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论据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论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论据

篇1

论文 关键词:

    我们要寻找 法律 文化生成的根源、 发展 规律 和基本性格,就应当把研究对象放到特定社会、 历史 条件下予以考察。从 经济 、政治、伦理、社会组织结构、哲学等多种角度出发分析其现实基础。本文拟对

    这种特殊的司法形式在传统上是公认的,得到不断的阐释和实践。魏征说:“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代 理学 大师朱熹对此说得更明白些:“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直之辞。”店人在 总结 审判经验时也说:“凡关宗族亲谊必须问明是何称呼,系何服制。”

    司法的道德教化和情理考量尽管具有积极意义,但无疑削弱甚至是取代了证据在案件事实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司法官吏也不注重司法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一味强调伦理道德的修养,这在客观上阻碍了证据知识和技术的生成与 发展 。

   三、

篇2

【关键词】戏剧 影视 传承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不同的新兴艺术对传统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漠,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影视艺术也发生了巨变,利用光、时间、空间、声音、特技等所形成的多维空间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使影视艺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各类不同的电子媒介上。如果能将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必将会扩宽传统戏剧的传播途径、增强传播效果,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歌舞,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最终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剧艺术。主要由民间的说唱、歌舞、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融汇而成。比较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粤剧、秦腔、川剧、黄梅戏等。中国戏剧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曲词、表演、音乐、美术等融为一体,用节奏贯穿其间,既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表现力,又达到和谐的统一,大大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形成了独有的、节奏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艺术。中国的戏剧艺术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2006年,戏剧艺术作为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批准纳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6月2日予以公布。早在2001年,昆曲已被第一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现状

同所有传统艺术一样,戏剧艺术发展到现在,都面临着衰亡的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电影电视、随身听、DVD机、互联网等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和广阔的选择空间。相反的,戏剧艺术的生存方式就显得陈旧和过时了,传统戏剧只有在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才能表现出它的艺术魅力。但这种以剧院(舞台)为中心的创作、传播和欣赏方式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约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已不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一个固定的场所去欣赏一种程式化的、剧情相对比较简单的传统戏剧表演。不仅戏剧如此,所有的剧场艺术都面临着普遍的危机。

目前,全国共有戏剧剧种360多种,除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剧种外,还有几百个小剧种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它们的传承现状都不容乐观,对于一些地方上的大剧种,如京剧、越剧、豫剧等都开办有专门的艺术院校,但近年来都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危机。对于一些小剧种,更加令人担忧,有些剧种的传承人仅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甚至一两个,更没有任何资料得以保存,他们的传承全部靠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这样一来,很多小剧种都悄无声息地消亡了。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戏剧,近年来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保护模式过于保守,保护手法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与时展的趋势,效果不好。因此,对戏剧艺术进行合理的保护和科学的传承迫在眉睫。

三、如何发挥影视艺术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传承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传统戏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运用最能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影视艺术,将对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发挥巨大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借助影视艺术的强大记录功能,对经典剧目、经典唱段以及演唱方法,特别是一些濒临灭绝的小剧种,进行记录、归类整理成视频资料,统一保存。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遵守产生、发展、消亡的自然法则。但是每一种艺术形式能得以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积淀,又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因此,在它消亡之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对它的记录,因为只有在这些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断地绽放出新的艺术之花。而影视艺术的技术性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使记录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文字和图片的层面上,而是真实地保存了它的影像和声音,这对今后的戏剧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也为这种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保存了最真实、原始的影像记录。

(二)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通过电子媒介将优秀的戏剧剧目传播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

传统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其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很多条件制约:它必须要有一个舞台(空间),它的创作和传播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而观众欣赏戏剧也必须通过舞台,每一个观众由于所坐的位置不同,其观看的角度就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经常会忽略掉很多细节的表演。而在观看的过程中,即使是去趟洗手间或者接一个电话,都会漏掉很多精彩的片段,要想再看一下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重新安排时间、花费金钱从头看一场。因此,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借助影视艺术的先进技术,通过摄像机的角度转换和镜头、景别的切换,从不同的角度、距离来展现每一个场景,使剧中人物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变化都可以被观众看到。再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功能,把这些优秀的剧目通过各种不同的电子媒介传播出去,人们再也不用局限在剧场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欣赏。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戏剧传播的局限性,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接触戏剧、认识戏剧,进而热爱戏剧,戏剧艺术也将因此而更加接近普通老百姓,从而重新找到其生存的土壤。

(三)在保护传统戏剧艺术的同时,努力融合影视艺术的美学原则,开发新的戏剧形式,使戏剧艺术更贴近生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自然、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成了观众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所谓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对生活准确的提炼和概括。而对于戏剧来说,其精华所在却是追求神似的写意风格——假定性和程式性。传统戏剧要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诠释复杂的场景和情节,解决舞台空间与剧情实际空间之间的矛盾,在几代艺人的努力下,终于创造了一整套拓展舞台空间、变换舞台空间的巧妙办法,这就是高度程式化的虚拟手段。例如,同样是表现上楼梯、开门的情节,在戏剧艺术中,可以用几个程式化的动作就交待了;而在影视艺术中,就必须要有真实的楼梯和门,而演员也要像在生活中一样去上楼梯、开门,仿佛身临其境。戏剧艺术不仅通过富有音乐节奏的肢体语言,配之以小道具,创造出各种变幻的空间,并且以不同的脸谱来概括类型化的人物特征,生活形象被高度抽象化、符号化。这些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之所在,也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和保护的。就像现代的剧院文化一样,虽然都在逐渐式微,但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剧场艺术一定要保存,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要欣赏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戏剧艺术,还必须回到剧场、回到舞台,这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对传统戏剧的尊重。

