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茶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策略
我国自汉代就有喝茶的习惯,唐代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茶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茶文化遗产法律的保护范围
茶起源于中国。我国茶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与茶具、与茶有关的遗址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茶叶的制作工艺、泡茶的技艺,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与茶有关的民俗、礼仪、诗词曲赋和茶画等。这些都是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范围。关于茶文化遗产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其中的诗词曲赋和茶画等由于已经固化,也容易实现保护,但对于茶文化遗产中相关的技术,与茶有关的民俗的保护相对比较难以实现,因为这些需要人们不断实践和传承,这样才能使茶文化在传承中实现创新,使茶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同时,茶文化内容丰富,其存在决定于多方面的因素,外界条件的改变就有可能导致茶文化遗产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毁灭性的破坏。特别是在目前受市场经济和利益的影响,往往单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对茶文化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使茶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茶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茶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实现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2.1通过法律保护茶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实需要
茶与饭在我国并称,足以说明茶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在饮茶习俗、与茶有关的礼仪方面不尽相同,这些不同正是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甚至心理特征。可以说茶文化是我国民风、民俗、民情的具体体现。同时,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与茶有关的文化艺术作品,如茶诗被称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绝,以茶为内容的词曲赋被誉为我国的国粹,茶画被视为我国的瑰宝。许多内容经过专家学者整理,已经拍摄成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可以说对茶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于传承研究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实现茶文化遗产对艺术审美的再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2.2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对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文化内涵丰富,与茶有关的故事更是意义深远。如炎帝尝百草中毒而得茶的故事,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大爱边疆的博襟,客来敬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特别是茶文化所推崇的平和清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品茶所形成的品味人生则是引导人们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这些都对于促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交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茶作为一种商品,加强茶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促进茶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安溪的铁观音、杭州的龙井、武夷山的大红袍、宜兴紫砂壶,不仅是当地的金字招牌,通过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拉动力。许多地区制茶工艺、泡茶技艺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标签和商业表演技艺。所以,对茶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更具经济和社会效益。2.3茶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决定了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保护茶文化具有的巨大商业开发价值,这种价值也使得许多利益团体瞄准了这点。但茶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如果抛开了这些而单纯从利益的角度去开发,就会使茶文化遗产失去了其价值所在。可在现实中谈到茶文化遗产,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开发利用上,过度开发是当前的现实,这样最终会导致茶文化遗产价值的丧失。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对茶叶的制作工艺比较重视保护,而对于茶文化的保护却不重视,许多技艺传承观念、方式落后,难以保持文化的完整性,更难实现新的创新。许多茶产地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使许多茶文化物质遗产、茶文化景观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坏。茶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单一、方式落后,效率不高等问题十分严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实现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
3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策略
3.1加强茶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
实现对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完善立法是基础。就目前我国茶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来说,并没有专门的相关法律,在《刑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治安处罚法》和最高院相关的法律解释中虽然有相关的保护规定,但这些规定只是针对所有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出的统一规定,并不是专门针对茶文化遗产保护所设定。当然,在一些产茶重要地区,从保护茶文化遗产方面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但这些法规的效力仅具有区域性,效力不高,难以适应茶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我国作为茶的起源国,茶产业地位重要,茶文化影响深远,但对茶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却是空白,结合这一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应当制订《茶文化遗产保护法》,这对于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具有重大促进意义。茶文化遗产是特殊的文化遗产,其中的技艺、工艺和品牌等往往与具体的传承人和地域有关。而《茶文化遗产保护法》作为一部专门性的法律,在其制订上必须充分体现茶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利益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立法上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茶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利益,但在利益的保护设置上应当适当。要充分平衡好传承人和其它社会群体的利益,使其和谐发展。二是充分尊重民众意愿的原则。我们茶文化内容丰富,各地区差别较大,这是我国茶文化遗产的特点,也是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难点,所以在立法上要进行充分调研,听取民众的建议,遵循民众的意愿,从而实现对茶文化遗产原产地特色的保护。三是继承和发展关并重的原则。茶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沉,但这种文化遗产只有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升华,体现价值所在。如“黄山茶礼”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成功典范。所以在立法中应当一方面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应当在保护基础上促进其发展。
3.2完善茶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
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保护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使茶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茶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准确认定问题。关于传承人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针对茶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笔者认为这个传承人应当在对这个遗产项目掌握程度具有相当的控制能力,其在这一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同时,这一传承人应当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茶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并从传承发展的历史高度去完成这一项目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保护传承人的权利、明确义务。茶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社会事业,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保护传承人的权利,防止出现某些传承人因为项目的传承人而形成生活的困难,丧失生活的尊严。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保证传承人的基本生活,甚至应当适当高于其它人的生活质量,从而增强传承的自信心,增强自信力。要通过法律方式明确传承人的义务,也就是传承人应当承担传承的义务。这种义务包括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开演示与宣传,同时从项目发展壮大的角度,合理确定好接班人,使项目得以发展和创新。三是明确传承人合理的利益分享。建立传承人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茶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应当通过法律的方式,对传承人与有关市场主体达成的开发约定进行保护,并保障其得到合理的利益份额。但同时在开发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防止出现为了商业利益所进行的破坏性的过度开发。同时要通过法律手段明确传承人权利的保障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保护传承人的合法权利。
3.3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优质名茶产地的保护
优质名茶产地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云南的思茅地区,这一地区被誉为“古老的茶叶博物馆”,这里以最古老的茶树和历史最悠久的茶园和茶树品种最多而著称。这些都形成了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加强优质名茶产地地理标志及商业秘密的保护就成为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关于茶文化遗产保护在巴黎公约、马德里协定、里斯本协定、TRIPS协定等国公约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作为我国来说,签订的一些多边和双边协定对此都有原则的规定。商标法,驰名商标保护法都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根据这些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律等,优质名茶产地可以通过申请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方式,实现对优质名茶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取得名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后,一方面可以体现某一茶产品的产地来源,也可以体现其产品的质量、信誉等,同时也可以实现相关商业秘密的保护,保护其品牌价值。经过实践证明,这也是十分可行的,如“杭州龙井”、“信阳毛尖”等商标就不但解决了地理标志的产权归属问题,也很好地实现了商业权利的保护。同时,许多地区还围绕优质名茶产地域保护出台了地方性的规定,这些都促进了对茶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茶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是实现保护目的最有效的方法。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地,通过相关法律机制的建立必将促进茶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慧心.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中国文化,2013(5):68-73.
