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篇1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音乐;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18-01

伴随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传媒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进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积极接受时代的挑战与变化,将民族音乐与网络有机结合,把我国的民族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层次。

一、中国民族音乐网络化发展的优越性

民族音乐与网络相结合,势必会使两者的优越性得到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从而发挥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彻底颠覆了以往的音乐传播模式,带来了新的传播革命。网络化音乐较之传统音乐,简化了中间的传播过程,缩短了传播的时间,提高了传播的效率,扩大了受众面。可以说,网络化将原来的被动传播变为主动传播,提高了音乐传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对受众者的重要意义

1、即时性

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可以方便受众者随时随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民族音乐,从而改变了传统音乐传媒所受的时空和条件的限制,能够及时满足受众者对于音乐的需求。

2、便捷性

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将发行和播放过程合二为一,从而可以使民族音乐的传播速度更快,更新更快,能够保持民族音乐的新鲜感,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

3、可选择性

音乐的网络化可以使受众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和音乐内容,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音乐,进而走进民族音乐。

4、可重复性

音乐的网络化,可以使受众者通过网络随意下载音乐,并且可以反复接受自己喜欢的音乐,还可以通过MP3、MP4等储存器储保存喜欢的音乐,随时随地收听、反复收听。

二、寻求民族音乐网络化的长远发展道路

(一)发掘民族音乐“新”元素,开创民族音乐图像创新之路

我国的民族音乐要在视图时代获得一席之地,必须以自身的“新”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民族音乐应该随时代而行。当下的新民乐就是民族音乐与图像传播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音乐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应不断深层发掘民族音乐的传统特色,在民族音乐的制作中彰显民族本色,改变以往陈旧的传播方式,寻求民族音乐在当代中国文化环境中的衔接点和发展点,利用网络加大各种媒体对于民族音乐的关注、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大众对民乐的感情由表层向深层发展,对民乐的关注由注意向喜爱发展。

(二)有效利用网络,加强对年轻化听众的培养

首先,应该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利用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加强民族音乐的时代感,融进现代音乐的特征和风格,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其次,应该加强对年轻化群体的音乐教育,正确引导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民族音乐的发展大计。要解决传承问题,就要关注对年轻人的培养。

(三)创办有关民族音乐的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是一种融入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段,把平面杂志的交互性、可视性做得更完美、更具冲击力的杂志类型。网络电子杂志是通过网络杂志互动平台发行的供读者免费订阅的新型电子杂志,其发行平台的注册用户数量呈几何速度增长。由此可见,电子杂志己经逐渐成为大众接受信息来源的重要门户。电子杂志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人们在获取所需要信息的同时得到图文并茂的视觉、有吸引力的听觉,得到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大大增强了电子杂志的吸引力,提高了电子杂志的可接受程度。

三、总结

本文从民族音乐网络发展的优越性出发,探寻了民族音乐网络化发展的长远道路。首先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发展是由当前时代所决定的,具有时代必然性:其次,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民族音乐的发展出路;最后,民族音乐的网络化,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

总之,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发展并不是泯灭其民族特性,反而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更大程度地发掘其民族性。网络给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传播空间。民族音乐应该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以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开创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时代。

篇2

中学语文教育包括“听、说、读、写”等等许多方面的素质,其中”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不能全面发展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就谈不上全面发展中学语文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里面所提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举个几个例子来说,素质教育里面强调的发展学生“说”的能力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发言,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培养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再比如说“写”的能力,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写”的能力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留心生活、观察思考之后能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进而通过文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有其特点有优越性,本文将就中学的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研究方法做简要的分析。

一、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

1.塑造人格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想要始终坚持其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必须注重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必须将人格教育的元素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从而使得教育产生健全学生的人格。中学生真是处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学期是人的人格形成定型最关键的时期,甚至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人格教育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格的健全与否。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关键。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作文民族优秀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应该自觉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使命。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强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

2.提高文化

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就偏重精神教化,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活的灵魂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实际上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存亡,教育正是进行文化传承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中学语文素质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筛选最终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所在。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诚实守信、修生养性、仁爱和谐“等等思想都蕴含先人们着无数的智慧。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担负起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素质教育应该把教育的根深深扎在传统文化里,才能汲取到源源不断的养分。

