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篇1

一、裴斯泰洛齐生平简介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是世界影响巨大的伟大的民主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瑞士社会处于封建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时期。在家庭、学校中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教师及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裴氏成为一个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者,他在青少年时便立志要献身于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事业,并为此奉献自己的一切。

二、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

1、实验和著述活动

裴氏自大学毕业后,就开办“新庄示范农场”,他试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农业种植示范实验,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结果实验失败。裴氏以不折不挠的精神总结失败教训,苦苦思索,选择—条通过教育贫苦儿童的手段,用教育的方法去提高人民生活、改良社会的道路。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他从1774年开办新庄贫儿教养院开始,直至1825年伊弗东学院关闭为止,前后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分别在新庄、斯坦斯、布格道夫和伊弗东等地,结合教育实践,坚持不懈地长期进行教育实验,作教育演讲,宣传新教育观,推广民主教育制度,同时还以惊人毅力,在接受前人和当代科研新成就的基础上,以求知探索精神,寻找教育规律,开拓教育理论新领域。

2、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理论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一种思想主张不是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来的,但真正付诸实践把二者的结合看作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却是他的功劳。

裴氏重视劳动教育,视之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裴氏所说的劳动教育包括:身体器官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手工职业训练,以及其它一切有实践技能训练意义的教育。裴氏认为,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德、智、体(心、手、脑)的统一体。他从儿童个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教育不仅是向儿童传授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的过程,还必须是发展他们的手艺、活动技巧的过程,以及发展他们的道德、德性、心性的过程,三者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培养有智慧、能思想、能实干的道德完善的人。他从当时瑞士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强调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劳动教育是发展儿童劳作能力的民众教育所必需,也是对儿童进行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新庄时期,他就开始试验,每天既教儿童手工劳动和园艺劳动,又进行初等文化知识如读写算的教学。他认识到由于发展了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必然能给他们以后谋生的手段。因此他更深刻地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放在教育心理化的基本原则下来进行,他深信这样一来,必将在培养全面发展个性中发挥真正作用。教老结合思想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改革和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必将推动教育的面貌、人的发展出现崭新的一面。

裴氏还根据教育心理化原则,对劳动教育应如何实施和进行提出了看法。劳动教育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家庭实施最早的劳动教育,就应从手、臂、腿等的关节活动锻炼开始,并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原则,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裴氏还提出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应以家庭生活为教育中心,实施生活教育。他认为,意志的锻炼是人类才能的中心问题,也是其幸福的源泉。他把意志这个非智力因素突出地放在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看到家庭从儿童幼小时起,有意识培养吃苦耐劳、顽强奋斗、持之以恒进行劳动的意志力,会激发他们主动进取精神,而这是儿童的才能发展和将来能有效地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

由于时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齐提倡的教劳结合没有反映大工业生产发展趋势,两者间的结合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机的。但他通过长期实践,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上的意义,以及提出教劳结合是未来新教育的基本途径,这个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三、现实意义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我国目前学校存在的教劳脱离现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市场规则的趋利原则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的泛滥,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滞后性还没有来得及对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作出思考,一是思维中的陈旧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传统管年根深蒂固,因此,导致了教育中出现了只学习不做事的现象。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出现了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有人说这种倾向的形成责任在于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这不无道理,但学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学校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开设了劳动课,但往往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而有些学校则干脆不开课。此外,劳动在一些学校被个别老师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劳动教育中的“好逸恶劳可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观。它对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是非判断上,更表现在实践行为上。

篇2

关键词 家长会 时间 家校合作

一、一年级首次家长会应在报到日召开

学生来到一所新学校,开始一个新学段,学生及家长对新学校不仅有着很多憧憬,也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针对我国中小学新生报到手续大多都是家长代为办理这一实际情况,应在新生入学第一天下午召开新生家长会。

中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应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校层面的全校新生家长会,由校长亲自主持。在家长会上校长应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校史,通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特色、培养目标、管理方式、师资情况等,并对家校合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第二阶段是各班级班主任或辅导员组织召开的家长会,班主任或辅导员向家长介绍班级任课教师、班级工作的初步设想等。家长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家庭表现、性格特征、社会活动、特长、兴趣爱好等情况。通过相互交流,缩短学校与学生间的相互适应期,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

二、教改举措实施前召开家长会

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将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验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该《意见》的,必将在中小学引发大动作的教育改革。要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开家长会,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在家长会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对学生应该从事哪些社会劳动、学校劳动和家务劳动,各类劳动的时间及应达到的目标等进行细化。明确各类劳动中家庭及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建立劳动档案,将学生的劳动天数、每天的劳动时间、劳动成果等内容计入劳动档案,真正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三、重大活动前召开家长会

学生参加重大活动,如校庆活动、社会重大活动的开幕式或闭幕式演出、社会重大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学校组织的冬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国内外游学活动等,在活动之前开家长会,让家长对活动有清楚的了解,并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以暑期夏令营为例,参加有意义的夏令营活动,能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一个优秀的夏令营,活动内容的专业性非常重要,活动内容的设计要“学”和“玩”兼顾,适合孩子们的特点。夏令营活动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学生活动的组织难度很大,需要有一套系统的操作规范,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在开展夏令营活动前开家长会,充分听取家长意见,与家长共同设计活动内容与活动方案。

四、发生突发事件即时召开家长会

现今资讯发达,时而会报道一些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突发事件,如学生失联、遭遇人身伤害、突发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即使突发事件不是发生在本校,也应即时召开家长会,家校联合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自我保o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例如,每当发生学生失联事件时,总会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此时学校应即时召开家长会,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对上下学途中、在校期间、在家时间等方方面面的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问题与家长沟通。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与家长共同商讨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明确各自的职责,切实做好安全教育。

