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就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就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在这个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都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比如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要能够对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1]。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解析
土木工程虽然是很古老的一个专业,但是仍然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在我国古代,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都是石头和木材,而现今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更多的是钢筋和混凝土,土木工程的得名也就是从此出而来。我们的祖先们能够利用朴素的木头和石头等简单的材料,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建筑,比如我国的故宫建筑群、长城和古希腊的各种神庙教堂等。这些不朽的著作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典范代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随着前辈经验的积累,土木工程专业的理念已经焕然一新,现今已经有很多举世瞩目的作品。比如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宏伟的钢结构和游泳场馆水立方的薄膜结构等,都代表土木工程这个古老专业的现代化方向。
三、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如果没有土木工程,我们日常生活就不能够正常进行,可想而知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我们居住的房子,乘坐的地铁,城市轨道的交通,南水北调等重要项目都是与土木工程专业挂钩的,这些建筑设施的实施,都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来完成。
根据以往的就业情况研究结果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80%的学生都会选择本专业进行工作,就业方向很好[3]。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就更加宽广,属于乐观型的就业专业[2]。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其中所涉及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说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在未来几年里的就业形式非常乐观,这是不容置疑的。
四、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探讨
(一)新形势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书本以外的内容,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宽阔。通过老师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提炼和改进,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补充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这个与经济直接挂钩的行业确实给毕业生就业做了很高的保障。如果国家经济不景气,就会影响大量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就会直接使我国的经济出现下滑。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使得我国很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乐观。但是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 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
这种应用形式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直接的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工具。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都是利用仅有的课本和教案,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这种口头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和老套,教学条件也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枯燥的讲解教学方式,严重的挫败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3]。虽然专业课老师也在努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技术有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老师进行的,学生只是出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地位,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学生对土木工程学习就更没有了兴趣和激情,甚至会对其产生厌恶感。但是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些不良的现象和状况也就大大的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明显的提高了,有利于学生日后就业。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这个网络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就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老师从传统的学习主体转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帮助学习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学生自身的想法,打造科学就业观 。毕业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毕业以后才能更好的选择工作,能够理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工作岗位当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浪费的时间与精力,能够让毕业生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一个大的方向上的把握,以及宏观上的掌控。还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自己发挥能力的一个空间。
2.增强学校教育和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根据我国目前的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学校应该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打造一款全新的教学环境,让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让教育能够教有所用,真正发挥出教育的意义。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说其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那么,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生也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原有的教育体制当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给学校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意见,加强自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摆正自己的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毕业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就是施工单位,虽然施工单位的h境很艰苦,要求技能高,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敢进行尝试。但是,只要在施工单位坚持下来,可以看出毕业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在施工单位实习过后,能够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的理解,能够让毕业生熟练掌握各个工程的环节,让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让毕业生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在施工当中。毕业生一定要有好的心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够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前景广阔,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新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得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8-29.
[2]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71-72.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提升
一、前言
新形势下,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相对于高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大土木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土木工程教育倾向于培养“通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偏低。目前,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土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大量就业岗位虚位以待,但仍然有很多土木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同时存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相脱离的因素。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两极化:一边是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或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边基建的开展又提供了众多的岗位,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工作要求,对于土木工程毕业生,在这方面的矛盾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土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欠缺体现在[1,2]:(1)就业时毕业生盲目追求高待遇,倾向于考虑大城市、大企业,但是其自身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与此不适应。(2)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转向大众教育,加之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中、高端人才的需要量较少,而低端制造业、劳动力市场人力需要量大。。大学生适应能力欠缺的原因主要有[3-4]:(1)就业心态不正确。一些大学生就业时急功近利、做事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2)“大土木”背景下重视科学基础、轻视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乏深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就更难。(3)强调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造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欠缺。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及提升策略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理论和相关技能,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够在设计、施工及管理部门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组织及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1)从社会需求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2)建立专业实践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3)构建科学研究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形成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应课程设置中,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设置时注重基本素质与能力、学科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专业核心知识及应用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等的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土木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求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培养企业“争着抢、用得上”的人才。
四、结语
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土木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所致,通过分析当前土木就业形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状,明确高校土木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生就业心态不正确;(2)高等教育重视科学基础、轻视专业知识;(3)高等教育强调理论基础、轻视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及提升策略:((1)从社会需求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2)建立专业实践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3)构建科学研究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形成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土木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缝隙”对接。
参考文献:
[1]潘睿,李淑红,王志伟,等.强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509~513.
[2]张爱民,王旭.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1):47~48.
