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发展研究

篇1

关键词:工程水利; 资源水利; 转变; 发展; 联系;

引言: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成为当下人类关注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减少水体污染是全社会倡导的主题,合利应用水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工程利水,才能控制住水流危害,预防洪涝灾害,并对水量的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随着社会应用的要求提高工程水利作为基础水利,其向资源水利发展已经向为一个必然的走向。

一、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水资源是指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水利是一切水之利,比如可以提供淡水、鱼类、水能等。

工程水利广义上就是指对水的利用,比如城市生态水域建设、农田的灌溉工程,水电站大坝建设等都是工程水利,工程水利是和筑坝(水闸)相关的发电、引水、航运项目或农田水利工程等,合理利用水资源,达到除害兴利目的研究和工程,工程水利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也称为水工程。

资源水利是说可以用的水资源,就是地下水、冰川水等,水能资源是可以被用来转化为能源的水资源,像三峡一样,要有一点的流量,一点的坡度,可以把水的重力势能等转化为电能或其它能源。资源水利: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包括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水。而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水能资源: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工程水利是为了兴利(防洪、灌溉、发电等)而建造的水利工程,资源水利就是保护,开发水资源及相配套的林业等资源而进行的工程。

二、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的原因

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水。而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地球上的水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实际上,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地球上的浅水资源却很少,在这样很少的淡水资源中人类只能使用其中的极少部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为地球上的生命所需,而且对于整个农业、工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由于人类对保护淡水资源的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力,致使淡水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因使用不当而对淡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以致造成可用的淡水资源缺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除去工业对水资源的污染以外,最大的污染就来自居民的生活垃圾!就在长江的中上游地区,尤其是四川那一带,当地的居民把大量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于江边,只等一场大雨就可以将其冲人江中,工业的废水和居民的生活垃圾就这样从长江的中上游向小游流去,造成极大的污染。人类不正确的使用水资源方式,导致可用水资源的急剧减少,所以当前利用工程水利来制造可用资源,。

三、发展资源水利的相关策略

就资源水利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工程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对工程水利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目前来看,工程水利工作尚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工程水利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节源开流的宣传,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早就被人们关注。但是,人们经常使用“水资源”一词,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关于水资源的含义,有几十种之多,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可以供人们经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复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资源。这样,苦咸的海水就不算在内,连千年难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加大节源开流的意识,达到可持续长远应用。要增加水资源,就要得用资源水利把所有河流的源头地区的小溪流上筑堤修筑小水库,水库的规模不怕小,关键是要多,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以灌溉和再利用。

水利建设是标志着国家基础建设保障,水不仅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公共性的社会资源,而且是经济性的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生命性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文是水利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的基石,水环境保护的前哨。不是空头口号,正被全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

强化水利建设工程,达到水利建设工程战略性的转变,第一要从资源水利的基础上来理解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化的真正意义,并借此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安排,运用工程上的建筑来综合,以落实资源水利建目标达到更好更快更新更有效的状况。

结束语: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随社会的高速的发展,水资源的合理正确良性的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的发展基础,但同时资源水利又是工程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工程水利不能完全被资源水利所替代,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工程水利或单一的资源水利都会不免有缺陷;同时,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人类社会水资源取得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并用模式有了可能。要想让人类的水资源得到必要的应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水利的发展就成为了研究人员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毅.谈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以密云官厅两大供水体系为例[J].北京水务;2006(06).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技术;发展;时间轴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水利工程多维技术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工程因大型水库建设工程遭遇执行困难,而转向拦河堰取水工程、水资源规划、河川整治、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规范、环境水理、地下水及水利科技研究等方向发展。水利部门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现代化的水利工程顾问团队,除从事传统的水利工程外,也提升至政策层面及水利经济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本阶段已大量使用电脑及有限元素分析法进行水工结构物应力动态分析及仿静态分析工作,在水文技术上发展类似于二维降雨径流模型。该模型以运动波模型结合数值地形建立二维网络,模拟降雨径流及淹水分析模型,可直接计算流域内各处的径流量及淹水分布。另外,这一模型业已成功应用于淹水分析上。

第二,本阶段的水理分析技术也跟随世界各国,由传统上一维定量流及变量流的分析发展至使用二维定量及变量流分析。在河川工程上利用二维水理分析可显示结构物附近水理分析。二维分析反应结构体附近流速放大及地形变化的效应,使水利工程设计上更能掌握水理变化的影响。

第三,在溃坝洪水分析方面,也由一维溃坝洪水分析发展至结合二维溃坝洪水分析模型,进行下游地区淹水分析。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多个水库的溃坝分析工作。另外,也针对土石坝的特性,结合溃坝水理及输砂公式,计算土石坝的溃坝过程及产生洪水。这一模型也已应用于我国多个溃坝分析工作上。在海岸环境水理方面,主要分析水体污染扩散、温排水排放及海岸地形变迁分析等工作。

第四,在温排水排放分析上已由利用COMIX进行近域温排水扩散分析后,再利用MIKE21进行远域二维水理分析的方法,发展至使用MIKE3进行三维水理演算及温排水扩散分析。这一技术发展后,我国水利工程师已能充分掌握现代化的高等水理分析技术,可应用于环境水理方面等高深的研究课题,如水质优养化、地形变迁、污染扩散等工作。

第五,在地下水技术方面,在这一阶段也发展至二维地下水数值分析及三维地下水数值分析工作,并引进MIKE SHE计算整个流域地表地下水的交换及地下水资源的分析。另外,引进地下水保育的观念,至此我国水利技术已能够与发达国家齐步。

另外,我国水利部门在本阶段也大力发展水利信息的技术,首先建立了水资源GIS系统及资料库,并运用于水资源综合发展计划,在很多水库的监测计划中整合GIS系统、资料库、系统工程、机电工程、水文预报、洪流演算及操作控制等,建立起一完整的水利信息及洪水预报系统,可适用我国各流域。同时也发展出决策支援系统及模拟培训系统,以便水利操作人员更能利用水利信息系统以辅助水库操作工作。

二、新世纪以来的水利工程综合技术发展

本阶段我国水利部门所从事的水资源工作主要有人工湖设置规划、水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在河川工程有淡水河河川环境整体规划、溪流整体规划、排水改善规划、易淹水地区排水系统治理、排水治理计划、水库安全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在水利信息领域,办理各区域水资源管理系统建置及溪流域径流测预报监测控制系统等工作。

本阶段水利技术发展于工程设计、水资源规划、水库安全评估、水利信息、水域环境研究与调查、都市防洪与排水、海岸工程及地下水资源工程等各方面均有技术提升的成效。这一阶段我国水利部门的主要贡献为发展国内自主研发的二维通用型水理分析模块(SEC-HY21),这一模型的开发奠定我国水利工程除顾问业务外,与国外大型树立工程研究机构并驾齐驱。

第一,在溃坝洪水分析方面,使用所研发的二维明渠流水理分析软件SEC-HY21,以及参考美国气象局所开发的DAMBRK 及FLDWAV 模型,来计算坝体溃决的出流量历线。另外引进由水利部门与荷兰WL-DelftHydraulic公司合作共同研发的二维淹水模拟程序——SOBEK模型,应用在易淹水地区的综合治水规划中,发挥战略规划与防救灾应变的功效。

第二,本阶段我国水利工程部门更引进世界顶尖流体动力学(CFD)模拟软件——FLOW-3D,应用于水利工程的设计,作为水库溢洪道水理计算、水力电厂平压塔模拟、水力电厂进水口输砂模拟的工具,让使用者以精确的模型进行水力分析。通过FLOW-3D的Multi-Block网络设计,可显示水如何通过整个3D水库模型的状况。

第三,在地下水技术方面,为考量地下水饱和及饱和层间的水流变化情况,及后续地球化学反应需求(Coupled Varably Saturated Flow, Heat Transfer and Reactive Chemical Transport),我国水利部门引进了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叶高次教授开发的地下水模型及地球化学模型(FEMWATER),以有限元素法求解空间变化,而在时间上则以有限差分法进行地下水流场的模拟。同时,水利部门更与国家研究台风的部门合作共同发展HYDROGeochem的研发及推广工作。

第四,水利部门在本阶段对于水利信息的技术则有更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应对时代变化,水利信息技术已发展为自动资料收集(降雨、水库、坝、发电厂、河川水位等观测资料),并运用于防灾预警、水资源调配管理等计划。

第五,在海事工程技术方面,借助SEC-HY21的发展进行各河口暴潮水位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业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oastal Engineering Journal,说明除规划、设计等,我国水利工程实务技术已臻成熟,而其研究发展的能力也获得国际上肯定。这一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组织也在海外从事许多计划,尤其是在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开展的各项水坝工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声名也远播国外。

