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生态和生态城市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指家或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指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则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所谓的生态城市,广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而资源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城市,才算得上是生态的城市,足见资源的重要性。
二、城镇化进程与资源消耗
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源的消耗速度几乎是城市化速度的两倍。而且,城市占有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中占有了很大比重:其中,城市能源消耗约占人类总能源消耗的75%,城市资源消耗则占 80%。可见,城市化进程对能量的消耗、资源的消耗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然而,城市作为资源集结和消耗的集中地,既消耗资源又产生新的资源。传统城市中排出废物及流入的能源量都很大,而自我循环生产的能力不强;相反,生态城市自我循环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对外的排放和需求量也就明显减少了。这很好地改善了城市资源的利用以及城市内部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实践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使城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消耗大幅度降低,很好地起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好实效。
三、我国发展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1.我国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大国,但人均自然资源短缺,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众多,导致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资源现状,也是现在乃至今后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个因素。而生态城市的发展也许是一剂良方。
2.我国城市资源消耗和利用的特点
我国多数城市的经济主体是工业产业,但城市居民生活用能的标准明显低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就发展趋势看来,我国未来城市居民人均能源需求水平将逐步提高。此外,由于基础不甚雄厚,现有城市生态水平相当低下,因此在建筑节能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建筑节能是构建生态城市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建筑节能手法可以很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起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合我国的现状,发展生态城市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建设生态城市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法
1.城乡协同发展
在乡村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量大,但是消费者少、分解者比例大,人畜的消费在整个系统中占很少的生产量;相应地,城市生态系统与一般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其因子众多,影响因素也更繁多层次复杂,但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
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城乡协同发展的策略,使二者可以互补。以乡村较大的生物生产量来满足城市的需求,同时以城市较大的需求量来均衡乡村的生物生产量。这样,整个区域的市场发展就被激活了,二者协同,可以很好地使整个区域的发展顺利进行。
2.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组织
①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建筑储热量大,白天吸热,夜间辐射放热;建筑所用材质渗透率低,蒸发量少;高强度、高密度的建筑规划和开发导致风道不畅;大量的空气悬浮物吸收热量、延长高温;使用空调和制冷设备造成室外温度升高,这些都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典型诱发因素。
相应地也就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办法,如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适当降低开发和规划的密度和集中程度。此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规划布局与当地气候、地形等条件相适应;消除城市连续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提倡屋面绿化等也都是会起到很好成效的办法。
②形成组团城市与城镇群
组团城市和城镇群都具有将城市生物圈最小化的潜力,也就是说在组团城市和城镇群中,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个城市地域的功能将相对完整,并与周边的自然地域构成一个共同体。
组团城市和城镇群的做法,是很好地将这些城镇之间的特点进行互补,共同完成一些设施的建设并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可以很好地提高资源创生和使用的效率并增强效果。总之,此法依旧是希望通过宏观的协调和操控,使资源可以更加生态、高效地被利用,继而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③努力创建自然、人工相得益彰的系统
建立“自然-人工”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和人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过渡,并期望可以通过区域的规划使二者一同为市民服务。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的整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的来和去的问题,使资源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基本实现循环和平衡。另外,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融合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发展生态城市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部分。
3.让城市公共空间承担更多的职能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起着一种类似沙漠绿洲的作用,可以采取的设计方法诸如:在人口和建筑高密的城市中,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防灾和逃生避难空间的设置结合;建设步行通道与绿化带合一的生态通廊,并与城市公园、广场、运动场地等具有避难功能的大空间有机联系……这些想法,不但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网络,也构成了城市防灾和避难空间体系,从而可大大提高城市空间的效率。
公共空间效率提升的另一方面,是使城市更多的场地和自然资源归还给了市民,这样一来,“城市是市民的城市”这一理念也就可以很好地被贯彻,只有市民生活舒适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这一理念可以对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五.总结
构建这样的一座依照生态学原则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起来,且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规划设计和理论方向。
当然,明确这一设计方式的核心也非常重要,也就是提高城市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资源是发展的必备,只有充分做好资源来去的道路,城市的发展也才可以更加顺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美好。此外,生态环境边界的确定也是很关键的,既然不可能绝对的自然,那么人和自然交融处界面的处理和设计也就非常重要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关乎整个城市的良性发展与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态城市理念可以帮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2011