[3]姚小平,王一新.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9):227~228.
篇3
(佳木斯大学,佳木斯 154007)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摘要:佳木斯大学作为黑龙江地方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较明显受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师资、学术水平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本地区的经济环境和所需人才特征,针对地区特点着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
Abstract: As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 Jiamusi University is obviously restricted by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teachers and academic. Through analyzing the loc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quir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mainly develops the specialty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应用型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talent cultivation;practical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74-02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4011040,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YLA2013-04。
作者简介:刘晓丹(1979-),女,吉林白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
0 引言
佳木斯属于地方院校,其宗旨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和管理人才,因此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其对师生的共同要求。该校长期坚持实践教学,通过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以实习基地为实践平台,不仅构建了完善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也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该模型包括一个主体(人才)、四大支柱(基础、口径、能力、素质)和十五项培养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四大支柱,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四者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地方区域产业人才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其中“厚基础”是指管理科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具备相应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对优秀人才的必需要求;“宽口径”是指实行“平台教育+模块教育”的模式;“强能力”主要包括生产能力、评估能力、工程合理化改善能力、项目规划与设计能力等;而高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工程应用素质、心理生理素质等,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2 课程体系结构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为价值取向,同时参考上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构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本文讨论的层次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如表1所示。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三层,其中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文化素质、人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等;科学基础平台是培养目标中实现“厚基础”的对象、“强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等;而专业方向平台则是指“宽口径”,由于每个地区的地区特性不同,高校应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特性,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平台,佳木斯大学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模块即“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以及与地方产业相关的课程如“土木工程CAD”、“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等。
3 教学改革成果
上文分析了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本文在区域产业应用的基础上,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提出了一种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意义,创新后的教学模式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而是通过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将这些实践经验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去,形成 “知识点案例教学——课程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这样环环相扣逐步加强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另外,在综合应用环节里,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产业应用,不仅强化了自身的实力,也给自己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宽口径”和“强能力”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满足了高校对优秀人才的培养需求。
4 成效分析
以2014跟2015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调查表为依据(表2、表3),分析2015年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后跟未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2014年就业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就业方向发生了一些改变,更加倾向于要求员工具有很高技术技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倾斜,就业率显著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 结语
要想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在设计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就业。通过2014届毕业生和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比,明显能看出2015届毕业生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率有所提高,并且就业方向的改变也是与实践教学体系密不可分。佳木斯大学包括黑龙江省其他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在内,尽管近年来为企业培养出了很多的相关人才,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办学时间都不长,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区域特色不明显等,要想改善上述现状,应使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对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面向区域产业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明,刘在今.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02).
[2]金凌志,曹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02).
篇4
论文摘要:在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通过对目标能力分解,提出了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实践效果明显。
论文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岗位分析;能力分析与分解;创新培养模式;工程能力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1)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2)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3)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4)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5)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7)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三是创新课程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可将课程分为“综合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技术能力课”等,使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
篇5
部分高校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境内外认知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全面认知、熟悉境内外土木工程行业的现状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以理论归纳及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境内外认知实习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起到的作用。研究认为,境内外认知实习是一个使本科生先认识器物,再了解工程及企业制度,最后思考和探索建筑思想文化的过程。
关键词:境内外认知实习; 土木工程; 本科阶段教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6504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境内外认知实习的机会。对于认知实习的目的,较多的说法是“使本专业的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1-2]。那么认知实习能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有哪些感性认识,文章就此展开探讨。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这表明,一般的认知过程是先了解器物一类的表象,再看到器物背后的运作制度,再去思考和深究制度背后的思想文化。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认知实习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如此。
一、境内认知实习
(一)了解国内土木专业相关的器物
