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篇1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脱媒日益明显,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公司业务投行化是发展的大趋势,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服务升级、业务转型等途径,才能谋取生存和发展之道。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与投行化趋势不适应。本文对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的转型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体制 银行公司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十三五”期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考验银行业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和跨境风险管控能力;二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既为商业银行产业信贷投向、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盘活存量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风险管控难度将加大;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也迫使商业银行更加发力互联网金融;四是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既有利于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和加快金融创新,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和风险管理能力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以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面对的客观环境为切入点,在客观分析投资银行业务现状,进而提出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市场环境倒逼公司业务投行化

(一)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

投行思维可实现由传统竞争向解决方案竞争转变,从而降低利差依赖。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传统竞争手段包括价格竞争、关系竞争、担保方式竞争、额度竞争等。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竞争主体增加,传统竞争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

各经济体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银行危机。美国因全面放开利率管制,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中国台湾银行业则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体亏损了三年。中国银行业在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时,普遍做法是由“信用中介”转型为“服务中介”,通过投行思维,调整收入结构,降低利差依赖度。

(二)金融脱媒加剧

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但大部分创新均围绕银行开展,商业银行仍可利用资金和渠道优势,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金融创新。从长远来看,金融脱媒是必然趋势,但信托、资产管理等“影子银行”的创新大部分仍围绕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客户和资金还是主要来自于银行。在此趋势下,银行不进则退,要么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甚至主导金融创新,要么逐步被边缘化。

(三)合理缓释监管约束,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此外,我监管部门同时使用存贷比、授信集中度和信贷规模等多重指标约束传统信贷的扩张。投行思维下,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资产管理、租赁等渠道,合理缓释监管约束,实现资源节约、派生收益稳定的高效率发展。

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金融创新改革,投行业务发展如火如茶,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投行业务经营理念有待完善

投行业务与传统公司业务在业务模式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经营理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营市场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创新化驱动,风控复杂化、管理更加扁平化。传统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开展过程中依然保留着开展传统业务的惯性思维,产品多数还是习惯定制标准化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虽然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不断的涌现,但是从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趋同的多、模仿的多、形成品牌的少,在业务操作模式上效率上,无法与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进行竞争,较大程度上影响新产品服务和占有市场的效率。另外这与我国政策对商业银行限制有关,银行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政策相对严格。

(二)系统内外合作不足、投行业务信息化支撑不足

与内外部中介的合作存在临时性、个案化的特点,需与各类中介在各类业务上建立相对固化、运行顺畅的行司联动渠道,丰富业务种类,延伸合作半径,降低渠道成本。

互联网金融现已成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是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投行日常管理、收益测算、数据分析、风险监控尚未建立完备的电子化体系,仅为手工统计,既耗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无法满足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等精细化管理需求。

(三)专业人才不足和创新机制匾乏

投资银行业务涉及金融、财务、法律等众多专业知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服务,要求有一支精通业务知识,并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业务的支撑。目前,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投行业务人才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影响。国际先进银行对投行业务多采用事业部模式,实行单独的业务拓展、绩效考核、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政策,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积极性。商业银行现有的人才结构与开展投行业务所要求的能力较不匹配。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投行业务人才培养机制。

(四)投资银行运作周期长,收益不稳定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益一般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客户资源也更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获得,而且相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投行业务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个性化较强。

三、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建议

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并非仅是大力发展投行业务,而是秉承投行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传统业务与创新投行产品的联动,综合运用银行、信托、租赁、资管等金融媒介,以及贷款、投资、理财等资金渠道,在合理缓释资本和信贷规模等约束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经营模式。根据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提出以下方面发展建议:

(一)转变经营思维

一是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思维,强化“资产管理中介”和“融资顾问中介”职能,以投行思维升级业务模式,统筹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联动,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确立为新的竞争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二是健全跨部门联动与协调机制,从全行利益出发,形成合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建设高效、动态、契合市场的投行风险体系、运作流程、考核激励、机构团队等配套政策,为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交易模式创新

新的交易模式能大幅领跑市场,如能抓住有效时间窗口则回报较高。这要求商业银行的对监管政策要有深厚研究能力、对经济形势要有准确的预判,适用于大型银行。以往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采用银行――信托合作模式,现在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证券合作、银行――基金合作的模式渐渐增多,新模式下的产品线更丰富,更重要的是后加入市场的券商和基金公司要求的渠道成本会更低。

(三)现有产品的精细化

面对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掘客户资源,对其进行细分,并通过投资策略以及产品设计方面的精细化,来满足其投融资需求。

一是对接Y本市场、积极为股权投融资提供服务。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股权投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应围绕资本市场运作加快创新投行产品,丰富投行服务手段,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和企业主导的股权投融资活动。二是以新型债券、银团、资产证券化、并购融资与理财融资为创新重点,加强国家战略及市场热点研究,如“一路一带、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从投行业务层面积极寻找目标市场。

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如区域内客户基础较好,可以做大银行承兑汇票等风险较低、技术要求不高的传统业务规模,并通过理财产品来消化规模,形成可观的流量收益。在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客户的资金运用规律,在授信方案制定时,预先安排多种授信产品。

