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评课优点缺点

篇1

(一)、让学生明确要求

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让学生明确要求。正所谓,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教师相信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有内在、进步的愿望和能力,经常向学生提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道德目标、道德准则,提出时力求合理、明确、具体、适度。如我针对五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生命,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公德,,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勇敢坚毅。而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学习,文明礼貌,孝亲敬母,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勤劳节俭。学生有了明确的道德目标,便能更好地发挥其主体自觉性。

(二)、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就必须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尤其是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我经常利用劳动课、活动课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我觉得大多数后进生都热爱劳动、喜爱活动,我理所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发扬其优点,再辅以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一节劳动课中,我先教给学生擦桌子的要领,便要求同学们拿出自带的抹布来擦课桌。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拿出干抹布,但真正动起手来很多优等生却都成了傻小子,傻小妹,拿着抹布胡乱地擦,笨手笨脚的。只见平时不爱学习的后进生小张同学不慌不忙地拿出一条浸过水,拧干了的抹布平摊在课桌上,然后对折两次,使抹布差不多有手掌那么大,他像模像样地擦起来,一会儿来回擦,一会儿沿着桌角擦,擦完了桌面又擦桌屉、桌腿儿。不一会儿,整张课桌光洁明亮,焕然一新。同学们发现了,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惊叫声。小张反而不好意思了,这时,我赶紧肯定他:“小张同学,你平时一定很爱劳动,经常劳动吧,看,你今天干得多出色!”我又对全班同学说:“小张在劳动方面可是你们的榜样,你们要向他学习。”看着小张的积极性被我激发了,我不失时机地对小张进行正面教育:“小张,你也有优秀的一面,你能不能把在劳动上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上来,老师相信你的学习一定会跟劳动一样棒的。”从那以后,小张对待学习一改以前吊儿郎当的样子,变得爱动脑筋,爱思考,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又如在二年级“庆祝教师节”的活动课上,我让同学们每人说一句尊敬老师的话或做一件尊敬老师的小事。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我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有的说:“我见到老师要向老师问好。”这时,我注意到小东同学的双手正在课桌底下做着什么,我便轻轻地走到他的身旁,问:“小东,你在做什么?”小东先是一愣,然后站起来讷讷的说:“老师,我折了一颗星星送给你,它像你的眼睛。上课时,我一不留神,你就用眼睛提醒我,我谢谢你。我以后要专心,不走神了。”果然,以后上课时,他总特别认真,我仍用眼睛鼓励他,表扬他。

教师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际创造条件,使他们得以充分表现,发挥其主体自觉性,从而实现了自主、自动的自我教育。

(三)、创设道德情景

教师善于创设道德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始终处在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内部道德环境,从而自觉地、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交往,积极地相互作用,接受教育、自我磨砺。创设道德情景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教《爱护公物》一课中,我先向同学们展示这样一个场面:拖把、扫帚、垃圾斗放得杂乱无章,凳子东倒西歪,一个身背书包的同学一边哼着歌,一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一看到这场面,他就动手整理了起来。由于学生主动参与表演,有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被激发,便有了正确的道德行为。在以后的日子里,班里的课桌椅,黑板,墙壁,专栏等一切公物不但没有损坏,而且常常有人主动修理。又如教《孝敬父母》一课,我先朗诵《烛光里的妈妈》的歌词,再配上这首歌的优美旋律,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浓浓的亲情之中。学生们纷纷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是如何爱自己,在自己生病或有什么意外时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并表示以后自己也要像爸爸、妈妈爱自己那样去爱他们,去孝敬他们。由于学生的情感与教者产生了共鸣,其主体意识被激发,自觉实现由道德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促使了思想品德的升华。

(四)、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发展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形式,要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小学生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缺点,而对自己的优缺点则认识不清。教师应教育学生用思想品德要求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如我在班级中开展“找优点” 的活动,要求学生先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再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点;而在开展“找缺点”活动时,则要求学生先谈谈同学身上的缺点,然后再在自己身上找出缺点。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大家都应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篇2

劳技课是一门集生活美、形象美、自然美、心灵美和精湛的技术为一体的学科。劳技教育应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施审美情趣的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修养,引导他们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上健康成长。“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美学家的观点。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劳技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技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

由于学生的审美兴趣、个性心理有所不同,对美的感受能力也有区别。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在劳技课中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成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劳技教师应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开展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包括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趣,增设审美评价,增强审美能力呢?

一、创设审美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审美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这里所说的教学情境,包括师生的心境和教学环境。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进入角色,以自身的投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努力营造一种“美”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可用空余时间,制作漂亮的作品,来布置优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鲜、好奇、刺激,陶醉在美丽的教学情境中。例如:在上《插花制作》一节课时,要顺应课程的内容提前准备。首先是教师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各种巧夺天工的插花作品,在自己的心里引发美的激情,然后再展示优秀作品的图片,供学生观察、欣赏,让师生的心境同时进入一种饱满的心理状态,相互情绪感染。同时还带领学生一起布置教室,把各种插花作品的图片,放置在教室的四周,另外还展示一些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图片,把同学们带入一个非常美的情境中,让他们觉得,劳技课不仅仅是做插花、做中国结,而是创造一件件艺术品的地方。学生们在美的情景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审美情趣。

二、激发审美情趣

在美的教学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里的激发审美情趣,指的是学生能感受到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既使审美过程浸染情感色彩,又能推动其心理因素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主观情感与教育同步,教学效果自然很好。例如:在《插花》作品的设计中,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出这盆花美的韵味?靠的主要是设计新颖、颜色鲜艳、造型别致这三方面。学生可以从任何一面去做,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将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积极地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再借助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盆美丽的插花作品,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变为作品。通过审美情趣的激发,使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增强,并使学生在自己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美的欢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珍惜劳动的成果。

