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干部任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3 09: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干部任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干部任职报告

篇1

一、昆明中心支行机关干部队伍状况分析

截至目前,昆明中心支行机关共有467人,其中男254人,占比54.4%,女213人,占比45.6%。从年龄结构上看,机关人员平均年龄43.4岁,其中,35周岁及以下99人,36-45周岁164人,46-55周岁169人,56周岁及以上35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99人,大学本科275人,大专及以下89人;从职务结构上看,行领导6人,处级干部106人,科级及以下干部317人,工人38人。

2007至2011年昆明中心支行干部职工队伍基本稳定,五年来,共有9名干部流出,其中,男7人,女2人。从年龄上看,35周岁及以下干部3人,36-45周岁干部6人;从学历上看,硕士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生4人,大学专科生1人;从职务上看,处长1人,其余8人均为处级以下;从流出方式上看,有3人调出,6人辞职;9名流出干部在流出前,有7人从事业务管理工作,2人从事综合管理工作,流出后,有3人到国外工作、学习,1人在国内读博,3人流向市场机构,2人从事企业工作。

二、目前昆明中支干部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对流出再创业信心不足

从前面对昆明中支机关干部队伍情况分析来看,由于撤并分行和银监分设,导致目前人民银行干部职工的年龄结构普遍老化,尽管近年来每年都在补充年轻行员,但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另外,自银监分设以来,人民银行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改变,工作重心由原来的监管转移到了金融服务上,导致人民银行员工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日新月异的金融业务渐渐生疏,从知识结构上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员工。基于此,大多数人民银行员工对调离人民银行到其他金融机构工作的信心不足,不敢轻意“跳槽”。如去年,一家地方金融机构筹建,希望我行能推荐一名业务骨干前去任职,但征求了多人意见,均表示难以胜任,不愿意离开人民银行。

(二)职工的行业优越感很强,对流出的意愿不强

从问卷调查和与职工谈话了解的情况来看,人民银行的员工对自身从事人民银行工作有着较强的优越感,认为人民银行是管理行,其社会地位相比其他金融机构有较大的优势,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某方面有求于人民银行,在金融机构中有较强的话语权。尽管也有个别员工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收入心存羡慕,但权衡利弊,仍觉得人民银行的社会资源远多于其他金融机构,自觉流出的意愿不强。

(三)人民银行行员身份特殊,干部流动的渠道不畅通

目前,人民银行实行的是行员管理制,而行员的身份较为特殊,既不属公务员编制,也不属事业单位编制,更不属企业合同制员工,这一相对独立的编制体系,让人民银行员工在流入流出时常常会遇到尴尬。如昆明中支有一名员工,因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想调至某地政府公务员编制部门,但接收单位对人民银行的行员制难以做出判断,尤其在公务员系列中找不到人民银行这一单位,最终这名员工只能调入当地的一家企业单位工作。

(四)干部流入的门槛较高,缺少相关政策支持

人民银行在人员的调入问题上遵循的是“凡进必考”的政策,干部的主要流入渠道是通过行员招录进入人民银行系统,另外还少量的军队转业干部流入,这样的门槛对于一些想调入人民银行工作的其他行业和部门的人员来说很难跨越,因此,近年来我行没有一例从其它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调入的人员。这一政策,虽然较好地把住了行员招录的关口,防止了一些低素质人员的进入,但同时由于缺少其它人员流入的配套政策,也将一些具有丰富的金融部门工作经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拒之了门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民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老化、对外履职能力弱化的问题。

三、促进干部流动的几点建议

(一)努力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增强干部流出的信心

人民银行分支行干部之所以流出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外界接触交往较少,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自身素质不够过硬,无论是在业务知识还是在综合能力上,都难以适应其它金融机构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铁工作步调。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从内因着手,提升人民银行干部的素质。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尤其要针对目前人民银行对外履职弱化的现状,重点加强对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并坚持查训结合,让人民银行的员工在工作实践中提升素质和能力。二是要开展多渠道的干部交流。除人民银行系统内交流处,更应重视输送干部到其它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交流,借助其它金融机构的现有培训资源,达到岗位培训的目的。三是要积极开展金融业务调研。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深入到其它金融机构中了解其业务开展情况、金融产品创新情况,以及前沿知识和技术的运用情况等。让我们的干部在提升素质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底气和信心。

(二)加大组织推荐力度,为干部流动搭建更多平台

单位的态度和决心是决定干部交流力度大小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坚决摒弃那种把人才当作“自留地”的思想,多从有利于干部个人成长的思路出发,舍得把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推荐出去。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在保持干部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发挥各级组织对干部流动的助推作用,加大向外推荐干部的力度,主动为干部流动搭建平台。如在新的金融机构成立时,要积极把本单位的优秀人才向金融机构举荐;在政府机关面向外界选拔干部时,要大力动员本单位年轻干部积极参与;在干部自身有了更好的单位选择意向时,要敢于割舍,配合个人做好推荐工作。相信有了单位和组织作后盾,必将会对干部的流动起到助推作用,也一定会促进干部队伍活力的提高。

(三)促进行员与公务员身份的接轨,疏通干部流动渠道

人民银行行员身份的特殊性,对于人民银行的干部职工来说,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尴尬,尤其是与公务员系列难以接轨。为了有利于干部的流动,建议总行能够积极与中编办协调,在现有行员制不变的基础上,建立一条与公务员编制单位、事业编制单位,以及其它金融机构之间,在岗位、职务、薪筹等方面的衔接渠道,实现人民银行行员与其它各编制系列人员之间的顺畅流动。

篇2

一、人民银行培训模式的变化

人民银行自成立以来,在不断整合和探索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历史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包括以脱产学习为主的在职职工大中专等中低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以电大、函授、党校本科,研究生班为主的高层次学历教育。这阶段的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

第二阶段,以全员岗位任职资格考试为主的培训。跟第一阶段学历教育培训不同的是,最初是要求全员参加培训、全员参加考试,后来经过实践,发展为除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学历以外的职工参加考试和培训。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培训不再单纯追求“学历”,而是以“适应性”为主的岗位业务技能培训。

第三阶段,围绕总行“五型人才建设”为战略目标的培训。以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培训不再拘泥于统一的形式,而是适应经济金融形式及履职变化,培训理念更新,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二、地市中心支行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现行的培训模式

一是分层次的培训。包括对中层干部举办的注重领导管理素质培养的培训班和依托全员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针对一般员工的培训。

二是以专题报告和讲座为形式的培训。邀请经济学者、党校教授或部门负责人作形势报告或专题讲座,同时开展一些诸如《物权法》、《公务员法》主题培训,以及结合新业务、新职能和新技能进行培训。

三是各部门自办的专业培训。各部门针对自身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专业性的培训,如支付结算系统、国库系统、直接投资管理系统等培训。

