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大足石刻;树形雕塑;审美特征

大足石刻与其他大型石窟艺术相较而言具有更为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开凿时间较晚,是中国石窟艺术最具民俗化的代表,完全摆脱了印度佛教雕塑艺术的影响,创造了一种纯粹东方审美的石窟雕刻风格。大足石刻在中国的石窟艺术中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审美内涵上,都以呈现出东方化的趋向,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又一个高峰。

在大足石刻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中不难发现一些起补白、装饰作用的树形雕塑,它们区别于写实的植物纹样造像,在内容上也不及花卉雕塑样式繁多和居于重要的视觉中心,而大多出现在崖壁边、佛像旁以及走道间的石壁上,形态上具动静相宜、疏密有致、长短错落和对立统一的审美规律,手法上借鉴装饰、超现实浪漫主义的造型方法和写实进行再创造,给人以形体结构和明暗层次丰富的变化之感。树形雕塑上还飘舞着写实的祈福带以及少许的花卉,给人一种佛教与自然生灵和谐统一质朴的视觉美感、生命感,显示出审美上的多样视觉特性。

一、大足石刻树形雕塑艺术的造型元素

(一)点的律动艺术,树形雕塑艺术中的点的形态运用高度体现了疏密、提炼、概括的艺术规律。

大足石刻树形雕塑在造型上运用的点的造型元素,多次在花间出现圆形的点穿插在各种面间,形成了花间的圆形固体型,树上的花写实与非写实相结合,不同形态的花形成不同形态的点,有似荷花、、向日葵似的花,巧妙的融合在一个树形的树冠形态之中,中间的点和侧面的点在形态上也做了区分,使得树形更具立体感和现实感。

(二)线的穿插艺术,树形雕塑艺术中的线运用了曲直、穿插变化等形式特点。

线的运用上,大足石刻树形雕塑大量的在树叶的面间穿插了线条,特别是大足石刻树形雕塑上的祈福带,线条的流动,波浪形在沉寂的树干上给人一种灵动感和浪漫感。这些祈福带在相对对称的树形上统一了整个形态中各种不同的种类的纹样,和以点为形态特征的花形成动静对比,加之各种花卉之间出现的火的形态使得这个树形雕塑包含了复杂的创作意图,

各式的曲线和整个岩体大的直线也是相互对比,并随整个浮雕的起伏变化及走势而变化,祈福带也是大足石窟雕塑中的一种特色,代表了人们的内心希望和对幸福自由生活的祈盼!

(三)面的整体艺术,树形雕塑和整体造型关系对比统一。

大足石刻树形雕塑在充分运用点线元素的基础上,保持形体和整体布局的统一变化,使得局部精美浮雕与大块形态相结合,对称而又律动的树叶,波浪式的祈福带以及树干是整个树形雕塑的主体面部分,有大的面、小的面、圆形的面、波浪形的面,每个面间都穿插了小面以及更小的点,点、线、面的巧妙运用没有让人觉得有任何散乱感,反而增添了画面的艺术情趣,使得雕塑内容更加丰富饱满,三者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整个雕塑形态。

二、大足石刻树形雕塑艺术的超现实主义审美特点

(一)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精神。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初永徽和乾封年间,诞生在儒、释、道三教关系发展史中“三教合一”的时代,是当时中国宗教走向世俗化的代表石窟之一,各种雕塑形态更是体现了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统一。其石刻树形浮雕艺术给人一种超现实感,似来自于自然中的树,又区别于现实中的树,准确地把握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各种自然的元素和神灵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上,即变化丰富又相得益彰,和佛、菩萨造像肃静端庄,情感收敛,含蓄淡泊,超凡、绝尘,宁静的思想境界相呼应[1],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三教文化的态度,不再是单向的尊崇上天,盲目的相信神灵,体现了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精神。

(二)世俗生活化的构成形式。

大足石刻树形雕塑不仅和神、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同处于一个画面,使得具有的浪漫主义和世俗生活化有机结合,形态上倾向写实,接近大众的审美态度,构成上倾向装饰特点,接近大众世俗生活化,结构上遵循现实中树的生长特点,分枝、球状形态、边缘的参差变化,和古代妇女的头饰有异曲同工之妙,提炼的树叶形态,浑厚的树干,放射状的组合形式,映现于浮雕边缘,运用于菩萨头饰、千手观音整体布局。

更是艺术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敢于打破原型打破常规,不刻板的停留在大自然的给予,自由的追求心中的树形形态,实现在视觉审美上造型方式传承。

(三)来自内心的超现实主义审美。

大足石刻树形雕塑艺术在形态上不仅遵循了客观自然的规律,还是来自人们内在心灵的需要和超现实主义审美的结合,是人们在追求的同时,对自由、理想极乐世界的积极向往,不仅体现的是人的艺术创造性,也是人们内在心灵的写照,更是当时人们对的自由追求和理想精神上的传承。

三、小结

大足石刻雕塑中树形艺术在点线面的造型元素,超现实主义的审美特点等方面的表现出来的特殊形态,是大足石刻世俗化、生活化、民俗化的集中体现,是当时人们追求自由、理想的精神寄托最朴实的审美表达,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寓意的要求。在摩崖雕刻的大足石刻艺术中不仅起到装饰美化作用,也成为设计雕凿的那些艺术家工人的特别化身,我们也由此可以窥见外来佛教艺术在中国从魏晋开始走向成熟、到南北朝走向鼎盛、隋唐五代走向另一个更具世俗化的特殊形态过程。对此研究也为我们在实践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精神寓意、题材,人与自然、社会相结合方面更多的思考;在创作表现上,突破固定惯性程式,创造性开发与尝试新观念、新形式、新语言、新材料,将超现实与具象相结合;在布局上,融多维、立体、平面于一体;在造型上,采取非客观、超现实、夸张变形、自由打散相结合,体现绘画创作浓郁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也是实现大足石刻树形艺术这一特殊审美形态的传承与创新。

篇2

关键词: 美术 审美 特征 民族 时代 直观 永固

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又称为“造型艺术”,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欧洲17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泛指含有美学情味和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以区别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也有认为‘美术’一词正式出现应在18世纪中叶。18世纪产业革命后,技术日新月异,商业美术、工艺性的美术品类日多,美术范围益见扩大,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在东方还涉及书法和篆刻艺术等。中国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近数十年来欧美备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往往以‘艺术’一词统摄之。”(《辞海》缩印本第231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在我国,一直使用“美术”一词,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实用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等。

研究、把握美术的审美特征,对于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既可以从理论上起到指导性作用,又可以在实践中起到参照性作用。