又如在上《插花》制作一节课时,运用美学的知识,直接影响作品的制作效果,从而激发创造美的激情。在教学中,教师把美学知识中的对比、渐变,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等原理,讲解给同学们听,要他们运用到制作中去。学生在运用美学知识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审美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创造出更美好的作品。

三、增设审美评价

在传统的劳技教学评价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技术方面,如所做的作品牢固程度、光滑程度、比例是否合适等等,对美的评价比较弱。而评价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制作时的心态和目的。增设审美的评价,对劳技作品的高度和深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劳技作品也是工艺美术品,就必须要有审美的评价,才能使劳技作品更趋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时常引导学生作审美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为了便于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打分,还设计了一个表格,供学生评价时参考。学生可从造型、色彩、创意三方面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审美评价,注重审美评价和技术评价相结合,即是学生的劳技作品评价的综合。由于评价格局的改变,学生更注重审美方面。这样,劳技作品更趋向于艺术品,从而提高了劳技课的质量和层次。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对学生的尝试进行充分肯定。同时,教师要捕捉学生作品中的亮点,哪怕是细微的亮点。实践证明,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这有利于同学们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拓展审美能力

篇3

论文摘要: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运行模式。其内涵主要是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职业学校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就业教育思路。许多高职院校结合示范校建设、精品课程改革等项目.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定位。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将高职培养目标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几年来,高职院校、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等教育类型。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一种工学结合的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经过有关专家、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并在上海、福建以及全国各地有关院校进行了大量实践,应该是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运行模式。

一、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概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是在保持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框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政策支持

1、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决定选择部分职业院校作为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院校(见《关于在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的通知》劳社厅函【2004】191号),提出了三种试点模式:

(1)完善或新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1,帮助试点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2)对试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3)对认定试点职业院校主体专业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师、电子商务师等知识技能型人才评价试点,组织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探索开发并推广职业资格认证,推进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

为保证试点顺利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托中国劳动力市场网(www.1m.gov.cn)和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www.nvq.net.cn),建立试点职业院校信息网络,加强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依托上海进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组织专家论证并系统总结后.在全国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2、2006年,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

(1)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2)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茸;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3)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狠抓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分析

总结上海、福建试点经验以及其它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的基本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学科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掌握职业、技能、工艺、知识等为目的的就业教育体系。谋生是其最直接、最功利的目的,相当于将企业的徒工培训工作前移到高职院校来规模化开展,为学生到企业应聘工作时提供一种入职时的定级依据(不是入职后的晋级)。这一类型与高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不断分层选拔的精英金字塔不同,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的相当于高中层次的职高、技校和中专,相当于大专层次的高职,相当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本科。

(2)技能定位。职高、技校和中专都属于基本操作型技能教育层次,其等级为全部达到国家职业标准五级,成绩优秀者能达到四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服务一线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使命,属于熟练操作型技能教育层次,综合进行岗位技能、工种技能与职业技能教育.其等级为全部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四级,成绩优秀者能达到三级。应用型本科则属于应用型技能教育层次。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高职院校目前基本是宽专业教学,这才能满足人才素质教育与将来发展需要,但这种安排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太大,中间需要一个桥梁,才能实现宽专业与企业具体要求之间的平稳过渡。

(2)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结构特点是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学特点是有较好的、较全面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等,较掌握行业前沿发展新技术.弱点在于高职知识与技能.和企业、行业的现实需要结合较松散。在把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规范引入高职院校教育时,对职业技能要进行扁平化处理,即。动手能力要求不能太高,要比标准或规范稍做降低,考录到高职学校、学生现实条件不可能完全达到企业工作现场实际产品一线岗位的训练效果.因此不能简单地放入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

(3)要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实现的要求,应由相关行业组织牵头,综合考虑行业、企业、院校需要制定可行方案,以贴近企业要求。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按照学校评价一部分(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社会评价一部分(以综合操作技能考核为主,由劳动部门参与,对国家职业标准加以扁平化处理后融入教学过程,同时配以相应证书)、企业评价一部分(主要是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有机结合进行评价。

(4)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异,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需要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国家职业标准的适应性处理、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配套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处理。

3、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实质

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是把企业对新员工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评测、业绩评价、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的要求,通过教学过程和考试环节来实现,促进高职院校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结合,并且实现教学成本较低、教学效果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其核心实质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师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分析过程,形成一个以任务履行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4、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目前有三种主要形式:

(1)第一种形式是在高职院校完善或新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使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内容后,能够方便地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这种形式在学校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学生参加非本专业教学内容的职业技能鉴定时,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如秘书专业的学生参加IT类职业技能鉴定或IT类专业的学生参加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时,只有采用这种形式才能确保质量。因此,对于那些本专业没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还想获得其它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来说.他们选择参加的这种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形式和社会化鉴定的形式几乎一致,同样需要参加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当然,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应院校教学要求略做调整。

(2)第二种形式是对高职院校某些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专业,其毕业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试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是俗称的“单免”。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比对,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符合的,学生毕业时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直接参加操作技能考核。实际上是一种在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进行“物理学”结合的形式,好处是保持了两个体系各自的独立性,只对两个体系重合的部分进行简化处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明了,充分发挥了院校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在操作技能方面的优势,适合于大多数专业使用。

(3)第三种形式是对认定的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是俗称的“双免直通车”。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在高职院校主体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应职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标准,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解成工作能力,分解完以后再组成课程,形成一种课程改革标准。这是一种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进行“生物学”有机结合的形式,好处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基础上,实现两者水乳交融,有助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成为双证书教育模式的主要选择形式,本文所称的双证书教育模式。主要即指这种形式。

