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创作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创作特点

篇1

[关键词]摄影构思 瞬间性 现场性 科学性

摄影艺术属于视觉艺术,是一种审美评价活动,这种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交流。一方面是客体向摄影家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信息,摄影家把许多生活画面印入心里,另一方面,摄影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愿望、理想以及气质等因素融合到对象上面,也就是说,摄影艺术家要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关照融合对象,把自己体验到的美的生活,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通过艺术观察和构思,用摄影工具表现在作品中并传达给观众,在摄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摄影构思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创作的构思,是作者艺术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积极的、能动的思维活动。构思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能够充分体现创作意图的艺术形象。不同艺术形式赖以表现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创作过程不同,因此构思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大一样。同一艺术形式,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不同作者,在艺术构思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规律和习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科学和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一位曾为美国《生活》画报工作过二十多年的知名记者A.菲宁格这样说“技术+艺术=给人深刻印象的照片”,因此摄影必然受到摄影器材的制约:它主要是以生活本身的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必然受到拍摄现场条件的限制:它主要摄取生活的一个瞬间,大多是在极为短暂的一刹那完成拍摄。这就使得摄影创作构思具有明显的瞬间性、现场性和科学性。

一、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瞬间性

艺术作品的构思,一般都要经过创作欲念的萌动,形象的酝酿、孕育和具体的艺术处理三个阶段:摄影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些题材和体裁的拍摄。有比较完整的构思过程,有比较长时间的酝酿、推敲,构思的各个阶段比较明显。如风光、花卉、静物、寓意、讽喻之类作品的拍摄大多如此。《东方红》(袁毅平摄)、《十且的螃蟹》(黄翔摄)的拍摄过程都是明显的例证。但是在以抓取“决定性瞬间”为主的人物摄影、社会生活摄影等“偶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瞬间的发现,瞬间的敏感与认识的飞跃则往往是主要的,如《小柱子》(索祖钢摄),《天真》(郑捷摄)等,都是突然发现,迅速抓拍的。

在摄影创作实践中,经常出现所谓“偶尔碰到”,“突然发现”的现象,这就是摄影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锻炼了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明锐的直觉能力,进而运用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对客观生活中的某一具有审美价值的瞬间场景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偶尔”考验着每个艺术家的生活根底和艺术功力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判断能力,所以偶然中其实体现着必然。这类作品的拍摄,从题材的发现到按下快门,往往只是一个极为短暂的瞬间,但同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构思过程。在这瞬间的构思当中,既包含有创作欲念的萌动,对题材内容和社会意义的判断:也包含有形象的取舍和艺术处理。不过这个过程常常不是取自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式。而是表现为近似直觉的瞬间敏感。这正如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尔,布勒松为摄影所下的定义,他说“摄影是在若干分之一的时间里识别出时间重要意义,同时又识别出使事件得以适当地表现出来的精确的形态和结构。”

现实生活丰富多采,瞬息万变,许多珍贵的瞬间是可一而不可再,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创作的机遇和契机显得十分重要。这正如黑格尔说的,“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往往是应外在的机缘而创作出来的。”但机遇和契机能否成为创作灵感的触机。主要还在于感受,认识和提炼生活的能力和感应的速度。人们常误以为抓拍主要靠“碰”运气,碰机会,以抓拍著称于世的布勒松就最反对“浮光掠影式摄影”而反复强调“从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提炼再提炼”。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偶尔碰到”、“突然发现”拍摄成功的。似乎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实际上这种“突然发现”对于摄影家的瞬间构思能力是极其严格的检验。瞬间构思能力越强的人把生活中的机遇和契机变为摄影创作灵感触机的可能性就越大,成功的机会也越多。

二、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现场性

摄影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为明显的依赖关系:蜿蜒壮观的《巍巍长城》(何世尧摄)只能鸟瞰:霞光璀璨的《东方红》(袁毅平摄),只能在北京八月清晨摄取《斗恶霸地主》(齐观山摄)反映农村里的老贫农怒火中烧的愤激之情,只能出现在说理斗争会上。“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的因素和摄影创作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因此摄影创作构思,必须从现场条件出发,并受到现场条件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影创作构思的过程就是对现场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选择和提炼的过程。“高度的智慧是从观察得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摄影家的创作智慧也需要在形象的观察中培育。有人把照相机比作“身体以外的眼睛”,有的把摄影称为“猎影”这些都是为了说明现场形象观察的重要。我们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把“坐在家理想画面”当成摄影构思的普遍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主观臆造:现在又有人主张不加褒贬和思考的抓拍,结果使作品流于“自然主义”。

创作实践证明,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不论题材的发掘,主题的孕育,奢华,还是摄影艺术的造型处理和形象的瞬间把握,都离不开现场的深入观察《生命在于运动》(利麟摄)的拍摄就是通过形象观察而后深化主题的。离开了富于典型特征的皓发童颜的老者形象,健康长寿的主题无从体现:离开了老小竞赛的生动场面,作者的认识也无从启迪和升华。通过观察发现题材,再通过观察,思考和选择。使认识逐步提高,主题逐步深化,形象的艺术处理也更加完善,这是摄影创作中极为普遍的规律。摄影艺术的构思,和其它艺术形象的构思一样,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现实生活纷纭复杂,拍摄现场的情况往往是瞬息万变,摄影创作过程中需要估计,需要预想,更需要随着客观形式的发展变化,不断的改变和完善构思。既要善于适应和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也要善于突破现场条件的局限,变不利为有利。只有这样,才能在拍摄现场,当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的时候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十分清晰的分析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既不致因现场情况的突变而茫然不知所措,也不致因一味等待预想情况的出现而坐失良机。