(四)加快投行化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通过投行化信息系统实现客户信息与经营数据的共享与大数据分析,满足精细化管理需要;其次,用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操作,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最后,用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的自动化,通过系统实现操作流程的固化和对风险因素的范围控制,使风险管理能从业务端介入,改变风险管理滞后的局面。

综上所述,投行业务在国外产生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已相对发展成熟,而在我国,投行业务目前还属于新兴产业,投行业务的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因此现阶段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如何把握未来我国投行业务发展方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顺应发展趋势,积极锐意进取,奋勇改革,通过转型求突破。同时,通过转型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士平.对中国国有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路径选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 理财

一、零售业务的概念

银行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称谓源于西方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前者是指面向小型企业和为居民个人提供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后者主要是面对法人客户提供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狭义的银行零售业务仅指面向个人提供的各类产品与服务。零售业务的客户具有分散化、需求差异大且不断变化、交易频率高的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内外动因

(一)外部环境

个人金融资产的持续不断增长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国民收入不断向居民部门倾斜,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产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储蓄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突破20万亿元大关。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余额与较大的人口数额为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在机遇与条件。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批发业务竞争的加剧将逼迫商业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十多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自1993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放开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现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进入收官阶段。到目前为止,仅有贷款利率的下限以及存款利率的上限尚未放开。随着利率最终完全市场化,对优质法人客户的激烈争夺必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这将迫使商业银行开拓新的盈利来源,发展零售业务。

融资脱媒的情况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多种直接融资方式的快速发展所造成融资脱媒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一是随着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大型优质企业将利用这种便捷、高效与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短期融资,这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冲击直接而明显;二是在短期融资券的带动下,市场化的企业长期债券的发行办法也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这样就为优质企业进一步拓宽了发债获取长期资金来源的出路,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带来严重冲击。三是随着股票市场股改的完成,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望开闸,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对商业银行发放长期贷款而言又是一重利空。总体来看,随着金融改革的推入与深化,商业银行的批发业务盈利空间将大受挤压,发展零售业务,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将势在必行。

WTO过渡期结束后与外资银行激烈竞争零售业务的需要。与我国情况不同,外资银行有不少银行都以零售银行为自己的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花旗银行,据估计,其80%的利润来自个人业务,而个人业务中的60%又来自信用卡业务。从目前我国已经参股的几家外资银行的竞争重点看,无一不是争抢个人零售业务。由于这些外资银行大部分由于有灵活的营销策略,高素质的团队,完善的分销渠道,丰富的行业经验,我国的银行相对具有劣势,可以想象竞争将十分激烈。

(二)银行内部自身要求

从负债业务角度看,加快发展零售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取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在银行的诸多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的突出特点,是理想的资金来源。努力运用多种手段争夺储蓄存款份额一直是各家银行的重要目标。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负债业务方面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就是要大力展开营销攻势,努力吸收储蓄存款,尽可能多获取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发展资产业务的角度看,零售业务也是现在的必争之地。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优势还不是十分突出。这是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发放大额的法人客户贷款能保证一定的净利差,从而带来较多利息收入。但这只是暂时情况,随着利率完全市场化,激烈争夺的法人客户市场的净利差必将大幅缩小,利息收入必将大幅减少,而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质量明显优于法人客户,贷款周期长,收入比较稳定,是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

扣除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以外的零售业务主要还包括:个人理财、支付结算以及信用卡业务。总体来看,这些业务的开展对银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这些业务能为银行增加客户、带来存款、提供收入,且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发展这些零售业银行业务对银行意义重大。

从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来看。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每项资产业务都将有一定的资本消耗,其中,商业银行对企业、个人的债权及其他资产风险权重均为100%,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为使一定量的资本推动更多的业务量,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适当减少其他资产业务也是满足办法要求的出路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目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尚不适应零售业务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组织机构基本上还是沿用“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顶层是决策层,中间为管理层,下层为业务操作层。管理责任和信息的还是沿着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模式,信息流经的环节太多,渠道过长,使决策者远离客户,渠道不畅,银行对客户需求的反应滞后,经营决策滞后,对零售业务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

(2)人才缺乏成为阻碍零售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开展传统批发业务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开展零售业务的需要。而目前国内开展零售业务的人才相对匮乏,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从事零售业务的员工多是从事批发业务出身,一般只熟悉一些传统的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知识相对贫乏,难以为重点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的零售业务。因此,要成功地开展个人银行业务,需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3)创新不足是各家银行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根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据统计,国外零售银行产品多达上万种,相比之下,国内零售银行的产品充其量不过几十种。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等规模银行,其个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基本大同小异,主要表现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难以进行组合,缺乏复合型产品或综合性个人服务,难以体现个性化、差别化的特点,较为雷同、创新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售业务的竞争也表现出同质化的倾向。

(4)技术手段落后,难以支持零售业务竞争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在利用技术手段支持业务发展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包括自助终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手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发展零售业务的需要相比,这些技术手段总体上还显得不足,特别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开办的零售业务中,有相当大比重还是借助于柜台来实现的。这很难适应零售银行所具有的广泛性、分散性、零星性几大特点,亟待改变。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几点建议:

