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生态和生态城市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指家或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指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则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所谓的生态城市,广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而资源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城市,才算得上是生态的城市,足见资源的重要性。
二、城镇化进程与资源消耗
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源的消耗速度几乎是城市化速度的两倍。而且,城市占有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中占有了很大比重:其中,城市能源消耗约占人类总能源消耗的75%,城市资源消耗则占 80%。可见,城市化进程对能量的消耗、资源的消耗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然而,城市作为资源集结和消耗的集中地,既消耗资源又产生新的资源。传统城市中排出废物及流入的能源量都很大,而自我循环生产的能力不强;相反,生态城市自我循环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对外的排放和需求量也就明显减少了。这很好地改善了城市资源的利用以及城市内部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实践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使城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消耗大幅度降低,很好地起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好实效。
三、我国发展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1.我国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大国,但人均自然资源短缺,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众多,导致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资源现状,也是现在乃至今后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个因素。而生态城市的发展也许是一剂良方。
2.我国城市资源消耗和利用的特点
我国多数城市的经济主体是工业产业,但城市居民生活用能的标准明显低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就发展趋势看来,我国未来城市居民人均能源需求水平将逐步提高。此外,由于基础不甚雄厚,现有城市生态水平相当低下,因此在建筑节能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建筑节能是构建生态城市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建筑节能手法可以很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起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合我国的现状,发展生态城市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建设生态城市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法
1.城乡协同发展
在乡村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量大,但是消费者少、分解者比例大,人畜的消费在整个系统中占很少的生产量;相应地,城市生态系统与一般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其因子众多,影响因素也更繁多层次复杂,但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
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城乡协同发展的策略,使二者可以互补。以乡村较大的生物生产量来满足城市的需求,同时以城市较大的需求量来均衡乡村的生物生产量。这样,整个区域的市场发展就被激活了,二者协同,可以很好地使整个区域的发展顺利进行。
2.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组织
①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建筑储热量大,白天吸热,夜间辐射放热;建筑所用材质渗透率低,蒸发量少;高强度、高密度的建筑规划和开发导致风道不畅;大量的空气悬浮物吸收热量、延长高温;使用空调和制冷设备造成室外温度升高,这些都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典型诱发因素。
相应地也就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办法,如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适当降低开发和规划的密度和集中程度。此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规划布局与当地气候、地形等条件相适应;消除城市连续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提倡屋面绿化等也都是会起到很好成效的办法。
②形成组团城市与城镇群
组团城市和城镇群都具有将城市生物圈最小化的潜力,也就是说在组团城市和城镇群中,达到一定规模的单个城市地域的功能将相对完整,并与周边的自然地域构成一个共同体。
组团城市和城镇群的做法,是很好地将这些城镇之间的特点进行互补,共同完成一些设施的建设并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可以很好地提高资源创生和使用的效率并增强效果。总之,此法依旧是希望通过宏观的协调和操控,使资源可以更加生态、高效地被利用,继而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③努力创建自然、人工相得益彰的系统
建立“自然-人工”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和人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过渡,并期望可以通过区域的规划使二者一同为市民服务。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的整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的来和去的问题,使资源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基本实现循环和平衡。另外,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融合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发展生态城市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部分。
3.让城市公共空间承担更多的职能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起着一种类似沙漠绿洲的作用,可以采取的设计方法诸如:在人口和建筑高密的城市中,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防灾和逃生避难空间的设置结合;建设步行通道与绿化带合一的生态通廊,并与城市公园、广场、运动场地等具有避难功能的大空间有机联系……这些想法,不但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网络,也构成了城市防灾和避难空间体系,从而可大大提高城市空间的效率。
公共空间效率提升的另一方面,是使城市更多的场地和自然资源归还给了市民,这样一来,“城市是市民的城市”这一理念也就可以很好地被贯彻,只有市民生活舒适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的,这一理念可以对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五.总结
构建这样的一座依照生态学原则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起来,且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规划设计和理论方向。
当然,明确这一设计方式的核心也非常重要,也就是提高城市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资源是发展的必备,只有充分做好资源来去的道路,城市的发展也才可以更加顺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美好。此外,生态环境边界的确定也是很关键的,既然不可能绝对的自然,那么人和自然交融处界面的处理和设计也就非常重要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关乎整个城市的良性发展与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态城市理念可以帮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2011
2.仇保兴,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 [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0(03)
3.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2009
4.王江欣,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初探,2009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 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环境系统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及人们需求的提高,如何更好地引导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内容。