2.仇保兴,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 [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03)
3.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2009
4.王江欣,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初探,2009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 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环境系统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及人们需求的提高,如何更好地引导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内容。
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和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合人聚居 [1]。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物流、能流情况,这是作好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①生态稳定性。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趋避性。②通达性。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各斑块间有廊道沟通,交通条件易于到达。③舒适性。城市景观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融技术与自然于一体的理想环境,创造一个环境清洁、空间开放、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④美观性。通过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适量有序又富于变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为人类带来身心愉悦的享受。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2.1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环境敏感区是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常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属脆弱地区。保护环境敏感区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2.2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以达到最佳状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使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在城市内部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旷地、绿地均匀分布。
2.3 异质性原则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而绿地斑块及绿地廊道少,因而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这样的结构影响了城市景观的生态负荷,带来了空气污梁、水质下降等环境问题,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2]。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在绿地景观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美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置,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自然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2.4 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3],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4]。景观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坚持多样性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该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组分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三是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5]。
2.5 持续性原则景观的持续性是人与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维持景观生态整体性之上[6]。景观生态规划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景观类型的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其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以达到景观的整体优化利用[7]。
3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不同区位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不可避免地发生分异,呈现非均一化倾向。景观生态系统是连接城乡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在不同的生境之间建立合理的廊道,是维持城乡生态平衡、景观稳定的有力措施,也是构筑城市与乡村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城乡一体化景观格局的必要条件。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规划包括水系、道路交通、绿带等[8]。
3.1水系景观生态系统
在水系两岸建设景观防护林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对保持水土、防洪减灾作用巨大,还对景观生态的连续性、绿化美化环境起到关键作用[9]。向城内的延续方向可有选择地建设一些有文化休闲特点的绿色走廊,其他地带只是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的基质;对于城市内部排洪沟渠的景观建设应加大建设和整治力度,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流畅、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及沿岸绿地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不应再加以阻断、侵占。
3.2道路景观生态系统
在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生态学原理,建设“生态化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道路的宽度、曲度、密度及空间结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不应造成大的生态破坏。注意道路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加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防护林等绿地建设,使道路成为“绿色走廊”。道路行道树、防护林宜适量配置抗性强和吸收净化能力强的常绿树种,以便终年发挥作用。还可适当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为环境监测服务 [10] 。
3.3绿带景观生态系统
已成为残余嵌块体的绿点、山丘和水体之间缺乏联系,与公园绿地也缺乏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通过建设绿带建立这些联系可能是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突破点。或以道路绿化带廊道连接,将道路两侧适宜宽度的绿化带作为联系廊道,将残余嵌块体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绿色廊道串联起来的绿岛组合,并保持山体水系之间的空间联系。同时应与城区的绿化相结合,使城郊生态过程与其相连,基本上构成城市山水林相连的整体景观。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人们对完美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建立景观生态规划,就是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9],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将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 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生态学杂志,1998(1):70-72
[3] 肖寒,欧阳志云,赵景柱.海南岛景观空间结构分析[J].生态学报,2001,21(1):20-27
