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收获和体会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收获和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收获和体会

篇1

劳动教育成绩的取得,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做的。正因为他们的付出,劳动教育这项活动,大大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1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人是在不断前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做人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我总是对自己说“勇敢点,挫折?怕什么,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的”。

我便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长中的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劳动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正视一切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它使我认识到: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丰富人生阅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一周的劳动如白驹过隙,但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促使我早日摒弃那些“小太阳”的。思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将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不畏艰险,奋发有为!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2劳动,是可以让我们去锻炼下身体,可以让我们都体会到劳动的一个辛苦,更加懂得去珍惜别人的劳动相关成果,而这次一个暑假,我也是跟随家里去参与了一些劳动,在劳动之中,我也是有了一些收获和感触。

劳动一天下来,整个人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全身上下都是酸痛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这种的体会,在劳动的时候我虽然也是累,但是也是兴奋的,结果回到家里之后也会特别的累特别的痛苦,而第二天都不想起来了,这种感觉让我也是体会到别人劳动是天天在重复,那么其实是更累的,而我一天就有些承受不了,也是让我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东西,所用的东西都是别人辛苦劳动而得来的,更是要懂得去珍惜,劳动的果实并不容易获得,我还只是一天的劳动,更何况比这更累的事情,我也是听父母说过,我们的学习自己都是感觉辛苦,但是父母确是也经历过,告诉我学习其实并不是那么的辛苦,长大后就会发现还有更多辛苦的事情,只是我现在还不是那么的懂得,不过也是知道,劳动的确是不容易,而自己也是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别人给予的,付出的,自己都是要想到这一天的劳动,要去珍惜。

同时劳动也是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虽然很累,但是过了几天之后我恢复了,却是发现自己的身体更好了,其实也是完全要多去劳动,在家的时候,我也是会帮父母做一些家庭的劳动,并没有那么的辛苦,但是也是可以减少他们的负担,自己还得到锻炼,更加的懂得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埋头去读书,那样对于生活也是有很多的不了解,而劳动却是让我对家里有了更多的了解,清楚做好一个卫生的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的,而父母每天去上班,回来之后还要给我去做饭,打扫一个卫生,他们辛苦,以前我是感觉不那么的深刻,但是此次自己参与了就发现,真的不容易。

看到自己收拾干净一新的房子,我也是感到有成就感,劳动是会让人感觉到有快乐和满足的,而自己去动手去做的,更是让我是感触到,其实平时自己学习完了,也还是要去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劳动,去减少负担的同时,自己也是可以去收获到快乐。劳动同时也是告诉我们去做一个事情,不能是半途而废,像打扫屋子,如果只打扫了一半累了,就不干了,其实和没打扫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坚持了下去,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去打扫干净了也是可以看到自己的一个劳动成果,也是会得到肯定的。

通过劳动,也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懂得做一些事情,不但是要去坚持,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而劳动自己也是要经常的去做,不但锻炼了自己,也是让自己得到成长有了收获。好的习惯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的,很多的事情,做起来其实都是很辛苦不容易的,但是只有自己愿意坚持下来,那么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3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了许许多多的滋味,有高兴的滋味,伤心的滋味等等。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劳动的滋味。

今天我们家大扫除,妈妈看见我在一旁玩耍就对我说:“既然你没有事,你就去收拾你的房间吧!”我听了妈妈的话,高兴地答应了。心想:收拾一间房有什么难的,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我一边想一边拿帕子开始了我的“大扫除”。首先,我把书桌上的东西全都放到了一边去,学着妈妈擦桌子的样儿,左手按着桌子,右手拿抹布,卖力地擦了起来。可是天公不作美,我擦了半天,桌子还是一副灰头灰脑的样儿,真是气死我也!“拜托,我的小姐,桌子要用湿帕子抹上洗涤剂后再用力擦!”妈妈对我喊道。清理干净桌子后,我又开始擦地板,还没擦多久,我就感觉腰酸背痛,可怜的手臂再也受不了啦,如同被石头缠住一般,只要稍微抬动一下,酸痛的感觉就涌满全身。“哎哟,我可怜的小胳膊呀!”我赶紧坐到床上,揉揉膝盖,揉揉手腕。我心想妈妈收拾房间多轻松呀,不一会儿就收拾完了,手也不酸脚也不痛,这是为什么呢?

我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如果经常做家务,手脚就不会酸痛,而如果只是偶尔做一次家务,就会感觉腰酸背痛……听了妈妈的话,顿时,我体会到了妈妈劳动的辛苦,所以,我要多为啊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减轻妈妈负担。

劳动的滋味有很多,有快乐的、痛苦的、幸福的……我们应该多劳动,去体会更多劳动的滋味。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4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2021最新劳动教育专题心得体会5上大学的地一次劳动课已经就要过去了,留下很多很多的思考。劳动是光荣的,的确劳动很光荣。那么不尊敬劳动者的人是什么?是的是可耻的。在大学里上劳动课是上一个星期的。我抽签抽到了打扫5号楼而且还要负责5号楼的安全值班。而我要抽到了5号楼劳动组的组长,第一天带着5个人浩浩荡荡的开始为期一个星期的劳动课,本以为以我们5个人打扫只有5层的5号楼应该绰绰有余了。但是真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一天因为是星期六很早差不多是8点钟去的,那些(人)还没有睡醒。垃圾还没有倒出来所以楼层里的垃圾还是很少,差不多干了半个小时就搞好了。第一天也是我值班,一天都要待在值班室登记来往人员,收收电费空余时间到外面转转打扫一下卫生。再就没事情做了。实际值班也很空就是坐在那里看看书听听歌。就这样到中午。

下午2点半又要开始扫地可这次……就是很差表现的是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开始扫了。从5号楼的后面开始扫起到后面大家就傻了眼了。早上刚刚扫的非常干净的空地脏的就象是垃圾场。远远的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很是壮观,没有办法只好老老实实的扫。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打扫好后面的空地。但还没有等到我们走,突然间看到天空飘着好及片白白的袋子。一片一片……素质问题大家一口同声的说。没有办法。重新扫吧。终于干净了赶快离开。扫楼道了。还好垃圾不象垃圾场那么多。大家分开扫。我扫2楼是大2住的楼层。大2了都是成年人了我想应该都很爱干净。当我爬上2楼。天那那还看的见楼道呀,简直是垃圾过道。好不容易打扫好。辛辛苦苦的倒完垃圾上楼检查一下。我真的想大声的骂大2的做为学哥尽然给我们表现了这么没素质的行为。一个寝室打开大门认真的仔细的把寝室扫好的垃圾扫到过道上了。瞬间又白茫茫的的一片。素质问题我只好这么说。我我我……无话可说了。

篇2

关键词:生活教育 苦其心志 发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86-01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文章连篇累牍,俨然千方百计。然而,在现实面前,却往往不尽人意。“晓理动情”,无动于衷而厌烦生腻;训斥责罚,抵触逆反而关系疏离……温情感化与严厉鞭策时时无能为力。于是,依然故我:或因缺乏自制力,放纵贪玩,迷恋网吧游戏;或冷漠孤僻,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或任性懒散,或偏执叛逆……大都厌倦学习。如此,也常常令老师与家长束手无策,却又不能放弃。那么,对于还在可塑期的孩子,难道就不可为了吗?