[2]孙悦.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民族文化建设研究[J].生产力究,2015(15):135-139.
[3]庞琳.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20):56-57.
篇2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茶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策略
1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作为一种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的新形式,“茶旅融合”或者说广义上的“茶文化旅游”成为受消费者青睐、受茶农重视、受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新型业态。无论基于何种理论、追寻何种出路,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转型,从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依靠科技进步、有机生态的产业;从纯粹物质生产类产业发展到文化创意产业,终极的目的就是促进茶叶产业附加值的快速增长。在关于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我国《茶叶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拓展茶叶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茶叶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茶文化品牌、构建产业集群等,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茶旅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作为茶文化旅游的一种营销策略,在当前国际化茶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创新旅游景点简介的翻译是一种吸引国外受众、拓展茶文化旅游附加值、提升茶文化旅游档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翻译规范,对于改善当前我国大多数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不得体的现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系统研究和应用。
2功能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实践的主要倡导
翻译理论是在翻译实践中对于翻译本身、翻译文本、翻译者、翻译方法、翻译的过程等起到基础性指导作用的原则、规范、立场等的综合。在中西方翻译理论界,较为知名的翻译理论有“信达雅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互文性翻译理论”等。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的翻译属于偏向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翻译实践,更多地从属于商务英语的范畴,将文本翻译的“功能”放在首位,具体来看包括这样几点内涵:
2.1实用主义原则是翻译的主要指导轴心“功能翻译理论”
于20世纪70年代被德国学者HansVermeer等学者提出,他们提出这种翻译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是改变传统翻译界遵循的那种“一味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模式,认为随着现代翻译领域和分支的逐步细化、延伸等,不同的翻译文本有不同的性质属性、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文本功能,因此翻译理论也应当是多元化的。就偏向于商务交际语境中的文本翻译来讲,由于这种交际带有明显的逐利性、世俗性、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因此,翻译的着眼点应当将文本功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逐字逐句与原文对照。
2.2强调翻译的具体目的导向
在外语翻译的理论体系中,主要是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流派:其一是偏向于通用外语翻译理论翻译的流派,主要是尊重译文的形式、本意,确保翻译过程不偏离作者的文本表达原样;其二是偏向于专门用途外语翻译的理论流派,倡导根据不同文本的性质、功能和交际目的开展翻译,比如说商务交际目的、市场营销目的、学术交流目的、技术性能目的等。功能翻译理论整体上不倡导刻意“直译”相关的理论语言表达方式,“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此,如果说对于茶文化旅游这种明显的讲究市场营销和宣传推广的翻译实践来讲,如何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茶文化就是一种首要的翻译目的和原则。
2.3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学术界公认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原则包括忠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等,是一种翻译中遵循诺德讲的那种“功能加忠诚”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理论。一方面,功能翻译理论并不否认、不偏离文本的核心内涵和中心主旨等,另一方面在把握这个核心的翻译目的的基础上又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求变”,主要的思路就是“译者根据某种明确目的并通过积极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因此,在这种翻译理念下,任何对原始文本进行增减、删除或者补充的翻译行为都是合理的———当然前提是不能对原始文本的核心目的偏离。
3当前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茶文化旅游快速地走向国际化交际的过程以后,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周期,这种国际化背后蕴藏的资本运作、品牌运作、文化创意运作、会展经济运作、分享经济运作等都是亟待发掘的重要产业资源。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体现在茶文化旅游的文本宣传方面还存在着这些突出的问题:
3.1直译法泛滥影响了中华茶文化的魅力
茶文化旅游产业归根到底是一种通过人的现场体验来感受茶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的一种产业形式,渗透着美学、文化消费的基因,不是一种纯粹的旅游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其背后蕴藏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等体系深厚、理念多维,给国外消费者短时间内彻底了解中华茶文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当前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中在关于地名、茶叶名称(如金骏眉、大红袍)等方面还存在直译法泛滥的问题,文宣资料中直接将“金骏眉”翻译为“JinJunmei”;将“大红袍”直接翻译为“DaHongpaoTea”等,虽然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拼音读法的汉字音调,但是,却十分不利于国外受众对这些饱含典故的茶文化产生深层次的审美。另外在翻译中一些低级词汇的应用错误也广泛存在着。
3.2句法翻译上中式英语思维严重
基于一定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我国在翻译相关的文宣资料时往往会采取“中式英语”的思维开展翻译,而不是用地地道道的英语进行翻译。比如说,汉字表达中的一些语言成分在中文语境中省略是可行的,但是在翻译为英语的时候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要综合性地把这些缺席的内容补齐,在语法结构上形成“主谓宾定状补”相结合的完整表达,但是,受长期的中式英语思维的局限,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文本翻译广泛地存在着这种问题。
3.3忽视了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的本质目的
上文提到,作为一种商务交际、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行为,统一性地将景点的简介翻译为英文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一些译者在翻译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时一味地追求语言上的逐字逐句对等、只注重表达上的文雅得体而忽视了吸引国外受众能否从景点简介中产生深厚的旅游兴趣,很显然这就违背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立场。
4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翻译的解决方案
在把握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多样化的翻译策略来创新茶文化旅游景点简介这种商务广告的翻译,在此笔者尝试提出这样两种解决方案:
4.1注释法翻译策略
茶文化旅游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消费产业,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还在于追求文化层面的消费感受。对此,为了体现出中华传统茶文化中一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审美享受,可以尝试“注释法”翻译策略,即在尊重原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基础上,采取注释法增加补充一些西方受众青睐的文化典故(例如大红袍茶叶的由来、神农尝百草的典故等),增加吸引国外受众的概率。另外,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互文性翻译的策略,在用注释法、增译法等方法翻译文宣资料时,为了增加西方消费者的共鸣,可以将中西方茶文化的一些精华的对比等添加进去,使它们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促进文化对话的良好机制,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广告。
4.2标准化翻译策略
