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篇1

一、让学生动动“嘴”

现在,学校的劳动教育非常被动,一方面,学校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结合学校活动开展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劳动,但是家长不领情、不配合;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应试化”非常反感,甚至认为学校变相地弱化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劳动教育仅仅是教师在“动嘴”,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

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国家的号召、学校的事宜、教师的教育,而应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自觉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主动地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宣传大军,为劳动教育鼓与呼。

教师要学会善于发动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平时,不但组织学生学习《悯农》之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学科知识,更应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农村,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宣传中。无疑,这样“动嘴”的活动,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好多了。

二、让学生动动“手”

劳动教育不让、少让学生“动手”,这看似悖论,却是我们劳动教育的现状。学生缺乏足量的劳动教育,甚至不知道还有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劳动教育需要动手,这存在着些许安全隐患,还有什么比安全问题更让学校揪心的呢?于是,能不举行的劳动活动就不举行、能不开展的劳动教育就不开展;另一方面家庭也有一些显性的责任,主要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力受苦。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伟大,进而产生热爱劳动、喜欢劳动的良好品质。因此,学校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做到有预案、有保障,以万无一失的活动安排去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让学生动动“脑”

有这么一种观点:世界是懒人创造的。这说明反省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教育他们思劳动。学会反思劳动的有效性,想出更好、更有效的劳动方法来。因此,要激励、鼓励学生“动脑”,学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益达到劳动教育的教育目的。

有一种观点,劳动教育仅仅是劳动,不需要动脑,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劳动教育不仅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劳动教育不仅让学生在劳动中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更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发展,其对劳动的认识更深刻、更深入。我们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即想出“快、好、省”的办法来,做一回劳动的“懒人”。

四、让学生动动“脚”

现在,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校园劳动教育,停留在大扫除这一老掉牙的活动上;不敢带学生去野外、社区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劳动教育如果仅局限于校内,这样的劳动教育是不完善的,其效果也是不完美的。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大胆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的劳动教育,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让学生的脚踏出校园,走入社会,以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视野,去统筹劳动教育,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责任,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让学生动动“眼”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简化的粗活,其实,它也是需要细致地策划、实施的。劳动教育需要一定的步骤去实施。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很重要。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细致、细心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开眼界,看到社会七彩缤纷的一面。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闭门造车式的教育,相反,它会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的新型教育。

六、让学生动动“耳”

劳动教育需要借鉴前人、他人的经验,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动动“耳”,听听他人的技巧、技术。学校组织劳动教育,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劳动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所在,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就劳动教育自身而言,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劳动思想教育,这比任何形式学科教育的效果要好。

篇2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篇3

一、集体劳动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热爱劳动人民,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有的学生因为怕扫地而逃学,有的学生经常逃避班级的各种劳动(如搬桌椅、值日擦黑板等)。在他们眼里,这些“活儿”能逃脱是很“机灵”的,况且还有家长的支持。同时,也有教师把诸如扫地等劳动作为对学生犯错的惩罚手段。由于学生、家长、教师的这些行为,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扭曲了,于是他们看到了脚底下的垃圾堆满了也不捡,随意扔馒头、倒饭,放学路上很随便地踩在庄稼地里……德谟克利特说:“如果儿童让自己任意地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劳动之于少年儿童是最基础的,在集体劳动中,师生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这种竞争的状态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劳动热情,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从而对劳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二、集体劳动可以激发师生热爱学校的深厚情感

我们小时候上学时,像平整操场、修补教室之类的劳动,根本就不用请工人,教师带着学生就完成了。一场劳动下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校园面貌变化,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敢发动教师和学生劳动,只得花钱请人代劳,殊不知恰好使教师和学生爱校的情感慢慢淡化,因为他们不知道校园面貌变化的来之不易,所以肆意破坏花草和各类建筑,甚至连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也不知道珍惜。在集体劳动中,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干活,不要随意损坏公物,让师生共同感受为学校添砖加瓦的艰辛和快乐,知道学校的变化需要很多人的创造,使师生热爱学校的感情不断升华。