三、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科学性

摄影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现代造型艺术,一位曾为美国《生活》画报工作过二十年的知名摄影记者这样说“技术+艺术=给人深刻印象的照片”。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摄影技术和艺术技巧全面控制的过程,摄影不是纯粹的对现实生活的再版,它体现着摄影者对镜头前面所展现的事物的一种自我的选择与认识,反映了他对客观场景经过“处理”后的结果,受摄影者的见解和创造力的支配,这种处理。包括摄影技术和艺术技巧的众多方面。摄影艺术是借助光学、化学、机械学和电子学所提供的物质媒介作为表现手段的。摄影艺术的语言和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艺术家总是以一定“艺术语言”来感受、体验和思维的,因此摄影创作的构思必须在摄影家所使用的器材和掌握的摄影技术、技巧的限制下进行。离开了摄影技术和技巧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任何巧妙的构思都无法实现。

篇2

在这个时代的电影领域中,关于女性题材的作品铺天盖地,由此可见,女性个体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鉴于大部分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都是在男性导演的指挥下创作的,电影受众也主要设定为男性观众,电影界的话语权实质上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关锦鹏就是一位以拍摄女性题材而闻名的“另类”导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的镜头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对女性个体的塑造。但是与其他拍摄女性题材电影的导演不同的是,关锦鹏的电影中包含着更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尽管本身是男性,但是他却可以运用变换的镜头去捕捉到女性内心深处蕴藏的矜持内敛又复杂深刻的感情变化,从而达到震撼观众内心的效果。他巧妙独特的刻画手法,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支鲜明的标杆。

二、关锦鹏的女性电影与女性意识

关锦鹏从一开始独立做导演时就拍摄了大量的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他的电影主人公绝大多数是女性角色,而电影的故事构架也通常都是讲述一个女性个体的感情和命运的故事,电影作品也基本上都是用一些电影女主人公的姓名抑或是与电影主题内容里与女性情感相关的事物来命名,例如《胭脂扣》《阮玲玉》等;有一些会直接采用与“女”字相关的主旨导向明确的命名,例如《男生女相》《女人心》等。由于关锦鹏的女性题材电影大部分都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女性作为主体来诠释一个女性个体细腻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她个体命运走向的必然性,加上他的电影画面精致、风格独特、情感细腻,使观众观影之后产生的对女性人物的理解较为深刻,因此他的电影作品被影视界的专家们专门划分到“女性电影”类别中。说到“女性电影”的起源得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西方女性独立运动的兴起,女性独立主义的理论和意识渐渐向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女性在先进意识的疏导下渐渐开始觉醒,并开始重新认知自我,寻找自我存在价值,找回个体主导意识,在社会里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在女权主义者的努力下,世界开始渐渐关注长达几个世纪以来在父权主义社会下被压制和禁锢的女性群体,当这种趋势成为社会一个主流趋势的时候,便有了以女性为主题并体现女性主体地位与自身价值的电影创作出现。关锦鹏的电影正是女性主体电影中的领军先锋,他的电影突破了之前电影领域完全被男性主人公和男性观众单方面垄断的市场,是以女性主体为主人公,围绕着女性个体展开的故事情节和思想体现的电影。“女性电影”的创作者们在创作途中,会关注女性的情感动向,研讨女性意识,用女性独特含蓄的表达方式声讨父权社会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残酷压制,以先进的人权理念颠覆长久以来一直被男性操控的社会文化,呼吁人们关爱女性。关锦鹏的电影中就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特点,他电影中的女性不再是为了烘托男性主体的悲惨牺牲品和陪衬物,而是有独立个性和思维的主体,她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具有道德、审美、独立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凸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区别于男性的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关锦鹏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从两个层面可以体现出来,一是他的电影无论从影片名称还是内容情节上都蕴含和体现了女性独立的个体意识和思维,和女性应享受与男性同等权利,守望相助、相辅相成的平等权利意识。第二点是关锦鹏的电影关于女性的设定并不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牺牲品,甚至是和观赏对象,而是深刻地演绎和体现女性在命运沉浮中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思维日趋成熟的转变。这两个特点共同融入电影,能够比较成熟完善地凸显出影片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三、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下关锦鹏的创作特色

关锦鹏的电影总能带给观众一种内心深处灵魂的震荡,那是他电影中真挚的感情和温婉绚丽的艺术风格所带给观众的波动。他的女性主义电影作品中渗透的独特风格之下蕴藏着暗流涌动的情感,让观众沉浸其中。

