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基础理论解释

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际,由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符合人们个性化以及创新性要求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强大实践基础。所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颇有探讨意义的。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还往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用权威压服学生。这种不提供实际情境,无视学生个体感悟和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难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消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以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将知识拿来简单套用,而不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这说明,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不是简单“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处于某个情境中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如果以建构主义为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能提供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特殊的学习过程,定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节课都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此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比任何时候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知之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在阅读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从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变换形式的写作体验,建构自己有创意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增加主观性知识,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落脚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这样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春》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熟读背诵探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用六幅图画描绘春景,六幅图画既是一幅幅独立的春色图,连接起来,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又构成了万紫千红的巨幅画卷;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从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写了春天的全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从冬天写到春天,从早晨写到晚上,从天晴写到下雨,从城里写到乡下,从老人写到小孩,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味觉、触觉、听觉等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虽然建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即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协商,使原来确定的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不一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春》这节课,该教师布置了如下课题:学习课文观察方法,指导自己作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观察首先要细致入微,课文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写花“像火”,“像雪”,“像霞”,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行;其次,观察要有重点,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形形,春天万物萌动,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观察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重点;最后,观察还要把握事物的特点,驰骋联想和想象,才能使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深厚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能否真正激活语文教学,以及激活后的语文教学的形态与功能如何,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才,杨程基.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9).

[2]杨丽茹.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情境型语文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2).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篇2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案例式教学 改革方案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技巧进行教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而《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中较为基础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具有较大的成效。本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的改革方法,以丰富教学经验。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点,本课题提出将《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通过设计方案、课堂实践、问卷调查、完善方案等措施,探讨出如何通过改进,设计出更加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案例式教学方法,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的生动易懂。

2.方法

(1)案例选择法。在医案书籍中进行选择,包括《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等,或者选择教师在临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录像等形式。

(2)案例整理汇编法。将理论条目作为大纲,首先理论知识的解释分析至关重要,随后附上典型案例分析,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以及适当的优化处理。案例分析的过程,不是强调如何治疗,而是通过案例来更好的解释理论。

(3)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教师自测、学生测评以及教学督导测评,其中学生测评分值最大。随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中客观测评进行分值统计,主管测评则将意见进行汇总分析。

(4)教学实施法。在教学初期,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同时进行有关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期,将问题作为重点代入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学后期,以案例本身为主进行小组讨论。

二、结果

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的主干课程,是学习中医的入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数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传统教学方法的沿用必定存在其合理性,当学生出现学时不足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讲授保证了其完整以及连贯。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由于平铺式的讲课使学生的上课热情减退,枯燥感十足,并且使学生处于被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案例式教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具有较大的成效。案例式教学也称为个案教学法或实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根据学时以及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学习、研究以及有关能力的锻炼。目前,案例式教学盛行于国外,且逐渐成为无法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式教学首先由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运用于医学教学,现已成为较为常见以及广泛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完全颠覆了“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主体,对真实的场景进行典型化处理,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使课程更加丰富和灵活,也更加的有血有肉,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表明了案例式教学适用于实践教学,具有实用性以及探究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之前学生并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案例运用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而是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案例,根据其特殊性进行循序渐进的导入,在不同的教学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理论条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在不失案例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对对应的所需讲解的理论知识的案例进行典型化处理,同时加以文字修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这样既保留了案例的真实性,又起到了风趣幽默的作用,紧紧扣住教学主题,使案例式教学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革,更为创新型优秀中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医需要人才来发展以及继承,而人才的培养倚靠的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较为重要的中医教学基础课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基础,融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了中医的思维模式,增强了中医学的生命力。这样《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体现,达成了教学改革的目标,从而使《中医基础理论》得到持续的创新与发扬。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日后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值得重视并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朝军,宋岚,杨进.心胸科临床实习案例式立体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07):102-103.

[2]蓝常贡,唐毓金,谢克恭.基于器官系统模式下案例教学法在骨科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右江医学,2015,43(02):254-255.

篇3

1中医学思维模式前提和基础

中医学理论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阴阳五行哲学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构成的具有独特思维理念的理论体系。分析中医学思维理念形成的前提基础和历史条件,理清其优势和弊端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和认清中医学思维模式的渊源和真正内涵。

1.1崇古诠释解析的发扬意识  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来就有“崇古”和“厚古薄今”的习惯,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评价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所谓“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大戴礼记·诰志》基于此,中医学虽然注重临床实践,但是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则主要是通过对中医经典的不断阐释、解析、发挥、发扬来实现的。中医学术的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对古典医籍的诠释史。确实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解释和再解释之中,诠释、发挥确实也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从中医学许多典籍名著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诠释对于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黄帝素问直解》、《难经经释》、《伤寒发微论》、《金匮要略浅注》、《十四经发挥》等等,通过对经典名著的诠释,同时适当的结合各医家自己的发挥和理解,大大地扩大和拓展了原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范围,进而也促进了中医学科的不断发展。

虽然诠释发挥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诠释发挥的前提是以原著作为基础,同时由于诠释者本人的水平和立足点或者表达诠释的语言本身存在不严密、多歧义等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都大大增加了诠释发挥这一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所以以崇古作为前提,然后再以对中医学经典著作的诠释、发挥和发扬作为研究方法,进而去发展中医学理论,就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不可靠性。怎样的思维模式基础才是更科学的?反思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当代科学完全就是批判性思维作用的产物,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批判的精神”,批判性思维强调否定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人的主体精神,对于当代科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批判的思维模式和发挥发扬的思维模式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充分运用了发挥、发扬和诠释的方法,如何积极地利用批判性思维发展中医学理论值得思考。