“器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建筑物本身;另一方面指建造建筑物的各种测绘仪器、施工机械和相关工艺。初步了解专业相关器物,是学生认知实习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
对建筑物本身的了解,第一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中介绍的房建、地下、路桥等不同土木工程类型有清晰认识,让学生明白土木工程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第二使学生不再受限于
书本上平面示例和文字的抽象解释,可以对建筑物的组成部分有直观、立体、形象的认识,实地了解它们在建筑物中发挥的作用,实现学生知识宽度的拓展;第三,对建筑物的观察认知还有助于学生初步
建立结构概念,了解砌体结构、框架结构、框筒结构等各自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思考每种结构的力学性能,实现学生思维深度的拓展。
对测绘仪器、施工机械和相关工艺的实地认知,首先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的介绍,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各种仪器、机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其次,使学生了解到了建筑物建造的各个环节和相关的工艺、工序,让学生对建筑的建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连贯的、动态的认识。
(二)了解国内土木工程行业的相关制度
一些高校在安排土木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时,选择了与企业合作,这对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环境十分必要。与企业合作,学生能真切地了解企业的运行制度和管理制度,知晓每个职位的责任所在,使学生不仅仅把眼光放在科研和学习上,而是对整个土木工程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今后走向社会,选择就业方向打下了基础。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组织2013级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学生到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开发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桥梁施工工地等地进行认知实习,学生对不同部门的分工、相应的职责和管理制度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学生对照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有意识有目标地锻炼自己,为将来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三)了解土木工程相关文化
1.学科文化与素质培养
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办事态度和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十分重要。这一点仅仅通过课堂讲授和提醒,展示工程事故的照片和视频远远不够。通过让学生亲自上工地,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参观完施工工地之后,可以实地感受到工程质量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建设过程中的每一环都必须小心谨慎,不能马虎大意。这种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了解国内的企业文化
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而言,除了要了解未来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之外,还需要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对工作场地的了解,以及同有关人员的交谈,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当然,认知实习能够去到的单位极其有限,实习时间短,因此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表观、粗浅的层次,让学生对国内的企业有一个初步笼统的认识。
3.了解国内的建筑文化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稳步快速增长阶段,各地的建设事业正蓬勃开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千城一面”的问题逐渐浮现,城市建筑缺少文化特色是近年来被社会广为诟病的。
了解建筑文化、传承建筑文化,是当代学习建筑相关专业大学生应该肩负的责任。在认知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如岭南的骑楼、围屋等各种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从而生动思考这些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丰富对建筑文化的理解。
对于以结构为主的土木工程学生而言,许多人认为了解建筑文化并无必要。然而,树要参天,其根必深。如果要在建筑行业追求更高造诣,必须要有深厚的建筑文化底蕴作为基础。认知实习在这方面也为学生作了准备。
二、境外认知实习
部分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境外(即中国大陆以外)实习的机会。一般境外实习包括四个部分:境外高校认知实习、境外企业认知实习、境外工程认知实习和城市参观。境外认知实习的重点在于比较和发现,即比较境外与中国大陆建筑的不同之处,发现其异同之处。如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境外实习,学生所看到、了解到的|西在境内也完全可以看到、了解到,那么境外实习的价值便荡然无存。
笔者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角度阐述境外认知实习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教学 创新改革 土木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以此为契机,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也应在此政策下进行改革,因此如何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优化教学模式;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建设,培养出具有卓越工程能力和较高创新能力的土木工程师,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创新改革中急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卓越计划”实施理念和土木工程专业基本要求
该计划强调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学生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
基于上述总体培养目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使其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工程管理基础;使其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具有本专业领域至少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使其历经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从事本专业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工程监测与技术研发等多项工作的综合技能。
二、现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差距
现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案制订缺乏学生就业针对性,致使职业导向不清,行业衔接缺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开展教学课程设置时,基本是以宽口径形式制定教学方案,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涵盖各类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但是,在采用宽口径教育模式的同时,由于一部分高校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未充分考虑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来设置各课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关系以及与课程实习、工程实践环节的衔接问题,致使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就业针对性不足,致使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
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的措施
(1)基于“卓越计划”实施理念,打破传统宽口径制定教学方案做法,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基本理论的工程概念和实践应用;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工程实际问题中所蕴涵的基本原理,从而实现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在具体实施中,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案中明确以教学实践相结合为主线,打破原有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公共课,大三大四主要学习专业课的模式。
(2)紧扣“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建议高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制定联合教学实施办法,与大型骨干企业签订联合教学协议,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工程师作为学生教学实践导师,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现场工作经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创造国际教学新模式,不断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科研合作机会不断增多,高校间互换学生培养机制也不断完善。基于此,高校在制定土木工程教学培养方案时,应探索建立中外工程教学联合体,与国际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标准接轨,进一步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国际交流,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出熟悉各国特色文化、法律法规和工程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四、结语