(一)温婉柔美的电影表现风格

关锦鹏所缔造的影片中这一个个温婉绮丽的女性故事中,好像永远都渗透着一股温柔的力量,虽然每一部电影内容不尽相同,每一个电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也迥然不同,经历和命运也并无相像之处,但是她们灵魂的美都是相近的。关锦鹏塑造她们的同时,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以她们的喜而喜,以她们的悲而悲,为她们的命运嗟叹,同时也为她们柔美中包含的坚韧执著的勇气而钦佩。电影《胭脂扣》描述了旧时代香港的奢华糜烂、纸醉金迷的景象,这种特定时期的社会氛围的设定,似乎就预示着女主人公跌宕忐忑的命运开始。女主人公如花身着华美的旗袍面容幽怨地出场的时候就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精致华美的旗袍、面容幽怨的如花、纸醉金迷的社会氛围、孤寂落寞的美丽身影,电影中采用了偏向于女性审美倾向的场景和人物设定,在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温婉凄美的氛围,将人们带往那个凄美、痴情的故事里去。再如关锦鹏拍摄的经典电影《阮玲玉》中,导演以他独特的女性视角,极其深刻地解读了那个年代女性的生存和命运。阮玲玉是电影界的红星,她总能吸引最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无助和孤寂,因此开始了从花瓶向演员的转变,这是她向命运抗争的开始,可是她终究只不过是一个脆弱的女人,一己之力不足以抗衡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的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也许她可以在舞厅里自在地独自跳舞,但是曲终人散之后,她还是将被卷入命运的洪流中,任由自己被消磨殆尽。关锦鹏在《阮玲玉》这部影片中对女性的理解和刻画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电影上映之初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关注。电影中好几次出现了“人言可畏”这四个字,短短四个字竟是最后谋杀阮玲玉的凶手,她看似是自杀,实则是被整个男权社会统治下制定的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所杀害。关锦鹏在电影中几次设定“人言可畏”四字,就为映射整个社会给予一个女性的权利微乎其微,以至于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达到被整个社会所不容的地步。电影中几次出现了女主人公阮玲玉点燃香烟的动作,她以微微上扬的唇角张扬了一种骄傲的妩媚,在弥漫的烟雾之中却又扩散了一种内心极度的寂寞,她在点燃香烟的时刻也是一种向社会无声的控诉。关锦鹏运用香艳华美的点燃香烟的动作设计表达了阮玲玉内心桀骜坚韧的一面,同时又运用缭绕弥漫的烟雾的稀薄画面映射了阮玲玉内心深处的无助和茫然,似乎在喻示着她的命运便如同这稀薄弥漫的烟雾一样,燃烧殆尽之后便在袅袅升腾之中彻底烟消云散。

(二)对女性角色自我成长过程的深入刻画与观察

关于对女性角色的自我成长的刻画,在关锦鹏首次独立拍摄的电影作品《女人心》之中便已经有所体现了。《女人心》这部电影就是以女性视角如何看待家庭和人生,以及单身女性在男女相识相知的过程中的心理波动为主题的。影片的女主人公宝儿在丈夫长期的大男子主义的压制下内心痛苦不堪,后来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后她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她无法接受丈夫的出轨和自私,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与其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感情。她既受独立自由主义的影响,向往独立自由的精神状态,但是又不能完全接受和适应独身自由主义者潇洒的生活方式。电影中,关锦鹏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对那些不珍惜夫妻感情和家庭婚姻生活的人敲响了警钟。同样,以张爱玲小说《红玫瑰白玫瑰》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关锦鹏以一种冷峻凌然的态度描述了一种十分无奈的情感。虽然看起来演绎的是张爱玲的小说,实际上关锦鹏在电影中运用了很多种不同的电影表现手法,以挑战的姿态向张爱玲发起挑战,因为张爱玲从来不曾赋予她任何一部小说的主人公任何女性的自觉性和成长,而关锦鹏拍摄电影的时候却将小说改编成了一个独立女性成长变化,找寻自我价值的故事。这部影片在当时上映的时候就艳惊四座,一举拿下电影界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等几大奖项。可见一旦女性个体有了独立觉醒的观念,找寻到了自我存在的意识和价值是很让人振奋的力量,关锦鹏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建立了属于自己电影中独特风格的女性表达手法,十分富有感染力。

(三)对女性心理矛盾真挚的理解与宽容

几乎在所有关锦鹏的影片中,都有一个骄傲美丽却又内敛矜持的女性,她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和人生,但是在现实社会和内心理想之间却都有着种种纠结矛盾的思绪,而关锦鹏在影片里给予女性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在《胭脂扣》中,前半部分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身已死却心怀执念的如花的魂魄返回阳间来寻找50年前自己心爱的男人,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中却有意隐去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如花的死是为殉情。殉情死后魂魄不散来寻自己曾经的爱人,这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情怀,但是在影片中,关锦鹏对于如花这样一个深情偏执却又令人痛心的女子传达了他的理解,她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守护一段爱情,换来的却是一世的背叛,或许这就是命运的无常吧,只剩一个哀伤的女人逐渐散去的魂魄,怨念消散就是重生。对于《阮玲玉》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阮玲玉的心理刻画,关锦鹏拿捏得更为细腻,电影里有着这个鬼才特色鲜明的烙印。比如女人的旗袍,波浪发式,浮在暗色背景中的暗得发亮的脸庞和红唇;男人梳得油光水滑的背头,手指夹的和嘴上叼的香烟,精致的老上海舞厅和家具装饰,带有旧上海气息的老歌等元素。电影中时空交会的叙事手法和戏中戏的框架剪辑得水融,几近完美。在这部电影中,关锦鹏将拿捏情绪和剧情的功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么多年来世界所保持的那种微妙的平衡一直是以女性的牺牲为代价的,而关锦鹏这部《阮玲玉》夹带着对阮玲玉深深的理解和痛心,向全世界发出源自内心的控诉。

四、关锦鹏电影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凸显

在关锦鹏的影视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意识的塑造是十分明显的。他的电影之所以会被社会各界公认为是女性意识题材的经典系列,是跟他独特的女性角色塑造手法密不可分的。虽然身为男性导演,但是关锦鹏却具备了能够洞察女性内心细腻情感的特质,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他是将自己置身于与女性平等的思想观念中来看待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差异性的,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摒弃男性先天性别优势所带来的优越感,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带入到女性群体中,才能够真正地切身体会到女性群体的内心感受。例如,在关锦鹏的第一部影片《女人心》的故事构架处理上,关锦鹏就用了这种代入的方式深刻地拿捏住了女性在婚姻与情感纠葛中面临的问题和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地位的现状。

