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06 17: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旅游英语教学 融合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与石油业和汽车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三大产业,这标志着我国的旅游业已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旅游英语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同时,课程的开设对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如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旅游英语的有机融合,是英语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题展开探讨,希望能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促进高校旅游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融合之道
与一般英语课程教学不同,高校旅游英语教学属于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训练,促使学生了解各地方的文化知识,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导游基本业务的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文化的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英语教学变得更有趣味。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文化知识
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以英语为载体,介绍导游相关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在导入传统文化知识时,要与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相吻合,从他们熟悉的话题入手。比如讨论“Women and Children”这一话题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背景,联想我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她们的生活习惯如何?缠足这个陋习又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一定接触,所以用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创设更合适的语言情境,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导游”角色,另两个学生扮演“游客”角色,就问题展开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词汇,比如三从(the three obedience);四德(the four virtues);妇德(morality);妇言(proper speech);男尊女卑(Men are superior)等。再以景点讲解――故宫为例,在介绍完景点讲解的方法之后,首先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用英语,结合PPT做一个8―10分钟的景点介绍。教师在学生做完讲解之后,可以针对其中讲到的内容作进一步文化知识的补充。比如为什么故宫又被称作紫禁城?“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而紫禁城内却是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这两种色彩在中国被赋予怎样的内涵?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互动,不仅能给学生教授一些常见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还能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景点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如此一来,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2.利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迁移作用实现有机融合
语言学家Rod Ellis指出:“所谓语言迁移,是指学生将他们掌握的关于母语的知识应用于另一种语言学习的一种过程。”在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强调语际间的消极影响,避免母语的迁移作用,即认为母语思维只会阻碍学生掌握第二种语言。其实,英汉两种语言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利用正迁移作用开展教学。比如“三思而后行”(think it twice before you act);“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两种语言表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从字面意思就可理解其内涵。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为学生适时添加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知识,比如“八仙”(the Eight Immortals)、“齐天大圣”(the Great Sage Equaling Heave)、“孔子”(Confucius),等等。在对孔子作具体介绍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几则论语,让他们尝试用英语将这些论语表达出来,最后教师补充一些翻译得较好的译本供学生参考。用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汉译英的能力,培养了语用能力,还让旅游英语教学更生动、丰富。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对比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将外国的“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进行对比;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西方文化加深理解,而且能让他们体悟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彩纷呈。
3.以文化旅游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高校旅游英语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常见的与旅游有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还要促使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与他人进行流利的英语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这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了有效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为学生安排调研任务,让他们以一定的旅游主题为线索,就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调研。比如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调研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要求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英语短语和句子,将这些节日的渊源、风俗等内容流利地表达出来。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个特定的城市进行介绍,规定他们在景点讲解过程中,不能仅仅将讲解停留在对景点的外在描述上,还应努力挖掘景点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的景点讲解才是鲜活的,吸引游客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提高了自我学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气氛得以调动,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同时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夯实了基础。
三、结语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深厚,意蕴深。旅游英语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大有裨益,理应得到高校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组织教学,从而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出去,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旅游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宏彬.旅游文化渗透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探析[J].高职就业,2010(10):164-165.
[2]王爱支,陶修宁.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鄂州大学学报,2011(11):70-71.
[3]吕海涛.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6):102-103.