[4]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1(5):454-461
[5] 黄传煌.浅谈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评价[J].林业勘察设计,2005(2):45-48
[6] 李卫锋,王仰麟,蒋依依.城市地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9):1823-1831
[7] 曹慧,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7-792
[8] 黄凤茹.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新思路[J].城市规划汇刊,1998,(1):52-58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据科学测定,若城市绿化覆盖率能达到,就可基本上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让绿色布满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城市主要是由密集的建筑物构成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建筑面积的急剧增加,建筑能耗将更加巨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多,“城市热岛”现象将更为严重。建筑用地与居住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屋顶花园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城市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同时,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
二、屋顶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屋顶绿化的主角是绿色植物,它具有生态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够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它散发的气体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同时它对建筑物还具有隔热保温、隔声减噪以及保护防水层和屋盖结构等多种作用,被誉为是“有生命的建筑材料”。
(一)缓解“城市热岛”现象
所谓“城市热岛”现象,主要指城市聚热能力,来自于建设城市的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让城市接受更多太阳的热量,同时又散发和反射出巨大的辐射热能,在太阳能和各种辐射热能的烘烤下城市的气温越来越高。也就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来得更为明显。
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对于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作用十分明显。有关资料表明,没有屋顶绿化覆盖的平屋顶,夏季由于阳光的照射,屋面温度比气温高得多。不同结构、不同颜色和材料的屋顶温度升高幅度不同,最高可达80℃以上,如图所示。
减少热容量的地面面积, 增加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而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城区缺少土地,屋顶绿化解决了在有限的城市空间提高绿地效率这个问题。日本利用番薯进行屋顶绿化预防热岛现象,将屋顶表面温度从未绿化时的55℃降低到最高不到30℃,效果十分明显。日本东京的研究材料表明:东京市在20世纪年平均温度上升了3℃,如果东京城市的一半屋顶被绿化,夏季的最高日温可以下降0.84℃,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每降低1℃,建筑物顶部的内部空调容量可降低6%,每天节省的空调费达100万美元。因此,降温而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其环境效益则是不可估量的。减少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譬如,在美国,夏季日常大城市市区的气温比周围郊区高3.3―4.4℃,仅在洛杉矶市,约15%的耗电量被用于抵消“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市区升温,而美国为抵消“热岛效应”而多生产能源的成本每年竟达100亿美元之巨。
(二)可有效缓解城市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
解决建筑用地与园林绿化用地矛盾的措施之一是在新建或已建的各类房屋本身寻找出路。建筑物垂直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几乎能够以同等面积偿还支撑建筑物所占的地面,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漂亮,也开拓了城市的空间。
利用低、多层建筑屋顶作为绿化空间,可以使城市绿化面积大量增加,节省大量拆迁建绿地(广场)的资金,使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大大提高,对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城市人口密集、绿地少的矛盾效果明显。以济南为例,现有多、低层建筑屋顶面积约1100万m2,其中住宅占500多万m2,如果有50%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可使城市绿化面积增加近600万m2,如果屋顶绿化率达到80―90%,则绿化面积将更高。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2008年上海屋顶的绿化率仅0.19%,与发达国家的15―30%相差甚远,如将屋顶的绿化率提高到1%甚至更高,上海市将增加多少绿地面积是不言而喻的。
(三)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现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差,空气中有害的物质越来越多,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氟化氢、氯气和氨气等等。而屋顶绿化中的绿色植物具有生产氧气、吸滞烟尘、吸收有害气体、杀灭细菌、改善气候等功能,被誉为“环境的自然保护者”,它对大气污染的净化和监测有着巨大的作用。
改善空气质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 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要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可维持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据测算,一株百年的毛山榉,每小时吸收2352g二氧化碳,释放1712g氧气,超过成年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量。一年中,1公顷落叶林释放16吨、1公顷常绿阔叶林释放20―35吨氧气。可见,大自然的绿色植物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
2、 吸滞大气中的烟尘
绿色植物,特别是树木,叶片表面往往都生长着绒毛,有褶皱或分泌粘液,对各种尘埃有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大气中的灰尘。据测定,一个缺林少树的城镇,每天的降尘量在850mg/m2以上,而城郊有树木的地区,每天的降尘量不足100mg/m2。
3、 吸收有害气体
许多植物对不同有害、有毒气体具有一定的吸收、同化作用。据试验得知,氟化氢气体通过40m宽的刺槐林后,其浓度的降低比相同宽度的空旷地快50%左右。一条宽15m的悬铃木林带后面一侧的二氧化硫浓度,比林带前面一侧的低一半左右。可见,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阻挡、吸收是十分明显的。
4、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植物的某些分泌物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从而可以减轻大气中的细菌污染。南京植物研究所1994年在当地测得,就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数目而言,绿化差的中华门火车站为49700个,没有绿化的公路上为44050个,有绿化的公路上为24480个,柏树林中只有747个,而松树林中仅有589个。可见闹市区街道和没有绿化的公路上空气中的细菌要比绿化地区高很多倍,这首先因为绿色植物能杀灭空气中散布着的各种细菌,其次,绿化地区灰尘少使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缺乏依附物质。
因此,城镇中的各类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的作用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城市中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可以有效地、大幅度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各类绿色植物,是值得人们重视和改善现在日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极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均绿地占有面积将越来越少,屋顶绿化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对多数城市来说,屋顶绿化至今还是刚刚起步。屋顶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办法,是建筑与绿化艺术的有机结合,也是人类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十分有效的措施,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和应用。
