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时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为中国市场的开发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所初步证明;随着全世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衷以及喜爱,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纪,也必然会随着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而勃兴,传统文化将不仅仅作为文化而传播,未来的中国式企业管理将会随之而兴。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把握好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区别精华和糟粕,依靠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结合时代特征,立足现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它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发展产生了持续而强烈的影响。自古以来便有了“仁、义、礼”只说,仁:讲求尊重、敬重,有爱人和安人知道。义:讲求经权变通之道;礼:规矩之学,讲求行为规范之道。
“仁”是以人为本,其核心为“爱人”正所谓“仁者爱人”“爱人能仁”,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之意。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本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仁学注重人与人际关系,抬高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仁学就是人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学说。
作为现代企业,要想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应树立为民、为国,服务社会的企业理想,把仁爱之德施之于人民大众,真诚、友好地对待别的企业或客户,加强双方的沟通、理解和联系。企业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过程中,要突出人的理想信念,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只有关注并指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必将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和认可。因为一滴水在大海中才能永远奔流不息!只有融入“大海”的企业家才能成就百年伟业。
“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义利观”是其思想的精髓,最根本的主张是“先义后利、以义统利”。
凡是功勋卓著、业绩辉煌的企业家,都非常注重“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精神支柱的主要方面,既谈赚钱又讲友谊,既注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舍小利而求企业大利,以期达到个体与团体的双赢。
现代企业水桶原理。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人人必须团结一致,共同提升企业的短板,而不是只注重自己的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样企业的整体利益将无从保障,个人利益将无所存在,所以只有以义为利,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个人与企业双赢。
现代企业经营者可以把“义以生利”的思想转化成一种经营理念,在管理企业的活动中,就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约物质价值的过程。做到行为上的“取之有义”,实际效果中的“先义后利”。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坚持“义”与“利”相统一的原则,以平等、互利、讲信用为基准,就定能实现企业的兴旺发达。众多华商在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事业时,都注重对待“义”与“利”的关系,力求使之达到圆满的统一。
“礼”通理,不单指礼仪,还指规范规则。
“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与社会制度,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强调的是要制定一套严密的法规制度,更强调的是法制与人本思想的结合。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 问题分析 改善措施
一、传统财会信息管理中的问题
传统财务管理的症结就是在管理中缺乏信息沟通,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在逐级上报和管理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遗漏和错误,引起此类问题的主导因素如下:
1.企业的内部机构混乱。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都会设置内控机构,但是财务管理中的制度与内控机制、结构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此时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就容易导致审计工作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使得监控、考核等不能落实,最终导致了财会信息的失真。
2.人员管理措施薄弱。人员管理是信息化管理重要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进行人性化管理,很难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最终会导致人员缺乏凝聚力,导致团队内部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也会影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完善。
3.资金管理漏洞多。资金管理是企业正常发展与运营的基础,在传统财会信息管理中企业的资金管理往往缺乏整体性,因为管理模式的落后,导致各个部门间的资金调度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信息,使得管理者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对资金的流动情况加以掌握,从而影响了财务管理对资金的有效支配与调度。同时企业资金管理中利润化的趋势明显,而对于不良资产的管理则偏弱,导致资金问题随着企业发展而激化,最终影响整个财务管理的实施效果。
二、传统财务信息管理产生问题的根源
1.管理层面多:财务管理往往是逐级管理,不同层次的财务信息是存在差异的,各种不同的业务会产生信息差异,直接经营者希望增加经营业绩提高效益,往往会利用隐蔽的方式来编造虚假的信息以便获得相关利益。所以在企业中财务的多级管理模式是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2.信息滞后性:会计信息系统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不能实时化的完成数据采集与汇总,因此信息形成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信息需要整理与统计,这就导致信息不能及时的得到统计,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层所获得信息往往存在滞后性,这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提高。
3.财务管理的过程性:财务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管理模式,不是在某一个点就能完成所有的财务工作,虽然可以汇总一个阶段内的财务信息,但是所有的财务报告是在财务人员确认、计量、分类、汇总后才形成的,所以财务信息是在财务人员处理后形成的综合性信息,因此在其中会参杂人为的经验与判断,也就容易导致信息中存在问题。
4.信息整合的动机不同:在管理中因为信息利用的方式与目的不同,企业管理中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也存在不同,所以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动机不同,更不用说企业对外的信息披露了。因此在管理中针对财务信息的利用存在动机差异,多数企业都有扬长避短的心理,往往会披露或者汇总对企业自身有利的信息,从而造成了财务信息管理中的失真。
三、财会信息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策略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经济发展,迫切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入要求企业必须改变财务管理的模式,使之进入到信息化模式,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将会计准则、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创新内容与方法。综合财务现代化管理的策略总结如下:
1.强化内部沟通。信息管理的核心在于共享,也就是要建立无障碍的沟通,主要是消除内部沟通的阻碍进而消除财务管理中的孤立信息,因为不同管理层次中的信息沟通往往存在差异,所以孤立的信息大量存在是影响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是现代会计管理的重要基础。在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中必须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各个部门对财务情况都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促进信息化的构建和完善。在现代化信息管理实施中首先应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沟通,进而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保证各个部门获得的财务数据保持一致,并在宏观管理中实现针对性的资源调控,实现管理的效率提高。
2.强化内控机制。财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是整个信息管理效果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管理中应重视对内部控制的提升。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应要求企业加强内控的机制,从而让各种财务信息可以在信息化共享中得以透明化,保证财务信息及时、透明、完整、准确,同时在内控的过程中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另外,在内部监控的实施中,也可进一步的提高公司各个部门的财务透明化,以此提高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统筹效果,使得现代化信息管理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也可从宏观角度提高集约化的管理力度。
3.强化软硬件基础。技术引入是信息化建立与强化的基础,企业管理中的财务信息化也必须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要实现现代化的财务信息管理必须对软件和硬件水平进行全面提高,针对自身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财务管理的系统升级,建立适应自身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系统。另外,重视对硬件系统的建设,网络硬件、控制中心等硬件设备的构建会直接提高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也从某些方面降低财务管理的成本,保证了信息的质量、价值、效率等。
四、结束语