5、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

目前实际形成的两种实施方案:

(1)执行完整的教育培训方案

本方案的特点是由权威机构组织技术、教育、职业和管理专家,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编制一套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全部技能要求且满足双证书教育模式需要的教育培训方案,该方案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考试计划、三门核心双证课程和2门辅助双证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其它配套教材等。这种实施方案的最大优点是适应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院校直接就可据此组织教学活动。

(2)高技能人才包方案

高技能人才包是一种有机整合三级(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全部技能点的课程学习体系。用于全面提升学习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工作经验。使学习者达到高技能人才标准的要求。高技能人才包根据用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中核心能力测评、工作成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四大要素,结合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中的课程与实训环节,以5门课程形式覆盖国家职业标准三级(高级)全部基础知识、职业功能和技能要求,以适应职业教育培训需要。本方案的特点是由权威机构组织专家采集各职业的龙头企业员工内训资料,整合成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分职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包,一个职业一个包,由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职业人教育培养特点,以精品课程形式进行学分当量替换,实现全包内容与课程对应置换,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实施方案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学生技能具备企业特色.因而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但这种方案需要高职院校具备更强的实力,通常适用于示范院校的拳头专业使用。

6、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发展意义

(1)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源于企业生产制度,是企业用工和企业劳动组织的需要,也是指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推动就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国家层面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在职业院校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为克服和改变上述缺陷,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铺平道路。将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职业标准推动学校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新的课程系统中嵌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这既是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初衷,也是贯彻落实双证书制度的关键。

(2)促进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实践工作。高职课程开发领域本来就缺少成熟的技术方法,许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使用的各种模式和方法缺乏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难以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规范化运作。推广双证书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克服高职学科课程体系的惯性影响。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

(3)提供教学内容质量保障机制。一些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活动,由于投入不足,配套资源条件一般难以满足,存在多种缺陷,难以得到推广,不能提高整个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职业针对性.无法起到引领教学改革方向的作用。由权威机构组织专家制定双证书教育模式.可以提供一个能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接受的、“标准参照型”的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从而为体现整个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一般课程质量提供基本的质量保障。

(4)建立课程开发组织管理推广机制。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高职课程开发组织管理机制的研究.缺乏对外部教学资源引入高职教学中遴选标准的研究,尤其缺乏对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缺乏导致课程改革的组织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性规范,企业、行业和劳动部门的参与程度普遍不高,课程的职业特点无法保证。组织管理机制的缺乏还造成了许多课改研究以学校为单位重复进行,没有充分发挥专门的高职教育研究组织的作用,导致研究经费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双证书教育模式提供了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技术方法,通过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技术层面探索了采用课程改革的方式,推进职业院校“双证书”工作,落实“双对照”(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对照)、“双结合”(学校教学考试与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相结合),便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双证书”(学历证书和有关的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提供更好教学技术支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高职业学生就业率提升。

(5)将业内优秀的技能培训资源、主流技术及其应用引入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通过推广双证书教育模式,将院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相融合,以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强化项目引导、案例操作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和训练紧密结合,与就业岗位相衔接,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操作经验,继续探索改革实训课程的评价方法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四、双证书教育模式实践分析

要落实双证书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规范化操作,确保教学质量,具体的要求有:

1、确定项目范围

在开设专业前做好预备工作,包括:

(1)做相应的社会需求分析。分析判断所在服务范围、区域的专业总需求人数及持续时间,确定专业规模和投入及后续工作,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就业岗位分析,确认就业市场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

(2)构架培养方案框架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确定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确定后,即能考虑配套知识与技能,以及辅助知识与技能.形成三三个层次,也即专业f职业)技能层、专业基础层和基础层。根据这些分层,即可明确职业面向与所需职业资格证书,选择使用合适的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完成相应的知识、能力结构框图,构架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3)确定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根据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确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同时通过设立选修课、学生兴趣小组、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本专业的各个应用方向。

(4)生成教学计划。根据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生成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考试计划,编制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

2、申报双证书教育实施计划

根据教育和劳动部门规定,申报双证书教育须接受相关机构审查,经审核后按计划实施双证书教育模式。

3、落实配套措施

(1)编制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

(2)落实师资队伍培养方案。

(3)落实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落实配套措施时应考虑梯队建设与梯次发展。及更新换代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4、工作流程

(1)学生入学后,高职院校根据已审批的实施方案填报实施专业、学生认证计划.由项目服务机构统一审核汇总后,分别报送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

(2)高职院校执行认证计划,并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通过项目服务机构报备,地方劳动部门负责对认证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3)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高职院校向项目服务机构上报相关信息,办理课程成绩确认手续。

(4)全部课程考完后,高职院校通过项目服务机构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申请。劳动部门审核后,在指定工作日内为合格者办理并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以保证学生在拿到学历文凭的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篇4

我19岁高中毕业(68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70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71年年底毕业。72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82年10月调 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85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89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93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79年—83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83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94年—9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97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2001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国家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99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99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

1、撰写两篇论文:94年12月份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因地制宜,灵活施教》文章。99年2月在《松原教育》上发表《浅谈劳动技术课与并行学科的联系与衔接》文章。

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 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98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93年、98年、2000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99年被评为综合化。

3、98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98年、99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2001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

我市初职14所,专业课教师350多人,学生数12000多人。

(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5

一、深入研究课堂

校长不能做空头理论家,而要做一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引领者。校长要积极主动地深入课堂,经常听课、评课、研课,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技能。因为深入研究课堂是加强教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校长听课不同于一般老师。一般老师带着一种学习与探讨的心理参与听课、评课,而校长则需要更好地指导课堂,因此校长必须带着更多的思考进入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掌握最真实的、最及时的材料,这也是获得教研发言权的最好方法。听课之后,还要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评课活动。分析和评议能够深入剖析一堂课的得失及其原因,有助于改进教法与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是非常欢迎校长帮助自己进行分析和评议的。基于此,校长不能只是初步地、简单地指出几条优点和缺点,而应深入了解、全面思考、恰当运用现代教育科研方法,提高评议的水平。同时,还要和教师全面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主客观条件,分析师生双方的努力与合作的具体方式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哪些是教训,哪些是经验,一起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期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二、始终关注学生

