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济与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经济与茶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经济与茶文化

篇1

关键词:茶文化;生态发展;旅游业;茶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3

1 发展茶业经济的基本原则

1.1 遵循当地政府的指导

并且要以茶业人民自愿为前提。在发展茶业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之下进行,并且还要让茶业产品进入市场,进行规模经营。

1.2 遵守法律法规,本着规范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茶业经济的时候,首先就要以保证茶农的基本权益,保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变,并且不要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要改变土地的用途,不损害茶农的权益,争取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以及茶叶企业经营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1.3 要本着集约发展,规模经营的原则

要想实现集约型发展,就要将茶业企业、新型合作组织、基地以及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经营模式,并且接受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共同存在。

2 茶文化旅游业和茶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2.1 由于茶叶的生长地区

一般都是在比较集聚的山地乃至高寒地区,现实条件非常恶劣。那么发展茶文化旅游业也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就是为了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商业化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受到茶业地形的限制,也会阻碍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茶叶产品也被逐渐带入了客户的生活中,大大促进了茶经济的发展。

2.2 茶文化旅游能够充分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内容

茶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茶叶产品的销售量上,要想快速的将茶叶产品快速售出,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顾客消费。其中,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就能够很好的展示茶叶产品的质量,发展旅游能够让茶业产生一种产业链,不仅能够让顾客了解茶叶种植的方法、炒茶的技术,还能够让其品尝到经过多种工序制作出来的茶叶成品。以此来提高茶叶产品的销量,促进经济发展。

3 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3.1 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为了加快茶业发展的脚步,在茶业产业的角度出发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茶叶产业也关系着茶业产品的价值高低。要想逐渐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植根性态势,首先就要求其要与茶业区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符合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还要适应茶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扩大经济内驱力。

3.2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增加新奇性

茶业企业要不断的打造出茶业的品牌特色,创造出新奇性的特点,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当地区域的茶文化进行普及和推广,不断的提高经济的效益。那么就可以依照当地的茶业文化和茶叶的盛产情况,定期的设立茶文化节日,不仅可以供游客参观,同时还能够扩大茶业的销量。其中的“特色”该怎样体现出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久可以考虑在茶产品制作工艺上下手,让游客了解茶叶产品的制作过程,并且可以亲身体验。

3.3 在茶文化旅游项目中来实现茶业产品的展示

将生态文化充分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感受到茶叶种植园的绿色化特征,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为了更加吸引游客的兴趣,还可以从农耕文化入手,让游客置身其中,亲自进行茶叶采摘,还可以让其尝试学习炒茶活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品尝等,这给游客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不断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茶业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遵守相关的规则,向着集约型发展,将生产规模化等。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以带动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对茶叶进行推广,提升其知名度,还可以提升茶叶产品的销售量。

参考文献

[1]陈杭芳.浅谈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叶,2005(4):47-48.

[2]金凡.茶.经济史学的中国情结[J].中国茶叶,2005(5):24-26.

篇2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化;文化背景差异;英语实际应用;非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7-02

文化背景知识即在英语学习的材料中所涉及的情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按照功能,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分为了两种,就是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时,一些影响信息传达准确性的称呼、致谢和问候等语言以及委婉语和禁忌语等。学生只有较好地对中国社会背景文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进行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正确理解对方意图,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真正达到国际化语言交流的目的。中国民族背景文化和西方背景文化差异对英语实际应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背景差异影响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词汇方面,很多词语会有这样的现象,同一词语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内涵中会出现不同的含义,所以外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某些词汇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并且还包括谚语的色彩感情与联想起来的意义,这些都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White”(白色)这个词汇代表的是“圣洁、天使”,西方的新娘子在结婚时会着装白色的婚纱礼服以表示纯洁婚礼,而中国结婚的风俗礼仪众所周知,都是新娘子以红色礼服来接待亲朋好友,表示喜庆吉祥。

二、文化背景差异对风俗习惯的影响

衣食住行、过节、娱乐与朋友交往是人们在生活和交往中的种种习俗,即风俗习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课文资料来引导学生对西方国家礼貌礼仪、文化习俗背景的了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中,谦虚是我们一直以来崇尚的美德。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扬时,一贯作风是表面上是不肯接受的,虽然心里非常高兴,但是嘴上却会说“哪里哪里,不行不行”,甚至有的人谦虚地表示方式是“自嘲”;而西方国家对于别人的夸奖,会欣然接受并很痛快地回答:“Thank you”。

