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篇1

关键词:新农村;科学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农村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显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但是,对科学文化进步的追求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农村科学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丰富而健全的新农村科学文化体系,从而为农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更好地造福于广大农民。

1 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以来,农村科学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我国城乡科学文化水平差异巨大,直接影响到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步伐。其原因可以归结以下几方面:

首先,地方政府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的科学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农村的科学文化体制不健全,成了农村发展的“弱点”。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体制转型,已是当前农村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正因为转换时期的科学文化体制出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僵化等问题,科学文化管理上的越位,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最后,农村科普教育地位长期弱势,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上升期,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处于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虽然国家逐年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但是农村教育科学文化薄弱的现状还是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2 推M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2.1 更新思想观念,准确把握农村科学文化发展规律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做好农村科学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营造倡导科学文化的氛围。二是要强化农民主体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热情。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环境闭塞落后,是农民主体意识比较薄弱的主要原因,所以,农民的主体意识有待增强。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农民了解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意义,知道自己在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中的权利和责任,明白这是农民"自己的事",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

其次,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科普、科技传播、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非正式科学教育手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最后,及时总结本地的成功经验,通过成果展示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和其他先进地区的交流,开展工作交流和区域文化联动,不断提升我市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总之,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要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才是真正准确把握了“以人为本”的农村科学文化发展规律。地方政府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政绩观迫在眉睫,应肩负引导和培育作用,不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资金到位,还要落实监督问责制,实现科学文化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保证农村科学文化建设健康进行。

2.2 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振兴农业必须要依靠科学,而科学进步又必须依仗科学人才,人才建设必须依托教育。要创新载体,大力普及科学。在农民科学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充分运用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函大等平台,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科普示范基地承载着农村科普的物质形态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科技普及工作,基地的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有形而直观的面向农民的科普平台,已成为面向农民普及科技的场所,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和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聘请一些热心的退休干部、教师等担任科普宣传员,义务宣传科普知识,促进农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2.3 拓宽投入渠道,加强农村科学人才的培养

针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现象,许多农民认为政府要加大投入。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财政压力大,而且渠道单一,难以满足现实的巨大需求。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商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事业领域,建立多元化资金流入渠道,积极承办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学术交流活动,举办科学沙龙、学术讲座,资助开展小型化、专业化、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

2.4 注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将科学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科学文化建设事业,要促使科学文化的普遍价值与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达到有机统一。加强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一定要注重地方特色,要立足本地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资源的实际,探索、开展创建“特色文化镇村”活动,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历史悠久的盐城市,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名人荟萃,卖饭曹文化村、华中局旧址、停翅港等闻名遐迩,近年来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挖掘、保护、开发红色遗存,让红色文化基因根植于盐城的每一块土地。一是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二是全力保护革命遗存;三是积极开发红色文化。要按照唯一、专业、独特、互动、艺术的总要求,把文化村建成遍地有景、处处有情的革命文化村落,使盐城广大农村居民时刻感受到红色革命精神,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科学文化建设体系当中,让红色文化世代相传。

2.5 完善农村科学文化事业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科学文化事业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开展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绩效监督,构建制度化考核机制。采取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群众反馈的考评方式,做好农村科学文化事业建设考评工作。每个季度开展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建立健全对科学文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2.6 创新农村科学文化服务机制

当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对科学文化有了新需求。但是在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受到现有旧体制的影响,旧有的服务机制存在着体系欠缺、功能单一、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使农村的科学文化进步步履维艰。因此,寻求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创新发展之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创新服务方式。针对农民对科学技术实效性与综合性的新要求,在服务载体上进行创新,以互联网为纽带,以示范基地为支撑,以经常性培训的模式走出新路子;二是要不断拓展服务新领域,建立信息高速通道,大力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拓展信息网络覆盖面积,搭建信息共享的新型网络服务平台。同时,要通过科学文化体制的改革,消除当前制约农村科学文化发展的各种阻碍,加快建设农村科学文化体系市场化为主、政府政策指导为辅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一、六合区竹镇村庄文化生活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竹镇作为南京市现代农业主导型街镇之一,在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下,竹镇镇政府深入挖掘江苏省百家名镇、少数民族镇、南京市千年古镇等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开展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不断丰富竹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统筹文化一体化发展中成效显著。依据调研材料,本课题组将当前竹镇农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勾勒如下。

(一)村庄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精神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依据调查,竹镇农民家庭中物质性硬件普及率高,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普及率已达80%,手机普及率达92%。而文化产品则严重匮乏,书籍(子女上学用书)和影碟占有量较高,为40%左右,报刊占有量为20%,杂志为18%,乐器为10%,体育器材为13%。可以看出,农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出“重器物,轻文化”的特征,文化产品严重偏低。