四是外部资源培训。除以上三类自主培训外,人事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也积极争取利用外部资源,包括选派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总、分行举办的各类培训、人民银行系统外组织的相关培训等,如总行xx培训学院举办的科级干部培训班,会计师、审计师培训班等。

五是远程教育培训。随着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总行远程培训系统、电视电话系统“以会代训”为基层央行提供了一个在线学习的方式和强大的信息资源。

(二)现行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效沟通和增效协作的培训目标很难实现。一个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需要进行细致的调研,应该是科学系统的,而现实中有些培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往往只是体现领导意图,存在一定程度重形式轻实效,重数字、轻内容的现象,培训缺乏可持续性。

以xxxx市中心支行20xx年各类培训统计为例,从处级、科级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总行、分行以及中支自身组织的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培训达1790人次,覆盖面达到了100%,学历教育层次也不断提升。但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手段与过去相比,仅仅是数字增长而已,对培训效果未做任何分析评估和反馈。

2、培训理念和职工认知度的偏差对培训质量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无论是培训经费还是培训项目的选择上,总、分行和中支都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培训不断增多而培训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职工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不断增强而培训资源却相对“匮乏”。究其原因在于不少培训理念与职工的认知存在偏差,培训初衷与培训对象实际需求不匹配。过去那种“要我参加培训”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我要参加培训”的氛围没有充分形成。这样,培训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以xxx市中心支行20xx年教育培训经费统计情况为例,

三、创新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能的思考

(一)加强对培训的调研和分析,选择有效合理的培训模式。一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区别确定管理者培训模式、一般职工培训模式。二是要明确培训模式的不同定位,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注重培训系统化和综合化机制建设,寻求培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重视培训效果的测评和跟踪反馈,通过填表等形式反馈培训效果的真实情况,为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二)借鉴商业银行培训模式与机制,创新基层央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与商业银行培训理念和做法的比较,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差异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差异一,人民银行对培训功能的挖掘不充分,表现在仅仅偏重于业务技能的培训,疏于央行文化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对我们的启示是,可以挖掘和完善培训沟通功 能、文化功能,以充分发挥培训在央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篇3

一、县级人民银行监管效率的主要因素

1.监管目标模糊。对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目标问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把货币政策目标等同于金融监管目标,有的把监管目标局限于保护存款人利益,有的则超前地把转轨时期的监管目标等同于市场时期的监管目标。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没有把转轨时期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目标界定在维护金融业的安全稳健、防止金融风险这一核心上来,导致县支行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左右为难。

2.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中监管职能分散、力量分散的缺陷,导致监管合力难以形成。县级人民银行内部监管部门按上级的要求必须对口设置后,由于县级支行人员编制有限,在保证基础业务科室基本规章制度执行的前提下,监管部门的一个科室只有1至2个工作人员,导致监管力量分散,职责分散,多头监管,各监管部门工作不协调,不能形成监管合力,无法全面解决问题,严重影响到县级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如金融管理科作为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合作金融管理科作为对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对分管金融的市场准人和退出、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和离任审核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管。但计划、、国库等部门作为现金、利率、开户结算、国库业务的监督管理部门,货币金银科作为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与机构监管部门在职责分工上形成交叉重复。这样,既导致了人民银行监管力量分散、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又造成重复检查而加大了被监管对象的接待负担,极不利于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这还与上级行在监管任务的安排上,缺乏统筹协调有关。

3.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上的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缺乏必要的设备和程序,监管检查以手工为主,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信息核实效率低。金融监管中的技术手段落后,已不适应有效监管的需要,制约着监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4.监管人员素质低。监管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监管人员的素质。由于中央银行本身不经营商业性金融业务,不少监管人员缺乏实际金融业务经验,部分监管人员素质偏低,有相当一部分监管工作人员不具备监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这样不仅很难做到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存在的高风险和违规操作,而且在金融机构面前也难以树立中央银行的监管威信。

二、提高县级人民银行监管效率的对策措施

1.明晰监管目标。要提高监管效率,关键是树立全新的监管理念,把“维护金融业的稳健、防止金融风险’作为当前转轨时期的监管目标,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方面,要采取断然措施妥善化解已经出现的风险和处理已面临支付困难的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减少震荡,维护金融业整体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充分的信息披露,正确和判断金融创新趋势及其风险领域,建立起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防止风险的积累、扩大和突然爆发。

在监管的和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力。我们的金融监管要逐步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当前在金融监管中要逐步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传统的手工检查和的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金融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

选准金融监管的着力点。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金融监管政策融入金融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以此寻求金融监管与金融企业内控的最大合力,避免监管的无效劳动,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革县级支行的科室设置,完善央行监管前沿阵地——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体系。要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建立以稳健运行、金融整体有效性和金融中长期风险预测为主要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合并县支行的所有监管科室,集中力量、集中职责。对县级支行的现有机构进行改革,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现有的科室进行撤并,由现在的6-8个科室撤并为两部一室,即:撤销金管科、计划科、合作金融监管科成立金融监管部;撤销科、国库科、货币金银科成立营业部;撤销人秘科、保卫科成立办公室。二是将原会计、国库、货币发行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全部移交金融监管部,一个窗口对外实施金融监管。这样改革后有三大优越性:其一,可以解决县级人民银行监管职能和监管力量过度分散的。将原来各监管科室的力量进行了集中,有利于监管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和指挥,如利率、结算、现金等季度性检查就无需对同一家机构分别组织三次甚至若干次的检查,只需一次性检查即可完成,能有效地避免重复检查和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大大减轻被监管机构的接待负担。其二,有利于基础业务科室集中精力搞好业务核算,提高基础工作质量,严格执行基本规章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其三,可以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实现监管与调研的有机结合。由于将计划统计、非现场监管、调查等职能全部交由监管部负责,在工作安排上就可解决“单打一”问题,在对金融机构进行某项检查时,就可同时对其它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查和检查,工作人员回行后再按工作分工进行分类汇总处理,分别上报。这种办法能有效地解决县级支行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在组织专项调查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性、苗头性问题,能及时有效地采取监管措施,有利风险的及时化解。二是实现服务与监督的有机结合。既可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服务,又可在服务中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为更好地搞好金融监管奠定基础。

3.落实监管责任,改进监管手段。

(1)依据监管职责,建立监管目标责任制和监管内控制度。要保证监管目标的实现,提高监管效率,必须建立监管目标责任制和内控制度,对监管部门及人员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为保证监管工作的协调配合,建立责任制时,可实行监管职责AB制,即每个监管人员既承担一部分主要监管职责,还要承担一部分协助监管职责,避免出现监管工作空档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对于涉及区域金融秩序和金融风险等重大工作,实行统一制定方案、统一调配力量、统一组织实施等做法,有效地发挥监管部门的整体功能。