“卓越计划”是我国高校的重大教育改革计划,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培养作为其中重要部分之一,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方案制定时应该不断思考如何构建与我国工程实践协调发展的教育模式;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创新技能;如何实现就业服务功能的有效性,有效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工程伦理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确定专业应用型的发展定位及体现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同时,确保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匹配,为有效推动国家“卓越计划”的实施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我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工、理、农、林、师范等学科。各校每年招生人数不等,最少60人、最多可达60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隧道与涵洞工程、铁道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安装工程、矿山建设、交通土建等行业的建设工作。土木工程专业适应了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居安思危,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从业范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取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设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毕业生基本规格在德育方面:热爱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文明礼貌、心理健康、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智育方面: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标准,形成健康的体魄。在素质教育方面: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
(三)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上看,教育部1998年专业目录设置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专业的拓宽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宽和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应充分反映各校培养特色。对此,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 500学时之内,其中公共基础课不低于5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占30%和10%左右,剩余10%由各院校根据自己特点安排。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并规定课程总量中至少应有10%左右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土木工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工程投资和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各地都在推进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社会资本打开了更大的发展通道。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程建设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对人才的要求层次越来越高。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是培养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专业教学需要认真研究当前存在的弊端,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工程建设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实践实训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技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较好的基础,也能够实现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弊端分析
1.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人才、技能人才、实践人才,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输送一线生产、服务、管理人才的,他们需要的是过硬的技能,需要较强的岗位意识和职业素养,能够在具体岗位上从事具体生产、服务和管理,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学术人才、研究型人才或者教学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人才目标,对人才做好定位,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就是培养我国工程建设所需的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够根据工程建设规划进行施工技术应用、材料选配、施工操作、工程管理等具体工作,这些人才不能仅有理论理论知识,更应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够在工程预算、工程设计、工程勘察、工程施工、工程评估、工程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的应用技能,需要在这些具体岗位上实习实践不断丰富经验。因此,实践型应用人才是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2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不完善,对学生进行了更多的理论教学,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指导和评估体系,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训练习,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实习指导机制,学生的实习缺乏足够的岗位,更没有与之相配套完善的跟踪指导和考核体系,很多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实习流于形式;有些学生能够找到实习机会,但是没有较好的规划和指导教师的跟踪指导,更没有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的实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不知道需要多少岗位,不少学生实习结束也没有熟悉工作环境,也不知道具体程序,更不知道如何自己的实习效果,这样的教学体系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
1.3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自主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职土木工程教学的重点,是保障人才质量的根本,是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强化学生岗位意识、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需要有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教学,尤其是校外实习是最能提高人才培养层次的有效方式。但是,当前高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创新,校内实训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很多的模型、材料和工艺流程一般都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已经与社会发展脱节。另一方面,很多的校外实习都是把学生直接带到相关的工程施工工地,让学生观看工程材料,熟悉一下图纸,或者操作一下工程设备仪器等,这些实习形式简单,学生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尤其不能让学生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分析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2以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分析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立人才定位
高职土木工程主要是培养我国工程施工建设领域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行业特点,围绕具体岗位环境,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非常突出,学生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技能,能够到具体工程施工工地从事勘测分析、图纸绘制、施工设计、材料选用、施工管理等,学生不仅需要懂得一定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丰富的工程素养,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就业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为根本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需要深入市场进行充分调查,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行业发展和环境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2构建以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体系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突出强化学上的工程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实施强化教学,在掌握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立足实训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实习。在实训教学中,结合工程施工建设实际,结合工程准备、施工、验收等环节,实施模拟训练,以具体环节或者施工管理部门为依据,进行专项综合模拟训练,让学生真正熟悉具体环节,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在实习教学中,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和工程技术施工人员做好配合,以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调动他们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以此带动学生更好地实习,真正让学生在具体工作中熟悉应用知识,掌握具体环节要点,训练专业技能。在实习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未来发展发展实际,为学生配备不同的工程技术指导人员,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施工部门、不用施工阶段都能够得到有效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工程综合素质,创新模块化教学。
2.3建立多样性重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需要重视学生专项能力和综合素养,以课程重组和整合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实践指导。针对工程建设中模板、砌筑、钢筋等几个模块,建立不同的实训和实习基地,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专项化训练,确保学生技能过硬。在此基础上做好综合重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进行设计、操作以及质量验收为主要内容,形成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教学和实习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实训和实习基地。在教学中构建网络资源学习数据库,对相关的《房屋建筑学》《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以现场图片、工程施工录像、Flash等构建多样性的综合实训平台。