目前在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范畴内还没有关于一些基本性、基础性旅游用语标准化的实践,这也是导致我国茶文化旅游文宣材料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西方人认识中华茶文化的复杂性,如果在基本的用词、短语组合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翻译方法,会增加跨文化交际的难度。因此,我们建议可以由茶文化协会、地方旅游协会、高校教师、标准化委员会等组成联席会议组织,对涉外文宣中常见的基础词汇等进行标准化统一,成立专门的平行语料库以供西方受众和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耀武,龚永新,黄啟亮.“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探研———以湖北邓村绿茶集团为例[J].茶叶科学技术,2013(3):32-36.
[2]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J].中国翻译,2004(3):35-36.
[3]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110-112.
[4]胡芳毅.功能翻译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72.
篇3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作用
作者:蔡江(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整体发展,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作用。茶文化内容丰富,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创新方向,深刻体会茶文化内涵理念,能够对茶文化进行更有效地传承,进而带动汉语言文学顺利发展。
1基础概念理解
1.1茶文化的概念理解
茶文化的定义主要为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茶文化包括茶画、茶德、茶道、茶艺、茶具、茶联、茶书、茶故事、茶精神、茶学等。茶文化自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传扬着美德和美感,茶通常是中国待客的主要习俗,不同地区茶的配制也各不相同,主要有苏州的香味茶、杭州的龙井茶、蜀山的侠君茶、太湖的煎豆茶、湖南的姜盐豆子芝麻茶等。
1.2汉文化的概念理解
我国汉文化即华夏文化,是我国历史以来的特色文化,自春秋战国开始的派别思想为根底形成的汉民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历史可考证的时间已有五千多年,期间的文学作品、历史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历史的深入考究[1]。汉文化几千年来,从军事、史学、政治、文学、经济、艺术等方面诠释了更多我国文化发展进程,为现代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知识素养,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
1.3汉语言文学的概念理解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最主要的语言文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更多实际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汉语言文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在更多需要文学评论、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中、高等学校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是汉语言文学主要的培养对象。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主要有文字学、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等。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其自身体现了多层面的内容,茶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整体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茶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的宗教、绘画、诗词、医学及书法中,其凸显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了大量有关茶文化的内容、精神,丰富了文化学的内容、概念。
中国茶文化其中的精神及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茶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具有特色,进而使得茶文化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茶活动发展过程中通过茶礼、茶艺、茶诗等文化内容,创造了更多相关的词汇,比如品茗、茶德、沏茶、茶话等这些词汇均由茶文化精神文化发展而得。此外,随着茶文化物质层面在历史中的发展,茶叶的制作、种植及品种等物质基础也逐渐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就茶叶的品种来说,逐渐产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主要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六安瓜片、西湖龙井等等。
2.2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茶文化整体思想概念随着时展而变化,茶起初被指为茶树、茶叶或茶水,现如今茶的含义被扩展至茶制成的饮品,更便捷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冰红茶、龙井茶都为茶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由、柠檬等泡成的茶,这些都是茶文化的扩展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一些文化现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比如与茶有关的词汇中,一些老旧的词汇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如茶会这一词汇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茶会如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意识,这是随着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形式。
2.3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没落
茶文化伴随社会整体发展,其相关词汇也不短更新,一些旧的文化元素受时代影响不断没落。中华民族对于茶文化依然十分热爱,一些古老的有关茶的词汇被代替掉,随着文字的演变,对于我国整个文化概念也随之变化[2]。比如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就体现着时展的特征,茶文化中的检、劳这两个文字,主要表达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现已经很少见,被更现代化的词汇所代替。再例如奉茶、斗茶等茶文化中的一些动词,也逐渐演变和消失,当今更多表达为倒茶、泡茶等。
3茶文化的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3.1茶的物质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通过对茶生长、制作、茶具等等的研究,结合日常生活应用,会有很多新的汉语词汇产生。新品种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种植面积,随着对不同地区茶的推广,确立了地方特色,比如西湖龙井茶、祁门红茶、兰溪毛峰茶等。在时展推动下,茶文化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变化,就茶的名称来说,根据之前的苦茶、茗茶等,逐渐新添了检格(茶树)、茗井(茶)等词汇。茶的制作发酵情况不同,会创造更多新的词汇,比如黑茶、红茶、清茶等;茶的制作方式或材料不同,也产生了新的有关茶的词汇,比如茶宪、茶碾、茶笼等[3]。因此,茶的物质文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茶的活动内容很多,在生活中不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冲击,具有更高文学价值。
3.2茶的精神文化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的发展
茶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在精神层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茶艺、茶道等精神文化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中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发展机会。沏茶、选茶、品茶都是茶艺内容,能够培养人对美感的要求,茶艺内容丰富,严格要求选茗、烹茶这一过程,汉语言文学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拓宽了相关词汇量,比如茶农、品茗等。
茶文化中的茶礼也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整体发展,茶的礼仪或礼品即茶礼,而古代风俗中将“受茶”意为女子婚礼受聘,“茶礼”就是聘礼。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来自于茶礼,新添了一些词汇,例如奉茶、冲茶、侍茶等,都体现了茶礼的道德内涵。
4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发展的策略
4.1促进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文化发展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者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整体发展的重要策略,需要重视茶文化更大力度地弘扬。国家应该重点关注茶文化的宣扬,及时保护茶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我国福建具备良好的产茶环境。我国大力弘扬茶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茶文化整体发展的基本保障,让人们体会茶文化的历史魅力,亲身感受茶文化为社会带来的贡献,进而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
