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素描绘画;写实油画;艺术创作
素描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创作艺术,考察绘画者的基本技能,如今素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绘画者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形成对艺术的造诣,在进行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素描也是其他绘画形式的基础,只有先掌握了素描的基础和技巧,才能够获得专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素描更加注重的是空间感和立体感,没有任何颜色添加,但是能够将物体或者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1素描描述
素描是绘画中的常见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形式。广义的角度来看,素描是一种颜色的绘画形式,从狭义的角度分析,素描就是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对于美术技巧与规律训练培养的过程,素描如今的形式是用单一的颜色表达情感。素描不只是绘画中的基本形式,更是主要的艺术形式。通常是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来完成绘画技能的培训。在素描学习中,使用艺术表达形式对于物体结构进行分析,清清楚楚了解自然状态发展规律,选择正确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创造出符合人们艺术审美的作品。素描培养了学生对于眼前物体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对于物体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的想象能力,能够分析物体的组合和判断,通过素描来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艺术的感知能力。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美而言。素描主要通过找寻每个人身上的特点,再把每个人的特质放大,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眼前。
2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素描,不依附任何艺术形式而存在,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没有那么复杂的形式。作为基本的艺术形式的载体,在十七世纪用来区分欧洲国家。在艺术创作过程,素描将对于人的把握和事物的观察细节融入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素描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绘画水平和能力。因为素描需要多种绘画技巧能力的综合,而写实油画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将素描作为基本功,然后将油画创作的基本格局进行体现,写实油画中主要的追求内容就是真实,要求通过写实来呈现物体或者人物本身的真实魅力所在。写实油画基本功考察的就是素描。而深厚的素描功底需要人们进行长期大量的训练才能达成。画家在长期作画过程发现绘画的规律和方法。不断的增加画家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基本能力,能够使得画家的技术技巧运用的更加娴熟,再进行创作中激发想象能力,能够不断向人们呈现有厚重感和人文气息的作品。
2.1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基础
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对素描创作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素描是绘画者的基本功,更强调素描帮助人们形成对绘画的基础性了解,是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良好的素描能力,才能够物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素描能力在进行创造过程中,徐悲鸿在进行素描教育中每天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素描训练,在这个过程中,绘画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素描是不仅仅是以素描形式完成。写实油画创作中,是以素描为基础的。因此在写实油画创作中不断将素描要素进行考虑,例如素描明暗、虚实关系等。素描中的关系跟绘画艺术创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存在。
2.2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的画面空间作用
人们视野中的事物是立体的,所以在进行平面中将立体的空间构建,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形式,在空间构造的在过程中,是现代绘画中的重要形式。在初期阶段,因为观念和技巧的限制,人们对于空间立体的呈现能力较弱,素描中多种的表现形式,通过将这些应用进行写实创作。艺术性对于人物的描绘过程中,经常使用素描的空间绘画结构手法,注意运用阴影能够将人物更加立体的呈现。具有三维体系现象。同时能够利用虚实关系在塑造的时候,近大远小,对于绘画中的创作的空间立体感能够生动呈现。在进行写实油画中的,著名的绘画者能够通过空间立体呈现画面,将素描的技巧和写实油画进行结合,可以增加画面中的空间感,能够在视觉上带给人们新的感官体验。
2.3线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线条是绘画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在线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所占的比重较大。人们对于油画作品欣赏中,对作品有深刻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对线条的驾驭过程中,能够传递画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表达,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新的空间形式,在线条的转换中,能够烘托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能够传达背后的情感和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烘托也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多样的形式构建不一样的空间轮廓,在进行构造的过程中,以线条作为分界点,在一定情况下作为作品的有力支撑点,线还可以作为背景的形式出现,这样使得整幅画面的空间立体感更强,内容更加的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因此,在作品中很好的运用线条能够让整幅画面更具有别致的形式和韵味。绘画者在创造作品的时候,仅仅通过简单的几笔能将画面生动传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但不是仅仅只是简单的绘画,更加重要的是能够把握好空间的构造。在加上线条的虚实的构造,使得图形的整体效果更加直观、主题更加贴切,人物的表达更加传神。作者的情感得到逐一层次的加深。
3总结
素描使得油画创造更加是具有艺术感染力,每一个人对绘画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正由于不同的想法造就了多种形式、多种艺术风格的作品,有的作品注重线条的运用,有的注重线面的结合。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掌握技巧能够使多样的形式运用更加灵活。油画写实是通过素描与色调的结合,创造出多彩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齐爱民.论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孙博文.浅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8).
[3]孙绍昆,程浩.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J].芒种,2015(11).
[4]肖伟.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作用与影响[J].大舞台,2015(05).
篇2
关键词:艺术创作; 生活; 基础
艺术创作是作者学识、观念生活和技艺等全面素质和修养最终的展现形式,也是学习的最后阶段和目的。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大量作品,并且是力作贡献于世,不然就谈不上成就。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立足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生活的美。培养人们美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想创作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一、艺术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优秀的艺术创作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作为塑造艺术之一的绘画,是以瞬间的可视形象状物抒情的艺术形式,更具备直观而又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它们不仅以真实艺术价值而存在,还具有珍贵的历史、挥鞭策马出行时的喧哗场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出北宋京城汴梁以及当时市井郊外的繁华热闹景象。透过这些作品反映出古代社会不同的生活侧面,它不仅在当时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还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可视的形象史料。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社会生活,是和画家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是分不开的。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作品,如果画家不具备深厚的生活基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不可设想那样恢宏浩繁的生活场景将如何表现。这反映出古代画家对生活的体察和严谨的态度。
艺术作品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所表现的生活就只能来源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因此生活就成为创作的唯一源泉。美术作品中所指的生活是作者对社会和自然界生活的体验,是通过创作者本人在体验感受生活中所领悟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那一部分生活,并不是任何一种生活都可以加以表现和反映,因此生活并不等于艺术。
二、艺术创作是生活的体察
在对生活的体察中要注意把握本质性的东西,不能被生活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就需要深入的体察和研究,而不应该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猎奇。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早在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揭示了书法艺术形态美来源和书法艺术形态的创作标准。书法艺术以汉字为基础,而汉字的起源就是自然万象,在汲取自然万物形态美的基础上提炼为文字符号。东汉蔡邕“书肇自然”说、清刘熙载“书造自然”等都揭示了书法艺术形态美的来源。即是对自然地摹写,对生活的体察。