(1)组织架构调整。为适应发展零售业务的战略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零售业务的需要逐步、稳步推进组织架构调整,实施扁平化改革。具体而言,就是实施“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模式,总行集中管理,效率高,而分行成为销售中心,通过上收决策权压缩中间层级,整合并缩短管理链条,同时压缩信息传递的渠道和层级,使决策层能及时、准确对市场信息做出反映,从而更好适应零售业务的发展。

(2)人员储备。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临近结束,中外资商业银行将面临全面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包括很多方面,但核心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充分应对来自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激烈竞争,中资商业银行必须进行适量的人才贮备,为此它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列培训,既培养适应零售业务发展的营销人才也培养相当数量的管理人才。此外,中资商业银行还可通过招聘的方式适当引入部分人才。

篇3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和工作差距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同国外银行相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金融政策方面的差距。由于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利率尚未完成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个人理财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赘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二是运行机制的差距。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通常都归口在个人银行业务部,而具体理财业务通常由多个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造成前台业务条块分割,无法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业务支持系统的差距。国内银行的数据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的,客户信息极为有限,导致理财业务的发展犹如“盲人摸象”,难以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之间的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相互间不能共享,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四是理财人员素质的差距。国内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后大都没有相应的专职的客户经理,高素质理财人员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国内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五是市场定位的差距。个人理财业务同质化趋向严重,提供的个人理财规划缺乏说服力,个人理财门槛偏高,大众化的个人理财业务菜单相对不足。六是理财思维的差距。理财的核心是在合理、安全的资产管理基础上,科学分配资产和收入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但相当多的国内民众简单地将个人理财等同于个人投资,从而出现了过于保守、急功近利和面面俱到等片面理财思维现象,居民理财思维和意识的不成熟影响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分析,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如下几点有关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1.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细分目标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通过cRM系统的数据可知,温州农行14%的个人客户创造了91%以上的储蓄存款量,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细分,提供差别化服务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群体庞大,而银行内部服务资源却是有限的,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理财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把低端散户分流到到电子自助设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通过目标客户细分,筛选出不同类型的高端客户,我们可以在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综合产品营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努力实现从出售金融产品向出售服务方案转变,客户不再是银行单一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银行综合理财方案的需求者,银行也不仅是提供客户单项产品服务,而应成为客户的长期支持者和合作伙伴。在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2.银行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合作,开展业务。当前,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但《商业银行法》规定,允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业务,因此,银行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为深化理财业务而努力扩大客户群体、巩固客户基础。近年来,随着中信、光大、招商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壮大,国家有可能会逐步放开金融混业的严格限制而作出一些尝试,并且随着工行、建行、交行等基金管理公司的相继设立,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将会逐步改变,各个金融业务产品的交叉渗透逐步深入。

3.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提升理财业务品牌内涵。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要想有所突破,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在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产品创新是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研究分析客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个人金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最佳组合。整合个人理财产品线,加强供应链管理。根据目前银行销售的开放式基金、各类保险产品、包汇结构性产品、黄金、信托、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委托贷款,以及各种融资类、结算类产品,针对客户需求分析结果,开发多系列的理财产品组合套餐,并借鉴国外金融市场的新产品优点,进行开发创新。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更为成熟的阶段。2009年国内银行卡发卡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新增卡量超过3.4亿张,截至2009年年末,累计卡发量超过21.4亿张,从卡种结构上看,信用卡发卡量在总发卡量中的占比达到8.5%。

从申办方面看,现在的申领信用卡的手续较几年前简化了很多。前几年在申领信用卡的时候,除了要提供申请人的基本资料外,还要出具加盖公章的单位意见。而现在,申领人只需提供自己的身份资料和收入证明即可。发卡银行按照程序进行一定的调查和核查后,就会批准申领人的申请发放银行卡。

从功能方面看,如今我国信用卡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显,信用卡的应用从原来的百货、保险、教育等逐步扩大到企业认同、城市认同、汽车、体育等领域。多数银行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信用卡中心,所有的银行卡都按照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公司化要求发行,细分市场越来越清晰。各家金融机构为吸引更多的客户,在信用卡的功能、个性化设计、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也动足脑筋,使得银行卡各有特色,既方便了用户,也赢得了市场。针对不同的持卡人群体,不少银行开始提供不同层次的持卡人服务产品,如特惠商户、高尔夫订场、紧急救援、商旅预订、银联联盟积分等,以满足持卡人“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还有其他银行的很多银行卡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信用卡风险防范方面,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已于2007年年初正式启动,现在正在逐步实现全国联网。这无疑是我国信用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据中央银行2008年3月7日于官方网站的消息透露,截至2008年底,央行征信系统已为近6.4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个人信用档案除采集在银行的信贷信息外,个人参保和缴费信息、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电信用户缴费信息等均将被收录在内。 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已经影响到个人或企业在银行的借贷行为。企业或个人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前,征信记录的优劣已经成为各家银行考量该企业或个人有无偿债能力的一项重要考量指标。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成,不仅帮助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有利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将大大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管的力度,使得风险防范制度有据可依。