3.启发能力

一个人的才华其实是通过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日后可能达到的成就,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启发学生的能力。有关的研究也表明,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在学生各方面水平都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就能力。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培养,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中和发展。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学科,应该在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优势。

二、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分析了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点之后,另一个需要引重视问题就是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仅仅知道教育的重点,没有适合的教育方法那么一切都是徒然。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方法的研究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题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在制定教育方法的时候应该要以学生为主。首先要根据当代中学生的总体情况,形成大体上适合我国当代中学生的教育方法,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其次在抓住当代中学生共性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教育不应该是按照规格标准生产人才,而应该是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其长处的机会和帮助,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方面,倘若教育能够发掘每个人的长处,并且帮助其发展其长处,那么这个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2.借鉴外国的教育经验

篇3

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

影视资源在很多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发挥其教学辅助功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奠定学生语言基础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口语课上都表现的很被动,学生们不仅不敢说、羞于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也还需要提升。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透过组织学生们感兴趣的交流话题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能够发挥很好的成效。同时,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说错了不要盲目否定指责,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会更加乐于表达,并且更大胆的和其他同学进行交际,这也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并组织学生参与自主演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朗诵诗歌、表演话剧等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极大的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获得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一个课堂上的口语交际主题是“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教师在组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时,可以插入以动物世界为主题的动画片,策划相关话剧,使学生扮演小动物表演话剧。这个过程既生动有趣,又实践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并且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保护小动物的爱心。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收获的成效。

二、为文本教学创设良好情境

针对语文课本中的文本的教学过程而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给文本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的教学导入来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学习兴趣。影视资源通常能够很好的起到这方面效果,能够让学生们走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并且能够让大家对于教学文本形成较好的感知。教师可以在教学组织与设计时找到和教学素材相关的影视资源,并且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片段给学生们播放。这首先能够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氛围,让大家更快的走入教学情境中,这也会帮助学生们更直观的理解教学文本的内容。这些都会为知识教学形成良好铺垫。

课前导入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生动有趣的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与兴趣,带领学生走入语文学习的天地。影视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运用影视资源可以在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多彩的影视空间,这将会为高效的文本教学奠定基础。譬如,在讲授《黄果树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黄果树瀑布美丽景观的视频短片,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很好的实现了知识教学的有效导入。学生们在生动的画面的感染下会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家在文本学习时对文意的理解与体会也会更为深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影视资源在文本教学时可以发挥的优越性所在。

三、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影视资源同样能够为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写作能力的锻炼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一看到写作练习就畏惧。想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且让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逐渐得到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实现对于语言的有效积累。很多学生对于生活都缺乏观察与感知,学生们普遍也不具备这样的意识,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在文本写作时语言十分贫乏的造成原因。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习惯,要培养学生形成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的意识,并且要引导大家对于生活有更好的理解与感受。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在文本写作时非常有价值的素材所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关键。

篇4

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而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对于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从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内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可能是传统文化进行了整合或是发展了的一种文化形式。在被人们称为文化趋同、文化危机的全球化新世纪,本土化文化是我们今天的现在设计不可缺少的智慧源泉。学会对本土化文化的鉴赏,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还有利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随着地域之间的界线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可以说它是国际化的基础部分。 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是儒学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表现为历史悠远,延绵不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 。

任何历史时期的所谓“现在设计”,不论它是如何的前卫,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追寻本土文化对现在设计的影响,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范例,如中国香港的靳埭强的设计作品是中国本土文化与现在设计完美结合的范例。他主张把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西方现在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同时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吕敬人以特有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开创了一条新路子。放眼世界书装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日本以本土化、东方式的设计理念、造型体系和高技术工艺,和欧美诸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日本留学数年,并得到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教导的吕敬人深知这一现象的启示性价值: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并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而这既是中国书籍设计的必由之路,也是它的希望所在。吕敬人正以独特的“吕氏风格”去实现这一理想。今天,在众多包装设计实践中,有着大量并不成功的中国元素包装作品。陈旧的表现形式、机械而呆板的传统元素堆积,显得与现代设计潮流格格不入。这往往使很多人误以为本土化设计似乎本来就是那种面目。这只能说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实际上,包装设计中从来就不是以复古为已任,以罗列传统的出现为标准,包装设计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化设计具有本土沟通的更优越性。因些,本土化也绝不意味着对西方设计的一味排斥,实际上通过吸收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以现代的表现形象,利于中国元素的再创造,构成崭新的形象。