具体而言,美术的审美特征,可分解为以下几点。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也是美术的生命和灵魂。鲁迅曾经指出:“陶元庆君绘画的展览,我在北京所见的是第一回。记得那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这就是:民族性。”(《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3卷第4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俄国作家赫尔岑也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问他创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是表现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总是把它们表现得比民族的历史本身还要深刻,还要明朗。”(《往事与沉思》,《赫尔岑论文学》第2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事实上的确如此,例如在绘画艺术上,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就带有各自鲜明的审美特征:中国画讲究写意、散点透视,重笔意与墨意;西方油画则讲究写实、焦点透视,重色彩与构图。又如雕塑艺术,中国雕塑艺中的兵马俑、佛像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雕塑中的《思想者》、《大卫》、《维纳斯》等,则具有西方的民族特点。再如建筑艺术,中国的故宫与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也各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3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美术的民族性,同样体现出这种民族性的差异与特色。

二、时代性

时代性也是一切艺术的亮点和神髓,一切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明显的时代标志。美术也同样如此。例如建筑艺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筑,反映了整个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复杂内容。古埃及的建筑金字塔,也是古埃及对法老专制的“敬畏时代”的印记。中国的故宫,同样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才精辟地指出:“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美学》第41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三、造型性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造型性的审美特征,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篇3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 贝尼尼 雕塑衣纹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

巴洛克艺术从文艺复兴艺术尾声发展而来,在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西方美术发展史来看,巴洛克艺术曾被认为是文艺复兴以后衰弱的表现。直到19世纪末,李格尔(1858—1905)提出了“艺术意志”的概念①,反对用既定的标准来衡量某种艺术价值,从而为学术界对巴洛克艺术的重新审视开创了先河。贝尼尼(1598—1680)作为巴洛克艺术创作的重要人物,是17世纪意大利乃至世界最伟大的美术大师之一。其雕塑除保留了古典主义审美特征外,还显示出现代艺术的萌芽,尤其在雕像衣纹的处理方式上更具备现代性。本文单从贝尼尼雕塑的衣纹处理手法,谈谈巴洛克对古典艺术的解构以及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一、贝尼尼雕塑衣纹处理方式的继承与突破

文艺复兴后期,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在欧洲共存,几乎伴随着整个17世纪。从“罗卡伊”风格阶段至新古典主义回归时期,巴洛克艺术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巴洛克在这段时间作为主流艺术发展,但在某些造型形式和处理方式上仍带有显著的古典色彩。笔者从贝尼尼雕塑的衣纹处理手法来谈谈巴洛克艺术的两点审美特征。

贝尼尼雕像的古典特征主要体现在形体结构、比例关系及质感塑造上。如贝尼尼在1669年创作的《被祝福的露德薇卡》这座雕塑,人物衣纹随着人体姿态转动而涌动,变化丰富。衣纹的附着感虽然不是很强,但布褶转折关系合理。雕塑表面打磨精细,没有留下任何凿刻痕迹,衣纹局部结构刻画细腻,力求古典主义真实、清晰的美的表现。在布纹的质感处理上,与古典雕塑同样逼真,如果从局部处理方式来看,几乎辨认不出那是古典主义雕塑以外的作品。另外,贝尼尼的雕像在人物脸部与肢体的处理上与米开朗琪罗等古典主义大师接近。雕像的精确造型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古典主义遗风,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风格在其作品中得到明显反映。

尼采曾断言:当古典主义艺术变得过于苛求、过于严厉时,巴洛克便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出现。尼采的言论是否偏颇暂不讨论,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巴洛克艺术的古典主义遗风还是有所认同的,在他眼中巴洛克艺术更像是古典艺术的另外一种表现,就如静止的衣纹和风中的衣纹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已。从贝尼尼雕像《被祝福的露德薇卡》的衣纹处理方式来看,人体与布纹的关系不如古典雕像那么紧密,衣纹深度夸大,转折更激烈,但在衣纹细节处理方式上,贝尼尼雕像与古典雕像差异并不大。古典主义艺术家崇尚人体形态,艺术作品对的表现占据绝对重要地位,这就决定了古典雕塑中衣纹的次要性。而在贝尼尼的雕像中,人物的着装、发型,甚至人物躺着的床垫都是作品的主体之一,人体与人体以外的东西需要同样重视。也正因为贝尼尼同时强调了人体与着装,其雕塑的整体效果与古典雕塑相比更具“模糊性”,与古典雕像强调的“清晰”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古典主义雕像在衣纹处理上更多服从肉体的话,那么贝尼尼雕像的衣纹更多地在服从整体,衣纹在贝尼尼的眼中显然与肉体同样重要。由此可以判定,贝尼尼雕塑在继承古典主义的同时,在作品局部处理方式上又有所突破。

从风格方面分析,贝尼尼雕塑作品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传统,其雕像比例恰当、结构科学、动态优美,同时又有新的突破,他极力追求雕像的运动感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重视明暗对比。贝尼尼在处理人像部分以外的形态时,手法夸张。如在雕像的衣纹、头发以及附属装饰的处理上,强调局部结构,减少体块的过渡。在单一光源的照射下,素描关系较凌乱,但整体上更能形成一种“轻盈”的视觉效果,这与古典雕塑追求体量感形成鲜明对比。从这点看,也证实了“古典主义强调匀称;巴洛克艺术强调一种主要效果” ②的说法。从雕塑的衣纹处理上看,贝尼尼在表现衣纹时,结构夸张而富有变化,甚至很难找到确切的规律或走向,但人物主体如五官、的手脚和躯干表现非常有序,与衣纹的“无序”重组,给人一种全新的“混合”视觉形式,并产生特殊的运动效果,尤其在贝尼尼晚期作品中,衣纹处理随性自由,在后期雕像的衣纹处理当中,同样的“单元形式”不断重复,装饰特征明显,并逐渐趋于格式化。

综合以上分析,一方面,贝尼尼雕塑继承了古典艺术的崇高精神。另一方面,其雕塑形式表现出强烈的装饰主义色彩,从中能够找到许多现代雕塑的特征。从形式方面研究,沃尔夫林(1864—1945)认为巴洛克艺术相对于古典艺术来说是“骚动”的:“它既不是古典艺术的复活,也不是古典艺术的衰落,巴洛克艺术是一种与古典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单从形式的角度分析,沃尔夫林的论断似乎合理。但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分析,任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孤立地在某个方面来衡量某种艺术特征就显得过于武断,像巴洛克这种紧随文艺复兴之后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和古典艺术完全脱离关系,尤其是贝尼尼的人物雕像,有很多古典主义特征。以贝尼尼的代表作《阿波罗与达芙妮》为例,人物形体舒展,动态激烈,但是人物的表情依然恬静,嘴巴微张。这种处理手法让人不禁想起希腊化时期的雕塑《拉奥孔》,同样是描写一种“奋力”的动势——动作夸张,体态扭曲。但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塑造上,都表现出一种相对“肃穆”“端庄”与“崇高”的情怀。唯一不同的就是在衣纹的处理上,《阿波罗与达芙妮》展现了衣纹在运动中的飘逸感,强调雕塑整体的动势,而《拉奥孔》还原了摆在室内一组静物的台布,强调雕塑的永恒与稳固。前者更多地表现韵律和节奏,后者更多地表现庄重和温雅。但这并不能磨灭两者的承传性,两者在力求表现艺术造型的清晰、庄重以及崇高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用“风格”两个字是很难将其“分裂”的。