二、存在典型问题

但是,也不难看出,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信用卡从发行到使用,从风险防范到针对信用卡犯罪的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发行存在泡沫现象

在发行方面,很多银行都给职员派发推销任务,他们错误地认为“用户数量”决定着银行“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信用卡泡沫”,持卡数量和消费水平脱节。据一项业内统计显示,中国信用卡的激活率非常低,只有20%左右。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信用卡签约商户的网点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只收现金”的状况还是屡见不鲜。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刷卡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国内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除了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商场和酒店可以刷卡消费外,可以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的商户在总体比例上还是比较低的。

其次,在具体的服务方面还不够细致。比如在还款的规定上,某些银行应该本着从简从便的原则,多为持卡人考虑一些。某些银行规定到期还款日前必须归还全额贷款,否则差一分钱便所有消费从发生日起计算利息,条件非常苛刻。一些银行规定还款首先还取现部分,包括未在同期帐单上的取现。这样一来,持卡人不得不自己特意记录记账日以后发生的取现时间和金额乃至服务费和利息,然后在还款时加上这些金额一起还贷。这样不仅给持卡人增加麻烦,还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如果同时此银行又有上述第一项规定,而持卡人在还款时忘记加上不在帐单上但已发生的取现部分,就被算作未全额还款而产生很多利息。这些方面都是持卡人对银行的信誉及信用卡使用上的消极因素。

3.信用卡犯罪呈上升趋势

特别应该关注的是,我国信用卡犯罪的各类案件发案数量上升较快。从总体上看,我国信用卡犯罪呈现密集化和蔓延趋势。 国际犯罪集团操纵的跨境犯罪呈上升趋势。信用卡犯罪导致发卡银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风险损失逐年加剧。由于不少发卡银行、特约商户为抢占市场而削弱风险的防范制度,发卡审核制度有所放松,让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信用卡犯罪频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完善建议

1、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

(1)关于发行

信用卡的发行至关重要,旨在平衡持卡人的流失风险和信用风险。审核过严,会使持卡人流失,从而使信用卡业务收入降低;过松,则面临信用风险的增加。随着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发卡机构可根据个人信用信息来执行相对应的审核标准。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日前的一份调研报告称,我国信用卡要实现整体盈利需要到2013年。 而我国信用卡的总体盈利还远未达到预期标准,各银行间为抢占市场单纯追求发卡量而进行价格战。建议各银行之间应达成协议,放眼未来,在有效开拓市场的同时,应继续客观地按照合理的信用审核制度,切不可盲目为求市场占有率而放松审核标准。

(2)提高使用信用卡的安全性,降低伪冒风险。

首先,要尽快推行EMV智能卡,以取代现行的磁条卡,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EMV是由欧洲国际支付组织(Europay)、万事达(Mastercard)、维萨(Visa)等三大信用卡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IC智能卡金融支付系统,目前正在全球积极推广。自2005年12月16日,工商银行在京推出了首张芯片卡以来,我国9.2亿张银行卡换芯工程正逐步进行。 各银行应尽力加快其发展步伐。其次,加强网络安全,建立和完善银行卡交易处理的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和处理各种异常交易情况,从而有效防范使用信用卡交易时有关信息的泄漏。

(3)加强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

目前,我国也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如《电子签名法》、《银联卡密钥安全管理规则》、《银联卡收单机构商户风险管理规则》、《银联卡风险事件报送及协助调查规则》等。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深入开展及新型技术的出现,需要有关管理机构及时完善与建立配套的制度规范。

2、进一步提高信用卡的服务质量

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本源。在现今十分激烈的同业竞争中,争夺新客户的竞争愈发激烈,倘若再发生老客户流失的情况将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效的保持维护与现有客户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银行的服务人员应时刻记住:客户和银行联系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或是及进行咨询,并且希望银行的服务代表能够给予足够的关心。

3、引入竞争,加快联网

尽快引入竞争机制是进一步扩大商户网点的关键。特约商户扣费率高成为扩大网点的一大问题。2003和2004年,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就发生了商家因为银行卡刷卡扣费率太高而集体拒绝银行卡消费的“银商之争”。国外对银行卡组织结构和管制的研究表明,只允许一家银行卡组织的存在不是最有效率的。而且,银行卡组织间的竞争会降低商户扣费,使更多商户接受信用卡。同时还能促进银行卡服务质量和提高系统安全性有促进作用。美国的银行卡市场中,就不但拥有维萨和万事达这两家开放型银行卡组织,也有运通卡等封闭型银行卡组织。由于存在几个银行卡组织,消费者为了能在不同的银行卡组织的特约商户处刷卡消费,就需持有几张卡。同时,也可防止因为一家银行卡组织中断而陷入被动。而美国持卡消费率高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多家银行卡组织开展竞争,提供便利的结果。中国银联作为银行卡产业中惟一提供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的银行卡组织机构,在银行卡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