三、文化背景差异对语法的影响

各国各地语言的表达方式都因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英国语言中为了达到句子逻辑上的完美和结构上的平衡,比较注重运用的是各种连接词汇。例如:要表达“她是我的一个朋友”,我们是不可以这样表达的:“She's my a friend.”而正确的语法应该是“She's a friend of mine.”“她”与“我的朋友”之间的部分关系,在双重所有格的形式下得到了准确的体现。早在1904年,语言学家jespersem就曾经说过:“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t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学习他国的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在学习语言时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迫切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文化背景差异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实际应用意义上的语言,同时可以结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及风俗进行准确得体的沟通交流。当前提升英语学习水平的四大技能之首是听力,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听力理解上会造成理解偏颇。英语中的动宾结构短语表达意义不同,会导致翻译成汉语时动宾结构语句中的动词出现“多义词”现象。如:“That's a well-made toy.”(那是一个制作精美的玩具),“The wine is made from grapes.”(这酒是葡萄酿制的),“Obviously jack and jill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捷克和吉尔非常明显是天生的一对),“A made man.”(肯定会成功的人)。“made”是个多义词,这样的听力训练是英语学习中应该注重培养的跨文化意识。

五、文化背景差异对阅读的影响

在英语阅读学习中,要求在树立整体篇章概念和速度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获取知识信息。中英文两种语言由于在文字、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使得读者在阅读加工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心理策略和思维方式,运用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印证相关的语言信息。例如,在读到“The eagle always flew on Friday.”这样的语句时,联系相关文化背景知识,“eagle”是美国钱币上“鹰”的图案,象征着美国,因此可以确定“eagle”是比喻美国钱币的,从而得出这个句子是“Payments were always given on Friday.”(上周五付款的)的句意,这样的逻辑印证才可以达到真正的理解。

六、文化背景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写作是认知活动和思维的具体体现,思维在其中是写作的基础。不同国家的人形成不同风格的思维模式,反映到学生的作文中非常清晰,一目了然。有时候学生的作文读起来让人觉得汉语气息浓厚,外教读起来更是费解。美国学者Kaplan曾经对学习英语语言的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和纯粹的英语文章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是人的思维习惯影响着篇章的语言组织方式。英语是直截了当切入并加以陈述主题,而汉语的表现手法惯以围绕主题迂回盘旋,再慢慢进入主题。

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在1999年11月已经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确定为娴熟运用英语的关键。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并感悟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如:每周“English Corner”英文演讲比赛、英文短剧表演活动、贴近生活的英语电视短片等形式多样的方式。

在当代外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差异对英语实际影响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之一,吴国华认为这比不理解更可怕。在教学中,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的文化制约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意识,拓宽文化导入渠道,为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和词汇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提高学生优秀的英语表达能力。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力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同时使用实际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不断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雪梅,宋敏生,张平.语言交际文化信息探索[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3,11(9):16-18.

[2]陈安定.英语比较与翻译(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

[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M].北京: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3.

篇3

[论文关键词]监狱警察 监狱化 预防及对策

一、监狱警察监狱化问题的出现

“监狱化”一词最早出自于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克莱默的研究成果中。唐纳德·克莱默率先对美国部分监狱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监狱社会》一书。按照其中的理论,“监狱化”是指罪犯对监狱文化的学习和内化的过程,罪犯通过此过程习得罪犯社会内部的非正式规则、价值取向和习惯。这些内容通行于监狱这个小社会内部,监狱化还包括监狱内在的气氛、特有生活方式等对罪犯形成的深刻心理体验,主要包括刻板、压抑甚至反社会等。“监狱化”会给罪犯带来不良的心理后果,造成人格的轻度变异,“监狱化”与“重新社会化”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过程,由于“监狱化”不可避免地存在,往往会使罪犯重新社会化受到抑制和阻碍。

当学界过多地关注监狱内部罪犯的劳动改造、社会化、心理矫治等诸多问题时,却忽视了监狱内部的另一群体:监狱警察。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监狱警察在工作强度、身体健康、心理调适等方面同样面临诸多问题,这种现象亦即监狱警察的监狱化。

监狱警察“监狱化”,就是监狱警察在监狱这种特殊工作环境中,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长期超负荷工作,在思想、言语、行为等方面行为表现消沉、冷漠、暴躁、易怒等负面情绪,进而造成身体状况恶化、工作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监狱警察“监狱化”的现象在当前我国大多数监狱普遍存在,也造成了监狱警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等问题。这对我们研究监狱警察的“监狱化”现象,及早预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监狱警察“监狱化”现状调查

为了加强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我国大部分省市监狱远离都市,地处偏僻地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与外界接触较少。在监狱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监狱警察面对形形、性格迥异的罪犯,高强度、高注意力工作,长期以来,造成精神紧张萎靡,缺乏工作动力和成就感,与人沟通时抱有疑虑和戒备心理,对待服刑人员态度蛮横,缺乏循循善诱的耐心。在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新技能时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具体来看,监狱警察“监狱化”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日常行为方面

监狱警察长期在监狱工作环境中,劝导、教育不同的罪犯,对其进行集体讲话、个别教育或者心理疏导。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自觉地会将监狱内的生活习惯带入平常生活中,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监狱化”倾向。在言语表达、与人沟通、惯性思维等方面呈现出负面的东西。长期的这种状况使一些监狱警察遇事不够冷静,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这不但对改造罪犯很不利,同时也极易影响自身家庭生活。同时,长期的监狱工作,使不少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好,造成在平时交往中,容易自我封闭,不能充分替别人着想。