2.4不断丰富以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设施基础,需要有基地和教学体系,还应有操作性强、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对学生进行模块化专项指导,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指导训练,尤其不能突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能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技能训练与工程施工实践统一起来,学生知识与能力分割,素养和能力较低。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法,需要引入更多的合作学习、参与教学、项目分析、案例探究等具体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的参与性,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施工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实践;工程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44-02
土木工程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工程结构型式的日趋复杂,用人单位对从事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软件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唯有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同时具备常用工程软件的应用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北京工业大学从2007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起,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建筑结构电算》。该课程是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方向本科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选修课。本文对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旨在为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一、《建筑结构电算》课程面临的问题
目前,一般高等院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大大落后于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土木工程软件的多样性。现阶段的土木工程类软件十分庞杂,例如目前的结构计算程序主要有:PKPM系列、TBSA系列、GSCAD、SAP2000、ETABS,以及德国的ASKA、英国的PAFEC、法国的SYSTUS、美国的ABQUS、ADINA、ANSYS、MARC等。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选择适宜的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比较困难的,例如软件地域性问题,南方和北方所使用的主流结构设计软件就不尽相同,而各个软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缺乏实用的电算教材。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国家并没有相应的统编教材。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软件十分庞杂,结构计算软件与规范、规程紧密联系,流行软件的版本更新很快,等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市面上流通的电算教材虽然不少,但良莠参半,而且大多教材都与专业课程脱离,仅仅对软件功能、具体操作步骤进行讲解,与实际工程结合显得欠缺,实际应用起来效果欠佳。
二、优化《建筑结构电算》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建筑结构电算》是一门新兴课程,其设置正是为了加强学生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以达到深化专业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和延伸专业技能的目的。该课程具备两大特点:第一,属于结构设计类课程;第二,同时又具备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不应该把该课程局限于一些兄弟院校开设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绘图、仅讲授AUTOCAD知识的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是该课程能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服务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建筑结构电算》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将结构分析软件分为专业设计软件和通用有限元软件两大部分教学内容讲授。
1.专业设计软件。结构分析计算的专业设计软件很多,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不可能一一讲授,选择PKPM系列结构CAD软件作为电算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①专业设计软件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结构电算常用软件的发展、应用以及目前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种类,掌握运用PKPM系列软件对常见结构体系进行建模、计算分析以及绘制结构施工图的一般步骤及方法。②专业设计软件的教学内容。介绍结构电算常用软件的发展、应用,以及目前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种类、特点,掌握运用PKPM系列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技术条件:主要讲授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GJ)、结构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MCAD)、钢筋混凝土框架、排架计算设计与施工图绘制软件(PK)、多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设计软件(SAT-8,SATWE)、梁柱结构施工图、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JCCAD)、楼梯计算机辅助设计(LTCAD)。
2.通用有限元软件。工程师必须自己编制计算程序予以解决一些专业软件无法解决的问题。程序设计是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掌握编程能力解决结构分析中的问题是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在学校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故需学习某一通用有限元软件,以此软件为平台,编程解决设计中的计算问题。这能加深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通用有限元软件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应用以及目前有限元分析软件,掌握运用一种有限元软件,ANSYS对简单的结构问题进行建模、计算分析以及后处理的一般步骤及方法。②通用有限元软件的教学内容。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应用,现常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种类及其特点,有限元软件ANSYS的常用单元、GUI操作、建模过程、求解和后处理的使用,以及掌握一般结构问题的APDL编程。
三、突出《建筑结构电算》课程特色
概念设计是土木工程设计的灵魂。构建基于概念设计的“结构电算”教学模式[1]。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整个课程划分为“基础性验证”、“设计性综合”、“分析与创新”三个能力训练模块。
1.基础性验证。结构电算和课程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配合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原理》教学引入PKPM系列的结构基本构件辅助设计(GJ)软件、《钢结构原理》教学引入PKPM系列的钢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箱),以及探索者(TSSD)和理正结构工具箱等常用构件软件,讲解软件主要技术条件,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梁、板、柱、基础承载力计算和裂缝宽度以及变形验算作业,并要求将手算与电算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分析。
2.设计性综合。在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已用手算完成了设计题目。建筑结构电算课程为学生重点讲解PKPM软件结构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MCAD、框排架计算机辅助设计PK和基础设计软件JCCAD的基本原理、技术条件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软件建模,进行内力计算并绘图。譬如钢筋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2],让学生熟悉PMCAD各级菜单命令及其操作方法,掌握PMCAD结构建模的主要步骤、荷载的输入、计算数据文件形成、最后结构平面施工图的绘制。又如在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中的一榀排架计算,可以用PK软件计算出内力和配筋,对柱下独立杯口基础用JCCAD软件进行设计。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同时发现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会用结构软件,则不需要再进行烦琐的手工计算了,忽视对结构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具体落实到该课程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结构概念和结构布置能力的培养。PKPM是学习结构知识的工具,学生应用PKPM建模分析,应具有基本的结构概念。在理解结构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掌握结构布置的方法,这些对于学生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复调整。在教学中,必须配合相应练习,检查学生结构布置的优劣。②对专业规范、规程的接触和理解。《建筑结构电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SATWE计算结果、并进行合理调整,SATWE计算参数的设置与土木工程的各门专业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将SATWE计算参数的设置与规范结合讲解,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3.分析与创新。结构电算的教学,不应满足于学生会用PKPM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操作,而应注重对电算结果的分析,不仅分析局部构件指标,还要分析结构整体层面上的指标,例如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倾覆力矩比等指标,如不满足规范要求,应查找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调整。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布置应用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分析比较钢筋混凝土深梁与普通梁的受力特点等。
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将《建筑结构电算》课程教学划分为“基础性验证”、“设计性综合”、“分析与创新”三个能力训练模块,形成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学体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具备熟练使用结构设计软件的基本能力,对目前流行的工程应用软件和有限元软件掌握其一般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常见的结构问题,使学生建立起结构设计的科学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永梅,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加强结构电算的应用[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35):297-300.