现代财务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必须具备更加透明的信息沟通环境,也必须克服传统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存在问题的同时,对问题的关键进行改善,转变思想、强化内控、升级系统,以此实现财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而获得更好的财务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益龙.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旅游管理;影响;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在旅游管理方面与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都有体现。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都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各处景点均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联,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较高的开发价值。因此,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更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利用,使我国旅游行业更加精彩,实现我国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主要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们智慧的产物,我国先进哲学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就现代旅游而言,“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体现,并且逐渐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阳光服务理念
我国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阐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为贵思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旅游企业文化对“人和”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倡阳光服务理念,且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促进了该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务管理逐渐体现游客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三)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国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能受到人们的拥护与尊敬。传统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鉴,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凭借言传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对员工给予充分的尊重,维护员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的发展措施
(一)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是目前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实现发展的重要措施。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为丰富的民族元素,进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追求以及旅游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旅游景点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内涵,则不具有生机与活力,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阻碍。唯有进行深层次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效结合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独特旅游景点的构建,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实文化旅游理念,必须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举措。要想体现旅游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给予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足够的重视,使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显著提高,进而全面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作用。既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
传统文化旅游形式的丰富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十分必要,进行民族性与现代化相结合旅游方式的开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凭借亲身体验、情感感知等方式,促进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健康发展。并且,应加强开发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包括心灵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使游客不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悦,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行业在近些年里发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业不仅要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落实文化旅游基础工作以及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应该对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策略进行积极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想.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34-35+37.
[2]万国民.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4):25.
篇4
关键词:现代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孙子兵法;价值
1. 引言
管理学由人类生产实践而来,随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以传播和应用,并形成了系统的西方现代管理科学。这一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大规模的碰撞是在之后,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悲惨命运。二战之后,在亚洲经济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基础之上,中外管理者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中的价值,将诸多民主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相提并论,并加以实际应用。这其中,尤其受到西方管理者欢迎的要数《孙子兵法》中精妙绝伦的战略思想,迄今,这其中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已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概述
在中国,管理思想区别于西方独立的管理体系而蕴藏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早期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周人所著的《易经》之中,它提倡“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对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深刻影响[1]。其次,是一系列杰出的古代兵书,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皆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寻找智慧的源泉。再次,我国历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管理及战略思想也被现代企业管理者竞相学习和应用,如 《史记》、《三国演义》等。总之,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学派与教派的精髓体现着管理思想。
在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是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以Fredrick W. Taylor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以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第二阶段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旨在强调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肯定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第三是形成于二战之后的技术管理阶段。此时先进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管理的精确度和科学化水平,但也使管理相对的机械化和程序化。第四阶段是随着信息科学和全球化发展而萌芽的人本管理阶段,此阶段中提出了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的理念,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等需求[2]。简言之,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与工业化的进程保持一致。在当前以资本主义力量为主的全球化之中,西方管理思想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管理思想。
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西方科技如果缺少了东方智慧,就会变成瞎子;东方智慧如果缺少了西方科技,就会变成瘸子”[3]。这说明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尽管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是可以相互借鉴并促进共同发展的。G. Hofstede在其著名的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西方国家大多具有低权力距离、高个人主义、男性倾向明显、低风险回避的文化传统;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高权力距离、低个人主义、女性倾向略微明显,和高风险回避的国家[4],由此推断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思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较侧重于“仁”、“道”、“德”这样的精神层面管理;而西方管理思想中更侧重“法”、“术”、“量”这样的行为规定层面管理。那么到底这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借鉴并促进发展呢?