另一方面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接受和吸纳新的艺术元素,开拓新的戏剧形式。影视艺术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影视艺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借助科技的手段,制作出逼真的场景,突破了舞台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时空与视听的综合再现。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培养和改造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传统戏剧也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依据影视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传播媒介、欣赏方式、审美心理,运用影视艺术的思维方式去创作全新的、以戏剧艺术为基本内容的屏幕艺术作品。在融合的过程中,肯定要经历痛苦的割舍,因为戏剧艺术中的假定性和程式性恰恰违背了影视艺术中的逼真性原则,因此,割舍在所难免。其实,不仅是戏剧,各种艺术形式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例如电影,随着剧场文化的逐渐萎缩,电影艺术本身也正在萎缩。但是,在电影艺术式微的同时,它还在不断地接纳新技术或与别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媒体进行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形态,比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广告、活动网页、电脑游戏等。而传统的、古典意义上的胶片电影,可能会成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戏剧艺术要得以延续,就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融合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催生新的戏剧品种。

艺术发展史的经验证明,所有生命力旺盛的艺术门类都是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历久不衰的,但它们的语言结构是有寿命的,需要做出不断的调整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历史的发展。将传统戏剧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必将会扩宽传统戏剧的传播途径、增强传播效果,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注:本文为河南省2012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30147)

参考文献:

篇3

这类文章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因此,学生在解读时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抓住中心论点

社会论文的论点能表明作者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作者立场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为了形成他的论点,需要对某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文本的论点能帮助读者把握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而社会论文的论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论点的概括性强。社会论文反映社会问题,揭示社会规律,关键是靠论点的确立。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篇首篇末或段首段尾的概括性强的句子,有时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

2.论点准确度高。论点如果表达不准确,就不能确切地反映社会现象,甚至还会给读者带来困惑。所以,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语意明确的、直截了当的总结性语句。

3.论点的角度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能关注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具有创新性。当然新颖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作者有敏锐的眼光,对社会现象作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

二、注意论证方式

社会论文肯定要通过讲道理使人信服。而为了充实内容,作者决不会一味翻来覆去地空谈抽象的大道理,而一般在确立了论点之后,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1.运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论证。社会论文中的事实都是确凿可信的,因为事实是为观点服务的,在事实论证的前面或后面肯定要有一个总结,而这个总结可以让读者顺藤摸瓜,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

2.运用经典的或权威的理论论证。在社会论文类文本中,经典著作的原文或学科权威人士的原话可以作为理论论据,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理论论据,而某些经过时间检验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等也能作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一样,理论论据也是为中心观点服务的。

3.运用区别鲜明的比较论证。比较论证包括类比和对比两种论证形式: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对比论证则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属性的比较中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因此,学生在阅读社会论文时要格外注意这种区别鲜明的论证方法,从而迅速切入对文本问题的解答。

4.运用形象风趣的比喻论证。为了把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说得透彻,深刻,社会论文的作者往往采取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风趣地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在遇到这种论证方法时,就要考虑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等。

三、注意语言风格

社会论文如果提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并进行深入剖析的话,那么其语言风格大体为庄重的、严肃的;如果它讽刺一定的社会现象,批判某种不良风气,表达忧患意识的话,那么其语言风格往往又会亦庄亦谐。因此,学生在阅读社会论文时应先思考其主要内容,进而注意其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领会作者感情

作者在赞扬或批评某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带着明显的感情倾向,而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了作者的态度观点后,对文章的解读便可势如破竹。

当然,表现手法的分析、构思特点的说明、句子含义的揭示等在其他文本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在阅读社会论文时也应注意,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是相通的,我们可以灵活地加以运用,举一反三。

阅读训练一

理性看待中国发展

郑永年

中国的崛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外界的看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一种机会;二是将其看成一种威胁。表现在政策层面,前者主张要积极参与中国的发展;后者则鼓吹要拖延、遏制和围堵中国的发展。

国际社会怎么看中国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本身如何理性地看待自己。如果不能理性看待,不仅内部的持续发展会出现问题,而且对中国的外交也会产生影响。

中国的确正在崛起。但现实地说,中国的崛起只是经济上的崛起,而经济上的崛起也只是一种数字计算而已。中国向外国政界解释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时候喜欢用乘法和除法,告诫人们不要光从数字来看发展。高速经济发展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能源短缺、社会分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中国的经济崛起并没有带来军事上的崛起。经济现代化尽管为军事现代化创造了良好基础,但是中国的军事发展不仅受国际环境的制约,而且更受中国本身的国际战略的制约。如果经济上的崛起造就直接的军事崛起,那么中国就可能会步一些老帝国主义国家的后尘。实际上,中国是否会把经济能力转化成为军事能力,也是国际社会所担心的主要问题。如果军事崛起必须避免,那么文化崛起和政治崛起呢?