(2)强化督促落实,严格监管约束。制定实施工作考评制度、工作情况汇报制度,监管人员要根据本岗位工作要求,主动制定计划,落实任务,汇报工作。同时,规定工作纪律,要求监管人员不以管谋私。对监管人员中出现的监管责任事故和发生的违反工作制度、工作纪律的问题进行记载,并根据所犯错误的程度和工作责任的大小,给予必要的处分,以进一步树立人民银行的良好形象。

(3)改善监管手段。一是要加快化建设步伐,尽快改变人民银行主要依靠手工作业进行监管的现状,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加大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报表资料电脑化管理,实现金融监管指标电算化,把监管人员从复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做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调查和处置金融服务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二是要建立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信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档案信息系统,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环节。金融监管信息系统要全面记录辖内每个金融机构业务、高级管理人员、金融风险、违规经营等情况,做到金融监管有效资源丰富,记录全面、真实、准确,并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立金融政策法规档案,通过掌握金融政策法规的沿革,理清监管思路,杜绝金融执法中的误解和偏差。要对金融机构档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档案、非现场监管档案进行整理、规范和完善。机构档案要分系统按行别建立,档案内容分机构设立、业务范围、业务变更、违规查处、机构年检、市场退出等六大类;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监管档案分系统按人员建立,档案内容包括任职审查、任职考核、离任稽核、任职资格取消等四大项;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档案按行别收集,包括各机构报表资料、自查报告、非现场监管报告和报表等内容。

4.完善监管工作规程,提高监管效率。推行程序管理,实现监管工作的规范操作。为适应新形势下监管工作的需要,必须实行程序化管理,即对的监管任务,依据操作的先后步骤,进行设计,优化筛取,组合出最优工作程序,并用以操作的一种管理方式。要涵盖监管的全部,使各项监管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统一规范,运作有序。程序化管理的实施,不仅可以规范监管工作的实际操作,而且可促使监管职责AB制落到实处。

5.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金融改革的日益深化,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金融创新的空前活跃以及电脑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对县级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金融监管队伍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新业务和金融创新显得严重滞后。金融监管人员监管能力的增强和水平的提高与金融机构业务步伐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大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尽快提高监管队伍素质。

(1)充分利用现有监管人力资源,按现有人员的专业特长,合理配置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选拔综合业务素质强,能够公正执法、廉洁敢管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监管部门。”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经济责任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规范的提高,内部审计在其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审计结论对领导的决策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传统审计项目的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分支机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人在离任、留任、提拔、辞(免)职、离(退)休、降级、撤职、奖励和惩罚等方面提出意见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还有待归纳提炼,审计方法还有待提高。本文将对商业银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审计方法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任期经济责任是指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因行使经营管理权,对经营和管理所在行的行为及结果应当承担的责任。行长经济责任审计应全面反映行长任期经营管理状况,以求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对于全面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行长任职期间的综合经营情况、内部控制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决策和审批及其结果和诚实报告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聘期目标责任评价

各级机构的行长在任职期间最直接的任务就是完成当期上级下达的经营目标任务。因此,对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应当是行长任期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对商业银行的行长,经营目标通常包括经营效益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业务发展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1.经营效益指标评价

银行是企业,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创造价值,因此对效益的评价是任期目标考核首要的内容。经营效益评价应重点考虑投入产出比率,淡化绝对指标,可设计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率、成本收入比以及费用收入比等指标。

2.资产质量状况评价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资产质量考核也应该是行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资产质产的考核应同时兼顾对历史不良资产化解和被评价人任期内新发贷款质量,可设计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现金收回额、当年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以及新发放贷款损失率等指标。

3.业务发展指标评价

可围绕全行业务规模的发展来设计指标,在审计中应关注资产的真实规模水平,防止虚增资产。为避免人为的指标波动,采用日均指标,可设计全口径存款日均新增、各项贷款日均新增、存贷款当地市场占有份额等指标。

(二)内部控制状况评价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体系要素的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具体实施评价时,应将全行的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进行分类,设计成不同的业务单元和管理活动,分别从五个要素考察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遵循性和有效性。评价可设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某个控制点的差错低于一定量的水平,则定性为控制有效,反之则是控制失效。内部控制评价要兼顾历史和当前的现状,并以当前现状为主,对于内部控制水平较以往有较大进步的机构,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评级结果的提升不宜过大,因为内部控制有效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这是客观事实的规律,也是审计职业审慎的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对一个行长的经济责任的全面客观评价,还体现在评价要做到当前成果与未来发展潜力的统一,内部审计应关注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内在的体现为资源配置能力、管控能力、发展战略和创新能力,外在的体现就是各项优质客户的拥有程度和新兴业务的发展,对新兴市场领域的占有。可持续能力的评价可围绕一个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设计指标,主要考虑优质客户群培育、新兴市场领域的业务发展,如国际结算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等。对优质客户的拥有程度可设计A级以上(含A)公司类及机构客户信贷余额占比、总、分行级个人VIP客户数新增、重要公司及机构客户(含国际结算户)和工资户新增;评价对新兴市场的占有可设计国际结算量新增、贷记卡业务新增等指标,电子银行客户交易量(含手机银行)、电子银行产品交易量等指标。

二、商业银行行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强,审计的内容多,且质量要求高,难度相对更大。如何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对这一审计人员常要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关键。

(一)建立分支机构经营资料数据库,重视日常资料的收集工作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很大程度体现在被审对象任期内完成的各项经济指标上。因此应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各行的有关经营信息资料,建立以支行为单位的审计数据台账,搜集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财务收支状况和经济指标,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以,平时应注意搜集这类信息,可以将这些经济指标以及历年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制成一览表,输入计算机,根据审计任务的需要,随时调用。在业务指标收集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上述经济指标进行横向、纵向、历史、计划的比较分析,才能做到评价科学、准确。充分运用各种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能有的放矢工作,减少现场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二)应将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更能发挥审计对业务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可分为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现任行长经营情况、管理情况进行的审计。它改变了“离任审计”中的审计滞后现象。采取任中审计的方法,因被审人仍在岗位上工作,且在任的时间短,事实清楚,容易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易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同时任中审计也容易强化被审计人的整改责任,达到以审计促进规范经营的效果。在产生离任审计的要求,内审部门可利用任中审计的成果,只需对其任中审计以后年度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即可,大大缩短“离任审计”所需要的时间,并高效、快捷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同时也可要报告中反映任中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对被审计人做出理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应以事实为依据界定责任