1.2重道轻技思辨的文化意识  中国古代哲学从源头上就比较重视“道”的思想。在国学经典《尚书》中就首先提出“五行”的概念,《周易》则详细论述了阴阳和八卦,从事物功能的抽象处着眼,进而超越具体事物本身,继而从普遍联系角度推广到整个宇宙。《黄帝内经》继承了国学的古典哲学思维模式,注重纯粹的逻辑推导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和辨析,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了哲学的纯“意识”范畴特征’偏侧重于精神文化内涵。的确“重道”和“思辨”对中医学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学许多典籍名著的名称也可以看出“重道思辨”的色彩,比如《本草思辨录》、《外科心法要诀》等等,同时也出现许多纯抽象的中医学概念,比如说“三焦”、“命门”等等,虽然说这些都仅仅是虚指的人体脏腑器官而已,但是并不影响其在中医学临床中的实践运用,比如“三焦”在临床上对现代的许多肾病浮肿疾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样附子、肉桂临床可以大补“命门”之火,引火归元,但在人体中并无相应的“命门”实质器官存在,但是也并不妨碍“命门”对于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现代医学临床所见到的许多束手无策的功能性疾患中医理论更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临床效果。

重道思辨的中医学思维发展模式突破了事物或者人体的物质本身的局限,对一些疾病能够高屋建瓴抓住其实质解决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致命的缺点。首先“唯理思辩”和“形而上”的中医学理论发展模式过于抽象,比如许多医学概念脱离事物物质本身,同时也失去最为基础的具体实质概念确定,使许多医学专业名词内涵外延模糊不定,鉴定不清,对一些概念的具体所指从历代到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以至于现代中医学研究仍在花费很多的精力用于一些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确定,如“心阳”、“肾阳”、“三焦”、“命门”等,而且基于纯粹的“理”的逻辑推理变化过于灵活,本来中医学特色的“藏象”取类比象、类比推理也变得过于随意,再加上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又增添了许多主观臆造的类比成分,结果大大降低了中医理论整体的可信度,同时也使真正的“藏象”在临床实践中增加了掌握和推广的难度。“道”作为中医特色,怎样的发展模式才有利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值得思考。

2中医学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内容实质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核心内容是藏象学说。“藏象”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同时也是目前学界争议最大的部分。有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不科学的,其中主要是基于认为中医藏象学说是不科学的,需要彻底的抛弃,但是持相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从中医藏象学说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实质入手来分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思维模式可能开启新的中医学发展思路。

    2.1中医学思维模式研究方法  中医藏象学是中医学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具有典型的中医学思维模式方法。参考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学可以看出,中医学思维模式方法最常用到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方法。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比如中医学五行归类“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火曰炎上”代表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土曰稼穑”代表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等等。可以看出中医学归纳标准从事物的功能属性出发超越了具体事物本身,同时也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质依据不同的属性抽象概括成为了五类(五行)。在客观现实中,事物的各个属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基于此中医学更多用到了类比推理方法,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和相似性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经为类比的对象所具有,但在另一类比对象那尚未发现)也应该相同具有的一种推理模式。因此如果两个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那么它们在另一些属性上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比如人体五脏之一的心脏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由于其属性的相同继而建立了心脏与肢体官窍的特殊联系,进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形成了中医藏象学说。

2.2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内容实质  中医学藏象理论目前公认的认为是运用“内外相袭”、“司外揣内”的思辨方法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基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并结合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核心观念而产生的,用于解释人体各种生命与健康现象的理论模型系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中医藏象实质就是对人体某脏腑组织器官与自身以外其他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的不同层次程度的关系的研究和描述。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内容实质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对人体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比如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志,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就是说心和神、脉、汗、舌、面的关系,当然心和其他的五脏六腑也有不同层次的关系,心和小肠定位于表里关系。还有君臣佐使是借鉴利用社会学关系建立的一种中医学关系,中医学最基本的阴阳更是一种关系的研究。其次,中医学对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也有粗略的量化描述,比如五行间“生克乘侮”是描述不同脏腑组织器官间的关系,“生克乘侮”定性分类,“生”归属于资生、助长、兴奋一类,“克”、“乘”、“侮”归属于克制、约束、抑制一类,而“克”、“乘”、“侮”就是对脏腑组织器官间的不同程度关系粗略的量的描述,而且也演化出中医学“调理”的治疗思想。所谓调理就是调整各种脏腑器官之间的关系,中医学中许多“证”及治则治法名称比如“心肾不交”、“培土生金”也可以看出其实就是对各脏器间关系的描述处理。由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援1988年提出的“五脏相关理论”就是对五脏一对一关系进行的探讨研究,其实质也可以认为是对中医复杂关系的简化研究探索。

3中医学思维模式思路探讨

篇4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3]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4]吴丽丽,严灿.基于LBL和PBL相结合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04):25-28.

篇5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篇6

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基础概念的抽象性、思维方法的逻辑性、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描述对象的完备性、诊疗方法的生物性。认识和理解这些特色,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发扬中医的优势,在临床和科研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中医学 特色 抽象性 逻辑性 系统性 完备性 生物性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近代以来,它受到西方医学的极大冲击,发展式微。中医学和西方医学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虽然有其缺点,亦具有突出的优势,不宜用西方医学的工具方法来解析和应用中医理论。本文从中医学的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完备性和生物性五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中西医的异同,从而突出中医学特色,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优势,并能更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和特色。

1 抽象的阴阳五行

中医学与西方医学均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但两个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基础概念属性却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医学的基础概念是基于解剖学的器官、细胞、蛋白质、DNA等,无一不是实体物质;而中医学的核心基础,如阴阳、五行、气、经络等,则都是抽象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中医学曾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但实际上,从具体走向抽象,正是数百年来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已经之路。