3. 《孙子兵法》中的现代管理价值
《孙子兵法》中写道:“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5]。这其中可以看出其作者孙武对待战争的态度,即“战”是为了和平,是为了不战;“谋”,是为了获取优势以主动结束战争;“略”,是以修仁政、建法度、富国强兵来实现;“利”,是以保全敌我并牺牲最小代价为前提[5]。
上述观点归结到一点就是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这一既要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时又要以“义”为前提为他人着想,最终实现敌我双方的共同利益的战略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表现形式即为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和管理者而言,如果只注重自身利益,不注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势必为企业员工人心涣散、业绩下滑甚至破产倒闭埋下隐患。相反,只有同时兼顾整体和部分利益、长期与短期利益、自身和他人利益的管理方式才能为企业持久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才能实现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呢?企业管理者可从《孙子兵法》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中获取参考:首先,要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这一价值取向强调了企业和社会相互的利益关系,企业利益从社会中来,最终又要到社会中去,不断地为社会尽责才能获取最大效益。其次,要平衡自身利益与竞争对手的利益。这一理念要求企业从竞争合作的角度看待商业对手,即竞争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失去了对手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在利己的同时也要善他。再次,要平衡自身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客户至上”的理念和价值观永远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基石,没有客户支持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走上灭亡的道路。
总之,对于一个现代企业而言,要做的“战”为了不战,“谋”为了把握优势,“略”为了长远发展,“利”为了保全双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利益间的关系总是紧密相连且不可回避的,只有眼光长远,置战略利益于眼前利益之上的企业管理方式才符合《孙子兵法》中利益关系的精髓,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长存。
4. 结束语
《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处不包涵着管理哲学的理论和谋略思想,无处不闪烁着企业管理的智慧光芒,本文侧重从管理的角度对《孙子兵法》做创新性的研究,对其中与现代管理相关的启示进行归纳和提炼,明确《孙子兵法》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并为企业道出将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相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3] 刘刚. 2010.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胡滨. 《孙子兵法》蕴含的人本管理精神 [J]滨州学院学报 2007(10)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传承;借鉴;创新
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自然而然形成的,它要通过企业有意识地塑造才能建立起来。在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根本,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依托,在融合东西方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是关键。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并重,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根植于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髓,使之成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传承的精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忠”、“孝”著称于世,不仅忠于君臣、孝敬父母,而且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先人看来,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或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社群原则是国民人生价值取向的标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它通过精神感召和意识形态激励,使公民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放弃自我利益,成就集体利益,使个人的利益与象征性的集体利益获得一致性,进一步达到社群的共识。热爱、忠诚、报效自己的祖国一直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历久弥坚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国企业要把“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作为自己的经营宗旨,并能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天道刚健,自然界生生不息地运行变化,人们当效法自然,养成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品格,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进德修业”,应与时偕行,顺应时代潮流,勤奋刻苦,务求有所作为,以立德、立言、立功。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道家庄子从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出发,提倡:“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所说的匹夫之志、丈夫行为与至人神举,就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
“厚德载物”是指要像大地那样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万物。“和而不同”是主张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的和谐一致,反对抹杀事物的特点和个性,强求事物单纯的、没有生命力的“一致”。和而不同是整体和谐的思想,是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体现在待人接物上为“和气”,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为“和睦”,体现在国际环境上为“和平”,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宽容大度,,善于与人合作;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允许差异、允许创新、允许多元,和平共处,,着力构建一个尊重个体独立性和个体利益需求的民主和谐的企业集团。
(四)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儒家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意思是做事先做人,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义”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义利规则,提倡舍己为人,克己奉公,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上”。海尔集团的宗旨――“真诚服务到永远”,就反映出德、义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
(五)中庸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的处世经典,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要合乎时宜,把握节度,恰到好处,既无过分、又无不足,在一定的道德原则下达到和谐的境界和目的。基本点是要求人们为人立身要正,处事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道理,力避发生过与不及的片面、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保持协调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公正与效率、财富与精神、增长与发展、资源与环境、道德与法律、竞争与和谐、对内与对外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外部建立一个稳定的、宽松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发展环境,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