在责任认定上,被审计人只对其任职期间分管工作的决策和审批行为及结果承担直接责任;要做到客观公正地进行责任界定,首先是事实应准确,其次需要在审计评价考虑以下几对责任的界限,一是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重大经营决策和审批若由集体决策造成的风险或损失,应由集体负责,但被审计人在集体决策中表决反对意见的,应予剔除;若由被审计人个人决策造成的风险或损失应由个人负责。二是区分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对前任过失的遗留问题,现任不应当承担责任,但对现任中仍在继续投入的项目,现任应承担责任,现任有责任整改前任遗留的问题。三是区分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在审计评价中,要对单位由于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造成的损失与主观不努力或被审计人能力有限造成的损失进行客观分析,作出恰当界定。同时,界定经济责任的各项因素及结论应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分析阐述。

(四)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工作质量

加强审前非现场的分析,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审计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工作,对影响机构发展的重要管理事项、重要业务项目、日常监控中发现的风险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开展访谈,兼听则明,听取各级员工对行长的定性评价,丰富审计线索,对员工反映的热点问题进行查证,避免出现重大遗漏;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对事实要进一步进行核实,争取交给被审计人确认的审计事实没有重大分歧,树立审计人员客观公正专业和形象,从而提高审计结论的认可度,顺利交换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 吴振广,马立平.经济责任审计与业绩综合评价[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 林钟高,龚明晓.离任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随着房地产行业经济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逐渐成了我国企业的主体,其发展状况对整个房地产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房地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使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规范房地产内部工作秩序。笔者从三个方面切实分析了解决与加强房地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强、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为了保证审计工作制度,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根据房地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审计方案的总体内容。然后,广泛收集和阅读房地产企业财务资料、内部控制制度、会议记录纲要,通过调查房产、土地、车辆等方面信息,认真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的变动情况以把握房地产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而全面了解房地产企业经营范围、核算形式、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重大经济决策、资金变动、效益回收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最后,在此基础上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方案。除了以上内容外,前期工作中还要认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相关规范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范围,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的权威性,并使其得到严格执行。

2.深入挖掘审计内容。

抓住主要业务、重要领域、重点科目开展审计,深度挖掘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房地产企业经营业务主要为销售、出租房产;重要领域是房地产开发前期手续的办理、开发模式、财务核算、实物资产状况和重大投资收益;重点科目是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预收收款等。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

2.1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手续是否完备。

检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具有“五证”,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工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商品房销售许可证》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只有证件齐全才能证明它的审计程序符合规定。

2.2售房相关的预收帐款是否及时结转收入。

由于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国资委对利润总额、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考核上的压力,为了应对这些要求,往往对预收账款结转收入的时点、金额进行人为操纵,要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核。如,现场盘点房屋的入住情况、检查入住清单、查看预收账款清单有无延期或提前预收等。

2.3成本费用归集是否准确。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成本主要为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设施费以及开发建设期间间接支出的费用。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减少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随意计提后续成本费用,要求审计人员对策进行严格审计。例如,道路建设、环境绿化等成本费用的支出往往要根据合同内容预提,可是由于缺少适用的参照标准,这部分成本费用往往无法预计,这就成为了房地产企业提高后续费用支出的依据,针对类似的不良状况,审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查。

2.4现场盘查实物资产。

房地产企业的实物资产有资金、存货及其他固定资产。存货是指尚未完工的各种土地、房屋等开产产品,已经开发完成的土地、房屋、配套设置等,以及出租房和周转房等。固定资产,就是企业自用或出租的房产、车辆、办公设备等。由于范围广、内容多,要求审计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实施审计工作。现金审查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可以采用突击性盘点来进行审计,利于发现企业是否有未入帐的现金以及银行存折等,为发现“小金库”提供线索。

3.客观做出审计评价,突出效益评价内容。

房地产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管理责任以及社会效益等几项内容。经济指标集中在完成税前利润、资产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国资委任务指标情;管理责任主要是内部控制的完善与管理情况,如代建项目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管理等;社会效益主要指所建项目是否实现了社会的预期,如用户对代建的学校、医院、回迁房等工程是否满意。为了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有行为、业绩等做出客观的判断,审计人员必须客观制作审计报告,并在报告中突出效益评价,为房地产企业整改提供依据。

二、结语

篇6

一、基本情况

二、债权情况

2008年末村级集体债权总额830万元,包括外部单位欠款67万元,外部个人欠款89万元,内部所属企业欠款3万元,集体内部成员欠款450万元,原农村合作基金会“欠转贷款”82万元,其他应收未收款140万元。

三、债务情况

2008年末村级集体债务总额946万元,较去年化解债务20万元,按债务来源划分为:借款产生的债务643万元,欠款形成的债务303万元。

四、村级债务形成债务原因分析

农村债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二)利息支出数额较大,部分村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盲目贷款上项目办企业。有些村在缺乏资金、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向银行贷款,向农民高息借款上项目。由于行业优势不是非常突出,加之经营管理等方面原因,未能及时取得很好的效益,其结果不仅还不上借款,而且要支付借款利息,“利滚利”越积越多,导致村级集体经济长时间入不敷出,村级债务越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利息债务107万元。

(三)管理支出逐年递增,村集体经济无力支撑。在债务中用于管理的支出285万元,其中村干部薪酬216万元。

(四)税费收缴不力增加负债。税费改革前,农户的负担项目非常多,如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等等,村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只有历年垫付或向银行和民间借贷完成各项税费任务、合作医疗保险金等。常此以往形成的债务(农户欠集体、集体欠银行)增加了村级债务。

总之,导致村集体负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村级债务数额的增大不仅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威胁到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目前,消灭农村债务刻不容缓。

五、消除债务的主要措施

村级债务形成的时间长,数额大,成因复杂,决定了化解债务的艰巨性。沉重的债务制约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已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当前,**经济区坚持把债务化解和防范债务新增工作结合起来,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治理,在保持农村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切实防止新的不良债务的发生。通过调研及借鉴其他地方先进经验,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领导关注、加强组织、常抓不懈、保持化债工作的连续性。化解村级债务加强组织领导是关健,村级债务不能一蹴而就,为巩固和扩大化解村级债务工作的成果,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繁荣,应结合农村的其他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不能只刮“一阵风”。

(二)清欠还债。坚持日常清收和集中回收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攻坚力量,制定得力措施,加大债权回收力度,坚持以清收现金为主的原则,在清收的同时,对部分困难户、病灾户、欠债大户,可以通过债权、债务农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换,相互抵顶消化。

(三)节支还债。强化财务管理,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切实把好账目审报关;严格干部配备,精简村组干部人数提倡兼职,以减少工资等支出。健全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农村会计委托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行村干部交叉任职,来压缩人员开支。政府各职能部门也要努力深化服务意识,积极支持村级建设,严禁吃、拿、卡、要,让村集体节余资金用于还债。