课堂最直接的受益对象是学生,一堂课成功与否,最有说服力的是学生,因此校长引领课堂要从学生中找突破口。首先要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教师的教学。校长听课时既要善于捕捉与学生相关的信息,从中找出课堂教学中成功的闪光点,也要从中发现教学中不足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其次,可以从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端倪,了解教师教学的真实状态,进而指导教师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提高教学效益。再次,通过每期进行的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直接了解教师课堂中的常态,了解学生平时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再做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课堂,才会更合理地实施教学管理。

三、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课堂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平台。校长引领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是使教师保持热爱教育的职业热情和不竭的创造精神,促使其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为管理者,校长应该对每一位教师都有一种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期待。期待是一种引而不发,是一种蓄势待发,更是一种导向性的指引,正如“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一样,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专业的人士乃至专家型的人才。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专家型的人才,关键是校长能不能像对待“专家”那样地爱他、期望他、培养他。如果教师被管理者认为是能干的,他就是能干的;如果教师被管理者当做专家型的人才对待,那他就会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校长要以赏识的眼光对待教师的有效劳动,充分肯定教师的劳动成果,以十分的诚意,友善地指出教师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同时,要想方设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才能把课堂作为焕发生命激情的地方。

篇6

一、狠抓常规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

高中生处在生理日趋成熟,心理相对幼稚,人格个性和行为习惯尚未完全定型的特殊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根据这一特点,我校首先确立了狠抓常规教育这一基础目标,通过反复的规范训练和行为实践,使学生自觉用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规范引导,重点培养良好的规范意识。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让他们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哪些要求。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有我校特点,制定了《学生十大常规》,对学生在学校、家里、社会上的言行、仪表等做了明确的规范并加以落实。在各年级学生中开展规范达标活动,高一年级以“学规范、守规范”为主题,高二年级开展“温习规范,找差距”活动,高三年级以养习惯,做示范为主网要内容,通过学生自评,班组互评,班主任总评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牢固树立起良好的观念。

2、对照落实,重点矫正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是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因此我们始终把改正缺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引导学生边学规范边自查互查缺点,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树一个目标,改一个缺点活动为载体,成立互助小组,公布张贴要改正的缺点,半学期考核一次,并与期末思想品德和先进评比紧密挂钩。通过一个个缺点的改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校园的总体文明不断得到提高。

3、落实监督,加强课余时间管理。习惯是一种经历较长时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状态或趋势。和成年人相比,中学生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情感型倾向,缺乏坚强的意志。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强了课余时间对学生的管理,监督组织成员以学生为主,分成学校和班级两个级别,校内设立值周班文明监督岗对学校分区划片管理,班内设立课余时间管理小组,加强班级自律,保证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更加规范、科学。

二、确立大德育教育理念,构建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系列

我校一千四百多名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德育教育管理中,我们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显现出来的许多不良倾向,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不得不密切关注的难点问题。我们意识到独生子女自小累积而成的自我、孤傲和任性等不良习惯,已影响到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受恩者,很多学生接受着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祖国之恩和他人支助之恩但无知无觉,不少学生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受之无愧,极少数学生无视甚或漠视施恩者的恩惠。

在制订2008年度工作计划的时候,十分强调感恩教育。将工作目标定义为:坚持大德育教育思想理念,寓德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感恩教育主题系列活动为抓手,抓过程注重落实,抓细节突出重点,抓习惯养成突出道德实践,抓典型突出群体效应,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色,全面提升德育教育教学的质量。

选择良好的载体,开展健康向上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磐中德育特色的重要环节。2008学年我校精心策划了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月、安全教育活动月和法制教育活动月,成功组织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祖网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刊出感恩教育黑板报,引导学生给父母写信,汇报学习生活,交流思想感情,奉上一颗感恩之心。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还在2008年9月和2009年5月分别在学生宿舍和教室组织了两次紧急避险疏散演练,警报信号后,各班学生快速安全地撤离教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示范性群体建设,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榜样的示范是引导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因此我校非常注重示范性群体的建设,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学习的榜样,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道德风貌和行为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⑴引入竞争机制。在教师中开展十大实干家、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先进工作者的评比,同时与阶段工资、年终奖金紧密挂钩,激发教师追赶先进的积极性,营造教师积极向上的氛围。⑵规范教师行为。制定实施《磐安中学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教学过程管理规范》《磐安中学教职工文明守则》等规章条例,开展“我为学生做表率”文明办公室评比和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使教师牢固树立为人师表和爱岗敬业意识,做学生的表率。⑶建立反馈体系。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老师,我对你说”录音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师师德考评,并作

为教师个人考评的重要参考指标,确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⑷制定班主任形象要求。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广泛针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班主任形象要求,以此做为班主任工作要求,保证班级工作有序高效地展开。

2、有效利用学生的榜样作用。心理学认为,榜样的空间距离以及身份地位与教育对象越接近教育效果就越明显。我校学生在品德和个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示范教育榜样的层次性、多样性,力求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⑴树立学习的榜样。学校开展了“十大身边感动人物”评比,学期末评出各级文明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寝室长等;其中的优秀事例在《磐中学生报》广播室、黑板报或宣传窗上予以报道或展出。⑵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实行优胜劣汰,建设一支稳固的学生示范队伍,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找到人生坐标,明确努力方向。