若不改变其垄断地位,就将损害银行卡产业的整体发展,影响信用卡产品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服务收费的降低,损害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因此,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加快完善国内联网和国际联网的步伐,更方便外国消费者在中国消费以及中国持卡人在外国的消费。银行也会在提供更便利服务的同时,赚取更丰厚的利润。

总之,我国信用卡的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充满挑战,要解决制约我国信用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要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用卡发卡行的规范管理,提高信用卡联网的技术手段。相信随着我国信用卡的用卡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新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上海《青年报》2008年1月22日

2.陈琰 《京华时报》2008年03月08日03:24

3.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2007年6月9日

4.尤越 《国际金融报》(北京) 2005-12-19 02:37:00

5.殷建 《对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的分析》2006.09.28 11:09

6.宋菁 《 新快报》2008年3月17日 10点53分

7.王琛《从中国银联系统中断看金融支付安全》信用卡目录•中国金融家首页 2006年6月9日星期五

8.郭毅 哈尔滨法制网

9.邢征宇 陈维民 李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浅析》―《海南金融》2005年第9期

10上海《青年报》 2008年1月22日

11《京华时报》记者 陈琰 2008年03月08日03:24腾迅网载news.省略/a/20080308/000300.htm

12记者郭毅 法制网哈尔滨 2008年1月14日

13《 新快报》宋菁2008年3月17日 10点53分

14 《国际金融报》记者 尤越 (北京) 2005-12-19 02:37:00网易网载biz.省略

15邢征宇 陈维民 李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浅析》―《海南金融》2005年第9期

篇5

在当今银行业面临利差收窄,与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关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商业银行有哪些影响和针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银行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即将施行的款保险制度分别对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建议。

二、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建议

(一)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建议

一直以来,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由国家提供隐形担保,拥有良好的信誉度,但是由于承担着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资金支持的政策性任务,造成了其经营的低效率及大量的不良资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国家信誉将从这一担保中退出,国有商行将作为一般的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竞争,这对的国有商业银行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成本增加,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短期内对国有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是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增加一部分存款保费支出。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差别费率会相对较低,但是国有商行的存款基数大,也会有一笔不少的保费。并且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存款利率市场化会逐渐放开,按照其他国家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小型银行的利率一般高于大型银行100-120基点。在竞争的压力下,大型银行将不得不增加挽留旧存款和吸收新存款的成本。第二、融资压力增加,根据《存款保险条例》要求,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资本充足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偿债能力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并且资本金是否充足将会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信誉的,这给国有商业带来了融资压力。第三、竞争更加激烈,以前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保护力度远远大于非国有商业银行,这对非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造成了不平等,现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从法律上对不同类型的银行提供了平等的保护,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竞争更加激烈,这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针对存款保险制度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现有以下建议:第一:完善组织结构、加强内部控制、降低管理成本;发展新业务、多开展中间业务、增加收入渠道,用收入的增加对冲成本的增加。第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实行员工持股等建立多元化资本金补充渠道,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相关监管要求。第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制改造,加快风险管理现代化,变革经营目标,追求可持续利益最大化,以多种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从根本上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使国有商行在国家信誉退出的环境下平稳、健康运行。

(二)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建议

相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以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规模小、资金不充分、市场竞争力弱、信用度低揽储困难。存款保险制度施行之后,营造的公平竞争环境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第一,存款保险制度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誉度,同时也增强了存款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的信心,有助于中小银行与国有商行的公平竞争。第二,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资金不充分等特点使其承担金融风险的能力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增强了它们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可以将资金投于收益好、利润高的行业,提高营业收入水平。第三,存款保险制度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大型储户和企业可能会更倾向于总体信用度和规模水平更高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小型商行的大型储户和企业可能会波动从而导致部分存款搬家,中小储户将会成为中小商行吸收存款的主要对象,因此中小型商行在产品种类、服务管理水平等市场化要素方面面临着考验,提升自己在中小储户方面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要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求得生存,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经营效率,发挥自己业务灵活性的优势,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客户为主导设计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扩展表外业务增加其他服务的营业收入,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符合了市场个性化发展的中小商业银行。

(三)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影响和建议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创新策略

一、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理念和发展状况

银行营销,是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把可盈利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增加,银行业竞争激烈化。商业银行被迫调整经营策略,增强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以满足不同需求,以求发展。

商业银行对市场营销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经历了广告宣传、公共关系、金融创新、服务定位和计划控制五个阶段,形成了一整套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文化。而我国的银行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尚有许多不足。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银行业处于买方市场,竞争对象主要是储蓄存款,银行业的专业化经营也使其没有条件和必要竞争。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人才储备及经验积累,不论是与其自身的发展、地位纵向相比,还是与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横向相比,都存在诸多不足。

(一)营销理念不成熟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中一定程度地引入了市场营销观念,但仍缺乏主动营销的意识,基本上以现有金融产品为导向,采取各种手段去刺激客户接受,而非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有些银行家认为营销只是一个手段,没紧密联系利润指标与客户需求,仅靠下达指标,强制命令推销产品。总体上看,这都归咎于银行业营销意识淡薄,对营销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认识,没有真正确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二)营销运作同质化