三、集体劳动可以增进师生合作精神,使学生懂得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当今教育提倡合作,生活、工作、学习都需要合作,劳动既是合作完成又培养合作能力。在学校组织的集体体力劳动中,没有严格的师生和领导界限,大家围绕完成任务而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同时又必须相互配合协作,互相尊重。比如,抬一张床需要四人同步协调,在转弯、上楼梯、进门等处还要相互转换等等,这应该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尊重最好的形式,学生在这里学会了如何接受别人的指导帮助,教师也学会了如何尊重关爱他人。

四、集体劳动可以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很多教师担心,在劳动过程中师生万一受伤怎么办?其实,从劳动一开始,除了教师监督外,学生也非常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所以,一次集体劳动就是一次安全演练。集体劳动使我们深切地感到:安全就在我们身边。不管平时怎么讲,如果学生不去体验,安全知识也无法深入到学生头脑中,只有在各种切身的活动中才能使之深入人心。

五、集体劳动可以为学校节约有限的资金

在中国,还有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经费相对紧缺,也有许多学校实行精细化、节约化管理,适当地组织师生参加必要的集体劳动,既节省学校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又锻炼了师生的各种能力,培养自力更生的意识。

六、学校集体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公共事业的热情

篇4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

篇5

(一)倡导将体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天鹅之歌》的内容里,裴斯泰洛齐就提出在生活中受教育的重要思想。在“伊佛东”的学校里,裴斯泰洛齐特别重视体育,把各种体操训练发展到师生生活当中,为了全面锻炼机体,编排体操,体操能有节奏、有顺序地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在家庭和学校应该都进行体育活动。家庭里的生活劳作产生的动作,也是体育的一部分,例如生活中的做饭、行走等日常活动。学校里进行常规的体育锻炼活动,例如运动会、体操、游泳等。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里,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因此,当前的体育课程,需要思考如何教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生活体育精神,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生活体育活动项目。例如,体育教师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讲解动作、说明动作、注意安全等,让学生能对体育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把此项活动布置成家庭体育功课,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地要求练习次数。这样,就能把体育融入生活里,让生活里充满体育活动。

(二)倡导将体育教育融入生产劳动当中

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教育理念里,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在结合劳动来帮助贫苦农民,让贫苦农民通过学习提高劳动技能,进一步改变贫苦状态,而且把德、智、体的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联系,这种理念对现代社会的体育教育有积极意义。裴斯泰洛齐提出的“劳动教育”,训练内容包括:训练各种身体器官,职业、生活能力等的训练,也包括一切实践内容。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的起初阶段和最基本开始是劳动教育,且体育活动中最简单的要素就是关节活动。人类关节活动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能力,它能让人类的各种体力得到发展,也是体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关节活动是体力活动的要素,也是体育教学的要素。体力活动是最基本的劳动,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关节活动。体力发展是培养各种劳动的技能、习惯、教育和训练的基础。裴斯泰洛齐在儿童开始就主张学习一些劳动技能,他通过各种关节活动发展加入到劳动技能当中,例如手抓、走动、脚蹬等关节活动,通过这些力量和技巧来发展儿童身体。裴斯泰洛齐通过制定“技能入门”,用于帮助实际劳动,也作为体力发展的内容,像一些身体体操内容中有推、拿、挥动、掷等简单体操项目。通过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能够全面促进儿童体力发展,同时把劳动技能掌握。这就是裴斯泰洛齐主张的家庭和学校同时开展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

(三)强调体育教育应与其他教育活动协调开展

裴斯泰洛齐强调打击、拉转、震动、投掷、压等的基本要素学习以及体力训练,必须要在体育活动中掌握。为了实现教育人,要使人的各种机能发挥完全,包括脑、手、心、智、体、德等。这样才能实现健康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同时进步。例如儿童体育活动可以使旺盛的精神体力得以宣泄,能使压力舒缓,也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体育活动开放才能形成人际互动,促进儿童培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能在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体育运动对全面体能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和其他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把体育中的技能、认知、情意等落到实处,使体育教育与各类教育并重。