五、重要考试前召开家长会

毕业考、中高考,是中小学生的重要考试,在这些考试前召开家长会有助于缓解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提高考试成绩。有助于家长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调整家长的期望值,促进家庭和谐。

由于我国的中高考决定学生的升学质量,整个社会都对这两个考试给予高度重视。在中高考前,开一次家长会,对考试前考生的心理疏导问题、压力缓解问题,及对考试期间的安全、生活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做好考试期间的后勤服务,家校共同努力,让学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六、农村中小学在寒假期间召开家长会

师生在寒假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春节的快乐中,利用寒假召开家长会的学校很少见,但对农村很多留守青少年而言,他们大多只能在过年那几天才能与父母团圆。农村中小学应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将家长会安排在寒假,向家长介绍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家长共同讨论留守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留守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教育难度远高于其他青少年。很多农村家长不懂教育、不会教育,使得这些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愈发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农村中小学应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这一时机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不仅要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还应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

七、每学期期中开一次家长会

每学期期中应例行召开一次家长会,并形成惯例,通过家长会对学生前半学期在校表现、学习状况、存在问题等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由于家长会是在考试后召开的,还应就期中考试情况向家长单独通报,但不要在全体家长面前公布学生的成绩及考试排名。每学期期中家长会,有助于教师总结前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家长共同制定下一步的班级管理计划和对学生个体的教育计划,家校合作,为每位同学量身制定个性化的施教方略。班级的全体任课教师都应参加每学期期中家长会。任课教师更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潜质等个性特征,通过任课教师的介绍,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并支持孩子的特长发展,也有助于家校合作,有效实施学生“个人课程”。

八、毕业前夕召开毕业班家长会

学校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更要关心学生的长远发展,虽然学生即将毕业,但学生还存在哪些成长中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后续发展等问题应该通过家长会跟家长沟通。

我国的家长很重视新生报到日,各级各类学校的新生报到日都有家长甚至亲友团的热情参与,但在学生完成本学段学习毕业离校时却极少有家长的参与,这种现象与西方国家正好相反。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及教育研究者也在积极探讨离校课程的建设问题,部分学校的离校课程形式多样、有声有色,但家长参与度却不高。有效实施离校课程少不了家长的参与,在学生毕业前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将学生本学段的学习状况、各方面表现等向家长详细汇报,就学生的后续发展问题与家长进行认真的交流,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并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应提升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给予重视。

九、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会常态化

家长学校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很多学校都办过家长学校,但真正运行得好,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家长学校却很少。

篇3

一是教育目标的偏离。目前,城乡还有一定的差别,农村劳动艰苦,收入偏低,没有劳动保障待遇,使得部分农民进城务工以增加收入,再加上家长们的共同心态,是希望子女“书包翻身”“跳出农门”。这样使青少年逐步萌发厌恶农村,离弃农村的思想。于是“离农”就成为绝大部分学生奋力拼搏的目标,。使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态产生了消极、悲观的状态。

二是教育内容的偏颇。由于教育目标的偏离。“高分”是升学离开农村的主要“砝码”,所以,学业成绩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轻视劳动教育,已成为所有家庭教育中的通病。农村来城务工的农民工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有的都无法检查和辅导子女的学习,只能持续不断地“敲木鱼”督促子女学好文化。在德育方面,较多的灌输“好马被人骑,好人被人欺”的观念,以及“别人一拳来,你就一脚去”的处世之道。至于劳动,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须小时候浪费精力。

三是教育方法的偏差,现在家长鼓励子女的唯一“王牌”是物质刺激,金钱诱惑。从过去的铅笔、练习簿发展到今天的“人头像”,使得孩子的口气越来越大,另外……。

针对这些偏离、偏颇、偏差的三偏现象,我认为应采用以下对策可以逐步纠正家庭教育中的“三偏倾向”

1. 定期举办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以讲座为主,讲座内容围绕培养目标,少儿的身心特点、品行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培养,自我服务于家务、公益劳动的指导。个性特长的发展,家庭艺术教育等方面。组织系列专题。既要有一些浅显的教育理论,又要有生动的具体事例的可操作的方法。注意其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2. 组织家庭教育专题研讨会。

研讨会的重点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通问题和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方面,拟完成一个个研究课题进行讨论。研究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研究的专题课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自立自治能力等。

3. 开展好家长或优秀家长评选活动。

学校与各级妇联、关协、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有关部门联合起来,举办“为国教子好家长,身边的优秀家长”评选活动,这样可以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社会环境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高。评选标准力求公开、公正、公平。具有普遍性、先进性,显示榜样的作用,对于评选出来的“好家长”或“优秀家长”要利用宣传阵地进行张扬,以便收到这样类型活动的实效。

篇4

1.重智育,轻德育如今,在一些家庭中,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教育。很多孩子还在幼儿园,家长已经开始教小学课程,虽然明文禁止幼儿园期间对孩子进行拼音、识字、珠心算等教育,但是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乐此不疲,除了小学课程的内容之外,家长们还给孩子安排了艺术课。家长将本该属于孩子游戏、交朋友的时间无情剥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分决定一切现实还没有真正改变,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2.德育内容太单调由于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所以对于家庭德育处在“想当然”“我认为”的认知层次上。大部分家长在有了德育意识后,对于孩子的德育并没有具体、实在的东西,只不过一味要求孩子“学好人,做好人”,偶尔用简单的名人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在家庭教育中,公益心、孩子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等等,都是家庭德育的内容,但家长只强调德育的某一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探析高韵淇(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家庭德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直接、基础、深刻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家庭德育却存在重智育轻