人们的社会生产是错综复杂的,则作者只有长期深入地体察,才能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正确的认识生活中包含了人生的生活体验、审美能力,甚至于人的世界观。人们都置身于不同的社会生活体察中。它并不是在需要创作的时候才进行的,而应在平时的生活中,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逐步积累起生活素材。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成功的创作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是自己所经历过的,但却没有引起自己的兴趣和注意。因此,艺术工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将对生活的美熟视无睹。这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
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就美术创作而言,也有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之分。直接生活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验,而间接生活通过其他途径所获得。如小说、影视、摄影等。历史题材的创作就需要利用间接的方式去熟悉生活,因为人们的生活不可能都那么全面。无论是直接生活还是间接生活,都要把所要表现的生活体察清楚,研究透彻,不然,就要出现差错。我们经常在美术作品中看到各式各样的差错。例如: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由于历史知识的缺乏或了解的不够全面,会出现不符合时代环境,服饰和道具出现违反生活规律、违反风俗、民情的现象,使作品的真实性受到影响。不要把这看成小小的错误,因为美术创作再现生活,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真实的艺术品才能给人以“真”感觉,否则,将会给人以虚假的印象,使观众产生不信任感,更不能和他们产生共鸣,这就必然背离自己的创作愿望。
三、艺术创作是生活的情感体验
创作是对生活寄予真情实感。一个感情淡漠,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被生活中的事物所感动,更不能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即使创作出作品也很难感动别人。试想一个看见农民就躲得很远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反映农民生活的好作品来的。了解他们的愿望,进而逐渐对他们的形象在共性和个性方面开始有所认识,与他们的思想感情才能交流和贴近,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现代著名画家刘文西长期深入陕北农村生活,几十年来多次到陕北农村深入生活,把那里作为自己的生活基地,和农民广交朋友,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并创作出不少反映陕北农村生活的好作品。他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以幼年画到少年,又由青年画到中年,对他们多次写生,达到亲如一家的境地,用自己的话说:“在我创作加工时,他们的言谈风貌好像就在我眼前。”有这样深厚的生活基础,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便是真实可信的。
四、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实践积累
生活基础是靠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不仅要对生活中的事情观察研究还要对人物形象、环境道具等典型形象收集记录。在美术创作中最好的记录生活的办法就是画速写,积累大量的生活速写便是日后创作的具体素材。甚至一个人物形象或者一件生活中的用具,都可能促起创作的灵感。即使在摄影术十分普及的情况下,也不应该放弃速写。照相虽然有准确快捷记录生活的优势,但在速写中却包含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是照片所不能代替的。
总而言之,艺术创作的好坏与创造者的生活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即艺术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创作是生活的体察,艺术创作是生活的情感体验,艺术创作是生活的实践积累。创作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生 活,才能得到深刻的体验,并逐渐积累起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的生活基础。
参考文献:
[1]《新编艺术概论》吴留英 张子臣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04.
[2]《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等编著,陕西人美版,2008.05.
[3]《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篇3
关键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29-01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思想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生
从古代开始就有许多画家一直在探讨中国画的创作思想,并且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艺术理论。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以来,师法造化一直是创作实践的主流。“心师造化”是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主张,实际上便是“立万象于胸怀”。
到了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阐述了画家创作的全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之间的内在要求。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深刻的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造化”指的是客体,即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心源”指的是主体,即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总体来讲是把艺术家对自然物象这种绘画客体与艺术家本身的主体情思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倡导人们要以自然为师,学习自然,要师法自然。画家要深入自然,深人生活,体会自然界的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心思”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辩证关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前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后者是艺术的根本准则。
“外师造化” 是基础,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画家从客观现实中汲取的创作素材,通过整理和提炼,并且溶入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强调了客观对象的审美观察。造化就是作者描绘的客观物象,是作者通过观察、认识客观物象,造化既包括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作者生活过程中接触的人文环境。这些都通过眼睛立于胸中,心通过客观事物的涵养和充实,再修炼胸中之万象,使万物渗透到画家的意识,情绪,以手偶得。
“中得心源”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中得心源”之“心”就是思,要求作者择选取舍自然景物,考虑到整体布局,反复推敲的作画。荆浩认为:“思者,删拔大要,凝想感物。”这句话是对“思”进行全面思考的方法,要求作者能从繁琐的物象中求规律,将复杂之形体进行主观归纳,伴以情感、兴趣、感受,想象等因素作用,创造出反映自己思想境界的作品。
三、以郑板桥的《竹》为例,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郑板桥作品中描绘出的竹子的美,虽然是来源于现实中的竹子,但又脱离了现实中的物象,是作者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精神表现。他在作品中的一首题画诗中提到四种竹子:“园中之竹”是园林中的竹子,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直接看到的、观察到的竹子,虽然经过了眼睛的改造,但基本上仍然是现实中竹子的忠实反映;“胸中之竹”则是画家在头脑中经过艺术加工以后而形成的审美意象;“手中之竹”即是创作完成后的作品。画家运用笔墨在纸张上所表达出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时,舍去了一切与美无关的枝节,使画家意象中的美又一次得到了强化和改造。于是“手中之竹”比起园中之竹的美,更加生动,更加形象,也更加完美。因此,郑板桥继承和借鉴了前人的成功经验,真实流露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其人格写照。他不像当时“正统”画派那样通过临摹前人的画,搬到自己的画面上来,而是善于把握住客观事物本质的东西通过自己独立的思想性格,从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他的绘画艺术成功的把“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有机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创新了绘画传统,具备精湛的艺术技巧,将“造化”与“心源”完美结合,诞生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艺术家进行创作,必须能够认真观察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各种表象和无限的变化,但反映了自然界并不一定就等同于艺术创作,如何能够反映出自然世界真实的本质特征,如何能够真实确切地表达出艺术家对于自然和生活的观察、感受、情绪和态度,如何能够创造出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仅仅依靠机械地模拟临摹是远远不够的。单纯化的自然形态或是单纯化的心理感受的表达,在艺术作品中很难具备独立的意义;而与此相对应,一件艺术品同时具有双重意义,它既将人的心理感受物化,又将自然界幻化成为主观意识的媒介。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抽离自然物象的依据,也是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心理基础。艺术形象既源于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又融合了艺术家的主体思想情绪,它的创造需要造化与心源的相互作用和完美结合。
篇4
一提及手工经常会被指认成一种生产方式,而往往忽略了手工的本质,即人由对材料的直接触感而带来的精神性体验。而繁复手工,既是手工生产特征,也可以衍生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通过这种创作方法,实现艺术家与材料的接触,从而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把艺术制作过程不再看成是艺术品完成的一个步骤,而变成艺术创作的意图和理念。享受过程,享受繁复手工过程带来的体验。