篇2
1.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所以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淀很深厚。我们的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精华,不但过去有用,今天有用,将来也还有用。但必须看到,它也有不少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封闭性教学模式、僵化的思维模式。反映在阅读上,突出地体现为“解经”;反映在写作上,突出地体现为“宗经”。这种僵化观念和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占据统治地位;文本理解上的贴标签化;理解依据上的唯教参是遵化;课堂结构上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上的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上的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上的陈腐八股化。这样的教学结果,不只是学生语文能力低而已,更为有害的是它造就出大量“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人,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所以,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得消除历史习俗和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2.教师要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
创造力培养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从整体上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还很不适应创造力培养教育的要求,其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①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的传授式教学观,②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教师最主要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的语文教师不敢把课文当作例子,而只能做课文的奴隶;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教学观所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是保守封闭的,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培养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观呢?这就是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都得到发挥和发展。
3.处理好创造力培养与语文基础建立的关系
创造力培养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课本技能和习练,但不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性价值来追求,而是把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工具性的价值来追求;不是把已习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而是拿去应用,去获取新知,在获取新知中学习创造。基础知识的习得积累和学习创造,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次,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练,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了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造力,只能停留在儿童的水准上;如果只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习练而不创造,则不但创造力无法形成,基础本身也不能真正建立起来。那么基础建立与学习创造怎样有机统一呢?基础要从语言的特性出发去确定,从立足语言应用去构建。什么是语言的特性呢?于漪老师说得极科学,她说:“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必须加以更新,因为它存在两大弊端。①它不是从立足于语言的应用来确定的基础知识、技能系统,而是把大学的研究型课程中的那套基本知识加以简化和浓缩而构成的。②它丢弃了“人文性”,所得出的一大套名词术语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语言。这些弊端极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必须对现行的"语文知识"进行重新认定和构建。语文教学必须围绕语文基础内容,花足够的时间和力气,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它们,建立起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理解知识如果没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哪怕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无助于创造力的形成。正如杜威所说的:“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辞,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注意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至今我国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层面上,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教学中只有重视知识的应用,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培养。从另一角度说,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独立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创造。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02-02
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传统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老中医的研究更为深入。但与此同时,批判中医、诽谤中医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相对全面,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诸多特点,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为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做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工作。探讨一下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基础知识贫乏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从招生录取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校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要低20~50分,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得过且过,长期处于混时间、混文凭、然后混社会的“三混”状态。多数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少数学生并不怎么珍惜,学习被动。无法快速从中学时期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转化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1]。大学的学习状态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大部分学习时间主要由自己支配,缺乏学习的动力。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博闻强记内容多。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抽象,给初学者一种深奥难学的印象,更是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传统医学是多门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多学科知识的引进,目前大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建立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知识结构单薄,要想学习和真正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教育因素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1.教育的局限
对于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教育出现一定的局限性,非医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传统医学理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自身并没有真正地做到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传统中医经典与中医古方古法不被重视和继承。进校后专注外语过级,古文基础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更谈不上熟读经典和灵活应用了。没有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思路重设备、重检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可能动摇这些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2]。一直以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难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3],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有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认知。
2.校园的氛围不够
人的行为往往受社会氛围的影响,与大学生最贴近的就是校园文化,它是育人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目前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形式及途径单一,没有形成结合传统医学相关的学习氛围,没有体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也没能很好地广泛调动在校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兴趣。
二、主观因素
(一)思维方法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传统医学方法论在思维科学领域有着独特,而传统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式首先是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形成抽象思维。而具象思维是感官对于事物的具体感知,直接面对具体感知反应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度理性的,完全抽象化、概念化的思维形式。因此遵循辩证逻辑(如类比、反证、以表知里等)这些传统医学方法论思想方法的根源是具象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产物。
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它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的较大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传统医学思想的接纳和理解,致使在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时易产生概念难记忆、基本理论难理解、基本技能难应用的认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传统医学概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传统医学概念很难进行严格确切的定义,只能借用比喻、形容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4]。如滑脉被描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传统医学许多核心概念,如阴阳概念既可指高度抽象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又可指具体的人的生理和病理,它在特定的关系中是确定的,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又是不确定的。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二)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认知影响
传统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以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主的古代哲学的理论精华及思维方式解析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揭示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疗规律,形成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要真正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首先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指导具体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正是由于传统医学大量运用哲学概念来阐发中医医理,从而使其更加富有文化特征。作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内经》,就通篇体现了古代文化特色。
2.文化特征促进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以此为理论基础和论理方式的传统医学,便产生了以“天人相应”、“形神相即”等思想为代表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是“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传统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内经·痿论》关于“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的记载,就生动说明了“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6]。
总之,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同时由于影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涉及的相关因素丰富而复杂,因此我们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针对于客观因素,根据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差异大等特点,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潜能。针对于主观因素,国家应从大局出发,正确引导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医学,制定相应的政策,迅速提高中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普及中国传统医学。学校通过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着重培养思维方法。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有深刻且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2):92-93.
[2]陈永杰,贾谦.论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EB/OL].,2005-12-14.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5):25-26.
[4]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5-46.
[5]肖明.哲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3.
[6]黄珊珊,杨振宁,刘颖.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认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36-237.