我国应遵循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弘扬茶文化,需要结合当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更优化的销售形势,进而将当代市场与茶文化的传扬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广与文化建设同时进行,有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最直观的发展。茶文化在弘扬发展过程中,能够推动汉语言文学内容的拓展,提升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中的价值,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内容的融合,能够为中国整体文学作品提供创新素材,实现中国文化整体提升。
4.2汉语言文学教育端进行茶文化的引入
为了促进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我国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茶文化内容引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茶文化,进而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4]。在教育教学端引进茶文化比较容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贯穿在文学教育实践中,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更多的了解有关茶文化内容。在教育中普及茶文化,或组织一些有关茶文化发展的挥动,提高大家对茶文化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教育机构提升教学质量。
茶文化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应用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将其内涵思想,有效地进行传达,强化语文教育中美德、品行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力度。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中不断吸取茶文化相关内涵,有助于传承茶文化及相关思想,促进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协同发展,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4.3增强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篇4
摘要:对于茶文化体系来说,如果能够将其应用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中,也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和空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茶文化元素与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相结合,其必然也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和帮助。本文拟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现状以及其发展要求认知,从而探究动画电影作品中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动画电影作品;茶文化应用;美学意义;价值理念;文化元素
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茶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阶层中,成为集合社会科学、人文科技、自然三位于一体的全能型文化,我国人民对茶的认识也从简单的饮用逐渐发展到药用、待客、祭祀等方面,同时由茶文化衍生出的绘画书法,歌舞等艺术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更为丰富。结合动画电影作品的开展状况,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与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动画电影设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是为茶文化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可以向世界展现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所在。
1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内涵成熟的茶文化体系,可以说该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多样元素,尤其是茶文化体系实际上是社会大众的饮茶习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体系化结合。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诸多元素,除了物质上的元素内容外,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应用该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1.1茶文化的内容分析茶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种植、烘焙、冲泡茶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包括古老的茶道,茶诗,茶舞,茶艺表演等等内容,尤其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茶文化达到发展的高峰期,而这一时期我国的诗词文化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大量有关茶文化的作品因此流传下来,并且茶文化的发展与我国的宗教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结合了儒家、道家、佛教之后的茶文化,更是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内容。
1.2茶文化的特征分析
茶文化由于它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历史有关茶文化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武王伐纣时候茶叶就已经成为了贡品,随后茶叶作为贸易产品,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重要物品;此外茶文化还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新时期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让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让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更加显著;茶文化还有民族性、地区性和国际性的特征,彰显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现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内涵,而这实际上也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应用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
2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现状以及其发展要求认知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人们的观赏需要也呈现出了全新变化,而动画电影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诠释。通过对动画电影作品的具体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整个设计过程,未能融入必要的文化理念,从而限制了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效果。
2.1动画电影的设计现状分析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动画电影大国,两个国家的作品也各具特色,美国的动画电影以数字化的制作为代表,主要的特点在于运用夸张的人物形象表达出“美国梦”的价值观点,而日本的动画电影则是以喷笔绘制为主,人物造型设计优美,内容含义丰富。中国作为动画电影制作的后起之秀,在不断探索中追求创新,成功制作出一大批成熟的动画电影作品,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国际动画电影制作的前列。
2.2动画电影的设计特点分析
动画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它善于运用人物造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注重细节的刻画让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数字化技术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之后让整个画面达到非常完美的效果,曲折的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能够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鲜明的主题洋溢着价值理念,配合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让国产的动画电影作品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喜爱。但是从我国整个动画电影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其中缺乏必要的设计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整个动画电影设计时,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应用,从而大大限制了该艺术体系的应用效果。
3动画电影作品中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及美学意义