能够从具体实物中提取出抽象概念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描述,是自然科学体系中对相关学科领域理解深刻和能够应用的体现。比如数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化的过程。自然数的产生是对客观世界描述的直接结果,之后出现的负数、分数、无理数、复数则越来越脱离我们可以眼见耳闻的“客观世界”。类似地如几何学从最开始的点、直线和平面等概念发展到拓扑学,微分、积分学发展到复分析等,均说明数学概念越来越抽象,其能描述的对象也越来越复杂。物理学的发展也遵循了同样的轨迹,如从牛顿力学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直接测量的量,发展到用广义坐标、广义动量、最小作用量原理等抽象概念来描述系统的分析力学以及之后发展出的热力学、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也是越来越向抽象和高纬度进行拓展。

抽象性的优势在于可以脱离具体的实物对象,从更宽泛的角度概括和总结相关事物的规律,并根据规律从已知领域推广到未知领域。中医基础概念的抽象性即具有这样的优势。一方面,抽象化的中医理论具备抽象的思辨性。基于此,医生可以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掌握其本质和内在规律,因此,中医理论立辞多简洁凝练,并不对经验事实作冗长具体的分析和详密的论证。另一方面,抽象化的中医概念在逻辑层面上形成了庞大而丰富的体系,使医生可以进行思辨推演,从而间接而灵活地指导临床实践,在面临临床的具体问题、疑难问题、突发问题的时候,能够从理论体系出发找到相关的应对方法,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例如,在解决疑难杂病方面,特别是某些病种,中医方法比西医方法会有更好的临床效果[1-3]。在处理突发性疾病方面,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暴发是对中医理论系统的一次有力检验。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进行辨证治疗对于控制SARS的扩散起到了重大作用[4-7],后续的研究也显示了中药对SARS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8]。当然除去上述优势,抽象性的一个明显劣势便是较难掌握。

2 遵循逻辑的生命理论模型

在基础概念抽象化的前提下,中医思维方法的逻辑性首先体现在构建人体生命活动模型过程中,能将抽象层面的概念和物质层面的概念相结合,并且清晰地表明了其层次性和相关性。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标准,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根据其特点,分别确定阴阳、五行归属,建立起了阴阳-五行-神-气的生命模型。阴阳的概念是根本,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中医学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标本、正邪等概念无不体现了阴阳的思想。五行的概念是串联不同层次物质的纽带,它将器官、形体、情志、声音、颜色、味道、季节、方位等纳入其中,以此说明人体各层次、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神是生命体的特殊属性,是阴阳相交的产物,它调节着人体的物质层面;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并且连接了神和肉体。

中医学的逻辑性还体现在古代医家在运用上述生命活动模型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进行了严密的逻辑思辨。以《黄帝内经》为例,其许多篇章采用问答的方式记述了黄帝和岐伯等辩论医道的内容,记录了讲解和分析中医学生命模型的过程。同时中医思维的逻辑性还体现在应用中医模型去解决具体临床问题,如《黄帝内经》所建立的阴阳-五行-神-气的生命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人体各层次结构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和推理,阐释人体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如,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多有一个由表入里的渐进过程,首先停留在肌肤卫表层次,而后逐渐深入经络,伤及脏腑,临床上则可以根据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判断病邪所在的层次,然后确定治法方药。又如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可以知道病邪在五脏的传变,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加重。图1展示了中医学“阴阳-五行-神气”模型。阴阳、五行总领人体所有生命活动,其中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通过调控气的运行来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在这一模型当中,中医用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两种理论对人体各层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3 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系统

中医理论的系统性通过《黄帝内经》及其他经典得以体现,《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中医的哲学纲领——阴阳,并以此为出发点,将自然界环境的变化和人生命活动的变化一起放在这个框架下进行描述和讨论,结合三阴三阳和五行的概念及关系,强调了精神领域(神)的重要性及其与身体物质器官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引入气、血和经络的概念,最终完成了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模型构建。基于这个生命体模型,同时引入了诊断方法(色脉)和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刺,兼述祝由、砭石、汤药及其他)。《难经》以对《黄帝内经》做注解为基础,除了阐述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外,对于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均有所创见,对于脉诊和针灸治疗有重大发展,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疾病用六经辨证、内伤杂病用脏腑辨证,从而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将《黄帝内经》抽象的理论知识用临床现象进行了具体解释,方便后世医者快速应用和掌握。《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提出了药物的寒、凉、温、热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医学体系是系统的、完备的,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体系[9]。

这样的整体体系保证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使得中医经受住了各个时期的临床考验得以传承至今。事实上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指导下,也建立了与中医学某些理论有相似性的医学。例如,古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在“四体液病理学说”基础上提出了气质与体质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相统一,注重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预防[10],希波克拉底的这些理论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重视扶助正气、扶正驱邪等思想不谋而合。然而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这些理论是零散的,不能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无法建立起完整的人体生命模型,也没有系统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另外,希波克拉底的思想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层面,未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所以也未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抽象概念和具有逻辑性的模型虽然不是中医学所独有的特色,但能够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系统,使得中医学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总能够有理所依,而不是通过类似西医的穷举法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这种系统性从两千多年前就在医疗实践中反复检验并日臻完善,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物质、精神、自然合为一体

中医理论看待生命的方法是完备的,这种完整性体现在认识到生命体不仅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并且还受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影响。《黄帝内经》将“神”与身体物质层面的联系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形成了“形神一体观”,具体表现为形神相合则生,形神相离则死,且形体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体的主宰。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所以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专论时间、地域及气候对人体的影响的。中医学还十分重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给身体状况带来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提到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由于经济条件、生活起居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身体体质不同,相应地治疗方案也不同。

形神相关性在西方医学中也曾经有过探索,但由于其基础理论受到还原论和身心二元论这两种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11],西方医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人的精神领域对人体的作用。同时西方医学也未能将精神心理等因素很好地与形体物质层面相关联。自20世纪中叶始,西方医学也开始重视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但相关医学模式并没有改变西方医学界应用生物医学模式进行诊疗的现状。

5 用生命力量诊疗生命

中医理论描述生命体特性包含了神的部分,这也是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最大的特色,即使用了具有生命特性的包含了“神”/精神因素的诊疗方法。