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和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合人聚居 [1]。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物流、能流情况,这是作好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①生态稳定性。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趋避性。②通达性。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各斑块间有廊道沟通,交通条件易于到达。③舒适性。城市景观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融技术与自然于一体的理想环境,创造一个环境清洁、空间开放、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④美观性。通过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适量有序又富于变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为人类带来身心愉悦的享受。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2.1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环境敏感区是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常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属脆弱地区。保护环境敏感区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2.2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以达到最佳状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使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在城市内部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旷地、绿地均匀分布。
2.3 异质性原则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而绿地斑块及绿地廊道少,因而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这样的结构影响了城市景观的生态负荷,带来了空气污梁、水质下降等环境问题,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2]。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在绿地景观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美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置,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自然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2.4 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3],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4]。景观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坚持多样性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该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组分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三是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5]。
2.5 持续性原则景观的持续性是人与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维持景观生态整体性之上[6]。景观生态规划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景观类型的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其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以达到景观的整体优化利用[7]。
3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不同区位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不可避免地发生分异,呈现非均一化倾向。景观生态系统是连接城乡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在不同的生境之间建立合理的廊道,是维持城乡生态平衡、景观稳定的有力措施,也是构筑城市与乡村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城乡一体化景观格局的必要条件。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规划包括水系、道路交通、绿带等[8]。
3.1水系景观生态系统
在水系两岸建设景观防护林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对保持水土、防洪减灾作用巨大,还对景观生态的连续性、绿化美化环境起到关键作用[9]。向城内的延续方向可有选择地建设一些有文化休闲特点的绿色走廊,其他地带只是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的基质;对于城市内部排洪沟渠的景观建设应加大建设和整治力度,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流畅、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及沿岸绿地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不应再加以阻断、侵占。
3.2道路景观生态系统
在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生态学原理,建设“生态化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道路的宽度、曲度、密度及空间结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不应造成大的生态破坏。注意道路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加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防护林等绿地建设,使道路成为“绿色走廊”。道路行道树、防护林宜适量配置抗性强和吸收净化能力强的常绿树种,以便终年发挥作用。还可适当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为环境监测服务 [10] 。
3.3绿带景观生态系统
已成为残余嵌块体的绿点、山丘和水体之间缺乏联系,与公园绿地也缺乏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通过建设绿带建立这些联系可能是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突破点。或以道路绿化带廊道连接,将道路两侧适宜宽度的绿化带作为联系廊道,将残余嵌块体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绿色廊道串联起来的绿岛组合,并保持山体水系之间的空间联系。同时应与城区的绿化相结合,使城郊生态过程与其相连,基本上构成城市山水林相连的整体景观。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人们对完美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建立景观生态规划,就是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9],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将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 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生态学杂志,1998(1):70-72
[3] 肖寒,欧阳志云,赵景柱.海南岛景观空间结构分析[J].生态学报,2001,21(1):20-27
[4]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1(5):454-461
[5] 黄传煌.浅谈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评价[J].林业勘察设计,2005(2):45-48
[6] 李卫锋,王仰麟,蒋依依.城市地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9):1823-1831
[7] 曹慧,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7-792
[8] 黄凤茹.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新思路[J].城市规划汇刊,1998,(1):52-58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篇4
一、引言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二、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意义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三、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措施
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植物的配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设计中除了特定情况,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在生态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生物入侵)。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另外,构造原有植被系统,也是景观生态设计的体现。
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仅从单纯的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OO5
[2]王晓文,曾从盛.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原则[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