(四)体育教育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本能

裴斯泰洛齐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增长认识,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和研究,体会其中的知识和方法。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习者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更要让继承者在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能对体育文化进行创新,让体育学习者逐渐把体育生活充实,能够发现和思考体育动作以及体育的每个环节,并能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发现新内容和新方法,这样不仅能满足自我实现的情感,还能促进体育发展。例如体育教育课中的创作课程,老师可以利用教导者的立场引导孩子的体育心灵,促进孩子创作能力的发展,并与他们互动相处,完成体育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心每个孩子的体育意识,根据不同孩子用不同教育方法来施教,帮助孩子的潜能表现,鼓励孩子从各类体育活动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能够快乐地享受体育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体育教学实现最好效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

(五)体育教育工作应逐步增进

教育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德、智、体的教育协调,这三者彼此之间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裴斯泰洛齐就对整体教学过程存在的最简单教学因素,也是教育要素,做出强调,教育要从这些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让儿童从最简单的开始接受教育,然后逐渐增加复杂的要素。裴斯泰洛齐这个理论全面实施到儿童的初等教育体系当中,让初等教育能够使德、智、体等的教育和谐地在教学中展开,并能均衡地发展德、智、体的教育。体育活动中最简单的要素,裴斯泰洛齐认为是关节活动。关节活动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动作,生活当中处处包含着它,如撞、拉、跳、压等,把这些基本的关节活动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体育活动也应该从简单因素开始,等这些简单动作熟练掌握,再进一步训练复杂动作,根据人的体质和年龄的增高而逐步加强训练。这样逐渐地由简到难的动作练习,就可以使儿童力量和技巧逐渐发展。

二、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强调健康是体育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体育作为人类获得健康的最有效方法和手段,裴斯泰洛齐在19世纪时就已经提出了体育的价值,认为体育活动对人类、国家以及社会活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将健康视为人类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根本目的,这为以后体育课程的有效建立奠定了基础。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与发挥。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才逐渐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与研究分析,并从作者深刻的体育思想中得到了更深的含义。

(二)孕育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中,早已孕育了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联系,而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思想的来源离不开这位伟人的体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有着高度一致性。首先,就素质教育的含义而言,狭义上是针对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与在裴斯泰洛齐的“头、手、心”的思想较为对应;其次,素质教育的三个素质层次,正好对应到作者认为人发展的三状态中,即自然、道德、社会的素质与状态。在素质教育理念中,裴斯泰洛齐还把思想深入到青少年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中,在相应的初等教学中,认为不仅要使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而且还具有三方面教育获得平衡发展的能力。通过上述思想,可以将教育的各类要素进行划分:智育所要表达的最基本元素是直觉的有效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类与智力相关的能力;德育表达的基本元素为情感的互通性,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我行为的情感与爱的能力;体育要表达的基本元素则是身体的活动性,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青少年身体的健康成长与发育。

(三)体育教育要从幼儿开始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而且作为母亲以及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婴幼儿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体育教育与活动,我国并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且母亲的教育方法也比较欠缺,体育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必须通过国家和家庭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来开发幼儿体育教育。通过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启发,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体育教育中,要进一步开展幼儿体育教学。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幼儿体育项目与活动的开发研究。只有以研究的相应成果为基础,才能逐步积累的经验实施到我国幼儿体育的具体教育中。其次,要培养幼儿体育教育性专业人才。专业性人才是进一步发展幼儿体能的引导者,各个高校应该设立相关课程培养适应性人才。同时也要加强院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才能广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在幼儿中的开展。再次,编制适应幼儿体育教育的配套性教材,这也是普及体育教育方法与知识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对于我国母亲了解幼儿身体成长与发展,采取合适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体育活动要与儿童的运动天性相符合,遵循其发展规律