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是与医学理论息息相关的,西方医学的理论以生理学为理论基础,受化学的影响,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身体机能(生理学)的失调,而这样的失调可以利用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标准的偏离来进行完全的解释[12],因此,通过生化指标诊断疾病是西方医学的主要诊断方法。相应的西方医学的治疗方法也集中在应用不同的药物,一般有明确的靶点,将异常的指标调整至正常范围,或通过手术将病理产物除去或更换。所以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要范式的西方医学,较少考虑生命体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关联,各种检测和治疗都是基于纯粹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生物物质进行调控,忽略了生物物质和生物精神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这个事实,从而导致临床上的治疗有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医理论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平衡”的概念,认为健康的人是“平人”,即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平衡,以及机体与环境处于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状态,抽象而言就是“阴阳平衡”。这个平衡不仅是上述西医的身体机能平衡,更是身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一系列相关关系的平衡。所以在对人体失调的判断上,不仅包括类似西医的身体机能的诊断(脉象、颜色、舌苔等),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个人自身的感受。在医院中经常会遇到患者自觉身体不适,但通过西医学的检查却没有发现身体器官层面的病变,这些正是机体的“感知”与“物质”没有同步的表现。

因此,机体变化最好是通过人的“感知”来完成,感知可以更灵敏和更直接地表现出人体的平衡与否。正是基于这点,中医的诊断方法是“生物性”的,即通过望、闻、问、切这类需要医者对患者进行感知感受的操作,通过感受患者在形神两个方面的变化,进而对其进行诊断,而非单纯的依靠生化指标。同样,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也是“生物性”的,运用自然界的元素来治疗人体的疾病,如运用天然的本草、矿石等药物,或针灸、推拿等方法,均是通过感知来判断其阴阳偏离属性(而非其物质属性),如中药的“四气五味”性质,针灸治疗的“气至”效果等。所以中医诊疗过程中自然地囊括了时间、空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并能给予相应的关注与治疗。

6 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以阴阳、五行、神、气等抽象概念作为基础,将精神、形体、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起来,用符合逻辑的思维方法建立起一个可以演绎和推理,能够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生命模型,并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成为能有效地指导养生或治病的中医理论系统,通过采用“生物性”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从整体层次上把握人体的状态,实现了对生命体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调整,形成了中医学的最大特色。这些特色正是中医学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这些特色,能够有助学习、理解、掌握和发挥中医学的优势,在未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TU Y.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J].Nat Med,2011,17(10):1217-1220.

[2]ZHAO CQ,ZHOU Y,PING J,et 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progres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J Integr Med,2014,12(5):401-408.

[3]CHEUNG TS,SONG TH,NG TB,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of herbal chemical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Alzheimer′s disease[J].Curr Med Chem,2015,22(19):2392-2403.

[4]JIA W,GAO W.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SARS?[J].Phytother Res,2003,17(7):840-841.

[5]LEUNG PC.The efficacy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SARS:a review of Chinese publications after the crisis[J].Am J Chin Med,2007,35(4):575-581.

[6]ZHANG MM,LIU XM,HE L.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SARS:a review of clinical evidenc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23):3500-3505.

[7]LUO Y,WANG CZ,HESSE-FONG J,et al.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acute and critical medical conditions[J].Am J Chin Med,2019,47(6):1223-1235.

[8]WEN CC,SHYUR LF,JAN JT,et 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al extracts of Cibotium barometz,Gentiana scabra,Dioscorea batatas,Cassia tora,and Taxillus chinensis inhibit SARS-CoV replication[J].J Tradit Complement Med,2011,1(1):41-50.

[9]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5.

[10]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赵洪钧,武鹏,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6.

篇7

【关键词】中医内科;病机;诊治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00-01

中医内科诊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即抓住病机本质进行辩证医治。利用病机学理论辩证医治,可以有效把握病情病理,辩证分析病况,综合医治,提高中医内科医疗质量。本文提出病机本质分析诊治的几个步骤,并以案例佐证,具有可行性意义,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创新。中医学病机这个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至真要大论》篇中见有。王冰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张景岳说:“机者,要叶,变也,病变所由出也。”用今天的话来说,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规律,是疾病的本质表现。中医学的病机学说,就是由病机概念发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即指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

1有效把握病情病理

病机学说强调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诊治病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且每个局部器官都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组合成人体整体机能的组成部分。病机理论正是从人体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在整体观的支配之下,各种病况都可以推究其病机所在。进而准确地辨别具体病况,有效诊治。就是说,利用病机理论,研究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并借助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取类比象、比附表意,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生命活动与疾病现象进行类比,总结和概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规律性认识。那么,在具体的诊治过程中,如何明确疾病的病机?具体操作程序又如何呢?

2 明确疾病的病机

首先是确定主症找病机。要结合患者的主症来分析病况,以利把握病机。中医一般以全身症状,特别严重的症状或病人最痛苦的症状作为主症,借以确定病名诊断,如“恶寒发热”、“胃脘痛”、“腹痛”,等等。其次是查询病由现病机。病因病由与病机关系密切,病的因由不同,对机体所造成的病理损害也不同,准确得到病由,即有利于把握病机。如肝气不舒,情志不遂,易损害肝的疏泄功能,造成肝气郁结;如暑邪易伤津耗气。也有尚不能查明病因的,中医又有“审证求因”之法。接着结合八纲分析病变查病机。中医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特别强调将望闻问切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推出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找出病机。在病机把握的基础上,综合治理,才能医好病人,提高诊治质量。如对便结、腹痛拒按、潮热、神昏谵语的病人,如果孤立地去分析这些症状,则可能得出多种不同的病机。因为便结可由肠胃燥热,阴虚肠燥,气滞不畅,气虚不运等。腹痛可由寒凝气郁,湿热,食积,虫积所引起。发热可由外感或内伤所引起。神昏谵语可由温邪内陷心包、痰浊蒙蔽或胃热薰蒸心包等。这样各局部分析结果相互矛盾,总的判断就会无法推出。而先根据主症定出病名为阳明腑实证,病因由太阳之邪不解,热邪向里发展而成;或由误治津伤肠燥大便燥结所致。再将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口渴,神昏谵语,脉沉实,舌苔黄垢等各方面症情划属里实热。其病位在肠胃。对神昏谵语则判为阳明腑实,浊气上蒸所致。这样,便结、腹痛拒按、发热就成了本病的主症,而神昏谵语是本病的兼症。如此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分析,才能准确辩明其病机在于邪热结于肠胃燥热成实为患。针对病机采用泻阳明实热之法施治,使邪热得通,燥屎得下,则一切症状都可随之消失。该例中的病情属实证,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只要按照上面的顺序分析,一般是比较容易辨别的。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大部分疾病都是现象与本质呈现一致性的。