篇4
一、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传统特色,变固定为常变常新。
校园文化整体设计着力突出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这一主题。总体设计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中华文化中的诗书画印等元素为依托,以清新明丽粉绿淡蓝色调为主题色彩,显示了宁静,沉稳的色彩心理倾向。在文化布局上一楼设计为传统古诗文,形成春夏秋冬为主题,以国画为背景,显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二楼以传统道德为主题,以“仁、智、礼、义、信、勤、悟”作为主题,八个字以中国各种书体进行浓墨重彩的书写,配以相应的文化元素,彰显了传统道德的力量,同时也体现了书法的魅力;三楼是师生天地,以师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作品,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训练中出现的优秀作品来进行及时的展示,摒弃了校园文化在一两个学期相对固定的特点,改为常变常新的展示。今年我校将借助小课题开展的剪纸文化这一传统主题,精选优秀作品,定制高档镜框,精装作品,开辟专栏进行展示,显示学校这一文化特色,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感染。今后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保持原有的系列整体,内涵丰富的特点。
二、着重推进教学常规检查及时反馈制度,用有效检查指导教师业务。
本学期我们结合上学期提出的“事事有人做,事事抓落实”的总体工作思路,本学期我们继续推进精细化管理,重点通过领导班子的细致分工,理顺学校工作关系,建设带动好学校班子,加强学校团队建设,统筹安排好学校各项工作,让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让每一项工作都扎实开展。
本学期在教学业务检查上,学校积极推广《常规检查记录反馈单》,将检查内容、检查记录、整改意见集中在一张反馈单上,记录详实,整改意见明了,检查结束后复印发给每位教师,将检查结果与每位教师及时见面,将检查出的问题做到学校领导心中有数,被检查教师个人有数,整改及时有效,让检查真正落在实处,让问题得到及时整改。
三、积极开展剪纸、丝网花等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得到发展。
本学期我们师生深入细致的研究剪纸这一中国文化元素,在上学期剪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继续开展剪刻结合的方法,将剪纸艺术发挥到“细致入微”这一研究方向;同时积极开展丝网花的研究,让学生在细致的制作中提高对生活中美得研究。
四、加强古诗歌吟的训练提高,深入学习古诗文化。
我们在平日的教学管理十分重视古诗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坚持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形式,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结合这学期开展的古诗文歌吟活动,重点安排了学校洪键、尚文文老师利用自己既是语文老师同时又是专职音乐教师的优势,在克服没有教材的情况下,给学生复印教材,在语文和音乐课中推广古诗歌吟,效果初见成效。同时学校多次开会研究这项工作,以此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服务,不断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
创建省教育示范市活动后,我们学校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装备上了一个新水平,特别是教师用微机和多媒体班班通设备安装使用。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用这些设备。我校结合学校的校本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及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结对子的方式,努力做到让每位教师都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班班通设备来上课,扎实开展集中培训。我们先后培训了教师微机基础知识,PPt基础知识、WORD基础知识、多媒体班班通设备使用规范。通过培训老师们能够在课堂上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品质;能力
G633.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社会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更有历史感,用沧桑的笔触传递着历史的曲折,更带来深刻的感悟,带来思想的升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和体现出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积极意义:可以抑制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防止他国的文化入侵,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更加广泛的文学爱好;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积极成长。在这样的教学意义下,传统文化的渗透更要做到高效、高质,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技巧下,以衔接教学内容为基本方式,构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接下来,笔者将就具体的“渗透”措施做详细介绍。
一、利用基础知识点渗透传统文化。
首先老师要做到对传统文化的足够尊重和了解,起码能够做到调查和总结传统文化。在课前进行课堂设计时,要主动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将知识点更多地系统性联系起来。我们的汉字有很多故事,其创造更是从形、音上都甚有讲究,所以以这些基础的知识点为文化渗透途径之一是可行的。现代造字、造词的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频频出现,虽然不能完全说是不好的现象,但是的确对传统的字词产生了冲击,也是文化功利性的一大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老师结合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汉字的真实含义,而且有利于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二、利用古诗文学习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汉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高中的古诗词学习也同样是令学生头疼的一件事,在记忆和理解方面也存在困难。利用古诗文的学习来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带来更好的记忆效果,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古诗词中包含道德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在古诗词中有所体现。老师在教学时,能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拓展和扩充,不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立体的关于古诗文的印象,从而以理解和兴趣为基础,更有记忆和使用。针对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探寻深刻的情感,寻找文化情感的来源,使得情有所依、感有所托。更要关注古诗文的作者,从一个人去看当时的社会,了解补充历史文化背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铺垫文化底蕴,使得传统文化内涵的学习更加丰富而深刻。
三、利用课堂讨论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这也是文化渗透的最佳时机。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态,更能将老师的思维更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中以传统文化为内容进行课堂交流,在对话中加入文化成分和元素,用自然的语言进行有效熏陶。在课堂中,多搭建一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老师通过课下的文献和资料的查阅,以及要求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等,将共同得到的传统文化部分进行交流,相互交换心得,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更多样化的展现。如多媒体教学,给予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文化知识;文化介绍会或是辩论比赛等,用语言的魅力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实物展示会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能够联系它的文化背景,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故事等。还可以培养学生课堂小组讨论的习惯,以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讨论对象,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发现更多文化之美。当然,还可以将这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多去参观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古迹或是有人文历史性的建筑等,能够通过背景了解和实物的感受,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建立更加丰富的人文触觉,能更加敏锐得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力量,从实践课堂活动中收获更大的感动。