(二)工作方面

如前文所言,多数监狱远离都市,地处偏僻地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与外界接触较少。单调封闭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不但影响着干警的生活,还影响着干警的正常工作。据笔者2012年对陕西6所监狱的调查,几乎各个监狱不同程度存在监狱警察流失的情况,部分监狱警察想方设法通过调离、借调甚至辞职等途径离开本职岗位,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在长期单调乏味的工作环境中,面对不同的被改造对象,多数监狱警察对工作缺乏激情,缺乏创新。同时由于担心罪犯脱逃、自杀、安全事故等恶性事件发生,监狱警察心理压力过大,诸多原因造成部分监狱警察工作效率低下。

(三)心理健康方面

监狱工作的特殊性,致使监狱警察的职业焦虑现象突出。在与陕西6所监狱警察的座谈中,各所监狱都提出了对监狱警察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面对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和家庭生活等诸多矛盾,监狱警察比其他职业更加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在多方面压力的挤压下,有相当一部分监狱警察对日常管教工作表现出焦虑与烦躁,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心理压抑状态。高强度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与相对偏低的工资、福利待遇,导致监狱警察心态失衡。调查发现,多数监狱警察认为自己的付出、所承担的责任与自己的收入不成比例。这无疑使监狱警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常年与罪犯的接触,对监狱警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监狱警察常年面对形形、性格迥异的罪犯,与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他们在对罪犯进行教育的同时,所接触到的负面因素与社会不良现象比常人更多。这样的负面影响,在很多的监狱警察中并没有被真正化解掉,如不能及时将之化解,当其达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影响到监狱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三、监狱警察“监狱化”成因分析

就像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些职业一样,任何职业都有它的特殊性,每个不同的职业也会潜移默化地给从业者打上不可磨灭的职业烙印。但相对而言,监狱警察这个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监狱警察“监狱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狱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从工作环境来说,多数监狱警察远离繁华都市,长年累月工作在相对偏僻的高墙电网内,有的还需要定期进入监管一线。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接受外界事物相对滞后,繁重的工作压力得不到释放,这些都是监狱警察“监狱化”的不可避免的客观成因。

其次,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一个区别,监狱警察的工作对象是那些曾经犯罪的反社会人,例如盗窃、贩毒、杀人、抢劫、等犯罪,有的甚至是再犯罪者。监狱警察必须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对这些人进行监管改造、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导。长期反复接受负面的、消极的因子,很容易使监狱警察自身产生心理问题,身心疲惫。

第三,监狱工作的自身要求,监狱警察必须高度密切防范狱内犯罪、罪犯脱逃、自杀、安全生产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使监狱警察承受着太高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二)监狱警察自身素养

当前我国多数新任监狱警察都是从刑事执行、心理矫治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的招考上岗。当这部分警察进入监狱系统,面对成分复杂的罪犯,需要利用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加上老干警的指导,开展罪犯劳动管理和罪犯教育工作,工作对象形形,性格迥异,对其管理既不能采用暴力,又非简单的教育说教可行,于是工作压力日益增强,便有了抱怨、失落甚至逃避等情感。同时,当监狱警察面对结婚、子女就学教育、个人待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时,由此产生心理失衡的不良情绪。加上不同的监狱警察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个人价值观念、吃苦和奉献精神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自我渴求和职业判断,部分警察会产生“监狱化”倾向。

四、监狱警察“监狱化”预防及对策

(一)深刻认识“监狱化”的危害,从生活上改善监狱警察待遇,预防“监狱化”问题

监狱警察的客观工作环境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和软条件的建设,尽可能改善监狱警察的工作条件,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其生活待遇,在监狱内部营造更人性化的氛围。同时监狱领导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监狱警察“监狱化”现象,意识到每一个监狱警察在生活上、工作上承受的巨大压力,只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的“监狱化”并刻意纠正,才能有效预防“监狱化”。

(二)加强心理疏导,培养监狱警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从心理上改善监狱警察“监狱化”问题

伴随着现代化监狱工作要求的提高,监狱警察的“监狱化”问题一个重要危害就是影响着监狱干警的心理问题,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证明,一名出色的监狱警察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者,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了解监狱警察的心理状况,邀请心理专家定期开展针对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讲座,鼓励监狱警察参加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培训和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让更多的监狱警察成为心理辅导的行家里手,既可以将知识应用到教育改造罪犯上,又可以应用到自身心理健康上去,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还可以在行业内利用心理游戏、拓展训练等活泼多样的形式释放减轻监狱警察的心理压力,既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健康心态,还可以增强监狱警察的集体凝聚力,更好地适应监狱工作发展需要,解决监狱干警的心理问题是改善监狱干警“监狱化”的重大举措。