3 如何认定病机和修正病机

经过分析、综合,就可以确立病机了。一般只要能通顺地解释病情,病机就可以成立和确立。如果解释不了病情原因,则说明病机不全或不正确。实际上,解释清楚症状就可以验证病机。当然,最重要的验证方法是治疗实践,实践是检验病机分析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当然不是说治疗不见效就肯定病机分析错误,因为治疗本身也是复杂的。

最后是治疗以修正病机。确立病机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实施对症治疗。治疗过程还不是诊断工作的完全结束,而是施治过程中继续修正分析,反过来用治疗效果验证病机。

最终当以治疗结束,病人康复,同时又是病机分析的最后结果。此外,病机分析和把握,还需要借助病位之表里、症状之寒热、病性质虚实,即分别出阴阳状况,如《内经》所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样才能保证病变诊断上不犯原则性的错误。这几个步骤,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中医内科疾病诊治的基本流程环节,抓好这些环节,是能准确诊治中医内科疾病的。

总之,中医内科采用临证思维对疾病行辨证论治,是否对中医思想进行恰当运用,是决定治疗预后效果的关键。辨证论治方法将辨证分析、四诊收集、建立处方、确定治法恰当结合运用,是医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思维全部活动的总结,诊断流程具体包括确定主症、结合四诊资料,行明确辨证,并对处方用药和治法制定进行指导,以全面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确定主症找病机、了解病由现病机、分析病变查病机、确认病症定病机、对症治疗修正病机等步骤,构成了中医内科诊治的基本环节,也是病机分析的全过程,中医强调辩证分析,我们把病机分析放到中医内科诊治的全过程去运作,有助于借助病机确立实施诊治的新途径的开辟,值得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教学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包括案例的选择、应用和案例讨论的反馈与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本文提供了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范例,并指出案例教学法将推动教学理论的繁荣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教学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因为具备生动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理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案例教学能够以更形象、高效的方式完成授课目标。案例教学源于医学和法学。如果医学毕业生虽熟悉生理和药学但却不能处方和手术;法学毕业生虽精通法理和法规但却不会辩护和断案,社会将如何接受这样的医学或法学教育?因此,案例教学是构成医学和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中医学作为医学的一部分,同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法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难以培养出毕业后就能独立开展诊疗工作的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到很多抽象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如果单纯讲解这些理论,很容易陷入以经解经的困境,学生很容易被教师讲得云里雾里,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跟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对这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理论认可,产生共鸣,并知晓如何应用,是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开展案例教学法可以模拟常见疾病的病理状态,可以加入诊疗过程,让学生作为医生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1.1案例选择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它是理论讲解的一个载体,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案例可以从学生当中选取(事先征求学生的同意),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比如讲阳偏衰,就选取学生中阳气不足的作为案例,通过这个学生的外部特征(如面色白、手足冷等)和学生诉说自己的主观感受(畏寒明显,大便稀溏,或次数多等),学生很容易记住阳偏衰这个概念。案例还可以从古今名医治疗验中选择,也可以从教师门诊上的典型病例中选择,形式可以多样,但要把握总的原则: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要选择学生们熟知的或者身边的案例。只有这样的案例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来说,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比如讲五脏的功能时,由于五脏的功能很多都是抽象的表达,像肝主疏泄,乍一看很难理解,因此在讲解的时候应当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学生能够看得见的生理表现或者病理症状,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恰当的案例来讲解。这样就能将枯燥的知识具化到鲜活的人物身上。干瘪的理论通过一个鲜活的案例呈现,优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素养。笔者在讲解肝主疏泄这一功能时,通常结合自己临床上诊断为肝之疏泄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讲解。从门诊病案中选取能够全面说明肝之疏泄功能异常的真实案例,并且是临床上收到满意疗效的案例。如王某,女,32岁,已婚,平时工作压力大,容易焦虑(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情志),口苦(肝失疏泄,不能促进胆汁正常排泄),食欲不振(肝失疏泄,不能促进脾胃运化),时胁部胀痛,月经前胀痛,痛经(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机,出现肝郁气滞,不通则痛/胀),月经有血块,色暗红(肝失疏泄,不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形成血瘀状态)。月经延后半月以上,结婚2年未孕(肝失疏泄,不能促进生殖功能,排卵行经延后)。大便稍干(肝失疏泄,影响胃的通降功能),小便可。舌暗红(肝失疏泄,不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形成血瘀状态)苔薄,脉弦(肝病主脉)。选用恰当的病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另外可以将零散的理论统一于某个鲜活的个体,便于记忆,讲解案例时配合相关的图片(面部照片,舌象等),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一提到肝主疏泄的功能,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肝之疏泄功能异常的某个人,包括这个人的外部特征(面色、体形、舌象、官窍等)和主观感受即临床症状,减轻了授课压力,也降低了听课难度。