(二)村庄文化性互动严重衰退,新生代文化享受呈现个体私密化

从文化的受众来区分,可分为公共性的互动文化和个体性的享受文化。依据在竹镇的调研,村庄内的公共文化活动难以组织,相互串门闲聊的互动已较少,中老年一代之前的闲聊互动还较多,而73%的年轻人偶尔或者很少闲聊互动,其活动的区域主要在镇上或市区,大部分的文化享受方式是较为私密性的上网、听音乐或看电视,见表2。

(三)个体娱乐休闲方式单调,内容空洞,不良消遣方式增多

依据调查,70%的村民反映消遣时无事可干,40%的村民反映空虚、心烦、没有精神,55~56%的农民主要娱乐方式为麻将或打牌,而麻将或打牌发展成赌博性质的活动占了20%左右,有15%的村民参与过地下活动。在村里总能看到不少人聚拢在一起打麻将或打牌,而因为赌博或导致家庭关系不和、人际关系破裂的人数有8%。

(四)农村出现信仰真空,地下教会组织呈现蔓延态势

尽管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信仰却出现了真空状况,传统的信仰观念正在被市场经济瓦解,在这种情境下各种“东方闪电”、“顶头教”、“地下基督教”等组织乘虚而入并逐渐蔓延开来,这些组织往往具有组织体系,传播途径具有隐蔽性,而其造成的风险具有不可控性,对乡村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严重挑战。

(五)民俗文化活动变化不明显,有些内容变质异化

竹镇的民俗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从家庭层面来看,清明祭祖、婚丧嫁娶甚至是宗族仪式等活动还有增强的趋势,但在民俗活动也存在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面子竞争和内涵淡化等方面。例如,村庄赶人情比例极高,红白喜事办宴请的超过90%、考学当兵办宴请的超过70%、老人做寿办宴请的超过70%,人情往来频次多,花费大,成为炫耀和攀比的工具。而一些仪式尽管形式尚在,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表达正在变得淡薄。

二、六合区竹镇村庄文化供给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外部文化供给与村庄内部承接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竹镇文化供给主体来看,目前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有政府、市场,还有各种民间文艺团体(如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戏曲组织)等。根据调查,课题组认为三种供给主体在供给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和困境。

(一)政府的文化供给分析

政府是文化公共品供给的主力军,但在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重视“供给”,而轻视“需求”。调查发现,在竹镇文化公共品的供给中,政府在“有线电视”、“有线广播”上投入较多的经费与精力,为每一个行政村都设立了“农家书屋”,且经常为村组举办“送电影”等活动。但从问卷数据及访谈材料来看,村民对供方的举措并不十分满意,他们的主要需求点在“文化活动站”、“体育场地”及“老年人活动中心”方面。可见,政府供给内容与农村现实和农民需要之间存在明显张力。政府的文化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错位必然消弱部分文化供给的效果。

其二,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调查中,课题组发现,作为考核村庄文化建设的一项指标,“农家书屋”成为每一个行政村展示其公共文化产品的标志物,也是政府提供文化产品的阵地。在此,农民理应可以享受精神文化大餐;然而,实际运行中,多数书屋或是长期处于关停状态,或是书籍拿走无人归还;因而,无法满足有阅读要求的村民需要。这一现象彰显了政府作为文化供给主体重视“硬件”(强调场馆、阵地建设)轻视“软件”(组织建设、组织保障)的偏好。

其三,重视“送文化”,轻视“种文化”。政府作为文化公共品供给主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还习惯于采用文化行政部门主导的、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性的供给模式。这种供给模式的必然导致以 “国家”为本位 排除“农民”本位、以“精英文化”挤压“乡土文化”。调查发现,农民对政府的“送文化”缺乏兴趣,而对文艺下乡、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等较为轻松活泼的文化形式更感兴趣,但这些却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真空地带。

(二)市场化的文化供给分析

根据调查,农村文化活动市场化的供给主要是用于婚丧嫁娶及各种人情仪式的乐队、剧团或表演团体等,节目内容和形式皆可多元化。其运转和业务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团体不规范,档次难以满足需求。在访谈中发现,农村市场化乐队一般规模都较小,以几个固定演员为主,活跃于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表演着基本雷同的节目;随着时间的推进,其节目的创新性与新颖性丧失。可见,这样的文化供给主体提供给村民的只能是缺乏创新的“老一套”;消费方的农民也必然对此日渐失去兴趣。缺乏规范、档次不高成为农村乐队作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其次,节目导向性不强,有低俗化倾向。目前,在村庄的文化产品供给中,农村乐队较为活跃,但其节目内容呈现“低俗化”与“过度娱乐化”的特征。如在六合竹镇农村乐队演出中常见的“侄子戏婶”、“祝酒闹馆”、“傻子拜寿”等节目无不充斥着低俗、肉麻、搞笑的动作与语言;尤其是农村红白喜事不分,均以搞笑低级庸俗的情爱、小品等节目形式进行表演。低俗化演出日益瓦解了乡村原有的伦理价值,污染了乡村文化生态。