五、结语

篇3

徐景新,1943年出生,上海市奉贤县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桑桐、邓尔敬、陈铭志、施咏康等名师。多年来,徐景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他以深厚的功力,涉及了众多音乐形式的创作,艺术才华在除了歌剧领域之外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示。徐景新是学西洋作曲的,但为了写好中国音乐作品,他对民族乐曲和民族乐器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使自己的作品不拘一格。徐景新能用多种手法创作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他的艺术歌曲旋律优美、轻快流畅、生动感人,且体裁多样、结构严谨、和声手法娴熟且多变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这些作品从旋律的创作,到伴奏及配器都经过作曲家的精心考究与细致打磨,对作品的创作精益求精,塑造出了大量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二、创作特点

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歌曲,它是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是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这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开拓者们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

(一)歌词

人类的歌喉是世上最美妙的乐器,深情的歌声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声乐作品不借助乐器而以人的声带发声,因此它比其他音乐形式能更直接、更自如、更细腻地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声乐作品往往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它又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接受和鉴赏,所以徐景新对歌词的选择十分考究,一直把有感而发、用心写好声乐作品当作他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作曲家的音乐思想,直接决定了他对题材的把握,用什么样的恰当语言来表达以及调动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合理运用。徐景新的艺术歌曲选题文化内涵很深,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词作。这些词作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几乎每首歌曲在词曲结合上都处理得十分巧妙,恰切地表达了歌词的精神,达到了词曲的完美结合。

(二)伴奏

艺术歌曲对伴奏的要求很高,伴奏常意境描写或气氛烘托,同歌调交融在一起。徐景新除了自己创作旋律以外,还为歌曲谱写了优美的伴奏,这样使歌曲浑然一体。而且作曲家根据不同题材对伴奏配器作出了整体构思,乐器、乐队、和声方法等方面的运用十分考究。在伴奏的写作方面,徐景新不拘泥于传统的钢琴伴奏的单一形式织体,运用了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写作思维,除照顾到钢琴化的特点外,还同步考虑到乐队协奏的可能。如《飞天》一开始,表达的是“天衣飞扬,满壁生辉”的意境。如果采用钢琴伴奏而不是大型乐队,那这首歌就会逊色很多。

(三)技法

徐景新的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歌唱性和民族性,这些都透露出了他在音乐创作中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作思维。

1.歌唱性

徐景新的艺术歌曲现今已经作为高等音乐学院高年级的教材,重要原因在于它的歌唱性。在歌曲创作中,作曲家追求的是一种“通俗性、口语化”的思维,使创作的作品具有如歌的旋律,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它的歌唱性,如何让歌者充分展示歌喉,展示旋律线条以及强弱对比。

2.民族性

徐景新的很多艺术歌曲都表现出中国古风相应的独特韵味,从歌词的选择到旋律的创作,民族性始终贯穿在作品中。《飞天》《春江花月夜》等歌曲具有浓郁的古曲风,《敕勒歌》《格桑花》分别运用了蒙古的长调和藏族的音调。虽然这些歌曲在唱法上结合了西洋美声唱法,但是不要人为地将创作分割成这是民族的或者西洋的。归根结底,这些作品题材终究是中国的,音调始终是民族的。

3.时代性

徐景新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坚持五声音阶的民族传统,加之突出现代化技法的运用,力求使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在配器上作了某些探索,除了传统的乐器之外,加入了电声的运用。电声的加入提升了音乐的色彩度,弥补了民族乐队与管弦乐队的某些缺陷,更加突出了当今时代的音响效果。总之,一个作曲家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艺术歌曲的需要服务,这就是时代性的体现。

三、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贡献

徐景新创作的艺术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他在艺术歌曲上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这些作品不但歌词考究,具有美的品格,而且旋律优美动听,表现了较深的思想感情,显示出中国艺术歌曲深层次的美学价值。这些艺术歌曲贴民,没有过多的炫技,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法为音乐表现服务,且音乐和技法完美地融合。同时,在很强的可听性背后,透出了作者严谨缜密的音乐构思,体现出他精益求精的音乐创作理念。

(一)原始民间音乐素材和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

中国音乐作品,尤其是民族音乐作品,应该用中国的民族音乐素材来创作,民族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这是徐景新作品中所追求的。而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素材又必须结合一切可用的传统和近现代作曲技法来融合、创作。如果脱离原素材,过分强调技法的表现而形成“为技法而技法”,不仅会有故弄玄虚、造作之嫌,也会因为缺乏内容而使作品显得苍白和缺乏生命力。对此,徐景新在创作中一直掌握着很好的分寸,在注重对原始素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利用的同时,又充分利用现代作曲技法的一切手段为之服务。

(二)将民族乐器与美声唱法加以综合运用

徐景新在歌曲伴奏的配器上做了大胆尝试,除了管弦乐队之外加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又将民族乐器的演奏与美声唱法的演唱加以综合运用,力求艺术歌曲的时代性、歌唱性和民族性。这些民族乐器的加入,不但没有破坏歌曲整体的统一与和谐,反而使音乐更具特色、更加亲切,打破了艺术歌曲只能单纯用钢琴或西洋管弦乐伴奏的限制。艺术歌曲本身的特质和品格,要求如何使用美声唱法演唱具有浓郁的民族格调的中国艺术歌曲,最终要做到民族和西洋的综合运用、完美结合。在歌曲的演唱上,尤其是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作曲家要求使用美声唱法。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国作品上的尺度,打破了具有鲜明民族性歌曲局限于民族唱法的僵局,在以美声唱法演唱中国风味的艺术歌曲方面作出了贡献,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特色的创新路,大大推动了艺术歌曲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

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篇5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区别于其他电影人的最重要的特色是,能够很好地把握三大设计构成中的元素要件,并且把它发挥到了一定高度,并深刻体会到了“它”是形成电影高品位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艺术设计构成的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设计学、色彩构成设计学、立体构成设计学。