(三)合理科学配置监狱警察警力,优化人力资源,减轻监狱警察个体工作压力

我国多数监狱由于监狱环境、体制方面的原因,监狱警察人员构成具有一定的特定性。比如陕西部分老单位老龄化的问题较突出,虽然近年来都招录了一些公务员,但受编制的限制,新警察比例不大,导致部分监狱警察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同时监狱男女警察的比例、各种专业的比例、年龄结构比例等,不科学的警力配置会增加一线监狱警察的工作强度,因此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在宏观上对监狱警察的配置进行调整,使警察配置趋于合理化,并制定出科学规划,有计划地吸收新民警,不断提高监狱警察配置的合理性,使人力资源更加优化。这样可以减轻监狱警察的个体工作压力。

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CG插画;民族语境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出发现,插图以及插画等艺术领域的有关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了CG插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CG插画的民族语境逐渐体现,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在将多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更好的体现。

二、插图、插画与CG插画

插图是与文字相伴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单纯的文字具有枯燥性,容易导致读者阅读兴趣缺陷,将图片插入其中,能够使文字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加灵活,两者相互补充,使读者的阅读环境得到了优化[1]。

插画是插图的一种,是插图的特殊形式。插画要求将绘画,添加到文字中,以使提高文字的表现力。插画中的绘画,可以为多种形式,即可以是中国画,也可以是漫画或西洋画等。插画具有艺术性的特点,不仅能够提高文字的丰富性,同时还能够起到文字补充说明的效果。

CG插画是插画的一种,是现代化的产物。CG插画又称为数码图形,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插图以及传统的插画而言,CG插画体现了更强的科技性,同时,随着网络传播手段的不断扩展,CG插画的传播途径也得到了增加,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其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同时还代表着与民族文化有关的其他内容[2]。

三、CG插画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CG插画的优势在于体现了较强的技术性特点,随着CG插画的产生,人们对于该类型插画越来越重视,这在提高了艺术领域的技术水平,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人心态的变化。一部分人在CG插画制作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技术性,而忽略了艺术性以及插画的文化特点,造成了对民族文化的忽略,这与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存在联系。须知,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对种种文化的吸取,应以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为前提,要注重CG插画的民族语境,这是CG插画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得到重视[3]。

四、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CG插画的民族语境

(一)民族造型

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流传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其影响,中国人对艺术的鉴赏与其他国家人们相比,也体现出了独特的特点[4]。国人通常将自己对艺术的鉴赏特点,反映到艺术作品当中,同时,外国人也通常从艺术作品的角度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宋人的石雕通常具有圆润的特点,而唐代人物的造型,则以丰满为主。可以将上述特点,应用在CG插画的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每一个朝代雕塑与人物造型的不同特点,在CG插画制作中,通过对人物眉眼以及整体造型的刻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

(二)民族色彩

中华民族同样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黄、青、赤、黑与白,统称为五色,无色与五行相联系,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和土。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物质,同时代表着不同的方位,不同的特点。这是易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的结晶。在现代,对CG插画进行制作和设计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上述民族色彩的使用。可以将不同的颜色配合使用,以使插画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民间使用“红色配绿色”、“暗紫配明黄”的案例较多,两种颜色共同使用,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不仅体现了鲜明了传统文化特点,同时也为观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刺激。对此,以东北文化的CG插画设计为例,可以将“红色配绿色”进行大面积使用,可将其用于人物服饰色彩的填充,以及室内装饰色彩的补充等方面,以提高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特色。

(三)构图

构图在CG插画设计中属于重点内容。形与神、气与象、取与舍以及疏与密,不同的构图方法,能够使一幅图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我国民间的剪纸为例,剪纸艺术打破了传统构图的平衡,将多种元素综合体现在同一画面中,使艺术得到了新的体现。CG插画的设计可以参考剪纸的设计方法,以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

五、结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CG插画应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提高艺术的技术性的同时,使其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民族的与世界的相结合,提高CG插画设计与制作水平,以最大程度的,为观赏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CG插画的民族语境[D].河北科技大学,2010.

[2]刘婷婷.具有中国民族风格插画的创作方法探析[D].西安美术学院,2015.

篇5

茶文化如茶道、茶艺、茶俗、茶礼之类清新淡雅的片断是人类悠久流长历史中沉淀下的一朵瑰宝,大唐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推动下,茶文化在社会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主要从茶的起源、发展及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研究其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及对其他领域的连带作用,引起人们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共鸣。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因而对茶饮文化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继而出现的陆羽《茶经》等文字著作是对茶文化发展从饮食到文化的高度总结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烹煮、品饮乃至于茶具、习俗,使茶文化从纯技艺升华为精神文化,并集中体现在茶道文化这一次生的文化形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流芳全世界。

关键词:

唐代;茶文化;茶经

1.绪论

茶文化广义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茶具、茶馆、运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礼、茶艺等等,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其人文科学内容。而本论文则从广义的方向入手来研究中国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以及茶文化对后世之影响。从茶物质开始,在延伸至与其相关的人文精神素养。“茶文化是茶的物质产生和饮品利用过程的物质、记忆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1]随着唐代疆域的扩大,饮茶文化也逐渐从南方传播开来。直至边疆地区,对后世在经济、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响深远。如唐代有言:“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可见,饮茶、贩茶在唐之前已经广为流传与普及。饮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茶圣陆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论茶,斗茶,将茶发展出其专属的文化品位,则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强经济、融合文化、丰富艺术、促进交流、开源国库的作用,有着无法预计的社会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