繁复手工过程是一种带有时间性质的称谓。繁复手工是手工生产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繁复手工更多地讲求手工的时间性质以及手工繁复所带来的自身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大抵呈现抽象、单调、繁复的共性,其绘制方法与过程一般是选择一种基本的母题,或某种抽象的图式,或某种符号,做其无尽地延伸或单维的增量。
二、 繁复手工过程的特性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繁复手工过程的艺术作品往往有着以下几类特征。
(一)时间性
对时间的探索是一个哲学命题,亚里士多德把时间理解为运动计数,康德把时间作为纯直观的形式,海德格尔则把存在的意思定为时间性。相较于这些深奥的理论,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则显得通俗含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国的古人认为时间是流动的,时间没有终点,时间就是对时间本身的消耗,在循环往复中体现着时间。而这些恰恰就是人体验时间自身的感受。
(二)物性
庄子的“齐物论”中,就认为世界万物价值齐一。此时的物性不是物理学解释的物体的物理性质,宇宙与自然规律的合理的存在和发展才是物,物是一种规律,物性就是一种对待物的态度,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自然观。
说到物性,很容易想到日本的“物派”艺术,产生于20个世纪60年代的物派艺术在美洲大放异彩,更多的是符合了当时强调民族文化自觉的呼声。“物派”艺术家的反形式主义观念强调作品以物质为基础,以装置的形式表现事物的过程或者状态,并从物质与物质、物质与场所的联系中引导出了关系、状况、状态等议题。
(三)过程性
过程是一种抽象方式,但它强烈拒绝任何观念性的苦心经营。过程只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无意义的操作,它耗费大量的劳动,艺术家则通过这不同的“劳动”完成一个体验的过程。意义只能基于这个过程和过程中的变化,变化则服从于个人体验,而作品本身只不过是一些不完整的过程片段而已。过程关注时间与劳作的展开,唯一正确的途径是讨论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在时间上的延续,以及在重复劳作的过程中展开人与物的接触。
邬一名最近创作的与传统水墨画大相径庭的唐代仕女图用积墨和晕染使边界和“色彩”一层一层地模糊,以繁复的“积墨劳动”去追求一种“不确定”,最后得到的是一个简单到没有五官和身体衣饰细节的“仕女”。他这种做法是为了得到一种经验,一种对古代美人的想象的理解,一种创造神秘距离感的满足。
多重的“书写”使得原始形象消失,而这种消失的“无”却使得个人得到了精神充实的“有”。
(四)个人私密性
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件窥视自我、极其隐秘的过程。私密性就是强调自身的体验、会心的过程,用自己个人化的体验与叙述来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作品指涉自身的状况,自由度极高地围绕着“我”,表达对“我”的理解。承认个人,反映个人,只涉及个人。
1993年以来,顾德新开始使用腐烂的方式处理新鲜的自然食品如肉、水果等。这种方式就是每天用手捏一块生肉,直到将肉捏干。顾德新一个人坐在那里静静地体验他自己的有鲜血生命的肉体与一个逐步被去掉“血”、“水”的生命死物之间频繁接触的感觉。任何所谓的意义——无聊?净化?恶心?性感?都无从得知。观众从他的“捏肉”作品的展示方式中得到的则是虚张声势的华丽和庙堂式的礼仪场面,众多“记录”捏肉的手的照片排列有序,象一幅幅“抽象画”。 捏干的肉块堆放在中间红布包裹的台子上,像遗体告别。顾德新似乎故意使观众“看”到的与实际创作作品的“意义”(比如过程)拉开距离,从而将那份只有自己能体验到的东西永久地封存在一个不可知在的世界。或者说,他创造了一种煽情式的视觉场面,只为了增强了对“意义”消解的力度。
三、结语
手工生产方式是几千年农业手工文化留下来的遗产,通过发掘并将其转换成一种创作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许它将会指导一大批艺术家创作出类似物派艺术那样有着极其明显民族特征的艺术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将艺术归于常性,归于平常的点点滴滴。享受过程,享受繁复手工过程带来的精神性体验。
【作者单位: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高名潞.中国极多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情感表达;绘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86-01
一、情感在绘画中的体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他反应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欢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者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也是态度的一种体现,是态度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它更是人的一种情绪体现,情绪和情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只不过一个体现在个体、一个体现在社会。他们的密不可分的。
我对于情感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人与人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一个是人自己内心的一些变化引起的兴奋或者悲伤或压抑或恐慌种种的情绪表现;一个是人因为对外界环境的不满或者对外界环境的欣赏或者对于亲人的感恩而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而最后的一种情感也正是本片文章所要重点阐述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感才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气宽广的胸怀,才有了《父亲》作品的出现。这些诗作、绘画乃至小说在内都是我们人类来抒发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更是创作的动力。
情感是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其本质特征。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乃至理论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是这么说的:“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法国著名的大雕塑家罗丹的经典语录是这么说的:“艺术即情感。”著名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有对艺术与情感的独到见解:“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他能显示人的真实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理论家都想表达他们内心对于艺术和情感关系的论段,艺术创作包含情感的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艺术,所以绘画是情感的表现与情感紧密相连。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文明,绘画便成为人类思考的工具,人类面对现实的困惑,无法用言语或者行动来解除困惑,这时绘画便成为了解困惑的一种方式。创作者能够在绘画创作中直面现实,使批评者能够在评论中分析现实,使欣赏着能够在欣赏中超越现实,使厌恶者能够在厌恶中认清现实。无论是批评还是欣赏乃至厌恶,都是通过创作来表达一份份的情感,在求实、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唤起自己的良知,在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对理性的认识,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绘画创作中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是情感的一种寄托,在每一处色彩的运用及笔画的勾勒都应该表达的是画家真实的情感。这份情感的真实不仅仅代表着画家自己有真实的情感表达,更包括一些自然的情感。罗中立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父爱的那份沉重与伟大,中国山水画让我们的心与自然交融,张大千和齐白石的每一笔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贴切。包括哪些山水画在内的很多与自然相联系的画作能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那份真实性,那份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联系的真实性。
二、情感是绘画创作的动力
绘画属于精神的范畴,其主要的功用在于释放和洗涤人类的精神,传达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绘画创作的主要内容,是绘画存在的根本。
每一种关系的产生或者是每一件事的发生都需要一个动力作为引导。机器的运转需要电机给予以动力,汽车的奔驰需要发动机来给予以动力,甚至运动员每天辛勤的汗水以奖牌和荣誉作为动力,工人的付出是以家庭的幸福作为动力,所以绘画的创作也离不开动力,而这份动力正是画家所要抒发的情感。
绘画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而这种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于释放人的精神,传达的是人的情感。情感恰恰正是绘画创作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中心思想,是绘画存在的根本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对事物的简单化,人们往往更喜欢通过一些画面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是去读懂别人的情感,绘画不能像一面镜子一样毫无修饰的展现出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这样的绘画才是富有生命力才是对人们具有吸引力,所以情感的存在与表达才是绘画创作最为重要的内容。
绘画是无声的艺术,他是一种平面的艺术,因为绘画的平面性,所以绘画所描绘的永远是一个横断面、一个物理空间的横断面,但这个物理的横断面却告诉我们观看者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现状。绘画虽无声却有它的语言,而情感的表达正是绘画语言的决定因素。
画家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感,往往会选取不同风格的绘画形式和语言,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也决定了内容。绘画形式的选择往往受画家情感的影响,和人的惯性思维一样,画家也会选取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人喜欢用直接的画面来表达出最简单和直接的情感,如罗中立用一幅《父亲》来表达对父亲的那份沉重的爱。有人则喜欢从侧面来暗示,使绘画语言也具有暗示性,如赵无极通过抽象绘画来表达自己的那份独到的对艺术的理解。