三、小结

本文的分析是基于时间轴进行的。事实上,在具体的技术上,我国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土石方工程施工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在工程规模、机械化水平、施工技术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解决了一系列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的施工难题,如深厚覆盖层的坝基处理、筑坝材料、坝体填筑、混凝土面板防裂、沥青混凝土防渗等施工技术问题;其中在工程爆破技术、土石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等方面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在基础工程、堤防工程、导截流工程、地下工程、爆破工程等许多领域,我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施工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大容量、高效率的配套施工机械装备更新改建,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施工速度和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新型机械设备在堤坝防渗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系统工程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组织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现状;发展趋势;研究

 

水利工程建设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对此非常的重视,并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水利建设事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关,更关乎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设计的意义在于实现某种建设目标,它对该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及其功能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灵魂与核心。在大力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加强对水利工程设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设计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类建筑项目如雨后出笋般出现,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中的经济意识缺失

据调查显示,由于水利工程造价设计中的量与价是实现已经确定了的,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量也不会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进行随意的改变。这显然会出现问题的,众所周知的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造价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若工程设计过程中没有将此因素考虑进去,则该设计就失去了意义和指导价值。但现实中却真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水利工程设计部门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而全面的考虑,工程技术人员也没有这方面的经济观念和意识,因此导致设计问题不断出现,工程设计规划失去了参考价值。根据这一设计规划,一旦进入到实际施工阶段,业主就会为此多次与之交涉,这时设计人员才开始细致的比对各项数据,无疑会导致施工工期的延误,进而增加了施工成本。

2、存在着偷工减料的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这是有目共睹的,该工程设计总是根据实际招标设计及施工图纸上的要求不断细化的,其中主要有工程的结构示意图、费用计算以及工程量等,有很多的基础资料同样也要慢慢的进行补充和完善。据调查显示,很多的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都非常的简单,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设计者总是自认为有一个大致的施工建设方案即可,却无心对此方案进行科学的论证,没有方案对比和水文地质情况考虑的工程方案实在是没有参考价值。在水利工程设计时,很多时候是直接从下级的设计方案中照抄照搬的,没有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地质和水文情况进行妥善的规划,偷工减料、简单粗糙,这样的工程设计一定不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3、缺乏等级观念

一般而言,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是要严格遵循等级观念的,主要是根据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投资规模来设置这一等级。水利工程设计也不例外,同样要严格遵守等级划分。虽然应然上应该是这样,但实然上却并非如此。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总是忽略对施工等级的充分考虑。实践证明,水利工程设计中的等级过高,很可能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等级的设置太低,又可能会难以完成预期的规划目标。由此可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察地质、水文以及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准确进行等级划分,而且还要确立洪水标准以及建筑结构的抗灾级别,并将此全部纳入到工程设计规划方案之中。

4、服务意识匮乏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领域也开始实行业主负责制。按照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来说,自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规划、融资,到后期的图纸设计和施工队伍组建,最后到该工程项目的投入使用,都应当由该水利工程项目的业主直接参与和把握。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设计单位对实际情况并不非常的清楚,同时不没有为业主进行服务的那种积极意识;一旦与业主发生分歧,则就用水利工程设计规程及相关的规范文件作为挡箭牌,拿一些硬性的条文制度进行搪塞。事实证明,这种服务意识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非常不利,应当及时转变观念。

 

二、水利工程设计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格局,就要探寻新的发展方向。

1、走设计承包之路

所谓设计承包,主要是指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设计院来承包水利工程的设计任务,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有效的节约资金,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由设计院承包工程设计项目,可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设计出非常好的方案,既简化了中间的流程环节,也促进了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实现;第二,可以加强采购、施工以及设计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采购、施工和设计人员可以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采购、施工以及设计部门之间的饿相互独立,闭塞信息;同时还可以杜绝因设计意图理解错误而导致的采购错误、施工错误等一系列连锁效应;第三,可加快水利工程设计创新步伐。通过设计承包策略,可以促使设计人员直接参与工程施工材料的采购以及施工过程中去,在与建筑市场密切联系的同时,也可以总结很多的有益经验,为以后的水利工程设计创新准备好了条件。

2、进一步加大审查力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水利工程设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理念和策略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不在是传统的综合型与专业型管理模式,而是向着专业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可以说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当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而言,大多数都是采用了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实践中总是存在着一些标准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监督不利等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尤其是水利主管部门的主要设计评审专家一定要加强警惕,时刻想着拿起法律的武器对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控制,进一步加大对工程设计的审查力度。设计方案评审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建设实地亲身了解实际详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合理的条例和准则,从而使工程设计更加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3、加强人才培养,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为推进水利工程设计的全面发展,在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建立一个优秀设计人才档案,并不断的在项目管理、知识结构、建设经验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综合型水利工程设计才。同时,还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合理使用设计人才,将设计人员的冗余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仅要引进优秀的设计人才,对现有人才加强培养,而且还要不断的改善用人环境,构建一个包括要素变动、人事管理以及生产组织在内的约束体系。此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体制,以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能动性。

 

三、结语总而言之,水利工程设计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技术创新,为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

[1]吴永绮.探析水利工程设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2]赵文杰.浅析水利工程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2009(32).

[3]祝王夫 杨骅.水利工程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7).

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利;危害;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及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大量耗费资源从而造成环境迅速恶化的基础上的。在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及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遵循的原则,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保证这一原则顺利实现的有效、唯一的方法。水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对水利危害很大。

一、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1 枯水季节水量大量减少,洪水季节水量大量增多。水土流失的后果很严重,最突出的就是在枯水季节,水量大量减少,容易出现水源枯竭、河道缺水断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土壤水量大量减少。一般来说,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是储存水分的空间,也是水分存在于土壤中最重要的地方。空隙在土壤总体积中所占的面积比例为30%一50%。若发生水土流失,将会造成土壤丧失,储水空间崩塌,致使土壤蓄水量大大降低,因此在枯水季节,会加重失水量;在雨水季节,地面水量增加,容易引起洪水。2)水土流失对梯田、湖泊、水库等的影响很大,容易引起淤积,使得蓄水容积减小,也容易发生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

2 加剧洪水侵蚀程度。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严重遭到破坏,而植被原本缺乏的山区更是水土流失的常见地。当雨水大量来临时,地面坡度大,且植被不足,导致坡面对水的截留作用很小,土壤蓄水能力降低,从而使得降雨速度大大超过水的土壤渗透速度,雨水在土壤表面大量、迅速堆积,很容易瞬间崩塌,形成山洪,山洪发生的时间一般较短,但破坏力很大,洪水夹杂着泥沙更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3 形成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防洪效果。植被的严重缺乏,导致土壤表层在水力的冲击下,大量泥沙流入江河、水库,这大大减弱了水利工程的防洪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库容减少导致水库防洪能力降低,使用寿命也相应减弱,淤塞严重时还可引起垮坝等情况;2)泥沙流入,河床抬高,容易引起洪水泄流不顺畅,水位相应上涨,才会经常看到10年、20年一遇的水位升高现象。

4 引发泥石流等灾害。植被破坏,造成雨水径流改变,土壤、地质结构易受外界影响,一遇暴雨,地质结构崩塌,从而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能够冲毁房屋、影响通讯及道路设施,更重要的是水利设施如农田、水库等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使河道断流,从而影响航运。

5 加重水污染。发生暴雨的次数增加,雨水中的含沙量增加,使得洪水浊度愈发严重。此外,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农药等,这些物质随着水体向周边扩散,经过其它土体、流入其它河流,扩大了污染面。因此,水土流失越严重,污染程度就会越大。此外,由于河道等容易发生淤积、雨水季节雨量增加、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加重了水污染速度。

二、水土保持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源头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做好源头治理,只要源头工作做好,后续的工作将会大大降低人力、物力的使用,并提高水土保持效力。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点、线、面都应考虑到,统筹规划,以防为主、治为辅。由于我国各地的土壤、地质结构等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一般来说,以大流域治理为主,小流域为一个单元,突出重点,做好以下几点措施:1)改善传统耕作方法,大力推广水土保持耕作,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2)加大植被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增加蓄水能力,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给;3)建立水利工程,提高洪水防治能力,增加地表水的利用率;4)合理利用化学试剂,改善土壤结构,减少蒸发,提高土壤质量。做好以上措施,能够充分利用雨水及地下水资源,从而缓解雨水急剧减少、积聚增加的现象。

2 提高监督力度,减少河道淤积。河道淤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在施工建设中,应以生产建设项目为单位,采取边施工边预防的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修建铁路、公路应充分利用荒地,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及植被的破坏,减少废弃土石;隧道开挖工程的废弃土石量较大,应将其集中到有河流的地方,做好植被保护工作。总而言之,这些防治措施的实施必须由监督机构加以监督,避免所罗列的预防措施成为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