裴斯泰洛齐所论述的要素理论,要我们在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这一原则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儿童与生俱来的性格就是运动,也是自然的一种本能,但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体育课不喜欢,而对体育活动特别喜欢的现象,这也恰恰显示出孩子的自然属性,我们的体育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师资水平和安排的实际教学等,存在的问题都很严重,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儿童的教育有别于成人,他们自然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如果不重视儿童先天的规律,不在儿童的兴趣爱好发展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教育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那么对儿童实施的教育发展必然会遇到阻碍,也限制了体育发展。如果也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不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给儿童教学,最后的教育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有些教材内容距离儿童很远,而且有很大的难度,不能有效地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实施,这就让小学的体育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选取方面,要用一些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运动项目,让儿童喜欢体育运动,选择合适的竞技类体育运动,让教学内容满足儿童的需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上,要与儿童生活中的简单动作进行结合,让儿童的体育教学与日常行为活动联系起来,有效的促进儿童体育学习。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班主任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235-01

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的导师和引路人,在特教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特教班主任呢?

一、要有爱心

班级每个学生在致残原因、残疾程度、学习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反映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课堂内外表现等方面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放弃班级任何一个残疾学生,尽最大可能关心、照顾班级每一个残疾学生,把爱无私地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不但是教育公正、平等性的要求,而且也是班主任伟大人格的具体体现。

1、正确、客观地看待差异

个体之间,即使是正常人,也会有很大差异,就更不用说残疾学生了。作为班主任,首先是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差异,懂得差异是绝对的、永存的,是一种客观现象,只要有存在,差异就不会消失,是差异使得我们生活的地球丰富多彩。同时,作为班主任,要建立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人是生而平等的,无优劣之分。因此,在这个由残疾学生组成的班级中,无论他们家庭背景如何、残疾程度怎样,也无论他们课堂表现如何、考试成绩好坏等等,他们都是平等的,在这一点上,他们无任何差异,都应得到班主任平等的、无私的关心和照顾,任何人不能因为感情因素而使一部分哪怕是个别学生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无论是聋哑学生还是智障、脑瘫学生,无论是温顺听话的学生还是调皮捣蛋的学生,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绝不能带有任何个人感彩和偏见。

2、培养优等生,激励中等生,转化后进生

俗话说“人的五个手指也不一样长”,在班级中存在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个差异。我认为,班主任应当在培养优等生、激励中等生和转化后进生三个环节上发挥积极作用。

优等生是班级的佼佼者,班主任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不娇不溺,使之更上一层,在班级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中等生比例较大,是班级的主要力量,拉一把就有可能成为优等生,因此,班主任要对他们多加鼓励,勉励他们向优等生学习;后进生虽是少数,却是最需要关心和厚爱的,作为班主任,要对他们多加关照,让他们同样可以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班集体的温暖,努力使他们逐步向中等生转化而不至于掉队。总的指导思想是把爱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尽量照顾有特殊要求的学生

残疾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个别学生会有特殊要求,需要特别照顾。有脑瘫的学生需要行走、锻炼方面的照顾,有多动症的学生需要行为方面的矫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需要心理方面的辅导,有时有癫痫病的学生需要时时留心等。对此,班主任一方面要号召班级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要在班级管理、劳动值日、就餐、就寝、个别辅导等方面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不仅可以促进每一位残疾学生的发展,而且也能使学生之间学会相互关心。

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且对他们的身心缺陷进行康复补偿,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不仅要做好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有超前的眼光,为残疾学生的未来着想、铺路。

1、坚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坚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而不是只偏重一两个方面,要坚持素质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在指导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和健康的人格,使学生能够健康、愉快地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对残疾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班主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残疾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在高年级,要加强职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学到一技或多技之长,为将来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虽然这项调查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开展的,不具有普遍性,但这则新闻说明,三地小朋友的理财理念和能力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与此相反,我国青年群体的理财观和消费观还较为滞后。青年人群中出现了不少“温室族”“财盲族”“月光族”等族群,一喜一忧两种现象,直指“财商教育”这一话题。