三、绘画创作也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绘画是一种能够丰富的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的工具,笔者认为情感是绘画的生命,是创作的灵魂。同样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也有促进的作用,当一个画家或是艺术家去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他的情感不停地在脑海中徘徊,那么他就会理所当然的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可见情感表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美国符号论美学苏珊朗格她把艺术视为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即表达情感的意义的符号并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托尔斯泰说过;“一个艺术家如果漠视对同类命运的关怀,那么必将导致自我心灵的枯竭。”真正的艺术家具有纯真的思想情感,他们的情感不会轻易地就因为外界的干扰而随波逐流,他们的创作往往是独立自由、不收干扰。情感应该贯穿于艺术的始终,是艺术创作最初的源泉。人们通过语言来传达信息,用艺术来传达情感。真诚的情感应该是艺术的生命,要想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必须把真实的情感融入其中,没有情感就没有最初的纯真。
绘画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最重要的应该是情感的表达,让绘画成为一种真正的富有生命的艺术,这样才会吸引到人们的目光才会赢得人们的共鸣。以笔塑神,以神示情,这就是绘画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葛赛尔.罗丹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3]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民族文化因素;动画设计;应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外动画的大量引入,国外动画形象在中国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国动画的本土化,以一种对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现实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状态的热切关怀,并结合时代的发展,继承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和民间艺术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并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去开拓国内外的动画市场。
一、动画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
讨论动画艺术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应用,首先需要对动画艺术创作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分析和描述。从画面内容的构成看,动画创作的主要基本元素有:角色设定、场景设定和色彩设定。
(一)角色设定
动画艺术创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动画片中的角色不必拘泥于日常所见或惯有思维的人或物的外形,这就为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没有了现实逻辑的拘束,作者可以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动画艺术可以通过动画片中形象和情节反映客观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会表达出动画创作者对它们的主观态度川。但动漫角色作为片中矛盾冲突的主体和情节的轴心,这些角色的造型必须能与剧本情节的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经过创作者大胆的夸张和幻想,动画艺术中的角色往往能够拥有更加鲜明和独特的个性,比如在《玩具总动员》当中,就是由两个玩具担任主角―老式的牛仔布偶胡迪和另一位被定义为宇宙英雄的塑料玩具巴斯光年,他们在故事的安排下,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性格,一个机智聪明,一个勇敢坚强,但却互不服气,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搞笑剧情。
(二)场景设定
动画场景在动画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离不开故事的情节演绎、角色的矛盾冲突,并且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角色表演的气氛起到不可或缺的烘托渲染作用。场景的造型和形式,直接体现出画面的空间结构,也为整部动画奠定了时间与空间的基本背景。动画场景的概念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也是一种电影语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空间的衬托,而是在特定时间内对具有某种功能的特定空间。和角色设定一样,场景设定也不受现实逻辑的条条框框的拘束,可以任由创作者自行发挥想象,比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天空之城》中,就绘制出了一个神奇的空中岛国拉比达,它飘浮在令人无法企及的云海深处,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宝藏。
(三)色彩设定
色彩是构成画面基本格调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是独立的语言,具有人类共同的感知和心理体验,可以使人产生联想,并唤起人的精神共鸣。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来自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对不同的色彩也逐渐形成了某些特定的含义、感受和心理反应。毕加索就曾经指出,色彩,就像面容,会随情感而变。动态的画面在构成元素上与平面静态画面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动态画面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运动的,这种运动使色彩在动画的表现中除了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之外,更加强了色彩对情绪的催化作用。
二、传统民族文化因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一)发挥民族文化在文化观念转型中的作用
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在动画产业开发中的运用,可以避免一些民族群体面临其文化主体地位不断被消解的社会风险。同样,以动画作品的传播作为民族文化表现的载体和平台,可以强化民族文化在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从而增强受众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或使古老、沉寂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文化研究和主流价值认同中的显学。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线。动画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业态,是低碳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将起到愈加突出的作用。伴随着动画产业经济功能的不断强化,其作为文化产品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传播性质,所承担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功能,都将在发展观念的转型中进一步凸显。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转变观念,这也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了观念转型的进一步要求。
(二)提高民族题材动画作品的国际接轨能力
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与其他物质资料生产不同,在其作品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动画产品也不例外。因此,在动画产品的内容创作环节,对作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以往的中国动画作品中,尤其是以民族文化为题材的动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作品的主流价值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揉合了儒家的“仁者爱人”“忠恕中庸”、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因果报应,与人为善”等学说,整个社会孕育了一套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体系,这一内容体系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因为文化“语境”的差异和鸿沟,难以为全球受众所接受,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动画作品,往往以全人类共同关注话题,诸如环境问题、贫困问题、人类未来问题等作为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些题材内容文化产品更易于使文化产品变成普适性的人类共同需求的精神产品。
(三)树立表现形式服务于创作的观念
在中国商业动画长片创作中,观众常看到美国式的造型与套路似的运动规律及典型日本动画式的停格剪辑镜头。在中国艺术动画短片创作中,常看到把中国的京剧或皮影的老形式、旧题材原封不动地用新媒体的形式搬上银幕。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足以说明动画创作队伍存在着一种艺术投机心理和日益膨胀的浮躁情绪,用外国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来标榜作品的时代性,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自己民族艺术的表现语言。而动画片创作中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是服务于作者创作的一种元素,不是为了表现民间文化而形成的束缚。这样的作品既不具备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又缺乏真正的民族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对于不同主题的需要,他会以独特的方式去表现,而不是套用现成的方法去解决,这种独特的解决方法来自于创作者对主题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各种表现手法的娴熟运用。
结论
总之,反思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将多年来被我们忽略与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重新挖掘,只有汲取了足够多的养分,中国动画才能够成长,才有可能创作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动画电影,续写曾经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薛婧,刘行芳,徐亚苹.数字动画广告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4,03:45-47.
[2]喻双.当下中国动画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的错位[J].文学教育(上),2014,04:108-109.
