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对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对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聋童 劳动 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许多名人大家也都把劳动教育放在了比较高的位置上。高尔基曾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曾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更是把“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说得精确至极。可见,劳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一、劳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名言,诸如:麦子、玉米等,学生往往只知其名,不闻其实。而这些恰恰是劳动教育的缺失,重新认识劳动教育,很有必要。

1.劳动教育是矫正和补偿聋童身心缺陷的需要。

聋童的缺陷补偿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或恢复受损伤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在劳动中各种感觉器官受到锻炼,其功能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彼此之间经常要协作配合,促进“以目代耳”的代偿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聋童认识活动和智能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知识、技能、表象和概念,为聋童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营养。

2.劳动教育是有效发展聋童生活适应能力的需要。

由于聋童未入校前,在家大多数比较娇生惯养,没有劳动习惯,缺乏自理、自主、自治的能力,着眼于他们的未来,为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主人翁的思想,让聋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并通过劳动的教育,可以使聋童在心理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聋童自立自强,长大后就能适应社会劳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二、多角度全方位加强聋童的劳动教育

1.立足“自我服务”,延伸劳动意识

诸多聋童因为在家中任何事都被父母包办代替,即使这些残疾孩子主动要求做点什么事情,家长也是不敢放手,处处不放心。这种包办代替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思想,没有自发地形成劳动观念,更无劳动习惯可言,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怕脏、怕苦、厌恶劳动的思想。所以,必须先培养聋童热爱劳动的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是劳动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如: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在《洗手帕》一课中,可以设计出“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等,活动评比的原则是聋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提出了劳动的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从而达到自我服务的意识。

2.立足自主自自制,掌握劳动技能

聋童从小参加劳动,是为了使聋童掌握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可以使聋童初步熟悉各种简单的劳动工具,获得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复杂的生产劳动做好准备。

班级劳动是训练聋童一定劳动技能的途径之一。每周一学生返校后和周五离校前,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大扫除。擦玻璃窗是大扫除的重要环节,学生开始不知用什么工具来擦,觉得湿抹布擦玻璃窗当时显得很干净,他们不知道等水干后玻璃窗就成了“大花脸”。针对这种情况,我不仅教给他们用废报纸擦玻璃窗的方法,而且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湿抹布擦玻璃窗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告诉他们湿抹布不能擦电器,容易触电等生活常识。同时我注意在劳动教育聋童开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把事情干得更好更巧妙,更节约时间。没想到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她的孩子在家看见她用湿抹布擦正在使用的电视机时连忙上前阻止,还告诉她这样会被电死的,家长明显感到孩子未入学前连扫帚都不知怎么用,入学后学会了不少劳动的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也增强了。

3.立足校本实际,培养劳动习惯

让聋童参加劳动最重要的是养成劳动习惯,劳动习惯主要是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小学年龄段是形成聋童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

组织班级劳动是培养学生自觉劳动习惯的最经常活动,通过严格的劳动纪律,可以让聋童养成劳动的习惯,养成对工作的责任心。他们的劳动习惯一旦养成,人也相应勤快起来。

篇2

【关键词】养老保险;缴费;协议解除合同;养老金

1.基本情况

一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男,出生日期1951年12月29日,参加工作时间1970年12月1日,养老保险开始缴费时间1996年1月1日,退休时间2011年12月1日(满60岁),退休类别为正常退休。2001年9月与单位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以后的缴费根据山东省公布的上年度的省直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选择基数缴费。

2.计算所需要的公式

累计缴费年限=总月数/12

视同缴费年限=从参加工作到1995年12月31日前的总月数/12

缴费指数=当年缴费基数/当年养老保险省直管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平均指数=历年指数之和/年数

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平均指数/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缴费工资*1.3%*视同缴费年限

3.分三种情况缴费情况核算养老金

根据山东省的有关政策,不再按零指数计算。

第一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不缴费,个人账户总额:11299.25

缴费年限:373/12=3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987.09元,个人账户养老金:81.29元,过渡性养老金:876.92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1945.3元。

第二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以60%缴费,个人账户总额:33086.84

缴费年限:493/12=4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从2002年至2011年个人缴费总额:46368元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1366.6,个人账户养老金:238.0元,过渡性养老金:975.2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2579.8元。

第三种情况: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一直以100%缴费,个人账户总额:44467.03元。

缴费年限:493/12=41.08,视同缴费年限:301/12=25.08

从2002年至2011年个人缴费总额:77078.4元

经计算,基础养老金:1526.8元,个人账户养老金:319.9元,过渡性养老金:1229.4元,基本养老金(上述三者之和):3076.1元。

4.对养老保险缴费与核算的养老金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协解后未交费,核算养老金1945.3元

第二种情况:协解后按60%缴费,从2002年到退休个人共缴纳46368元,核算养老金2579.8元,与第一种情况月养老金多出634.5元,只需6年1个月就可将多缴纳的保险费拿回。

