者对疾病的防治。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处方:膳食搭配、总热量膳食结构、烹调方法、每日的就餐次数和时间等。重点突出对患者的量化、个体化指导。为患者提供运动处方:运动时间、运动消耗量、运动强度、具体的运动方法以及患者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等。科学的指导患者对能量检测仪的使用,使患者能够随时的监测饮食和运动,保证患者摄入的热量可以和运动消耗的能量达到平衡,对于肥胖患者则要保持负平衡。对于饮食、行为干预结果不满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予以治疗,并对干预效果进行密切观察,当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则适当的降低药物的使用量,逐渐减量维持。
2、结果
经过对该社区健康人群采取健康教育干预,社区内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降低,干预前后的体检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 健康人群教育干预后的主要慢性疾病患病率情况(%)
时期 心电图
异常 高血压 高血
脂症 糖尿病 空腹血糖高或糖耐量异常
干预前 33.1 35.7 30.4 12.7 9.6
干预后 3.02 3.19 26.7 10.1 7.2
P值
健康教育干预后该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的达标率平均值已经超过了80%。高血压控制达到90%,糖尿病为78%,糖耐量异常为81%。干预后慢性疾病患者的行为变化状况如表二所示。
表二 干预前后慢性病患者的行为变化情况(%)
时期 低盐
饮食 适量
运动 酗酒 吸烟 规范
服药 定期
复查
干预前 12.9 18.4 12.8 37.7 40.9 20.7
干预后 55.3 89.8 3.4 14.1 88.9 78.8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类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该病症的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多而逐渐上升,高血压患者容易并发脑卒、冠心病等严重疾病,临床实践表明,合理的降压治疗对减少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有着良好的效果。可见对社区患者的服药定制一套完善合理的降压用药方案,对于增强降压疗效,改善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和改善是非常重要的。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通常会带给患者、家庭负担较为沉重。为了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社区医生通过健康教育干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仔细全面的健康教育,并在教育之后对患者的血糖、体重以及血压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当前,以慢性疾病患者为中心,对患者整个家庭进行的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解决由不当的生活方式引起慢性疾病的有效措施。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以整个社区为单位,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采取全面的、综合性强的健康教育,从而使每一个患者能够用掌握较大的、实用的健康知识,并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予以干预,最大程度的改善生活方式,并对社区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采取针对性的管理和治疗,促进患者的管理率、控制率以及服药率的提高,预防并发症的出现,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从本社区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明显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指标以及体重控制均有着明显的效果,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和促进,使患者的参与系统的依从性得以提高。
由此可见,教育干预对高血压、糖尿病患着等慢性疾病的控制有着非常中重要的意义。进一步推进社区健康教育干预以及社区化的慢性疾病管理,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看文献
[1] 钱伟峰.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易感因素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1).
[2] 宋梅芳.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33).
篇7
目前全世界吸烟人数约有12.2亿,每年就有49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占总死亡构成的1/10,预计2030年该数目将升至1 000万,其中700万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死亡构成的1/6 [1]。吸烟有关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对控烟策略的认识和赞同情况均远远不够。有效的健康干预,是达到控烟目的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人群宣教,提高了人们戒烟的主动性,可有效减少由吸烟和被动吸烟导致的疾病。为研究社区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我们从2011年起对某小区居民进行以控烟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苏南某小区的吸烟者共164人,均为男性,年龄18-72岁,吸烟史为1-45 年。
1.2方法: 将所有吸烟人群按居住门牌号顺序划分成两个组,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82人。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然后比较两组的结果。
1.3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1.3.1围绕吸烟有害健康等主要内容:在社区张贴宣传画、设置宣传栏25块、每月开设健康讲座1次,告知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吸烟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与控烟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并将吸烟危害健康的内容做成宣传小册子与戒烟知识手册一起入户分发给干预组每一位吸烟患者,根据本社区吸烟患者个人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指导。
1.3.2生活方式的改变:督促吸烟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吃健康的零食,减少高脂高热量的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咖啡和酒精,注意多喝水和果汁。
1.3.3定期随访:2个月联系1次,每6个月详细了解患者吸烟控制情况。对吸烟量减少者--继续教育督促,坚持戒烟者--鼓励和强化。对复发的吸烟者--帮组寻找复吸原因和避免的方法。
1.4评价:吸烟危害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回答正确”题数占总题数的比例计算,吸烟行为改变率以“日吸烟平均减少5支以上和现已戒烟者”占监测吸烟患者人数。
2 结果:
2.1一般情况:选定干预组与对照组各82人,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分别为48.46岁和46.96岁,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构成相似,具有可比性。
2.2干预前后吸烟危害知识知晓率改变情况如表1。干预组干预后知晓率有较大的变化,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3干预前后吸烟行为改变情况。干预组干预后吸烟行为改变率为19.51%,而同期对照组吸烟行为改变率仅为2.43%,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我们2年有计划的对干预组吸烟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干预,使吸烟者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到显著提高,对吸烟相关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有19.51%的吸烟者采取了降低吸烟量或戒烟的措施,两组吸烟者在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改变方面有显著变化,说明只要社会各个部门一起努力,定期对吸烟的人群进行社区干预与监控检查,及时进行资料分析并指导保健,减轻工作压力,加强健康教育,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吸烟者能有效地起到预防和干预的作用。
篇8
关键词 社区 糖尿病 防控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基金会、美国糖尿病学会等权威机构对遏制糖尿病流行的共识是:只有预防和干预才有可能减缓并逐步从根本上遏止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1]。社区卫生系统在遏止我国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区卫生系统定期监测的作用
社区卫生系统对本社区的高危人群、患病群体进行定期的血糖、血脂监测以提高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一项14组人群的研究显示,1998年中年人群中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仅为33%、27.2和9.7%,即有高达67%的糖尿病患者未诊断,72.8%的患者未治疗,91.3%患者的血糖未得到控制[2]。现在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代谢控制的现状与治疗指南的控制目标差距较大[3]。大多数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或知道患病的但未治疗,或治疗的未能得到控制。可见社区卫生系统对其社区为居民的血糖、血脂监测是非常必要的。应充分利用社区卫生系统这一资源,尽早筛查出糖尿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并对其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社区卫生系统定期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病人,应该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社会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非糖尿病人、糖尿病人、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以及陪护人员、乃至整个家庭。