一、在平面构成方面的创作特色

平面构成设计学中包括: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体的构成。

张艺谋导演在一部大场景戏的片子里,用尽了平面构成设计学中的所有元素。

第一,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中,把一个构成中很弱小的点(皇上)处理成,和一个很大的面(上万名士兵)形成强对比的构成,更加显现出了皇上的威力之大。当上万名的士兵(点)以极快的速度集结在一起时,预示着一场大的即将来临。

第二,线可以是由一个个点的语言形成的,可以是长线、短线、虚线、颤抖的线、规则的线和不规则的线,更可以是直线、抛物线、折线等。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中,士兵们拿着的长刀、长剑等,这些都是集团化的“固”的直线,当上万只长矛和弓箭里射出的箭(箭的运动轨迹是线)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产生高速度集结和发射的场景在屏幕上反复出现时,产生的造势规模是空前巨大的。又当飞檐走壁的士兵们从400多米的悬崖上以垂线和抛物线的运动轨迹飞向地面时,就形成了富有生动感的“活”线。还有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中,皇后穿的精美的龙凤袍上的图案及豪华的皇宫场景地毯上的图案都是线的再度创造(这些线型的设计都来自唐朝时期的壁画),这些琳琅满目的线,为增强唐朝时期的华贵感和电影的品质、丰富观众的视觉效果、提高艺术品的品位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在影片中一盆盆的是由上千个点汇集成的面,一个个士兵的集合,是由上万名的点形成了线,又由成百上千条线汇集成了面。

在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的强对比及有节奏和韵律的反复运用中,强化了故事的表达力度;丰富了画面的构成效果;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氛围;体现出了导演所想要的大场面效果。

二、在色彩构成方面的创作特色

大量的鲜艳的暖色彩系,反复刺激观众的视觉,并与少量的冷色彩系产生对比,之中渗透微量的无色彩(黑或白)作为点缀,强化富贵感和罪恶感,欲以色达意。

1、大胆使用三原色中的红、黄。

在色彩的使用上,张艺谋能够大胆地使用高彩度的三原色,使他的电影出现很炫的画面,从而引起画面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中,黄色的花充满了整个广场,皇宫里基本采用了粉色彩,故意制造脂粉气,用以帮助故事表达盛唐时期华丽下的罪恶和温暖色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感。

2、艺术性的再度创意使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渐变过度色。

张艺谋大胆使用三原色之间相互渐变和渗透过度而产生的间色(绿),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能够很微妙地把人物和背景衔接起来。

3、大胆使用复色和无彩色。

有节奏地使用复色,可以使两小时的电影画面虽是跨度很大但却不杂乱,使观者在色彩变换中领略人生的起伏和情感变化。在皇宫中闯入了一名刺客时,刺客身穿黑色蒙面服,这与皇宫的绚丽的色彩形成了色与色的强烈对比,更加反衬出了皇上丑恶的嘴脸。

大面积如此夸张地运用色彩,只有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里才有。

三、在立体构成方面的创作特色

不仅人物、场景是立体的,声音也是立体的,整个电影都是一个立体构建的。

1、人物是立体的。

在电影作品中主题人物是立体的,内心具有双重或多重的丰富性格特征,不仅明线和暗线从多方位牵出周围许多的人和故事,而且还会引出故事中的故事,从而使故事情景错综复杂、充满遐想和好奇。

2、在影片中场景是立体的。

张艺谋为了渲染影片色调的需要夜景戏也设计得不少。在不同的大体和小体中,设有不同亮度的灯光,夜里有近30个飞人在几秒钟,“先后”从多方飞抵地面。

3、在影片中声响也设计成立体的。

不光是从一个声道里传出来,而且设计成多方位多声道的合成体,使观众恍惚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在透视学方面的创作特色

张艺谋的电影使用多角度、全方位的特技来取镜画面。

1、平行透视角。

采用平行透视角度拍摄,可以使皇宫显得更加博大威严耸立,有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喜欢大场景拍摄的张艺谋在某种程度上看,是镜头中的透视掌握得好成全了他的电影视觉效果。在宫殿的长廊里用长镜头平行透视的语言急促的音响表现了剧情中皇后的急躁不安的心境。

2、成角透视。

在主要人物少(1~3左右)的取镜上,如大太子在听到皇后让他在重阳节晚上穿新衣(左胸印有的蓝袍的镜头)时,采用成角透视的方法,可以起到主题人物突出,局面不很稳定的最好效果。

3、斜面透视。

在飞檐走壁的表达方面采用了斜面余角俯视透视来表达,使观众看起来有向下鸟瞰的空旷大气之感。用斜面余角仰视透视来表达飞人飞到房檐上的戏,可以表达出飞人的傲气和飞技的高超,拍出的镜头看起来很“悬”,使观众心理产生紧张、刺激感。

张艺谋擅长在一部电影的取镜上,用不同的视平线高低和不同的心点定位来表达主题。变换近10种取镜角度,使得他的电影看起来在短短的2小时左右里,心理七上八下地很过瘾。这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五、在透视学中光源和投影方面的创作特色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中,张艺谋就连投影的形状和位置也是很讲究的。

1、光源。

一个画面下大胆使用多个光源,一般情况下,一个场景只有一个最多不过两个灯光,而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的灯光设计不止一个甚至多个。比如,在皇宫的室内长廊中有好几次的镜头,看到光源不仅是一处,有的是两处甚至是三处,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在主题人物头顶上设计光源,暗部及投影都很强烈,这对夸张主题思想是很有帮助的大胆尝试。