其实,只要用心,总会有办法。可以迂回智取,可以化复杂为简易。比如我们就比较相信“苦其心而发愤”的策略,且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叫做“体会生活辛苦,决意发愤读书”。

严冬临近之际,我们当地农民还在雪地里收割玉米,有一初中生逃学了。他虽智商还好,但在小学时就因家中曾开小卖店而贪吃、贪玩、不肯用功学习,进入初中又爱上网吧,因而留级。起初成绩还行,竟因一次考试成绩低,也因觉得累而逃回。他爸用了我们的办法:带她上山打工―― 收玉米。雪花飘飘,他可感受不到诗意;却体会着寒风萧萧。玉米棵或在风中瑟瑟抖立,或埋在深雪里,手欲冻僵,脚下冰凉,风吹在脸上如刀削,真受罪啊!昔时的杨柳依依,今日的“雨雪霏霏”,还有离群的失落孤寂,心在流泪……还没等到天黑,他就决意复读。当天晚上就捧起书……期末考试,班级进入了前十,至今仍很刻苦。

这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冰天雪地,又冷又累,但不过是一日之苦,他的父母这样的劳作已二十余日,且近二十载,无论严寒酷暑,他应该清楚,只是未经切肤之痛缺少体会而已。

那时,我(本文第二作者)曾问他,怎么决意复读了。他说:“太遭罪了!不读书,我这辈子就完了,我要离开这破山沟。”“你肯发愤读书是好的。但是,我们的父兄就是这样的付出艰辛,且收获年年的丰收喜悦,怎么能说这就完了呢?家乡养育了我们,怎么能叫破山沟而嫌弃它呢?你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应是为了脱离劳动,因为即使习得本领,可能要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也可能有较繁重的体能劳动,应该是为父母乃至天下更多的人―― 不再那么辛苦、安康幸福,为了家乡的更美好,也为改变自己的人生,即使付出辛苦,也更有意义吧。”“惭愧!谢谢大舅教导。以后我再不用功,就不是人!”我们都笑了。

其实,这办法的有效性,一般是屡试不爽的。廿年来,我对每届学生,都有体能的历练活动,如登山、打球、植树栽花等,每每据学生个体学情,暗嘱家长尝试劳动教育或曰生活教育:种地、酷暑时钻玉米棵施肥、霜秋雪冬之际收庄稼……使知生活苦辛而后发愤。我们考出去的学生都较多,即使读技校,也能坚持。我也“以身试法”:女儿读三年级时,不肯用功,我们就有意带她去锄地,“草长豆苗稀,汗滴禾下土”,她愁哭了,对妈妈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从此,便常常是枕书而眠了。读初中时,几乎每日往返二十里,路远山高,穿越风雨,逾越大雪冰封,她居然能够坚持。终于,凭着坚毅获得大学国家奖学金,考取吉大公费研究生且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了。她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且能够坚持的人的。”我感到欣慰。

如此等等,我们以为:对于问题学生乃至所有学生,这类励志的生活教育都是有效的。由此,我们也有几点思考。

1 生活教育的思考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1]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2]在强调联系生活这点上可谓异曲同工。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而英国的斯宾塞则把教育看作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我们认为:教育既要关注当前的生活教育,也应考虑为未来谋生做准备,如上的劳动教育案例就是。即通过近年来已被淡化的劳动教育,仅就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层面来说,则能够使之体会当下现实生活之艰辛,从而理解父母,给心灵以洗礼,进而重新反思、审视自我而觉醒而改变行为,对将来生活的预备也同样意义深远。就暂且不说有所了解的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知识之类了。

生活可以教育人,我们不要只关注自然科学教学的生活情景化,也要关注生活之于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之精神层面的教育。这也是生成强大持久内驱力的源泉所在。对于生活教育,近些年来,人们也津津乐道,但对劳动教育―― 事实上却已被边缘化了,而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体会劳动的苦辛能够对孩子有深刻影响―― 对于养尊处优的孩子尤其如此。它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时下,有重提和给予关注的必要了。

2 苦其心,始发愤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苏秦游说遇挫而刺骨夜读,终能纵横捭阖;范雎被尿辱厕而能坚忍,历苦难取相位于强秦;司马宫刑而成“绝唱”、通古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真是至理名言!如上的劳动教育,也意在苦其心而后作。不知劳动的苦辛,也难以珍惜学习的机运,体验了劳苦艰难,也颠覆了过去的认识与荒诞;唤醒了良知,灵魂复苏,才渴望和能都有革命性的改变。于是,竟融释冰封,使沉沦者跃然振作,迷失者幡然来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能够坚忍、义无反顾、奋然前行。

3 重树理想,生成隐形翅膀

问题学生大都理想缺失,还应在其痛定思痛之后,循循诱导、指点迷津,引领帮助他们重建信念,如生隐形翅膀,灵气冲霄,伴着永远的憧憬向往。坚信:“不管夜有多长,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心底已升起一轮朝阳。

参考文献

篇3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必须首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教育。而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劳动观教育又成为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热爱所学专业的关键。

一、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必须具备不偏爱于脑力劳动、不偏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求。

二、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现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却很少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实施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时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中职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毕业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岗位的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技术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

由此可见,必须把的劳动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中去。

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一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条件。这种精神生活的条件就是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对劳动价值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这种对劳动观的升华就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于劳动中。

要引导中职生达到劳动观的升华,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具体如下:

1.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知识,如科学技术,如果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实践,都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中职生的所学所用,正是这种载体的传动者和实践者。

2.在实践上,采取学劳结合教育,即在保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工厂一线,同工人技师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找出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结合点。

3.在榜样上,经常请在一线生产和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技师座谈,请他们介绍自己在一线实践中努力拼搏,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获得成绩或成果的体会,使学生理解在一线劳动中苦与乐、劳与逸和付出与收获的辩证统一。我所在学校组织学生采访生产一线工人技师,每位学生都被他们立足一线、立足基层,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地取得许多技术成果和管理业绩的事迹所感动,每位学生都写出了三千字的访谈录和心得体会。共同认为,中职生只要像被采访的榜样那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踏踏实实学好学业,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篇4

一、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就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好教材。饱经苦难的犹太民族能如此出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犹太民族那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祷和百折不挠,重视智慧,重视文化、精神教育的民族精神。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领悟到只有保持我们民族每个个体优秀,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二、在教学中渗透树立人生观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识别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所以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在教授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题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同学们被保尔把整个生命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的革命人生观深深震撼,纷纷表示要向保尔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作课前一分钟演讲时,我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中外名人怎样敬老爱幼、关心他人的故事,如、、等老一辈革命家尊敬师长的故事,岳飞、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作为演讲材料。让学生把听演讲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写成读后感作为周记上交给我。学生的周记一下子变得言之有物,而且感情真挚。我把写得较有特色的若干篇周记张贴在墙壁上供其他学生观看借鉴,或者抽时间在课堂上让他本人读给其他同学听。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爱家乡、爱党、爱人民是我们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感。有一些语文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以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体会到文中的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党这些情感,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在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

初中有些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比如不遵守纪律,不尊敬师长,说话不文明,不遵守社会公德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他们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我深信好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

中华民族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尊敬师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授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明白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学生起码的行为规范。

针对初中学生语言不美,乱给同学、老师起绰号现象,结合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要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事后一位女同学在周记里告诉我:“老师,谢谢你。以前同学们常叫我侮辱性的外号,使我感到自卑,抬不起头,通过这堂课,班中乱起绰号现象明显好转,他们也不再叫我绰号了,我重新树立起了自信心。”看着学生的周记,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没有想到短短四十五分钟有这样的收获,从中我体会到思想教育对学生影响之重大。

五、在教学中渗透感恩之心的教育

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对于孩子们良好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让孩子们从小积聚感恩这笔财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1.品味感恩内容的美文,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下用心去感恩,“体会到感恩让我们变得快乐”(阿尔伯特・克拉克言)

2.用心去感受别人特别是父母亲的关爱。学习课文《背影》等,让同学们用语言来表达出对父母关爱的感谢。

3.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习惯。鼓励同学们试着每天向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陌生人等)用语言表示感激,要求学生抒写感恩内容的文章,转换角色编演课本剧,体悟感恩带来的。就像歌曲《感恩的心》中所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孩子们心中常存感恩之念,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为值得他人尊敬的人。珍视别人的付出,并用行动来表达对他人付出的尊重,这不就是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孩子该有的吗?