[3]关午军,李路平.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J].重庆建筑,2005,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日趋恶化的生存环境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据科学测定,若城市绿化覆盖率能达到,就可基本上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让绿色布满人居环境,已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城市主要是由密集的建筑物构成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建筑面积的急剧增加,建筑能耗将更加巨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多,“城市热岛”现象将更为严重。建筑用地与居住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屋顶花园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城市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同时,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
二、屋顶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屋顶绿化的主角是绿色植物,它具有生态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够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它散发的气体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同时它对建筑物还具有隔热保温、隔声减噪以及保护防水层和屋盖结构等多种作用,被誉为是“有生命的建筑材料”。
(一)缓解“城市热岛”现象
所谓“城市热岛”现象,主要指城市聚热能力,来自于建设城市的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让城市接受更多太阳的热量,同时又散发和反射出巨大的辐射热能,在太阳能和各种辐射热能的烘烤下城市的气温越来越高。也就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来得更为明显。
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对于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作用十分明显。有关资料表明,没有屋顶绿化覆盖的平屋顶,夏季由于阳光的照射,屋面温度比气温高得多。不同结构、不同颜色和材料的屋顶温度升高幅度不同,最高可达80℃以上,如图所示。
减少热容量的地面面积, 增加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而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城区缺少土地,屋顶绿化解决了在有限的城市空间提高绿地效率这个问题。日本利用番薯进行屋顶绿化预防热岛现象,将屋顶表面温度从未绿化时的55℃降低到最高不到30℃,效果十分明显。日本东京的研究材料表明:东京市在20世纪年平均温度上升了3℃,如果东京城市的一半屋顶被绿化,夏季的最高日温可以下降0.84℃,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每降低1℃,建筑物顶部的内部空调容量可降低6%,每天节省的空调费达100万美元。因此,降温而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其环境效益则是不可估量的。减少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譬如,在美国,夏季日常大城市市区的气温比周围郊区高3.3―4.4℃,仅在洛杉矶市,约15%的耗电量被用于抵消“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市区升温,而美国为抵消“热岛效应”而多生产能源的成本每年竟达100亿美元之巨。
(二)可有效缓解城市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
解决建筑用地与园林绿化用地矛盾的措施之一是在新建或已建的各类房屋本身寻找出路。建筑物垂直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几乎能够以同等面积偿还支撑建筑物所占的地面,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漂亮,也开拓了城市的空间。
利用低、多层建筑屋顶作为绿化空间,可以使城市绿化面积大量增加,节省大量拆迁建绿地(广场)的资金,使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大大提高,对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城市人口密集、绿地少的矛盾效果明显。以济南为例,现有多、低层建筑屋顶面积约1100万m2,其中住宅占500多万m2,如果有50%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可使城市绿化面积增加近600万m2,如果屋顶绿化率达到80―90%,则绿化面积将更高。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2008年上海屋顶的绿化率仅0.19%,与发达国家的15―30%相差甚远,如将屋顶的绿化率提高到1%甚至更高,上海市将增加多少绿地面积是不言而喻的。
(三)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现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差,空气中有害的物质越来越多,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氟化氢、氯气和氨气等等。而屋顶绿化中的绿色植物具有生产氧气、吸滞烟尘、吸收有害气体、杀灭细菌、改善气候等功能,被誉为“环境的自然保护者”,它对大气污染的净化和监测有着巨大的作用。
改善空气质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 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要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可维持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据测算,一株百年的毛山榉,每小时吸收2352g二氧化碳,释放1712g氧气,超过成年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量。一年中,1公顷落叶林释放16吨、1公顷常绿阔叶林释放20―35吨氧气。可见,大自然的绿色植物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
2、 吸滞大气中的烟尘
绿色植物,特别是树木,叶片表面往往都生长着绒毛,有褶皱或分泌粘液,对各种尘埃有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大气中的灰尘。据测定,一个缺林少树的城镇,每天的降尘量在850mg/m2以上,而城郊有树木的地区,每天的降尘量不足100mg/m2。
3、 吸收有害气体
许多植物对不同有害、有毒气体具有一定的吸收、同化作用。据试验得知,氟化氢气体通过40m宽的刺槐林后,其浓度的降低比相同宽度的空旷地快50%左右。一条宽15m的悬铃木林带后面一侧的二氧化硫浓度,比林带前面一侧的低一半左右。可见,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阻挡、吸收是十分明显的。
4、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植物的某些分泌物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从而可以减轻大气中的细菌污染。南京植物研究所1994年在当地测得,就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数目而言,绿化差的中华门火车站为49700个,没有绿化的公路上为44050个,有绿化的公路上为24480个,柏树林中只有747个,而松树林中仅有589个。可见闹市区街道和没有绿化的公路上空气中的细菌要比绿化地区高很多倍,这首先因为绿色植物能杀灭空气中散布着的各种细菌,其次,绿化地区灰尘少使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缺乏依附物质。
因此,城镇中的各类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的作用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城市中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可以有效地、大幅度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各类绿色植物,是值得人们重视和改善现在日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极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均绿地占有面积将越来越少,屋顶绿化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对多数城市来说,屋顶绿化至今还是刚刚起步。屋顶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空间、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办法,是建筑与绿化艺术的有机结合,也是人类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十分有效的措施,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和应用。
篇6
【关键词】:城市绿地; 景观; 生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从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来看,景观的生态设计实践过程还亟待提高。景观设计结合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景观设计的综合效益,进而可以全面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这种应用可小到一块城市绿地,大到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就是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的功能用途,合理布置设计园林绿地[1]。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的理念,就是用生态的观念与方法塑造新的城市景观,把城市看成是大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人和景观主体当成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来设计。在注重城市人工环境体系完整性的同时,还应兼顾自然生态体系的相对整体性,充分协调人与自然和融共生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所遵循的总体原则是生态原则,是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广义生态概念,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注重景观环境对人的心理、情感、审美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的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反向作用。所以,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元性和持续性。