随着当前人们审美理念不断变化,如今人们对美学的价值意义认知更为成熟,从以往的关注外在逐渐发展为关注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将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要求与整个茶文化理念内涵应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3.1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电影作品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大量有关于茶文化的影视作品,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电影《乌龙小子》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影视作品可以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合适的载体,同时通过动画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茶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借助动画人物让观众更深入了解这一文化,我国地域辽阔,茶文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为动画电影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借助茶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开拓动画电影的制作思路。
3.2茶文化在动画电影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茶文化的内涵丰富,由茶文化衍生出的茶歌茶舞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利用这些文化价值进行设计的动画人物造型可以让观众有熟悉感,同时在动画电影中穿插的茶艺镜头能够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同时茶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可以借此促进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从美学角度出发,我国茶文化中的茶艺表演有着独特的东方之美,它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也可以说是东方文化在动画电影中具体体现。
3.3茶文化理念融入动画电影作品的价值分析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茶文化与儒释道宗教的结合更是为茶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充实。近些年来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让更多影视作者开始关注我国这一传统文化,因此,通过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认知,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各项元素能够被应用到当前所开展的动画电影作品设计过程中,当然,认知该元素在整个动画电影作品中的应用思路,以及其中所存在的美学意义,从而为茶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然,之所以要融入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其从实际上看,也与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内涵变化有着重要关联。
3.4以动画电影为载体,融入传统茶文化理念
以茶为主题,以动画电影作品为载体,加之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用观众所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让观众重新认识这一文化,从而达到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感受茶文化温润的气质。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审美理念变化状况,不难看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因此,如果能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理念,其必然能够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4结语
动画电影作品中茶文化的运用既可以为电影整体增添美好,让电影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我国古老文化的传承提供合适的载体,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这一文化。动画电影作品作为一项系统化的设计活动,在开展该设计活动时,不仅要充分注重融入完善的设计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设计定位,通过具体元素内容的诠释和表达,从而若满足动画电影作品的设计要求。不仅如此,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涵融入到整个动画电影作品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在丰富设计元素的同时,提升整个动画作品设计活动的设计品质。
参考文献
[1]孙珊珊.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34-137.
[2]曹彦琰.传统文化中的建筑造型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152-155.
篇5
关键词:茶旅文化;茶企业;旅游形象;塑造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旅游已然成为人们休闲游乐、放松身心的活动项目。在生态游大热的当下,茶旅游不仅契合了人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也能够丰富和充实人们的内心世界。然而,在缺乏相应的市场规范下,我国茶企业的旅游发展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茶旅文化加入到我国茶企业旅游形象的塑造之中,以此来补充茶旅游的内容,丰富茶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同时重新塑造茶企业旅游的形象,完善我国茶企业旅游的发展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式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
1茶企业旅游出现的问题
目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茶企业旅游成为了当下热门话题之一。如果茶文化旅游出现的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茶旅游甚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究其根本,茶企业旅游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过度的追求利润
旅游作为促进经济增长重要的手段,不仅是许多企业趋之若鹜的必争之地,也是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看到了生态旅游背后所附带的高收入,采用复制化的模式打造了一系列的旅游路线。这些旅游路线不仅缺乏内容,而且过于注重短期的资金收益。现在,在旅游业中,游客被强制消费和暴力威胁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使得旅游业成为了人们出行中安全的隐患,旅游在人们心中的好感度也迅速降低。利益熏心的商家早已经忘记了生态旅游的真正意义,而只一味从旅客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同样质量的产品,在普通商店和旅游景区价格竟然有天壤之别,而政府管理的不规范也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1.2缺乏文化内涵
在旅游中,给人留下震撼的往往不是醉人的美景,而是当地的文化内涵。在旅途中,人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富足和充实,这才是人们最想要达到的旅游效果。茶旅游既能够为人们提供美景,也能够让游客从当地茶文化中汲取营养,得到心灵上的升华。但是,现在的茶旅游所达到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在当前的旅游产业中,过度商业化的模式已经破坏了茶旅游的目的,当人们旅游一趟下来之后,除了钱包的金钱少了,什么也没有增加。这种过于商业气息的旅游项目让人们的体验感受越来越差,最后逐渐失去了想要旅游的念头。在复制化的、没有任何文化内涵的旅游中,人们对茶文化也越来越失望,这不仅是旅游业的损失,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损失。
2茶旅视角下茶企业旅游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在国内旅游服务和路线规划等都尚存不足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旅游将旅游的目的地定在了韩国、日本、泰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这给我国的旅游业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打造我们自己专属的旅游产品,才能够增加游客对茶企业旅游的信任。在茶旅的视角下,我们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的旅游文化知识,也能够得到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全方位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受,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我国旅游产品的竞争力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在茶旅的视角下,我国茶企业旅游能够从多个角度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不用如无头苍蝇一样进行探索和研究,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更能够给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
2.2有利于凸显当地茶文化的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著名的茶叶原产地。在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下,茶叶逐渐成为支撑当地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当茶文化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之时,许多外国游客也慕名来到中国当地的茶乡,但是,他们却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茶之味道。事实上,在中国的许多茶乡,他们不但没有喝到原汁原味的茶水,体验到古色古香的茶艺活动,就连当地的茶景也在中国现代化的工具下变得面目全非。许多茶叶被增加了各种添加剂,这对人体的健康而言存在隐患之处。在茶旅文化的视角下,茶企业不应该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是应该将当地茶文化的特色凸显出来。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够保证茶企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才能让茶企做出值得信任的品牌。