秦汉之际,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尔雅》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发展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经济有所动荡,但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仍未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茶饮文化正式的开始了发展和壮大。由此,茶叶贸易,贡茶制度,茶书著作,茶禅联系都蓬勃发展起来。

2.1唐代茶叶贸易的盛行。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东南的一个集散地,经济交易十分频繁。唐中叶以后,由于交易的经一步推进,使得茶叶文化从南向北扩散,呈网状结构覆盖全国。陆羽在《茶经》中更是罗列了无数的产茶州县,现阶段已经明确知道的茶业产区已有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覆盖大江南北。这样的网状结构,在唐代这样的广泛交流时代,为茶叶的传播和茶风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条件。

2.2贡茶制度的施行。由唐代开始,朝廷开始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监督。当时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常州以及顾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将上好的明前茶上贡至朝廷。贡茶制度劳民伤财,每次运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其负面性。但另一方面该制度确实对茶叶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凡。皇家饮茶习惯的发展带动民间饮茶消费,当时宫廷里产生的许多新兴茶饮模式成为民间习俗的风向标。自唐代开元以来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甚至在产茶地设下御用制茶场。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叶税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2.3茶书发展及流传。唐代社会经济推动茶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性—茶书兴盛,对茶文化系统理论性研究愈加广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陆续撰写了《茶记、《顾渚山记》等卷,系统介绍采茶、制茶、煎茶、饮茶之法并分列等级[4]。《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以。”[5]另外诗僧皎然、张又新、温庭筠等著作《茶诀》、《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茶述》、《茶学大典》、《茶谱》等较为著名。这些茶书将饮茶学问详细地论述,更加推动茶经济贸易的发展。

2.4茶禅关系的发展。由于茶味先苦后甘,与禅境十分相像,故自东晋后,饮茶便被列入禅规之中[6]。僧徒行踪遍布全国,也使南方饮茶之风传播到北方。茶对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层面,茶道所言清雅、宁静、和谐、自由俭德等精神领悟与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晓茶品、体验自然、又可以通过观茶色品茶味,识解佛性。总而言之,其共同特点在于,领悟自然的神妙。[7]同时,寺庙因为其清幽雅致、古朴无华的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与僧人进行儒释文化交流的绝佳之地。这些活动与交往,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8]

3.茶文化对饮茶物品贸易的带动

《茶经》对采茶天气、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详细说明,[9]明确了茶文化除茶叶贸易外,还存在饮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饮茶器具总共有二十八种,并称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则称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陆羽所言,乃文人学士所用。二是在陕西出土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孙贵族和宫廷所用。比如风炉、水方、碗、札等,平时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还是备齐全套,否则,“茶废矣”。

4.结论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饮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孕育期,在唐朝国富力强的时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甚至人民的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除了与饮茶实物的贸易外,茶文化在茶馆、家庭消费等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迄今不衰。茶饮已逐渐艺术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郑永球

[2]《封氏闻见录》,[唐]封演著,《雅雨堂丛书》本

[3]《茶经》,[宋]陆羽著,1956,百部丛书集成,艺文印书馆出版

[4]《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5]《新唐书-陆羽传》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6]《饮茶与禅修》,沈柏村,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5

[7]《中国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陕西人民出版社

[8]《中国文人品茶》,张宏庸,国文天地6卷8期1991.1

篇6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并且将茶传播至全世界,尤其是在英美等国,茶得到了改良和发展,形成西方的茶文化。中西方茶文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主流文化等等原因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既是对茶的发展历史的记载和对茶文化的补充,也是中西方文化比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丰富了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

茶已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茶在中国体现的意境和在欧美国家体现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静雅,而在英国,茶就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展现了绅士的风度。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和“茶”在英语中的表现探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茶文化,这对研究中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风雅之物,当时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再传回欧洲大陆,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的茶西行经过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最终到达欧洲大陆。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茶叶,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传教士撰写了一部专门介绍中国茶叶的书并刊登出版。从此,中国的茶走上欧洲发展道路,让无数欧洲人了解茶并喜欢上茶。最初引入茶进人们视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广的却是荷兰人。葡萄牙人通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茶叶好奇无比,借助当时海上霸权的地位和发达的海路运输技术,入侵中国,获得中国最早的贸易权,得到大量的茶叶并运回国,引起上流贵族的关注和好奇。但是因为葡萄牙人注重国内自身消费而没有国际贸易的意识,所以并没有将茶全面推广,真正实现茶叶推广的是后来居上并击败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荷兰通过大量的贸易将茶带进欧洲市场,带入欧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为时尚的象征。除了进口各种茶叶之外,还将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虽然荷兰将茶有效地传播到欧洲各地,但是并没有形成全面饮茶的气候,只有少部分地区已经接受茶这个新的事物。到了18世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替代了荷兰海上贸易的地位,也将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茶走进英国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发展成为一种英国茶礼仪,最终走进了英国百姓家庭。英国人自此以后钟爱喝茶,尤其是红茶,更是将茶作为贵重物品招待客人,也会在聚会时品尝享用红茶的香甜。至此,茶的发展并没有止步,而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入了美国,在传统茶的基础上改造成风靡全球的美国冰茶。茶在不同国家得到不同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仅仅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不同,还因为受所处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国有了新的发展。