四、利用课外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个过程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性,再加上老师课外阅读内容的引导,能够在学生轻松娱乐的同时,收获一定的教育意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日兴趣推荐给学生相关书籍,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培养更加长久的阅读习惯。在教室内设立读书角,增加传统文化类相关书籍。并且定期举办各种传统文化主题的“阅读会”,将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和大家共同分享。另外,要鼓励学生记录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从传统文化的学习角度来说,是宝贵的材料。还能作为写作积累,在高考语文中能够表现得更加出彩。当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影片,在放松心态的同时,也起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要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实现连贯统一,创新和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新鲜感。并且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寄托一定的历史意义,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更容易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向荣. 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W中的渗透[J]. 时代教育, 2016(16)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
就我国目前而言,我国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的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对传统文化的隐性内容的融入,宏观地将中国文化概论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的概括。而大学语文则是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其传统文化中的点的构成。这样就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鲜活的存在,加强了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要准确
大学语文的定位要准确。大学语文在1979年正式定位一项各个学校的基础公共性的课程。在2004年大学语文得到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重视,引发了其后续的改革。在2007年其成为了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至此,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
大学语文的定位在2004年10月得到准确的定位,即高校素质教育”范畴,属于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第二,培养其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第三,主体人格的精神。第四,中庸精神。第五,爱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大学语文地位得到了的显著的提升。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母语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层面的传承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基本组成形式。保护国家的母语,是保护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汉语作为世界上传承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最独特的语言,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的标识,是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世界文化融合的情况下,大学的语文教育尤为重要,学生的思想被各种国外的思想所同化,大学语文的母语学习就成为保存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汉语是世界上最具有形象性的文字,其可以表达的涵义也是最深、最广的。传统的文化的传承需要母语的载体,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汉字的表达涵义的理解,提高其语文的水平,对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保证中华精神的弘扬,提高当前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
第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当前存在边缘性的问题是因为其不具备或者是较少具备学科的功利性,导致很多院校把语文的学习作为二等学科。但是当前在传统文化建设被提高重视的情况下,语文的学科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第一是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纲要提高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其次,母语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保证母语的学习质量是保证其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最后,大学语文在研究的领域已经获得了相应的进展和重要的研究性的成果。这是一门学科发展的重要的基础。
第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具有直接的影响。传统精神的传播需要优秀的传道者。教师在其国学知识的储备、教学的方式、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就是其能否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更加具体。加强对大学教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其传播和传承的重要的因素。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深刻的母语的功底,可以良好的运用母语进行表达。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体系;第三,教师在语文方面的专业的基础知识要牢固,并且其眼界要开阔,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当前社会上一些盲目的跟风的传统文化的表达应该辨别其是否具有意义。
就大学教师的教学的方法上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进行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层次。教师应该以教学的教材为主体,进行多方面的知识的拓展,同时应该加强课堂上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选择合适额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学生考核方式。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