2、投影。

采用投影中的折影,有一个镜头是在皇宫的空白长廊里,只有五六个人的影子投在长廊里,投影的语言是设计成折影,投在墙壁和地面用来表白叙事的内容。此时只有声音和折影而无一人。这样的设计很大胆,有趣味有特色。

3、光源的位置设定。

光源的位置设定是随着人物的情绪而发生位置的变换。很少有导演照顾到要帮助人物的心理变化需要借助强烈的光影的效应。

张艺谋导演敢用强烈并夸张的光来达意,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个例。

六、以简单的图形表达深刻的内涵

1、以形达意。

在电影中的结尾处理上也尽显与众不同,突破常规地用一个圆适合纹样――地毯式的物件来寓意深刻的内涵。外圆形寓意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其内几个长方形来寓意人的性格是有棱角的,大国里面有内部纷争一是皇帝家族中三个皇子之间争夺王位的尖锐争斗。

2、以色寓意。

地毯式的圆适合纹样的图案上,用色彩的独特语言,设计为从开始的绚丽多彩逐渐向中性色直至暗淡色的过度,来表达国家从鼎盛逐渐走向衰亡的悲惨历程。最后慢慢地从下向上移动的字幕说明还有新生的力量在慢慢地滋长,人类的历史不会因为他们的内乱而灭亡,还会不断向前行进的。

以简衬繁,用简单的线形和色彩过度达“深”意,也是张艺谋导演区别于其他导演的创作特色。

篇6

(一)群众文化艺术作品质量不高

目前,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水平不高,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质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参与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人员大多是普通群众,他们往往不具备专业的艺术创作知识和创作技能,而且在审美能力、受教育程度、创作思维、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样一来,艺术创作的观念也就存在较大差异,进而造成群众文化艺术作品风格和质量的不同,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进一步推进。

(二)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人员比较业余

由于人民群众在创作水平、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所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使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的专业性大大下降。顾名思义,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就是业余群众参与的创作过程,是与专业的文化艺术创作相对应的创作形式。大多数的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者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作训练,因此,他们的艺术创作来源主要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事件。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主要是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听说的事实,或者亲身经历的事件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展现出来,因此,艺术作品通常带有鲜明的生活痕迹。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者在进行文化艺术的创作时,通常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创作时间存在不固定性,这就阻碍了文化艺术创作的进一步推进。因此,群众需要付出比专业创作者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三)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个人倾向性严重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大多是人民群众,他们的职业不同,所处区域也不同,而各个区域和职业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点,因此,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时,创作者通常会把不同的理念和喜好在作品中进行展现,这就导致文化艺术作品中存在严重的个人倾向,不能体现客观事实。

二、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对群众艺术文化馆的建设

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艺术文化场馆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群众艺术文化馆建设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并指派专业人员对群众艺术文化馆进行监督和管理。针对群众艺术馆存在的资金缺乏、创作人才稀少等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加对群众艺术文化馆的资金投入,保证场馆建设具备充足的资金;还要积极引进群众艺术文化创作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的质量,让群众艺术文化馆真正为群众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文化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群众的创作积极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让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的工作绩效与他们自身的创作水平、创作效率和创作质量挂钩,从而让创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当创作者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时,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另外,还要寻求多样的文化艺术创作模式,保证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水平,并且为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培养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兴趣。

(三)树立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精品意识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精品意识对于提高创作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因此,创作者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时,要树立精品意识,将作品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另外,树立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精品意识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个人身上,还体现在整个区域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质量的提升,因此,要在提高创作者个人创作水平的同时,提高职整个区域的创作水平。

(四)加强与其他文化艺术部门的合作

文化艺术部门要加强对其他地区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吸取其他地区文艺部门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提高合作意识,从而使自身的视野得到开阔,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取得共同进步。

三、结语

篇7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 ,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篇8

关键词:油画艺术;表现技法;书法艺术;运笔技巧

1油画艺术的独特性分析

油画艺术是世界绘画历史上,极具代表性与内涵性的艺术形式,该艺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得大众的艺术视觉与精神审美实现全面丰富。同时,也使大众通过油画艺术的独特审美,实现自身精神启迪与美学感知。油画艺术在诠释自然美学与形式美等多种理念诠释过程中,也呈现出极为深厚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今天,对油画艺术的表现技法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书法艺术的运笔特点与价值,就成为两种艺术融合诠释的关键所在。油画艺术是一种形式特殊、创作材料特殊的绘画艺术,作为使用油质颜料的独特艺术造型,颜料的使用,使得油画艺术有着独特的表现效果。油画所使用的颜料极为黏稠,且品种类型复杂多样。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系统化的颜料使用与创作手法,使得油画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油画艺术创作时,通过在平面空间上,进行艺术化创造,进而使得油画作品呈现“立体空间”,给受众以独特的视觉美学欣赏。油画艺术作为光与色结合应用的绘画艺术,在质感表现与空间感展示时,通过对颜色的色彩属性进行合理表现,从而诠释油画艺术中的独特色彩对比。油画艺术的表现技巧,极为丰富。常见的有厚涂法、点彩法等等。油画艺术的覆盖力极强,为了实现审美视觉的最佳融入,油画艺术在表现过程中,其层次与方法通常是从暗颜色开始起笔绘画,之后再用中间颜色去压暗颜色,最后使用亮色去压住浅色,因此,整个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亮色最为厚重。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可塑性艺术效果与颜料功能,都是其他绘画艺术所不具备的功能特性,因此,油画艺术能够从情感上与受众形成思想情感共鸣。在油画运笔时,不再是塑造单一的绘画造型,同时也对油画的肌理效果有着重要考量,因此,良好的油画艺术中,更多展示的是艺术家的绘画情感与对油画的艺术理解。因此,在油画艺术创作时,应该注重将绘画理念与精神内涵相融合。