最后,加入面子竞争,难以形成好风气。尽管农村市场化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存在着上述规模小、档次低、低俗化等缺陷,但在他们仍活跃在村庄场域中,成为家家户户红白喜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种仪式。调查发现,村民办事之所以请乐队是基于两方面的心态:一是面子问题,不能“人有我无”失面子,要做到“人有我有”挣面子;二是寻找心理平衡,在意邻里相亲的舆论评价。

(三)民间团体和村民自组织的文化供给分析

民间文艺团体和村民自组织的文化供给具有明显的准公益性,其活动类型包括农闲时的文化休闲、社区文艺晚会、体育健身项目等多种类型。当前两种文化供给方式存在的困境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民间团体供给文化的困境:体制支持有限,后劲发展不足。调查发现,在政府与市场文化供给主体之外,还存在着来自村庄内部与外部社会的文艺人才自发创办的文化组织。这类民间文艺团体多半是服务村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组织,可以弥补政府与市场供给不足的缺陷。但在实际运行中,民间团体遇到了资金筹集缺失、功能定位不准及与乡村两级组织关系失调等困境,其发展后劲不足就成为必然。

第二,村民自组织供给文化的困境:暂时维持运转,无法有效成长。在竹镇农村还存在着另一种类型的准公益性文化供给主体——村民自发组织,如篮球队、健身舞队、秧歌队等。村民自组织成员之间一般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与需求而组成的, 其活动内容体现村民文化生活的诉求。但由于经济实力、内部组织合作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村民自组织无法有效成长。

第三,民间团体和村民自组织陷入困境的原因: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弱化。调查中发现,问及为何民间团体与村民自组织的发展会陷入上述困境时,90%村民将原因归结到村“两委”与村党员队伍身上,认为村“两委”缺乏魄力、村党员干部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基层党员干部的“不愿干”、“不会干”、“不敢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弱化的形象写照,也凸显了民间文艺团体作的可持续性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三、南京市统筹文化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课题组认为,21世纪以来,南京市在统筹文化发展一体化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推动南京市乡村文化的发展,我们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破解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进一步提升文化一体化发展水平。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南京市统筹文化发展一体化应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按照“三个结合”路径,采取“四项措施”。

(一)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应做到“三有利”

一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文化具有价值性、社会性与政治性。因此,农村文化建设不单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文艺形式传播输入时代传统,如民族精神、八荣八耻、四有公民。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多彩的贴近农民现实的文化活动方式来感染农民、教育农民、启发农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简言之,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其应有之义。

二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主动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发挥村民消费文化产品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政府作为农村文化供给主体要克服“城市化思维”,用“种文化”来替换“送文化”,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载体与形式,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蕴含在农村各类文化活动中,让村民走出文化消费的边缘地带,成为乡村文化活动名副其实的主体者。

三是有利于增强村民福利,维护村庄秩序。从上述可见,当前村民闲暇时间增多、物质生活改善,但精神文化产品严重不足,仅有的一些文化产品也是内容单调,且不良消遣方式居多。因而,乡村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感与幸福感,摆脱当下文化活动表演下流化、媚俗化、物欲化的窠臼;从精神层面,提高村民对真善美的感知与追求,发挥乡村文化增强村民福利与维护村庄秩序的功能。

(二)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应做到“三结合”

其一,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克服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 件”现象,必须将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电影院、有线电视广播、农家书屋等文化场馆设施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关注的重点。但当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阵地建设应有的功能发挥。目前,既要抓好区、乡(镇)、村三级文化组织的职能定位和关系重塑,又要抓好民间文化组织建设,同时还要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二,政府导向与市场培育、扶持、规范相结合。从以上对竹镇文化供给主体分析可知,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来自政府、市场及民间三个主体。因此,要打破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政府作为唯一主体的思维习惯,学会接纳市场作为文化供给主体。尤其是对目前市场文化主体运营与模式上存在的规模小、档次低、低俗化等问题,予以培育、扶持与规范。换言之,政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主体,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形成协作多元主体共存局面,既有利于克服文化建设中政府主体的“效率黑洞”弊端,又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壮大与规范化。

