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财政支出;环保;节能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环境和能源危机也随之而来。与之对应,城市旅游业粗放式甚至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面对这种局面,生态旅游的概念得到提出并受到关注。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为核心,以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互作用的高级阶段。
在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环境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需要政府进行支持和引导。环境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财政支出就是以财政收入为保障,维持和保障基本环境,以满足公共需求。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也正式确立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地位,要求加大投入,使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逐步享有基本均等的环境公共服务,本文将绿色财政支出定义为节能环保支出,因该类支出于2007年才进入财政收支大类中,因此选取2007-2010年的财政数据作为分析对象。
秦皇岛市作为首批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大海、沙滩、湖泊、温泉、青山、森林、湿地和特殊地质地貌等,以及古长城、名人别墅疗养度假区等人文资源,为旅游业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条件,旅游业迅猛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面对环境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局面,秦皇岛市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绿色发展,发展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生态旅游城市。
根据所收集到的各方资料,包括期刊文献、秦皇岛市财政局、统计局、环保局所公布的官方资料,本文试图分析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即绿色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研究生态旅游城市发展过程中关于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在促进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更为客观的建议。
一、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特点分析
1.绿色财政支出特点
2007年之前,绿色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并不像国防、卫生等支出作为大类单独列支,属于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的子项目“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到2007年,伴随着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环境保护正式以“节能环保”大类进入财政预决算中,基于该数据的特性,笔者从绝对规模、相对规模、环境支出结构等家督,对2007-2012年秦皇岛市绿色财政支出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从相对规模上看,2007年秦皇岛市公共财政支出中有2.31%用于节能环保,到2012年稳步增长到2.46%,这说明公共财政中新增财政支出有效地保障绿色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
从2012年秦皇岛市公布的政府财政决算数据看,2012年,秦市绿色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污染防治(4.05亿元),环境保护管理事务(0.24亿元),环境监测与督察(0.15亿元)和污染减排(0.14亿元),分别占到环境保护总支出的88.42%,5.2%,3.2%和3.1%。
从2012年秦皇岛市地方一般财政支出各部分构成及比例看,绿色财政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较高,为4.58%,在全部大类支出中排名第7,参照我国2012年财政统计年鉴,全国绿色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47%,比较可以得出秦皇岛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支出比重较高,对环保节能的重视保障了秦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发展。
2.与国外典型旅游城市环境支出的对比
为借鉴国外成熟生态旅游城市在绿色财政方面的成功经验,笔者选取加拿大渥太华市,美国华盛顿市和秦皇岛市在2011年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Government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FY 2011 Budget - Gross Funds;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秦皇岛市2012统计年鉴,环境公报
从表1中可以看2011年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总额与加拿大渥太华市总额大体相同,而明显低于华盛顿市,从绿色财政支出额看秦皇岛市处于较低水平,较华盛顿市低0.38亿美元,较渥太华市低0.24亿美元,但从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秦皇岛市高于华盛顿市,低于渥太华市,处于中间位置。
从三个市的支出明细表可以看出,华盛顿市支出项目最为清晰,项目列支更为详细,清晰度和透明度更高,秦皇岛市项目分类不尽合理,其中多个项目有重复和相互重叠的可能,渥太华市分类较为简略,清晰透明度较差。
从结构构成来看,渥太华市主要投资于固体废物的再回收与重新利用,华盛顿市主要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的保护开发,而秦皇岛市工作主要集中污染防治上,秦皇岛市的绿色财政支出偏重事中和事后处理,呈现出“轻预防和基础、重控制和治理”的特征,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特点。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秦皇岛市相关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秦皇岛市财政支出正不断向绿色保护倾斜,相对于全国总体情况来说,秦市作为生态旅游城市,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绿色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体系当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但距离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绿色财政的结构分析发现秦市对于环境的保护支出的内部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支出主要致力于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领域,这种“事后补救”的保护特点制约着公共环境基本服务的提供,同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与美国华盛顿市、加拿大渥太华市在绿色财政支出总量、结构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秦皇岛市在环境保护分类上较模糊,不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受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限制,秦皇岛市财政支出规模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绿色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合理。为此,本文认为秦皇岛市在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的绿色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实现生态环境的高效率的改善,倡导“绿色”财政,逐步提高绿色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集体措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政府绿色财政支出的力度
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一方面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加高效的环境保护的物质技术,加大对工业废物的回收利用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大环保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城市公园建设维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绿色产业的引导力度,以政府为主体,引导社会企业走向绿色化的生产道路。
2.优化绿色财政的支出结构
当今绿色财政支出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收取治污费,明确企业和个人在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相应的政府应减少在这些领域的公共支出,应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维护、基础社会建设、监管建设等方面,将绿色财政支出从现存的“轻预防重治理的”模式逐步过渡到“重预防,重全面维护”的模式。
3.加强绿色财政支出的效率
从效率的评估上,绿色财政支出应该强调环境基础设施的保障和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从公平角度上看,环境公共服务应在地区间、群体间大致相等,秦皇岛市作为典型生态旅游城市,其绿色财政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间、城乡间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从长远来看,环境基本服务应保证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的环境基本服务。
4.加强绿色财政支出资金的会计控制