3.德育方式不恰当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德育主要在于说教,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在家庭溺爱的环境中,家庭德育已偏离正轨,剥夺了孩子独立发展的机会。家长对于传统教育故事,不能结合当代社会实际进行选择;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板着脸进行的教育,让孩子们难以接受;更有些家长的道德规范缺失,言行不一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四)校园德育和家庭德育脱节德育仅仅靠家庭教育是不行的,还是要与学校德育教育配合,两者共同对孩子的思想言行进行引导和管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学校的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里,孩子们能按照老师教授的德育知识去做,一旦走出学校大门,就全部抛到脑后,恢复到自我状态。

二、家庭德育的对策

1.重智育更要重德育父母素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早教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发孩子智力、为孩子的将来插上翅膀、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已经深入民心。然而,在重视对孩子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基本上每个家庭的教育都是从德育入手的,从孩子牙牙学语时,家长们就会教给孩子“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家长要告诉孩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家长还需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给他们独立展示的机会,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担当、懂得包容。因此,家长要与时俱进,切实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

2.德育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是未成年人的特点,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丰富家庭德育的内容,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智健全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爱心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爱心的孩子;通过家庭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等,帮助孩子理解劳动蕴含的意义,知道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珍惜劳动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开辟途径让孩子形成正直、勇敢、诚实、上进、有毅力等优良品格,让孩子受益终生。

3.德育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时,不要以说教、训斥为主,主张家长采用引导、开导孩子的教育方法;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和孩子平等互动;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为孩子选择正确的榜样,让孩子进行学习;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是非标准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做到言行一致,真正起到榜样作用。还可适时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孩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感化。

篇5

【关键词】当前形势;初中;德育工作;策略

当前形势下,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就目前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在德育工作中彻底实施,没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效能;德育工作方法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德育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脱节。凡此种种造成了当前初中德育工作目前的困境,现笔者将从目前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出发,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探究相应的德育工作策略。

一、大力推行新型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班主任素质

从客观角度而言,班级是一个学校最为基本且最为重要的单位,而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与决策者,是学校各项德育策略的坚定执行者,既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又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自始至终都认为只有教育者的思想素质过硬,才能让学生的思想素质过硬。新课改下的新型教育理念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任务越来越艰巨,尤其是对于兼具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的班主任而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更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此,我认为班主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第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尝试意识与激励意识:第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四、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让德育工作方法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性,明显的针对性,积极的主动性。为了完成上述转变,班主任一定要认真记录自己所做的各项德育工作,对每周的德育工作进行详细的总结,并及时撰写德育工作随笔。从学校层面而言,校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班主任学习德育理论,以此提升班主任在德育方面的理论水平。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方法得到改进,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来说是一大幸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一大幸事。

二、从细微处开展德育工作

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总是拘泥于对学生讲述空洞、深奥的大道理,学生对此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德育工作效果很不明显。对此,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细节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可在日常教育中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可是生活中的细节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有才能的年轻人,头脑聪慧,应变能力强,可是做事却丢三落四,不够细心,给人很不稳重的感觉。甚至于一些年轻人因为细节问题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譬如在应聘工作时,一些年轻人仅是因为坐姿不够规范被老板淘汰。因为很多企业家都认为细节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曾经有个企业家在招聘员工时,故意离开招聘现场,而那些面试者在招聘办公室的桌面上故意乱翻,最终这些面试者没有一个被录用;还有一家公司招聘员工,人事部的经理故意在招聘现场扔了一张纸,很多应聘者都没有在意这一细节,只有一个小伙子蹲下身捡起了这张纸,结果这个小伙子被录用了。细节其实对一个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能深刻反应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甚至于细节决定了一个人获得财富的多少。

通过讲述上述道理与实例让学生明白细节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育工作不仅要学生明白细节教育的重要性,更应从细微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实施“用餐教育”。作为初中德育工作者应经常教育学生在食堂用餐时不能肆意浪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爱挑选食物,用餐时懂得礼让他人。第二、实施“床头教育”。德育工作者应教育学生早睡早起,晚上不要熬夜在床上看电视,看课外书籍,养成整理内务、叠被子的良好习惯。第四、实施“劳动教育”。德育工作者应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政治教师应告诉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班主任在教育其明白劳动重要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从细微处督促学生在校内完成适量的劳动,让其从行为上真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第五、实施“礼仪教育”。德育工作者应经常教育学生尊敬长辈,让他们养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这方面,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发挥表率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懂礼貌的良好习惯。这些细节性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而这些优良的习惯则能让学生在各项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德育工作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当前形式下,初中德育工作大多停留于说教阶段,很少将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种德育工作方式难以发挥很大的功效,长此以往,甚至会让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心理,最终导致出现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因此,在教育方法大力改革的今天,初中德育工作在说服教育之余还须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刻了解社会,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以及各项能力。