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消失。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中国越来越难以见到传统的痕迹。尽管有人提倡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但这和整体社会的变迁又是多么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传统的文明国家。

政治上的崛起也尚未实现。这2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不仅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而且也通过自身的变革适应和容纳了社会与经济的变迁。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在政治上的崛起。如何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并且在平稳中取得成功,是个巨大无比的困难。

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单方面的崛起不仅较之目前世界的诸多强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而且较之中国本身的传统也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人把中国目前的崛起视为复兴,这是很有道理的。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有过数次真正的崛起,包括在秦汉时代、隋唐时代、明清时代的崛起。在那几次崛起期间,中国不仅是经济上的崛起,而且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崛起。在当时,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在文化艺术和政治上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在今天的亚洲国家仍然处处可见。当代人们所说的儒家文化圈就是中国历史上全方位崛起的最好见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以往的崛起并非是军事上的崛起。近现代西方式国家的扩张主要依靠的是军事上的扩张。但中国影响力的外扩依靠的是贸易和文化的传播。贸易是中国和各国交往的一种“双赢游戏”,而文化的传播则主要依靠其他国家向中国学习的动机。

由此看来,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对目前的经济崛起沾沾自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因为“赶超”而崛起。而且,因为文化崛起和政治崛起的难度更大,中国仍有待建立起强大的制度机制来支持经济崛起的可持续性。因此,只有到完成文化和政治崛起之后,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

(选自《参考消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外界对中国崛起的不同看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2.请简要概括中国目前崛起的现状。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内涵?

4.为什么“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对目前的经济崛起沾沾自喜”?

5.作者认为“诵经教育”与社会的变迁不协调,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阐述理由。

阅读训练二

警惕“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

李扬

搬出“专家观点”似乎已成时尚。然而,专家意见的可信度似乎也在大幅度滑坡。

在调控政策之手逐渐引导房价理性归位时,不少专家在许多场合发表力挺房价的高论。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先后有两个楼盘恰在此时盛大开盘,房地产商竟盛情邀请专家作现场演讲,请他们“房价不会下跌”的观点。不管说得如何动人,其实都只不过是引你掏钱。试想,他们跟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

前不久,国内一家专搞环境研究的权威机构,经过一番研究竟然得出一个“科学结论”:中国城市环境污染不是由汽车而是由自行车造成的。这个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诸于世时立即遭到质疑。很快,有报道“揭开了盖子”――这个环境研究课题是由一家汽车公司赞助的!此外,在“苏丹红”“雀巢奶粉”的风波中,专家的表现忽左忽右,难怪新华社记者感言:专家“别卖了科学精神”!

在普通公众的心目中,学者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但以上这些专家的表现玷污了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良知道义和学术操守。

专家观点失却公信力的背后,是部分专家与某些利益没有了距离。少数专家与开发商等利益团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所谓学术研究的公正与科学也就蜕化变质了。诸如此类的“专家观点”,尽管有“专家”在场,但知识分子的理性与操守却缺席了。这些学者凭借耀眼的学术头衔,手中的鉴定权、签字权等去堂而皇之地攫取一笔可观的费用,玩“学钱交易”,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结果,受利益主宰的专家意见又主宰了不知就里的善良听众。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愤言提出封杀“社会活动院士”,剑指的正是这类“利益的俘虏”。

如果最信赖的专家把屁股坐到“利”字上去了,日后谁还听专家的话?学者自贱,导致的将是学术自戕、文化自贬。什么是专家的责任?一是尊重科学的求真而独立的品格,二是全心服务公众的义务。做到这两点,也就自然远离利益的诱惑。

当越来越多的专家走进百姓生活、进入公众视野时,我们不仅要强调道德的自律,而且更要善用制度性的他律来共同维护专家观点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只有剔除那些“利益专家”,实现专家观点的“去功利化”,才能聆听到坚守科学精神又为公众服务的“专家观点”,如此既有益于社会,又裨益于学术。

(选自《新华日报》)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观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第一段中的两个“似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2.“他们跟售楼小姐比起来,恐怕只是多穿了一件叫‘专家’的外套”,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3.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请简要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5.人格是专家的脊梁,中国工程院也告诫新增选院士要“自律”,请你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专家学者应如何加强自律,保持操守?

本期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社会论文》

阅读训练一:

1.认同中国崛起的国家要积极参与中国的发展,而把中国崛起看成是威胁的国家则要阻挠中国的发展。

2.①中国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会搞军事扩张。②中国人口多,把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很少了。③经济的崛起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3.现在盲目地追求浅薄的“现代化”,流行的是快餐文化,没有营养,没有底蕴,没有令人回味的价值,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美感。

4.①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曾经有过数次真正的崛起。②在那几次崛起期间,中国不仅是经济上的崛起,而且更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崛起。③在那几次崛起期间,中国影响力的外扩,依靠的是贸易和文化的传播。④现在中国的崛起只有经济上的崛起,没有文化和政治上的崛起,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对目前的经济崛起沾沾自喜。

5.不赞同。

因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谱写了我们民族勤劳、勇敢、文明、礼仪的光辉篇章,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文化精粹,做到不保守但有创新。如果从小学起就进行“诵经教育”,这能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熏陶,延续民族文明礼仪,做到“读圣贤书,立君子德,做文明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精神品格和生活质量,使民族道德精神发扬光大,培养出道德高尚、学识丰富、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中华民族新一代。(说赞同也可,只要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皆可)

阅读训练二:

1.开门见山提出了观点。

两个“似乎”是用看似否定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现象的不屑和鄙夷,引出下文辛辣的嘲讽和严肃的批评。