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城市建设的进程。资金是否投放到位,投放后是不是只投不管,这都是绿色财政资金在使用和控制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外的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提高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地制度保障,同时也符合我国近年来实施的政府会计制度,因此加强绿色财政资金的会计控制也是今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郭佩霞 高凤琴:论环境保护与绿色财政支农体系[J]新疆财经 ,2005.2:5-6.
[2]卢洪友 祁 敏:我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现状评析及优化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2012.17.
[3]罗永军:秦皇岛市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8.
[4]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以国家级森林城市珲春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2011.
[4]赵 怡:关于完善绿色财政体制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山东大学,2009.
[5]Budget 2011-Operating and Capital Budget[R] the Audit Budget & Finance Committee,2011.3.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结合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去建设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在研究、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关系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最佳的生态位,提出人和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城市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城市是一个具有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其受影响的因素很多,具有不稳定、不完善性,没有自然系统那样较为完善的自控机制,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根据一定的生态学原则去对城市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进行协调,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促进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成长性原则
城市是人们生存、工作等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其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而又重要的工程。城市处于一个动态体系之中,这是由于它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因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不断的进行规划方针的变化,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还要合理的利用城市的资源,并注意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中,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共同发展。首先要注重城市发展和质量之间的平衡。这就要充分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系统结构,树立全局观念,不断的完善城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容量控制,使城市的人口、土地和绿化以及交通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建设。要坚持城市的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不断的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整体之中把握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1、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三)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__对策。区划的方法可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四)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站在整体的角度,根据城市的自净能力以及城市的污染度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好污染的综合防治规划,控制城市污染物的总体排放量,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的环境要素发展的趋势以及影响的程度进行预测,根据不同时期的环境污染对城市的环境的污染状况和将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质量管理。
四、结语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居住和工作等一切活动的重要地域,其环境质量高低、规模大小以及是够合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的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人类营造一个生活和工作的优质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承载力原则,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生态规划,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来提高承载力;第四,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不顾生态的行为,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成长性原则,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篇4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生态空间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生态城市现在是我国人居环境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全国的各大城市,也开始引入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上海,厦门,天津,成都等各一二线城市也开始结合自己的地理位置,构建了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本文首先将引入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然后讨论国内各城市在进行城市生态化所做的进展,以及相应的建设模式。
1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城市首先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提出以后立刻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对生态城市的特点和标准却已打成共识。生态城市的特点主要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2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国外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无疑有许多不足,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仍然有很多城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2.1 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兼具
生态网络化是指由多个生态节点纵横交错,通过河流、山脉等渠道而形成点、线、面网络形状的一个各生物种群互利共生的网络系统。生态原生化,主要是指在原有的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地貌的前提下,对该城市的建设进行更精心的“绿色”规划,实现周围自然环境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化。以武汉的城市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举例。武汉城市建设模式是“环-楔-廊”的网络模式。由长江,汉江及其遍布整个城市的中小型湖泊构建了“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网络体系。以长江,汉江为“两轴”;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中小型湖泊为主体形成的生态内环和以外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大型湖泊、农业生态空间为主体形成的生态外环。以主城区周边的六个湖泊水系构成“六楔”;利用武汉本地自然山水,建造多处城市公园,形成“多廊”。
2.2 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绿色交通主要为了解决城市中人们过度依赖机动车所带来的局限及环境问题。以天津生态城的绿色交通系统模式为例:在城市规划之时就能考虑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达到城市的出行总量以及出行总消耗最小,使得大规模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成为可能;确立慢行交通方式在全方式出行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导地位;结合生态城周边条件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建立从内到外,从慢行到机动,从内聚到开放的空间布局理念。
2.3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以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为例,生态城整体能源策略是首先降低能源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能源、垃圾和水资源的协同利用。1)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双供电;2)使用新能源技术,建设项目采用地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技术;3)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水,垃圾,构建黑灰水分类收集系统,气力垃圾回收系统,沼气堆肥,中水回用等为一体的资源管理中心。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不足