二、贝尼尼雕塑衣纹处理方式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如果说古典主义强调再现的话,那么现代主义强调的就是表现。古典雕塑为了审美可以抛弃一切多余的轮廓和块面,贝尼尼雕塑为了表现真实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传统雕塑严谨的轮廓和稳重的体量感都可以不顾。从贝尼尼雕塑衣纹处理形式及其风格特点分析,不难找到现代雕塑的某些特征。

首先,贝尼尼塑造的衣纹总是处于运动当中,这就决定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可能像古典主义艺术家一样从模特那里得到肯定的形象和结构。在西方,自古以来,艺术家都借助特定对象完成形体塑造,因此运动中的人体可利用模特再现,为创作者提供真实的、直接的、可以长期观察的素材。但是,在没有相机的17世纪,布纹瞬间的飘动是不可能再现的,也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固定的状态。而崇尚运动与激情的贝尼尼只能凭借印象中的布纹进行创作,这种对物像认识的“印象”,往往是现代艺术形式发展的一个契机,也符合了现代艺术注重表现的精神内涵。贝尼尼尽可能地表现运动中的布纹,在布纹的处理形式上,尊重自然,极力表现飘动状态下最真实的衣纹,这与“现代雕塑之父”罗丹所说的“我完全服从自然,从没想过去支配自然”③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衡量,贝尼尼雕塑作品中布纹的处理方式更具备现代雕塑的“原创”性,它不再是某种形态的再现,从这点看,贝尼尼雕塑衣纹的处理方式对现代雕塑发展有重要启示。

另外,贝尼尼雕像的衣纹处理方式对现代艺术具有诸多启示,这点尤其表现在现代装饰与艺术设计上。虽然其雕像衣纹的处理手法个性鲜明,布纹的处理松散,结构走向自由随性,不拘泥于人物形态。但不同雕塑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并形成一种特定的格式。以其后期作品《捧书的天使》这座雕像为例,天使的衣纹细节处理尽管写实,但总体上看并没有古典衣纹的“包裹”感,布纹与回旋叶式装饰浮雕纹样极为相似。这种处理方式追求一种豪华、运动的视觉享受,使雕像与室内装饰关系更加密切,并逐渐形成一种“格式化”。这种装饰手法对后来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产生影响。如蒂夫尼(1848—1933)的玻璃艺术、拉里克(1860—1945)的金属艺术等,都带有明显的巴洛克装饰风格。贝尼尼雕塑衣纹处理的装饰性特征也是后人评价贝尼尼雕塑走向程式化倾向的理由。从雕塑与环境的整体设计上来看,贝尼尼雕塑作品也具备了现代设计雏形。在《圣德莱斯的痴醉》这组雕像当中,整体构造以及衣纹的处理更能体现贝尼尼雕塑的“现代性”。在雕塑环境的设计上,整座雕像被设计成高浮雕状,镶嵌在半圆的凹槽当中,背景附上金色的射线。两旁的柱体与天庭的射线背景由直线构成,与卷曲的衣纹、云彩形成鲜明对比。雕像中人物的衣纹与云彩的处理几乎雷同,视觉效果“写意”,在顶光照射下形成很重的投影,衣纹和云彩被衬托得十分轻盈。这些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装饰设计的单一风格,对现代艺术设计影响重大。

从衣纹处理的独特方式可以看出,贝尼尼雕塑艺术注重自然但不模拟自然。同时为塑造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当时代表着新颖的思想和艺术形式。由于历史的原因,贝尼尼雕塑又离不开古典主义的造型法则和审美倾向,其装饰风格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因此,不论后人认为贝尼尼雕塑是古典主义的继续也好,还是古典艺术的“穷途末路”也好,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却被现代人客观地对待。在装饰手法、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上,贝尼尼雕塑艺术不拘泥艺术形式界线,在艺术发展的古典性与现代性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金城出版社,2010:7.

②沃尔夫林.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潘耀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08.

③罗丹述,葛赛尔著.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30.

参考文献:

[1]沃尔夫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M].沈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M].余志强,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

篇4

【关键词】实用;审美;室内陈设

这是我们大家酷爱的一句话──“艺术审美的眼睛永远是睁着的”这话看似简单,但是值得大家琢磨与推敲,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品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实用艺术是人类艺术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实用艺术不仅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一、实用艺术的特性

首先,实用艺术是应当具有实用的特性。实用艺术另外一个审美特征,是特别注重与追求表现性与形式美。就拿建筑艺术来讲,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之后,历代的建筑师一直把它奉为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来遵循。实用艺术审美特征的特点是民族性与时代性。具有实用性的陈设品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这要求在总体布置上做到取用方便,相对稳定,与室内环境相协调,营造室内空间形式美。陈设的基本目的是表达出特定的思想内涵、精神文化,并起着其他物质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对室内空间形象的营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烘托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很值得注意的是,陈设品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室内其他物件相互协调和配合,亲如一家。