以上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和思想,经过科学扬弃和批判继承之后都可以也应该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精神源泉。
二、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
企业文化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具有兼容性的特点,需要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吸取营养,获得生机,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国外文化中同样包含可以补我所缺、为我所用的积极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理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崇尚真理和正义、求实和尊重实践的精神。它认为客观世界的运行和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可以依靠知识和理性思维、逻辑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人们必须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充分认识和肯定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的人道主义
这是指的人道主义,它主张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去关注和研究人的问题,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去看待人性。它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性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特别是在开放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下运作,需要全面了解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如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市场机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及协调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市场主体利益驱动规律等。这些理论成果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的成果,均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积极地启迪和借鉴意义,特别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它较少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主要是对现代生产活动以及企业、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抽象,以及管理活动具体操作的程序、方法、规则等,完全可以为我国企业和经济、社会管理所用。
(五)创新精神
现代的“创新”概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把社会经济活动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静态的“经济循环”,二是动态的“经济发展”。他认为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而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家不断地实现创新,即进行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目前,对创新的理解也不断发展,并将其分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因而,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力量源泉。除此之外,国外的现代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塑造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在现阶段整理、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做历史的、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无论是继承还是抛弃,都不是简单地、笼统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善于运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立足于我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国情和历史任务,正确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用科学的态度清理和扬弃,以剥离其封建的和小农经济的杂质,提炼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体现优良思想道德传统的成分。即使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需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造,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改造吸收其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精华,特别是现代以来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体现人类共同智慧和精神财富的文化成果。同时,还要自觉防范和抵制其腐朽因素和精神垃圾。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在科学扬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整合工作。这种整合是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精神原则和价值标准,去改造并统摄引进的外来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现时代的国情和要求,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使两者优势互补,共同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这种中外文化的融合就是文化创新的一个方面,文化创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对中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孕育出新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的创新来自于其内在的创造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创造性和灵活性成为最突出的资源。在工业文明中,是用过去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信息文明中,则是通过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探索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在动态中不断升华的人类价值理念体系。企业文化一方面要跟上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另一方面,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地改进与重塑。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由浅入深,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当中。
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要整合古今伦理观念,融合中西文化,以成为企业运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会产生多层次的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光明.现代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万顺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中和文化管理
一、管理与文化
管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管理大师彼德鲁克曾这样论述,“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技术都是建构在一定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任何一种管理制度或体系要起作用的话,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载体。