篇3

檀传宝:劳动教育对于今天的中国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考虑。

第一,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考虑。你会发现如今在中国,很多社会的病态都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不高有密切关联。比如,一些人为富不仁,一些人一心想赚快钱,还有很多人喜欢炫富,等等……这些社会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都是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得。或者,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很多社会病态都可以归因于与劳动有关的价值观的偏差,需要通过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现在咱们国家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很快将会成为第一。我们的人均GDP也已超过7,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整个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那么,当我们告别了以体力劳动为主导的旧时代之后,有一些课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脑力劳动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最基本的体力劳动的成分依然存在。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呢?究竟怎样的社会安排才更有利于让人们在诙中获得尊严、拥有劳动的光荣?应当怎样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看到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直面、回应这些课题,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迫切、重要。从更积极的角度看,一个能够拥有劳动意义感的劳动者可以更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让全体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从而愉快地劳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对于新时代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从教育本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强调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教育本来就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一个最根本的理由,社会主义运动说到底是为劳苦大众主张权利的,是以承认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为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教育原则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让劳动者克服劳动异化状态,摆脱剥削压迫、过有尊严的生活,这本来就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最为根本的一个诉求。从价值体系上讲,无论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创造的主体――劳动人民,都一直是最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教育体系中,这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教育明显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办真正的社会主义教育,按照讲的“不忘初心”,劳动教育就应该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也很丰富,包括了劳动技术、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等等。在您看来,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檀传宝:你提到的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形态,但是形态的划分标准不一样,比如说以场域划分的话,就包括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等。我更多的是想谈另外一个标准,我觉得无论是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显的部分,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学一些劳动技能、产出一定的劳动产品等等;另一方面,我认为之所以要开展劳动教育,在外显的部分里面隐含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固然要学劳动技术,应该有劳动产品的产出,但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讲,最根本的目标不是要生产多少产品,而是确立劳动价值观。在的价值理论里,非常崇尚和强调的一些原则,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以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教育理论强调体力、脑力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等。开展这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说:劳动教育要特别注意让孩子通过参与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人民。我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这个。

:您认为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呢?

檀传宝:真正要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建立起来,当然是要靠学校来进行相关的教育。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觉得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社会风气和家长的观念要有所改变。如果社会本身风气就不好,比如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富二代”炫耀其不劳而获的生活,居然还有很多人羡慕不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另外,很多家长在心底其实并不认为劳动观念是重要的,认为只要学习好,孩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不干。在这种情况下,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会很困难,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根本没有加强劳动教育的土壤。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劳动教育本身要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二,在整个学校文化中确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当前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学校文化里本身就存在大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那就算是学校有劳动课,作用也会很有限,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社会氛围的改变,包括学校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一种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比开设多少劳动课程更为重要。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您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异化的现状呢?

檀传宝:目前可以说劳动教育的异化和边缘化非常厉害。我认为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比如迟到了罚做一周的值日等等。劳动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但是当劳动和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的时候,就是反劳动教育而不是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种异化。

第二,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设想一下学生花很长时间只是学会怎么剪纸,若这一学习经历对他的课业成绩、身心健康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劳动教育肯定会被边缘化。通过劳动生产和实践的确应该、也有可能学到某种技能,但是劳动如果仅限于技能的学习,而有些技能高考又不需要,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可能不被边缘化呢?

第三,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比如一些毕业班学生平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学校会组织他们去参观一下工厂、农村,当作生活的调剂,这就更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劳动安排,认为这就是带着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了。其实所谓的“劳动安排”,基本就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带学生“活动”一下,而这就同时意味着平时学生都不会做这些“劳动”的“活动”……这样的劳动教育,效果当然会极其有限。我们可以看到,上述这三种思维或异化、或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这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里边缘化,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劳动教育,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对劳动所蕴含着的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劳动教育其实有时候只是要还原某些人生的常识。例如,如果所有人都不种庄稼,面包从哪里来呢?这是常识,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会忘记,一心想着不劳而获,不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去创造价值。其实,劳动教育也可以有使人愉悦的功能。但劳动教育真正的愉悦,应该是对劳动过程、劳动果实的欣赏带来的那种精神性愉悦。在帕夫雷什中学,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叫面包节。孩子们种的头一茬麦子收获以后,磨成面粉做成面包,苏霍姆林斯基会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家长来品尝。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愉快真正是劳动的喜悦――由他们亲手种植的小麦做成面包的那种芬芳,是劳动的芬芳,能够鼓励孩子以后再去进行新的劳动,而不是肤浅的认为,劳动就是我学习累了、去放松一下,那不是真正的劳动的愉悦。

:虽然一直以来学校都有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技课、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呢?