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比如被誉为最接近生态城市理念的巴西库里蒂巴,丹麦的生态城市建设,澳大利亚怀阿拉城市建设等。与国外已有的生态城市相比,我国目前做兴建的生态城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态教育。库里蒂巴学生在学校会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还有环境大学对市民进行免费的环境教育。丹麦在学生课程里加入生态课,学校的一些课程设计也围绕着生态城市的主题。
大众参与。丹麦将每年8月和9月的星期六定位生态市场交易日。商贩们会携带生态产品在城区的中心市场进行交易,通过生态交易日既提高了市民对生态城市的认识,又鼓励了生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国外的生态城市目前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健康的发展。而我国城市政府相关部门普遍对生态城市的职责分工并不明确,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国外生态城市政府通过对自身的改革,包括政府的采购政策、建设计划、雇佣管理以及其他政策来明显减少对资源的使用,从而保证城市自身可持续性的发展。而我国城市环境治理职能几乎全由城市政府承担,这导致了政府负担过重,制度不够完善和大众参与不足等问题。
结论
生态城市的实践还远没有达到理论所应有的高度,而国内生态城市的实践比之国外差距也很大,但往这个方向努力所获得的经验则应该值得我国所有城市学习。
【参考文献】
傅晓娜.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浅析.职教论坛.2009
篇5
关键词:园林生态;城市形象;塑造
1 城市形象建设及园林生态的重要意义
1.1 城市形象建设及意义
城市形象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表现,是城市留给公众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其反映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对城市的认可和满意程度。城市形象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密切的相关性,其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2]。总的来说,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经济振兴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1.2 城市园林生态的作用
城市园林具有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环境,传播城市文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众多优点,特别是在城市更新节奏加快和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城市园林以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优势和景观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在城市的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园林生态塑造城市形象的原则
2.1 尊重自然环境
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以原有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顺应气候特征,尊重地形地貌,运用乡土植物等方法来维持城市的特点,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城市形象。
2.2 与人工环境相结合
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本质上是按照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进行,其与城市的功能分区、结构、交通路网等密切相关。在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从而起到限制城市无限扩张的作用,并保证现代城市具有良好的环境。
2.3 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城市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期经营、创造、演变的有共同价值的文化,主要表现在历史遗迹、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历史遗迹,使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彰显历史渊源。为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地域性特色营造过程中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将历史文化融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在园林设计中还应有意识地将地域风俗习惯反映到城市建设中,从而促进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城市文化特色与形象。
3 园林生态塑造城市形象的方法
城市的特点是其形体结构发展的结果,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布局都是以城市形体结构为基础的,城市园林作为维系城市与人的天然纽带,在城市形体结构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城市园林布局最能体现城市的形体结构,在充分利用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将地域性诸要素融入到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可以发挥城市园林生态的作用,展示城市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色。
从“面”这一层次看,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貌特征是城市独有的区域特色,应通过对城市园林的合理布局,将城市园林生态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大系统中,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主旋律。城市边缘作为城市三维空间的边缘,最能反映城市的地域特色,需要加强城郊绿地的保护和建设来发挥城市边缘特征,表现出城市园林生态的景观效应。在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还应将各类园林景观在城市中均衡分布,从而发挥园林绿地的最大效用。
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在“线”这一层次是指以城市中潜在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展开的交通型绿色、滨水型绿色、文化遗产绿色等绿色,通过将城市中带有地域特色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联系在一起,是各类园林生态景观紧密联系,形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生态空间体系,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充分展示。交通型绿色通道的建设一般是通过城市交通将城市园林景观串联起来,给人们以最直观的地域特色体验,在城市园林布局中应充分重视道路和城市的发展规划,从而创造有序的城市地域景观。滨水型绿色通道是基于城市水系的城市园林布局方法,通过充分利用水系廊道来改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并与历史遗迹保护与历史文脉相结合,营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文化遗产绿色通道是将特殊的文化资源集合成线性景观,从而更易于城市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使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城市园林布局中,还应从“点”这一层次上进行优化,通过将各具特点的园林生态景观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合理布置,可以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从而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
4 结论
在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充分协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通过城市人文的传承来塑造城市的特色,按照面、线、点的思路进行园林生态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从而塑造出城市的独特形象。
参考文献
篇6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基本要求,通过多学科的应用,科学、系统的达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科学手段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辨识以及模拟,从而确定最佳的生态位,同时能够提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共生、协调发展的方案。生态城市规划需建立在众多规划的基础上去实现,对城市规划、建筑规划、环境规划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政府制定的规划纲要,对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另外,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自然基础之上的人类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在满足建设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文以及民生方面的进步,使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发展方向更加符合城市的整体要求。同时,生态化城市体系强调的是本地区的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生态化城市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对经济、人口规模以及自然资源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也有着联系。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对城市的空间以及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功能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对单位平方内的建筑密度进行优化,另外,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也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使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能够融为一体。城市生态规划主要是对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进行恢复与调节,使之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规划的对象主要是水、土壤、空气等自然物质。这里面涉及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水土的再生、水源的保护以及城市的绿化等等方面。生态城市建设的涉及面要比城市规划更加广泛,强调运用自然的手段进行协调与治理,根本目的是为了城市与自然能够长期和谐与共存。