《初中德育工作纲要》中一再强调:“德育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绝不能仅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或阅读德育书籍的方式,更不能将学生完全禁锢在教室里去接受德育教育,一定要让他们多参加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他们的德育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社会经验,最终提升其思想素质与人格修养。”可见,德育工作只有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教育功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一定要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落实教育部的德育工作策略,鼓励德育工作者定期带领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从本质上而言,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是学生深入生活的关键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经之路。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在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人物班主任,也应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上街搞义务劳动,帮助孤寡老人,看望残疾人,为绝症患者捐赠款项等。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实践性的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亲身体验行善所带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学习任长霞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习郑忠华舍己救人的良好品质。此外,还可在教室中张贴名人、伟人的画像以及名言警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其思想素养,帮助其形成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初中德育工作的传统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形势,同时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也逐渐脱离。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德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根据目前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当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实施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的德育工作方法,定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畸形开发观念。

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考试分数为先

纵观天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但在时下很多家庭的教育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无疑是一种畸形开发。家长常常以分数的高低衡量孩子在班级的位置,以升学率的高低衡量学校的好坏和教师的优劣,这无疑又加重了应试教育的砝码。进而形成社会都要分数的恶性循环。

2、智力开发的盲目性

在子女的智力开发方面,家长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家长都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书画班,并且不怕劳苦地跟着学;各种书刊画报、作文选刊,只要可能对孩子的考试有用就不惜重金,并省吃简用。片面强调技能教育,放松了品德教育。

3、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年到头都被关在笼子里的只只“囚鸟”。放学后,贪玩的孩子们玩着各种游戏,没几分钟就被家长叫回家去“学习”。怕玩野了。在大人们都休息的星期天,楼区里也少见玩耍的孩子。绝大多数的孩子重复着“在家早读——到学校上课——晚上自修”的“两点一线”的单调乏味生活。家长对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好,将来自己有出息,能挣大钱,忽略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以及勇敢精神、探索能力、坚强意志、良好的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培养。

4、家长自身的因素

为了给子女的今天及未来提供更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忙于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子女的德育教育;或对子女有严格的品德要求,却又缺乏自律精神,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个别父母抱着"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忽视了孩子的早期品德教育,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以上的种种现象不胜枚举。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最早的知识、品德是从父母的言行和影响中得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因而家庭德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深有体会地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而不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艺术外,也是道德。”

二、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等。

如今的孩子得到了特别多的关注与爱,不知道付出爱。很多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忽视了孩子的爱心教育。殊不知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引导他们爱家乡、爱名胜古迹,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2.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现在一些家长注重了孩子个性张扬的培养,忽略了文明礼貌的培养。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能更顺利进行。

3.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要求孩子主动干些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社会公益劳动,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关爱他人及社会责任感。

现在很多人忽视劳动的教育,认为社会的发展可以用科学手段解决许多事情,劳动已经可以忽略。但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能理解劳动的意义,从中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4.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

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三、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1、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培养丰富的情感

学校的思品课教育孩子要有丰富优良的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等。而丰富健康的情感来自于人际间相互赋予的温馨以及坦诚的沟通与交流。这一切又首先在家庭中得到体验。家庭教育却忽视了这点。尤其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很多家长重视挣钱,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和思想;有的家庭因自身的婚姻失败,把孩子放在爷爷家、姥姥家,这种状况在目前我所任教的一年级就占了4%。孩子因为父母的婚姻破裂等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体会不到父母的亲情,心理疑惑得不到解答,无人可以倾诉,得不到家长的指导。导致孩子冷漠寡言,行为偏激,性格扭曲等不良心理,个人修养也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如此下去又怎么学到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进而迁移到爱他人、爱集体、再升华到爱祖国呢?

每个家庭都会存有压力和焦虑,这些压力的来源很多,如亲人生病了,经济上遇到困难等,然而对孩子来说家庭的纷争,父母的争吵,互相伤害是学生所受到的最具威胁的压力。因此,作为明智的父母为了自身的幸福的同时,应该替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考虑,努力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2、做个好学的榜样

实施德育光靠说教是不行的,身教胜于言教,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学生常常会从各种渠道收到与学校教育不吻合,相矛盾甚至严重冲突的信念,对于正处于认识世界和社会,形成价值观、世界观时期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合理分析与正确的取舍是勉为其难的。孩子的大部分行为都是经过模仿学习得来的。有些家长口头上“望子成龙”,但是每日里在家里除了电视电脑之外,手机、游戏,或邀请他人日日浸在麻将桌前“造长城”,不看书,不看报,拒绝学习新知识、新信息,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那么,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又有多大的说服力呢?又如何激发孩子创造生活、追求生活理想的热情?孩子眼中家长的行为远胜过学校教育,胜过家长的训斥,所以才有“身教胜于言教”的说法。因此,家长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热爱劳动,就必须自己在言行上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3、重视言行统一

家长应该重视日常生活细节教育子女,从小抓起。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着手,立足于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问题与形式,进行生动教育,比如扶贫济困,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固然要大力宣传,但是在平凡生活中关心他人,宽容善良、善解人意的品质更需要提倡培养。大家很有体会,当从书报电视上得知,陌生的孩子得病、失学等消息时,孩子会自动地为素不相识的外地病孩子募款筹资。有的家长会在孩子面前说:捐什么款,少捐点,自己还不够花呢。一句不经意的语言和行为会在孩子的思想上印有什么样的痕迹?他无法在生活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长此以往,他身上存有的善良就会烟消云灭。

孩子一起玩耍既是天性使然,又可以在与同龄孩子相互玩耍中,培养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彼此间的讲话、争执、游戏都是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协同能力、团结集体的精神等,甚至影响到成人后的相处待人的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工作越来越需要协作完成,沟通协调能力,善待他人的修养,坚强的性格,情绪的把握和成熟程度等愈发显得重要。但是在孩子的争执中,有的孩子败下来,回家告状:某人碰他了,打他了……。我们听到的不是引导孩子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如何与他人沟通的教诲,却是这样的声音:“你为什么不打他”,“笨蛋,下次他再打你,你使劲打他”,“别让他欺负你……”,如此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校学来的“宽以待人”显得苍白无力。