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资源很丰富,不同的教学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特色,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学的意义,但是其在一些规范性方面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不断的综合优秀文化的内容,将其不断的完善,更新教学的理念和内容。
总而言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其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大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对大学语文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也是当前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体现。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7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此外,“命门学说”的倡导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仕途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大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2]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灌输,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哲理,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在医德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儒家“仁义天下”的道德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排斥,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第二,中医教育中西并重的现实模式。中医学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授受的过程,这就是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比较独特的地方。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科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东方文化,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现代医疗保健工作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西医学的有关课程,学生入学时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所谓先入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相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及基本观念等比较生疏。相对现代科学及西医学而言,中医知识的学习令他们感到迷茫,很多学生称之为“读天书”。这正道出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知识并授,学生在学习掌握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三,中医学子的迷茫与困惑。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响应国家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进行扩建扩招,中医学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报考学习中医学,第二类是父母家长要求报考,第三类是落选后被调剂过来。其中很多学生都属于盲目报考。中医本就深奥,名词术语古奥,与现代化差距甚远。而即便是那些带着很大热情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接触中医学科,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概念相对抽象,也不易领会其中要旨。而西医学科,看得见,摸得着,概念清清楚楚。此时,中西医在学生心目中的反差便开始了。再者,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人文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于是,报纸媒体可以用很大的篇幅去采访报道飞船升天,却鲜有对于文化传承的关心;电视广告播放的无外乎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却鲜有对历史文化的宣传[3]。现今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氛围,导致中医学生在潜意识中重技艺而轻人文,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步入尴尬境地。因为对于中医学而言,技艺固然重要,但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学科,人文思想是其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素养不达标,使得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热爱与信心。他们在无法深入理解的同时常处于无端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所谓“志不坚者智不达”,试问这样如何能学好中医学?
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或意见,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祖国医学。
首先,要注重中医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比如在课程中专门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引导一部分学生早早接触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也可将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升学考试大纲,作为能力评定项目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穿插,如现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诸如“扁鹊见蔡桓公”之类的文章,可以多加选编。此外,还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兴趣班中,如开设围棋、太极拳剑、书法、民族乐器、国学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医教育水平要提高,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传统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打好中医学功底的基础上,再学习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进入临床能更快地适应。授课过程中,西医应重基础,而中医应重临床,这样使学生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师承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现代中医教育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古代师承模式,但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
篇8
关键词:语文试题;高考评析;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76-01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语文科试题在题型设置、赋分比例等方面与2013年的试题保持了高度一致,坚持了新课程理念,注重了能力考查,在选拔性和导向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处理上,平稳推进,目标明确地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平实、规范的四川特色。然而与2013年试题相比,变化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了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2013年以来,加大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已成社会共识。在这种形势下,2014年高考四川语文卷在不增加分值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除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外,第五题大阅读郁达夫的《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第六题19小题的汉字字形演变和20小题的“尚和精神”都是传统文化的再现,都能检测考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第七题作文更是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程度。