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环境污染;生态保护
环境孕育着人类,人类也影响着环境。随着人口激增,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倍受社会关注。早在1999年,总书记就指出: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事关中华民族自下而上发展的大事。2007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改善城市环境的迫切要求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面对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森林锐减,人口聚增,贫困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物种消失,"三废"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和盐浸化,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等都与生态有关。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做好城市绿化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确保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21 世纪将是人类回归自然的世纪,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将是人类共同的任务。
2.城市绿化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绿色植物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因为植物能净化污水,能消除和减弱噪声,能耐旱固沙,能耐盐碱、耐涝,能监测二氧化硫、氟、氯、氨等的污染。
2.1利用光能,制造氧气
据估算,地球每年入射太阳光能5.4x1024焦耳,绿色植物年固定太阳能大约为5x1021焦耳;这些能量就是地球包括人类和各种动物在内的所有异养生物赖以生存能量基础。同时绿色植物能通过固定CO2释放氧气。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分别释放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气。全球绿色植物每年放出的氧气总量约为1000多亿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空气15-20立方米,消耗氧气约0.75公斤。依此推算,城市居民每人需要10平方米的林地提供所需的氧气,由长势良好的草坪提供,则需要25平方米以上才行。
2.2吸收毒气,净化空气
城市的各类绿地,以它巨大的叶面积,浓密的枝干,阻滞吸附空中的灰尘,飘尘的同时还能滞留,分散吸收空气中各种有毒气体,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据有关资料表明, 每公顷柳杉林每月约可吸收60公斤的二氧化硫,柑橘林的吸收量比柳杉还要高一倍;每公顷刺槐林和银桦林每年可吸收42公斤氯气和12公斤的氟化物。
2.3调节小气候,增加降水
一棵中等高大的桉树,一年要从土壤中吸水近4吨;一个夏季每棵树平均要蒸腾2吨水分;森林上空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区高达10-25%左右,比农田高5-10%;按每公顷生长旺盛的森林,每年向空中蒸腾8千吨水分计算,大约要消耗40亿千卡热量。据测定,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 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 10%~20%,夏天绿地中地温一般要比广场中白地低10-17度,比柏油路低12-22度;冬季草坪地表平均气温高3-4度。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把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据统计,林地的降雨量比无林地平均高16-17%,最低多3-4%。在俄罗斯的森林地区,一般年降水量可增加1%-25%,在印度南部的平原地区,造林使当地的年降水量增加12%(约150毫米)。我国的观测证明,森林能使降水量平均增加2%-5%,如果把森林增加大气凝结水也估算在内,则森林能提高平均降水量的10%。有的学者认为,我国西北绿化后,降水量可增加110毫米,届时西北干旱缺水状况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2.4减弱噪音,利人健康
现代城市中工厂林立,建筑工地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噪音,同时汽车、火车、轮船等也轰鸣尖叫,这些噪音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能危害人们的健康,而利用绿化树木的庞大树冠和枝干,则可以使声能消耗而减弱,据测定在没有树木的高大建筑林立的街道上,噪音强度比两侧种满了树木的街道上大 5 倍以上,可见,园林植物是噪音"消减器"用来隔离噪声源,可使居民区减弱或避免噪声的干扰。
2.5色彩艳丽,美化环境
园林植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植物栽植后,四季葱绿,植物千姿百态美丽的外形,丰富了环境的空间变化,加深了城市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各类植物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季相色彩,即能反映大自然的天然美,又能反映人们精心布局的艺术美。植物的芳香带给人们嗅觉上的享受和满足,植物群落的繁茂,引来了各种鸟兽,增添了城市的活力。
2.6防风固沙,加速降尘
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森林的叶面积总和可达它占地面积的75倍,一棵成形的白皮松大约拥有针叶660万个,一棵成年椴树的叶总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一株165年的松树针叶的总长度可达250公里。这样大的叶面积,加上叶片上一些毛状结构,对尘埃有很大吸附作用。据测算,在绿化的街道上,空气中的含尘量要比没有绿化的地区低56.7%;草地上空的粉尘量只有地的1/6到1/3。
2.7指示植物,监测环境
利用敏感度高的植物,可监测大气污染及污染物质。空气中SO2浓度达到1-5ppm时,人才能闻到气味,而紫花苜蓿在0.3ppm时就会出现症状。在清洁环境中桃树叶片的氟含量在10mg/kg左右,但含量达到50mg/kg以上,就会出现伤害症状。唐菖蒲对氟化物特别敏感,用它可监测磷肥厂周围大气的氟污染。 人们可以根据植物所发出的"信号",来分析鉴别环境污染程度。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且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廖振翔.城市与园林绿化刍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篇7
【关键词】生态景观; 城市规划; 设计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 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a.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以及长远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的发展区位和发展规模;
b.节能低耗无污染。首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此避免由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学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其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具体间距、具体朝向,以此解决住宅的采光和室内通风等问题;
c.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上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d.通过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湖河溪流坡岸的绿化等措施,来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居住区内一定要设置集中的公共绿地,保证公共绿地的人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
e.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 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3]张明.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1).