篇5

[关键词]水彩 水 虚实相生 意境 气韵

[中图分类号]J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58-01

水彩画,顾名思义,必然离不开“水”这个重要载体元素,而中国水彩画家较好地用水,营造出画面良好的意境和气韵美,除了体现画面格调品格的高低之外,也同样传达出画家的气质修养和审美品位等。

中国水彩艺术在本民族文化语境及美学思想的支配下,保留水彩自身材料的优越性同时,很好地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精神,充分发挥“水”的写意性,通过泼、冲、洗、积、染形成水色淋漓、幻化多变,亦或是清丽幽雅、深邃空灵的画面意境。画家利用“水”这一特殊媒介,结合中国水墨的相关元素,注重物质的本质特征和意韵的表现,更加强调寄喻性和抒情性。所谓“水能生韵”,“水”也同样是中国水彩画家借以抒情达意,体现东方文人画气息的形式语言之一。画家常常借助“水”的流动特征,结合一定的颜色、技法等,本着“浓不滞凝,淡不浮薄”的美学原则,对画面元素进行经营组织,形生“虚实相生”“水色淋漓”,并且“透明流畅”“简练概括”“层次丰富”的画面效果。中国水彩画家对于“水”这一特殊媒介的特殊重视和不断钻研,客观上强化了中国水彩画画面意境和气韵的表现,同样也突显出了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写意性和抒情性的美学特征,以下分别从构图和文化差异角度简单分析阐述。

首先,从画面构图角度来看,“水”在中国水彩画作品中的运用,直接掌控着画面的“布局”“虚实经营”等,决定了画面的格调高低和意境韵味。中国水彩画艺术结合一定的传统构图法则,注重画面“黑白”的分布,结合一定的西方美学特征,借助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画面写意性强,强调水色交融的写意性,强调用水的淋漓酣畅感,文人气息浓厚,画面传达给人的是一种“虚实相生”“空灵旷达”的艺术感受。因此,整体来看,我国水彩画家对画面水分的使用和把握都十分关注,因为一幅水彩画对水驾驭能力的高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意境与格调优劣。在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由于水彩画和中国的水墨画都是以“水”为媒介,因而中国的水彩画家对“水”的感悟更深,经验更为丰富。中国水彩画家进行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中国传统的“墨法”知识,更利于营造画面虚实相生,空灵幽雅的意境,也更能体现中国水彩画无限的“意味”和“情境”美。

其次,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角度来看,“水”在中国水彩画中的运用更多将水彩画作为了一种承载和抒发画家主观情感的艺术形式而非以一种普通的完全隶属于西方再现式的艺术样式之一而出现。水彩画属于西画范畴,西画注重模仿和再现自然,以人们常规的视觉习惯去感受客观物象,与之相对,中国画在形式及达意上不受时空界限,更注重以抒发画家主观情感为宗旨。文章起始的时候提到“水能生韵”,但是“气韵生动”的实现,与种族、民族等人类状况的客观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视觉生态基础决定着气韵的全部物质性。因此,中国水彩画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必然有别于西方本土水彩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对“水”认识的不同,进而产生东西水彩艺术追求的差异性。这种审美取向的民族化,从我国的部分水彩作品中能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水彩画家华纫秋的《渔寨》以大面积的类于中国水墨的“泼墨法”和“破墨法”结合的方式,处理渔乡水天相接、酣畅淋漓的画面氛围,同时“放”中有“收”寓“严谨”于“不勒”中。渔乡的小舟和村寨采用了线造型的手段,画面运用水“流动”“自然”的属性,以单纯的黑白组织画面,产生一种水色交织渗化的流动感。以主观表现性语言为主,营造出了幻化自然的意境美感,这符合中国水墨“借水生韵”的美学原理。中国水彩画艺术在学习西方本土水彩画艺术的同时,兼收并蓄,积极发扬本民族的美学元素的优越性,使中国水彩画成为一门有中国审美特征的艺术样式。

综上所述,广义来看,“水彩画”自身是一种抒情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表现力是其他西方绘画所不及的。其因水色渗化所产生的韵味和情趣与东方的审美追求兴趣相投,又因其材料工具与中国画的相似相通性,水”成为二者画面构成元素中的一个共同点,使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本土的水彩画在美学上找到了契合点。因此,中国水彩艺术同传统水墨如出一辙,讲求“水”传达的韵味和情趣,注重水墨酣畅淋漓的意象美,注重通过画面干湿、浓淡、虚实变化塑造的“似与不似,似是而非”的幻化朦胧之美;此外,中国水彩画结合中国画的相关“用水”及“用色”特征,形成了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语言体系,明确了中国水彩画艺术的追求方向。

【参考文献】

[1]林木.论文人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第59页.