现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暗合,当然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差异。如果我们在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承载该理论与技术的社会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那么这些管理理念或管理技术在实践运用中,其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现代管理理念与技术尤为必要。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尚中贵和”的中和思想。本文主旨在于探讨儒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与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中和思想的文化内涵
要理解“尚中贵和”的中和思想,首先要理解“中”与“和”的含义。从“中”字起源上,通常认为:“中之一字,本义为射之命中”。也就是说,中是人们对射箭“中”的认识派生,应为狩猎经济见长的部族观念,它是夷殷所形成。因而,理学家程颐在为“中”下定义时,就作出“不偏之谓中”的解释,反映了“中”即“正”的含义。而“正”有“不偏”之意,即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到好处,无过而无不及。
“尚中”作为一种原则是孔子提出来的。在孔子看来,“过,犹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中便是正道。《礼记中庸》将“中”概括为处理万事万物的根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通观儒家文化,“中”一般有中礼(或中道)、时中和适中之意。其中,中礼反映了循道的思想,主张遵循合理的制度和规律,讲的是“中”的标准或尺度;时中是“行权”的表现,即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强调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要随时变通以合于中。至于适中,强调的是“执两”、“用中”,即不偏执、不走极端,它是“中”在行为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在某种意义上,“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量“中”的最终标准。“和”的内涵主要是指和谐,它包含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循道”思想是“中礼”的外在表现,这里的“道”就是“和谐”之道。在中华文化中,贵和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末年,周太史伯就得出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断。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也表示对“和”的重视。到孔子那里,对“和”的重视更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原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自孔子之后,中国的思想家几乎都重视“和”的思想传统。
事实上,“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在宇宙生命的流变中,任何现象即存在,都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每一生命的过程,都是由无秩序均衡结构的状态,到秩序均衡结构状态的完成与解散,而重新建设新均衡结构之过程。一切存在都有“求生的意志”,“总要求继续存在,总不愿意死,既然存在即生命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无论如何长久,终归是要死的、要结束的,因此所谓的“存在”,就是某一现象或某一事物相对保持一定的质、自产生到突变所持续占据的时间和空间,也即事物相对同一、和谐的发展状态或过程。换言之,只有和谐,万物才能生存;和谐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事物的灭亡。因此,和谐是存在之道,维持和谐,也就是维持事物的存在。
三、中和思想与现代管理
1.中和思想与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组织的决策层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组织的具体情况,在广泛听取组织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整个组织的总体目标,然后逐级展开并落实到岗,变成每一个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实施措施,形成一个全组织、全过程、多层次的目标管理体系,以达到激发和动员组织全体成员参与目标并为目标实现而奋斗的目的。
显而易见,目标管理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和思想的要义。有效的目标管理,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执两”、“用中”。“执两”就是要准确认识到目标之于组织外部与组织内部、组织整体与成员个体、上级与下级的价值的差异,“用中”就是要均衡“两端”的矛盾、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而有效的目标管理,其实施的过程则需要“行权”。目标规定了总的方向,以及具体实施的步骤与方法。然而,组织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有权变的意识与胆略。
而“和谐”则是衡量有效性的标准,更是目标制定的原则。所谓的“和谐”原则,就是要促使组织外部与组织内部、组织整体与成员个体、上级与下级均衡、有序地、可持续的发展。矛盾两端的失衡,必然会导致组织的动荡与混乱。因此,现代目标管理深刻地体现出了中和思想的内在要求。
2.中和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地域内的具有正常智力,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它与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组织的三大资源。然而,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与经验上。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劳动能力。而不同的岗位对人的劳动能力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让有用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让每一个岗位有一个合适的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人才招聘、任用与激励的过程中,这一原则无不贯彻其中。而这一原则即人职匹配原则。人职匹配原则是中和思想的内在要求。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和谐”就是要使个体所具备的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保持一种平衡。如果个体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的话,那么就是“不及”,可能就会影响到工作的完成;而如果个体的能力大大地超过岗位需求的话,那么这就是“过”。这样的话,一会造成人才浪费,二会影响人才的积极性,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因此,人才的选拔与配置必须要做到岗位与人的匹配,做到无过无不及。“过”与“不及”是矛盾的两端,我们必须要“执两”而“用中”,以达到“无过无不及”。
人才的任用一方面要遵循人职匹配原则;另一方面,要做到“和”而不同。管理的实质就是使各种管理要素和谐有序。在组织管理中,和谐的员工关系意味着企业有一种在各个方面都能够真诚合作的气氛,而这种合作表现出来的信念和力量,共同作用于企业的最高目标,是使企业具备最大活力的源泉。除此之外,和谐的员工关系也有助于满足员工对人际关系的需要、相互尊重的需要,并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的承诺度,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从而使得组织获得持续的、稳定的和健康的发展。因此,和谐的员工关系是组织致力于达成的目标之一。但是,“和”并非等于“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与“同”异,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方面有所不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混合叫做同,同的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人才的任用,是将不同的人和谐的搭配,以产生最大的效能。人员激励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其实就是如何用好人才的问题。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激励差异性原则的重要性。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优势需要。不同的人,其优势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激励的首要原则就是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务,要制定有不同的激励政策;对不同的人,要实施不同的激励手段。这一思想既体现出了中和思想“行权”的主张,也体现了中和思想“执两”、“用中”的内涵。“行权”对于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激励手段;“执两”就是要根据个体的需要,把握住激励“过”与“不及”的两端;“用中”即是激励手段符合个体的需要。“过度”的激励是资源的浪费;“不及”的激励达不到最大的效能。