檀传宝: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清楚。教师可能模糊地知道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就M织学生开展几个相关的活动,但可能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劳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以劳技课举例来说,如果认真去安排的话,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各科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要让劳技课变成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综合应用的领域,思考孩子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哪些在劳技课可以用得上?这样就既有劳动教育,也强化了孩子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劳技课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只学一个剪纸或者陶艺就叫劳技课了。因此,我是主张劳技课更多的应该是校本的,学校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思考哪些知识可以应用,再去设计劳技课,才是正确的思路。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和课程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通过这一种渠道去实现劳动教育所有的任务。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就会明白并不一定非要花很多专门的时间去完成某一个专门的活动,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除了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两件事。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跟上去。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本身已经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了,甚至有些老师特别羡慕那些不劳而获、挣快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指望他对孩子有正面的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这对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相关课程的建设要跟上去。比如说历史课,过去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历史课就只讲帝王将相,而劳动者在历史中的意义完全被人忘记,那肯定是不对的。无论是历史或其他课程,都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

这两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或者劳动教育的价值观不能渗透到学科教学里,只是偶尔带学生去专门劳动一下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是那样,可能劳动课甚至都带有反劳动的性质了――因为大家体验到的只是劳作的辛苦,却感受不到其中的价值,孩子们就更不愿意劳动了。所以归根结底,整个教育系统要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科教学都应该配合,再加上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您谈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十分关键,那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实践您刚才所说的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呢?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角度,您又有哪些建议?

檀传宝:要让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劳动教育要从保障社会主义教育性质这个角度去看。所有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二,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健康人格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孩子从小就抱有不劳而获的想法,他将来必定会非常自私,那样是不会真正幸福的。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人生将是非常悲哀的。而引导孩子过有创造性的、充实的人生,能够拥有健康的精神人格,是不能离开劳动教育的,教师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劳动教育要从社会改造的角度去重视。正如我刚才说的,现在有那么多社会病态其实是因为人们看待劳动的观念出了问题。要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责无旁贷、高度重视劳动教育。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也有两个建议。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师,尤其年轻老师,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劳动价值观,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不知道数学,那你怎么教?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去了解什么是劳动价值观,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当教师明白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具体要去实施的时候,要考虑有创造性地去推进劳动教育,不能把劳动课又变成另外增加的“课业负担”,而是要思考如何把劳动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联系起来,形成综合学习的课程形态,让劳动教育成为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这种创造性不是异想天开,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但如今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家里的活儿不用孩子做,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是很多家长仍然持有的观念。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檀传宝:首先还是要明确,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到家长要做哪些改变?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跟劳动看成是对立的。在我看来,其实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学习,来帮助孩子确立付出努力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样的“劳动”观念。正如大人要通过劳动去创造世界,儿童要通过学习去获得成长,我们完全可以把劳动和学习建立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勤奋学习看成跟劳动没有关系的一个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孩子如果认真学习,也可以视之为勤劳的一种表现,也是值得鼓励的。

第二,家长不能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看成是与儿童生活没有关系的。你所说的很多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另外一方面是在这个少子化时代,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家务。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却不考虑教育意义的话,有可能就只是一N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所以我觉得让孩子适度地参加有意义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育儿童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等等。他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怎么学习做主人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进行变革。一旦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就会自觉去考虑哪些劳动方式对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把学习跟劳动联系起来,是一个最为可行的选择。

:还有另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家长已经能够意识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也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他们是采取以劳动换取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家务,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

篇4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迅猛发展,对我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拓展、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城乡的协调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有其科学意义。

一、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意义

从理论上讲,经济意义着重体现在能够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上,而职业教育能够深入到农村、山村,从教育层次上讲,它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教育数量,提升了农村人口的教育质量。根据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解说,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出科技的巨大作用,用公式表示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从实践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培训与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的贴合点越来越近,部分职业院校开始校企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受训者直接了解最新操作技术情况,接触最新操作设备,真正达到了技能与知识相一致的目的,开发了现有资源,形成了巨大经济效益。职业教育深入进农村,使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率增大,有益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得到更多的经济回报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建设。

二、职业教育推动着新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我国有1.2亿进城务工农民,每年还有新增农村劳动力600多万人,进城务工人员已占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其中85%以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80%人员没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上占优势,但质量上还存在严重不适合社会需求的一面,因为贴合市场需求的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这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引导,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能。通过职业教育使新型农村劳动力全面转移,拓宽就业渠道,影响农村经济建设。此外,通过职业教育还可以使农村建设出现更多的知识型人才,激发农村潜在的市场,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通过职业培训,强化了技能,了解了农业以外的技术行业,把技术的思想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促进着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还可以培养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开发与改造,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参加到乡村建设当中,走进致富之路;再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的参与,更需要知识水平有限的农村劳动力来强化技能,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进而,新型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职业教育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篇5

这个思考触及的是劳动的价值实现问题。通常意义上说,学校组织的劳动,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价值实现:其一,要引导每一个劳动者,重视个体劳动价值的实现。积极的劳动态度、基本任务的完成、在劳动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以上这些都是劳动所赋予个体劳动者的重要收获。其二,要在集体劳动中,进一步增进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构建合作意识,善于用积极态度帮助别人。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合”的教育,也就是要把学生融于集体之中,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观念。其三,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实践之于自己的生命成长和适应未来生活需要所具有的长远意义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必要性。

案例中教师的思想纠结点,主要是要个体价值实现,还是要集体价值的实现。以教育的眼光看,案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存在两个或许不妥当的地方,由此造成了劳动中“个体、集体、社会”三重价值实现上的冲突性。简要说明如下:

1.班级劳动任务个体均等分,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组织方式是否合适?