2生态化城市发展现状
目前,不少城市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资源枯竭的预警,最严重的或许是水资源。但是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加之人们对资源的浪费,使得资源的供需关系日益紧张。于是,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化城市的措施,而且生态化城市也是解决城市资源日益短缺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开始试行生态化城市建设,很多现象都在表明,我国的生态化城市建设正在迈向新的台阶。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城市管理经验相对不足,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遇到很多阻碍,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态化建设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但是对于生态理论方面的指导,目前很多城市都很缺乏。虽然其他诸如环境保护、园林景观、地理地质等学科都与城市管理阶层进行了合作,但是效果来看并不是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管理经验上的不足,缺乏有效使各机制协调运行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城市社会学家,在城市的管理中并未参与太多活动,无法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所以,面对生态化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在未来相当时期内加以解决。
3生态化城市规划要点分析
城市的管理者在进行城市的规划时,要精心做好城市生态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需要对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独特风格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在生态城市规划中主要有三种基本设计,分别是:城市住区设计、城市产业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设计。
3.1城市住区设计
生态化城市规划方面城市住区的设计要包含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保障绿化率、提高生态技术应用水平、节能环保、合理布局。
(1)保障绿化率。在城市规划的实行过程中要注意保障绿化率,积极推广绿色植被的栽植,同时,加大对人工湖的建设力度,在居住区增加绿地面积,对居住区的房顶与墙壁实习绿化。在居住区内必须指定公共绿地的面积标准,敦促各单位坚决实行。
(2)提高生态技术应用水平。政府应鼓励生态技术的发明创造,对发明生态技术并有着良好效果的或者个人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对相关科研单位进行补贴,加大对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城市全面推广生态技术的使用,对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奖励,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3)节能环保。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要严加规范,敦促建筑企业使用低耗材、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坚决查处使用有毒建材。同时,应避免使用能够造成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的建筑材料,另外对放射性建材严加控制,避免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对建筑企业严加管理。
(4)合理布局。居住区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内的水资源、空气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从长远目标出发,对住宅区的选择要进行科学的选址,避免住宅区处于工业化污染地区。
3.2城市的景观设计
城市的景观设计要结合建筑与园林进行综合设计。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性与科学性的特点,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对空间天际轮廓进行详细设计,这是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工作。在城市中进行街道景观的设计工作,对于整个城市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高层建筑景观设计工作同样也非常重要,要进行应地适宜的设计工作。对于底层建筑景观要做好统一的规划,与街道所在商户进行协商解决。做好园林设计的重点在于是否具有符合城市特点的园林,充分利用好周围的水源。对园林公园要充分尊重民意,了解民意,促进人工园林与环境的融合。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现念充分结合,与园林融合共通,从而提升园林的艺术氛围与生态效益。也必须注意,园林设计之外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3.3城市产业设计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产业的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长远发展。城市产业应该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态文明的“排头兵”。城市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本城市的工业发展状况,对本城市的产业结构有着深刻的了解,同时着眼于全国的工业发展情况,对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在生态化城市建设中要以高科技、无污染、环保型企业的发展作为主力,支持与鼓励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大力促进教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治理,对于危害生态环境的企业要坚决进行关闭处理。
4结语
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现状;建设途径
1 引言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为使城市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共存、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目前所倡导的建设“生态城市”,进一步促进了从高碳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变,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城市的共识概念是:生态城市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2]。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包括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城市体现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和谐;可持续性,体现为自然、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高效性,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资源的消耗,使有限的物质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耗,最大限度获得效益;整体性,不单独的追求经济效益或是环境的优良,注重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 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在1984年,江西省宜春市就进行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11年2月有230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占全国比重的801%[3]。但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前期的发展经验不足,意识落后和政策上支持不到位,过度强调发展经济,导致城市的发展结构单一,生态基础差,城市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超出承载负荷,形成总体环境的低质性。这就为后续的生态建设带来很大的不便。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 生态城市的建设途径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通过加大宣传的力度和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使人们知道自己在环境
中的位置和环境责任,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推进全社会厉行节约,节能减排,提升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自觉性。逐步引导到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4]。