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精品意识;精品创作
当今社会真是网络发达和信息传播飞速的时代,我们通过网络可以共享信息资源,也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然而,如果我们不思考不总结,只是在需要的时候随手从网络上搜索我们需要的知识和方案,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不愿意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们的工作很难做到最好,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群众文化活动中,坚持为人们服务,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够创作文艺精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化艺术作品。
1.树立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精品意识
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好一项工作,一件事情,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这是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1978年党的以来,改革开放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群众文化活动要通过弘扬这一主旋律,来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工作者的精品意识,凝聚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精品来自精心,精品源于精神”。精心,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工作者在工作中,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细化流程,做好每一个细节,把好工作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精益求精,追求群众文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每做一项工作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精神,就是由群众文化活动工作者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基础的敬业精神。对群众文化工作来说,敬业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群众文化活动中,如果工作者除了具有专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还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那么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形成认真和负责的工作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精神层面的群众文化积淀,这样,精品意识也就深入人心了。精品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进取精神,更是一种对工作的热情,是一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平时的艺术创作中都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把精品意识作为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要求,让精品意识成为工作习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精品,推动全民文化精神建设的繁荣发展。
2.创作文艺精品,彰显特色文化
发展群众文化,只有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并把精品创作当作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文化精品创作的品位,才能让每一件作品经得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从而使群众文化工作做得更好,走得更远。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文艺精品,不仅要具有艺术鉴赏价值,还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并在长期的检验中不被淘汰,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文艺精品。也就是说文艺作品能不能称作是精品,要看群众是否需要,群众是否欢迎,群众是否喜欢。在满足群众需求和群众欢迎的基础上,群众文化工作者还要有所创新,敢于对传统艺术作品创作思路进行创新。创新,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随意创作,创新不仅仅是打破传统思维,探索未知领域,更是追求完美,好中求好,精益求精。在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增加现代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使其更加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形成特色文化,将全新的艺术精品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特色成为艺术精品的招牌,让特色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的体现。有精品才有胜利。只有深入基层,扎实钻研,多出精品,才能夯实文化基础,确保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群众文化精品的生命源自广大人民群众
精品的生命在哪里,精品到底为谁而生?自古以来,一切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是因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经得住人民群众的检验,才被代代传承。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也是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的需要而产生了艺术,而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灵感也是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而这些艺术精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文化艺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者就要深入人民群众,去了解和发现群众生活中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是什么,对生活的向往是什么,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通过术作品表现出来。
4.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创作文艺精品,善于学习是根本。精品不是凭空而来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作的实践当中去;同时,不断创新,不断总结,才能在工作中不走老套、不拾人牙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文艺精品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付出大量辛苦的汗水和心血。没有事业心、责任感,害怕吃苦受累,是创作不出优秀的文艺精品的。只有瞄准精品,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的各种成果,不怕艰辛、埋头苦干,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群众文化工作者自身的精品意识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从而促进艺术精品的诞生。群众文化作品的创作,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从群众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一件优秀的艺术精品,往往能够生动地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创作风格,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但无论什么样的创作风格,都是源自群众对生活的需求、向往和期待,以此为创作灵感和创作出发点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并被代代相传,成为广大群众作品中的经典。一味地追求创作者的个人风格,张扬个人主张,背离人民群众的需求,远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不可能创作出经典的艺术作品。因此,只有深入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需求,将人民群众的向往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才能够创作出真正受群众欢迎体现艺术价值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周豫.群众文艺创作精品意识突出[J].南方日报,2014(09).
篇8
关键词:民间文化;采风活动;数字创作
1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为学生进行数字创作提供更加深入学习的机会
1.1 贴近生活、体验生活
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求同学们走出校门,到生活中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这也是将来步入社会的重要环节,是锻炼才干,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比如在参观烈士陵园时英雄的事迹简介,从过去的记忆和一张张黑白的面庞中,体会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战争的震憾。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及学习方向,同学们应该会正确定位自己的学习心态。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充分展现了一个集体的团结与友爱。
1.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给学生们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采风活动结束后的成果展示,是同学们对整个采风活动的汇报与总结。
在民间文化采风活动的全过程中,除了活动策划、组织、人员分工、设备管理与维护、安全措施的管理、交通工具的安排、整体的协调,以及成果制作完成后,材料的印刷与装订、成果的展示与策划等等环节,都由同学们自主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组织与沟通能力。
本次采风主要是对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本土旅游资源的素材采集和了解。成果的展示主要是对同学们采集的素材进行主题设定及创作。首先,对采风的资源分类整理,根据整理的文本资料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创作的主题及成果的展示形式;其次,进行剧本的编写及分镜头台本设计、数字插画创作草图设计、3D建模分析、动画角色设计及旅游衍生品设计方案等等的设计;最后,展开一系列艺术作品的实践与创作,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这个过程总体来说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同学们把采集的文本资料、口头采访的录音、视频、摄影素材分类打包整理,将成果在采风活动汇报展览中展示。这样一方面提供了高年级与低年级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强低年级同学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认同感,同时对本年级同学来讲,塑造了他们的成就感、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来讲可以起到丰富校园文化,增加数字媒体专业在全校的影响力。
1.3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作美的动机
传统的艺术创作和头脑中固定的思维模式、闭门造车式的艺术创作已经失去了生活的真实,难以存在。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可以真正地从生活中发现美、思考美、创作美。这样能更好地启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掘出富矿,获取资源。同时发掘有创意、富有时代精神、生活底蕴、魅力的旅游、本土精神特色的艺术创作品。
在参观大佛寺时,有些壁画,虽然已经不太完整,但是仍然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如西游记壁画,十八罗汉、金塔、雕塑、石碑等素材是同学们创作的素材来源,在这些素材中,同学们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选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创作过程中,有些根据寺中壁画进行了详细的临摹;有的同学将其设计成了分镜头脚本,为下一步动画制作做相关的铺垫;也有部分同学选中方向,做了相关的剧本写作等等。同时大佛寺中建筑宏伟而古老,很有古建筑风格,在造型艺术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这为后续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创作资源。