二、常用的室内陈设品

室内陈设常分为纯艺术品和实用艺术品。纯艺术品有浓烈的观赏品味,价值面无实用价值(这里所指的实用价值是指物质性的),而实用工艺品,则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两者各有特点,不可代替。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将日用品转化成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的电视节目,这当然必须要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不是任何一件日用品都以可成为艺术品。(1)字画。字画是我国传统的陈设形式。表现形式有条幅、中堂、扁额。其用材也丰富繁多,如纸张、锦帛、竹刻、木刻、石刻、刺绣。字画篆刻有阴阳之分,濠色之别,十分讲究。书法中又有篆隶正草之别。画有泼墨工笔、黑白丹青之分,有不同派别风格,应有尽有。我国传统字画在居室中被广泛的应用,并诠释着民族的精神。(2)摄影作品。摄影作品是一种纯艺术品。我门常说摄影和绘画不同之处在于什么呢?也许摄影是更写实和逼真的。一些摄影作品加以经过特技拍摄和艺术加工,能变成绘画效果,所以摄影有的摄影效果与绘画略有相似。巨幅摄影作品能为室内扩大空间感的界面装饰,意义不同,更不同于其他绘画的特点。由于摄影能真实地反映当地当时所发生的情景,因此某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和人物写照,常成值得纪念的珍贵文物,因此,它既居摄影艺术品又是纪念品。(3)雕塑。石雕、玉雕、钢塑、泥塑、根雕等是我国传统工艺品种之一,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广泛流传于民间和宫廷,一直到现代,也是常见的室内摆设,有些已是历史珍品,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更多,有石膏、合金等。雕塑有玩赏性和偶象性(如人、神塑像)之分,它反映了创作人的情趣、爱好、审美观念等。在广阔的田野间、静谧的公园里、明亮的室内里,无处不有它的身影,栩栩如生,深受人们喜爱。雕塑的感染力常胜于绘画的力量。但是,雕塑的表现形式也取决于光照、背景的衬托等的影响。(4)景。盆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盆景被称为绿色有生命的雕塑.盆景的种类和题材十分广阔,它象电视剧一样,既可表现“特写镜头”,如树桩盆景,老根出新芽,把植物的刚健有力的生命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其精神也值得人们学习,其艺术魅力更值得人们喜爱。(5)工艺美术品。美术品的种类和用材更为广泛,有竹、木、藤、草、陶瓷、石、金属、织物等。有些工艺美术品本来就是属于纯装饰性的物品。尤其在旅游区更为常见。其装饰作用和欣赏价值味道十足,这些工艺品常有地方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了解了小一部分的室内陈设的知识与内容,无论从审美性还是实用性的角度,生活中的美需要我们自己发现与体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提到生活,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家居住房生活,那么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居住环境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在忙碌的一天过后,一个能给疲惫的人们带来休闲、放松、亲情的地方,那便是我们的家。享受家居生活,这就对家的“审美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质量上,或者设计上,设计创造出一个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所以在进行室内环境的创造时,必须把保证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实用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设计既富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的作品,满足现代人更多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陶瓷;雕塑;艺术;文化

1 引言

陶瓷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陶瓷雕塑发展至今,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以其三度空间的立体效果、泥性纹理的淳朴、色釉变化的丰富等给人以独具匠心的艺术美感,独特的造型和审美价值尤为引人注目。每一件陶瓷雕塑艺术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与风格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本文着重从陶瓷雕塑的产生、发展、创新等方面做一讨论,由于时间和条件关系,加之自己水平有限,不足之处难免,希望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提高。

2 陶瓷雕塑的产生和发展

陶瓷雕塑是以陶瓷材料为基础进行塑形雕刻,经高温烧成、色彩装饰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瓷。在制造艺术品的过程中,由于有的物质材料是硬的,因此,凡是以金、玉、木、石等材料来制造的艺术品,统称为雕;有的物质材料是软的,凡用粘土之类材料去塑型的则称之为塑。由于雕和塑经常是有机结合着,因此往往不作为雕和塑的严格区分,一般统称之为雕塑。雕塑就是以雕、刻、镂、琢、凿、塑、铸为手段,以金、玉、木、石、土等为材料,去塑造具有三度空间的人体形象或物体形象,反映艺术生活。

2.1陶瓷雕塑的产生

从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陶瓷造型都是日用器皿,以后逐步发展产生陈设性的陶瓷造型。我国陶瓷雕塑艺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打磨石器和捏造陶坯的生产劳动中,逐渐摸索积累了一套制作人物、动物形象的技术和经验,并且逐渐培养和提高了造型艺术的审美观。陶器表面的装饰是从平面的线纹开始,进而于器物的局部进行立体的捏塑,如器物的耳、把手、盖、钮等。题材多为常见的鸟、兽和人面、人头等。这时,塑造形象的技法已能初步掌握。设计能力亦同时在提高。

2.2陶瓷雕塑的发展

公元前4360~3360年,河姆渡文化的陶塑艺术品中出现了人体塑像、猪、羊和鱼等。据历史记载,在河姆渡遗址的上层,曾出土一件人头塑像的陶塑艺术品,头像为椭圆形,前额突出,颧骨很高,眼和嘴以细线勾划,形象逼真。公元前4040~2240年,大汶口文化的陶瓷雕塑以生动著称。一般是个体形象,也有的是作为其他陶器上的附件。江西江吴城商代后期遗址中,就出土有鸟、人物、陶祖等陶瓷雕塑品。至战国时期,随着城邑规模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陶瓷业生产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作坊集中式的陶瓷手工业,在制陶业内部也出现了主要生产某些产品的专业化倾向。这个时期的雕塑在中国美术发展上起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它突破了商周以来的浑厚、纯朴、古拙的阶段,创造出写实、生动、灵巧的风格。战国末期,陶瓷雕塑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已能混合使用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造型手法,把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征揉合于艺术形象之中。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近年在秦始皇陵发现的陶佣,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汉初的陶瓷雕塑艺术,明显继承了秦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型体比较高大,注意细节的刻划,形象生动逼真,威严庄重,体现出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历史和明快简练、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唐代是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唐三彩更为大家所熟知,绚丽夺目、形象传神的艺术品充分反映出盛唐的文化气息。从唐三彩的人物俑、动物俑等陶瓷雕塑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的社会生活全貌和唐代人的审美观及精神气质。明代崇尚德化瓷塑,进入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彩绘瓷塑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完全不同,所以陶瓷雕塑的发展也是人们审美观念变化的一种体现。

3 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1陶瓷雕塑与宗教

陶瓷雕塑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素材经常作为创作题材,包括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罗汉、达摩、八仙等的塑像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3.2陶瓷雕塑与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一种经先人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以想象与联想为特征,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每一个神话传说表达出的精神内涵、艺术特征都可以很好地在陶瓷雕塑作品中体现,艺术家们对“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等都进行过艺术创造,使之成为了美妙的真实可视的艺术形象。

3.3陶瓷雕塑与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

雕塑与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韵律,但是,彼此也具有相同的特征。音乐艺术是抒情性的艺术,高亢、低沉,急促、舒缓,强烈、轻柔,都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舞蹈艺术。则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所形成的节奏与旋律来达到抒情效果;建筑艺术初看似乎与上述种类以及陶瓷雕塑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就抒情而言,建筑与上述艺术门类一样也讲究抒情,讲究审美的需求,在这一点上与它们有着共通性。陶瓷雕塑同样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艺术。是陈设性艺术。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建筑艺术是典型的环境艺术。同样,音乐,舞蹈都是时间以及空间的艺术,对环境的要求同样很高。陶瓷雕塑从音乐、舞蹈、建筑中吸收丰富的艺术元素,除作为题材使用外,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不少的借鉴。

3.4陶瓷雕塑与绘画、书法

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皆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范畴。绘画艺术讲究“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这些在绘画艺术所出现的要求,在陶瓷雕塑艺术中无一不被遵循。书法是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的艺术门类,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艺术。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线条的枯润、浓淡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此外,绘画、书法和陶瓷雕塑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与情节性的事件,擅长表现瞬间动作,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