篇6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其思想对中学生影响很深。但是,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很多学生只是从电视剧中了解故事情节,了解作品中的人物,而只有很少的一些学生才能拿出有限的时间去阅读,直接从四大名著中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对此,在学习四大名著的节选章节时,我先让学生看电视剧,通过某些镜头让学生粗略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中与课文关联的章节,然后布置下作业,让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整部经典著作。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的名著产生了兴趣,也会继续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式。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快餐式阅读,喜欢卡通漫画之类书籍。这些书有它的优越性,比如简短适合短时间内阅读,但是思想肤浅,缺乏文化的厚重感。我国的古典名著是一座无穷的智慧宝藏,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体会,去弘扬。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推荐和介绍,让每一个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各类体裁无所不有,所选篇目从先秦两汉到近代文学无所不包。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古典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在进行这些作品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讲解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时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比如,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体会我国建筑风格的独特性,领略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又如,学习《黄河》《三峡之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到中华大好河山的壮美,欣赏祖国的旖旎风光。再如,学习《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了解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在导入新课时,介绍有关的文化常识;在解读课文注释时,补充必要的文化常识;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挖掘作品的内涵;在提炼主题时,挖掘作品的传统美德等。教师要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并渗透传统民族文化。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篇7

现代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

在现代,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媒体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网络也成为一大强势媒体,它具有全球性、迅速性、自由性、抗控制性等特点。网络也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发挥传统德育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网络也传播着大量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在东西方的融合和冲突中,对立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同台竞技,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和“分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政治文化战略使我国的文化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虚拟与现实混杂交错,让人们具有了虚拟的第二生存空间。虚拟空间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尤其巨大:一是网络虚拟生存方式,让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甚至回避现实;二是把网络信息混同于现实,因而容易出现非理。在现实中,虚拟和现实的交错混杂,对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德育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考验。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重点在学校。现代社会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过于倚重学校,没有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德育教育的价值实现不能通过脱离生活进行封闭式的“灌输”,这种“灌输”模式在多元化的现代文化环境中只会加剧教育对象的价值冲突和困惑,其行为也会呈现出一种被动选择,而这并非出于内部价值观念或动机的驱动,这正是德育教育“孤岛效应”和“两张皮”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德育教育塑造出的人,只能是言行虚无的“道德篓子”或者是缺乏创造性的“机器人”。因此,只有把德育教育与现代文化环境相关照才能彰显人的价值。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受个体选择和理性主义的影响较大。现代德育教育强调自我选择,相对传统德育教育而言,德育文化环境更加开放自由了,主体的自主性、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同时,受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于自己所营造的物质生活方式中难以自拔。个体选择放任过头,导致自我认同感缺失和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离弃。一些人在热衷于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我”的归属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转变,自我认同成为核心问题。在营造德育教育文化环境的过程中,个体的需要应被充分考虑。另外,西方理性主义思潮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随着西方文化一同冲击着中国。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等理念延伸着西方一脉相承的理性精神,在中国人接受的时候往往将感性置之度外,因此,在营造文化环境过程中,如果仅仅以是否有用为评判标准,这会导致德育功利化,现在的孩子往往是被感动的,情感熏陶的方式同样可行,但是我们现在对这种方式使用甚少。