2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饮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艺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过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详尽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艺和他所要表达的治国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历史悠长,受到不同时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响较大的要数唐朝时期的儒释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处事态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学者认为中庸思想就是软弱、妥协,这是进入了误区。中庸的思想讲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宁静致远的意境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不争取。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经中茶性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茶的妙处在于修身养性,平静心态,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过饮茶彰显为人处事之道,无处不在地体现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顺其自然”“、精“”俭”的理论

道家理念在《茶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陆羽深受道家理论的影响,追求“精“”俭”,认为茶学的灵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崇尚真善美的美学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谐。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茶经中出现的茶用具代表青盖碗。盖碗是一种特别能体现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冲泡的每个程序如净手、出具、开盖、摇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内涵,讲究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极其看重茶道礼仪。

2.3佛家的“悟”学说

评价陆羽的宗教倾向时,不能单一的归纳为儒释道其中一家,他不属于任何一派,因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华,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经》必然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个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侣在坐禅修行时提神醒脑,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3东西方两种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属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欧美,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就从其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几方面具体分析两种文化的特点:

3.1中国是东方大国,坐落在世界的东方,欧美相比中国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

中国的茶一路西行来到欧洲大陆再到美洲大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两种茶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土壤和阳光的条件不一样,生产的茶叶品种也不同,有红茶、绿茶等,中国人根据地理位置和饮茶习惯的不同会品尝不同的茶叶感受不一样的滋味;英国地处地中海,本身不适宜生产茶叶,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所以偏爱浓厚而甘甜的红茶,最著名的英国茶文化当属下午茶(afternoontea)了。东西两大国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两国的饮茶种类也就不同。

3.2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济,在满足温饱的条件下,人们就开始考虑精神上的提高。

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茶成了一种风雅之事,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茶由一种商品逐步发展成茶学、茶道最后融合为茶文化。在这种稳定的小农经济里,饮茶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气和,慢慢品尝,感受茶的宁静和芬香。而英国的茶相比中国的宁静,带有实用性和工业化的特点。英国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饮食就会相对简单许多,而又因两餐间的时间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这种形式。下午茶不仅是喝茶还有糕点水果之类的甜品。英国的茶文化讲究的是茶具好看、贵气,茶味甘甜浓厚,在聚会中衬托出贵妇们优雅的气质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这种讲求实用性的饮茶方式恰恰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的特点。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实用性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速溶茶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英美这样的发达的工业国家随着技术的革新,也将茶叶的外形和用法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还有对茶的认识的不同。在中国,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国,最初茶是作为药在宣传的,他们认为茶具有很多医药作用,如消热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饮茶之人修身养性,提高修为。

这种种要求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讲究淡薄、豁达、内敛的品质。可以说,中国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种无处遁形、不可言传的品性、情怀和美感。它散发的气息实则为君子礼节,体现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节操。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礼节和仪态,在其中展现了英国绅士的风采。

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崇尚自然、崇尚简朴、顺其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个人品行的培养;而英国茶文化则体现了贵族们的高贵优雅,是人的社会身份的标志,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务实性和现代性。中国人看重茶文化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把它当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国饮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仅把它作为商品和身份的标志。

作者:段瑞芳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

[2]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2001(4):34

[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

[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

[10]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8-211

[11]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2]许嘉璐,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儿次谈话[J],中国电视(纪录),2014(10):65-67.