3.5陶瓷雕塑与文学

陶瓷雕塑除了具有与文学共有的特征之外,它还有着泥与火的痕迹,可以说是火的艺术结晶。

从艺术种类来讲,陶瓷雕塑与文学分属不同艺术种类,但却有相通之处。文学起源于劳动,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陶瓷雕塑中的造型都是创作者的大胆想象,反映的是一种生活,也是人们审美观念的形象见证;再加上泥土的气息、手感的痕迹、简练的雕琢,正是陶瓷雕塑内在语言的最好表现。 3.6陶瓷雕塑与哲学

陶瓷雕塑作为一种美的事物的载体,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思想精髓。无论技法如何变化运用,造型如何怪异,处处都体现出人的气息和人对生活的感悟。从古至今,任何题材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皆是体现着以人为贵的思想,表现出人自身对生活的不断追求。

3.7陶瓷雕塑与民俗文化

陶瓷雕塑灵感来源于劳动生活,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它客观而广泛地反映了周围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追求。

篇6

关键词 陶瓷雕塑 金属材质 肌理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是陶瓷雕塑

陶瓷雕塑是艺术家改造材料进行一项人为的艺术审美活动,它改造的本质是人工的。其雕塑造型的形式在更为重要的意义层面上铺开来便是对一段段历史记忆的日常总结式的刨白,这种特定材料的艺术创作模式可以说是经验显示力量和支配作用的反思。它是改变经验从在的法则,因此这种形式的创作也表达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由表达,它并非是创造本身而是一种客观的行为模式。陶瓷雕塑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也遵循一切艺术改造中美的塑造原则。它必须是经过艺术家或雕塑工作者加工的,无论是通过工具、直接的手、还是观念,必须加工。工具和手的方式,实现了陶瓷雕塑的改变性。因此,它必定将被历史认可和接受。

2 陶瓷雕塑中运用金属材质的背景与发展优势

2.1 陶瓷雕塑中运用金属材质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艺术界对材料特点的深入发掘和对新材料运用的强烈探求,使陶瓷材料也成为此一时期备受青睐的材质之一。而且,由于战争的影响,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的迁移和流动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和门类的交流和扩展,许多画家和雕塑家将陶瓷作为创作材料来加以运用,使陶瓷雕塑具有了崭新的面目和更强的生命力。随着毕加索、米罗等现代艺术大师在陶瓷雕塑上的尝试,使现代艺术语言和表现力更为丰富,也进一步充实了现代艺术的媒材,开辟了现代艺术的新天地。另一方面,由于现代陶艺的发展与现代美术运动的影响之间密切的关系,使陶瓷雕塑不仅自然地融入现代艺术的洪流之中,而且也使传统上吝于室内的陶瓷雕塑随着科技的进步,工艺的改进和其他雕塑材料的结合运用而走到了室外。特别是通过与其它特殊材料的结合,使陶瓷雕塑突破了尺寸上的平静,真正走向了室外,并显示出陶瓷雕塑不可多得的优势——丰富的肌理与形态表现,釉色与烧成的独特魅力,坚固耐用的性能和与人性的天然亲切感。另外,跨艺术门类的材料综合运用的世界趋势也促成了陶瓷雕塑中其它材料的广泛介入和陶瓷材料本身对其它材料和其它艺术门类的介入。

2.2 金属材质运用在陶瓷雕塑中的发展优势

中国著名陶艺家吕品昌在《自塑像》中将陶与金属焊接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材质对比之美与雕塑本身的意味完美结合,使作品的发展效果颇具哲学性思考。杨奇瑞在《吾土——在忆江南系列中》也使用了刚与陶的结合。大量的灯具也借陶瓷灯罩与金属底座结合作为作品的成设辅助设施的方式出现,这是现代陶瓷雕塑中为常见的方式。通过对引入材料材质性能的发挥,使陶瓷雕塑脱出传统的陈设方式 。如将陶瓷雕塑陈设于玻璃板材或管材制作的陈设辅助设施中,既无损于对陶瓷雕塑本身的发展,又能使雕塑整体拥有更为广阔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通过引入金属材质和陶瓷雕塑色泽、 肌理、比重、触感、质感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比,更能衬托出陶瓷雕塑材质之美。另外,软材料的运用可以使陶瓷雕塑进入现代雕塑艺术中的软雕塑领域,比如以各种植物的茎、纤维或金属丝、金属条以软雕塑的陈设方式和构成方式来进行创作,让人耳目一新。引入金属材料如果以陈设辅设施的方法出现在陶瓷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引入金属材料的特性进行利用和发挥,使作品的展示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和丰富。这种引用方式使创作者在作品展示思路和创作理念上考虑到更多更新的可能性。通过以上梳理我们意外的发现,陶瓷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实践中,特别体现在室外陶瓷雕塑和较大型的陶瓷雕塑创作时更为明显。

3 针对陶瓷雕塑中运用金属材质的评析

陶瓷雕塑在现代艺术创作中,通过以陶瓷材料为主体,引入其它金属瓷材料的创作方式,使陶瓷雕塑的优良特性得到发展,使陶瓷雕塑的创作形式、创作思路和审美意境容易开拓和扩展,使陶瓷雕塑的创作表现空间和艺术语言得到了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对这一艺术现象的总结和归纳,不仅有利于把握陶瓷雕塑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中的长足发展态势,也有利于加强对这一文(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50页)化现象所体现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和领悟。几千年来,陶瓷伴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无疑,保持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对传统材质加以发掘、运用,无论在保持民族艺术个性上还是发扬传统文化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陶瓷材料本身的特点也十分契合现代雕塑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陶瓷雕塑中引入材质不仅仅具有连接的功能,而且通过有意味的形式的引入,从而分担了陶瓷雕塑在反映艺术家主观意图及促进作品美效等诸方面的功能,并因此成为雕塑总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引入金属材料作为连接物的方式,我们先以自己的创作意图为主,从材质的外观效果上选择合适的引入材料及材料的形状,再根据经纬线交叉排练的制作原理,按照自己设定的法则,将陶瓷部位织入经纬线中,并且可以通过陶瓷各部位间的间距、疏密关系、高低虚实、经纬线的长短、紧松、色质等等各个方面的选择和处理,形成独特的综合变化,产生丰富芙蓉视觉效果。