3、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示范作用。针对我校99%的学生都是住校生的实际,我们对班级、寝室实行动态管理,每天开展四项竞赛,每周评比优胜班级,每月评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每学期给予表彰,并挂牌示范。开展美化寝室活动,培养文明细胞。开展了班级形象设计活动,形成班级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实行值周班制度,建设一支流动的文明风景线。把学生个人的行为与集体的荣誉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的目的。

四、落实学生自主化管理,强化文明卫生意识

人的社会实践对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根据山区卫生状况普遍较差的实际,我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践,在发挥他们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认识。

1、参加劳动保洁,增强劳动观念和卫生意识。我们对100多亩的校园实行卫生包干制,包干到班,落实到人。设立凤凰山读书林劳动基地和县机械厂、线路板厂等勤工俭学基地,让学生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参加监督管理,培养文明意识和自律意识。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而让学生参与管理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势。我们以学生自主化管理为目标,设立了三套值周制度。在全校实行值周班制度,由值周班负责全校学生的纪律、卫生、公德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各年级设立值周干部,监督本年级的纪律、卫生、安全等状况及值周班质量;班级内设立值周班干部,负责对本班成员的全面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的作用,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两周时间参与管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3、参与社会服务,培养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辟了螺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龙山公园、根溪等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开辟了冷水镇、方前镇两个学生干部锻炼基地,开展为革命老同志服务活动,帮助孤寡病残老人收割庄稼。深入市场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完善做好事制度,每班每周至少在校外做一次集体好事。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自觉树立起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和立志成才的理想。

4、参加个性发展活动,培养发展意识和成才意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校开设集邮、摄影、排球等二十几门活动课、选修课,组建有校艺术团、校记者团、校文学社,创办了《磐中学生报》、《海螺山》等校园文学社刊,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效地渗透了德育内容。学校团委学生会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以锻炼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为主线,以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组织了学生篮球比赛、学生演讲比赛、校园十佳小歌手评比、2009年元旦文艺晚会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主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五、构建三位一体网络,加大德育工作力度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方向一致形成合力。为保障学生的品行按要求发展,学校必须取得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1、搞好警校共建,加强法制道德教育。检察院是执法机关,检察官在学生心中代表着神圣的法律的尊严。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检察院的力量,双方确定了以法制道德教育为重点内容,以品行落后生为重点对象的共建活动。通过举办法制学习班,举行法制教育报告会,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举办模拟法庭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形成了以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法制道德教育网络和体系。

2、开展军校共建活动,学习军人的优良作风。军人是铁的纪律的化身,是钢铁意志的代表。我们与县消防中队和县武警中队结成军民共建关系,每年开展新生军训,让学生参观军营,举行国防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学习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铁的纪律和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7

[关键词]教师 教学 质量 收益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扩张,在校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2008年的2500多万人,毛入学率已达22%,已达到了大众化标准。在高等教育迅速扩招的同时,大学教育质量也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各高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收益

一般认为高校具有三大基本功能:知识传授、知识生产和服务社会。高等教育的这些功能也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知识传授功能主要形成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力资本,这被认为是经济增长中报酬递增的源泉。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以29国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25%归功于教育的作用。而在《报酬递增的源泉》一书中,苏尔茨(2001)进一步指出专业人力资本才是报酬递增的源泉。而高等教育所形成的正是专业的人力资本。知识的传授的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的过程,而在于知识的接受者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使用这些知识,形成具体的能力。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除了教育年限外,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样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它认为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劳动力中认知能力的差别是导致劳动生产力和收入水平差别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两个学生在天资、家庭环境和教育年限一样的情况下,如果接受的教育质量有所差别,就会导致认知能力的差别,因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教育质量从两方面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一是在某一学历层次上通过提高认知能力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二是间接提高人们对教育进一步投入的可能性,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认知能力。

二、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学校也是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学校的投入包括教师、管理人员、教学设施等,而学校的产出主要是学生在认知等能力的提高。教育生产函数就是投入与产出的一种数量关系。教育生产函数的一般公式可以表示为:

Gt代表一个学生在时间t所取得的学业成绩,Tt代表教师的投入,St代表学生的投入,Ot代表学校的投入。从这个生产函数可看出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因素有教师的投入、学生的投入以及学校的其他投入要素。

这里指的教师的投入应包括教师投入的数量、教师业务水平及教学技巧。目前各高校教师的投入数量比较充足。而对于教师业务水平来说,现在在高校上课的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硕士或者是博士学位,所以从业务水平上讲,这些老师也是胜任的。那么对学生学业成绩来讲,教师的教学技巧及教学能力就成为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关键因素,也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1.注重科研,弱化了教学

教学与科研并举是许多高校追寻的目标,所以教学和科研也就成为高校教师两大任务。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科研为导向的高校发展模式,淡化了教学的重要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目前在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评职称中,过分强调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科研摆到了首要的位置上,科研成果成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最基本指标,而教学能力由于评价技术的原因,则沦为少人问津的鸡肋,使得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处于边缘状态。对教师本身来说,教师不得不疲于发表论文、专著,以学术谋求生存。这样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足,只能用较少时间去研究教学改革等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生源素质在不断下降。但是,在高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排名和学生评教,无形中给教师在教学上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再严格要求学生,怕给学生造成反感,以免造成学生教学测评中给的分数较低,影响教学排名。