3.2 发展生态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前粗放的传统经济模式,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消耗高,形成生产系统的弱势性和低效性。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注重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理念,调整城市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旧有的粗放发展模式。
3.3 发展生态技术,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始终注重科技创新,以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生态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和发展,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可再生利用,投入少量的能量,产生较低的污染或无污染,要与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所建立好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研发生态技术对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再循环技术攻关。此外还要吸收、合作、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给生态城市建设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的规划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要把生态建设、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综合考虑。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完善规划,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无序发展,资源浪费,污染恶化。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以人为本,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城乡环境治理,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5]。
3.5 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实施区域内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或关停,加大处罚力度。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准入门槛。要求企业采用能耗低、污染少的清洁生产工艺,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建设清洁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
3.6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加强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努力促进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的跨区域流动、优化重组和互惠共生。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和责任,实现整体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4 结语
生态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必须以科学、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探索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不断探索、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努力推动城市稳步、合理的朝着低碳、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红霞.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以淄博中心城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8):31~32.
[2] 于洪存,贾玉鹤.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性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 (2):12~14.
[3] 李 迅,刘 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9.
篇8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要点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但随之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对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时,要以保护环境为规划设计的前提,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打造宜居、绿色的城市,所以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变得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更好的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同时也能促进城市经济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进行了利用,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调,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同时,在持续发展方面也能实现高效形式,生态城市建设中范围更加广泛,其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乡村也进行了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和周边的地区相统一,生态城市系统性决定了其建设的全面性。
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推动人们更好地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进行改善,在利用资源方面要合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处理好和自然的关系,实现有序发展。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其在发展过程中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整合,对环境质量进行重视,同时,对整体效益的实现更加重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期目标,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限地利用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的组成要素
(1)、环境的生态化表现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时,需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在适当的区域内建立良好的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配置,使植被的结成和结构更加合理化,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实现对大气、水及噪声等环境的有效的控制,对固体废弃物实现利用及回收,打造出来的人工环境要与自然环境能够良好的衔接和融合。
(2)、社会的生态化表现
注重对人们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引导人们生态化的消费模式,使可持续发展观点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同时在法律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上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及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人口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打造出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共生的人类生态环境,使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3)、经济的生态化表现
生态城市规划还需要确保经济的生态化,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重视经济质量的提高,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利用,加快生态农业的全方面发展,加快工业的清洁生产,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及清洁的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污染,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所带来的危害。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能源结构的主体。加快推广生态化交通、生态化旅游及生态化居住小区,充分的利用清洁能源,打造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
三、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1)、城市承载力
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人类过分破坏环境,终有一天,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会达到极限而崩溃,这就是城市承载力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类,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都具备一定的承载力,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发展城市时,必须要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如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是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再者,要确保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使其最大化地得到利用。可通过评估的方法确定城市承载力,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承载力。此外,一个城市的人口过多,分布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城市生态的规划。