篇7

一、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综合概述

1.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文化”一词,即指校园文化,又指德育文化。文化育人就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抵御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帮助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良好的校风、班级良好的班风,学生良好的学风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时代背景发生变化,小学进行德育,就要从新的角度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质量,获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2.小学德育

小学德育是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最基础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奠基工程。小学德育与其他时期的德育存在差异,小学德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思想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小学德育实际上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小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行外化,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

1.忽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小学阶段,年龄一般都在6到12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服从、喜欢模仿的特点,对于权威较为迷信,整个人对于规则的理解较为薄弱,理性较差。一些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时,忽视了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着不遵循规律的教育。近年来,然而很多不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审美情趣的曲目如“骑马舞”,“凤凰传奇”成为“热曲”,这些曲目都非常成人化,不适合儿童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2.德育“让位”现象

国家要求加强学生的德育,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有些学校受传统的“重智轻德”观念的影响,在进行学校德育时将其放在次要地位,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实际考核的标准,面对现在逐年增大的升学率,教学资源配置的差异的现象,学校将德育让位于文化课的学习,在遇到学校的重大事件或考试时,德育课都成为牺牲对象,尤其是在年终考试时,德育变成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对象。

3.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践

一些学校德育很多都是停留在口号上,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口号特别响亮,但德育落实不在行动上。在进行德育授课时,所教授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德育变成空谈。教师在进行德育活动时,主要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教师单方面进行授课灌输,并不给学生做示范。德育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另一方面自己却在食堂吃饭时吃剩一大盘而丢掉。脱离生活与榜样的德育,导致效果不理想。

三、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发展路径

1.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有序德育教育

基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进行德育教育时,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德育课程不了解,可以开展“我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习各种上下课礼仪;并举办一些低年级德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年级学生对校园环境熟悉了,对老师性情也了解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显出不同层级的个性,对老师的要求不再“绝对服从权威”,可以设计“小窗口大世界”等校园实物管理爱护活动,让学生在管理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承担责任。高年级学生由于青春期的躁动与叛逆,变得异常浮躁不安,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青春多美好”健康课、制作毕业纪念册、毕业典礼、毕业旅行等等,让毕业生们在体验中学会尊重与感恩。由此可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序的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德育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德育加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举办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的德育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教育活动,如校园快乐小农夫、酵素制作、给校长的一封信理财练摊活动、日行一善、做个少年思想家等等。学校德育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开展“校园快乐小农夫”活动,把学校楼顶堆上土壤,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分批参与劳动生产,为瓜果蔬菜除草浇水施肥,既认识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又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学校德育还可以举办与“德育”相关的板报比赛,让学生能够切实的接触到德育内容,对于自身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整、改正。小学可以将一个月的中旬作为“德育周”,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结语

小学德育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文化育人的视域下,小学要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学校在进行德育时,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建设的校园文化应该适应时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德育教育文化实际上也是精神文化,在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时,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德育文化中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作者:殷淑贵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梅.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小学德育发展【J】.教书育人,2015(32)

篇8

论文关键词 监狱管理 狱警 管理体制

监狱作为国家的主要刑罚执行机关,肩负着维护安全稳定,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它也面临巨大的考验与挑战。目前我国的监狱管理工作已逐渐趋于完善,并且将会一步步走向科学化的进程管理,但近看监狱部门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监狱部门的管理工作要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其管理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以及将如何推动监狱工作的持续和快速健康发展,这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笔者拟结合监狱工作管理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现行监狱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狱警察职能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存在着一职多能的现象,从人员来看,监狱警察不仅仅是刑罚执行者,同时还需要负责对犯人进行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劳动改造、心理矫治等工作,这种职能分工使得监狱警察无法把每样工作都做的到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其实作为普通工种的工作人员来说,一心善且不能二用,更何况是身负重职的监狱工作人员。一个人的天平是很难做到对每样工作的精力都分配均匀的。于是便会出现这种情况:监狱制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改造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种种困难,使之很难成功的进行下去。总结种种原因发现,我国监狱警察体系中人员的整体素质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他做完一大堆庞大繁杂的工作之余,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其他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同时这个改造的过程仅靠监狱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二)监狱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狱组织内部管理体制一直沿袭着以往的职能等级制度。首先,从横向层面上来看,其主要是按照业务分工来进行各个职能部门的划分;其次,从纵向层面上来看,至始至终都采取的是“监狱领导——职能部门和监区——分监区”这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体系。在过去,这种垂直型的三级管理体系为我国监狱管理还是做出了一定的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法制的不断发展,在新阶段和新的形势下,这种三级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于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无法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监狱管理体制存在着监管工作分工不明确,监管工作对罪犯的改造上所起的作用较为分散,不易及时的发现漏洞,从而造成监狱管理工作在一些类似影响安全和改造质量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三)监狱管理方式欠合理化、科学化