3茶旅文化视角下茶企业旅游形象的塑造
茶文化旅游不仅应该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也应该成为当地不可替代的名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了解茶文化的窗口。针对目前茶企业旅游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树立茶企业的旅游形象,提升茶企业在游客心中的地位,增加他们的期望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寻找当地的茶文化特色,打造专属的茶旅游服务
中国的茶叶品种不胜枚举,各类茶叶起源的不同也给予了当地茶叶不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每个地方所泡出的茶叶的味道各有千秋。这些不同之处不仅是当地历史痕迹的证明,也是当地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而正是这一星半点的不同,才能够将茶旅文化变得足够多姿多彩。因此,在抄袭成风的当今社会,在茶旅的视角下,为了能够打造出颇具当地特色的茶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专属的茶旅游服务,塑造茶企业旅游的形象,茶企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找到当地茶文化的特色所在,并创新性地运用这些特色,使之成为不可替代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够建立起茶企业自己的旅游形象。必要的时候,茶企业可以邀请当地的文化专家和本地的老年群体共同探讨当地茶文化的来龙去脉,有针对性地找出最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当然,茶企业也应该树立起自己的社会使命感,并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放下自己片面的金钱观,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树立自己企业的品牌,成为真正具有口碑的当地旅游企业。
3.2整改经营方式,符合市场的需求
在找到当地茶文化的特色之后,茶企业也应该对企业经营的方式作出一些改变。茶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结果,任何一个步骤的缺失和遗漏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感受,就当前来讲,人们体验茶文化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茶企业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茶文化特色,做出最符合人们需求方式的旅游路线。例如:现在的人们去茶乡旅游通常不是为了饮茶,而是为了感受当地古朴的茶文化,因此,企业在保证茶叶的口感以外,必须要让游客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当地茶文化的所在。仅仅依靠那些口味不一的茶饮料以及漫天说辞的导游们,还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只有让游客真正的体会到了当地的茶香,领悟到当地的茶文化,才能够让整个旅途变得美好而又难忘,从而使旅游界企业战胜更多的竞争对手。只有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舒适和净化,人们才愿意“到此一游”,这才是茶旅视角下旅游的真正意义,这比任何的广告都要经济实惠,也更打动人心,更具有说服力。当有游客想要再次来到这里,茶企业的旅游的形象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了。
3.3提高监管的力度,规范市场环境
仅仅靠茶企的力量很难尽快改变茶文化旅游领域存在的众多问题。茶旅文化中不仅有关于茶叶相关的各种产品和文化知识,也包括关于旅游方面的规范和法律规定。将茶旅文化中的实用知识与经验运用到茶企业旅游形象的塑造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茶旅文化的视角下,茶企业应该做到的不仅仅是对自我的纠正和修改,还需要一定的行政约束。因此,当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监管的力度,制定切实到位的法律政策,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例如:将旅游景区的食品物价、旅游景区的乱收费等热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旅游景区的考察力度,对不符合规定的旅游景区进行整改,关闭不合法的旅游景点,保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身心安全,只有这样,游客们才能够重新建立起对茶旅游的信心。在发生相关的事件之后,能够得到迅速的处理,让旅途变得更加安心,旅游的质量得到提高。在相应的规范下,企业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能够给游客留下值得信赖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的特色不仅是当地不可替代的“杀手锏”,也是茶企业旅游品牌建立的关键。在茶旅文化的视角下,只有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环境,才能够进一步促进茶企业的发展。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仅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帮助。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对此事的重视,并进一步优化政策,以此来规范茶企业,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成为令更多人心旷神怡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秦合岗.文化视角下茶叶旅游商品建设策略[J].福建茶叶,2016(5):147-148.
[2]胡付照,张光生.文化视角下石台县茶叶旅游商品建设策略[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3-45.
[3]刘亮亮.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战略[J].福建茶叶,2016(10):129-130.
[4]高峰.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以泰山石刻为例[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2):25-26.
篇6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实践
20世纪末以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分支,开始进入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目前已经有一些高等院校将其设为一门专业,本人尝试在我们这样的金融类院校开设一门中国茶文化选修课,从师资知识结构层面来讲,必然先天不足。但可以扬长避短,侧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选择讲授茶的自然科学知识。试图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茶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浮躁中得到安宁。
一、在金融类院校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中华文化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根据本人近几年来在全校开设选修课课程的经验来看,选择什么样内容的课程,与能否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能否传承中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茶文化》是一门科普性、操作性、艺术性、思想性(这一点特性主要体现在茶道中)很强的公共选修课,在我院尝试开这门选修课有如下几个目的与意义:一则为不懂茶叶的学生普及茶叶科学知识,为爱好茶叶的学生丰富茶叶科学知识。二则让学生了解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开阔视野,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三则侧重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蕴含的重德、尚和、崇俭、贵真的茶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四则希望学生们能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领会茶道这一核心精神,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品味美,少一份焦虑和浮躁,多一份趣味和涵养。五则利用茶这一文化载体,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学习,树立艰苦朴素的文化理念,厉行节约,不盲目攀比。
二、《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教材的筛选
选用了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九州出版社)这本非教材系列的、学术性比较强的著作。这本书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印数版,被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的基本读物”和“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性著作”。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本人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设计教学内容时偏重于茶文化的人文科学一面,设计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茶及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茶艺;第三章,茶道;这两章是中国茶文化的两大核心,讲茶艺不仅仅是讲点茶技法,更侧重在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中包含的艺术精神。而茶道因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第四章,茶礼茶仪茶俗;第五章,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第六章,茶文化与各族人民生活;第七章,茶叶的分类、加工原理、贮藏保鲜方法;第八章,茶叶品质评定与各种茶的鉴别方法;第九章,茶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前六章内容基本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主线,后三章属于自然学科方面且是独立自成体系的内容,参考了茶学方面的专业教材,以周巨根、朱永兴主编的《茶学概论》为主要参照。