3.中和思想与信息管理
信息贯穿于管理活动中的全过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都离不开信息。准确性、及时性、经济性是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
准确性是信息的生命。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保证分析和判断的正确性。经济性就是要考虑信息处理与效益的问题。获取信息需要成本,应该在确保管理者决策需要的前提之下,用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信息价值。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经济性,必须要遵循“执两”、“用中”的原则。“执两”是一种全局的、系统的视野,就是要寻求到矛盾的两端:过与不及。过量的信息是“过”,其搜集的过程必然会损伤经济性原则,既耗时又耗力。过少的信息是“不及”,无法达到准确性的要求。因此,“用中”是解决信息管理准确性与经济性问题的根本手段。
及时性就是要迅速把握环境的动态变化,迅速地校正或调整管理策略或手段。组织环境瞬息万变,因此管理策略和手段必须要及时更新。如果环境变了,而管理策略和手段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并阻碍组织的发展。因此,及时把握信息的动态变化,是确保管理持久有效运作的根本。事实上,尊重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策略和手段上的调整,这是“行权”的基本要义。
篇7
企业文化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了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其表现形式多为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企业文化的存在不可能脱离了社会环境独立存在。企业人员的背景要素中包含着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这些人员的文化背景,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契合工作者文化背景的特质,才能建立起完善、富于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就是需要纳入考量的一个重要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产生于五千年文明历史,影响到现在和未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儒、释、道互补,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为辅的一种人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肯定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精华,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又包含着人本管理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在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厚实的思想基础与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1 。充分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积极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对于当前的企业文化管理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二)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把“仁”作为其学说的唯一原则和最高道德标准。这实际上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天人合一”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待人和自然、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认识。当今社会,企业管理倡导的是人本主义管理。现代企业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这样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在这一基础上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实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百年老店同仁堂就是以“仁”为企业文化之本。它的管理理念就是“同心同德,仁术仁风”、“同修仁德,济世养生”。这佐证了“以人为本”这种注重培养职工的互相尊重、团结合作、改进创新的精神的文化模式是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点。
现代文明起源与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也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以及人性异化等现象。“天人合一”是一种对现代企业的一项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要求人的作为能够不损伤天地和他人,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第二个层面,企业的发展和管理都要尊重社会和自然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的要求而独立发展。日本的松下企业文化2 :“企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善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顺应同化、感激报恩”, 它就散发着一种浓浓的天人合一的情结。日本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中国唐朝的思想文化,在根源上都包含着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当今社会追求功利性和利益极大化,个体在滚滚的金钱洪流中往往缺乏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企业作为经济世界中追求生存的个体,需要儒家思想精神内核中所蕴含的人文智慧进行精神的调解和治疗。
(三)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培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是相合的。而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如何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去,并将之置于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何种位置,则是需要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篇8
企业文化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十个特征:和谐,包容,真诚,仁爱,循礼,守信,合作,平等,创新,共赢。现代企业文化是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现代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不同,更加强调前瞻性,进取性,开放性,外向性,功能性,实用性。现代企业文化直接面向企业经营实际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现代企业文化总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企业的生机活力。现代企业文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着重自身综合素质和内心真诚觉悟。现代企业文化是民主的文化,人的自觉主动主导一切。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从内涵到外延都十分丰富多彩。现代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崇尚简洁高效的文化,任何形式主义的虚华文章都将被抛弃,而是直接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和流程当中。现代企业文化不仅仅追求业绩等硬性指标,更以内心感受和精神价值为最高评价标准。总而言之,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划时代的崭新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将对企业发展战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现代企业文化的引领,企业将失去目标和方向,将永远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永远无法创造新的市场格局。