按照“财商”概念的首倡者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中的定义,财商即理财的智慧,包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等理财观念与正确使用、获取金钱的理财能力两层意思。通俗点讲,“财商”是指人在经济社会里,通过获取金钱反映出来的生存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中应试教育氛围较浓,重视学生智商的培养,却忽视了同等重要的情商和财商,尤其是财商教育,导致不少人在理财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和应有的理财能力。

好在近年来,财商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家长和学校也慢慢认识到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一些家长通过劳动教育和消费实践等锻炼孩子对理财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财商教育课也开始进入学校课堂,今年9月起,广州市36所中小学在国内首批试点开设金融理财知识教育地方课程。对于小朋友来说,这是好消息。

篇8

一、践行“六大解放”理论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文章中,具体阐述了创造教育理论的精华―“六大解放”。他认为,儿童具有创造力,只有将这种创造力解放出来,才能使创造力不致被埋没、被浪费。因此,他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方法。即“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要解放儿童的嘴、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动手的重要性是劳技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手脑并用是创造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我们的新课程更应该倡导并落实。

二、践行“劳动教育”理论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要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认为手的解放本身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环节:“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以后,人类乃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于更高之创造。”如果手没有解放,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人类的这些进化就无从谈起。在劳技课上的木工和塑料工学习中,我带领学生先从模仿制作再到自己设计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都放在我们学校劳技作品展览室,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橘皮、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了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传统教育对手的解放之重要意义却毫无认识,它只要学生“规规矩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把手束缚了起来。陶行知为此呼吁解放学生的手,“使他能干”、“劳力上劳心”使手脑平衡发展,身心平衡发展,增强体质,体现“劳动是最伟大的美”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三、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核心理念应该是:教育应该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现实中磨砺健康的人格,培养美好的人性。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主张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对于学生学习劳技来说,他们的生活实际应是他们首要学习的内容。必须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我们开展了“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父母一天工作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劳技课堂上学会的简单家政常识、烹饪技术用到家庭生活中。引导学生把家庭服务作为“岗位”,扮演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体验父母的辛苦和紧张,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我们还组织学生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帮困助残,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只有我们不断践行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四、践行“教学做合一”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之一。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要在做上学,做便是教,做便是学,做是中心,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其次是要了解学情,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做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才能真正实现做上教、做上学。再次是营造教学做的氛围和环境。比如我在教学小学《劳动与技术》(苏科版)四年级下册的泥工课时,带领学生到我们的劳技教学基地―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御窑砖瓦厂,让学生去观摩御窑“金砖”、“花边滴水”的制作过程,有很多学生都掌握了花边滴水瓦的制作本领,其中有三名学生现场制作的“花边滴水”瓦在 “红领巾水乡风情节”系列活动之“民间工艺品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我校的劳动技术教育特色成果“铭古坊”,在2007年5月18日苏州市第五次少代会―劳技操作展示场上亮相,随风飘展的古式旗帜,委婉的古典音乐,同学们熟练的技术,成为技能展示场上的亮点,吸引了原市委书记王荣、市长阎立等市领导驻足观看,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2011年10月29日晚8点50分苏州生活资讯―《今日相城》栏目对我校开展的挖掘社区资源、引领传统工艺融入劳技课程体系,开展特色动手体验教育活动进行了精彩报道。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创造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品质,使得我们家乡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篇9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多年的积极探索,后勤在硬件设施、规章制度以及文化环境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1.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1.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1.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1.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3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3.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3.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3.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篇10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课程;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03-02[作者简介]谢兆萍(1979-),女,江苏江都人,本科,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对少先队员们作重要讲话:“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当前,少先队组织要指导队员认真学习贯彻在“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通过引导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园、家庭和社区劳动实践体验,使队员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培养队员热爱劳动、勇于创造、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增强队员的身体素质,提高队员的劳动能力。

一、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目标看,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相结合