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学思想上,本课程强调趣味性、文化性、互动性、研究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本人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课堂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努力反映茶学学科的特色与精华,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深度和广度上体现茶叶(尤其是名茶)在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适用性,使我们这样的金融类院校的非茶学专业的学生以及茶叶兴趣爱好者对茶叶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提升其茶文化素养。对于茶道部分主要是讲授,介绍各门派的分类标准和类别,同时将自己比较认同的派别做细化讲解,其他只抛砖引玉,启发学生自己多做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十分适合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播放一些茶音乐或展示一些与茶有关的电子图片、茶画、纪录片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茶文化资料展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把茶文化的内容展示出来,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喜欢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研究兴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布置展示主题,分组、限时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在备讲过程中,从收集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到制作PPT、课堂展示,都分工合作,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可谓一箭双雕。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平时考核。这一部分由三块组成,即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展示、考勤,以此综合作为平时成绩。这部分的重点放在写学习心得的考核上。二是期末考核。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这两项作业要求学生必须以手写的形式完成。
三、茶文化课在金融类院校开设所面临的困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为人类文明留下绚丽光辉的一页。因而其相关方面的创造内容可谓浩繁卷帙,令人目不暇接。如何精挑细选,如何做到讲解时声情并茂,又能紧密联系实际,又能说出相关的经验和感受,笔者认为难度比较大。在十几个周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深切体会到茶文化课对授课者的语言、文字和指导实践的示范传授能力要求极高,甚至在艺术素养和个人品味上也有极高的要求。
先天的不足靠勤奋努力可以弥补,但教学资源匮乏非本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善。茶文化内容的许多方面表现为实物展示和现场即兴方式。如茶的自然科学性和茶的文化艺术的结晶,以及茶与民俗方面的创作等,还有如茶艺展示以现场即兴较合适。教学中唯有以实物和现场展示的形式,才容易被学生了解、记忆,也便于学生引起有关方面的共鸣。所以,只能调整自己,定位要准,开这样的课势必只能浮光猎影,不可深海探宝。既然是只企鹅就永远别想成为热带鱼,美梦醒后,初步设想率先在财经传媒系成立大学生的茶文化社团,为真正喜欢茶的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提高的平台,帮助学生对茶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
最后高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打造精品课程。除了教师主动提出开课申请外,学校还应合理调配教师资源,还应该积极邀请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茶在中国已经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作为一门与专业无关的文化素质类选修课,有那么多学生选课,并不是课讲得有多么好,而是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心灵需要。但是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我们短短的36学时,只能是论其皮毛,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但笔者将不断研究学习新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心尽力把中华茶文化的种子传播到每一个真诚的心灵中。
参考文献
[1]胡付照.略谈中华茶道与茶艺[J].贵州茶叶,2011(1).
[2]刘桂华,高旭辉.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
篇7
为此我们特意采访了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刚教授,以及山东省农业厅果茶技术指导站副站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段家祥先生,请他们为茶文化旅游指点迷经。
L=《旅游世界》,W=王德刚教授, D=段家祥先生
什么是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有何益处?
W: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种,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以茶文化体验为手段、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等目的,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对游客来说,不仅能亲到茶园地头、欣赏茶园美景,还能在制茶车间学习如何做茶,以及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对于茶产地的茶叶企业来说,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更是一种绝佳的品牌营销。
D:茶文化游是以悠久的茶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国茶文化旅游内容丰富,包括茶文化访古旅游、考察茶文化风尚、观赏茶艺表演、参与各地茶道活动、领略各地茶馆风情、品尝茶点、茶食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创新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丰富精神生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茶文化旅游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或者景区是哪个?好在哪里?
W:我个人认为中国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应该是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乡村旅游区,梅家坞是著名的龙井茶乡,在那里品龙井茶、吃农家土菜,享受茶文化村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一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地。
D:我个人觉得广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较成功,他们以生态农业为开发方向,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大力弘扬纯生态茶文化,在茶叶种植的同时结合了果树的种植和园林绿化,让人身在茶园之中,顿感心旷神怡。
当下茶文化旅游有何不足之处?
W:快节奏的工作,使城市人养成了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他们来乡间参加茶文化旅游活动,大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多少人能够定下心来坐一坐,慢悠悠地泡上一杯茶,在品茶中感悟人生。近些年兴起“茶旅游”热,更多的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到茶文化精神形态。甚至很多的所谓茶文化旅游实际打着茶文化的旗号在做卖茶的生意。
D: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很多茶文化产品仅仅停留在研究、保护、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上,未真正与旅游市场接轨。例如,现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设计上,较多的停留在游览层次,但能够让游客静心领会,参与到茶文化中并达到修身养性,可以清心的行程较少 。
您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有何意见和建议?
W:我认为,茶文化旅游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茶文化的人文旅游,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为脉络。让旅游者在深刻感受茶历史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上的启悟与收获。中国有句老话叫“茶由禅生”,做真正的茶文化旅游要有境界,要塑造“茶镜”,让游客能够体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种小众的旅游。
二是茶文化的自然旅游,诸多名山大川中的茶蕴含着土地灵气,旅游者在游览大自然中感受到茶文化。这也是一种大众的旅游,但真正的茶文化旅游必然是小众市场。所以,未来的茶文化旅游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不同分层次定位市场。做到小众与大众并存。
D: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不断推出系列茶文化核心吸引物,将无形的文化、历史资源借助建筑、茶具、茶艺、旅游路线等方式可视化,让游客有直观的视觉感受和真实的切身体验;其次,继续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可以行得畅、玩得好、吃得美、购得愉、住得舒。
能否为游客推荐几处比较好的茶文化旅游地?