2油画表现技法的价值特征诠释

在油画创作过程中,表现技法作为其创作表达的重要途径,其对油画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油画艺术发展不断成熟,油画创作过程中,表现技法与用笔方式更加生动、丰富。在多元艺术融合的今天,油画艺术在表现手法的诠释与创作过程中,也不再是一种单独的形式形式,将我国传统艺术深度融合其中,让油画艺术的用笔方法与绘画体系更加丰富。从根本上看,影响油画艺术创作效果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将情感理念融入到整个表现技法之中。油画虽然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作为独特的表达语言,油画创作过程中,包含了色彩的处理、明暗协调,笔触应用,以及绘画的质感与空间构图布局等诸多因素,因此,对于油画艺术来说,其技法应用的价值在于将多种因素综合或者单独诠释,在油画艺术中,油画材料的性能发挥与合理应用,为油画技法应用提供了具体可能性。对于油画艺术而言,其创作过程,本质上就是绘画者对油画材料进行创作性应用,诠释自身对油画创作的美学思想等等,进行独立化、艺术化创作的创新性过程。因此,在油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其不仅诠释了独特的美学思想,更诠释了油画艺术独特的美学内涵。在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油画工具、绘画材料的独特性,使得油画艺术在表现技法上,存在独特的复杂性。自油画艺术形成以来,在长期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在极可能展现油画颜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使用颜色之间的调和与笔触、层次对比等等多种技巧,从而呈现出油画艺术独特的视觉美学。

3书法运笔的特征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具体的运笔技巧与书法结构布局是当前书法创作过程中的文化展示与技术表达的焦点,一直以来,有各种争议。因此,对于书法创作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艺术表达效果,就需要妥善处理好运笔与结构布局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的书法艺术家,其对运笔的理解与应用,都存在自身认知上的差异与不同。特别是对于初学书法艺术者来说,以运笔为主更是成为其重要的练习要求。运笔技术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书法的结构应用,因此,在书法练习与创作时,如何将运笔与结构布局相融合,就成为提升其整体艺术效果的重要要求。对于我国传统书法的笔法来说,其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描写的基础,更是诠释和表达了浓厚的传统美学理念,并且将朴素哲学理念融入其中,因此,良好的书法运笔,不仅是一种书法功底,更包含了创作者自身对“书法”的理解。油画艺术与书法一样,都是文化艺术体系的生动展示与表达,只有创作者掌握系统化的理念内涵与表现手法,从而才能实现其最佳艺术呈现。当然,无论是艺术特点,还是具体的外在展示,都应该从两种艺术的基本功出发。对于油画来说,表现技法是其艺术效果呈现的基础与前提,而对于书法艺术来说,运笔的特点与力度,乃至风格等等,都是影响书法作品特征与风格的重要因素。

4多元艺术融合背景下油画艺术创作与书法运笔之间的借鉴机制

对于当前整个艺术创作来说,其精神内涵与人文特征的精髓是创新意识,因此,将书法艺术与油画艺术创作活动相结合,尤其是在油画造型艺术与色彩表达,甚至是油画题材构思与理念诠释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理念与人文思维。在多元艺术融合发展的今天,结合具体的艺术实践看,油画艺术与书法艺术两者可以深度结合,将具体的汉字字形作为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从而探索出油画艺术中风格全新、审美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当然,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探究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书法艺术展示空间的全面延伸。对于当代油画艺术来说,融入书法运笔技巧,也为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价值挖掘与艺术创造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当前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把握的精神理念与艺术内核,在于创新意识的诠释与表达。通过层次性探寻全新的油画创作主题与创作方法,深度挖掘油画艺术的美学内涵。大致上,表现为各种艺术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油画艺术的表现技法与创作理念,乃至具体的绘画内容等各种元素之间的交互性,日益转型。书法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书法创作形式进行具体反思,结合时代特征,探究当前书法运笔、表达的全新形式,书法艺术要注重借鉴油画艺术这一方式,尤其是要注重融入油画表现技法理论与美学思想,通过融入多层次的审美因素,突出色彩与绘画艺术之间的重要性,进而满足当前大众的审美诉求。在当前艺术环境下,书法艺术表达与创作时,应该对传统审美理念与运笔技巧进行突破,通过从油画表现技法上寻找灵感,从而创造极具时代基因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与油画艺术一样,通过笔法与技法的有效展示与诠释,从而实现最佳艺术状态的内涵表达。无论是表现技法,还是书法上的运笔,其中往往需要创作者将必要的情感内涵融入其中,通过深度包容与有效诠释,从而实现该艺术创作的最佳效果。对于该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来说,在使用具体的表现技法时,要依据具体的绘画项目与诉求来具体实施。

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感性认识;地位;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71-01

数字媒体艺术较早就在国外起源并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沟通交流,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国兴起,并开始了初步的发展。一种跨媒体的、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艺术设计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之于传统艺术创作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必要的补充与延异。它打破了传统的二维平面模式乃至三维立体模式,向多维化发展;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切身实际地去感受作品。一个好的数字艺术作品需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引人思考的故事内容等来为其支撑,这也就奠定了感性认识在数字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说起感性认识,理论上的说法是人们在实践过程,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就会激发头脑中潜藏的感性素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需要有很强的创意性,而我们的感性认识是创意、灵感的基础和来源,可以说感性认识主宰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方向及艺术性,因此它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时候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我的作品是FLASH动画《拔苗助长》,根据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阐述道理。在创作的时候,需要构思作品,寻找创意点,这都取决于自己平日在生活中的积累,我感到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想象力的局限、对美的感受力的不足(简单地说就是感性认识的积累不足)。