1.2案例应用

课前先把案例发给学生,以案例为先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很自然地跟解决问题联系起来,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课堂上教师讲授理论,由于学生已经有目的地进行了预习,课堂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之后再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案例,课堂上集中发言讨论,让学生根据所讲授的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做出初步的诊断。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果是从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中选择的案例,要把案例分析和方药完整呈现给学生。如果是教师本人门诊上的病人,那么要将当时开具的处方单(包括诊断和方药)及病人复诊时的反馈一并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地信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3案例讨论的反馈与评价

虽然案例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反馈及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同或者思考的角度不同,经常会出现很多不一致的观念或者结论,这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引导、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梳理,充分肯定正确的分析判断,及时纠正错误的观点,学生们没有注意的细节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思想碰撞的好处,让其真正体会到学习交流的乐趣,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点评要把握底线,多鼓励、少批评。教师的评论应当善于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如独特的视角、创新性的想法等),同时也要基于对学生观点的归纳、综合和引申,努力做到去伪存真,从实际联系理论的角度加以点评,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将讨论引向纵深。案例教学是一种多方位的学习,它允许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冲突,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鼓励做出更加合适的方案。这与传统授课灌输、确定、答案对错之分显然不同,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因此教师点评不是公布“标准答案”,而是突出强调学生各种分析的不同视角和方法的独特性及在应用其解决现实问题的适用边界。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点评水平,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2.1存在问题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诸多的优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临床病例大多数证型错综复杂,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有完全吻合的案例,每个典型病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筛选、整理,然后编写成为适合教学的临床案例;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制与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期间的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教学;目前本科教学多数还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较多,在讨论环节只能找几个学生代表发言,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2.2解决对策

针对案例选择上的困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教研室集体备课的形式,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有利于案例的收集,大大提高备课效率;另外,注意平时多积累,多读名医医案,不断总结,当然,有些理论不能结合案例的,也不必强求,可以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针对大班授课的问题,教师要记录好发言学生名单,避免重复,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另外,也可以以提交作业的形式让每位学生上交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本”,是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去主动探索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较高的教学效益,值得推广。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将推动教学理论的繁荣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0-72.

[2]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91-92.

[3]方肇勤,张煜,宋菊敏,等.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J].中医教育,2013(5):5-9.

[4]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5]郑建芳,荆云,吴艳芳.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探索[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9):729-730.

篇9

关键词:盲校;中医藏象学说;教学策略

一、藏象学说在盲校中医教学中的重要性

1.藏象学说在中医学的重要地位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通“脏”,又有藏之意,即为藏于人体内部之脏腑,象即表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学说的内容,就是描述脏腑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形诸于体外的各种征象,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可以说是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它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体好比一辆汽车,藏象学说就是研究这辆汽车的各个零件的位置、形状、作用和正常与否的表现,只有清楚了上面的内容,维修工人才能根据各种表现判断出汽车的哪个零件出了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维修。所以只有学好了藏象学说,才能加深对临床疾病各病因病机的认识,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提高理、法、方、药的连贯性。

2.藏象学说对盲生学习中医按摩专业的重要意义

中医推拿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形式多样的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盲生学习推拿按摩,要有一定的中医学基础,尤其是藏象学说的知识,如此才能认识人体内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临床表现进行系统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处方施治。因为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若脏腑不和,则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皮肉筋骨失去濡养以致肢体病变。《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各种病变与脏腑息息相关,互为因果。所以作为按摩的理论基础,藏象学说一直以来都作为必考内容出现在考取按摩师资格证的理论内容当中,足以看得出其重要性。

二、盲生学习中医藏象学说存在的问题

中医理论基础是盲生学习中医保健按摩临床各科的基础,只有理解了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清楚,才能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笔者从事中医理论教学十余年,发现盲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存在下面问题:

1.视力缺陷导致盲生认知事物比较单一片面

由于盲生视力障碍,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单一、片面,正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大象的某个部位,就以为是整头大象的形状,容易以偏概全。例如,在学习肝脏的功能时,盲生知道肝脏的结构里有很多血窦,能贮藏血液,所以对“肝藏血”的功能很好理解,但对于“肝主疏泄”的功能他们就难以理解肝脏怎么会跟情志变化扯上关系。而脏腑间的联系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如心脏跟肝脏,一个在胸腔,另一个在腹腔,它们之间究竟是怎么联系的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

2.盲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影响了对藏象学说的理解

生活经验的缺乏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视觉观察得到的信息对盲生来讲都比较难理解。如,讲到六腑的功能,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即能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学生因为视力障碍,不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胃如何把食物研磨成食糜的过程,所以对初步消化的标准没有概念。但如果教师告诉盲生食物初步消化成食糜的样子就像早餐吃的粥一样,盲生就能马上反应过来,明白胃的功能就是把食物磨成像粥一样的东西。又如,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其中的“清”和“浊”盲生也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跟盲生举吃甘蔗的例子,当甘蔗经过咀嚼就能分离出甘甜的蔗汁和蔗渣,把蔗汁吞下去和把蔗渣吐出来的过程就是泌别清浊的过程,像这样如果用一些盲生熟悉的例子去解释,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教师在举例说明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盲生熟悉的生活例子,避免选盲生不熟悉不了解的生活例子,以免使他们越学越糊涂。

3.盲生对部分中西医的概念混淆不清,没有形成中医思维

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容易造成盲生的混淆。且由于现代西医发展迅速,很多学生没有接触中医之前已经接受了西医的模式,尤其是盲生,本来的生活经验较少,对自然万物的变化比起普通学生更难理解,更容易先入为主,常会以西医的思维去理解中医学,造成概念不清,难易理解。教学中,盲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医说脾是‘后天之本’,不能缺少,而西医却说脾即使手术切除,也不会危及生命;中医说肾虚会影响,而西医明明说肾是一个泌尿器官,只有一个肾也没问题,这到底谁说了算?”诸如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盲生没有搞清楚中西医的区别,没有用中医思维去学习中医。