教师在活动中,较为重视的是劳动任务的完成本身,而忽视的则是这是一个教育实践活动。这或许是潜意识行为。

这次劳动分工还有第二种组织方案:把学生根据自愿和能力均衡原则分为若干劳动小组,三五人为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切分劳动任务。

与个体分工比较,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具备几个优势:(1)减缓教师在该劳动中的管理压力,提高管理效率。试想,一个班级几十人,每一个人都等着老师划分拔草的区域,这个过程是比较耗时的,客观造成怠工。(2)小组编制,容易形成小组内的个体分工,兼顾到每一个人的能力。而且便于形成互助机制,会干的可以教不会干的,形成带动力。(3)教师的监控和评价相对容易。教师一人对几十人,监控过程,这非常困难;而以小组单位劳动,教师的关注点就减少了。在个体化劳动组织中,在教师发现问题时,做出纠正和补偿,例如让快的去帮助慢的,看到态度不积极的还要进行思想教育,这让教师工作负荷很大,照顾不过来。(4)在小组内,客观形成一个教育体,在其中有人消极怠工,也会被同学指正、批评。这似乎兼管了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劳动分工的方式,主要的意义在于让个体劳动价值与集体劳动价值的实现统合在一起了。之前教师存在纠结的问题迎刃而解。

2.怎么看待学生在等分劳动任务之后的差异化表现?

案例中教师看到的个体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上的差异和能力上的差异。

教师最耿耿于怀的是,劳动态度比较消极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是“溜奸耍滑”。要看到,劳动教育的重点关注,也是这部分学生,以及他们好逸恶劳的思想改造。

思想的形成总是有特定的环境养成,学校教育应该营造普遍热爱劳动、热心助人的集体环境,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其积极的心理因素。主要实现途径,建议如下:

(1)在劳动之前,应该赋予本次劳动以充分的积极的意义诠释,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劳力付出对于全校师生享有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于是,在学生心理激发起劳动的热情,以及他们对于建设美好校园的责任感。这件事就是劳动教育,把这件事做好很考量教师本事。一定不要空洞地说教,需要以生活里有说服力的事实来阐释。

(2)劳动分工时教师刻意把劳动任务有轻重差异体现出来,以小组招标的方式,让学生以多为班级作出贡献为荣。这就是劳动竞赛的组织方式。应用好的话,可以激励学生争先劳动,不计较分工的不均等。在劳动过程中,也要做好鼓动和宣传工作,形成劳动竞赛的热潮。这有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劳动中。

(3)劳动教育是一个全过程,在劳动之后也一定要有针对本次劳动的个人和小组评价、总结,对于在劳动中表现良好、乐于助人的,要以班集体的名义给予表扬。如此,让一次劳动从前期动员到过后总结成为一个教育流程,发挥最佳的教育效益。

案例中,教师思想上还有一个焦灼的地方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劳动观念,“溜奸耍滑”的现象不是个例。

这是现实社会环境与教育价值偏离共同造成的结果。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属于关门经营,与社会的联系很少,社会提供给教育的资源,包括生产劳动的机会不多。现实条件下劳动教育的开展自然带有局限性,学生很难走出校门,服务社区。

国外在解决相类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基本做法:

一是,教育与社区是文化共同体,学校有责任要服务社区。因此,社区会提供很多公益性劳动机会,或有生产实习的岗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或者在劳动实习中增加生活体验。这一类劳动价值的实现,是不讲回报的,强调奉献精神。

二是,学生利用假日,到适宜的岗位上打工。这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参与社会化劳动的形式。学生需要考虑的是,用自己的劳动来赢得相应的回报。这个价值实现是看得见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以及在劳动中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独立处境下的劳动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必要的。

社会化劳动,凸显出劳动的服务社会的价值。本案例中,劳动为学校环境里的劳动,与社会化劳动不同。

教师在思想中,顾及到未来学生的劳动态度的形成,以及是否可以发展出社会需要的劳动能力等,其实还不是以学校集体劳动可以实现的。而且以一次或偶然的劳动组织难于实现带有稳定基础的劳动观念和行为习惯。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1素质教育