2、难度略有下调,区分度有所增加。与2013年试题相比,难度下调主要是第1小题的语音考查和第七大题的作文审题。区分度增加主要是小阅读减少了比对选项,加大了推断能力考查;诗歌鉴赏第(2)小题用“心境”替换了“感情”;大阅读18题与课文《故都的秋》和宗白华《论和晋人的美》的文段链接答题;第六题20小题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就“尚和精神”写一段完整的话和作文中要阐述“人”、“站起来”与“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水平的高低,语文能力的强弱将在这些题上表现出来。作为选拔性试题,这套试题是值得肯定的。
3、阅读量略有增加,阅读形式更趋丰富。今年全卷阅读字数为6257字,是四川卷近4年来最多的。阅读形式,除了常规的,还增加了18题课内、课外的链接阅读和19题的汉字字形演变表。与2013年的相比,更趋丰富。
4、试题选材范围更广,时代跨度更大。小阅读大数据教育涉及科技、实用、未来,大阅读山水欣赏涉及人文、审美、现代;既有立足四川本土的材料,如3、4小题中的选项和《三国演义》,也有历史跨度大的《论语》、《梁书》、清代赵执信的诗、现代郁达夫的随笔;同时,做到了课内和课外结合。无论就时间,还是就空间上看,试卷的覆盖面都非常广。
5、新课程理念导向明确,三维目标整合度加大。试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上,对能力层级的综合性考查进一步增强,对探索能力的考查有新的突破,对价值观的导向更加明显。基础题1至4小题难度下调,名句名篇以前的理解默写改为现在的识记默写,这都表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要求下调。而小阅读的选项却增多了信息推断,加大了思维含量。文言文简答题、诗歌鉴赏题、大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写作无不贯穿着能力考查,而18、19、20小题对探索能力的考查比2013年试卷尤其突出,课内和课外结合,母语和传统文化并重,活用核心教学资源,考查学生对名著信息的筛选、重构以及灵活思辨的综合能力。
鉴于以上情况,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对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中华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建设文化强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学校肯定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部门。高考,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加强传统文化的考查势所必然,这在2014年多地的语文高考试题中均有体现。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有意识地拓展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
2、用好教材是复习的关键。近几年来有的老师不重视对核心资源教材的复习,集中精力使用复习资料的做法,与四川卷高考语文试题的导向是背离的。2014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出自教材的题不少,最明显的是第六题的19、20题。第19题源自必修教材一《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20题在必修四的附录袁行霈的《中华文化精神》谈“和”部分。其他如语音、词语、文言文等源自教材的就更多了。因此,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搞好语文复习的关键环节。
篇9
单说传统文化类书刊的阅读量,仅有4.9%的学生一学期阅读会超过10本,少部分(20.6%)学生能基本保证文化经典的阅读量在6-9本之间,绝大多数(65%)的学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专著阅读量在5本及以下,还有9.5%的学生几乎不关注此类书籍。通过卷面的信息数据采集,客观题(30题)卷面答题的平均正确率总体不高,为63.3%。文史类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仅接近30%,也只是理工类学生的一倍。
二、学生选课态度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女性功利性比率低于男性
统计显示,66.7%的大学生选择“传统文化课”的主要原因,是因这种选修课程的期末“考查方式以‘论文’形式为主,学分高且易得”;有31.7%的受访者是出于“发展兴趣与提高素养”的需要;28.3%是抱着“拓展知识与消磨时间”二者兼得的心态;选择“喜欢授课的教师或者学习的氛围”的学生,占总数的55%。需要注意的是,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31.4%)以“拼学分”为目的选课考虑比率远低于男性(68.6%)。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的分程度数据统计(除去第一、三部分的主观选题),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文化信息”类中,许多问题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热点,包括传统戏剧、伦理道德、名言典故等。从学科专业与答题错误率的关系来看,在30题的文史常识客观题中,文教类专业的学生平均错题数为9题,理工类学生与艺体类学生的错题数分别为18题与20题。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是非常欠缺的。
四、造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不纯
66.7%的学生是以“轻松获得高学分”的选课态度来参与学习的,选修课成为他们获得学分的一种工具。这种学习动机颇具功利色彩,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文化修养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主导体系欠完善
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不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会安排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即使是其他文科专业,比如传播学、新闻学专业也鲜有传统文化课程,至于理工科专业,基本没有传统文化课程。学生除去上个别公选课以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基本没有。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僵化古板。教师授课多以“快餐式”为主,只求课堂灌输,缺少生活引导与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缺少教师的引导与关注。
(三)校园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校学习追求的目标是掌握就业的工具,很少有人考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学校层面来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修养的培养,从而影响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合时宜,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他们认为西方的文化是科学的、前卫的,西方的教学方式是民主的、高效的。学生的这种想法既是对传统文化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也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全盘的肯定。
五、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方面
1.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加强自我教育
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是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唤醒自己的心灵,使自己不再迷失于多元的文化之中。文化意识的自我反省,要求大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自我的认知状态进行结果归因,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意识的自我创建是一种自信,一种感情,这种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