1.4 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探索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期半个月的民间文化采风及成果展示结果启示我们,要进行艺术创作、选题、构思及作品设计,无论哪个环节都要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实地考察、听民间艺人的讲解,然后再确定创作的主题,寻找灵感,这样才能创作出个性化突出、地域性强烈、适应当代社会创意与创新并存的艺术作品。
目前,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本专业的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非常的少,主要体现在课堂中作品创作时,关于民间文化,基本为不知或者略知一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多同学为了考上大学,着重进行了素描及水粉的训练,所以更加注重高考技能培养,而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而大一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可以弥补他们对民间文化知识的认同。
在裕固自治县的博物馆,惊艳的裕固族服饰,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的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 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使人不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图腾,神鹿、云边、花边、十二生肖绣样等等,件件都是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这丰富了同学们的创作视野与审美。在实际的创作中,以采集的素材神鹿、图腾、色彩、民俗艺术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其中以神鹿为元素的设计作品,主要应用到图案设计、logo设计、衍生品及品牌推广中,部分同学将头面元素运用到3D建模中,制作成完整的头面模型等等。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结束时同学们在心中有自己的一整套关于调研、外出采风、采访、摄影等的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及时发觉常人并不容易察觉的人和事,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也锻炼了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详细清晰的思路,所谓先谋而后动,好谋而成事,整体来说,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对民间文化资源认同和关于美的鉴赏力,另一方面为传承和弘扬民间工艺做了铺垫。
2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为学生进行数字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资源
2.1 从动画制作角度来讲
在整个动画设计中,精彩的情节,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强烈的人物性格,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赋予其深刻的含义。只有不断地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才能发掘更多更有价值的创作资源。
(1)剧本。一部好的优秀的数字作品,如果想要在众多的参赛选手中胜出,如果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可,不仅要有深厚文化韵味的体现,同时丰富的情节设计是整个故事的灵魂。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对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及案例,如《九曲黄河阵》剧本主要内容是根据张掖地区古城新村当地的九曲黄河灯阵传说神话改编。《神鹿传说》 剧本创作的案例是根据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当地裕固族迁徙途中的传说改编。《天鹅琴后传》剧本创作是根据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当地裕固族美丽的爱情传说改编,另外《勇敢的裕固族儿女》剧本创作则是根据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当地裕固族的勇士勇斗妖怪的传说改编。
朴素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设计,为剧本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采风活动,同学们也很难创作出如此优秀的剧本。
(2)人设。人物设计是动画作品出彩的关键表现,在本土动画片的设计中,人物设计不是我们任意想象、随意捏造的,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艺术表现、艺术创作的产物。例如,在《勇敢的裕固族儿女》中的人物性格设计上,根据民俗、民族特色,给以下人物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巴特尔:角色丈夫,性格主要表现为勇敢机智,身手好,狩猎高手的特点;玛尔俭:角色妻子,赋予了她善良温柔,聪明勇敢,做事果断的性格特征;扎喜:角色家中老人,赋予其成熟智慧,经验老道,是巴特尔的爷爷,受人尊重等的性格特点;雅尔吉:角色巴特尔的弟弟,赋予不成熟的少年,单纯,做事鲁莽,善良正直的性格。从《勇敢的裕固族儿女》人物性格表现中可以看出生活在裕固族的老百姓的生活风味及人文特点。
《西游故事-高老庄》中的人物造型设计的表现:集中表现为身躯高大,头大脸方、高鼻梁、深眼窝等造型特点。《九曲黄河阵》三仙:琼霄、碧霄、云霄,为亲情不顾一切,好强心地善良。南极仙翁:成熟智慧,经验老道、受人尊重。
(3)场设。在动画短片《雪女天马传》中,主要场景包括两个部分,其中雪山的创意来源于民间文化采风活动时马蹄寺的祁连山风光,其加工润色形成雪山场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场景中宫殿的创意来自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部分元素。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上加以再创作成为所需的场景。该短片中主要场景表现在宫殿的设计上,采用了暖色系,以中国红、黄色为代表色,突出皇宫的富丽堂皇,规模浩大,给人一种威严庄重之感,造型上提取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代表元素,使用较多的是飞檐拱顶造型,中心对称、井字布局的特征。而在重要场景雪山的设计上,又采用了冷色系,以蓝色最为明显,色彩整体比较清新淡雅。与宫殿的暖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宁静安逸之感,造型上比较的写实,与现实中的雪山造型相符。
2.2 从数字插画创作的角度来讲
(1)创作的立足点。在对民间文化采风的实践中,立足河西民间文化历史,坚持发现特色、创作经典,弘扬历史的使命展开了一步一步的探索。有着悠久历史富有独特风俗习性的裕固族文化吸引着众多学者潜心研究,具有河特民俗风情的九曲黄河灯阵让每一位河西大地子孙感到自豪。尤其是插画艺术形式的河西民间流传千年的西游故事,让我们饱尝一番河西版的西游故事。
(2)创作资源及思路。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切称之为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故灵感源自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我们创作必不可少的资源。河西走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比如说张掖的马蹄寺举世闻名,通过本次民间采风,我们收集到了相关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文献材料,这些珍贵的素材对我们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创作价值。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即将失传的文化继续传承,为了迎合当今受众群体的口味,我们不得不将收集的素材进行二度创作,同时用现代主流媒体技术将其传播乃至弘扬。
正如马蹄寺的传说,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倾听民间传说之后,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原有的剧本进行了二度创作,创作了《雪女天马传》动画剧本,用动画制作技术和原理将马蹄寺的由来从另一个视角完美表达,时至今日,该动画短片在90后观众当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意义,同时在第四届数字媒体艺术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做到了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不断传承使命。
2.3 从3D建模的角度来讲
艺术表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一些历史文物或者是民族独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如何直观的表现其价值、特点、风貌以及应用是考验创作者艺术综合素养的关键。
如表现马蹄寺的由来,我们只能通过动画艺术的形式表现比较得当。了解裕固族婚礼的学者应该知道在其婚礼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物件叫“头面”。佩戴“头面”是裕固族婚礼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出嫁女子在婚礼当天要佩戴“头面”,其象征着姑娘正式成为妇女的意义,同时也象征一种吉祥和民族的担当。对这么重要的一个物件,“头面”的造型独特,设计纹样精湛华丽,我们是很难通过书面或口头表达的,而我们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多角度、多范围的向观众展示其的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将“头面”的艺术价值传播出去。
2.4 从音效的角度来讲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反而使其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不仅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而且与今日匈牙利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
裕固族民间音乐作品结构简单,大都和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密切地结合着。它的歌词格律,分别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因此,裕固族民歌尽可能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因素。
纵观以上裕固族民歌的特征,其对我们的数字影视作品创作当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创作关于裕固族婚礼的插画作品中,根据裕固族民歌的韵律设计画面的剧情节奏,同时在影视作品中将裕固族民歌元素和现代音乐元素融合,进行后期的编排和剪辑最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流行音乐的作品。
3 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决定学生数字创作作品的质量
民间文化才活动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本土文化对数字创作的重要性,首先,裕固族特有的风俗人情及不同于汉民族的独特文化;其次,通过参观大佛寺领略到张掖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游览湿地公园和沙漠公园,还有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更是深深让同学们折服,心里由衷赞叹大自然的伟大,也多了一分对张掖这座古城的热爱。在数字绘画作品的制作中,同学们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不再像往常一样作品形式和内容单一,学会了如何在作品制作之前,进行资料查询和调研,对专业的学习也更加感兴趣,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数字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民间文化的风采,又感受了作品创作和完成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数字绘画作品的质量和内容,不再如往常一样空洞无力。在绘制的过程中大家都融入了不同的情感,让画面更富有感情和活力。总的来说,此次民间文化艺术采风让大家受益匪浅,在提高了数字作品质量的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4 结语
面对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在环境和人为的影响下逐年减少这一现状,我们这一代肩负着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历史使命。但当下也有一部分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我们踏足河西民间,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优秀传统历久弥新的魅力。用数字技术和我们的智慧将河西民间文化发扬传承。
参考文献:
[1] 刘军.手绘插画设计表现[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 张晓叶.原创漫画插画[M].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 杨悦.当代插画艺术[M].中国水利水调出版社,2011.