六、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可见劳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但现在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好逸恶劳者不在少数。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明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布置学生一份特殊的回家作业,那就是每天至少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哪怕是盛饭,收碗筷这样的小事情。原来不知劳动的艰辛,对别人的劳动果实不懂得珍惜的孩子们,现在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觉得劳动者是伟大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的。

七、在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篇5

追本溯源 探寻成因

富裕县职教中心学校 管静:初看这件事,像是错在学生:不爱劳动,斤斤计较,没有集体意识。其实不然,我觉得这是学生平等意识的觉醒,是在拷问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公平度。如今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他们渴望平等,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当然他们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也许是分配劳动任务的不均衡,触动了他们潜意识中主观平等的那根神经。

泰来县六三中学 程谊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在家里别说做家务了,有的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容易产生自私的心理。况且现在学校、家庭都会特别重视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杜蒙县胡吉吐莫中心学校 赵宏军:可能是老师平时就以“上级”的身份对学生呼来唤去的,不是让学生做这个,就是让学生做那个,然后激励机制又没有跟进,学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赖一个样,老师也从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感受,所以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他山之石,现身说法

案例1:拨动心弦――转变学生的态度(安徽省芜湖县保沙中心学校 庄华涛)

我曾经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吃过一次“闭门羹”。

那是报名注册的第一天。教室里的垃圾很多,我便想先将班级卫生打扫一下,就顺便找了一下,看有没有学生可以帮忙。结果,我只看到一个刚刚报完名的男生在外面玩。于是,我便叫他帮我一起打扫教室。没想到那男生丢下一句:“我是来报名的,不是来值日的。”转身就跑了。

独自一人打扫好教室后,我回到办公室,满心都是失落。心想这孩子是怎么回事,怎么可以这样!但转念又安慰自己:算了,可能是他有什么事急着回家吧。再说,这确实不是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后来的日子,这个男生依然如此――除了他应该担负的值日任务外,其他班级事务仿佛都与他无关。我一直告诫自己,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至于其他的,还是暂时不要求他吧。

就这样,又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有一天,我骑摩托车回家时,发现这男生推着自行车走在路上。虽是初秋时节,放学后的太阳还是很毒,孩子的脸上挂满了汗珠,衬衫也湿了,看样子他走得还挺费力。于是我停下车问道:“怎么了?”

孩子一看是我,低着头答道:“链条掉了,装上去就掉。”

于是,我帮他装上链条,并从摩托车的后备箱里取出工具,将必要的几颗螺丝紧了紧。之后对他说:“现在试试。”孩子骑上车走了。我正准备上车离开,他忽地兜回来,冲我大声说了句:“谢谢老师!”又高兴地骑车走了。

后来的日子里,我发现这男生渐渐有了变化。除了对我分配的任务不再推辞外,还能主动承担一些其他的班级事务。看着他的变化,我知道我的静待有了最好的结果。

由此可知,当学生表现出个时,教师一定不能急于指责,也尽量不要强制他们,而是应该寻找点点滴滴的机会,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影响他们。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每一个教育措施必将在孩子的内心留下痕迹,都可能会成为影响学生性格特成的因素之一。作为教师、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寻找教育契机的同时,应该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平和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转变的过程中保持心灵天空的明亮、蔚蓝与纯净。

案例2:激发内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泰来县蒙古族学校 张君茹)

2012年的冬天寒冷雪大,校园内和学校分担的清雪任务都很重。我们以分担区责任制的形式把任务分到各班。一次,我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个班级的进度特别慢,而且人还少,就问班主任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都请假上厕所了,还没回来,偷懒不愿意干呗!”我早就听说她班的学生劳动态度一贯如此。我对一个学生说:“去叫他们,就说我要和他们比赛,问他们敢不敢。”

可能是怀着好奇心吧,学生们陆续回来了。我说:“咱们比赛呀,看谁清得快?”到底是孩子,一听比赛兴趣就来了,其中一个平时最不愿意多干活的男生说:“主任,你是女的,和你比赛等于欺负你!”我说:“那到也是,你是男子汉,比我有劲,那你说怎么比?”他的豪爽之气尽显:“把我班两个女生借你,我和你们3个人比!”我说:“好!既然是比赛就有奖惩,如果你赢了,我们就出个节目;如果我们赢了,你要在以后的清雪劳动中当队长,带头干!”他很不屑地爽快答应了。我也对其他同学说:“我们大家和其他班级比,看看能不能比其他班清得快。”

分好任务后我们开始了比赛。其他同学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不知道是谁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大家也都不约而同地跟着一起唱起来,歌声在我们清扫过的路上回荡着。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女生赢了,伴随着女生们的欢呼,那男生却很不服气。我说:“既然不服气,你平时就多参加劳动,多锻炼。下次再有清雪任务给你个翻盘的机会!”他攥着拳头大声喊:“好,我期待快点下雪!”

虽然腰背酸疼,衣服湿透,但我的心里却甜甜的。

案例3:外力驱动――奖出学生劳动习惯(江苏省建湖县沿河中心小学 胥加洲)

学校平时检查比较多,再加上我校比较重视卫生常规,所以突击打扫更是频繁。临时被指派到的学生总是怨声载道,自然积极性也高不到哪里去,我说一下,他们才动一下。很多时候,任务分下去后,再过一段时间来看,还是原样。说他们,他们反而振振有词:“不是打扫过了吗?”没办法,很多时候我只好亲自带队,一是做榜样,二是指挥、监督。

我平素喜爱读书,一有新到的杂志,总是第一个去翻阅,如有适合学生阅读的,就会带到班上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每次学生都争抢着阅读。有一次,我把一叠杂志放在讲台上,学生争抢着要看时,碰巧政教处通知打扫卫生,准备迎接检查。我刚要点名指派,学生们霎时安静下来,个个低着头,生怕被点到。我扫视了一下全班,也有点无奈。突然,我看到讲台上的杂志,灵机一动,说:“主动参加劳动并验收合格的同学,奖励杂志一本!”

学生们一听,个个来了劲儿,竟然还有几个学生站在椅子上,高举双手抢这个机会。我给他们简单分工后,刚到办公室坐定,就有学生跑过来,说:“老师,你去看看我们干得行不行。”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打消,我跟着学生走了一圈,美其名曰“验收”,发现的确与以前不同,尽管有点瑕疵。我刚一指点,学生就赶紧跑过去打扫,然后热情地问怎样。最后,按照协议,学生如愿地得到“奖品”,高兴地翻阅起来。

一本杂志就有这么大的魅力?也许不是学生不爱劳动,而是我们引导有问题。过分强调劳动最光荣,学生却体会不到光荣,反而感到脏和累;更何况还有一些教师把劳动当做一种惩罚手段,更让学生的价值观有了偏移。

如何让学生劳动有所得,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也许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后来,我除了设置“奖品”来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之外,还特别在常规劳动中注重公平,划分区域按照小组积分优先选择;在突击劳动中,将相应的劳动任务按照招标形式用相应的分数来表示,纳入到小组积分中去,最后小组积分与调座位以及评比等挂钩。

减少空洞的说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光荣。从杂志奖励到形成制度,这办法很有效!