3 利用先进技术,防治水体污染。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尤其是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更应讲究过程。1)做好各项规定的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出发,控制水土流失情况,减少土壤含有的农药、化学物质等残留物对水体的污染;2)种植水土保持林,减少有害气体的污染。市区可适当增加如松、杨等水土保持林的种植面积,这些树种可以分泌杀菌素从而减少空气中的有害菌体,增加空气质量。在工矿区,有毒气体较多,因此可在该地区大量种植垂柳、侧柏等一些能够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3)增加树林的种植面积,净化水体。在河道旁开渠,种植柳树林,污染的河水通过柳树林的净化,会使大部分污染物留在树林网中。有数据显示,欧美国家采用该方法使得污水处理效力达到了90%,因此可大力推广。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之路,而水利作为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应强调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严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王琦,马国花.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西部科技. 2009 (04)

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水文水利计算 教学研究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76-02

“水文水利计算”课程是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多且抽象,该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1) 基本原理;(2)水文分析计算;(3)水利分析计算。最后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将所学内容串联起来,综合运用。 根据内容性质不同, 遵循多元智力发展理论。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语言能力和逻辑智力,对于其他智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均有所忽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学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983年出版的《智能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1999年他又提出了存在智力的概念,丰富了多元智能的内容。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论点有[2]:(1)智力的多化。每个人具有八种智能,这些智能彼此独立,但在解决问题时共同发挥作用;(2)智力的独立性。每个人的各种智能高低程度,具有一种很高的智能,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3)智能的情景化。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如何思考 ” 和“如何解决问题 ”的教学理念[2]。作为大学教师,学习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在教学中:(1)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扩充能力范围。传统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业智力,对其他能力诸如社交智力、自我认识智力有所忽略,而这些能力对于现实生活极其重要;(2)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展示了更丰富的学术世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 ,并把它们统一起来。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能力观。学习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3)注重个别性、个性化设计。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成长 ”,人尽其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多元化的教学研究,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

2 多元智能发展视角下的《水文水利计算》教学研究探讨

目前市场上《水文水利计算》教材任何一本至少都有10章基本理论。笔者使用的是武汉大学雒文生教授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共计14章。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44个学时及两周的课程设计。因此,时间紧迫,必须对部分重复内容进行删减,将更多学时投入到重点教学内容中。水文水利计算与其他专业课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主要是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而设置的,并非完全独立。因此,这门课程中难免会牵涉到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气象与水文》章节内容中的每一节是《水文学原理》课程内容中对应的每一章。对于此部分内容,可以利用一大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回顾。重点放在《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因为这是后面水文计算部分及水利计算部分应用时需要的主要方法。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在教学课堂中结合科研和实际教学内容。

2.1 科研为教学服务

科研和教学是教师的两项日常工作,但教学是基本。如何做到教学助长,科研服务教学体现在教学课堂设计上。教材在短期实测径流资料时的设计年径流计算以及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的设计年径流计算中只提及到方法,比如利用参证变量方法及水文比拟法。但具体如何应用呢?这时教师必须引入工程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工程实例相结合,降低课程的难度系数,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将科研中的曾参与的科研项目,积累的工程实例整理,及时填充到教学内容中,为该课程提供充实的教学素材。

2.2 归纳,总结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丢

学生从小学入门开始,老师就采用归纳,总结传统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特别是在一章节学完之后的总结复习尤其重要。该方法同样适合在高等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好办法。如学完第七章《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第六节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典型洪水放大的两种基本方法同倍比,同频率。在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上又遇到三种方法,典型洪水地区分配法、同频率控制地区组成法以及相关法。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典型洪水时间上同倍比,也可以地区上同倍比。可以时间上同频率,也可以空间上同频率。这就需要不断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事实上地区上的同频率控制法最先由鲍尔明[3]发现的。

2.3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水文水利计算》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整个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鼓励他们自己开发小软件。比如P3曲线的绘制,将在后续的设计年径流计算及设计洪水计算中具体应用。目前已有大量成熟的自编软件可供应用。如果直接把软件告诉学生,输入数据--输出结果,学生学会了软件运用,但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光会用软件,还能自己利用Excel里面宏功能开发小程序。

2.4 严格把控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内容,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习完水文计算和水利计算两大部分内容后,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某水库水利水电规划,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水库。内容包括6个方面。基本涵盖课堂所有内容。分别是:(1)水文气象资料的搜集和审查。熟悉流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广泛搜集有关水文气象资料。(2)设计年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①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先进行年径流量频率计算,求出频率为P、50%、1-P的年径流量。②设计年内分配根据年、月径流资料和代表年的选择原则,确定丰、中、枯三个代表年。并按设计年径流量为控制用同倍比方法缩放各代表年的逐月年内分配。(3)选择水库死水位①绘制两个特征水库曲线,包括水库水位容积曲线和水电站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②根据泥沙资料计算水库的淤积体积和水库相应的淤积高程。③综合各方面情况确定水库死水位。(4)选择正常蓄水位:根据该地区的兴利要求,要求调节流量不低于Q,保证率为P,通过兴利调节计算后能满足要求就作为确定的正常蓄水位。(5)推求各种设计标准的设计洪水过程线。下游防洪标准为P1,设计标准为P2,校核标准为P3,需要推求P1、P2、P3设计洪水过程线。(6)推求水库防洪特征水位。①起调水位。②防洪高水位的计算。③设计洪水位的计算。将学生以3~5人一组,并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不同组学生分配不同的Q,P,P1,P2,P3组合。组内同学发挥团结互助精神,课设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一起讨论解决。

3 结语

有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指导,通过采用启发引导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将科研素材补充到教学中去;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发水文计算小程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严格把控课程设计,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及运用水文水利计算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一起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GPS测绘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221;P2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92-2

水利工程建设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极其看重,每年都有许多的水利工程项目。但在一些偏远的地区,高级测量的控制点比较少,在那些地区的水利工程测绘难度很大。但随着新时期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由于它有着实时性、精确性和高效性等优点,也被大范围的运用于水利工程测绘,大大提高了水利工程的效率和工程质量,是当今最为先进的测量方法。多年实践证明,水利工程中GPS测绘新技术不仅为测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还革新了工程测绘的定位,且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的进步与完善。GPS测绘新技术也逐步代替了过去测距、测角、测水的常规地面的定位,而将视野、定位范围大大的扩展了。

本文具体探讨了新时期水利工程中GPS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 GPS测绘技术的优势及其作用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1 GPS测绘技术工作原理

GPS定位的工作原理有相对定位原理,绝对定位原理和载波相位的时差分原理,至于水利工程中的GPS测绘主要用的是载波相位时差分原理。载波相位的时差分原理简称为RTK技术,可以时时的控制两个监测站,即流动站和基准站。RTK测绘是将GPS相对定位理论作为依据进行测量的,是将一台接收器安装在基准站,再将另外几台接收器放在移动站上面,采集同步的卫星信号。在进行载波相位测量和接收GPS的信号时,通过卫星的追踪,数据链把观测站坐标和观测值由基准站传到移动站。通过移动站和数据链来接收基准站的数据,还可用GPS控制装置随着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时差分计算。通过准确的计算,给出待测点的高度、坐标和实测精度,然后对比预设精度与实测精度指标,记录其三维精度及其坐标。在工作时,可以在已知点初始化后再进行动态的作业,并在动态作业中求解整周模糊值。移动站可以随时传递待测点的三维坐标,但要维持4颗以上的卫星观测跟踪。

在用RTK技术测图的时候,只要一个人带着仪器在待测点,通过微机记录,再由专业的测图软件给出所需的地形图。这种定位简单方便,极大地提高了测图的效率。在用RTK技术放样的时候,输入放样点坐标,再选择开始放样,这样在手薄上就会显示放样点与当前地点之间的关系,所以RTK技术可在困难的环境下放样。

2水利工程中GPS测绘技术的优点

在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中,GPS测绘技术有着许多过去落后的测绘技术所没有的优点。首先GPS测绘技术的定位精确度很高,采用的载波相位时分差技术的定位精确之细微可以只有1~2cm,探测仪的精度只有5cm+0.4%。而且使用GPS测绘技术观察站间不需要通视,在传统的测绘手段中一定要维持观测站间较好的通视环境,但GPS测绘技术就可以忽略这个条件,为水利工程提供方便。GPS测绘新技术还有全程监控、操作方便的特点,只要将GPS和电脑相连,开机就可以使用,不用后视和架设仪器就能进行实时的全程监控定位。对于天气,GPS测绘技术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哪怕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也可以顺利工作。在图测方面,GPS测绘拥有高度的自动化成图功能,配套的处理数据软件可以自动成图进行计算、测算包括各层间的方量和面积、各断面未抛量和总抛量。最后,GPS测绘新技术的水深测绘与平面定位完全同步,不用再进行水位的测定。在过去的水深测绘中水深测绘和平面定位是分开的,平面的位置和测深没有同步,且受浪潮的影响比较大,观测时和水尺观测的情况不一样。而GPS测绘技术没有验潮测深法就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不用进行观潮与修正水位情况,测绘不受潮水的影响。