2.这句话把专家与售楼小姐相提并论,他们的行为都为利益所驱使,讽刺专家的为人不齿的行为。

3.目的是批判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专家观点”成为“利益俘虏”的学术腐败现象,倡导专家远离利益诱惑,坚守科学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主要论证方法是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如第二段与第三段列举了某些专家成为利益俘虏的所言所行,所举事例的性质越来越严重,社会影响越来越恶劣,讽刺意味越来越浓。

4.①文章的语言犀利,如:“学者自贱,导致的将是学术自戕、文化自贬”一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专家如果不能坚持操守的话,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②语言中充满蔑视和愤慨。如“这个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的‘科研成果’公诸于世时立即遭到质疑”一句用惊讶的语气说明了某些“专家”的做法竟到了让人难以相信的地步,以突出这类人的蜕化变质。

篇4

传统陋习,桎梏国民的灵魂。

柏杨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中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子子孙孙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鲁迅先生也曾对国民的愚昧固执、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官本位等劣根性做过辛辣的讽刺。诚然,数千年的封建传统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思考习惯,这些文化上的负面因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金钱至上,让道德难有立锥之地。

当我们对西方的拜金主义嗤之以鼻时,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国民早已对金钱趋之若鹜?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今,社会的各个角落都闪现着一张张贪婪的面孔。毒大米、毒牛奶、毒胶囊事件,为谋利益不择手段;带残疾儿童行乞、使用智障工,为了金钱丧尽天良。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事物让一些人陷入金钱的泥潭难以自拔。当我们醉心于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享乐而无暇丰盈内心精神的国度时,拿什么作为社会中的一丝光亮来指引我们向前?

问题既已剖明,我们又该如何消灭这“中国式”丑陋?

一日正义善良,支撑我们心灵成长。

即便在物质大潮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观并没有沉沦,善良每天都在上演,正义依然闪闪发光。从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体面的工作,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陈贤妹在十八个路人默然经过后毅然抱起了受伤女童的善行上,我们看到了道德的长度被一次次延伸,人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辉。从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义举上,我们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社会的正能量依然在昂首阔步地前行。这些感人的举动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中国式”丑陋绝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在制度和舆论的有力保障下,我们的社会定可激浊扬清,让那些正能量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二日从我做起,勇于改变自我。

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而要改造这些缺点,首先必须要认识到缺点。认识到自身的缺点的确需要非凡的勇气。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耻近乎勇”,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虚心客观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才有可能通过制度上、舆论上的种种措施改正自己。我们只有清醒地把这些“中国式”丑陋和自己紧密联系起来,认识到“这些都与我有关”,才有可能从一个个个体上纠正缺点;也只有一个个个体勇于改造自身的缺点,我们民族文化的面貌才能得以改变。完善自我,正是提升民族素质的最初一步。

“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请保持一份纯真的良知,践行人生的信仰,将灵魂的杂草彻底铲除,向着蓬勃、饱满、崇高,不断生长。

考场点评

这篇文章有以下亮点:

(一)剖析深刻,一针见血。文章从国民劣根性的角度入笔,揭示出造成“中国式丑陋”乱象的根源,立意深远,主旨鲜明。

(二)论据丰富,说理透彻。既有极具代表性的事实论据,又有经典的名人言论,内容充实,论证充分。

篇5

关键词: 台湾 武侠电影 策略 胡金铨 侠女

一、引言

胡金铨(1931―1997年),港台①最著名的新派武侠片②导演之一。他生于北平的书香门第,祖父是清末御史,父亲曾留学日本,母亲擅长工笔国画。他自小学习古文,迷恋武侠龙门阵,爱看京剧,并且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对明史尤有研究。其创作深受北京城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及京派小说始祖老舍的影响。1949年其移居香港,曾任永华影业公司广告师、长城影业公司美工、美国广播公司制片人、编剧等。1958年经李翰祥介绍进邵氏公司当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此后自编自导作品,一共导演了十多部作品,有代表性的有《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尽管作品不多,但质量很高,1978年曾被英国《国际电影指南》评为当年世界五大导演之一。其后执导《山中传奇》、《空山灵雨》等,《山中传奇》曾获第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美术设计奖。

影片《侠女》改编自《聊斋》中的《侠女》一文,为胡金铨宗教三部曲之一。作品以明代的黑暗政治和东厂暴虐为背景,将身怀绝技的女侠客引入男性天下的阳刚江湖,讲述了一个奇女子复仇报恩的故事。影片制作严谨,蕴含着中国文化的魅力[1]。凭借跌宕起伏的情节、冷静悬疑的气氛、敏锐诗化的构图、疾徐有序的剪辑和渗透其中的禅思哲理,《侠女》倍受青睐,获得了第2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和视觉效果奖,为华语电影写下了里程碑式的一页。

分析台湾新派武侠电影的文化策略,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策略的含义。所谓策略,字面的理解即根据形势的发展,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制订的行动方案及执行方式和方法。结合这一点,就台湾新派武侠电影而言,其文化策略我们大致可以定义为从当时中国台湾地区文化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及自身地域文化现实而言,台湾新派武侠电影为能有效地进入国际(主要是西方影视文化视野)艺术系统,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赢得国际文化关注,而发生的一系列有关艺术传达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艺术表达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等。从这个定义角度讲,以胡金铨《侠女》为例,影片集中体现的导演的民族本位和美学特征等都应该代表了台湾新派武侠电影的文化策略。