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条件下,企业必须主动引领和主导市场发展方向,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和屈从。要开创这种崭新局面,企业必须要从企业哲学、思想理念、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多方面,彻底改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必须走在战略前面,为企业发展指明目标和方向。传统企业那种通过积累和沉淀,逐渐缓慢形成自己的文化,或者借助外脑提炼和总结,把企业文化当作财宝炫耀,这类做法已经越来越过时了。任何企业都必须改变企业发展在前,企业文化在后的思路,特别是高新科技型的中小企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企业自己掌握“渔”的本领,而不是满足于一两条死“鱼”。也就是企业自己要善于创造和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依赖所谓的咨询公司专家大师。因为他们的企业文化理论模式和操作套路,已经随着时代变化而早就过时了。传统企业文化建设是向后看,是对企业历史的回味和总结。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是向前看,是对企业未来的前瞻和引领。现代企业必须在创立之前,就应该明白自己的文化是什么,而不是等到企业发展有一定年头和规模,再来考虑企业文化问题。因为在当今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初生企业没有明确的文化引领,不仅根本无法生存下来,甚至连胚胎都无法形成,更别谈什么发展壮大了。
中国企业已经走过依赖机遇和成本发展的时代,正面临发展模式转型的课题。企业战略转型要求企业文化必须变革。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文化也面临新的使命和任务。首先企业文化必须让自己现代化,也就是理论体系和运作模式要创新,要主动适应形势改变自己。其次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让企业自己掌握“渔”的本领。没有自己掌握这项本领的企业,将无法在未来市场生存、发展和壮大。这是中国企业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篇9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企业诚信 道德建设
企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和积累财富的主体, 共赢互利、信守承诺的企业信用是现代文明诚信社会的基础。“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以人为本”在中国早就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借鉴价值。不管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在管理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同现代企业管理真正结合好,这样企业才能长治久安,稳健发展。
一、树立诚信意识, 构建企业诚信文化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诚信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诚信意识, 破除只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企业信誉的思想,把诚信与发展、诚信与效益结合起来。企业要把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看待,培育良好的企业诚信文化。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诚信价值观念, 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企业文化氛围,让诚信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组织系统、每一项活动、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中,以诚信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在管理和发展中体现诚信的丰富内涵。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诚信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管理机制, 对员工的诚信进行约束。尤其应侧重于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信用行为, 并应重点强化对关键人员的跟踪与监控。对评估考核结果要公平合理的给予考核奖励, 使用科学激励,按时兑现管理者的各种承诺,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威信。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形成员工以诚信工作获取各种应得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共识, 借助诚信管理实现融洽的文化氛围、高效的企业效益, 使员工和企业和谐共融发展。
三、完善企业的法律法规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有一部分企业利用相关的法规、制度中存在的漏洞来进行违法经营, 谋取小利, 从而危害消费者利益,危及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立法部门加快速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双方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出现问题时也可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当前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有涉及诚信的内容,但规定得不是很理想,需要对有关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要加强信用立法,尽快制定《企业信用法》、《消费信用保护法》、《信用披露条例》等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为有关机构在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的搜集、评级、服务等方面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使信用服务有法可依。因此,必须健全法律体系,增强法治保障,让我国企业更好地加强伦理道德建设。
四、加强政府、行业协会的管理
政府、行业要制定规范的行业准则,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投资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对能够诚信经营的企业,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激励。通过制定行业准则来促进企业的诚信经营,使从业人员形成共同的道德价值观。
五、建立健全企业诚信管理机制
如果缺乏外部诚信,很多遵守诚信的企业会感到在经济大潮中孤掌难鸣,势单力薄;没有内部诚信的企业将是一群乌合之众, 必将偏离市场运作的轨道,被市场淘汰。为此,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诚信管理部门,使企业的诚信管理工作既有专人负责,又能够有效协调各部门在诚信管理中的工作并及时地检查和评估企业诚信的实施情况,从而不断地提高诚信管理水平。另外,还要建立健全诚信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诚信责任监督管理系统,要把企业诚信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层层落实诚信责任,做到环环紧扣、责任到位,确保诚信责任链的形成。
六、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能力
企业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商品市场的需要。完善企业的产品制造设施设备,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以便能在客户心目中留下“诚信经营企业”的良好印象,增加客户对本企业的信任感。
总之, 作为现代企业,首先要做好企业内部的诚信管理工作,通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诚信互动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以此为基础,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与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诚信形象和社会认同,通过企业内、外部诚信管理的有机结合,真正打造出一个诚信、赢利而又健康发展的良好企业。
参考文献:
[1]李新庚.儒家诚信文化与当代企业信用建设[N].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02.
[2]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汝传福.论企业诚信管理[N].中国商界,2009-02.
[4]王慧明.儒家文化与中国当代管理[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10.
[5]朱雨兰.儒家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报,2004.
[6]吴运强.试析如何加强企业的诚信管理建设[N].现代经济信息,2010-08.