3 GPS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现在的水利工程基本建设于偏远的沟壑深山中,地形复杂,植被覆盖较多,国家的控制点也比较少,观测通视的条件差,相应的仪器在测量中也有很大的难度,这些不利因素为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麻烦,而GPS测绘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GPS技术的好处是不受地点、时间、地理条件、气候等客观环境的影响,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勘探、设计、施工和验收测试完成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工程的测量定位和控制测量的工作,提高测绘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GPS在水利测绘应用的方面主要有外业测绘、实时动态测绘、GPS的布网等。

GPS的外业测绘的重点在于选点,GPS的选点定位对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选点之前一定要做好足够的准备,了解搜集观测地区的地理位置,标型的完整度,标价等条件。GPS观测工作的重点在于开机观测和无线安装,这和一般的测绘有很大的区别,在无线安装过程中,要正常定位,天线应该架设在三脚架上面,安装在标志的中心上方,还有天线的基座上面的圆形水准气泡一定要平稳,在刮风的天气里,应将无线三方向固定。实时动态测绘就是RTK技术,上面已经提到过,就是在基准站安装GPS的接收机,对可见卫星进行测试,传递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的数据,再建立两个观测站之间的解算,相对位置,实时储存与输出流动站的位置三维坐标。GPS的布网工作是对带状工程及线路进行工程测绘。比如在引水工程中一般都用边连式或点连式组成连续的三角锁图形,对工程枢纽区域的变形监测网和施工控制网,一般用网连式或边连式的布设,用来增加网形的强度,提升GPS测绘控制网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4水利工程中GPS测绘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工程的测绘设计,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机遇与挑战,迎来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新时期。水利工程的测绘必须更加严谨,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变得更高,软件也要求提供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支持。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GPS技术中的RTK技术是测绘技术的主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着广阔的前景。现在GPS测绘技术主要在施工中为渠道,闸门,堤坝建立控制网,这只是GPS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一小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RTK技术在实践应用中会不断的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5总结

新时期下水利工程中的GPS测绘技术推广与应用是一个崭新的突破,堪称革命性技术革新。GPS测绘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水利工程作业的方法与理念,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和效率。尤其实时动态定位,即RTK技术在水利测绘中的应用成效更是让人感到惊喜。要知道,水利工程中的测绘质量对工程建设的影响非常大,落后的测绘技术将会阻碍水利事业的发展,还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所以在新时期水利工程中加强对于GPS测绘技术的研究,对改善当前测绘工作的质量,降低工程的造价成本,增加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谢温祥,罗瑞明.水利工程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34).

[2]胡义锁.水利水电测绘中的GPS分析应用[J].中华民居勘查与测绘,2012(10).

[3]熊瑶.新时期下水利工程中GPS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作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3).

[4]陈晓红.新时期下水利工程中GPS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作用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应用;发展

1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1.1专业检测机构明显不足

根据笔者多方进行资料搜集发现,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甲级资质的单位并不多,其中岩土工程有42个,混凝土53个,金属结构18个,机械电气6个,量测26个。根据这组数据不难发现,检测机构多集中在混凝土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类别中,而其他专业工程方面则相对少一些。而笔者在对不同地区进行区域性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甚至连甲级资质证书的检测机构都没有。基于此,我们不得不面对检测机构数量不足、专业不全的现实问题,而为了符合达标要求,水利工程中的诸多业务则不得不分包给其他行业的检测机构,而很显然,其他机构的行业标准与水利工程领域标准是必然存在某些不同之处的,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注定了检测结果必然存在偏差。

1.2检测乱收费问题突出

在水利工程检测费用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检测收费乱象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可去遵循,不合理收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更大的问题是,市场对于收费手法也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不同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参照物进行随意性的收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同一地区的不同检测机构的检测收费都有很大的出入。此外,工地抽检中还存在着乱收费和弹性收费问题,加之市场上恶性竞争的存在,更给检测收费统一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实际上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本身所需投入的成本相对其他行业就要高一些,而一旦出现了收费水平低的情况,则很容易发生检测数据失真的问题。

1.3行业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缺乏

当前从事检测工作的多数机构中,很大一批都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多从属于施工单位或者科研单位,而且甚少与跨省或跨行业业务,这就加剧了建设领域的“同体”现象。检测机构超强的依附性,消磨了其服务意识,加之缺少竞争意识,相应的竞争机制也不够健全。

1.4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专业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的统一管理及其考试起步都相对较晚,根据资料查阅发现,我国的第一次行业专业性考试是从2010年开始的,而当前我国多数的检测人员是没有专业上岗证的,因此他们虽然都在从事检测工作,但实际上其工作能力是良莠不齐的,虽然他们中多数都具有本科学历,而且也是具有专业工程师证书,但综合来说,检测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有待提高的,综合检测能力低已经成为行业内不争的事实。

2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未来发展

2.1质量化和服务化方向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检测必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结合行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各项制度和规范要求等确保其能持续、有效的正常运行,确保其运行中始K具有公正性、权威性的特性。尽管就当前国内的情况,加强内部质量管理还非常困难,但是我们必须硬着头皮走下去,多学习同行的经验,尽量使管理体系更科学、更完善。此外,由于水利工程检测工作是一项技术行业,同时还具有政策性、信用性和服务性的特殊属性,因此,要想在行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在公正性的基础上提升检测行业的满意度。

2.2统一化和制度化方向

对于水利检测行业而言,网络化监管将贯穿于检测全过程,并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统一化管理将有效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除了管理方式的统一外,检测价格的制定也必须实现统一化,规范收费市场,通过制定价格机制来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提升服务水准。在制度监管过程中,应逐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制定准入机制,严格资质审批、信用备案和年检制度等,使质量检测行为和标准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因此,检测部门应在当前水利部出台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细则细化,并适时组建行业协会,以起到约束检测市场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的目的。

2.3规模化和竞争化方向

就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整体规模而言,检测单位数量少和能力低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规模日渐壮大的现实不相适应,而规模扩张和业务范围的纵深发展则成了当务之急。而除了这些举措外,为了提升检测机构的市场竞争力,还应该加大在检测机构的投入,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力兴建工地实验室,严格按照检测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定期检验,此外还应为检测设备和仪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此来提升检测水平,提高检测质量,使检测机构竞争力有所提升。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还应通过独立管理的方式加强自身建设,以彻底消除工程建设“同体”问题,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4人才化方向

水利工程建设检测质量的提升,除了要进行硬件设施的改良以外,还必须加强对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可通过经常性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的方法和定期开展交流会的方法,带动本单位人群的学习兴趣,形成“赶帮超”的氛围。此外,鉴于检测人员工作环境的恶劣性,为了留住人才,还要适当提升其薪资福利水平,通过制定奖惩制度来科学合理的进行人才管理,严惩使用虚假数据的检测人员,如情形恶劣,还应取消其做任职资格;对于表现好的人员,应酌情进行奖励。

2.5第三方检测方向

施工承包商的质量检测,需要加强内部全过程的质量检测,而且它是其他各方检测的基础部分。无论是业主方还是监理工程师一方,他们进行质量检测的标准就是必须与合同约定要求一致。而第三方检测,其目的就在于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测,提升工程质量,确保人民财产安全不受损坏。基于此,推行第三方检测是大势所趋。

3结束语

综上,只有对当前水利工程质量技术应用现状有清楚充分的了解,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有准确的判断,方可在质量检测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检测水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信息网络 发展历程 卫星通信 多网融合

黄河水文信息是黄河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耳目和参谋,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以及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调度的依据,是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多年来水文系统十分重视水文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并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历史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建设方面,水文系统从八十年代末以DEC小型机为依托,构建了最初的多终端用户系统,该系统主要为水文测验整编提供服务,随着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原有的多终端用户的基础上又逐步建立了局机关内部的DECNET网络,实现了水情、测验信息的局域共享和远距离部分信息的传输。其真正发展得益于近十年黄河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目前水文信息网络系统覆盖了全河六大基层区域、十个水文分中心及重点水文站,实现了水文信息传输、水文、气象异地多媒体会商、水情信息查询及会商系统、水文信息数据分中心数据存储等功能。