教育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人才强国需要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深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的水平和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与一个人学习的始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习者的健全个性,这种健全的人格培养方式不仅仅注重学习者的理论和身体发展,更注重学习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内在和外在素质的结合,让一个人形成自己特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国家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激励机制,这个引导的机制主要包括导向环节、评价环节、分配环节和反馈环节这四项,具有全员参与、基础培养、关乎未来发展的全面性特点,素质教育立足于基础教育,同时并不与应试教育相违背,将基础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融合进一个人学习的始终,相互配合发展,对于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来说举足轻重。当学习者的素质教育培养到一定的时间段时,职业教育将会站上历史舞台,培养一个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也被称为职业技术教育,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让参与者获得参与职业或者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相关知识、技能和技能到的培养,最常见的就是劳动者入职前的职业培训,这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劳动者踏入职场必须要走的道路。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产物,它注重培养劳动者或者学习者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立足于现实提高劳动者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培训所需要的时间短,现如今的市场体系下每个企业都已经有了自身比较成熟的培训体系,而且职业教育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投资高,短期见效,具有适应性、中介行、个体性、历史性、实用性等特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迅速,在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95.9%,我们的身边职业学校大量出现,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实习和工作相结合,实用性强等都是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素质教育除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脉相承外,更是于时代、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提高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将会是学习者提高技能,掌握综合技术,获得知识的同时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生活的始终,职业教育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在职业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这对于解决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身上素质不健全,职业道德不够全面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将两者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添加新的活力和生机。

3.1学校与企业改进职业者的培养模式

目前的职业学校大多实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对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学校和企业可以深入的做调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学生的日常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可以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将两者教育的结合实现培养出爱岗敬业、高素质和高级能的人才。例如,假设一家化工厂和化学类职业学校结合,对于企业来说,想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的不仅仅是会劳动的职工,他们还需要未来的职工认可它企业的文化,对他们的技能有着很强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可能给未来企业的发展带来科技创新的人才,为了这个目标,企业应该与学校通力合作,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组织相关的实践工作和激励机制等,培养未来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强化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作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方式,让参加者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也让他们正确的理解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而更好的走向自己的职场,做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综上,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非同一般,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更好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南海.对职业教育价值研究意义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1):4-6.

[2]黄三平.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6-58.

[3]张恩俭.论素质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50-153.

篇7

1.劳技教育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的全面培养

在劳技教育中,学生运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又动脑,既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劳技教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了关心集体、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因此,劳技教育对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勤俭节约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起着重大作用。

2.劳技教育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一个时期以来,单一的升学目标的追求影响和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把师生的思想禁锢在唯一的一种教育形式上,劳技教育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实际中的特点和作用,对家乡经济发展有所感悟。社会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课堂,利用劳技课可以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了解和接触社会。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和将来的学习结合起来,把社会的发展与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这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实践能够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观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内化为“我要学”,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劳技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劳动是使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技教育则使学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劳技教育实质上是开发人的潜能。在当前,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成为世界潮流,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劳技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合作能力。学生不但可以使所学知识更加理想,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劳技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完善。劳技教育深受学生喜欢,其重要原因是它改变了教师“一言堂”,把自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释放了人的自由。学生们在劳技课上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这就可以适应他们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挥。学生感到劳技课学习轻松愉快,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们都能获得很大的收获。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初中劳技教育的途径

1.建立有实际意义劳技教育目标体系

(1)认识劳动的意义。通过初中三年的劳技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端正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2)学会生活自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维修最常用的基本劳动工具,教会学生学会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意识,形成勤劳、坚强、认真负责,服务社会的品质,具有初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2.建立动手动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可与多家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还可配备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物资,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保障,将课堂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地教育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书本模式,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3.建立有形有效的劳技教育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施,我校已把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列入学校办学方针,这从制度上保证了劳技课教学应有的位置。根据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况,将劳技课分为选修课和活动课两大块,使劳技课教学做到三结合,即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选修课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是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选修课根据学生特点开设,九年级一般为职业规划和创新课,八年级一般为家政课和简易维修,七年级一般为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活动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参观考察加工车间、实践基地等形式,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调查研究等开展活动,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劳动技能的充分生动活泼的发展。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以采用学分制、星级制的办法,每学期进行考评并纳入素质报告单和学生成长档案中。

篇8

关键词:生命化;生命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育

当前大学生自杀事件在高校中常有发生,生命教育越来越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形式有三种:(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渗透于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3)开展体验活动(如拓展训练等)及专题讲座。调查研究发现,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存在师资难度和短暂型等缺陷,而专题讲座的内容零散,效果难以持久,所以将生命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是一个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相近与相关性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融合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知识,分担相当大一部分生命教育的任务。那么,在该课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与践行生命教育?

一、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生命化的教育”,它将个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尊严与价值的生命,从而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关注生命的自由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让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并进而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与德育的目标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秉承“生命化”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理念最终会通过教育与教学方法来体现。

1.“问题中心法”教学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生命教育的理念实质上是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包括教师所持的平等的态度、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尊重、对个体人格的尊重等。

教师的任务,不是将某个所谓“正确”的观点灌输甚至是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倾听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声音,然后以平等的态度探讨、引导,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会涉及种种社会现象的剖析,可以将这些讨论置于课堂之上,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思辨,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同所有人分享。老师的角色在于辅助、引导,而不是斥责、纠正。这样,学生更能够抛开顾虑充分地思考、大胆地发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都有获得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2.“小组协作式学习”鼓励学生课外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按照个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将其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同时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标。