我国的监狱管理,在刚刚建立之初,其主要的作用或者说价值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个是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监狱来对犯人进行教育改造;另一个是经济价值,通过对犯人采取参加劳动的形式,为监狱自身的有效运行创造效益。这两点价值都是从当时的具体国情出发,也适合当时监狱管理的发展要求。因为通过对犯人进行教育和劳动改造,能够使犯人接受一门技能,为其以后在社会上生存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为监狱和国家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对于正处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我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得到完善,监狱这种经营方式在市场竞争下受到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同时这种体制也衍生出了两大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是,监狱警察有了腐败的权力和机会。监狱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作为目标,在这种“监企合一”的模式下,对犯人的改造则直接体现在他们创造经济利益的多寡上。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下,改造只注重经济效益,为监狱的腐败和监狱警察权力的扩大提供的可能性。二是,对罪犯的改造质量造成较大影响。监狱改造是通过劳动这种方式帮助罪犯能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改造,忽略了教育的功能,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改造的质量,也是对罪犯人权的严重忽视。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明确监狱监察职能

1.监狱警察各司其职

可以对现职在编的监狱警察进行分类处理,即规定某些警察专门从事某项工作,这种职能分工可以使监狱警察专门研究、探讨某一个单项工作的方法、步骤以及策略,使得监狱管理工作划分得更细,管理人员实际的工作做得更精细,这样既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完成,又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保障以后的管理工作能更科学、专业化、高水准的完成。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狱警队伍

作为监狱工作主体的监狱民警队伍,其在执法、安全、质量改造三大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监管改造工作作为监狱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直接以人为管理对象,改变或部分改变人的已有意识和行为习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这就要求它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专业人士利用专业知识来进行,因此需建设一支拥有法律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拥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的强有力的监管队伍。

3.设置专门化的监管部门

针对不同的犯罪人群和犯罪心理,监管改造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矫治对策,这就要求监管须建立不同的管理和教育矫治部门。这是监狱管理制度由粗放向精细的一种转变,也是监狱刑罚执行要求分类管理和分别施教的基本要求,同时它也是教育改造由宏观向微观的具体化实现。设置专门化的监管部门其实质就是监狱管理的精细化,只有设置专业化的部门,实行管理分工,使工作越分越细,专业化程度就越来越高,这样才能保障监狱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建立适应现代管理的监狱管理体制

1.建立三级安全、改造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在原有业务部门和业务流程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监狱、监区、分监区三级安全、改造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方面提高监狱工作的整合性,提高改造质量管理的地位,使之成为贯穿监狱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活动全程的主线,成为监狱的主管业务,更有甚者成为包含全部因素的全监狱性质的大系统管理,把影响安全稳定和改造质量的各个因素纳入管理的范畴,形成一个大安全、大教育的管理体系,提升安全管理。

2.完善监狱工作运行管理机制

在逐步完成部门分工明确、业务归口管理、岗责清晰、条块结合管理格局的条件下,建立大教育、大安全的管理运行机制。采取动态问题动态管理、系统问题系统管理的方法,设立并落实三级定期排查和分析研究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对狱情、犯情、敌情等安全和改造质量的各个要素以及监狱的各项业务工作的运行影响甚大,让大教育、大安全的管理制度在监狱工作中得到具体的详尽的体现。

3.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考核机制

第一,创新监狱的监督考核组织形式。把职能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纳入监狱的监督考核中,监区的工作与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员设置全方位的监督考核机制,不但能推进各科室积极发挥其管理只能,调动起科室与监区的积极性,还能消除人们不平衡的心理,加强了各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业务,加快了监区自身整改的工作进度。

第二,创新监狱的监督考核方法。在监狱工作的监督考核中,不应只考核各项基础业务的规范化程度,记录痕迹层面上,应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透过记录痕迹考核他们真实的执行情况和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监督考核的真实性与实用度,

第三,创新监狱的奖惩考核制度。监督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精髓是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只有把各项奖惩,特别是“德”、“绩”的情况作为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作为监督考核的基础来体现监督考核的结果,才能真正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奖惩机制,调动起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监狱内部各个部门都朝着自律型组织转变。

(三)引入现代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监狱管理制度

首先,树立起“人本生产管理”的新理念,创造和优化劳动改造手段。监狱生产目前受其自身固有的条件限制,倒退为劳动密集型和劳务加工型产业的状况,监狱的经济也受到严重制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发展监狱经济,优化劳动改造方式和强化监狱生产的物质载体功能,就只能用现代的科学文明手段完善监狱的生产管理,大力发展监狱生产和强化劳动改造罪犯的条件,同时需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从而达到“人本生产管理”的目的。

其次,一个国家的司法文明程度体现在对罪犯人格的尊重上,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施行刑法的目的。从我国现行监狱体制考虑和罪犯未来走向社会来看,对罪犯的人格尊重并不要求取消惩罚和劳动,反而是让他们通过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以帮助以后再次进入社会有谋生的技能。比如,建立合理的监狱企业产业链,让罪犯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掌握种植、养殖、工程等一些实用的技术,让他们在刑满释放后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有一技之长以满足现实就业环境;对专业特长的罪犯,可以提供一定的条件,让他们继续钻研技术业务,提高其专业知识以及服刑人员的文化知识服务;对参加一线劳动的罪犯,要人性化操作,根据劳动强度提供相应的伙食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改造罪犯的有效手段。

最后,监狱的功能是帮助、惩戒、改造罪犯,为了能专心的执行本职工作,监狱改革要求转变监狱办企业、监狱办社会的现行机制,但这也不是要求监狱就要脱离办企业的职能。对于如何实现“监企分开”,在发展监狱经济的同时为罪犯改造提供劳动场所和岗位,让他们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以保障应有的人格尊重,在真正意义上让监狱成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讨和解决。