二、黄河水文信息网络的特点

(一)基层单位分布广阔,各地网络条件差异较大。黄河水文系统分为水文中心节点、基层节点和水文测站节点,水文节点遍布黄河流域9个省区,各级监测测验站点数百个。各区域网络条件差异巨大,存在公网覆盖不全、运营商服务区域交叠,分布极度不均等问题。

(二)位置偏僻,一线基层单位普遍位于远离城镇的黄河防汛前沿,很多处于公网覆盖难以到达地区。尤其防汛重点关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站点多位于偏远山区,公网运营商覆盖范围有限,自有网络建设难度较大,信息需求与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

(三)水文信息业务对网络的要求高,对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安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三、网络建设现状及网络应用

(一)网络建设现状

1.在局域网建设方面,水文信息中心局域网采用双星型拓扑结构,关键网络线路、设备均冗余配备,组成安全快速的全交换网络,速度达到骨干千兆,桌面百兆。六个水文水资源局局域网均为TCP/IP网络,主干连接为1000MB,桌面连接方式为IEEE802.3星形连接,10/100MB自适应。

2.广域网络建设方面,水文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三级网络组成。第一级为水文中心机关业务网,水文中心机关业务网通过光纤环网接入黄委核心业务专网,与水利部及黄委各单位进行网络通信。第二级为各基层局网络,第一二级网络连通采用主要线路快速专线网络,备用线路公网VPN线路的主备式信道连接方式。第三级网络为各基层局下属勘测局网络,二三级网络主要采用公网VPN隧道的方式连通。与主干网采用路由结构互联,遵循静态路由协议,与一线测站采用PSTN/GSM/卫星信道的方式进行通信。

(二)主要承载应用

目前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已经由建设初期作为水情信息报讯通道的单一功能发展为多个子业务系统的多业务网络,各子系统功能如下:1.水情信息交换系统;2.语音通话支持系统;3.多功能的信息应用服务系统;4.水文、气象异地多媒体会商系统;5.水文数据中心数据存储系统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域网深度和广度有限:水文网络承载的业务在不断升级,对网络带宽和覆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主干网络与六个基层局主干网络连接信道为SDH,带宽受限。(二)基层网络条件薄弱,部分网段易受恶劣天气影响:水文系统部分基层测站还没有联通互联网络,已经联通的站点大多采用公共互联网信道和无线上网方式,带宽低,通信质量不稳定,部分地区由于地处偏远,通信信号差,遇到大风强降雨天气,影响正常汛情信息传输质量。(三)联网方式繁多,不易管理:为保障网络的通畅性,黄河水文信息网络采用了SDH\VPN\PSTN\GSM等多种通信技术,造成网络结构繁杂,管理难度较高。(四)网络带宽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水文信息业务具有时间空间不确定性强、网络需求突发性增长的特点,各应用业务也有不同的时效性要求,而现有的广域网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业务最大化并发的需求。

五、发展规划

(一)进一步扩展延伸水文信息网络基础

应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使标准化的网络环境扩展到勘测局水文站一级,完善整个水文网络体系。提升广域网带宽满足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融合水利卫星通信技术建设高可靠性冗余广域网络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组网灵活、抗毁能力强等优点。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拥有Ku波段有22.2MHz,C波段有5MHz,增加了抗雨衰能力强的C波段资源。在基层测站建设基于水利卫星通信平台的卫星小站,配套相应设备,可满足电话、水情数据传输、VPN数据交换、Internet接入、云图接收、图像传输等多种业务的需要。与上级站点的信息传输既可通过防汛通信卫星网实现,也可通过防汛通信卫星网传输到卫星主站,再接入现有的SDH专网实现。

(三)多网融合,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于水文信息网络,应用多网融合技术的挑战是:一是包含在水文信息交换应用中的各种应用子系统要基本上完成数据信息的管理和融合;二是要实现各种子系统的插口和地址的接入融合。需要运用多网融合技术将水文信息传输中的多种技术通道和业务形式真正融合贯通,并实现IP协议的统一接入,对因特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通信网络实现统一处理,实现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

(四)应用流量控制技术,建设可靠可控可管的下一代水文信息网络

MPLS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步从传统路由器衍生的数据转换手段转变成为以互联网为控制平台的流量工程控制技术方式,在网络流量工程中突破了广播性能和链路的约束。

参考文献:

篇9

内容提要:对地下水进行立法是欧盟真正实现地下水一体化保护的关键。欧盟地下水立法因受成员国国家和经济利益的限制,面临着与其成员国相关立法的协调问题。对此,欧盟在尊重成员国现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实行地下水立法的协同决策机制、注重管理的一体化和综合性、实行硬法来促使各成员国地下水立法协同,以及强调公众参与地下水立法等方式,使其与各成员国的相关立法趋于协调,有效地解决了欧盟与其成员国的地下水保护问题,促进了欧盟经济的一体化和环境资源保护的整体性,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地下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补给地表水、调节气候的功能,又是一种促进工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生态平衡的重要资源。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地下水的立法非常注重,欧盟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就是其典型。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通过制定《关于建立欧共体水政策领域行动框架的2000/60/EC指令》(以下简称“欧盟水框架指令”)、《关于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和防止状况恶化的2006/118/EC指令》(以下简称“欧盟地下水指令”)[1]等法律规范促进、协调欧盟27个成员国的地下水立法工作,[2]并了《欧盟水框架指令手册》、《欧盟地下水指令手册》等技术操作手册,全面介绍了欧盟地下水指令的关键原则、管理规定和工作指南,促进了欧盟地下水保护立法的有效实施。相比较而言,我国地下水相关立法存在滞后以及相应的行政管理不协调等问题。现实中,地下水超采、污染等现象日益严重。[3]因此,研究欧盟地下水立法实践将对我国地下水立法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一、欧盟地下水保护立法的背景和挑战

欧盟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可以分为一级法和二级法。前者主要指欧盟成员国签订的条约,如《欧盟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和《欧盟宪法条约》等;后者是指欧盟的指令、条例和决定,如《欧盟水框架指令》、《欧盟地下水指令》等。具体而言,1992年的《欧盟联盟条约》对欧共体制定环境政策作了原则性规定,即“维护、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质量,保护人类健康,慎重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出处理区域性或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国际性措施”;[4]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引入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其第五章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原则与目标写入了条约,并把“在界定和实施共同体政策与活动时,必须包括环境保护的要求”作为原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6]2004年通过的《欧盟宪法条约》II-37条要求:“联盟政策中应列入并确保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这些欧盟宪法层面的规定,为欧盟进行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水资源保护是欧盟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早期欧盟重点控制的污染是地表水跨界污染,莱茵河污染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7]欧盟早期重视地表水保护是基于地表水比地下水流动性强和地表水通常被用做处理污染和其他废弃物的场所的考虑。所以关于跨界地下水污染的国家实践、国际判例、权威学说和专门的防止或减轻地下水污染的国际文件相对较少,主要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地下水管理》、《赫尔辛基公约》、《柏林规则》、《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8]莱茵河、多瑙河等欧洲大型河流的成功治理经验,成为欧盟地下水立法的背景和基础。[9]由此,欧盟地下水管理不再建立在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功能区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对同一河流区内的属于同一水文圈内的自然径流和同一生态、水文、水地质系统的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措施加以协调,[10]这种观点及其实践发展推动了欧盟地下水立法的进程。1992年,欧盟理事会提出要对地下水制定统一行动计划。欧盟理事会于1996年6月25日要求欧盟委员会提议制定一部新的水框架指令,为欧盟的可持续水政策建立基本原则。1996年,欧盟区域委员会、欧盟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欧洲议会分别要求欧盟委员会为水框架指令中地下水的立法提出建议。[11]欧洲议会在1999年2月、2000年2月对水框架指令草案进行了两次审阅,并于2000年10月23日最终正式通过了《欧盟水框架指令》,[12]该指令的两个重要目标包括“逐步减轻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资源超采现象将被扼制”,这为欧盟在地下水保护方面采取行动建立了一个法律框架。此后,2006年12月12日通过的《欧盟地下水指令》对地下水保护作了专门规定,从而使地下水的立法保护更加明确、具体和规范。

然而,在欧盟提出和实施地下水立法时,大部分成员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地下水保护法律体系。例如,在英国,其《污染控制法》(1974年)、《水资源法》(1991年)、《规划与赔偿法》(1991年)和《地下水管理条例》(1998年)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地下水保护的具体而明确规定;[13]在荷兰,地下水保护的立法历史长远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水管理基本法》(1900年)、《地下水法》(1983年)和《土壤保护法》(1986年)等。可见,在欧盟成员国内,地下水保护的立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立法体系也基本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要求成员国消除地下水保护国界的限制,必然会在地下水立法方面引发一系列的矛盾,特别是欧盟地下水立法和其成员国立法的冲突、协调问题。这是因为欧盟地下水立法涉及成员国的国家,以及对其领域内的地下水事件行使管辖的权利。此外,欧盟地下水立法还涉及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和人民的生活水准,各成员国通常只关注本国的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而很少考虑其他国家。因此,协调成员国相关立法,解决地下水保护问题,就成为欧盟的一项重要立法活动。