将课程内容同社会现实相融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会使他们的生命获得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小组协作式学习”主要体现在该课的道德实践环节中,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生自由分成4~8人的小组,每组确定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小组自由选择或自行确定道德实践的选题。除选题外,小组需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实践计划,并将其形成书面材料交由老师备案。

小组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查或实践之后,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汇报时需做PPT。汇报后老师或其他同学可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汇报人所在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回答。调查报告的分数由每组选出的“评委”进行打分,各“评委”的平均成绩即为最终得分。

在这种小组协作的形式中,教师只起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学会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方式,学会将自己的利益融于社会的利益;另外,小组协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际沟通的平台,增加了他们人际交流的机会,锻炼了他们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使他们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人是情感与理智兼具的动物,生命教育的理念重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情感的力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通了学生感性与理性的通道。这样到达学生大脑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情感体验产生的真实的感受。

二、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以呈现,后者的教育目标包含着前者的部分教育目标,用生命教育的视角去剖析道德教育的问题,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1.珍惜生命之美好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植物的生命。而这正是学生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品德教育中如果能真正树立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一些道德问题便也可以迎刃而解。

2.担起生命之责任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品德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个体责任感的养成,这一点同生命教育的要义不谋而合。爱国、爱情与人生、道德、公德,无不是对个体责任感的要求,因此,这些章节的学习,实际上是关于个体对生命责任的探讨。

3.体现生命之价值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要想让生命绽放出异彩,必定要寻求人生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而这正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更好更具体地说明生命教育与德育在教学上的融合,特提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贯穿生命教育的部分教案:

生命是什么?一个人的生命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讲授:生命具有丰富的层次。

与其他生命存在相比,人的生命更加绚烂多彩。它既遵循生物体共同的运行机理和规律,有生有死,又在后来的社会化进程中反映出巨大差异。人的生命,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第一层次: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人的自然生命具有动物性、本能性、功利性和有限性等特征,它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基础,是人的一切高级生命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人的其他生命形式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层次: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

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形而下的肉体享受,是对于自身的物质、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人在实现自己肉体生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意识的萌生、精神的关注和价值的指导,那么它就仅仅停留在动物的生命层次,而不成其为人的生命。正是有了精神生命的存在,才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有了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人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角色。人的生命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中展开的,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人的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经由社会规范后的高级形态。

第三层次:超越生命

人类与动物区别最大的地方也许就在有超越性精神生命了,包括人之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等。人之精神生命最大的特征即在其“超越性”。

将自然生命视为生命的全部,导致对生命的虚度或漠视。

社会性生命与超越性生命的存在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生命的意义。

由此,我们便可以在死亡面前寻获人生意义之所在:既然我们的生命不仅存在于现在,还可以存在于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也必须好好地把握生活,珍惜生命,创造价值,让人生精彩绝伦,以使我们的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在自然生命终结之后,还能得到更好地、永远地延续。这便是关于人在死亡导致的虚无性面前寻找生命意义何在的答案,这也是我们需要人生奋斗的根本理由之一。

结合上面所说的生命的内涵,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没有劳动能力且需要人照顾的婴儿或者病人,有没有人生的意义?第二个问题:金钱或权力是否可以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1)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因为生命的丰富性,个体生来就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出生看生命的意义:个体生命的诞生就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巧合与机遇。

(2)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劳动和贡献才是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为什么说劳动和贡献是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

首先,劳动和贡献充实着我们的实体生命。劳动是我们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其次,劳动和贡献充实着关系性生命。你从劳动中获得了社会和社会成员的尊重;你通过劳动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你的痕迹,即便你死后,这些痕迹依然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劳动和贡献是唯一能够同时满足人的全部生命需求的衡量标准。

可见,对“生命”的剖析,使得本章的讲授更加深刻。

教学实践证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贯穿生命教育,同该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并不冲突,相反,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德育更深入学生的内心,更加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内化、人格的成长。

篇9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本应是美术教学的核心功能,但这一功能在当下的美术教学中往往被技能教学掩盖。文章对情感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及其实施方法作一些思考。

一、初中美术课堂融入情感教育工作的意义

初中美术的情感教育是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其主要是通过美术课堂,将思想、道德等知识融入美术教学,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美术技巧,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同时,在情感教育不断渗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面对社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美好的体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情感教育和美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学习任务,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可以快速成长,成为一名心理素质、行为素质均较好的社会劳动者。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方法

1.培养教师优秀的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教师良好的形象与爱岗敬业的精神,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自身的行为作为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化学生,使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姿态面对人和事。同时,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谨言慎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需要将情感教育融入美术教学,给予学生美的享受、爱的温暖,使学生可以在被慢慢感染的过程中形成优秀的品德,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多媒体图文设计、完善的授课语言安排、仔细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自身服装的搭配等细节,影响学生对美的看法,并且以一种无形的情感动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有装点居室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废品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物品,如牛奶盒、塑料袋、易拉罐等,使学生不仅养成节约的习惯,还可以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感悟生活。