2.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现代的教学手段,脱离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现在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多媒体的最大优点就是在短时间能提供大量的信息量,可以利用大量清晰动感的画面、图表等形式进行教学。由于课时量少,老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这就造成教师在用多媒体教授知识的时候,讲授的内容比较多,学生不停地记笔记,没有真正听老师讲课。另外老师在用多媒体讲课时,缺乏板书的运用,殊不知,板书是学生加深印象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西方经济学的讲授中,老师用板书的形式和学生一起画图进行分析,这样学生边看边画,一边听老师讲解,无形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但现在自从使用多媒体以来,有些老师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1或2个字,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学习,这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3.课堂教学缺乏与学生互动,注重理论讲授,忽略了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传统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往往造成填鸭式教学,教学行为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不管听得懂听不懂,只能按照教师的进度走,在课上,学生们不停地记笔记,只是理解和记忆老师所讲的教学内容,课后把精力主要放到了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不会花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独立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了,这不仅造成了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也忽略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有些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平时又不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理论的讲授,和实际缺乏联系,使得学生不知道学了这些理论能干什么,所以学生学习完后,往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差。

4.在对学生知识的考核上,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缺乏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知识的考核上,很多老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考试方法比较单一,都是固定的考试题型,在考试的内容上,过多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例如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考查中,有的老师考查的是什么是财政政策,什么是货币政策,它们包括哪些政策工具,而不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找现存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政府究竟在具体的政策中使用了哪些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会使用这些政策,所以在导向上就引导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使学生认为只要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记住,就能考高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在教学经验的交流上,缺少平台,教师各自为营

现在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完成了学校所安排的课时后,其他时间都是自己支配。虽然名义上有教研室活动,进行教学交流,但目前教研室的存在,只起到一个例行布置教学任务,进行听课检查和学期末向上级进行汇报总结的作用,很少认真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所以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上基本上处于一个比较松散的管理模式。教师们只能孤军作战,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该门课的教学效果。有些刚进高校的博士们,虽然有较深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缺乏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缺乏有经验教师的指点,往往自己在教学上要走很多弯路,所以提高教学质量,迫切需要一个团队,使得教师在教学上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

三、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路

1.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不仅能促进教师在科研的同时更好的完成教学的本质工作,而且还能引导老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的制定上一定要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可持续的原则。所谓持续的原则是指要保证评价制度的连续性和公平性,对所有的老师一视同仁。二是激励的原则。教学测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在评价中的奖励和惩罚应有一定的限度,在教学测评上,学生的评教虽是一方面,但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创新,教学的改革也应是一方面,不能片面地依据学生的测评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排名的依据。

2.教师应多广泛学习,积累教学素材,充实教学课堂

高校教师的能力应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之上。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为此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所理解,另外,还要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吸取新的知识、新理论,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给学生。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避免光讲理论,造成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起来毫无兴趣的现象。还有教师还应不断对自己学习得来的或通过实践形成的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和改进,逐渐形成一套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3.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基础、学习兴趣等有所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对教学进行设计,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也要使用传统的版书教学相结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这门课时,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是学生难学的课程,而且理论性很强。如何上好这门课,除了教师讲授比较经典的理论外还应配合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这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把理论简明扼要地讲完后,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例如讲到效用论,让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是否有效用递增的例子,讲到弹性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谷贱伤农、薄利多销等具体的实际例子,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理论有较深的理解,而且可以学以致用,使得学生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4.应建立教学团队,通过团队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而教学团队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在教学水平较高的教授负责下,由不同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教师构成的团队。建立教学团队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中教学的准备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学团队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准备能力。因为教学团队是由不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的教师构成。从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来,都具有硕士、博士的学位,从知识结构来看,这些青年教师一般专业知识较新,思维活跃,但由于新上讲台,对教学重点地把握,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堂的组织能力都较弱,而这些正是老教师的优势,老教师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知道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知道怎么才能采用学生能较好接受的方法进行课堂设计,所以建立教学团队能进行优势互补,老教师能向年青的老师传授教学方法,起到一个传帮带的作用,而年青的教师能向老教师传达一些新的理念,从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5.学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给教师营造好专业发展的环境

高校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是内外诸因素综合影响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高校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文化,但当前高校管理的重点就是重视制度化管理,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缺乏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缺乏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给教师。例如在教学中明文规定教师上课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不论什么理由;在学校排课中,有些老师家住得比较远,但被排的课是每天都要到学校来上两节课,老师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路上,只能用较少的时间去备课,搞科研。所以学校应给老师一些宽松的环境,在安排工作时,应以老师为本,应考虑如何才能让老师更有效率地工作。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出发,学校应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根据学科的发展,安排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通过召开教学专题研讨会、开设教学交流的论坛,提供教学交流的平台,使得教师之间能彼此分享教学的经验,提供互相支持和协作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另外,学校还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总之,学校应通过政策制定等方式来积极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MartinCarnoy编著,闵维方翻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乔恩.R.卡恩巴赫.团队的智慧:创建成绩优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哲学思辨;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必须要承认,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我们和很多学校一样,起初踟蹰不前、裹足“不动”。而促使我们真正“动起来”的,是家长的一次投诉。

我校一二年级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两节课,比其它年级少一节。考虑到孩子较小、放学又早,家校双方都想让孩子早点打扫完卫生回家,我们就依值日表,安排对应孩子的家长,到校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认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加快洒扫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来可以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积极示范和启示。但家长认为,卫生应该由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打扫,不应该麻烦家长。并因此投诉。

学校对投诉进行了及时回应,并沟通解决了有关问题,这一事件带给教育者三点启示:(1)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不论职位;(2)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须的,不论途径;(3)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论形式。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深入开展、实施好“劳动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等多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今时已落地一年。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从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观察来看,劳动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出现。虽有《意见》“落地”,但“劳动教育”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动”起来,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见》本身的宣传、执行力度存在不足外,还有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