(四)降息还债。进一步降低借款利率,结息挂帐,禁止利滚利,以减少债务。对所有借款利率必须控制在月利率5‰以内,要结息挂帐,记入应付款,禁止“息转本”。

(五)变现还债。通过对山林、“四荒”等资源性资产,对闲置不用的房屋、机械设备等,评估作价,实行竞标租赁或公开拍卖,变现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六)创收还债。通过农村集体创收工作,充分利用机动地、河滩地优势,强抓订单农业和植树造林,突出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实现灭债盈余。

篇7

邮政储蓄银行支行行长年中述职报告。下面,我述职如下:

一、坚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管理水平

作为支行的党总支书记、行长,我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保持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品德和品格,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积极发挥好支行领导作用。我工作中之所以能够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得益于政治思想的牢固,日常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一方面,做到认真组织和参加每月的中心组学习制度,及时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深刻领会上级党委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主动从总行各种会议精神、文件、报刊、网络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金融政策,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知识的能力的用知识的水平,用于指导业务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学习了金融、财务会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认真负责地去做好做到位,有效保障了各项业务依法合规规范有序开展。

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经营快速发展

20年,我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攻坚力度,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年共实现经营利润万元,人民币各项存款比年初新增万元,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下降万元,新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有较大的发展,新增不良贷款率为。

一是对公存款发展迅速。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加强市场调研,确定以机构客户、三资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的目标客户,找准定位,进行有质量有效益的营销,全年共实现新开户户,新增存款万元,其中存款达50万元以上的户,占新增对公存款的。抢抓当前拆迁改造的有利时机,及时与拆迁企业取得联系,争取到单位存款近万元,

二是信贷业务有所发展。在公司类信贷客户营销上,我行继续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严格把握上级行信贷投向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全年办理打包贷款万元,开办低风险贷款业务万元。

三是中间业务发展成效显著。切实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领导,制定了《年中间业务管理指导意见》,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由业务管理科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依靠网点优势,大力发展业务,全年共销售基金万元,发行国债万元,保险万元。

四是新业务发展迅猛。加速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用个人金融产品集中整合营销活动契机,积极宣传营销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扩大交易额,把网上银行发展成为吸引重点公司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品牌产品。20年,全行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新开户及交易额均超额完成市分行下达的任务计划。

三、坚持清正廉洁,努力塑造良好形象

作为一名邮政储蓄银行支行行长,我不忘任职时领导的寄语,不辜负同志们的期望,牢记工作职责,永葆工作热情,用最新的政治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努力学习金融法律、法规,掌握金融政策,并在具体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爱岗敬业,感恩工作;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廉政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勤奋工作,坚守职责,对所分管的工作,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做到让分行放心,让同志们满意。我与班子领导都能搞好团结,主动、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和协作,对分行形成的决议坚决服从,从不搞特殊化。

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上做得还不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时候不能将学习的主观需求与客观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学和用结合不够。二是工作经验、领导艺术和管理能力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三是经常埋头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有的工作管得过多过细,对全局和宏观的工作考虑比较少,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创新精神还需要进一步树立和加强。

篇8

两年多的时间里,光大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信贷投放规模增加、新业务得到拓展外,资产规模和净利润双双攀升,2008年和2009年,光大银行净利润分别为73亿元和74亿元。

但这些不是延滞光大银行IPO的因素,而是相反。

2008年席裹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新老股东关于公司控制权之争,才是光大银行上市的两大关键掣肘力量。

在金融危机阴霾消减、控制权之争让路于上市大局之后,光大银行突然启动上市之路。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来看,市场对光大银行打赢这场利益攸关的上市之战,不存疑虑,7月过会、8月挂牌,应不会再有意外。

但令市场存疑的是,多年来光大银行盈利水平低下,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一直排名居后,这种状况在上市之后能有多大程度改变?暂时搁置的控制权纠葛会否暗流再起?管理结构的弊端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司上市以后的运营效率?

因此,对这家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汇金公司”)唯一注资拯救的中型银行而言,上市绝非其改革的终点,而是资本市场与光大银行自身共同承接的新一轮大考。

万全准备

7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2010年第112次工作会议正式通过了光大银行的首发申请。7月22日晚间,光大集团、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及光大银行行长郭友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正式宣布了这一消息。

根据光大银行当晚在证监会网站上公布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若不考虑超额配售选择权,本次首发拟至多发行61亿股,发行后总股数不超过395.35亿股;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光大银行本次发行将不超过70亿股,发行后总股数不超过404.35亿股。

光大银行披露的材料介绍,本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该行资本金,以提高资本充足水平。2009年末,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39%,不良贷款率为1.25%;目前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是大型银行应保持在11%以上,中小银行在10%以上。

经研究员初步测算,光大银行若完成首发,资本充足率将至少提升到13%以上,将大大缓解目前对资本的渴求。

据光大银行披露,光大银行后续还将有一系列的融资计划;在完成上市后,该行将通过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方式补充附属资本,并择机在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此外还在积极准备和论证海外上市及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工作,进一步补充核心资本。

由于市场状况欠佳,此前农业银行上市就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唐双宁着重强调了将有可能采取稳定股价的措施,即启用绿鞋机制(超额配售选择权)。

从光大银行高管们自信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尽管其上市护航力量远不及农行,相关方面还是为成功首发上市做好了万全准备。

五年补漏

从2004年开始,光大银行的工作重心关键词就离不开“引资”、“上市”这两个词。当年,光大银行首次报出45.8亿元的亏损,按五级分类对不良贷款进行计提准备时,不良贷款高达265亿元,不得不计提96亿元之巨的损失准备。光大银行由此成为困难户。

一同陷入危机的还有其母公司光大集团,而光大集团的沉疴也正是光大银行窟窿的一部分。

成立于1983年的光大集团以贸易起家,此后的发展思路与中信集团颇为相似,业务范围涉及金融、贸易、服务等多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光大集团开始向金融业倾斜,成立光大信托,并进行了激进的资本运作,导致到上世纪末开始陷入外债缠身的困境。

由于光大集团的外债是由光大银行进行担保,而且两者存在着数额庞大且复杂的关联交易,光大银行由此受其所累。此外,整体接收中国投资银行及经营不善,均被认为是出现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

到2005年,光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91亿元,核心净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及每股净资产均已变为负值。即便将2005年和2006年的经营利润弥补亏损后,光大银行的核心净资本仍未回到正值以上。

事关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的共同救助,光大集团最后选定的求助对象为汇金公司。2006年底,双方的注资重组初步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

根据光大银行2006年末的资本缺口计算,距离业内中等水平6%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至少需要注资200亿元。这一金额正是汇金公司敲定的注资规模。此外,汇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银投资”)也将给光大实业注资50亿元。

这一注资方案在2007年11月28日股东大会通过后并得到银监会核准,汇金公司以每股1元的价格购买光大银行新发行的200亿股普通股,入股后成为光大银行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到70.88%。