篇7

马连道茶街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以街区的规模,将茶叶做“专”。有人说,在马连道茶街,只可能有顾客不认识的茶叶,不会有顾客找不到的茶叶。这里种类全的特点其它茶叶经销场所难以匹敌,如黄茶、白茶其它地方难觅其踪,但在马连道茶城却有多处卖家。茶街是由千万个茶叶的“专家”们支撑起来的,而这些“专家”就是那些茶叶经销者。这里几乎每个茶店中都可以免费品茶后再行选择购买。马连道茶街对京城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茶经济和茶文化品牌意识的建设和加强上。马连道茶街在打造“马连道茶叶特色街”品牌的同时,也十分突出马连道地区企业品牌的打造。有 “更香”、 “满堂香”、“天月”、“品品香”、“绿雪芽”、“御茶园”、“鸿志”、“贵士”等众多茶品牌。而越来越多的产地品牌通过、设立办事处、设立分公司等多种渠道也纷纷落户马连道,如:“贡牌龙井”、“狮牌龙井”、“大益普洱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平水珠茶”、“祁门红茶”、“冻顶乌龙茶”等。注重品牌建设,为马连道的茶经济和茶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表现在茶产业链的形成和茶文化元素的强化上。目前马连道茶街已逐渐形成茶叶、茶包装、茶运输、茶具、茶室、茶艺根雕、茶膳、茶足浴等茶产业链,对宣武区乃至北京市的创意文化产业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茶膳、茶足浴这些新兴产业,很有可能会成为引领现代消费的新时尚。马连道茶街,非常注重文化元素的强调:“装修包装的东方风格”,无论具有现代化装饰风格的茶铺还是修葺得古香古色的店面及各色茶叶包装都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元素和韵味;“品茶鉴赏看表演”,许多店铺在顾客品茶之余还提供书法、绘画、古玩、茶具、根雕等鉴赏活动,有时还设有茶艺表演;“茶文化与旅游手牵手”, 茶街有意识地与旅游相结合,让世界各国的友人来到马连道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受到广泛欢迎。

篇8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作用

1.茶文化赋予茶叶经济人文精神

“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人的心灵,改善人际交往,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通过茶有缘相聚一起,广交天下之友,茶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减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现实生活更加美化,将生活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中国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和积淀,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品。茶文化的传播使得茶叶经济在亲切、祥和的人文氛围中进行活动。

2.茶文化为茶叶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举办各种类型与茶叶文化相关的茶叶经济活动。比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这些茶叶经济活动中往往渗透着茶文化;这些茶叶经济活动通过茶文化的宣扬吸引茶爱好者。举办类型小至地区,大至全国,茶叶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世界各国举办茶叶经济活动都以茶文化为载体,这些茶文化主要有茶艺展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等,借助于茶叶文化,各种茶叶公司、茶厂和茶馆等纷纷借此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进行业务洽谈,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前往消费和业务洽淡。这种文化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叶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3.茶文化带动茶业经济产业链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这个载体,且茶文化不断趋于发展成熟。茶文化与茶叶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艺开发、茶会、茶礼等各种茶业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中国白茶之乡安吉是全国闻名的茶乡。白茶产业得到了规模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白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安吉茶叶经济的发展,安吉也举办各种活动弘扬茶文化,为了使安吉白茶知名海内外,继续发扬光大,安吉县多次举办白茶节,节庆活动举办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活动。使得当地的茶叶经济呈稳健发展趋势。通过安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茶文化对茶叶经济产业发展的渗透力是无穷的。

4.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

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茶叶产品包装除了要体现文化的特性外,且包装需防阳、防臭、耐高温。茶的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卡。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消费,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提升茶叶品牌形象。使茶文化得到推广和宣传。茶叶的外包装不仅外观图形、字体、色彩,就连材料的选用都充分渗透着文化气息。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的方法

1、要充分树立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提炼中国“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观点,用来指导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加快茶叶经济发展,显示“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普及倡导“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的宣传,推进这一战略目标在茶叶经济发展中的实现。

2、树立倡导 “茶为国饮”发展茶业经济理念,解放思想,转变单一经营观念,探索和创建茶餐结合、分时消费等多种经营模式,满足中外市埸需求。

3、编制 “茶为国饮”、拓展茶叶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分期实施年度计划方案。将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当年或规划期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实施。

4、建立全国优质名茶开发基金。重点扶持和鼓励名茶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优质名茶生产,为发展茶饮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优价、绿色环保的茶品。

5、树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会”,弘扬中国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讨经营模式,交流经营经验。

6、定期举办“茶文化”论坛,宣弘学术观点探讨、产业发展研究等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经济、茶文化的经验,并作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桥梁”。

7、征选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为宣传整个倡导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服务。

8、建立茶科研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培育新品种、优化历史名茶种,为发展茶饮业提供科技含量高、颇具市埸竞争力的新茶品。针对产地、本区域和全国三个不同产茶区域,分别建立名茶研发核心层、紧密层和联系层协作关系,促进名茶市埸开发。

9、建造“茶文化”展示馆,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姐妹馆。可在馆内分别设立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各个展示区域,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物质载体和内在精神的理念内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充分组织和精心编排“茶文化” 专题节目,向世界昭示我们倡导国饮、发展茶经济的理念和决策及方略。

 

茶文化的经济发展作用相关文章:

1.茶文化对经济发展作用是什么

2.茶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3.茶文化的经济作用有什么

篇9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日趋一体化,中国茶文化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茶文化影响力,促进中西文化融合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茶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影响