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形式:①定期进行专题讲座;②阅读糖尿病知识手册;③电话随访与咨询指导;④定期进行家庭访问。
社区卫生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过程中的干预及指导
社区卫生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干预及指导,有效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将病人的健康状况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内容:干预内容包括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相关知识、如运动治疗、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包括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态度和认识,以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如饮食管理、规律锻炼、合理用药、自我监测血糖、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足部自我护理、配合医生进行随访和并发症的早期发现等。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价:①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目的不仅是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行为。Coates等指出,知识水平与自我管理行为不存在相关性、在知识转化过程中患者的动机和态度起着关键作用。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均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水平。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的综合策略,既注重知识的提高,又改变患者的态度。有助于实现知识到行为的转变。②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能提出患者对饮食控制的依从性,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如控制总热量、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摄入。经常性的体力活动可改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并减少降糖药用量等作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能促进患者增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延长有氧运动时间,可推迟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谢高强,李莹.中国部分中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现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8):564-568.
篇9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策略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马加爵事件、徐丽杀母事件、虐熊虐猫事件以及前段时间的林森浩事件更加强了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心理健康的相关内涵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提出,心理健康是指:“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效率的生活。”也就是说,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几个层面的共同发展,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内容而言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个方面。因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并结合高中生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足够的认识,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还只是把眼睛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盯着升学率,而很少甚至没有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训练还没有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很少。家长也极少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认为成绩就能代表一切。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与生活中的失败并存,会使得许多高中生虽然学了一些课本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严重者成为精神病患者或者走上自杀轻生之路。这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4年2月18日发生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林森浩饮水机投毒毒杀室友黄洋一案。被告人林森浩终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林森浩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成绩优秀,尤其酷爱英语,高考时以780分高分进入中山大学,并于2010年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他的学习成绩持续领先,他发表的论文大大超过学校的要求。就是这样一个在学习上的天之骄子,在现实生活中却处理不好各种问题,处处不顺心,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不管是对于两个年轻人的家庭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留下了持久的伤痛和遗憾。也许林森浩案件是个个例,但足以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警醒。如果在林森浩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没有一味地教授书本知识,家长没有一味地对其迁就、纵容,认为只要读好书其他一切家长都可以容忍,而是及时予以心理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悲剧。
(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所罗门教授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关怀,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然而,目前一般的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数量不多,并且现代日益紧张和繁忙的生活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早在2000年,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约有5成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教育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系统,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而目前学校教育中,一学期除了开家长会,教师与家长几乎没什么交流,家长学校也是形同虚设。这就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方针与对策,从而降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坚定的过程,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同样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主动开展家庭心理干预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父母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练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此外,家长应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务必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应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最终酿成大祸。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各个中学要抓紧时间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有利于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尤其是要对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进行重点培训,使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学校要认识到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学生家长要改变这种观点,不要认为学生送到学校就应该由学校全面负责,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不管不顾。家长也应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了解学习相关的知识。