篇8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国外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特有的文化现象。无论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还是发展于日本,茶文化始终因其国家背景、时代背景的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中日茶文化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共同要求。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弘扬,人们开始对中国的茶文化有了较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中日两茶文化的正确分析与对待,是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因而对中日两国茶文化异同的分析,是有着巨大的时代作用的。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综述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茶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3.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发展
篇9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篇10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教学思路的创新日益受到关注,体育课程作为贯彻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始终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活动开展关乎到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及终身体育思想确立,是现代高校教育研究的重点。我国传统茶文化兴起于民间饮茶习俗,融合了多元文化精神,茶文化既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教学过程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素材,但现阶段,对茶文化元素与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传统茶文化内涵与当前体育教学现状;其次分析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以及融合后的教学新思路,探索传统茶文化对现代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教学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工作都很注重对传统人文精神元素的融入,传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人文艺术表达,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体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全民健身意识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实践展开,课程和考核通常在户外进行,与一般文化课学习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是由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元素。当前高校教育提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育教学展开需要兼顾当代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茶文化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精神发展。通过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发扬和传承传统茶文化知识,利用民族文化内涵重塑当代大学生文化修养,树立科学的体育教学理论并参考理论进行实践,确定融入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思路的施展空间和具体可行性,为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开展提供新的途径。
1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分析
1.1传统茶文化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之一,神农氏尝百草,茶叶作为解毒药材被人们了解,随着历史发展,茶叶逐渐由草药转变为一般日常饮品。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受到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欢迎,人们不断提升茶叶的生产工艺和茶水的烹制手法,逐渐形成富有规律的茶文化现象,唐代陆羽的《茶经》,首次将茶叶的相关知识系统地向世人作了介绍。唐代以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古代文人通过吟诗作赋、举办茶会等方式进行茶文化创作与交流,逐渐将茶叶从一般植物饮品提升到审美艺术高度。茶文化从表象的茶具、茶艺发展为茶礼、茶德,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内涵,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三教文化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茶利益、茶道德对个体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建立有着指导作用。茶文化中存在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饮茶活动的社交性和团体性都对现代体育教学有着指导作用。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往往求胜心较重,面对体育课程片面追求考核成绩的现象,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起到有效的心理疏导作用。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基础,以熟悉的文化切入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2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形式展开,是带有明确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修课程。体育课程学习是目前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之中的普及性最高的课程,传统体育教学思路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体育技巧的教授,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通过对多个体育项目的成绩测试作为考核标准。近年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但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体育课程作为“副课”被相对边缘化,学生及教师重视不足,学生对大学体育满足于必须考及格,缺乏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体育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没有统一标准,往往凭借任课教师的经验和主观喜好,多数学校存在体育理论教学缺失,使体育课逐渐沦为缺乏科学支持的活动课;最后,教学方式的单一化,长期固定的教学方式使课程缺乏趣味性,课堂教学成果很难实现课下延伸,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无法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
2.1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通过上文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发现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在跨学科文化交流融合上存在很大不足,如果学生不能自发地开展体育锻炼,仅凭课堂时间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将传统茶文化中相关因素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茶文化的内在价值理念可以有效帮助改善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问题,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在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认识水平的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符合当前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能力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也使体育教师在全新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获得二次学习、二次提高的机会。提炼传统茶文化中思想精髓,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态度和社交能力,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活动,倡导茶文化中提出的交流分享、平等互助思想,以传统民族文化内涵规范当前高校学生行为,确保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道德成长水平,为茶文化元素的推广做出积极示范。
2.2传统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的新思路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主要思路:第一,要增加茶文化相关的授课内容,通过教育方案的形成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开展,并根据教学上发生的变动适当调整考核方式,使师生双方最大程度地认可全新教学思路。第二,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传统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茶文化、勇于结合创新基础上,学校需要定期组织相关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并加大体育教学经费,为多样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的饮茶活动或茶艺表演,理论结合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充分实践,勇于创新。虽然传统茶文化是“偏理论”的教学元素,但在体育教学思路变化中需要进行充分实践,保障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需求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如果学生出现接受困难或兴趣较低现象,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对教学做出调整。高校体育教学新思路的把握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兼顾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人文水平培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调动起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发参与体育活动。
3结束语
传统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新思路的出现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方向,体育教学内涵的丰富可以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对学生体能素质方面功效,加深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有效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对着多元化信息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十分有限,通过学校教学中传统茶文化融入,使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自身认知水平的机会。教学过程中,全新教学思路带来了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变,其中考核方面采取综合评价形式,避免一次成绩决定学生最终考核,逐渐形成符合学生需求和现代教学理念的全新模式。高校及有关部门需要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再学习建立起对传统茶文化的基本认识,为我国传统茶文化传播与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刘力 殷国玺 郭春龙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洋,张振军.民族体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疆刀郎舞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96-100.
[2]于善.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52-253.
[3]李全德,赵福祥.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体育的可行性[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1-104.
[4]张勃,刘俊荣.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思路分析———以采茶舞融入为例[J].福建茶叶,2015(6):224-226.
[5]周静,刘振忠,康建敏.创新创业文化融入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53-55+60.
[6]孙云,庄希琛,任平社.文化传承视阈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现状调查[J].山东体育科技,2014(5):99-101.
[7]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67-68.
[8]张同怀.从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和途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2):68-69.
- 上一篇:劳动教育事例
- 下一篇:土木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