2.注意挖掘情感素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初中美术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情感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发掘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教材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价值,获得自身的感悟。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涉及爱国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习惯等内容的章节比较多,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使情感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劳动——人类创造力源泉》比较适用于指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现在一些学生娇生惯养,无法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没有端正的劳动态度。所以教师可以美术教学为途径,穿插一些以劳动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另外,九年级教材中有《中国美术的辉煌历史与文化价值》一章,教师通过讲解美术历史,可以顺利地进行爱国情感教育。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美术名作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历史人文精神的感染,努力提升自己,从而达到美育与德育结合的目的。

3.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热情的心态接受身边积极的因素,最终形成较高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中国民间美术》这一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展览或者动手制作,使学生亲身体验民间美术作品,如年画、窗花、剪纸等,使学生可以从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并且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如,各种形状和不同图案的灯笼兼具照明作用和美观性,而刺绣则可以使穿着和美丽相统一,等等。另外,九年级下册《蓝白之美》一章中详细介绍了南通的蓝印花布,教师需要强调蓝印花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民族服饰,还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望。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受到鼓舞,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结语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用比较缓和的方式落实情感教育。目前,一些初中的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比较生硬、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影响了学校情感教育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通过培养优秀的素养、注意挖掘情感素材、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等方法,将情感教育内容融入日常的美术教学,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美术水平的同时养成美好的品德,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作者:沙拥军 单位:江苏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莹.运用情感教育,提高学困生学习素质.中国校外教育,2010(23).

篇10

一、教师情绪研究的局限

1.教师情绪的重要性

教师的情绪、认知和行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当今世界上著名的教师教育理论家安迪·哈格里夫斯十分关注教师情绪在教学工作中的巨大作用。他指出“情绪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它普遍存在于与教学有关的各项组织活动中”,并从社会—政治角度分析和提出了“情绪地理”理论。这对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和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1]。

教师职业一直被人们寄予厚望,如教师被比作“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教师在学校环境中承担了很多的角色,对于学生而言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对其他教师而言,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对于领导而言,既是下属又是学校建设中的主人;对于家长而言,既是专业人又是家长人。承担如此之多的角色使得教师出现情绪冲突的概率也大大提高。加之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一方面使教师精神振奋,另一方面又给教师情绪造成激烈的震荡。因此,情绪成为教师专业实践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2]。

大量研究已表明,教师的情绪对教师的认知、动机、行为及对工作的满意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负面情绪会分散注意力,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教师采用积极态度来解决问题和看待学生[3]。另外,教师的情绪还会影响教学效果:积极的情绪会使教师思维活跃,提高教学效率,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消极情绪则会阻碍教师的思维,降低教师的创造性,使其难以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甚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障碍[4]。同时,教师本身的情绪发展也会影响学生的感情发展,言传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影响也是久远的[5]。而且保持内心体验情绪与表达情绪的一致,对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及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6]。

2.教师情绪研究的缺失

尽管情绪存在于教师专业实践的每个角落,但很少获得研究者的青睐,长期处于研究的边缘地带。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都很少考虑教师的情绪因素,而主要关注教师的知识、技能、标准、反思和管理等理性模式,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长期坚持工具理性的取向。

情绪因素长期受到排斥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7]。第一,西方哲学与文化传统对情绪具有很深的偏见。在长期盛行的理性与情绪之间等级性二元对立的关系当中,理性拥有绝对优先的特权,而情绪总是作为理性的对手或威胁退居其次。第二,理性被人们赋予了一种积极的、男性的含义,而情绪则代表了消极的、女性的世界观。第三,情绪受到目前盛行的“专业话语”的排斥。这使教师和研究者认为强调教学的情绪维度会降低其专业地位,而“真正的”专业人士能够克服自己的情绪,冷静、理性地面对各种问题。第四,情绪具有多变易逝、难以测量的特征。

值得欣慰的是,近30年来教师情绪研究的价值渐渐确立,在教师情绪的复杂性、教师情绪功能及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3.教师情绪问题的泛化

现实中除了存在对教师情绪问题的忽视,还存在着将教师情绪问题片面地上升到师德高度的泛道德化现象。事实上,教师课堂中的一些失范行为是情绪失控的表现,是由教学情境中的临时事件引发教师的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其判断和行为控制所致,有时也是教师内心长久积压的负面情绪释放的表现。所以,一味地将教师全部的失范行为归咎于教师道德的沦丧是不科学的。

人们之所以习惯于将教师全部的失范行为归结于教师的道德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观念里教师的形象被“神化”,道德标准被过分抬高,教师已经是一个摒弃喜怒哀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果断、智慧的专业人。近些年来,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这说明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在这种高期望值的驱动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公民、父母的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如此繁多任务的完成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参与,然而,如果社会和家庭对教师过于依赖,把责任全推给了教师,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压力,从而导致教师不良情绪的产生[8]。