篇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民间美术的特征进行了解析。
一、民间美术的特征
民间美术不同于华贵绚烂的宫廷美术或者风雅卓绝的文人士大夫美术,它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蕴涵着质朴、率真、大方、健康等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反映内容涉猎广泛,包含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战争狩猎、礼仪宗教等。民间美术的艺术往往依赖于其实际使用功能,使这种艺术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民间美术宗旨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又给民间美术提供了保障与发展的基础性。因此,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独特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独创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异的只属于我国的独特创作。
(二)实用性
它包括生产、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涵盖节日、习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它们源自于社会生活和艺术。
(三)装饰性
民间美术的装饰效果颇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而且不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装饰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装饰效果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创造。
(四)区域性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间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不同与地区不同相关,区域性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其他特性差异。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意识形态的风格明显,与精神文化相融合。许多新年的绘画、剪纸、木雕、石雕、荫罩、面具、玩具等都属于艺术精神的范畴。这种艺术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信仰、情感、娱乐和其他的精神内涵,并具有审美特征突出的特点。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它,都不妨碍人们称之为艺术。以年画为例,从新年画起源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审美,彩绘门神是由精神臆想得到神的表现所产生的最基本的民间美术形式。明清以来,年画类别和主题更加广泛,更多和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使其一直流传至今。其象征着邪恶和灾难的演化是具有悠久历史性的,也充满着装饰美化的精神,更加具有神秘的祈祷和其他内容。具有审美功能的年画越来越突出,从很早以前年画就已经成为春节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如面具、风筝、民间艺术类泥人也很受人们喜欢,这类民间美术品越来越突出的审美价值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分析的。同时,这类民间美术品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春节贴对联、剪纸不仅满足民间节庆公共心理学、美学的要求,对烘托节日气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民居建筑、家具、电器在红色和绿色的剪纸的生产工具中产生。春联作为新年装饰画的一种,其具有繁荣、幸福吉祥的寓意。当然,一些民间艺术的范畴是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沉重的寄托的,但是也具有装饰艺术性,成为人们生活的休闲和放松的装饰。如神话女娲补天、鹊桥相遇、八仙过海等,以及武松打虎等民间故事,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见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三、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
民间艺术的元素充满着强烈的视觉元素。视觉元素是民间艺术元素的最终形式,渗透到民间艺术创作的动机中。在民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术作品体现的民间概念元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程式化的体验元素。民族元素是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参与构成的民谣艺术是民间艺术遗产,改变着民间艺术的状态,有助于观念的变化。
当我们探讨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时,会发现当前对于研究民间艺术传承已经不是“纯粹的视觉”或图案化或模式上的传承。艺术家们对民间艺术研究方向更深入,更详细。如LV品牌概念元素从民间艺术精神的系统研究民间艺术。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如何让视觉元素从民间美术之外的隐藏部分中被发掘出,并且推动新艺术发展要素,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当代社会继承民间艺术的存在有利于民间美术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进一步探究民间艺术遗产的概念元素是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民间艺术”相关的元素及当代民间艺术遗产的内涵要素。
此元素继承的概念是指民间美术的民间艺术从原始社会、原始的生态环境、自我元素在这一概念体系中继承的。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概念,从起源到发展一直在原生态环境的机制和继承制度中演变成熟到最终形成。例如,大多数民间艺术图式在农业社会已经发展成熟,在现代社会中的民间艺术的转型模式不明显。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往往是在作品中直接出现民间美术的经典图式,这是因为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模式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稳定的视觉识别,公众更可能在传播中产生共鸣。
四、艺术审美性
中国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创新、延续、传承。兼具审美需求和实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的创新,是民间艺术创作的第一需要。这需要创作者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作,而且必须按照民间独特的审美尺度、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些作品在展示自身的完美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功能和美学特征表现得完美统一。例如,轿子等一些纯粹的实用交通工具的创作中,巧夺天工的木工自然不必说,上面附加的雕刻和绘画以及丝绸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并且突出了民间美术的特点,和在制造过程中,创作者自觉地把审美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如一些桌椅几案、罐子、水杯等的使用与审美结合的天衣无缝。令现代人感觉这些都是将实用性与审美因素最完美的结合。
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其他功能,有时更多地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审美功能独立于其他的功能。在不断加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和不断丰富的经验,以及创作技能的加强,这一切正在促使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越来越成熟。
由于民间美术的审美往往依赖民间艺术等特点,因此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识不仅是一直存在的,更是民间艺术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10
关键词: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 写作风格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意识与文学欣赏价值,这些都与作者的艺术创作风格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这些作品中贯穿的艺术创作的整体思路,对于整个文学创作与鉴赏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其中,《理智与情感》作为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通过作者女性独有的视角进行分析,纤细的写作手法和独创的艺术风格,为简・奥斯汀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写作基础和创作脉络,其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力的再现等写作手法,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文将围绕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与艺术创作魅力进行分析,并简要分析《理智与情感》的文学效应,从多方面探讨《理智与情感》中体现出来的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
一、简述简・奥斯汀的艺术创作魅力
(一)简・奥斯汀介绍