光大银行与光大集团的债权债务重组也在2007年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光大银行、光大集团、光大财务公司共同签订的《债权债务重组协议》约定,集团总公司和财务公司归还关联贷款本金,并解除光大银行为其债务提供的全部担保责任和质押,光大银行则免除上述所有贷款的全部欠息。截至本次上市申报前,光大银行仅对光大集团欠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1.8亿元表内利息承担担保责任。

在解决与母公司的账务问题及汇金注资后,光大银行于2008年将大量的不良贷款资产打包出售。经公开竞价,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以16.44亿元的总价购买了光大银行账面余额为142.06亿元的不良资产。这部分不良资产中,80%以上为2005年以前发放的不良贷款。

由于2008年证监会暂停IPO审批,光大银行原定以IPO来补充资金的方案不得不调整为先引入战略投资者。

2009年7月,光大银行总共引入了包括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等8家境内战略投资者,合计发行约52亿股,募集资金约115亿元。此时8家战略投资者认购股份的价格已经较汇金进入时溢价1.2元/股。

光大银行还先后于2008年和2009年发行次级债筹集近160亿元的资金。至此,经过多年补漏,光大银行已经扫清了上市的多个障碍:处置了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达到10.39%;2009年、2008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76.43亿元、73.16亿元和50.39亿元,2007年至2009年复合增长率为23.2%。

业绩短板

2005年光大集团的工作会议上就开始提到上市计划。无论是个中坎坷,或是近期的马不停蹄,都绕不开光大银行自身的业绩短板。

7月22日晚间披露招股说明书后,兴业证券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光大银行盈利能力不强,各项关键指标均落后于上市银行。

其中2009年的净息差只有1.95%,低于目前所有的上市银行;这主要是因为其贷款收益率较低,仅为4.72%,特别是对公贷款的收益率远远低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此外,光大银行的零售贷款在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占比也较高,从而拉低了贷款收益率。

兴业证券在报告中指出,在光大银行的存款结构中,低成本的个人存款比例较低,只占16.3%,而成本较高的保证金存款占比11.8%,这使得其存款付息率达到了1.69%的高水平,进而推动付息负债率达到了明显超过同业的1.86%。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得的一份保荐机构的汇报材料显示,光大银行存在多项短板:受限于资本不足,光大银行近年来发展规模较慢,同业排名逐渐落后;主营业务发展缓慢,资产结构以对公业务为主,对私业务较先进银行仍处于较低水平;收入组成以利息收入为主,非息收入占比偏低;渠道建设有待加强;人均业务效率低于同业水平;收益率水平、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资产回报率水平都处于同业偏低水平,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该份报告选取的行业比较对象包括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及兴业银行。近年来,上述上市银行通过资本市场不断做大,光大银行则仍然停留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未能上市,导致在这一阵营的差距越拉越大,各项盈利能力指标均在靠后位置。此外,经汇金入股及后续增发后,光大银行的总股本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列,每股收益很难短时期内提高。

该份报告列举出的光大银行的优势,是新兴业务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较强的网点和客户基础、较先进的IT系统以及强大的股东背景(汇金公司)等。

接近光大银行的知情人士指出,光大银行与原中国投资银行合并后,拥有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好的网点布局,网点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及发达经济城市,然而这样“大”而“全”的网点布局并没有给光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不仅招商、民生、中信、浦发、兴业和华夏等商业银行赶超了光大,甚至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城商行都提出了赶超光大的口号。光大银行光‘大’是不行的。”上述知情人士说。有业内人士说,许多商业银行到异地开设新的分支机构,第一年要赶超的目标就是光大银行,“事实上也能做到。”

江南证券金融研究所特约顾问杜丽虹博士表示,目前以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为了突破存贷比的限制,直接或间接地支付了高昂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整体的风险资本回报率。这类银行要突围的路径在于模式的创新,发展对公中间业务。

然而,据光大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光大银行对公业务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同类银行的普遍问题而已,在光大银行的信贷文化中,“光做‘大’企业,但大企业与公司的资本金不匹配,结果是大的企业做不进去,中小企业又怕风险,从而长期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尴尬境地”。

分行问题

光大银行全行30多家分行中,在当地市场占有率排名能进前6名的几乎没有,即使在内部排名靠前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几家一级分行,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也不靠前。

记者采访了光大银行部分分行的内部人士,这些人士透露,“凡是被评为先进行,几年后必然成为问题行”。

唐双宁2007年上任后曾专门召开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会议,对当年审计署和银监会通报的多起内部案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当时的会议记录显示,光大银行在2007年前三年共查处了大的违纪、违法案件24起,其中重特大案件6起,处理人员众多,仅涉及分行一级领导就达到27人次。

2004年前,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一直是光大银行内部的明星分行,2004年底因为不良贷款原因,原行长褚发清辞职,2005年初光大银行原西安分行行长徐伦忠接替褚担任深圳分行行长,仅半年时间,徐因为调离西安分行之后,其在任职期间的问题在半年内陆续暴露出来而被免职,原昆明分行行长吴福林临危受命,接下深圳分行这个烫手山芋。半年3次换帅,导致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所有问题都彻底暴露出来,不良资产高达几十亿元。

吴福林在任两年,无法救深圳分行于水深火热之中,光大银行总部又调任原福州分行行长朱慧民前往深圳救火,朱慧民在福州分行期间,福州分行也是年年先进,朱一调离福州,福州分行马上就沦为后进。如此换帅救火,不但深圳分行仍处在救火补漏之中,其他分行也因此而问题频出。

另一个案例是郑州分行。2006年前,郑州分行也是光大银行系统内红极一时的先进分行,该分行行长董建敏也因此被升任到光大证券担任党委书记。但在调任不到三个月内,其光大证券的任职还在公示期间,董的继任者就曝出郑州分行几十亿元的不良资产,董建敏随即被免去光大证券党委书记一职,调回郑州分行,待岗清收不良贷款,半年之内几乎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轮回了一圈。

一位地方银监局人士指出,光大银行分行领导缺乏晋升通道,往往在一个地方任职多年,有的积累了不规范的问题,光大银行只能通过内部轮换的制度来防范风险,但这种轮换制度导致继任者不可能去承担前任的问题,必然要在短期内把前任问题全部暴露出来,因此导致分行在换帅过程问题集中爆发。这种一“爆”了之的做法,有损业务的连续性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

2007年以后,光大银行仍然存在着多家分行问题频出的现象。光大银行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光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作为被告或被告方第三人的尚未了结的诉讼及仲裁案件共计51件,涉及金额约3亿元。

一位南宁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2009年光大银行南宁分行发生一件重大违规事件,该行以内部费用的方式给中层以上的干部每人配备一辆奥迪车,总共大概配发20多辆。此事后来被内部员工举报,总行经过内部审计后,也只在内部批评了事,并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无独有偶,2009年,南宁分行也一度是系统内部的先进分行。