二、情绪劳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其实无论是对教师情绪研究的缺失还是对情绪问题的泛化,都是因为人们忽略了一类与教师情绪有关的活动。这类活动不能归入“专业能力”的范畴,又未升华到“道德责任”的水平,但却十分重要,甚至影响到教师对其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的界定,这就是教师的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9]。

1.情绪劳动的定义

情绪劳动是社会学者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 A. R.)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公共可见的表情和体态展示。霍赫希尔德指出,需要雇员从事情绪劳动的工作通常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要求雇员和公众进行面对面、声音对声音的接触;第二,要求雇员使他人产生某种情绪状态;第三,允许雇主通过培训或监督对雇员的情绪活动施加某种程度的控制[10]。霍赫希尔德认为,员工是通过两种策略来进行情绪工作的:一个是“表层表演”(Surface Acting),员工在需要通过改变自身外部表情来表现情绪(这种情绪并非个人真正感受到的)的时候,他们采用表层表演;另一个是“深度表演”(Deep Acting),当员工不仅仅改变身体表达方式并且改变自身内部感受时,他们就采用了深度表演。教师职业基本具备了上述特征。

教师的情绪劳动虽然不能归入“专业能力”范畴,但却时刻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活动。如果教师的情绪劳动进行得顺利,那么,教师就能够出色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并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教师的情绪劳动负荷过重,则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降低,甚至出现过激的情绪反应或离职行为,而这往往被泛化为道德问题的行为。

2.情绪劳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正向的情绪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负向的情绪会削弱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教师是否留职。长期痛苦、愤怒的体验会导致教师改变对职业投入的程度,变换学校甚至调离教学岗位。教师的高离职率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高离职率与教师的情绪劳动相关[11]。不同的情绪劳动策略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深度的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而表层的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满意度则呈负相关[12]。不同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倦怠在各维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表面行为和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均呈正相关,与低成就感的关系不显著;深度行为与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以及低成就感均呈负相关。表达积极情绪与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以及低成就感均呈负相关;隐藏消极情绪与人格解体呈正相关,与情绪耗竭和低成就感的关系均不显著[13]。由此可见,对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身心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三、对教师情绪劳动指导的建议

1.正向看待情绪,弥补教师情感关怀的缺失

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情绪劳动,人们要对教师情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应该排除“漠视”和“敌视”教师情绪的两大倾向。情绪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生理体验,更是人际互动中的一部分,并镶嵌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权利关系中。情绪的存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若能积极地调动和协调教师的情绪,教师就能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一味地漠视,甚至排斥教师的情绪,教师的幸福感将会严重缺失。因此,要意识到,教师除了从事着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还在进行着大量的情绪劳动,要对教师增加必要的情感关怀[14]。

2.管理教师的情绪劳动,促进其专业发展

上面论述中已经提到教师的情绪劳动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工作倦怠及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加强对教师情绪劳动的指导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1)职前教师情绪规则的学习与训练

所谓教师的情绪规则,是指一套规范了教师在工作中,面对学生与家长时,在什么场合应该或不应该表达出什么情绪的规则。霍赫希尔德1979年研究达美航空公司空中小姐的训练课程时发现,职前训练的重点是放在如何对乘客表达情绪上,在职训练的重点则是放在训练学员处理自己的愤怒上。比如在职前训练中,为了灌输“微笑”的情绪规则,在所有的课程学习中,学员不断被提醒:她们自身的工作安全及公司的利益,皆维系在她们的笑脸上。训练中,当训练员示范如何处理坚持抽烟的人、登错机的人以及生病或造成其他麻烦的乘客时,一张写着“放松并且微笑”的卡片被举起来了。笔者认为,此种情绪规则的训练课程值得教师教育机构的学习与借鉴。这能够使教师不但了解教学情绪工作中应采用的情绪规则是什么,而且能掌握相应的情绪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的工作之中,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情绪劳动素养,有利于降低教师情绪劳动的负荷。

(2)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

教师若能做好情绪管理,表现出合适的情绪,会有效地降低因情绪劳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教师情绪管理工作坊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处理教育、教学实务问题的实践性活动,通过讨论、互动、角色扮演、自省等活动方式,让教师感知情绪、理解情绪以及管理情绪,帮助教师形成终身受益的情绪管理技能。通过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不但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能得到提升,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降低情绪劳动负荷[15]。

参考文献:

[1]Hargreaves,A. Educational Change Takes Ages: Life, Career and Generational Factors in Teachers’ Emotional Responses to Educational Change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5(21).

[2][9]尹弘飚.教师专业实践中的情绪劳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18-22.

[3]Sutton,R.E.&Karl F.Wheatley. Teachers’ Emotions and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3 (4).

[4]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

[5][11]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5、50.

[6]杨玲,李明军.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策略及特性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

[7]尹弘飚.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4).

[8]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

[10]Hochschild, A.R.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7、147.

[12]李明军.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策略、情绪智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6).

[13]谭亚梅.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

[14]李萍.浅议对教师情感关怀的缺失[J].基础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