2.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制订学习计划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习计划的制订首先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缜密地思考并做出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计划。其次,学生应在原有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践特点和学习方法,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最能吸引自己兴趣的文化作为计划实施的切入点,循序渐进。最后,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后,还应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进行不断地修正。
(二)学校方面
1.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
从学生选修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不是内容,而是哪位教师上这门课程。一般来说,他们更青睐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风趣幽默、讲究教学艺术、学识渊博、工作尽责的教师。因此、此类教师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巧妙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兴趣。
2.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选择性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既要突出主流文化,也要有适当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既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又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修身。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理应尊重学生兴趣的选择。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大,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必要时应按照学生基础知识、兴趣、性格、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班教学。例如,性别差异对学习文化的选择性影响很大,女生比较热衷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诗词曲赋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等感性文化,男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兵法、历史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三)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篇10
【关键词】景区英语 翻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地旅游景区不仅吸引了国内的大批游客,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景区英语翻译的好坏会影响景区文化的交流和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形象。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随着APEC等国际会议在我国的举行,提高景区英语翻译水平十分重要。而英语是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如何实现中英文合理转换,需对翻译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
一、 景区英语翻译的常见问题
翻译,要经过语言表达、情感表达两方面,既要合理准确地表达语言的意思,又要使其符合文化背景,生动形象。景区英语翻译更具有其特点,由于其知识范围广,内容丰富,故在翻译中常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使翻译发挥指示性作用,实现目标对象在中英两种形式之间的良好转换。
1.基础知识不牢固,翻译存在语法、单词拼写等错误。英文和中文的差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英文具有多样性,而中文具有重复性。英语单词本身有单复数、时态等变化,不同形式有不同意思。在景区英语翻译中,表达不准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其中指示牌翻译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于是有些翻译就出现了不准确的现象。比如,开水间“water room”,在一些地方被写成“water between”,房间不能用介词来表示,翻译存在语法错误。又如,捡起片片纸被译为“pick up piece of papers”,纸是不可数名词,应用a piece of paper 或pieces of papers表示。还有卫生间toilet在很多地方被写为toliet,这是明显的拼写错误。类似的翻译随处可见,这些问题有待发现并及时改正。
2.文化背景缺失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造成翻译意思偏差。景区英语翻译不仅仅包括吃、穿、住等日常生活翻译,还包括景区文化翻译。中国景区以传统文化为主,包含宗教、建筑、历史等方面,翻译难度高。若译者对文化理解不透彻,就会出现意思偏差。此外,很多外来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没有深刻了解,对翻译的理解也会出现意思偏差,这样景区翻译就很难传达文化本身的内涵。如:佛教弥勒被直译为“Mile”,其在英文中有对应的翻译“Matriya”,该词出于梵文。若译者对佛教知识不了解,就很难将其翻译准确。又如观音菩萨“the goddess of mercy”,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那么在翻译时就要添加补充说明的内容,以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同时,我们对西方语言的表达习惯也不太熟悉,如“restroom”在西方现在是洗手间的意思,而部分景点休息区会用该词语,其意思出现偏差。
在景区英语翻译各方面问题中,本身错误和文化差异导致的意思偏差是较常见的问题。为景区英语翻译能更好的发挥其解释说明作用,我们需在翻译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提高翻译水平,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好地感受中国悠久文化内涵。
二、翻译方法
为提高景区英语翻译水平,可从信、达、雅三方面进行翻译。
1.规范化,忠实于原文,翻译本身意思不出现偏差。做到“信”,不仅需要译者有很好的英文驾驭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中文语言功底,这样才能实现语意相通。英语表达要规范,即基础知识扎实,不出现拼写、语法等错误。因为这些是小错误,才使翻译不规范化的现象随处可见。只有把小错误避免了,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翻译。忠实于原文是指重视原文本身的意思、主旨和细节,不添加个人观点等内容。
2.在准确表达意思的基础上,需使翻译通顺、连贯。“达”,即通顺、连贯。内容上忠于原文,表达上通顺、畅达,这样翻译才能被更好的理解。如果只是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在理解上就会出现意思偏差。很多内容需把握整体意思,连贯起来理解。我们可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不可全部直译、音译或硬译。我们常提到的四美,不能用“four loves”来表示的。这种直译,在意思上会出现疑惑,何来通达一说。因此,我们需结合具体内容,应用相关对等表达,使翻译更合理。
3.景区英语翻译不仅需要准确、通达、也要不失文雅。景区英语翻译不仅是内容的表达,更是思想的传承,如何赋予简单的翻译一定的文化内涵,需结合传统文化知识,采用四字格、修辞等方式,把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翻译过程中,既根据西方表达习惯进行次序调整,又把信息生动地表达出来。随着中文的发展,有些内容可根据中文拼音来翻译,如“Kungfu”和“doufu”,但不是所有中文都可直译。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合理表达基础上,进行增减、四字格替换、意译,使翻译更文雅。
随着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景区英语翻译规范化不仅是景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要求,也是景区整体文化程度的体现。景区英语翻译质量有待提高,我们需不断提高翻译水平,进一步实现跨文化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陈辉.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 01:128-130.