一、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
1.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是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高度融合。它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结构,将景观要素按照一定的功能要求和景观序列合理分布,使最终呈现的景观环境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较高的美学价值。城市不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在城市中植树种草,而是要通过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定位、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生态资源禀赋、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特质等要素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和论证后,构建最有利于形成符合城市风貌和城市个性的生态景观体系,这一体系有着合理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具有生态的整体性并支持生态过程的进行。另外,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要恢复原始自然景观,而是要在现有城市自然本底的基础上,恢复景观的整体性、地域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城市绿地景观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的建设,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绿地建设,城市绿地景观在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并且要划分出具有自然保护、景观塑造、文化营建等多种功能的基本保护区域。作为基本建设的内容,任何城市在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同时,都应建设一个面向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生态设施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可纳入不同规模的城市规划规范之中,并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2.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理念。①综合评价城市的生态资源,给本地典型的自然景观以发展空间;②规划要有相对独立性;③结合城市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山地、林地、河道是形成完整生态体系的重要景观因素;④城市的发展建设应兼顾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事实上,不是有大量的绿色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的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态思想,也才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二、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特点
1.大致上说,生态学原理是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通过合理的功能性场地和园建小品布置、富于韵致的微地形设计、适当的水体和水系设置以及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配置,从而营造出具有生动空间意境的场地景观环境
2.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特点。绿地景观生态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即是通过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设计方法的融合创新,使得城市绿地在低维护度的基础上实现景观效果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建设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资金投入和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实现城市绿地景观的最大综合效益。
因此,景观生态化设计也可称为可持续景观设计。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2)功能的全面性。景观生态化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要营造一个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空间,(3)关系的协调性。生态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景观的功能与形式,更应该协调所有设计要素的关系。包括与相关城市上位规划的对接,与绿地周边环境的对接,与绿地所在区域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对接等等,营造一种和谐的城市景观。(4)植物配置的生态性。生态化设计首先要从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上入手。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景观应用特点,根据立地条件和场地功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绿化景观空间的营造,遵循和融共生的原则从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以及疏密程度充分考虑,形成异质性强、层次丰富、立体化的多样性植物景观。(5)景观的多样性。设计中追求绿化景观完全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其层次变化,并非是乔木、灌木的简单组合,也并非是各种植物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简单排列在城市绿地内,而是更注重区域范围内的绿化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空间格局的合理性。(6)后期养护的低维护性。良好的绿化养护管理是确保景观设计效果和实现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化设计不仅仅考虑平面布局与三维的景观效果,还应考虑如何减少养护成本,包括修剪、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养护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方法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从空间结构着手,对景观空间结构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论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于景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从人对景观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角度来探讨生态化设计方法,大致从四个层面来把握:
1、边界。在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边界是整个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生态屏障的作用。所以要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应使其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尽可能的连续性,并与
内部绿地相连。在边界的植物配置上要选择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的树种,并在结构上保持优化。边界作为阻碍绿地内外视线、空间交流的要素,强调连续性,但不能形成封闭。而是根据实际条件,利用地形、乔木、灌丛等打开透径线。
2、入口。入口是绿地生态系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人为影响进入最大的入口。其设计一定要符合绿地生态系统的要求,合理分布及设计其大小。
3、基面。基面是人最直接体验的空间界面,与用地的安排关系紧密。因为它不仅要确定各类用途,也要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绿地设计中基面大致可分为人的活动空间和非活
动空间。活动空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需求、交通流线等;非活动空间则是由自然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山石、土壤等构成。具有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感知及审美等意义。基面的设计,不仅要保证环境生态系统的最优化,还要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也要为人的活动提供美好环境。
4、立面。立面是视觉最为敏感的部分,对于组织空间景观要素,尤为重要。空间的围合、开放都是通过立面来控制。“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对不同的景物,应用屏障,放开的手法进行不同的处理。立面造景可以是植物,也可是景墙、隔栅等。植物群落的立面是其垂直结构,要综合考虑其生态性、功能性和观赏性。
四、结束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所遵循的思想和原则是多方面的,是包含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同时,实现科学、艺术、设计及经济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平衡是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加入生态化的概念是旨在强调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最质朴的人地关系,采取多目标而非单一目标的途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使人、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城市绿地景观的节约设计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7).