同样,焊接、捆着、订拧等方式根据不同材质在这种制作方式上的特点,也有非常多的表现方式可以运用和采纳,并且,由于在这种方式中,引入材料更多的参与了陶瓷雕塑作品审美效应的作用,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对引入材料材质美和联络方式的审美特征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拓宽了陶瓷雕塑现实中的三维空间,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的空间拓展也显而易见的。这种方式创作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加强雕塑作品体量、延展性等方面的表现力,对陶瓷雕塑在表现力和表现方式上的拓展和与现代雕塑艺术的新方法新理念的接轨,无疑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如果我们在陶瓷雕塑中运用金属时,只是片面的追求形体,而不考虑颜色搭配,那将对我们的艺术作品陶瓷雕塑的美产生破坏。吕品昌在《自塑像》的创作中是以镶嵌的方式将金属引入雕塑作品的,它带来的视觉感受是这一形态表现的同一事物的矛盾对立和统一的状态,即作者对自己个人特性和个性中矛盾统一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而如果他采用的是分别摆放的方式,视觉感受就会相应的变为一个或多个人在不同时间空间中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质,时间感和空间感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这一引入方式中,其它材料的引入方式和引入比例直接关系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表达。所以在具体实践中,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向进行全面地考虑和深入布局,对于创作理念的准确而完整的表达是非常关键的。

篇7

冰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一种以冰为主要材料来进行雕刻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北方城市,当夜幕降临时,美丽的冰雕身披七彩霞衣,把城市装饰的霓虹闪烁,金碧辉煌。冰雕将天然冰的纯净无瑕与五彩的灯光、美妙的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雕刻、造型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而成。由于冰雕的主要原料是透明的,在雕刻中难以应用色彩的变幻来实现造型的立体感,造成形象刻画方面的局限性,因此,这更要求雕塑造型艺术的精巧———要在细节处力求精致,以突出雕塑的细节美,利用线条的交互纵横,借助光线的反射原理,来突出造型的玲珑剔透。为得到远观及近观的观赏效果,冰雕作品在造型时要结合光线运用,获得三维实体的艺术效果,通过体积的变化来表现韵律的变化,表达出一种思想情感,展现出时代风采。在人民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开展积极的活动,创造出了有审美意义的雕塑作品。冰雕作品是人们利用大自然的馈赠,丰富文化生活的典范。在冰雕作品中,没有固定的范围和模式,所有的造型都由设计者自由创作,是艺术家智慧与大自然的神奇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有着其独特的质感魅力,已成为气候寒冷的国家所盛行的户外艺术。冰雕艺术伴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景色单调,冰雕艺术品的创作,改变了北国冬季公园及街道的单调景色,繁荣了旅游业。冰雕作品发挥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冰雕艺术的特点

(一)冰雕艺术是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

无论是哪种艺术,采用何种表现形式,要取得艺术作品的创作成功,首先是要让作品的受众产生心灵的共鸣。艺术作品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以其独特的形式打动着人们,让人们精神上产生美的愉悦,为之感动。冰雕艺术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

(二)冰雕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多样的。

冰雕这种雕塑艺术即是一种环境艺术,也是一种自然艺术,同时也是一种人文艺术。低碳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成为重视。各种冰雕艺术与环境艺术的结合,向人们传达了绿色艺术理念,表达着人类情感的诉求。

(三)冰雕城市化的特点显著。

冰雕是雕塑艺术的一种,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空间,让人们产生美好的精神感受。体现出了时代的变迁。雕塑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表达出了城市的文化特征,是人们文化水平的象征。

(四)冰雕具有不可复制性。

因为冰雕艺术作品受地域及温度的影响,有不可复制的特点,会随着温度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而灭失,这更让冰雕艺术有了其特色。

(五)冰雕作品反映了社会价值的空间概念。

空间设计的本质即是人性化的设计,人是最基本的要素,主导着设计理念的拓展。这一设计思想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根据人的生活审美品味,增加了立体形式的审美情趣,扩大了审美的空间和环境,让自然环境和艺术作品浑然一体,更加和谐统一。

三、冰雕造型艺术的审美特点分析

冰雕作为一件雕塑作品,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冰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如冰雕作品的形状、体积、质感、节奏、空间等艺术表达因素。一件艺术作品的成功要考虑多种因素,才能让冰雕造型艺术的表达体现出冰雕艺术的魅力。

(一)冰雕造型艺术的空间美

冰雕造型艺术所展现的空间是三维的。艺术家罗丹说,雕塑家一切都要在空间中思考。艺术家要对艺术作品的造型及色彩的表达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实现作品的完美表达。对于冰雕艺术家,要能够敏锐的感知雕塑体积的变化,强调体积的组合变化。冰雕要有丰富的造型感,要体现出造型的灵魂,在创作中更要运用简练的造型手法,打造冰雕艺术作品的空间美,以弥补材质的缺陷,突出冰雕作品丰富的造型美。在冰雕造型艺术创作中,更要讲求立体感、空间感和量感,以体现出封闭性、重量感、稳定感和力量感。由于不同形态的冰雕作品所占用的空间体量不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不同,冰雕作品的体量不同,所引发的视觉感觉亦不同。有些冰雕造型厚重,会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有些冰雕作品体量饱满,比实际的体积强大,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冰雕造型艺术的空间美能够展现出强大、雄伟和气势磅礴的阳刚之气,让人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崇高。冰雕作品特别强调体积感,过于单薄的空间造型很难表达出作品的空间张力。因此,在冰雕艺术创作中,造型切不可单薄,要注重造型艺术的空间张力,让作品有厚重的质感,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给人以美感。

(二)冰雕造型艺术的节奏美

冰雕形式美的灵魂在于冰雕造型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冰雕作品在三维空间表现其艺术美感,造型能力是艺术表现的重点。冰雕作品在造型艺术的创作中,要体现出其节奏韵律美。《美学散步》这本著作中,宗白华先生说,“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中国的《易经》中亦有“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说法,即在艺术创作中,要动静结合,法道自然,实现节奏与韵律的天人合一的时空统一,这是美学价值的高境界体现。冰雕作品在三维空间的创作中,要表现出韵律之美,要充分展示出形象的生机与活力。冰雕作品中的节奏韵律之美表现在造型的规律性变化,在雕刻制作中大小、精细、圆方的变化,与生活中的潮起潮落、天黑天亮呼应,通过雕刻线条的起伏得到一种节奏韵律的美感,展现出冰雕艺术形象的特点,表现出艺术感染力。冰雕作品创作中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节奏感,用造型艺术来表现出作品的主题。

(三)冰雕造型艺术的构思美

在进行冰雕创意设计前,要有明确的主题。冰雕作品的设计主题由冰雕设计者拟定,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构思,通过优秀的设计主题来展现冰雕作品的造型审美价值。在主题的选择上,冰雕设计者可选择自己所喜爱或擅长的主题。确定好主题后,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在提炼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素材的组合与构思,从较为新颖的视角展现出艺术作品的主题,通过空间表现力,将艺术表现形式与主题内容充分结合起来。在造型构思选择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冰材质的情况,合理的使用冰材料,二是要密切结合选题构思,从整体布局出发,找到作品的独特视角,充分考虑空间的观赏性,满足多个角度的审美要求,并采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突出主题,展现冰雕设计者的主题思想。设计师的构思工作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充分考虑设计主题及结构布局的要求,确保构思作品的独特性。设计师对作品素材进行整理,这需要设计师基于感性形象的认知,对积累材料进行排序,创作出新的形象,使作品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在造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创意构思的细节之美,要能够充分展示出冰雕作品的构思设计理念,展现出作品的美学价值。