接近光大银行管理层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分行大案频出,但甚少诉诸于法律,惩戒不严是导致类似案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证监会公布光大银行上会前一周,光大银行曾召开分行会议。总行要求分行配合A股发行的战略配售工作,在客户中洽谈投资者,标准是投资金额在1.5亿元以上的,着重向客户强调光大银行作为中型股份制银行的成长性和前景。

控制权之争

光大集团虽然是光大银行的母公司,但自汇金公司注资后,几年来却一直只占据第二大股东的位置,且持股份额与第一大股东汇金公司相去甚远。

招股书显示,汇金公司目前直接和间接持有光大银行64.31%的股份,光大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的股份仅为11.66%。

近几年来,两大股东为争夺控股权的角力一直被视为光大银行上市的主要障碍之一,此次虽然让位于上市进程,但仍然是光大银行未来要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

汇金公司持有多家大型银行、证券公司及保险公司的股权,但光大银行是其中唯一一家非政策性、规模偏小的银行。从一开始,这场结合就充满着火药味,在涉及光大银行事务上的强硬立场,被视为近年来汇金公司行事风格的典型代表。

汇金公司与其他股东的矛盾第一次爆发,是在注资之前。

2007年8月,汇金公司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光大银行做出了审计报告,截至当年8月,光大银行的每股净资产仅0.5元。汇金公司的注资价格为1元/股,因此,汇金公司要求原股东先缩股50%后再注资。

但光大银行不少老股东入股时,入股价格都高于1元/股,且数年来分红寥寥无几。因此,汇金公司提出的缩股方案遭到了老股东的一致反对。汇金公司注资一事从当年8月一直搁置到11月,但仅仅两个月后,汇金公司与老股东再度爆发矛盾。

2008年1月,光大银行积极备战当年上半年上市,在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公司上市、发行次级债、不良资产处置方案等议案。然而,在上述议案顺利通过后,光大银行上市仍然无法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财经国家周刊》获得的一份光大集团年度工作会议记录上显示,截至2007年底,光大银行累计亏损80多亿元,在利用2007年的净利润45.7亿元弥补亏损后,仍有37亿元的缺口。如果新老股东共同缩股弥补该缺口,则可以达到相关法律关于拟上市公司须盈利的要求,可立即启动上市程序;否则,如果用公司未来利润来弥补,上市工作或将推迟至2009年。

为解决历史亏损问题,光大银行斯时准备了三个方案,即新老股东共同缩股,动用资本金填亏;以2008年上半年利润填补;申请国家特批。最终,由于国家特批难度较大,新增利润弥补时间太长,新老股东共同缩股成为弥补亏损的首选之策。

光大银行的这一选择出自中金公司为其设计的上市方案,如果要在2008年上半年完成上市申请,光大银行必须在2008年4月前完成缩股。然而,1月29日的股东大会上却未能提交新老股东共同缩股的议案。

尽管光大银行在股东大会前已经与汇金公司多次沟通,但汇金公司最后仍以缩股成本太高为由拒绝了这次缩股要求。光大银行也因此错过了2008年上半年上市的黄金窗口期。

缩股风波被认为是光大银行新老股东磨合期分歧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光大银行董事会的变革开始引起光大集团更大的担忧。

在汇金公司注资后,汇金公司有权向光大银行派出6名股权董事和1名独立董事,其中6名股权董事均供职于汇金公司,且大部分都有深厚的金融背景。董事会调整后,光大集团方面在董事会仅占4席。

与上市计划一拖再拖相比,汇金公司与光大集团方面的矛盾更多体现在股权比例悬殊上,汇金公司事实上已经取得了光大集团整个体系内多家企业的控制权,尤以光大银行为甚。

在此次上市前,汇金公司持股59.82%,其控股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公司名列光大银行第四大股东,两者合计持有64.31%;而光大集团及其控股的光大控股在光大银行的合计持股比例,仅为11.66%。

2007年汇金公司注资同时,汇金公司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还注资50亿元组建了光大实业集团公司(下称“光大实业”),剥离了光大集团境内实业资产以及境外资产。这些,导致了后来由光大集团翻牌成立的光大金融控股集团(下称“光大金控”)有名无实,其所控制的资产规模远远不及汇金公司拥有的实际权益。

据接近光大银行的人士透露,光大集团原本希望在上市前完成股权划拨,将汇金公司持有的光大银行股权划转给光大金控,以使光大金控能够名副其实。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一直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光大”,而与汇金的股权问题如何解决,“矛盾将在上市后体现。”

市场人士分析,此次光大集团将股权之争暂时搁置,让位于上市工作的推进,与其目前渴求资本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光大银行甚至很快会面临无款可贷的局面。

光大银行方面承认,一方面,按照既定战略,该行将在未来三年面临较大的资本缺口,既有的业务发展需求将无法满足。

篇9

[关键词]消防 职务犯罪 对策研讨

部队经济活动,是从经费的资金形态转变为物资形态来满足部队生活、执勤训练、基本建设等各项需要的过程。从近年全国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情况来看,财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职务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手段专业、隐蔽性较强,对部队危害性极大。加强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成因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对部队全面建设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消防部队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成因

(一)入口把关不严

在选用财务工作人员过程中,一些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事业心不强,只考虑业务素质而忽略政治思想素质,给财务工作存留隐患。

(二)教育管理脱节

部队教育管理中,一是财务人员自身要求不严,不注重参加各种学习,特别是财经法规的学习,放松了自身思想改造;二是财务人员信念不坚定,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变质”;三是单位管理不到位,管理教育中照顾、迁就,致使不良倾向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

(三)制度落实不够

一是单位财务制度不完善,形成了看似制度健全而实际上形同虚设的现象;二是制度落实不好,部队财务工作量大幅增加,而财务人员却没得到及时、有效地补充,影响了工作落实。

(四)监督检查无力

一是会计、审计监督职能不规范。财务、审计在实施监督时相互越位相互干扰,形成了看似都管,而实际都未管的奇怪现象,削弱了监督职能;二是同级之间缺乏规范的监督运行机制,本位主义的怪圈目前尚未突破,本级财务监督本级无法入手;三是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业务能力薄弱,不能够从各类报表中分析问题,不能够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造成了“灯下黑”,给财务职务犯罪营造好的环境。

二、消防部队财务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加大财务人员入口把关力度

要加大从地方院校、财会院校接收毕业生的工作力度,加强综合素质考核,切实将那些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人才引进到部队中来。要充分利用驻地财会院校、其他部队系统等条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在岗培训、轮训以及业务交流学习,建立考评机制,适时进行考核,注重培训实效,全面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日常综合考核机制,激励财务人员主动地开展工作。

(二)加强财务人员培养教育

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业务理论和财经纪律、法律知识,坚持定期培训,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并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各类学历、职称考试培训班。把好思想教育关,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营造适合财务人员健康成长的工作环境,促进人才队伍梯次建设,确保财务工作的。