篇7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some of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factor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how to apply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to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The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question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en building a park, and then the solution is found.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生态理论;生态原则
Key words:city park;landscape ecology theory;ecological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50-01
1 景观生态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全程
1.1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科,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转化,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异质性发生发展及保持异质性的机理,建立景观的时-空模型。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可以视之为生态系统。
1.2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的必要性。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景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具体表现为:环境污染源增多、面积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而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他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公园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应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2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2 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公园的设计应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植物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植物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本土植被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体,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2.3 连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2.4 生态位原则。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2.5 综合性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
我们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个景区的建设中都能得到体现,不同自然资源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兼加考虑、应用的生态学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及侧重。
3 生态景观原理在公园建设中的应用
3.1 因循自然、显露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中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公园的规划应当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3.2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也是十分关键的要素。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多采用本土树种,铺装及景观小品等装饰材料选用当地材料。
3.3 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在公园的设计中应充分应用植物的姿、形、色、味等生态特性,使得不仅在一日之内有不同时相的明暗、光影变大,更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异,春有青青、夏有浓荫、秋有红叶、冬有苍松的季相变化给人带来分明的四时感应,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植物造景,尤其是人工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无论从生态角度、经济价值、艺术效果和功能涵义等方面,都应列入构景要素的首位,成为城市公园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
3.4 处理好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载体,科学地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是生态与文态有效结合的过程,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始终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城市公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名胜古迹)有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好生态公园要巧于利用自然和善于结合古迹。
4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还极为有限。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趣和返朴归真的美,必须建立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园林。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过:“水静尤明,而况精神”,环境之中的“静”的价值极高,尤其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是极为难得的。为此,建设生态公园,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性,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作为景观设计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讨论[J].中国园林,2003,(12):51-53.
[3]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生态学,2002,21(3):61-64.
[4]陈继红.浅析城市生态系统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56-57.
篇8
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效应,首先就要弄清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这对概念。城市化,指的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化转化或强化的过程,具体可理解为城市化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态环境,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城市生态环境,它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和城市社会环境等。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性质。首先,环境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日益人工化,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其次,环境既具有城市居住环境所显示的区域性,也具有与地球相关的连续性。如,大气污染具有“地域”,环境具有区域的不平衡性。
在理解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具体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互效应。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良互效应是指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良好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以及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效应。
一、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社会进步。良好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需要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能保证城市水、优质空气的供给,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宜人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环境支撑能力强,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拓展,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发展。
2、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使城市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提高,从而起到吸引人口,加速城市化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吸引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从而使技术和资金随之流入,促进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从而促进城乡人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交流与互补,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的。