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市场把控,而是跟随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营销,这与需要有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周密的总体策划的营销管理大相径庭。除广告促销、营销促进、人员推销等传统手段,一些商业银行也注意开辟新途径来进行营销,但执行力度参差不齐,推广方式乏陈,没有形成特色。由此看来,虽然各银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但并未形成理想的竞争优势,经营雷同、追随模仿、正面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都说明银行对营销环境的认识不足,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盲目随机,缺乏规划和创意。

(三)营销行为存在偏差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以存款为主,资金运用主要集中在贷款上,加之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营销管理空间狭小、形式单调、层次较低,直接影响银行的市场拓展效果。虽然银行的金融产品很多,但开发新产品时往往站在自身角度,与市场及客户需求严重脱节,产品多为仿造,定价方式僵化,极少有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特点的原创产品。另外,大多银行产品欠缺有效的系统维护和综合经营策略,业务人员容易将营销职责视作销售任务,导致推广方式不佳、力度不足,市场营销流于形式,降低了客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了优质产品的推广使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经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缩小使得营销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要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立足高起点,把握银行营销精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科学有效地进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管理。

(一)更新传统理念,树立营销战略意识

当前国内许多银行经理人员认为营销管理不过是由市场部的相关人员拟定计划并具体执行的一些特殊活动,即市场调研、公共关系、广告宣传等。实际上,这些“特殊活动”只是实施营销管理策略的具体工具,营销管理应当被视作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必须渗透至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每位银行职员都是营销人员,与客户的每次交流都是营销活动。我国商业银行要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必须研究推行战略管理,实现管理重心由经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树立战略设计与战略执行并重的思想,形成战略管理的动态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树立主动战略适应的意识。

(二)实施品牌经营,明确银行市场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较为单一。金融中介工具的多样化,使得居民存款大量流入证券市场,而居民的初始存款却恰恰是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基础,即银行经营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必然需要进行周密的市场分析,利用自身优势,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在深入分析市场环境、自身文化传统及现状、发展目标等基础上进行形象创意,更新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物质形象,给社会一个清晰、亲切、庄重、可靠的形象,铸成适合自身实际发展要求的企业精神。

(三)加强产品创新,优化服务管理机制

产品是营销的基础,也是核心。要赢得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提供更多个性化产品。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结合机制创新、标准创新、服务创新,运用多元化的经营手段,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开拓金融创新,增强竞争力,吸引更多客户,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应高度重视人才和技术进步,努力打造效率型运作模式,加快发展网络金融业务,完善客户经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利用好金融改革所带来的广阔实践背景。

总之,面对全球竞争,中国商业银行必须把握机遇,进行营销策略创新,让更多客户认同银行的产品、服务、品牌,才能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掌握先机。

参考文献:

[1]吴凌、苏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策略选择,中国发展观察,2009

篇7

关键词:中间业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62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其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不依赖存贷款利差形成业务收入的业务模式。随着我国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原有的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的经营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整体利润增速放缓,中间业务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稳定性,降低商业银行经营总风险,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互为补充,形成协同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满足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相较国外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中间业务产品相对单一

相较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史较短。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也进行了种种创新,但是业务开展范围依然较为狭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银行卡服务、结算类服务等收费比例较低的服务种类以及保险基金类销售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业务种类中。相比之下,国外商业银行所开发出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在内的中间业务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一方面,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营业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满足客户丰富的金融需求。

2.2 人才、技术投入不足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往往需要更强的专业性,需要对于商业银行有更全面深入了解的人才。其对于商业银行的认识不局限于现有的简单存贷款业务,更体现在对于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一直以来,商业银行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人才储备上以熟悉传统业务的员工为主,了解中间业务并能进行相关业务创新的人才极度缺乏。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大量高科技的投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满足客户对于服务快速便捷的需求。目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产品代销和银行卡业务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冲击,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2.3 业务重视不足管理滞后

在我国商业银行仍以存贷款业务作为主要业务结构的大环境下,中间业务在管理上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中间业务对于银行总体的收入仍处于从属地位,不能将中间业务的发展切实的与银行现有的存贷款业务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反而将中间业务作为促进传统业务发展的手段,以中间业务手续费的降低等恶性竞争的手段争夺客户。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从全行层面对于中间业务的整体业务规划、开发和协调管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权责不明晰而引发的业务冲突。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建议

3.1 提高对于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商业银行应转变自身的经营发展理念,改变目前将中间业务仅仅作为存贷业务从属的观念,将中间业务提高到商业银行未来收入主要来源的战略层面上。建立对于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战略部署,明确不同的中间业务创新产品的定位及执行部门,从全行层面统筹配置资源。一方面,在观念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吸引优质人才,提升技术水平,满足中间业务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要求,切实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丰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种类,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建立针对中间业务合理的考核机制,避免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在执行过程中沦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切实做到整合全行资源发展中间业务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的转化。