篇10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企业管理 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其主张“仁爱”、“诚信”、“中庸”、“克己复礼”等思想精髓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更启迪着今天的企业管理。本文主要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绵延数千年,代表着中华灿烂文化,在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经过“焚书坑儒”的洗礼,而后居于独尊地位并非偶然,这同儒家思想本身丰富的内涵所具有的综合性、感召力分不开的,因而儒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及中国社会。
1.“仁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儒家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即“仁、义、礼、智”。其中,“仁”为核心与基础,它强调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关系中才能定义自己,只有通过“二人”才能定义“一人”,仁即“二人”的意思,故“仁者,人也”。 儒家认为,人首先要有一颗温暖、亲爱、感恩、谦让、善良的心,即仁心。在基本的人际关系里,在亲人与朋友的相处中,尤其应该体现这种态度。其次要将仁爱之心推延出去,并充实个人,尽力让世界和谐。有仁心恩慈才是人生意义的核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过去数千年之中,为无数识字与不识字的人所接受,成为其核心价值信仰,正在于它指点出人性的根本需要。社会文明尽管快速演变,若不能掌握人生的核心价值,生命终究不免空失落。而儒家所重者,正在于如何认识并满足人性中最核心而深邃的需求。儒家所提倡的核心价值,属于价值性义理,其重点在于以仁心爱人、敬天惜物,这种价值提炼是任何社会所需要的。
2.儒家思想的大众性、生活性、感召力
儒家思想之所以具有大众性、生活性、感召力,在于这种思想同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基础相适应。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不仅没能割断同氏族血缘关系的联系,反而将其继承、延续下来。由于血缘关系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因而由血缘关系所结成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式,父对子、长对幼均有着绝对的支配权,之间不存在着任何平等。加之血缘关系是先验的、超个体、超意愿的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摆脱和超越。个人只能是认可、服从、顺从这种关系,才能获得自己的位置和利益。这就是中国家庭本位制建立的基础。儒家强调“孝悌”为“仁”之本,这既是对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制度的反映,又是对这种宗法制度的维系;坚持“人禽之辨”,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敦化社会风气,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肯定尊君和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是对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认同;同时,又坚持“大一统”思想满足了人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思维路径上以“中庸”为至德,要求“叩其两端而执其中”,颇具有善于守成的优势。最后,它主张内圣外王,既希望用自己的理论来教化并转化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积极入世;同时又主张正人先要正己,坚持自身的身体力行。儒学内涵具有大众性、生活性、感号力的特点,能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利益集团的需要,因而易为社会认同。
二、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主要有:以人为本、以义统利、以德服人、以信取仁、勤劳节俭、严于律己、重才尚贤。
1.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帮本,本固帮矣”。人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够安宁。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财富的增长,忽视了创造财富的人,不懂得人是目的。在企业管理中,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2.以义统利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儒家以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反对为富不仁。如何认识“义利”的关系,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极力批判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认为它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儒家倡导的“义”指整体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而是主张正当致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企业也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积极的因素,必须肯定。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强调过分,若只讲功利主义,甚至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儒家强调“义”恰好可弥补这一不足。在经营管理中,一些企业家汲取了儒家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营宗旨,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人民结合起来,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以德服人
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在家庭中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谓之人义也”,形成一种融洽温馨的亲情关系。就整个社会来说,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企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作为重要的经营准则,并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这正是东方管理的一大特色。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强调制度与法律,这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儒家更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做之事。如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又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显然,制度、法律、规范应是相辅相成、同时并重,不可或缺的关系。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
4.以信取仁
诚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原则。儒家认为“诚信者,天下之竭也”,“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苟逊不羁,蒙无异也”。诚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历代经商之道。过去,我国许多小商号都挂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牌子,作为其的经营信条。弄虚作假、欺骗顾客、不履行契约的企业,是难以长久存在的。被称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先生的成功之道就是“以信誉成交,借信誉发展”。事实上“诚信为本,信誉第一”已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座右铭。同时,诚实信也是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精神支柱。
5.勤劳节俭
儒家历来都主张勤劳治国,勤俭持家。中华民族勤俭这一美德,在世界上是很有影响的。每一炎黄子孙,不论读书治学,还是经商称贾,共同的特点是十分勤奋刻苦,发奋图强,吃苦耐劳,并且也是比较简朴,处处提倡节约。儒家认为勤俭是心灵净化的因子和快乐因子,它不仅让人舒展筋骨,更让人舒展心情。经常劳动、喜欢劳动之人,多豁达开朗、快乐常在。勤俭的价值观念是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任何企业都应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益。
6.严于律己
儒家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能自制,后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后能为之用”。在严以律己方面,儒家还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这些强调的是,要管理好别人,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正人先要正己。作为一管理者,应在才学、能力、品德、气质、作风等各方面率先垂范,严以律己。这也是现代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7.重才尚贤
儒家主张“师道尊严”,尊师重教,重人才、尚贤能。“国之盛衰系于人才,功于才成,业由才广”,充分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用人之道强调“许士之风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选士用能不拘长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如器,各取其长”等。这些阐述了重才尚贤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总之,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是互为独立、又互为影响的,在猛进如潮的21世纪,儒家文化必将在世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洪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价值[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2]黄先海:中国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杭州大学学报,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