3、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城市,同时从更高层面上看还可提高投资环境竞争力,吸引投资项目和外资,吸引企业资本,加速城市化进程。比如,现代高科技企业就对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吸引高科技企业进入城市,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的科技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
4、促进城市有形资产增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的一笔巨大无形资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可以促进城市这一国有资源的大幅增值。优美、高效、舒适的城市环境,不仅能提高城市的身份和知名度、提高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商务活动能力、提高对周边地区集聚和辐射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城市有形固定资产的大幅增值。
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效应
1、城市化的人口集散效应。为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我们必须适当收缩我们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空间,走人口适度集中与分散有机统一的道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城市化过程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人口走向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过程。人口实现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也就是“小集中、大分散”,其生态环境效益显然高于人口相对平均分摊。人口向城市适度集中,即“小集中”,其土地使用效率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比分摊要高许多倍。同时,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可以使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农村人口就可以实现“大分散”,农村土地因而可以实现规模经营,这就促使生态效率大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反过来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城乡生态环境之间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2、城市化的污染集中治理效应。人口通过城市化适当集中,可以实现污染集中治理,这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其一,污染过于分散,就会使相应的运输成本加大,而污染相对集中就可以减少大量运输过程。其二,污染源的分散意味着治理难度的加大与治理成本的提高。其三,消费人口过于分散,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废弃物的重新利用难以实施。而消费人口的适当集中则为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化提供了规模保障。
篇9
关键词:景观;生态;园林;绿化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生存环境危机。也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或者通过各种手段来模拟自然环境。园林绿化作为其重要手段,可以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生态园林更是以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导思想,因地制宜的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
1、园林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园林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生态学为依托,突出表现在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方面。主要有两个层次:景观对园林设计的限定性。自然景观作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域,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它对人类的影响是积极的。人为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原有的“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副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和功能的完整性;园林景观对自然景观的再创作。人类对景观的影响是把人对景观的认识和冲击理解为一种循环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反馈和调节,形成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和改造[1]。
2、景观生态与园林绿化的关系
2.1城郊绿地
城郊景观具备物种多样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内的斑块以引进斑块和残存斑块为主。残存斑块虽然往往很不健全,但原来的许多自然景观的物种总体上还存在,并且这些斑块的面积往往相对较大,致使残存斑块往往对整个景观的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城郊绿地面积足够大,能对城市景观内的生态因素产生影响,如改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调节气体温度和湿度等,同时城郊绿地往往也是城市景观中物种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当充分重视城郊环境的绿化工作,首先要尽可能的扩大城郊绿地面积,并且尽可能的将城郊绿地之间以及与城市绿地之间最好能连接在一起,以促进绿地内物种的互相流动,同时也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近距离旅游点,调节人类生活节奏。
2.2公园绿地
公园由于具备为城市人类提供游览休憩场所和能够很大程度的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因此在城市景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园中绿地往往作为引进斑块或由人工种植而成,在一些古老城市内也有部分公园绿地是作为残存斑块保存下来的。公园绿地内由于具备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而可形成一个小型的相对稳定的微森林生态系统。但城市公园经历长时间后,由于公园面积远远小于原有的森林面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残存斑块中保存下来的一些原来的物种可能会逐渐消失,导致原来生态系统消失,原有生态系统的消失致使生态系统的重建工作显得更为困难。因此,在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应当首选当地原有植物群落中的植物种群作为公园绿化的主要树种,这样不但能够保留乡土树种还能更好地满足生态要求。
2.3行道树
道路两旁的绿化由于具备宽度小、周围环境恶劣的特点而使物种难以在其中生存繁衍,甚至难以存活,因此其对景观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影响较小。但在一个城市景观规划良好的城市中,由于行道树具备能够净化环境和作为城市景观内物种迁移的重要通道的作用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行道树不仅能够连接城市中各分散绿地,同时对于一些鸟类和小型啮齿动物的休息、活动非常重要同时对靠行道树传播种子的植物也十分重要,因此,城市景观规划时要加大行道树的宽度以便形成立体绿化,从而为小型动物和鸟类提供活动、交流、休息场所,也能完成各绿地间物种的互相流动,同时行道树由于具备良好的防沙、挡沙能力而能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3、园林绿化对城市景观的作用[2]
3.1绿地系统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 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
3.2风景区的作用
城市附近郊区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等属于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由于这些景观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结合体,这些景观内往往既有引进拼抉又有残留拼块;同时具有镶嵌度高、异质性大、景观元素类型多的特点;这类景观能够自然的把自然景观引入到城市之中,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由于具备开敞度大、贴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而吸引人类,并能为人类提供游憩的功能。
4、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3]
国内外出现的生态园林都呈均衡和各有重点的分布格局作为城市点缀,从而来改善人类居住、生存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和观赏需求,同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市区内分散的小面积的绿化植被往往被看做是被大面积的城市基质包围着的残余斑块或人类加工形成的干扰斑块等。在这些绿色斑块建设时,斑块内的动植物物种合理配置是该群落能否长期存在的关键,也是景观能否成为长期景观和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通过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限制和协调好植物物种的比例,在不发生相互干扰的前提下尽量使同一绿色斑块内部异质性增加,形成缤纷多彩的群落景观,不仅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欣赏,也能够减少因城市的拥挤和建筑物的高大及单调而给人类带来的压抑感,并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5、结语
国内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赋予了园林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园林不仅要保持地域内物种,并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并使之与新兴学科接轨,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城市园林绿化,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与设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汤惠君.浅论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8.
篇10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2.1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0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