(三)加强财务责任制度体系建设

各级财务、审计部门应明确各级财务人员职责范围、权限,实行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在上岗前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逐步建立和完善对本级机关规范的财务监督运行机制并在实际中不断地完善,如强化部门预算编制、监督预算执行,突出预算权威;强化机关经费支出审核,实施集体采购制度;强化财务工作透明度,建立会计或财务主管对出纳资金收付的严格审核制度,提取大额现金单位领导要与银行建立回访制度,银行预留印鉴实行谁保管谁盖章谁负责制度,实施财务回避制度等等,有效地预防财务职务犯罪。

(四)加大重点监督事项审计力度

一是要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机制、审计成果运用机制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规范审计评价内容和经济责任界定,作到内容、评价、责任三统一。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即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和退休的领导干部,在离开现职岗位前,审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使离任领导不交马虎帐,新任领导不接糊涂班。实行责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对任职两年以上的在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结合审计部门的年度计划可以随时进行审计,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实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对重点建设项目、装备物资投资项目和专项经费的主要负责人,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或者项目完成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建立由政工、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努力做到“有离必审”。

二是要加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大宗物资采购审计。首先,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前期论证,立项,招标,大宗物资材料、设备采购进行市场价格和产品质量、性能等调查比较,规范工程招标采购程序,杜绝暗箱操作,保证工程质量。其次,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严格把关。对物资的验收入库,分配使用等主要环节进行监督,严防建设项目重复投资、计划外投资、负债投资、占用正常经费,影响部队正常工作开展。

三是要加强经费预算和预算执行审计。要引入政策性审计和财权制约机制审计,按照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思想原则,参与财务综合计划编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控制,规范经费分配执行和预算管理行为,从源头上实现对财权的有效制约和监督。重点是垫支基建项目、专款专用或自行改变建设项目,超标准购配轿车,接待费超标准,高档消费等;严格管理使用预算外经费,做到收支两条线。

四是要加强对执法环节的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应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融入到执法活动中,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断利益环节,有效预防和纠正其中涉及经济的问题,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和堵塞制度、程序中的漏洞,不给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留空间,筑起预防执法环节经济违法违纪的“防火墙”。

篇10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两个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环节。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基于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改善机构的经营状况,规范内部审计行为的目的,对内部审计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及工作效果进行有计划的监督、协调的活动”。

(二)何为风险管理视角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就基层人民银行而言,审计风险与内部审计质量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内审部门角度出发。内部审计人员在政治修养、专业素养、基本技能、智力水平和掌握先进审计手段等方面的差距对审计质量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从被审计部门的角度出发。由于不同的被审计部门有着不同的业务操作,其风险点的分布和风险级别的划分不同,如何有效运用风险导向模式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制定风险审计方案、实行风险引导审计对审计质量有着最核心的影响。为此,从风险管理角度提升内部审计质量,要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框架下,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内审操作程序》等规定,通过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手段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全方位采取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来抑制并防范风险,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和行为效率,确保组织和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分析

(一)审计人员行为风险

1.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对存在风险的认识千差万别,部分基层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和疑点没有采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合理的方法进行职业判断,没有完全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部分审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误区,认为内部审计是在本部门开展工作,而且上有领导,手持“尚方宝剑”,不存在审计风险;即使出现差错,也在所难免,不必大惊小怪,与被审计部门打个招呼就行了,反正都是内部的事。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内部审计机构不需要承担什么风险,更谈不上法律责任,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2.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工作中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和审计职业道德等。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但是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内容,审计经验也会有误断的时候,尤其是基层人民银行,专业素质有限、专业结构单一,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现象普遍。

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约束和指导。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的不同,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选用哪些审计方法才恰当并不容易把握。如果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会造成审计时间延长,成本增加;也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审计内容,未能觉察重大的错弊行为,未能收集到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使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导致审计风险,并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二)被审计部门的风险

1.被审计部门的认识偏差。被审计部门对待内部审计的态度和有效配合是提升基层人民银行审计质量的助推剂,是实施央行内部审计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风险因素。如果被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持排斥和敌对情绪,就会设置障碍,误导内部审计人员。而且随着违法乱纪分子抗拒内部审计的手法渐趋多样,央行内部审计面临的难度和风险也不断加大。同时被审计部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也存在风险,尤其是虚假编造审计资料等,由此导致审计风险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2.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的不对称会影响审计的质量,并形成审计风险,尤其是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层央行的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分为外生和内在两种情形:外生的审计信息不对称是指被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人员业务能力、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存在情况等不清楚,如基层央行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未形成充分的信息交流机制,尽管被审计部门的内控制度、人员状况等内部信息日益增多,但内审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却很少,造成对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等相关风险存在的认识不全面、不到位,加上审计工作不够深入,审计结果存在偏差;内在的审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内审通知书发出后,被审计部门披露信息的多少、双方合作的程度不清楚。如基层央行同级审计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都任职于同一行,存在着较强的信赖与被信赖的关系。当被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以保密等为由设置“信息壁垒”,提供不充分的证据时,审计部门由于过度信赖被审计部门提供的不充分的审计信息而造成了审计结果偏差。以上两种情形的存在,使得内审人员获取不充分、不真实的审计信息而做出了不正确的审计结论,便产生了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办法不健全。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成立以来,陆续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离任审计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我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民银行当前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还很不健全,尤其是缺少内部审计质量要求、衡量标准、控制事项等相应的法规作为依据,这些都加大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内部审计风险。

2.基层人民银行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欠完善。部分基层人民银行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以上现状的存在,反映出基层人民银行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质量长效机制,使得保证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三、风险管理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一是在全行范围内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不但要让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也要让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二是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理念。随着人民银行内部管理的不断加强,内控制度日益完善,业务操作日趋规范,违规现象日益减少,内部审计监督转变职能,以风险导向审计加强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以风险为导向,发挥好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思想观念紧跟基层人民银行业务的发展。在继续做好传统合规性审计工作的基础上,跳出合规性审计工作方法、方式的束缚,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和审计过程之中,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方案、过程、复核及报告的风险控制,从全局、系统的角度,关注潜在的风险隐患、决策的合理性、内部控制设计的充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业务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等等,并在审计报告中合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结果。

(二)建立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合作机制是保证内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剂。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要加大与被审计部门的交流和联系,建立完善内审部门的“交流磋商”、“谈心谈话”等制度,减少被审计部门的顾虑、抵触情绪,使被审计部门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监督、促进、帮助作用,使其主动接受审计、正面回应审计、高效配合审计,降低甚至消除由于沟通不畅、协调不足而带来的难以收集足够的审计资料、查阅足够的审计证据,甚至是被审计部门提供虚假资料等风险,从而有效支撑内部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