二、影片的民族本位

(一)高度的主观化叙事策略

民族历史的大起大落与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是20世纪以来中国民众的亲身体验和切肤之痛。内忧外患的国运民情与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使中国早期电影的“故事”自然而然拥有一种令人唏嘘的传奇性,而这种传奇性又与唐宋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等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形成颇有意味的同构。不仅如此,巨大的时迁与动荡的人生经历可与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情感结构相吻合[2]。这一点,我们似乎可以在《侠女》中找到充分的论据。胡金铨一生读书甚勤,酷爱钻研《明史》,故此他的影片大都以明代为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特务集团最强大的时代,这些特务集团由宦官操纵,其势力强大到不必经由皇帝批准即可对异己采取行动。影片《侠女》也是如此,高度的主观化叙事策略充分体现出影片叙事的“作者性”表达方式。

影片讲述明嘉宗年间,顾省斋开书画铺奉养老母,不远的废屯堡中住着少女杨之云。东厂欧阳年前来窥视,见杨正以身许顾;他破门而入,杨抽刀将其逐离。杨知官府正通缉她后,向顾说明自己真实身份:她原是因弹劾宦官而被杖毙的左副都御史杨涟之女杨慧贞。欧阳带人抓杨,被杨与石门樵、鲁定庵两将军击退,自己还丧了命。顾设计散布屯堡有鬼,东厂门达督率人夜攻屯堡,果见鬼影迭现,杨涟显灵,同时遭杨等伏击,高僧慧圆借超度亡灵之机把杨带回寺中。杨为顾生下一子,东厂发现后派许显纯追杀,杨、石与其展开搏斗。最后,慧圆赶到,又是一场苦战――慧圆受创,许坠崖而死;慧圆修成正果,杨、顾远走高飞。

从影片的叙事方式看,作为历史题材,《侠女》有明显的“作者性”痕迹。把影片的历史背景虚化一直是某些武侠片创作的惯例,片中的故事和人物往往是在不拘泥于史实依据的时代背景下的纯虚构产物,有时甚至连明确的朝代都缺乏。观众在看侠客云游四方、除暴安良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因为缺少历史对应感而对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发生质疑,这其实是类型电影与观众达成的默契。但是胡金锉的武侠片强调选材的史实感;他的影片题材多有历史出处,案必有据,旁征博引,在与历史的牵系中建立“作者”的意义[3],突出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影片依然是向世人讲述忠良之后的故事,但因为取材自《聊斋》,影片创作中悬疑色彩便必不可少。从《侠女》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以悬疑导入故事,胡金铨对气氛的掌握、场景的描写、惊疑的展开推进,由“静”生“动”,再进入“快变”和“快动”,节奏流畅,很有韵味。尤其画面古朴高雅,赏心悦目、不落俗套。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胡金铨能引申出中国文化最高的人生禅机与哲理,这一点是西方研究中国文化的影评人最佩服的地方[4]。

(二)影片禅意的表达

作为导演宗教三部曲之一的代表作品,其禅意的表达在影片中可谓淋漓尽致。在影片的拍摄中,他试图在中国的“禅道”中揉进“剑道”表达自己的“禅学”思想,这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

1.救人

贯穿影片始终的一个主题是救人,或者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忠良之后。在影片中,无论是一介书生顾省斋还是石门樵、鲁定庵两将军,包括高僧慧圆的角色,都在阐释救人主题。但是如果影片的“禅学”主题止于此,毫无疑问会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而且观众肯定会质疑影片立意的深刻性,于是胡金铨在救人的主题思想之上进一步拓展形成了“救世”的“禅学”思想。

2.救世

相比救人主体,救世的思想应该说是影片着重表达的“禅学”思想。据说胡金铨在拍摄《侠女》时曾陷入创作瓶颈,他找不到一种合理的、在影片中能有效表达自己“禅学”思想的路径,后经人指点在影片中加入高僧慧圆的角色,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高僧慧圆舍身成仁,牺牲自我普度如许显纯之类东厂恶人众生,特别是影片在最后描述慧圆修成正果时的场景――天地间霞光万丈、音乐庄严肃穆,在给观众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救世”的“禅学”思想主题无疑也在荡涤着观众的心灵。

3.影片文化策略的时代性体现

从影片的片名《侠女》便可以看到导演对女性的关注。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特别是封建主义时期,传统文化强调的始终是男权主义。无论是“一夫多妻”还是“三从四德”,无论是道德伦理还是意识形态,女性扮演的角色在强调男权主义的社会里都只是一个附属。这一点在影片《侠女》中被颠覆,可以说是影片文化策略的时代性的充分体现。

三、影片的美学特征

中国电影美学的重要特征是戏剧化的审美趣味始终占据主流[5]。胡金铨是和张彻、楚原并立的武侠电影作者,后两者一个以阳刚暴力美学成名,一个凭诡异艳丽立腕,胡金铨则开创另一武侠传统,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入电影中,形成自己影片鲜明的艺术风格追求。

(一)影片对古典戏曲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胡金铨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妙用京剧脸谱,人物刻画忠奸分明。胡金锉的人物造型受传统国剧脸谱影响很深,忠奸善恶,对比分明[6]。在影片《侠女》中,胡金铨大力将京剧的陈规再度注入武侠体裁之中,人物刻画看似简单刻板,但配以戏曲锣鼓或笙箫笛筝等乐器,另有一番鲜活典雅的独特气韵。