(2)、经济发展与环保
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科学有关,但也徘徊于经济学的边缘,主要通过经济杠杆解决环境问题。目前,人类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凸显了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也反映了人类未考虑远处,只考虑近处,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当能源问题、污染问题层出不穷时,给人们一味地从大自然中的索取行为敲了警钟,并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因此,研究相应的环保政策成为许多学者积极去做的事情,在进行科学的比较后,再筛选出合适的方法,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更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如果任由这样的行为继续发展,人类终将得到大自然的惩罚而自食恶果。因此,必须要杜绝这样的肆无忌惮,学会用长远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系统,只有和谐共生,积极采取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措施,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4)、发展与个性
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规划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态系统。根据成长性原则,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城市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考虑周全,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考虑到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建设和规划时突出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对能够展示城市特色的景和物进行有个性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内涵,抓住经济和环境,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彰显生态城市的个性。
四、生态城市的规划要点
(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自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所以这些是对建立生态型城市十分有利,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通过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元素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现有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
(2)、加强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缩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城市风格。生态景观设计需要把握好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念都融为一体,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生态景观设计着重点是江河湖两岸林带、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还包括生态示范园、生态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以高科技、循环经济为特色,建立完善的生态景观基础设施。生态景观还包括对城市的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还需要对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规划。
(3)、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4)、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5)、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近年来,城市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所以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主要应体现在公共交通优先上,这是有效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在城市交通规划时对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优先考虑,制定公共交通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其发展用地及在其他规划中的优先地位,从而将公共交通优先得以落实。
五、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美化生活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设计人员一定要立足长远,在设计中坚持生态原则,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
[2]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2.
篇9
关键词:园林规划;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
园林绿化是城市里仅有的带有生命的绿色公共设施,可以极大的发挥美化城市居民生活坏境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这些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在城市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园林是重要的组成内容,在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贯彻“以人为本”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要的生态举措,是现代城市规划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逐渐对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视,各个城市都加强了园林绿化的工作,提高了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但是,从目前城市园林规划的整体情况来看,城市的园林规划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园林规划的科学水平,解决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目前,园林绿地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普通市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是基础的城市公共设施。人们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可以在生活的闲暇去享受绿色,使人们的户外活动有了更多的去处,实现人们亲近自然,提高生活品种的愿望。同时还能使人们的娱乐、锻炼、户外活动等各项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园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园林能够把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都吸收,对空气进行净化,留住水源和保持土壤等。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空气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影响人类居住的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把城市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变为氧气,同时大量的树木还能把城市中众多的汽车尾气和粉尘进行吸附和阻挡。很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城市的污水有着极强的净化作用。大量的署名还能净化城市的土壤,借助繁茂的地下根系把大量的有害物质都分解到地下,对土壤起到净化和保护的作用。第二,园林还能对人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人们生活在绿化较好的园林环境周围,可以让人保持充足的活力,内心也十分的安宁,有利于城市居民的保持良好的情绪。城市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容易损害人的健康,而树木可以有效的吸收各种噪音,降低噪音的分贝,使城市居民感到生活舒适。第三,园林还有效的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缓解城市的热岛现象,在夏天降低城市的温度,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第四,园林绿化还能为城市增添很多的人文景观。在城市中进行园林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与自然可以协调发展,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极大的改善环境,还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而后艺术底蕴。优秀的园林规划可以为居民提高很多的人文景观,改变城市的面貌,让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要求,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城市居民的艺术文化修养的提高。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城市对外的魅力,使城市充满了吸引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有利于吸引外地的人才和企业来本地投资。因此园林规划对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极大促进作用,如果园林规划搞的好,城市的文化和经济也会更加的繁荣。
二、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常见的问题
㈠片面的重视景观建设,对生态效应重视不够