作为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的文学创作有着相当大的艺术魅力。她的作品主要侧重于关注乡绅家庭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尤其是结合女性独有的视角进行细致的生活观察,将生活中的原生态画卷与故事通过活泼、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真实地描绘出简・奥斯汀周边的生活天地,彰显出更多的生活细节。但是,从简・奥斯汀的一生来看,这位才高八斗的女性作家,也有着很多曲折故事。简・奥斯汀终身没有婚嫁,一直生活在英国的乡村小镇,其所接触的人物,也都是一些小地主与牧师之类的,过着平淡舒适的田园生活,这些给简・奥斯汀的作品提供了宁静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在社会矛盾的写作方面,没有全面的矛盾冲突,也不是相当激烈的矛盾问题,而是通过小女性的独特视角真实再现简・奥斯汀的生活背景,往往在戏剧性的冲突中能看到爱情、婚姻的影子,给人一种恬静、优雅的享受。
(二)爱情主角戏的概述
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爱情婚姻一直是主角,尤其是在《情感与理智》对爱情的描述中,简・奥斯汀能从当时不同的文学风格中感受到爱情主题创作的“正能量”,可以说是一种更大的勇气与力量。尤其是在当时“哥特式”悲伤主题影响下,简・奥斯汀给田园风光式的爱情观众注入矛盾的一波三折,将爱情作为写作的主流方向,简・奥斯汀通过喜剧场面的描述,将人情冷暖、愚蠢麻木、自私势利等现象作为弱点描述出来,从女性的视角来解读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可以说,简・奥斯汀的小说创作成为了窥探当时英国社会情感意识、社会生活、矛盾环境等多方面的小镜子,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简・奥斯汀本身的爱情来说,曾经有过爱情的感受,这份来自于牧师家庭的经济压力,不得不让简・奥斯汀抓不牢自己的情感,这也是简・奥斯汀小说创作中的主流元素,这种爱情情感创伤并没有带给她更多的心理负担,也没有影响到简・奥斯汀小说创作的喜剧风格,相反,那些纠缠式、悲伤式的爱情微乎其微,简・奥斯汀通过充满讽刺与幽默的艺术风格,将人物对白与动作描述,将农村一幅幅安详、和谐的乡村美景图,并融入形形的人物,将故事整体包裹起来,在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另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小说家之一。
(三)艺术创作的源泉沿袭
对简・奥斯汀作品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就要突出对简・奥斯汀一生进行了解,这位有着独特气质与修养的女性作家,也有着一定的理想与追求,只是这种理想停留在狭小的空间中,因此,也就决定了简・奥斯汀的创作风格。其中作为其第一部创作的小说《情感与理智》是简・奥斯汀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是简・奥斯汀对生活最深刻、刻画最细致的表现手法,从简・奥斯汀的教育来看,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与把握,将这种狭小的空间用喜剧的手法表达出来,对生活理念的诠释以及生活极其严肃的批评,更加突出人物塑造上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简・奥斯汀小说创作的生活源泉。
二、概述《情感与理智》的文学价值
(一)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处女之作,但是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小说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更多地围绕巧妙的构思展开,在表现因果关系时埋藏着幕后的本质缘故,是一种自然合理的写作方式。其中,通过女主人公在对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与判断中,就会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需要,造成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英国田园特色的情节故事,更多地将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揭示当时英国社会思潮的一种有力方式。
(二)理智情感的矛盾冲突
正如题目而言,理智与情感作为一对矛盾冲突,将社会的种种丑态,包括社会门第、情感砝码等一些利益的影响下,男女平等思想的沟通与影响,社会平等地位的不同,独立观察的角度不同,集中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方面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既重感情又有理智。
三、探讨《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写作风格的整体表现
(一)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在简・奥斯汀《情感与理智》的创作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一个始终贯穿全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在艺术的表现中,这种基于现实表达的写作方式,更好地将生活的原型表达出来。简・奥斯汀就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采用现实眼光来观察简・奥斯汀周边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现实的写作手法,更多的现实笔调,个性化地将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的与众不同展示出来,尤其是文艺复兴之中各种黑色诠释的写作个性。简・奥斯汀通过清醒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着眼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刻画,跨越了当时风靡英国的感伤主义,成为当时英国现实主义写作的先行者。这种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将当时英国的道德、文明、标准化语言等各方面问题,通过简・奥斯汀女性的视角,将《情感与理智》中的现实环境缩小到简・奥斯汀的生活空间中,将女主人公的故事放在父权制度的背景下将其扩大,并通过对现实的剖析,将情感与理智进行归类,并将多愁善感作为批判对象,如实地、朴素地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来打动观众,并引起一定的思想意识共鸣。
简・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将对上流社会的那种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嘴脸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尤其是简・奥斯汀在写作中,融入清醒的现实主义写法,将对当时的那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进行了委婉的抨击,将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融入在整部作品之中,其中,从当时反对的声音来看,对简・奥斯汀缺乏广度、深度、激情以及节奏感的批判来看,这些也正是简・奥斯汀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一大表现。
(二)素描与漫画气质的写作风格
在简・奥斯汀的《情感与理智》的创作过程中,她善于运用素描与漫画相结合的写作方式,通过对主人公人物事件的描述,形成一种清晰的画面质感,这种既有色彩又有内容的漫画式写作,成为了其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通过简单的语言描绘更多地勾勒出整个作品的风格。其中,也有漫画手法的结合运用,形成一种讽刺、夸张的写作风格。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对不同人物的主题进行描述,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其中的故事韵味,又能有一种心寒、心酸的整体感受,通过夸张的艺术表达,更多地融入到小说之中,这种素描与漫画的写作风格,更多地诠释出简・奥斯汀的整体魅力。譬如,作者是这样描写两姐妹的性格的:她(埃莉诺)心地极好,性格可爱,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懂事,聪敏,而且无论做什么都专心致志,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她大方,可爱,讨人欢喜,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在这样明晰的素描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了两位女主人公反差甚大的性格。作者不着痕迹地让读者自动在脑海中产生了这样的一个连线搭配:埃莉诺――理智;玛丽安――情感。由此,我们还隐约看到了其中矛盾的端倪。素描所产生的效果是直接的,同时并不排斥一定程度的风趣刻画。这一番描写真可谓淋漓尽致,展现了其成熟的、善辨真伪的认知力,关注、透视人生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冷幽默气质的创作
在简・奥斯汀的《情感与理智》的创作中,冷幽默也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通过渗入幽默风趣的写作手法,在漫画效果的作用下,将表面风光但是本质丑陋的东西展示出来,在幽默风趣的语言组织中,采用调侃、嘲讽的写作风格,不是无聊大笑的简单诠释,也不是发人深省的无厘头,而是能给读者一种冷冷的讽刺感觉,能从作品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中体会出更大的艺术魅力。没有大喊大叫,在平淡的言语中感受到对社会力量的嘲讽,带给读者更多的理想思考与深思。并且,与清醒的现实主义素描及漫画的艺术风格相结合,使《情感与理智》经得起时间的湍流,同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两者的巧妙结合,产生了冷幽默的效果,这也是简・奥斯汀的《情感与理智》的写作风格。
四、结语
简・奥斯汀的《情感与理智》的写作风格与作者的生活、情感态度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尤其是在整部作品的描述中,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艺术魅力更加丰富,加之作者女性视角的独特性,更加鲜明地构成了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东.从《理智与情感》中欣赏奥斯汀的叙述技巧与语言风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