篇9

关键词:学校教育 体育 层次

长期以来,如何在学校教育目标中摆正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技术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迫切需要从时代的高度对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的相互关系作一个教育哲学层次的深入研究。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制订学校体育方针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确定课程改革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此,如何理解与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社会、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具体态度,而且还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本文运用哲学的方法论,谈谈应该如何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与关系问题。

一、教育的构成

这里的教育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标中所包含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社会生活和人生需求复杂化及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领域日趋拓宽,过去的那种过分倾斜一育或二育的现象早已不合时宜了,现代的教育即使涵盖德、智、体、美、劳仍然不意味着把应实施的教育包容在内。此外还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卫生、青春期咨询与指导,以及作为各育共同基础的劳动教育等。因此,当前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中德、智、体、美、劳五育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新思维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脱离生理发展谈心理发展,这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科学抽象;而在现实教育中,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忽视甚至损害生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的体育也同样是片面的。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德、智、美三育,而且从体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育这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身体活动对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影响,这是当代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研究前沿的重大课题。揭示了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与不可分割性,并提出一系列通过身体活动来开发智力的新途径。这些阐述发展体育与智育的新见解和新成果应该成为体育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的研究课题。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学校体育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内在的统一;体育不仅能培养竞争胜利者的良好心态,而且能锻炼对竞争失败后果的承受力;体育能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客观规范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品质。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是现代人和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

从以上对体育与智、德、美育内在联系的剖析中不难看出,体育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之基础和重要途径。用这样的观念和眼光来反思当前的学校体育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我们树立未来的体育价值观,并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认识理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新观念

从对体育与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他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又分属不同层次,体育还担负着前三育所没有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制订当前与未来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分类时,必须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观,认清体育在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未来社会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终身体育的原则调整当前体育的目标模式,并将其与各科教育目标及课内外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教育。未来的学校体育的功能除了它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外,还应在保障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和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体育应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校内外建立一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生活,为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国新一代的国民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篇10

1.我省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各方面发展的总体趋向、学段特征、地区差异(沿海地区与内地山区)、校际差异(重点与一般)、表现及其内在规律性。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自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环境更为开放,初、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程度较低;而内地山区由于环境比较封闭,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比较迟缓,相对沿海地区更稳定、淳朴一些。比如,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方面,内地山区高中生中有73%愿意这样做,沿海地区为60%;很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内地山区初中生比例为83%,沿海地区仅为68%;内地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进取心强于沿海地区(分别为69%和57%);有66%的内地初中生经常和父母交谈,而沿海只有55%。此外,诸如同情心、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等品质的发展方面,内地山区的中学生均强于沿海地区。在调查的样本中,内地山区有86%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区则只有70%,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与国外各方面交流较多,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比较国内外的生活与发展,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沿海地区学校德育应重视的工作;同时应探讨在商品经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宽宏大量的品质。

近几年,沿海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小学比较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比如不少地区小学向家长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等。而内地山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似乎有放松的迹象。如在勤劳俭朴方面,沿海地区小学生经常干家务事和从未干过的分别为42%和11%,而内陆地区学生则为35%和20%;不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沿海为14%,内陆为23%;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沿海为14%,内陆为21%。因此,应该在内地山区的小学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在勤奋进取方面,内陆地区的小学生也不如沿海地区。在学习中力争取得好成绩的,沿海高达90%,而内陆仅为69%;学习中遇到困难、自己设法解决的,沿海为91%,内陆为77%。两地区初中差距不大。而内地山区高中生的进取精神又强于沿海地区。这可能由于沿海地区的家庭对幼小子女在学习上的要求较高,而到高中阶段,随着就业机会增多,学生减弱了在学习上的进取心;而内地山区的家长对能上高中的子女升学期望值较高,并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心理欲求。因而,沿海地区的中学应教育学生保持学习上的竞争与进取意识,当升学无望时,应使这种品质转移到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上;而内地山区学校应注意从小就鼓励学生竞争进取,同时教育学生立志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总体上看,内地山区的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认知的发展水平上低于沿海地区的学生,道德发展未摆脱他律状态的比沿海地区多。

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儿童只有在许多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逐渐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沿海地区的儿童相对于内陆地区的儿童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频繁,获得的信息量多,实践活动量也大,因此在道德认知水平上高于内陆地区的学生。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去看,过去我们的德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价值观念、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近几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反而促进学校重视加强道德教育。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学校的升学率负担相对低于内陆地区,这也为沿海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总之,扩大儿童的活动与实践领域,在活动和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内地山区学校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虽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全面认识社会影响,对消极因素不必害怕,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总是会有成效的。

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重点小学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反不如一般学校。如在勇于承认错误、干家务事,守信用、喜欢集体活动、关心他人、宽容心和责任感等方面,重点小学学生的良好比率均低于非重点小学10个百分点左右。一般说来,重点小学的学生与非重点小学的学生起始的智力相差并不大。能进入重点小学,有的是因属于片内,相当多的是由于走了各种途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寄予厚望,在功课上抓得紧。重点小学的功课也相对繁重。因此,对于重点小学来说,应该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尽管重点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父母对小学生的成绩如此重视,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点小学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却不如非重点小学:表示要在学习上争取好成绩的,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分别为79%和93%;表示在学习中碰到难题努力自己想出来的,重点小学学生只有80%,而非重点小学学生却有92%;表示在事业方面努力进取奋斗不息的,二者之比为80%和89%。这种情况说明,重点小学可能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另外,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很多恨铁不成钢,或“陪读”,或请“家教”,学生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虽然他们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比例较大(重点校44%,一般校38%),但他们对学习可能会感到厌烦,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意识。而在非重点小学读书的学生,要求将来进入重点中学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这就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具主动性和进取心。