一、现时困难:“动”与“不动”,这是个问题

客观来讲,国家非常重视面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并且有相当长的一段时,各种劳动教育实践,如学工学农、校外实践、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开展是丰富而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在实践中被虚化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成为今日常态。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变成了“动”还是“不动”的问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主要困难体现在:

(一)学校方面

1.“课”动难。课时紧张,劳动与技术课程推进随意性强,“被调课”现象比较普遍,“开齐上足”成奢侈品;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科整合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师”动难。师资保障能力有限,缺少专职老师,兼职老师不能科学、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专业水平亟待提升。

3.“生”动难。各种文化课学习(补习)、特长(兴趣)培训占用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学生劳动热情持续时间短,“表象性”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实践的观念亟待转变,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亟待培养。

(二)家庭方面

1.思想变动难。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过度,总认为孩子还小,劳动太苦太累,老是借着“等孩子大一些再说”来包办代替。

2.家校齐动难。家长都有自己多种多样的家教理念,要使他们集体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并实际行动,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有说服工作。各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先进、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别,难以均衡。

(三)学生方面

1.劳动学习不足,家长示范太少,学生整体缺少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家长因为客观上没有时间或是主观上轻视劳动,和孩子一起劳动的机会少,对孩子的主动示范也很少。

2.劳动时间不足,劳动实践太少。据一份调查显示:仅以学生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平均时间为例,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日本为0.4小时,而中国仅为0.2小时,也就是12分钟。时间的绝对不足必然约束、限制孩子的劳动实践,使其在劳动形式上趋于简单重复,缺少多样性。

(四)社会方面

1.寻找基地难。一是区域内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严重不足且建设质量总体不高,二是无偿或低价面向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须依靠学校自身去寻找、协调,制约因素太多,学校往往勉力为之或选择知难而退。

2.整合评价难。及时、有效的评价对激发、保持学生的劳动热情,并逐渐内化为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下学生社会层面的劳动,除及学校有组织地进行并实时纳入学生的德行评价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径的劳动均处于自发、自觉、自主的状态,没有评价标准,更未与学校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动形式,纳入评价又出现无法掌控过程和效果、无法确立评价主体和标准等实际困难。

3.制度支撑难。劳动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约束或是激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完全凭着个人好恶、社会责任等情绪性因素来支撑,弹性太大,缺乏稳定性、规范性和约束力。

二、对症有方:“动”与“不动”,这不是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先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问题。其中“为什么做”属于思想认识的范畴,必须有坚定而一致的认识和态度。《意见》的出台充分阐释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将推动《意见》的落实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南针”和检验实施劳动教育决心和力度的“试剑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困难在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寻求智源和资源的过程就是寻求办法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当前,学生缺少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推进劳动教育力度不一、迟疑观望;家长重智轻劳,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热情不高……推进劳动教育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当然是面对具体的问题和困难,有的放矢,统筹推进。具体办法有:

(一)整合三门课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课堂是劳动综合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和重要窗口。我们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是劳动与技术,该课程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都有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交叉甚至重叠的部分,我们要通过校本化的二次课程开发,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从而集聚优质资源,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确立三个主体。现时的劳动教育在主体认定上隐约是“双主体”,但同时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在学科推进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老师是当然的落实主体,但缺少主体责任、评价要约和具体标准。班主任是潜在的落实主体,因为很多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习得和劳动教育实践等工作需要通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但同样没有主体责任。而从劳动教育的内容设置来看,家务劳动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劳动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而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环。所以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确立学科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等三方位落实主体,并设定相关责任。

(三)形成三方评价。以往的评价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且参与主体多是班主任,而标准则是凭着学生参与班级值日是否热情、是否认真、是否主动等定性标准(主观印象)来制定,评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同为落实主体的学科教师和家长,失去了评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评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学校要用规范的形式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等三方评价主体衔接好并将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参与的、既重视结果也看中过程、兼具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成长性评价指南。

(四)培养三种意识。即,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基本劳动技能,更要从培养劳动素养的角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人人参与”的躬行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意识,努力营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体的事情争着干、家里的事情帮着干、公益的事情抢着干”的氛围,形成风尚。

(五)建好三个基地。基地是夯实常态培养和实现整体提升的有效载体。班级和家庭要基于学生个体在班级(孩子个体在家庭)的义务,分给劳动“责任田”,建好“责任基地”。职能处室基于学生个体价值实现和道德成长的需要,要划出“爱心社区”,建好“小雷锋基地”。学校基于学生劳动实践和整体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寻找“试验田”,建成“校外成长基地”。通过上级指导、学校定制、意向调研、签订协议、认可挂牌等程序,将校外基地建设高标纳入学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效能化。

三、务实推动:“动”与“不动”,都不是问题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既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固本强基”工程,是“大国工匠”的召唤,也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劳动教育,“动”的是从培育劳动素养的角度务实行动,下力气解决“如何尽早动起来”和“如何动得更好”的问题。“不动”的是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谌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抓好“落实相关课程、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和鼓励家务劳动”四环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推进校本实施,相关课程“真落实”。课程实施是“本”,要做好四个“一”:做好一个整合,即在有职能处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课)学科老师代表、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环境下,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与科学课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校本整合,使课程实施处在学校视野下,增强执行的力度。

开发一本教材,即开发《我爱劳动》校本教材,将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掌握、劳动成果评价等内容涵盖其中,并根据低、中、高年龄特点使教材体现阶梯式成长的特征,使学生“学有所依”“行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订一份意见,即制定基于学校的《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学校劳动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目标和原则定位,在实施中明确工作细节,突出机制保障。

申报一个课题,即通过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少先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来推动和保障课程实施,使课程的实施全程都在科学、明晰又正确的路上。

(二)设计劳动岗位,校内劳动“真丰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体验是习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共8个岗位来满足学生需求:

1.责任型岗位。是属于义务性质(任务性)的,人人都要参与。包括:

(1)卫生保洁,主要劳动形式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洁区打扫、蛛网清洁、污渍清除等。

(2)班务保持,主要劳动形式有图书整理、讲台整理、桌凳整理、洒扫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献型岗位。是属于志愿性质,个人有强烈意愿并获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参与。主要服务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岗,隶属“五小”团队,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车辆停放区域的车辆排放、班级饮用水保障、学校平地的卫生保持、卫生环保宣传等。

(2)小雷锋社区,主要职责是做好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开放书吧的管理、低年级班务劳动支持、校前区左右30米卫生维护等。

(3)红领巾绿地,主要职责是学校绿地的杂草拔除、树木花草浇水、为花草树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岗位。遵循自愿原则,但带有集体组织性质,有一定的约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块田”种植(园艺)展示(结合科技节)、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红领巾、刷鞋、叠被子、整理图书等)等。

(2)劳动竞赛性的,主要有清洁区打扫(团体)、植树(团队)、水果采摘(团队)、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钉纽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饺子等)等。

(3)特长展示性的,如编织、缝纫、木工、陶艺等。

(三)聚合区域资源,校外劳动“真常态”。校外劳动有广阔的智源和资源,对加强劳动教育起着“加速度”的作用。我们与素质教育基地合作,组建校外成长基地,通过“学校定制”将劳动教育渗透在素质体验项目中;我们将全国、省、市劳模和校前区的保洁责任人请进校园给学生做国旗下讲话和共上少先队活动课,增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结合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和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需要,我们春、秋季各开展一次全员性外出的劳动体验活动,并形成体验报告;结合少先队寻访活动,我们走进家乡创造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通过区域优质教育和实践体验资源的聚合,校外劳动体验正为劳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成功样本,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插上翅膀。

(四)鼓励家庭参与,家务劳动“真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家庭参与是劳动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视的“测谎仪”。一方面,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争取和尽量多的家长达成共识,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家长委员会,首先获得他们对学校有关劳动教育家庭实践活动的支持,进而把声音传播向更多的家长;再者,我们明确并公示学校劳动教育安排中有关家庭、家长参与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五)重视欣赏激励,评价手段“真创新”。及时、恰当的鼓励和欣赏对于激发兴趣、保持热情有着积极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创新评价手段、丰富评价形式更能放大这种效应。一方面,我们继续用好雏鹰奖章、“好少年”评比、“好队员”评比等传统有效评价手段;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小能手”“最美小雷锋”“小小劳模”等表彰和给家庭发喜报、家长给孩子发奖状(奖励)等形式,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和善于劳动创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人人重视劳动、人人参与劳动、人人赞美劳动的积极氛围。

以上为加强劳动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发大家讨论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关于劳动意识的培养被作为六大素养之一,在“实践创新”层面的第一条予以凸显,其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这为务实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生长沃土。

当然,无论是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在学校教育行政层面,我们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力加强资源开发,推动一批校外公共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制定督导评价标准,引领区域内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如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科教师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化实施水平?如何用“规矩”的形式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问题?等等。我们相信,伴随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为更好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起到助推作用,这都是我们共同关注、期盼和乐见的。

参考文献:

[1]刘宇.学生课程参与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陈瑾.“更儿童”的课程:阶梯式课程的深度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冀晓萍.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5(17).

[6]瞿德良.用劳动铺就孩子美好的未来: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三xin”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5(5).

篇9

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领会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在工作中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作风上,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勤劳简朴的生活,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育人上,我把爱看作是教育的“剂”,把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当作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与学生一起作阳光体育运动,和孩子们一起做育心操、广播体操,练空竹、口风琴、跳长绳等。与孩子们谈心,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在教学上,我总是要求自己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余对学生进行辅导,及时查缺补漏,适当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去年九月刚开学,就接到挑战:参加是语文优质课竞赛,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选拔。同事们笑称“海选”,在领导和其他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我顺利通过选拔,如愿代表东西湖区参赛。经过努力终于获得了市语文优质课低段二等奖的好成绩。不久又接到去友谊小学走教的任务,并在该校两次评估的课堂教学这块,获得了评估领导的好评得了两个“优”。为该校顺利通过平不验收尽了绵薄之力。

人无完人,本人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之处:

1、政治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性,抓得不够紧。

2、在工作中还不够细致,有时也存在应付。

3、在新课标中探究不够,课改方面动脑不够。

4、安于现状,缺少拼搏精神。

篇10

一、职业道德方面

1.爱祖国,爱人民,衷心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尊敬上级,团结同事,关爱学生,淡泊名利,任劳任怨。

2.教育和管理学生方法得当,没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3.没有私自办班补课和乱收费的现象发生。

二、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方面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把让学生学好知识做为我的职责。我一直都坚持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及时批改各类作业,及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关注学困生和留守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联系,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教会方法,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善于发现问题,利用问题的积极面,对典型题型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讲解,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解题思路,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一个个活泼有趣的数学情境中,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倾听、互助、反思,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通过我的努力,我所教的4年级数学在一次期末全镇教学质量抽测中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我也被评为中心校的数学学科带头人。

1. 2002年9月在《小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中,所撰写的论文《周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市级三等奖;

2. 2012年12月,论文《关于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在农安县“十二五”科研课题成果评选活动中,被农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一等奖。

3.本人在任数学教师期间,我制作的课件和录制的录像课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平台上有两节数学课被评为省级优秀课。

三、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方面

顾全大局,服从领导的安排,全心全意教书育人,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热心辅导。按时上班,从未旷课、迟到、早退,几乎每个学年都是出满勤。

1.2003年、2008年、2010年、2013年,在农安县教师年度考核中被农安县教育局评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