二、欧盟地下水的立法实践

欧盟关于地下水保护方面的第一波立法,始于1975年为提取饮用水的河流和湖泊制定标准,结束于1980年为饮用水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质量目标。[14]第二波地下水立法发端于1988年的法兰克福部长级水论坛,会议对当时的法规进行了审查,识别了地下水法立存在的一些缺陷。这次审查促进了其后的地下水相关立法和专门立法,其主要立法为《关于保护水资源免受来自农业源硝酸盐污染的第91/676/EEC指令》(简称硝酸盐指令)、《关于城市废水处理的第91/271/EEC号指令》(简称城市污水处理指令)等。这一阶段有关地下水的立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水立法模式,呈现水政策与其他领域的政策相结合的特征。第三波立法源于1995年欧盟委员会接受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和环境部长理事会的请求,欧盟开始考虑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欧盟的水立法与政策,[15]这一时期典型立法包括《关于污染综合防治的96/61/EC指令》、《欧盟饮用水水质的98/83/EC指令》、《欧盟水框架指令》和《欧盟地下水指令》。上述立法实践促进了欧盟地下水保护法律体系和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从这些立法实践来看,欧盟地下水立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实行地下水保护立法的协同决策机制

欧盟地下水保护立法的协同决策机制,是指欧盟在有关地下水保护的决策过程中各机构之间形成的协同制约关系。欧盟在地下水立法方面涉及的主要机构有欧洲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各机构虽分工不同,但相互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首先,欧洲委员会具有向欧盟理事会咨询后作出决策的权利和向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报告的义务。咨询权和决策权方面,欧洲委员会可在其认为合适的一切情况下就地下水立法问题向欧盟理事会咨询,但是,在条约规定必须咨询的情况下,欧洲委员会必须咨询。欧洲委员会针对地下水保护咨询后所作决策分为决定、建议和意见三种:决定的各个部分对成员国均具有约束力;建议中仅其所确定的目标具有约束力,其建议成员国也有选择方法的自由;意见没有约束力。报告义务方面,欧盟委员会应将指令执行情况的报告提交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

[16]其次,欧盟理事会有议决欧洲委员会的动议权利。欧盟理事会可以协调欧洲委员会与成员国之间在地下水保护方面采取的行动,并敦促欧洲委员会采取必要的行动。如果条约规定欧盟理事会必须就欧洲委员会的动议提出意见,欧盟理事会可以以简单多数、特定多数与全体一致等三种方式进行议决。最后,欧洲议会不仅拥有监督权,还具有联合签署权。监督权方面,欧洲议会可以讨论欧洲委员会提交的有关地下水保护的总报告,还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对欧洲委员会进行弹劾;[17]联合签署权方面,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必须一起签署有关地下水保护的指令。例如,《欧盟水框架指令》就是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考虑到欧盟的成立条约之规定、欧洲委员会的提议、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意见、地区委员会的意见,依照欧盟成立条约第251条规定的程序而制定的。[18]而《欧盟地下水指令》也是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在考虑到欧盟欧盟委员会的提议、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意见和各地区委员会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19]目前,欧盟在地下水保护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这在一定意义上得益于欧盟在地下水保护立法所具备的协同决策机制。

(二)注重水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和综合性

各种国际组织正在努力在全世界推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根据全球水伙伴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定义,“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是一种能够促进水、土地以及相关资源协调开发与管理,在不危害重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情况下,公平地使经济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法”。[20]欧盟地下水管理是欧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一环,其在立法中表现为综合性、一体化的特征,欧盟第96/61/EC号《关于污染综合防治的指令》、《欧盟水框架指令》和《地下水框架指令》就是有关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典型立法。《关于污染综合防治的指令》要求所有会员国建立综合污染防治控制体系(IPPC),目的是为其附件1中的污染行为建立综合污染防治控制体系(包括地下水),从而以防止或尽量减少任何环境媒介的污染。[21]根据水的自然属性,《欧盟水框架指令》注重“地表水-地下水-湿地-近海水体”的一体化管理和“水量-水质-水生态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前者是指把地下水保护作为欧盟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河流、湖泊、湿地和近海水体等进行系统管理,后者则是指欧盟对地下水实行污染控制、水质保护和水文条件、水生物栖息地的恢复,即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按照水的社会属性,《欧盟水框架指令》重视各行业的用水户和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管理,即欧盟认识到成员国内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政策相协调的重要性,进而鼓励成员国在与本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综合的地下水管理法律法规。从科学技术角度,《欧盟水框架指令》借鉴了现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新成果,建立了科学的评估系统,以保证立法的科学性。《地下水框架指令》的目标是防止地下水污染,并减少或消除由污染造成的任何损害。[22]该指令包括四个附件,附件1针对剧毒或持久性物质,其目的是阻止诸如有机磷化合物、汞、铅等物质、已知的致癌物质和若干杀虫剂进入地下水;附件2针对其他重金属、氰化物、氨和其他物质,这些物质使用都受许可制度的限制;附件3是对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影响、盐水入侵或者入侵的程度等化学状况的评价;附件4主要是对处于风险之中的所有水体的显著且持续上升趋势的识别。[23]从以上欧盟的具体立法不难看出,欧盟地下水保护立法体现出综合性和一体化的特征。此外,欧盟的地下水保护手段的发展也反映了其立法的综合性、一体化的特征,如20世纪70年代欧盟地下水保护手段注重水质,而80年代则是水质和排污限制并举,到90年代强调综合运用环境标准、经济刺激等手段,并重视地下水保护与其他领域政策相结合。

(三)通过硬法促使各成员国地下水立法的协同

“硬法”是一种法律效力结构完整、依靠国家强制保障实施,并能够产生拘束力的法律规范,[24]包括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通过的指令、决定和含有确定目标的建议等。在欧盟,绝大多数的地下水专门立法或相关立法都是采用指令的形式,如上述的《欧盟水框架指令》、《欧盟地下水指令》等。这些指令属于“硬法”,即对所达到的具体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命令成员国通过该国相应的立法以达到规定的具体目标。至于采取何种方式、方法以达到所要求的结果可由各成员国决定。也就是说,虽然指令对每个成员国有法律约束力,但是留给成员国的国家当局以形式和方法的选择权。指令需要转化为每个成员国的国家立法,并且相应地构成该国立法的一个部分。[25]这种指令转化为法律的做法,有利于成员国立法的一致性,也反映了欧盟基础条约《建立欧洲共同体条约》的要求。该条约第3章对欧盟“法律的趋于一致”作了专门规定,条约第100条规定:“理事会应就委员会的提议和经欧洲议会与经社委员会的意见,以全体一致议决指令,使各成员国中直接影响共同体市场建立与运行的那些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的各项规定趋于一致。”第100A(1)条款进一步规定:“理事会应根据第189B条提及的程序和经征询经社委员会的意见,采取措施使成员国中由法律、法规或行政条例制定的并以内部市场的建立与运行为目标的内容趋于接近。”同样,正是由于成员国有相同的地下水保护目标和需要欧盟地下水立法和成员国立法相协调的问题,才促使欧盟各成员国的地下水立法呈现一致性。例如,2003年9月22日欧洲委员会提出一项要求欧盟成员国监测和评价地下水质量的指令来控制和逆转地下水受污染趋势,《欧盟水框架指令》也要求所有成员国作出适当行政安排、确定流域边界和管理任务,共同或者分别(“分别”是在无法“共同”的情况下,采取不相冲突的措施)采取措施防止或限制地下水和地面水的污染。[26]《欧盟地下水指令》规定:“为了保证地下水保护工作的一致性,共享地下水体的成员国应该在监测、界限值的设定和识别有关有害物质等方面协调行动。”此外,欧盟大多数成员国的地下水相关立法,把地下水作为一种应该保持纯净的资源来加以保护。[27]