(四)冰雕造型艺术的意象美

冰雕艺术有着夸张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在造型艺术中突出表现了意象美,突出了追求自然、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意象之美。在冰雕艺术创作设计过程中,通过夸张而富有张力的意象表现来展现艺术形象。英国艺术家贡布里希说,“中国艺术家不到户外去速写,他们竟至用一种参悟的奇怪方式来学习艺术。”中国冰雕艺术家在其作品的造型艺术中体现出了一种意象之美,是从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中展现出创造性的思维,表现出冰雕设计者的智慧与悟性。在创作中强调出形象造型的魅力,强调灵性、意趣的意象造型。要求创作不拘泥于原来的传统设计理念,注重写意和生动,突出内在的精神。冰雕作品要体现出意象美,要有强烈的时尚感,造型的意象美体现了冰雕作品的理念,以弥补冰雕材质的不足,要在设计时,充分展现出意象美,以突出冰雕作品丰富的造型美感。

(五)冰雕造型艺术的和谐美

冰雕作品统一存在于公共空间中,是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要求所展现出来的雕塑风格能够给人们充满艺术美感的体会。因此,冰雕艺术的核心在于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冰雕作品展示给人们的是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特定的文化表现力。要保持环境雕塑及公共艺术的概念及本质的一致性,展现出公共领域的审美价值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公众所认知的社会参与形式表现,展现出当代社会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六)冰雕造型艺术的自然美

冰雕艺术作品取材于自然材料,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制作而成,并且冰雕艺术作品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也是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要求的。因此冰雕作品要与自然场景有一定的适应性。对于冰雕作品要保持其形态与位置的自然属性,以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冰雕艺术作品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对冰雕作品的自然属性有较高的要求。

四、冰雕造型的条件与工艺

篇8

“雕塑,以其永固性质材超越浮生世相的流淌与卑俗,以其生命力结构的坚实把人的精神导向深刻与尊严”。此为对雕塑至高的评句,不禁让人缅怀"高贵的典雅、宁静的肃穆"。在不断高涨的技术理性支撑下,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使得人类的自信心达到前所未有的爆棚;使早先谦卑的人们接连高呼“上帝已死”“艺术终结”,并将之前高高在上的一个个精神圣像掀翻在地。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大众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经受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大众艺术。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身理欲念的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遐想到大众文化的反复复制,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想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嬉戏,至使当今时代出现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是一场审美日常化的变革,其实质就是神圣美学世俗化、高雅艺术大众化的过程。使得典雅、肃穆、高贵、永恒......与雕塑有关的词藻成为依稀的昨日,它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孵衍出卡通、嬉戏、游戏、媚俗、虚拟等语句,并迅速被"新新人类"所接受。最先反应这种趋势的是“新生代”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困惑,不管这种精神状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却是那么的真实。他们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自己的经验,是他们所直观的都市生活和他们在这种条件下的精神状态,这其中也隐含着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以及对处于社会边缘形象的符号化。

当我们在对比任何两种事物时,都会剖析其本质并加以比较。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便存在根本性的差别:传统审美主义的文化观念建立在艺术家的自我主体性基石之上,因此他强调个体生命经验的自由登场;大众文化的文化观念建立在消费者的趣味基石之上,因此他强调表现最普遍的生命经验。因此,传统艺术的意义产生于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有极强的指涉性,而大众文化的意义产生与作者于大众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一种体验性或游戏经验。审美主义常常带有一种审美救世的观念从事艺术活动,所以艺术对他们来说是经过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艺术活动就是要揭示世界的本源意义。大众文化不关心此等大事,大众文化拒绝承担言说,大地的重任也无需探究宇宙人生的本源,它只是揣摩世俗社会中人们的情感欲求,所以,无论是深奥的哲学本质,还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对于他们都没有太大意义。雕塑家李占洋的《人间万象》系列、《挤车》等作品如同向你述说世俗社会中人们的情感故事,那是一幕幕发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日常得甚至令人熟视无睹。我们往往不经意地走入他的故事场景当中,感受现在进行时式的叙事模式,并惊异于艺术家所提醒的我们身边那些时常被忽略的生活细节。高名潞曾在《草根现实的力量》一文中说到“李占洋的雕塑传达了一种以往的纪念碑雕塑所没有的力量,那就是一种民粹主义或者平民主义的力量”。

篇9

A.创作主体

B.传播主体

C.准主体

D.理念主体

E.接受主体

6.2.艺术存在一共有三个环节,它们分别是(ABC)

A.艺术创造

B.艺术品

C.艺术接受

D.艺术传播

E.艺术销售

6.3.作为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中介与桥梁,艺术品有以下基本特征(BCE)

A.过渡性

B.他律性

C.形式符号性

D.不稳定性

E.开放性

6.4.独特的艺术意象不同于客观对象的原型之原因在于(ABCE)

A.客观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

B.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

C.表象之间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

D.表象之间的关系依照被修正了的客观规律

E.表象自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

6.5.意象的“生产”的双重涵义分别是(BC)

A.进入流通系统

B.生命孕育分娩

C.工艺制作、生产

D.艺术的流通得以完成

E.艺术意象的完全存在

6.6.现代美学认为,艺术天才的形成是——合力的结果。(BCD)

A.全部社会

B.先天的心理结构

C.先天的生理结构

D.后天的实践

E.后天的人们发现

6.7.艺术家具有特殊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使得他具备了艺术敏感的可能性,形成这种结构主要是因为(AB)

A.天生多愁善感的心理生理特质

B.长期的艺术修养

C.长期的社会交际

D.对于理念的充分的把握

E.对于现实部分的逃避

6.8.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CD)

A.意象的生成

B.意象的表现

C.合目的性

D.合规律性

E.表现与表达

6.9.十九世纪杰出的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所划分的三种艺术类型是(BCD)

A.理念型

B.象征型

C.古典型

D.浪漫型

E.客观型

6.10.下列艺术形式属于空间艺术的是(BCD)

A.戏剧

B.绘画

C.建筑

D.雕塑

E.音乐

6.1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在(ABC)

A.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

B.建筑的形式结构

C.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影响

D.年代

E.重量

6.12.古代中国论画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要义,强调画面(ACE)

A.活

B.板

C.生

D.滞

E.畅

6.13.下列艺术形式属于时间艺术的是(AC)