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明确提出: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劳动意识,锻炼强健体魄。在此基础上培养队员树立劳动的光荣感,把劳动内化为队员自己的意识,并形成习惯。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教师可带领队员认识科学家王选、袁隆平、吴孟超,劳动模范许振超、包起帆、徐虎,优秀公仆任长霞、丁晓兵等,让队员知道他们就是劳动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劳动光荣的典范。使队员了解: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队员树立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的劳动意识。

少先队活动要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督促队员形成劳动习惯。家庭教育活动中可引导队员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辅导员要引导队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创造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习惯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少先队组织应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等少先队活动,为队员搭建平台,让队员参与劳动实践,并结合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劳动的荣誉感,潜移默化地加速劳动习惯的形成。

二、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看,注重校内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校外劳动实践的锻炼相结合

(一)校内课程设置,全方位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进行主题鲜明的专项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的整合,比如结合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课程中“西红柿炒鸡蛋”一课,开展“最美小厨师”比赛活动。

教师可结合晨会课,对队员在校期间每天的值日工作进行评比: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黑板干净整洁,以此评比“最佳值日生”;教室的电灯及时开关、黑板前的投影仪用完就关闭、饮水机的电源线每天放学后就拔离插座,以此评比“最佳节能员”;及时为“植物角”的小花小草浇水、松土、晒太阳,以此评比“最佳小园丁”。

教师、辅导员还可充分利用少先队阵地,对劳动技能的形成推波助澜;利用橱窗校园“劳动之星”,培养队员劳动的荣誉感;利用广播台介绍劳动经验,如洗红领巾的要领、刷运动鞋的技巧、系鞋带的方法等,让更多队员掌握劳动技能。

(二)校外实践锻炼丰富多样,多渠道拓宽队员劳动视野

学校可以大队为单位,开展集中活动,带领队员走出课堂,组建红领巾小记者团、雏鹰假日小队等,开展专项劳动实践活动,走进工厂、农村、城市社区,走访亲友、邻里、家长,与身边的党团员等劳动模范结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如走进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并帮他们拾稻穗、搬粮食,体会“粒粒皆辛苦”。走进工厂,进入车间,看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并体验他们的工作岗位,了解爸爸妈妈挣钱的不易。走到红绿灯路口,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并戴上志愿者的标志,挥舞小旗指挥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体会交规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时间看,注重队员年龄特点的劳动与节日时效体验活动相结合

(一)关注队员年龄特征,开展恰当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教师指导队员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各个年龄段队员的特征,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低年级队员以简单操作劳动为主,中年级队员以劳动技能培养为主,而高年级队员则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辛苦,更懂得感恩与回报。如在自理劳动方面,低年级学生能自己刷牙、洗手帕等,中年级学生能自己梳头、洗澡、洗小件衣服等。在自我服务方面,低年级学生要学会铺床、叠被等,中年级学生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专项竞赛活动同样如此,洗红领巾比赛、系鞋带比赛适合放在低年级中举行,而包饺子比赛、蛋炒饭比赛则适合放在高年级进行。

(二)抓住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每一个重大节日开展的活动都能给队员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结合节日活动开展的专项实践体验活动,既增强了队员的劳动技能,又提高了队员的劳动意识。如“3月5日学雷锋”时教师可带领队员走上街头,拾捡路边杂物、铲除墙壁“牛皮癣”、清扫道路垃圾等;母亲节当天,队员们在家为妈妈炒一盘菜,给妈妈梳梳头,帮妈妈洗洗脚,再抱一抱妈妈,在劳动中培养队员感恩之情;春节来临之际,队员们走进社区,为社区的爷爷奶奶写春联,送祝福;重阳节时,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擦窗户,拖拖地,再帮老爷爷老奶奶捶捶背。通过这些活动,队员们总能受到精神的洗礼。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人生价值的实践成果最充分的肯定。少先队员只有今天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将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游园.少先队社区教育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8).

[2] 詹小娇.小学少先队组织工作现状调查与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