(二)影片布景体现“禅学”追求

深山、古庙、竹林等标志性场景可以说是胡金铨电影的标签。因为有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欲望、集体与个人……一系列区别。这种世俗功利的趋向致使远在台湾的胡金铨产生一种理想的冲实与茫然,因而只能在玄境的思索与探讨之后,让自己的主人公遁入空门[7]。胡金铨拍摄的故事冲突地点多选在边塞客栈和禅林寺院,或有稀实疏密之竹林、芦苇、衰草点染其间,或有沾染岁月风尘斑驳古旧的宝殿、佛塔、雕梁画栋装饰其中,古意岸然,形成一种独特风格:既素雅淡薄,又苍劲奇伟;既有文化的抱负和担当,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直面性命的超脱,这其中的“禅学”追求不言而喻。

(三)影片对中华民族古典文学、艺术的追求

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胡金铨身上旧式文人气质在他的电影里铺天盖地、触目皆是。在影片《侠女》中具体体现为同中国诗歌的联系。片中杨女侠吟唱了李白的著名诗篇“月下独酌”。这可以理解为一位离乡的北方人在南方(香港或台湾)环境中对中华民族本体的一种坚持。此外,胡金铨经常采用以传统书法书写片头(或片尾)字幕的方式,而他的场面调度则经常模仿绘画的构图(《山中传奇》),或采用非叙述性的实际绘画作品(《迎春阁的风波》、《忠烈图》)。他的若干电影采用了动植物、山水与其他自然物的叙述性和非叙述性的插入镜头,其意显然是创造引发下列种种抒情风格:人们对中国诗歌的自然形象的联想及不落世俗、怀旧、佛家的欲念无益乃至杀身意识之类的传统主题[8]。

四、结语

胡金铨是世界公认的武侠电影大师之一,其风格与成就如电影研究者李道新所说:“以《龙门客栈》、《侠女》为代表的胡金铨武侠电影,在大量新派武侠片中独树一帜,不仅为中国武侠电影确立了经典的类型形态,而且以其作者电影式的追求,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倾心追慕和对儒释道文化的悲怆感悟中,展现出中国武侠电影独创性的精神深度和文化蕴涵。”本文仅从文化策略角度出发,以《侠女》为例进行论述,加之笔者专业修养知识积累有限,文中或有观点论据有失偏颇之处,还望专家、老师指导为谢。

注释:

①胡金铨及其电影的归属在电影学界素来存有争议。因为他自《大醉侠》成功之后,就离开香港到台湾发展,《龙门客栈》等影片都是在台湾拍摄的。按说,我们应该将他的影片“一分为二”,即一部分属香港,其余属台湾,但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应该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以,本文中我们笼统地将之称为港台导演。

②所谓新派武侠片,就是通过剪接技巧上的突破,创造快动作和快节奏,使武术的表演和打斗更具真实感的武侠影片。

参考文献:

[1]海天.新派武侠片的开创者胡金铨[J].大众电影,1998(5):48.

[2]李道新.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J].电影艺术,2006(4):47.

[3]吴琼.胡金铨“作者电影”的创作印记[J]..电影文学,1997(10):57.

[4]黄仁.胡金铨的电影世界[J].电影艺术,1999(2):48.

[5]李道新.新纪录电影:走向中国“作者电影”[J].电影文学,1998(2):23.

[6]黄仁.胡金铨的电影世界[J].电影艺术,1999(2):47.

篇6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就应引导学生首先确定目标,本次要进行搜集的资料是要与中秋节有关的。其次可以从中秋节的简介、节日活动、起源,进行搜集,这样就有条有理了。最后,确定搜集的方式,可以采用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方法,告知学生在查阅中发现所需的资料,应及时做好摘录,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复印。也可以进行调查和采访,引导学生明确调查和采访的问题和对象,然后制作问卷,拟定提纲,准备好记录的工具。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可以用U盘储存,也可以直接存入电脑,整理打印。总之,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主题,分别到不同的地点,如图书室,电脑室等,采用不同工具和手段搜集资料,然后通过信息处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调查、访问,当好小记者的能力

上面我们讲到了有关中秋节的调查和采访,在设计问卷之前,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技巧与要领,掌握问卷设计方法。关于中秋节的调查问卷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此次的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向人们宣传中秋节的知识,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意识。耽误您的宝贵时间,在此向您致谢!(1)请说出中秋节的时间?(2)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3)请列举几个有关中秋节的习俗。(4)请讲讲你知道的有关中秋节的民间故事。通过这样的调查与采访,学生会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设置问题的能力,在采访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走上辩论台”的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确定的论题是“上网的利与弊”。活动之前我就根据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为正方与反方。辩论赛开始前,正反两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正反两方根据组长的安排,做了明细的分工,各自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选出三位辩手,再进行资料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并拥有了充足的事实与道理相结合的论据作为后盾,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在辩论赛中,选手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

篇7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初中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在改进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大下功夫。教学中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如在训练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以硬笔为主,辅之以软笔书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定时定量练习相结合,先指导学生用笔要领,再让学生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在这个练习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小组的互评矫正和教师评价分析相结合,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独立背帖练习,逐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更是一个大讲堂。实践出真知,这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也是真理。有些人认为那是走弯路,其实不然,教学中适当的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知识,也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如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平时留心身边各行各业的人说话特点,并加以总结,并通过不同的人说出不同的话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在学生中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学生们在生活中纷纷去互相观察说话方式,然后对照对对方的认识将性格特点加以联系,然后将这些经验应用于社会中去。在随后的语言风格与性格特点讨论中,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在大多情况下达成了共识。通过这次讨论,很多学生自觉对自己的语言习惯加以重视,不吐脏字,言行文明,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实际生活的能力,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对社会少了一些陌生感,增添了一种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读语文教材外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可以说是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