上述观点,可以从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调查中得到佐证。重点小学学生中,认为家庭和父母对自己作用较大的有31%,而非重点小学仅为14%;认为电视、电影、广播等传播媒体对自己影响较大的,重点小学有37%,而非重点小学多达56%。这里说明了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看电视等活动的限制。而过多的限制和他律,使学生在品质发展上自律程度降低,重点小学学生的自律程度就低于非重点小学学生。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质发展状况和小学有所不同。首先,重点中学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略强于一般校。如在“为了出国或赚钱,任何下贱的事都干”的回答中,重点校肯定的只有2%,一般校有6%;重点校从未参加赌博之类活动的学生为91%,一般校为85%。在诚实倾向的测验中差异更为显著,重点中学不诚实倾向的有48%,一般校高达76%。在谦恭礼让和宽容心方面,重点中学也略强于一般校。另一个差异表现在重视集体荣誉方面,重点中学占92%,一般校占84%。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由于重点中学学生起点较高,学校校风一般比较严谨,良好的班集体较多,学校德育工作条件较好。

两类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勤奋进取品质方面差异不大(在事业上力求奋斗不息的重点校为80%,一般校为82%;在学习上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前者为75%,后者为74%),但他们的差异主要在学习的意志和毅力上,如“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重点校为86%,一般校为77%。因此,对于一般校来说,须在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和毅力上下工夫。

一般中学学生的品质发展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在劳动方面,经常干家务事的占46%,而重点校只有26%;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一般校为68%,重点校为65%。这是由于重点校学生在学习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有所放松所致。因此,重点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增加集体劳动锻炼,这将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学习成绩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一些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明显优于差生,如勤奋进取、自信自立、自尊自爱、责任心等等。但一些与学习不那么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也大多好于差生。如勤劳俭朴,自制自律、谦恭礼让、孝敬父母、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公平正义、宽容与同情心、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等。在三个道德自律测量题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选择自律回答的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学习成绩越好,道德认识理性化的人数比例越大。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把德育与智育截然分开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好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就必然毫无问题。比如,成绩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不诚实倾向比例几乎相同(54%左右)。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好、中、差生的比例分别为42%、40%、43%。因此,对成绩好的学生,应加强这两方面品质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情况又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诚实正直的比例较大;而在勤奋进取、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品质好的人数比例也从学习差生到好生递增。

但中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少品质发展不一定与学习的好、中、差正相关。如:尊敬师长方面,比例分别为91%、97%、93%;关心他人方面为92%、96%、86%;宽宏大量方面为62%、70%、59%;乐于奉献方面为80%、90%、86%。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看不起别人;平时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其他人和与自己无关的事不大关心;由于学习上竞争的影响,有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情绪化,宽容心不够。这样的品质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还有一个应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较差,当问到“在生活中如碰到严重的挫折或打击”时,回答“会很长时间提不起劲”的,学习好的为25%,学习中等的为21%,学习差的为19%。这是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在精神中总是处于顺心的状态,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和宠爱使他们自视甚高,一旦受到打击就接受不了。一些中学中的优等生在大学成了中等生后,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例子,提示我们在中学中应该重视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在未来社会中,个人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如果与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对位、不适应,那就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会取得什么成功。

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在个性品质上与其他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勤奋进取的精神方面,比如,选择“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仅为58%,大大低于好生的92%和中等生的80%;“学习中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为77%,而学习好与中等的学生均为8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另外,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迁移。从调查看,总体上说,学习差生的自信心并不差,在“遇事总有自己的见解”和“虽然有的同学在许多方面比我强,但我也有自己的长处”的回答中,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差异并不显著,差生主要是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差。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导或激励他们把自信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学生对德育形式和方法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效果良好的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几种比较集中的反映:

首先是理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如经常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到生产、生活和市场第一线去进行社会调查;到部队去实地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训;利用自己的本领切实开展学雷锋助人活动等。

其次是校内德育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主题班会、各种竞赛活动、文艺活动、野外游览或考察活动等。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中,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在的德育因素,不要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忘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第三是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中就有相当多的人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有的中学生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对最差劲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有几种比较集中的意见:

首先是开会,尤其是听枯燥乏味而又冗长的报告;即缺乏生动事例又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形式主义的宣传。

其次是批评,特别是粗暴的批评和有损自尊心的讥讽,这些只能激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三是劳动惩罚和形式主义的“做好事”。劳动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德育形式,但如果和惩罚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认为劳动是一种惩罚的手段,从而逃避劳动,看不起劳动和劳动者,劳动教育也就完全失败。相当多的学生对“做好事”也有意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觉性,而且许多活动本身并没有实际效用,更谈不上教育作用。

对于游览活动、野炊、观看电视和录像片甚至读书活动等,学生中有不同意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以及看什么样的电影、录像。比如,有的中学生认为看教育影片没有意义,说“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应该看一些娱乐片”。出现这种情况,有几种可能:片子对于她来说,太浅或看过多次;看完后没有组织必要的讨论;影片对于她太深了,看不大懂。因此,即使是看教育影片,学校也要精心组织,根据对象掌握时机,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多样化,求新求变意识较强。因此,要力求活动的多变性,挖掘活动中的趣味性,做到适人、适时、适地。对于过去的和现在正在采取的德育形式和方法也不能全盘否定。有的应保留发扬,有的应摒弃更新,有的应注入新的因素和内容。我们应该寻求既适应时代潮流又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德育方式方法,以达到教育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