古今德育文化环境比较带来的启示

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跨越“历史间距”,才能为人们所接受,这取决于传统文化能否体现时代特征和要求。因此,把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放在动态的发展环境中去看,才有可能得以发展。既要用全球的视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德育教育的文化环境,更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对现代德育文化环境的营造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以传统为基础,我们才能与西方文明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对话。比较古代与现代德育文化环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要继承古代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思想。要把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思想贯穿于和谐文化环境构建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非常重要,否则会使受教育者在内化、外化以及反馈过程出现障碍。要继承古代德育教育共育的理念:其一,应构建温馨家庭环境。其二,在物质与文化层面建设良好环境,加强制度与文化环境建设。同时,要提高教师素质,倡导健康的社会风气。其三,着眼于社会大环境建设,通过经济、政治环境为文化环境提供支点,以此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推进,形成家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合力共振,使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重要性。(二)要营造积极健康的德育传媒文化环境。古代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大陆,受交通和传播途径的限制,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封闭。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了先进文化的时代特质,在德育教育中,我们需要做到: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自觉履行道德要求的品格。要加强对媒体德育文化环境的调节和控制,弘扬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因素,抑制和消除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优秀的网站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正确态度看待网上信息,并积极抵制垃圾信息,在网上唱响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三)要营造情感熏陶的德育文化环境。如果将西方重理性的德育教育思想直接移植到我国,不考虑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差异,必然会导致公众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脱节。西方文化重理性,强调思辨在德育中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重情感,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的培养,重视情操的陶冶。基于现代网络文化的兴起,在德育教育文化环境方面,需要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作用。德育文化环境的营造既不能因忘记远大理想而失去前进方向,也不能因离开现实基础而脱离实际。中国现实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古人的文化遗产是现代德育教育的精神家园,要想实现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必须要基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借鉴古人的智慧,唯此才能缔造出新型的德育文化环境。梁启超认为,信念是情感的产物,不是理智的产物。情感体验远比知识体验要深刻得多,营造情感熏陶的氛围对于中国德育文化环境是非常有益的。(四)要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德育文化环境。现代德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实践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吸取中国儒家传统育人的智慧,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德育实践,更好地提升人的修养,不断完善人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德育文化环境,确立“人文、合作、发展、创新”的理念,以“育人”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优化德育的育人环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合社会发展且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作者:程美娟 单位:南昌大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育;回归传统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一些新理念,其中不少是与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相符,体现出某种对传统的回归。在语文教育遭遇尴尬、问题成堆的今天,我们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我们在努力探讨语文教育新路时不妨先分析一下语文教育的现状及语文教育回归传统是如何提出的。在这方面,马智强先生的《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一文可谓具有代表性。在此,不妨引述其开头部分:

三十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十五年前,北大中文系熙教授说过:“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简直是摧残儿童!”

五年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中国语文高峰论坛”与会的许多教师和作家承认:“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减”。

语文问题的解决是愈来愈紧迫了!

语文界的同仁一直在不懈地探讨语文的出路。三十年时间,有关语文的出版物数不胜数,以传统的、现代的、甚至最时尚的理论给语文教学诊治疾病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可是语文还是重病缠身。也许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汉字、汉语与汉文化的关系。现在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是从西方传人的,数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打上鲜明的“中国制造”标记,为此,我们有理由把目光转向弃置已久的传统教育。

语文教育的现状如此,语文教育回归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我们应该冷静地做具体分析,不可“病急乱投医”“瞎折腾”或自行其是。当前的语文教育仍须以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寻找传统文化与新课标精神一致的地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了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延续不断的辉煌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汉语言文字,其生命力极强,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文字。传统教育即语文教育,其特点是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实质相同。另外,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种种问题、不能令人满意:从书写、文采到人格之培养,今天学生多不及古之学子。回归传统,从传统中吸取优秀的东西,这是构建现代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回归传统可以做以下一些努力:

一、重视诵读,积累语言

用诵读的方式积累语言文化,这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最大特色。几千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一方式行之有效。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潜移默化之功岂有虚哉!然而诵读学习法曾被批判为“死记硬背”“无用”,这是急功近利、浮躁肤浅之风的体现。现在举世重视传统和经典,语文教学离开学生的多读书、多积累就必然落空,为此强调一定量的优秀经典诗文的诵读积累正当其时。

二、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操练

传统语文教育很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对对子、写对联、即景赋诗等。这些活动能寓教于乐,联系学生的实际,对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极有帮助。现在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重视交流与表达。联系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实际,在课堂发言、演讲比赛、模拟辩论等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操练,其效果十分显著?

三、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存在了几千年,自有其优越性与合理性。子曰:“言而不文,其行不远。”现在许多学子别说言而有文,就连“通顺”“规范”这些基本的表达要求都做不到。而文言文恰好具备文雅、简练的优点。学好文言文,既可打好语言表达的坚实基础,又可很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其意义和功效大矣。遗憾的是,文言文是学生的“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之一,许多语文教师的国学基础不扎实,对文言文教学也不够重视。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语文教育之路又能走多远?