我们到各大美术馆或者翻看各国中外美术著作,可以从其中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感性认识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及不可替代性。从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形态各异的动植物的美;从米勒的《晚钟》、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潘鹤的《艰苦岁月》等中外历史画、风俗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类社会事件的美和社会关系的美;从李可染的《漓江胜览》、施什金的《松林之晨》等中外山水风景画中,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异国风光的秀丽。

上述艺术创作包含了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各个种类、各个不同形态的美,艺术家发挥自身的文化艺术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创造力等等将这些不同种类、形态的美上升为艺术美①,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从优秀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是数字艺术创作的源泉,数字媒体艺术创作通过将感性认识、感性素材创造性地与科学技术结合进而上升为艺术美。其实,不论哪种创作形式,说到底都是艺术观念得以呈现的一种方法、手段,还是那句老话,重要的是思想(即是感性认识)。所有的艺术创作包括文学创作都是这个道理,有的创作者就是因创作的需要主动地深入生活寻找材料,以弥补自己生活积累的不足。当初茅盾为写《子夜》,特意在上海资本家和金融巨头中搜集材料。鲁迅因对小镇生活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十分熟悉,因此写出了《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优秀作品,后来他想写一部关于的长篇小说,但因生活积累不足终要放弃。我们在肯定这些作品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在强调作者的生活基础。我的作品中采用了皮影元素,这是由于我个人比较偏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因此平日里比较喜欢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对皮影爱好及熟悉才得以创作了这次的作品。

诸葛亮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应用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感性认识在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全部。数字媒体艺术是科学和艺术在信息化浪潮中结合的产物,与作为感性认识因素的艺术相对的技术作为理性认识因素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娴熟的技术,是完成作品的手段。例如,我的作品在进行制作的时候,运用到了FLASH技术、PHOTOSHOP技术、AI技术等动画、作图软件,通过这些技术我的创意得以完整展现给大家。

篇10

1、当代杂技艺术创作应把握的市场需求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前行,杂技艺术创作也需要不断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迎合观众的口味,使杂技表演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当代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正在发生变化,这是杂技艺术创作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杂技艺术的特点尤其体现在技术的高难度,但杂技又不单纯是技术动作的呈现,其靓丽的服饰、风趣幽默的故事情节等都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观众对文化艺术节目的欣赏力和鉴别力显著增强,对艺术表演的文化内涵提出更高要求,这是市场需求的集中体现。杂技艺术创作和表演始终要以服务观众为根本。因此,当代杂技艺术创作要注重通过文化内涵的充实和形式的变换实现创新,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例如,杂技芭蕾剧《天鹅湖》的诞生就是一个顺应市场需求推陈出新的典范。该剧虽然以《天鹅湖》为蓝本,同时又是中西结合的美丽故事,表演中贯穿帽子技巧、滚球戏、双人单轮车、人体软功、顶烛台、蹬技、大踏环、绸吊、高杆特技等内容,着实令人大饱眼福。《天鹅湖》不仅能够集中展示杂技艺术的高难度挑战,更是赋予表演深刻的故事情节与内涵。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杂技不仅要让人对极限挑战的丝丝入扣表示惊叹,更要从中收获感动,这既是杂技艺术的市场发展规律,也是观众审美的需求体现。目前市场对于杂技和戏剧的融合、杂技和舞蹈的融合需求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戏剧和舞蹈本身都具备一定的故事情节,如以地域元素、民族元素为代表的知名戏剧和舞蹈,本身就充满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杂技与之融合可谓强强联合的“嫁接”——既保持杂技表演的原汁原味,又能够以情节为线索,对观众产生吸引力。这说明观众对杂技艺术创作的审美提出更高要求,杂技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同时兼具外在服饰魅力和内在情感真谛,即全面提升杂技艺术的观赏性,实际上也是杂技艺术深度创作的发展方向。作为杂技艺术创作者,必须要及时捕捉到市场需求的变动趋势,将传统的杂技艺术与当代文化潮流紧密结合。例如《城南旧事忆天桥》、《草原踏歌》》等杂技节目的创作,就非常重视多种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其中既有精彩绝伦的动作艺术,也有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实使观众入情入境。

2、当代杂技艺术创作的发展

市场的开拓在于艺术的创造,如果在艺术上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是陈陈相因,定会失去演出市场。为充分把握市场需求,作为杂技创作和演出单位,需要走在市场前沿,善于捕捉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时刻保持创新意识,求新求变,这样才能使创作的杂技节目受到市场的认可,并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凝聚品牌优势。当今社会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杂技艺术创作既充满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考验。艺术家的文化底蕴、生活阅历、审美情趣不同,艺术创作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杂技编导应对多种艺术门类、知识结构有所把握,在深刻理解杂技本质的基础上,赋予杂技创作更多的文化艺术内涵,使杂技表演更具生命力。在创作新的杂技节目时,杂技编导应走出传统杂技表演的路径,增强杂技节目的时代感。时代感实际是对市场需求更为具体的诠释,时代呼唤文化内涵,呼唤艺术的美轮美奂,杂技创作就应与之相呼应。所以杂技编导要善于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广泛接触实践生活,体会观众的文化与艺术诉求,在情节上精雕细刻,在形式上吸收民族舞蹈、芭蕾等艺术元素,从而形成杂技艺术创作的独特个性。而且杂技创作与表演单位也应积极开拓市场机遇,参与多种形式的杂技艺术交流活动,倾听市场的声音,与市场实现深层次的互动,进而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只有走在市场的前沿,跟上时代的步伐,杂技艺术创作才能充满强劲的动力,不断迈上更高的台阶。

作者:吴昊单位:遵义市杂技歌舞艺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