真实情景再现

――拨动那根“懒惰”的琴弦

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府中学 李冬芹:下课了,我习惯性地去洗手,却发现水盆空空。恰巧田小辉(化名)走过来,我便叫他去打水。他看了看盆,又看了看我,很不屑地说:“凭啥呀,我又不是值日生。”“你……”我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我知道,单纯的说教对他没用。想到这儿,我立马多云转晴,笑意盈盈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吧,如果你不愿去打水,老师去打吧!”然后我拿起水盆直奔水房。水哗哗地流着,我的思绪也宛若这哗哗的流水很不平静,这样做好吗?田小辉会不会认为我输了?同学们会不会觉得我太软弱?想着想着,忽听一声:“老师,我来端吧!”回头一看,是班长。“不用,孩子,还是老师端吧。” “老师,我端,我端!”好几个孩子像小麻雀一样边说边“飞”过来。大家一起端着水回到了班级。

第二天恰好有节班会课,我便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大家讨论:老师都很忙,有时会忙得忘记值日。如果你是办公室里的一位老师,当你发现办公室无人打扫时,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各抒己见。当有人说“不是我值日,就不该我打扫”时,一个女同学站了起来,她说:“我告诉大家咱们李老师是怎么做的吧。我去办公室送作业时,好几次都看到李老师在打扫卫生。开始,我还以为是李老师值日。可后来我发现不是她值日的时候,她也在打扫。”全班一下子安静了,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我。“孩子们,我尊重你们的观点和理由,我不想说谁对谁错,只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其实在打扫的过程中,我扫去了心灵中的自私自利,收获的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在劳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筋骨,又收获了‘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的满足;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自豪。你们说,这活儿该吗?”我话音刚落,全班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始终一言不发的田小辉从后面跑了过来,给我鞠了一躬,哽咽着说:“老师,对不起,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我的眼睛也潮湿了,教室里又一次掌声雷动。

一个故事,一份思考。教育就是用心灵感应心灵,用情感感化情感,用行动感染行动;教育绝不是“叫”育,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是最直观生动的教育!

当事者感言

――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

泰来县六三中学 王永靖:如今,受到独生子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最光荣”似乎早已淡出孩子们的视线。然而,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面对这几个“不爱劳动”的男生的种种不良表现,我并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教育,因为我知道,“怒斥”或许能解决眼前问题,但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反感甚至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因此,我选择了冷静和反思。我想,作为教师,不应该只盯住孩子的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其他方面,正所谓“教孩子一天,要想孩子的一生”。孩子缺乏劳动意识,没有“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教师应该采取充满爱和智慧的教育方式。只有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到班集体之中,他们才会产生出“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思想,也会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形成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更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班级最好的诠释是“家”,家不同于“角逐场”的优胜劣汰,家应该是不放弃、不抛弃、不丢弃、不舍弃的心灵港湾,是学生健康成长、均衡发展的乐园。

篇6

一、中国的孩子怎么了

――透视“傍老族”“啃老族”现象①

西方社会曾经出现“垮掉的一代”。中国社会是否已经出现“垮掉的一代”?这不好说。

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有着前辈不具备的优点。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法律、环保、平等意识,对新事物敏锐,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如责任心差,勤劳、勤俭意识较弱,再加上父母溺爱,使得他们心高气傲,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傍老族”和“啃老族”。这倒是事实。

作为“新失业群体”,“傍老族”和“啃老族”大多缺少技能,缺少社会阅历,无稳定收入,主要靠“傍老”“啃老”生存。部分中老年人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这日益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傍老族”与“啃老族”的出现,与家庭教育有关。在西方,孩子成人后,不管家庭背景如何都要自立;而在中国,父母觉得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父母通常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不错的生活,包括孩子结婚、买房、养育下一代等,父母都要出力,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父母的过度资助和过度抚养虽出于伟大的父母之爱,结果却让孩子丧失劳动能力和自食其力的勇气,也因此让孩子错失了 “成长”“进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Hall,S.)的说法,孩子的成长过程类似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人类最初是爬行动物,然后能够直立行走;在由猿向人转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与之类似,孩子最初在地上爬行,然后学会了直立行走;在由儿童向成人转化的过程中,劳动将发挥关键的作用。如果这个假说是可靠的,那么,父母的首要责任,便是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轻视劳动教育,可称得上是一种“忘本”与“背叛”,因为教育原本起源于劳动。康德的说法是:“儿童要学会劳动,这是最最重要的。人是唯一必须劳动的动物。他必须先做许多准备,才能享有生活的保障。对于这个问题:上天是否能好心地把我们所需的一切都事先准备好,以致我们可以无需劳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向往工作,包括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工作。那种以为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的时候,除了坐在一起唱唱田园牧歌、欣赏一下自然之美之外无事可做的想法同样是错误的。真的这样的话,他们也会感到极其无聊,就像其他人在类似情况下也会感到难以忍受一样。”[1]

二、关于培养劳动习惯

的两个家庭教育实验

1.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②

一般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有好的学业成绩,原因在于:富裕是一种高级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父母有高级的教育方法。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体不勤、傲慢虚荣,那么,富裕不仅不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反而成为孩子成长的祸害。中国的民间经验是:“富不过三代。”遗憾的是,“富不过三代”这条民间古训几乎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咒语,不少比较富裕的家庭,常常被这条古训言中。

2005年,一则“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的消息引起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为让自己女儿“心灵纯洁”,重庆的一对夫妇隐瞒自己大款背景17年。高考前夕,他们向女儿许下重金承诺,无意中透露了这场持续17年的爱心“骗局”。

这位女孩是沙坪坝某重点高中高三文科毕业生。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善良真诚,成绩优秀。

她的父母曾经给她讲过一个“卖房救子”的故事。她两个月大的时候因发烧引起急性肺炎。为救孩子,父母卖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子。从那以后,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度日。听到这个故事后,她在小学的日记中写道:“爸爸妈妈爱我,我要好好报答他们。”5岁时,她随爸爸妈妈搬到了重庆,住在沙坪坝松林坡的耗儿洞。她只知道爸爸是个推销员,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出差,到各个区县去卖书,妈妈有时也要和爸爸一起走。

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对她管教很严――她从6岁起,寒暑假要到巷子口去卖报纸,每天最少要卖20份;周末也很少放假,在家里温习功课,或跟妈妈一起做家务。除了过年,她很少穿新衣裳。

填报志愿的那天,父母郑重地承诺:只要考上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系,就奖励她出国旅游,并在上海给她买辆车。

“这些奖励要用十几万元啊!”她很吃惊。可是爸爸说这些年推销学生学习资料,家里有积蓄。那天午饭后,她回学校上课,忘了带寝室钥匙,就回家取。在家门口,她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妈妈说:终于要熬到头了,应该告诉孩子咱们瞒了她这么久。爸爸坚决反对:不行,我们说好了的,要等孩子进入大学再讲。