1传统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的茶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朝代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在《茶经》中,首先将茶精神融入到茶事活动中来,饮茶不仅仅是品茶和感受茶香的过程,更是陶冶情操,享受愉悦的过程,从中能够提升品茶人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质。此外,茶文化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融合,也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茶文化也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精神追求,饮茶能使人平心静气,神清气爽,感受幽静与雅质,从中获得安宁和享受。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茶文化,不仅吸取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文化没有国界,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也肩负着文化使命。茶文化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2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茶叶出口到了西方多个国家,其中,茶叶在进入到英国后得到当地消费者广泛的喜爱和认可,就此,中英茶叶贸易就此拉开了序幕,英国对茶叶的喜爱,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特色。英国的饮茶文化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特色。茶叶在最初进入英国时,只在咖啡馆里出售,直到1864年英国开设了第一家茶馆,饮茶才成为公开的聚会场所。由于英国人对中国文化有着较强的崇拜心理,因此,在英国的饮茶文化中,从茶具到饮茶方法和风俗习惯,都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英国是世界上茶叶进口和消费大国,茶文化之所以在英国生根发芽,并得到广泛普及,充分体现出了茶文化的艺术魅力。中国茶叶种类丰富,最早在美国出售的茶叶是中国红茶,美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尤其红茶浓郁的香味和茶色,受到美国人的喜爱。由于美国人生活节奏较快,很少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品茶。因此,他们并不满足传统的饮茶方式,先后发明了更加方便饮用的袋装茶和冰茶,这种饮茶方式更方便快捷,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一直以来,咖啡文化都是美国饮品文化的主要代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变革,茶文化也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饮茶已经成为美国人最普遍的消费方式,随着对饮茶文化的了解,他们已经意识到茶比咖啡对人体更有益。因此,美国人也创造了属于自己国家特有的饮茶文化,而且充分体现了美国独特的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方式更加多元化,以更丰富的形式展现于世界舞台之上,对跨文化交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67年在法国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茶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展示,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更多人由此了解了中国茶文化,也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传统茶文化得到全面展示,各种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不断推进,使世人见识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艺术魅力。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多个国家参与其中,给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些丰富的活动让世人了解并喜爱上了中国茶文化。

3跨文化交际影响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人际交往方式。随着中国与世界贸易的频繁发展,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也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使中西文化交际中出现了许多的误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世界距离的拉近,中西方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如果交际双方对彼此的文化模式不了解,对存在的文化差异不加重视,就会产生交往障碍,影响双方的友好交际。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进而了解中国文化,是西方了解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和冲突,而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识,加强对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使跨文化交际更具实践性。

4中国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茶文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古代的《茶经》专著,还是著名的文学著作《茶馆》,无论是北京奥运会的茶文化还是上海世博会的茶文化推广,中国茶文化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茶文化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为世人了解茶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契机。《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事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发展以及种茶、采茶、烹茶、饮茶等知识,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当代文学作品《茶馆》以茶馆为背景,展示了中国发展的兴衰历史。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又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就要了解茶文化,通过茶文化著作,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茶馆》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曾在美国等国家进行巡回演出,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也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使西方人逐渐了解和接受了中国文化。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效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茶文化。世界各国不断涌现出的茶馆也使中国茶文化遍及世界各地,展示着独特的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经济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文化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带动,而文化又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茶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使中国的影响力更大,中西方文化交流进一步得到融合和发展。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在不断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中国文化,不仅有效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融和发展,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作者:田兴斌 单位:铜仁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参考文献

[1]于丽萍.中日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1-182.

[2]孙云,张稚秀.茶之西行[J].茶叶科学技术,2004(4):39-40.

[3]余悦.中国茶文化与上海世博会————兼论茶文化在公共外交的作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33-139.

[4]辜丹心.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言文学,1992(Z2)81-85

篇10

4月29日,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在西盟县顺利闭幕后,普洱市市长李小平接受了媒体采访。

谈到本次茶叶节的特色,李小平市长介绍,这届茶节更多地注入文化的因素、绿色优势和品牌理念以及书画普洱。本届茶叶节以“书画普洱”为主题,主会场在思茅区、分会场在西盟县,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浓郁、内涵丰富的活动突出展示“绿色发展、妙曼普洱”,全力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

此外,还有第三届云南省普洱茶交易会及普洱旅游宣传促销系列活动。通过搭建平台,让各地茶企业、茶商云集普洱,让各种名优产品汇集普洱,开展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介茶产品,繁荣茶经济。同时开展中国普洱茶民间收藏精品展示、旅游产品推介、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咨询服务等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普洱茶文化、旅游文化。

李小平说,上述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力地宣传推介“生态、和谐、妙曼”普洱,弘扬普洱茶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展示蕴含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普洱文化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把一个生态、和谐、妙曼的普洱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中国普洱茶节是普洱各族人民、各界茶人、茶商及广大普洱茶爱好者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普洱市已成功举办n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已经成为普洱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李小平市长认为,普洱茶节是普洱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盛宴,举办茶节意义重大。一是弘扬茶文化、做强做大茶产业的需要。普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地。举办茶节,主要目的是继承、发展各民族的优秀茶文化,弘扬中华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茶经济。二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需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现代社会办节的一个特点。通过办节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例如:十届茶节期间,我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17项,商品贸易成交额近53亿元,为普洱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后劲。三是打造普洱城市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借助茶节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