3.2 完善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仍较为有限,但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也必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应做到未雨绸缪,完善其内部风险管控,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创新风险防范机制。中间业务因为其会计处理上的不够透明,外部监管部门也并未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其引发的风险暴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容易放大风险所引发的后果。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复杂性,往往涉及到较多部门和人员,风险管理的难度较大,其引发的后果也可能更为严重。对此,商业银行应在加强中间业务创新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机制,在此基础上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商业银行;创新;建议

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全球经济变化,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创新可以转变商业银行落后的利益收入模式,解决目前收入单一的现状,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要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强化风险管理手段,灵活进行市场运作,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综合能力。金融创新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分析

(一)缺乏明确的创新目的

目前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的创新,仍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商业银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活动仍然是要使自身增加更多的市场份额,收集更多的资源,从而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自身的收益。但是从创新的结果来看,很多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创新目的,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无法准确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造成盲目创新,抢占市场,而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金融创新无法达到盈利的目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依然受到政府的影响和干预,无法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小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仍然单单局限在信贷、信用卡以及各种业务上,很少涉及到金融衍生品以及投资等领域。在这些全新的领域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明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开通的金融业务相对较少,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种相关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本优化,资本的作用被弱化,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创新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缺乏自身的特色,无法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不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出优势。商业银行在创新时往往是引进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成功的创新方法,没有自身独特的产品和业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没有联系我国经济市场的实际问题,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颖的产品和服务。

二、强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建议

(一)转变落后的创新理念

商业银行想要进行良好的金融创新,就要转变落后的创新理念,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调整,开发出具有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创新不在于数量的多少,更不能直接引入别人的成功产品,而是要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和现状,认真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实际为基础进行创新,开创具有独特角度的金融产品。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曾经出现过金融衍生品过度的情况,消费者只是认为银行有保障,盲目的购买,以至于自身的理由受到伤害。随着人们理财思想的不断改变,金融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需要以资源配置的功效为基础,不断更新创新的理念,这样才能确保金融创新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不但要对既定资本进行价值体现,还要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

(二)认真贯彻金融信息化的战略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离不开全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商业银行想要进行创新,就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将创新与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也就是说,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制定并认真贯彻金融信息化战略,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统一的商业银行运行系统,以确保金融项目的运转速度,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进而提升系统的工作效率。信息化战略可以有效解决金融业务的空间限制,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信息化战略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实现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商业银行的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内部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各项信息数据,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

商业银行想要实现金融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单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新型人才,产品研发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要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同时注重专业人才的引入,进而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人才支持,以确保金融创新可以顺利开展。

三、总结

在国际和国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可以确保其竞争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金融创新要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特色,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研发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巴塞尔协议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对外信息披露义务。实际上,这也是上市银行维护自身健康发展、改善投资者关系的必然。而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商业银行创新不断加快,这也使得其满足投资者知情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信息披露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是各类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于投资者了解银行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有重要意义,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要求也日益规范。不过,尽管我国银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发展程度仍相对滞后,信息披露起步也较晚。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提出建议。

二、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指将相关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并生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是各类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于投资者了解银行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有重要意义,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透明经营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监管要求,近年来我国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提升,披露标准越来越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缺乏详实完整披露,比如存在缺少资产与负债结构信息披露的问题,这两类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会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造成流动性问题。鉴于此,资产负债结构信息的不足是当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首要问题,它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银行的风险情况作出评估。再比如,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少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一般主要依靠单一的财务经营数据。

二是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如,当前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需要加强,银行会计工作者将信息加工成数据并对外公布,这是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银行会计信息应反映其资产质量等情况,但有些银行可能提供误导性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比如不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划分资产,或者以贷还本掩饰资产质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是对会计处理差异较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要提升,这一要求需要企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过,银行会计信息可比性不强,尤其是在在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中更为明显。此外,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我国现行关于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要求多,也由诸多部门和机构,但彼此之间存在不统一、不衔接的地方,处理的灵活性较大,银行也会选择性地披露,从而影响了信息披露质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银行内部的内在机制不健全的因素,比如披露动力不足、管理水平确实存在差距等,也由外部监管机构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相关准则标准不规范,监管有效性需要加强。

一是披露动力不足,我国的银行行政色彩浓厚,存在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信息披露可能对于管理层存在一些问题。

二是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面临业务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风险评估起步晚,尚未形成市场风险等的计量模型,定量管理信息能力较差。

三是商业银行的差异化会计处理问题普遍存在,银行新业务与会计规范发展不同步的情况较多。比如理财信息披露实际上就给给银行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大的挑战,其会计处理和补充规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银行实务自由度较大,躲避监管的问题存在,对自身财务状况也产生影响。

四、提升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政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侧重在于安全性、效益性与流动性。当前,加强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受到密切关注,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为进一步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本文从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优化银行股权结构,股份制改革应当深入,可以引入更多的战略投资者,优化银行股权机构、提升管理水平。要完善银行管理层的任用机制及绩效评价机制。要强调发展质量,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二是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即要针对各项业务风险制定实施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目前主要面临信用、市场和操作等风险,应建立量化模型,持续进行监控。应构建和完善风险评级体系,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实际上,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应该包括评级对象的确定和对评级结果的利用等诸多方面。

三是完善信息披露规范。目前会计报表及附注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表现,在银行金融创新实务中,差异化处理方式不利于统一监管,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下变化,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关会计准则,不断规范新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是要加强披露监管。要更新监管理念,金融监管是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确保银行业的健康运营。我国监管是严格限制市场准入、强化管制,国外对银行的限制少但监管规则更细,未来我国监管理念也应该不断完善,提升银行自律意识,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监管效率。要促进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比如组建联合巡视组。参考文献:

[1]胡突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巴塞尔原则及对我国的指导意义[J].会计研宄,2001(09).