目前广西的一些城市由于缺乏园林规划的经验,往往简单的把园林规划作为城市景观的附属品,而不能对园林的生态效益仔细的考虑,不考虑园林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在规划时也不能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特点。对城市园林的规划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味的追求园林绿化规划的广阔形式、具有视觉上冲击力以及整体的对称,放松了园林改善环境的设计要求。表现最为直接的就是不少的城市规划出的城市广场和公园看上去十分的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表现力,但植物的品种十分的稀少,往往都是比较好看单一植物,没有遵循园林坚持植物群落的原则。还存在着很多居民小区以及城市公共绿地只是简单的种植一些树木的现象,虽然这样起到了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但很容易导致城市的生态布局不合理,整个城市的总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现象。因为这些不合理的园林规划,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不仅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耗费大量的资金,还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㈡园林规划只重建设,日常管理比较松懈
当前广西的一些城市对园林建设的热情很高,而对园林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得很不好。这导致了很多地区用于园林日常养护的经费较少,平时的养护设备比较陈旧和不足。城市的园林部门应该对建成的园林实现统一的规范管理,把防治病虫害、除草、浇水、修剪和施肥等日常的养护工作完成好,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城市园林规划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一些城市对园林的管理很不规范,平时不注意管理,造成很多种植的树种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生长也很慢。往往是面临上级检查或者有重大的活动时,才会突击对园林进行养护,很难把园林管理好。
㈢园林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不合理
生态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种类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能够保证整个群落的稳定发展。要保持整个城市园林系统的生态稳定和协调发展,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时要考虑树种配置的多样性。但一些城市在园林规划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在一块园林中种植了上百种的树木,而且很多城市只是一味的追求名贵树种,这表明园林管理部门对园林规划的认识不科学,存在着很多的误解,这种只是简单的增加树木的种类,而不考虑这些树种的具体生长情况,很难真正的形成稳定的植物生存环境,不利于保持园林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很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园林规划的改进措施
㈠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广西地区各个城市的自然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气温、土壤和纬度等条件,设计出符合本地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提出的方案要能体现出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新城区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可以采用大面积种植的方法,而老城区因为可以用于种植的土地不多,园林规划时可以对原有的地块进行改造,针对所在地区的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造,为居民提供活动休闲的空间。同时应该精心规划,把城市的园林规划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在园林中要合理的配植树种,多挑选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树种,广西的气候特点是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要根据这一情况挑选那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成本低、容易养护的树种。
㈡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园林的生态效应
篇10
关键词:城市 园林建设 管理新方法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快,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不绝于耳,城市园林作为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中表现,是该城市居民展现道德建设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园林这些无法取代的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这些年来,园林工作者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一、城市园林建设中需遵循的原则
我国许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实际需求,更多从政治因素考虑,受到政治决策影响较大,而一些城市管理者为了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政绩,浮躁、盲目风气盛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计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合理结合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以人为本,打破原有的城市园林建设思维方式,树立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思想。具体可以做到从以下几点。
(一)从城市实际需求着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众多物种的独特一个,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园林中,需强调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自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地球到处都是人类建设的奇迹,大自然已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更是大自然的美,因此,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弥补城市建设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选择一种理性的方式回归自然。所以,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建设城市园林。
(二)城市园林建设要处理好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其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环境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为人类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既是人们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逐眼前短暂的利益,不重视城市园林建设,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导致了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总体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况,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园林之间的关系,需科学的布局,合理的规划,整个城市面积中园林绿化建设的面积要达到相应的比例,使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实现城市园林和人的需求、园林和经济发展、园林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
二、城市园林建设中采取的措施
(一)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园林建设和生态理论相结合,提高生态效益
1.科学地对园林布局的结构进行规化
很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应该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2.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合理的进行配植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购进。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这个条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考虑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的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3.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城市园林建设也必须考虑到该城市的特色,城市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选择上,苗木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因为这些苗木能够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成活率高、成长迅速等优点。此外,栽植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还有其具有对本地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城市园林建设中一般都是以乡土特色植物为主体,也可以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这样可以增加整个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外来树种的引进也向市民展现了乡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
4.要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