看着推门而入的女儿,爸爸妈妈惊呆了。终于,妈妈告诉她,这是她出生前就和爸爸商量好的办法,让女儿在清贫艰苦的环境中生长,保持“心灵纯洁”。

这位孩子的父母实在不容易。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一个“贫穷使人心灵纯洁”的教育假设,他们竟然装穷“骗”孩子,而且“骗”了17年!这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信念。

这样的“骗”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构成某种伤害,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它作为一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思想实验”。并非所有的富裕家庭都必须“装穷”,富裕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如果你想开快车,就必须保证你有非常好的煞车。你不能给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办法限制他们,让他们的行为举止守规矩。”[2]

2.特别的母爱③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专题《特别的母爱》。那样的母爱原本正常,并不特别,但在中国家长看来,它是“特别的母爱”:

沙拉是生活在中国上海的犹太后裔,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成长,1992年,她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放弃了在上海的舒适生活来到了以色列。在以色列,沙拉和孩子们遇到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为了生存下来,沙拉后来在以色列靠做春卷、卖春卷维持生计,并供孩子们在当地上学。然而有一天,邻居的一番训斥让沙拉非常震惊。邻居对沙拉的孩子说:“你们怎么这个样子?你们怎么这样看着你妈妈这样子做,你们怎么不插手呀?”原来,在以色列,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生存,并承担家庭责任。在这个国度,并不提倡无偿付出。沙拉体验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她虽然当时难以接受,但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如果想在这里生存,就必须去适应。于是沙拉决定把“劳动就应该有收获”这一观念运用到自己的家庭中。孩子下课了,回来要在沙拉的店里做一个小时的工。做工之后,沙拉当场就给孩子钱。孩子们通过劳动体验到了获得报酬的快乐,同时也开始体会到了生存的不容易。虽然孩子们手里有了钱,但他们从不乱花,而是抢着付家里的水费、电费。孩子长到十四五岁时,沙拉由做春卷发展到开饭店。这时,本来有能力让两个儿子继续上学的她,又作出了一个决定:让孩子们进入社会,去体验赚钱的不容易。于是,一个在面包房工作,一个去中餐馆打工。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在面包房打工的杰瑞每天要工作近20个小时,一到宿舍倒头就睡。有一天,杰瑞通过面包房的玻璃橱窗向外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开了一辆很好的车,一个很漂亮、很时髦的女孩坐进了他的车,然后就开走了。这一幕,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他光靠这样的打工去积累财富,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有这样的生活?光靠这样卖劳动力是不行的,必须读书,而且要很好地去读书。他在面包房做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把书都复印成纸挂在架子上,一边做面包,一边看,一边读。孩子们想改变命运,想继续读书的渴望让沙拉非常高兴。其实这正是她想要的。孩子经过两年的艰苦打工生活之后,沙拉满足了两个儿子的心愿,把他们送回上海读书,而孩子已经自己攒够了学费。读书的钱,都是他们在以色列打工赚来的。沙拉说:我经济一点也不困难,但这个学费我不付。因为我给他付学费他读不好,他自己付学费他读好了。因为他知道他的社会责任,他为他自己心中的目标去读书,而不是为了他妈妈去读书。

这位母亲的思路是对的:我给他付学费他读不好,他自己付学费他读好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一个人,知道他的社会责任,他会为了一个目标去读书,而不是为了妈妈去读书。他为他自己心中的目标去读书。

三、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建立

劳动意识和自食其力的习惯

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可以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甚至可以溺爱孩子,可是,孩子3岁之后,尤其到了9岁前后,父母需要提醒自己,放下“厚爱”,让孩子自食其力、独立成长。第一,凡公共生活,孩子可以不负全部责任,但必须愿意而且有能力参与;第二,凡私人生活,孩子必须对自己的生活完全负责;第三,只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挣额外的零花钱,并自己支配零花钱。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也可以考虑在某个时候让孩子到乡村体验劳动。④

让孩子参与公共生活意味着:孩子不必承包全部的做饭、洗衣、扫地的任务,但他必须尽早接受做饭、洗衣、扫地的训练并愿意而且有能力为家人做饭、洗衣、扫地。孩子不必决定所有的家庭事务,比如购买何种家具、房子或股票,但孩子必须尽早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偶尔邀请孩子一起解决父母工作中的困难。在帮助父母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加珍惜父母的劳动,增进对成人世界的理解,而且,孩子本人会感觉自己可以分担家庭的责任,他会变得更加自信,有成就感和责任感,逐步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让孩子对私人生活完全负责意味着: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吃饭而不是靠父母喂饭,更不能让父母追着喂饭;让孩子尽早学会自己穿衣并亲自购买自己的衣服;让孩子尽早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书包、书柜。

让孩子挣零花钱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成为商人,关键在于让孩子从小建立自食其力的责任感。善于挣零花钱的孩子,他将来即使不会成为富翁,至少不会成为穷人。

帮助孩子建立劳动意识和自食其力的习惯,秘诀是让孩子尽早学会承担生活的责任。责任感有一条隐秘的通道,它来自人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劳动的首要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谋生,而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为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导致自己负责。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出于他人的强迫与指令,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应付与敷衍。

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孩子的成长将成为困难。人们只承认1~3岁是孩子学走路、学说话的关键期,却往往忘记或不愿意承认1~3岁是发展孩子责任感的关键期。

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把发展孩子的责任感、劳动能力、自理生活能力作为孩子3岁前后的紧要任务。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让孩子隐约形成“责任意识”:凡是自己能够处理的事情,不抱怨,不绝望,不轻易倚靠他人的救助或救济。有劳动习惯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不会坐以待毙或推卸责任,他会使出浑身的力量去抵抗、挣扎。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劳动:凡属于自己的事情,必须亲自去做,不能由他人代劳。他必须自己呼吸、自己饮食、自己负担。在孩子3岁前后,父母必须帮助他建立自食其力的勇气和习惯。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此而言,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

为了发展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意识,父母必须节制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呵护。爱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爱是美好的感情,也布满危险。在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危险是,父母以爱的名义代替孩子劳动。

无论父母多么有钱,必须为孩子提供相对穷困的劳动环境,家长不要把所有的事都包办下来,要为孩子留出劳动的空间:劳动的孩子,才会早当家。智慧的父母往往善于放手与旁观: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应该负责的,让他尽力去完成。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师,不是孩子的保姆。做孩子的“父母”,不要做孩子的“保姆”。如果母亲太强悍,包办孩子的生活,可能会导致儿子软弱。民间的说法是“母强子弱”。有时候,一个强悍的女人会培养出一窝软弱的男人,儿子软弱,丈夫也软弱。与“母强子弱”相关的另外一个说法是“虎父无犬子”。“虎父”为什么无“犬子”?因为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的教育方式往往有一个差异:母亲容易亲自动手帮助孩子,父亲更愿意让孩子亲自尝试错误。尝试错误是最有效的学习。不敢犯错误的孩子是傻蛋,总是重复犯错误的是笨蛋,自己不犯错误,让别人犯错误的是坏蛋。[3]孩子总是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慢慢长大。

父母常常期望自己的孩子把学习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事实上,真正努力学习的孩子,恰恰不是把学习当作头等大事的。学习本身不足以构成人生的目标,真正能够构成人生的大目标只有一个:以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幸福。一旦学生有了这个体验和渴望,努力学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了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家长最好尽早让孩子养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崇敬劳动,信仰“劳工神圣”。“五育”的通常顺序是德、智、体、美、劳。劳动教育最后才被点名,最后点名意味着最终的决定因素。劳动让人有责任感。对于有责任感的学生来说,家长不让他努力学习倒是困难的事。

为了孩子尽早独立,父母需要有所克制,不代替孩子做事,只做孩子的守望者。父母必须把握与孩子的距离与分寸,远远地守在一个地方,望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劳动,哪怕孩子的劳动是笨拙的,也绝不干涉,绝不取消他劳动的权利。“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陶行知语)

注释:

① 参见《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透视傍老族与啃老族现象》(2005―04―01).