[2]李冰.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金融会计,2009(2).

[3]李慧萍.关于增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思考[J].投资研究,2004(6).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息不对称 信贷

一、前言

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对市场中的企业进行信贷的发放。然而,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发放的过程中,亦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信息不对称是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产生的时间可以是信贷双方交易产生之前或之后,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信息了解不够全面、透彻而发生风险。在市场信贷交易中,这种信息的失衡容易导致交易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二、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

(一)逆向选择风险

企业为了能够实现自身融资,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递出借贷的申请,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会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做一定的调查,以此来做出企业贷款的风险评估。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对高风险工程项目或信誉低、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的贷款审核、发放极为谨慎。然而,许多企业为了能够顺利的从商业银行拿到融资贷款,便对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和工程项目报告弄虚作假,以此来制造一定的假象迷惑金融机构。这种情况在银行信贷中便是典型的逆向选择风险[1]。银行在向企业进行放贷时,会依据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和潜在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对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进行相应调整。在此过程中,如果部分高风险企业对财务状况、项目工程基本信息弄虚作假,会使放贷银行的贷款利率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严重不匹配,从而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交易中承担巨大的风险。甚至,会使某些信誉好、财务状况佳的低风险的企业因为利率过高而退出信贷交易,进而使得银行的放贷呈现出高风险,低效益的不良态势。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往往发生在企业与银行进行信贷交易以后。在企业拿到银行贷款后进行生产经营时,虽然商业银行会对企业的外在工作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研,但这种调研只能对企业的运营外在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并不能对其内部财务状况及企业整体的盈利状态进行准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掌握着内部信息的明晰优势,便容易出现道德问题,使得企业依靠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对商业银行的利益进行损害。

企业在信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道德风险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转嫁信贷使用项目。企业可能会在经营过程中,违约将借贷到的用于低风险项目生产经营的资金挪用至高风险项目中去,从而将这种投资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第二,躲避债务。企业在投资工程项目时,项目的盈利状况和财务状况很难被银行细化了解[2]。部分企业为了一己私利,往往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报告作假,故意制制作出经营亏损的报告,进而拒绝履行相关债务责任。还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兼并或重组等方式来逃避对偿还银行借贷资金的责任。

三、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的防范措施

鉴于商业银行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笔者做出了相关建议的总结,具体如下:

(一)信用配给模式的建立

现阶段我国企业与银行在进行信贷经济活动时,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信用等级制度。银行参考企业的信誉值来决定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发放、放贷金额及贷款利率。这一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完善我国信用配给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商业银行本着审慎性原则,对信用贷款的发放有两条建议。第一,对高风险的工程项目,低信誉的企业,要谨慎进行贷前审核、贷后调查,严格控制信用风险;第二,对部分企业的借贷金额要审慎决定,对达到放贷要求的企业,其放贷金额应尽量小于其申请的贷款金额。这两条建议主要是为了规避现实信贷过程中,某些高风险企业或项目虽然愿意接受较高利率的银行贷款,但是,当企业经营不善或项目严重亏损时,借贷者便会以亏损为由,拒绝偿还银行贷款[3]。而且,往往高利率容易促使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第一条信用配给建议对此类企业的贷款申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二条信用配给建议,主要为了防止企业经营时道德风险的发生。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其产生的投资回报较大,便更容易受高利润的影响而做出道德风险活动。

(二)强化抵押信贷方式以及签订限制性的合同

抵押是信贷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信用凭证,抵押物往往是各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当企业一旦发生违约等情况,银行可以通过双方签订的限制性合同来将企业的固定资产所有权进行控制。即企业以工程建设中的设备为抵押,进行债务偿还。这种抵押的信贷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企业逆向选择的风险,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损失。在抵押信贷方式中,有一种特殊的抵押方式叫做“补偿余额”,这种抵押方式主要是企业在向银行进行信贷时,通过相关规定,将部分资金抵押到银行的账户之下,一旦企业出现违约行为,商业银行便可以对该部分资金在进行控制,减少银行损失。此外,银行还通过对该部分的资金变动情况来了解借贷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查,进而控制风险。限制性合同的签订是在抵押贷款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保障,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从事的项目工程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企业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工程项目实施,便强制其执行。不仅有利于避免企业在此过程中产生道德风险投资方式,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对企业进行监察,实时了解其财务状况和活动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发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减少商业银行放贷的风险,就必须对信息不对称产生视角下产生的信贷风险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不断完善。为商业银行信贷提供健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美秀,周月梅.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2,01(08):92-96.

[2]史晴宇,任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河北金融,2015,02(0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