四、继承诗教传统,弘扬书法国粹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教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中国书法艺术独步天下、博大精深。同样的,书法教育也是优良的传统教育。现在这两大优良的传统却成了语文教育的薄弱环节,就连语文教师能写诗的也不多,工于书法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在古人那里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在我们今天则成为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继承诗教传统,弘扬书法国粹,是当务之急,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总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育应回归传统,扎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呼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语文教育一定能为中华文明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篇9

工艺美术与传统美术相比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它是传统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因紧跟时代潮流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工艺美术在其设计上常常将创新放在第一位,在讲求艺术性的基础上追求新颖性,与传统美术相比工艺美术因其灵动活泼而更容易为大众接受,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概述工艺美术又可以称为造型艺术,它是指通过一些基本的美术技巧和元素把生活中的小物件进行装饰使得看起来更具艺术性。工艺美术和传统艺术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兼具艺术特征,具有审美价值。当然,工艺美术除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以外还有一些是装饰性的,其本身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但却能给人美感,可以作为装饰的小物件。工艺美术在我国由来已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工艺品的产生主要有编绳、冶炼、火烧、纺织、绘画、剪纸等几种类型,具有造型美的特点,是一门值得探究的艺术。

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范围

工艺美术常常用于剪纸、陶制品、玻璃制品、纺织品等传统工艺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除了在传统的物品上进行工艺设计,工艺美术还常常应用于装饰环境中,应用于装饰环境中的工艺美术其实用性相对较小,更多的体现在观赏性上,它的功能主要在于给人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使人们能在生活中保持愉悦。当然,工艺美术除了应用范围广泛以外其选材也非常广泛。大多数工艺美术会从传统艺术和文学中取材,或者是对传统的艺术进行再创新,形成一个行的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除了在传统的诗书、习俗中取材以外,还有很多取材于卡通人物、影视资料以及歌词网络中,以此来捕捉人们的喜好,促进市场占有量的提升。

2.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应用中的原则

工艺美术与传统美术的不同在于传统美术单纯的追求观赏性以及内涵,而工艺美术则不然,它主要追求的是实用性,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追求美观,吸引人们的眼球,以此达到其盈利性的目的。因此工艺美术在应用中的原则首先是美观与实用性并重。其次是科学性与经济性并重,这是指工艺美术在用于工艺品或装饰品中时不能一味追求美观而忽视物品的科学性,应当时工艺美术在应用过程中设计科学,用起来简便舒适,同时还要物有所值,不能太贵,应该符合大众能接受的价格程度。工艺美术的最后一个应用原则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他指的是工艺美术不仅要适应时代需要,新颖出众,同时还要保持其自身的传统韵味,这种传统韵味可以体现在制作方法上也可以表现在制作内容上。

3.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运用中要考虑的因素

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考虑的是材质问题,什么材质舒服,给人良好的感受且物美价廉,当然材质的选择主要要看工艺品是啥,依据要制作的工艺品确定材质是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运用中要考虑的第一因素。其次,设计者要考虑工艺品的造型和颜色,做成什么样的造型,选择什么样的颜色要依据大多数消费者相同的喜好来决定,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最后一个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所有必须考虑的因素里最为重要的因素,即:大众心理及大众喜好。摸清了大众心理及喜好,并紧紧抓住这两个要素对工艺品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促进工艺美术作用得到最大的体现。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

1.现代工艺美术在构思上的创造

工艺美术在构思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从材质的选择上来看,一般选择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常见的材质,比如毛绒、玻璃、塑料等,用最平常的材质创造出贴近生活且平价易用的小物件才是创新能力的最大体现。其次,从工艺美术创造的内容来看,其灵感一般来源于卡通人物、电视电影、小说或者来自人们的纯粹想象。最后,从造型上看,一般是立体的,最常用的元素是萌系,设计的东西贯穿于各个领域,方面着人们生活的同时将其美化,使其更具观赏性。现代工艺美术在构思上的创造主要考虑制作物品的造型、颜色、美观程度、实用程度等,而最重要的是新颖性,具有了新颖性才能体现出创造人的创造能力,让大众更喜爱其制作的物品。工艺美术在构思上的创造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人们创造力的体现,尤其在构思上的创造更是对这两项最好的体现。