篇10
本文将项目制教学法的学习模式引入到普通工程类本科学校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介绍了项目制教学法在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的具体措施,项目制教学法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取得的成效,通过项目制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协调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项目制教学法;土木工程;实验教学
一、项目制教学法简介
“项目制教学法”是由伊利诺易大学凯兹博士和阿尔伯特大学查德博士共同创造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重点:学生是主体,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度的提高(1,2)。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强调识记,仅仅注重“授人以鱼”;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没有做到“授人以渔”。目前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工程执业能力。由于项目制教学法的突出优点就在于将实践与创新融入教学过程,所以在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土木工程专业自己的特殊性,需要对其经过改进优化。
二、项目制教学法在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的措施
(一)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理念改革
本校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提出以现代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指导实验教学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实践育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职业要求为参照,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和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协调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项目制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
采取了以下具体的项目制教学方法对土木工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1.工程体验式教学方法。依托本中心各级产学研平台,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和个人兴趣,安排“双师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检测、施工新技术开发等工程项目,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提前熟悉企业项目管理流程和方法,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近三年学生参与本中心成员负责的实际工程项目100多项。
2.科研体验式教学方法。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促进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土木工程实验教学质量。吸引优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教师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加深对土木工程设计、检测、研究的认识,了解土木工程学科前沿动态,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与工程实际融会贯通。
3.科技竞赛导向式教学方法。利用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平台,把各类竞赛活动作为学生公选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例如:通过组织参加土木建筑类大学生结构模型创作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湖南省测绘实践创新技能竞赛、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方位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极大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研究探索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实施某个科学研究项目的全过程为目的,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的某一个小方面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取新知识、培养工程应用能力、提高执业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参与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个不同等级的大学生研究创新项目来实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课题方向,包含土木工程的各个方面: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竹结构等。学生不再充当一个普通的执行者,而是让其主动的去负责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从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设备的选取,实验人员的组织安排,实验过程的控制及实验后数据的处理及实验报告的完成。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理解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效果明显,近三年开展了国家级大学生研究创新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研究创新项目8项,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30余篇。
(三)土木工程实验项目制教学评价手段改革
既然大部分土木工程实验项目都需要几个学生组成实验小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那就把每个实验项目都按照项目制教学进行改革。实验过程全部由试验小组负责,每小组仅交一份实验报告,且全部要求电子版,这样锻炼了学生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及数据处理软件。平时考核成绩通过以下四方面进行考核:教师对学生试验过程表现打分、小组内部进行自我打分、实验过程中的照片记录、通过实验过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小测验。这样学生自动会抽取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和报告的编写工作,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这样的评价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及执业能力、发挥创新精神。
三、项目制教学法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的成效
1.构建了“一二四四”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学得好”为了让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训练,实现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总结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构建了“一二四四”实验教学体系。“一个核心”即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土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二个结合”即实验教学项目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紧密结合;实验教学项目与工程实践项目紧密结合。“四个层次”分别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基本技能、专业实验应用能力、综合创新精神和工程执业能力。“四种模式”即实验教学包含:基本实验教学、开放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实验教学。
2.深化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实验教学,实施“项目制”实验教学,学生所学“用得上”、毕业生“下得去”
参考文献:
[1]付秀艳.项目教学法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J].科技信息,2007,(19).
- 上一篇:电子产品的营销策略
- 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