(四)强调公众参与地下水保护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公共问题,实行包括环境正义、民主、公平和公众参与在内的环境法治,是环境法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标准。[28]在欧盟,公众参与是保护地下水的重要方式和环节。公众参与欧盟地下水立法一方面可以帮助确定最适当的措施,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确定地下水保护的目标、强化地下水保护的措施和提高地下水保护报告的透明度,从而使成员国更加关注相关法规的实施,增强公众参与地下水保护的影响力。[29]此外,公众参与也是获得良好信息沟通的途径,得到良好信息沟通的公众可以一种更有见识的方式有效地参与到所有的民主过程中。它可以打破专家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沟通屏障,将政府官员非神秘化,并使公民更多地对有争议的问题实现真正的参与。[30]欧盟通过立法确立了公民参与地下水保护的法律依据。例如,1990年欧盟颁布的《有关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90/313指令》规定了公众有权“公平地、平等地和定时地”以合理成本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有关于获取信息的权利的声明,[31]还有1994年《有关公众获取委员会文件的第94/90号决定》、[32]1997年《有关公众获取理事会文件的第97/731号决定》、[33]2001年《有关公众获取欧洲议会、理事会及委员会文件的第1049/2001号条例》、[34]2005年的《有关公开获取环境信息的2003/4指令》[35]和2006年《有关欧盟机构适用奥胡斯公约的第1367/2006/EC号条例》[36]等立法,都成为公众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决策及环境司法等内容的主要法律依据。公众参与欧盟地下水的立法在其地下水专门立法和相关立法、成员国国内实践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欧盟水框架指令》实施时间表1中就有关于“信息和公众听证”的内容,来鼓励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进来;[37]《欧盟地下水指令》中同样规定了许多关于公众参与的条款。此外,公众参与也是莱茵河流域、多瑙河流域地下水管理的重要经验。[38]

三、欧盟地下水保护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城市和工业发展迅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进程也在加快,但是,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地下水污染问题尤其突出。因此,欧盟在地下水保护立法实践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建立地下水保护立法的协同决策和执行监督反馈机制

在我国,涉及地下水保护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四部法律,其立法都是由国家环保部(或者原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两个部门中的一个部门牵头负责起草,不同法律也体现了不同部门的利益。从而产生执法主体不同和水资源水环境管理工作的脱节、分割等现象。由于立法起草打上了部门利益的烙印,进而导致可操作性不强、实施困难等问题。与欧盟相比,我国地下水立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涉水部门间不协调、缺乏有效的立法决策协同和监督,因此,应当建立一套健全的立法决策机制和执行监督反馈机制来改变这些困境。结合当前我国地下水保护立法起草和法律执行监督的实际情况,具体完善办法包括:其一,由立法机关进行独立的立法起草工作,并由立法机关组织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立法起草研究。其二,若由部门负责立法起草工作,环保部和水利部相互间应有咨询的权利。在环保部负责起草的法律涉及地下水水量等内容时,环保部应当考虑水利部的意见,水利部应就此咨询提供详细的信息和具体的建议;在水利部所负责起草的法律涉及地下水水质和污染防治时,应当就此向环保部咨询,环保部必须就此提供相信的信息和具体的建议。其三,对起草的地下水保护立法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对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是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举措。涉及地下水保护的起草阶段的法律应该作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地下水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以及避免实施中可能遭遇的阻挠。其四,健全法律执行的立法反馈机制。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机制,对有关地下水立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识别立法中的漏洞和缺陷,并进行有效的立法反馈。这套监督机制应当包括:各级人大对地下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上级国家机关对下级部门涉及地下水保护的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制度,人民政协和派对地下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公众团体和广大群众对涉及地下水的法律起草、法律执行的监督等。

(二)建立地下水保护的综合管理体制并统一地下水保护立法

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不与外部世界发生往来。当今世界的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的,它同时也是环境的,因为生物圈只有一个且不可分割。[39]国际合作是国际水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流域各国在利用和保护国际水资源的过程中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如果流域各国之间不能就国际水资源的竞争性利益达成协议,将导致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并对地区稳定构成威胁。[40]鉴于此,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在地下水一体化管理方面加强合作,从而把地下水保护行动在成员国政府层面展开,进而由各成员国建立复杂的行政监督体和指定主管机构负责执法、实施规划、安排资金等。[41]在英国,环境署是中央政府负责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最主要机构,其职责涵盖与地下水资源相关的众多方面,并在国家级环保机构之外设有区域和地区办公室;在法国,环境部作为国家级的地下水资源管理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水质保护,水环境与河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改善,就政府对相关行业的干预行为进行协调和规划,并在法国的六大流域分别设置流域管理委员会和水资源管理局,参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总体规划的起草,都接受环境部监督;在德国,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框架的总体规定,各州通过地方立法将这些总体性法律转化为州法律或自行制定补充性的规章,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是地下水资源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处理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相关的基本问题以及跨地区合作。在我国,水资源管理采取流域管理与部门管理、地方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涉水政府部门众多,且这些部门分工各有侧重,呈现水利、环保、农业、交通、城建、国土、林业等部门“九龙治水”的现象,这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可以借鉴欧盟成员国的做法,在国家层面成立国家水资源统一管理委员会,下设国家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专门直接负责国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对现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利部管理、水污染由环保部管辖的双重管理模式的突破,确保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水生态等方面的统一、综合管理。国家水资源统一管理委员会赋予国家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直接或间接的执法权,政府其他部门要协助国家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控制与地下水有关的开发利用、污染与保护。

欧盟《欧盟水框架指令》的制定是建立在对原有多项法律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其立法过程采取简化、废除和取代等不同方式,最终形成了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法律。该指令涵盖了水资源利用(含饮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保护(含城市污水处理、重大事故处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等)、防洪抗旱和栖息地保护等,几乎涵盖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的全部领域。[42]比较而言,我国涉及地下水保护的《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各有侧重,且存在交叉、重叠、冲突等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当制定我国《地下水管理条例》,这是因为我国地下水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等多项事务,并与地表水、其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管理联系紧密,而短期内现有地下水管理体制很难通过立法改变。可考虑由国务院制定专门条例为监测与治理污染的地下水、控制地下水污染源以及预防和保护与地下水污染相关的疾病和人群提供保障。可以借鉴欧盟关于设定地下水体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浓度界限值、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划和地下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地下水系统防务性能评价技术及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等规则与标准规范,待时机成熟再将该法规上升为法律,从而改变《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立法对地下水水量、水质、水能、水温(地热)和水生态系统分割管理的现状,实现对这五个方面的综合化、一体化管理,扭转地下水超采、污染的局面。

(三)完善与健全地下水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欧盟地下水立法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这种参与是让公民影响规划结果和工作过程,而参与的基础是向公众提供信息,通过咨询和更为积极的方式实现参与。[43]不过,只有直接有效的欧盟涉水法令才能为公民参与地下水保护设定权利和义务,对公民有约束力。[44]在成员国的立法之外,共同体法不仅可以为个人设定义务,而且可以赋予成为成员国法律传统一部分的权利。成员国没有及时转换指令,可能产生个人针对成员国的权利,甚至可能产生成员国对个人的赔偿责任。[45]在我国,公众参与地下水保护亟待法律的完善。[46]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2008年5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两部立法规定了信息的公开目的、原则、方针、条件、范围、程序、例外以及救济的途径、方式和程序等,这为公众参与地下水之保护而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依据。前者针对的是政府公开信息的行为;后者《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不仅规定了政府公开环境信息的内容、程序和责任,还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设立了“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原则。但是,强制公开信息的企业仅限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47]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的知情权。鉴于此,应设法让生命、健康、财产及环境可能受到影响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参与地下水保护的决策过程,让他们有机会提出意见,并让最后决策者听取他们的意见,提高有关决策的合法性和遵守程度。[48]具体而言,我国应当在现有地下水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中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条款,并对公众环境知情权、公众环境行政参与权和公众环境公益诉权等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首先,公众环境知情权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主体范围、知情范围、实现方式和救济途径、政府义务和企业义务等,如知情范围方面要保障与居民生活环境有关的工程建设知情权、决策信息权和高环境风险企业的环境信息权;其次,公众环境行政参与权方面,现行立法偏重于政府或者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程序,居民主动行使环境信息权的保障程序很不健全,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和公开要求,明确权利行使方式、行使效力与保障;最后,公众环境公益诉权方面,[49]增加有关“公民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并界定公众环境公益诉权的概念、性质、原告资格、权利行使的条件、激励机制等内容。

注释:

[1]《欧盟水框架指令》包括26个条款和11个附件,并有专门规定地下水保护的条款,如第17条规定了“地下水污染防治战略”;《欧盟地下水指令》是《欧盟水框架指令》的一个重要子指令,它包括14个条款和4个附件,是保护欧盟地下水的专门立法,本文将两个具有包含关系的指令一并提出仅为说明问题的方便。

[2]参见董哲仁:《欧盟水框架指令的借鉴意义——在长江-欧盟流域高层对话会上的发言》,.