A.戏剧

B.绘画

C.音乐

D.雕塑

E.建筑

6.14.音乐的美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ABCE)

A.声音间的组合关系

B.各种声音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

C.表演者演奏为中介

D.听众的接受

E.完全动态的形态特征

6.15.布瓦洛的“三一律”要求戏剧必须做到——严格统一。(ABC)

A.时间

B.地点

C.事件

篇10

【关键词】彩塑;彩色雕塑;波普艺术;消费文化

早期雕塑与色彩的结合可以追溯到传统彩塑。传统彩塑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雕塑方式,它是由泥塑和彩绘结合而成的一种工艺形式,彩塑的制作是在成型的泥质雕塑表面,绘上一定的色彩和文饰,从而形成一个有着一定色彩效果的立体造型。随着科技、工艺水平的进步,雕塑的材料和成型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现、当代彩色雕塑在很多方面都还延续了古代彩塑中的精髓,但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彩塑了,现、当代彩塑的发展主要集中反映在形式多样的彩色雕塑中。现、当代彩色雕塑是对传统彩塑的一种扩展和创新。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彩塑和现、当代彩色雕塑进行对比性分析。希望能给热爱彩色雕塑人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突破

雕塑在漫长的艺术发展中,天然材料石头、泥土、木材被艺术家完美的塑造成巨大佛像也能捏制成小巧玲珑的泥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材料和新的加工手段:首先,传统彩塑所使用的颜料被多种油漆喷漆、树脂漆、炳烯、油画颜料等先进涂料所替代,弥补了传统颜料长时期保留,产生风化和褪色的自命缺点。其次,传统材料改变加工手(下转第73页)法,重新开发利用,创造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最后,金属材料、合成树脂、玻璃陶瓷等材料取代了传统泥土、陶土、大理石材料成为现、当代彩色雕塑创作的主要材料。例如:由美国现代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抽象雕塑“火烈鸟”,整个作品由巨大彩色钢板构成,线条简洁,形体巨大,在配上火红的色彩,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人们无疑不被它所吸引和感染。还有大型的陶质彩绘雕塑打破传统的样式,采用堆塑、叠加、刻画等艺术加工手法,配合先进的色彩绘画技术,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陶质雕塑作品。美国女雕塑家维欧拉・ 菲瑞,她的作品大都拥有巨大的形体,单纯的面部形象和呆滞的神情,在用个性化的色彩冲击人们的眼球,当今社会人们的冷漠和空虚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色彩作用多元化

虽然雕塑着色的形式可以追溯到传统彩塑,然而传统彩塑中对色彩的表现仅仅是出于对现实的模仿和美的追求,而现、当代彩色雕塑不仅增加了人们对视觉环境的点缀与营造气氛的需要,色彩还被艺术家赋予了更加丰富微妙的表现性,艺术家通过色彩来传达某种观念和情感,通过色彩达到与环境的呼应。西班牙艺术家米罗创作的巨大彩色雕塑《小丑》,用艳丽的色彩,孩童般的天真与周围沉闷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活跃空间环境和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给人一种愉悦和欢快的心情。2001年在卢森堡展出的视觉景观――ART ON COM 。艺术家以“牛”作为载体,描绘了斑斓的、立体的图形放置在城市之中,上百头被艺术加工的“牛”就好像是这个城市中的一员,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紧密地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这样的作品改变了人们固有的雕塑观念,使雕塑与生活环境建立起更为亲近的关系。

三、色彩来源多样化

不论是从古希腊、古罗马雕塑到中国古代的秦兵马俑、唐三彩雕塑,还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广为人知的基督形象的塑造到我国清末的天津“泥人张”艺术,早期彩色雕塑的色彩都是完全由艺术家以客观自然色彩为依照对雕塑的表面进行艺术的彩绘处理,以此来再现生活,表达出艺术的真实,而现、当代彩色雕塑,获得色彩的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上色的形式,还包括运用材料的色彩、有色灯光和玻璃、反射物体等赋予雕塑色彩的一切形式,创造出截然不同于传统彩塑的色彩感觉。例如:德国尼古拉 ・舍费尔的作品,他主要是利用极度磨光的金属为媒介,完全忽略金属的材质美,把金属处理成镜子一般的反射物,以达到映衬出对面环境自然色彩的视觉效果。还有中国当代雕塑家邓乐,他的作品主要以有色灯光为主要媒介,在雕塑作品上打上许多孔洞,无颜六色的灯泡被安置在雕塑内部,有色灯光通过孔洞折射出来,赋予雕塑丰富的色彩。通过外界物体赋予雕塑色彩的形式,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色彩存在,但却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和遐想的空间,增添了雕塑别样的味道。

四、全新观念和全新表现

传统彩塑由于技术、观念、材料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题材和内容上,古代彩色雕塑都相对单一,以宗教题材内容为主。二十世纪,雕塑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从现、当代的彩色雕塑作品中,都显示着对民族元素和消费文化的追求,及当代人心理状态的深化。这些显著的特点也反映在现、当代彩色雕塑中。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和造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雕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当代的艺术加工使其具有了当代艺术价值。如中国当代雕塑家赵杰的彩色雕塑以黑色为主,配以白、红、黄等纯色,有着原始艺术的纯朴和凝重,这些彩色雕塑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又融入了当代元素,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会联想到河南的泥玩。还有霍波洋的环境雕塑《国风》把中国传统图案与民间剪纸形式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当代雕塑的造型手法施以中国象征性的大红色,营造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气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突出的文化表征,波普艺术作为消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消费文化的推进不管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是具有普遍性。中国当代雕塑家隋建国、刘建华等以“中山装”为语言的作品层出不穷。许多代表消费文化符号如汽车、沙发、酒吧等消费文化视觉景观带给艺术家新的视觉经验,艺术家会不自觉的将这种景观当作形式创新的一种新的启示和资源。

通过对传统彩塑和现、当代彩色雕塑的简要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当代彩色雕塑无论从材料、题材内容,还是从艺术观念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该说传统彩塑是现、当代彩色雕塑的母体和根源,它对于当代彩色雕塑的发展起到了举重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形式的民间彩塑,为现、当代彩色雕塑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符号和来源。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的彩塑,我们不论在艺术形式和上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到之处,如何把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和造型样式转换成当代艺术元素是其至于不败之林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每位雕塑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当代彩色雕塑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单纯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心理需求等多方面给人一定的思考,创造一个新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耀卿. 传统情结与历史意识――田世信雕塑《王者之尊》评述[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0, (01) :40-43

[2] 桑任新. 从雕塑艺术看城市发展[J]. 文艺争鸣, 2010, (12) :125-126

[3] 何俊玲. 罗丹和他的雕塑浅析[J]. 学习月刊, 2010, (11)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