如何提高学生对藏象学说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谈盲校中医藏象学说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三、盲校中医藏象学说的教学策略

1.强调以中医思维去学习藏象学说,分清中西医学的同名脏器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器官是西医学的解剖学概念,而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几个西医器官的功能;一个西医器官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几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之中。因此,不能把中医学的脏腑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器官混同起来,要注意区别理解。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如,前面学生提出“中医说脾是‘后天之本’,不能缺少,而西医却说脾即使手术切除,也不会危及生命,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教师在讲授时要向学生解释: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同名,但两者的含义和本质却有很大的区别。中医的脾具有“主运化”的功能,即脾具有把水谷转化为精微,并把精微物质吸收、转运到全身的生理功能。这个功能相当于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即对食物进行彻底的消化吸收。就是因为脾具有运化的功能,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可见中医的脾是相当重要、不可缺少的。在西医里,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若脾脏功能亢进或外伤致脾破裂时,可以手术把它切除,人并不会因为没有脾脏而无法生存。可见,虽然中医脏腑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器官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

通过对中西医学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使得学生能从本质上分清两者的区别,为中医正名,加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相信中医才有可能学好中医。所以,在讲授中医藏象学说时一定要强调以中医思维去学习中医,不能因为名称相同而混淆。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讲述藏象学说中各脏腑的功能和

关系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学习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并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临床的生理病理现象,是教学的重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藏象学说的特点,在藏象学说里,处处体现整体观念。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讲授才能让学生明白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间的关系呢?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下面以肝为例子加以说明。

如,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也就是把肝比作智勇的将军,学生一定会对这样的比喻很感兴趣。在介绍肝的功能前,先让学生想象将军给人什么印象,举学生熟悉的例子,如《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学生归纳出他既勇敢善战,但又容易脾气暴躁,武断独行的典型形象。为什么把肝比作将军呢?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特点就好像将军行军打仗时的性格,所向披靡,不能受到任何的阻挡,一定要顺着他的意思勇往直前,一旦受到抑郁阻挡,就会出现各种的病理状况。而肝藏血的功能就更加形象了。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位大将军打了胜仗,君王当然会大大有赏,人体内的君主就是心,所以为了安抚这位大将军,作为君主的心会把一部分的财富赏赐给他,在生理功能上即把一部分的血液分给肝,让肝能藏血,让肝的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发挥。一旦君主分给将军的赏赐不多,即心分给肝的血不足,将军就会造反,肝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通过比喻的方法,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既能把肝的生理功能特点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同时脏腑间的关系也能生动地说明,学生在很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也很牢固。

同样,其他的脏腑也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它们的功能,如,心在人体如同一国的君主,所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由心主宰;肺比如宰相,能辅佐心治理调节一身的气血;脾和胃好像米谷的仓库,能贮藏和消化食物,并能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一个国家,既需要统筹一切的君主,又要辅助的大臣,还要懂得行军打仗的将军以及专门负责后勤粮草的官员,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各项生理功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3.结合生活常识和现象帮助盲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反映了一定的中医知识。我们在讲授脏腑功能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中医理论内容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对其进行

阐述。

如,很多学生被青春痘所困扰,虽然他们视力障碍,但也不能阻挡他们的爱美之心,尤其是一些女学生,常为满脸的青春痘苦恼不已。抓住他们这种心理,在介绍肺的生理联系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肺在体合皮与大肠相表里这两方面考虑,想想怎么才能使皮肤润泽光滑。经过讨论,就可以得出要想皮肤好,就一定要保持大便的通畅,这与现在所流行的排毒说法是一致的。同时,还可以建议学生注意日常的保健,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运动,多吃白色的食物,如杏仁、银耳等来提升肺的功能。很多学生经过亲身试验,发现青春痘真的明显减少了,认同中医的同时对中医的理论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又如,在介绍肾的生理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家里的长辈上了年纪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长辈们会有走路或上楼梯气喘、冬天衣服比年轻人穿得多、头发花白、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夜尿频多、容易骨折等现象。通过对临床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由盈转亏,这都与肾的功能减退密切相关。这样比起单纯枯燥地介绍更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肾的功能,并且培养了学生善用理论知识解释临床现象的能力。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中医理论的讲授方式,盲生学会了举一反三,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懂得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情况。譬如教师可以继续以上面的例子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思考对于老年人出现上面的症状,如何预防或者减轻呢?学生很快就能融会贯通,马上能想到用补肾的方法,如,吃一些黑色入肾经的食物,如黑豆、首乌等,或者中药杜仲、断续等。

总之,适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脏腑功能,中医的理、法、方、药就能一气呵成地被连贯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引经据典,挖掘藏象学说的文化底蕴,培养盲生的中医文化素养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更,有不少医学专著面世的同时,也有很多宝贵的资料被时代的变更所掩埋,尤其是到了近代(后),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对中医的冲击很大,很多珍贵的药方都已失传,造成了中医断层的情况,现存的一些古籍也残缺不全,大大影响了后人对原文专著的理解。

正是由于中医学历史悠久,正如醇香的美酒宜慢慢品尝,学习中医学也应细嚼慢咽,多了解以往各医学著作的精髓,体验其中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自身的中医文化素养。所以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教师适当地引经据典,让学生能原汁原味地理解当中的含义。

如,在讲授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时,会引用“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原则,该论点出自《黄帝内经》中《素问・痿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跟学生介绍时可以举临床“重症肌无力”这种病来说明。此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肌肉进行性无力,属于中医“痿证”的范畴,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中医会用大量的补脾药物如黄芪、党参来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结合临床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古文中引用的观点,使得所讲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时由于言简意赅,容易上口,学生记忆比一般的白话文要容易得多,脱口成章,也更有中医的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的学生是视力障碍,所用的现行盲文没有音调,造成读音的不准,从而影响到对字词的理解,即听完一段古文,但完全不明白它讲什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词语进行分析,告诉学生这个是什么字,如,前面提到的“痿”,是中医的病名,即“痿证”,指四肢肌肉萎缩,运动不利的一类病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结合《古典医著》《医古文》等学科的教学,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医学经典句子,加深对藏象学说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中医藏象学说的时候要积极帮助盲生以中医的思维模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能把中西医两者相混淆,还要结合盲生生活实际,列举盲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想方设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中医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让盲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学好中医藏象学说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成为品.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盲文书社,2007-09.