2.工艺美术与时代的贴合

工艺美术的另一大特点是紧跟时代潮流。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的各种工艺品都是一些正流行的卡通人物、台词、歌词等,这些元素的出现使得工艺品与时代更加贴合,满足大众的需求。当然,工艺美术仍然保留着其自身的艺术性,只是这种艺术性与时代相结合了,使得工艺美术在应用过程中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工艺美术的时代性不仅表现在工艺设计的内容上,还表现在材料选用、创作方法的时代性。目前,很多工艺美术都会运用到一些新兴科技、新兴材质,使得工艺品更加新颖,吸引人们的眼球。

3.现代工艺美术创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运用于工艺美术中了。目前,有很多软件具有教人做工艺品的功能,这样工艺美术的受众范围就扩大到了普通人群中,所有人都可以进行工艺品的制作,在工艺美术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工艺品的制作更加简单,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在艺术中享受快乐。除了教人们学习如何制作工艺品外,信息技术在工艺美术中的应用还表现在工艺品的制造工艺上,手动制造工艺品的越来越少,机器逐渐体现了其优越性。

4.传统与潮流相互促进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传统体育;现状;对策

一、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精神和物质文化层面,即理论研究上得到了丰厚的成果;然而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层面,即实际运作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却做得不够到位,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偏向于理论基础的研究,进而忽视了实践操作方面的具体研究。我国有学者对于当下新时期在少数地方流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功效、特点以及其传播方式进行了特别研究,认为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简单,内涵丰富,具有相当浓厚地地域色彩;集娱乐、锻炼、教育等于一体,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得到了这些研究成果,但却没有付诸实际。

(2)发掘了较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却始终没有将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参与数量与普及程度均偏低。早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有关部门就展开了大量的发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国家体育委员会还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通告通知,掀起了一股发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潮。期间,也得到了为数不少的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但是始终没有把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普及。直至今时今日,仍然只有极少数的中老年人在练习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转向竞技化的艰辛道路。自从我国开始筹备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届亚运会,到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在这一段艰辛的转变历程中也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伴,好比在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中华武术就成为了比赛项目,这过程中投入了无数武术爱好者以及体育工作者的心血。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还有很多的项目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普及,要努力使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都转化成竞技项目。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对策探讨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识,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潮流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要保持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就必须强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民族传统体育亦须如此,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之间要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沟通,承担起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责任。

(1)加速建立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体系。无论是哪个学科,要想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并得到满意地教学效果,都必须建立起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借助中华武术、赛龙舟等传统体育代表项目相关经验,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专业的、有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科学研究团队。

(2)对现有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改造进行有力的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努力发掘还不为人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本来面目,还得要对已经被发掘并被改造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的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可以分为娱乐性项目和竞技性项目,而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一直是传统体育项目的主流,哪怕是即将竞技化的体育项目还是已经竞技化的项目,多数都只能算得上是世界竞技体育的补充,还不能达到主体地位的高度。而娱乐性体育项目必须打破思想上和区域上的限制,逐渐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区域的民族体育项目告诉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知晓,才有望将其推向全中国甚至走向全世界。

(3)掌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尊重其发展规律。在新时期体育运用实践上要注意尊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把握其正确的发展方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内涵,既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又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近年来,已有不少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成为了全民健身项目,不但在民族间流行,还扩展到了全中国的各个地区,这些体育活动既具有时代性又不是民族特色,成功的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跟上了新时期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4)借鉴西方各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成功经验。作为闲暇娱乐的民族传统体育享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易受到性别、年龄、体质等各方面的限制,有助于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各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能发展的如此迅速,主要是由于他们使传统体育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力向国民宣传普及,让所有人都参与到传统体育中来。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经验,努力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得以提升,使其不断向前发展。

总体说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演变和积累得来的宝贵财富,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历史生活中的积淀,保留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有助于人们找到民族归属感,并且有助于对我国历史的追溯考究,是研究中华民族各个组成部分不可缺失的宝贵材料。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普遍流传和广泛的影响力,都要求人们必须对它进行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发展,最终运用它对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因素正对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习惯形成冲击,其中固然有部分对我国社会有利的因素,但如果彻底失去了我国的特色和原则,则会造成耻辱的崇洋的局面。因此,必须要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力求将它们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继国.浅谈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普及 [J] 中国民族.2008

[2] 李钢.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解读及其体系重构[J] 大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