其三,政府财力支持与民间及村民自发组织相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多元供给主体中的另一极是民间文艺团体与村民自发组织,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在满足村民文化生活诉求与适应村民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政府与市场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性支持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自我生长能力,无力向“发展型”阶段迈进。这就需要区、乡、村三级组织从财力与管理方面加大扶持,同时吸纳农民、村庄外部精英及非政府组织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力量来整合社会资源,来补充政府和市场供给中的不足。

(三)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应做到“四措施”

第一,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力度。从六合竹镇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整合资源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为此,省市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落实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文化娱乐场所的税收返还政策;县文化局、乡镇文化站应积极争取来自省市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的项目;同时释放与鼓励市场主体和民间社会团体投资赞助文化事业。通过多元化的资源整合,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短板,从而逐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走向良性发展平台。

第二,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管理机制涉及资金管理、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改变当前文化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首先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锐意创新姿态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上来;其次还需要实现对文化建设的分类治理、明确各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构建农民文化需求指标、发挥基层治理组织的行动能力、经费保障机制和“阳光”使用机制等,让农民过上体面而有意义的生活。

第三,加大扶持,进一步培养乡土文化人才。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的灵魂与保障。因此,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视。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挖掘、保护与培育那些熟悉农村生活与民风民情的乡土人才;他们多才多艺且生活于村庄热爱这片乡土,对他们加以引导与培育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主力;二是引进外部文艺人才,建立当地文化建设与外部文艺人才的长效互动机制;同时发挥村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优秀的乡土文化人才是自觉维护村庄道德价值、传播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环节。

第四,创建品牌,进一步创建特色民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提供丰富多彩、贴近农民生活、“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这就需要:发掘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沟通市场机制与农民文化诉求,打造一批真正属于农民的文化品牌;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扶植一批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如孝道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戏曲文化等;培育一批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文化产业经纪人,通过整合培训、评比,逐渐做大做强,逐渐形成农村文化品牌新的切入点和增长点。

参考文献:

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中州学刊,2013(06).

篇3

关键词:抱石文化,协调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123-02

1 新余市抱石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

在新余的“十二五”规划中,推动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繁荣被列入其中,成为其重要发展目标之一。而为达到这一目标,其主要途径便是实现抱石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傅抱石作为20世纪我国最具成就的艺术大师之一,无疑是文化产业的热点与焦点,他的艺术作品已是画界与文化界的重要研究对象,各类学术活动与文化艺术活动都对抱石艺术的研究投入了巨大兴趣与热情,大量报刊也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文化产业如今已是一个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产业形态,是推动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继仙女湖文化和天工文化后,抱石文化成为推动新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担当着推进新余市文化产业升级的巨大使命。依据新余“十二五”规划要求,新余人民需努力开展新余创意文化产业的改革实验,逐渐提高其创新能力、服务能力与综合竞争力,以推动新余地区与鄱阳湖地区的共同发展、推动全国经济的协同发展。因此,推动各方协调配合与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是提高抱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根基。由此看来,对国内外与新余创意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探讨新余抱石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优势,找出与新余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途径,对于新余抱石文化创意产业及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价值。

2 新余市抱石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为推动文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新余政府陆续制定与出台了许多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颁布了《新余市抱石文化创意园政策扶持办法(试行)》与《新余市促进经济发展暂行办法》之后,新余市政府又出台了《新余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创立市级的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育、重点文化园区与企业的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及文化企业重大项目的研发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持。挖掘“抱石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转变为文化产业,是新余市的学者与经济管理人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抱石文化发展重点不只在“变”,更在“化”。新余是傅抱石的故乡,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书画艺术在江西省极具影响力,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改革开放后,新余市的发展产生巨大变化,在抱石精神的影响下,新余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新余市充分运用了抱石艺术的巨大成绩,发挥了其在全球的品牌效应,通过进一步的宣传以推动抱石文化的飞速发展,带给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发展至今,在抱石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上,新余市政府获得了一定成绩。如20世纪80年代,抱石公园的建立,使其成为江西省的重要文化设施,并且它是中国第一个以画家名字命名的公园。抱石公园作为自然风景与抱石文化完美相容的典范,充分地运用了抱石文化这一艺术资源,发挥了傅抱石的艺术创新精神,提高了新余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新余市已经开展了两次抱石文化艺术节,让人们感受到了抱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了解到抱石文化的巨大价值。仙女湖抱石文化创意园、抱石书法美院、抱石名居、抱石步行街、抱石大道、抱石画院、抱石文化街、新余学院抱石美术学院……新余市积极地推动着抱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抱石文化往常态化、多元化与纵深化方向发展,将新余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做大做强。不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总量较小、底子薄弱等缺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缺乏浓厚的氛围,在行政上新余隶属宜春的管理时间比较长,缺乏较深的历史文化底蕴;解放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省辖市的恢复时间较短,产业引导侧重于钢铁等重工业,忽视了文化产业的影响;新余人民争先创优精神不足,沉醉于扑克、麻将等娱乐活动之中,对文化产业缺乏兴趣;以仙女湖为首的文化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品缺乏当地特色;新余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主体实力较弱,文化服务功能较为单一,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产品缺乏有效供应,主导产业缺乏突出优势,较难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3 新余市抱石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抱石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新余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应坚持贯彻协同发展精神,重视抱石文化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在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相互配合,深入挖掘新余市的文化资源,勇敢创新,以推动城市与地区特色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对城市的建设上,充分利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寻找出适合新余当地文化发展的途径,具体体现在:

①制订抱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计划,出台相关发展政策,通过科学实践,制定出合理的抱石文化创意产业中长期发展计划,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形态布局、产业导向、发展举措与实施步骤等,以推动抱石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发展。市长市委副书记丛文景声明,为与人民新期盼、文化建设新形势相适应,新余应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逐步提高新余的综合竞争力。抱石文化创意园作为新余市的重要建设项目,相关单位应足够重视,严格贯彻政府相关优惠政策。他还强调,为了实现协同创新发展,真正推动文化产业做强做大,需做到“8个结合”:结合市场,多开展论坛、拍卖会、收藏品展览等活动,开发相关文化产品,与市场多元化需求相适应;结合历史文化,在结合抱石文化、天工文化、夏布文化、仙女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企业文化,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合游客旅游,满足游客文化消费的需要;结合教育培训,持续壮大不断文化产业工作群体;结合收藏展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增强影响力;结合旅游资源,发挥品牌与资源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结合全国知名文化企业、协会、学校,整合多方资源,促进新余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②建立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有序地新余市的影视拍摄基地、广告设计、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会展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等进行开发,运用地域优势,建立与武汉、南昌等城市互惠互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网络,令抱石文化产业各行业的人才和软硬件互相补充,达到资源优势共享的目的,以此建立起我国抱石文化城市,创建集抱石文化产品的设计、制造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动漫产业,引入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并具有市场前景的动漫企业,吸收与培育大量动漫产业经营、管理、制造与设计人才,大力培育动漫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效益大的动漫企业,吸纳和培养一批动漫领域创意、经营的专业人才,努力把新余建成围绕动漫产业为中心的抱石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致力于发展传媒网络产业,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建设,创建一系列受人喜爱、独具特色、定位准确的专业频道,推进互联网的发展,实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融合。推动广告印刷行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广告制作、创意、设计的水平,实现新兴广告媒体的规范化发展,着重扶持一、两家广告印刷企业。

③极大地运用学校资源,提高人才的素质水平,利用城北幼儿园、蓓蕾幼儿园、分宜县中心幼儿园与星海艺术学校等少儿艺术学校的教育优势,构建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幼儿教育培养基地。利用职业教育这一资源,努力构建艺术人才输出、艺术考级服务与艺术培训等相关产业体系。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培育,需充分运用新余学院的高校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除了利用正规的高等教育资源外,还需充分运用高校充足的人才资源与教学资源,实现文化辐射,针对性设置丰富的专业课程,开展相应培训,持续提高在职人才的专业素质,令其与时俱进。,对实现企业化管理、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进行扶持,构建集社会艺术培训、各级群团机构艺术培训与专业艺术培训为一体的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④建立抱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于新余文化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建立起一些定位准确的动漫创意、广告印刷、文化艺术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专门服务于文化产品的制造、展示与交易及文化艺术的提供。吸收、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骨干企业,努力引入与培养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经济实力强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努力建立具有带动力及技术与品牌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对生产技术、工艺不断进行提高与改进,对生产格局持续进行优化,以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对特色工艺品生产制造、彩印包装、广告制作、娱乐演艺等产业品牌与龙头企业给予扶持。现今,仙女湖抱石文化创意园有些部分已经开园,它是江西省的重要文化企业、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建筑面积八万平方米、占地面积四百多亩,总投资高达四亿元,建造了名家和刺绣创意区、书画创作区、商业街、博览中心、陶瓷创作区等设施,该园如今已吸收了近十位大师,入住了多家企业,七个已经挂牌开馆的艺术馆,它的建成将突破仙女湖文化旅游原有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10.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7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