篇8
[关键词]生态 园林 城市环境
在构建生态园林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城市中的多元因素制约着植物生长环境和景观效果。面对城市的密集建筑以及道路 交通 的不断骤增的情况下,结合特殊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即满足植物其自身生长条件,同时满足园林造景的需求,使园林景观在人口增多、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朝着人性化、生态园林方向发展,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1、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
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乔木、灌木、草本)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利用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同时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与四周环境协调,依其处地理环境条件,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选择合理的植物,是营造城市园林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2、生态园林充实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绿量构建生态园林。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园林以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3、生态园林美学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 现代 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 规律 的一门多边 科学 。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生态园林美学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的环境观赏特性和功能性。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提高景观观赏价值。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保留城市 自然 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托,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理念之中,已达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出现的又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
5、社会性、 艺术 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志,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功能的发挥,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平衡,更好的推动 经济 社会向前 发展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强调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应,也是 现代 景观追求的三个重要目标。
篇9
关键词:景观;生态;园林;绿化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生存环境危机。也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或者通过各种手段来模拟自然环境。园林绿化作为其重要手段,可以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生态园林更是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因地制宜的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
1、园林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园林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生态学为依托,突出表现在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方面。主要有两个层次:景观对园林设计的限定性。自然景观作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域,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它对人类的影响是积极的。人为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原有的“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副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和功能的完整性;园林景观对自然景观的再创作。人类对景观的影响是把人对景观的认识和冲击理解为一种循环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反馈和调节,形成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和改造[1]。
2、景观生态与园林绿化的关系
2.1城郊绿地
城郊景观具备物种多样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内的斑块以引进斑块和残存斑块为主。残存斑块虽然往往很不健全,但原来的许多自然景观的物种总体上还存在,并且这些斑块的面积往往相对较大,致使残存斑块往往对整个景观的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城郊绿地面积足够大,能对城市景观内的生态因素产生影响,如改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调节气体温度和湿度等,同时城郊绿地往往也是城市景观中物种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当充分重视城郊环境的绿化工作,首先要尽可能的扩大城郊绿地面积,并且尽可能的将城郊绿地之间以及与城市绿地之间最好能连接在一起,以促进绿地内物种的互相流动,同时也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近距离旅游点,调节人类生活节奏。
2.2公园绿地
公园由于具备为城市人类提供游览休憩场所和能够很大程度的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因此在城市景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园中绿地往往作为引进斑块或由人工种植而成,在一些古老城市内也有部分公园绿地是作为残存斑块保存下来的。公园绿地内由于具备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而可形成一个小型的相对稳定的微森林生态系统。但城市公园经历长时间后,由于公园面积远远小于原有的森林面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残存斑块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来的物种可能会逐渐消失,导致原来生态系统消失,原有生态系统的消失致使生态系统的重建工作显得更为困难。因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应当首选当地原有植物群落中的植物种群作为公园绿化的主要树种,这样不但能够保留乡土树种还能更好地满足生态要求。
2.3行道树
道路两旁的绿化由于具备宽度小、周围环境恶劣的特点而使物种难以在其中生存繁衍,甚至难以存活,因此其对景观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影响较小。但在一个城市景观规划良好的城市中,由于行道树具备能够净化环境和作为城市景观内物种迁移的重要通道的作用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行道树不仅能够连接城市中各分散绿地,同时对于一些鸟类和小型啮齿动物的休息、活动非常重要同时对靠行道树传播种子的植物也十分重要,因此,城市景观规划时要加大行道树的宽度以便形成立体绿化,从而为小型动物和鸟类提供活动、交流、休息场所,也能完成各绿地间物种的互相流动,同时行道树由于具备良好的防沙、挡沙能力而能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3、园林绿化对城市景观的作用[2]
3.1绿地系统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 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
3.2风景区的作用
城市附近郊区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等属于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由于这些景观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结合体,这些景观内往往既有引进拼抉又有残留拼块;同时具有镶嵌度高、异质性大、景观元素类型多的特点;这类景观能够自然的把自然景观引入到城市之中,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具备开敞度大、贴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而吸引人类,并能为人类提供游憩的功能。
4、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3]
国内外出现的生态园林都呈均衡和各有重点的分布格局作为城市点缀,从而来改善人类居住、生存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和观赏需求,同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市区内分散的小面积的绿化植被往往被看做是被大面积的城市基质包围着的残余斑块或人类加工形成的干扰斑块等。在这些绿色斑块建设时,斑块内的动植物物种合理配置是该群落能否长期存在的关键,也是景观能否成为长期景观和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通过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限制和协调好植物物种的比例,在不发生相互干扰的前提下尽量使同一绿色斑块内部异质性增加,形成缤纷多彩的群落景观,不仅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欣赏,也能够减少因城市的拥挤和建筑物的高大及单调而给人类带来的压抑感,并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5、结语
国内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赋予了园林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园林不仅要保持地域内物种,并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并使之与新兴学科接轨,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城市园林绿化,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与设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汤惠君.浅论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8.
篇10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2.1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0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