② 参见《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2005―05―09)news.省略/gb/news/2005-06/09/content_16103.htm.

③ 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观看网络视频《特别的母爱》。

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1995年开始研究并推进“星星河快乐家园” 体验教育模式:让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住在村民家里,体验农村生活;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劳动。参见孙云晓、方奕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孙云晓教授谈科学的教育方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参考文献:

[1] 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2] 格雷.孩子来自天堂[M].张雪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22.

篇7

热爱劳动国旗下演讲稿范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

  同学们,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这里我要说,劳动教育是人生必修课,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如果一个孩子,如果不爱劳动,自然就缺乏劳动的体验。说实话,同学们之中谁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涵义?你们能体会到爸爸妈妈赚钱的不容易吗?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爸爸和妈妈用劳动换来的呀!其次,劳动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劳动习惯,我们学到的知识就难以运用到生活中去。更谈不上应用和创造了。第三,劳动对于培养每个人的健康人格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第一、儿童劳动时间越长,独立性越强;第二,儿童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好品德。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干家务,可以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我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我们要热爱劳动,就需要把劳动变成一种习惯,如果养成了这种好习惯,劳动就成了一个愉快而自然的过程。经过老师们的了解与调查,不少同学经常在家帮助父母干家务,做一些象洗衣服、刷碗、摘菜、买东西、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一些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同学吃饭用叫、吃完撂下碗筷抹嘴就走现象,不排除晚上让父母铺床,早晨让父母叠被现象,不排除父母偶尔支使点活、马上小嘴撅起老高现象。

  同学们,上帝为我们创造大脑,是要我们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上帝赋予我们双手,是要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劳动增长见识,劳动是快乐的。我们要时刻牢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要持之以恒,真正从内心把劳动当做自己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来看待。

  相信,只要大家愿意去做,一定能从劳动中获得许多快乐,同时也获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请同学们记住: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让我们都来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吧!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热爱劳动国旗下演讲稿范文2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你劳动的样子,很美”。有同学说,别给我们喝鸡汤了,不用你讲,我道理都懂,但平时学习已经很累了,我们哪有时间劳动?那么,亲爱的同学们,有谁规定,学习的姿态,只有伏案苦读这一种?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被无数的中国人开辟了精神家园的陶渊明,在很早以前就把日常的劳作演绎成了一首首诗,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灵魂。有同学可能会说,校园不是田园,我怎么能够欣赏得到大自然的美。那么我想问,值日时,清扫路旁的落花时,你可曾留意过笤帚的细纹在泥土上留下的痕迹,落红的凋零又可曾让你让你有过生命的触动?

  生活的诗意无处不在,而这种诗意,也完全可以在劳动中得来,你看这个“劳”,多像是一个人和土地亲近,和花草对话的样子?用力的姿态,原本是美丽的样子,你再看着个“动”,天上有白云,人在白云下劳动,人和自然多么和谐融洽!

  退一步讲,在校园里宿舍教室,都是你的领地,也是其他同学的天地,试想一下你的下铺,不喜欢洗脚,也不愿意换洗衣服,你所在的空间,散发出异味时,你是选择关闭呼吸,还是期望,劳驾他动一动?试想一下,你的同桌,随手将擦鼻涕的纸,扔在你的脚底下,你作何感想?试想一下,值日的同学,不愿意清扫教室里的垃圾,教室的玻璃整日蒙尘,校园里垃圾遍地,其时你想做怎样的选择?

  是的,你说的没错,除了自己劳动之外,条件允许,你还可以请专门的人为你服务,那么带给你清洁体验的他们,你就没有资格再看轻他们的存在;你还可以选择人工智能为你服务,只是,倘若研发人工智能的人不曾注意到人们有这种需求,他那天才的灵感又从哪里迸发?你不曾注意到灵感往往来源于你和这个世界亲密的接触中,那么你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

  再退一步来讲,回到家中,我们是希望和家人团坐,一起包个饺子聊聊天,感受“家人在旁,灯火”可亲的温馨,然后带上家人的心意继续伏案,还是希望未来的自己,变成一个笤帚倒了都不扶的巨婴?倘若如此,当我们的父母垂垂老矣,我们又能否给予他们一丝温暖?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高科技替代不了的。

  “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来。”亲爱的同学们,劳动是一词汇,但是它更是行动;这个行动里,有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有我们对世界的审美,劳动的我们很美,劳动的我们能让世界变得更美,未来,有更好的世界在前面等待着我们,我们要享用时代的福利,更要用自己智慧的结晶,劳动的汗水,为这个时代增添更多的光彩!

  谢谢大家!

  热爱劳动国旗下演讲稿范文3

  大家好!

  我是_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劳动精神,谱青春赞歌》。

  美国哲学家弗兰克林曾说过:“劳动是幸福之父。”校园里盛开的花朵,如果没有同学们的细心呵护,必不会如此娇艳。食堂里的就餐环境,若没有同学们自觉清理,必不会干净整洁。除了园丁的修剪与清洁工人的打扫,我们在其中付出的小小劳动同样不可忽视。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用双手创造价值,用自己的劳动给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人生在勤,不劳何获”,张衡的名言发人深思。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我们在享受优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对高科技甚至是对身边人的依赖度不断加大,对自主劳动十分懈怠。青年一代缺乏劳动激情的现状同样能够影射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家中家务,父母一手包揽,却少有孩子主动帮忙;校园中组织打扫卫生,同学之间踊跃报名者寥寥无几……这些种种,无一不暗示着青少年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

  劳动是幸福之源,劳动是时代之光。真正的美好生活应由劳动来成就。作为最具活力的青年一代,我们应热爱劳动,欣赏劳动的独特之美,尊重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有言:“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术,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自豪。”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们首先应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对劳动的热爱。著名大学教授,林学家李保国在教书之余,扎根山林之间,研究林业栽培,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以自己对劳动的热爱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并带动自己的学生,共同用劳动创造价值。

  其次,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们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收获别样的风景。针对当前青年人劳动意识淡薄的现状,政府及相关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分别对学生在初中、高中应掌握的劳动技能作了具体规定,并倡议在中小学每周开设劳动实践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近年来,许多大学也将劳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并计入学分。政府政策实施,社会倡议推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必将蔚然成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积极响应学校老师号召,参与社会实践,在劳动中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同学们,新时代的壮丽画卷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徐徐展开。让我们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弘扬劳动精神,谱写出属于我们的青春赞歌,开创出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热爱劳动国旗下演讲稿范文4   同学们:

  大家好!

  高尔基曾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双手创造出来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是一群劳动者,是劳动让我们创造出了这个七彩世界。是劳动,让田野瓜果处处飘香,是劳动,让红领巾喜悦地飘进知识的海洋。

  许多同学认为劳动就是指体力劳动。那错了。它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它赠予人类许多骄傲,许多辉煌,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不少闪光的华章铭文,如司马迁多年努力编成了《史记》,李时珍寻寻觅觅终得《本草纲目》……再如神州五号、六号的成功发射是经过许多科学家几年的努力才换来的。可见劳动价值之大。

  无穷的知识都是劳动的结晶,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我们应付诸行动,相信只要肯刻苦劳动,那所得到的将是更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现在正是学习阶段,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在这段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许多困难。请不要畏惧,不要退缩,把目光放长远,那样,在求学路上,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困难所打败。要时刻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都是老师诲人不倦的教育和自己刻苦学习的成果。

篇8

关键词:文化类型;文化表意;生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

一、何谓校园文化?