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反过来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只有学校和家长联手合作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互惠互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以上我们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研究是建立在各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真实存在的基础之上的,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升,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2型糖尿病 配偶 依从性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DM)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健康教育,作为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列为糖尿病治疗的5个要点之一,经研究证实,能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我院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配偶同步教育的方式,以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提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行为及血糖水平,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7例。纳入标准:①根据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②家庭完整,夫妻双方无智力障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谈;③夫妻双方自愿参加,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严重慢性病,如心脏病、恶性肿瘤等;②存在其他心理疾病;③丧偶。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入选的67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重新编码,采取随机取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夫妇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病情状况、治疗方式、经济收入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 干预方法
由两名受过培训的,表达能力强,善于交流的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心理指导、饮食治疗教育、运动疗法教育、药物治疗教育、自我监测及护理、并发症预防、同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干预组患者及配偶同时实施健康教育;内容与对照组相同,并告知配偶对患者有效的帮助和监督支持将有利患者的康复,以取得配偶合作。每次讲解后让配偶复述教育内容,不能复述者再次讲解并在第2天进行重复,加深印象。每天1次,每次30min,每次均由配偶签字,表示已听过该项目的内容。对配偶感到困难或常遗忘的内容写成健康教育处方发给配偶。
2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2.1 依从性行为量表
对患者依从性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根据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结合其他依从性量表,自行设计了遵医行为量表,包括糖尿病的饮食疗法5项、运动疗法3、药物疗法6项、自我监测6项等共20内容,分为3个等级,计分为0~60分,分数越高依从性越好。量表内容经过5家审核,内容效度比达0.94,内部一致性Cronbach’sɑ分别为0.72和0.82。
2.2 血糖水平测定
运动干预前后,进行糖代谢指标的测定,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 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以上测定标本采集均在禁食10-14h抽取静脉血6mL,分离出血清,机器使用日本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观察指标血样采集时间分别安排在健康教育前一天及干预后3个月。
2.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本文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下数据以P
3 结果
3.1 两组干预前后依从性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依从性评分比较
组别 n 依从性得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组 34
34.44±8.705
44.68±5.855
对照组 33
35.15±9.634
40.85±7.957
t
0.317
2.248
P值
0.752
0.028
由表1可知,干预前两组的依从性评分不存在可比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配偶同步健康教育对于患者的治疗依从行为有效。
3.2 两组干预前后的糖代谢水平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干预前后的糖代谢水平
组别
n
HbA1c
FBG
P2hBG
3月前
3月后
3月前
3月后
3月前
3月后
干预组 34 7.771±1.121 5.985±0.971 7.221±1.224 6.138±0.819 10.721±2.378 8.629±1.213
对照组 33 8.173±0.996 6.694±0.991 7.252±1.210 6.703±1.056 10.167±1.683 9.576±1.818
t
1.550
2.957
0.104
2.451
1.098
2.513
P值
0.162
0.004
0.917
0.017
0.276
0.014
由表2可知,干预前两组的各血糖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配偶同步健康教育对于改善患者的糖代谢水平有效。
4 讨论
4.1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目前,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9.7%。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愿的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保证与核心。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疗养知识、用药知识、饮食治疗知识、运动疗法知识和自我监测等,对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黄伦涛[2]等262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发现,干预组的空腹血糖降至7.2mmol/L的天数和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认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治疗有效。吴伟英[3]等,通过对DM患者的心理护理、评估,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实施DM知识、技能的教育。对应用胰岛素、并发症防治、自我血糖监测、饮食指导教育,实施患者模拟体验、实践的教育方法,发现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4.2 家庭支持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行为的影响
依从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治疗和健康指导保持一致的程度,而行为包括遵医嘱服药、运动、定期复查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饮酒、吸烟等[4]。
陈亚梅等总结了影响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健康信念、社会支持五个方面[5]。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依从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为全面提高糖尿病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须指导病人的家庭成员,充分调动患者的家庭资源,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度,使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均参与到糖尿病的管理中来,最终达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之目的。
4.3 配偶同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意义
DM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DM患者,还包括DM高危人群、DM患者的家属以及陪护人员,乃至整个家庭、社区和社会[7]。家属作为患者最重要的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配偶的支持[8]。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配偶实施同步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能有效控制血糖,有利于病人的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士与配偶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指导,取得配偶的对治疗护理的理解和配合,让其了解整个糖尿病治疗的过程,提高了配偶的照顾水平及配合程度,配偶也能及时发现影响病人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给予安慰支持,并能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使他们在协助糖尿病患者建立规律生活秩序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同时,让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积极进行自我管理,做好自我保健,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刘莉,耿建林,王修乾,等.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 11(3):114-6.
[2]黄伦涛,王红祥.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1,15(10):62-63.
[3]吴伟英,严金霞,何娴英.糖尿病教育实施的策略[J].当代护士,2007,4期(学术版):79-80.
[4]陈爱萍,张维娜,蔡虻,等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与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2,16(3):145-146.
[5]陈亚梅,黄金. 糖尿病病人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20-21.
[6]韩旻雁,陈维清,李秀敏,等.社会支持对2型糖尿病病人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1):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