[15]参见李雪松、秦天宝:《欧盟水资源管理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16]参见《欧盟水框架指令》第18条第1款。

[17]参见方国学:《欧盟的决策机制:机构、权限与程序》,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

[18]参见[英]马丁•格里菲斯:《欧盟水框架指令手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19]参见[丹麦]本德•威卢姆森:《欧盟地下水指令手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20]前注[11],[芬兰]M•M•拉哈曼等文。

[21]PhyllisB.JuddandC.PaulNathanai,lProtectingEuropes''''Groundwater:LegislativeApproachesandPolicyInitiatives,Envi-ronmentalManagementandHealth,MCBUniversityPress,1999(5):304.

[22]前注[21],PhyllisB.JuddandC.PaulNathanai.l

[23]参见前注[19],[丹麦]本德•威卢姆森书,第44、47、48、51页。

[24]参见周佑勇:《在软法与硬法之间:裁量基准效力的法理定位》,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

[25]参见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26]参见李雪松,秦天宝:《欧盟水资源管理政策分析及对我国跨边界河流水资源管理的启示》,载《生态经济》2008年第1期。

[27]转引自前注[21],PhyllisB.JuddandC.PaulNathanail.

[28]参见蔡守秋:《欧盟环境法的特点及启示》,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9]参见刘曼明:《欧盟水框架指令综述》,http://.

[30]参见[美]海伦•英格兰姆:《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钟振明、朱涛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31]该获取信息的权利声明认为,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会增强机构的民主性和公众对行政管理的信任。

[32]OJ1994,L46,P58.

[33]OJ1993,L340,P43.

[34]OJ2001,L145,P43.

[35]OJ2003,L41,P26.

[36]OJ2006,L264,P25.

[37]参见[德]G.海梅尔等:《欧盟水框架指令在德国的实施》,载《水利水电快报》2004年第7期。

[38]参见王海燕:《跨界流域管理的欧盟经验》,载《人民长江报》2009年7月4日。

[39]参见钟筱红、彭丁带:《维护环境安全:控制外国污染转移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40]参见前注[8],何艳梅书,第150-15页。

[41]参见前注[15],李雪松、秦天宝文。

[42]参见前注[2],董哲仁文。

[43]参见前注[2],董哲仁文。

[44]《欧盟水框架指令》第十四部分,即“公众信息和咨询部分”,专门规定了公众参与咨询、起草、方案确定、组织实施和实施进度报告等内容,可见欧盟公众参与地下水保护是一个全过程。参见前注10,李云生、万年辉、王东文。

[45]参见前注[39],钟筱红、彭丁带书,第141-142页。

[46]参见竺效:《公众应成为流域污染防治的监督力量》,载《环境保护》2007年第7期。

[47]参见常纪文:《应确认细化环境信息基本权利》,http:///changjiwen/art/103959.htm.l

篇10

关键词:精细管理 内涵发展 研究

胜利油田供水事业始于1965年,1983年成立供水公司,1997年实行专业化重组,实现了黄河南北供水的统一管理。目前供水公司已成为集引、蓄、制、供、销、污水处理于一体的专业化水务企业。油田供水公司不同于一般社会上称谓的供水公司,业务范围由水源水利板块、自来水板块、生活污水处理板块等三大板块组成,供水服务面积15000km2。

一、供水公司的行业特点

1、供水的行业特点要求公司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

2、供水担负的任务要求公司在经营上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来操作。

二、公司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胜利供水业务由于公司设置、服务对象、地理条件等原因,具有其他地方水司不具有的特殊性和用水管理的复杂性,这些都是国家、行业政策文件中没有规定的“个别情况”,得不到政策支持对公司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制约。

1、供水设施布局分散、干支管线长、覆盖区域广。

2、水利工程规模大、原水自然损耗高、多级提升能耗大。

3、农村供水任务重,水费收入低。

4、油田单位历史遗留的无偿水及“优惠水”等问题,加重了供水经营负担。

5、供水成本持续增长,水价多年未调整,倒挂问题日渐突出。

6、油田内部用水量持续下降,超前建设造成供水能力富余,规模效益低。

7、非法占压、破坏供水设施的情况不断出现,社会非法用水户偷水带来的损失占到漏失总量的50%,但在用水治理方面,缺少打击非法用水的政策支持。

三、对胜利供水实施精细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供水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公司大力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从加强供水内部精细管理、规范油田内外部用水秩序、实施管网户表改造降低漏损、制定灵活的市场开拓政策、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培植利润增长点、推行关键绩效目标管理压缩供水成本等几方面提升管理水平

1、加强供水内部管理,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1)开展用水普查,健全和完善供水管网、水表和用户档案,准确掌握油田供水区域范围内用户的基本用水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建立用水户信用等级档案,对用户信用信息实行分级管理,重点关注水费难以回收的用户。严细开户、改变用水性质、装表拆表、报停、开复和销户管理。规范和完善业务办理流程,严格执行相关工作程序,履行业务审批手续,避免出现随机办理和遗漏、延误、差错现象。

(2)实施分区分类管理,强化内部绩效考核。一是按照“科学合理划片、各级水量清晰、便于考核控制”的原则,对全部管辖区域实行区域计量,形成三级区域计量体系。二是对非居民用户根据用水量分成A、B、C三类,重点加强用水量比较大的A类用户的管理,加大A类用户的监察、查表、收费的频率;强化各类用户用水量变化的分析,掌握各类用户用水的动态。

(3)依据省市政策法规,采取可行措施规范农村用水秩序。一是,以宣传贯彻两个办法为重点,争取水利部门支持,联合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对用水、节水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知识进行宣传,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增强水商品意识,树立“重视水、节约水、依法依规使用水”的新观念。二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每个自然村装一条进水管线,实行总表计量;调整改造不符合农村公共供水发展规划的管线,以及被严重占压或与农村居民存在权利冲突的管线;对于符合农村公共供水发展规划的供水设施,向市县区政府申请核发产权证,并按照国土资源部门和水利部门划定的安全保护范围设置警示标志。三是,完善农村用水计量管理,参照比较规范的农村人均用水量,分城中村、农村两类分别计算出单人实际用水量,核定每个农村实际用水量,与目前计量水量的出入情况,确定装表计量方案,提高计量回收率。

2、强化监管和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油田内部用水秩序。

根据油田内部用水管理的新情况、新变化,结合油田制度体系建设活动,争取管理局机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从修订完善《胜利石油管理局供水管理规定》和《胜利石油管理局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内部用水、节水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入手,对下列问题从政策上予以明确:

(1)建议油田相关部门合理分配减免户水、电、气减免金额比例,防止水、电、气减免费相互挤占。

(2)管理局、分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为处理油地关系而遗留的地方免费用水,应视为油田内部用水。油田层面签订的免费用水协议,由油田进行用水签认;二级单位签订的免费用水协议,由二级单位进行用水签认。

(3)对居民回迁小区用水,住房出租的单户用水,由住房出租者与供水公司签订供水协议;居民回迁小区户表由物业公司管理和收费的,供水公司按小区总表计量收费。对小区出租住房用水,若租用人不交水费,由住房出租人或业主承担。

(4)严禁油田生产单位私自开采地下水或使用地方供水,用水量视同使用供水公司的水量,由局相关部门、供水公司、用水单位三家共同核实用水量,给供水公司结算。

3、争取地方政府支持,规范油田外部用水秩序。

面对屡禁不止的盗水行为,单靠油田自身的力量进行治理,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油地联手,共同加大打击盗水行为,建立依法用水的良好环境。

(1)建议油田敦促地方政府制定、修订相关的规定,严厉打击盗水行为。

(2)将供水设施和自来水纳入油田物资稽查范围。对于盗水或破坏供水设施行为认定为盗窃或破坏油田物资,通过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动,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

(3)建立有效地油地联合用水执法监察机制。

4、加强设施和管网更新改造力度,有效降低供水漏损。

(1)推进供水设施和管网更新改造整体规划,加快实施油田供水管网总体调整改造二期工程。2010年投资约1.2亿元对11条总长度约90.48Km的DN250-DN1000管线改造。项目调整改造后的管网漏损率有望降至15%。

(2)统筹规划油田居民小区管网改造工程,重点抓好管网漏损率较高小区的改造。根据管网整体改造规划,466.6km的小区供水管网改造约需投入11665万元,改造后小区漏损率预计降至5%,预期效益约2000万元。

(3)逐步推进油田居民小区户表外移工程,严控滴漏用水。

5、制定灵活的市场开拓政策。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市经济开发区、广饶滨海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给供水公司带来了扭亏为盈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快速立项、快速审批是抢占市场的关键。建议管理局与东营市政府协调,一是明确东营市经济开发区用水市场的划分,避免无序竞争;二是在供水管线投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允许供水公司在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可以先投资施工,后报管理局审批立项,补办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