我们偏向于用这种意义来界说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它反映办学者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也能影响、组织、协调学校成员的精神、思想、言行,托起整个教育活动。换一种说法,校园文化是学校人共同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固化为学校人集体的无意识。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活动和创造的结果。校舍修建成什么样子,在当下是建筑设计师留给学校的特殊模型,不理解教育的建筑师的作品具备非教育性或者更差劲就不用奇怪。学校以这种建筑进行二装、三装都难如意。学校人也会搞出非教育的校园,这种事情时有发生。陶行知有一句话不可不认真研习、时时反复体会,即“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1]教育者和办学者要学习创造文化,要善于创造校园文化,以此来育人,进而服务国家。对“厚载”和“诚诚恳恳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等理念,许多学校都愿意采用作为校训;“两小儿辩日”的塑像,恐怕是小学的标志代表。变换这样两种模板,即理念和形象是学校可以借鉴为校园的文化和景观创意的。有学者指文化有两个特征,一是绵时性,一是群众性。有人解释说,绵时性包括来路久远,积淀深厚,持续发荣。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建设成功,需要绵时的生成。群众性指文化是人们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坚守的结果。只有积淀深厚,才会锻炼出集体的无意识,使文化具备陶冶和染镀功能。学者们认为,文化有四种表意:一是精神文化及其文字理念系统;二是行为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形象、衣着、举止、结队、操练等;三是制度文化,包括明文规定、乡规民约;四是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器物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视角

把校园文化分成六大类是新近探索,对于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这一分类比较方便和清楚,包括文核、文脉、文思、文质、文成和文景。文核是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源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教育思想,也反映着社区的文化基因。所谓校园文化统领力和衍生力(指导作用、引领作用、生发机能、聚合力量)主要源于文核的精神意涵,一般通过校训传达出来。“厚载”是业界非常熟悉的理念,源于《易》,却集成学养修养的主体。再如,“厚德敦品,为时育才”,这样的八个字具备文核特征。厚德近于立德,敦品近于树人,与“立德树人”有一致性,而且有变化,一所学校这样用,使校与校能够区别,可能体验出创造感。“为时育才”揭示办学以育人为旨归,与时俱进,意在当下,属意未来,与教育规律相贴合。学校研制校训以传达文核,而追求校校各别,困难不小。合适的可以拿来,多在诠释上下功夫。语言表述可以不拘,短小紧束,雅致晓畅就好。校训是文核的主要形式,还有培养目标、校风、学风等。在中小学学,初拟校训不一定人人都理解,应该有一个解释和消化过程。对文脉的理解,会因时而变,不会一语成籖。文脉包括学校的传统、办学成绩和经验、有影响力的人和事,以及寓意浩荡、意深悠远的名言金句。凡学校自开办开创至今绵延着的明线暗线都传递着文脉,其中最主要的是精神、思想、作风、情怀、态度等。校园的文核取自文脉是必然现象。有的校训一以贯之,有的则有所改动,但是,主要成分仍然如彼。后来的学校人,不必因为学校历史的长短、名声的响亮程度、经验的厚薄而耿耿于怀。

关键是好自为之。对文脉善于发掘,深挖下去,当然会有新得。善于解析,在叙旧时能够编新;因事可以悟人,因人可以醒事,都在利用文脉。认识历史要有时代感,借鉴历史应该服务现在。文脉散在社区里,文脉储在校友心底。所以,发掘文脉当有采风的工夫,在繁忙中,利用闲暇和碎片时间,可以逐渐获得。新学校历史不长,但学校人有阅历和经验,这也是文脉。文思一般指思维特征、学习态度和方法、学风。校园文思是集体生活方式的基本成分。思路决定出路,文思的意义特别要紧。严谨治学的学校,办学方向具足认知和经验基础,方略有劲,层次分明,细节不苟且。那些创新意识强、改革积极性高的学校能够响应发展的脚步,不故步自封,更富生气。能够开放、善于学习的学校,目击八方,思及四海,“三个面向”能够落在实处,如果要办所谓未来学校,他们比较靠谱。十几年的课改,人与人不同,收获各异,对那些愿意学习、愿意改变的教师,在探索中不仅有收获,而且收获不小。而看到不合适就有抵触情绪的教师,收获就难说了。同样一件事,态度不同,思路行为也不同,制约结果,对这种现象,是需要反思的。人的思路有时很难改变,如果校园环境里集体的民主气氛和学术机制优良,通过集思广益是能够创造一种新改变的。所以,一所学校的思路靠大家来出新,拥有这种文化,学校会日日新、月月新、常新的。文质是生活方式等造就的,“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现在不少学校,动辄把调门拉得极高,于是,他们把文质彬彬、气度非凡看作学校的育人目标。当然,这也可以。在社会交际里,人的形象魅力和风度是一种力量,影响交流过程,条件不错会导致良好的结果。在学校里,有所谓形体训练、演讲比赛、礼仪养成、诵读练习、队列操练,这类课程的价值之一就在培养文质。一个人与他人对话,是否善解人意,是否体贴关注,亦属于文质特点。文质优雅、言谈在理入情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培育这种文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要靠训练产生由外向内的外铄,一要由内而外的内生。不同场合,对人的行为有不同要求,而文质尚好的个体总是受人欢迎的。

我们知道,中国人参与国际事务者人数偏少,除了基本学养和语言能力外,在文质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养成。的文质征服全世界,很能说明它的重要性。集体和个人都要有成就感。争取成就、创造成就而不因些许成就而骄傲,是一种美德。文成的意义在这里。提倡成就与《成功学》教人的套路心轨不一样。对于个人,成就是靠静心、持久、努力、钻研和实行获得的,集体的意义在于为个体创造环境、氛围、条件,把文成摆在集体的目标内。如果这两方面出现冲突,这个集体就有毛病和问题了。在集体里,须养成人人做事高调、做人低调,为事业尽显个人的聪明才智的风气格调。当事业里的他人有所需要的时候,大家给以援手,“当出手时就出手”,文成必盛。为此,学校还要建立一定的规制,当集体和事业将要或者已经文成时,有人收集、有人管理、有人展示,大家支持和保护成就的所有者,使之心安理得,获致敬重和奖掖。长此以往,学校因成就而获得社会赞誉,其教育力当与时精进,对社会的贡献必能日日增长。最后说文景。把以上五个方面和其他内容概括起来,加以提炼,用艺术手法,用物化的途径固化在学校就成为文景。集结在这个程序和手续中的,是全校师生的心智才能,全校师生都参与其中创意、讨论、修改,在形成“文”的过程中,也就“化”着,且为以后的文化教化奠基。文化的第一要义就在其间。学校的建筑、形态、色调、标识、植被、道路,等等,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条件。再有适当的文字符号、橱窗、画幅、牌匾、楹联、塑像、景点,文景就差不多建成了。文景可能因需要而修改,但是,频繁的再建却是败笔。好材质、慎设计、巧施工应该齐备,虽然不会一劳永逸,却能够致远。校园文化的物质化表达,需要专门家润饰,以便淘尽艺术语言为我所用。“以简约庄重的手法表现学校人的精神风貌,用圣洁高贵的哲思传达教育家的旨趣情怀”是文景的灵魂,其目的是化育化人。文化的意义确定了,在文化意义上使素质教育生根开花结果,是办学校的不二法门;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奠基,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三、关于校园景观