[2]成为品.实用正常人体学.北京:中国盲文书社,2007-09.

[3]杨毅,王恩.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时珍国医国药,2008(05).

[4]王全年,孙广仁.中医藏象多元意义的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6.

[5]潘玉瑞.中医“藏象”教学拟问.中等医学教育,1996(02).

[6]张立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中医药报,2006-09-18.

[7]周训蓉.中医“肾精化生脑髓”理论在延缓衰老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2006(04).

[8]王今觉.谈“望目辨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01).

篇10

【关键词】文化图式 中医 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人文因素,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学习研究中医及其翻译策略,主动衔接基础专业教学,对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国学文化素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更加生动深入的阐释文化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图式理论简要

“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中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发展了图式理论,193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著作《Remembering:a case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从此,“图式”成为一个心理学术语。

三、几种翻译策略

兰凤利认为,“如果一味强调中医翻译理所当然地应是科技翻译,强调译文要摆脱中医语言中的文、史、哲影响,那么,在中医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无疑人为地摒弃了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认同此观点。

中医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对西方来说是外来文化,文化图式缺失和文化图式冲突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显现的尤为突出。在文化图示理论指导下,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中医文化图式的进行精确解码和重新编码,帮助目的语读者新建文化图式,使其纠正理解偏差,克服文化图式的缺失,最大程度的理解中医,促进中医文化与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和共生。

1.音译。在目的语文化图式缺失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音译策略。方梦之认为,音译是不同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的转写。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针灸穴位名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针灸穴位名称统一采取汉语拼音,并全部进行编注了国际代码。这是中医音译的典型范例。同时,中医中的一些承载文化厚重的基础理论术语如:气、阴、阳等用汉语拼音直接音译。音译策略简洁明了,可以维护中医的民族性,促使“中国英语”融入英语当中,但是,其表意性差,极易影响外籍人士学习中医的热情,所以,在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中,除了约定俗成的音译英语外,不宜自己“创造”音译词汇。

国内中医研究者也反对对音译法的滥用,较多的意见是应尽量控制其数量,只适用于其他译法难以表达的术语。

2.直译。陈宏薇认为,直译是指在合乎英语文化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使得内容与形式完全相符的策略。

如:“提壶揭盖”(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s“热结旁流”(fecal in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风寒束肺”(wind-cold tightening the lung“风热犯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heat),“热胜则肿”(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直译既保留了中医语言特色,忠实传达了原文含义,又具有较强的回译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但是,直译容易引起歧义,造成误译。比如将“贼风”直译为“thief wind”,将“木舌”直译为“wood tongue”,都是不可取的。

3.意译。意译是指在不得不舍弃字面意义的情况下,通过释义、添加、还原等方式,以求译文与原文传达的含义相似或者相符的翻译策略。

如将“贼风”意译为“pathogenic factors-wind”,将“木舌”“stiff tongue”,兰凤利将“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气调神大论)译为:The yin and yang and the four seasons are the root of every thing. The sages cultivate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conserve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order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reserving health,thus according with the universal law“engendering in spring,growing in summer,reaping in autumn,and storing in winter。译文将“生长”暗含信息详细的解释出来,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易懂,语境效果更加逼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已有图式,很好的传递了原文信息。

但是,意译也有不足:一是回译性差;二是若无对应词汇,则造成译句冗长;三是受译者主体性影响大,不利于标准化。

4.借用。一是借用等值词翻译。中医术语一般多义,寓意深厚,根据语境,同一中医词汇借用不同等值词汇翻译。如中医中“痰”包括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两种含义,若是有形之痰,就译为sputum,若是无形之痰,就可借用西医phlegm来译。“恶露”等同于西医“产褥排泄物”,用lochia翻译,“无物移睛”等同于西医“玻璃体混浊”,用vitreous opacity翻译。二是借用西医术语中丰富的词根词缀,按照其排列组合方式来翻译中医词汇。如“风秘”翻译成“anemo/genous constipation”,“湿泄”翻译成“hygro/genous diarrhea”,“外感胃脘痛”翻译成“exo/genous stomachache”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采取借用策略进行翻译,不但表意准确,而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但是,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词汇词根知识的受众则不便传播。

5.加注。即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详细解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其生五,其气三”译为“Life has(the number) five,breath has(the number) three”。此处括号中添加了(the nunber),使译句通顺。结合语境,“五”易理解为五行,而“三”却不易理解,故又在脚注中注明:“According to the author―Wang Bing the three factors are:the heavenly climate,the subtle spirit of the earth, and good fortune”.又如“虚”“实”在中医中具有深奥含义,在英文总很难找到与其文化图式完全对应的词汇,所以,暂且将其分别对应“asthenia”和“sthenia”,然后,进一步添加脚注,对意译归化为英语中的“asthenia”和“sthenia”,然后以脚注的形式将“asthenia”解释为:symptoms shaving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resistance of disease,将“sthenia” 解释为:symptoms of high fever or disorders as stasis of blood, constipation,etc.suffered by patients who are physically strong as a result of combating of resistance against evils in the body.

四、结语

我国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东学西渐,中医翻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中医的文化概念和认知体系不同于西方文化,其语言的模糊性更是增添了理解的困难,中医翻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我国经济日益繁荣、软实力逐步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医学院校的语言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为中医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王柳.图式理论观照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刁骧,胡幼平.浅谈词素翻译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3):266-268.

[3]黄欣贤.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40-241.

[4]代建军.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