对此,在学生阅读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阅读快乐、同时创造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阅读能力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利用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在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根据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写作结构格式、内容语言的顺序等写作规范,再由易到难地重点进行语文应用规范训练,并让学生贴近现实,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注意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准确、含蓄的精华,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明显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写作中的写字训练使学生养成静心、专注、一丝不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说话训练则发散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用文写作训练则增强学生了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技能。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课堂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训练、启发,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解题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 解构主义 传统文学 发展及对策

随着社会问题与时政问题不断被世人知晓,解构主义以及逻辑中心主义开始走下坡路,已经无法在人们日常的文化政治生活中发挥正常的功效,这个来自西方的解构主义及其分支思想开始进入迷惘、失望和停滞的状态中。反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观念开始主导西方语境出现的后现代思想。解构主义思潮兴起于西方,是对西方传统中心主义思潮的一个反思研究。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之一的思想,对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语言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同时,他也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

现在“解构”是属于人类自身的,而不再属于哪一个领域或地域。因为中国也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在所研究的西方“解构主义”思潮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本己文化体制及问题。

一、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

研究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学中,首先注意的是要继承传承下来的属于自我的优良传统,并把她发扬开来。根据归纳和总结,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中最值得发扬光大的有以下三点:

1.重视归纳和取实证

中国传统对语言学研究从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虽然说,现代公认的具有学术意义的“实证法”来源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论述。然而翻阅中国文学研究史可以发现,“实证法”在中国中原地区,曾作为传统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论据基础。很多关于中国语言学历史的著作都是运用实证法和归纳法来完成的。例如《说文解字》一书,清代的乾嘉学派利用实证法来研究取证,讲《说文解字》编写得细致到位,从而取得卓越成就。然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乾嘉学派的主要观点与传统实证法都受到了否定,于是,现在所普遍运用的“实证法”就是西方学者的论据了,笔者认为这是不尊重传统的表现。我国文字学家王力也曾提出道:“我们决不能割断历史!决不能因为乾嘉学派的古老和时代问题就不要继承了,乾嘉学派必须得到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而言,乾嘉学派有着重要的历史证明意义,其著作也是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部分传统的研究学习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对于今天的研究活动也都是适用的。”“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对于学习和研究我国汉语言文字学是具有可行性的,因为,这之中就包含了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特色 ――归纳和取实。

2.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总是保持着浓厚的人文传统思想观念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观念,“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这样“离经辨志”的说法,都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语言背后内容文化和思想含义的追寻探讨。这些传统的训诂学以及汉语言文字学,历来都与国家文化的建立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人们常见的,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象形等多种文字构成的理据,这些都与文化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或者说他们都是直接服务于文化的发展的。

中国现代语言学在解释汉语现象时并不能完全适合,有时还会出现碰壁的现象,这是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造成的,而中国的汉语言语系和汉文字更多地充满和谐的人文色彩。所以,我国的学者们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促进汉语研究,在中国兴起了文化语言学,同时在之中找到一种较为切合汉语实际的解释框架,为学习汉语言文字学服务。在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语言现象和问题都能够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寻求合理的解释和答案。所以,在日常研究学习汉语言文字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使得语言研究人文化,是获取答案的一个捷径。

3.重视书面语言及其意义研究

评价文言文及其在历史上的功用需要我们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求证。由于,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性质差异巨大。而文言文是汉语言中传统的语言表意方式,是汉文字书面表意的传统手段。中国的文学研究学者通过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理论将汉字的音、义、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意义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系统,开展文言文学习。东汉时期以部首编排的《说文解字》中包含的组合字或独体字在离开一定的语言词汇关系后,仍能具有其他的本义或者引申意义。在传统的理解中,不会将文字意义归于语法中来理解,而是把文字的意义作为一个可独立研究的对象来分析。在训诂学中运用“义界”的训释方法,赋予文字意义,并在其内部进行结构分析。

我国古代的文学者非常重视语音在词汇词源系统、诗词韵律和语义系统中的表现意义,多以务实的精神在保证音证义的基础上,以义证音,互相协调,对文字的研究是很少做纯形式的运作。这样保证在提高了语言学的文字意义的基础上,也是后世研究传统语言文字铺平了道路。

二、中国汉语言文字学的未来发展及对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是我们在研究路上的关键,从汉语现象出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扬“拿来主义”,将西方先进的“解构主义”中适合的部分拿出来与我国汉语言文字学特点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具有可发展意义的语言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汉语言文字学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提高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配合

目前对于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在文学语言研究这一部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众所周知,汉语分为常用(即:实用语言)和非常用(即:古代汉语、古代文字学、现代文学语言等非常用文字方面)两个部分。其中,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目标主要是否让人一听明了,故而实用语言在编排逻辑和语序语法方面侧重于表现文字所体现的形象和达意,而非常用的文学语言使用的目标则是使语言充满意味和情趣,于是,更重视文字的逻辑关系和优美性。用一个名家的比喻来说明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母语比做一棵大树,树干、树枝、树叶、花朵,都属于表层的常用部分,根是深层的非常用部分。”