自2005年教育部要求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来,无论学校地处城市还是乡村,校园景观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学校更加美观了。校园赏心悦目,方便安全,学生和家长很是欢喜。由此,稍加引导,学生爱惜校园的言行增强,学生的习惯有所顺和,景观的教育作用发挥着效益。陶行知说过:“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2]……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內必形诸外。我们首先要重艺术化的校容。”[3]人们看事物,一瞥之间首先见到的是外貌,可能还有气质之类。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不顾景观。景观除美好外,更有安全、便捷、效用、经济、简约方面的考虑。安全为大,处处当能周全,须臾不可轻忽。便捷有通畅、近便、平顺等。功能要比较齐全,智能化水平要讲究,甚至可以往提振启发效果方面思考。经济主要讲节约,该投资的不能省,当省的不能乱花。我们主张校园建设、布置、装饰要简约。简约的环境清爽、通透、宜人,能够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有些人主张繁华,什么样的繁华?怎样繁华?必须讲清楚、说明白,给取舍以根据。在布局上,我们以为可以取“明媚浓荫,曲径通幽,参差错落,景点飞播”。在植被上,我们主张“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挺荷睡莲,秀蔓柔藤”,而且自建苗木基地,把校园景观建设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既经济,还有锻炼和习养意义。景观还包括设置宣传告示设施,等等。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形象和概括的表达,但是,景观的教育意义有局限性,无法传达出学校文化的确切、清晰、有力、透彻和集中的主张,所以,校园景观不等于校园文化。两所都很秀美古朴的校园景观,其教育主张并不一定相同相似,甚至可能互相抵触。这与大自然的意义相类。大自然本无文化的意义,人们对其感受体验,品味出文化成分,全赖感受者的文化程度和心境。校园景观不等于校园文化,却能够反映学校人的文化兴味,欲达到可人境界,不仅关涉校园建设者的功底,还应该仔细调查研究,方能取得置身其中人的认同和悦心。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59.

[2]陶行知全集(卷2)[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09.

篇9

关键词:激发兴趣;热爱生活;以境促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50-0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最好的引导启迪就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激情,产生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约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1、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2、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品德与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那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了。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学习第二单元《消费与生活》时,我就设置了好多有趣的生活体验,如吃饭时和父母谈一下父母的工作,体会她们的辛劳;和父母一块去买菜,做饭,体会生活中处处要节俭;课堂上模拟卖商品,让学生学会砍价等等。后来上《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我就亲自上阵,当起了买东西的商贩,和学生做起生意,气氛相当的热闹,学生个个都想来买我的东西,学会了挑毛病,往下压价,软硬兼施,让我这个卖东西的哭笑不得,不知所措。

三、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我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视频、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在新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每个学生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四、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这样,在同学们激昂的发言中,课结束了,效果非常好。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初中劳技课;实然现状;第二课堂;生活教育路径

1 实然现状:不容乐观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素质教育已越来越被人重视并接受,但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劳动最光荣”——这是一个多么朴实的道理,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并不容易。

2 应然路径:开辟第二课堂,让劳技教育成为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是其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试验基地,今天我们仍要从中汲取丰厚的实践营养、思想营养。陶行知人为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劳技教育来源于生活、贯穿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其本质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教育。我们因此不能把它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融合起来,如同盐溶之于水。

要提高初中劳技课的课堂实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以立足课堂,着眼于课外,立足于教学,着眼于生活,达成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之目的。

2.1 创建劳动基地——因地制宜,走进各类劳动生活

劳技课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时肯定是不够的,课堂中的许多活动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许多活动不可能在课堂内得以完成,如果就此打住,教学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必须十分重视课后的有效延伸,切实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

(1)创建校内劳技教学基地,如开辟劳动工具展示厅、劳技材料加工室、农作物种子标本柜、动植物种养殖劳动基地等。我们不能简单地教学生按每节劳技课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完成就了事,我们要允许学生去创新,自己设计或小组设计并完成制作。

(2)创建校外劳动教学基地,通过基地教学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爱科学的创作志向,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和竞争意识,树立劳动致富、科学致富的远大理想。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就是拓展学生的劳技教育空间。

我们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相关人员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创设劳技第二课堂,利用特色体验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样,学生不仅是学习人,更是各种类型的生活人。

①学做小工人“千秋共创教育设备厂”是专业教育器材工厂,我校2008年建校时的绝大部分桌椅、板凳、实验室报告厅装修都是这家工厂承建,是我校少先队学工基地。我们组织开展了“做一天小工人,学科学新技术”的活动。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各自到联系好的车间去见习,在这些工人师傅的指点下,孩子们知道了哪些是凿子、斧头、刨子等传统木工工具,哪些是现代的电动设备,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同学们觉得收获特别多,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弥补了校内劳技室规模品类较少的缺陷。

②学做小卫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自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突出。几乎全市所有的河道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南京这座滨江城市,环境的恢复活力较强尚且如此,其它城市可想而知。在南京已很少看到蓝天白云,每年市政府定下的空气质量目标都难以完成。

③学做小农民

我们组织学生们来到八挂洲蔬菜基地和江心洲果品基地,参观了芦蒿生产基地、葡萄生产基地以及葡萄制品加工厂的加工车间,听了管理员的介绍,学生们打开眼界。

④学做养殖家

学生们参观了江宁区的虾塘、蟹塘,又来到鱼塘边参加实践劳动——喂鱼。在这里学生们第一次了解到不同的鱼需要喂食不同的饲料,最基本的如黑鱼需喂切碎的小鱼,鲫鱼需要喂猪粪为主的饲料,草鱼喜欢吃草和复合饲料——还了解到每只塘几亩地,大小池塘有区别,鱼群数量大小也有不同,要是饲料太多了水会变质发臭,太少了鱼儿吃不饱,所以喂时需要先大致计算。同时,同一只塘内往往有不同的鱼群,饲料怎样投入也有讲究。这一些,不仅学生们打开眼界,就连老师也是大 长见识。

2.2 融入各类活动——多方结合,营造劳动教学的生活氛围

要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必须联合校内各类生活活动,多管齐下,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①劳技教学与班队活动联姻

在劳技课教学时,特别是在劳动实践中,应时刻注意把劳技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要求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每次劳动的情况、掌握劳动技术的程度记录下来,纳入总体考核分数。

②劳技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

劳技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充分体现劳技课的教育意义,根据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从教材中选择一种生产技术,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例如将劳技课的学习与重阳节的敬老院服务活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打扫农贸市场、小制作义卖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

③劳技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校园是师生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劳技教育实践的天然场所。在劳技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劳技课,必须从身边做起”。美化、香化校园,创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利用所学的种植知识,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种树,绿化校园。

④劳技教学与家长学校活动衔接

为了密切家校关系,共同教育学生,许多学校办起了家长学校。我觉得,这是提高家长对劳技教育认识,改变对农业片面看法,重视对子女劳动教育的大好舞台。为此,作为劳技教师,应该积极与政教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开课的机会,通过讲座、发放资料、观看录像、作品展览、学生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对家长实施影响,努力活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学生的劳技素养的养成提供坚强的后盾。

⑤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互补

劳动技术课教学要注意把劳动技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语文、数学、科技等学科。寻找渗透点,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劳动中去,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