2.正确看待继国学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思想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和创造了大量的成果和优良的传统,这是现下语言学在发展发扬中最坚实的基础部分。虽然历史悠久,但当中肯定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弱点。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传统语言学中既有值得学习推广的重视实证和归纳的优点,也存在在演绎和推理方面做得不足之处。单一的实证和归纳是不足以产生现代意义的中国语言学的。语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节的笼统性和模糊性限制,还有训诂学中字、词不分的缺陷,而造成对声音分析过于粗糙等问题。都反映了我们传统语言学理论的薄弱地方。所以,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语言学。

3.协调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共同发展

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对于口语和书面语都不能偏废。现在,很多汉语现象不是用单纯的形式结构所能解释的。结构主义的观点就是重视语音,虽说重口语对当代语言学的独立和发展至关重要,但这样重口语、轻书面语对语言学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缺点。如文字学家启功先生所说的:“为什么汉语中那么多四节拍,那些多于四拍的压缩成了四拍,少于四拍的又加成了四拍。一个五言诗可以变换十种句式,只有一句不通。”虽然现代语言挣脱了“因文废言”的传统,但如果把重言而轻文的解构主义又强调起来,则在无形中也禁锢了语言学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出现贫血的现象,这是另一个极端。所以,把握好西方的解构主义为中学所用,是开拓我们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方式来认识中国语言学。“语言学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用一种方法排斥和否定另一种方法是不妥当的。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比认识自身容易,认识自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某个单一的研究路线能够解决的。”所以说,掌握好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多样化多元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汉语言文字学。只有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学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才会走上光明的道路,才能和西方语言学界进行平等对话,这就是解构主义给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启示。

三、结语

根据统计,国家在2001―2011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关汉语言学科研立项数高达1051项,其中有38项为国家级重点项目。由此看出,目前我国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资金支持在不断加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字学的需求也不断更新。而提高这些数据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中国人数众多,使用也众多,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泛,基础资源丰富。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引来了众多对中国语言学感兴趣的机构和个人,那么,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不容小觑,将扩大到国际范围之中。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也将得到急速的拓展,受政府扶持资助的项目逐步增加,从而提高研究质量,使得研究领域更加拓宽和深入。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宁.古代语言学遗产的继承与语言学的自主创新[J].语言科学,2006,.

[3]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记叙文、议论文如何运用铺叙手法呢?下面结合实例阐释。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屋檐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磅磅礴礴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漫旧式的庭院了。

著名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通过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这段文字,作家按照季节描写四月的黄梅雨、七月的台风暴雨、秋天的寒潮斜雨,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形象地铺叙出故乡冷雨的特点。作家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在其多角度、多方法地铺叙中得到细腻地抒发。

展开历史的画卷,我真切地看到:梵高在幽暗的画室里对着失败的人物肖像伤心垂泪,卢梭在空旷的原野上手捧《博物学》而悲观失望,奥尔柯特茕茕孑立被幻想小说的圣殿拒之门外。但他们并未被弱点束缚住,而是潜心发展特长,付出了成倍的努力。于是,梵高在大自然神奇的光与影里看到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呕心沥血,终让《星夜》永恒地闪耀在艺术的原野上;卢梭在激荡的社会进步思潮中看到了自己敏锐的思想,全力奋斗,终让社会契约论成为启蒙运动中的太阳;奥尔柯特在白雪飘飞的圣诞之夜感到自己对生活的崇敬,潜心写作,终让《小妇人》成为每代人崇拜的巨著。

篇10

从小羽在科技兴国的大环境下,凭借聪明才智,依靠传统工艺研发出新式花茶的情况分析,创业依赖于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

托尔斯泰有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成功创业与幸福家庭一样,其大体模式,即中华国学经典中所言的追求“天地人和”。

这里所说的“天地人和”,指的是创业成功者背后交织的时机天赋(天)、环境资源(地)和人际关系(人)三大因素。

在国家为我们大胆创新、创业提供诸多机会,使我们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环境下,个人天赋是最关键的一环。

在市场竞争中,创业者需要有执着、坚韧、激情和敏锐的品质,才可能走向成功。这些品质,除了后天的学习、实践及个人造化以外,大部分源自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

当然,并非所有具有执着、坚韧、激情和敏锐品质的创业者都会成功。事实证明,那些雄心勃勃、才华超群的创业者铩羽而归的大有人在。因为,一个具备创业成功潜质的人还需具备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胸怀天下、与人分享这两个要素。

人际关系对创业成功至关重要。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创业时,既无智能手机生产营销资源,也无技术资源,但他依靠积累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获得了这些资源。比尔・盖茨创业收获的第一份订单,不也是来自于他的母亲――IBM董事吗?

在人际关系中,创业者对自身团队的领导艺术和号召能力,对合作伙伴、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权力、资源的相互关系也不可小视。小羽运筹帷幄,面对产业走向衰败的窘境,不正是靠率领她的团队不断创新,靠有关部门推行她的标准的吗?

恩格斯说过:“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可见,创业者胸怀天下、与人分享是多么重要啊。

袁隆平将“杂交水稻”分享给了世界,世界也成就了袁隆平;小羽将工艺流程分享于民众,民众也成就了小羽。

而如今,不知有多少传统文化因不愿外传而面临没落,多少企业因死守秘方而败于恶性竞争。难怪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黑暗中沉思,希望唤醒人们吝啬于分享的灵魂。

这就是我利用中华国学精髓――“天地人和”的哲思,探究小羽创业成功的原因,在此和盘托出,与大家分享,希望有益于创业者的兴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